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70 宗範-清-錢伊庵 (master)



No. 1283-A


重刻宗範序


光緒丙戌。歲聿云莫。葭灰既動。瑞雪盈尺。友人楊仁
山郵寄是集來吳。同參靈虗道人招余往勘。余見其
格律精嚴。取裁的當。不禁踊躍贊歎曰。伊菴前輩可
謂先得我心矣。適有禪客在座。略顧冊目。便不啟閱。
少頃詢曰。是篇何人所輯。巳得正悟否。靈虗子答云。
此公打破漆桶。於向上一著親入密藏。深歎禪河氾
濫。後人無從問津。因於太虗空中倏釘箇楔。有定據。
無準則。俾人由此契入。不致為黑風噩浪吹入羅剎
鬼國。是亦苦心士也。客曰。宗門下事。如電光石火。快
便難逢。神龍天馬。尚難彷彿。範云乎哉。余應之曰。然
子言誠高矣美矣。第徐六擔板。見尚未圓。誠能死盡
偷心。深入堂奧。必不斥此篇為賸語。客曰。何謂也。余
曰。千七百則公案。古人判為爛葛藤。但參學之士。咸
如二祖。一言契悟。即證無生。匪特千七百可聿付祖
龍。即三藏十二部亦可投之巨浸矣。何則。脚跟下事。
本無實法。只要灼破面門。立地搆取。則教網綱宗。皆
為靈龜跡耳。安所謂範乎。苟不如是。中下之士。智劣
心浮。聞多羅一言半偈。如蚊上鐵牛。及閱古德機緣。
又復汗牛充棟。求其義嚴旨該。可以契入者。誠不可
得。則是集如見角識牛。望煙知火。循類以求。因指見
[001-0286b]
月。較之重溟浩瀚。欲渡無筏者。不啻霄壤矣。客曰。範
之義敬聞命矣。終以貫教。其旨云何。余曰。此更作者
不得巳之苦衷也。參學得悟。如夢裏拾金。緣無始氣
習頓難[泳-永+翦-月+耳-一]淨。所謂風停波尚涌。理悟念猶侵也。若不
經大冶洪鑪鍛鍊淨盡。終是說食不飽。古雖有眼正
不貴行履之說。亦祇一期方便。況今古相勘。豈只日
劫百倍。如不假彌陀大願。生入蓮花國中。則他日一
陰現。依舊落他圈繢。故智如永明。尚有角虎之喻。古
來禪德末後歸重持名者。不可縷指。後人千萬弗及。
安可一悟為休。漫云我作得主。吾願同參上士。既得
正悟。正好借一句彌陀。消歸祕密藏中。他日與同志
諸君上品上升。泛駕於七寶池內。庶不負伊菴先生
纂輯是篇接引後進之苦心也。客於是唯唯。靈虗子
曰。真兄可謂語言三昧。引人入勝矣。盍不將此段因
緣。載諸簡端。以為鴻雪之一證乎。余應曰諾。客退。爰
筆以為之序。


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補用知府特授浙江湖州府
安吉縣知縣黔筑悟真居士李宗鄴譔
[001-0286c]

No. 1283-B




琴軫失調。則改弦而更張之。教軌失馭。則鑒機而疏
通之。不疏則運塞。而通之道繫於變。與時轉移。救弊
扶衰。斯度生化法之大綱也。佛教東流。溯漢迄梁。學
者泥經語而不探心源。達摩倡為別傳妙心見性成
佛之宗。而天下景從。此一變也。然師資授受間。心心
相印。不離文字語言。每有以巧見浮心。妄為摸擬者。
馬祖復截言句。轉為機用。其接百丈也。傳有野鴨公
案。再參。一喝三日耳聾。逆順莫測。諸方同風。不貴就
體消停。祇重從緣薦取。此又一變也。今夫覿面示機。
良馬則窺鞭而遄馳。井蛙則墮底而無路。不開以參
究之方。將何以䇿魯鈍之進。繇是設一話頭。塞斷意
根。工夫淹熟。時至理彰。話頭原無定則。溈山之詰香
巖。則以父母未生前道一句來。勘之。死心之詰山谷。
則以彼此死燒後何處相見。勘之。雪巖高峰相承。則
專於無夢想時主人公。徹了之。細剔精搜。深造閫奧。
三根普被。一心洞透。更無遺憾。此又一變也。易云。窮
則變。變則通。沿至明清。宗師家上堂小參各語。機鋒
[001-0287a]
峻峭。愈的愈奇。而學人模稜揣竊。為生死心藐。務聲
名心熱。依樣葫蘆。擎拳豎指。或拂袖便行。或禮拜逕
退。竟不辨彼知有之實虗。脫不落草盤桓。再三撈搜。
則其見地清徹。基脚堅牢。又烏從而印之。於此顢頇
率許。涇渭雜流。通者將復為塞。此殆乘運而變之一
時歟。大慧杲云。禪備眾體。若祇愛擊石火閃電光。謂
說義理禪。教壞男女。豈知波瀾不闊。生死命根不斷。
則不敢如此四楞著地為人。我伊庵先生知其然也。
編緝宗範一書。自參學以竟離垢。自利利他。敘秩井
然。括引古德研究熏修各範模則。多取婆禪。盡力穿
透。略不覆藏。毋論淺根薄質。覽之均可依行發悟。惟
須就明眼人印證而巳。又以從朝至寢。明了意識主
事。易雜昭靈窠臼。專提無夢想時主公語。導人入門。
體會入微。匪孟浪郎君作略。衲捧讀之。鏡其苦心。隨
喜其普願。謹揭化機變通之理。以抉韋編採集之幽
衷。天下後世。其有同調者乎。無棄蒭蕘。證明斯偈。偈
云。死後生前體若何。電光石火耳聾多。要知無夢無
思主。磕破酣眠野鴨過。


道光乙未臘月望東川後學衲諾庵槃談譔
[001-0287b]


凡例




* 一徹參中。無夢想見聞主。依稀解路甚多。一友於炮聲有觸。予曰。隣家放炮。與汝無夢想主何涉。便無語。故得有見處者。或問彼時炮聲。與現在對談。是同是別。或問炮聲此際在甚麼處。或問炮聲過後。汝正眠無夢時。更何處相見。此是落草勘驗。其有以擎拳下喝等機。及鼻直眉橫等語祇對者。盡與掃除。要他將當時見處的實道一句。如真有印契。心有抓著癢筋話。方與點睛。否則重令參究。
* 一綱宗中。五家所建宗旨。儘足當機勘辨後人。毋須重添名相。
* 一洞祖過水覩影悟徹後。安知不重見雲巖徹授寶鏡。但錄中未及敘出耳。
* 一示辨中。諸祖辯語。今依原文摘錄。未敢擅更。然密祖追拂事。回生訣載其付法藏公不慎。於忍祖前印後辯。可以類推。至藏忍二祖。非尋常禪流可企及。勿因辯語。率生輕忽。
* 一湛祖枕子頌云。四大無我心如風。箇中誰是主人公。廓然撲落原無物。始悔從前錯用功。令補錄以便閱者對勘。至雲門瑞白位中諸祖。德隆望重。即腹脹吐血身亡。與疏山倒屙。大慧發毒。同關報境。毋以意見有殊。妄存軒輊。
* 一貫教中。禪宗頓圓。台宗妙圓。故知有後。兼須融會台宗。
[001-0287c] No. 1283
宗範卷上
菩薩戒弟子 錢伊庵 編緝


「 稽首釋迦尊
 十方三世佛
 聖賢諸菩薩
 摩訶聲聞眾
 東西列代祖
 第一最上乘
 我依當代匠
 究心無夢主
 百日絕後甦
 管窺豁一隙
 歷參諸開士
 慈愍予鉗鎚
 佛祖宗教理
 廣搜具薄信
 浮沈卅五年
 忽忽死將至
 深愧負師恩
 見淺習復厚
 兼思涉俗輩
 彼此抱同病
 知解不敵業
 臘底空慞惱
 因茲緝宗範
 朝夕痛自䇿
 願三寶加被
 見者咸歡喜」



妙心別傳分十章。


一禪源 二徹參 三調習 四入聖 五利人
 六顯喻 七機用 八綱宗 九示辯 十貫教。


原夫佛法東流。自漢至梁。經教廣布。修契者代不乏
人。達摩單以別傳妙心。直指人人見性成佛。畢竟以
何為妙心耶。故首之以禪源。源既定矣。學者從何而
契妙心。循古軌則。非參究不可。故繼之以徹參。由參
[001-0288a]
而悟。便與佛祖同一鼻孔。然有無始習氣未消。故申
之以調習。習消力宏。真如深契。六祖曰。終身不退者。
定入聖位。故表之以入聖。如上四章。自行穩密。然須
運同體悲。詎可斷佛種草。故勖之以利人。利他中。古
德有言句機用兩路。故分別為顯喻機用二門。顯喻
在前者。初祖接機。亦以言顯示。迨三四傳。而始轉為
機用。故機用次之。法久弊生。多諸巧見。建立宗旨。以
護正眼。故受之以綱宗。公案孔多。後來諸尊宿。各出
手眼以評唱之。其間權實示現。淺深偏圓。不無同中
有異。然均以成就來學佛知見。故廣之以示辯。如上
九章。皆禪宗本分草料。第與諸經教。不可置之不貫。
故終之以貫教。自八至十。雖列利人後。而自利均須
十科廣研也。予自笑挈挈波波。儼似跛足道人。滿面
慚惶。說得行不得。然利根之士。脫能依此撩起便行。
終身不退。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當亦今時之第
二健兒歟。


禪源



燈錄始七佛偈。本師傳。則略採諸經公案。次列二十
八祖授受因緣。遡述源流。體裁應爾。今則不遑徧敘。
獨指佛生不二。別傳妙心為禪源。此宗旨。豎義於達
摩。流衍於諸祖。觀初祖接可祖梁武楊衒之諸人。均
以言句顯示。乃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者。良以學
人滯於經教。卒未能印合妙心。立地成佛。故乘時而
來。提唱頓宗。斯禪之源也。妙心者何。蠢動含靈。皆有
[001-0288b]
佛性。而無始沈淪苦海者。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
合塵。故全圓覺而成無明。迷而不返。然雖萬劫輪迴。
而不動之天真佛性。從無遷變。別記載初祖祇教可
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二祖種
種說心性道理。祖總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祖
忽曰。我巳息諸緣。祖曰。莫不成斷滅否。可曰。不成斷
滅。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
體。蓋息緣。則外境相空。無喘。則內尋伺絕。如牆壁。則
心行處滅。言不及。則言語道斷。了知而無念。則寂照
同時。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其恰好處。心亦
不可得。妙亦不可得。連不二兩字。亦不可得。不可得。
亦不可得。非心非不心。非妙非不妙。放尿屙矢。嬉笑
怒罵。莫非妙心體現。今姑立以妙心之名。而為達摩
禪宗之源也。須知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
悟此。調心者調此。入聖者入此。利人者利此。乃至諸
祖之顯。喻機用綱宗示辯。并圓頓諸經論。皆不離此
心別有所指也。在初祖證心之楞伽經。則謂之自覺
境界。自覺聖智。自覺。則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常寂而
照。故名為自覺智。常照而寂。故名為自覺境。其餘如
來藏。自心現。不生不滅真識。均可一一消歸。故初祖
引證心宗。可祖凡說法竟。每曰。此經四傳後。變成名
相。悲哉。馬祖引楞伽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三
界惟心一法之所印。初祖旁出之慧滿師。常齎楞伽
以為心要。如說而行。極知悟心之後。必須消識功熏。
[001-0288c]
乃今之禪客。微特不依經說而行。且不知楞伽所說
為何語。亦不知初祖何以獨引此經以證心。置之不
論不議之列。可歎也。祇緣此經辭義古奧。數傳後幾
致絕響。三祖信心銘中。標此妙心為玄旨真如法界
等名以顯之。四祖則令人念摩訶般若。五祖則兼令
人誦金剛般若經。六祖聞客誦經。至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遂得開了。五祖復徵其初悟。祖言下大徹。啟曰。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
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迨後開堂
說法。第一會便演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曰此須心行。
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
佛。摩訶是大。心量大如空。無有邊畔方圓大小青黃
嗔喜是非善惡。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然莫
著空。有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即著無記
空。此一輩人。不可與語。善知識。世界虗空。能含依正
萬像。性空亦如是。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
性中。若一切善惡。盡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虗空。
故曰摩訶。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一切般若智。皆
從自性生。不從外入。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口
雖說空。不修此行。似人妄稱國王。終不可得。般若者。
唐言智慧也。一切時處。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般若
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口說般
若。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
[001-0289a]
即名般若智。波羅密。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
生滅起。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名彼岸。悟此法者。即般
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
等佛。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
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訶般若波
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
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
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
八萬四千智慧。以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
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
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
捨。即是見性成佛。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
須修般若行。持般若金剛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
德無量。經中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為最上乘大智
上根人說。須知本性。自有般若智。自用智慧常觀照
故。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
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
更無差別。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
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我
於忍和尚處。一聞便悟。頓見本性。將此教法流行。令
學道者頓悟。各自觀心見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
識直示正路。若起正真觀照。一剎那妄念俱滅。識自
本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
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
[001-0289b]
昧。即是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者。是為無念。用即
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於六塵無染。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
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邊
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見諸佛境界。至佛地。得此
頓法。終身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不得匿其正
法。是知摩訶般若。便是初祖的傳妙心。且知六祖所
受五祖心印。盡在此篇發揮。罄盡無遺。苟能細心體
會。則摩訶般若一句。即是絕好話頭。悟後熏修精密。
便是絕好調習功夫。又何必另覓話頭。別起爐竈耶。
然此總在行人之便宜矣。又六祖最後開示。提唱般
若經中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悟一切處不住相。於
彼相中不生憎愛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
靜。虗融淡泊。名一相三昧。若一切時行住坐臥。純一
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人具二三昧。
依吾行者。決獲菩提。證妙果。此二三昧。出文殊問般
若經。正是摩訶般若妙心體相。正是諸佛所傳無念
而常知心體。正是楞伽經自覺境界自覺聖智。名異
而體同也。圭峰禪源詮曰。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
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
此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一行三昧。是一切三昧根
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相
傳者。是此禪也。法運沿流。泯相歸性。故總以般若印
心。六祖而後。雖立有五家之綱宗。千七百則之葛藤。
[001-0289c]
或平實商量。或機鋒相見。乃至盡未來際。拈頌代別
徵判上堂小參秉拂普說。千岐萬派。更無越乎摩訶
般若一相三昧之一源矣。源乎源乎。千山勢到嶽邊
止。萬派聲歸海上消。謂之教外別傳也可。謂之離教
無禪也可。謂之不立文字也可。謂之無離文字而說
解脫也亦可。


