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7 俱舍論疏-唐-神泰 (master)


俱舍論疏卷第十七
大慈恩寺沙門 神泰 述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三 論卷二十五



自下第四有七行半頌明六種種性於中初一行半
頌有明阿羅漢文中初牒前如前所說不動應果初
盡智後起無生智二問諸阿羅漢如預流等有差別
不三答亦有四問云何五舉頌答六釋頌本文中初
釋上兩句二於此六中下釋第三第四句即此五種
總名時愛心解脫以恒時愛護無攝聖道及心解脫
擇滅故亦說名為時解脫者以要待眾緣具時方能
入定及具眾緣方得解脫故略初要待言故但言時
解脫如世具言此成蘇瓶略初此成言故但言蘇瓶
由此五人要待眾緣具時方言入定謂待資具無病
處等勝緣合時方入定故雖復得定及具勝緣方得
解脫三釋第五第六句不動法性說名為後即此名
為不動心解脫以無退動定及退心解脫故亦說名
為不時解脫以不待時入定及不待時心解脫故謂
三摩地隨欲現前不待勝緣和合時即能入定及解
脫故或依暫時解脫建立時解脫名或依畢竟解脫
名或依畢竟解脫建立不時解脫名以時解脫容有
退隋時不時解脫無退墮時故此不動性從學位見
至性生。


自下第二有半頌明羅漢六性本始不同文中初問
如是所明六羅漢性為是學地無有為後無學方得
[017-0094c]
二答不定三問云何四舉頌答五釋頌本文中初釋
頌本退法種性如是學地先有思法等五亦有無學
方得謂有學地先來是思法性後得羅漢亦是思法
性或有先來學地及羅漢是退法性後念根成思乃
至不動隨應當說正理論六十七云言退者謂彼獲
得如是類根安住此根為退緣會便退所得無退緣
者便槃涅槃或有勤精進得勝姓說彼脩集此種姓
時謂有一類由他緣力方於佛法至誠歸趣彼極少
時取少分相便乘速進奢摩他力所持慧光入無學
地於無學地趣入相中彼先不能審諦取故無有恒
時尊重行故傍樂寂止背勝觀故與順退法相隨順
故數失正念遠於道器所獲勝德容數退失如於聖
教習誦究竟由遇散亂病逸等緣於習誦文不能記
憶名為退失先所習誦由此譬喻應知退法言思法
者謂有獲得如是類根安住此根能於諸欲極多厭
惡由思厭惡起自害思或此類根雖性殊鈍而多緣
力之所集成於加行中念力堅固多住厭觀少有欣
情恒作是思勿遇病等便於正念有所忘失於加行
中致有慢緩由加行慢緩令我有退失由斯籌慮起
自害思或由難辛方建勝位觀諸財寶追求貯積守
護受用咽棄等時無不□生種種苦惱彼審觀巳由
此苦緣身命雖存都無勝用又觀身器是糞穢車避
危就安攝養無益猶如牢獄丘冢穢屍受樂此身豈
名智者由斯觀解起自害思復有餘師作如是說彼
[017-0095a]
類法爾稟斯種性不顧身命躭求解脫執刀自擬用以
勵心如說以刀扣於自頸由斯勵巳心得解脫此類
名為思法種性言護法者謂有一類恒於時愛心解
脫中繫念現前專精防護彼作是念我且未能脩習
練根達安住法但於時愛心解脫中能不放逸精勤
防護如是種類名為護法安住法者謂離勝退緣雖不
自防而亦能不退雖勝加行亦不練根多住處中故
名安住有餘師說彼所獲德非劣非勝故名安住堪
達法者謂性堪能好脩練根速達不動有餘師說彼
性能得一切功德故名堪達然非一切功德之器不
動法者謂有一類根性殊勝於行自在於斷煩惱隨
煩惱中得方便智不為一切隨順退法之所傾動具
無生智性不怯弱獲得第一安隱住處內分力強勝
觀行攝於一切義殷重妄解巳能善取攝盡地相不
護所證故名不動此論言退法者謂遇少緣便退所
得非思法等遇少緣退言思法者謂具退失以刀扣
頸恒思自害言護法者謂於所得多憙防護安住法
者離勝退緣遇少退緣雖不自防亦能不退遇勝退
緣自防不退不防則退雖勝加行亦不增進起勝加
行加能增進堪達法者彼性堪能好脩練根不動法
者彼必無退此六種性先學位中初退及思皆闕恒
時及尊重加行由根有異故有差別第三唯有恒時
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第六皆具二種由根
利鈍差別為二退法種性非必定退乃至堪達非必
[017-0095b]
能達俱約容有建立此名故六羅漢通三界有若執
退者必定應退乃至堪達必能達者彼至欲界具足
有六色無色中唯安住不動彼無第一退失第二自
害第三自妨第五堪達能脩練根故唯有二。


