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3 順正理論述文記-唐-元瑜 (master)


No. 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第九
沙門 元瑜 述


○釋第十二卷論



「無色法中蘊得等性。」


【述曰此下明非色非心法問前於心所之初舉四
有為結二生下理應於此結前心所引不相應何
故此中乃於無色結二生一未詳其旨解云由於
次上括異名中兼亦明心不唯心所故於無色結
引可知於正解中初標列次牒解後簡類此即標
列也一句總標三句別列案薩婆多部諸師立心
不相應行故亦無定隨諸論增減不同今此論主
於十四外許有和合性故於等中攝之復有餘師
於得等外更計度蘊得界得處得等當知此即得
之流類或於非得外計有不和合及追等當知即
是非得流類非有異體故復言類故今等言等取
異體類言類取即體異名。】


「如是諸法相應而起。」


【述曰此釋總名非如心所與心相應而體復是行
蘊所攝故言心不相應即遮心所行言即遮色心
無為以彼皆非行蘊攝故。】


「說心言者故復言行。」
[009-0525b]


【述曰此第二釋言心者為明得等而心同是無色
之類而心同類故說言心心言即遮色法一種以
諸心所亦是無色又所例等而心同類而心相應
為簡彼故言不相應諸無為法是無色故可名為
心無所依□□不相應非行蘊攝或非遷流為簡
彼故故復言行。】


「此巳總標自相續二滅。」


【述曰此下牒解隨義相似相對解釋總為七節一
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無想四明二定五明壽
命六明四相七明名等就第一明得非得中初明
自性後明差別明自性中上兩句對明其體下兩
句總示所依得是總名但得初重說獲成就。】


「論曰得獲成就不獲聖法。」


【述曰初釋頌文後廣決擇釋頌文中此釋上半生
二法體一得義中未得初得說名為獲巳得重得
說名成就總而言之但是一得別得二義名獲成
就總別初重門異故爾此與俱舍釋有少異俱舍
中以本來未曾得及得巳失但今初得即名為獲
第二念巳去相續不失名為成就與此相違名非
得者□□曾失及重得巳但今初失名之為不獲
第二念巳去非得相續名不成就是則得與非得
皆卞初生相生一念名獲不獲自□□續名成就
不成□此論中但據本來未得今得名獲即以未
得非得名不獲若巳曾得設令因退今時重得但
[009-0525c]
名成就以是重得故即以巳失非得名不成就問
如是便與得捨成就不成就四句相違解云得獲
成就本唯一物隨論者意所用便別此文與彼不
可一例其義如何此明獲成就意以異門相對解
釋辨得非得差別之相故獲成就體各不同彼四
句中欲以異門莊嚴於義得即唯據新得成就即
通於新舊成就攝於得得不攝於成思之可解。】


「於何法中如理應思。」


【述曰此釋下半總示所依所依有二有為無為且
有為中唯自相續有得非得謂有為法墮自身中
非他相續無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無有成
就非情法故無為法中唯於二滅有得非得心所
引故違內起故非得虗空非心所引故不違內起
故問非情色等非擇滅云何答亦由是自增上果
不生亦應成就亦許多人共成猶如擇滅應審思
之一切有情皆成非擇滅具縛異生及具縛者入
見道時苦法忍位唯此二人不成擇滅餘皆成就
但言除具縛理亦應盡為於凡聖各別分別故說
二門諸有得者即有非得理實得非得相翻而立
故為證得義引本論說色行二蘊一得等色行蘊
者謂色及十得皆為大得所得故言一得得也問
餘相所相為一得耶為別得耶若爾何失二俱有
過若一得得諸相應法便為例難若別得得有無
窮過以得有四相四相復有得如是展轉成無窮
[009-0526a]
故解云有別得而非無窮非於一法即成多故此
得有四相四相名有得此得設有相異法相依多
亦何失既不相礙有應無過又解一得所得然諸
相應不可例難豈以能相所相同相故即令心王
心所同相相即應以同相相者一得所得若以心
王心所共一相應所相應故為例難者不然不說
四蘊一得得故有缺滅故非一切故應更思之。】


「經主此中別物名得。」


【述曰此下廣決釋初答門引至教後徵難立比量
此即初文也於中先敘俱舍中經主所問。】


「應答彼言及不善法。」


【述曰此論主答引經中破戒苾蒭及非斷善造五
逆等具足成就善此。】


「若謂經說有太過失。」


【述曰此牒外難案此等經便有依非情輪珠他相
續象馬兵臣女寶有得之過成太過失。】


「此難不然名成就故。」


【述曰此是論主釋餘主經言成就者謂自在義非
與此同。】


「若謂餘經亦應爾者。」


【述曰此牒外道難既維輪王應非別得。】


「此亦不然說名成就。」


【述曰此論主釋言自在者謂現在主於現有能謂
彼七寶皆是增上果攝恒現在前隨彼經王所乘
[009-0526b]
而轉可名成就非於過未善不善法不俱現行一
現行時於不行者若無有得云何成就過未有體
無得成就尚難況汝宗中無體於而成就。】


「若於未來名成就者。」


【述曰此牒前計現雖無體□□別得仍於未來有
能生用即名成就。】


「理亦不然應是預流果。」


【述曰此論主難若如汝解便有非□業過失一得
俱至最後身菩薩定生無漏□即是成就無漏故
巳應是聖阿羅漢最後心是異就生滅像心後更
不能生於無漏即是不成就無漏應是異生俱世
俗忍見所斷惑既不復生便為不成就應是預流
果案此文似入忍位即得見所斷煩惱非擇滅不
增上忍應更堪餘文。】


「又若許有有何非理。」


【述曰此下徵難立比量初執宗微過二外難顯非
三以理雪非四外舉宗□□廣破所執六結定是
非此即執以巳宗徵□□□過。】


「如是非理是為非理。」


【述曰此第二外難顯非古有體法現量所知如色
聲等五識現取如貪嗔等他心智取聞現可知說
非現境須有作用比量安立如眼耳等所執之得
體用俱無越於現比無而言有是為非理立比量
言所立之得必定是無體用無故猶如兔角。】
[009-0526c]


「此定不然說此為無。」


【述曰此第三論主以理雪非也義所許得有大作
用謂由得故巳得諸法不失成就得為幖幟知此
屬彼分別智生不失生智二因斯為為大用更有
何用過此而言是無此量言義所許得定有別體
有大用故猶如眼等以有用故知有自體顯外所
立體用無因有不成過。】


「若爾何用智之幖幟。」


【述曰此第四外人舉自宗義奪前所立謂經教說
如是二用無勞於得但所依中有諸種子煩惱種
子未拔生得善種子未損加行善種子增長自在
有前二用。】


「此復云何說名為斷。」


【述曰此重釋前義雖開二門且就生得釋未損義
謂邪見力能損身中生得善種令不能生現行善
心即名為斷非畢竟害令其總無有而無用故但
名損即不成就未損名成就。】


「安由功力名不成就。」


【述曰此約加行易釋增長自在謂無始來曾習其
先有種子而不自在未曾習善或有言本有者或
有言習生者皆由起巳種子增長由彼種子增長
自在能生現行說名成就即與大乘自在成就義
勢相似若□未起或智巳退還不自在名不成就。】


「不善無記便為無用。」
[009-0527a]


【述曰此釋不善及有覆無記由見修道令所依身
轉變異本於彼二道所斷惑中無復功能令其現
起是名為斷與此相違名為未拔若世間道伏彼
種子令無功力生於現行亦名為斷與此相違亦
名未損自淨無記或無功力可生現行謂工巧等
習未明利與此相違名為自在諸如是等但約所
依種子差別二用便成無勞知得故彼二用非依
於得明論主立有大用因有不成過。】


