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123 蓮修起信錄-清-程兆鸞 (master)



蓮修起信錄卷第六
海陵 程兆鸞 著


厭塵雜著





獄空懺表



歸依三寶淨業弟子。某甲披瀝一心。稽首哀懇於十
方虗空微塵法界。常住三寶。三世諸佛。釋迦彌陀兩
土諸佛菩薩。權現七趣諸佛菩薩。金蓮座前。表為塵
剎三塗。受苦無量。乞恩赦罪提拔超生事。竊弟子悲
憐七趣之中。惟三塗眾生。倍加苦惱。無論過去現在
未來。或輕或重。有經千億劫不得出苦者。皆由眾生
在日。貪徒口腹。殺害生靈。奸淫妄取。損人性命。違犯
[006-0706a]
天律。污穢神靈。謗毀三寶。剌佛身血。大奸大惡。不孝
不忠。阻人出家。十惡五逆。如此愚迷顛倒。積業深重。
蒙昧真心。罔知懺悔。以致業風鼓蕩。羅剎森嚴。一日
三時。身羅冥罰。即稍有知覺。求救無門。此魂受報。罪
由自取。惟生佛一性。人我一心。他墮苦趣。何異巳受。
弟子思維再四。心實難忍。欲思救度。力弱形微。今惟
哀懇諸佛菩薩。俯鑒弟子愚忱。宏廣大慈悲度生之
念。以大悲願力。發大威光明。使三塗受苦眾生。罪難
逭者。准以輕罪超生。罪可原者。隨弟子念佛歸依。出
離劫苦。謗聖罪業捐除。殺淫惡業化解。即真即真。破
妄破妄。無心清淨。無法離塵。生死脫根。光明無礙。步
步蓮花。神威莫量。四生不歷。九品咸登。碓舂鋸解。咸
依朗慧之慈雲。鐵食銅吞。頓化清涼之甘露。冤江怨
海。悉變蓮池。障嶺圍山。俱成寶地。悲號翻為解脫。暗
昧自爾光明。無論此國土。他國土。此世界。他世界。無
量國土。無盡世界。凡沈溺三塗之慘慘孤魂。悉仗佛
恩盡度。區區弟子。惟願佛臂常垂。慈悲導入香林。屢
蒙超拔。陸續咸登淨域。共享安全。懺懺精誠。拔其餘
而脫苦。季季普濟。提在後以求生。各獄空明。同登妙
覺。乞恩鑒許。感戴靡涯。謹表。


施丹濟生表



表為施丹濟生事。竊以蠢動蜎蠕。性光本具。胎卵溼
化。法味難沾。弟子等體佛聖慈心。發真誠念力。靈丹
普散。甘露咸施。仗佛威靈。無邊普濟。江湖河海。一水
[006-0706b]
不遺。田道山林。無方不遍。稍入生靈之口。即了業報
之身。諸佛存救護之心。萬劫下慈悲之種。不遭刀爼。
永脫樊籠。了了了了。無庸對報來生。空空空空。不待
遭殘自死。仗此一塵一滴。度脫無窮。須知即幻即真。
超生莫巳。業海風波頓息。寶筏咸乘。香林功德無涯。
蓮房極樂。懇誠上達。惜命知立命之原。陸續西行。救
生證無生之域。干犯慈顏。乞恩准許。


乞消災厄表



表為乞消災危事。竊以疾風淫雨。孽報所招。春疫秋
瘟。人心自感。理懺則罪業本空。事懺則冤纏悉化。願
諸佛不違本誓。不捨大悲。放大智慧光。大安樂光。大
吉祥光。攝授散疫鬼神。來此道場。聽經念佛。借念佛
音光。銷其瞋怒。解釋災殃。熱惱悉變清涼。毒恚轉為
愷悌。業垢皆淨。災難自除。普願免厄諸人。信願持名。
增長堅固。一心不亂。三昧早成。伏乞慈悲。哀憐允許。


超拔淹溺表



表為歷劫淹溺。乞恩超拔事。竊江湖河海。悉屬險途。
羈旅往來。或難越境。風狂浪涌。命喪身傾。又或積憂
憤以沈淵。遇讐家而投水。以致冤魂幽滯。討替無休。
言念及斯。實深悲憫。今弟子恭設道場若干日。仰仗
諸佛大悲願力。大威光明。無論此世界他世界。凡在
江湖河海。㵎溪港瀆。井泉塘水。淹溺諸魂。蒙光得度。
念佛超生。解釋冤仇。不思對報。仰接慈暉。伏乞准許。


超拔祖宗表


[006-0706c]


