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3 順正理論述文記-唐-元瑜 (master)



順正理論述文記第十八
沙門 元瑜 述


○釋第二十九卷論



「巳辯無明四蘊名名。」


【述曰此下廣分別中第二釋名色支結引問答如
文易別色巳辯者謂於上辯色蘊義中攝十界十
處一界處少分有變礙等故立色名豈不前文既
辯四蘊雖辯四蘊未說為名故於此中應更分別
頌中一句唯示其體釋中初釋頌以辯體二問答
[018-0546a]
以釋義三舉難問會通此中即初也。】


「何故名名。」


【述曰此下問答以釋義一問二答此即問也既是
四蘊何故稱名。】


「能表召故種種所緣。」


【述曰此下答初述正說二破異說述正說中有四
義釋初中一釋二難三通此即初也如諸法名能
表召法名者梵云那那箇反摩梵本三釋一云那麻
彌夜反帝阿泥泥底那摩是能表召故名那摩義夫
立名以像法故標名其法巳彰所以言表唱名以
召體故題名其體巳至所以言無色四蘊與彼義
同牽物顯彰謂意緣了若心不了顯義所說故為
心緣境相必顯令境彰顯能表成立言召者謂能
牽法令遠至近外至內義者心緣取境理亦如茲
約境相於心成內行相約境義於心成內解了由
茲二義能召義成以與彼名義極相近就相隣釋
故名為名。】


「若爾不應無所緣故。」


【述曰此難也於四蘊中心心所法能緣境故表召
可成諸不相應義將安立故名應不攝心不相應
行。】


「不爾表召名攝無失。」


【述曰此通也初法中分色無色於無色內有表召
能色聚中無故亦無失如釋色義如文可知。】
[018-0546b]


「又微細故現量得故。」


【述曰此第二釋梵本第二釋云那末南奴紺反
摩是歸依故名那摩業將釋名者所謂能隨能隨
者歸依也譬如弟子歸依於師可說名為某師弟
子如是四蘊以微細故於彼彼義隨理立名且如
眼識色識諸相色名人同分等皆約他法以立其
名言隨理者理是因義亦如所以名眼識者依眼
根故名為眼識如是託事故有所因故四蘊名隨
他以立非如色等現量所知五根無表所因大種
現量所得其相麤顯應自立名故無色蘊有隨他
義約歸依義說之為名。】


「又於一切而似此故。」


【述曰此第三釋梵本第三釋云那末延底那摩是
趣向故名那摩義無色四蘊能於三界九地五趣
四生趣求生故謂心心所能結生故四蘊遍遊一
切處故若爾無漏不求界等所有四蘊應不攝名
不爾此難理亦相箇今所言名唯辨有漏無漏四
蘊非此所明然亦是名是此類故。】


「又於無色不勞徵詰。」


【述曰此第四釋隨說者意。】


「上坐意謂順成彼義。」


【述曰此二破異說一破彼釋義二破彼引證三破
彼決釋三中各二舉二破此即舉彼彼釋義也上
座意以隨順釋名如人四蘊順人相續相續是假
[018-0546c]
四蘊為實以實假成故說為名。】


「若爾色法無所憑據。」


【述曰此破也以色例難顯無所依。】


「豈不佛說皆隨自在行。」


【述曰此即舉彼引證也上座意以此伽他中所說
名者是無色蘊既言其勝不與色同是故偏說能
成相勝。】


「此中引彼為能成因。」


【述曰此下破初縱總破二奪別破縱中先徵也假
設許此四蘊曰名為說唯名能成相續為顯名勝
引色共成此徵意者既說餘法隨自在行明知說
名能引色等而引此頌證唯說名能成相續為不
應理。】


「若謂一切無色為因。」


【述曰此牒救也無色既遍一切有情而有有情不
成就色故知但說名成有情。】


「理亦不然便成大過。」


【述曰此難也有無心故遍義不成以彼宗說無心
定等猶有細心故引上文證心非有恐彼欲以不
相應行以為無色成彼有情故說得等彼宗非有
如是若在諸無心位由前道心等必無據彼所宗
又無得等彼伹有色四蘊皆無遍一切言便不成
立恐彼復說一一有情於一處生所有諸蘊為一
相續無一相續有色無名非據一時故不成難論
[018-0547a]
主則以一一有情三界諸蘊成一相續故亦無有
無色有情若異處生便異相續即從有色生無色
時色因應失後還生下不作應得又一切處死此
生彼既異相續此過皆生。】


「若一有情色不遍者。」


【述曰此牒外救理實三界是一相續然一一處分
位不同色不遍故但說無色。】


「無色亦同。」


【述曰此破約分位色不遍者約時分位無色亦然
無心位中無色無故。】


「又應審思言依名名。」


【述曰此下奪而別破故先徵也頌中所說映一切
名為是言依為是四蘊。】


「然於此中映十二處。」


【述曰此論主為決判然責異說意。】


「若謂皆是及相應法。」


【述曰此牒外人釋四蘊為名映一切若謂緣一切
尋即破言應唯意地意地方能通緣境故。】


「若謂所餘有情相續故。」


【述曰此牒外救頌中正說意地名名所餘是類故
是名攝故下破言引頌無用頌外更有能成因故
烏知不亦攝於色耶。】


「又如何說無過名者。」


【述曰此又徵破四蘊攝名何故說名無過名者。】
[018-0547b]


「若謂名中色不過者。」


【述曰此牒外計蘊數多故。】


「色中施設名豈能過。」


【述曰此約界處破。】


「若謂名通無色有者。」


【述曰此牒外救以通三為多。】


「諸不通者應不名名。」


【述曰此舉不通嘆等為難。】


「若謂不通無斯過者。」


【述曰牒外通難以類相從。】


「理亦不然與通等故。」


【述曰此論主破頌說通者餘即不通亦應頌說無
色餘定有色又引頌證明其最勝故偏說名能成
相續既許名中有非勝者理應同色不可攝名思
之可詳。】


「除所執名皆隨自在行。」


【述曰此責除名何為能從。】


「若謂此名色隨名轉。」


【述曰此牒外計名隨名行以展轉依破其偏義。】


「若謂名遍色無心有情故。」


【述曰此牒外計有色處必有名有名處非必色下
即破言非情及無心無四有色故。】


「亦非名色外更無第三。」


【述曰此明離二無名能隨。】
[018-0547c]


「又理不應定不應理。」


【述曰此總說過不應四蘊說為一法設是一法又
無隨行是故伽他說皆誰相。】


「上座於此但取餘名色。」


【述曰此即舉彼決釋也謂彼自許四蘊為名故名
色言具攝五蘊又經說識依名色言所宗過未無
有法體故於一念便別生疑下自釋言依餘除識。】


「今詳彼難答皆不應理。」


【述曰此破也異念相望識可依識是所共許故難
不成受等不可與識為依故彼釋言亦不應理。】


「今於此中為約俱生。」


【述曰此下第三舉經而會通也一通識名色更互
為緣經二通流轉觀至識轉還經初中先問後通
此即問也。】


「識緣名色說互為緣。」


【述曰此下釋一述正釋二破異釋述正釋中一正
釋二引證三通妨此即正釋也謂經說二互為緣
者謂說一念識支位中更互相依而得成立然後
位中名色外無別識體於識支位離識之外有名
色支故名色支通於識位識支不至後名色支故
名支成立巳後第二心無有識支再生雖互為緣
唯約俱起然以識後有名色名色前有識故識緣
名色亦據前後識前無名色名色後無識故名色
緣識唯據俱時然經部師並約前後以俱生法無
[018-0548a]
因果故故即以此證俱生因彈彼所宗唯約前後。】


「又契經說非佛法宗。」


【述曰此下引證於中提引二經一喻合成合證此
即初也即彼經說如蘆束喻有體時並尚不相同
撥二世無義何所託。】


「又契經說無障礙故。」


【述曰此引第二經證也既說癡所生染濁作意又
說非理作意為無明因又此中言能證俱起。】


「又如燈明俱有極成。」


【述曰此第三引喻為證謂燈生明理證因果同時。】


「而有救言燈明非異。」


【述曰此敘外計燈即是明既非異體何言因果。】


「此不應理非離燈焰。」


【述曰此破也燈之與明觸有熱冷量有小大色有
赤白處有近遠用有燒照種種不同世間聖教喻
等顯體故燈與明俱生體異。】


「若謂明焰是明因者。」


【述曰此牒外救明不依燈焰之與明同從炷起。】


「亦不應理非一和合生。」


【述曰此破也非一和合多果生故。】


「豈不一擊有非一果生。」


【述曰此外難如以鐵擊石火聲俱生例之一炷並
生明焰。】


「理亦不然因體各別。」
[018-0548b]


【述曰此論主破火依少分聲依多故又二各別自
類因故由是明焰異體相依同時而有成同法喻。】


「若識與名色識緣名色。」


【述曰此下通妨也一舉二通此即舉妨也。】


「互為緣性應知亦爾。」


【述曰此下通有三釋此即初也雖互為緣勝故偏
說所言勝者為心所依故能持精血故。】


「又識緣名色無別位故。」


【述曰此第二釋准前可解。】


「又識緣名色據剎那名色。」


【述曰此第三釋分位即定所以偏說剎那展轉說
互為緣。】


「大德羅摩生有名色。」


【述曰此下破異說先破邏摩後破上座此即舉初
也彼說中有末心名色引無間起結生類識正結
生識即生有時然生有未生此識先失無俱名色
生有名色從此引生是故名為互為緣義。】


「如是推尋識非緣性。」


【述曰此徵責也初從中有生獨識時若總為緣何
故唯受如其除識何故識非緣。】


「若謂彼位無識俱生。」


【述曰此牒外救中有末位無識俱生故無俱生不
為緣過。】


「應結生識獨有識生。」
[018-0548c]