「如是種種名為種子。」


【述曰此下第五廣破所執就中初破種子後隨法
別破此即初文也故先總非而所說以彼所說皆
依種子根植不正枝葉自傾是以先徵種子體相。】


「謂名與色轉變差別。」


【述曰經部宗中安立種子自有二說一說依名色
一說但依心隨破二義文即分二此即初義述種
子也謂名色中於生自果有展轉引功能或隣近
生功能由所依身於後二念功能起故名為轉變
者即是展轉功能後漸增長將生果位功能增減
名為差別差別即隣近功能故由相續有轉變差
別不同所以功能有展轉隣近差別。】


「名色者何。」


【述曰此責名色體。】


「謂即五蘊。」


【述曰此出名色體也。】
[009-0527b]


「如何執此以何為種。」


【述曰此論主正破汝以五蘊為性三性因不過三
種若總□五蘊令方名因即應是假若一一蘊別
能為因汝經部宗唯無記云何無記生二性耶若
自種類善唯生善者異性相間以何為種。】


「天愛非汝不善性生。」


【述曰此第二師立義還謂論師為天愛者其人劣
弱為天所矜意存相蔑故名天愛也非諸劣智能
解種子古種子者由前剎那殊勝思故熏於後心
令彼後心異功能起前思差能者謂現行思有勝
作用是思中之差別故名思差別令後心中功能
轉異亦是功能中之差別即為種子故如是生三
性心功能一一遍依三性心知由此種子令所依
心相續轉變即展轉功能差別□隣近功能故得
異性更相引起。】


「今汝所執為無別體。」


【述曰此徵外執種子與心體為因異。】


「此無別體。」


【述曰此外人答即心功能無有別體。】


「豈不許善處非處智力。」


【述曰此下正破若種與心無別有體善心如種能
生不善不善如種能生不善皆由與種體不異故
恐彼釋言於善心中不善種子能生不善非即善
心故下難言狂無心者可作是念有心之終無此
[009-0527c]
語如與煗豈別用耶由無別故應因減果立比量
言善心應能感不善果與不善種體無別故猶如
彼種既現不善心不能感愛果不可於中安善種
子那落迦者西方二釋一云落迦名末那名不可
不可等故名那落迦二云那落名忌名為人造惡
之人顛墜於彼故名惡人古代翻譯以義傍翻名
為地獄等即等傍生餓鬼又現善心不能感非愛
果不可於中安不善種末奴沙者唐言攝意以劫
初時釋種上祖摩訶三末多王減諸大眾汝等有
情當攝於意義當人趣涅槃經云人者能多思義
即其義也若因欲於善不善心安不善善二種子
者心如種善便招惡如來但知善得善果為是處
得不善果為非處吹更許有善招不善非佛所知
是即如來味為成就處智故為謗佛。】


「又應許極為迷謬。」


【述曰此中又以無別體故證種與心同得一果即
同得一果為因證無漏心能感三有又應無漏能
生煩惱以無漏心中安煩惱種故恐彼釋言無漏
兄或親對治故無漏心中不安或種故下難言或
聖身中脩所功惑應無種子自然而生是即今無
漏生有漏若煩惱心安無漏種應即煩惱能生無
漏恐彼釋言障次相反故無漏不依或心故下難
言聖起惑巳重生無漏應無種子恐彼釋言如苦
法忍無種而生斯亦何失故下難言無因而生爾
[009-0528a]
時應是初無漏攝名為剎那是即剎那非唯一念
如是徧約有學為難退姓無學應有三界脩或種
子以經部宗無煩惱退此難不成故指下文并煩
惱退恐彼釋言種之與心雖無別體而有差別有
差別故各生異果依他起故無有別體故下難言
曾未見有言別而同非智所樂。】


「又前所起更互相應義。」


【述曰此文徵彼前思後心既不俱有云何成因果。】


「此何所疑更互相應。」


【述曰此外人釋因前故有後無前後不生因果法
爾此何不或。】


「若有思時當更思擇。」


【述曰此論主破有前思時後心少有可言相對得
說相應有無不但相應豈有如是之例後當更說。】


「然彼所說本無種故。」


【述曰此下隨法別破一破生得善中非畢意害義
二破加行善中彼法巳智義三破諸煩惱中二道
所斷義四破釋種子中展轉隣近義此即初文也
若實有種害之不盡可言畢竟害本無種故俱應
言畢竟不害無所害故。】


「又彼所說而作是言。」


【述曰此與彼作違教過經說彼人初智惡心善心
漸隱惡法生現更於後時耶見成就一切皆斷經
說一切皆斷而執非畢竟害不由分別鬼何用有
[009-0528b]
此亂言。】


「又善種子能生善故。」


【述曰此進退難若損力聞盡有之後何用若損用
不盡應非斷善根。】


「又彼所言說名成就。」


【述曰此第二破加行善中彼法巳起義此即牒彼
所說。】


「此亦非理品類計度。」


【述曰此正破汝經部宗無未來法加行善法先未
曾生於現心中理無種子又如前破種子不成無
生因故生義必無初生尚無呪有巳起又未來無
於何自在恐彼責言何因緣故而本不生故下釋
言以生因無故非有不生因生因既本無功力如
何有即由此義兼破宗計度品類斷煩惱法其義
云何品類者謂九品五類也如前巳破種子不成
無漏心生現無諸惑未來過去其體是無有何
諸惑言品類設種子依何而立現無漏心非所依
故若依無漏體不異故應同一果應非所斷如無
漏心如其不依種現無體有種令無是斷惑義種
體既無亦無所斷云何可說斷煩惱耶故攝□論
云無種戒無體若許為轉依無彼二無故轉依不
應理謂轉依者或彼種體無名為轉依非出世心
正現前時有彼可得云何可說彼無種子或體斷
滅若以現無即名為斷一切皆無心應即頓斷云
[009-0528c]
何可得說有品類。】


「然彼所言名未斷者。」


【述曰此第三破諸煩惱中二道所斷義此即牒所
說也。】


「此今應說無生用故。」


【述曰此徵彼意二道何別恐彼責言二道勳異如
何致疑下即釋言由汝俱說如種被燒無生用等
故應徵向。】


「若謂如種諸煩惱者。」


【述曰此牒彼釋如種雖損未是令壞猶如種子巳
被閏濕將欲生牙忽遇火緣令還乾燥雖現不生
名為被損非永害故後得生世道伏惑亦應如是
雖現不能生於諸果名之為斷更於後時猶有如
前生諸行果即異熟等及諸煩惱即等緣果。】


「如何說言如何名斷。」


【述曰此論主破過火種乾是闕生緣非為損種去
種被損必不生牙若能生引不名為損或亦如是
云何名斷。】


「又一心中理不成立。」


【述曰此下第四破釋種子中展轉隣近義謂以能
所不俱破其斷義違斷義故種子不成立有種子
其過若斯故彼所言理不成立。】


「又彼所言生果功能。」


【述曰此即□牒彼釋前展轉隣近之義謂相續中
[009-0529a]
前後轉變是展轉功能差別是隣近功能。】


「如是具壽如後當辨。」


【述曰此正破汝譬喻宗唯立現在過未是無現唯
剎那現無相續前後之異而言前後違所許宗故
言異意過未無體而言三世諸行相續是永理言
故曰異言後果既無於何起用果生之位因無誰
生而以無間生果為種之號此亦乖理故名為異
號者西方喚頭為命能轉身故豈身之最種生果
位勝故名前前違於理故言首異又釋彼宗所許
於現剎那功能名種而所發言乃云轉變相續差
別言意相永故云異意言也若意若言違種子性
所以然者意許唯現現無差別言說差別違二世
故彼皆建立種之法故言其種亦異也又釋此俱
戲調之言耳明彼運心形言動首皆有別別之過
異異生智言異也。】