表為報恩設懺。普植蓮因事。竊弟子幸得人身。生居
震旦。獲聞正法。復遇淨緣。真我佛啟誘之深慈。千古
偶逢之際會。惟思身自何來。恩於何始。上推一本。罔
極難窮。弟子劫劫昏迷。未知圖報。以至多生父母。仍
滯幽途。歷劫祖宗。未登彼岸。愚頑自咎。罪戾滋多。今
弟子上叩慈恩。仰求濟拔。雖心雄而力怯。冀有感而
斯通。今集諸道侶。恭設普佛道場若干曰。敬誦大乘
經若干卷。普施甘露法食。哀懇十方諸佛菩薩。憐弟
子愚忱。鑒度生微願。施大威力。放大光明。使弟子由
無始至今。生生世世父母祖宗魂識。及生生世世父
母祖宗。各各有生生世世父母祖宗魂識。以情達情。
情極無邊。以緣接緣。緣推無盡。如此無量無邊不可
數說之情緣。散在十方七道眾生中者。均仗三寶威
光。攝授來此道場。聞經念佛。執情頓化。意地了然。懺
悔前愆。羣歸極樂。無邊苦惱。頓化蓮池。法界有情。同
成種智。謹表。


挽劫表



表為懺罪挽劫事。竊以罪性本空。造業亦妄。由心莫
了。幻感幻受。種種幻慘。羅列目前。造既純熟。報亦猛
厲。業山事造。懺以事除。於無可懺悔中而求懺悔。於
無可挽回中而求挽回。今為大地眾生。於三寶前痛
自悔過。使知三寶當敬當信。使知三寶是大地眾生
真實依怙。於身口意。三業柔順。五逆十惡。毀犯綱常。
種種重罪。悉令警醒。懺悔清淨。藉念佛力。普熏眾生。
[006-0707a]
一一心識。速熟速脫。仗陀羅妙力。消滅罪報。如虗空
華。消劫既盡。令彼眾生。助揚正法。同歸淨土。謹表。


偈。


臨終助念偈此係悟和長老所言兆鸞述偈



弟子某某。我自無始來。惑業顛倒力。諸趣數昇沈。恩
冤何窮極。由結恩冤力。償索無底止。唯有大世雄。指
歸安養世。我巳發宏願。救濟無休際。懇諸恩冤等。待
我往生去。若我往生巳。決不虗所誓。既恒轉法輪。劇
苦必獲濟。今對三寶前。所誓無纖欺。諸佛阿彌陀。證
盟所願誓。


悟和法師云。行人命終時。全賴心王不捨。一念直
超。然非平日下切實功夫。一心不亂。臨時識散神
昏。不能自主。多生業障現前。隨勾而去矣。吾江南
北弟子以萬計。利根甚少。不求精進。善芽偶發。曰
久乾枯。臨命終時。全不濟事。故知帶業往生。亦必
藉助因為嚮導也。今留此偈。爾等平素念成佛圖
一張。多則佛號四千八百萬。次亦四百八十萬。至
少四十八萬。剌血書文。並佛圖供奉佛前。倘臨終
神識昏迷。即將此圖與表。令子女在佛前䖍誠焚
化。再請五六人在榻前念佛。亡人得此助念。意根
清醒。即可抱佛西行。氣絕後不可搖動尸體。仍高
聲念佛兩炷香。再穿衣收殮。因人一點真靈。投胎
先來。尸冷後去。彼時切忌號啕。動其塵念。塵念一
動。即難往生。此專為功夫未純者設。若有實力實
[006-0707b]
悟。自能作主。不須此也。若父母翁姑不自剌血者。
下人代念代剌亦可。孝為之也。


焚塔偈



皈依三寶尊。優婆塞弟子。法名是淨佛。誠恐並誠惶。
稽首復頓首。剌血書願文。哀告於十方。無盡虗空界。
娑婆同極樂。兩土聖賢尊。並諸菩薩眾。金蓮花座前。
世間之重恩。莫大於父母。次則是師長。我自出胎來。
父母養育我。我漸成人時。師長指教我。我從無始來。
劫劫昏迷倒。父母與師長。久沈七趣中。無由出諸苦。
凡在胎卵濕。化生亦復然。是能生我者。皆為我父母。
推而廣遠之。互相父母者。其中造惡業。無量又無邊。
其中修善果。微末芥子許。善惡於其間。結成諸眷屬。
父母暨師長。親戚共朋友。誤傷兼食噉。債主共冤家。
劫劫世界中。七趣昇沈苦。對報復對報。循環無底止。
望之久待救。無由脫諸苦。今幸得人身。生在中華內。
大清咸豐間。又遇明師示。開導指迷津。方知修淨土。
若知不報恩。於心亦何忍。當發惻隱心。如佛度諸苦。
現墮凡夫地。罪業又深重。雖發此勝心。力薄無所濟。
今對三寶前。燃香八百炷。代為諸有情。互相恩冤者。
供養諸佛尊。無盡虗空界。普同供養巳。懇求諸納受。
既巳納受巳。我及諸有情。一應眾生中。各各業垢盡。
虔禮懺願儀。普薰三日巳。焚化光明塔。供養血書經。
共部三十二。仍有祖師論。一十八本竣。過去暨未來。
蓮座諸聖位。供奉七級巳。報我生養育。仰仗諸佛威。
[006-0707c]
普光明勝塔。神力攝虗空。上照自有頂。下至五無間。
橫照於十方。無邊又無際。恒沙世界中。四維並上下。
大光明普照。皆仗諸佛威。神力方如是。眾生於其間。
聞經得解脫。覩光業垢淨。普起信願行。各各決往生。
從此脫牢籠。同向西方去。蒙諸佛聖恩。諸大菩薩眾。
乘蓮降道場。為我作證盟。聽我誦誓願。我今發弘願。
剌血書尊經。大乘並祖論。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恒沙世界中。有情非有情。有緣非有緣。一一佛土海。
土土眾生海。七趣諸道中。互相情緣者。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無異彼等剌。何殊彼等書。普薰諸識種。
無一能遺者。彼皆成佛巳。我方妙覺證。莊嚴一寶塔。
供奉盡虗空。直至未來際。土土正像時。我現身接引。
寶塔速現前。光射於十方。無邊又無際。光照諸有情。
光照諸有緣。種種無間業。沈溺苦眾生。光照即發心。
蒙光諸宿種。聞即忻樂深。熟脫或頓漸。秘密不定人。
普起信願行。各各決往生。往生安養國。各圓種智成。
盡法界三寶。證盟我素心。亦自寶塔光。演出無量音。
音演說此塔。函血經文言。音即清朗聞。即各悟心心。
心悟速取證。妙覺各速臻。佛祖經文妙。祖師法乳真。
橫竪對待理。絕待自爾增。絕待既增巳。欣厭自切情。
欣厭情切巳。安養決定生。以此書功德。迴向諸眾生。
花開早見佛。各各證無生。或現隱於顯。隨類各現身。
度脫華池內。我願與眾生。直至未來際。虗空界盡。眾
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寶塔無量光中。
[006-0708a]
無量音聲。遍傳無量佛剎中。永永無盡。




