KR6s009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唐-圓照 (master)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九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錄上之九



梁蕭氏都建業亦云前梁


自武帝天監元年壬午。至敬帝大平二年丁
丑。凡經四主五十六年。緇素九人。所出經律
論及諸傳記等。并新集失譯諸經。總四十七
部二百一十七卷。


於中四十一部二百七卷見在六部十卷闕本


梁沙門釋僧祐三部三十九卷諸錄集


沙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一卷經
[009-0835a]


沙門僧伽婆羅一十部三十二卷經論傳


沙門釋寶唱二部五十四卷經集尼傳


沙門釋明徽一部一卷尼戒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經


沙門波羅末陀一十一部二十四卷經論


沙門釋慧晈一部一十四卷僧傳


無名氏一部一十六卷佛名經集


新集失譯諸經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經論集



* 釋迦譜十卷於齊代撰別有五卷本與此廣略異房云四卷恐誤見僧祐錄及長房內典等錄合入齊錄隨人附梁
*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祐錄自云十卷見有十五見有十卷長房內典二錄並云十四見僧祐長房內典等錄亦齊時撰
* 弘明集十四卷祐等三錄並云十卷今見十四卷僧祐長房內典等錄
右三部三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僧祐。揚都建初寺僧也。
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頗人。父世居建業。祐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因踊躍樂道不肯還家。父母怜其志且許入道。師事僧範道人。年十四家人密為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達亦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祐師奉竭誠。及年滿具戒執操堅明。初受業於沙門法頴。頴既一時名匠為律學所宗。祐迺竭思鑽求無昏曉。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武帝衍深相禮遇。凡僧事碩疑皆。
勅審決。年衰脚疾 勅聽乘輿入內。為六宮受戒。其見重如此。及齊竟陵文宣王子良。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昴永康
[009-0835b] 定公。貴嬪丁氏等。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凡白黑門徒萬有餘眾。祐洞明律藏兼善文藻。搜集記錄撰為部帙。庶尋覽之者功省而博達。實法門之綱要釋氏之元宗也。自蕭齊末爰及梁代。撰釋迦譜等三部。自外法苑集世界記師資傳等。以非入藏故闕不論。並如三藏記等具顯。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一卷亦直云文珠般若波羅蜜經初出與僧伽婆羅出者同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編入寶積當第四十六會見李廓錄及續高僧傳
*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第二出今編入寶積當第八會見李廓寶唱二錄及續高僧傳
* 寶雲經七卷初出與陳代須菩提大乘寶雲經及唐達摩流支寶雨經等目本異譯見陳錄及續高僧傳
右三部一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曼陀羅仙。梁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在開化。大齎梵經遠來貢獻。以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屆于楊都。勅僧伽婆羅令共翻譯。遂出文殊般若等經三部。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出經文句隱質。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二出與前曼陀羅出者及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同本房云少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出與元魏覺定所出十法經同本普通年譯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曇摩流支入佛境界經同本
* 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為一切諸鬼神眾難所侵第四出與八吉祥呪及八陽神呪經等同本
[009-0835c]
* 孔雀王呪經二卷亦云孔雀王陀羅尼經第十譯與唐義淨大孔雀呪王經等同本
*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呪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有八夜叉王常來擁護所欲隨心第一譯與支謙所出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
*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殊問經天監十七年於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門法雲詳定
* 菩薩藏經一卷
* 解脫道論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監十四年於占雲舘譯
* 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第二出與晉安欽育王傳同本異譯天監十一年六月二日於楊都壽光殿譯見寶唱錄