【述曰此難也獨識無所依成過生故心所不應為
心所依故唯生異類無道理故未離色貪必有色
故由如是理故應無獨識生。】


「若謂此時而但說識。」


【述曰此牒外計有色不說。】


「即應此位生有名色。」


【述曰此破也色既有名豈無是故不應言獨識。】


「又應此獨識出自邪執。」


【述曰此責獨識位非中非理教相違故非正說。】


「又心心所緣餘境生。」


【述曰此又徵破心心所法前後生義以理推定違
宗所說顯彼不成此即徵也眼識無間即有受生
言眼觸所生顯受與眼識同緣一境受俱餘識為
有為無無即絕言若有餘識為是意識與受同緣
為是餘緣別緣異境。】


「且非意識生眼觸所生。」


【述曰此破意識與受同境眼觸所生受依於眼根
然依五根必緣現境後起意識若緣前色必定是
緣過去為境時既別故無容同境不可彼受意法
為緣意法為緣俱生意識乃至意觸所生受等不
生眼觸所生諸受。】


「亦非餘識得一切境。」


【述曰此破異識別緣異境若異依境可俱時生豈
直緣境多端亦乃有互緣義故應一時一切境以
[018-0549a]
不並生不自緣故。】


「若無諸識違理教故。」


【述曰此破無識受等獨生中間無識後無所依成
過失故識緣間斷而更續生說異有宗欲界無有
色無色界許有無心彼經部宗全不許有執滅定
等識續生故是故不可眼觸生受非眼識俱由是
諸心必有心所俱時而起一切心所亦必識俱故
中有末心無無識理無間無有獨識而生不爾便
違如前理教。】


「上座於此名色為緣。」


【述曰此下破上座說此舉計也彼以緣起次第義
中說識緣名色又更說名色與識更互為緣大緣
起經識不依名色為得住不故舉前二為相違難
以後即以第三理通謂識緣名色據為生緣展轉
為緣者據為住緣。】


「此亦不然有相依。」


【述曰論主破菩薩觀識緣誰而生知緣名色故知
名色為識生緣又如彼說名色但與名色時識為
依住緣然菩薩觀名色誰生知是初識識復誰生
知是名色是故說識名色生者即是為緣生名色
識而言後識與□相違又大緣起經說識依名色
住不言名色依識住更互不成彼宗不許識名色
俱直爾時足不成展轉況撥過未言其無者。】


「如何俱生有相依義。」
[018-0549b]


【述曰此外反問俱生依義。】


「若隨𨷂一一不立故。」


【述曰此論主釋相依道理。】


「又佛於彼理必不成。」


【述曰此論主釋大緣起經文意所說非欲為釋有
支次第說名色緣觸求為得緣故由是彼說識依
名色而得住者謂以名色為所依緣意識所依一
謂名所緣通二種五識翻此所緣一謂色所依二
名即等無間色即自色根餘所依所緣有俱生理
者於中五識所依必二謂異時同時所緣但一謂
同時意識所緣通此義貫通諸有支位不可據此
釋有支中識與名色互相依義故彼所說理必不
成展轉為緣據生緣故前釋為善。】


「然契經說此言何義。」


【述曰此下第二通流轉觀至識轉還經於中初舉
以問後以義答此即問也謂世尊說我菩薩時觀緣
起義之後後前前為因及至識支不言俱行乃
說知識名色為緣過此於餘心不復轉此何所顯。】


「菩薩爾時具顯二緣觀。」


【述曰此答也謂彼菩薩逆觀緣起所從生緣然其
生緣略有二種謂前俱起先觀老死乃至名色以
識為緣但說前生未論俱起今欲觀識所從之緣
若前生緣不異先前說以生支即識行即有故是
故於此舉俱生緣觀識俱生緣觀識俱生緣例餘
[018-0549c]
應爾所以至識心便轉還問先觀老死以生為緣
豈不巳觀名色從識解云老死宜攝未來四支名
色現身老死一分廣略不等故應再觀問行以無
明為緣無明攝現愛取既有廣略何不再觀解云
觀緣起門理應次第識由行起既巳不觀行由無
明無容隔起故不觀也。】


「如何名色為識俱緣。」


【述曰此問識俱名色生義。】


「巳於此中至識便還。」


【述曰此答也謂識生時以彼名色以所耽着境及
所依住身此中雖引釋識住義然於此中依身義
勝以經中說中說依第七故故經說識依名色言
又此所言喜愛潤識是由愛力令有漏識住着蘊
中得增長義以名色作識俱生緣故其識還於餘
不轉。】


「雖老死支以識為緣。」


【述曰此釋伏難恐有難言巳觀老死緣生而起何
不復觀名色緣識故此初釋文意可知。】


「毗婆沙師十二支處。」


【述曰此敘師釋前伏難識生名色實與生同為猒
情深故再觀察為猒流轉故不遍觀但再觀生餘
亦巳了欣慕還滅是故遍觀謂無明滅故諸行滅
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問猒怖生故須再
觀生亦應猒怖流轉須遍觀察而言由猒故不遍
[018-0550a]
觀此有何意解云如人知食香味不調為欲審知
蹔應齅由嫌不適但知便止如是為欲須再觀生
由猒情深不能遍遮。】


「巳辨名故名和合。」


【述曰此下第三釋觸初就所依說為六觸次就依
等分為二觸三就相應分為八觸如是說觸為十
六種此即初也觸言標體六就依分三和生言舉
因示體釋中初釋頌後決釋此即釋頌也恐疑第
六意意識法三不同時云何和合故初為釋因果
相屬故又同一果故和合義成因果相屬者以意
法二因生識為果同一果者三同生觸故。】


「觸體別有大地中巳成。」


【述曰此下決擇一明體實有二明與識俱三明為
受緣四為六處果五以受為果六辨因差別此文
即顯體是實有故俱舍說諸師於此覺慧不同一
說三和即名為觸如經部等一說別法與心相應
三和所生說名為觸如常有等相對決釋如先巳
辨。】


「雖三和生二緣生故。」


【述曰此下第二明與識俱於中初正辨觸後例受
等預辯此者以俱舍中引上座說要於觸後方有
受生根境為先次有識起此三和合即名為觸第
三剎那緣觸生受第二剎那合義成故第三剎那
二果俱故應問上座第二剎那為有受不第三念
[018-0550b]
識為是觸不一釋俱巳識皆是觸雖有受而非此
位受從此位觸生此次受以異境遮破謂後念受
與其位識境為同異如其同也不應從前生如其
異也無義相應起一釋觸無受受位識受非是觸
是故此中因成立觸與識俱起剩例成立受等俱
生問既無有說識後觸生何初成立識觸俱起解
云經部宗中無俱因果以執觸體即是三和故不
說言於識後起由前道理證別有觸理所逼故破
應識有恐彼聞觸三和所生便謂前三和引生後
念觸逆遮其計故立俱起此即觸識俱生正理立
比量言依此根觸與此根識非異時生與識生緣
無差別故如此根識。】


「謂契經說乃至廣說。」


【述曰此下釋因生緣無別義有二釋一釋隨根境
二釋隨名色此即初也內有識身即內六處外名
色言即外六境既說二二為觸生緣又餘經言二
緣生識故知與識生緣是同。】


「豈不此即因不極成。」


【述曰此外難內識身可兼六識理應顯觸緣三所
說生緣同因有不成過。】


「經義不然如前巳說。」


【述曰此引二二言證非三義又引前頌眼色二緣
生諸心所有法識觸俱受於法行攝有因證二觸
緣因遮成立。】
[018-0550c]


「又經說識觸生無能障故。」


【述曰此第二釋顯識與觸同以名色二法為緣。】


「由此即證是大地法。」


【述曰此下例證受等一以理證即生緣同如頌說
故二以教證說相雜故三以彼宗證以彼宗中識
即是觸又經說識與受等雜由此道理皆可俱生
是故名為大地法義。】


「彼作是言一切心俱。」


【述曰此敘上座釋大地法非要恒俱寧以恒俱證
大地法。】


「若爾何大地法義。」


【述曰此徵彼釋。】


「有三三地餘隨所應。」


【述曰此上座釋有尋伺等善等學等三三地中遍
遊行者名大地法若法唯於諸善地中有名大善
地法若法唯於諸染地中有名大煩惱地法於此
容生故於餘不生故隨應而起非謂恒生所以不
釋大不善者於根本論界身足中辯諸地義然彼
不說大不善地但是後代毗婆沙師因誦善故增
足不善地非本論不必復通所以不釋小煩惱者
以不說彼遍諸心故。】


「此但有言違前經故。」


【述曰此論主破違前所說相雜經文望作異端終
非正理。】
[018-0551a]


「彼作是說作如是說。」


【述曰此外反徵復引後說令論主釋意欲令前相
雜之意如後所說表同境義。】


「有何未了其理決定。」


【述曰此論主釋前後義殊。】


「寧知決定。」


【述曰此責所以。】


「以餘經中巳善成立。」


【述曰此論主引餘不離言證觸俱起三必俱起故
證非前後二無所緣故非觸境同以壽及𤏙無所
緣故斯例既成諸難皆息若彼釋經謂無間生應
經前說非無與有或有與無可有展轉互相依理
既無相依理豈有相雜能兩有互望可成相故故
由所引經巳善立俱義。】