悟和法師傳略



師法號瑞安。俗姓高。京都人。幼年多病。父母許願出
家。九歲剃染彌勒院。授具足戒。卓錫紅螺山剎。專修
淨土。日課佛數萬。後發願朝海。挂單於杭州大剎。默
深魏公源。高郵剌史也。官京曹時。從師問法。魏外授
州牧。別師久。適長公子赴浙。遇師剎中。堅請至郵。刺
史喜甚。遂潔賓館為靜室。朝夕問道。師山林散人。不
樂居官衙。求去者再。剌史以師道行卓絕。乞駐法駕。
又恐師引去。因訪境中古剎。修葺完竣。遣公子及幕
賓伴之入寺間步。始達剌史懇留之意。師知不可辭。
遂居焉。師平日專事清修。六時禮念。終日趺坐。游人
至寺瞻矚。不事送迎。人咸稱之。時髮賊抵邵伯。捻匪
攻寶應。薛賊踞湖西。郵當孔道。岌岌可危。兆鸞時從
師遊。一日與同修八九人詣師。語及亂耗。師垂涕曰。
眾生殺業如山。現在命命填還。無非宿生業報。凡夫
未證宿命通。自不知耳。諸子若發菩提心。雖大劫難
挽。蕞爾一隅。可安然無恙。眾跪乞慈憫。師於是剌指
瀝血。書表焚化佛前。又燃臂香百炷。余等亦各燃臂
香。均為揚郡人民懺業。復白眾結壇。念佛七晝夜。諷
經三百卷。結懺日。僧俗會者二百餘人。師披法衣䖍
誠禮佛。哀懇祈禱。用楊枝水徧灑上下四維。繞持大
悲呪一百八遍。率眾繞墀念佛。天明始畢。後賊果及
[006-0708b]
隄而退。民□以安。皈依弟子日眾。師拓寺西廊三間
為蓮社。每六齋日率眾至社。限定功課。午前念佛六
炷香。諷經六卷。午後傳幽冥戒律。講經半炷香。晚間
施甘露斛食。率以為常。丙辰春。水軍統帥黃開榜。駐
紮湖西。藉寺東廊為鑄炮局。兵官往來。窺瞰丈室。師
趺坐不事應接。榜部下怒其傲。遂進纔說於榜。講師
惑眾。依附者多。恐成大患。一日榜至。適逢社期。弟子
會者數百。榜驚謂前說不誣。倉卒飭兵士曳師下座。
以蔴索縛兩手拇指懸樑間去。是夜榜夢無數人向
之乞命。正窘急間。來一長身僧。揮眾散。榜匍匐謝。倐
然驚覺。次日榜至局。細審師面目身量。與夢中所見
僧無異。令解其縛。扶入丈室。師十指血凝。腫逾十倍。
四晝夜不能起。半月後榜又來。直進丈室。師趺坐看
經不動。榜厲聲問所看何經。師曰。無量壽經。榜曰。速
講。師曰。說經是山野本分。但統領不可草率。如欲聽
經。須設香案。恭敬作禮。榜遽呼左右焚香。師衣法服。
登座講經。榜猛觸孩提時事。俯伏願為弟子。師說三
皈依竟。榜隨師至丈室。述幼時樵釆入山。偶至一洞。
洞有一僧趺坐。旁一長石。上供經一部。諦視其籤。為
無量壽經。僧見榜開目曰。爾不必習文。習武可成就
事業。後遇吾教中。勸人念佛者。汝當護持。與汝有益。
因並道曩夜夢中所見長身僧。益加敬畏。榜遂懸禁
寺門。止人窺瞰。違令者治罪。榜後改督陸軍他往。魏
剌史亦卸篆去。師孤立。前讒師者。復說當事下之獄。
[006-0708c]
師在囹圄。教諸囚念佛。夜靜聲音嘹亮。直達內署。州
牧感悟。即日釋師。嗚呼。師真現地獄身而為說法者
也。昔紫柏大師以事繫詔獄。與犯官說佛。與師事同。
師真不愧古人。當師之在獄也。時仲夏。余往省視。獄
中穢不可近。師方與諸囚講地藏經。處之宴然。余曰。
師佛口婆心。情殷救世。乃躬膺患難。眾生何以克報
大德。師曰。爾等勤念彌陀。早得一心。即所以報我。若
懶散懈怠。信願不堅。即辜負我。爾等以我為苦耶。不
過臭皮袋少惹灰塵。與我何涉。若能遇得千魔鍊。一
念真心總不回。予聞師言。感歎淚下。而從遊弟子。因
師繫獄。多疑阻有退心。師出獄。予延至家。供養月餘。
時仁和許公。慕師高行。延至揚州藏經院主講席。師
仍以六齋日啟社。說法受戒。如在郵時。弟子慕羶者
復集。尋以謠󴏪。江都令又禁止住院。師引去。時剌史
魏公子卜居金陵。聞師狀。延師主白下上公山。未一
載。復下山徧歷蘇州儀徵泰州通州如臯各郡邑。遇
緣即開道場。宏闡淨土。我師往來警䇿道場諸弟子。
終年䟦涉。不辭勞倦。弟子緒修者。高郵觀音庵比丘
尼也。師在郵建永清蓮社時。緒修於六齋課畢。即入
方丈問道。或移晷而後出。輕薄者造蜚語。謂與師有
染。緒修無以自明。對佛立誓曰。我坐脫必以六月。露
尸五日。必不腐臭。若不然者。我即有玷清規。非佛弟
子。後果於盛夏圓寂。坐尸五日。面目如生。酷暑蒸騰。
毫無穢氣。五日中瞻仰膜拜者。恒數百人。無不嗟歎
[006-0709a]
驚異。前疑盡釋。因歎非緒師真修。不能得此靈感。非
悟師化導。不能成此真修俗眼世情。何足深責。師戇
直寡言。外和而內毅。雖專修淨業。實己澈悟心源。更
兼六度齊修。慈悲普濟。迭遭患難。不退菩提。非證波
羅蜜得大解脫者。焉能如是。於同治某年某月某某
日。從容念佛。合掌坐逝。弟子觀如。奉龕於揚州觀音
山旁。弟子等結茅為廬。百日乃散。遺囑荼毗後不許
建塔。以骨燼和𩟠麵投江中。曰。吾憫水族淹滯幽途。
以此與水族結緣。若沾粒許。此水族雖微塵劫後。遇
吾開導。必成正果。噫。師之不忘眾生可謂至矣。