右一十部三十二卷其本並在並見長房錄續高僧傳中都有部數名不備列
沙門僧伽婆羅。梁言眾鎧。亦云僧養。扶南國人也。幼而頴悟早附法律。雖經論具探而偏習對法。聲聞漸布垂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精律藏。勇意觀方樂宗開化。聞齊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弟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曆亡墜。道教凌夷。婆羅乃靜潔身心外絕交。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大梁御寓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勅徵召。於揚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舘扶南舘等五處傳譯。即以天監五年景戌至普通元年庚子。譯文殊般若經等十部其梵本並是曼羅獻者長房錄復云婆羅更出育王傳五卷者非也前育王經即是其傳不合重載
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
勅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敘不墜譯宗。天子禮接甚厚引
[009-0836a] 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婆羅不畜私財以其嚫施成立寺宇。大尉臨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寺。春秋六十有五。
* 經律異相五十卷天監十五年奉勅撰錄云并目錄五十五卷今闕目但五十卷其目纂篇題應無別事見寶唱錄及長房錄
* 比丘尼傳四卷晉宋齊梁四代尼行新編入錄
右二部五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寶唱。楊都莊嚴寺僧也。俗姓峯氏吳郡人。僧祐律師之高足也。博識洽文罕有其匹。武帝甚相崇敬。天監年中頻。
勅撰集皆愜帝旨。十五年景申又。
勅撰集經律異相一部。唱又撰尼傳四卷房錄之中復有名僧傳等七部。非此入藏故闕不論。餘並備在續高僧傳。
*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律云沙彌尼戒本見寶唱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徽。楊都建初寺僧也。戒行精苦習彌沙塞部。徽以宋時覺壽譯彌沙塞律。但出比丘戒本而無尼戒。遂以武帝普通三年壬寅。於大律內抄出尼戒一卷。即今見行者是撰錄者曰檢此戒中眾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准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彌其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云眾學法中唯除污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法並同比丘彼師不安理不通也
*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云維摩兒經第三出西晉法護云等王乃隨多善惡童子經等同本見長房錄及續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此優禪尼國或云在南天竺亦云在西天竺未能定矣或可此國據在中天之維博西近南故傳說差誤不定一方
[009-0836b] 生而俊朗體悟幽微。專學佛經尤工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先於東魏興和年中譯經三部。梁大同中從魏之梁武帝留住。勅遣總知外國使命。因譯頂王經一部。
* 金光明經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聖元年於正觀寺及楊雄宅出涼世無讖出四卷者有十八品真諦更出四品足前成二十二分為七卷今在刪繁錄
* 無上依經二卷梁紹泰三年丁丑九月八日於平國縣南康內史劉文陀請令譯見經後記房云陳代出者非也諸家曆並無紹泰三年如別錄中
*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撿會諸年曆太清不至四年已下並同
* 決定藏論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譯其文句是真諦出也
* 大乘起信論一卷初出與唐實叉難陀出者同本承聖二年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與建興寺出月婆首那等傳語沙門智證等執筆并製序見論序
* 如實論一卷初題云如實論及質難品房云太清四年出
* 仁王般若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譯第三出與西晉法護等出者同本
* 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譯第五出與羅什出者同本
* 十七地論五卷與唐譯瑜伽師地論同本翻得五卷遇難遂輟見續高僧傳太清四年於富春令陸元哲宅為沙門寶瓊等二十名德譯
* 中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 三世分別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已上并見長房內典等錄
右一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實論上六部一十五卷見在仁王經下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波羅末陀。梁言真諦。或云拘羅那他。此曰親依。竝梵文名字也。本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婆羅門種姓。頗羅墮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