徹參



眾生妙心。本無生滅。而無始沈沒三界者。以未知本
體主公安身立命處也。知則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靈
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即如如佛。是則參究以
求了知。誠學者第一要矣。可祖種種說心性。初祖祇
遮其非。可云巳息諸緣。初祖復將莫成斷滅勘之。而
後許證。此即究心發悟第一則榜樣。然箇中消息。悉
以言通。至禮拜而記得髓。則離言而顯。機靈用活。別
行一路矣。迨後懺罪竟之印。誰縛汝之詰。子何姓之
問。三更入室之談。乃至什麼物什麼來之徵。祖祖相
授。多於文字顯示。蓋以列祖名振當時。當機為道心
切。一語點睛。全身擔荷。了無扭揑纖疑其間。故不須
多番勘驗照用。以辯其真偽。其旁出諸祖。亦祇是臨
時言接。惟六祖接荷澤。為用棒始。然指授仍不離言
詮也。馬祖於問西來意便打。則專以棒接。而機用之
門大闢矣。古德云。從文字得力者弱。從事上得力者
強。從緣薦取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者。是也。其時
禪風大播。千里同風。知有後。廣歷諸方叢席。如趙州
[001-0290a]
臨濟輩。指不勝屈。然門庭既別。曲調難齊。不無有淺
深純雜之異。矧夫虗妄浮心。多諸巧見。口頭弄滑。以
紫亂朱。在學輩既未能刻苦研窮。而專唇舌。為師者
不得不掃除言句。而變機鋒。全提棒喝。塞斷咽喉。電
閃雷轟。命喪真露。一點再點。鼻痛耳聾。三打三拳。得
牛完馬。智過師而野狐一掌。斬勘眾而貍奴一刀。百
千鏡交光。正中益正。十八徧大悟。純兮更純。甚至逆
流洞水。勝祖強爺。尊重己靈。呵佛罵祖。總冀白璧之
無瑕。不厭黃金之久煅。然而利智上士。把得便行。鈍
根阿師。茫然莫措。於是參尋同轍。方便異門。圜悟云。
釋迦最後。徑截省要。接最上機。雖迦葉二十八祖。少
示機關。多顯理致。至付授際。靡不直面提持。如倒剎
竿。盌水投針。達摩破六宗。翻轉我天爾狗。非擬議思
量可測。洎到梁魏。顯言教外別傳。逮曹溪詳示宗通
說通。具正眼大解脫宗師。變革通途。俾不滯名相。不
墮理性言說。放出活卓卓地。脫灑自由妙機。遂見棒
喝交馳。以言遣言。以機奪機。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流
傳七百年來。枝分派別。各顯家風。然其歸著。無出直
指人心。心地既明。無絲毫隔礙。脫去勝負彼我是非
知見解會。透到大休歇安穩之場。豈有二致哉。要須
箇向上根器。具高識遠見。深入閫奧徹底。信得及。把
得住。始可堪為種草。又云。老僧熱病。死一日。黑漫漫
地。甦醒遂驚生死事。發心訪道年許。只認得昭昭靈
靈。向四大身中作箇動用。佛法上看即有。世法上看
[001-0290b]
即無。後白雲老師云。你總無見處。自此全無咬嚼分。
後問演祖。覓心了不可得話。演曰。你須自參。始得者
好處。別人為汝著力不得。參來參去。忽因舉頻呼小
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如桶底脫。柏樹子。麻三
斤。玄沙錯過。睦州擔板。諸公案。一一透過。黃龍示草
堂清風旛話。久不契。龍曰。子見貓捕鼠乎。目睛不瞬。
四足踞地。諸根順向。首尾一直。擬無不中。子誠心無
異緣。六根自靜。百不失一。師屏去閑緣。歲餘忽悟。龍
曰。得道非難。宏道為難。宏道猶在己。說法為人難。既
明後。在力行之。晦堂問南公曰。大事本來如此。和尚
何得教人看話頭。為伊搜尋。曰若不令汝如此尋究。
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即埋沒汝也。晦堂常舉拳問。
喚作拳則觸。不喚作拳則背。喚作甚麼。真如院方師
參瑯琊。惟看柏樹子話。此即單研一句話頭。一則公
案。一悟一切悟。樣式也。傳至大慧杲。極力主張參看
一箇話頭。普說云。雲門尋常問學者。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畢竟喚作甚
麼。又恒舉狗子語至無字。令學者參。云。經語祖語。諸
方老宿語。千差萬別。若透得過無字。一時透過。不用
卜度。不用註解。不用要得分曉。不得作有無商量。不
得作真無之無卜度。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
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
向宗師說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甲裏。但行住坐臥。
時時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
[001-0290c]
思不及。方寸裏七上八落。如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
退志。得如此時。却是好消息。忽然打失布袋。不覺撫
掌大笑。茶裏飯裏。喜時怒時。淨處穢處。妻兒聚頭。賓
客酬酢。公私各處。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提撕底時
節。從此禪流。無不參一箇話頭為入門。話頭不同。以
悟為則。伹激發得疑情起處。便是得力話頭。麻三斤。
乾矢橛。一歸何處。無字。誰字。父母未生前。死了燒了
向甚麼處相見。無夢無想主人公在甚麼處。皆可參
得。天奇瑞則單令人參誰字。以其切於日用。如行底
是誰。坐的是誰。語底默底是誰。聞見嗅觸一一復各
是誰。這要悟底又復是誰。處處追著。念念提撕。忽然
磕著。便爾瞥地。近時禪者多以念佛的是誰為話頭。
由文字而機用。由機用而話頭。一變再變。逗會適時。
此本是置之一處。無事不辦法門。此門一開。萬古莫
易。盡未來際。當遵行之。於中根器難齊。受益不等。或
有宜於全無義味語入手者。如麻三斤。乾矢橛。青州
布衫等。話頭是也。或有宜似帶義路。藉以追搜。仍無
罅隙者。如未生前本來面目。死了燒了甚麼處相見。
無夢無想時主公等。話頭是也。借徑不同。成功則一。
然學人發悟。多有未能深入堂奧者。故曰。絕後再甦。
欺君不得。若未到此田地。不道全無。終未了徹。或以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及只這如今誰動口等語。強為
據證。遇有以法離見聞覺知訶之者。反以為移易惑
人。且至有誤認昭昭靈靈以為是者。此斷不可不辨。
[001-0291a]
昔溈山問香巖曰。聞汝在先師處。問一答十。父母未
生前道一句來。而香巖不能答。死心勘山谷云。死了
燒了向甚麼處相見。而山谷於此茫然。高峰於百年
三萬六千日。反覆元來是這漢。領得拖死屍的。及至
問無夢想主公。蚊子上鐵牛。竟無下嘴處。是知高峰。
若不得雪巖追搜。焉有枕子徹悟境界。殷鑒不遠。古
今同弊。以今時人根論。如以奇特等話頭。苦於茫無
入處。又恐落無事甲裏。若只以誰字參取。又易於水
乳不分。夾雜昭靈業識。不揣鄙見。總覺以無夢無想
主人公畢竟在甚麼處安身立命。一箇話頭著倒。最
為妥當。不至生諸異見。以日用全是識情用事。略不
親切。只是有夢有想時明了意識。到得睡著。明了不
行。復不作夢。直與死人一般。所云明了了。孤歷歷。圓
陀陀。光閃閃等光影。全粘貼不上。斷不能認昭昭靈
靈。亦不敢認此悶絕無知之昏住為是。兩頭截定。既
易起疑。參情結秀。隻眼迸開。自有推門落臼時節。故
於別則話頭發悟者。多不脫盡識情。惟未生前面目。
死了燒了甚麼處相見。及無夢想主公話頭透出者。
必到絕後再甦境界。方能徹透。向八識上亞一刀。然
未生前。死燒後。在世諦尚非現在境。猶不及無夢想。
是現前事。仍確與未生燒後。無二無別。於此覰破。便
信得未生面目也恁麼安身立命。燒後主公也恁麼
安身立命。更不疑生疑死。心貼貼地。此外千萬則話
頭。無不迎刃而解。但於古德所傳淆訛公案。如入定
[001-0291b]
產難野狐托鉢類。及五家綱宗言句。間有未能消歸。
因此等公案。或全實相般若。或兼文字般若宗旨故
耳。此在後機鋒綱宗內發明。至參究之法。須將無夢
想話頭。先行劃分清楚。我醒時時了意識現前流露。
可仗此明了搪抵。到睡著時。全體昏悶。絕無纖覺。竟
與世間頑空不殊。一毫作不得主。我這主公畢竟在
甚處安身立命。不得向無事甲裏躲根。不得認此迷
悶的頑空便是。不得作血脈不斷。所以能覺。強為消
通。不得謂了無氣息。却好全體獨露穿鑿。不得舉手
下喝。將醒時知覺運動抵擋。不得道這裏誰求相見。
却正好掃除悟迹為極則。既一切不得。當此時我這
主公畢竟在甚處安身。愈無理會。愈要搜求。豎起脊
梁。卓起眉毛。反覆推尋。𢬵此生做箇騃漢。工夫緊密。
刻不放鬆。便有打成一片光景。或因此豁然入定。人
法雙忘。然參看話頭。不貴長時定境。但可謂之善境
界。定起後。即便如前抖擻精神。迸入話頭。以期發悟
為了當。或因此話頭。并歸一念。外不知境界。內不知
身心。僅只一箇話頭耿耿孤懸。亦不得認此一念為
是。此因心光逼緊所現。非本心也。本先師亦云。諸人
眠熟。不知一切。若道那時有本來性。又不知一切與
死無異。若道那時無本來性。睡眼忽醒覺知如故。還
會麼。不知與死無異。眼開覺知如故。如是時是箇甚
麼。若不會。各體究取。私謂參話頭之弊。岐路有二。一
說道理。二認光影。如參無夢想公案。忽然心中。謂要
[001-0291c]
人參究。不過令斷妄念。別無奇特。又謂既無夢想。那
得主公。更以為雖所參在無夢想。而實不在此悟之
類。各各遊思。未能悉舉。此皆落說道理一邊。次則既
無夢想。誰求相見。或謂心本不動。則夢與無夢不二。
或謂夢與無夢皆幻。其非幻者是真。種種說心說性。
總是說道理窠臼所收。都不知有悟門。或當參情緊
急。忽覺得本心如紅日當空。或如孤燈獨照。或大彌
虗空。或密入無間。或金光閃爍。或闇然空寂。或見大
地平沈。或見佛菩薩像。或覺得本心非青黃非大小。
種種一切影事。認為本心。豈知皆是認光影邊所收。
亦復不是悟門。非本心也。大慧云。默照邪禪。自不證
悟。而以悟為建立為接引之詞。以悟為落第二頭。為
枝葉邊事。自既不曾有證悟處。亦不信他有證悟者。
一味以空寂頑然無知。為威音那畔空劫巳前事。遇
善知識與說本分話。反以為非。此即說道理認光影
之輩。絕此二途。死抱話頭。不使有第二念分岐。一切
時單提此無夢想主公一句。結成疑團。打又打不破。
捨又捨不得。正是得力時。切勿放鬆改轍。這便是吞
栗棘篷。跳金剛圈。銅牆鐵璧。忽然㘞地一聲。不覺死
中得活。慶快平生。便能與從上佛祖把手並肩。同一
鼻孔出氣。雪峰毬。道吾笏。石鞏箭。祕魔叉。是甚麼閑
家具。到者裏方說得有夢無夢不二。睡時醒時不二。
未生與巳生不二。未死與死後不二。指東瓜。畫葫蘆。
懸羊頭。賣狗肉。說鹿為馬。證龜成鼈。作家相見。你坐
[001-0292a]
我立。勘驗初機。應時及節。逆行順行。天地莫測。可謂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者矣。至參究之期。自百丈建叢
林來。倡設禪堂。定香立課。積代相承。功程加密。近時
中秋加香。十月結制。半枝行香。半枝坐香。至正月半
解期。謂之結冬圍爐。取煅煉義。其中堂頭。有警䇿。有
追索。有考察。首座。西堂。後堂。堂主。輪流開示。有悟入
者。入室請益。或許或不許。許則諸班首。各拈言句勘
辨。不許則令依前再參。復因人根淺鈍。約分本分重
關末後。使之層層進入。必得三關齊透。方為了當。立
法良密矣。鄙意當行香時。只須大步經行。不必過於
催逼。大事因緣。原應各人痛念人命無常。誓取一身
了辦。若香板過緊。安能心念不分。反致打失話頭。且
色力有強弱。脚步有大小。後面搶前。撞肩踏踵。甚至
顛踣。其坐香時。遇有昏沈。重則令其立參。輕則以板
點肩。亦勿遽以香板重撲。恐致心驚血涌。犯吐紅症。
或便中表堂。激發其慚愧心為孚。總之學人不發勇
猛大心。雖板如雨點。亦無濟耳。謹附錄於此。乞主法
者裁取焉。若夫本分重關末後之說。大悟有十八徧。
原未必人人一脚便踏到底。然有二三番悟徹者。亦
有四五六七番始圓悟者。更屬無定。總以徹透為期。
似不必概定人法雙忘。離念泯絕處。為本分體。以從
體所發一切諸用為重關。更以鐵蛇鑽入金剛眼等
句。不受人惑處為末後。此雖慈悲之故。略設階級。然
終當以開首話頭。使之透頂透底契證。否則逼令再
[001-0292b]
參。勿輕許可。遂至有顢頇儱侗支離穿鑿之流弊可
也。此是煅煉學人入手要事。乞來哲斟酌之。至悟後
每有悟迹未圓。或於五根了徹。而意根邊猶是未清。
便覺無念則是。動念即乖。或上禪牀則契。接事便不
相應。或心中明了。一語莫吐。種種諸病。久久淘汰。自
能純熟合軌。所謂祇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昔兜率悅。通所見於清素。素曰。可以入佛。不可入魔。
不見道末後一句。始到牢關。累日乃印可。戒曰。洞山
文示子者。皆正知見。子離太早。不盡其妙。今點破。使
子得大自在。兜率悅謂張無盡曰。東林既印可。運使
有少疑否。曰疑德山托鉢語。悅曰。於此疑。餘安得無
疑。只如巖頭末後句。有耶無耶。張曰有。悅笑歸方丈
閉門。公一夜不穩。五更下牀。觸翻溺器。大徹。叩門曰。
捉得賊了。悅曰。贓在甚處。公無語。悅曰。都運且去。來
日相見。悅乃謂曰。參禪只謂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
是之說。公巳深悟。然至極微細處。不覺不知墮在區
宇。作頌證之。後張無盡得龍安悅末後句語。謂洪覺
範曰。可惜雲庵洞山文不知此事。欲為點破。及敘悅末
後句未卒。此老大怒。罵曰。此吐血禿丁。脫空妄語。不
得信。既見其盛怒。更不欲敘之。洪笑曰。相公但認龍
安口傳末後句。真藥現前。不能辨也。公曰。老師果有
此意耶。洪曰。疑則別參。公取所藏雲庵相贊之。佛心
才參靈源。每揮淚曰。此事我見甚分明。只是臨機吐
不出。源告以須是大徹方自在。未幾覩僧讀藥山採
[001-0292c]
薪歸。僧指刀曰。鳴剝剝是箇甚麼。山拔刀作砍勢。師
欣然摑僧一掌。衝口曰。徹徹。大海乾枯。虗空迸裂。四
方八面絕遮攔。萬象森羅齊漏洩。此等諸人。均有所
見。祇以未得悟透。故有所滯。然悟得無夢想主公後。
前云淆訛公案。及五家綱宗。或未盡了者。祇須提起
所悟本分。逐一朗照心源。細細尋研。不經久間。自能
一一融歸自己。其有文字不長者。當請益通文知識
點示。亦得薦取。夫然後古人陳爛葛藤。莫不一線穿
却。了無疑礙。提撕來學。不致添人枷鎖。雖刻苦尋求。
參數十年話頭始得者。與乍經一句。言下相應明了
者。悟境無二。然既有話頭一門。後學必當於此入路。
話頭起得疑情者。雖皆可參。然當以無夢想主公一
則。入手究取為盡善。如人飲水。冷煖自知。未曾飲者。
只認著有夢想時識性。不經明眼一劄。曾為浪子偏
憐客。剌剌不休。或有鑒我愚忱者乎。蓋無夢想主公
既得薦取。其餘公案更無疑惑透不過者。至於悟後
行住坐臥。只須就本分上涵濡漸摩。其淆訛諸公案。
性宗諸經教。自能一一時復契合。更不得別尋法門。
惟遇諸善知識。須要虗心落草盤桓。不得強作解人。
不受人煅煉。得少為足。再廣參當今老寂。尚論古人。
淘汰盡絕。了無遺憾。是之謂徹參。