贊曰。師貌寢而心慈。言簡而行質。望之無足動人。而
倡導正法。普濟眾生。身命可捨。不遺餘力。實為近時
所罕見。師之逝也。遠近聞之。無不泫然出涕曰。是古
佛也。今去耶。吾何依。




因果淺說



茫茫天壤。從古至今。多少人物。其中富貴貧賤。壽夭
靈蠢。以及鰥寡孤獨。盲聾殘疾。種種形骸。苦樂懸隔。
論者每歎造化不公。知解之士。又委之氣數升降。稟
賦厚薄。噫。誰信其業由自作耶。經云。生前齋僧布施。
尊重三寶。得富貴報。吝財不捨。得貧窮報。輕法慢教。
得婢使下賤報。酷好宰殺。得生生夭壽報。戒殺放生。
得長壽報。毀謗三寶經文。得水腫乾消疥癩報。玷污
僧尼。得雀鴿鴛鴦報。毀謗三寶。得盲聾瘖瘂報。惡眼
[006-0709b]
視發菩提心人。得無眼報。惡口謗發菩提心人。得爛
舌口瘡報。遮佛光者。得為人醜黑報。瞋恚盛者。得蝮
蝎蚖蛇報。竊盜者。得貧窮困苦報。惡口者。得眷屬鬬
諍報。悖逆父母者。得天地災害報。網捕生雛者。得骨
肉分離報。輕法慢教者。得永處惡道報。破齋犯戒者。
得禽獸饑餓報。污梵誣僧者。得永墮畜生報。邪見者
得邊地受生報。可知有一種病。必有一種致病之由。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三業。惡習結果。百千報
應。不可稱計。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
經劫數。無有出期。此如來金口所宣。難於筆罄。略摘
數條。以見今生所受。即是前生所作。所謂欲知前世
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可畏哉。


