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74 萬法歸心錄-清-超溟 (master)



萬法歸心錄卷中


頓悟修證



僧問。如何為宗。師曰。萬法歸宗。宗即是心。斯心虗靈。
融通廣大。無住無為。無修無證。經云。佛語心為宗。無
門為法門。西天東土。上古今時。佛佛手授。祖祖相傳。
[002-0409c]
惟此一心。立為宗體。斯體清淨。本自圓明。隨流不染。
返流不淨。居凡不減。在聖不增。處類雖殊。其心無二。
智慧了之則光明顯。煩惱覆之則妙體隱。離此別修。
終成魔外。


問。如何為教。師曰。諸佛演法。權開三乘五性。菩薩造
論。發明萬法一心。後學因詮得旨。斷惑歸真。初機獲
兔忘[ㄇ@企-止/弟]。加修證理。


問。宗教二門。其理為同為別。師曰。宗即無字教。教即
有字宗。


問。宗教二門。其理本一。因甚又言教外別傳。師曰。教
因語言文字。方能妙解。宗離語言文字。頓悟一心。故
曰教外別傳。又曰向上宗旨。


僧云。恁麼言傳又有淺深。師曰。淺深由人。理本無二。
問。如何是無二之理。師曰。聞教解理。須加修證。自合
無為大道。宗門頓悟。必假圓修。方復寂照本心。


問。經云。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未審何門直下了
脫。師曰。內外二因。可能直了。僧云。請師直示。內外二
因。師曰。外因須斷婬殺盜。內因要明心見性。問。何故
外因斷婬殺盜。師曰。眾生因婬慾想。故纏生死。殺乃
遞償命債。故有輪迴。盜要負還本利。故須再來。斯三
種因若除。永斷殘質不續。問。如何內因明心見性。師
曰。明心本淨。見性本空。問。如何謂明心本淨。師曰。斯
心非是色身之內肉團血心。斯心亦非方寸之中生
滅妄心。乃是周徧法界。洞徹十方。超出對待。絕諸戲
[002-0410a]
論。不滅不生。非有非無。虗靈不昧。圓妙應物。卷舒無
礙。出沒縱橫。隨緣而不變。常住之真心。故過去諸佛
概證斯心。現在菩薩同學斯心。未來晚學咸明斯心。
眾生在迷而迷斯心。行人發悟而悟斯心。一大藏教
惟顯斯心。達摩西來直指斯心。古今知識開示斯心。
斯心靈妙。難以盡述。略舉一二。後昆信悟。問。如何謂
見性本空。師曰。真如自性。本來空寂。無形無相。湛若
太虗。不動不搖。凝然常住。名曰本來面目。又云無位
真人。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森羅萬象。染淨諸法。
一一皆從斯中流出。


問。真心本性。是一是二。師曰。非一非二。問。云何非一。
云何非二。師曰。本性是體。真心是用。本性如鏡。真心
如光。光不離鏡。鏡不離光。古德云。性則即明而妙。凝
然湛然。如鏡之體。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
光。光鏡分二故非一。光鏡本一故非二。


問。既云佛與眾生心性體一。因甚佛居聖地。眾生處
凡。師曰。佛與眾生。性體本空。心有染淨。故名聖凡。問。
云何心有染淨。師曰。本性如鏡。圓明空寂。真心如光。
照物不昧。諸聖無心應事。去來無染。謂之淨光。眾生
有心應事。分別取捨。謂之染光。染淨雖殊。其體無二。
問心性本體。可有限量否。師曰。有。問。體有多大。師曰。
含裹十虗。彌綸萬有。僧云既是無邊廣大心性。因甚
却在肉身之內。師曰。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囚繫胎獄。
桎梏肉身。堅固妄執。廣大心性。惑在身內。認賊為子。
[002-0410b]
如陷大獄。何日能出。不但人天迷此。小乘尚且猶然。
僧云。心性不在身內。我今能思者誰。師曰。爾疑所問
身內幻識。能思能慮以為我心。斯是六塵緣影。惑汝
真性。無故堅執在內。難脫胎獄。楞嚴經云。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虗妄想相。惑汝真性。無始至於今生。認賊
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若向這裏明得。便知思慮
之心。如鏡中影。似空中花。虗顯空輪。本無實質。


僧云。身內思慮。六塵緣影。云何是吾妙明心性。師曰。
眾生不悟廣大心性。不在內外。却認塵影。妄以虗空
包肉身。肉身包肉心。肉心包真性。重重拘縛。固執貪
愛。殊不知虗空大地。萬物身心。盡是吾妙明心性。所
現幻影。楞嚴經云。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
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
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恐爾未悟。吾
設一喻。本性如盡法界大底鏡子。真心靈照。如鏡中
之光明。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至於肉身識心。盡是鏡
中之影。眾生認影。汩沒四生九有。如若認鏡。自然頓
復真心。