自下第三有半行頌明六種性退果退性文中初牒
如是六種羅漢中為誰退性為誰退果次須舉頌答
後釋頌本於中初總料簡不動種性必無退理前之
五種皆有退義二釋初句於前五中後四皆有從種
性退如堪達法退至安住等退法一種無退性理由
此種性最居下故三釋第二句五種皆有從果退義
雖俱有退能思等四並非先性謂諸無學先學位中
所住思等彼從此性必無退理以學無學道所成堅
故若諸有學先凡位中所住思等種性後入至位彼
從八性亦無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堅故若住此學位
及無學位後脩練根所得思等四種種性彼從此性
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亦無退者一先凡
位中住思等性後入聖位必亦無退二先學位中住
思等性後入無學必亦無無退此所得羅漢果中唯
先學位是退法根有退果義就四果中又亦無退先
所得預流果後所得三果容有退義是故定無退預
流果由此義故應果退法有三一增進根二退住學
根三住自位而般涅槃若先學地是退種性後得無
學亦退種性從退種性轉至思根此有四事三如前
說謂退思根退住無學退根種性餘三如次護法有
[017-0095c]
五安住有六堪達有七應知後二一一增故思法等
四退住學位時還住學地退根非餘若異此者先學
地是退根今退住思等根得勝種性故應是進不退
正理論六十八云諸學位中從退法性脩練根行轉
成思等及得學果皆容退失諸無學者先學位中所
住種姓故從此性必無退理學無學道所成堅故諸
有學者先凡位中所住種性彼從此姓亦無退理世
出世道所成堅故二先位中住思等姓必無有退此
所得果此姓二道所成堅故彼從思等脩練根行轉
得護等唯可退姓轉所得姓進得學果亦有退義由
此種姓非二道成不堅牢故若就四果并退果義雖
五種姓皆可退果而先所得必無有退謂四果中先
所得者即預流等前三隨一從此先果必無退義是
斷見惑所得果故聖斷見惑必無退故正理論云何
緣練根成思等者退彼應果住學位時住先退姓非
所退者得思等道今巳捨故豈不學位轉成思等得
應果時雖捨所得學思等道而住應果思等種姓此
亦應然此例不齊以彼學道攝彼無學道為等流果
故非無學位所捨思等與此學道為同類因可能引
學思等種姓故應退住先所捨者有餘於此別立證
因謂若退住所退種姓得勝種姓故應是進非退此
非證因若無二義可有是進非退過故然得勝姓雖
可名進而起惑故亦名為退由此彼難於理無失又
彼退起障涅槃法聖忻涅槃過於聖道設得勝姓退
[017-0096a]
涅槃故伹應名退不應名進四明諸部諍論四果退
不退若依薩婆多初果不退後三果退若依經部羅
漢亦不退今文中先明薩婆多部初果不退文中初
問何緣定無退先果者二答以見所斷依無事故三
難應說此或緣無四通非此緣無諦為境故然於諦
境不如實緣五徵諸煩惱中誰不如是六釋雖皆如
是而有差別如文可解乃至色等境中唯染著是貪
增倍是瞋高舉是慢不了是無明七又見斷惑於諦
理中執我我所是有身見斷常是邊見無是邪見等
取疑及無明親迷諦起非諦中有少我等事見斷貪
瞋慢見惑二取緣此我見等生是故皆名依無事或
脩所斷或於色等中謂好醜等而生貪瞋等然色等
境皆極微性實無好醜於聚集時非無少分好醜等
別是故可名依有事或八又見斷或迷諦理起名依
無事以理非事故諦理真實揩定可依聖慧巳證必
無退理事相快為無定可依斷迷彼惑有失念退九
或脩斷惑非審慮生乃至聖不審慮於麤事中失念
惑生乃至非由率爾可起見或聖若審慮便見諦理
故聖見斷定無退義。


上來雖有九文合明薩婆多初果無退後三果退次
明經部羅漢亦無退唯一來不還世俗道得亦有退
理故正論六十八言然經主意作如是言阿羅漢果
亦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容有退義引經證言
聖慧斷或名為實斷初後二果俱由聖慧斷或而證
[017-0096b]
故無退理此論文中初述經部師說從羅漢果亦無
退義論主評云彼說應理二總問云何知然三總答
由教理故四別明由教於中初問如何由教次答由
教於中初引經言聖慧名實斷故又經言有學恐放
逸退故佛誡言應不放逸非阿羅漢二會釋經雖有
經言佛告慶喜我說利養等亦鄣羅漢而不說退聖
慧及無為阿羅漢果但說退失現法樂住事觀靜慮
三引經證經言不動心解脫我說不退故四牒薩婆
多引經難釋若謂有退由經說有時愛解脫我經部
亦許然但應觀察彼之所退為如薩婆多退無漏聖
慧及擇滅應果性邪為如我經部退有漏靜慮邪如
我經部釋時愛解脫但約有漏靜慮釋然彼根本靜
慮等持鈍根之人要待眾緣具時方現前故名時解
脫彼為獲得現法樂住有善法欲數希現前故名為
愛有說此有漏定是貪所愛味法故名為愛諸阿羅
漢果聖慧性及無為解脫恒隨逐故不應名時一得
永得更不希求故不名愛五經部反難薩婆多若無
漏應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伹說所說現法安樂
住有可退理邪由此證知無漏應果性必是不動然
於有漏定退失者是鈍根若諸利根則無退失故約
有漏定辨退不退法思等餘五種性如理應思但約
有漏定辨六種性無漏定一向是不動也無明三性不
同文中初問第六名不退又名不動第四名安住義
既相似有何別邪答第六種性中非練根得名為不
[017-0096c]
退練根所得名為不動此二所起有漏殊勝等至設
遇退緣亦無退理第四安住法者但於巳住無漏諸
勝得中能無退失住於本性不能更引餘勝得生設
復引生有漏勝得從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種差別七
會釋喬底迦六反退失者非是退失無漏應果然喬
底迦昔在學位於有漏時解脫極散味故又鈍根故
六反數數退失深自厭責執刀自害由於身命無所
戀惜至第六反臨命終時方得羅漢便般涅槃故喬
底迦亦非退失阿羅漢果八引增十經難薩婆多增
壹阿含從一法門增至於十名增十經彼增十經中
作如是說一法應起謂有漏定時愛心解脫一法應
證謂無漏定不動心解脫若汝薩婆多無漏應果性
名為時愛心解脫者何故於此增十經中再說應果
言一法應一法應證邪九重責薩婆多又曾無處說
阿羅漢果名為應起但說應證十四更責薩婆多又
說鈍根所攝應果名為應起為顯何義次牒計破若
顯能起利最能起若顯應起利最應起故時解脫俱
是有漏定非應果性十薩婆多難若爾何故說時解
脫應果十一經部答謂有應果根性鈍故要待時故
有漏定方現前若與彼相違名不時解脫唯約有漏
定辨時不時非約無漏應果性辨時不時故不應難
十二別阿毗達磨三因起惑證應果不退以應果起
惑不具三因故若謂彼據具因生說復有何法不具
生如心心法具四因生無不具四而得生者三因起
[017-0097a]
惑應亦復爾。


上來十二文合為第二別答由教自下第三總結是
名由教。


上來雖有三文合為第四明由教自下第五明由理
文中初問如何由理次答若阿羅漢有令煩惱畢竟
不起有漏治巳生是則不應退起煩惱若阿羅漢此
畢竟治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子故應非漏盡若
非漏盡寧說為阿羅漢阿羅漢此云應巳漏盡故應
受供養也後是名由理。


上來雖有三文合為第五明由教六薩婆多引經難
若羅漢不退爾者汝經部師應釋炭喻契經如彼經
說乃至有時失念故生惡不善覺此經唯說阿羅漢
由此經言乃至臨入涅槃故知唯說羅漢以餘經中
有何說此隨順遠離等言名應果力故知此炭喻經
唯明應果。


