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67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嗣法)道霈 (master)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編



[017-0481b]


獨詣師造靜室疏



原夫。無動無靜者。妙道之體。有動有靜者。妙道之用。
舍靜趨動者。凡夫之迷。厭動躭靜者。二乘之執。若然。
則晏坐深林。株守寒谷。避塵氛而弗入。甘枯木之弗
榮。將無蹈二乘之偏轍。乖實教之大旨乎。是葢有微
權也。道非靜也。必由靜而後明。道非動也。必由動而
招蔽。語云。探珠宜浪靜。動水取應難。故我佛設教。上
根之士。則動靜雙忘。超然獨證。其次則先習定水。次
發慧光。非躭靜為休歇之場。實借靜為入道之要。誠
能由靜而明。慧光輝映。則山河大地。一切境緣。謂其
洞然無物可也。謂其決非他物可也。謂其為山河。為
大地。為一切境緣亦可也。夫如是。則朝市不為閙。山
林不為寂。大千不為富。一壑不為貧。大眾不為多。一
人不為獨。雖終身向萬仞峰頭。目視雲漢。謂其為厭
動躭靜得乎。若生死根未能斬絕。水牯牛未免犯稼。
浪游俗境。不知返攝。將見心逐境而駛遷。智隨物而
霧惑。雖托名大乘。其為自欺亦甚矣。壽昌獨詣師。孑
影七石山頭。精修禪寂。巳經三載矣。茲復于龍津之
源。擬立數椽。以為宴坐之所。葢亦借靜以求其無動
無靜者也。閩中古號法窟。宰官居士。無不久味禪悅。
洞深法喜。慨然而施。不日而成。又豈待余言之多贅
乎。但動靜不相干一句。却請師自領荷去。


道顯建佛頂庵疏



東崑之口。有山名岣嶁。岣嶁之巔。有庵名佛頂。歲月
[017-0481c]
𥨊久。棟宇差脫。風飄雨灑。雪霰滿床。道顯上人居之。
垂二十秋。今勢難仍舊。理在更張。乃謀重建於余。余
曰。子亦知建剎之意乎。昔世尊遊山次。顧曰。此處宜
建梵剎。帝釋即竪起一莖草曰。建梵剎竟。看他父子
唱和。如線透金鍼。舉揚斯事。如滴含巨海。若能識得
此剎。則吸盡江西之水。推倒大雄之山。轉大千經卷
於半眴之間。參剎海如來於一塵之內。雖然如是。帝
釋未竪草時。世尊梵剎早成就了也。還識得麼。呵呵。
此二千年前。臭爛葛藤。是事且置。今日斬新公案。不
免為諸人拈出。岣嶁深處。宜建梵剎。普請諸檀出一
隻手。正好當機領略。切莫道。神通妙用不如帝釋也。
且出一隻手時如何。合掌曰。珍珠撒出紫羅帳。直教
大地盡黃金。


妙高峰建觀音殿疏



栴檀觀音像者。先是秋浦上人募造。邑中王臣宰官。
長者居士。咸樂助之。像既成。將擇地以居。適上人告
寂。擇地未決。僉議以妙高峰當三里之中。為一邑之
鎮。翠映全城。影搖二水。宿為名勝之區。擇是以居大
士。誰曰不宜。於是眾不約而集。手舁大士像。置之峰
頂。將別營殿以祀之。住僧某。特來山中。乞某一言為
勸。某溪南之鄙人也。濫竽緇侶。藏拙荒林。奚敢持鴻
毛之輕。凟大人之聽乎。既弗克辭。乃藉大士之靈。以
告曰。經言大士之悳。上與諸佛仝慈。下與眾生同悲。
與諸佛同慈。則慈應而無緣。與眾生同悲。則悲發而
[017-0482a]
無盡。由是大士實無一處。無一事。無一時不在眾生
心想中。眾生亦實無一處。無一事。無一時不在大士
心想中。大士日於眾生心想中。放大光明。施大甘露。
而眾生不知。唯不知。而大士之慈悲益深矣。眾生日
於大士心想中。鼓黑暗風。長煩惱𦦨。而大士不捨。唯
不捨。而眾生之苦惱或有瘳乎。故大士之視眾生。如
慈母之撫孺子。眾生之歸大士。宜如孺子之戀慈母。
倘背母而他逝。則零丁辛苦。豈母之弗慈也耶。今者
旃檀瑞像。既巳示現峰頭。黃金寶殿。次當奏成日下。
某願。人人發孺慕之心。回他逝之情。撥轉向上機關。
露出通身手眼。則雲輸川委之金帛。麗天絢日之莊
嚴。又何待吾言之喋喋也。雖然如是。大士今向妙高
峰頭。放光動地久矣。各請直下承當。更莫回睛轉腦。


