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93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領要鈔-宋-普觀 (master)


No. 787
法界無差別論疏領要鈔卷上
光嚴無際大師 普觀 述


吾祖康居賢首國師在昔有唐垂拱之世躬被徵召
與于闐國三藏法師提雲般若同譯此論筆授功畢
繼而製疏蓋欲啟迪三權顯揚一實俾夫馬鳴堅慧
之道大播於當時永傳于不朽其亦深益於化源也
雖然闡教立言之士代不乏之而茲疏也久秘遼海
蔑聞流行迄我聖宋為之一統高麗王子祐世來朝
以是斯文復歸中國既其詞旨高遠前修未見贊述
其或有鑽仰者手足無所措矣觀不侫握槧含毫彌
縫其闕輒為鈔釋凡二卷因領以要榜其名題庶乎
來者領略一乘要妙之義以資駕說者焉且不以狂
簡而罪我也。


釋疏分二初標題目二述疏文前中二初標立疏題
具有九字存去合離兩重能所初並存中疏為能解
上皆所解即疏論對去其能解就所解中論即能詮
餘皆所詮即詮旨對能解之疏從所解論以彰其名
能詮之論從所詮義以標其稱二皆依主疏者疏通
[001-0692b]
決擇義也疏決文義使無壅滯其猶決江河之滯塞
使川澤以疏通奧義深文由茲流暢故以為名所解
論題下疏自釋。


二紀旌作者上二字彰國朝之號下四字標疏主之
名沙門梵音此云勤息即釋子之通稱謂勤修戒定
慧息滅惑業苦生善滅惡之名也上法下藏即疏主
名諱生而有名死而諱之此方之禮即華嚴第三祖
茲所謂符彌陀因地之名蓮生當處贊毗盧稱性之
典如日照高山準唐秘監閻公碑銘俗姓康氏累代
相承為康居國相祖自康居來朝父謐皇朝贈左侍
中疏主年甫十六煉一指於阿育王舍利塔前以伸
供養爾後更遊太白雅挹重玄聞雲華寺儼法師講
華嚴經投為上足瀉水置瓶之受納以乳投水之因
緣名播招提譽流震極累奉詔旨與于闐國三藏實
叉難陀提雲般若等備翻諸部經律論藏此論亦疏
主筆授也嘗講華嚴至賢首品感五雲凝空六種震
地賜號賢首國師判教準觀獨得其奧製疏通經風
行天下以為賢首宗教者焉餘如別傳述者顯人作
用唯識疏曰造者製作之義述理名述先來有故創
論製名云作今新起故此乃創製以充法施而云述
者示其謙也。


二述疏二初序論大旨後開章正釋前中文三初標
舉所詮宗體次辨示能詮由致後略釋名題綱要前
中文二初明性緣無礙後顯體量冲漠初文又二初
[001-0692c]
約性總明亦二初約體絕名言詳夫者入文之始發
語之端詳謂審實夫謂語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必
先詳審而後言之性海虗凝標指法體謂即此論所
宗法界性即諸法實性名為法性亦名法界或名真
如及實際等以具德故舉海為況法喻合說故言性
海虗謂體非質礙凝即性無變異略顯法體德也名
則詮表諸法自性言即語言謂語音語路語業語表
法本無言名言之所不逮今言逈架則杳絕筌蹄如
周易略例云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
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
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
筌也存言者非得象存象者非得意象生於意而存
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
所存者乃非其言也〔文〕彼曰筌蹄即此名言斯亦可
取而為類也。


二寂門下理該相用上標法體此顯名義亦如起信
論中所明一法二義法即一心義即三大初言寂者
[001-0693a]
謂即體大論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
減故此則雙具二所入法二能入門言二法者一者
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摩訶衍二者寂靜無
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摩訶衍今但言寂文句窄故
顯明後一影示初一門即義用謂能入也聖智通游
故稱曰門此有二門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但易
法中摩訶衍字而為門焉無方之應說名圓應由三
大義即三而一即一而三舉一全收故云潛該相用
相即相大論曰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
德故亦則雙具二法二門言二法者一者如來藏功
德摩訶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訶衍二門亦爾准前
可知用即用大論云三者用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
世間善因果故亦則雙具二法門言二法者一者能
生一切世間因果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間善
因果摩訶衍此中二門亦類前也。