上來引炭喻經前文證應果退次引後文又此炭喻
經後文說彼於一切順漏以能永吐巳得清涼既言
永吐故知不退又言巳得清涼由此定知是阿羅漢
七薩婆多為釋炭喻經實後所說經言於一切順漏
巳能永吐等是阿羅漢然彼所引前文如說多聞諸
聖弟子於行住時未善通達有時失念故生惡不善
覺容有此事謂有學者一來不還以世俗道證此二
果於行住時由失念故容起煩惱後以聖慧斷非想
或成無學果則無起義歎經前文依學位故有時失
[017-0097b]
念生惡不善覺說退無失八序本宗婆沙師說羅漢
亦退。


自下第四有半行頌明學異生六性練根文中初問
唯羅漢性有六為餘學異生亦有六性耶二問設有
六性皆能練根不次舉頌答於中初句答初問次句
答第二問後釋頌本於中初釋初句有學異生種性
亦六以六種果彼為先故次釋第二句然見道位必
無練根此位無用起加行故脩道唯於信解見道前
異生位中皆能脩練根如無學位相似婆沙第七卷
云順解脫分亦有六種謂退法種性乃至不動法種
性轉退法種性順解脫分起思法種性順解脫分乃
至轉堪達種性順解脫分起不動法種性順解脫分
轉聲聞種性順解脫分起獨覺及佛種性順解脫分
轉獨覺種性順解脫分起聲聞及佛種性順解脫分
若起佛種性順解脫分巳則不可轉極猛利故。


自下第五有一行頌明三乘六性具退多少文中初
引經如契經說乃至行法樂住隨一有退不動心解
脫定說無因緣從此退二問如何不動法退現法樂
住三舉頌答四釋頌本於中總舉退有三及列三退
名釋上兩句二於此三中下釋第三句明佛唯有最
後受用退三餘不動法下釋第四句明餘不動羅漢
辟支具有受用及未得退餘五種性具有三退四釋
前難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無相違過五述
經部初二果無退論者作如是說諸無漏解脫六種
[017-0097c]
羅漢皆名不動然別立第六不動法者唯約有漏定
辨六種性如前釋通有漏定有退不應為難正理論
六於三退中前二非得為體第三唯彼不現在前。


自下第六有一行頌明退果相文中初牒前問諸阿
羅漢幾許退果初問為更生不次問諸住果時所不
作事退時作不二答不爾三問何緣四舉頌答於中
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後問五釋頌本文中初釋
上兩句退果不命終義釋引經如文可解次釋下兩
句有住果位所不應為身語二業違果事業由慚愧
增上故於暫退持亦必不造譬如非夫雖蹶不仆還
復如本威儀正理論第七十云若有壽量將臨盡者
必無退理無失念故要餘壽方有退理退以不久必
還證得又住果位所不應為違果事業雖暫失念煩
惱現行如住果時必無作理如高族者暫失位時不
等凡庸造鄙下業脩不淨觀入聖道者容有退失脩
治息念入聖道必無退失尊重正觀無貪癡增如次
應知有退無退何界何趣容有退耶唯欲界人三別
有退六欲天處得聖果者有說利根故無有退以有
勝智能制伏心令背妙境入聖道故有說退者由闕
資緣或所依身不平等故六欲天處二事並無雖有鈍
根隨信行性生彼得聖亦無退理云何心無間起惑退
耶且依無學起惑退者若起色纏無色纏退唯從自地
順退分定相應善心無間而起非住欲界有上地攝
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唯除通果心然無從彼退豈不
[017-0098a]
順分各於自地離染時捨如阿無學者未退起惑彼
心現前理實如是然順住分品類有三一少順退二
少順進三守自位前言自地順退分定即順住分中
少分順退者少順退故約順退名然此定心與守自
位多相涉故順住分攝諸有未失順退分者彼心無
間煩惱現前若捨彼心從順住攝少順退者起煩惱
退故於文義無所相違若起欲纏而退失者從自地
善無覆無記二心無間皆容現前諸從學位起或退
者起色無色煩惱退時若先令離此地染者唯從此
地順退分定相應善心無間而起若未令離此地染
者從此地攝善及染汙二心無間皆容現前起欲界
纏而退失者若先令離欲界繫染從自地善無覆無
記二心無間皆容現前若未令離欲界染者從欲善
染無覆無記三心無間皆容現前若未現前獲得清
淨靜慮無色必無能起色無色纏退失所得彼惑從
彼無間起故但起欲纏退失所得若現前得清淨靜
慮猶未現前得淨無色必無能起無色纏退起欲色
纏退失所得若巳現前獲得清淨靜慮無色通起欲
色無色界纏退失所得諸有退失先所得時若起上
纏現在前退不失下善不成下惑若起下纏現在前
退定失上善定成上惑復有欲令委先退巳後時對
境惑方現前施設足論當云何釋如彼論說無色三
纏一一現起退無色盡住色盡識身足論復云何釋
如彼論說無色界繫染心現前捨無學善續有學善
[017-0098b]
退無學心住有學心此俱不相違依學時說故謂先
雖退而未覺知後起惑時方自覺退如有先誦四阿
笈摩中發多時雖忘不覺後誦不得方自知忘此亦
應然故無違失住何心退後起惑耶住欲界中無覆
無記威儀工巧異熟生心退巳後時方能起惑然此
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惑有總三界煩惱此心正起無
有退得三界惑義惑有但違欲色煩惱此心正起容
有退得無色惑義惑有但違欲界煩惱此心正起容
有退得二界惑義惑有不違三界煩惱此心正起容
有得三界惑義一切退巳隨其所應起惑前心皆如
上說於此二說前說為善。