「彼由憎背有何相違。」


【述曰此下第六結定是非就中初結過有無次結
宗成壞後結立破意此即結過有無也謂彼皆得
其過眾多令巳不訖許有得者有何相違相違無
故名無過也。】


「經主於中體用極成。」


【述曰此結宗成壞經主所引種子不成既無種子
故知二用唯應在得得有用前因成立因無過故
其宗得成。】
[009-0529b]


「對法諸師建立巳宗。」


【述曰此結立破意由彼諸說壞亂正宗謂譬喻者
執心差別生果功能說為種子異部諸師或有說
彼名隨界是因義隨身有故或有說為熏習者由依
前念熏成習故或有說為功能者以有功力能果
故正量部師說為不共由有此故當果必生猶如
義故大眾部師說名僧長前思所長故能長後心
故如是等執彼彼部中或有諸師執有別體如惑
業論說由有此等聖餘雜亂故今決擇令辨正耶。】


「如是巳成非所斷二種。」


【述曰此下辨差別初明得差別後明非得差別得
中初正分別後重簡擇此即正分別也第一句三
世分別第二句三性分別第三第四句四繫分別
第五句三學分別第六句三斷分別若論得體通
於三世三性四繫三學三斷今此文中就所得說
故有差別。】


「論曰三世法得後當更辨。」


【述曰此釋初門過去有三中過去者或是法前得
或是法後得或是法俱得現在未來聞是法後未
來法有三中過去現在者皆是法亦得未來無次
第故不可定其文後應更思之現在法有三等過
去者唯法前未來者唯法後現在唯法俱通據一
切容可如是自有諸法無三得於後重簡擇中釋。】


「又善等法無記三得。」
[009-0529c]


【述曰此第二門明得所得同善等性問諸得差別
不可一例有為法得同法善等耶解云有為法得
隨所得法通於三性得擇滅得隨於治道故亦是
善非擇滅得隨所依身界眾同分是等流性故是
無記更是餘文亦應思勘。】


「又有繫法唯有不繫。」


【述曰此釋第三門非擇滅得通三界者謂一切法
非擇滅得皆通三界所以者問若於欲界身中得
者皆隨所依欲界攝故餘可例思擇滅得者若隨
有漏道上二界繫欲界無道得無為故隨無漏道
即是不繫餘皆隨法以義應思。】


「又有學法得唯無學。」


【述曰此釋第四門五取蘊得隨法是有漏非擇滅
得隨依是有漏有所證擇滅隨道是有漏故皆非
學非無學既可知問知聖者於修道位斷三空巳
還煩惱有漏無漏道更相得脩無學位中脩有漏
道所得無為並二道得釋義云何解云彼一無為
二道所證隨其所空為聖道證邊得隨聖道是學
無學有漏道證邊得隨有漏道非學非無學。】


「又見脩所斷謂非所斷。」


【述曰此釋第五門准前可解。】


「前言三世欲色無前起。」


【述曰此重簡釋餘門可見三世有疑故別分別於
此頌中俱舉一切無三世得者具者不論。】
[009-0530a]


「論曰無覆無記工巧處者。」


【述曰此釋上半明無覆無記中唯有二通及變化
心俱生四蘊雖是無記皆由勝加行力所引起故
勢力強盛威儀路者謂心是威儀所依故名路於
一分極脩習者如佛威儀飲光見而心悅馬勝尊
者身子覩而欽□如是等例亦加行成工巧處者
亦以心是工巧所依故名處於中一分極脩習者
如毗濕轉羯磨唐言差別作業或云種種作業天神最善工巧西
方工匠莫不祠事如是等例亦加行成故此等法
有三世得自餘一切異熟五蘊變化威儀工巧五
蘊威儀工巧一分唯法俱得世斷者唯一世成就
故剎那斷者一剎那成就故威儀路工巧處四蘊
一分有世得是正義不若是頌中何不說若非此
中何不破解云此是正義故識身足論云成就欲
界善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皆云定成就欲界不
隱沒無記心若在欲界未入上定二無記心無法
前得云何定成耶頌中不說不說者非全故後得
心中當更分別。】


「雖有無覆法前後得。」


【述曰此釋第三句欲界有覆不能發業二定以心
非尋伺同俱亦不發業唯初靜慮三大煩惱及諂
誑憍發有覆色不發無表勢力劣故唯法得當知
一切有覆四蘊有三世得。】


「欲界諸色及後知得。」
[009-0530b]


【述曰此釋第四句謂欲界善不善色通表無表有
記性故有法後得非心俱故無法前得當知一切
不善四蘊欲界無色界善四蘊色界善五蘊一切
無漏四蘊五蘊皆有三世得。】


「如是巳辨得法易他捨。」


【述曰此下明非得差別第一句三性分別第二句
三世分別次三句界繫分別後一句明捨時分若
論非得體無覆無記性通三世三界今此文中就
所不得法說故有差別若准得中亦合作學三斷
分別俱以初言唯無記性是非學非無學脩所斷
義可知故不別說。】


「論曰性差別者無記性攝。」


【述曰此釋初句明一切三性法非得皆無覆無記
性以諸非得皆隨所依非作意智如界同分等流
性攝。】


「世差別者性相違故。」


【述曰此釋第二門未來不成就法非得先知故通
三世過去不成就法通前後知故有三世現在法
現成就故現無非得諸不成就者以不應有得故
非得亦無雖有二說言異意同未得之前有過去
非得後生之徒有未來非得雖非得雜非現知性
巳有焉。】


「界差別可名異生性。」


【述曰此釋第三門非得隨依故一一法非得皆通
[009-0530c]
三界繫恐有難言有漏法非有漏三界繫無漏法
非得應無漏不繫故以二句釋之謂本論中許以
聖遂非得為異生性異生性體必非無漏此以教
證非得之體不隨所不得法但隨所依共緣起故
智非擇滅得不可言其無漏或有難言異生不得
聖非得是有漏聖不得異生非得應無漏如是欲
界不得色非得欲界攝不色得於欲非得應色攝
如是等難一切應以隨所依故而心云通之。】


「不獲何聖法苦法智忍。」


【述曰此問異生性至所不得法。】


「有說不護一切聖法。」


【述曰有三師釋此即初也異生耳中一切聖法皆
養未得故約一切名異生性。】


「若爾豈不一切聖法故。」


【述曰此外人難若一切聖法非皆是異生性既無
一有情成一切聖法皆有非得故應俱是異生。】


「若有不獲故無有失。」


【述曰解者通難若於身中於諸聖法唯有不獲此
純不獲是異生性但雜即非故無上失。】


「若爾本論應說純言。」


【述曰此難義徵若純不獲方是異生性本論應言
云何異性謂純不獲聖法。】


「不爾雜言不雜餘故。」


【述曰此解者釋雖無純言純義巳顯如說此人食
[009-0531a]
水明知即不雜餘。】


「有說不獲彼非得故。」


【述曰此第二釋唯望不成苦法智忍恐彼難言通
比智生捨初無漏應是異生故預遮言然非如是
以初無漏非得有二一依異生身二依聖身依異
生身者必定不與無漏俱智名異生性彼巳永害
今時雖有依聖身者與無漏俱故不名異生性若
有後以三乘初無漏為問亦應以純不獲義通之
准前對一切聖法者義即可解。】