降福山建庵疏



建治之東五十里。有山名降福。巉巖歷落。雄踞雲間。
每歲中秋。居民必備香儀。祀月天於其上。 今上丁
卯。僧某結廬茲山。習杜多之行。巳經三載。里中士女。
咸謂宜建庵以便焚修。乃謀于余。余曰。月之為物也。
懸形蒼表。流光大地。生民藉其輝映。萬彚資其清涼。
故民咸樂祀之。報其功也。且其德大。有近于吾佛之
道者。靈照自如。虧蔽不能損其光。何其明。也影現眾
水。大小未甞異其照。何其公也。觸波瀾而不散。何其
寂也。歷汙濁而不染。何其貞也。循環不失其運。何其
恒也。盈虧不爽其時。何其信也。光被四洲吞萬象。而
[017-0482b]
心實無應。何其虗也。備茲七者。大有近於吾佛之道。
故靈鷲標之。藥山嘯之。韶陽對之。濂洛弄之。至于寒
山道底。則曰。我心似秋月。無物堪比倫。嗚呼月之德
亦云盛矣。即立庵而專祀之。亦奚不可。況能因月而
事佛。因佛而事心。則本覺自昭。障不能昏。非月之明
乎。廣利無方。恩怨不二。非月之公乎。處喧囂而常靜。
非月之寂乎。居塵穢而獨潔。非月之貞乎。自強不息。
非月之恒乎。孚及豚魚。非月之信乎。順物而應。應而
無心。非月之虗乎。夫如是。是真能事月者。不然。不克
反求諸心。而逐逐於儀文香火之末。是媚之也。亦誑
之也。媚之誑之。不可以事月。況佛乎。況心乎。茲者降
福之役。葢將因事月而事佛。因事佛而事心者也。夫
橫目之民。皆知有月。舉頭見月。孰不歸心。吾將見樂
輸而樂成之。固不待勸而集。第恐其不免於媚與誑
也。故因以廣告之云。


南禪寺結盂蘭盆會疏



天下之有為者。莫盛乎生。天下之有生者。莫盛乎親。
親也者。生之本。而有為之原也。可弗重歟。故夫子獨
首務於此。乃著孝經。且曰。吾行在焉。若我佛。張無為
之化。崇出世之法。宜于孝在所略者。然考其大戒。開
端即曰。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曰孝順至道之法。是孝
為大戒之本也。又經曰。使我得成無上正真之道者。
由孝德也。是孝不獨為大戒之本。亦為六度之本。亦
為三藐三菩提之本也。至于訓諸弟子。則謂父母與
[017-0482c]
補處菩薩等。許弟子減衣鉢之資。養其父母。父母有
正信者。可恣與之。無正信者。可稍與之。藏中勸勉。不
一而足。何甞不以孝為首務哉。但我佛之孝。與世俗
異。世俗之孝。在順其情。我佛之孝。在順其性。世俗之
孝。在資其形。我佛之孝。在資其神。且謂。父母之精神。
逐浮情而變化。隨幻業以昇沉。乃推及於三世。無不
欲委曲保護。俾得措於大道。苐以神性之理既微。變
化之機復冥。故世俗莫之能知。莫之能信。輙曰。佛氏
無父。佛氏無父。亦未之深考也。夫順性資神之道。固
所難明。而形情之間。亦豈遠于人法哉。如釋尊初割
愛入山。修無上道。道既成。乃謁母於忉利。為母說法
三月。而還其國。為父說法。國人皆化之。及父王沒。躬
率諸釋。負棺以塟。弟子目犍連。欲捄其母。則為說盂
蘭盆法。且囑諸弟子。歲必行之。凡若此者。皆示同人
法。特其教迹各異矣。建城諸居士。請百拙座主。於孟
夏之朔。啟講盂蘭盆經。至望日則如法設供。兼修懺
摩及瑜珈施食法。是俾其親神超冥漠之天。化移思
議之表。天地有所不能制。惑業有所不能拘。其法利
殊常。豈但五鼎之豐。三獻之勤。以為能孝乎。葢其迹
則略近於世俗追遠之祭。而資神之妙。唯我釋為獨
至也。某歸禪有日。祀事久虗。不孝之罪。無所逃責。聞
茲勝舉。不覺慚喜交發。故不辭筆舌。首為唱言。凡有
親者。請入斯會。倘不以余言為妄。則幸矣。


栢山建庵疏


[017-0483a]