問。心性廣大。含育萬有。不在身內。想在身外。包裹肉
身。斯理是否。師曰。非也。僧云在內不成。在外非是。其
理甚疑。請師決之。師曰。本性空徧。非身內。非身外。真
心無住。不即身。不離身。所以阿難執妄無據。七處茫
然。二祖了真不生。一言契道。汝或愚鈍。再示一喻。本
性如大海湛水。真心似湛水之光。因境風鼓。忽起浮
[002-0410c]
漚。浮漚是色身。海水是法身。浮漚濕即識性。海水濕
即本性。浮漚濕。海水濕。濕性本一。故非內外。海水濕。
浮漚濕。濕性各一似有內外。凡夫迷執浮漚。反棄無
邊大海。楞嚴經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
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浡。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後
學若悟漚水海水。濕性本一。何有內外一定之執。不
獲本性。真可歎耳。


僧云。海水濕。喻法界性。浮漚濕。喻身內識。濕性無二。
非內非外。既非內外。報盡命終。離此生彼。現有出入。
只有出入。何言不內。師曰。如上開示不能了悟。反覓
空花生滅。可謂愚昧之甚。皆因最初不守自性。一念
妄動。故繫胎獄。生生固執。定在身內。有出有入。有來
有去。內外來去。如空中花。花雖生滅。空本不動。識似
出入。性本不動。祇如空中花是幻。身內識是妄。今將
空花幻。發明身識妄。其理無二。公須自審。汝或不悟
再引經喻。楞嚴經云。譬如有人。取頻伽鳥瓶。塞其兩
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
是。阿難。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
方來。則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虗空。若此方
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
緣。非自然性。釋曰。頻伽鳥瓶。是瓶之名。塞其兩孔。喻
善惡業。瓶喻業力。能引識走。瓶中之空。喻隨業之識。
此空在瓶。與瓶外空。似有內外。空無二體。內外本一。
故非內外。瓶中之空。喻識本空。因善惡業牽引識走。
[002-0411a]
猶如擎瓶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者。喻捨此受彼。經云
阿難。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斯喻捨身。如彼方
來。而前身之識未嘗少。受身如此方入。而後身之識
未嘗來。當知身死非去。未死之先。本不偏於此。生身
非來。未生之先本亦徧於此。迷者不了。以謂在內而
有出入。悟者明體本無彼此。豈有來去。


僧云。悟者明體本無來去。現今死此生彼。却有去來
之相。師曰。緣會而生。緣盡而滅。雖現來去之相。圓明
本然不動。凡夫病眼。妄認空花。有生有滅。隨緣流轉。
佛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
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
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乃至如眾空花。滅於虗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
無生中。妄見生滅。是說名輪轉生死。後學頓悟。幻識
生滅。而圓覺心體常住不動。祖師云。百骸雖潰散。一
物鎮長靈。若了此心。有誰生死。


僧云。開示甚明。無不了然。因甚最初而有我之身心。
師曰。真源湛寂。覺海澄清。本無能所之端。豈有名相
之跡。最初不覺。忽有動心。因明立照。隨照立塵。見分
俄興。相名安布。如鏡現相。頓起根身。次則隨想而世
界成差。後因憎愛而相續業果。從斯迷真。沉溺三界。
虗受輪迴。無有休息。


僧云。誠師所言。最初不覺。忽有動心。頓起根身。幻形
報盡。大四分散。身內幻識如何投胎。師曰。凡夫日用。
[002-0411b]
逐情結業。或善或惡。隨因感果。臨終之際。大地黑暗。
有緣之處。一點明色。趨見父母。兩相交遘。生憎愛思。
納想投入。赤白二渧。如磁吸鐵。剎那攪住。在胎五位。
初七日內名曰雜穢。父精母血伏如薄酪。相和名雜。
不淨名穢。二七日內名曰瘡𨠖。猶如豌豆。瘡𨠖之形。
表裏如酪。未生血故。三七日內名曰凝結。稍凝結形。
如就於血。四七日內名曰凝厚。漸次堅硬。五臟漸生。
五七日內名曰形位。內風所吹。生諸根形。一身四支
生差別故。五七日盡。五根皆足。六七日內。名髮爪齒。
七七日內。名曰具根。一切臟腑。五根圓滿。十月以足。
出胎成人。在纏識精。分成六用。見聞知覺。隨境造業。
生死死生。輪迴無息。


問。投胎識神。可有形狀否。師曰。有。問。如何形狀。師曰。
投胎識神。名為中有。云何名為中有。死有生有之間。
以人類之中有身。如當生本形狀。其形狀不過三尺。
如五六歲孩子大。畜生中有。形似畜生。餘趣亦然。皆
如當生。識形雖小。能作諸業。投胎於父母邊。生顛倒
憎愛之想。世俗概呼名為鬼魂。