自下第七有兩行頌明轉根義文中初牒前問如上
所言有練根得一問無學有學練根各幾無間幾解
脫道二問何性攝三問何所依次舉頌答於中初三
句答初問無漏答第二問依人三下三字四句答第
三問後釋頌本文中初釋上兩句及久習故二釋學
一有學位中轉一一性各一無間一解脫道如得初
果上相違故彼加行道學無學位各一三釋無漏如
是無間及解脫道一切唯是無漏性攝聖者必無用
有漏道而轉根理以有漏道非增上故正理論云我
所永稟諸大論師咸言練根皆為遮遣見斷惑力所引
發無覆無記無知現行故學位中脩練根者正為遮
遣見惑所發無學位中脩練根者正為遮遣脩惑所
發如如斷彼能發惑時所起無間解脫多少如是如
[017-0098c]
是斷彼所發無知現行道數亦爾是故無學脩練根
時用九無間九解脫道學位練根二道各一然見脩
惑所發無知隨所障殊有多品類故轉退等成思等
時諸□現前各有所遣由此無有起得勝姓有餘師
說一切練根皆一加行無間解脫前說為善理如前
故如是無間及解脫道一切唯是無漏性攝聖者必
無用有漏道而轉根理以世俗法體非增上無堪能
故一切加行皆通二種如是所說但據現行兼未來
脩復有差別謂無學位脩練根時加行未來亦通脩
二九無間道及八解脫道未來所脩亦唯無漏第九
解脫未來脩二兼脩三界所有功德與初盡智所脩
同故若有學位脩練根時加行未來亦通脩二無間
解脫未來所脩亦唯無漏如得初果若爾豈不廣論
相違如廣漏言從信解性脩練根行得見至時十四
化心爾時亦得寧不許學解脫道中亦於未來脩有
漏道此無違失所以者何彼論但依得俱生說如下
地道現在前時上地化心亦說為得謂如巳離三靜
慮染依初靜慮入見諦者亦說彼得四定化心然理
不應由下見道現在前故脩上地法彼久但依見道
與彼得伹生說此亦應然然無學位脩練根時道數
所脩如斷有頂若有學位脩練根時道數所脩如斷
上界見道所斷由彼但與鄰得果時道相似故學無
學位脩練根時加行皆通曾未曾得無間解脫唯是
未曾一切皆通法智類智四釋依人三及後一頌依
[017-0099a]
謂所依身及所依地此所依身唯人三洲餘無退故
此所依地無學通九有學唯六謂際[俖-口+及]三如文可釋
正理論云脩練根者唯三洲人唯依此身有悕退故
以何等故名為練根調練諸根令增長故謂道力故
令根相續捨下得中捨中得上漸漸增勝名為練根
故練根名目轉根義雖八解脫漸得勝根而由本心
求勝姓故未得勝性不捨前劣如得後見方捨前向
如在聖位種姓有六能修練根於見道前𤏙等加行
應知亦爾有差別者若聖位中得勝種姓必捨前劣
𤏙等位中修練根者但勝姓劣姓不行名為轉根非
捨劣得無學練根通依九地謂四意未至中間及三
無色唯此九地有無漏道餘地無故有學練根唯依
六地除三無色所以者何以轉根者容有捨果及勝
果道所得唯果非勝果道心欣果故又諸學聖位修
練根時與本得果地同或異記約二果依地必同彼
作依未至地故不還應果依地不定或依本地或上
或下有差別者為諸不還依下練根不得上果阿羅
漢不爾如本得果故。


自下第八有半頌約根建立人初問法無學人總有
幾種二問由何差別次舉頌答於中初句答初問第
二句答第二問後釋頌本無學有九記七□□及二
覺者退法等五人不動分二謂後轉根得不動及先
因中本性不動別故此七名□□獨覺大覺名二覺
者次釋第二句由下下等九品根異令無學聖成九
[017-0099b]
差別。


上來七行頌合為第四明六羅漢性自下第五有一
行半頌明七聖人文中初牒學無學位有七聖者攝
一切聖及別七名一問依何立七二問未別有幾次
舉頌答於中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後問後釋頌
本於中初釋上兩句如文可解此名雖七下釋下兩
句名雖有七事別唯六謂見道二信行法行此至修
道別立二名一信解二見至身證即是此二攝故有
名無事此信解見至至無學位復立二名謂時解脫
不時解脫慧俱二人亦皆通時不時所攝應知此六
中一隨信行根故成三乃至離染故成七十三謂欲
界具縛為一離八地染八九七十二如前具縛為七
十三依身故成九謂三州及六欲天為一根二性三
道四離染五依身五門相乘合成一億四萬七千八
百二十五億餘隨法行等五人如理應思。


次半行頌重辨慧俱文中初問何等名俱及慧解脫
次舉頌答後釋頌本文中初釋初句應果得異定者
名俱解脫由慧力解脫煩惱障由異定力解脫煩惱
障所餘羅漢未得異想定者名慧解脫俱由慧力於
煩惱障得解脫故正理論云何等名為解脫障體諸
阿羅漢心巳解脫而更求解脫為解脫彼障謂於可
障諸解脫中有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脫是解
脫障體於彼彼界得離染時雖巳無餘斷而起解脫
彼不行時方名解脫彼有餘所說此解脫障即以於
[017-0099c]
諸定不自在為體有餘所說此解脫障即以諸定不
得為體有餘所說於彼加行不勤求故亦聽聞故不
數習故解脫不生即此名為解脫障體初說應理所
以者何必有少法力能為障令彼於定不自在轉為
不爾者彼有何緣於諸定中不得自在不得定故者
必有所因不可說言即因不得自體不應還因自故
或罪障亦應可說即以應果不得為性彼既不然此
云何爾阿羅漢果亦由於加行不勤求等故體不得
生豈便無別罪障體故後三說皆不應理解云於四
說中初說應理所以者何必有不染無知少法力能
為障令彼於定不自在轉為不爾者彼有何緣於諸
定中不得自在此破第二所也第三所者即以諸定
不得為體者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說言即因不
得自體不應還因自體故或罪障亦應可說即以應
果不得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此破第三所也第
四所言於彼加行不勤求故解脫不生即此名為解
脫障體今破云阿羅漢果亦由於加行不勤求故體
不得生豈更無別罪障體故後三說皆不應理。


自下第六有一行頌明學無學滿文中初牒經問世
尊說五下分罪障不可牽引來生欲界未名滿學以
五上分猶未斷故問學無學位各由幾因於同位中
獨稱圓滿次舉頌答於中上兩句明學滿下兩句明
無學滿後釋頌本文中初釋上兩句學滿具三因謂
根果定一但由根故謂見至未離染謂但由果故謂
[017-0100a]
信解不還未得滅定三由根果故謂見至不還未得
滅定四由果定故謂信解得異定五具由三故謂見
至得異定但得滅定必是果滿故文不說於學位中
得一有二得二有二得三有一故合有五但得定滿
必得果滿無有學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滿名
故一中但有二具二中無三次釋下兩句學位有三
果初二非果滿第三名果滿無學唯一果無非果滿
故不立果滿名一但由根滿謂不時解脫未得異定
二但由定滿謂時解脫得異想定三見由二謂不時
解脫唯得異定。