「經主於此復作是言。」


【述曰此下廣決擇故先牒俱舍中經主引經部釋
異生性謂於未生聖法身相續上分位差別假立
異生性徵其釋意。】


「謂異生性都無實物。」


【述曰釋經主意俱由謂異生性無別實物故作此
釋。】


「若爾是誰續分位。」


【述曰此徵經主既言是假依何而立誰之分位。】


「謂眼耳等相續分位。」


【述曰此釋經主意是眼等分位。】


「豈一剎那非實過故。」


【述曰此正申難無別異生性即眼耳等未生聖法
名異生性者但一剎那應即異生性若一剎那非
異生性即一剎那應生聖法既一剎那不生聖法
[009-0531b]
而言相續位方異生性此必不然恐彼釋言色等
剎那有相續者故令遮曰去言相者是兩望義而
為剎那便應是假剎那非實違於自宗以經部說
剎那剎那是實法故。】


「此非唯有可超越故。」


【述曰此更出過非唯相續言違俱一剎那是異生
性義又無別異生性違超異生地經謂經中說若
有鈍根因聞他教能如說行法隨法行至於苦忍
如是名為隨信行者乃至廣說恐言經說異生地
不言異生性下即解云此異生地即異生性復有
問言何緣故知即異生性下即答言說得捨故謂
有經說於世第一滅位之中捨異生獲得聖性復
有經言世第一法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苦法智
忍與異生性非得成就得俱生既於彼時說得於
聖法說捨異生性復即此時說入正性超異生地
故知異生地即是異生性恐彼釋言如我所說未
得聖法名異生性爾時超越於經不違故下難言
非於爾時於眼耳等少有所捨令可知如得聖法
眼等如本皆成就故既無所捨是即違經。】


「若謂惡趣應非異生。」


【述曰此牒轉計以惡趣為異生性下即破言於忍
位中巳得惡趣非擇滅應非異生。】


「若謂眼等異生地者。」


【述曰此牒轉計即超越眼等文顯易知。】
[009-0531c]


「理亦不然超越眼等。」


【述曰此論主破眼等如本云何超越。】


「若言如證超越眼等。」


【述曰此牒外救如有經言證無學果超越過一切
有漏之法豈即眼等非如本眼。】


「理亦不然故喻不齊。」


【述曰此論主破證無學時據斷結故名超越今既
具轉故不成例。】


「若謂如言超越惡趣。」


【述曰此牒外救如說預流能越惡趣豈是斷結耶
此亦應爾。】


「理亦不然超越何眼等。」


【述曰此申理破預流果位於三惡趣業永不作於
果永不趣於煩惱永不行得非擇滅故名為越今
見道中眼等具有云何名越。】


「若言應有生性等例。」


【述曰此下通外難故牒外難言離異生身有別異
生性亦應離瓶等別有瓶等性故牒彼難非之不
然瓶若不破不失瓶性故知無別體不失眼等捨
異生性故知有別體恐彼更以牛馬等性為難故
總例遮皆以與體俱有無故知無別體。】


「若言婆羅門等性何不爾者。」


【述曰此牒外難如諸世門吠舍或違羅剎帝剎行
梵志行可以或為婆羅門若婆羅門門行穢惡行
[009-0532a]
可以[阿-可+出]為吠舍等是即婆羅門等性不與身俱應
有別體何不有別耶。】


「如聖異生故無有過。」


【述曰此論主通難聖者於三惡趣不作不趣不行
異生作趣行有此定別知意了法工巧施為制止
諸惡堪能行善如是等事隨於何性皆有能者既
無定別依何立有彼等性耶設有中因邊方少分
差別當知即依眾同分故更無別性。】


「豈不如聖法故名異生。」


【述曰此牒人外引聖性為例難。】


「此例不然是異生性。」


【述曰此論主釋凡無無漏法無漏成聖性聖有有
漏法有漏非凡性恐彼難言惡趣等既聖無應是
異生性故下復加遍異生成就簡定恐彼又以異
生同分為難具二義故應是異生性故下第二復
加違聖道得為簡同分。】


「又若有法是異生性。」


【述曰此中應有外人設難云何知有異生性體非
如色等現量所知非如眼等有用可比故今為通
此異生性與諸異生作身生因是為大用有故知
共有體。】


「豈不業煩惱何用異生性。」


【述曰外人難業等是身因何預異生性。】


「此責非理而可得生。」
[009-0532b]


【述曰此論主答眼等從業生必依於大種如是身
生依異生性更相待力豈唯業等。】


「故有別法有大義趣。」


【述曰此總能由有用故知別有體即由越此名異
生地作此釋不違經說若無異生性成聖教相違。】


「傍論巳了何時當捨。」


【述曰此下釋第四以故前結引徵智。】


「此法非得類此應思。」


【述曰此中初別二種捨時一以違得故得法時即
捨二以隨身故易地時即捨此中先釋得法捨指
事所見隨得聖法時捨三界非得者今三界異生
性得非擇滅故名捨非謂一時捨於三界又解捨
三界中異生性如言斷三界善根如是乃至阿羅
漢果時解解於不時解脫者中間越於二種種性
故言乃至又解兼說學位利鈍根等故云乃至餘
易了。】


「又此非得云何名捨。」


【述曰此責捨法。】


「若非得得斷捨於非得。」


【述曰此釋捨法用問非得既是無記唯一剎那成
就第二剎那望前非得既不成就即有非得智是
剎那剎那皆捨非得云何乃言得法易地方捨非
得解云今言捨者據一類盡非少分捨非得得斷
謂更無此類續智如入聖巳去更無異生性得續
[009-0532c]
智故名斷非得非得據此類非得總有非得生非
於少分思之可知。】


「得與非得必不俱生。」


【述曰恐有難言得又有非得應成無覆故今以大
小得相得以遣得上無窮非得及非非非非況不
俱生纏即先無無窮之過所以者何非得現在現
成就故於工有得更無非得第二剎那方非得智
失得故以非得非得為得為名理實應如後念之
得得前念得雖得於得仍名得非即不得故非得
不可以十為名如一法智具誰於得第一剎那有
三法第二剎那有六法第三剎那十八法如是非
得初失一法第一念時一非得智第二念時二非
得智第三念有以如是是如理應思。】


「又從下地非得轉故。」


【述曰此釋易地捨隨依轉故義亦可見。】


「如是巳辨同分有情等。」


【述曰此下大文第二明同分同分者牒章門有情
等者示體性謂彼同分唯以有情等類為性說有
情言為遮非情等言即遮非等之類有情等言義
兼能所若即同分是有情體是均等性就同依釋
即有情是等若所等是有情等言顯同分能等故
說等相似故說等即就依士釋有情義等名有情
等若有情即諸有情等是相似義即有情等然此
言下不自同分俱舉其果以明其因。】
[009-0533a]


「論曰有別實物名眾同分。」


【述曰就論中初迷正宗後通外難述宗中一示體
二二云名三辨用四釋名五辨依六捨位有別實
物是情展轉類等三解如前第二解勝即示體也
本論說為眾同分此即念名也多法相似因故名
眾同分。】


「一趣等生有差別故。」


【論云一趣等生用謂與一趣一生一界一地一姓
等中生隨其同身形大小安布諸根所作事用所
飲所食皆互相似為因亦與彼類作相業因若無
同分必相似相樂之義相故似及樂由同分力恐
有難言由業力故生於趣等何預同分故下釋言
如一有情在面淨色先業所感現心所引四大所
造具三種因故身形等雖同於業亦由同分云何
知然現見世間同業所別身形量等而彼諸根有
好醜別作用有勝劣飲食有不同當知皆由同分
有異以業因故。】


「若謂滿業此差別者。」


【述曰此牒外釋引業同故身形是等滿業有異故
根等別非由同分。】


「理不應然作用等別。」


【述曰此論主難有漏者假令如是或唯引業勢力
勝故名受於果而引業同作用等別豈非由有眾
同分耶。】
[009-0533b]


