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46 肇論略註-明-德清 (master)



肇論略注卷二
明匡山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不真空論第二」


【此論真空不空。以為所觀真諦之境也。不真有二
義。一有為之法。緣生故假。假而不實。其體本空。此
俗諦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緣起。成一切法。體
非斷滅。不是實實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為妙
[002-0337b]
有。空非斷空為妙空。此則非有非空為中道第一
義諦。以妙空破心無論本無論二宗。以妙有破即
色遊玄論一宗。即命題一語。曲盡真諦之妙。妙契
中道之旨。非玄鑑幽靈。何以至此。】


「夫至虗無生者。指中道第一義諦。非思量分別境界蓋是般若玄鑑之
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般若實智照理。故曰玄鑑。中道為實智所歸。故曰妙趣。此
則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為宗極。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盡中道。此標宗立體。下依宗辨相自非

聖明特達。何能契神於有無之間哉。上言所觀之境。此言能觀之人。
中道妙理。唯聖乃證。故曰自非聖明有獨達之智。何能契悟於二而不二之間哉是以至人

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
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
神明者也。」


【此釋上不滯二邊之所以也。神心。謂實智內照即
玄鑑。無窮。謂中道即妙趣。窮不能滯。謂不墮斷空
此釋上半句謂不滯空。下釋次半句不滯有。極耳
下。謂權智外應。耳目聲色乃有物。極。謂宗極。由權
智外應。而不動本際。故處有而不為所制。聖能如
此者。豈不以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真累其神明
哉。由萬物自體本虗。故即有以觀空。故物物皆真。
與智冥一。故不能累其神明也。】


「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此承上不滯二邊以
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調也。聖人乘一真之心。而調順萬物。則物物皆真。無一法可當情。故無滯不通

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審。猶處也。一氣。猶一真。化。謂萬法。以審處一真
之心。以觀萬法。則法法皆真。萬物皆巳。故所遇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

[002-0337c]
湻。混。謂混融。雜。謂異類。[涼-小+田]。謂一真。由法法皆真。故眾生如也。眾生本如。故能混融異類。則終日度生不
見生之可度。平等寂滅。故一一[涼-小+田]真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以所遇皆
真。故觸事而真。故物物歸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此結顯一
源。良由心境一如。故萬法皆如。故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

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由心境不異。則萬法皆空。故象非真象。諸相寂滅。則
無法當情。故雖象而非象矣然則物我同根。物。謂境。我。謂心。同根。謂心境一如。釋上觀
智俱泯。心境兩忘是非一氣。是。謂真諦。非謂俗諦。一氣。謂真俗不二。妙契中道潛微

幽隱。如此境智俱忘。真俗絕待。長為深潛微密幽隱之境界。唯聖能證能知殊也非群
情之所盡。如上所云。殊非淺智劣解者所能盡也故頃爾談論。至於虗
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
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


【此下敘異見皆在所破。以申作論之懷也。虗宗。即
下所引三宗。各立異見。故每有不同。大凡立論蓋
為顯理。今以不同之見。以適大同之理。有何法而
可同哉。由各騁巳見。競論虗宗。所見不一。故論旨
不同。要歸至理。則畢竟難同。故得不巳。造此論以
破之。】


「何則。徵起眾論心無者。先敘破晉道恒心無宗無心於萬物。萬物未
嘗無。此敘異計也。言心無者。謂伹無心趨附於萬物。未達物虗故。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
神靜。失在於物虗。」


【此出得失也。以心不附物。則不被外境搖動。故得
在於神靜。以不了萬物緣生性空。故失在於物虗。
以心空境有。非中道也。】


「即色者。次破晉道林造即色遊玄論。為即色宗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
[002-0338a]
非色也。此敘計也。謂青黃等色。不自為色。伹因人名之為色。心若不計。則雖色而非色矣
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
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此敘破也。夫凡言色者。但當在色本就是色。豈待
人名彼青黃然後為色哉。此直下。言得失。此但言
色不自色而巳。未了色體本空也。以唯知依他起
名假。不知圓成體真。故非正論。】


「本無者。此破晉竺法汰本無宗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
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此敘計也。此以情好尚於無。故觸事發言。皆賓伏於無。故
言非有。則計有亦無也。及言非無。則計無亦無也。有無俱無。將謂虗玄。不知墮於斷見。未明正理。故非正論