二故由下約緣別顯二初承前起後二出入下正明
無礙故由二字即承前也不是故則不然由前所明
甚深性海湛然常住不可思議不思議因召為妙因
亦即名為正因佛性雖則湛然常住不變而能隨緣
成諸事法猶如大海而為濤浪之淵府也楞伽經云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皷溟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緣生等者一切諸法悉從緣生能感業因所招識果
皆不實故說言幻果猶如幻師作諸幻事如是一切
[001-0693b]
種種業幻因果等法皆依涅槃得有起滅故下頌云
如一切世間依虗空起盡諸根亦如是依無為生滅。


二出入下正明無礙二初總標文有二句初句二釋
一謂從真起妄說名為出返妄歸真說名為入如釋
摩訶衍論引楞伽王經爾時世尊告大眾言諸佛子
我念往昔於出時中我來依佗於入時中佗來依我
彼論引成二轉門義於出時中我來依佗者即下轉
門於入時中佗來依我者即上轉門我謂即是真如
本覺如來藏佛來謂受熏之義背自本體依無明佗
出則隨染名為下轉入則還淨名為上轉二出謂出
假化物入謂入解證理然此二義皆悉出則是事入
則是理以依理成事故事與理冥事法即理故與事
會故此說言出入冥會其次句中動亦事也靜亦理
也互融無礙故曰相和。


二理不下別釋二初正明後復釋前中二初以性從
緣理不乖事等者謂不變即隨緣故理不乖事謂由
不變得有隨緣故不轉性而成物也此則成上依理
成事之義也二事不下以緣從性事不乖理等者謂
隨緣即不變故事不乖理謂由緣生必無自性故不
壞物而歸性也此則成上事法即理之義也後是則
下復釋性非自性等即復釋上理不乖事等文以性
從緣之義物非佗物等即復釋上事不乖理等文以
緣從性之義。


二乃知下顯體量冲漠二初指牒中含孕太虗謂大
[001-0693c]
包乎無外隱秘纖芥謂細入於無間者即牒詞後寔
唯下結屬成上性緣無礙義也。


二將以下辨示能詮由致二初傷迷造論後依詮歎
旨初中三初敘謬乖宗次標人歎德後起論所由前
中二初封情罔測謂由上明性緣無礙真實旨趣幽
微絕勝妙因力而非情智分別之所能及也二如來
下執權失旨謂此一乘甚深教理佛滅度後陵遲隳
癈脫生末學或有保執權宣之教返不聽受稱實之
談是為守權乖實之者擔麻棄金信有之矣二標人
歎德初句標人餘句歎德傑者詩云邦之傑今謂此
菩薩生中天竺當時彼土獨步一人故云傑出下疏
引三藏云西域相傳是地上菩薩故此說言位登證
實德業聲譽播于五天最高上故所謂英傑特立者
也三思欲下起論所由具如下疏第八門也。


二其為下依詮歎旨二初總標示造論大略故云其
為論也謂由此論乃是一乘無諍法輪詮旨理致而
非意言分別之境杜絕紛紜群異之論故超情謂所
執之迹也二以菩提下別歎二初所詮殊勝後能立
[001-0694a]
功能約修顯性亦二初正明二善苗下復釋菩提心
者能成因也涅槃界者所得果也謂由此論最初顯
示菩提心果故說以為因果之勝地地者通以理智
為體依持生長故名為地唯識論云謂十地中修十
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結云
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
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文〕今復言勝通諸因
果最極殊勝故言勝地清淨相者謂即此論自性門
中所明離染清淨相也謂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
塵煩惱障得清淨功德山者亦此門中所明白法所
成相也謂如是自性清淨心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
一切白淨法而成其性如說須彌山眾寶所依即以
眾寶而合成故依此二相是故說為緣性平轍謂由
自性二種淨相可軌眾生是為平正軌轍也。


二善苗下復釋善苗等者謂即此論作義利門頌云
一切諸善苗因此而生長今云擢葉即生長義白法
開華亦即此章頌云如蓮大開敷此二既乃作其義
利故得返流還源契本造極也。


二會妄即真二初法後喻宜煩惱海即無染門云此
復云何於不淨位中現有無量諸煩惱而不為染謂
即心性在纏與煩惱俱而無染汙論次喻云譬如日
輪為雲所䨱而性常清淨此心亦爾彼雜煩惱但為
客故不思議者染而不染難可了知謂由煩惱染相
即空故言不思議言一味者一性門云涅槃界者名
[001-0694b]
為一味所謂平等味解脫味也滿眾生界者即分位
門頌云不淨眾生界等釋云復次此菩提心無差別
相故不淨位中名眾生界等豈斷常等者即無差別
門頌云法身眾生中本無差別相無作無初盡乃至
常斷皆悉離釋云此菩提心在於一切眾生身中有
十種無差別相所謂無作以無為故等今云斷常萬
殊即是差別序中豈言即顯無差別也。