「若身形等應不得有。」


【述曰此牒外宗以理徵難現見有人先習一業後
便捨置更行餘業若由業滅應不可及無現可改
明由同分故知同分是彼相似相業之因。】


「此中身形故名同分。」


【述曰此釋名也身業相似名同同義之分故名同
分就依士釋思之可知。】


「如是同分謂蘊處界。」


【述曰此辨依也謂依有情說天等故乃至廣說餘
之三趣若據實義同分非一所謂三界五趣四生
四十二住處或中邊處男女等身婆羅門等姓近
事苾蒭學無學等無量差別若據法說隨於蘊等
復有無量皆依內法不約無情依俱舍中一法二
一有情同分法同分有情同分復有二種一無差
別謂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名等有故二有差
別所謂界等一類有情各等有故。】


「異生同分涅槃時捨。」


【述曰此捨位也略舉二種餘可准知總而言之離
彼類中捨彼同分故俱舍中約死生得捨作四句
有死生無捨謂是處死還生是處如是有捨得無
死生俱不俱句思之可解。】


「豈不異生性即異生性同分。」


【述曰此下通外難即通俱舍中經主所立五重難
此即初難得初無漏捨異生性及異生同分捨時
[009-0533c]
既同道有別體。】


「此不應然捨而不得。」


【述曰此論主通難同時捨作用別故知有別體作
用等因名同分捨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違成聖
道立異生性捨異生性不得聖性以聖身中有異
生計故以用別故明知異體。】


「同分非色無別事類。」


【述曰此經主下第二難同分非色不可現見如何
知有先無別用無別事即身形等無別類即相牙
等俱舍論中雖言無用上巳辨用故置不論。】


「由見彼果現證知故。」


【述曰此論主通見無別果知有同因即是比量觀
行者知又是現量謂有漏道厭下同分及觀諦者
緣苦樂心。】


「何不許有無情同分。」


【述曰此第三難人等相似既有同分表等相似何
無同分。】


「不應如是者蒃豆等生。」


【述曰此論主通若責如天等有同分者亦應如天
等有生及趣成大過失。】


「又佛世尊別有同分。」


【述曰此第二釋佛既不說理在絕言為解佛意復
應思擇何唯依有情何緣知實有下有五重釋初
二釋初後二釋後中一雙釋此即初也由諸有情
[009-0534a]
各各欲樂有平相似故立同分等中無故無同然
俱舍中經主意以緣法有情起同類學及言說故
說有同分諸非情諸緣之亦智同覺施設故引非
情為難令此論主既以各智相似為同故巳善通
彼難。】


「又必因有情說有同分。」


【述曰此第二重以因內有外故約內說。】


「又因先業證有實物。」


【述曰此第三重以內有先業感得趣生同分有勤
勇故引得勤䇿等同分前等中無故依內說即由
二因以證果有問芬等是非業增上果及由勤勇
種殖生耶解云二並依內非彼自有又疎遠設有
名無。】


「又木素漆由此法生。」


【述曰此第四重以像及真形雖多相似而唯緣一
起真實言故知內法可有物類為實言依明知別
有若無別者色等相似應俱言實。】


「又前說故有差別故。」


【述曰此第五重指同上釋以有異故知有別體。】


「是諸同分覺施設耶。」


【述曰此第四難同分既同分云何得智同覺言耶。】


「由諸同分而色性成。」


【述曰此論主通是同因故體即是同如四大種自
成色性此中言覺施設因者亦應如前於身中智
[009-0534b]
覺施設更互相似亦可約所緣同分一解脫由前
諸別因外法無同分。】


「此應顯成同異句義。」


【述曰此第五難汝執有情同分遍有情故同勝論
宗大同句義即第四大有諦餘有差別一切皆同
□異句義即第五諦也。】


「若勝論執不應収採。」


【述曰此論主通勝論所執與此不同彼執一法遍
多法其體是常依和合諦方與法合如是等異若
無此別同亦何遇豈以彼言所見是色令佛弟子
言非色耶理中為正何論外道明人之難智者所
慚。】


「巳辨同分異熟居廣果。」


【述曰此下大文第三明無想一明生處謂無根天
中二明自體謂心心所滅三五事分別謂唯是異
熟四明居所依謂廣果天。】


「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


【述曰此釋生處於彼天中多時無想故名無想雖
亦滅心等以本脩定時唯厭想故立無想名恐濫
草木故言有情情者謂識彼位雖無諸根體是識
所依故而從類例說有情言亦可彼天具有二分
無心之位名無想有心之位名有情總舉彼天為
其生處。】


「有法能令如堰江河。」
[009-0534c]


【述曰此釋自體謂有別法能令心等暫時不智能
令想無故名無想從用為名。】


「此法一向名無想天。」


【述曰此釋異熟性是無想定所感異熟由彼巳下汎
述大宗修無相者皆由天眼見彼天身形容殊妙
寂靜無動有色無心謂是涅槃便生欣慕脩無心
想定冀當尅證故彼色蘊并無相事決定唯用無
想定感以非業故不能感眾同分命相入無想前
出無想後多時有心四蘊異熟通用定業俱感無
過相婆沙云無想無定不能造受身處所以者何
非是業故業能造受身處及能得根命根無想定
得無想諸餘是彼共根案婆沙似命色蘊亦是共
根論者解異皆許五根通非業感然於餘處更無
此例伹無想定勢力強故能感五根非如得業命
根如上既有延俱雖非總異熟而是持身主故亦
唯業感以說彼天有多心故恐有難彼無想之名
故以從多通釋名義。】


「無想有情名無想天。」


【述曰此一問答明俱所依。】


「彼以業生二種俱有。」


【述曰恐有難言如佛經說一切有情皆因食住彼
無想中四食俱𨷂云何得住故今釋言彼以宿業
為思食由受生心所牽引無間入無想心為資助
亦可二心皆為牽引資助為識食又以彼識相應
[009-0535a]
之觸為觸食故無心位唯有過去三食既食即無
請有心位亦有現食間無想事體不從等無間緣
生何故此中說之為食解云謂續生心等無間力
引生彼地無想前心名等無間緣以彼為食若無
彼者不生彼天無想之體無容得起亦可以彼出
無想等無間緣為食資助力故。】


「彼諸有情順後受業。」


【述曰此釋彼天由想智故便謂涅槃非真究竟便
智彼地謗滅耶見便捨彼壽生於欲界先業力既
更不進脩如箭墜地還生欲界生彼天中無欲界
業故必應無有脩後受業北俱盧洲定生天故有
生天業成先所造順後受樂或即於彼起順生業
定有業義同非順後相似。】


「巳辨無想非聖得一世。」


【述曰此下大文第四明二定一結引二別名三辨
相四依身結引別名如文可見辨相中先明無想
定後明滅盡定就無想中一明自體即如前心等
減二明依他即後靜慮三明作意即求解脫四明
性攝即唯是善五明招果即唯順生受六明修者
即非聖異生七明成就即初得一世。】


「論曰如前所說無想同。」


【述曰此釋自體謂如是繫是例前義能滅心等與
無想同。】


「由正成辨而入定故。」
[009-0535b]


【述曰此釋無想定名此中定言梵云三摩鉢底唐
言等至隨言便故標之以定謂無想定體正性相
續能成大用故名等至即是等性至大用義或復
等言顯最極義謂無初後聞窮至故名為等至即
依等至義說為定有餘師釋不謂如理如理是善
正故名等隨緣相續行故名至心所中定令心心
所及所依大平等而行故名等至此無想定能令
大種平等而行故名等至此法具前義故得名等
至等至故名定何故名無想定補特伽羅身中無
想名無想者此定是無想者所有就依士釋無想
之定名無想定或即彼定與想相違即定無想名
無想定是同依釋恐有難言於彼定中心心所滅
何唯無想故下釋言想最麤動是所厭懷從於便
立名故伹名無想諸異生等既受入定故不厭受
受與想相應故想滅時受等亦滅。】