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
耳。此出正理也。詳夫聖人立言之本意。伹以非有者。顯物非實有。言非無者。顯無非絕無也何必
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
事實。即物之情哉。」


【何必下。斥異見也。然非有非無。但是有非實有。無
非實無。又何必執計非有為絕無此有。非無謂絕
無彼無哉。然雖有無俱無。似為玄妙。此直好無之
談。未達正理。豈是順通事物之實性。以達即物明
真之旨哉。上敘破計。下敘立論正義。】


「夫以物物二物字。謂以名名物於物。此物字。所名之物則所物此物字謂所名
而可物。此物字。乃所名之物以物物二物字。亦是以名名物非物。此物字亦指所
名之物。言非物。如龜毛兔角等故雖物而非物。言雖有其名。無實物可得是以物

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


【將以名言論真諦。惟真諦非名言可及。故發論之
[002-0338b]
初。先以名物以啟端。謂以名名於有相之物。則有
物可指。若以名名於非物。然非物乃無相之物。如
呼龜毛兔角等。此則但有虗名。其實無物以當其
名。故曰雖物而非物。由是觀之。如說火談冰。豈有
寒熱於齒頰。此物不即名以就實也。如呼龜毛兔
角。豈有毛角以應求。此名不即物而履真。謂不就
所呼而得實物也。是知名不就實。則有相之物皆
假名。物不履真。則無狀之體但虗稱。密嚴云。世間
眾色法。但相無有餘。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物
尚如此。況真諦無相。豈名言之可及乎。故下云。】


「然則真諦獨靜於名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辨哉。然
不能杜默。聊復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


【真諦寂寥空廓。思議之所不及。離相離名。象數所
不能詮。迥出常情。故曰獨靜於名教之外。如此豈
語言文字所能辯哉。今為破迷執以顯正理。故不
能杜口緘默。聊復厝置其言以擬議之。略試論之
耳。上敘意。下正論。】


「摩訶衍論云。諸法亦非有相。亦非無相。中論云。諸法
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


【此引教定宗也。言諸法非有非無者。先立中道諦
體也。言不有者。即俗諦不有也。不無者。真諦不無
也。以俗諦假有不真故空。真諦緣生故。不是實實
斷空。故題稱不真空。含有二義。此遮二邊以顯中
也。故立論之初。引此二論以定綱宗。發明中道第
[002-0338c]
一義諦。不屬有無二邊也。下依宗斥邪。】


「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虗
豁。然後為真諦者乎。」


【此斥邪謬。先破本無一宗也。以本無宗義。謂非有。
有亦無。非無。無亦無。有無俱絕。不達緣生千化之
有。故墮斷空。以此斷空絕無一法。故云滌除萬物。
聞見俱泯。故云杜塞視聽。古人呼此為豁達空。故
云寂寥虗豁。意謂不有不無者。蓋是雙非二邊。以
顯中道第一義諦。豈以豁達斷空為真諦乎。古德
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永嘉
云。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以此一宗為
害甚巨。眾聖所呵。正在所破。故論開端即痛斥之。
急欲令人發起大乘正信也。下顯正義。】


「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此顯正義。言非有者。在即物以順通其理。故物
物順理而不逆。是為非有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言諸法緣生虗假。故即假即真。
不必改易然後為真。若改易求真。是為析色非真空也。故為非無性莫之易。故雖無

而有。不是實無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不是實有雖有而無。所
謂非有。結以不真故空雖無而有。所謂非無。結不是實空如此。則
非無物也。言非是絕無。正破所執物非真物。但物非真物耳。正出論義物非
真物。非真。即題稱不真故於何而可物不可物。即題稱空義。」


【反覆論議非有非無。以釋成不真空義。以破本無
之妄計也。蓋即有以明空。是謂妙空。即空以明有。
是謂妙有。不真一語。盡大乘空義。真諦之理。妙極
於斯。】
[002-0339a]