二喻明二初虗空在雲喻後摩尼處垢喻皆是自性
門離染清淨相中而有四喻論云譬如火摩尼寶虗
空水等為灰垢雲土所覆翳等今序意云虗空本自
寥廓喻性自解脫義不為雲之所蔽摩尼體自晶明
喻本性功德義豈為垢之所染四喻之中略舉其二
二文略下能立功能三初總明上句文唯六紙故言
略也義極幽微故云玄也下句以可見邊即喻近也
況不可見邊即意遠也。


二開夷下別顯謂由此論開顯一乘一性坦夷至道
以明生佛平等朗然無有變異勇悍猛利勝進之者
則心有契證離諸邪曲其亦直心而為道也又由辨
明一相無相真實妙理雖乃不碍緣起紛然而此性
無為作羸劣遲鈍屈退之者則知其迷謬率皆從化
其亦無思而不服也。


三豈煩下結意文二初揀非豈煩二字遮止之詞眾
異妄見謂如權宗十師異論皆是意言分別踳駮相
乖舛也性本唯一而復形諸異見乃心得不為之重
[001-0694c]
擾嬈乎二顯益中作者有二一約所依論本大師即
如來也二約能起開闡義師即堅慧也致即由致孔
子弟子顏淵亞聖故曰度幾論語曰回也其庶乎屢
空言回庶幾聖道孔子以聖人之善道教數子之庶
幾唯顏每虗中懷道染遠易繫辭云顏氏之子其殆
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今序文
取意用也。


三略釋名題綱要中對揀釋名文有二重初約大小
二約權實指陳餘義在下文也。


二開章正釋二初標章然此十門生起有緒聖人設
教必不徒然將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教起所
因此論發興巳知所以二藏三藏當何攝屬故受之
以明藏所攝藏攝既審未悉此論所詮法義分齊云
何故受之以顯教分齊論所詮義巳知至極何等機
宜是所為故受之以教所被機所詮所被良以昭然
其於能詮何為體性故受之以能詮教體教體既知
尋詮會旨其所宗極歸趣於何故受之以所詮宗趣
巳明宗趣將申解釋標立題名要知綱領故受之以
[001-0695a]
釋論題目雖曉名題然猶未悉論主造論緣起在何
故受之以造論緣起緣起既明復當辨示翻傳至此
在何時代故受之以傳譯由致上之九門懸談大略
次當入論申通文義故受之以隨文解釋。


二隨釋十初中二初牒章總標二通者下隨標別釋
二初通有六因初一後四皆為護法第二利生智悲
可悉又此六因並通二種二別有十因一為助化報
恩二欲令物開解三為導外生信四欲回小入大五
令舍權歸實六為以略攝廣七使知本趣求八為令
信自心九顯一乘究竟十彰因果一味巳上十種初
一上酬佛恩是智次四下濟群品屬悲後五重顯上
酬下化悲智之相六七八是悲之相九與十是智之
相又以後五通對初一別對次四七九對前第四八
則對前二三六十對前第五謂由菩薩凡所修為不
出上酬下化自利利佗悲智行故。


二明藏攝二初牒示藏有三藏二藏等殊三藏約法
二藏約人或約法中說有六藏大小乘中各有三故
或說四藏於三藏中加一雜藏或說八藏大小乘中
各有四故或約人中就上乘內說有因果五十一藏
又或增數從一至十說有十藏今疏且約三藏二藏
以明攝屬餘可思準然此二三通名藏者莊嚴論問
云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
義故名為藏。


二先約下隨釋二初三藏二初標列一切教法皆不
[001-0695b]
離此根本三藏一梵云欲底修多羅或云素怛囕等
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即能貫能攝二梵云毗
奈耶或云毗尼等此云調伏調謂調練三業伏謂制
伏過非三梵云阿毗達磨或云阿毗曇等此云對法
阿毗是能對智達磨是所對法則以正智妙盡法源
簡擇法相分明指掌如對面見而此三藏初詮定學
二詮戒學三詮慧學就增勝說二於此下判攝今此
屬論詮慧增勝揀非餘二故對法藏攝。