「如何觸受所生觸。」


【述曰此下第三明受緣一問二答此即問也依前
道理觸受俱生何故伹言於觸生受故引兩處明
文為難。】


「豈不顯見觸亦爾。」


【述曰此下答一汎釋二通妨三示宗初中有三釋
此即初也引三二例義顯可知。】


「此例不平非受緣觸。」


【述曰此外難明隨燈行住影隨身變長二隨二有
無可言於彼起受定隨觸有何定因。】
[018-0551b]


「雖無現相有差別故。」


【述曰此論主釋隨觸行相領心為受即由此理隨
觸義成。】


「若猶不了不相違背。」


【述曰此第二釋若據假觸唯能生受不從受生若
據實觸亦從受生說互因果恐彼又說識亦與受
更互為緣故應假觸非唯生受是故釋言非唯眼
識為眼觸體受等亦依眼色生故。】


「又約別義顯異門義。」


【述曰此第三釋約領行相義說觸生受非即以此
受可生觸相應因故更互為緣引循身念為例可
知循身念者觀足至頂皆不淨成令於境中生猒
除染據念猒境餘無以加理是為言緣息念佛及
無量想總以異門亦斷貪欲。】


「如何知受亦為觸緣。」


【述曰此外問既約異門說觸生受理有異門說受
生觸如何知有。】


「餘契經說身受為緣起。」


【述曰此舉說有由身受觸即顯有身觸由身受生
證受觸相應因故俱有因故或相故故。】


「何故眼等不依說受等。」


【述曰此下通第二釋中之妨也一徵二釋三難四
通此即徵也所說假觸三和為體若諸三和唯能
生觸可從果號因名為觸然實三和亦生受等何
[018-0551c]
緣不說為受等耶。】


「以和合中皆觸引發。」


【述曰此釋也有三釋一謂若據果應亦名受但觸
義顯偏立觸名二明名觸據和合義非據生觸果
故受等非難若必和合能生觸果因名觸者即應
受等觸因生故皆得觸名然實受等皆從假觸生
一觸受通名餘立別想若說受等通名觸三和隨
果名觸無過若說受等唯別名果既不隨因因亦
不隨果據今義觸亦無有過由說受等皆三和生
故餘經言心所觸引。】


「若爾相等觸為緣受。」


【述曰此難也既許假觸通生想等何故但說能生
受耶。】


「亦說想等總說諸行。」


【述曰此通也了達經中說觸生想如前巳說然緣
起中唯說受者以觸後位受用最強故以受聲總
說諸行理實想等說在其中。】


「然於緣起絕彼根本。」


【述曰此示宗也前雖汎釋令義易彰理實緣起門
說實觸生受云何知然以但說從六處生故若據
假觸不但依根以必具三合成體故實觸豈但從
根生耶實雖從三而根最勝偏說勝故但說從根
而假所依即無勝劣偏說根故知實非假若爾何
緣言唯生受不言俱受及受生餘解云說前位勝
[018-0552a]
因生後勝果故或後位受為愛等近因為令怖果
近觸令不起由斯偏說觸為受因理實從觸亦生
想等從受亦有觸等法生與展轉因田無相違失。】


「諸心心所法六處緣觸。」


【述曰此下第四顯為六處果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對餘心等責為果偏。】


「此位觸勝六處為緣。」


【述曰此答此位據勝理實應通。】


「復以何緣生勝想等。」


【述曰此下第五顯以受為果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觸勝位後亦有想勝何緣但說生勝受耶。】


「雖觸與彼不應為難。」


【述曰此答也於觸勝位與受等俱然相應中受領
觸相是故說觸順受義強故於後時亦偏順受故
說觸果唯受非餘如勝解順決定輕安順止勤順
觀等偏說為因。】


「名色二六處緣觸何差別。」


【述曰此下第六就因差別初問後答此則問也觸
因差別有三不同一名色緣觸二緣二生觸三六
處緣觸此三何異。】


「名色緣觸說在何經。」


【述曰此下答初述巳見後敘異說述巳見中初徵
其說處二舉經說文三徵經所辯四對釋辨異此
即徵其說處也緣二生觸如伽他說眼色二等又
[018-0552b]
契經說由有識身及外名色二二為緣諸觸生起
六處緣觸如緣起中名色緣觸何經正說。】


「大緣起經所謂名色。」


【述曰此舉經說文也可了知顯有體可知可施設
者顯可說名觸觸之由序觸因觸緣總而言之顯
能生觸亦可別配觸之由序顯假所依根因餘緣
生於實觸餘如次釋。】


「此所引經欲辯何義。」


【述曰此徵經所辯。】


「辯名與色亦不可施設。」


【述曰此下對釋辯異釋有兩處各有釋辯此即初
釋也謂彼經中說境為行相就依士釋行所行相
故說根為標舉依訓詞門標識等名故說五根五
境以為色身就同依釋以色為體色即是身故此
和合位名有對觸有對觸因故說意法處以為名
身就同依釋以名為體名即是身故此和合位名
增語觸增語觸因故從果為名就多時釋故於意
法施設為名身意法若無語觸非有是無所依假
非有義說有對觸准此可知因有假觸實觸得生
假觸若無實亦非有體非有故不可了知其體既
名依何說故於三世皆難立名以過未名因現在
故現若無體說誰曾當是假觸無實亦無義此說
假觸以為名色從假生實說為緣觸。】


「若但如是故有差別。」
[018-0552c]


【述曰此對前釋辯因異也謂如四釋名即意及法
色即五根境如是便與二緣觸同然名色言說六
處位說五根境以為色故二言遍通一切根境故
二名色通局不同名色雖將六處同位唯根通境
體有寬狹故三種因異不同。】


「復有別義實觸亦無。」


【述曰此第二釋行相標舉與前釋同依此二種所
生實觸名名色身身謂所依依意生者就多財釋
以名為身說為名身即此名身名增語觸依五根
者就多財釋以色為身說名色身即此色身名有
對觸雖復通依行相標舉根是所依故隨所依標
名恐有生疑問說名身依於意識云以意識為所
依故據此則應名意識觸而名意觸豈不相違故
今釋言意意識一體無異故名色所依即二緣體
以名以色為所依故如是之觸名有依此若無者
無無依觸下義釋中以無依等假觸無例無二身
實非有又釋名色所依即內六處體是名色為所
依故即六所依名為六觸假說觸故此若非有實
觸亦無實觸非依名無依觸下以雖六無假觸例
離所依無實觸六觸謂六處。】


「若作如是知甚深義。」


【述曰此對前釋辯因異也既說名色但取所依故
名色與六處無別作異門說令知異義與二有別
如前應知。】
[018-0553a]


「有餘師說如其次第。」


【述曰此敘異說有兩家前說名色體寬二唯根境
六處唯根後說名色攝多故依界二唯根境故依
處緣起說緣故說六處評云異說皆於正理無所
相違。】


「即前六觸立增語觸名。」


【述曰此下第二就所依等分為二觸謂五識相應
名有對觸以所依境皆有對故此就依士或相隣
釋有對之觸故近有對觸故意識相應名增語觸
增語謂名增謂增上語為增上名方得生巳語為
增故名增語或謂增長謂緣名故增上語言或謂
增勝名能表詮勝於語故又由名力令語勝故名
近是意長境意觸從彼名從境為名就依士釋或
相隣釋。】


「有說意識立增語觸名。」


【述曰此敘異說意識名增語為語增上故就依士
釋語為增上故就多財釋彼相應觸就相隣釋名
增語觸顯為不從餘相應法故說主言。】


「即前六觸十六種觸。」


【述曰此就相應分為八觸受行極似觸釋觸為受
所領依觸而生故釋為受行相依與受相應辯順
俱受能引生言辯順後受。】


「巳辯觸但依心故。」


【述曰此下第四釋受於中初總後別此即總也約
[018-0553b]
因差別總分為六就所依異總判為二如文可知
所是釋名皆就依士。】


「頌曰此復成十八復分成十八。」


【述曰此下別分別謂於心受廣分別義初開定數
後義分別此即初也然於釋中義有七節一辯定
數二釋名義三會違文四簡相濫五緣境異六廣
收體五辨別用此即初文顯成十八。】


「云何十八意近行耶。」


【述曰此徵其體。】


「謂喜憂捨各六近行。」


【述曰此舉三六示其體。】


「此復何緣立為十八。」


【述曰此重徵數不增不減謂分別受約體應一約
行應三相應應六約境亦爾行相應境應三十三
此依何義唯立十八。】


「由三領納領納異故。」


【述曰此釋也謂取三行據一相應就境不同故成
十八。】


「意近行名為目何義。」


【述曰此下釋名義此即問也。】


「喜等有力數遊行故。」


【述曰此釋憂喜等三緣差別境引意令起故名近
行近是隣逼義彼與意相應故名近行是因義為
意行因就依士釋意之近因名意近行或復行者
[018-0553c]
是遷轉義彼緣異境故得行名近意令行名意近
行或復行者是動作義能動作意故得行名是近
意行故意近行。】


「若說喜等名意近行。」


【述曰此牒異釋謂說喜等以意為緣能數行境就
多財釋以意為近行立意近行名。】


「即應想等由意行故。」


【述曰此難也就多財釋想等亦同想等既非明非
此釋。】


「若唯意地乃至廣說。」


【述曰此下會違文舉違文也以經中說眼見色巳
於順喜色起喜近行於順憂色起憂近行於順捨
色起捨近行耳聞聲巳乃至意識法巳云何乃說
唯意相應。】


「此不相違不應為難。」


【述曰此會釋也五識引意故言見巳以言見等明
五識引既有巳言顯非五識經文巳顯豈合致疑。】


「何緣身受非意近行。」


【述曰此下簡相濫一簡身受二簡意樂此責身受
非近行因。】


「與意近行亦不名行。」


【述曰此正簡也其立意近行依意名意近分別故
名行身受不然。】


「豈不身受數遊行故。」
[018-0554a]


