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7 西方合論-明-袁宏道 (master)




西方合論卷之六



第六稱性門



夫一切賢聖,稱心而行,法性無邊,行海叵
量。是故或一剎那中,行滿三祇;或恒河沙劫,
[006-0404c]
未成一念。飛空鳥跡,辨地位之分齊;淚日風
花,明過現之影像。無脛而走,舍阿彌以何之;
不疾而速,識西方之非遠。譬諸五色至玄而
亡,萬流以海為極者也。今約大乘諸行,總入
一行,略示五門:


一、信心行。 二、止觀行。 三、六度行。


四、悲願行。 五、稱法行。


一、信心行者,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
諸行,無不以信為正因,乃至菩提果滿,亦
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墮地,迨于成實,不異初
種;如稚筍參天,暨至叢葉,本是原竿。初心菩
薩,無不依是信力而成就者。是故蓮宗門下,
全仗此信為根本:一者、信阿彌陀佛不動
智、根本智,與己無異。如一大虛空,日映則
明,雲來則翳,虛空本無是故;又則雲與日,皆
即虛空故。二者、信阿彌陀佛,從發願來,那由
他劫內,一切難行難忍種種修習之事,我亦
能行。何以故?自憶無始劫中漂溺三塗,生苦、
死苦、披毛戴角苦、鐵床銅柱苦,一切無益之
苦,皆能受之,何況如今菩薩萬行濟眾生事,
豈不能為?三者、信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
神通,及成就無量願力等事,我亦當得。何以
故?如來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議事,我與
如來同一自體清淨性故。四者、信阿彌陀佛,
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此土,不隔毫
端,欲見即見。何以故?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為
身土故。五者、信阿彌陀佛修行歷劫,直至
證果,不移剎那,我今亦不移剎那,位齊諸佛。
何以故?時分者是業收,法界海中業不可得
[006-0405a]
故。如是信解,是謂入道初心,信一切諸佛淨
土之行。


二、止觀行者,如《圓覺》、《楞嚴》、《華嚴》諸方等經,古
今學者,廣設觀門,唯台宗三觀,最為直捷,示
一心之筌蹄,撮諸法之要領,修行徑路,無踰
于此。西方宗旨,自有十六正觀,然一一觀中,
具含此三義,故天台詮經,直以三諦攝彼十
六。《妙宗鈔》曰:「性中三德體,是諸佛三身,即此
三德三身,是我一心三觀。若不然者,則觀外
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圓宗絕待之觀。亦可彌
陀三身以為法身,我之三觀以為般若,觀成
見佛即是解脫,舉一具三,如新伊字。觀佛既
爾,觀諸依正,理非異塗。」廣如《疏鈔》,不能具
述。至若溫陵禪師,則純以念佛一聲,入三觀
門。言念存三觀者,如一聲佛,遂了此能念體
空,所念無相,即念存空觀,所念之佛即應身,
即心破見思惑也。雖能念體空,所念無相,不
妨能念分明,所念顯然,即念存假觀,所念之
佛即報身,即心破塵沙惑也。正當能念所念
空時,即能念所念顯然;正當能念所念顯時,
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乃念存中觀,
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無明惑也。是又即
念佛因,究竟三諦,淨彼四土,如拈一微塵
變大地作黃金,是謂法界圓融,不可思議觀
門。


三、六度行者,《起信論》曰:「菩薩從初正信已來,
於第一阿僧祇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
現前所修離相,知法性體離慳貪故,隨順修
行檀波羅蜜;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
[006-0405b]
修行戒波羅蜜;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
行忍波羅蜜;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
順修行精進波羅蜜;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
順修行禪波羅蜜;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
順修行般若波羅蜜。」故《智度論》曰:「菩薩觀一
切法畢竟空,不生慳貪心。何以故?畢竟空
中無有慳貪,慳貪根本斷故。」乃至「般若波羅
蜜畢竟空故,常不生癡心。所以者何?佛說一
切法,無施無受,非戒非犯,乃至不智不愚故。」
又云:「菩薩雖不見布施,以清淨空心布施,作
是念:『是布施空無所有,眾生須故施與。如
小兒以土為金銀,長者則不見是金銀,便隨
意與,竟無所與。』其餘五法亦復如是。」是謂菩
薩行于六度。修淨土者,即無如是差別名相,
然亦不越一行,具此六義:一者、捨諸雜念,
是行於施;又則繫佛,不住捨念,是性施故。
二者、念念中淨,是行于戒;又則繫佛,不求
滅念,是性戒故。三者、世念盡弱,是行於忍;
又則繫佛,非關摧念,是性忍故。四者、畢念不
退,是行精進;又則一念即是,不著苦行,是性
精進故。五者、得念三昧,是行于定;又則念念
是佛,不貪禪味,是大定故。六者、了念佛因,即
念而佛,是行于智;又則念本非有,佛本非
無,不落斷常,是一切種智故。是故念佛一門,
能該諸行。何以故?念佛是一心法門,心外無
諸行故,然亦不廢諸行,若廢諸行即是廢心
故。