二二藏亦二如前初標列上明三藏約所詮故教則
為三今約所為教則為二謂根有利鈍法有淺深故
合三藏分為二種莊嚴論云此藏由上下乘差別故
復說為聲聞藏及菩薩藏解云是故為彼聲聞鈍根
下乘依法執分別施設三藏詮示聲聞理行果等名
聲聞藏為彼菩薩利根上乘依三無性二無我智施
設三藏詮示菩薩理行位果名菩薩藏問約人明藏
合有三乘今此何不立緣覺藏答以緣覺人出無佛
世多不藉教或出佛世攝屬聲聞以其所證理果同
故此依莊嚴論及攝大乘論約上下乘但立二藏若
據聲聞緣覺自乘教行有別亦可開之以成三藏普
超三昧經及入大乘論約彼別義亦開為三然開之
與合各隨一意也。


二於此下判攝中初正判次以所下釋成。


三教分齊二初牒示二一敘下隨釋二初敘諸說
戒賢智光即西域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各立三
[001-0695c]
時教及等此方諸德所立或一或二三四五等此但
略標故指如彼華嚴疏說二述現宗此明諸宗詮旨
分齊則知此論教限淺深文中有四初總標中宗者
尊崇主尚義也如來滅後賢聖弟子隨其宗習所立
不同然有開合今疏從略總合為四華嚴疏等廣開
為十開合義旨會釋準之二別列有四四皆具二初
標宗名後指經論一中隨相宗於事相計法定實故
言法執二中真空即色即空離一切相故言無相三
中唯識遮表為名唯遮外境識表內心以一切法唯
識現故說有百法決擇分明四中依如來藏隨緣成
阿賴耶等。


三解釋三初標舉次列釋四一約乘中智光三教準妙
智經謂佛初鹿苑說小乘心境俱有次說法相大乘
境空心有後為上根說無相大乘心境俱空平等一
味方為了義此三次第與梁論第八中佛說正法善
成立釋曰有三種初立小乘次立三乘後立一乘一
乘最居後故云善成立即此意也二約識中初說八
識唯生滅者以於真理未能融通伹說凝然不作諸
法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賴耶從業等種辨體而
生異熟報識為諸法依後說八識等者於此賴耶得
理事融通二分義故而論但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
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以許真如隨熏和合成此
本識三約法中初牒釋後此四下結示四約人中可
知三餘隨宗下例指謂前四義且是略舉餘可例顯
[001-0696a]
故云準知。


三此論下攝屬謂由此論約乘則一乘一性約識則
八識通如來藏約法則理事融通約人則馬鳴堅慧
故當第四宗爾此則隨教以辨宗也以此四宗對彼
大小權實言之初一唯小後三皆大前三是權後一
唯實故前標言通大小乘及諸權實。


四被機中二初牒示二隨釋三初小乘宗彼宗總不
說諸眾生有成佛義故非此論所被機也次二宗中
初總標立謂彼三乘就有為無常法中立種姓故即
不能徧一切有情故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
二乘無性闡提悉不成佛以彼說有五性差別既其
三無二有故半為半不為二謂五下別釋成五種性
者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性四不定性五無
種性二以各下出所以謂餘三定性由彼各無大乘
因性故非此所為。


後第四宗二初正明後一切下總結前中二初明無
無性三初標舉一切等者此宗即就真如性中立種
性故則徧一切眾生皆悉有性故智論云白石有銀
性黃石有金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一切眾生有涅
槃性以一切妄識無不可歸自真性故如經說言眾
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以
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二涅槃下引成有四初涅槃經二佛性論論中既言
一分無性為不了義則顯皆有佛性方為了義三寶
[001-0696b]
性論彼論第三卷云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
槃性者此義云何為欲示現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
為欲回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無量時故
如是說以彼實有不清淨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
無清淨性四楞伽文顯矣可知。