「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
即萬物之自虗。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此下依宗廣辨。以明二諦無雙。以顯中道第一義
諦也。文有三段。初色空不二。次真俗不二。三有無
不二。今初。色性自空。在色即是空。非色敗為空。此
正顯色空不二也。是故聖人即萬法以見性空。以
萬法本性自空。故不待宰割分析然後為空也。彼
計本無者。豈不淪於斷滅耶。】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虗之稱。然則三藏
殊文。統之者一也。」


【此引二經以證色空不二之義也。淨名云。菩薩病
者。非真非有。超日明三昧經云。不有受。不保命。四
大虗也。非但二經明色性空義。即三藏殊文。皆顯
色空不二之旨。故曰統之者一也。】


「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
得。」


【次明真俗不二也。先引經約成得以定二諦。以真
諦離緣。故無成得。俗諦緣生。故有成得。】


「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此約真偽以分真俗。以真俗諦緣生故假。故曰偽
號。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無得是有得真名。】


「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


【此下約雙非以明不二。先出所以。良由有依真立。
故有而非有。真自隨緣。故無而不無。】
[002-0339b]


「是以言真未嘗有。以物即真。故未嘗有言偽未嘗無。隨緣建立故不無
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異而旨一故經云。真諦俗諦
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正顯不二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
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


【放光巳下。通明真俗不二之旨也。物。指中道理。古
德云。二諦並非雙。言單未曾各。宗門謂一雙孤鴈。
搏地高飛。一對鴛鴦。池邊獨立。曹洞賓主五位。正
偏兼帶。照用同時。雖發明向上。實顯理事混融。真
俗不二之旨。苟悟即真。自然得大機用矣。】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此下三辨有無不二也。此以二語徵起。果。實也。謂
萬物果有其不有。果有其不無耶。且徵定。下四句
釋也。】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
無而非無。」


【釋不有不無義也。謂果有真空。則幻有是假。故雖
有而不有。果有妙有。則無非斷滅。故雖無不無。故
下成正義。】


「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虗。非豁達斷空雖有而非有。有者
非真有。謂是緣生假有。故非實有若有不即真。謂不實有無不夷跡。然
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此結成有無。總顯不二之義也。謂若有不是實有。
當即有以觀無。則無非實無。不必芟夷其跡。然後
為無也。若芟夷其跡。則為析色。若絕無。則墮斷滅。
[002-0339c]
以真諦之理。本非有無。故稱異而致一也。上顯真
俗不二。下引經斥迷。以攝歸真。】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引經證成。攝歸真諦非有非無也。楞嚴云。真性有
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以從
因緣。故非有無。】


「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是謂轉無
所轉。此乃眾經之微言也。」


【良以說法非有非無。故法輪轉無所轉。諸大乘經
唯明此理。而人不達。妄執定有定無。故下斥破。】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


【將斥迷謬。先縱顯俱非也。謂法果實無。則執斷之
邪見非惑矣。若法果實有。則執常者為得矣。】


「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此正破本無心無二宗以物非有。故常
見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


【斥破迷謬。以攝歸真諦也。上約三種不二。反覆覈
論非有非無。以袪迷執。苟契雙非。不墮二邊。則真
諦自顯矣。】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云。物從因緣故不
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


【此下至顯於茲矣一段。正顯不真空義。初引道行
立義。次引中觀。約緣生無性以明不真。論云。因緣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以
從緣生是假。故不有。既從緣起。則本不有而今有
[002-0340a]
之。故云不無。由假故不真。為空。以緣起故不實無。
故不是真空。】


「所以然者。此下辨非有無夫有若真實也有。有自一向常有。豈待
會聚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
也。若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實也有。有
非真實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上釋非有不無者。夫無則
凝也然不動。變也許也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
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此約因緣以明非有非無也。謂若有是實有。則一
向自有。不待緣會而後有矣。譬彼真無亦不待緣。
今既待緣生。則非實有矣。若無則湛然不動。可謂
之無。湛然者。以始教相宗。不許真如隨緣。謂凝然
不變。故論主出此文以破執無之見。意謂真如既
巳隨緣成一切法。則非凝然不變矣。以真如有不
變隨緣。隨緣不變二義。下引論證成。】


「故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
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
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下斥異見尋此有無之言。
豈直反論而巳哉。」