僧云。世有不投胎而能奪舍者何也。師曰。世有學道
之士。或是有福之人。不入胞胎。候有緣處。母產纔出。
㘞的一聲。一靈識光。直入顖門。胎識逼去。奪舍成人。
斯是不可思議之境界。非有意造作之所能為。


僧云。世間眾生。報盡命終。自投父母。或有奪舍。地獄
受罪之事。想是未必實有。師曰。地獄非無。因心而有。
[002-0411c]
一切眾生。十習結業。因以習成。循業受報。心現地獄。
更無外境。華嚴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是知
地獄受苦。自心所現。楞嚴經云。阿難。是名地獄十因
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後學慎勿聞其地獄虗幻。
遂至忽略而不絕其惡業。仍以玩習而循其業。自心
地獄。忽然現前。欲要擺脫。豈不難哉。如人生在世。行
善作惡大小不等。隨因受果。善大者自心感生天堂。
惡深者自心感墮地獄。善惡均等。自投父母。罪福皆
劣。未即受生。倐然有形。名中陰身。無而忽有。謂之化
生。躶形三尺。六根皆利。去來迅疾。無所隔礙。他觀如
影而巳。七日死而復生。長壽者不過七七。短壽者一
二三七。即受生矣。俗呼魂耳。


問。本性廣大。體包太虗。真心無住。不在內外。身內識
心。囚繫胎獄。還是識心之內而有真心。還是離識心
外別覓真心。師曰。礦中有金。波內有水。在纏藏識。隱
覆真如。初學人須悟真妄。依真心則速證菩提。隨妄
心則漂流生死。


僧云。未審身內識心。何謂真。何謂妄。師曰。真心靈知。
以寂照為心。妄心有知。以攀緣為心。問如何謂妄心
有知。以攀緣為心。師曰。妄心本空。因能所有。隨境分
別。憎愛取挽。念念攀緣。心心亂想。攬塵無休。住想無
息。天堂地獄。輪迴諸趣。不生認生。不死認死。如猿戲
樹。似馬放郊流蕩三界。無有休日。


問。妄心有知。甚麼虗幻。師曰。妄心如水月。有知若空
[002-0412a]
花。從能所生。因分別有。發浮根之識用。成對境之妄
知。若離前塵。斯心無體。因境起照。境滅照亡。隨念生
塵。念空塵謝。若將此影事。而為佛真體。可謂虗妄之
因。亦成斷滅之果。如是虗幻。豈能真實。


問。如何謂真心靈知。以寂照為心。師曰。真心湛然。照
非從境。含虗任緣。未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
之無蹤。卷之無跡。如澄潭瑩野。似明鏡懸空。萬象森
羅。豁然虗鑒。不出不入。非有非無。斯則千聖冥歸。三
世諸佛常住。亦名天真佛性。亦名清淨法身。離斯別
修。終成魔外。


問。真心靈知。恁麼真實。師曰。真心寂照。湛然無際。徧
界不能見。魔外不能尋。利刃不能傷。劫火不能焚。鐵
圍不能陷。輪迴不能沉。圓陀陀亘古常明。光爍爍至
今不昧。悟斯真實心性。成佛不在劫數。


僧云。如何能泯有知而成靈知。轉妄心而成真心。師
曰。妄從根結。真從根解。問如何妄從根結。如何真從
根解。師曰。圓明空寂。本無世界身心。忽爾俄興。隨有
根塵相布。循塵憎愛。似蛾赴燈。逐情取捨。如蠶自縛。
若能根塵不偶。靈光自然獨耀。若是物我一如。六根
自然互用。楞嚴經云。汝伹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
生暗滅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
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
互相為用。又云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
[002-0412b]
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有湯消冰。應念化成。
無上知覺。汝或未悟。吾再明示真心妄心。以知為體。
妄心仗根塵有知而知。真心離根塵無知而知。初學
慕道之人。須悟真妄分明。下手用功。自然頓證。


僧云。如上開示。雖得了悟。無奈業重心浮。根機劣小。
不能頓證。如之奈何。師曰。性本無悟。因迷而有悟。心
本無修。因染而有修。所以煩惱有淺深。習氣有薄厚。
故設方便。修有頓漸。使垢輕者而頓證圓通。令障重
者而漸復本性。今假三根。隨機易入。問。云何三根。師
曰上根者頓修。中根者漸修。下根者勉修。


問。云何上根者頓修。師曰。上根利機。宿熏道種。一言
之下。心地開通。隨緣保任。淨除流識。念動不續。念空
不守。一種平懷。泯然自盡。觸目遇緣。無非妙用。溈山
云。汝但心不附物。物豈能礙人。又云念念攀緣。心心
永寂。圓融法界。頓證無生。如或根樹愚鈍。再設方便
漸復。僧云。頓悟頓修之人。因何證道甚速。師曰。實有
斯理。以非妄傳。果爾直下明心。一念圓修頓證。不假
僧祇。何須劫數。大涅槃經云。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
船欲度。若得順風。須臾之間。則能得過無量由旬。若
不得者。雖復久住。經無量歲不離本處。有時船壞沒
水而死。眾生如是。楞嚴經云。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
學。所以三乘罔知。十地心驚。一念成佛。頓超祇劫。