三如此下指廣如別。


二定性下明無定性二初標舉既要當得發菩提心
是則何有定性二乘二法華下引成三初明入寂二
乘三初引法華彼經第三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
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
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
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此經唯
以佛乘而得滅度等釋曰言餘國者天台依智論所
立四種土中方便有餘土也故智論第九十三曰問
云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
具足佛道答曰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盡更不復
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無煩惱之名於是國
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阿羅漢
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
皆當作佛釋曰智論之文昭然與疏符合即知聲聞
雖出三界自有國土於彼決定回心成佛非永寂滅
也次下引論即天親所造矣菩薩授記者即常不輕
菩薩於衢路中普禮四眾語云我不輕汝等汝等皆
行菩薩道皆當作佛是時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士女
[001-0696c]
打罵云我不受此虗妄授記彼論釋曰此諸增上慢
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自與記菩薩與授菩提記者
方便令發心故據此即無定性今疏撮略其義引之
又云彼以諸禪等者解云二乘無餘體雖滅定亦通
方便故云諸禪也。


二入楞伽十卷經中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說二乘無
實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後必當得無上菩提既言無
實二乘涅槃即唯同一大乘性矣。


三密嚴頌二初引文二解云下釋義二初正釋頌文
後唯識下引論例顯。


二又勝下明受變易身二初引勝鬘等兩經二論皆
是實教勝鬘經云變易生死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
大力菩薩意生身二引智論非但證成實有變易抑
亦明彼二乘之人本無涅槃。


三勝鬘下明無二乘涅槃後引本論明無二涅槃初
引文成立中初引勝鬘後引本論明無二涅槃。


二以此下結示義意。


五教體二初牒章總標二依標別釋五一隨事門二
[001-0697a]
初句數後揀辨前中二初標舉二一或下列示有四
初唯名句文二初標立名句文三次第行列次第安
布次第連合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聲是所
依非正教體伹展轉因故謂語起名等名等方能顯
義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以體從
用故取名等二唯識下引成法無礙解緣假名等詞
無礙解緣實聲等故說境差別非二俱緣實雖二自
性互不相離法對所詮故但取名詞多對機故但說
聲耳聞聲巳意了義故以所對不同故說二有異非
體有異也又此二境及名等三與聲別者蘊處界攝
亦有異故色蘊行蘊聲處法處聲界法界如其次第
攝聲名等二或唯音聲文二如前下並準之音聲謂
佛唱詞評論語音宮商等語路語所行處語業語用語表令他生解
是謂佛教其名句文但顯佛教作用非佛教體以聲
是實名等假立離聲無別名等攝假從實故所引論
皆證以聲為佛教體三或具二為性謂由前二說皆
有理教為定量故耳緣聲處意緣法處由此二境方
得聞解故俱舍云牟尼說法薀數有八十千彼體語
或名此色行薀攝即雙存也四或俱非聲名以從緣
無性故二事即空亦由互奪故成雙非句也引成論
文亦可證成俱存具二今取俱無所有顯於即空故
下結云即是不說說也。


二此四下揀辨二初別明小大以小乘宗自有三家
所立各異故云別取後又此下總合融通以無等下
[001-0697b]
出融通所以。


二徧通門二初標立後引成前中謂徧六塵一切所
知境界總有生解之義悉為教體後中如淨名默住
及以光明而作佛事等楞伽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
為說法乃至或有佛土動身名說法等此之一門圓
覺大疏合在初一隨相門中。


三歸識門二如前即總收前說並不離識唯識等云
一切所有唯心現故謂說者下此文猶略然有本質
影像相對成四句等具如華嚴疏圓覺大疏引攝論
中十一識等檢而敘之。


四同性門二如前此則攝前心境等相同入一實故
說前門能變識等無不皆真以諸聖教從真流故不
異於真故攝論中名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又唯釋
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最為勝等
故諸聖教皆出真如引論中云離言說等即性真如
離三假相滿三實德謂以一切言說無實一切假名
無寔一切心識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五無礙門二初躡前以明無礙心境等者心即唯識
境及事者徧通隨事理即同性混融等下即顯前四
本末無礙方是圓了識於教體後以前下結釋無礙
之所由也。


六宗趣二初牒章總標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
趣若云心之所尚則就人言之若言語之所尚即就
賓主談論言之今約典教所詮故是當部所崇也趣
[001-0697c]
謂意趣趣向乃心意所歸所向之處也。