自下第七有十四行頌廣明諸道於中初一行頌明
加行等四道文中初牒廣問略廣說諸道差別無量
乃至略說幾道能遍攝明次舉頌答後釋頌本加行
道者謂後生無間道無間道者謂能斷障解脫道者謂
巳解脫鄣與解脫得俱最初所生如前說有多念對
勝進道後生故言最初所生勝進道者謂前三餘道多
時相續問道義云何答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
故或復道者是求所依如人依道尋求財物此亦如
是依聖道故求涅槃果問加行無間求得擇滅可名
為道解脫勝進不求擇滅如何名道答與加行無間
道類同故即前加行無間轉聖解脫勝進上品名為
解脫勝進故亦名通或前前道力能至後道故亦名
道或能趣入無餘涅槃故亦名道。


自下第二有一行頌明四通行初牒通行同道於餘
[017-0100b]
處立通得名以能通達諦理趣涅槃果故一問此有
幾程二問依何建立次舉頌答於中初句答初問餘
三句答第二問依地辨苦樂約根辨遲速後釋頌本
文中初舉數列名釋初句二釋第二句道依根本四
意生名樂通行所攝受支二以止觀平等任運轉故
三釋第三句道依無色未至中間名苦通行所不攝
受支二以正觀不等艱韋轉故謂無色定觀滅但發
修道故止增定是根本故未至中間觀增雙發見修
故止滅定如根本故四釋第四句即此苦樂二通行
中鈍根名遲於境通達稽遲轉故利根名速於境通
達捷疾轉故次約人釋或遲鈍人所起通行名遲通
行速此相違謂速利人所起通行名速通行正理論
第七一云大覺獨覺到究竟□□依何通行入聖證
極果大覺唯依樂速通行謂以第四意為依由極利
根入正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於獨覺中建角喻
者如大覺說餘則不定於到究竟二□□中舍利子
等依速通行及樂速通行入聖證極果彼依未至入
正決定依第四定得漏應故目連唯依苦速通行謂
依未至入正決定依無色定得漏想故二聖先來樂
慧樂定故證極果依色無色許到究竟法大□□法
不唯應漏次得果故彼入聖道皆依未至地。


自下第三及七行頌明菩提分法於中初一行頌明
菩提分數釋菩提分名文中初牒前問道亦名為菩
提分法一問此有幾種二問名義三次舉頌答於中
[017-0100c]
初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後釋頌本文中初
引經舉數列名釋上兩句次釋下兩句本音云菩提
此翻名覺謂想無生智說名為覺隨覺者別立三菩
提一無明惛睡永斷故覺二如實知四諦境巳作巳
事故名覺因中三十七法隨順菩提是故皆名菩提
分法。


自下第二出菩提分體文中初問此三十七體各別
所二答不爾三問云何四舉頌答五釋頌本七十五
法中依此頌本菩提分法唯以十法為體七十五法
中二種無為非是行法不順菩提非菩提分餘三有
為謂色及心非色非心乎漏自斷簡就心聚中正果
漏七十一何故心王不立覺分理亦攝在念住等中
彼實攝諸加行善故然不別立如慧等者心於雜染
清淨分中勢用均平無所偏黨覺分唯在清淨分中
勢用增強是故不立有餘所說覺分多緣諸法共相
心王多分緣自相生是故不立有餘復說修習學分
本為對治一切罪然諸罪心所非心故能治法非心
唯所障治相翻而建立故有說覺分輔佐於覺覺是
心所慧為體故不可心王輔佐心所如王不可輔佐
於臣所以心王不立覺分有餘所說心道世間於界
趣生輪迴無絕修習覺分為斷生死由此心王不立
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心為眾多罪雜染馳散諸
境𢤱戾難調為調伏心修習覺分非所調伏即是能
調是故心王不立覺分何緣諸大心所法中唯立四
[017-0101a]
法為菩提分實總攝在念住等中彼實攝諸加行善
故然別建立念定慧者由此三種順清淨品勢用增
強可立覺分應思觸欲於染分中勢用增強故不別
立於假想觀勝解偏增覺分唯攝順真實觀由此勝
解非覺分攝有餘師說至無學位勝解方增經但立
為無學支故菩提分法有學位增由此為因力能引
起三菩提故所以勝解非覺分攝作意勢力能發動
心令於所緣易脫不定覺分於境審諦觀察令心專
一與故相違是故作意非覺分攝若爾寧立尋為覺
分尋於境即雖筞發心而欲令心推求至理非令於
境浮飄易脫於諦觀察有筞發能說此力能䇿正見
故由此作意不可例尋有餘所言為染為淨約取境
位作意力增說為非理如理作意至境相續彼勢力
微故不立為煩惱覺分煩惱覺分要於至境相續位
中方增盛故受於雜染清淨分中勢用增故立覺分
由此流轉緣起支中立為受支及於還異菩提分中
立喜覺支有餘師說受於雜染雖是增上而與淨品
作饒益事亦有功能如栴茶羅性雖鄙劣能與豪族
作饒益事故於意為饒益支菩提分中立覺支號何
緣三受皆通無漏覺分唯喜非餘二耶覺分可為行
相猛利未捨行相遲鈍故非有餘師言未捨二受為
輕安樂行捨所覆相不明了是故不立何緣大善心
所法中唯立四法為菩提分實亦總是念住等攝彼
實總攝加行善故然別立信勤安捨者由此四種順
[017-0101b]
覺強故如何此四順覺用強發趣菩提信為上道將
修眾行信為初基清淨果因以信為本若無信者修
趣不成故立信根以為覺分有餘所說如清水珠置
濁水中水便澄潔令諸有目鑒眾色像如是以信置
心品中能令俱生心品澄淨由此能見四聖諦理漸
次增長成菩提故信最應立為覺分勤於眾行道能
筞發令其速趣三乘菩提若無正勤雖巳發趣中間
懈癈終無所成是故立勤以為覺分有餘所說無始
時來所以不能見四聖諦劫由懈怠不樂聽聞如理
思惟四聖諦理勤能治彼令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諦
理故能見四諦速證菩提故勤亦應立為覺分輕安
息務令心調適行捨正直令心平等故能增長諸出
世行令其速趣三乘菩提故立安捨以為覺分有餘
師說無始時來惛掉亂心不見諦理由此不證三乘
菩提輕安捨惛行捨止掉由斯見諦速趣菩提故此
亦應立為覺分若爾慙愧自性善攝於眾善品得白
法名亦應立為菩提分法彼不應立以形慙愧唯為
一切惡心相應於散惑中為勝障礙於見諦理為障
力微與彼相違名為慙愧自性善攝得白法名雖於
散惑有勝功力而於定善為助力微菩提分中取順
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應立無貪無瞋彼是
善根自性善故亦不應立以諸貪瞋六識相應遍通
五果是隨眠性發麤惡業為勝加行斷滅善根障散
善強遠見諦劣翻彼故立無貪無瞋得善根名自性
[017-0101c]
善攝於散善業功力雖強助定善中勢用微劣菩提
分法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不放逸應
立為覺分不放逸故眾行皆成佛每歎令修不放逸
亦不應立於散位中放逸令心馳散五欲能違施等
散善用強非定位中此障用勝翻彼故立不放逸但
於五欲能防護心令不馳散專修施等故於散善力
用雖強助定善中勢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順定善助
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不害應立覺分害能逼惱無
量有情墮三惡尋彼能治故亦不應立害緣即生惱
諸有情障脩散善不害翻此助定力微故亦不應立
為覺分有餘師說大善法中若所治論自性勝者立
為覺分餘則不然所治強者謂與一切染心相應自
性勝者謂助見行如先所說信勤安捨具足二義慙
愧等六無具二者謂慙等五二義並無不放逸一種
唯闕自性勝何緣欣猒非覺分耶理實亦是念住等
攝彼實總攝加行善故然不別立為覺分者由此二
種行相相違俱不遍漏四聖諦境無一地位容恒現
前心品隨少是故不立有餘師說夫欣厭者由慧觀
境勢力引生覺分謂能順生覺慧義相違故不應別
立何緣尋伺二種皆容有加行善及有無漏而於覺
分一是一非實亦俱通義如前說然別立尋及立伺
者尋於聖道筞正見強由彼起時行相猛利尋求諦
理有助見能立為道支伺則不爾以行相起極微劣
故有餘師說二俱行時尋行相鹿映蔽於伺唯伺起
[017-0102a]
位行相轉微故覺分中不別立伺䇿發正見自有正
勤何更立尋以為覺分勤筞正見有異於尋故道支
中應並建立謂勤筞彼令速進修尋力筞令速觀聖
諦何緣表業不立覺分覺分唯是順定善法心俱無
表有勝順能表業不然是故不立何緣不立不相應
行以為覺分彼於助覺無別勝能不相應故非如無
表雖不相應而於道輪有為轂用故於覺分不別建
立有餘師說二無心定能滅心故與覺相違四相及
得於所相成有還成用此於染淨起用平等菩提分
法順淨用增故不別立然此十法大地有四謂念定
慧受大善地四謂信勤安捨不定數一所謂尋也色
法有一謂心俱戒十為覺分如漏所明餘非學分亦
如前釋就此十中開六合四多少不同故說頌曰慧
定進開八念根離為四戒品分為三信根力為二安
喜捨尋一故有三十七今此文中初總舉宗此覺分
名雖三十七實事唯十即信勤等次攝三十七以為
十體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故與正見此八
覺分以慧為體又四正斷進根進力進覺正進此八
覺支以懃為體又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正定此八
覺支以定為體此慧勤定勢用最強通於四位別立
四門故此三種各開為八又信根信力此二覺支以
信為體又念根念力念覺正念此四覺支以念為體
正語業命此三覺支以戒為體又勤捨安及正思惟
勢用最微各一覺支以自為體如是覺分實事唯十
[017-0102b]
即信等五加喜安捨菩薩戒及尋是十事也毗沙婆
師說有十一身業語業不相雜故皆分為二餘九同
前故有十一。