問。云何中根者漸修。師曰。上根頓修。如風吹雲。朗月
當天。中機漸修。似磨鏡垢。塵淨光現。如有後學。了悟
[002-0412c]
本心。或是宿習濃厚。智劣心浮。可在二六時中。動靜
之內。一切放下。善惡不思。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古德
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如斯用心。久久無妄。自待人
法雙亡。根塵頓脫。真心獨照。卷舒無礙。問。漸修功夫。
可偏靜坐。還是動靜通亦修證。師曰。頓悟漸修。多靜
易成。上士動靜皆禪。中機廢事偏理。果然坐習純熟。
自然動靜無礙。


問。云何下根者勉修。師曰。下根愚鈍。機思遲迴。惛沉
厚重。掉舉猛利。難以䇿發。須憑開導。微細指示。助他
發機。如斯之輩。須要信心。莫離叢林。常隨知識。誠聽
開示。勿認魔境。日日受煉。時時自磨。佛前懺業。眾中
低心。得悟之後。不可離師。大亡塵世。深培厚養。久久
操履。方有相應。問。下機悟修。因甚費力。師曰。根機遲
鈍。煩惱濃厚。惛掉心浮。愚昧障重。不得苦煉。靈機難
發。古德云。下根之人。千譬萬喻。說不能會。縱得少解。
以為徹悟。不受人教。我慢欺人。如此之流。須生慚愧。
不然顛狂。便墮岐路。


問。悟理之人。保養堅固。如何了知真心現前。師曰。悟
理之人。習氣未盡。遇境失念。須要厚養。如牧牛牽拽。
隨處鞭伏。待心調步穩。不傷苗稼。方可撒手。不用牧
童。若念真心。可往熟處。將平生所憎所愛之事。尋在
面前。見聞試之。依前起憎愛心。則知道心未熟。若遇
逆順境界。不起憎愛之心。則知近道真心現矣。意欲
再生所愛之心。想那所愛之樂。斯愛樂之心全然不
[002-0413a]
起。而欲再生所憎之心。想那所憎之怒。斯憎怒之心
全然不動。到此方能自在隨緣。應物無礙。問。真心未
現之際。用功歇妄之時。兼行眾善。助道易成。如是之
說。其理可否。師曰。歇妄心。為正修。作諸善。為助修。若
有心行善著善。必落於人天福果。若無心相應眾善。
可謂之正修助資。般若經云。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
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今見學者。偏執不圓。少有悟理。
便恃天真。不習眾善。福劣魔勝。問。萬善有為是福德。
見性無為是功德。因甚兼修有無攪亂。師曰。有為著
有。果報人天。有為無染。功顯性德。


問。既是悟心證理。便有神通變化。今時悟理者甚多。
而具神通者最少。何也。師曰。神通顯變是未。須達一
心之本。本立而道生。通則自然現。若專取神通變化
勝相而為道。天魔外道。妖魅神龍。皆悉成佛。欲得真
實神通。須證一乘之法。斯一乘之法門。能發般若妙
用。即塵勞而成正覺。現生死而證涅槃。剎那中而革
凡作聖。須臾間而變有歸空。如是之神變。非幻法能
為。古德云。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
四曰報通。五曰妖通。何為妖通。狐狸老變。木石精化。
神附傍人。聰慧奇異。此為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
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變。此為報通。何謂依通。
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為依通。
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從定力。
此謂神通。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花。
[002-0413b]
影像無主。此為道通。斯道通則真。餘通皆邪偽也。偽
則不真。邪則不正。惑亂心生。迷於本性。所以真實學
道之人。不取神通。恐違真理。輔行記云。修三昧者。忽
發神通。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虗妄故也。止觀有云。能
障般若。下根妄求神通而為正道。智者觀身實相。觀
佛亦然。祇如應化菩薩。證理聖賢。末後施顯神變。必
不居世。若在世顯通化眾。斯非妖即魔魅耳。


問。未悟之人。迷真逐妄。造善惡因。報苦樂果。隨業受
生。其理不疑。而悟理之士。頓復真心。超諸因果。絕諸
對待。一靈身後。何所依託。師曰。一切眾生。隨因受果。
以緣生處。可謂依託。其悟心之士。證道之人。非同世
間飄零蕩子。猶如鬼趣無主孤魂。蕩蕩游游。無依無
處。若是契悟本理現前。四維上下悉是真心。斯是全
身受用。別無依託之處。古德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隻
眼。又云。盡大地是個伽藍。溫操尚書問圭峯曰。悟理
之人。一期壽終。何所依託。圭峯曰。一切眾生。無不具
有靈明覺性。與佛無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
無生。何有依託。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但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
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則臨命終時。自然業不
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在。天上人間。隨意寄託。一切
微細流注盡空。唯有圓覺大智朗照。隨機化度有緣
眾生。悟心證理。同成佛道。