二宗中下隨標別釋二初宗中二初總標尋名以下
所詮義旨二別釋二初分門二釋相二初定其義二
初分門二隨釋三初染淨門二初約染差別中初正
明後引證即分位門中明法身隨流作眾生界成差
別義空如來藏者約因隱時說謂一切諸空覆藏如
來故所謂一切染法幻化差別體相無寔作用非真
故名為空而能隱覆法身如來實德真體是故名為
如來之藏從能藏染立其名故今疏說言顯成惑染
差別法界二顯淨無差中初明反流順真故無差別
次引論中善法順真契同一味即下論云所謂平等
味解脫味彼論又說始覺同本無復始本之異故名
無差別也後示宗言正辨此義。


二權實門二初正明又二初約權差別三乘謂即臨
門三車誘引諸子是皆權設故成差別後顯實無差
中二初正明露地白牛無二無三唯是一實故無差
別後此論下示宗二依此下引證亦二初證成二義
後是故下指歸今論。
[001-0698a]


三理事門二初約事差別二約理無差亦二如文。


二辨開合二初標章二隨釋二初開法界中文二初
標示後法亦下釋成二合無差中文亦有二初標示
次一約下列釋四義之中前二約界約法單論各初
正示義後出所由第三法界合說中初正示義後以
法身下別釋成中先正明果位後例成因位四圓融
中總前法之與界各有二義故成四義合其因位及
與果位成二法界無礙下二句正顯圓融為自在下
即結成宗本。


二趣中信解行證次第相由稱真等下顯其作用無
思大用離諸分別橫竪徧該故無斷絕。


七釋題二初總釋大乘簡別其宗者依涅槃經以小
乘為半字教以大乘為滿字教今論所宗唯大乘也
問此論題目何不直標一乘通揀權小而言大乘豈
不濫彼權教宗耶答此雖通標大乘次云法界等即
顯所宗一實義也故次文言法界辨定其義前宗趣
門所釋法界各有二義通因通果今論正顯一乘一
性是則因果二位法界平等一味無差別故斯乃正
顯其意趣也剖析所詮者析理精微目之為論謂釋
等下結成所立名為大乘法界等也。


二又大下別釋二初釋別目三初大乘三初合釋大
乘大者當體為目者不同權宗揀小名大大外有小
可揀豈成至大今言當體則不因待小故涅槃云不
因小空名為大空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謂
[001-0698b]
此法體無有邊涯絕諸分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
以名之強稱曰大然有二義一是常義謂竪窮三際
無始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故名大也
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二者徧義謂橫該十方
十方窮之無有涯畔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
如虗空既此法體竪窮橫徧無所不包無所不徧伹
言包含影顯徧義體若不徧寧曰包含若不包含豈
名為大由是包含是大之義也乘就喻者如世舟車
有運重致遠之功用故名之為乘即喻行人乘此大
法越生死野度煩惱河到菩提鄉登涅槃岸故起信
云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
地故大即是體乘即是用故云體用合舉也。


二大有下離釋二字二初釋文前直就法體今此就
義故有三也吾宗諸祖解釋華嚴並圓覺等皆依起
信三種大義然則三大之名是同隨宗釋義有異唯
華嚴相大具十玄門屬別教一乘今論乃是宗教一
乘斯亦同別區以別矣又有七義者一上大謂於二
乘為上二故能至大處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三大
人所乘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四能辦大事能滅眾生
大苦與大利益事故五大士所乘觀音等大菩薩之
所乘故六盡法邊底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七攝法
周備如般若中佛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
故名為大又如雜集論約行有七義十二門論約人
亦有七義。
[001-0698c]


二釋乘中三義初約理智分能所乘二約境行三約
人法皆以佛果為乘所至處。


三攝論下準論作釋乘大性故名大乘者真性該周
故名為大即所乘也妙智乘之故說云乘即能乘也
作依主釋亦大亦乘名大乘者真常智體能運轉故
名乘其性廣博故名大此持業釋。


二釋法界二初釋法有三義二釋界二初正明亦三
義中初因義謂依生聖法依謂依持生謂生長攝論
中邊皆說是淨法因故二前二下作釋法之界者作
依主釋法即界者作持業釋三釋無差別亦三義中
初約人分位雖有差別其法界性本無差別次約法
有十即下論第五門無作等也後約行中因果二位
無二性故。


二論者下釋通名起信疏云論者建立決了可軌文
言判說甚深法相道理依決判義名之為論然有華
文攝義之異華文謂華飾經文令生愛樂故攝義謂
蘊集妙義令生勝解故初即釋經次即攝義或二俱
釋經二俱攝義今是攝義亦即釋經故疏說言釋佛
[001-0699a]
經等是集義論謂論者是假立賓主往復析徵論量
正理故以為名。