粵自摩騰入漢。僧會來吳。寶剎碁布。幾徧域中。列聖
相承。靡不崇重。豈徒為是不急之務。侈耳目之觀乎。
葢以。佛之為教也。究極一心之原。則孔老有所未發。
廣包十界之外。則經史有所未周。立因緣以為宗。則
空有雙妙。而百家無以置其喙。設止觀以為門。則體
用交融。而千聖莫能異其轍。蕩開積劫之迷謬。翻示
本有之真常。故二千年來。洞性命之奧。窮生死之源
者。未有不歸於我佛者也。故其崇奉之間。必極其誠
敬。而金錢穀帛。所弗吝矣。即其下者。或藉之以開自
新之路。或假之以成請福之門。雖功在有漏。終不唐
捐。近之可作入道之緣。遠之必為解脫之因。如華嚴
經食金剛之喻是也。如法華經聚沙為塔。各成佛道
是也。茲建水之西。真武嶺之陽。有山名栢山者。突出
天半。俯瞰全城。千峰頓舞於座下。二水交流於席間。
晴嵐夕暉。帶瑞光而掩映。松雲竹雨。傍佳氣而䓗籠。
實靈秀之所鍾。吉祥之所集。苐隱而未發。大有待於
今日者也。某上人夢𥧌斯山。葢亦有年。今暫依敗屋。
習靜其中。而里閈諸老。咸謂。此地宜建寶方。為國祝
釐。但以山非止於一簣。海必資於羣流。乃不揣綿力。
徧干有緣。唯願各弘檀度。共贊嘉猷。施一文以及百
千萬文。滴滴仝歸海若。勸一眾以及百千萬眾。珠珠
普攝網光。則栢山雖小。終為淨國之殊因。建立雖粗。
咸為妙道之勝行矣。謹䟽。


雙漈寺造佛像疏


[017-0483b]


吾聞。易之為教也。必立象以盡意。而造易之道者。必
忘象以明心。象不立則意弗盡。象不忘則心弗明。故
未有不由象而入。亦未有不忘象而得者。用觀我佛
之教。亦若是。曩者靈山會上。橫說竪說。不為不多矣。
而猶必設像以示之。葢以像者象也。象之所示者圓。
言之所示者方。象之所示者廣。言之所示者局。學者
多以有執著之心。觀有局量之言。所以機死於境。神
困於慮。求其廓然天解。不亦難乎。唯懸象以立教。則
言不可得而詮。心不可得而計。忽然遇於目。契於神。
心與象俱忘。而慧光渾圓。輝映十方矣。彼三百餘會。
五千餘軸。又有過於此者乎。雙漈某上人。重建寶方。
棟宇落成。但聖儀未備。勢必次及。復有待於諸檀也。
夫造像功德。諸經備載。亦諸檀所稔聞者。至於由像
契心。優入覺域。則其功德較前功德。為何如哉。且由
心造佛。佛即是心。假彼他佛。成我心佛。是又不獨為
雙漈造佛也。謹疏。


北山靜室化米疏



北嶺岧嶤。直聳千尋之勢。東峰橫亘。常浮萬竈之煙。
清冷雲中。昔來巳成寶所。荒蔓草裏。今日幸搆蝸廬。
歷六載以修因。葢有志矣。攝一心以入道。乃願學焉。
但釋種兒孫。本無卓錐之地。比丘軌範。獨有持鉢之
緣。祇此凡軀。未可指松栢為食。素無仙術。詎能吸沆
瀣而充。勵功信在於一人。資糧必假於眾助。不免打
開布袋。便請撒出珍珠。
[017-0483c]


避影山房化佛像疏



優填瑞像。肇勝化於西乾。阿育靈儀。浮祥光於東震。
休道䟦提巳滅。疑從兜率再生。炳煥世表之休明。映
奪人間之秀麗。戒定慧三學。離此難求。法報化三身。
祇這便是。儼神像之如在。敢不敬乎。望佛果而知歸。
賴有此矣。今既就陰而息影。首假立像以攝心。欲成
滿月之容。請下如椽之筆。


龍潭靜室化田䟽



石塘巖畔。珠樹映白毫之光。龍井窩中。金繩耀彩雲
之色。數椽草屋。堪為息影之區。一片氷心。早成逸老
之計。蒲團拄杖。巳結友於青丘。雨笠雲簑。將有事於
綠畆。但仰山無插鍬之地。平田少驅犢之塲。恒產無
存。供資有待。蒸砂未能作飯。烹雲詎可療饑。欲求百
丈之疇。必須甘贄之鏹。鋤頭下。好窮大義。筆尖上。請
放光明。


蕉林金仙庵化萬人緣買田疏



蕉林積翠。久覆舊隱之蹤。金剎浮光。遠繼古仙之苑
萬松影裏。不妨揭起把茆。十字街頭。便好打開布袋。
要得食輪先轉。的須檀度樂成。驅牛未問於平田。出
鏹冀逢乎須達。欲從一鋤下。覓取半箇。敢向片楮中。
尋出萬人。不辭拈起話頭。便請各開笑口。


白水巖諷華嚴經疏



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更於何處有經。徧法界是華
嚴一經卷。更於何處著眼。若也於斯領略。便巳脫彼
[017-0484a]
廉纖。說甚十種玄門。打入不須彈指。縱道一真法界。
笑破豈用回頭。祇為習障轉深。無奈塵封難剖。若不
從音聲海震地喧天。怎能得光明雲輝今映古。要入
毗盧海裏。橫架鐵船。且向觀音門頭。直揚影草。一聲
入耳。何須更歷百城。半偈冥心。正好直超九界。梵音
纔舉。豁開大地之心光。寶帙初繙。頓圓一生之佛果。
偉哉法力。奇哉眾生。箇箇自具一經。祇要自悟自證。
人人同登此會。管取同號同名。