問。古有高僧。全身坐化。長年不壞。髮爪自長。未審斯
[002-0413c]
道是何理也。師曰。斯是小乘身住滅定。但滅六識。八
識持身。皆因厭有趣空。暫求止息。雖然入此定中。壽
煖不滅。後時識起。如隔日瘧。須悟性定。方脫輪迴。問。
大迦葉得滅盡定。與小乘滅定。為同為別。師曰。大乘
理滅。小乘事滅。大乘滅盡。由具五蘊。七八二識。能引
威儀。定散無礙。理事不廢。小乘雖有色行。前六識已
伏滅。全缺威儀。定散不圓。廢事偏寂。故定不同。


教乘差別



僧云。如上廣示。頓悟法門。晚學見之無不了然。還有
教理差別。再乞微細開示。師曰。有問有答。不負來機。
問。如何名曰萬法歸心。師曰。如金隨匠。作器多般。諸
器入爐。融消一體。萬法歸心。亦復如是。


問。頓悟法門有何勝力。師曰。正解圓修。力超劫數。雖
在生死。常入涅槃。恒處塵勞。長居淨土。具肉眼而開
慧眼。易凡心而同佛心。信知頓悟。功德勝大。問。明心
見性。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其說亦無所據。師曰。學人
用心親切。參究真實。忽爾身心一如。慧光頓發。覷破
空劫已前親到本覺之地。有口難言。有筆難述。如人
飲水。冷煖自知。欲開方便顯示本心。須假教乘。旁通
借喻。


問。宗門開示。不許看教。總得一知半解。自成文字知
識是否。師曰。欲研教乘。披尋寶藏。一一消歸自已。言
言冥合本心。伹恐執文生解。不肯會歸本體。所以譏
笑看教而成文字聖人。問。云何為迷。云何為悟。師曰。
[002-0414a]
因本覺真心而起。不覺謂之迷。因不覺而成始覺。復
真心謂之悟。故曰因地而倒。還因地起。迷悟雖殊。而
真心無二。問。因甚契理之人。真妄須要雙泯。師曰。因
妄說真。真無自相。從真起妄。妄體本空。妄既本空。真
亦不立。真妄雙泯。本心常住。


問。宗門頓悟。單刀直入。何用語言廣論差別。師曰。參
玄之士。須具二眼。一者已眼明宗。二者智眼辨惑。禪
宗云。單明自已。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理孤
事寡。終不圓通。若以智慧為非者。大智文殊不稱法
王之子。若以絕學為是者。無聞比丘不作地獄之人。
皆因意識關鎻。非智鑰以難開。自謂情想勾牽。匪慧
刀而莫斷。進修圓通之人。莫作絕言之見。


問。圓頓修證。還落因果否。師曰。上至諸佛。下至眾生。
因果所收。豈可撥無。只因外道。不達緣生。唯執自然。
撥無因果。二乘眇目。但證偏空。滅智灰身。遠離因果。
凡夫業繫。貪愛五欲。火宅燒身。執著因果。盡成狂解。
自昧圓常。但以實相為因。實相為果。莫作撥無之見
而墮邪道。頓成圓因。頓證妙果。


問。世有契理之士。稱為無心道人。若是無心。如同木
石。因何聖賢有大智慧。師曰。無心道人。非同木石。無
分別心。無憎愛心。無取捨心。無善惡心。無空有心。無
中邊心。無內外心。無執著心。非無靈知寂照真心。


問。古云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如何。師
曰。真心虗玄。非有非無。棄有住無。反成大過。古德偈
[002-0414b]
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到合頭。無心始體無
心道。體得無心無也休。