自下第二有一行頌釋四念住正勤神足以慧勤定
三法為體文中初問念住等三據相應俱有共念住
等遍攝一切諸加行善名無別屬如何獨說慧勤定
次舉頌答後釋頌本文中初總釋頌本念住正釋及
與神足三品善根據共念住等同品善根體實遍攝
諸加行善然隨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說為慧勤及定
二釋念住名文中初問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次答毗
婆師作如是說慧由念力持令住故從因為名故名
念住經主釋云理實由慧令心住境慧如實見令心
明記故從果為名故名念住如前四念住中巳廣成
立三釋懃名正斷文中初問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次
答於正修習勤斷兩勤修二善位中此勤力能斷
懈怠故是故四種通名正斷或名正勝於正持筞身
語意中此懃勝故四釋定名神足文中初問何緣於
定立神足名次答五神通等諸靈妙德說名為神定
是所依故名為足從果及用為名故稱神足即此神
足為四法求成從因及果就用為名故名四神足也
有餘師說神即是定足謂無念心慧經主破云彼應
覺分事有十三毗婆師事有十一更增欲心故有十
三以念慧二足前十一攝欲心二足非十一攝故增
欲心自古諸師皆言心如意足體是其定若爾但應
[017-0102c]
唯增欲也今增欲心故知心如意足者是心王也又
若神即定亦違經說如契經言吾今為汝說神足等
神謂受用種種神境分一為多乃至廣說故知神者
是神通也足謂欲等四三摩地故知神通所依三摩
地名足此中佛說定果神通等名神欲等四數所生
等持名足此中乃與等持立名定果名神定體名足
定足乃為欲等四法所是能生因有四故說名為四
此乃從果就用及因為名故名四神足也五釋根力
文中初問何緣信等五法體同先說為根後名為力
次答由此五法依上下品先根後力又依可屬名根
不可屬名力又問住等何緣次第如是謂於因果下
答如文可解。