[009-0836c] 名。遠涉艱開無憚夷險。歷遊諸國遂止中天。梁武大同中勅直省張汜等。送扶南獻使返國。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請名德三藏并求大乘諸論雜華經等。真諦遠聞行化儀軌聖賢。搜選名匠惠益氓品。彼國乃屈真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于南海。㳂歷險闊仍滯兩春。以太清二年閏八月始屆都邑。武皇面申禮敬安置於寶雲殿竭誠供養。帝欲傳翻經教不羡秦時。更出新文有逾齊日。屬道銷梁季寇羯憑凌法為時崩。不果宣述乃步入東土。又往富春令陸元哲創奉問律將事傳譯。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側附通傳。至大寶年為侯景請還在臺供養。于斯時也兵飢相接法幾頹焉。會元帝啟祚承聖清夷。乃止于金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三年二月還返豫章。又往新吳始興。後隨蕭大保度嶺至于南康。並隨方翻譯栖遑靡託。諦於梁代所出經論總十一部。梁末入陳復出經論如後所述。長房內典等錄有十八部論一卷亦云諦譯。今尋文句非是諦翻。既與部執本同不合再出。今此刪之如別錄中述。復有金光明疏等六部二十六卷。並是真諦所撰。亦並刪之長房內典等錄復云天監十五年竺道賢獻優婁頻螺經一卷直云獻上不辯委曲且編疑錄此刪不載
* 高僧傳十四卷序錄一卷傳十三卷共成十四卷天監十八年撰見長房內典二錄
右一部一十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晈未詳氏族會稽上虞人。學通內外博訓經律。
[009-0837a] 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撰涅槃梵網義疏。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頗多浮冗。因遂開例成廣著高僧傳一部。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三十九人。都合四百九十六人。開其德業大為十列。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杭迹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應傲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勵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又云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竊謂名之與高如有優劣。至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之今錄。故省彼名音代以高字。謹詳覽此傳義例甄著文詞婉約。實可以傳之不朽永為龜鏡矣。
* 大佛名經十六卷內題但云佛名經或三十二卷或十四卷
右一經時俗號為馬頭羅剎佛名傳。出梁代未詳撰者名姓。開元錄云。似是近代所集乃取留支所譯十二卷者錯綜而成。於中取諸經名目。後取辟支佛名及菩薩名諸經阿羅漢名。以為三寶次第。總有三十二件。禮三寶後皆有懺悔。懺悔之下仍引馬頭羅剎偽經置之。於後乃以凡俗鄙語雜於聖言。本經雖真以有偽雜作此校量。編於偽妄亂真錄中不得入藏。由斯可否已數百年。聖上文思聰明遠承付囑。崇闡釋教導揚真乘。親驗其文許編入藏。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乃頒制曰。大佛名經一部十六卷。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倩奏。前件經未入藏目錄。
[009-0837b] 勅旨宜令所司附入目錄。又舊錄云。尋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只如第四卷中南無法顯傳經在法寶中列此。是行記元非是經。置法寶中謬誤之甚。古來語曰。雖閑三藏對事猶迷以傳為經。斯其事也。以編集傳經請除之。又舊錄云。如第九卷云。南無富樓那唐言具滿南無彌多羅唐言慈尼者子大唐大遍覺三藏玄奘譯云滿慈子。經中分二今請合稱。又云南無阿難羅睺羅此乃二人。經中合一今請分二。亦何過焉。諸如此流伏請改正。下順人望上副天心。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傳出梁朝附於梁代
*
新集失譯諸經摩利支天經一卷或云小摩利支天經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初摩利支經少分異譯
* 六字神呪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六呪王經同本
* 虛空藏菩薩問佛經一卷亦云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經亦云七佛神呪經初出與隋譯如來方便善巧呪經同本
*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卷上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卷下見長房入藏錄彼為三本經今合為一部
*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或無經字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亦直云阿吒婆拘呪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 大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
*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
*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一卷
* 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亦名菩薩五法懺悔經
* 陀羅尼雜集一卷
[009-0837c]
* 大乘五陰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見陳朝大乘寺藏錄初出與唐譯大乘五蘊論同本
右一十四部二十五卷除五陰論。餘並入藏見長房等失譯錄中闕而不載。尋其文句非是遠代。故編梁末以為梁代失源云。