今世間不信因果。從未防閑欲念。妻欲美。屋欲華。衣
欲豔。財帛欲多。田宅欲廣。營營擾擾。百計千方。不問
陰德天良。不顧傷生害命。任六賊造業。意識用事。不
知暗竊家寶。反以為樂。色身是假。眾生誤認為金剛
不壞身。及至油盡燈殘。風刀解體。眼前妻妾子女田
宅金銀。一件也隨不得身。一事也做不得主。所以奉
勸世人。與其臨時悔恨。何如早辦前程。果於十二時
中。檢察身口意三業。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不論何時。
常存省察。久久功純。一舉一動。自合天理。君子必慎
其獨。偶動一念。毋論善惡。虗空鬼神。聽之如雷。曾子
一日三省。孔聖顛沛不違。與釋教夜夜抱佛眠。是心
是佛者。其嚴密防閑意地之功無異也。果能時時拂
[006-0709c]
拭。意根清淨。一旦神識離舍。心頭坦坦。何愁不超登
福地。更何至有種種牽制耶。


三途一報五千劫。出得頭來能幾時。一增一減。共十
六萬八千年為一小劫。可見生前受樂時少。死後受
苦時多。佛云樂即苦之根。孚佑帝君云。走遍天涯不
見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幾希之念。
人畜關頭也。忍此幾希。雖苦而常樂。失此幾希。似樂
而實苦。走遍天涯不見人。正以雖具人形。無非貪暫
時之樂。而忘却後來大苦惱之眾生也。世間不信因
果。貪愛目前暫時之樂。糊塗造。糊塗受。全無一點審
念功夫。逮至罪報無休。動經塵劫。那時悔之晚矣。


若修世間福者。稍有不遂。即怨天尤人。豈知南閻浮
提。本缺限世界。何能事事遂意。其不遂者。必因積累
薄。而受享亦薄也。於天何與。於人何尤。前世未種福
因。今生焉得福報。後世欲得福報。今生先種福因。欲
種福因。須照文昌帝君陰隲文。太上感應篇。武聖覺
世經。及三教聖賢所說。利人濟物。持戒修善之事行
去。皆可獲人天福報。惟三界內神人。不過暫時息肩。
福盡壽終。三途有分。惟修淨土者。一句彌陀。能為萬
劫千生銷罪障。一句彌陀。能為四恩三有起因緣。世
間修福者。須知福報無常。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古人
云。生死海中。一經躭染。便成墮落。盍早回頭。長辭六
趣乎。