【此引大論。重釋因緣義也。謂諸法既屬因緣。則本
非有無。是知無屬因緣。則非斷無。有屬因緣。則非
實有。尋思此言。豈但相反之論而巳哉。其意特顯
諸法非有非無義也。良以佛說因緣二字。破盡外
道斷常之疑。故論宗此以斥異見。】
[002-0340b]


「若應有。即是有。不應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


【此言申相反意。謂法應是實有。則不當言無。若應
是實無。則不當言有。今言非有非無者。正以假而
非真。故言非有非無耳。下釋異同。】


「言有。是為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辨非有。此事一稱
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


【此釋異同以明不二也。今言有無者。但是假借有
無。以明非無非有耳。非實有有無作實法也。其實
一體。但稱說似有不同。苟能領會一真之理。則萬
法唯真。無異而不同也。下顯不真空義。】


「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
不無。不可得而無。」


【此辨雙非以顯不真空義也。謂萬法實不有。豈可
強執為有耶。諸法果不無。豈可強執為無耶。故不
可定執為有為無也。】


「何則。徵釋雙非欲言其有。有非真實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
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
矣。」


【此顯雙非。結歸不真空義。以呈觀體也。若言實有。
則緣會而生。本自無生。故非真實生也。若言實無。
則緣起即形。隨緣成事。則非實無也。二者皆非真
實。故題稱曰不真空。義顯於茲。良以不真故空。故
非實有絕無也。前約緣性無生以明不真竟。下約
名實無當以明不真。】
[002-0340c]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也。」


【此引經證成不真義也。彼經二十七云。須菩提。名
字者不真。假號為名。以假故不真。謂但非實有。非
絕無也。故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但非真人耳。】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
功。」


【此以假名釋非有非無也。以名求物。如呼木賊地
龍等物。豈有真賊真龍以當其名耶。以物求名。如
召火呼冰。豈實有寒熱以及齒頰耶。足知名實無
當。】


「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
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


【名實無當。則名相元虗。求物而不可得。則妄想不
有。此心境兩空。真俗不立。中道之旨。於是乎顯矣。
下斥迷返悟。】


「故中觀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
以此為彼。以彼為此。」


【中論第四云。諸法實相。無有彼此。意顯法本一真。
元無彼此。由人妄執。故起是非。三祖云。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
非有。惑者初非無。」


【此出迷者雙執也。如兩人東西對立。同觀一標。東
[002-0341a]
者謂在西。而西者謂在東。然標實無東西。迷人妄
執為必然。此惑之甚也。故彼此未始有。惑者未始
無。由是觀之。諸法本無。而迷者妄執為定有定無。
正此意也。】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彼此而可有執也哉。故知萬物
非真。假號久矣。」


【此言悟則是非兩忘。自離有無之執也。既悟物無
彼此。則知法非有無。但有假名。元無實義。】


「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託指馬之況。如此。則深
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此引內外微言。以結屬忘言之妙也。成具云。諸法
無所有。強為其名。園林。即漆園。莊周嘗為此吏。故
以地指人也。指馬之喻。齊物論云。以指喻指之非
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不
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意謂物論之不齊者。蓋由人之各執是非之見也。
以指喻指等者。謂人以巳之初指。喻彼之次指。為
非同巳之指以為必然。若易而觀之。則彼之執次
指者。又以巳之初指為非矣。馬即雙陸之馬。戲籌
也。意亦如指。意謂指馬本無是非。而人妄執彼此
為必然。豈非惑耶。以譬諸法實相。豈有自他。而人
迷執為有無。亦猶是也。苟能忘言契理。則彼此情
忘。是非齊泯。有何法可當情乎。成具則妄想元空。
園林則是非無主。故曰深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002-0341b]


「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
萬物之自虗。不假虗而虗物也。故經云。甚奇世尊。不
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


【此結歸中道第一義諦也。以聖人證窮真諦。故異
類分身而不動真際。故千化不變。入眾生界而不
被煩惱所礙。故萬惑常通。以其萬法即真。故不假
分析而後為虗也。故引經證成。由不動真際而建
立諸法。故立處即真。】


「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此結歸一心。以明聖人之實證也。初云目對真而
不覺。以道在目前。故不遠。以不覺。則迷之為凡。悟
則為聖。是知了悟實相常住。則頓超生死。永證無
為。故曰體之即神。不假外也。】


「不真空論


肇論略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