魏元氏初都恒安南遷洛陽後遷鄴亦云後魏


始從道武帝皇始元年景申即東晉太元二十一年也終梁魏
孝靖帝武定八年庚午。凡一十三帝一百五
十五年五帝都恒安至孝文帝大和十八年南遷七帝都洛陽二主都鄴


緇素一十二人所譯經論傳等總八十三部二
百七十四卷。於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
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闕。


沙門釋慧覺一部一十三卷集經


沙門釋曇曜三部七卷經傳


沙門吉迦夜五部一十九卷經論傳集


沙門曇摩流支三部八卷經


沙門釋法場一部一卷經


沙門勒那摩提三部九卷論


沙門菩提留支三十部一百一卷經論


沙門佛陀扇多一十部一十一卷經論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二卷戒論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沙門毘目智仙五部五卷論


沙門達磨菩提一部一卷論



* 賢愚經十三卷或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云賢愚因緣經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一部一十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覺。一云曇覺。祐云。曇覺涼州人。牆仞連霄風神爽悟。戒地清拔慧鑒通微。於于闐國得經梵本。以太武皇帝太平真君六
[009-0838a] 年乙酉。從于闐還到高昌國。共沙門威德譯賢愚經一部。見靖邁經圖按梁沙門僧祐賢愚經記云。河西沙門釋曇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眾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德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折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問。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既而踰越流沙齎到涼州。于時沙門釋慧明河西宗匠。道業淵博。總持方等。以為此經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相翻即賢愚之分也。前代傳經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號曰賢愚焉
* 大吉義神呪經二卷或四卷見法上錄
* 淨度三昧經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錄及續高僧傳
* 付法藏傳四卷第二出見菩提留支錄及續高僧傳
右三部七卷吉義呪經一部二卷見在淨土經等二部五卷闕本
沙門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鑒閑約。以魏和平年中任北臺照玄統。綏緝僧眾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巖。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見在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十年司徒崔皓邪佞諛詞。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殘害釋種焚毀寺塔。至庚寅年大武感致癘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埋之都市以口為廁令眾穢之。至壬辰年大武云崩孫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毀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今重後。以和平三年壬寅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吉義等經三部。流通後賢意在無絕。
[009-0838b]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五出與羅什莊嚴菩提心經等同本見始興錄及道慧宋齊錄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亦名集諸佛華經一直名集華經一名現在名經或四卷第三出羅什等出者同本見道惠宋齊錄
* 方便心論一卷或二卷凡四品第二出與東晉覺出者同本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無因緣字亦云藏經或四卷或二卷見道慧宋齊錄第三出與宋智嚴魏曇曜出者同本亦見僧祐錄
* 雜寶藏經八卷錄云十三卷未詳今只有八卷或即分此為十三也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五部一十九卷。
沙門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遊化在慮導物為心。以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與照玄統沙門曇曜譯大方廣十地等經五部。劉孝標筆受。
*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華嚴眷屬經
*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亦名如來入一切佛境界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第一譯與梁僧伽婆羅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
* 金色鹿王經一卷初出與瞿曇流支譯同本正始四年出法上錄云菩提留支後更重勘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七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曇摩流支。魏云法希。亦曰法樂。南印度人。棄家入道偏以律藏傳名。弘道為務感物而動。宣武帝世遊化洛陽。以景明二年辛巳至正始四年丁亥。為宣武帝譯信力等經三部。沙門道寶筆受。見長房錄等。
*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名長者辯意經見法上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場。未詳何許人也。亦以宣武帝時
[009-0838c] 於洛陽譯辯意經一部撰經者曰謹按高僧等傳並云晉時道安出家數載方啟師求經師創付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一覽便誦又安公失譯復載其名準此東晉之時辯意已行於世如何至魏宣武始云法場出也
*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亦云法華經論傳侍中崔光僧朗等筆受見長房錄初出與菩提留支譯者大同小異題云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