「此定在何地靜慮非餘。」


【述曰此釋所依地。】


「此不應說而修彼因。」


【述曰此外人責此定能於無想異熟前欲說無想
居廣果天後品說廣果在後靜慮果既巳顯其因
定隨何勞此中說依後靜慮地。】


「此責不然為無想因。」


【述曰此論主破為無想因曾未說故。】


「豈不前頌說為無想定果。」
[009-0535c]


【述曰此外人難前頌釋中說無想是無想是定果
即顯此定為無想因即是巳說。】


「此亦不然今說乃成。」


【述曰此論主答前無頌說今乃顯成豈以前釋取
後文即後文即食後頌中不說。】


「何故此定名異生定。」


【述曰此下釋作意故引經中說異生定為問徵智。】


「為求解脫名異生定。」


【述曰此釋經文即解求脫作意謂諸異生執無想
果為真滅諦解脫涅槃計無想定為能出離生既
道諦依依脩行證解脫果方脩此定聖者不然故
唯異生學名為異生定即釋頌中求脫作意為先
而入。】


「前說無想一向是善。」


【述曰此善性攝恐有難言前於無想何不脫為無
記性攝故今釋言前言異熟無記自成。】


「豈不此是五蘊異熟。」


【述曰此外人難為異熟因明知善性何勞說善。】


「不爾頌中誰復能遮。」


【述曰此論主答為異熟因頌中未說故令說善為
因義顯又不言善說異熟因雖遮無染無記有染
無記誰復能遮西方諸師亦有即執此文言染無
記異熟因攝者今謂不然色界唯是自業果故不
能招欲界因果斷地故無記之法不堅實故諸論
[009-0536a]
唯說不善善有漏為異熟因故竊謂論主此語失
宗亦可由諸煩能閏生故相從義說為異熟因故
今言善為欲遮彼又解曰次下句順生受言顯招
異熟煩惱閏業相從亦有順受之義故應遮遣於
此門中兼明無想定所感異熟即無根天五蘊果
也。】


「若爾此中應言純善。」


【述曰此外人難若但言善非遮異性為欲遮故應
說純言。】


「不爾離言巳顯非餘。」


【述曰此論主釋雖不說純純義巳顯如異生性中
說引食水風例又但言善有善即說不言餘性義
准知無。】


「此定既是為順何受。」


【述曰此下釋招果故先徵問。】


「唯順生受非約成就。」


【述曰此論主釋一類法師言唯生受我如理釋通
生不定謂諸外道得此定巳迴心入聖聖道生巳
必不更智約非聖所行名異生定非據成就若入
聖道必不受果故通不定俱舍論中經主不取如
是正釋於前師解智不俱心言此定退得說必智
得此定者必不入聖於此不信可謂聰明。】


「又許此定不樂入故。」


【述曰此釋脩者此定通是此法異生即佛弟子外
[009-0536b]
法異生即諸外道共所脩得非諸聖者此無想定
既是有漏聖者觀之唯生厭患招生死果喻之帆
然脩彼須求脫想故非聖者之所修習此文中言
此法異生脩即證前修者得入聖有順不定受皆
言異生不善聖即釋修者唯異生。】


「頌中巳說便為無用。」


【述曰此是論主彈頌煩身巳言求脫為作意無勞
更說非聖脩。】


「此初得時為得幾世。」


【述曰此下釋成就世寬狹故先徵問。】


「此於諸位中非離染得。」


【述曰此正釋諸位者初後位中皆如欲界別解脫
或得未曾故於初食時不得過去若得過去非謂
未曾以無心故不脩未來故唯得一世第二食等
心未知前恒有現在亦成過去即成二世出無心
巳來捨以前更無現在唯成過去恐有難言定心
引智何不修未來故以天眼耳根為例通釋因無
心故不脩未來此是善故有法後得無前得故非
離染得別脩成故唯加行得。】


「次滅盡定三十四念故。」


【述曰此下相明滅定於中一明自體謂如前滅心
等二明作意謂求寂靜住三明依地謂依有頂定
四明性攝謂唯善是性五明招果謂通於三種六
明脩者謂聖非異生七明初得謂俱由加行。】
[009-0536c]


「論曰如前無想名滅盡定。」


【述曰釋中初釋頌文後通經義釋頌文中亦有亦
七分此釋自體謂亦然聲為例如無想能滅心心
所。】


「如是二定而得證入。」


【述曰此釋作意為顯與前無想定別故對解釋前
無想定執果為解脫唯厭於想執定為出離道令
滅盡定求現寂靜住為現法涅槃厭於麤動觀滅
盡定心心所滅但是止息由止息故遠離散動得
寂靜住寂靜住謂身凝宗止息謂心等滅。】


「前無想定有滅盡定。」


【述曰此釋依地所以非想名有頂者上業所生有
中勝故名有頂或最上邊名為頂。】


「何緣下地無此定耶。」


【述曰此責下地無滅定意。】


「厭背一切中際心斷。」


【述曰此論主釋得此滅定由具二緣一緣一切心
下地不厭上二色際謂斷極上心下地不能斷上
故。】


「於三性中為寂靜住。」


【述曰此釋性攝謂唯是善以染及無記皆是散動
聖聖者厭之無容更取以為靜住。】


「前無想定四蘊異熟。」


【述曰此釋招果取正理故言前無想順生不定滅
[009-0537a]
定退者許得受生故通後受為顯此等皆受於異
熟果說故言約異熟果下地盡滿即全不受既見
別說全不受知三種伹約時說今此方言異熟不
定亦可此亦不定中收下分其果即是簡一明滅
定所感異熟即非想天中四蘊。】


「前無想定得滅盡定。」


【述曰此釋脩者謂唯聖得非諸異生以有頂地見
所斷或是智滅定自地障礙異生未斷故無能入。】


「有餘師說非諸異生。」


【述曰此敘異說即經主解異生怖斷所以入現涅
槃勝解方得入此故聖不怖斷有涅槃勝解異生
相違故唯聖得。】


「彼說非理無差別故。」


【述曰此論主難破經主釋若異生怖斷無涅槃勝
解應無無相定所以者何二無心定心皆斷滅外
道亦緣無想以為涅槃是即涅槃勝解無差別斷
滅之理斯一由此不脩滅滅定例亦應無無想故
釋非理。】


「此中有說故不怖斷。」


【述曰此敘世親師主如意論師同釋前義入無想
者經滅麤心猶有上地細心為依非令斷滅故不
怖斷。】


「彼亦非理非為正因。」


【述曰此論主破失脩無想本為滅心明不怖斷既
[009-0537b]
求解脫智出離想明失亦用涅槃勝解為方漏入
故彼所言異生怖斷無涅槃勝解不成過故非為
正因。】


「一切聖者滅盡定不。」


【述曰此下釋初得故先徵問。】


「應言不得離染得故。」


【述曰此論釋加行方智非離染得故得有頂時未
即得彼意。】


「由何而得。」


【述曰此責得時。】


「由加行得亦成過去。」


【述曰此論主釋由加得得如無想定。】


「世尊亦以加行得耶。」


【述曰此外人責如來一切德皆離染得若言滅定
加行得世尊亦爾耶。】


「不爾。」


【述曰此論主略違。】


「云何。」


【述曰此外責。】


「成佛時得盡智時得。」


【述曰此敘俱舍經主解謂盡智時得。】


「豈不盡智亦有過失。」


【述曰此中論主彈經主釋有不中理去言得者謂
是初獲初獲即是至生相時若至現在名為成熟
[009-0537c]
不名為得計成佛時即是盡智至乎現在當此之
時盡智亦非得何況滅定得盡智時謂金剛定盡
智之得住於生相爾時名得盡智起時但可名曰
伍立現行言佛功德離染得者謂金剛定名為離
染由彼離染令佛功[仁-二+彰-章]之得至於生相名離染得
非成佛時方始得也故彼所言暫起欲樂皆現在
前此言無過言成佛時得此言有過非全違理是
故說亦亦有過失。】