調習



悟門了當。徹見聖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
有情無情不二。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諸佛。於此
[001-0293a]
安住。盡虗空徧法界。三乘六道。乃至細大蠢動含靈。
於此安住。我自無始輪迴。至盡未來際。生生死死。亦
於此安住。不特有情於此安住。即十方三世微塵國
土。無情依報。億兆品類。亦莫不於此安住。天然具足。
更無剩欠。尚有何事不了。須修造修補。畫蛇添足耶。
中峰云。住地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我不知習氣為
何物。乃欲以佛知見治之。良以眾生無始既全圓覺
成無明。今日開悟便全無明成圓覺。覰到本地風光。
誠然如是。然在天台教中。謂之素身佛。判六即中。祇
是理即佛。全無莊嚴。天龍之所忽劣。縱令開悟。亦但
是名字即佛。正須由名字。而觀行。而相似。而分證。上
至究竟。斯為到家。至禪門中。極重此理即。一念印契。
立地成佛。然眾生無始結習。輕重不等。應須消盡。楞
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并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悟
心後。當知有調習法也。初祖九年面壁。詔人以行解
相應。又云。不覩惡生嫌。不觀善勤措。不捨智就愚。不
拋迷就悟。此皆調習之說。二祖混迹酒肆屠門。曰我
自調心。何關汝事。三祖曰。不用求真。惟須息見。心若
不異。萬法一如。宗非延促。一念萬年。牛頭融問四祖。
既不許作觀。境起時如何對治。祖云。境緣無好醜。好
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
心任徧知。汝伹隨心自在。無復對待。即名常住法身。
無有變易。六祖曰。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
度。又答荷澤。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
[001-0293b]
證果漸中頓。圭峰答蕭相公。頓則萬行多方。焉能一
時圓滿。語云。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
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肢體巳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
年志氣方立。又答其若悟即同諸佛。何不發神通光
明之問云。識冰是水。藉陽氣以消鎔。悟凡即真。資法
力而修習。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
靈通。始發通光之應。修心外無別行門。傅大士云。欲
得早成。戒心自律。心性雖空。貪瞋體實。莫言心王空
無體性。心性雖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
那造作。還自漂沈。南岳讓云。修證則不無。馬祖云。汝
等各信自心是佛。達摩來此。引楞伽佛語心為宗。無
門為法門。印眾生心地。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
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
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三界惟心。森羅
萬象。一法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
故有。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了此
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問如何修
道。師曰。道不屬修。若言修道。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
言不修。即同凡夫。了得自性本來具足。但善惡事上
不滯喚作修。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若向外
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
生死根。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前中後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聲
聞不知。聖心本無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雖
[001-0293c]
悟却迷。若上根領會。更不歷階級地位。頓悟本性。對
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眾生無量劫。常在法性
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六根運用。盡是法性。不解返
源。逐相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所以道
不用修。但莫汙染。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汙染。若欲
直會平常心是道。無造作取捨是非斷常凡聖。經云。
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今行住坐臥。盡是
道。即法界。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非離真有
立處。立處即真。一切法皆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行住
坐臥。悉不思議用。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
用。無為是有為依。不住於依。故曰如空無所依。迷為
識。悟為智。悟自本性。一悟永悟。如日出不與暗合。了
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無生法性。法性本有。有不假
修。禪不屬坐。坐即有著。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
日。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積於淨業。伹能如是。何慮不
通。百丈云。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惡世出世一
切法。莫記憶緣念。放捨身心令自在。心如木石無分
別。心空無所行。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但歇一
切攀緣貪瞋。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
覺知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問對境如何
得心如木石去。師曰。諸法本不自言空言色。亦不言
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虗妄計著。作若干
解會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己一念妄想顛倒
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寂滅。
[001-0294a]
當處道場。又本性不可名目。本不是凡聖垢淨空有
善惡。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
無為縛脫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虗
妄幻塵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往
來生死。如門開相似。人遇種種稱意不稱意事。心無
退屈。不貪名聞功德利養。不為世法滯礙。苦樂平懷。
衣食活命。兀兀如愚。稍有相應分。若廣學知解。求福
智。皆生死。却被知解境風。漂溺生死海裏。佛是無求
人。理是無求理。求之即乖。若著無求無為。復同有求
有為。若能一生心如木石。不被五欲八風所漂。即生
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有漏所
拘。他時還以無因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
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努力猛究取。莫待老苦。整
手脚不得。伹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受生。都無自由
分。問如何得自由分。師曰。如今得即得。對五欲八風
不動。情無取捨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亡。如日
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
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所不
能攝。夫讀經教語言。皆須消歸自己。但一切言教。祇
明如今鑒覺自性。但不被有無諸境縛。是汝導師。能
照破有無境。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但離一切
聲色。亦離於離。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三乘教。皆治
貪瞋等病。今若有貪嗔等。先須治之。不用求覓義句
知解。知解屬貪。貪變成病。今但離有無諸法。亦離於
[001-0294b]
離。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是佛。何愁佛不解
語。只恐被有無縛。不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
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先立理。若要福智。臨時作得。
常歎今所依命。不食飢死。無水渴死。欠一日不生。欠
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達者。入火不燒。入水
不溺。要燒溺便燒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有自
由分。如今心如虗空。學始有成。達摩云。心心如木石。
三祖云。兀爾忘緣。曹谿云。善惡都莫思量。馬祖云。如
迷人不辨方所。肇公云。閉智塞聰。獨覺冥冥。文殊云。
心如虗空故。敬禮無所觀。甚深脩多羅。不聞不受持。
今但有無諸法。都不見聞。六根杜塞。能與麼學。方有
修行分。這箇語苦口逆耳。與麼作得。至第二三生。能
向無佛處。坐大道場。成等正覺。又云。如人見火。但莫
手觸。火不燒人。祇如今無十句。濁心貪心愛心染心
瞋心執心住心依心著心取心戀心。但是一句各有
三句。箇箇透過三句。但是一切照用任聽縱橫。一切
舉動語默啼笑盡佛慧。於一一境。不惑不亂。不瞋不
喜。六根門頭。刮削併當得淨。是無事人。三句者。不住
貪染。亦不依住不貪染。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般若。
黃檗運云。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
不曾生滅。無形相。不屬有無新舊。非長短大小。超過
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如空無邊際不
可測。惟此心是佛。眾生著相外求。使佛覓佛。終不能
得。不知息念忘塵。佛自現前。此心眾生不減。佛不添。
[001-0294c]
六度萬行。恒沙功德。本自具足。遇緣即施。緣息即寂。
不信此是佛。著相修行。皆妄想與道乖。此心明淨如
空。無一點相貌。動念即乖法體著相。無始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即次第。無始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
少法可得。此即真佛。如虗空。日升不曾明。日沒不曾
暗。明暗相奪。空性不變。今不悟此心體。著相修行皆
惡法。供養十方佛。不如供一無心道人。無心者無一
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搖。外如虗空不塞
礙。無能所相貌得失方所。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
無棲泊處。望崖而退。恒河沙者。珍寶馨香沙不貪。糞
尿臭穢沙不惡。此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生佛更無
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不成
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解脫。然證有遲疾。有聞法一
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
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一念得與十地得。功
用恰齊。只歷劫枉辛勤耳。祖師西來。直指汝心本來
是佛。心心不異名祖。見此頓超三乘諸位。問現有種
種妄想。何以言無。曰妄本無體。是汝心起。若識心是
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妄。若不動念。自然無妄。
曰妄起時。佛在何處。曰覺正是佛。若無妄。覺亦無。問
今悟時。佛在何處。曰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
聲色。盡是佛事。不可更頭上安頭。但莫生異念。山水
僧俗天地。總不出汝心。問若如此。何處是菩提。曰菩
提無是處。佛不得。眾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眾生即
[001-0295a]
菩提相。問云何發菩提心。曰菩提無所得。汝聞發菩
提心。將謂學取佛去。任三祇修。亦只得報化。與本源
真性佛何涉。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此本源清淨
心。生佛世界。有相無相。平等圓明徧照。世人不悟。只
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覺覆。不覩本體。但直下無心。
本體自現。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等。伹莫
於見等上起解。亦莫於見等上動念。亦莫離見等覓
心。亦莫捨見等取法。不取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
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只是一真法界。
問。佛空得無明否。曰無明是諸佛得道處。所以緣起
是道場。道場者無所得也。問無明者為明為暗。曰非
明非暗。明暗是代謝法。無明且不明且不暗。不明不
暗。祇自本明。人但欲向明。不欲向暗。不愛無明煩惱。
分明道佛且不明。眾生不暗。法無明暗故。沙門果者。
從息慮成。不從學得。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
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今只欲多知解。翻成壅
塞。伹消融表裏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我宗門但
知息心便休。汝伹除却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
師直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聖向外馳求。還
自迷心。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
人。無事亦無。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每日行住語言。
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禪者。皆著
一切聲色。何不心同虗空去。如枯木石頭寒灰死火
[001-0295b]
去。方少分應。伹離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在空。光明自
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無棲泊處。即是行
諸佛路。便是無所住而生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阿
耨菩提。古人道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不會此。縱學得多知勤苦。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
名邪行。今伹學無心。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
超。但三五十年。得箇入處。自然會去。法身從古至今。
與佛祖一般。何處欠少。既會是意。努力盡今生去。出
息不保入息。告裴相云。即心是佛。無心是道。問聖無
心是佛。凡無心莫沈空否。師云。法無凡聖。亦無空寂。
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無情盡。
宗門中只論息機忘見。問心既是佛。更修六度萬行
否。師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諸度門中。佛心第
一。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
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
意難信。達磨來。只可師一人。密信自心是佛。身心俱
無。是名大道。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只是
不起諸見。問何者是精進。師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
強牢精進。云如何是出三界。師云。善惡都莫思量。當
處便出三界。今伹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眾生輪
迴不息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受種種苦。今
但無心。頓息諸緣。但除人我憎愛勝負多種妄想。性
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菩提法佛等。心如頑石無縫罅。
一切法透不入。兀然無著。始少分應。即此身心是自
[001-0295c]
由人。達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只論忘機則佛道
隆。分別即魔軍熾。問若無心行此道。得否。曰無心便
是行此道。說甚得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
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問如何得不落
階級。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路。未
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
事。不被諸境惑。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安然端
坐。任運不拘。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千萬人。只得三
五箇。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曰著力今生須了
却。莫教累劫受餘殃。臨濟云。學者要求真正知見。若
得正見。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山僧指示人。只要你不受惑。要用便用。更莫遲疑。如
今病在不自信。被萬境回換不自由。若歇得念念馳
求心。便與佛祖不別。欲識佛祖麼。只你面前聽法底
是。人信不及。便向外求。約山僧見處。與佛祖不別。今
多般用處欠甚麼。一道神光未曾間歇。如是見得。祇
是一生無事人。你要與佛祖不別。但莫外求。你一念
心上清淨光。是法身佛。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報身
佛。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化身佛。此三種佛。即今目
前聽法底。祇為不向外求。有此功用。你四大色身不
解說法聽法。虗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你目前歷歷底
一箇形段孤明。是這箇解說法聽法。如是見得。便與
佛祖不別。但一切時。更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
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迴。受種種苦。道流。心法無形。
[001-0296a]
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本是一精明。分為六
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只為馳求心不歇。上他古
人閑機境。若真道人。但隨緣消舊業。要行即行。坐即
坐。無一念希求佛果。古云。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
大兆。你但隨處作主。立處即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
五無間業。皆解脫大海。你欲得生死去住自由。即今
識取聽法的人。無形相。無根本。無住處。活潑潑地。應
是萬種施設用處。祇是無處所。號之為祕密。問如何
是四種無相境。師云。一念心疑被地礙。一念愛被水
溺。一念嗔被火燒。一念喜被風飄。若不被境轉。處處
用境。達四大如夢幻。只你聽法者。不是四大。能用四
大。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佛六通者。入色聲香味
觸法六界不被惑。皆是空相。不能繫縛。此無依道人。
雖是五蘊陋質。便是地行神通。佛現不喜。地獄現不
怖。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惟心。夢幻空
花。何勞把捉。唯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地
獄如遊園觀。入餓鬼蓄生而不受報。緣何如此。無可
嫌底法。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沈浮。不如休歇無
事去。巳起者莫續。未來者不要放起。一念心歇。喚作
菩提樹。若念念歇不得。便上他無明樹。入六道披毛
帶角去。你若歇得。便是清淨身界。三界神通變化意
生身。大珠云。心為根本。問根本以何法修。師云。坐禪
禪定。即得忘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
你無生心。坐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得如是定者。