萬石灘頭建中元水陸齋疏



煙汀雲暗雨涳濛。常漲飜空之浪。沙磧月明風慘切。
時聞泣夜之魂。綠柳岸頭。正好垂援溺之手。白蘋浦
上。孰能橫度險之舟。茲某當目連捄倒之日。啟梁武
修齋之儀。直教鐵圍山頓消日下。竚看金沙地立現
灘前。大川漩澴。任乘風而利涉。客帆搖蕩。儘破浪而
無虞。願出五家之財。仝修三堅之法。實有徵而可信。
幸勿迂而弗從。


寶善庵請大藏經疏



靈山老人。出世一番。從無說有。舌根拖地。雖曰經曰
律曰論。因機而設。藉緣而興。若千波競起。萬峰爭峭。
要之。祇明此本地風光而巳。是知。大藏之中。一言一
句。竝是諸佛之心髓。眾生之法藥。又安論其為權為
實為教內為教外乎。近日黃口禪雛。動輕三藏。却記
宗下語言棒喝。以為生活。不知其執滯筌蹄。度量佛
智。在宗而違宗。在教而背教。其弊正等也。茲聞谷大
[017-0484b]
師飛錫南來。寓劒州之寶善。禪衲輻輳。機固非一。而
大師門庭廣大。三根竝攝。由是監院心師。思請大藏
普潤羣機。時有文學徐君。首發大心。揮金為倡。然大
廈非一木之能搆。為山非一簣之可成。倘得同出一
手。共贊嘉猷。則一文一粒。皆濁海之寶帆。而佛果之
真種也。待他年踏著本地風光。却向他道。三藏靈文
原是多年故紙。亦有何過。


鼓山鑄法華銅鐘疏



眾生礙於形。局於方。分寸成隔。而不能通。其能通者。
唯聲與聞也。是知。聲之所暨最廣。而聞之所迨最神。
凡㝢內齊眾之法。醒眾之方。捨聲聞無能及者。今上
自朝廷。下及僧舍。凡警晨昏。齊進止。必有藉于鐘。豈
非鐘以聲聞為用。乃處眾者。所必資乎。至于釋典所
載。冥途聞鐘聲。而苦具為之頓息。關內聞鐘聲。而髑
髏為之頓碎。則其用益神矣。鼓山湧泉寺。闢草重創。
能始曹公。首建大殿齋堂。得山林公。乃於大殿之前。
建鐘鼓二樓。及方伯申公來遊茲山。遂捐俸金。命範
法華銅鐘。由是。寺乃遣僧行乞。翼成勝事。夫以法華
而入鐘聲。以鐘聲而宣法華。俾人人一著耳根。即領
全經。無勞濡滯草庵。而頓獲家藏。不庸走出火宅。而
穩駕白牛。其為福田利益。為何如也。抑聞之。鐘之為
器也。必三合而後成聲。必五合而後成聞。夫聲必假
於三合。則聲而非聲矣。聞必假於五合。則聞而非聞
矣。聲而非聲。則非聲之聲。逼塞虗空矣。聞而非聞。則
[017-0484c]
非聞之聞。周徧法界矣。從此悟入。鼓山鐘早鑄成了
也。如其未然。且待一火功成之後。自有大口阿師。普
為一切人說破在。


一中上人請方冊藏經疏



曰經曰律曰論。黃鳥一聲兩聲。若佛若法若僧。白雲
三片四片。世尊從無說有。橫安龜上之毛。眾生自有
尋無。苦索爐中之雪。未免空鑽故紙。恰如癡守枯株。
若是出格之機。定不從門而入。怎奈迷封滯殻。每驚
暗裏繩蛇。所以說短道長。特架空中樓閣。法法盡從
這裏去。沙礫總是精金。言言不自別處來。瓊宮現於
莖草。三百餘會。誰非搖影之鞭。五千靈文。盡是止狂
之藥。因指若能見月。長安不用更尋。就路便可還家。
漢陽去此不遠。茲有一中上人。戒月久嚴。悲花頓發。
欲窺大智之域。須假多聞之方。未轉半藏於趙州。先
請全書於秀水。是佛說是魔說。直須倒却剎竿。非權
乘非實乘。祇要踏穿漆桶。海中波無二味。豈計來源。
門外路有千條。均趨輦下。三草二木。竝資法雨以芬
敷。七寶八珍。一任貧兒之探取。筆乾舌短。弘讚固不
可窮。蚊負蟻緣。流通豈其敢後。為題巵語。徧告檀門。
同轉法輪。的屬菩提種草。共出寶手。庶栽般若根苗。
謹疏。