*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云寶性分別七乘僧上論或二卷或五卷於趙欣宅出見寶唱錄第二出譯與菩提留支出者同本
* 寶積經論四卷第二出與菩提留支大乘寶積經論同本見寶唱錄
右三部九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四卷闕本
沙門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寶意。中印度人。學識優贍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誦一億偈。偈三十二字。尤明禪觀意在遊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屆洛邑遂譯法華論等三部。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當翻經日於洛陽內殿。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後三德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敘曲煩勅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錄所以法華寶積寶性等論各有兩本耳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詞遍盡隅隩。帝每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義每發。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
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以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之可請令定。使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009-0839a] 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四僧亦同時俱逝。凡所聞見歎未曾有。
* 毘耶娑問經二卷長房等錄並云寶意於洛陽譯今按經序乃云太和四年瞿曇流支於鄴都譯今移在瞿曇錄中
* 十地經論十二卷注云初譯有未善魏言多器世間為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齊見諸宿德從弟子索器乃總授鉢幞因悟器器是總名。遂改為器世間。此十地論長房等錄勒那摩提二處俱載。今按崔光論序乃云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內二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二錄名在理將未可。今合為一本在留支錄中
*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未錄之
上之三部今並刪也。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國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及般若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等同本見法上錄
*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第二出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今編入寶積第四十一會改名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三出與護持心羅什思益正同本異出見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 深密解脫經五卷全本初譯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辯筆受與唐譯解深密經及相續解脫解節經等並同本見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 入楞伽經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二出與宋功德賢四卷楞伽及唐譯大乘入楞伽經同普明寺僧朗道湛筆受見續高僧傳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或云受記無所說字或八卷一名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正光元年於洛陽為司州牧汝南王出第二譯與神通變化經同
* 無字寶篋經一卷初出僧朗筆受與唐譯大乘離文字經等同本
*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經第二出與羅什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
*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西晉法護決定總持經同本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初出覺之轉有經同本
[009-0839b]
* 佛語經一卷初出與同世崛多出者同本僧朗筆受
* 佛名經十二卷或云十三卷或分為二十卷正光年於胡相國第譯見續高僧傳
*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亦云護諸童子請求男女陀羅尼經
* 法集經六卷或七卷或八卷延昌四年於洛陽出
* 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
* 不增不減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七紙云二卷者誤
*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永平元年四月於大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辯等記盡論文至夏首畢見崔光序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十卷釋彌勒所問即寶積第四十一會是洛陽趙欣宅出
*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第一譯與寶出者同本異譯單卷寶積經即第四十會普明菩薩會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永平二年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第一譯與唐義淨所出能斷金剛論同本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山頂論婆藪盤豆菩薩造天平二年在鄴城殷同寺出僧辯道堪筆受