問。云何謂無知而知。知而無知。師曰。無知是心之體。
知是心之用。體能發用。無知而知。用不離體。知而無
知。用若離體。為住相知。體若無用。謂之頑空。


問。云何謂有念而知為妄。師曰。六根對境。動念分別。
有念而知故為妄。問。云何謂無心而知為真。師曰。真
心應物。如鏡照像。無心而知故為真。問。如何是正知
見。師曰。不仗根塵而有知見為正。依託根塵而起知
見為邪。問。云何為三寶。師曰。一心空寂為佛寶。寂而
常照為法寶。照而無染為僧寶。問。云何謂真供佛。師
曰。捨已狥塵。是背真佛。返照歸心。是真供佛。問。如何
是真聽法。師曰。六根對境。六識不生。真心獨照。是真
聽法。問。如何是真出家。師曰。不住五蘊宅。是名真出
家。問。如何可能不住五蘊。師曰。見不仗根色蘊空。對
境無心受蘊空。知而無知想蘊空。心心無染行蘊空。
真心常住識蘊空。問。如何空即是色。如何色即是空。
師曰。見空住空。空即是色。見色不住。色即是空。問。何
謂即心即佛。師曰。心佛無二。莫向外求。問。何謂非心
非佛。師曰。破執奪解。心佛本無。問。如何謂三心不可
得。師曰。過去未來現在。三心本來空寂。無故妄起空
花。遮障圓明真際。問。如何謂真空。師曰。真心體寂。玄
機用照。寂照無二。謂之真空。問。如何謂妙有。師曰。雙
照有無。分別宛然。不落能所。謂之妙有。問。云何謂但
[002-0414c]
得本莫愁末。師曰。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泯。問。
如何謂煩惱即菩提。無明即佛性。師曰。前念生。即煩
惱。後念不住即菩提。前念動即無明。後念不續即佛
性。問。如何能不退。師曰。頓悟本心。兼戒修證。一生可
辦。永無退墮。依文解義。習重心浮。觀戒不兼。遇緣自
退。問。云何謂六度。師曰。頓悟真心。具足六度。問。如何
真心具足六度。師曰。若悟真心。六度有根。若迷真心。
六度如盲。何故真心為之根本。不悟真心布施。則一
世受榮。後受殃債。不悟真心持戒。則上生欲界。還墮
泥犂。不悟真心忍辱。則報得端正。不證寂滅。不悟真
心精進。則徒興生滅。功不趣真。不悟真心禪定。則但
行色天。不復法界。不悟真心智慧。則善解語義。皆成
有漏。悟斯真心。成就萬德。迷斯真心。功行虗設。問。如
何謂戒定慧無漏三學。師曰。外不尋有。內不守空名
戒。一念不生。萬緣空寂名定。善能分別。不生憎愛名
慧。斯三無漏大乘之學。問。如何是小乘三學。師曰。但
執身曰。斷四住病名戒。形同枯木。絕現威儀名定。唯
證偏空。失中道理名慧。故稱貧法。灰絕定慧。淨名訶
之小乘法耳。問。初心習定從何而入。師曰。初學三昧。
繫心一緣。久習定成。真慧自發。問。禪有幾種。師曰。五
種。問。云何五種。師曰。一者作異見計。忻上厭下而修。
是外道禪。二者正信因果。亦以忻厭而修。是凡夫禪。
三者了生空理。偏證真道而修。是小乘禪。四者人法
二空恒住中理而修。是大乘禪。五者超諸異見。諸法
[002-0415a]
平等而證。是如來禪。問。如何謂之如來。師曰。寂照不
二名如。悲願不捨名來。凡夫來而不如。小乘如而不
來。唯有佛乘。如而能來。問。如何是空假中三觀。師曰
返照自心。本無起處。起處本無。名之空觀。於無起處。
妄生諸法。諸法不實名之假觀。空假本無不住兩頭。
全體真心。名之中觀。問。真心體用。云何分析。師曰。真
心之體。蕩然空寂。真心之用。了然覺知。蕩然空寂。非
同頑空。寂而常照。了然覺知。非識染著。照而常寂。寂
照不二。名曰真心。問。如何無在。無所不在。師曰。真心
體空。故云無在。空體周徧。無所不在。問。真心周徧無
所不在。因甚身知而餘處不知。師曰。真心體虗。法界
一如。隨緣發現。應處方知。問。如何是凡夫四倒。師曰。
一倒者身俱不淨作淨想。二倒者。受本是苦作樂想。
三倒者妄心無常作常想。四倒者本無我中作我想。
斯四倒想。凡夫執有。問。如何是二乘四倒。師曰。一倒。
則身空本淨。作不淨想。二倒。則受本無處。作為苦想。
三倒。則心本真常。作無常想。四倒。則無我真我。作無
我想。斯四倒想。二乘墮空。問。云何離八倒。得常樂我
淨。師曰。一切眾生。於生死中。妄起執著常等四倒。二
乘之人。於涅槃中。妄求解脫斷等四倒。諸佛如來。遠
離八倒。得常樂我淨。證四波羅密。問。真心無分別。若
是無分別。如行黑夜。暗昧無識。師曰。凡論分別。有其
三種。一者。根識初生。隨念分別。二者。意識了別計度
分別。三者。真心應物。如鏡照像。了了分明。似有分別。
[002-0415b]
問。如師開示三種分別。何者是妄。何者為真。師曰。根
識意識。分別皆妄。真心應物。了了常知。雖似分別實
無分別。問。佛身無形。猶如虗空。因甚又有六根之相。
師曰。即相明真。何乖大用。利他勝業。不斷化門。古德
偈云。如虗空無相。而現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
根相。問。如何謂真解脫。師曰。六根照境。不為境縛一
切不住。名真解脫。問。如何降魔。師曰。卑下慈忍降世
魔。一心無二降心魔。不用妙術靈方。內外羣魔自退。
問。如何是三如來藏。師曰。真心圓明體即空寂。名空
如來藏。空藏能發恒沙妙用。名不空如來藏。體能發
用。用不離體。名空不空如來藏。問。如何是八識。師曰。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
那識。八阿賴識。問。請分八識各得能相。師曰。第八名