八造論緣起二初牒章二梵音下正辨二初標人歎
德二初釋論主名二初釋別名二釋通名二此論下
彰論主德二以巳下明論起由。


九飜譯由致可知矣。


十隨文解釋三初分文示略中先分文後示略凡所
解釋多分三分如彌天高判謂序正流通今此略論
但有二分謂由製作廣略體勢多端固難一準故也。


二就初下依門釋相二初標宗致敬分中文二初總
顯文意中初標示次初中下正釋二初歸敬三寶意
中從狹之寬有三義故後二標宗解釋意舉因標果
為論宗故解釋此心十二種義是故論初即便致敬。


三於中下別釋頌文二初分科二隨釋二初一句總
標致敬中初釋上二字能敬儀也禮法有三一口禮
二屈膝三稽首三品禮中稽首至重若依俗釋稽者
至也首者頭也以頭至地故名稽首相唯身業敬相
未周今但舉身義顯意語二業亦敬若依理釋起殷
淨心䇿殊勝業申誠歸仰敬禮異名通三業也敬相
乃圓故天親攝論歸敬頌云故我至誠身語思頻修
無倒歸命禮論云稽首雖則身業影兼餘二實亦通
三二釋下三字所敬德也文初別釋此有二義一從
境目心釋屬主為名二又釋下菩提即心釋持業標
號後此上下總結二下三句別顯勝能論二初一句
[001-0699b]
能成勝因中初標示次一能下作釋一依主二持業
後唯此下結成二下二句顯所得果中初正釋後於
中初三等下指配。


二開宗演釋分二初總標二初中下別釋有四一開
數總標二初分章二初中下釋論三初略標舉數以
此十二收彼多門故為要也二結成論體謂菩提心
十二種義是此論中所宗體故三勸物應知諸聰慧
者牒所為機應如所示次第而知。


二依數列名文有十二段。


三生起次第二初標章示意二此中下正釋論文二
初依名列次中初釋標舉即此中二字後何故下釋
列示亦有十二段三中初牒釋次同金下例成准什
師所譯但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
經出案大般若能斷金剛分及天親論無著論所釋
經云一切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
如來皆從此經生恐今疏中傳錄者差誤矣今亦不
敢擅為改易也後以得下出所由以望心性為出是
了因之所了以望心相為生即生因之所生也餘皆
可知二言應知下結前標後。


四依章解釋二初明分段謂於一菩提心如其次第
有十二義故言分也今所解釋為十二段二就初下
隨文釋中初釋果門二初總示中先指配二果後謂
以下釋出所由以此覺心能為了因故辨初果能為
生因故辨後果二就前下別釋二初平等果二初總
[001-0699c]
分二初中下別釋論三初顯所得果二初標章論初
標徵前辨次中十二章內最初果門云何者等。


二釋義二初分門二前中下隨釋二初總釋論二初
總舉顯勝又二初所證最寂疏三初揀二乘中三餘
謂即變易報等未亡泯故二又地下揀別菩薩三唯
佛下顯示佛果此中有涅槃義如別說者謂唯識論
第十云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
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虗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
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
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
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
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
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二能證至極既云唯佛故
[001-0700a]
云標果簡餘因位故云非餘。