「隨宜為彼定成佛故。」


【述曰此是論主代經主通難理實得言在菩薩位
今於近佛成熟事說遠菩薩初得聲故於佛位說
得無過又金剛定無間成佛即名為佛約彼位中
言成佛得斯亦無過。】


「且置斯事俱分解脫。」


【述曰此假為向且止成佛時名得不名得論滅定
無心故無未來修佛盡智時先未曾起既不成滅
定何名俱解脫。】


「永離定障故成俱解脫。」


【述曰此論主釋定障者謂有漏心上無堪任性此
永離故未成佛時於滅盡定應得不得有未得退
彼不依佛身成佛時捨名捨不成就又解於滅定
有一類不得依未斷鄣身彼巳永捨如得聖時捨
異生性聖道非得無厭有餘聖道不得故成佛時
有依佛身滅定非依未斷鄣者巳永斷故名俱解
[009-0538a]
脫又雖未得於得自在立比量言盡智如來名俱
解脫於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巳起位。】


「西方師說後得菩提。」


【述曰此乾地衛國薩婆多師作如是解謂彼菩薩
見道圓滿生無漏心入滅盡定方入脩道於盡智
時成過去故名俱解脫。】


「迦濕彌羅國後方生盡智。」


【述曰此舉能方毗婆沙釋菩薩學位不起滅定。】


「何因此國知前未起。」


【述曰此責北方師前未起因。】


「何為不責西方起因。」


【述曰此北方師語其不向西方起因意意欲亦徵
先巳起因。】


「此我迦濕安觸心故。」


【述曰北方師釋未起意謂彼菩薩時入觀時發願
發斯所作未辦終不重起故於中際無起異心若
起即有越斯心過故知菩薩不入滅定。】


「理實菩薩無漏聖道。」


【述曰此西方師釋俱舍中云外國師說即印度諸
國薩婆多師釋意同故隨舉皆是彼說縱入滅定
暫越無漏道實非越歸心。】


「若爾斯心如何不越。」


【述曰此北方難智有漏心即名為越如何不越。】


「謂我未得諸事究竟故。」
[009-0538b]


【述曰此西方釋必定盡漏故言不越中間智定於
理何違。】


「豈不由斯為非前因。」


【述曰此北方師難見所斷惑能為惑因故名根或
煩惱得名或於脩所不斷或引以外境故名怨歒
菩薩要動欲脩脩未曾道狀除諸或見道滿時事
未究竟無始巳來為有漏定之誑惑滅盡定者既
是有漏即能誑或世間諸定之類也與聲聞共兼
之易得豈容菩薩本[玄*句-口+匕]未滿而能尊彼稽留大事
若起彼定即[玄*句-口+匕]心[玄*句-口+匕]心既不越故知喻未起故以
三十四念得菩薩提故證前未起其理尊成。】


「如契經言觸此三觸。」


【述曰此下通經義如摩訶俱瑟祕羅經作如是問
出滅定時當觸佛言具壽當觸三觸乃至廣說何
者是三觸體云何觸彼觸耶。】


「有說滅定觸於三觸。」


【述曰此釋前經問有三義說此即初也三解脫一
相應觸如其次第名三觸其義云何我我所執掉
舉名動空無我行能對治故能破動故名為不動
不動相應觸不動觸貪心執境攝為巳有有所執
故名所執故名三摩地能斷所有名所有餘如前
說生死十相五境生住滅界女涅槃中無為無相
無相之定緣無相故名為無相餘如前說此是三
觸體住無心時無此等觸出時忽遇名觸如闇中
[009-0538c]
行忽遇壁等是謂觸三之義。】


「有餘師說現在前故。」


【述曰此第二師解識處方便唯觀於識空處方便
亦唯觀空無異想故名為不動彼相應觸名不動
觸根本地中雖通異想從方便說皆名不動無所
有處無先遍識所有有頂地中無有想異無二分
明相故名無相乃至有頂下可言無相故四無色
皆名有想是謂三觸體智滅定心通有漏無漏若
有漏者若逆次入非想等至名觸無相觸若逆超
入無所有處乃無漏逆次第入無所有智觸無所
有觸若無漏逆超入處名觸不動觸雖不得入空
處以二處皆名不動觸一即具其名又釋此師非
正宗義是異部師許從滅定入空處等故作是釋。】


「復有餘師名為無相。」


【述曰此第三師解但取一念無漏無所有處緣滅
諦涅槃心約體是無漏非有漏故名不動約地名
為無所有約所緣名無相彼相應觸具三種名入
彼心時名觸三觸。】
[009-0539a]


「雖巳說二定滅定初人中。」


【述曰此下第四明佛身前辨相中若自體皆滅心
心所生攝俱唯善初得一世是謂多同依地作意
招果脩者兼長行中異熟是謂多異今於此中明
依身即二定俱依欲色為同初起即無想通二滅
定初人是謂有異。】


「論曰言二定者是名同相。」


【述曰釋論中初釋頌文後釋妨難釋頌中初釋依
身以衣同相謂總相說二定俱依欲色界身然熟
無想中有三家異說初言在下三次言餘無想是
自類異釋亦無妨難唯第三說不通色界亦是自
部異師有違教過發惠論說色有謂色界是五行
謂具五蘊過知迦葉佛時名五蘊為五行論主取
彼名而造論或即五蘊無常名行彼論中以色有
五行相對四句第一句者謂是色有而非五行謂
生色有有想天中起他界心無漏心入二無心定
及生無想天巳入無想彼皆是色非色有五行第
二句者謂在欲界入諸靜慮第三句生色界住自
界心第四除上說既有生色有入無相定故言不
入違自教過。】


「言異相者唯具三蘊。」


【述曰釋初起一謂無想定因天眼通見彼無想有
情謂為涅槃便即脩故於色界中有得初起若滅
盡依說力起唯於欲界有佛為說者有俗為釋者
[009-0539b]
居惱故有強加行故得初起非於上地宿習力故
色界復智非於無色以諸蘊相依故無一蘊獨住
心心所必俱亦無獨三蘊可有二蘊謂入無心亦
有四蘊謂入無色餘皆可易。】


「何因故知滅定有退。」


【述曰此外人責問言滅定退出色界云何知耶。】


「準鄔陀夷色界受生。」


【述曰此論主答雖無正□文准義可解謂舍利子
曾於一時於大眾中說如是義有說苾蒭乃至廣
說今解滿足者謂無漏解得無學果名為滿意成
天者謂諸化生不由父母由意所樂住意即成名
意所成天說彼義時鄔陀夷於大眾中形言相違
背言無是處舍利嘿然後至佛邊乃至廣說由生
色界知退巳失。】


「如是廣釋有差別故。」


【述曰此總結二定別相地謂後定有頂有差別故
二加行有異出離止息故三相續即前異生聖者
四異熟即前長行中說無相有頂異熟別故五順
受處有異無相順生不定滅定順生後不定六初
起無想通二界滅定唯人中是謂差別六門文中
不說無差別者有門一自體門二種攝門三得世
門四依身門是謂為同。】


○釋第十三卷論



「今應思擇滅受想定。」
[009-0539c]