鼓山諷華嚴經疏



鼓山故禪剎也。自興聖肇基。聯燈不絕。七十餘代。禪
化大行。至嘉靖間。為祝融氏所廢。鞠為茂草。天啟復
[017-0485a]
創。延博山和尚開堂。大演宗風。庶幾匹美前休。但禪
堂歲必諷華嚴。以為日課。禪者或以為嫌。予謂。華嚴
宗法界。少林傳一心。路分兩徑。歸本一揆。況真實參
禪者。自古必兼庶務。如雪峰溈山。皆充典座。楊岐興
聖。竝作監院。豈以一卷華嚴。而遂為參禪者所礙乎。
又如龍機馬鳴。皆兼教乘。圭峰溫陵。竝註經論。豈以
一卷華嚴。而遂為參禪者所礙乎。昔杜順和尚作頌
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猪左膊
上。此頌若謂是教。華嚴八十一卷。出於何卷。若謂是
禪。渠又是華嚴初祖。可知。但要明此。禪也著。教也著。
不必割截虗空。競分彼此。為識者所笑。茲因歲例。募
諷華嚴。故筆此以解其惑。若夫因果福德之說。茲不
敢贅。


鼓山募米疏



石鼓乃省會之鎮。湧泉為禪衲之淵。忠懿肇基以來。
遠歷七百餘祀。興聖唱道之後。永聯七十餘燈。無奈
禪風漸替而弗揚。所以佛力益窮而莫振。加之。祝融
煽熾。遂爾蘭若丘墟。殘碑倒臥莎庭。狡兔橫眠佛座。
茲者。欲吹久灰之𦦨。結茅於衰草之中。思續既斷之
絃。竪拂於荒煙之下。腰包方集。畎畝巳空。未及一心
而問教問禪。方將仰首而呼庚呼癸。枵腹何能辦道。
備緣方可安居。佛有遺規。止資命於一鉢。僧無恒產。
但糊口於四方。若欲先轉食輪。必須遠遣乞士。雲門
餅趙州茶。固是咀嚼有分。廬陵米金牛飯。便請布施
[017-0485b]
將來。


怡山長慶西禪寺重建法堂疏



閩城之西五里許。為怡山。其上葢有長慶西禪寺云。
寺昉於唐。懶安禪師。自大溈來居。白牛橫觸。耕飜大
地。有句無句。攪亂當時。繼而稜道者。則以雪峰鼈鼻
毒氣。薰滿閻浮。歷代燈傳。繩繩不絕。與雪峰鼓山。稱
閩中三大剎。自入 明來。法燈漸泯。以至今日。則無
論振宗揚教。不及疇昔。即棟宇之彫弊。亦幾不可支
矣。憲長曹公。有痛於衷。乃極力主張之。命住僧。募修
大殿。今經三載。功幸告成。而法堂傾頺如故。居者抱
恧。遊者興嗟。曹公之意。猶未釋然也。由是住僧復發
大心。再行募化。薛居士某。則首捐金以為眾倡。余惟。
叢林之立。必建堂以演法。葢以三寶住持。雖曰竝重。
而接物利生。莫法之尚。佛者主此法者也。僧者演此
法者也。使佛而無法。何貴於佛。僧而無法。何貴於僧。
且諸佛之所同師。羣僧之所共奉。為出險之寶筏。為
破暗之明燈。法誠不可一日緩。而堂顧可一日廢歟。
是宜緇流之旦夕弗寧。亟思締搆也。然檀那之傷今
弔古者。實有同悲。今順風呼之。豈有弗應者乎。吾知
金帛之委輸。棟宇之崢嶸。可計日以待矣。第法必藉
地而後弘。地必藉法而後重。使有堂而無法。亦何貴
於有斯堂也。萬象之中獨露身。乃七百年來未了公
案。迦陵玄音。不容久歇。余又不能無厚望焉。諸君其
勉之。
[017-0485c]


寶善庵建舍利塔疏



昔世尊化權既畢。歛彩雙林。復化為舍利。俾流光現
瑞。永為人天福田。葢其悲心弘願。無有窮盡。乃爾垂
迹於末代也。汴之通許縣洪福寺。故有塔。歲久傾𡉏。
近年因流𡨥至。縣官取其磚修城。得一石匣方二尺。
啟之。中藏銀匣一。貯金像二尊。銀瓶一。貯佛骨一節。
骨中舍利如黍。水晶瓶七。各貯舍利若干粒。及考其
舊碑。則宋皇祐初。曹后命中官。󰢍佛骨舍利於塔之
第五層。葢宮中歷朝所奉。悉舉而藏之塔中也。時宜
興曹安祖大參。為兵驛道。請舍利一瓶。歸宜興。擬建
塔南岳山中。以疾作弗果。臨屬纊。以舍利囑嘉興曹
愚公侍御。余次年到苕溪真寂。侍御公乃送舍利至。
托余任其事。適值屢歲弗登。弗克速成。因思。金陵匡
廬鄮山。俱有舍利。輝映人天。而閩中獨未之聞。乃欲
歸閩立塔。會心石師暨諸檀越來請。遂俾頂戴入閩。
今議建塔於劍州之寶善。葢以劍州為八閩要道。而
寶善復僻入山中。非飲酒茹葷之輩。所得過而問也。
夫此舍利。遠在十萬餘程之外。歷三千餘年之久。而
止於茲丘。我閩眾生。自開闢以來。所未見聞者。今得
遇而躬禮之。是豈眇小之緣哉。且此塔既成。庶幾紫
磨金身。常在說法。而一瞻一禮。咸沾殊利。永為菩提
種子矣。願我同倫。共出隻手。