【述曰以舉引意能為近緣例可近行。】


「此亦不然而有近行故。」


【述曰此破也𨷂前相故非定引故非必由故非意
近行。】


「第三靜慮意近行中。」


【述曰此舉意樂責成近行。】


「此責不然方名行故。」


【述曰此下破有三理非一欲界無又非餘色少故
不說二由滯境行推移故行義相違。】


「又無所對意近行故。」


【述曰此第三無所對意苦故不立意樂為近行攝。】


「若爾應無無所對故。」


【述曰此外難捨無所對應非近行。】


「不爾憂喜故無有失。」


【述曰此通也意地憂喜即為捨對若爾即捨名為
樂對以根同地無捨對故謂於三定自根本地無
所對捨若爾近分唯有捨根自地無對應非近行
及初二定所有喜根自地無對應非近行不爾欲
界捨及喜根皆有同地所對法故或捨容有自地
所對謂欲界中曾無樂有自地所對故彼不可意
近故。】


「然十八中名為雜緣。」


【述曰此明緣境異。】


「若雖非見諸意近行。」
[018-0554b]


【述曰此下廣収體一收無引二收異引此收無引
也恐執經文見色巳等便謂不見直爾緣色非近
行收為明總收故非是說若要見巳方有近行未
離欲貪不得上眼耳故無見聞色界色等而以有
染心緣上色等名緣上界色等近行以無記近行
不緣上地故身在色界必無齅嘗觸欲香味觸理
而以善無記若緣欲香味觸名為緣欲界香等近
行故。】


「若爾何故乃至廣說。」


【述曰此舉顯違難。】


「隨明了說而可分別故。」


【述曰此通也眼見等引緣明了故依眼等引易辨
說故隨了易說說見等引理實非引亦近行收。】


「又諸近行令類解所餘。」


【述曰此收異引也恐執經文眼見色巳於順喜色
起喜行等便謂見色巳於於順喜聲起意近行非
近行收如但見鈴須緣聲等為明總攝故作是言
恐難違文逆為通釋經文釋經文所舉隨無亂說
別意建立無雜亂故顯境無定隨現在心故言此
中且舉現在類知過未自緣此時亦即於中喜憂
無雜況復總對其餘有情。】


「續生命終容有喜近行。」


【述曰此顯別用也唯捨近行任運得能為續生捨
順死故能為命終餘行不爾唯有雜緣諸捨近行
[018-0554c]
能正離染以意近行唯是有漏有漏離染唯近分
定定是故唯捨總厭欣故唯有雜緣諸加行道容
有喜行以根本定為加行故若無間道唯近分捨
最後解脫容有喜行謂後解脫入根本定故知九
無間道前八解脫間但是雜緣捨行第九解脫及
加行道捨及喜問憂根能作加行道不解云遠對
無違非近加行。】


「諸意近行中亦唯有一。」


【述曰此下義分別一分別繫緣二辯有無漏此分
別繫緣也欲界繫十八俱能緣欲十二緣色三緣
無色初二靜慮唯有十二俱緣欲界八緣色界二
緣無色三四靜慮唯有六捨俱緣欲界四緣色界
一緣無色空處近分有四近行俱得緣色一緣無
色四無色本及上三邊唯一法捨唯緣無色問說
色緣欲界定無染善緣下境為身在下在上亦緣
無覆無記為緣下不解云在上亦緣於理無妨所言
法知非依上身以無漏心緣有漏法必以苦集厭
行而緣巳厭不欲重觀所以生上不起緣滅道者
非厭與欣由厭既無欣亦不起諸有漏慧諦觀亦
然餘厭欣心例不依上然有直爾宿住地心及餘
位緣非厭欣行身生何地緣下無違辯本事等說
分別處但作是說有說一生即生上地應定無有
下地分別即此生中彼三分別無容得有現在前
故此文伹說身生上地不起下地分別現前不言
[018-0555a]
不起上地所繫緣下分別故知亦有身生上地善
緣下心又上文言染污分別緣自上地無記分別
緣自下地非生餘地能起餘地無覆無記分別現
前故知亦有身在上地起上地繫無記近行能緣
下境是何緣下未見明文以理詳文通三無失復
更思撿未可指南依下身無此中不說生上便有
故不言無緣自並無遮緣上雖無覆俱緣不繫理
亦無違。】


「諸意近行體相違故。」


【述曰此辯有無漏釋中初釋頌後廣辯總而言之
文有四節一明有無漏二成就多少三獲得多少
四會師句經此即初也立意近行令意數行增長
世間有情皆有分別而起涅槃相違故近行門不
通無漏。】


「誰成就幾意近行耶。」


【述曰此下明成就多少初正辯宗復破異說正辯
宗中初問後釋此即問也有情不同生下生上得
不得定離未離貪於中誰成幾意近行。】


「謂生欲界唯染污故。」


【述曰此下釋於中略釋生欲界者後例釋餘生欲
有情有十八例一謂未得色界善心得八地善心
各有二種謂未離下欲及巳斷貪乃至巳除非相
貪者於中但釋初出四例餘義准知此即釋初也
初二定八謂四喜四捨三四定四謂四捨無色界
[018-0555b]
一謂一捨由彼但緣自上地故。】


「若巳獲得不緣下故。」


【述曰此釋第二以得近分故捨具六善緣下故未
得本定不得善喜故唯有四。】


「豈不意近行應無緣香味近行。」


【述曰此難上地能緣香味以經中說彼識引故。】


「此責不然五識所引。」


【述曰此通也謂如人間生盲聾等有自性念生知
及正在定緣色及聲及未得通緣上界色如前所
辯廣收體中無引異引皆近行攝隨明無乱經說
定引。】


「成二定八無色如前。」


【述曰此釋第二成二定等。】


「巳離欲貪皆如前說。」


【述曰此釋第三除欲六憂離欲捨故。】


「若巳獲得餘如前說。」


【述曰此釋第四餘定成欲初定十二三四定四無
色界一皆如前說。】


「由此道理餘應知。」


【述曰此以前四准餘十四及以生欲准生上上生
初定天及至非想如次十六十四十二十一六四
二例皆准可知。】


「若生色界通果心俱。」


【述曰此隨難釋謂生上地捨下地法唯欲通果成
[018-0555c]
由定心故生色無容起欲作故得成就欲界作心
即成彼俱捨法近行心無苦樂故唯捨受總緣作
事名法近行問有時發語理但緣聲如何不名緣
聲近行解云彼若發語必亦意緣所以說義是故
亦且是法近行攝問如前文說非生餘地能起餘
地無覆無記分別現前云何此中言生色界成就
欲界法捨近行解云上言無者唯據追緣過去色
等差別分別異地不行此是總緣現在分別下與
上例前巳分別。】


「經主此中故作是說。」


【述曰此下破異說一敘二破此即敘也經主意以
諸阿羅漢得六恒住故見色巳不喜不憂心恒住
捨意正念知便謂無學近行都無准此證知近行
唯染喜者俱愛憂必帶憎不擇而捨是無明相故
此中若巳離染此地近行必不現行由是證知唯
雜染者能牽於意得近行名善無覆俱非意近行
以阿羅漢容有起故。】


「未審經主善喜等受。」


【述曰此下破故先徵責許不許因善有漏心非意
近行近行要與煩惱相應巳斷而行非近行攝要
六恒住遠所治受如是所說何緣證知。】


「又彼自說契經相違。」


【述曰此下引彼所言以證巳義經主定說雜染是
染言伹遮無染說不喜等唯有無染非其所遮說
[018-0556a]
差別言必有所簡若無無染何須染言。】


「又諸有漏所說為善。」


【述曰此引彼說唯雜染言顯同有漏却成巳義又
引彼說我見異言却顯違經別生異旨及證正宗。】


「此諸近行捨法近行。」


【述曰此第三明獲得多少獲是引取義得是巳受
義故於離欲八無間中新新引取六捨近行八解
脫道起名得非謂二道所得不同牽受義殊故分
差別准上第九二種道中獲得通果非二道中別
有所得說初定言攝眷屬者以於爾時亦得餘品
近定分故離第四定得空處心故彼不能獲得通
果離空處等得識等心故彼令無緣色等行得無
學時得九地善但由離欲不得六憂上生下時獲
得當地言當地者依當地成不因地者非當地繫
生欲界時不得欲界通果心故依地故故非自成
故失所依故。】


「又即喜等餘不別說。」


【述曰此下會師句經初釋經文後義分別貪等滯
境名為耽嗜諸染污受為耽嗜依無貪等心名為
出離諸善性受為出離依無記雙隨故不別說由
二依別成三十六然世尊說此三十六為奢是个反
薩多鉢陀唐云師句隨此諸句能表大師師之句
故表師句故名為師句有說鉢陀唐曰迹義邪師
所識得即迹名以鉢陀聲是所遊義一言所遊謂
[018-0556b]
之句一足所遊謂迹有說此受名設薩怛囉鉢他
唐言刀路或名設怛[口*盂]鉢他唐言怨路刀怨皆是
怨之通名路亦所遊但非差別以有漏法為受所
依故得名也有說此受名設薩怛囉鉢陁唐言刀
迹意刀所踐得刀迹名但以師刀與怨梵本聲濫
鉢陁鉢他亦少相似是故誦者各執一文又鉢陁
聲義兼句迹由茲釋者各見不同所以於中有種
種釋然其的據未卜所從理並無違故今並舉。】