[001-0296b]
雖是凡夫。即入佛位。此頓悟門。無念為宗。妄心不起
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
念。念有無善惡苦樂冤親愛憎。皆邪念。不念一切。惟
念菩提。名正念。菩提不可得。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
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得無念時。自然解脫。知二
性空。即是解脫。不空不得解脫。名為智二性空即體。
知二性空解脫名用。二性空者。不生有無愛憎等也。
若自了了無心。不住一切處者。即名了了見本性。這
不住一切處心者。即佛心。亦名無生心。經云證無生
法忍是也。未得如是時。努力用功。功成自會。一切處
無心即是會。但無愛憎心。即二性空。自然解脫。問如
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畢竟
空寂。即常不離佛。得如是見。是為涅槃。證無生法忍。
亦名不二法門。亦名一行三昧。何故。不受愛憎。是二
性空。是無所見。即是真如無得之理。如論究竟解脫
理者。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
淨。自然解脫。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努力努力。又真如
之性。亦空亦不空。以真如妙體。無形相。不可得。名空。
然空無體相中。具足恒沙之用。即無事不應。名亦不
空。如此功業。由行為本。若不降心而入。取證無是處。
外不染聲等。內不起妄念。名證。不作證想。名無證。亦
不作無證想。名無無證。是名畢竟證。僧問南陽忠曰。
如何用心。即得成佛。曰無心可用。即成佛。問無心誰
成佛。曰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問人持刀取命。是
[001-0296c]
有是無。曰是無。痛否。曰痛亦無。問死後生何道。曰無
死無生亦無道。問既得無物自在。飢寒所逼。若為用
心。曰飢即食。寒即衣。問知飢寒應有心。師曰。汝心作
何體段。答無體段。師云。既無體段。即本來無心。何得
言有。問逢見虎狼。如何用心。曰見如不見。來如不來。
彼即無心。惡獸不能加害。問獨脫無心名何物。曰喚
作無形段金剛大士。問有何功德。曰一念與金剛相
應。能滅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見殑伽沙諸佛。其金
剛大士功德無量。殑伽沙說不盡。問如何一念相應。
曰。憶智俱忘即相應。問憶智忘。誰見諸佛。曰忘即無。
無即佛。問無何得喚作佛。曰無亦空。佛亦空。故曰無
即佛。問既無纖毫可得。名為何物。還有相似者否。曰
本無名字。無相似者。世號無比獨尊。努力依此修。無
能破壞者。獨脫無畏。常有恒沙聖賢所護。河沙天龍
八部所敬。河沙善神來護。永無障礙。何處不得逍遙。
問。若為得成佛去。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却。當處解脫。
問。作麼得相應。曰善惡不思。自見佛性。問心有煩惱
否。曰煩惱性自離。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曰諸
佛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南泉曰。真理一如。潛行
密用。無人覺知。呼為無滲智。亦云無滲不可思議。等
空不動性。非生死流。妙用自足。始與一切行處得自
在。故曰於諸行處無所而行。亦云徧行三昧。普現色
身。用處無蹤跡。不屬見聞覺知。真理自通。妙用自足。
大道無形。真理無對。所以不屬見聞覺知。如云不聞
[001-0297a]
聞。是大涅槃道。只箇物不是聞不聞。問不屬見聞。如
何契會。曰須會冥契自通。亦曰了因。非從見聞覺知
有。見知屬緣。對物始有。者箇靈妙不可思議。不是有
對。故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
須假物方得見。所以道非明暗。法離有無。潛理幽通。
無人覺知。亦云冥會。真理非見聞覺知。故云息心達
本源。故號如如佛。畢竟無依自在人。亦云本果。不從
生因所生。唯從了因所了。從上以來。祇教人會道。更
無別求。若思量作得道理。盡屬句義。三乘五性義理。
無不喚作行履。處處受用具足即得。若論道即不是。
一向耽著。被他識拘。亦云貪欲成性。所以云佛不會
道。我自有修行。亦云正因。了六波羅密空。即物拘我
不得。祖師恐人迷著因果地位。故來傳法度迷。江西
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先雖說即心即佛。黃
葉止啼之說。如今多有喚心依佛。智為道。是聞覺知
俱是道。迷頭認影。設認得。亦不是本來頭。寧作心師。
不師於心。見聞覺知皆因緣照物而有。不可常照。所
以心智俱不是道。且大道非明暗法。離有無數。數不
能及。如空劫時。無佛名。無眾生名。與麼時正是道。只
是無人覺知他。數不及他。喚作無名大道。早屬名句
了也。所以真理一如。更無思想。纔有思想。即被陰拘。
便有眾生及佛名。佛出世。喚三界智人。未出世時。喚
作甚麼。佛只令人會道。體非凡聖。喚作還源返本。體
解大道。無量劫六道去來眾生。為無了因。故生貪欲。
[001-0297b]
名為在纏。不得自在。暫時岐路。今既如是會。却向裏
許行履。不同前時。為了因會本果故。了陰界空。六波
羅密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裏許行履。如何摧挫
得五種貪。二種欲。佛菩薩具福智二嚴。為了因了六
波羅密空。體者箇受用。所以不存知見。始得自在。若
有知見。即屬地位。便有分劑心量。喚作酬因答果佛。
不得自在。今行六波羅密。先用了因會本果故。了此
是方便。受用始得自由。去住自在無障礙。亦云方便
勤莊嚴。亦云微妙淨法身。只是不許分劑心量。若無
如是心。一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萬行。皆
同無作。始得自在。所以魔外求我不得。喚作無住心。
亦云無滲智。不思議妙用自在。故云性海不是覺海。
覺海涉緣。即須對物他便妙。如今更別求建立義句。
覓勝負知解語言。言有佛救眾生。求佛菩提皆貪欲
破戒。與道懸隔。且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法無動搖。不
依六塵。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所以智不是道。心
不是佛。今且莫喚心作佛。莫作見聞覺知會。者箇物
本無許多名字。妙用自通。數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脫。
所以道人心無住處。蹤跡不可尋。故云無滲智不思
議智。又云心如枯木。始有少分應。向那邊會了。却來
這邊行履。不證凡聖等位。實無少法可得。但是有因
有果。盡屬無常生滅。但會取無量劫來性不變異。即
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薩行。達諸法空。妙用自
在。色身三昧熾然。行六波羅密空。處處無礙。處地獄
[001-0297c]
如遊園觀。不可道伊不得作用。眾生無量劫。不自了
體。著於惡欲。不得自在。受種種苦。不自覺知。及至今
日。會取從來性。與今日不別。無受師曰。學般若菩薩。
如冰稜上行。臨終一毫凡聖情量纖塵思念不盡。隨
念受生。向驢胎馬腹托質。泥犁鑊湯煑煠。從前記持
見解智慧。都盧失却。依前為螻蟻。雖是善因。而遭惡
果。且圖箇甚麼。只為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脚跟下
繫著。無成辦期。祖師惟傳心印。得者。即不檢凡聖愚
智。直下便爾歇去。頓息萬緣。越生死流。設有眷屬莊
嚴。不求自得。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倘不如是。祖師來
此土。非常有損益。有益者。百千中。撈漉一箇半箇。堪
為法器。有損者。如前明從他依三乘教修行。却得三
賢四果。有進修分。所以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
須償宿債。馬祖問石鞏曰。作麼生牧牛。答一回入草
去。驀鼻拽將回。曰子真牧牛。長慶安問百丈。何者是
佛。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問識得後如何。丈曰。如人騎
牛至家。曰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
不令犯苗稼。安後云。三十年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
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纔犯苗稼。便鞭撻。調伏既久。
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
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汝各有大寶。從眼門放光。照
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一切音響。如是六門。晝夜常
放光明。名放光三昧。自不識取。石頭垂語云。言語動
用沒交涉。藥山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頭曰。我這
[001-0298a]
裏針劄不入。藥山曰。我這裏如石上栽花。頭然之。藥
山曰。祖師祇教保護。若貪瞋起。切須防禦。莫教掁觝。
是你欲知枯木石頭。却須擔荷。實無枝葉可得。然不
得絕却語言。我今為汝說這箇語。顯無語底。他那箇
本來無耳目等貌。丹霞云。汝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
你造作名邈得。更說甚薦不薦。吾見石頭。只教切須
自保護此事。不是你談話得。各有一坐具地。更疑甚
麼。你須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捨。不從外得。不著方
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麼。我此
間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一飲一啄。各各有分。不用疑
慮。若識得。釋迦老。凡夫是。龐公臨終告于相曰。但願
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惟宣師曰。凡夫無明。二乘
執著。離此病。是曰真修。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著。
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趙州云。你被十二時使。老僧
使得十二時。無事衣鉢下究理好。老僧行脚時。除二
時粥飯。是雜用心。此外更無別用心處。不如是。大遠
在。溈山祐曰。道人之心。無背無向。亦不閉眼塞耳。但
情不附物即得。問頓悟人更修否。曰若真悟。他自知
時。修不修。是兩頭語。今初心雖悟。猶有曠劫習氣未
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修也。不可別有法教
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抑掦當時。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計
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
捨一法。若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
[001-0298b]
二。即如如佛。德山曰。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虗
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言之。皆自欺。何故。毫釐繫念。三
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凡名號總空名。殊相
劣形皆幻色。求之固累。厭之又成患。只要一切時莫
用他聲色。應是從前行履處。一時放却。頓脫羈鎖。一
念不生。即前後際斷。無一法可當情。仰山問。如何是
真佛行處。溈山曰。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𦦨之無窮。
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即如如佛。僧問。洞山
价教人行鳥道如何。曰不逢一人。直須足下無私去。
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相應。雲
巖寶鏡云。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僧問。還有
不病者麼。洞山曰。有。問不病者還看和尚麼。曰老僧
看他有分。看時不見有病。曹山辭。洞問。子向甚處去。
曰。不變易處去。問不變易處豈有去耶。曹曰。去亦不
變易。曹山云。若承當處分明。即轉諸聖向己背後。方
得自由。一切麤重境來。皆作得主。不論天堂地獄餓
鬼畜生。但是一切處不移易。元是舊時人。只不行舊
時路。若有忻心。還成滯著。若脫得。揀甚麼。今人愛淨
潔路。此病最難治。世間麤重事却輕。淨潔病最重。只
如佛味祖味。盡為滯著。先師云。擬心是犯戒。得味是
破齋。佛味祖味纔有心便犯。若無為無事淨潔。此乃
重無以加也。祖師出世。只為這箇。黧奴白牯修行却
快。馳覓佛祖菩提涅槃。幾時休歇成辦乎。皆是生滅
[001-0298c]
心。不如黧奴與白牯。兀兀無知。但飢吃草。渴飲水。若
能恁麼。不愁不成辦。不見道計較不成。是以知有。乃
能披毛戴角。始較些子。人人有坐具地。佛侵他不得。
恁麼體會修行。饒令成佛作祖。也只這是。便墮三塗
地獄。也只這是。須與他作主始得。若作得主。即是不
變易。作不得。便變易也。問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
免作麼。但是菩提涅槃煩惱無明等。總不要免。世間
麤重事。但知有即得。不要免。免即同變易去也。乃至
成祖成佛菩提涅槃。此等殃禍為不小。因甚如此。只
為變易。若不變易。只須觸處自由始得。雲居膺云。直
似一息不來底人。方與那箇相應。有少許說話行履
分。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如人常在。愁甚麼事不辦。欲
知久遠。只在如今。如歸家。到即是。直得頂上光𦦨生
亦不是。有一毫去不盡。即被塵累。況更多。僧問龍牙。
古人得箇恁麼便休去。曰如賊入空室。問十二時中
如何著力。曰如無手人欲行拳始得。玄沙備云。還識
大悟麼。虗空猶從迷妄幻生。何處有三界業。今道無。
尚誑語。豈況是有。知麼。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
意。動起生死本。靜墮昏沈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
靜雙收。顢頇佛性。必須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
不失其宜。鏡照諸像。不亂光輝。十方無影像。三界絕
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意。一段光明。未曾昏昧。
體寂寂。常的的。不動搖。朗然照。法爾天真。不同修證。
祇要虗閑。不昧作用。箇中纖毫不盡。即魔眷屬。直饒
[001-0299a]
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無虧。觸波不散。猶是生
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却成冰。步步履
空。智識不能到。動即失宗。覺即迷旨。語路心行處絕。
若與麼現前。更疑何事。沒棲泊處。離去來今。本來真
淨。動用更無欠少。不悟箇理。妄涉塵事。染著縱悟。則
塵境紛紜。便擬斂念。破除遏捺。即落空外道。這裏本
絕塵境無位次。悟則縱橫不離本際。凡聖也無立處。
動靜揚眉。是真解脫。塵劫事都在目前。時人不遇良
朋。不辨邪正。古德云。情存聖量。猶落法塵。己見未忘。
還同滲漏。不可持齋持戒。觀空入定。便當去。外道八
萬劫定。不免輪迴。蓋生死根不破。出家兒真實明達。
便同諸佛。寂照忘知。虗含萬像。放捨閑緣。歇却心識。
方少許相親。不如是。盡被識情帶去。有甚自由分。如
今却不如無情木石說法。非常真實。只是少人能聽。
具這箇真實發明。便向六道中。同於諸佛淨土。更懼
何生死。此一門超凡聖因果。毗盧妙莊嚴世界海。超
他釋迦方便門。直下永劫。不教有一物與汝作眼見。
不可由汝用功莊嚴得。蓋為識得。即大出脫。大徹頭
人。莫祇長戀生死愛網。被善惡業拘。將去無自由分。
饒汝鍊得身心同虗空。到精明湛不搖處。不出識陰。
喚作如急流水。妄為恬靜。盡出輪迴不得。何似博地
凡夫。不用一毫功夫。便超拔去。肯麼。人如海中坐。向
人乞水。若根鈍。直須日夜忘疲。盡一生去。更得人荷
挾。刻骨究實。不妨易得。有一般說昭昭靈靈。能見能
[001-0299b]
聞。大賺人。今問為甚睡時又不昭靈。認賊為子。是生
死根本。妄想緣氣。只因前塵色聲等法分別有。若無
前塵。汝此昭靈同於兔角。仁者。伹識取汝祕密金剛
體。山河大地。十方國土。色空明暗。及汝身心。乃至諸
佛成道利生。莫非皆承汝圓成威光所現。汝有如是
奇特當陽出身處。何不發明。今若不了。後入驢胎燒
煑去。此煩惱業。不是一兩劫便休。直與汝金剛齊壽。
又云。諸人見有險惡大虫刀劍諸事。逼汝身命。生無
限怖。如畫師自畫地獄。看了却生怖。不是別人與汝
為過。欲覺此幻惑麼。但識取汝金剛眼睛。若識得。不
教有纖塵得露現。何處更有虎狼刀劍解愶嚇汝。直
至釋迦如此伎倆。亦覓出頭處不得。所以道沙門眼。
把定世界。不漏絲髮。何處更有一物為汝知見。何不
急究取。雲門偃云。向你道直下無事。早埋沒也。更欲
尋言覓解。去道轉遠。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隔。然得
的人。道火何曾燒口。終日著衣吃飯。未曾觸著一粒
米。挂一縷絲。此猶是門庭之說。須實得恁麼始得。大
靜云。心念紛飛。却將紛飛心。究紛飛處。究之無處。則
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
智本空。所緣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蓋無知寂之人。照
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境智俱寂。一性怡然。乃還
源要道。行崇曰。欲得相應。即如今立地便證。根思遲
鈍。日夜究將去。忽然覰見。更莫以少為足。便能究竟。
乃至淫坊酒肆。觸淨好惡。以汝所見覰教盡。是此境
[001-0299c]
界。方得圓修。翻擲自由。慧忠云。眾生不能解脫者。情
累耳。悟道易。明道難。但脫情見。其道自明。明之言信
也。如禁蛇人。信其呪力藥力。以蛇綰弄。揣懷袖中無
難。未知呪藥者。怖駭棄去。但諦見自心。情見便破。今
千萬疑不得用者。是未見自心者也。園頭問梁山。家
賊難防時如何。曰貶向無生國裏。曰莫是他安身立
命處麼。曰死水不藏龍。問如何是活水裏龍。曰興波
不作浪。問忽然傾湫倒嶽來時如何。梁山走下把住
云。闍黎。莫教打失老僧袈裟角。神鼎舉洞山曰。貪瞋
癡。太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行便打。坐便鎚。分付心
王仔細推。無量劫來不解脫。問汝三人知不知。神鼎
不然。貪瞋癡。實無知。十二時中任從伊。行即往。坐即
隨。分付心王擬何為。無量劫來元解脫。何須更問知
不知。法眼益曰。見道為眼。明道為功。便能得大智慧
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愛底事。儘教去盡。纔有纖毫
還未可。慈明歌曰。牧牛童。實快活。跣足披衣雙角闊。
橫眠牛上向天歌。人問如何牛未渴。回首看。家田闊。
四方放去休攔遏。八面無拘任意游。要收只在索頭
撥。小牛兒。順摩捋。角力未完難提掇。且從放在小平
坡。慮上高峰四蹄脫。日巳高。休吃草。揑定鼻頭無少
老。一時牽向圈中眠。和泥看伊東西倒。笑呵呵。好不
好。又將橫笛順風吹。震動五湖山海島。倒騎牛。脫布
襖。知音休向途中討。若問牧童何處居。鞭指東西無
一所。奉先引古云。聰明不敵生死。乾慧豈免輪迴。道
[001-0300a]
齊述達摩云。楞伽可以印心。經曰。諸法無法體。而說
惟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可謂大慈悲父。如
實極談。我輩自不領受。問見息遂斷分別乎。師曰。非
然也。如調馬。馬自見其影而不驚。以知影從自生出
故。以是知不斷分別。亦捨心相也。只今目前如實而
觀。不見纖毫。問鐘鼓本無聲。如何信。師曰。如彼聲。無
有作者。無有住處。畢竟空故。誑凡夫耳。若鼓聲實有。
鐘聲俱擊。應不相參。所以玄沙道鐘鼓不交參。句句
無前後。若不當體寂滅。如何得句句無前後耶。蔣山
元答王平甫云。佛祖無異於人。所異者能自護念耳。
滔天之水。源於濫觴。清淨心中。無故動念。危乎甚於
滔天。其可動耶。佛祖付授。必叮嚀曰。善自護持。問佛
法止此乎。師云。至言不煩。顧力行如何耳。客來無貴
賤。寒溫外。無別語。即斂目入定。廚庫火。師啜啖自若。
食畢無所問。師出。狂人入寺。殺一僧。即自剄。尸相枕。
走報交武。師歸。過尸處。未甞視。登寢危坐。職事側立。
冀處分。師斂目。竟不得請去。芙蓉楷曰。出家者。求脫
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遇聲色。如石上栽花。見利
名。如眼中著屑。無始來。此等不是不曾經歷。何須苦
苦貪戀。如今不歇。更待何時。能盡今時。更有何事。若
得心中無事。佛祖猶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
始那邊相應。不見隱山至死不肯見人。石霜置枯木
堂。與人坐臥。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辦米。同煑共
饗。要得省取你事。諸宿若無長處。如何忍得。真淨文
[001-0300b]
云。今人多是得箇身心寂滅。前後際斷。一念萬年去。
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冷湫湫地去。便究竟。殊不知却
被此勝妙境障蔽。正知見不現前。神通光明不發露。
或執平常心是道為極則。天是天。地是地。大盡三十。
小盡廿九。此依草附木。不知不覺。一向迷將去。問我
手何似佛手。便道和尚手。我脚何似驢脚。便道和尚
脚。上座生緣。便道某州人莫錯會。須要平常一路為
穩當。更不敢別移一步。不見臨濟道。我這裏是活祖
師意。把來便用。立處即真。他不說這語得。那語不得。
此蓋眼不開。百般忌諱。直饒與麼說。當下忽然見得
分明。也是棺材裏瞪眼。又云。佛法至妙無二。伹未至
妙。則互有長短。苟至於妙。則悟心人。如實知自心究
竟本來成佛。如實自在安樂。如實解脫清淨。而日用
惟用自心。自心變化。把得便用。莫問是非。擬心思量
不是。也不擬心。一一天真自在。一一如蓮花不著水。
所以迷自心作凡。悟自心成佛。今多不信自心。不悟
自心。不得自心明妙受用安樂解脫。心外妄有禪道。
妄立奇特。妄生取捨。縱修行多落外道二乘禪寂斷
見境界。行偉師坐忘夜旦。謝絕交游。曰道業未辦。歲
月如流。大根器如雲門趙州。猶云我惟粥飯二時是
雜用心。又云我豈有工夫閑處用。矧行偉日劫相倍
者。詎暇清談乎。死心新示末後句偈曰。末後一句子。
直須心路絕。六根門既空。萬法無生滅。於此徹其源。
不須求解脫。平生愛罵人。只為長快活。靈源清云。學
[001-0300c]
者未脫生死。病在偷心未死耳。古者言下脫生死。效
在偷心巳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師家鉗鎚妙密也。
如梁武見侯景不動聲色。而景之心枯竭無餘。洪覺
範引宗鏡錄云。雖然業即是心。既從心生。還從心受。
如何治其業報。原答。但了無作。自然業空。所以云。若
無作惡業。一生成佛。又曰。雖有作業而無作者。即是
祕密之教。又凡作業。悉皆自心橫計外法。還自對治。
妄取成業。若了心不取境。境不自生。無法牽懷。云何
成業。師釋曰。炷香供佛。心知獲福。操刀殺戮。心知入
獄。或殺或供。一手之功。云何業報罪福不同。皆自橫
計有如是事。是故從來枉沈生死。雷長芭蕉。鐵轉磁