自下第三有一行頌約位建立覺分文中初問當言
何位何覺分增次舉頌答後釋頌本謂五停總別初
業位中乃至說念住增煖法位中能證決擇分異品
功德說正斷增頂法位中趣忍無退得故神足定增
法忍位中必不退墮得增上義故說根增第一位中
無屈伏義故說力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
說覺支增見道位中速疾而轉說道支增然契經中
隨數增說先七後八非修次第乃至毗婆師所說如
是定執義人有餘師說不破契經所說次第立念住
等謂修行者將修行時於多境中其心馳散先修念
住制伏其心乃至是故念住最初由此勢力乃至正
斷第二由精進故乃至神足第三勝定為依乃至根
[017-0103a]
為第四根義既立乃至五力第五於見道位建立覺
支如實覺知四聖諦故通凡聖位建立道支俱通直
法涅槃城故如契經說於八道支修圓滿者始於四
念住終至七覺支亦修圓滿故知道支通凡聖位又
契經說比丘當知宣如實言者喻說四聖諦以四聖
諦是如實理故說如實言喻說四聖諦也令依本路
速出者喻令修習八聖道支以八道支過去諸佛本
遊路故經既但說八聖道支出生死路故知八支通
凡聖位上來約位建立然總攝者念住正勤及四神
足慧勤定體入五根中是慧勤定根即此五根至世
第一總名五力此五根中信根唯在見道位前其餘
四根通見及修七覺八正以是根故正語業命四唯
見道安喜及捨三唯修道進念定慧四通見修信根
一種唯見道前故雜心論云問何故喜猗捨立覺支
非道支正思正語正業正命立道支非覺支信俱非
耶答隨順覺故乃至知緣常生喜乃至生喜常生覺
謂息一切事及捨常生覺於進不隨順故非道去是
道不喜者不去樂住處故猗捨與去一向相違故不
說道支惑者於道輪為轂故立道輪支非相應故非
覺支正思筞正見故於進去隨順非覺故立道支非
覺支信者始習慶覺道者巳度是故俱不立正理論
云何緣不立信為覺及道支初發趣時信用增上以
入聖位立道支信於爾時勢用微劣故不立在覺道
支中何緣於覺支立喜輕安捨非亦立彼在道之中
[017-0103b]
彼偏順覺不順道故云何隨覺且修道中地地各修
九品勝覺如如於諦數數覺悟如是如是發生勝喜
由生勝喜復未觀諦如人堀地獲寶生喜由生喜故
復不更堀於覺隨順力增妄由輕安息諸事務及由
捨力令心平等方能於境審諦觀察故立安捨在覺
支中云何此三不順於道速疾運轉是聖道義此於
速運少有相違並能令信安隱住故何緣於道立尋
戒支於覺支中非亦立彼彼偏順道不順覺故云何
順道且見道中尋筞正見令為上下八諦境中速疾
觀察戒能為轂成見道輪令於諦中速疾迴轉故尋
及戒假立道支此復云何不順於覺且尋於諦不寂
靜轉於聖諦理尋求相故覺以見諦安靜而轉故尋
於覺少有相違覺是相應有所緣境所依行相戒此
相違故於覺支不建立彼通運為道不可為例。


自下第五有一行頌漏無漏分別文中初牒前問隨
增位說次第既然理實應言此三十七幾一問通有
漏二問幾無漏耶次舉頌答於中初兩句後答問下
兩句答初問後釋頌本文中初釋上兩句此中七覺
八道支唯是無漏唯於修道見道位中方建立故見
道以前世間亦有正見等法是有漏故而彼不得聖
道之名次釋兩句所餘三四二五覺分皆通有漏及
無漏位正理論云謂修道位七覺支增隣近菩提謂
治有頂故覺支體一向無漏一切覺分皆助菩提唯
此獨標覺支名者以最隣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證
[017-0103c]
七覺支應知但依治有頂說此為上首類治下地唯
於無漏立覺支名若不許然寧不通二或於一切□
分中依近菩提立覺支號修道中修道位近菩提性
近菩提唯是無漏故無漏修道方立覺支名見道中
八道支勝故此一向無漏性攝雖正見等亦通有漏
然彼不得聖道支名聖道支名目無漏故又諸漏者
許覺分法覺支後說定是無漏有說若說在前便通
二種既覺支後方說道支故道支一向無漏所餘通
二義唯巳成謂覺分中前位增者彼於後位勢用亦
增後位增者非於前位故毗婆沙作如是說從初業
位至想無生念住常增乃至廣說。


自下第六有兩行頌約地具道品文中初問此三十
七何地有幾次舉頌答後釋頌本初意具三十七未
至除喜二定除尋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意中
間雙除喜各三十五道前三無色除色除戒三支并
除喜尋各三十二欲界有頂除覺道支各二十二以
此二地無無漏故正理論云如是諸地隨其所應覺
分現前少多無定謂隨位列後必兼前可一體上義
分多種故有多種俱時起不唯四念住必不俱生以
約所緣分為四故尚無二慧俱時而生況有一時四
慧並起不可一慧約境分多以若總緣法念住攝必
無一慧於一剎那緣四境生四行相故由此理趣初
意中總而言之具三十七然於一念頓現在前極多
但容有三十四成實漏第二十二卷止觀品云問佛
[017-0104a]
處處說應念二法所謂止觀若一切禪定等法皆悉
應念何故伹說止觀答止名定觀四證淨初牒前問
覺分將時必得證淨一問此有幾種二問依何位得
三問實體是何法四問有漏無漏耶次舉頌答於中
初兩句答初問次四句答第二問第七句答第三問
第八句答第四問後釋頌本文中初舉數列名釋初
兩句二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句且見道位見三諦
時一一唯得法即證淨所證三諦境是理法寶故無
漏信體名法證淨同時道共戒是戒證淨見道諦位
兼得佛僧二種證淨謂於爾時兼於成佛諸無覺法
成菩薩僧學無學法行修雖是法不增淨得修別緣
三實故更別得佛僧二不壞淨兼言為顯見道諦時
亦得於法及戒證淨後更兼得佛僧證淨以得修無
漏信別緣菩薩二根辟支三根信是法證淨別緣諸
佛具知根信是佛證淨別緣菩薩三根信是僧證淨
同時俱有道共戒體是戒證淨然所信法略有二種
一別二總總通四諦並皆是法別唯苦集異三諦令
菩薩二根獨覺三根道唯是法寶攝故見四諦時皆
得法證淨聖所愛戒與現觀俱故一切時無不亦得
皆證淨也三釋第七句由所信別故名有信應知實
事唯有二種謂佛法僧三種證淨以信為體聖戒證
淨以戒為體故唯有二四釋第八句如是四種唯是
無漏以有漏法非證淨故五釋證淨名文中初問為
依何義立證淨名答如是見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
[017-0104b]
正信三寶及妙尸羅是色心中淨故皆名淨以離不
信垢及破戒垢故由證理故得四種淨立證淨名六
明次第如出觀時現起次第故說觀內次第如是問
如何出觀時現起次第答謂出觀位先信世尊等法
喻可解乃至戒此四種佛如導師法如道路僧如商
侶戒如乘□。