四、悲願行者,諸佛菩薩,性海無盡,供養無
盡,戒施無盡,乃至饒益無盡。如普賢發十
[006-0405c]
大願:虛空界眾生界,無有盡時,而我此願,
亦無有盡,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名為願王。一
切諸佛,無不成就如是願王,證涅槃果。故天
親菩薩淨土五念門,以禮拜、讚歎、作願、觀察
前四種,為成就入功德門;回向一切煩惱眾
生,拔世間苦,為成就出功德門。菩薩修五
念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難曰:「佛及
眾生,本無所有。如《淨名經》言:『菩薩觀于眾
生,如呼聲響;如水聚沫;如芭蕉堅;如電久
住;如無色界色;如焦穀芽;如得忍菩薩貪
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夢所見已窹,菩薩
觀眾生為若此。』是則眾生本空,菩薩種種發
願利生,將無眼見空華邪?」


答曰:「《智度論》中,
佛說:『此中言無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無
佛相。』是故當知,言無眾生者,破眾生想,不
言取無眾生相。如《淨名》言:『菩薩作是觀已自
言:「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即真實慈。』即知
菩薩不取無眾生相;又則說是法者,真實利
生,真實悲願,無別度眾生事也。又如《般若經》,
菩薩深入大悲,如慈父見子為無所值物故
死,父甚憐之,此兒但為虛誑故死。諸佛亦如
是,知諸法空畢竟不可得,而眾生不知;眾
生不知故,于空法中染著,著因緣故,墮大
地獄,是故深入大悲。是則諸佛興慈運悲,
正以眾生空故,眾生誑入生死故,豈有反息
悲願之理。故知,菩薩種種度生者,是深達
無眾生義。何故?若見有眾生故即有我,慈
悲心劣,豈能行如是饒益之行?又先德云:『未
居究竟位,全是自利門:從十信初心,歷十住、
[006-0406a]
十行、十迴向、十地,直至等覺佛前普賢,猶是
自利利他門者;登妙覺位佛後普賢,方是利
他之行。』如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
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
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
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當知,行海無邊,非
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裹。如癡兒見人指門
前竿云在天半,即計量言:『從地至天止兩竿
許。』佛法戲論亦復如是。」


五、稱法行者,法界海中,無量無邊;菩薩行海,
亦無量無邊。虛空著彩,粉墨徒勞;法界無方,
轍跡安用。是故菩薩自性行者,非有非無,非
行非不行,唯是稱法自在之行。一者、菩薩度
一切眾生究竟無餘涅槃,而眾生界不減。如
登場傀儡悲咲宛然,唯一土泥,空無所有,是
稱法行。二者、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
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
過。如淫女離魂逐所歡去,乃至生子而身常
在父母前,是稱法行。三者、菩薩自身入定,他
身起定;一身入定,多身起定;從有情身入
定,從無情身起足。如猛虎起屍,跪拜作舞,唯
虎所欲而屍本無知,是稱法行。四者、菩薩於
一小眾生身中,轉大法輪,燃大法炬,震大法
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眾生,而
此小眾生,不覺不知。如天帝樂人,逃入一
小女子鼻孔,遍索不得,而此女子不覺不知,
是稱法行。五者、菩薩欲久住世,即以念頃衍
作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
以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縮為念頃。如
[006-0406b]
小兒看燈中走馬,計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
是稱法行。是故若證如是不思議行者,一念
之中,三世諸佛淨土攝入無餘,是謂菩薩
莊嚴淨土之行。以無思智照之可見,非是情
量所能猜度。何以故?以自性超一切量故。
西方合論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