石。俱無作者。而有是力。以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來
藏不許有識。又引羅什頂佛鉢。念鉢甚大即重下之。
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重輕。予以知一切隨念。念未
生時。量同太虗。然今現行分別者。萬類紛然。何故靈
驗不等。是皆心力昧略微劣故也。王祥臥冰則魚躍。
耿恭拜井則泉冽。蓋養之專。故靈驗之應速如響。又
引靈源曰。道人保養。如人病須服藥。藥之靈驗易見。
要須忌口乃可。不然。服藥何益。死生是大病。佛祖言
教是良藥。汙染心是雜毒。不能忌之。生死病無時損
也。予愛其言。追念圓覺經曰。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虗
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法句經曰。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但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妙普曰。學道
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
[001-0301a]
動干戈定太平。圜悟勤曰。緜密無間。寂照同時。歲月
悠久。打成一片。而根本愈牢。密密作用。誠無出此。應
當處處全真。則觸處皆渠。剎剎塵塵。皆在自大圓鏡
中。愈密愈能轉換也。雲門道。直得乾坤大地無纖毫
過患。猶為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
時節始得。所以德山棒。臨濟喝。皆徹證無生。透頂透
底。到大用現前。方能全身出沒。欲人全身擔荷外。退
守文殊普賢大人境界。巖頭曰。他得底人。只守閑閑
地。二六時中。無欲無依。自然超諸三昧。德山亦曰。但
無事於心。於心無事。則虗靈寂照。此既巳明。須當踐
履。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會。愈有力量。異念纔起。
即猛割斷。令不相續。則智照洞然。步步踏實地。豈有
憎愛違順揀擇於其間哉。無明習氣。旋起旋消。悠久
無力能擾人也。古以牧牛喻。誠哉。要久長人耳。直截
省要。最是先忘我見。使虗靜恬和。任運騰騰。一切法
皆無取捨。向根根塵塵。應時脫然自處。孤運獨照。照
體獨立。物我一如。直下徹底。無照可立。如斬絲。一斬
一切斬。便自會作活計。佛見法見。尚不令起。則塵勞
業識。自冰消瓦解。養得成實。如癡兀而峭。措佛祖位
中。收攝不得。那肯入驢胎馬腹也。趙州云。千億箇盡
覓作佛漢。於中覓作無心底難得。香林四十年方一
片。涌泉四十年尚自走作。南泉十八年能作活計。古
人無不如此密密踐履。但逢緣遇境。無不管帶。何止
此生。窮未來際。證無量聖身。也未是他泊頭處。但一
[001-0301b]
味退步。切莫作限量也。又曰。透生死豈是小緣。當猛
利如救頭燃。始有少相應。參士世智聰明。臘月三十。
不得纖毫力。良由最初無正因。末後勞而無功。古德
勸參涅槃堂裏禪。誠有旨也。處生死良不易。惟大超
證之士。奮利根勇猛。一徑截斷則無難。此雖由自已
根力。亦假方便。於常時些小境中轉得行。打徹不存
解見。凜然全體現成。踐履將去。養得純熟。到緣謝時。
自然無怖畏。只有清虗瑩徹。無一法當情。如懸崖撒
手。棄捨得。無留戀。一念萬年。覓生了不可得。豈有死
耶。古人坐脫立亡。行化倒脫。能得勇健。皆平昔淘汰
得淨潔。香林四十年成一片。石霜勸休歇去。永嘉云。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蓋兢兢岌岌。念茲在茲。方得無
礙自在。既捨身後。得意生身。隨自意。趣後報。皆以理
遣。不由業牽。所謂透脫生死耶。報緣未謝。於世上有
如許參涉交互。應須到處使綽綽有餘裕始得。人生
各有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中虗外順。雖鬧市沸湯。
亦恬然安穩。才有纖毫見剌。便打不過也。又曰。利根
一聞千悟不為難。要須脚跟牢實。諦當徹信。把得定。
作得主。一切違順境界。差別因緣。打成一片。如太虗
空。無纖毫障隔。湛湛虗明。無有轉變。雖百劫千生。始
終一如。方得平穩。多見聰明。根浮脚淺。向言語上認
得轉變。即以世間無可過上。及至境界緣生。透脫不
得。因成進退。可惜。古人直是千魔萬難悉甞徧。雖七
處割截。亦不動念。一往操心如鐵石。以至透脫生死。
[001-0301c]
渾不費力。豈不是大丈夫超詣也。在家菩薩修出家
行。如火中蓮。蓋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況火宅煩
擾煎熬。除非自已直下明悟本真妙圓。到大寂定休
歇之場。尤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觀一切法。如
夢幻泡。空豁豁地。隨時消遣將去。即與維摩詰。傅大
士。龐居士。裴相國。楊內翰。在家勝士。同其正因。隨已
力量。轉化未悟。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則來閻浮
一遭。不為折本矣。又曰。近如裴楊之儔。投誠放下。就
宗師決擇。剗去浮塵知見。大徹悟。始能超軼。與老禪
德抗行踐履。到臨合殺結角頭。自解撒手。克證大解
脫。豈小事哉。惟此千劫不壞不移易一切賢聖根本。
是知宿世亦曾熏炙。遇緣而彰。然能自檢點。二六時
中學佛法。巳是雜用心。則去却佛法。乃真淨界中行
履矣。但依此一切不雜。即純一洞然。無愛憎。離取捨。
亦不分彼我。不作得失。一切法坦然。皆我家不思議
處。靜妙圓明受用之物爾。須令此心常時現前。不墮
昏沈。不生聰慧。入平等安閑寂靜境界。那有惡作業
緣識情。干撓得此本妙光明也。祇恐臨境界面前。都
盧忘失。依前紛亂。則不堪也。古之修行。亦只以自所
證入。時中照了。截斷塵勞。教活卓卓地。悠久三二十
年湻熟。超出生死不為難。著力在行處。不重談說。說
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蓋定慧之力。回轉業緣。正要
惺惺地。勇猛果決。千百生中常受用。其餘古人機緣
語句。不必要會。伹一著分明。則著著如此。千變萬化。
[001-0302a]
豈移變得渠力用哉。內心既虗。外緣亦寂。著衣吃飯。
本自天真。不勞彫琢。若或立勝見。負我能。即禍事。切
須照管。由是可入無我真實。平等如如。不動不變。淨
妙清涼。穩密田地矣。誌公云。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
光中常自在。又曰。作家宗師。唯許人捨知見。胸中不
留毫髮許。蕩然如太虗空。悠久長養純熟。此即本地
風光。本來面目。到此亘古亘今之地。脫離生死。有甚
難也。裴相國。龐居士。直以信得及。便得力。受用自在。
曹山道不變易處去。去亦不變易。蓋履踐深極。到無
滲漏之至。然後羅籠不住。學道之士。無絲毫意想。墮
在塵緣。直下心如枯木朽株。如大死人。無些子氣息。
心心無知。念念無住。千聖出來。移換不得。乃可向枯
木上生花。發大機用。興慈運悲。乃無功之功。無作之
作。豈落得失是非哉。纔留一毫毛。則抵捂於生死界。
自未能度。安能度人。又云。如今照了本心。圓融無際。
色聲諸塵。那可作對。迥迥獨脫。虗靜明妙。要須徹底
提持。勿令浮淺。直須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淨躶躶。圓
垛垛。無漏無為。千聖依之作根本。萬有由建立。應須
斗頓回光。令絕形段。分明圓證。萬變千化。無改無移。
謂之金剛王。謂之透法身。行住坐臥。無不透徹。物物
頭頭。靡有間隔。喚作乾白露淨。單明自心。不可只麼
守之。守住便落窠臼。却須勇猛割斷。十分棄捨。轉捨
轉明。轉遠轉近。抵死打疊。捨却命去。始是絕氣息人。
方解向上行履。唯已自知。知亦不立。釋迦彌勒。文殊
[001-0302b]
普賢。德山臨濟。不敢正眼覰著。豈不是奇特事。一棒
上。一喝下。一句一言。一麤一細。若色若香。一時透穿。
方稱無心境界。養得如嬰兒相似。純和沖淡。雖在塵
勞中。塵勞不染。雖居淨妙處。淨妙收他不住。隨性住
緣。飢餐渴飲。善尚不起念。惡豈可復為。所以道隨緣
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又云。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唯忘
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燭。脫體通透。更不容擬議。
直下桶底子脫。入此大圓寂照勝妙解脫門。一了一
切了。只守閑閑地。初不分彼我勝負。纔有毫芒見剌。
即痛剗之。放教七通八達。自由自在。長養純密。千聖
亦覰不見。自己尚似冤家。只求得遠離不隈傍。翛然
清靜。虗而靈。寂而照。勇猛割斷。徹底無纖毫撓胸次。
王老師謂之作活計。趙州除粥飯時是雜用心。悠久
踐履使湻熟。乃合從上來無心體道。密密作用。自見
工夫。到下稍結角頭。自然如懸崖撒手。豈不快哉。又
云。要須最初入作。便遇本色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已。
以鐵石心。將從前妄想見解。世智辯聰。彼我得失。一
時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盡見除。豁然契證。從上
諸聖。不移易一絲毫許。見得徹此。始為入理之門。更
須教一念萬年。純一無雜。才有纖毫起滅。則落二十
五有。無出離之期。抵死謾生咬教斷。然後田地穩密
聖凡位中收攝不住。始是如鳥出籠。自休自了處。得
座披衣。真金百鍊。舉動施為。等閑蕩蕩地。根塵生死。
境智空妙。如湯沃雪。常自知時。更無分外。名無心道
[001-0302c]
人。以此自修。轉開未悟。令如是踐履。豈不為要道哉。
又曰。當未起念。百不干懷時。圓融無際。脫體虗凝。一
切所為。曾無疑間。謂之現成本分。及至纔起一毫頭
見解。欲承當作主宰。便落在陰界裏。被見聞覺知得
失是非籠罩。半醉半醒一般相似。透頂透底直下圓
成。了無形相。不廢功用。不妨作為。語默起倒。不是別
人。稍覺纖毫滯礙。悉是妄想。直教灑灑落落。如太虗
空。如鏡當臺。如日麗天。動靜去來。不從外得。放教自
由自在。不被法縛。不求法脫。盡始盡終打成一片。何
處離佛法外有世法。離世法外有佛法。是故祖師直
指人心。金剛般若貴人離相。如壯士屈臂。不借他力。
如此省要好長時自退步體究。令有箇落著諦實證
悟之地。即是念念徧參無邊無量大善知識。又云。徹
證無心。雖萬機頓赴。豈撓其神。千難殊對。不干其慮。
平時如癡兀。及臨事為物。風旋電轉。無不當機。素有
所守也。如學射久久方中。悟則剎那。履踐功夫。須資
長遠。所以悟明之人。正要調伏。只如諸塵境。常流於
中窒礙。到得底人分上。無不虗通。全是自家大解脫
門。終日作為。未嘗作為。了無欣厭。亦無倦怠。度盡一
切。而無能所。況生厭惰耶。苟性質偏枯。尤當增益所
不能。放教圓通。以漚和力。攝化開權。俯仰應接。俾高
低遠近。略無差誤。行常不輕行。學忍辱仙。遵先佛軌
儀。成就三十七助道法。堅固四攝行。到大用現前。喧
寂一等。如下水船。不勞篙棹。混融含攝。圓證普賢行
[001-0303a]
相。乃世世世間大善知識也。諸處周旋應變。於中虗
寂靜覺。能不被靜縛。則隨所至處。皆我活計。唯中虗
外順。有根本者。雖然非理相干。伹退步自照。只與直
下坐斷。如初不聞不見。久久魔業自銷爾。又曰。日久
不移易。拈弄收放得熟。小小境界。悉能照破割斷。不
留朕迹。至生死際。結角羅紋。不相參雜。湛然不動。翛
然出離。此臘月三十涅槃堂裏禪也。大慧杲曰。十二
時中隨緣處。不得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
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
道。亦謂之無智人。嬾安云。一回入草。驀鼻拽回。制惡
念當如嬾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此事許靈利
漢擔荷。若使聰明。則無擔荷分。雖易入而難保。蓋入
處不深力弱也。世間塵勞事。如鉤鎖連環不斷。得省
處便省。為無始來習得熟。若不力爭。不知不覺日久
入得頭深。臘月三十卒著手脚不辦。要臨終不顛倒。
今作事處莫教顛倒。如今顛倒。欲命終不顛倒無是
處。俗人在火宅中。與貪瞋癡為伴。作為見聞。無非惡
業。然於中打得徹。其力勝出家兒千倍。應以宰官身
度者。即現宰官身說法。便是報佛深恩也。但念念不
要間斷。莫管得不得。便今生未得徹。命終亦不被惡
業牽。於日用中。亦不被塵勞困。後世出頭。亦得現成
受用。今生雖不悟。亦種得般若種。生生不失人身。不
落惡趣。況心花發明耶。又曰。往往利根。得之不費力。
生容易心。便不修行。多被現境奪將去。作主宰不得。
[001-0303b]
日久迷而不返。道力不勝業力。魔得其便。定為魔攝。
臨終不得力。千萬記取。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則漸
除。因次第盡。行住坐臥。不可忘了。其餘古人差別言
句。皆不可為實。亦不可為虗。久久純熟。自然默契本
心。不必別求殊勝奇特也。又曰。刳正性。除助因。違現
業。此了事漢。無方便修證中。真方便真修證也。又曰。
道家以妄想心。尚能留形住世。況此心全在般若中。
來生出頭。隨我今生願力。安在般若中現成受用。此
決定事。又答人曰。眾生顛倒。以日用境為實。不知全
體是夢。於中復妄分別。以想心繫念。神識為實。夢殊
不知。正夢中說夢。顛倒中又顛倒。杲嘗問先師。但以
手指曰。住住。休妄想。杲曰。某未睡時。佛讚依而行。佛
訶不敢犯。依師及自做零碎所得者。惺惺時都得受
用。及上牀巳。作主不得。夢金寶則喜。夢刀劍惡境則
佈。念睡著巳作主不得。況四大分散。始著忙。師曰。待
汝說底許多妄想絕時。汝自到寤寐恒一處也。初未
信。寤寐分明兩段。敢開大口說禪。後聞舉諸佛出身
處。薰風自南來。去却礙膺物。方知夢時便是寤時底。
寤時便是夢時底。佛言寤寐恒一。方始自知。拈出呈
似人不得。承問不覺實供。來教不是。問禪亦非。見詰
不免以昔所疑吐露。願將老龐語提撕。但願空諸所
有。慎勿實諸所無。先以目前境作夢會。然後將夢中
移來目前。則佛金鼓。孔子奠楹。決不是夢矣。又曰。見
佛祖如生冤家。方少分應。如此做工夫。日久不著起
[001-0303c]
心。牯牛自調。猢猻子自死。引經云。心不妄想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
寂。過去不思量。未來不計校。現在逆順不著意。又曰。
逆我意者。只須一忍字定省。少時便過。順境直是無
迴避處。如磁石與鐵。不覺合作一處。無情尚爾。況現
行無明。全身在裏許。若無智慧。不覺不知被他引入
羅網。要求出。不亦難乎。所以入得世間。出世無餘。便
是這箇道理。近失方便者。往往認現行無明。為入世
間。便將出世間法強差排。作出世無餘之事。悲乎。除
夙有誓願。即時識破。作得主。不被障。引淨名。佛為增
上慢。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若無上慢。淫怒癡性即是
解脫。若免此過。逆順境無起滅相。方可作入得世間。
出世無餘。巳上是妙喜昔經歷的。即今日用。只如此
修。願趁色力健。亦入是三昧。又曰。善牧牛者。索頭常
在手。爭得犯苗稼。驀地放却索頭鼻孔無撈摸處。慈
明謂四方放去休攔遏。要收只在索頭撥。未能如是。
當緊把索頭。且與順摩將。淹浸工夫熟。自然不著用
意提防矣。急則躁。緩則昏懈。俱錯過。普照師修心訣
曰。空寂之心。聖不增。凡不減。佛祖所以異人者。能護
念耳。凡夫無始至今。妄想顛倒。無明種習。久與性成。
雖頓悟本寂。與佛無殊。習卒難斷。逢逆順境。瞋喜是
非。熾然起滅。若不向般若著力。焉能對治無相。得到
大休歇地。如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
涌。理現念猶侵。杲師曰。利根不費力打發。便生容易。
[001-0304a]
更不修治。日久依前流浪輪迴。則豈可以一期所悟。
撥置後修耶。故悟後常須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隨之。
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牧牛行是也。雖有後
修。因先悟妄念本空。心性本淨。於惡斷而無斷。於善
修而無修。此乃真修真斷。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
為宗。曹溪云。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任
運寂知。遮照無二。是頓門雙修定慧也。然障濃習重。
觀劣心浮。無明力大。般若力小。於善惡境。未免被動
靜互換。心不恬淡者。不無妄緣。遣蕩功夫矣。如云。六
根攝境。心不隨緣。謂之定。心境俱空。鑑照無惑。謂之
慧。若掉舉熾盛。則先以定門稱理攝教。心不隨緣。契
乎本寂。若昏沈尤多。則先以慧門攝法觀空。照鑑無
惑。契乎本知。以定治亂想。以慧治無記。動靜機亡。對
治功終。則對境遇緣。心心契道。任運雙修。方為無事
人。何故。此頓門機有勝劣。雖先頓悟。煩惱濃厚。習氣
堅重。被他昏亂昧却寂知。常然者。即借對治定慧。均
調昏亂。以及無為。雖借對治功。暫調習氣。以先頓悟
心性本淨。煩惱本空。雖是漸機所行。於悟人分上。可
謂點鐵成金。願研此語。更莫狐疑。真心直說中。判真
心息妄云。以無心法治妄心。非無心體。伹心中無物
名無心。諸師說做無心功夫不同。略明十種。一曰覺
察。平常絕念。提防念起。纔生便覺破。後念不生。覺亦
不用。妄覺俱忘名無心。此息妄也。二曰休歇。謂不思
善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冷湫湫如癡兀。方少相應。
[001-0304b]
此休歇妄心也。三泯心存境。謂一切妄俱息。不顧外
境。但自息心。妄心巳息。何礙有境。即奪人不奪境。泯
心存境息妄也。四泯境存心。將內外境悉觀為空寂。
真心獨照。即奪境不奪人。泯境存心息妄也。五泯心
泯境。謂內外心境俱寂。即人境俱奪。泯心境息妄也。
六存境存心。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境相對。心不
取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即人境俱不奪。存境存心滅妄也。七內外全體。謂內
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虗明。無一毫異。打
成一片。此內外全體息妄也。八內外全用。謂內外身
心器界諸法。一切動用施為。悉觀作真心妙用。一念
纔生。妙用現前。此內外全用息妄也。九即體即用。謂
空寂中靈明。體即用。靈明中空寂。用即體。惺惺寂寂
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此即體即
用息妄也。十透出體用。謂不分體用。四面八方。只作
一箇大解脫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通身打成一片。
此透出體用滅妄也。以上不須全用。但得一門功夫
成就。其妄自滅。隨根宿習。與何法有緣。即便習之。此
休歇妄心法門最要。故偏多說。其判真心出生死云。
生死本無。妄計為有。如人病眼見空中花。非實有也。
今知無生死不能脫者。功夫不到也。菴婆女問。明知
生是不生之法。為甚被生死轉。文殊答云。其力未充。
其判真心正助云。妄未息時。以無心息妄為正。以習
眾善為助。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
[001-0304c]
不以方便種種熏習。亦無得淨。故修一切善行為對
治。今人自恃天真。不習眾善。惡道尚不能免。況脫生
死。其判真心驗功云。如牧牛雖調。猶不敢放鞭繩。直
待趁入苗稼中不傷苗稼。方敢撒手。先將愛境想在
面前。若起愛憎則未熟。不生則熟。又遇愛憎境。特起
心令取。愛憎不起。是心無礙。如露地白牛。不傷苗稼
也。私謂宗門本分事。盡在六祖云。何期自心本自清
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數語。牛頭融亦云。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悉自具足。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來哲
須知自性天真。具足諸法。而當處寂滅。畢竟無所有。
離四句。絕百非。斯為不思議海印無相三昧。馬祖云。
非聖賢行。非凡夫行。是菩薩行。不取善。不捨惡。達罪
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森羅萬象。一法所印。自
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
捨惡。覿空入定。即屬造作。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
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更不歷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總無餘事。祇緣眾生
無始來病在見諸法為實有。其所染執著宿習。復有
輕重不同。故諸祖於了悟後。總教人百不知百不會。
終日永寂如空。念念與本分相應。久久力量充足。本
性所具諸定慧神通功德。不期發而自發。不離此生。
即得解脫。百丈云。只今如虗空相似。學始有所成。臨
命終時。尋舊路行。若怕臨終慞狂。須如今便自由始
得。黃檗云。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虗空。光
[001-0305a]
明自然不照而照。到此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是
你清淨法身。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伹得三五十年。
須得箇入處。自然會去。祖師直指汝心本是佛。心心
不異名之為祖。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眾生
輪迴不息生死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受種
種苦。汝今但學無心。如癡人頑石頭。一切法透汝心
不入。始相應。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
自由人。臨濟曰。現今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
曾欠少。你欲與佛祖不別。但如是見。心心不異。名之
活祖。諸法無自性。亦無生性。但有空名。名字亦空。認
他閑名錯了也。設有。皆依變境。有箇菩提依。涅槃依。
解脫依。境智依。菩薩依。佛依。你向依變中覓什麼物。
你若求佛祖。即被佛祖魔縛。有求皆苦。不如無事。如
上所引。皆悟後調心正行。此從圓頓宗中圓空門入。
若能依而行之。即是行解相應。更得戒行交熏。不逾
此生。定得深證。其疾如風。然根器不齊。或在家輩。不
無俗累。其有習氣濃厚。雖得瞥地。而昏散貪瞋。屢照
屢犯。不能處處作主。必須提起本分見地中。此昏散
貪瞋是本來空寂否。是情迷始有否。是起即為起否。
徹照當體寂滅。本分現前。昏散諸妄。自貼貼地消除
矣。或尚不能休歇。更須痛念多生流浪。今生幸得這
一著子明白。豈可再行隨逐墮落。苦自呵責。一回入
草。猛與拽回。并擇其習氣最重者先治之。以慈治瞋。
以檀治慳。以禪治散。以慧治昏。以念佛治癡。以不淨
[001-0305b]
治淫欲。種種法門。當詢知識。研經教。以消蔽障。重習
一消。餘習隨盡。百丈云。若有貪瞋等病。先須治之。沙
門除貪瞋病不去。亦須教渠修禪學慧。南泉云。若不
向裏許行履。如何摧挫得五種貪二種欲。圜悟云。遵
先佛儀軌。成就三十七助道法。即七覺八正等修心訣中。亦
令對治定慧。均調昏亂。於悟人分上。是點鐵成金。至
於念念覺照。必須努力殷勤空裏步。儘盡推爺向裏
頭。放下又放下。二六時與空無撈漉處凝結共鬬。長
年行坐。刻不放鬆。庶疾得一生了辦。此須各人撫躬
自揣。如悟後心光脫露。處處現前。不為愛憎昏散所
蔽。只須任運保養聖胎。便是一員無事道人。其或世
緣勞重。宿習又濃。若不抖擻精神。種種善巧。訶斥調
治。口口說空。步步行有。或以為對治是教乘中事。宗
家兒所不屑為。或以為煩惱即菩提。遂爾肆意隨逐。
醍醐上味。翻成毒藥。竟不念事須漸除因次第盡之
囑為何語。以致乾慧不敵業力。空花還結空果。到臘
月底毫無靈驗。合論引無業師云。今解禪道如恒河
沙。纖塵不盡。未免輪迴。絲念不忘。盡從淪墜。觀其發
言。嫌他三乘菩薩。原其所習。不如五戒凡夫。臨終聖
凡情量不盡。纖塵絲念未忘。輕重五陰。向驢胎馬腹
托質。鑊湯爐炭煑燒。從前記憶見解。一時失却。依舊
再為螻蟻蚊虻。雖是善因。而遭惡果。此則聚三千大
千世界之鐵。鑄不得這一箇大錯字。