修行者。殺戒最重。世間貪圖口腹。任意宰殺。大雄氏
[006-0710a]
現身說法。首垂殺戒。蓋以蠢動含靈。萬物一體。胎卵
溼化。各受業報而來。一點真靈。與佛無二無別。既有
知覺。即有痛楚。物命雖細。痛無兩般。無奈薄俗相延。
視殺生為常事。世間富貴人。原是多生作福。祈求享
受而來。一經報得。如願以償。醉飽膏梁。全迷本性。屠
宰烹炙。習以為常。不生憫惻之心。不顧刀砧之慘。羶
腥惡氣。充塞兩間。怨恨悲啼。不堪設想。至於一羮之
內。細命萬千。一箸之嘗。生靈無數。待到業緣遇合。終
須次第相尋。奉勸世人。何必以口腹之微。使生物受
彌天痛苦。生生結怨。命命償還。古者。山川漁獵。禁令
有時。蠶帛雞豚。祇稱養老。聖人體上蒼好生惡死之
心。時時戒懼。惻隱為懷。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吾
於今之富且貴者。有厚望焉。如唐肅宗置天下放生
池。共八十一所。池面寬綽。今浙省西湖。即昔時放生
之所。生既當放。即不可殺。願雲禪師偈曰。千百年來
碗裏羮。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動。但聽屠
門半夜聲。眾生之物。一入咽喉。頓成糞穢。冤仇迭報。
有業隨身。倘普天之下。一日戒殺。計算生命。何止億
億萬萬。生全一物。巳合天心。況多命乎。至於祭祀神
祇禮教之士。往往不肯禁殺。而經云。水陸神祇。凡受
血食者。福報盡時。均墮地獄。地藏本願經云。雖天龍
鬼神。悉同受之。善果錄云。江西鱘魚嘴。其河最險。神
最靈。商賈往來。必殺生禱祭。崇禎間。三昧祖師過其
地。夢神告曰。我以一念之差。墮於血食之神。今受禱
[006-0710b]
祭。殺生甚重。恐福盡入地獄。懇師明日為我授戒。以
後祭我者。不得復用牲牢。武帝經註云。武帝於明初
間。降乩一顯宦家。勸人修善。且云。吾巳皈依佛門。與
韋䭾天尊。同護正法。祀吾者。勿以葷酒。高僧傳云。洛
陽僧世高。漢靈帝時。振錫江南。行至䢼亭湖。此處有
神素靈。禱祀不絕。神忽在空中語僧曰。吾昔與師學
道。以宿布施。故享多福。以嗔心不改。死墮此神。今福
盡。命在旦夕。以禱祀多殺。恐墮地獄。願師救我。師令
現形。向之持呪。並為說法。悲淚如雨。身形即隱。得離
惡報。以上諸神。尚以血食墮落為戒。何況薄福世人。
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禴祭。亦寓戒殺之意。梁武
帝以麵為犧牲。後世非之。而一念之仁。隱銷殺戒。亦
不可厚非。可見世人祀神。與其血祭。不如盡禮。殺生
以祀。求福得災。豈不悖哉。至於祭祀祖先。盛備牲牢。
此富貴家積習。抑思凡軀報壞。一點真性。各隨善惡
受生。來享與否。尚在未必。而所殺之生。先宛轉就死
於刀砧之下。揆厥情形。當亦非先人所樂。後人祭祖。
原係不忘根本。果其蔬筍備物。亦足明虔致敬。無忝
孝思。而世之祀先。竟有為祭畢自饌。因而殺生者。尤
為非禮。大聖人云。雖蔬食菜羮必祭。又云。禹菲飲食
而致孝鬼神。未嘗明言殺生也。昔阿難尊者。見五百
餓鬼。歌詠而前。阿難問佛。佛云。其家子孫。為彼修福。
當得解脫。是以歌詠。又見數百善人。啼哭而過。阿難
又問。佛云。彼家子孫。為其殺生設祭。不肯作福。是以
[006-0710c]
啼哭。今世人一經有病。或因病愈。眷屬祈禱殺生還
愿。血祭邀福。豈知最慘之症。大都冤怨相報者多。世
人又復殺生禳解。而不知念佛懺悔。豈非業上加業。
夫解冤之說有二。明解者。藉佛力懺清冤業。若非壽
盡。病機自轉。善念自生。暗解者。病人陽年巳終。仗佛
力十念往生可解。佛時和墨國王之母寢疾。經久不
瘥。當備牛馬猪羊百頭祭天。佛懷大慈。愍王愚痴。往
詣王所。為王說法。王聞法覩光。慚愧悔過。遂不祭天。
母聞情悅。所患立除。戒殺獲福。豈非明驗。世儒不知
因果。斥戒殺為謬談。因並非佛教。殊不知古聖人慈
心愛物。恒露言外。所以文王有七十食肉之政。限以
七十。則肚年食肉者少矣。禮曰。魚不登尺不食。又曰
天子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
豕。無故不殺。則有故而殺者無幾矣。不登尺不食。則
取者少而生者多矣。君子遠庖厨。聖人不綱不射宿。
雖有釣弋。所殺亦微。乃知盡性知命之士。淡泊自甘。
肉食為鄙。取物以節。愛物以仁。取物以節。即戒殺之
謂也。愛物以仁。即放生之謂也。昔東坡曰。予少不喜
殺生。有餽予蠏蛤者。即放江中。便令不能全活。亦較
烹熬為愈。永明壽禪師。初為縣庫吏。取庫銀買魚放
生。法當死。聞將刑。喜曰。吾放生不知幾千萬萬。此番
雖死。必生西方彌陀佛國。吳越王錢鏐赦為僧。賜名
延壽。後發明心地。專修淨業。開寶八年坐化。梁陶宏
景。號山中宰相。其徒桓愷。先得道飛昇。一日降其室
[006-0711a]
曰。君陰功大矣。伹所修本草。以生物入藥。功雖及人。
而害生命。上帝以此譴怒。景悔之。乃以他藥可代者。
別著三卷以贖過。宋史。程明道主上元縣。見鄉多膠
竿。以取鳥雀。命折其竿。然後下令禁止。呂原明為郡
守。署中多蓄笋乾魚腊。以代水陸生命。宋諸暨縣令
潘華。出禁捕魚。後奉詔詣闕。夢江河中魚數萬。皆號
泣曰。長者去。吾屬不免烹矣。華異之。作夢記。囑後來
邑宰。至孫真人救蛇而獲仙方。劉彥回放龜而脫水
厄。陳士安不殺物命。李奚子拯濟飢禽。景向之酷好
放生。積功累德。以至登仙。好生之功如此其大。殺生
之業。自必不輕。晉時杜永年。家巨富。有子十歲暴亡。
未幾。家中母彘生五子。一最肥。將殺以餽官。有比丘
見之。謂杜曰。此㹠是君兒也。何相去百日而遂亡耶。
沙門一言而去。其家但聞異香撲鼻。遂憐而養之。明
方孝孺父。將營葬。夢朱衣老人拜曰。君所選穴。近我
住處。幸寬三日。俟吾子孫遷盡。當為後報。言訖。再三
稽首。其父寤而不信。啟穴。見紅蛇數百。盡焚之。復夢
老人泣曰。我巳至誠哀懇。奈何使吾八百子孫。盡付
一炬。汝既無慈悲。我亦圖仇報。後生孝孺。觸怒成祖。
夷十族。被殺者如蛇數。梵網經云。佛子見異類。當發
菩提心。楞嚴經云。殺業之報。縱使經塵劫。互相食噉。
命命償還。猶如轉輪。互為高下。華嚴經云。殺業之報。
能令眾生。墮於三途。經云。眾生造殺業。墮畜生道者。
有二種。重者為定殺業。如牛馬猪羊雞鳬等是也。業
[006-0711b]
輕者為不定殺業。如山林禽鳥之類是也。況循環六
道。改頭換面。焉知畜道中。不有六親。昔寒山拾得同
一人行。見道旁人騎驢。驢不行。騎者加鞭。二大士歎
息。同行者問之。師曰。此驢。乃騎者三世前父也。由此
類推。殺生何可不戒。奉勸世人。見他宰殺。生救度念。
哀憫念。痛苦念。見人放生。生歡喜念。脫難念。讚歎念。
昔觀音大士云。凡夫作業。首在色食兩途。色途稍知
自愛者。尚知節慎。若口之於味。恣其嗜好。視宰殺為
兒戲。天下滔滔。積習難返。今世間富貴之家。不獨牲
畜。傷殺巳多。更用魚蝦等子作羮。破卵毀胎。動輒億
萬。經云。魚子不經鹽漬。三年尚可活。昔宣和間。富商
楊序。大書此語於通衢。見人買魚。勸投子於河中。又
出資搜羅魚子。後夢神告曰。子本逾期當死。今活生
命。不止億萬。爾壽可延。果享年九十八歲。無疾而終。
昔佛世有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
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目答言。我以
母亡之曰。資福救拔。未知我母死生何趣。羅漢愍之。
為入定觀。見是光目之母。墮在惡趣。受大苦惱。羅漢
問之。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光目聞巳。含悲
答言。我母所習。惟好食啖魚鼈之屬。所食魚鼈。多食
其子。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如此
看來。一臠之嘗。多償一劫之報。不可逃也。奉勸世人。
縱不能戒殺。倘遇魚子。必令放之河中。積久數多。最
為方便。佛云。念念仁慈。造天人福德身。念念害生害
[006-0711c]
命。造地獄畜生身。護生之道。隨地存心。勿以善小而
不為。勿以惡小而不戒。由小及大。推物及人。自能善
氣充周。太和翔洽矣。