「此三十六如前應知。」


【述曰此下義分別一明繫地二明緣境三明隨斷
此即繫地也出離依能緣下耽嗜依不緣下故多
少別思之可知。】


「此約界地如應當思。」


【述曰此第二明緣境文顯易知准意行文例亦可
解。】


「如契經說無量差別。」


【述曰此明隨斷謂引經中所說依此能斷捨此差
別名言會釋其義以出離依捨躭嗜依是指伏斷
依喜捨憂是離欲依捨離喜是離二色界之捨名
種種無色之捨名一性依一捨異是離色無漏名
非類無色名一性依非捨一是離無色此等斷言
顯以同斷義顯可知應審思擇。】


「何緣不說如前巳辯。」


【述曰此即是後餘指別文隨斷巳成前分別分別
[018-0556c]
四餘行識等餘文具辯故不分別。】


「若爾何緣更興此頌。」


【述曰此責成意有二釋謂不分別前論中巳辯餘
所說處何故此中重興此頌前論今頌作者不同
豈以前文難興此頌解云論釋於頌引釋相違今
為一文可為此難或餘處說至文可知何假此中
指在餘處若義巳指豈不煩文此釋便為正難頌
意。】


「為於後頌更興此頌。」


【述曰此答也若不重指恐疑後頌廣釋餘支顯是
前文故收支義。】


「如前巳說應無解脫。」


【述曰此大文第二明略攝喻顯謂於上成廣辯十
二此下舉上略攝為三為顯用殊約喻以顯於中
煩惱五法為喻初喻為因第二相續第三未斷第
四頻生第五間業鎮生池者諸身為生果喻有三
初喻有漏二喻有窮三喻近果異熟喻一顯不更
招生餘飲食謂別辯體成餘飲食謂即體成巳熟
食中無此二用異熟果事例亦如是但酬因用不
更招生不爾無窮便成大過。】


○釋第三十卷論



「巳辯緣起餘三無色三。」


【述曰此下大文第九明四有然四有義名體巳彰
體不越前所立義故云如中有如前廣辯生有即
[018-0557a]
是緣起識生支死有即是受老死支攝本有即是
無明行名色六處觸受取有與受老死一分隨前
所說本有謂死前受生剎那後又於先辯中有段
中論文巳辯四有名義是故其義於上巳明故於
此中辯性及繫頌中一句標體三句分別分別中
二句二字辯性三字辯繫辯性中二句辯生有二
字辯餘三辯生有中一句判性一句辯意自地顯
非他煩惱顯非纏垢及攝惱盡。】


「論曰於四有中無覆無記。」


【述曰此釋初兩句生受生心必由惑潤是故生有
唯染性收。】


「由何等惑。」


【述曰此責能染。】


「一切煩惱。」


【述曰此明遍收一切隨眠。】


「諸煩惱染諸生有耶。」


【述曰此問既攝一切上下異地得相染耶。】


「不爾。」


【述曰此顯非。】


「云何。」


【述曰此責非意。】


「但由自地非諸纏垢。」


【述曰此明因果地別故不相染同地煩惱俱有潤
能必非纏垢心昧劣故纏垢要由強思起故。】
[018-0557b]


「有餘師說唯此二能。」


【述曰此敘異說言唯二惑。】


「此二非無染污生有。」


【述曰此破也顯通一切非唯此二我慢我愛見道
所斷聖結生有必不現行□□□□是解煩惱又
有情有起無有愛彼必不起此二現前言二數行
有不成過。】


「餘中有等猶如生有。」


【述曰此解餘三餘言即表三有三言顯通三性中
有長意故說通三初位如生亦唯染污。】


「如是四有巳具思擇。」


【述曰此釋無色三謂除中有義准餘界皆具四有
文顯可知。】


「有情於此引及起如次。」


【述曰上來九段大文第一辯有情起自下第二辨
有性住所言起者未必唯生建立有□□□差別
成有情故說名為起今言住非□□□□□有情
支約所因於三頌中初句總示五句別釋兩句
通經餘辨染用於別釋中前三句釋段食後兩句
釋餘三段食中三義一標其名二明界繫三明體
性體性中初表正二遮濫三食中三義一標名二
體性三界繫表段無無漏體遍四境故便舉三而
遮色無功況有以遮無三食體標自名類通無漏
故為遮無而說有無功舉體以遮餘是故段食即
[018-0557c]
以舉三遮色為出體三食即以有漏遮無為出體。】


「論曰經說世尊三思四識。」


【述曰此下釋於中初隨頌顯義後隨難決擇隨頌
顯義中此即釋初總示也如來始於摩揭陁國菩
提樹下成等正覺方欲往就劫比羅筏薩都國度
諸親宜化渡殑伽河時毗舍離布剌拏舊云富蘭
那訛也唐云圓滿等將諸門人從苦行所遠至河
側來近世尊思量如來具諸相好捨於王位出家
為道必有所證我當歸依既見世尊晤起巳問言
王子何證何能世尊正為破彼自餓兼為遮遣宿
作自然常因等計故以寓意先作是答我於一法
正覺正說謂諸有情皆依食住布剌拏等聞巳生
欣上知自餓門非出要法歸依種覺求哀乞義皆
依食言若唯據段有不資食便為妄言故知如來
總於一切能持能引有情法中從多就勝說四為
食梵云質跢波𠼝訶囉唐言四食阿訶囉者是能
引義或能持義持即持現引即引當自古相傳義
譯為食亦以西方說食為阿訶囉標數列名如文
易了。】


「段有二種翻此為麤。」


【述曰此釋別釋中段食標名也開麤細門以二義
釋一謂無穢為細有穢為麤劫初食者謂地味地
皮餅林藤三種皆無變穢香焰以去即麤食攝二
謂少耎而細多鞕為麤細污蟲即虱也其體細少
[018-0558a]
從污而生故得名也此食為少嬰兒食為耎等即
等取蟣老人等餘麤可知。】


「如是段食如極光淨天。」


【述曰此釋段食界繫也謂唯欲界以實色界所有
妙觸亦能益身猶如喜食亦有食義然無分段吞
噉之理為食義劣故不名食由此故得說彼離段
食貪於勝段食巳離貪故亦說色界不依外緣非
由吞噉身方住故。】


「若爾欲界方名段食。」


【述曰此外難若以色界無吞噉則無段食者即應
欲界唯吞噉方得名段食。】


「不爾欲界無相類失。」


【述曰此通難也欲界中有非者例得名色界總無
是故無所例故以三境皆得食名。】


「若人生在壽豈斷壞。」


【述曰此外難如上所說非上界身依外緣住以證
色界定無段食此明雖有能益之觸攝益於身設
使無之不由無故身壽便盡故彼身住不由外緣
又顯不由吞噉段食身分得住既北洲人定壽千
歲必無中夭設離吞噉壽無盡義應如色界說無
段食不依外緣身得住故。】


「雖不斷壞苦為存活。」


【述曰色界無食形色無虧北洲有損不可為例。】


「若爾如何彼由食住。」
[018-0558b]


【述曰此外難形色雖損終不致殂無食而存此為
巳終如何說彼住必由於段食說欲界必由外緣
故。】


「香等為食有能益煗。」


【述曰此下通難有二釋此即初也香觸為食是故
得住。】


「或非欲界不應為難。」


【述曰此第二釋設許北洲離段吞噉而身得住理
亦無違不言欲界皆資段食別有不資亦非段食
定唯欲界色界亦有謂能益觸從多說故言欲界
資段食就勝說故言下有上無故不應難。】


「然段食體強而速故。」


【述曰此釋段食體性中正表也初總釋次別釋後
總結此總釋也唯言為顯不攝第四三言為顯三
無非食事十一者一香二味餘十一觸口鼻所受
故得段名非二受者相從立名餘文易了。】


「豈不求食亦名為食。」


【述曰此下別釋三也一難二通此即外難能損之
觸是食所治不應名食此即意顯攝三不盡以飢
渴觸應非食故。】


「由此二種此二勝餘。」


【述曰此通難消宿食希新美顯無病故是食。】


「色處應言是段食不。」


【述曰此下別釋唯言明三處之外若有是食唯義
[018-0558c]
不成然以段食之功能持相續長養根大必須相
續之法能持身聲非相續非食義顯必須有形段
法能養根大意處法處非食易彰眼等五根雖含
二義但為段食謂益自根根非所取故不能益義
皆易了唯有色處相續有形體是境攝可段吞噉
故於非食應廣思擇廣思擇中初辨自宗後破異
說辨自宗中初辯義後通難辯義中一問二答三
責四通五徵六釋此即問也。】


「應言是段亦段別噉故。」


【述曰此答也許是段。】


「若爾何故言三處為體。」


【述曰此責也若色亦是段段食何唯三。】


「以約食說故但言三。」


【述曰此通也色雖是段而非是食此中說食故但
有三。】


「色處何緣不名為食。」


【述曰此下徵有二初徵非食因後徵知非因此即
初也。】


「是不至根可成食事。」


【述曰此下釋對二徵有二釋此即初也立比量言
色非段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猶如聲處意義云
何立食以養身養身必須近至近至方能資故又
食以資身資身必須被取被取方成益故凡斯二
義必待俱時如其前後不成食事無色被眼取謂
[018-0559a]
即被取而非近至香味觸至無根即近至而非被
取唯香味觸近至自根二義俱成乃名為食契經
所說顯近至義津液浸潤顯內外相保吻舌取味
以必因水舌知味故進度喉筒即咽通喉嚨也漸
漸消化即麁食消也味即食之濃膩汁也或食之
上妙精也如言地味非唯味處此味須食而染能
為損益是食之勢故名勢如言力勢此味能熟作
用圓滿故名熟如言果熟此味定是種種威德是
食功用是食所有故名德如言德句義如是四義
皆同食之濃精也諸蟲即有情身內所有諸蟲也
爾時以下釋前論意所以彼俱身方名食者爾時
方有食作用故恐有疑難在器中應非食攝故下
為釋從當為名如造罪人召地獄等恐有救言色
香等四同在一寧分是非即以同在段因證色亦
是食故論主以聲不相應令彼違宗作自比量亦
即彼舉同在段中然非食攝作不定過恐彼亦許
聲等是食所立此相符極成不定同喻所立不成
故下又以不相續故證聲非食無段故證不相應
非食所別音聲雖極微聚虗疎不可分段吞噉永
無如如。】