入聖


[001-0305c]


悟心之人。自解作活計。翻轉本體作工夫。終日使得
十二辰。是之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其間多生調熟。
不離當生。便證聖位。六祖曰。終身不退者定入聖位。
大珠云。頓悟人。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即修時。即入佛
位修。頓悟者。不離此生。即超三界。又云。如此功業。由
行為本。若不降心而入。取證無有是處。自誑誑他。彼
此俱墜。努力努力。然禪宗下客。但論見性。不論禪定
解脫。在天台教中亦云。人解不同。有言頓悟即佛。無
復位次之殊。又有師言。頓悟初心。即究竟圓極寂滅
真如。有何位次。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不悟。孰辨淺
深。既得論悟不悟。何妨論於淺深。乃至雖平等法界
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是炳然。宗鏡錄問。一心成
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否。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
修。不可證。不可得。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
得。非作法故。不可修。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
失理。以無位中。論其位次。不可起決定有無之執。經
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
次第。若行布門。對治習氣。昇進非無。若得直下無心。
量出虗空之外。何用更歷階梯。如未頓合無心。一念
有異者。直須以佛知見治之。究竟圓融佛果。以是知
宗門下客。斷不可偏執一見。掃除位次。甘墮籠統之
病也。惟宗門人。水到渠成。超證十地等妙。有不期然
而然之理。但宗門即生證聖者未可多得。初祖面壁
九年。二祖曰。我自調心。四祖十四歲入道。脇不及席。
[001-0306a]
見天然昱語錄六祖云。悟時自度。從上老祖。莫不注意熏修。
未肯罷手。何況我輩後學。略得一知半解。便自為撒
手了當。以致臘月三十作主不得。祇自欺耳。皓月供
奉問長沙岑。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未。岑曰。大
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問果上涅槃。岑曰。天下
善知識未證。功未齊於諸聖。曰未齊何謂善知識。岑
曰。明見佛性。亦名善知識。問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
涅槃。岑曰。摩訶般若照。解脫甚深法。法身寂滅體。三
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曰果上涅槃巳
蒙開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岑云。大德。是須知見地了
徹。直與佛祖把手同行。但得因中涅槃。其多生熾然
之結習。須次第消盡。必至見思惑盡。方得超出三界。
按天台教。乃藏羅漢位。圓教是七信位。我宗門人。佛
亦不作。何況其餘。然無佛無眾生。正是一尊本然自
性天真佛。漸摩純粹。麤垢先落。忽然到此界內見思
先盡。永超三界。便是圓教七信位人。百丈云。去住自
由。黃檗云。隨意而生。圭峰曰。中陰所向。天上人間隨
意寄托。即是楞伽三種意生身。雖教中所判意生身。
有通狹不同。若依三藏法數所引。乃通教第三四五
地菩薩。修三昧得真空寂滅之樂。普入佛剎隨意無
礙。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通教第八地菩薩。覺了諸
法自性之體如幻化無有。以無量神力普入佛剎。迅
疾如意無礙自在。名覺法自性意生身。通教第九十
地菩薩。覺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無量身一時普
[001-0306b]
現如鏡中像。隨諸種類得俱生。雖現眾像而無作為。
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三種意生身。惟初種
三昧樂。尚未斷盡見思。然亦是須陀洹向。方能得之。
大非易事。圭峰云。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謂情中
欲作。而察理不應。即須便止。情中不欲作。而察理相
應。即須便作。但由是非理。不由愛惡情。即臨命終時。
業不能繫。隨意自在。天上人間也。但朝夕所作。被情
塵所牽。即臨終被業所率而受生。若所作所為。由於
覺智。不由情塵。即臨終由我自在而受生不由業也。
當知欲驗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尋常行心於塵境
自由不自由。私謂制情順理。密行無間。臨終念念現
前則有之。然其力充者。方能轉業。力未充者。似亦未
能受生均不隨業也。文殊答庵婆羅未充語。此即確
證。須知未悟之人。則貴眼正。既悟之後。全重行履。是
為有頭有尾。若有頭無尾。古德謂之終是不貴。永明
四料揀云。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此中萬分危險。
幸勿恃先入之言。不加細察。作安心丸也。山庵雜錄
載僧末山既死。現夢鄒氏託生。其友亦夢之。既長。雖
自知前身是僧。不喜與僧交。癡呆如木石。天目山義
斷崖見高峰得旨。既死。現夢託生吳興細民家。復為
僧。名瑞應。字寶曇。受人禮拜供養無虗日。余山庵居
天界。寶曇在焉。察其所為。碌碌無異常人。間扣以己
躬下事。但懡㦬而巳。二人前身皆非常人。胡乃頓忘
如是。古謂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迷隔陰。修行人可
[001-0306c]
不慎歟。又載絕學誠公座下僧習禪有得。誠驗以三
關語。其答如鼓應桴。早逝。生民家。父母俱有夢。一日
父𢹂入山見誠公。公問汝前身答我三轉語。記得否。
進云試舉看。既舉。點首曰。是我語。誠囑其父保之。他
寺僧因求為弟子。習魚山梵吹。多得襯施。驕奢不法
事。無不為之。誠因立三大願勵學者。大凡參禪人。於
靜定中。得箇歡喜處。乃塵勞暫息。慧光少現。未為究
竟。八識田中無明根本尚在。喻如石壓草。去石再青
矣。戒之。雲棲法彚記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
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
為陳忠肅。知藏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
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王子。又其
次善師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甚而鴈蕩僧
為秦氏子檜。造諸惡業。愚謂大願大力如靈樹生生
為僧。而雲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雲門
者有幾。況靈樹乎。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轉展下
劣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又載隋梁州沙門
慧全。徒眾中一人頗麤異。全素不錄。忽云得那含果。
全疾。其人徑至榻前。門閉如故。謂全曰。師命過。當生
婆羅門家。全曰。我一生坐禪。何故生彼。答師信道未
篤。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能超詣。今時僧有學老莊
者。有學舉子業經書者。有學詩騷詞賦者。在彼以禪
為務。但外學未絕。尚緣此累道。況恣意外學。而禪置
之罔聞。不知其可也。又載南岳天台二師。俱言以領
[001-0307a]
眾損己。一則止證鐵輪。一則僅登五品。愚謂權實非
後學所能測。且莫問權。姑以實論。聖師尚爾。況凡夫
乎。彼大言不慚者。將超越二師上乎。可懼也巳。私謂
斷崖義。五祖戒。青草堂。見地何等超卓。其正念亦豈
後學所能及。然受報輾轉。隔生難定。況其下乎。以是
知見思未盡者。斷不超出三界。即天上人界隨意寄
托之說。亦須陀洹向果始能之耳。或問。如子所論。則
自梁陳迄今。凡傳燈指月會元以及續燈諸錄所載
各祖師。有幾人巳經入聖。有幾人巳斷見思。不為三
界所縛。即如鄧隱峰之倒立而化。衣皆順體。孚上座
之講涅槃經。揮尺一下而去。巖頭歲之預知。大喝一
聲而逝。紫柏老之臨刑。圜中自在而脫。如此等師。可
決其出三界否。又如龐公之枕膝脫灑。靈照之我女
鋒捷。張相之擲枕作聲。楊傑之刻期坐亡。此等在家。
又將作何定論耶。答曰。此皆未可妄為臆斷也。宗門
下客。伹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無三界可出。無眾生
可度。亦不覩惡生嫌。亦不觀善勤措。凡聖不立。憎愛
兩亡。臨終諸聖來迎也不欣。惡境界現也不懼。我王
庫中無如是刀。只是一念萬年。靈光獨耀耳。然雖如
是。功熏所及。熟脫不等。但須返己自勘。外紛對五塵
而了不迷逐。是謂思惑盡相。是圓七信位人。巳超三
界外。不對五塵而不起纖欲。是謂見惑盡相。是圓初
信位人。此出三界有分。若猶未也。雖無三界可出。而
實未出三界。雖無眾生可度。而須方便度盡心內眾
[001-0307b]
生。切勿自欺。亦不必妄測古德。要而言之。約分四階。
第一等人。行解相應。見思惑盡。或三界貪瞋癡思惑。
雖未斷。而見惑巳斷。此皆謂之入聖之流。得意生身。
隨願度生。固無論巳。第二等人。淨漚識尚未淨除。間
復昏動。便知見惑未盡。而熏修得力。寂照現前。念念
相續。始本合一。了知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
具足。見雖未盡。愈淘汰愈有力量。隨緣消舊業。更不
造新殃。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祇是任運過時。毫
無纖疑。立處即真。更不思前算後。臨命終時。也不計
校業生意生。勘破本分。心心不異。不變易處去。去亦
不變異。往來生死。是依變之境。向依變中著迷作麼。
如斯等人。隨其願力。定得世世出家。童真入道。有進
無退。成聖匪遙。此是禪宗相傳正脈行履也。第三等
人。見地清徹。而夙習濃厚。貪瞋癡念。時時現前。雖屢
加覺照。智弱惑強。兼復境緣逼迫。二六時中。馴伏時
少。打失時多。內照似寂。對境仍迷。若識慚愧。力與之
爭。久久亦能隨順。由勉強入自然。若功用未足。猝遇
臘底消息。或不得力。必須勇猛放下萬緣。死抱主人
翁。仗此般若正因。願力強者先牽。便得後身童真入
道。再行參究。發悟熏修。或出頭來一聞千悟。此亦見
地契證。功熏未齊。努力透關之行履正脈也。倘不如
是踐履。口口說空。步步行有。提起古人公案綱宗。意
識卜度。拈頌也會。勘驗也會。普說茶話法語也會。臨
命終時。業識紛飛。乾慧不敲業力。隨業受報。未有了
[001-0307c]
期。再出頭來。知在何日。雖本性原無變異。而隔世昏
暗。依然博地凡夫。且前世業重。墮落三途。均未可定。
古德云。雖善因而招惡果。思之思之。今時此等。在家
最多。出家中亦有之。昔日平侍者。而今黃秀才。我在
大陽山。看你做出來。其或逆行示現。此無論巳。均非
禪宗正傳。臨末稍頭。一場㦬懡。伊誰之咎歟。第四等
人。刻苦參學。或發心在晚年。未得瞥地。而大限巳臨。
或立志在少年。而壽命夭促。或參請雖多載。而未遇
作家。遽爾時至。古德云。今生不悟來生參。來生不了
後世再參。抱定一句死話頭。與之俱沒。千生萬世。決
定期於了徹而後巳。亦須猛勇決定。仗此般若正因。
願力強者先牽。後世受生如願。參禪發悟。貓有插血
之功。虎有起尸之德。只須志堅。勿疑勿畏。此則宗門
人未得悟明臨終之行履正脈也。如上所約自入聖
以至未悟。盡未來際宗門下客。不出四種之中。且多
在後三四兩種內。今時之自命禪宗者。當如何善自
護侍。以期一生了當耶。


利人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若不傳法度眾
生。决定無能報恩者。宗門客既了悟巳。曠觀眾生同
具如來智慧。而從迷積迷。沈淪苦海。了無休日。其大
慈愍心。不期發而自發。出於勢之不容已。內則普心
滿運。外則人天共推。其間般若種熟。徹底掀翻。於諸
祖言句綱宗。無不一一默契。三藏十二部大小經教。
[001-0308a]
無不一一消歸。接引來輩。應不失時。昨日定。今日不
定。昨日是。今日不是。喝下儼如吼師子。棒頭敲出玉
麒麟。宗教雙融。孤撑毒眼。逢尊宿。勘尊宿。逢作家。勘
作家。逢老參。勘老參。逢新學。勘新學。逢講主。勘講主。
逢士夫。勘士夫。有時官不容針。孤峻處特地孤峻。有
時私通車馬。婆和處忒殺婆和。看人中毒。添把砒礵。
見人疲眠。送箇枕子。方其入室普說。千言萬語而不
為費詞。猝然覿面當機。十度九休而不為辜負。或剝
盡核皮。與人下口。或抄盡家產。逼人納財。解行兼隆。
頭尾兩正。神用莫測。品德純全。伊何人歟。非乘願而
再來者歟。我思其人。實獲我心矣。次則見地清徹。而
文字稍有未長。於宗門則一線穿却。而教理則合轍
未圓。既未能如六祖之一聽便了。亦未能如諸祖之
取義斷章。若以三乘十二分教接人。自有諸講主在。
我者裏單提這一著子。如靠一座須彌山相似。又如
馬前相撲倒便休。參究真實。了悟真實。踐履真實。一
手擡。一手捺。機靈句活。殺活同時。登寶王位。倒用橫
拈。據師子牀。胡喝瞎棒。到處做得白拈賊。真不愧為
曹溪滴骨兒孫。渾身是箇賴皮精也。儘算得少林闡
提種草。其下苦參切究。水到渠成。摸著老胡脚跟。打
失瞿曇鼻孔。然而河陽新婦子。眼目不道全無。其如
木塔老婆禪。機用那能全活。此是自救不了之儔。豈
勝出世為人之任。祇以悲心彌切。明眼難逢。或遇一
二有緣。但開示其參究軌則。逼劄工夫。剷去種種邪
[001-0308b]
解。引入坦坦正途。間有一粒豆爆。亦可以空印空。古
德謂之單片子本分。在自己正須常居學地。而所印
之同流。尤須囑其親近高賢。以期得大自在。得大了
當。不至為七青八黃之輩。作蝦蟆跳也。宗鏡錄云。祖
佛正宗。纔有信處。皆可為人。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
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是也。如上所說。胥在宗
師分上。分其淺深。大約有此三類。若就學者論。根器
千差。造就匪一。隨機設化。因地置宜。既登寶華王座。
緇白交參。魚龍雜列。或佈漫天之網。或垂一縷之絲。
庶幾一雨所施。而大小草木咸蒙所潤矣。其間林林
總總。初學為多。當翦截其知解。與一無義味話頭。使
之苦參力究。見有話頭抱得住者。巳得參情結秀。必
有悟境現前。時時提撕。俾使疾得相應。急不得。緩不
得。一氣呵成。本光透露。此全在師家鉗鎚之妙密爾。
如或前人悠忽從事。話頭倏在倏忘。何能打成一片。
須當激發其羞恥之心。以鞭策其進修之路。俾得翻
然勃然。速見油然沛然。而話頭緊峭。悟機流行也。或
其人先巳得有話頭。或全未親近師家。總當令其從
參究進路。所有看過經論。及在前師家所說道理。通
令拋擲。一箇元字脚不留。專研此話頭。朝夕莫放。話
頭不一。伹起得疑情者便是有緣。不須更換。倘有依
稀見處。隨與剷除。勿使剁根。則枝葉脫落。本真覿面。
自有時至理彰之候。但勿輕易許可。必須勘得十成
穩密。肯心自許。纔是施與點睛之時。蓋學者終身受
[001-0308c]
用。全在本分清楚。與佛祖把手齊肩。了無纖疑。徹見
無死無生。無凡無聖。生死一如。聖凡不二。我本來自
性天真佛。入天堂與落地獄。不變異一毫釐許。然後
到處一一踐履將去。歡喜煩惱境界。來到面前。不為
搖奪。惟此一事實。餘二則皆非。如此保任縝密。臨末
稍頭。方得受用。萬勿急於羅籠。將就許可。誤會本分
重關末後三關之說。且先印以本分。再換話頭。令參
重關。得重關後。再透末後言句。學者因此。無不廉纖
粘滯。仿彿依稀。甚至師家各私其私。均有三關密傳。
一定板印。此家許過末後者。換一門庭。連本分也全
未是。易地同然。以至初學無所滴從。其不肯虗心再
參者。執定前師所許為是。甘心作一門外擔板漢。了
此一生。其有良心未昧重行究推者。陸續將各處零
星所得。湊成一箇攙前脫後支離的西來祖印。一經
明眼人追劄勘驗。或在本分處作窠窟。或於重關邊
躲生涯。或肆無忌憚。亂統抵塞。以為得大自在之末
後句。宗風至今日。真有不忍言者。各人根器利鈍不
齊。豈能人人一節打通。或有二三番。或有五六番。始
得徹了。然最重是起手悟門。必須諦當清徹。寧可絕
嗣。詎可亂許。是則最初為人之要領也。學者既經知
有之後。其般若夙熟者。於諸家公案言句。自然處處
會歸。毋煩師家點撥間有粘滯消不過之處。但令提
起本分。一一默契。此則不妨略以言句消解。所謂落
草之談是也。或有根器魯鈍。參究多年。而不能相應
[001-0309a]
者。此終由於話頭之不得力。總宜逼其苦究窮參。自
得慧光透發。或值病體垂危。大命告盡。其有志者。正
可藉以參涅槃堂裏禪。與之撕捱。努力透關。抱此話
頭以終。再世出頭。便得悟徹。倘有於般若差別岐路。
逗漏多番。一線未達。或可放一線道。以滿其苦參之
願。而使臨終安穩密行。此則又在師家臨時之手眼
矣。或有參情緊而正眼未開。忽有似是而非之見剌。
橫梗於中。屢拔不脫。此必所參話頭誤成窠臼。然終
有消不過公案言句。必須將消不過之公案言句。改
作話頭。再行參究。而後其剌可拔。正眼可開。余先參
誰字話頭。後忽覺得本來人。更不外於不動念時明
了之識。念既不起。則言語道斷。心行亦滅。而一切普
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與宗門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諸言句。以及豎拳下棒諸機用。
無不印合。惟於無夢無想主人公會不過。去若非華
藏老人大慈手眼。令其改參無夢無想主公話頭。則
終身為門外漢。所謂庵內人不知庵外事。及堂中事
作麼生等語。一律支吾強解。那有聞樓梯上笑語聲
一箇消息。窺見枕子落地脚根。失之毫釐。差以萬里。
寄語來哲。切勿自欺自足自滿自畫。而師家作用。亦
必披根到底。方可印證也。學者既得知有。或經師家
所造就。或先為他師所印可。而本分清楚。手眼明白
者。即將古德誵訛公案。及五家綱宗。一一拈勘。必令
其一一消歸自己。再於如來一乘經論所說。一一契
[001-0309b]
合。此真難得種草。再須察其習氣濃薄。示以牧牛功
熏。刻不放手。此牧牛功夫。在教家謂之修道位。本分
清徹。在教門謂之見道位。此依宗門人判斷消解。若
教門見道。大小乘亦不同。小乘見道。巳登須陀洹果。
宗門家兒。何能及此。況圓教初信見道位耶。然宗門
行履。暗與圓教相合。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到處在不
變異處行履。法華經云。佛子住此地。即入諸佛位。常
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故無有異也。宗門有罷參之
說。談何容易。惟佛一人方可罷參。若等覺菩薩。猶有
一分無明習氣。不得云罷參。何況我輩略有微末知
解。所云見道。岑大虫所謂因中涅槃。與教中見道小
乘是初果位大遠在。全仗悟後消識功力。使此牯牛
東西不犯苗稼。偏不附物。正不立玄。變成露地白牛。
要之習氣輕得一分。真性露得一分。即牯牛白得一
分。然不過暫時而伏。若真白得一分。即圓教初住位。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方始說得。迨至無明習氣
破盡。直至佛位。方得全身露地白牛現前也。後輩略
有知解者。大約終身是調習時。惟視其功行緊怠。為
臨終得力與否之左券。此過去諸祖。及盡未來際宗
門人皆然。所宜與入室種草深細盤桓者也。至於在
家縉紳先生。及士女流輩。其有大志。必欲一生了辦
者。其苦參話頭。搜索逼紮。剷截知解。如遇話頭橫生
見剌。改換消不過公案。作為話頭。𢬵命參究。種種軌
則。與出家兒毫無有異。此為最上根器者說。知有之
[001-0309c]
後。嚴守在家戒律。萬行莊嚴。是佛四眾弟子之列。亦
可接引有緣後輩。不為分外。但當道士大夫。有應酬
俗務倥傯。那能如禪和一心專辦。惟心志慕道。必欲
得最上乘知見。兼之出仕省分。朝齊暮楚。不能與善
知識三五載常聚一方。既與有緣。察其參情結秀。知
見巳正。稍為私通車馬。放一線道。使其得般若之味。
從此猛加功熏。以求其極。免致一無所得。或至異日
遇有別緣。全行退失。此等手眼。於出家中氣質弱劣
而志真切者。亦可依樣葫蘆。斯則全在明眼宗師之
作用矣。至於平等士女。發心參尋。在男眾則有一家
生計之累。在女眾則有家人撓阻之艱。均須格外體
恤。若能參究苦切。而竟未得窺其門戶者。亦須稍與
平實商量。知令途路。以不負其來意。然決須正見正
知。方與點撥。所謂能入佛而不能入魔者則可。如晦
堂之吾無隱乎爾者則可。如西天老祖之識得喚作
佛性不識喚作精魂者則可。降此則斷斷未可也。古
德接人差別眼目。各各不同。今略引一二則。以見大
端云爾。宗門燈燈相續。佛祖慧命攸關。乃負荷佛法
者第一件事。昔首山沒。汾陽昭師閉關高枕。契聰讓
之曰。佛法大事。靜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墮滅。
幸有先師。今巳棄世。汝有力荷擔大法。今何時而欲
高臥耶。昭矍然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促辦裝
吾行矣。然則宗眼圓明者。急思肩任佛法。盡力為人。
何可坐視宗風掃地。而不為之扶持提唱耶。僧問汾
[001-0310a]
陽。如何是接初機句。曰汝是行脚僧。問如何是辨衲
僧句。曰西方日出卯。問如何是正令行句。曰千里特
來呈舊面。問如何是立乾坤句。曰北俱盧州長粳米。
食者無瞋亦無喜。昭又曰。總將此四轉語。勘驗天下
衲僧了也。大愚芝曰。先師將此驗衲僧。仔細思量。將
此四句。總被天下衲僧一時勘破。妙喜曰。諸人要識
大愚麼。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伊庵曰。今日
宗師有將此四語驗人者否。祖禰不了。殃及兒孫。