心。集諸法種。依種為因。能生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
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麁動間
斷了別轉故。問。楞伽經中明三種識。真識。現識。分別
事識。如是三種云何分之。師曰。真第九識。別名白淨。
第八識藏。能現諸法。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
不緣外塵。能緣第八。故在分別。問。如何轉八識。成四
智。師曰。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
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問。
如何為大圓鏡智。師曰。真心空寂。如鏡常明。問。如何
為平等性智。師曰。能對諸法。不生分別。問。如何為妙
觀察智。師曰。能入諸根。分別無染。問。如何為成所作
[002-0415c]
智。師曰。五根對境。正受不入。問。如何為束四智成三
身。師曰。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化身攝。平等性智報身
攝。大圓鏡智法身攝。問。如何是法身。師曰。一念不生。
萬緣空寂。問。如何是報身。師曰。善對諸法悉皆平等。
問。如何是化身。師曰。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問。圓覺經
云。大圓鏡為我伽藍。身心居平等性智。因甚不示成
所作智。妙觀察智。師曰。大圓鏡智是寂照。平等性智
是照寂。妙觀成所示法身。行在迷之時。以妙觀察收
十八界。一切塵勞。轉為成所作。總歸大圓鏡。楞伽經
云。佛誡大慧。初中後夜。常以妙觀察智。當淨現流識。
六根為成所作智。如手仰時。不應問覆手何在。亦如
冰為水時。不即有異。利他門中。乘悲願力。用妙觀成
所而普利含靈。古德云。眾生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
諸佛證得。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則八識起報藏
之號。七識得染污之名。六識起徧計之情。五識徇根
塵之相。若了之則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末
那為平等之源。一自他之性。第六為觀察之妙。轉正
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迹。一心匪動。識
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問。悟理之人。轉識成智。
在迷之流。任識昇沉。未審八識可有大小否。師曰。識
心微妙。不可思議。隨業受形。大小不等。顯識經云。佛
言大藥。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成竅隙中。其出
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風大微妙。無質無形。識
亦如是。問。以何為因。沉溺四生。師曰。胎因情生。卵因
[002-0416a]
想生。情想合。則溼生。情想離。則化生。皆是意識造業。
隨業昇沉。若意識頓空。則輪迴永息。問。如何為五眼。
師曰。外不住有為肉眼。內不住空為天眼。空有雙泯
為法眼。雙照無染為慧眼。離一切相為佛眼。問。如何
為六通。師曰。六根對境去來無礙。問。云何謂等覺。云
何謂妙覺。師曰。等覺寂照無二。諸法平等。妙覺寂照
雙泯。真常獨耀。問。云何謂變易生死。云何謂分段生
死。師曰。變易生死。乃是菩薩成就悲願。利益有情。雖
處生死。不同凡夫有漏業潤。為之變易。分段生死。即
是凡夫妄心所造。念念耽著。煩惱障助。入大苦輪。無
有休息。為之分段。問。如何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
界露全身。師曰。如來藏心。本一精明。尋塵流逸。分成
六用。隨物所轉。漂蕩生死。如若知歸。根塵不偶。返流
全一。六用不行。湛然純清。如鏡常明。若守此心。可謂
頂墮。又名解脫深坑。斯為偏空知見。更須進步。十方
世界獨露全身。打破鏡來。山河大地全彰法體。問。如
何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師曰。雖證法身。不守實際。悲
願接物。隨類利生。曹山云。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
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大乘菩薩。導利羣生。不住
無為。權掛垢衣。不盡有為。行於非道。隨類同事。度脫
有情。示染修淨。通達佛道。問。如何謂真懺悔。師曰。世
人具結四重十惡。業因極巳。將墮三塗。忽生慚愧。發
大勇猛。親近知識。頓悟本心。往劫惡業。現世過愆。如
湯潑雪。似火焚薪。業盡福生。智慧發現。再將自得。直
[002-0416b]
指後昆。頓悟心性。同成正覺。獲福無量。功過河沙。