「又如何知色處非食。」


【述曰此第二徵起非因。】


「身內攝益形顯力。」


【述曰此下後釋也有三義此即初也齅香甞味為
[018-0559b]
食極成塗洗益身證觸是食皆近至根為根取故色
無此用為食不成以根取時近眼猶迷既不消處
無味等生及至身中非根所取味等本擬流潤自
根色處既無明其非食恐執見日能損眼根見月
能益執色為食故下為釋是觸功能問食至腹內
無鼻舌根爾時香味亦是食不解云是食為益之
法未必唯為益根爾時亦能益於大種若爾色處
何不益耶不爾色處無至益同香味等三至能益
故如至方色即不然或可爾時唯觸為食若爾何
故說食有三在鼻口中二為食故通前後說故言
食有三二中宜以支觸為續。】


「豈不苦樂亦為損益。」


【述曰此外難不言觸非但食非一亦如緣色苦樂
與識俱生爾時苦樂於眼能為損益然苦與樂由
緣色生展轉而言遠由於色既能損益為食義成
由與觸同能損益故。】


「理不應然定非色處。」


【述曰此通難也若據前因方成損益即名食者見
色之時由眼由明及意界等方生眼識如是展轉
損益眼根豈容眼等亦名為食即顯前因有不定
過又實但觸能為損益色處無能緣色之觸能生
苦樂能為食事非色能生見色不能增損眼故色
不生苦樂故前因不成若爾見藥何不生觸能為
損益解云藥為損益在香味觸故見藥時於色好
[018-0559c]
醜亦能生觸觸為食事然於藥用未有功能若爾
我宗為食亦爾解云故知能益唯香等三而遠生
觸誰云不爾。】


「又與極成差別相故。」


【述曰此第二義也香等三種為食極成然其勝義
是不共境色是共境如聲非食外香等三獨至根
俱名為不共內香等三勝義不共亦可色處有一
色體俱時多収名之為共香等不然故名不共亦
色處一向可共香等三種外即可共內必不共是
故不同以聲為喻證其非食。】


「又諸段食設劬勞故。」


【述曰此第三義成食至俱香等便增以極分明可
易知故壞其形顯以和雜故勞營食者唯求香等
故但香等是食非多。】


「若爾何故具至色香味。」


【述曰此下通經此舉經文說色為食。】


「為令欣樂是色香味。」


【述曰此釋也謂兼讚助非是食體或讚所捨所受
非讚食體。】


「又先巳說。」


【述曰此指先說。】


「先說者何。」


【述曰此責說處。】


「謂為當為名有何相違。」
[018-0560a]


【述曰此舉說處謂在以前中未實名食從當立稱
假讚無過。】


「又歎食德亦依非體。」


【述曰此第三釋歎食德諸毉亦然。】


「又舉色相故作是說。」


【述曰此第四釋明讚色妙表餘亦然也。】


「經何不讚食具觸耶。」


【述曰此責經中不讚觸意。】


「讚具色等體無缺減。」


【述曰此釋也一謂義顯准例可知二是食體此食
言顯如其次第義言無減。】


「然上座言皆名為食。」


【述曰此下破異說一舉計二正破此即舉計彼說
同聚色香味觸皆名為食一以經證謂唯捴說進
入口鼻牙齒咀嚼乃至廣說不言除色然色香等
捴可進入故應同聚皆是食體二以理證謂皆消
時能增血等。】


「彼言非理證色亦是食。」


【述曰此下破此先破經證經雖捴說應以義簡故
引三例一引經說業為生因然有非業是生因謂
有漏有記得等有是業非生因謂無漏無記業二
引經說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能斷業中
唯有七二能斷黑業四能斷白一能斷二除上無
能所盡中又除第四及無色業三引經說識生等
[018-0560b]
言應簡無漏食亦應爾應有食相謂可吞噉此簡
聲等及有食用謂能益根此言簡色是故唯三。】


「又彼所說能任持身。」


【述曰此牒其立理責其述意但有此說無因證成
湏成無因有不成過。】


「是故食體唯香味觸。」


【述曰此捴結也。】


「非色不能益無所益故。」


【述曰此釋遮濫也以餘非食其義易知色非難知
故須簡別一由不益自根明其無至益用二由不
益解脫明其無遠益用謂以不益解脫明見色時
益根樂明見時尚不益眼例至身內無益於根。】


「巳說設食不濫無漏。」


【述曰此下釋餘三食初正釋文後釋妨難此即正
釋文也於結前中巳說段食結上標名巳說界繫
結上界繫巳說體結上體性應知巳說通於三處
釋三食中觸謂等釋標名此三唯有漏釋其體通
三界皆有釋界繫如是四等因次捴結唯後三等
釋簡別意。】


「何緣無漏觸等非食。」


【述曰此下釋妨難初釋所遮妨後釋所立妨此即
舉所遮妨也何緣無漏為食所遮。】


「食謂能牽其理定成。」


【述曰此釋也食謂能牽諸有即能引義故名食謂
[018-0560c]
此地食能引未來此地諸有能資諸有即能持義
故名食謂此地食能持此持現在此地諸有由此
二義為食定漏故佛教令修厭食相以順有故是
可厭斷愛生長處無漏但能資他引有謂現前時
長養根等餘義皆闕他地有漏亦伹能資故立有
漏他地非食疑曰能牽後有謂異熟因牽後生者
即唯不善巳有漏法順生後愛方有能牽餘既無
能應同無漏及他地法是即段食唯無記故無能
引功若謂由其資餘令引無漏他地亦能資益於
斷二際摩悟所從故下釋言無漏雖蹔能資現有
為成巳依非為令引所趣異故有漏不然不可為
例結當來有釋有二種一唯異熟二通有漏若唯
異熟法是此地有漏無記皆能資益此異熟因令
感當果於中若是異熟無記望當同類為同類因
與異熟因有同牽義若非同類但據能資資及能
牽皆名引後無漏他地不可例同若通有漏更互
皆爾疑曰外法香等既不能資亦無牽能應不成
食故下為釋為食通三外唯等流覺內三種令異
熟住令等流生令長養長如是展轉皆得名食或
可此文舉其體類明其展轉牽有功能理定成言
顯有食義。】


「云何應知應不得成。」


【述曰此下釋所立妨此即舉妨也所立三食用別
云何若用不殊如香味觸合為一食應不成三。】
[018-0561a]


「如一摶中差別極成。」


【述曰此釋也有三義初明二三別俱難了各以其
實用別不同然觸等三可分三食以不共知是一
食故香等不爾共知一故由是觸等可理分三不
應言一同於香等次明二三用俱難了然觸等體
亦難了知為令了知據理分別香等三體遮易了
知故但言一後明觸等據其增時亦有差別謂此
三種所得果殊如前所言能益引起能依當有現
行時別謂生愛時觸食現行引當有時老死等思
食現行於結生位識食現行或對此三辨果差別
或若此位觸食最強以餘為因成立勝用即觸是
果其餘名因思識若強例亦應爾即勝果起位名
果現行約此行時非無差別。】


「如契經說為何所因。」


【述曰此下釋通難此即舉難興問也部多之言義
具多釋故存梵本不顯唐言此中且據一義興問
一即名正所顯二即義論宗故舉巳生為釋也。】


「此因中有所引果義。」


【述曰此下通釋顯意求生言因中有為證此義汎
舉諸經立以五名因於中有體此即初也如前巳
辯欲界色業不能牽引牽引業者必是意思從意
思生意所成故名成也。】


「若爾此應有大過失。」


【述曰此外難胎卵濕生亦引業感應必意成。】
[018-0561b]


「不爾中有以成身故。」


【述曰此通難攬外緣者不唯意成故唯化生立意
成號豈不有濫化生生有不爾巳如前文顯故若
爾色界色為能引應非意成不爾彼天色雖能引
必有思故。】


「二者求生未斷生結。」


【述曰此舉後四前三易第五二義二經為證一以
頓現故名為起二以頓暫現故名起對當生定者
不退轉故前經中說生死之身名之為壞可破壞
故即顯可斷及無常滅故說彼身名壞自體及壞
世間所言有者非有身有是有此有謂世世尊說
有此壞自體起即顯忽有可壞自體歘然起義亦
應說有壞世間生梵音多倒故生居上又釋言有
壞者顯生死身有破壞義是故說彼名有壞自體
有壞世間欲明有壞自體起巳便生有壞世間故
作是說上起下生隨義為文自體世間是其通稱
為明中有實有故以自體標真生有恐執為常故
以世間辯過後經易了。】


「何緣說食所謂覺支。」


【述曰此下釋辯勝用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即問
也如中阿含習相應品食經中說明解脫亦有食
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如是七
覺支四念處三妙行護諸根正念智正思惟行問
善法親近善知識善人如次前前法以後後為食
[018-0561c]
明解脫者即此涅槃故諸有為皆有食義如何但
立四為食耶。】