顯喻



佛祖接人。有平實商量語。所謂以言顯無言也。其緊
要開示。巳分見於禪源徹參調習入聖各門。然初機
發悟。處處逢源。古德提持。片片是錦。凡有關啟闢悟
門指示修功者。略於此門節錄之 世尊示隨色摩
尼珠。五方天各說異色。世尊藏珠。擡手云。此珠作何
色。天云。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歎曰。吾示世珠。便
說有青黃等色。吾將真珠示。便總不知。天悉悟 梵
志擎花兩株供佛。佛曰放下。志放左右手花已。佛更
詔放下。志曰。兩手皆空。更放下甚麼。佛曰。汝當放外
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無可捨處。是汝免生
死處。志悟無生忍 異見王問波羅提曰。佛性在何
處。提曰。性作用處有八。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
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奔
運。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
識喚作精魂。古德別云。不識是佛性。識得是精魂。妙
[001-0310b]
喜云。敢問諸人。那箇是佛性。那箇是精魂 初祖安
心法門云。迷則人逐法。解則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
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是夢。若
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名正覺。問云何自心現量。答
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
自無。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法王。即得解
脫。從事得解者力強。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
文字得解者力弱。即事即法者深。運為跳踉。悉不出
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癡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
界心。心體是法界故。問世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苦不憂。樂
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虗
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不忘也。問諸法既空。阿誰修
道。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
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
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
達佛道。即物不起見。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原。此
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者任
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見道。不行一
物名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
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
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炭等事。現見
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見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
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常空
[001-0310c]
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可祖云。夫謂古異今。今
異古。復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心。是圓淨
涅槃。此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定。四相寂滅。夫欲識心
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
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淨。淨即本性無
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無動。名自性定 三祖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
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不出自心。唯
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
無別法。又曰。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
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 摘三祖信心銘云。至道無
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莫逐有緣。勿住空
忍。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
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一心不生。萬法無
咎。繫念乖真。昏沈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
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得失是非。一時放
却。心若不異。萬法一如。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一念萬
年。萬年一念。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六祖云因何聞
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般若之智亦無
大小。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小根。若悟頓
教。不執外修。但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見性。無相頌云。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
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
無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正見名
[001-0311a]
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頌是
頓教。悟即剎那間。此法門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
為本。無住者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冤親言說觸剌
欺爭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中不思前境。若前
今後念相續不斷。名縛於諸法。念念不住。即無縛。此
是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無相。即法體清淨。此是
無相為體。於諸境不染。曰無念。自念。常離諸境。不於
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絕即死。別
處受生。大錯。云何立無念為宗。迷人於境上有念。便
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又云。無者無何
物。念者念何事。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相。念者念真
如。本性真如是念體。念是真如用。真如自性起念。六
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
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云何坐禪。此
法門無障無礙。於一切善惡境。心念不起。名坐。明見
自性不動。名禪。何名禪定。外離相名禪。內不亂名定。
若著相。心即亂。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
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於念
念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示智常云。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存一法守空
知。猶如太虗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
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已靈光常顯現 永嘉覺
參。遶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大德自何方來。生大我
[001-0311b]
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
無速乎。覺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覺
方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覺曰。本自非動。豈
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
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時謂一宿覺 玄䇿告智
隍大定曰。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
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
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虗空亦無虗空之量。隍謁
六祖。師曰。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虗空。不著空見。應用
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
定時也 師告薛簡曰。煩惱即菩提。若以智慧照破
煩惱者。是二乘見解。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其
性無二。無二之性即實性。實性者。凡不減。聖不增。住
煩惱不亂。居禪定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
間及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曰道。我
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欲知心要。但一
切善惡都莫思量。自入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偈云。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
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
佛種。善能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
如用。又曰。法性本無生滅去來。依此修不失宗旨。偈
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
著 吉州思云。即言語是汝心。此心是實相法身佛。
[001-0311c]
與空齊壽。若入三昧門。無不是三昧。若入無相門。總
是無相。隨立之處。盡得宗門。語言啼笑。屈伸俯仰。各
從性海發。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實相佛
家用。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行。自是得法。不以得更
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聞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
以平等更行平等。故獨一無伴侶。迷時迷於悟。悟時
悟於迷。迷還自迷。悟還自悟。無有一法不從心生。不
從心滅。是以迷悟總在一心 南岳思云。學者先須
通心。心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聞說。靜不生靜念即
是本自靜。聞空不取空。譬鳥飛空。若住空必有墮落
患。無住為本。自性體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
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定即慧體。慧即定用。離定無別
慧。離慧無別定。即定時是慧。即慧時是定。即定時無
有定。即慧時無有慧。性是如故。如燈是光體。光是燈
用。即定慧雙修不相去離 牛頭融絕觀論。問何者
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是心。問心若為。答心寂滅心為
體為宗為本。心性寂滅即定。常解寂滅為慧。問何者
是智。答境赴解是智。問何者是境。答自身心性為境。
問。何者是舒卷。答照用為舒。心寂滅無去來為卷。舒
則彌游法界卷。則空迹難尋。問何者是法界。答邊表
不可得。名見法界 覺禪師云。眼見一切色。眼不屬
一切色。是自性解脫 緣禪師云。如有石尋常坐臥。
或作佛像。畏罪不敢坐。是意識自忙亂。石中本無罪
福 安禪師云。直心是道。直想直用。更不觀空。亦不
[001-0312a]
求方便。經云。直視不見。直念不想。直受不行。直說不
煩 智達師心境頌云。境立心便起。心空境不生。若
將心繫境。心境兩俱盲。境心各自住。心境兩俱清。悟
境心無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亂縱橫。悟
境心元靜。知心境本清。知心無境性。了境心無形。境
虗心寂寂。心照境泠泠 甘泉師云。發心入道。先須
識本心。未識者以信為先。信者信心是佛。無始輪迴
只是不敢信自心是佛。心外無別佛。舉動施為更是
阿誰。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佛 石頭祖云。汝心
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等。應用無方。
三界六道。唯是心現。水月鏡像。有生滅耶。汝知之無
所不備。諸聖述言。欲顯法身本寂。同歸根耳 宗鏡
云。此宗如何相應。答向即背。近即離。一門深入而忘
覺知。是心中自證法門。先德云。諸祖共傳諸佛清淨
自覺聖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曹山云。從
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瞥起本來無處所。
吾師暫說不思議。故知諸聖皆用此一念心起時了
不可得。是真不思議。離此決無。別無殊勝。豈非疾耶。
問如何即是。答是則第二頭。非則第三首。心智路絕。
現量情消。住此之時。自然洞鑒。問絕却見聞。如何覺
悟。答只謂強覺妄知而能障道。唯當脫粘內伏。發自
靈知。根塵既消。光明頓發。今為昧性拘文者。假以言
詮方便開示。直指出六根現用常住無生滅性與佛
無異。親證現知。分明無惑。今且指見聞二性者。當見
[001-0312b]
時即自性。祖曰。眼門放光。照破山河大地。又應眼時
若干日。萬像不能逃影質。是知明暗自去來。靈光終
不昧。楞嚴經佛告匿王。汝三歲見河時。至年十三其
水云何。王答。如三歲時。乃至今六十二無異。佛言。汝
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嘗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元
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此因國王示疑。寄破斷
見方便。分別生滅不生滅二性。若不執斷常見。則皆
是實相無生滅。即相恒真。方稱究竟。聞性者。楞嚴云。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故知聲塵自有無。聞性非生滅。又非唯聞性無生。返
觀聲塵亦無生滅。以從緣起。自體全無。如來勅羅睺
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聞不。阿難言聞。鐘歇無聲。又問
聞不。答不聞。又擊問聞不。又言聞。佛言。聲消無聞。若
實無聞。聞性已滅。鐘聲更擊。汝云何知。自是聲塵或
有或無。豈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如夢
中聞舂擣聲。聞性不昏。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云
何消滅。乃至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則汝法
眼應時清淨。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是以若了聞性。即
成正覺。斯豈不是因言悟道。今依祖教。更有一門最
為省要。所謂無心。何者。若有心則不安。無心則自樂。
古云。莫與心為伴。無心心始安。若將心作伴。動即被
[001-0312c]
心瞞。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伹得無心。境自
不現。既無對待。逆順何生。以迎境生惱。以順境牽愛。
能令心動不安。今若無心坦然無事。不了無心之旨。
雖對治折伏。其不安相常現前。又無心有二。一澄湛
令無。則是攝念蠲消覺觀。漸至微細。二當體本無。則
直了無生。以一念起處不可得故。經云。一念初起。無
有初相。是真護念。問本自無生。妄從何起。答為不了
本自無心名妄。知本無心。即妄無所起。真無所得。問
何故有心即妄。無心即無妄。答以法界性空寂無主
宰故。有心即有主宰即有分劑。無心即無主宰。即無
分劑。無分劑。即無生死問。為當離心是無心。即心得
無心。答即心得無心。問即心是有心。云何得無心。答
不壞心相而無分別。問豈不辨知也。答即辨知無能
所。是無心也。豈渾無用。始是無心。如鏡照物。豈有心
耶。當知眾生恒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常用常寂。實
性自爾。非自有心方始用也。只為眾生不了自心常
寂。妄計有心。心即成境。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不
得心相。即是眾生不生。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不動
心相。即是佛亦不生。聖凡常自平等法界也。又無心
者。不得作有無情見。將心作無。此即成有。若一切處
無心如土木。又成斷滅。皆屬妄識。是以稱不思議宗
者。以有無情見不及故。問既不得作有無解。如何是
正了無心。答石虎山前鬬。蘆花水底沈。問眾生皆有
佛性。云何不悟。答如水淡味恒然。著甘草甜。下黃蓮
[001-0313a]
苦。心水亦然。起妄染則凡。冥真空則聖。性未嘗變異。
又不覺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承當。但起無明。空成
倒想。問凡聖皆用一心真性成佛。云何見有前後。答
見雖前後。性且不虧。眾生以無明夢未破。覺道力未
具。則佛性未現。法身未圓。豈是不具如來藏性。問如
何是菩提相。答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淨名云。寂滅
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方便門中不無顯
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如云寂照無二為菩
提相。如鏡無心為體。鑒照為用。合為其相。亦即禪宗
即體之用是知。即用之體恒寂。知寂不二為心相。問
有念即生。無念即佛。云何聖凡一等。答眾生雖起念。
不知念本無念。與佛無念等。妄墮有念中。佛得無念。
知念本無。眾生雖現在念中。佛知念即無念。斯則佛
無念。與眾生無念義同。又眾生不知念空。於念成事
似有差別。若了念空。則苦樂境不執。以境從念生。心
空則境何有。既無有境。相縛自除。能所俱空。誰生取
著。既不取著。生死自無。圓覺云。知是空華。即無流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問即心成佛之宗。佛祖本懷。如
今信不及人。謂不現證。答若親見。無一人而非佛。若
不信。無一佛而非人。迷則常作佛之眾生。悟則現證
眾生之佛。妄見成差。本性恒一。問如何是即今之佛。
答今一念起。了不可得。無有處所。是過去佛。過去不
有。未來亦空。是未來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現在佛。但
莫執莫斷不取不捨。則三際無蹤。一念圓具十法界。
[001-0313b]
非因果而因果之法。如是則念念相應。念念成佛。凡
聖悉等。故云了了識心。是心是佛。欲得早成。戒心是
律。除此心王更無別佛。華嚴論云。不如一念緣起無
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問一念成佛。只入信門。如何
得目前了了分明而見。答目前無物。是真見佛。以一
切法性寂靜故。如是通達。六根所對。無非見自性如
如佛矣。此名真見道。真供養。契如理之心。無見佛之
想。了自法性。是真供養。寶雨經云。如理思惟。即是供
養一切如來。謂一切不思。惟是真思。惟以頓悟一心。
無法可思量故。問云何親自現證。得見自心之佛。答
若以智求。智則成解。解背圓宗。若起照心。照則立境。
隨照失旨。皆影事。不契斯宗。若了真心。自然無心合