羅山法海寺修淨土懺疏



淨土之教。本於大彌陀十六觀等經。稱西方有極樂
[017-0486a]
世界。其功德莊嚴。最為第一。而彌陀世尊。攝諸眾生。
歸於極樂。其誓願廣大。又最為第一。眾生生者。永斷
諸苦。直至成佛。無有退轉。其福德利益。又最為第一。
求生此者。伹以淨心為本。其淨心之方。或持名或修
觀。或廣修眾善。其簡直易行。又最為第一。故諸經廣
讚。列祖弘揚。自佛教入中國來。受持之盛。獲效之捷。
無有踰於此者。但恐。無始劫來。罪根深重。則障緣實
多。淨德難成。由是。宋慈雲懺主。依天台教法。歷考諸
經。撰為懺法。總之以淨心為體。以三觀為宗。以滅罪
為用。以往生為趣。事備理圓。凡修此者。當先發三種
心。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廣大心。具此三心。然後
依之而修。則非獨罪山可摧。黑業可滅。當不出道場。
而可以親見佛光。蒙受記莂。即娑婆界內。坐金色寶
蓮之座也。茲羅山法海寺爾和上人。乃結諸淨侶。同
修此法。普為四恩三有。布淨土之因。作往生之緣。毋
曰有為之功。久必敗壞。將見金剛之種。永不消亡。倘
能各發三心。共修二施。則金池之花輪日長。而菩提
之妙果非遙矣。謹疏。


重建鼓山湧泉禪寺疏



昔當五代之際。象骨峰頭。玄波海湧。其間首出一枝。
號聖箭子者。則興聖國師是也。國師應閩王之請。居
鼓山湧泉寺。唱三毬下事。擁毳徒一千五百人。禪風
大播域中。厥後聯燈續焰者。七十餘代。可謂。罕匹其
休者也。入明。禪風不競。而佛火經聲。猶自不絕。至嘉
[017-0486b]
靖間。以弗慎厥德。遂為祝融氏所廢。鞠為茂草者。將
七十載。萬曆間。郡紳陳公一元曹公學佺。始倡復之。
功未及半。力巳告竭。以任事者非其人也。崇禎辛巳。
殿復為海風所敗。岌岌乎不可復支。適余自浙東歸。
諸郡紳命余尸其役。余見勢不可。仍乃謀更造。時在
癸未冬十月也。未幾。世厄陽九。事勢之難。實百千於
前。幸龍天默護。亦得漸次修建於大亂之中。七歷寒
暑。而功尚未竣。今歲干戈甫定。乃仍遣僧行乞。葢人
心有佛。決不以時之治亂而有存亡。況佛誓無疆。又
豈以勢之難易而有間斷哉。惟冀諸檀門。各捨不堅
之財。共補久虗之闕。事雖墮於世諦。終成勝果之因。
道雖極於菩提。不捨有為之績。謹疏。


鼓山建中元廣薦會疏



慨自人事非一。天命靡常。乾坤值否泰之交。民物當
鼎革之會。兵戈劫起。儘教血染青山。鯨浪禍生。忍見
尸沉黑海。況疾疫繼至。每聞哭泣之聲。饑饉洊臻。難
免溝壑之殍。下民無自活之計。鬼錄多枉死之冤。惟
仗我佛之良猷。可解斯民之毒苦。目連餉母。乃中元
賑濟之期。僧伽自恣。實諸佛歡喜之日。親恩固堪仰
報。滯魄亦可兼超。經演十玄。圓頓之妙門可入。懺宣
十卷。梁武之遺教猶存。設蘭盆於日中。聖凡普供。施
甘露於景暮。神鬼同歸。是為大聖之慈航。亦增下凡
之厚祉。那箇作佛。同懷普濟之思。誰人無親。共存追
遠之念。惟願揮彼阿堵物。正宜圓此菩提心。不辭拈
[017-0486c]
起話頭。便好各開笑口。