昔列子仲尼篇。引孔子之言曰。吾聞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民不亂。不言而民自信。不化而民自行。蕩蕩
乎民無能名焉。其時三藏十二部經。未來東土。孔子
不得聞其教。所以儒釋兩家。動成水火。豈知我釋迦
如來。憫憐末世眾生。由兜率天降生中天竺。現示王
子出家。苦行成道。作娑婆教主。為眾生慈父。紹七佛
位。是天人師。真聖中聖。天中天。莫大於佛。莫尊於佛
矣。三教心源。惟佛明了。一切萬物。由佛出生。儒書精
者。可為佛法先導。世出世間諸法。均不外乎佛法。豈
容擬議半字。世儒拘牖下之見。未窺貝葉。以僧律僧
戒。異乎世法。遂大言狂說。目為異端。及察其所學。不
過文章詞藻。刑名法術而巳。於聖人之心源道統無
關也。考其所行。不過驚愚飾智。放浪形骸而巳。於先
師之遺言往訓無涉也。惟歷朝理學名人。多通釋教。
往往由此悟澈心源。經云。四大部洲內。得貝葉遺教
經文者。一萬九百國。其餘國土。眾生福薄。不堪聞教。
佛法住世。遭遇甚難。幸而值遇正法。巳是多生供養
諸佛。種植善根。若不趁此靈光。痛改前非。苦志辨道。
吾恐一失人身。萬劫難也。


世間求道之士。或修習禪定。或堅固吐納。希冀得道
飛昇。長生不死。此種人意中。以為求仙。巳極修道之
[006-0712a]
量。豈知修習仙道。勤苦難成。即幸而得仙。福盡難免
墮落。經云。有宿德者。福報現前。能生天道。天仙福盡。
有宿業者。惡報現前。復墮三途。善惡兩報。熟則先償。
七趣循環。永沈苦海。涅槃經云。雖至大梵天身。乃至
三界極頂。壽八萬四千大劫。不了妙覺明心。五衰相
現。還墮苦趣。如此看來。雖至成仙。在佛眼視之。仍是
未出生死之凡夫也。惟佛為大醫王。能療世間諸苦
毒煩惱。如欲脫離苦網。除非依佛住。依法住。衣僧住
勤修淨業。念念彌陀。果得極樂往生。永與三界隔斷。
一了百當。切勿游疑。


若巳知淨土法門。尤必須明白正助兩因。正因即是
念佛。助因便是持戒。戒門甚廣。而以根本五戒為總
綱。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言戒飲酒也。五戒既具。自
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語。出文昌帝君陰隲文。
前明蓮池大師。為淨土法門砥柱。一時名公巨卿。皈
依雲集。常云。住世陰隲文。出世彌陀父。今世間亦知
誦陰隲文。而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恒視為老生常
談。昔鳥窠禪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兩句。三歲孩
童說得出。百歲老人行不得。旨哉言乎。阿含經中。阿
難尊者。亦云。當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昔善現菩薩
勤求佛法。遇一女人。如佛示現。善現菩薩稽首恭敬
女答曰。諸佛妙法。無量無邊。我之所聞。祇有半偈。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巳。善現聞之。身心清淨。洞達義
旨。可見行善戒惡。乃修道之根基。根基不立。善芽不
[006-0712b]
茂。如念佛之人。奉行此兩句為助因。如乘船遇風。速
到彼岸也。