惟心淨土



僧問。宗門參禪明心見性。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二門
普濟一切眾生。因甚禪宗學者。自貴惟心淨土。師曰。
禪門宗旨惟了自心。一念心淨即佛淨土。不論東西。
唯自淨心。僧云。恁麼開示。却無淨土。師曰。汝却不聞
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有學者。都攝六根。
一念純真。淨心獨朗。即是現前見佛。故曰去佛不遠。
經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斯心開二字。可知惟心耳。
僧云。有念佛人。臨終之時。彌陀接引。此莫虗偽。師曰。
念佛之人。一心不亂。惠持佛號。純真無妄。如水湛清。
佛月自現。月本不來。因水清故。臨終佛迎。是心現佛
僧。云若是自心現佛。彌陀本願非實。師曰。佛身湛然。
無有來去。念佛機感。託佛願力。自心變化。佛來接引。
如水現月。非有非無。是知實非佛來。皆因時機。正合
淨業純熟。目覩佛身。如世惡果將成。心現地獄受苦。
豈不聞有福之人。執礫成金。業貧之徒。變金為礫。故
所以善惡惟心。苦樂心化。抱疑之流。何曉斯旨。問。經
云西方過十萬億。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如斯之說。虗
耶實耶。師曰。事雖如是。理本現前。不作十惡業。直超
十萬億。三業清淨。極樂目前。問。西方聖境。金銀布地。
樓閣闌楯。七寶嚴飾。五色蓮花。八功德水。奇鳥雅唱。
寶樹演法。衣食宅宇。隨意化成。一切人民。受大快樂。
[002-0416c]
如斯勝異。果實有之。師曰。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發大
願力。成就眾生。不計眾苦。饒益含靈。歷經遠劫。廣修
福慧。功德圓滿。證入佛位。後學晚進。誠信念佛。仗佛
悲願。淨念合機。心現殊勝。非從外來。僧云。西方聖境。
本自心現。往生之事。實有斯理。師曰。生者必定生。去
者本無去。問。如何是生者必定生。去者本無去。師曰。
生者念生。心現佛國。去者無去。性本不動。問。吾見念
佛。預知時至。坐脫立亡。異香滿室。斯事莫非是心所
現。師曰。天帝釋不修天業。宮殿何以隨身。轉輪王不
作王因。七寶無由聚集。念佛之人。淨業純熟。感外勝
緣。由心變顯。僧云。佛心無二。心外無佛。云何更立念
佛法門。師曰。只為眾生。根機中下。不信自心是佛。權
令念佛修觀。繫心一緣。淨念純真。自心佛現合佛光
一。若是上智。不向外求。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問。淨土
法門。必定是有是無。師曰。若道是無。極樂世界。彌陀
說法。攝授眾生。釋迦文佛。金口相傳。西域東土諸祖
闡揚。若道是有。諸佛法身。體若太虗。非有非無。眾生
自心。本來空寂。同佛一體。無欠無餘。須悟理事圓融。
方能不分淨穢。問。還有僧俗。念佛一生。臨終無佛而
來接引何也。師曰。眾生本心同佛體一。口雖念佛。心
意散亂。如水濁動。月無定光。非月不來。因水不湛。一
念純真。心佛自現。猶如定水現月。是知非從外來。若
悟斯理。惟心不謬。問。如是開示心要。參禪念佛無二。
師曰。本無二理。問。云何是無二之理。師曰。參禪須要
[002-0417a]
如猫捕鼠。念佛必定一心不亂。若一心不亂去參禪。
何愁不悟。若如猫捕鼠去念佛。心佛自現。古德偈云。
參禪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功到自然全體
現。春來依舊百花紅。


天衣懷禪師。室中嘗以淨土問學者云。若言捨穢
取淨。則是取捨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又違
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乃自答云。生則
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十字正是一個話頭參。又別云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


全菴巳禪師。因蓮社道友請說法。上堂云。漸漸雞
皮鶴髮。父少而子老。看看行步龍鍾。疑殺木上座。
直饒金玉滿堂。照顧白拈賊。豈免衰殘老病。正好
著精彩。任汝千般快樂。渠儂合自由。無常終是到
來。歸堂喫茶去。唯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遶。但念
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實悟話頭方知著落復云噁。這條徑
路。巳與善導和尚直捷指出了也。是你諸人。朝夕
在徑路中往來。因甚當面蹉過阿彌陀佛。當面蹉過阿彌
陀佛這八個字便是一個話頭參這裏薦得。便可除迷倒障。拔猶

豫箭。截疑惑網。斷癡愛河。伐心稠林。浣心垢濁。正
心諂曲。絕心生死。實悟話頭方能如是不如是即不名為實悟話頭也然後
轉入那邊擡起脚。向佛祖履踐不到處進一步。這一
步如何進舉足下足方可進得參開却口。向佛祖言詮不到處說

一句。這一句如何說具舌中舌方可說得參喚回善導和尚。別求徑
路修行。其或準前捨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
[002-0417b]
苦哉。阿彌陀佛。


這篇法語。凡蓮社道友俱宜寫粘於座右。看是個
甚麼道理不可忽。不可忽。一念真疑參話頭。便是
時時刻刻念阿彌陀佛。實悟話頭便是當下面見
阿彌陀佛。這個境界。非蓮社道友之所能信受。何
以故。葢因只向外求。而不於已躬下覓耳。因說偈
云。阿彌陀佛紫金容。只在真參一念中。一念豁開
全體露。西方極樂顯家風。


萬法歸心錄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