二釋所由中二初徵後釋微細煩惱者謂無明住地
最極微細能盡此者方名最寂。


二別釋二初釋通別後又此下約攝障前中論二初
通句二別句有六初無生中初正釋後引成楞伽中
者彼經凡有三譯不同按四卷楞伽第三佛告大慧
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修行
者了知初地止止增進相得三種身大慧云何三昧
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
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
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覺
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
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
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
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
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
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所
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作行
意生身又依唯識述記謂十卷楞伽第五並上所引
四卷第三云大慧有三種意生身一者得三昧樂三
摩䟦提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中二者如實覺
知諸法相意生身謂菩薩摩訶薩於八地中三者種
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謂自身內證一切法如實樂
[001-0700b]
相法相樂故即七地前皆證變易也彼會釋云初二
三四五地皆應名得三昧樂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
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說得定自在於此生死有
勝能故故彼經云自心寂靜行種種行大海心波轉
識之相三摩䟦提樂名意識生以見自心境界故如
實知有無相故名初意生身相三四五地中於定自
在皆平等故第六七地亦得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
身六地無相觀多七地雖得此無相觀然未能無加
行故不如第八地今從勝處語但言第八地是第二
意生身故彼經言謂觀察覺了得諸法無相如幻等
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無量三摩
䟦提樂門無量相力自在神通乃至是名第二意生
身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謂第九十地唯行無相
亦無功用於事及理皆唯內證故彼經云謂自心內
證一切諸法如實樂相法相樂故此中三名雖諸地
巳得然據增勝地語非於餘地分不得此〔文〕疏亦名
意成者唯識論云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意明但
轉變成非新生故故論又云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
轉令異本如變化故二無老中文二如初三無死中
或說三種如勝鬘者彼經云如是世尊無明住地其
力最大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
明住地為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三種意生身疏言等者即無上依等收矣梁論四種
未及撿之四無病中文亦有二五無苦依中初正釋
[001-0700c]
義後問此中通妨難六無過失中十八不共者如對
法論謂一無誤失法謂身無失如阿羅漢游行城邑
逢惡象馬齊足越坑如來永無二無卒暴音謂語無
失如阿羅漢游行林野或迷道路揚聲叫喚或由習
氣輙露唇齒而現大笑如來永無三無種種想謂竟
無失離怨等相故四無不定心常在定故五無忘失
念唯正念故六無不擇捨善觀機故七欲無減八念
無減九精進無減十定無減十一慧無減十二解脫
無減謂勝解數此之六法於善境轉勝用無減唯佛
有也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語業隨智慧行十五
意業隨智慧行常以智慧為先導故不隨貪等行也
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
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雲華孔目列次與此有少
不同彼第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
知巳捨七欲無減八精進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
解脫知見無減其餘名次皆同此也此之十八唯佛
有故不與因同故名不共。


二結果由因二初分科二初中下正釋論三初為因
[001-0701a]
不失中初釋最上方便後釋不退失因二得果究竟
三辨定果法二初簡非菩提果二揀非小涅槃六種
轉依者如唯識論云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
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
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
漸伏現行亦名為轉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
通達真如斷分別生二障麤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
三修習轉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
二障麤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達轉
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前令真非真
現不現故說修習轉在後四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
勇猛修習斷餘麤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四果圓滿
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習無邊難行勝
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
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五下劣轉謂二乘
位專求自利猒苦欣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斷煩惱
種證真擇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六廣大轉謂大乘
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無欣猒具能通
達二空真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頓證無上菩提涅
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文〕此中有轉依等亦即彼論
第十說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此復有二一
能伏道謂伏二障隨眠勢力令不引起二障現行此
通有漏無漏二道加行根本後得三智隨其所應漸
頓伏彼二能斷道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此道定非有
[001-0701b]
漏加行有漏曾習相執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
證所引未成辦故二所轉依此復有二一持種依謂
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為所依聖道
轉令捨染得淨餘依他起性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
故此不說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
染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雖亦作迷
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三所轉捨此復有二一
所斷捨謂二障種真無間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彼
便斷滅永不成就說之為捨彼種斷故不復現行妄
執我法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說為捨由此名捨徧
計所執二所棄捨謂餘有漏劣無漏種金剛喻定現
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非彼依故皆永棄捨彼
種捨巳現有漏法及劣無漏金則喻畢竟不生既永
不生亦說為捨由此名捨生死劣法同諸教說解脫道中棄捨四事
生死有漏攝於三事一有漏善二二障習氣三諸無記法并劣無漏共成四事金剛道品亦棄捨故

所轉得此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
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
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
淨法界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
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
得菩提起巳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三
致敬彼因中初正釋次如華下指例華嚴經云爾時
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耶善財言唯我巳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1-0701c]
心彌伽遽即下師子座於善財所五體投地乃至然
後起立稱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然則彌伽所以禮善財者以菩提心
是佛因故能廣出生諸功德故〔文〕後又勝下引證。


二差別果二初分章二頌中下正釋二初頌後釋三
初能益世間疏二初辨義中初標後列中三義前二
約不退他利益後一約退失自成益前中初約至果
展轉益後約在因常利益後文中下釋文中約宗因
喻令義顯現二生長聖法二初約二乘後又釋下亦
通三乘三親生佛果疏二初正釋後此為下料簡二
初揀緣因後又不下揀了因。


法界無差別論疏領要鈔卷上
[001-07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