人所以不肯求生淨土者。由不知地獄報之苦且久
也。凡世間大奸大惡。不忠不孝。剌佛身血。污犯僧尼。
阻人出家。壞人道心者。入無間地獄。此獄受苦無間。
無有出期。地藏本願經云。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
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
而來。天地有變壞。罪業無了期。無間之罪。如此其重。
其餘作惡受報。雖不如此久遠。而眾生生前所造身
口意三業。有罪必報。無幸免者。地獄報盡。將巳往傷
殺生靈。一一填還畢。然後為貧苦下賤之人。若由此
植福。即得福報。既得福報。易於作惡。一朝失足。頑福
消盡。仍從墮落。其中由富貴而貧賤。由男身而女身。
由地獄而畜生。高下低昂。輪轉不巳。由此觀之。實實
有地獄境界。即實實有受報之身。若將信將疑。懶散
懈怠。一朝惡積報來。難保地獄無分。若謂有福且享。
有惡且作。待得報來。有罪再受。吾恐刀鋸鼎鑊在前。
悔之晚矣。凡墮無間獄者。神識昏迷。雖欲念佛。而業
力遮蔽。一字不能出口。可畏哉。


一四天下中。惟南閻浮提。人心最惡。殺盜婬妄。終日
無休。而古來成佛作祖。多在此處。何以故。以人心猛
利。易於發真實道心。非比他洲。人修十善。福止生天。
經云。西洲人。作惡微末。至今風俗敦厚。人壽千歲。究
因不信佛法。雖得生天。終是未脫輪迴。由此觀之。欲
[006-0712c]
免地獄。非修善不可。欲免輪迴。非修淨土念佛不可。
念佛即可發真實道心。既發真實道心。成佛作祖。直
下承當。豈非世間真豪傑乎。


世間有今生為善。而遇惡緣者。有今生作惡。而享福
報者。遂肆然以為禍福無憑。報應顛倒。並將因果之
說。一並抹煞。豈知冥中。福罪兩報。熟則先償。譬如種
樹。先種者。先開花結果。新種者。雖加倍培植。一時未
能成陰。即刻開花結果。即此理也。王龍舒先生曰。人
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遂不信因果。而因不信淨土。
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昔佛謂
阿難曰。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又有今世為惡。
死生天趣者。阿難問故。佛曰。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
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巳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
趣者。今生之惡未熟。前生之善巳熟也。熟處先受報。
譬如欠債。急則先還。感應道交。不容先後錯亂。凡夫
業眼遮隔。不能洞悉幽冥。遂將因果念佛等說。一概
抹倒。巳既不信。又復教人不信。即此一念之差。一言
之妄。口業無邊。暗損陰德。為地獄根本。若能深信因
果。念佛之念。自油然而生。由此一直前進。明心見性
不難。世人亦諒吾苦口否。


須知修道直捷之法。莫如念佛。念佛法門。乃如來憐
憫末法中。怯弱眾生。指以方便法門。此門圓攝圓收。
殊勝奇特。能出三界火宅。能拔三途劇苦。勤修福善。
僅得生天。天福受盡。依然墮落。惟念佛往生淨土。一
[006-0713a]
生可補佛位。若毀謗不信。永墮地獄可知。南無阿彌
陀佛六箇字。功德浩大。有不可思議之力。難得今生
遭遇正法。當捨却身命。併力念去。雖眾生善根厚薄
不同。譬如沙內淘金。根利福厚者。眼明心慧。自當早
得。即鈍根下智。果能勤求不懈。緩緩拾取。舉不空手
而回。如有同志。當不河漢斯言矣。


昔何尚之對宋明帝曰。百家之鄉。一人持五戒。則一
人善。十人持五戒。則十人善。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
惡則去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陛下可坐致
太平矣。可見持戒信佛。不獨為出世要法。亦是治世
良方。吾願讀書知理之士。信之奉之。不致毀謗造業。
吾知是人。必巳深明治術。通達事理矣。




厭塵追溯數十年來學道苦志。成七絕八首。不
敢言詩。遣悶而巳。兼勸同修


幼來負笈從師訓。深望書香繼昔賢。忽爾中年天下
亂。倉皇一棹避烽煙。


從茲棲息向荒村。拋絕韋編事酒尊。偶爾相逢皆牧
豎。却從何處問心源。


似箭光陰廿六時。蓮緣遇合勸修持。名心未倦歸林
鳥。大道雖明暗自疑。


疊蒙知識寄書多。勸我除煩執太阿。惟有寶王三昧
法。橫修淨土念彌陀。


從此搜羅淨土文。晨鐘一棒耳邊聞。方知幻體皆虗
[006-0713b]
假。太息蘭膏枉自焚。


娑婆學道最難成。火裏栽蓮念貴真。鐵壁銅牆堅不
撼。方能撒手出紅塵。


塵霾不使鏡臺封。混俗和光一世中。幸喜猿繮能勒
定。六時長對佛燈紅。


密密心頭五十年。海隅落日盼西天。吾家本是蓮邦
屬。一葦東來度世緣。


蓮修起信錄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