「雖諸有為無因緣用。」


【述曰此答也就勝說四餘非無能引例可解。】


「四食勝用其相云何。」


【述曰此徵也。】


「謂初二食二有無始。」


【述曰此下釋於中初述巳見後敘異說述巳見中
初依頌釋後述異義此即依頌釋也初之二食能
益義齊所益不同故分為二後之二食立果無別
由其作用能引能起義有不同故分二種思為引
業以欲界色不能引故識為種子初結生時識用
勝故由是前二能養現身後二能生未來二有理
應先生後養而食先養後生違次第者有別義故
欲明現在所依為因引起能招餘生業果此後因
為果前果為因即辯前果之因後因前果而起前
前無始終義斯成若先說現生因其果未來未起
若談現在所養其因過去巳亡巳亡未生相隱難
了現在所養之果又非現因所生故就現果現因
轉依說為因果顯無始義尋文可知。】


「或諸眾生四種為食。」


【述曰此述異義捴別益三人故分為四食。】


「有說受為四種為食。」


【述曰此下敘異說有兩家此初家有二釋食此又
[018-0562a]
初也約能為受所受所領遠因所依說四可解。】


「或復段食名色二有。」


【述曰此第二釋顯此四食如其次第為根大受果
名色食問境貪受愛為觸思識食因何緣不立為
別食體解云義不可例只如段食說長境貪不望
長貪說之為食以能長養根及大故據親就勝方
得食名境貪生觸為和合緣非親及勝故不名食
觸是受所領親勝易彰受為思所希疎劣義顯為
未來未希境及生後果前因能生義劣從思生愛
非勝非親但於苦樂為因最勝以望彼樂為異熟
因為食義成非據增愛愛能潤識但作傍緣識生
有㸦能為親種故彼三種不名為食引經為證顯
果同因巨細釋文如後當辯。】


「有說觀此四種顛倒。」


【述曰此第二家謂淨貪段求樂貪觸計常起思執
有未來起思求故執我貪識心王自在多執我故。】


「經說四食故名資益。」


【述曰此下隨難決擇總有五段一釋上四食有勝
用經二釋上說食斷遍知義三釋觸思識名食因
緣四釋經說四種食□五釋說食名受因緣此即
初也於中初釋經文義後釋發起因釋經文中初
敘無過釋後敘有過釋無過釋中略有三釋此即
初也此釋意顯經有三義謂說四食所益眾生有
三差別隨所益別緣著三久謂能令部多安能令
[018-0562b]
有情住能資益求生此三如次生本中有此下約
巳生義釋部多言然生本有皆巳生攝但於本有
別義得名故部多言唯自生有安顯暫安住顯久
住資顯資持生有能牽本有相續中有趣生斯食
用也。】


「或復眾生至行盡位。」


【述曰此第二釋此以數義釋部多言具煩惱者數
往趣故假有情數容有求生安謂安止住謂暫住
資謂資持當來合言顯當緣合恐有不遠顯今生
有行盡位者謂無餘依。】


「或有情類諸求生者。」


【述曰此第三釋約前經義釋部多言但以經中前
二合說俱顯巳生後一別舉唯顯將生曾業能令
安立現因能令不斷又釋安謂不壞即業持令存
住謂起用即加令作業持將生者文顯易知俱舍
有釋言部多者謂阿羅漢此約真實釋部多義。】


「有說部多非大海等。」


【述曰此敘有過釋一敘二破此即敘也亦以巳生
釋部多義巳生通攝生本二有求生攝中此二體
別為明此二不攝非情故說有情簡令無濫以食
經說大海小海大河小河大川小川山巖溪㵎平
澤大雨如其次第前前皆以後後為食依前望後
得有食名即以此證非情有食為顯食者唯是有
情故言有情通簡前二。】
[018-0562c]


「若爾此言思慮有情。」


【述曰此破也若言為簡便為無用食標段等巳簡
非情段等不是非情食故設彼救言諸外道輩亦
計樹等資段等食如溉灌等是故須以有簡之此
亦不然若對外道外道亦許樹等有情如似瓠等
能見其架遠近向延故有情攝即不可以有情簡
之若欲簡者應以真實釋部多義言真實者要是
極成如是須能簡叢林等是即應以有情攝巳生
部多總簡可為無妨於義成立。】


「何故契經二言何用。」


【述曰此下釋教起因一問二答三責四通此即問
也有情可足何假餘言。】


「豈不巳說故作是說。」


【述曰此答也舉前可知。】


「但說由食差別等義。」


【述曰此外責也雖巳分別三言別相然以道理總
是有情何緣戾總談其差別欲何所顯。】


「餘契經中如是三句。」


【述曰此通也食益有情餘經巳說此經意為遮顯
別門此即述前第一第三兩家釋意或欲為顯三
食差別此即述前第二釋意對勘前文其義易了。】


「言於段食故名遍知。」


【述曰此下第二段釋上說食斷遍知義於中初釋
斷遍知義後隨差別通釋妨難此即初也直言斷
[018-0563a]
者謂令離繫隨於何食得離繫時即說名為斷於
彼食為簡等斷故後言遍知遍知者通知也由
通知力食得離繫是即離繫依屬遍知若據第七
依遍知斷若據第六遍知之斷就依士釋名斷遍
知或可此斷遍知為因從因為名斷名遍知就持
業釋斷即遍知名斷遍知第二釋言伏位名斷斷
方便故從果為名永拔名遍知遍知能永拔從因
為名就相違釋斷及遍知名斷遍知。】


「若爾不應可名永斷。」


【述曰此下隨別通釋妨難也於中初釋段食中妨
後釋餘三食妨初中一舉妨難二以理通此即舉
難也五妙欲染通攝欲界緣五境貪緣段食貪唯
對三境乍可斷多其必盡少無容斷少必以攝多。】


「雖有此理體名斷。」


【述曰下通初舉正通後敘異說正通有二此即初
也顯必俱時故作是說。】


「雖有此理非段食故。」


【述曰此外責也據體以狹不能攝寬故說無理。】


「此責不然故作是說。」


【述曰此遣也據必俱時時無寬狹難亦無理。】


「或此中說五境界貪。」


【述曰此下第二也意明欲界所有諸貪皆是此中
五欲染攝不唯欲界緣境貪是故與前義有差別
斷少攝多義亦與前相似此初且標染體多少。】
[018-0563b]


「若爾云何。」


【述曰此徵也。】


「非賢聖事作如是說。」


【述曰此難也先以欲染攝欲界貪後以五妙欲染
攝欲界貪非賢聖事所謂婬也不離婬界或依士
釋欲之界故或多財釋有婬界故名為欲界欲界
之貪就依士釋名為欲染據此欲界所有諸貪總
名欲染色等五境能順增貪欲資粮故亦名為欲
是所欣故名之為欲就持業釋妙即欲故名妙欲
妙欲有五就帶數釋名五妙欲此五妙欲所屬之
界就依士釋五妙欲之界故名五妙欲界五妙欲
界中貪若依第七若緣第七以彼依緣五妙欲界
就依士釋名五妙欲染是故欲界所有諸貪皆得
名為五妙欲染此妙欲染通見修斷斷見斷時不
斷段食故不可說五妙欲染得永斷時亦斷遍知
段食緣縛段食斷時此貪必盡故舉段食斷遍知
時亦斷遍知五妙欲染。】


「有釋為顯妙欲染言。」


【述曰此舉異說五妙欲染是修所斷為顯段食是
修所斷故作是說顯斷俱時明非見斷。】


「如是釋言於理無違。」


【述曰此破也斷遍知言唯據無漏有漏無容名遍
知故無漏必無見修合斷但說聖道斷段食時巳
顯唯斷修所斷染於義無濫何須簡耶又設簡之
[018-0563c]
於義無益兼言見斷理亦無違爾時見斷必巳斷
故如後觸等皆通前說謂斷非想第九品染名為
於觸斷遍知時爾時名為亦斷三受非苦樂受斷
者此時離欲三定先巳斷故然據必無故言亦斷
斷思斷識與觸時同然欲色愛及與名身皆先巳
斷故無所簡於理無違置此簡言便為無用。】


「豈不隨斷別說耶。」


【述曰此下通三食妨此即舉妨也此後三食斷既
同時隨斷一時受等皆斷何勞別說。】


「以有眾生果定非有。」


【述曰此通也於中有三釋一為赴機二顯因果三
為顯義為顯義者食是引義引通能所由愛取境
食義方成是故四食是愛所引食復如次引妙欲
染受名色此但徵三故不說段為因所引能引於
果故成食義由此道理斷雖同時為顯不同故從
別說。】


「觸復如何說名為食。」


【述曰此下第三釋觸思識為食因緣隨釋三種文
分三節此即問觸也。】


「以觸能有受所領故。」


【述曰此釋也以觸食有能攝益用立攝益者是所
攝益攝謂攝令不壞益謂益令增長由觸令不壞
餘心心所同其引相引之令生就中於受為用最
勝由根境等緣力所生名攝益體復為受因故名
[018-0564a]
能益受所領故釋為因義然無根等皆成食失以
勝故。】


「非一切思是我德用。」


【述曰此釋思食要取有希望思謂思望順情之境
由思境故愛必現行希望之思唯在意識為證此
思能成食事故引二子希望沙囊俱舍論中說為
灰囊及引營農等有所希望便有力等俱舍論中
引諸商人思積沫等集異門足說大海中有大眾
生登岸生卵埋於沙內還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
不壞如其失念卵即敗亡經主難言此不應然違
食義故豈他思食能持自身理實應言卵常思母
得不爛壞忘即命終起念母思在於觸位謂至觸
位能有希望雖有此理然彼論中文有別意母若
若常思者謂子於母若能常思如言食常喫佛常
念等或可母子因緣相感由母思子子即思母舉
其本故說母常思經主於中不取意耳論主不釋
以易顯故為通經說意思食言一顯意相應二為
遮我用勝論計思為我德數論計希望為我用或
數論計思是我勝論計思是德用。】