修長樂龍泉寺疏



長樂之有沙京。文獻之勝區也。沙京之有龍泉寺。又
禪祖之勝區也。寺創自唐之中葉。咸通中。始賜今額。
百丈大智禪師。實脫白受業於茲。自唐迄宋。殿宇之
崔嵬。龍象之蹴踏。郁郁乎稱上剎也。入元。禪學𥨊衰。
日就凌夷。至 明之天順。遂盡化為屍陀林。凡一百
三十載。至萬曆間。故太守陳公玉運丞葉公時敏。首
倡興復。舉僧大正董其役。復得其徒常惺佐之。由是。
轉棘林為寶方。化北邙為淨國。而四方之考往蹟弔
前修者。無復彼黍離離之嘆矣。然烏兔邁往。計今巳
五十餘年。屢經風蕩雨漬。凜凜有大過棟撓之懼。夫
世運遞變。物力漸消。固無有常而不壞之理。但補偏
救敝。以貽諸久遠。功則在人也。釋今弗修。將前功且
歸於何有。而後來亦失所憑依。則是役烏容緩乎。此
正諸檀那。急出一手之時也。宿緣有在。時機不再。白
毫光中。正好打開武庫。紫羅帳裏。便請撒出珍珠。雖
家有貧富之殊。物有輕重之異。而好善一念。實靡有
間。竝自菩提心中流出。萬善同歸。皆成佛道。正如江
河溪㵎。以及涓涓之泉。咸趨溟渤。盡化為鹹。又安有
小大異同之可辯哉。或者謂。天造草昧之時。生民以
救死為急。何暇營此不急之務。予謂。世運有否泰。佛
性無存亡。諸佛在眾生心想中。日轉無上法論。無有
斷絕。又豈治亂之所能間哉。惟在有智者。能不昧耳。
[017-0487a]
今日之事。為有智者言。非為無智者言也。為有佛性
者言。非為無佛性者言也。又何辭於喋喋哉。謹疏。


諷經護國疏



鼓山湧泉禪寺傳法住持比丘某。謹卜今年三月朔
旦。躬率僧眾。諷誦仁王護國經二十四部。祈靖寇氛
以綿國祚者。伏以。勢居坎[穴/臼]。誰為出險之援。禍至堅
氷。安得回春之力。仰于大覺。俯𢌿洪慈。切念。某誕躬
塵世。寄跡空門。木食草衣。滴水悉濡於聖澤。巖居穴
處。寸土竝覆於天庥。捐頂踵而難酬。捧涓埃而莫報。
何意。日中之運。遽逢薄蝕之災。饑饉洊臻。老稚盡轉
於溝壑。干戈數起。士農半入於潢池。鯨波未靖於海
南。鐵馬正驕於塞北。中原板蕩。陣雲染戰血成黃。全
楚陸沉。原草將枯骨同白。秦關既破。兵投刃而鼠奔。
晉險亦逾。官奉檄而草偃。害將及乎宗社。勢必迫於
神京。近因南北之耗不通。以致上下之憂特甚。緇衣
既弱。徒懷獻曝之誠。佛德可憑。恭宣護國之典。伏願。
金輪永鎮。鼇極常安。鋒鏑頓消。四郊之呻吟驟息。𡨥
兵遠遁。萬姓之疲困盡紓。日月代明。長懸無外之炤。
地天交泰。共釀太和之休。匝地而大有書年。普天而
太平垂象。某無任激切懇禱之至。


崇禎皇帝遐升禮懺疏



伏以。堯天久運。八紘戴覆育之恩。舜日驟沉。四海失
依怙之主。思修報國之典。聊陳用禴之誠。竊惟。某四
依托活。六事隨身。山密林深。甘作釋氏之子。天高地
[017-0487b]
厚。容為聖世之氓。躍冶頑金。亦是乾坤之陶鑄。不材
凡木。誰非雨露之資成。歌帝力而未能。沐皇仁而思
報。雖乏股肱效忠之力。尚有晨昏致祝之勤。夫何。禍
起綠林。敢揮戈而犯闕。變生宮掖。忍鬻國而啟關。驚
軒轅之上升。徒仰龍車而莫及。悲放勳之徂落。欲攀
天仗而無從。鬼哭神號。孤憤上干於白日。天崩地裂。
深痛直徹於赤心。空懷寸草之哀誠。罔答三春之大
化。用遵古皇遺範。特申虎拜之恭。徧舉善逝洪名。屢
罄嵩呼之悃。提瑜伽之秘印。雨法財於空中。顯𠶹哩
之妙光。破鐵城於地下。修茲圭撮之微善。仰答鴻濛
之巨恩。伏願。天祚彌隆。皇仁仍溥。神威廣運。再造不
壞之河山。睿德益昌。重揭大明之日月。挽回殺運。躋
蒼生於仁壽之天。殲滅妖氛。轉鴻鈞於清寧之宇。某
無任激切懇禱之至。