自下第九有三行頌明十無學分建立正智正解脫
支於中初兩行頌辨二支體文中初舉經問學位八
支無學成十一問何緣不說有學位中有正解脫及
有正智二問正脫正智其體是何次舉頌答於中初
兩句答初問餘六句答第二問後釋頌本文中初釋
上兩句有學位中上有餘法未解脫故無解脫支學
位非離少縛可名脫者故學位非無解脫涅槃體可
立證解脫智無學巳斷諸罪故立解脫支後能起了
有為無為二解脫智故立解脫知見身立名為正智
由無學位解脫及解脫知見二支顯可可立二支有
學不然故唯成八二釋第二第四句出解脫體解脫
體有二謂有為無為有為解脫謂無學勝解無學解
脫有一切惑滅三釋第五第六句有為解脫名無學
支以立支名依有為故無學支攝解脫復有二種即
餘經言心慧二脫即是心慧相應勝解數應知此心
慧二解脫五分蘊身中即解脫蘊也次序外難若解
脫蘊體是勝解爾者不應契經說云何解脫清淨最
勝答心從貪離染解脫及從瞋癡離染解脫乃至故
[017-0104c]
解脫蘊非唯勝解次二十八多責若爾是何答有餘
師說由真智力遣貪瞋癡即心離垢義名解脫蘊四
釋第七第八句初結前如是巳說正解脫體依二十
多勝解為體依餘師心王為體正智體者如前三十
七覺分中說謂即前說想無生智為解脫知見身名
解脫正智體以解脫解脫知見身俱名解脫故有學
有縛位中無唯無學無縛位中立。


自下第二因明無學立解脫支故明無學心解脫
時文中初心於何世正得解脫而言無學心解脫耶
次舉頌答後釋頌本如六足本論說初無學心在未
來生相時從障得解脫問何謂為障答謂罪得由彼
罪得能遮此無學心在生相故無始世來無學心王
不得在生相金剛喻定在現在正滅位中彼罪得正
斷不能牽未來得在生相故不能遮未來無學心不
在生相故初無學心於未來正生位正得解脫罪得
也金剛喻定過去巳滅位中彼罪得巳斷初無學心
於現在巳生位名巳解脫初無學心世正生位正解
脫時未來世未至生相無學心及世無學身中世俗
心當於無學心世生相時亦名解脫名今且說正世
生相決定生者巳於爾時初無學心得行現世身中
及行現在世中故問諸無學未來世俗心從何障得
解脫答亦即從故遮心生障罪得問未解脫位此世
俗善心無不生耶答未解脫位有學身中雖有巳生
世俗心然不似今者無學身中所起世俗心問彼何
[017-0105a]
所似答似餘一切與或得俱心此無學心後世俗若
生無俱或得故名解脫。


自下第三有半行頌明道斷障時文中初問道於何
位令生障斷次舉頌答後釋頌本正滅位言顯居現
世與滅相用俱故現在名正滅正生言顯未來世故
現在名正滅也道能斷障唯居現在正滅相時令其
或等不能生後名為斷障餘位定無斷障惑故非如
解脫世正生時亦通未生者巳生未生離障同故。


上來三行頌合為第九明十無學分建立正智正解
脫支自下第十有一行頌明滅離斷三即文中初牒
經問經說三即謂斷離滅一問以何為體二問差別
云何次舉頌答於中初句答初問下三句答第二問
後釋頌本文中初釋初句斷等三即即分前說無為
解脫以為自體次釋餘三句言離即者謂但離貪能
緣縛所縛法得解脫擇滅言斷即者謂餘八結能緣
縛所縛法得解脫擇滅言滅即者謂滅所餘貪等九
結隨眠所隨增事離能緣縛九結時所緣縛事體得
解脫擇滅以此三即皆是擇滅故經說三即即無為
解脫正理論第六十三云然三即體約假有異若就
實事則無差別云何名為約假有異謂離貪結名為
離即斷餘八結名為斷即滅餘一切貪等諸結所繫
事體名為滅即何緣三即如是差別謂有漏法總略
有三一者能繫而非能染二者能繫亦是能染三者
非二順繫染法斷此三法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
[017-0105b]
三即有餘師說唯斷能繫別有無為斷餘不爾彼說
能繫有緣八結有結愛結有緣餘事斷此三種所證
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即有餘師說唯斷能染別有
無為斷餘事爾彼師說愛有緣八結有緣愛結有緣
餘事斷此三種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即隨所
繫事前得擇滅故三說中初說為善解云然三即體
約義差別假說三即說名有異若就無為實第一□
無為上皆說為三即則無差別隨所繫事量別得解
脫無為如人被縛離縛之時但約所縛人說得解脫
不約能縛斷說得解脫此是評家義故上論文隨所
繫事別得擇滅故三說中初說為善此初文是初說
也云何名為約假有異答如一極微上離貪結義邊
名為離即斷餘八結義邊名為斷即滅所見事體邊
名為滅即問何緣三即如是差別答謂有漏法總略
有三一者八結能轉而非能染以非愛染故二者愛
結能繫亦是能染三者體非能繫亦非能染謂順繫
染法斷此三法所證無為如次假名斷等三即然此
三即體實無異此初師說說約所繫事量別得無為
如有亦所極微所繫色一一極微別得無為此是正
義又餘第二師說唯斷能繫九結別有九無為斷餘
不爾彼說能繫九結有緣八結有緣愛結有緣餘事
斷此三種所證無為各有九種如次名為斷等三即
第三師說唯斷能染貪愛別有無為斷餘不爾彼師
說愛有緣八結有緣餘事斷此三種所證無為如次
[017-0105c]
名為斷等三即後二師說斷等三即體性各別皆非
正義今評家義隨所繫事量一一法上離能繫時所
繫時解脫別得擇滅故三說中初說為善以三即假
說異一一體無異故然見苦所斷十隨眠苦智生時
得十擇滅時巳離自種親能繫故說十隨眠所繫事
以得解脫雖有見集遍行隨眠能繫未斷以是他種
疎故見苦所斷所繫之事說巳解脫見苦所斷縛餘
四了亦復如是苦下能縛他種疎故苦智生時雖斷
餘四部能繫然餘四了所繫未得解脫無為也修道
門中九品相繫亦復如是自品相望能繫親故斷自
品能繫時同品所繫別得無為異品相望能繫疎故
雖斷能繫異品所繫不得無為若繫非法要第九品
斷能繫盡隨所繫法別得無為。


自下第十一有一行頌明狀離通局文中初問若第
能狀必能離耶二答不爾三問云何四舉頌答五釋
頌本文中初釋初句唯緣苦集所起忍智說名為狀
餘則不然二釋第二句四諦境中所起忍智能斷惑
者皆得離名三釋餘二句廣陿有殊故成四句如文
可解。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五



嘉祿二秊五月十四日書寫畢求法沙門藏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