* 法華經論二卷題云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或一卷曇林筆受并製序第二出前寶意出者同本初有歸敬頌者是見續高僧傳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洛陽元桃楊宅出僧辯僧朗筆受錄云十卷應誤見續高僧傳
* 無量壽經論一卷題云無量壽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盤豆菩薩造永安二年於洛陽永寧寺出僧辯筆受
* 十二因緣論一卷淨意菩薩造
* 百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009-0839c]
* 寶性論四卷或五卷初出與寶意出者同本已上並見在長房錄及內典錄
右三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部見在後寶性論一部闕本
沙門菩提留支。魏言道希。北印度人也。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霄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歲至止東華。宣武下勅慇勤敬勞。後處之永寧大寺供侍甚豐。七百梵僧並皆周給。勅以留支為譯經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在宮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中有九層浮圖架水為之。舉高九十餘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出地千尺去臺百里已遙見之。初營基日掘至黃泉獲金像三十二軀。太后以為嘉瑞奉信法之徵也。是以飾制瓌奇窮世華美。剎表置金寶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盤一十一重鐵鎖角張。槃及鎖上皆有金鐸如一石甕。九級諸角皆懸大鐸。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間六窓三戶。皆朱漆扉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彈土木之工。繡柱金鋪驚駭心目。高風永夜鈴鐸和鳴。鏘鏘之音聞十餘里。北有正殿形擬太極。中諸像設金玉珠繡。作工巧綺冠絕當世。僧房周接千有餘間。臺觀星羅參差間出。彫飾朱紫繢以丹青。括柏楨松異草叢集。院臺周匝皆施椽瓦。
[009-0840a] 正南三門樓開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餘尺。狀若天門赫奕華麗。夾門列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玉莊嚴煥爛。東西兩門例皆如此。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俠路而置。其四門外樹以青槐亘以淥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斷飛塵不由淹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乃詔中書舍人常景製寺碑文。故云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是也。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圖視宮中如掌內。下臨雲雨上天清朗。以見宮中事故禁人不聽登之。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越自西域來遊洛京。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嘆疑是神工。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如此寺精廬閻浮所無也。訖佛境界亦無有比。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孝昌二年大風發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墮入地丈餘。復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為天所震。帝登凌雲臺望火。遣南陽王寶炬錄尚書孫稚將羽林一千人來救。于斯時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級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燼投火而死。其焰相續經餘三月。入地剎柱乃至周年猶有煙氣。其年五月有人從東萊郡至云。見浮圖在於海中光明儼然。周覩非一。俄而雲霧亂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陽王為侍中斛斯椿所脅西奔長安。至十月而洛京遷于漳鄴。先時留支奉。
勅創翻十地經論。厥初命章宣武皇帝親自
[009-0840b] 筆受。然後方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三藏留支從洛陽宣武帝永平元年戊子。至鄴都孝靖帝天平二年乙卯。將三十年相繼翻譯出金剛般若等經十地等論共三十部。帝又勅清信士李廓撰眾經錄。廓學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錄云。三藏法師留支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夾。所翻新文筆受[葶-丁+呆]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則無抗行矣。嘗坐井口澡灌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留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加誦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即以鉢酌用之盥洗。旁僧具見莫測其神。咸共嘉歎大聖人也。留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為聖耳。懼惑世罔遂祕不宣。
* 奮迅王問經二卷
*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
*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 一順中論二卷已上五部七卷長房等錄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並云瞿曇流支非菩提也今移在瞿曇錄中
*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 三具足經論一卷
* 轉法輪經論一卷已上三部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所譯按序記乃是毘目智仙故此三部亦移錄
* 眾經論目錄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別翻今目錄中敘此不復存也
*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十卷寶唱錄云菩提留支譯今以即是薩遮尼乾子
[009-0840c] 經異名故不存別