崇禎皇帝遐升禮懺表



伏以。天步多蹇。適值震驚之時。帝德難忘。益深孺慕
之悃。隔幽明而寸心弗易。亘今古而大義不磨。思報
德之無從。聊攄誠而致禱。臣某等。誠惶誠恐。稽首頓
首上言。竊惟。貞元運變。古今之局何常。天澤分彰。上
下之名素定。域中首崇三大。敢忘修敬之心。釋典尤
重四恩。深懷報德之念。蜎飛蠕動。誰能背化日光天。
㵎草岩花。亦盡沾和風甘雨。普天在宥。易地歸仁。茲
葢伏遇 皇帝陛下。神明天縱。英武性成。視民如傷。
類周文之至德。律身以儉。同夏禹之丕謨。夫何。國運
[017-0487c]
方衰。遂爾天災洊至。百千萬變拮据。惟屬於一人。一
十七年焦勞。豈紓於半日。痛丁陽九之厄。苦遭龍亢
之殃。禍起潢池。叛賊布袵金之網。機深社鼠。逆璫開
鬻國之門。致使龍馭驟升。棄萬機而弗顧。天容益邈。
悲九土之何依。某等田衣賤品。髠髮遺氓。痴蠢何知。
出俗甘同於野鹿。貧寒苟活。無家實類於飄蓬。借潤
恩波。愧寸長之無補。偷生草野。欲百贖而何從。徒有
梵竺之科。少殫緇流之敬。上仗佛天之洪願。下集僧
行之精誠。七日勤劬。演梁皇之懺法。午夜秘密。行古
佛之瑜伽。用茲善因。上嚴聖駕。伏願。睿德日隆。天禧
益盛。遊神金闕。還著佛日於諸天。毓德蓮臺。廣播皇
仁於九有。再祈。勿靳宜炤之光。仍𢌿否傾之吉。廓清
妖孽。重見宇宙之清寧。默鞏皇圖。共喜河山之帶礪。
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具表稱上以
聞。


建州孫道臺請祈雨疏



疏為祈降甘霈。以蘇民困事。今歲入夏以來。亢旱日
久。本府道臺孫某。率諸僚屬。徧禱羣祀弗得雨。乃差
官齎香入山。命某代請。某集闔山大眾。持誦大悲神
呪。開壇之次。謹露心章以聞。伏以。國以民為本。牧養
之政宜勤。民以食為天。稼穡之功難廢。必資雨澤之
灌溉。豈容旱魃之焦枯。何當祝融司令之時。全無顓
頊效靈之日。雲屏屏兮風使之漓。日皜皜兮雨無以
至。巳嘆其乾矣。如遭坐甑之炊。乏雨以潤之。孰慰望
[017-0488a]
雲之想。維禾穟穟。漸悴豳野之黃。彼黍離離。將槁周
原之白。種稻翻成畵餅。療饑那可蒸沙。乃籲覺皇。用
宣秘典。大慈悲之妙應。必能轉彼天災。不思議之神
功。庶可度茲民厄。伏願。頓起蛟龍之蟄。遠震雷電之
威。靉靆雲興。掩蔽烏輪之虐炎。滂沱雨下。沾濡龜坼
之良疇。既沛優渥之仁。豐亨兆慶。終収簡穰之利。大
有書年。某不勝激切懇禱之至。謹疏。


誕日薦親疏



疏為恭修梵典。追報親恩事。某今歲行年七十。孟秋
十九日。實為母難之辰。預於初一日。啟誦大方廣佛
華嚴經二十四部。繼禮梁皇慈悲懺法二十四部。念
五日告滿。仍於是夜。設放瑜伽法食一壇。白佛回向。
專薦先考蔡雲津先妣張氏范氏各超苦海。共證無
生者。伏以。精氣為物。必藉生育以成功。引滿受身。誰
非陰陽之幻合。親恩允同三大。邈矣難量。孝道實首
五倫。誠哉至德。釋門極果。皆由此而積成。孔氏為仁。
先務茲而立本。乃在緇在素之所同遵。亦希聖希賢
之所共勉。蠢茲賤品。徒抱凡軀。愧為荒谷之廢材。忝
當法門之重寄。少遵魯誥。未達作聖之方。晚歸佛乘。
久昧明心之旨。根塵互發。粘妄而難契無為。惑業交
纏。執相而彌增有漏。虗此形骸之賦。負彼陶鑄之恩。
永言之思。每因時而倍切。不孝之罪。直與歲而俱深。
茲當昔日之懸弧。用作今秋之出否。恭崇聖典。恪轉
圓詮。六相十玄。啟遮那之心印。七處九會。演法界之
[017-0488b]
真宗。罪從心生。僕僕而專勤五悔。食由法布。兢兢而
等運三檀。修茲寸善之微因。用嚴三親之樂土。伏願。
毫光特照。金臂垂慈。立摧罪山。菡萏花中毓妙質。頓
消惑障。頻伽聲內證無生。方盡寸草之心。聊酬罔極
之德。更祈。有生咸脫苦輪。血屬同為淨侶。是僧是俗。
共登般若妙門。亦步亦趨。同遊涅槃彼岸。庶圓學佛
之初願。得暢利生之本懷。謹疏。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