道。妙德啟口問不二。忘言入理顯真宗。問禪宗云今
須知諸佛出身處如何。答石牛生象子。木女孕嬰兒。
諸佛從中出。最初成道時。見即便見。不在意思。人問
大梅云。神性獨立。學人不識。答誰教汝問。又問。莫不
問者便是。答若不是。是阿誰如是問。問神性非聲色。
師所示神性。學人只識得聲色。不識真性。答如大空
藏。眾寶皆具。福德人見。直捉明月寶珠。薄福人見銅
鐵類。非藏中無寶。亦非主藏者不與。我向汝道性。汝
只見聲色。如今揚眉動目。彈指謦咳。喃喃問答。總是
此性。喚作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覩。若上根聞
便會。更不作諸惡。喚作一受常寂然。中根數數聞說
還會。下根千萬與說。元來不會。雖記少許。如破布裏
[001-0313c]
珠。出門還漏却。知麼。問即心即佛。祖佛同詮。云何不
說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表詮。令親證自心了了
見性。非心非佛是遮詮。即破執奪情見依通意解妄
認之者。以心佛了不可得。此乃權立頓教泯絕無寄
之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是一機入路。若圓教。即
此情盡體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離。體用相收。理
事無礙。今時偏重遮非之詞。不見圓常之理。所以祖
師云。是心是佛。如牛有角。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對
待強名邊事。若豁悟本心。是非頓息。不一向離。起絕
言見。不一向即。起執指譏。若實親證自宗。尚無能證
智心。及所證妙理。豈況更存知解乎。問信入此門。還
有退否。答信有二。若正信堅固。諦了無疑。理觀分明。
乘戒兼急。則一生可辦。誰論退耶。若依通之信。觀力
麤浮。習重境強。遇緣即退。乃至但於佛法中種於信
心。謙下無慢。敬順賢良。於諸惡人。心常慈愍。於勝已
者。咨受未聞。所聞勝法。奉行無忘。所有虗妄。依教蠲
除。於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為人生之道。法合如然。
若不長惡而生。何須慮退。信煩惱即菩提。本來是佛。
更無所進。如在虗空。退至何所。問既是無言之道。絕
相之真。如何徧引言詮。廣明行相。答非言何以知無
言。非相何能顯無相。華嚴云。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
際。而能示言說。如響徧世間。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
無示。又云。無離文字說解脫。斯皆以言顯無言矣。華
嚴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聲色。見佛神
[001-0314a]
通力。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斯皆以相
顯無相矣。問生佛同體。何故苦樂有殊。答佛性法性。
自了心源。妄想不生。不失正念。我所心滅。即不受生
死。即究竟常寂滅。以寂滅故。常樂自歸。眾生迷自性。
不達本心。種種妄想。不從正念。故即愛憎。以愛憎故。
心器破壞。即受生死。諸苦自現。欲知法要。守心第一。
若人不守心。得成佛者。無是處。引仰山云。頓悟自心
無相。猶若虗空。寄根發明。即本性具恒沙妙用。無別
所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引安國云。如夢好惡。
知牀上安眠。全無憂喜。即識心見性。今聞作佛喜。聞
入地獄憂。不達心性在菩提牀上安眠。妄生憂喜。引
大梅云。各自明心達本。得本末自至。心是本。但心不
附一切善惡而生。即知萬法本自如如。宗鏡釋云。如
六祖道。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然常寂。妙
用恒沙。以諸佛是極善邊。眾生是極惡邊。以善惡收
盡一切法。故云若不思量全歸心體。如寒山云。萬境
俱泯迹。方見本來人。未必須泯。只謂眾生不達空花
起滅。不復一心本源。故令泯絕。若入心體。唯是湛然。
不落斷滅。自然從體起用。用徧恒沙。引千頃云。十惡
五逆法。並從如來藏中現。本來是佛。只謂眾生起念。
奔流至今。所以佛令滅意根。絕諸分別。一念相應。便
超正覺。豈教多知解。擾亂身心。汝今但絕見聞覺知。
境上莫生分別。隨時著衣吃飯。平常心是道。此法甚
難。有問夜後無燈時如何。答悟道人常光現前。有什
[001-0314b]
麼晝夜。引雲居云。世出世均自一念妄心有。念即是
境。見即是心。觀自一念動。即恒沙世界一時動。觀自
一念常定。即六道眾生悉常定。若了一念體。即恒沙
世界常現自心。由迷一心。即境智胡越。又宗鏡錄云。
雖前引後證。文廣義繁。何厭重說。如大論云。譬搖樹。
果熟者前落。未熟者更須後搖。又捕魚。前網不盡。後
網乃得。種種因緣。重說無咎。問如何得契斯旨。答境
智俱忘。如何說契。問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答
此亦強言。雖欲隱形。而未亡跡。問如何得形迹俱忘。
答本無朕迹。如何欲亡。問如是。則如人飲水。冷煖自
知。當大悟時。方合斯旨。答此中亦無迷悟合不合道
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苦說數千般。古德云。盡十
方世界覓一人為伴不得。又云。只有一人承紹祖位。
終無二人。若未親到。徒勞神思。此法一切凡聖大捨
身命處。不入此宗。皆非究竟。問如何踐履。答教誰踐
履。問莫不成斷滅否。答尚不得常住。云何斷滅。問乞
最後一言。答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歐陽修問。高僧臨生死。談笑脫去。何
道致之答。定慧力耳。問今何無有。答古人念念在定。
臨終安得亂。今念念散亂。臨終安得定 問雲居膺。
因何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凡夫獨縈此苦。答於清
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佛菩薩善知清淨性中
不落有無。即能所不立。問即有了不了人。答了尚不
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汝應念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
[001-0314c]
了不了人。凡聖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
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此是究竟極處若云我能
了彼不能了。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大病。作無凡
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
棲止解。亦大病。然淨性中雖無動搖。且不壞方便應
用。及興慈運悲。如是慈悲。即今清淨性。可謂見性成
佛矣 問大珠。如何得大涅槃。答不造生死業。問如
何是生死業。答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有證
有得。及不脫對治門。均生死業。問如何得解脫。答本
自無縛。何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黃檗云。人
多。謂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安心。屏事存理。不知
乃心礙境。理礙事。但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
用心也。人多不肯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答
平常心是道。問還可趨向也無。答擬向即乖問。不擬
爭知是道。答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真達不疑之地。如太虗廓然。豈可強是非耶。師悟理
 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指示。師曰。吃粥了未。
答吃了也。師云。洗鉢盂去。雲門云。且道指示。無指
示。若言有。趙州向伊道甚麼。若言無。這僧為甚悟去
 皓月問。了即業障本來空。師尊可祖為甚却償債
去。長沙岑曰。大德不識本來空。問如何是本空。答業
障是。問如何是業障。答本來空是。偈曰。假有元非有。
假滅亦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岑喚竺尚
[001-0315a]
書。書應諾。岑曰。不是本命。問不可離却今祇對。別有
第二主人。岑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問恁麼總不祇
對時莫非主人。岑曰。非但祇對與不祇對。無始劫來
是箇生死根本。偈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
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妙喜拈曰。
祇對者既不是。却喚甚麼作本來人。良久云。我恁麼
道。且作死馬醫 僧舉洞山云。兄弟。東去西去。直須
向萬里無寸草處去。良久云。只如無寸草處。作麼生
去。石霜問有人下語否。答無。霜曰。何不道出門便是
草。僧回舉洞山。洞曰。瀏陽乃有古佛耶。太陽云。便不
出。亦草漫漫地。圓通云。且道脚跟下一句作麼生。若
道萬里無寸草。許你見洞山。若道出門便是草。許你
見石霜。若道不出亦草漫漫。許你見太陽。若總道不
得。許你參見延聖。何故。惟有好風來席上。更無閑語
落人間。石霜曰。初機先須識取頭。其尾自至。疏山問。
如何是頭。霜曰。直須知有。如何是尾。答盡却今時。問
有頭無尾。答吐得黃金。堪作甚麼。問有尾無頭。答猶
有依倚在。問頭尾相稱。答渠不作這箇解會。亦未許
渠在。後僧問九峰。如何是頭。答開眼不覺曉。問尾。曰
不坐萬年牀。問有頭無尾。答終是不貴。問有尾無頭。
答雖飽無力。問頭尾相稱。答兒孫得力。室內不知
 夾山云。明不越戶。穴不棲巢。六戶不掩。四衢無踪。學
不停午。意不立玄。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
殊 張拙云。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神靈共一家。一
[001-0315b]
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妄想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
花 洛浦云。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
聖。向道任汝天下樂欣欣。我終不肯。欲知上流。不將
佛祖言教貼在額頭上。如龜負圖。自取喪身之兆。直
須劫外明宗。莫向言中取則。是以石人幾似汝。也解
唱巴歌。汝若似石人。雪曲應難和 雲門問。密密處
為甚麼不知有。古德答。只為密密。所以不知有。問此
人如何親近。答莫向密密處親近。問不向密密處如
何。答始解親近。門曰諾諾 乾峰曰。法身三種病二
種光。須一一透過。始解歸家穩坐。須知更有向上一
竅在。雲門出問。為甚麼庵內人不知庵外事。乾峰呵
呵大笑。雲曰。猶是學人疑處。乾曰。子是甚麼心行。雲
曰。也要和尚相委。乾曰。直須與麼。方解穩坐。門應諾
諾 雲門曰。古宿為慈悲故。有落草談。若出草之談。
即無與麼。如仰山問僧。近離甚處。曰廬山。又問曾到
五老峰麼。曰不曾。仰曰。汝不曾游山。此即慈悲之故。
有落草之談 風穴參南院。機鋒峻峭。南院亦未辨
得他。次日只尋常問云。夏在甚處。答與廓侍者過夏。
院問。向你道甚麼。答始終只教某一向作主。院便打
推出。曰這般納敗闕漢。有甚用處。穴服膺。一日院問。
南方一棒作麼商量。答作奇特商量。穴却問此間作
麼商量。院拈杖云。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穴大徹
 風穴舉南院云。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會麼。問在
[001-0315c]
答處。答在問處。雖然如是。有時問不在答處。答不在
問處。汝若擬議。老僧在汝脚跟底。大凡參學眼目。直
須臨機大用現前。勿自拘於小節。設使言前薦得。猶
自滯殻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應是向來依
他作解。明昧兩岐。一切掃却。直教如師兒哮吼一聲。
璧立千仞。誰敢正眼覷著。覷即瞎却渠眼 法眼因
沙塞井泉。問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甚麼礙。
自代曰。被眼礙 汾陽昭見老宿七十一人。後至首
山。問百丈捲席意旨。首云。龍袖拂開全體現。昭曰。師
意如何。首曰。象王行處絕狐踪。昭大悟。拜起曰。萬古
碧渾空界月。再三撈漉始應知。有問。見何道理。便爾
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心處 圜悟請益濟臨四賓主
怎生。演祖曰。也只箇程限。是甚麼閑事。我這裏却是
馬前相撲倒便休。演謂悟曰。你也儘好。只是有些病
禪忒多。只是尋常說話時多少好。有僧問因甚嫌人
說禪。演曰。惡情悰 慧球云。欲得省要。却是山河大
地與汝發明。其道既常。亦能究竟。若文殊門入者。一
切土木瓦。礫助汝發機。若觀音門入者。一切音響助
汝發機。若普賢門入者。不動步而到。以此三門方便
示汝。如將一隻折箸攪大海水。令彼魚龍知水為命。
會麼 茫沖謂圓通旻曰。某墮金紫行。與此事稍遠。
通呼內翰。公諾。通曰。何遠之有。公躍然曰。乞再垂示。
通曰。此去洪都有四程。公佇思。通曰。見即便見。擬思
即差。公有省 吳居厚謁圓通曰。前問訥老透趙州
[001-0316a]
關事如何。訥曰。且去做官。今不覺五十餘年。通曰。曾
明得透關事麼。厚曰。未甚灑脫。通度扇曰。請使扇。厚
即揮扇。通曰。有甚不灑脫處。厚忽省曰。便請末後句。
通乃揮扇兩下。厚曰。親切親切。通曰。吉獠舌頭三千
里。覩貺問通曰。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能解。如何湊泊。
通曰。全身入火聚。公曰。畢竟如何會。通曰。驀直去公
沈吟。通曰。可更吃茶麼。公曰不必。通曰。何不恁麼會。
公契旨曰。元來太近。通曰。十萬八千。公占偈曰。不可
思議。是大火聚。便恁麼去。不離當處。通曰咦。猶有這
箇在。公曰。乞再示。通曰。便恁麼去。鐺是鐵鑄 師遠
舉楊岐三脚驢話。有道宗師家無固必。有問隨答。作
乾無事會。不見楊岐用處。乃至祖師千差萬別門庭。
如何消遣。又有只向佛邊會。却與自己沒交涉。古人
道凡有言句。一一須消歸自已。又作麼生。又有只作
自已會。棄却古人用處。惟知明自已事。古人方便却
如何消遣。既消遣不下。却似抱橋柱洗澡。要且放手
不得。此亦是病。又有却去脚多少處會。此病最難醫
也。所以他語巧妙處。學人卒難摸索。纔擬心即差也。
前輩謂之楊岐宗旨。須是他屋裏人到恁麼田地。方
堪傳授。這公案直須透頂透底漢方了得。直須向威
音那畔覰著。提起便行。捺著便轉。却向萬仞峰頭進
一步。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今有麼。如無聽一頌。三
脚驢子弄蹄行。直透威音萬丈坑。雲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㵎底太忙生。湖南長老誰解會。行人更在青山
[001-0316b]
外 王蕭問大隨云。某有箇見處。被人問。却開口不
得。過在甚處。隨曰。過在有箇見處。隨却問幾時到任。
曰去年八月。隨曰。為甚麼道開口不得。蕭契悟 湛
堂謂大慧曰。我這裏禪。你一時理會得。說也說得。拈
頌普說也做得。只欠這一解在㘞。若不得這一解。惺
惺思量時便有禪。纔睡著便無了。如何敵得生死。杲
曰。正是某甲疑處。堂病亟。曰有箇勤巴子汝必依之。
可了汝事。後見圜悟。舉東山水上行語。杲呈四十九
轉語。悟不肯。悟一日舉云。天寧即不然。若問諸佛出
身處。但向道薰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杲豁然。悟察
杲雖得前後際斷。動相不生。却坐靜躶躶處。曰不易。
你到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須
知有這箇道理。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問之。杲開
口。便曰不是。飯時。杲把箸在手。忘下口。杲曰。這箇道
理。如狗看熱油鐺。欲䑛䑛不得。欲捨捨不得。悟曰。喻
得極好。這便是金剛圈栗棘篷也。一日杲問。和尚曾
問五祖。祖道甚麼。悟述祖云。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
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云。相隨來也。杲曰。我會
也。杲既大徹。反於數禪客有疑。悟曰。我這裏禪如大
海。你將箇大海傾去始得。若將鉢盂盛得些。是你器
量如此。能有幾箇得到你田地。悟語杲云。近諸方盡
成窠臼。我與佛鑑佛眼參禪。今佛鑑下。有一種作狗
子叫。鵓鳩鳴。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種覰燈籠。指東畫
[001-0316c]
西。如眼見鬼一般。我這裏且無這兩般病。杲曰。擊石
火。閃電光。引得無限人弄業識。舉了便會了。豈不是
大窠臼。悟不覺吐舌。乃云休管他。我只以契證為期。
若不契證。終不放過。杲曰。契證即得。第恐恁麼傳將
去。舉了便悟了。硬主張。擊石火。閃電光。業識茫茫。未
有了日。悟深肯之 雪巖云。處州書記。說這工夫不
濟事。動靜二相打作兩橛。我被說著。真箇坐便有這
境。纔拈提放箸。都不見了。他道參禪須起疑。大疑大
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便提箇乾矢橛。封了被。脅
不沾席。行坐只是昏散膠擾。霎時乾淨不得。淨慈七
兄弟坐禪。有修上座不在數。只是獨行獨坐。蒲團坐
如鐵橛。行時挺起脊梁。我要近他說話。二年不得。我
因不倒頭。昏散輥一團。不覺流淚起鄉念。自此都放
下。兩月後再來參假。却得這一放。十倍精神。元來究
明此事。不睡也不得。須中夜爛睡一覺。方有精神。一
日見修。問去年要與你說話。只避我。他道辦道人無
翦爪工。更與你說話在。我末後道。今被昏散打併不
去。他云是你不猛烈。須是高著蒲團。豎起脊梁。三百
六十骨脊。八萬四千毛竅。併作一箇無字。我依他提
得轉力。轉見又散。到此盡命一提。忽見身心俱忘。目
前如一片銀山相似。清清三晝夜。修問。我對云辦道。
他云你喚什麼作道。不能對。轉加迷悶。首座云。你但
大開著眼。看是什麼道理。被這一提。纔上蒲團。面前
豁然開。如地陷一般。說似人不得。尋修兄。便道且喜
[001-0317a]
且喜。我與他柳堤行一轉。森羅萬象。向來所厭棄物。
與無明煩惱昏散。元來盡自妙明真如性中流出。半
月餘動相不生。可憐不遇大手眼尊宿。與我打併。不
合向者裏坐住。謂之見地不脫。礙正知見。於睡著無
夢想聞見地。又打作兩橛。寤寐恒一之說。又透不過。
礙在胷中。十年後。來東天目。見一株古柏。觸著向來
所得境界。和底一時颺下。自此不疑生死。不疑佛祖。
方始見徑山老人立處 高峰參雪巖。方問訊。即打
出。閉門。再往。令看一話頭。忽一日問誰與你拖這死
屍來。聲未絕。即打。不知幾。偶憶一歸何處話。疑情頓
發。三晝夜目不交睫。擡頭覩演祖真讚云。百年三萬
六千日。反覆元來是遮漢。打破拖死屍疑。見欽問誰
拖死屍到這裏。便喝。欽拈棒。把住云。今日打某甲不
得。欽曰。為甚打不得。拂袖便出。一日欽問。日間浩浩
時作得主麼。答作得主。問睡夢中作得主麼。答作得
主。又云。正睡著無夢想見聞。主在甚處。無語。欽囑曰。
從今日去。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但飢吃飯。困打眠。纔
覺來。却抖擻精神。我這一覺。主公畢竟在甚處安身
立命。自誓云。𢬵一生做箇癡獃漢。決要這一著子明
白。越五載。同宿友枕墮地作聲。大悟。語學人曰。今負
一知半解不能了徹者。病在甚處。只為坐在不疑之
地。被參徒下一喝。不能辨邪正。蓋從前得處莽鹵也。
直須參到大徹田地。明得差別智。方能勘辨人。殺活
人。此吃折脚鐺飯底工夫做到。如二人同時下喝。那
[001-0317b]
有眼。那無眼。那箇深。那箇淺。還辨得出麼 應庵舉
白雲端云。悟了須遇人始得。若不遇人。只是箇無尾
巴猢猻。纔弄出。便人笑。深信此道者。萬中無一。私謂
歷祖。乘大悲願出世。為人開示言句。洵屬美不勝收
茲門所錄。重重透發心宗。體段大備。倘能精細研察。
儘可藉以徹了本來。其有欲融會淹貫者。更須徧閱
古今燈錄。愈淵博而愈廣大者也。然須知古德示人
千言萬語。阨其要有二。一悟門。二保任。未悟之先。自
初學至久參。總須以悟門徹契為入手。所謂大疑大
悟。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是也。既悟後自破參至
臘終。全在功熏縝密為正行。所謂行解相應。那邊明
白了。來這邊行履是也。如以兩者相較。則悟後工夫。
當無不自重己靈。自慶知有。即逢緣懈怠時知抱慚。
或不至如癡狂輩肆無忌憚。依前甘作博地凡夫。以
辜負唐喪此生知見。若未悟前。則全在師家鉗鎚妙
密。學人志量宏深。不到徹頭。不肯歇手。脫有纖毫消
不過處。𢬵著十年廿載。必求透徹而後休。方得隻眼
孤撐。種智深入。與佛祖把手同行。其於古人千差萬
別公案。機用言句。如觀掌紋。悉洞鑒明了。纔不枉來
閻浮一番。是以悟門一著。尤為吃緊。須看古人參究
榜樣。何等刻苦。何等勇猛。如大慧在湛堂座下。拈提
皆會。於門頭戶邊消息。巳是七穿八達。少此一㘞。則
終不了當。必待薰風南來句。始剝去一層。又必待相
隨來也句。方徹法源底。則今時人略有所得。頓爾不
[001-0317c]
疑言句自滿足者。奚翅萬里崖州。又如雪巖巳得動
相不生。了知萬象森羅皆妙明性流出。而無夢想處。
打成兩橛。若非肯自刻苦。那有觸著古柏徹底打併
時節。雪巖是過來人。便將此藥頭炙高峰之病。蓋無
夢想見聞之際。是昏悶地位。明了意識不行。全沒撈
摸處。不獨雪巖高峰二尊宿透不去。大約盡未來際
禪客。或得見聞覺知光影者。於此總必打成兩橛。其
無志氣者。或強作血脈不斷消解。或強謂誰求相見
理會。更不求通徹打併。此是古今學人通病。若高峰
以先得元來遮漢見地。巳透拖死屍主。更不𢬵此一
生做獃漢。那得有五載後枕子落地徹悟因緣。寄語
來哲。須知未透此關。總是有夢有想時夾雜昭靈業
識。非真白淨主公也。且於古德言句中。如百丈云靈
光獨耀獨字。臨濟云歷歷孤明孤字。洞山所云三更
初夜月明前之初字前字。又古所云父母未生前主
公安身立命處句。死了燒了向甚麼處相見句。身裏
出門難句。堂中事作麼生句。庵內人為甚麼不知庵
外事句。種種此類。皆是浮面依稀影響。支吾消釋。斷
斷不能徹底萬分親切契。證似此廉纖粘滯。籠統支
離。自救不能。如何勘驗得學人邪正深淺。承嗣得佛
祖慧命。五體投地。痛哭頂禮。願與諸來哲。具第一等
人志氣。具第一等人剛骨。具第一等人猛烈。具第一
等人眼目。平氣虗衷。我之所悟。倘不與無夢想主公
安身立命處相應。決不肯將就糢糊。放過罷手。不計
[001-0318a]
歲月。與之苦切撕捱。庶幾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絕後
再甦。欺君不得。慶快生平。證得本分清楚。真不愧為
少林兒孫。此則得得西來老古椎。所深望於常寂光
中者也。


宗範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