* 十法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梁伽婆羅出者同本今編入寶積當第九會名大乘十法會
* 無畏德菩薩經一卷亦云無畏德女經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五出阿術達經等同本編入寶積當第三十三會曇林筆受
*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唐日照方廣師子吼經同本
* 銀色女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西晉法炬前世三轉經同本
* 正恭敬經一卷一名威德陀羅尼中說經或名正恭敬經元象二年鄴都出第一譯與闍那崛多善恭敬經同本
* 轉有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羅同本
*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隣尼經一卷第八譯與支謙無量門微密持經同本
*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隋崛多金剛場經同本
* 攝大乘論二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出與陳真諦唐玄奘所譯攝論同本阿僧佉作
* 無字寶篋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留支等出者同上十部並見隋費長房錄及唐內典錄等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
沙門佛陀扇多沙門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北印度人。神悟聰敏內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藝術。以孝明帝正光六年乙巳至孝靖帝元象二年己未。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十法等經十部。沙門曇林等筆受。
*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無得字一名論義辯才法門興和三年於鄴都出第三譯與寶積無垢施會及法護離垢施經同本見長房錄
*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興和二年於鄴城金華寺出曇林筆受第五譯或四卷與寶積善住意會及法護如幻三昧經等同本見長房錄
[009-0841a]
* 毘耶娑問經二卷初出與寶積廣博仙人會同本興和四年七月十七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三十日畢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敘記
* 奮迅王問經二卷第二出與羅什自在王經同本興和四年七月三十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內啟夾創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不必定入定印經一卷初出與唐義淨入定不定印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十九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第三出與諸法勇王經等同本興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竇太尉定昌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初出與大威燈光仙人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一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金色鹿王經一卷興和四年於金華寺沙門曇林筆受第二出與曇摩留支出者同本見長房錄
* 八部佛名經一卷亦云佛經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見長房錄
* 順中論二卷無著菩薩造武定元年八月十日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
*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識無境界論在金華寺出天親菩薩造第一譯與陳真諦唯識論及唐譯二十唯識論並同本見長房錄
* 壹輸盧迦論一卷龍樹菩薩造在金華寺出見長房錄云伊迦輸盧迦論
*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鄴城大丞相高澄第譯曇林僧昉等筆受見長房錄
*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興和四年出見長房錄
* 解脫戒本一卷出迦葉毘部武定元年在鄴部侍中尚書令高澄請出見經前序僧昉筆受并製序亦見長房錄
*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曇林李希義等筆受見長房錄
* 寶意猶兒經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密出見長房錄
*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密出李希義筆受見長錄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脫戒上一十五部八十九卷見在菩薩四法下三部三卷闕本
[009-0841b]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云智希。中印度波羅㮈城淨志之種。少學佛法妙閑經旨。神理標異領悟方言。以孝明帝熙平元年遊寓洛陽。後京師遷鄴亦與時從。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至武定元年癸亥。於鄴城內在金華昌定二寺及尚書令儀同高公第內。譯得無垢女等經一十八部。沙門僧昉曇林居士希義等筆受。
* 迴諍論一卷。業成就論一卷已上二論長房等錄皆云瞿曇流支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乃云毘目仙今依經記為正
又續高僧傳云。當魏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眾錄傳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譯目相攝難得詳定。昇今搜校實錄件注如前。餘所未見侯諸後進耳。
* 摩訶迦葉經二卷亦云大迦葉經或無大字興和三年於驃騎大將軍左僕射內侍中司徒公孫騰第譯見經前序今編入寶積當第二十三會
*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孫騰第譯見續高僧傳
*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興和三年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異譯見長房錄
右三部七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中印度優禪尼國王子。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訖興和三年辛酉。於鄴都司徒公孫騰之第。譯迦葉等經三部。沙門僧昉筆受。首那從魏之梁及於陳代更譯諸經。如別所述。
*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題云寶髻經四法優婆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月一日在金華寺為御史中丞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009-0841c]
* 三具足經論一卷題云三具足經優婆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在金華寺為驃騎大將軍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轉法輪經論一卷題云轉法輪經優婆提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八月十一日在金華寺為開府儀同三司渤海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業成就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出與唐譯大乘成業論同本興和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為高仲密於金華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 迴諍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興和三年三月二十日於金華寺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
右五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毘目智仙。北印度烏萇國人。剎利王種釋迦之苗裔。曩者流離王壞迦毘羅城誅殘釋種。當斯時也有四釋子。忿其見逼不思犯戒出外拒軍。流離遂退歸還本國城中不受。告曰。吾為法種誓不行師。汝退彼軍非吾族也。既被放斥遠投諸國。本是聖胤競宗樹之。四釋支離皆王一國。今烏萇梵衍王等並其後也。嗣胤相承于今不絕。智仙法師即斯王種。妙閑三藏最善毘曇。與瞿曇流支同遊魏境。至瞿曇流支尊事為師。以孝靖帝興和三年辛酉。於鄴城內在金華寺。共瞿曇流支譯寶髻論等五部。沙門曇林筆受。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為。檀越啟請供養。並見經前序記。而智仙法師遊方弘化。踰越沙險志在利生。既啟梵文應多部卷。但余見淺狹尋覽未周。所覩五部經件述如右。後進儻遇幸希續補。使法門無謬豈不善歟。自魏及唐傳錄非一。智仙法師未蒙編載。弘法之名莫著。高行之迹靡彰。傷
[009-0842a] 哉悲哉深可嘆矣。
* 涅槃論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經婆藪盤豆菩薩造略釋大經見內典錄初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達磨菩提。此云法覺。內典錄云達磨菩提譯涅槃論。不顯帝代而編魏末。今同彼附於此中復有涅槃論三卷亦題達摩菩提譯尋文乃釋前論或疑是人造