「經說四食段食處說。」


【述曰此釋識食此先通經也。】


「識能為食其相云何。」


【述曰此問也。】


「了可愛境能持身故。」
[018-0564b]


【述曰此釋也。】


「若爾云何處中捨者。」


【述曰此難也立可愛境現及當來識益處中應無
食義。】


「由彼亦有故無有過。」


【述曰此通也不希世樂名之為捨緣於滅道何戾
持身。】


「契經說有復有何用。」


【述曰此下第四釋經說四種食食此舉經問義也。】


「為遮食外有能食者。」


【述曰此釋也外道計食者是思或計是識今總說
為食欲明諸食是食之食無別食別食者故言食
食。】


「佛說四食愛因緣義。」


【述曰此下第五釋佛說四食名愛因緣一釋文義
二辯釋意釋文義中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所希愛事為食體故。」


【述曰此下答有二釋初中於一釋二徵三遣四難
五通此即釋也所愛是食故食生愛。】


「何緣於食生於希愛。」


【述曰此責也。】


「因此發生名愛因緣。」


【述曰此遣也因愛生樂受因樂受生愛愛復緣食
以資具故名因緣名愛因者是近生因故名愛緣
[018-0564c]
者執為資具故。】


「豈不食緣因食而生。」


【述曰此難也應據生苦非愛因故。】


「理實應然名愛因緣。」


【述曰此通也有二釋一由迷者經說愛因二謂因
食生希離愛是即還是與愛為因義因於此愛復
求飲食即是以愛為因緣義前依士釋後多財釋
如飢觸所逼生希離愛追求飲食即其義也。】


「或復果生名愛因緣。」


【述曰此下第二釋一釋二難三通此即釋以苦果
為食果以愛為集亦據多財釋以愛為因義。】


「若爾食應皆應有愛。」


【述曰此難也。】


「此責不然此亦應爾。」


【述曰此通也有二釋一謂據一分名愛因緣亦有
非者二謂由先愛求食無過如二經說。】


「雖知據此復有何用。」


【述曰此下說釋意故先問也。】


「為顯諸食深成有用。」


【述曰此釋也一為明食為輪轉因二為明食能生
諸苦為令厭避故深有用。】


「廣辯食巳其體是何。」


【述曰此下大文第三明有情歿一問二答此即問
也總有六問如文可知從其大分總名為歿義相
[018-0565a]
應故兼說生等然前三問義並兼餘後三問中唯
明歿義末摩者在有情身有別處所觸便致死漢
地無名義名死穴。】


「頌曰斷善根與續斷末摩等等。」


【述曰此正釋也初三句答初問次一句答第二問
次一句答第三問次一句答第四問次三句答第
五問次一句答第六問。】


「論曰斷善續善無有功能。」


【述曰此初三句答第一問一釋二責三答四難五
通六疑七答此即釋也本意欲明有情死位何識
現起義相應故剩辯餘五位斷善必由邪見邪見
五識中無見斷唯意故斷善唯疑正見此亦五識
非有見斷唯意故者意名見故離欲必由在定退
生必。】


「豈不最初亦唯意識。」


【述曰此責也。】


「所說生言非離所說。」


【述曰此答也生所攝故不立第七。】


「非此生言極相違害。」


【述曰此難也經論明文中生有異何容中有攝入
生初。】


「無相違失二部諸結。」


【述曰此通也若據生有與中有殊不可相攝若但
言生通攝無過本論有說欲中有起名欲界生故
[018-0565b]
無違害。】


「豈不住彼即獲此結。」


【述曰此疑也欲中有起與欲界繫二部結得俱時
而生如解脫道於解脫得上界死有與界善得俱
時而滅如無間道生獲是引起為義無間道亦得
名獲如近行中以無間道同解脫故得此結應是
上界正歿心中。】


「且證中有兼攝中有。」


【述曰此遣也本引此文意證中有起亦名生言攝
若釋彼文當者據正。】


「意識雖具必昧劣故。」


【述曰此下釋次一句答第二問一釋二證此即釋
也本意兼釋例前可知昧劣死生無強盛受。】


「由此故說無捨受故。」


【述曰此引證也故說與所立義同。】


「雖說在意識無生死。」


【述曰此下釋第三一句答第三問頌言二者謂死
及生於二位中唯散心故定無心位於二無能初
釋非定後釋非無此即釋非定心也若言定者謂
在定心及要依定方得起心在定心者通自他地
諸在定心要依定者謂異地染異地無記異地染
者謂上地染於此生中必因入定方得現起非自
地染要因入定有生得故設非生得於現生中不
因入定而得起故異地無記謂通果心此等皆不
[018-0565c]
命終受生如文易了然不分別異地散善以加行
義義同定心似於下地上生得應勘思之。】


「亦非無心乃至廣說。」


【述曰此釋非無心也前釋不死後釋不生於中各
二前理後教如文易了。】


「然死有心當廣思擇。」


【述曰此下釋第四一句答第四問一釋二責三答
四難五通六疑七遣此即釋也欲界二釋諸論咸
然既無許文理應通教。】


「劣善何故不入涅槃故。」


【述曰此責也。】


「以彼善心入涅槃故。」


【述曰此答厭當果故更不起因。】


「若爾住異熟應不入涅槃。」


【述曰此難也現正可厭如何得起。】


「不爾巳簡言厭背未來故。」


【述曰此通也但言厭當不言厭現如何成難。】


「何不厭背現在異熟。」


【述曰此疑也尚厭未成現何不厭。】


「知依現異熟唯二無記。」


【述曰此遣也現者有思故不可厭當者有患故不
起因。】


「眼等諸識所趣後有。」


【述曰此釋第五三句答第五問明意識依實無方
[018-0566a]
所約身根滅處假說有三種不生二釋通取無違
必無同分相續生者。】


「唯漸命終者斷末摩苦。」


【述曰此下釋第六一句答第六問初正釋頌明斷
末摩為人趣等死之方便後傍生論剩辯天中五
衰相起為死方便前中一釋二責三答此即釋也
言末摩者是身死穴其量極小如嗢鉢羅華鬘或
微等所觸之處量西方多有觸末摩賊以手觸人
著即致死所言斷者由風熱淡隨一盛時逼切死
穴死穴生大苦從此須臾定當捨命雜心中說不
通曰遮義如斷故立以斷名此斷末摩由罪業引
多申通如文可知雜心中說地獄中無苦當斷
故業持不死唯餘鬼畜生及人三方除鬱單曰有
斷末摩而說為解支節者漢也若凡若聖皆容有
此唯除世尊眾苦永盡天中非有具如下文。】


「何緣地界非斷末摩。」


【述曰此責也。】


「以無第四外器三灾。」


【述曰此答也內外三災俱無第四斷末摩苦故唯
有三地謂非灾以非利故隨所應言顯非次第如
實理者由風熱淡如次應由風火水起。】


「此斷末摩故言有五。」


【述曰此傍論明諸天中將死之位先小後大五衰
相起故致命終通說諸天言此五論其一一未必
[018-0566b]
皆具。】


「如何得知非一切有。」


【述曰此責所由何緣知爾。】


「由教理故不善業故。」


【述曰此釋也教言不起于坐顯非久時又言都不
覺知亦顯先無五相理實非俱集業何以容衰相
皆同。】


「世尊於此聖造無間餘。」


【述曰此下大文第二判聚差別標徵正辯如文可知。】


「論曰一正性定聚三不定性聚。」


【述曰此下釋頌初列名也。】


「何名正性。」


【述曰此問初也。】


「謂世尊言是名正性。」


【述曰此答以釋滅無為正性也。】


「何故唯斷說名正性。」


【述曰此徵所以。】


「謂此永盡智者定愛故。」


【述曰此釋以盡邪法體是善常故名正性。】


「世尊亦說正性離生故。」


【述曰此第二釋以道諦名正性於此性定者名正
性定人人非一故說之為聚。】


「何名邪性。」


【述曰此問第二也。】
[018-0566c]


「謂有三種如次為體。」


【述曰此出邪性體可知。】


「於二定者故名為造。」


【述曰此釋第二定義明學無學者定趣離繫造無
間者定趣地獄前名聖者後名無間者若言聖者
學謂正脫無學巳脫故名為聖遠眾惡故善所趣
故名聖可解言無間者中無間義謂無間隔死無
間也趣時無間立無間名。】


「正邪定餘得不空名。」


【述曰此釋第三也欲明此類應一善惡緣如次須
成正邪二性不定屬一故名不定。】


順正理論述文記第十八 沙門元瑜述

No. 843-B



昔年余獲此原本愛其筆蹟常與古法書同玩
 雲華上人偶覩此大駭謂是希世之書也此原極
難讀之論此記之所裨不為少雖是一斑尚可重
豈徒筆迹可愛乃需余寫一本余恐誤其草體為
摹搭以呈併錄 上人前日所考於左。


義天目錄下云順正理論述記五卷元裕述
東域錄云順正理論述文記二十四卷元瑜
業品巳下未序盡神肪師撰。
[018-0567a]


一乘院見本西大寺有二十四卷元興寺見行
本二十卷成辨序云二十卷或云二十四卷東
寺本二十卷。


五宗章疏錄云順正理疏二十四卷八百三十
帋元瑜述。


或本有未書云僅見智山所藏第九卷一本而
曰述文義。


文政戊子之春清明節
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