齊高氏都建業亦云北齊


從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至高恒無諡承光
元年丁酉。凡經六主二十八年。緇素二人。
所出經論八部五十二卷。


沙門那連提梨耶舍七部五十一卷經論 居士萬天懿一部
一卷經



*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六卷或十四卷大統四年於天平寺出今編入寶積當第六十會
* 大集月藏經十卷題云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或十二卷或十五卷或直云月藏經大統二月於天平寺出
* 大集須彌藏經五卷內題云大乘大集經須彌藏分第十五或題云須彌藏經天保元年於天平寺出
*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大周錄云涅槃支流
* 月燈三昧經一卷或十卷天保八年於天平寺出
* 施燈功德經一卷亦名然燈經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 法勝阿毘曇心論經六卷大德優波扇多造或七卷或無法勝字或加別譯字或云法勝字或加別譯阿毘曇論清河二年北天寺出並見長房錄
右七部五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那連提梨耶舍。齊言尊稱。北印度烏場國人。正音應云鄔茶茶音持耶反。奘法師云。烏仗那唐翻之苑。謂昔輪王之苑囿。其王與
[009-0842b] 佛同氏亦姓釋迦。剎帝利種。齊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因即號焉。今所謂國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足戒。聞諸宿老歎佛景迹。或言。某國有鉢某國有衣頂骨牙齒。神變非一。遂即起心願得瞻奉。以戒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發足遊方。所以天梯石臺之迹。龍廟寶塔之方。廣周諸國並親頂禮僅無遺逸。曾寄竹園寺一住十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語舍云。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涉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領悟。晚來欲想悔將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窮師子。歷覽聖迹仍旋舊壞。乃覩烏場國主真大士焉。自所經見罕儔其類。試略述之。安民以理民愛若親。後夜五更先禮三寶香華伎樂竭誠供養。日出陞殿方覽萬機。次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藝。日景將昳寫十行經。與諸僧共談法義。復與群臣量議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燈燭。禮拜讀誦各有恒條。了其常業乃還退靜。三十餘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誠孝居懷。釋種餘風胤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遣四遠投告。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錯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毘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呪。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呪力得免斯厄因
[009-0842c] 復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呪便蒙靈衛。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芮國值突厥亂西路不通。反卿意絕。乃隨流轉北至泥海之旁。南距突厥七十餘里。彼既不安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於鄴都。文宣帝洋極見殊禮偏異恒倫。耶舍時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議彈之。緣是文宣禮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請為翻經三藏。殿內梵本千有餘夾。
勅送於寺處以上房。為建道場供窮珍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舍從文宣帝天保八年丁丑。至高緯無謚天統四年戊子。於鄴城天平寺譯菩薩見實經等七部。勅照玄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監掌翻譯。照玄都瞿曇般若流支長子沙門達摩闍那齊言法智及居士萬懿傳語。舍於齊時大興正法弘暢眾心。文宣重法殊異躬偏恭敬。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耶舍每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呪。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未幾授昭玄都俄轉為統。所獲供祿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福業。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繫畜咸將濟之。市廛閙所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又於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旁谷制極山美。又收養癘疾男女別坊。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客舘勸持六齋羊料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起居。耶舍歎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內撫其心愧懼交集。耶舍後至隋代更出諸經。備在隋錄具如後述。
*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009-0843a] 一卷第三出與無涯持法門經等同本或直云尊勝菩薩所問經亦直云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居士萬天懿本姓拓跋。北代雲中人也。魏分十姓因為萬俟氏。世居洛陽故復為河南人也。後單稱萬氏。少曾出家師婆羅門。而聰慧有志力。善梵書梵語兼工呪術。由是應召得預翻傳之數。懿以武成帝湛河清年中。於鄴都自譯尊勝菩薩所問經一部。見長房錄。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