【述曰此下釋妨難此總標疑勸令思擇所滅是總
立名唯別何也。】


「猒逆彼二入滅盡定。」


【述曰此論主釋由方便中漏厭此二見受所依二
淨根故生死依依供方便約二立名。】


「有餘師主乃至廣說。」


【述曰此下釋滅定滅法多少此是自部異師解理
實言之心心所法同生同滅同得同斷故滅中一
切皆斷然如來說隨眾生宜或說滅受想以過多
故或識滅心是所依故或名滅盡心心所盡故對
法諸師唯依正理顯其本意不執一文不得聞滅
受想便謂留心聞言滅心即謂留所執一非餘未
為通論舉識不離巳顯兼所舉受及想言滅意行
明亦滅心無上菩提言心不放逸為本明不亦攝
精進精進亦然智慧能害煩惱明知亦攝無常想
欲貪者欲界貪乃至廣說色無色貪等。】


「譬喻論者互不相離故。」


【述曰此敘鳩摩羅多門徒釋彼宗所執唯一心王
隨用差別立種種名無別心所但心緣境第一剎
那初了名識第二剎那取像為想第三剎那領納
名受第四巳去造作名思諸餘心所皆思差別識
想受三唯無記性思心巳去方始通三入滅定者
滅想受心由此二麤是所厭故識心雖非所厭定
中亦不得智是無記故於行位中思之差別為滅
[009-0540a]
定體以實言之即是心就用言之是心所故彼定
中必有心體但無受想之位何以知然稱滅受想
定故知無受相必定無有無心有情既曰有情明
知心有又契經中具壽毗舍佉問佛言世尊入滅
盡及與命終為有別不佛言有別去命終者身行
斷壽命斷諸根壞煗觸滅識離身入滅定者身行
斷語行斷意行斷壽命不斷諸根不壞煗觸不滅
識不離身如是即顯有心故異無心識不離異於
離又說壽等互不相離定中有壽煗明知亦有識。】


「此說非理俱生滅故。」


【述曰此論主破去有心體必受想俱既曰有心寧
無受想。】


「有何至教證此義成。」


【述曰彼師責心必受想俱生滅言憑何至教取信
為實。】


「如契經說離受想生。」


【述曰此論主引經證必俱義。】


「又此定中一切皆滅。」


【述曰恐彼釋言識心若起必受等俱於此定中俱
有行心而無識心故無受等故今難言若以識心
所依無故能依受想亦無行中心所亦無所依云
何獨起如是即應一切皆滅。】


「若謂此俱言此亦應爾。」


【述曰此牒釋經言俱者前後相隣非謂並智此定
[009-0540b]
中心戒從前受等入戒後受等生亦是俱智故不
違經引之而例如久易可解立比量言此經言俱
非日並起說俱聲故如彼二經。】


「理必不然非無間起。」


【述曰此論主破彼之二經與此有別不可一例曼
駄多經智心與隨因果不並又彼經中說以故聲
是第五囀從於智心生墮落第五囀聲多明前後
由此道理可不同時不淨覺支性相違故同時有
過可前後智今此所引同時無過故必同時如是
江顯所立同喻差別所立不成之過。】


「又執俱言顯同時義。」


【述曰此引二輕說以俱言目同時義有之云心經
雖不言俱亦是俱義恐彼釋言貪無間起名有貪
心故即遮言諸善無記貪次第起皆名有貪成太
過失如是二經言俱非善又顯前因有不定過。】


「又受想等應不得生。」


【述曰此又難彼所許心心所法前後而起心所依
心所名斯立起時無心如何得起。】


「若謂心作當更廣辨。」


【述曰恐彼釋言心次第起名為心所故牒彼計下
即破言心從心之生應名心心所之生心應是所
依後當更說。】


「又契經說受想二法。」


【述曰此又引經諸意行滅即應心所皆滅以識心
[009-0540c]
所皆意行故彼言雖滅受想自散相違。】


「又識相續亦應不滅。」


【述曰此又以彼心不滅故以理徵令受想二法亦
不得滅。】


「若謂如經聞受等緣。」


【述曰此牒外計俱舍說言是尊者世友說亦譬喻
師差別也彼謂經言受緣受有受不生受雖言觸
生受何妨有不生此師許定中有觸無受想。】


「此例不然必有受等。」


【述曰此論主難俱舍中說尊者瞿沙亦薩婆多異
師也彼難言受生於愛經中自荀言有不生觸生
於受由來決定不可一例。】


「有餘師而無觸者。」


【述曰此第二師釋言應有受想難以於定中觸亦
無故受依何生。】


「未知彼意但有虗言。」


【述曰此論主難無觸義故先徵其觸體所以問者
薩婆多師三和生觸云三和者必是觸觸□因故
亦得名觸經部宗中三和即觸既有三和理應即
觸今許有識為三和而言無觸非知所許。】


「又滅定中理必應有。」


【述曰又以理難若執滅有心而經中說諸意行滅
教力證故亦應無心若無思便無思慮以思慮由
田可故思既無故心亦應無由此即證無心有情
[009-0541a]
決定應有故彼所言無無心有情理逼為虗說。】


「有命等故色心隨一。」


【述曰此彼引異命終難有命根根不壞等在名為
異所以者何有命故名有情非由心以無色界無
色無心位無心是有情故命不孤起隨依一種。】


「引契經說仍名不離。」


【述曰此以現身必起名不離通前識不離身離。】


「引壽煗識必無有心。」


【述曰此以約少分說通前三法樂不相離雜恐他
許言無色界有色故指下破上來具顯於滅定中
有心有過無心無失以此故知決定無心。】


「然定後心所引發故。」


【述曰就彼說者心本不斷於生無離恐彼難言滅
位無心後云何知故今釋云入心為等無間緣恐
又難言等無間緣無有差別云何起定心有遲速
故今釋言由寶斯力所引發故。】


「滅盡定體為假為實。」


【述曰此下明體假實初總問起次述正釋三敘異
論四廣徵破此即問起也。】


「應言此定令不生故。」


【述曰此述正釋此滅定力能遮正心有大用故猶
如心等其體實有。】


「經主於此是有為攝。」


【述曰此下敘異論即俱舍中經主亦經部中異師
[009-0541b]
釋也彼說滅定全無有心由前定心力別引起一
類與心相違所依相續令後餘心暫時不轉由前
定心與後餘心相違起故前心能遮非滅定體有
大用因有不成過前心所引心不轉者俱是心無
更無別事前心之後後心之前於此分位假立定
體恐有難言依無而立云何滅定許是有為下即
解云即此假定約前後無似有生滅假說有為。】


「或即所依假立為定。」


【述曰此亦即彼師徒異釋即彼所依違心而起即
假說之為滅定體。】


「若爾後心從何而起。」


【述曰此下廣徵破沙宗既初入定心能遮心故非
心生因現復無心復從何起。】


「彼說此依為種別故。」


【述曰彼師釋由前定心重身成種即從彼生無色
界沒從心生色從滅定起依色生心故言展轉互
為種子。】


「何有此理俱時起故。」


【述曰此論主難有根身中一切心種皆無缺少境
復現前應俱時起。】


「說依前心境識俱起。」


【述曰此是論主述以巳宗生緣唯一無俱起過。】


「若執不待欲符彼執。」


【述曰此重申難若無別緣即應俱起此言便似方
[009-0541c]
便欲明上座部等許有多識同時俱起以有多因
果應俱故。】


「若言所說不從彼起。」


【述曰此牒彼釋唯從種生據無心起在定位故不
可多心有心位中從自類智故無多識同時起過。】


「此亦非理無異因故。」


【述曰此論主難有想身中有種義一初從彼起後
即不能無異因證又初起心種俱壞遍何不多識
俱時而起更無異因證心初起定無多種。】


「又有心位生起餘心。」


【述曰此第二難無心位身餘心種子現被損伏當
能生心有心位中既不被損轉應能生理實言之
現損者應不能生。】


「若言此位餘心生者。」


【述曰此牒外釋於彼身中雖有少分違心心種謂
入定心種子能有無量不違心種從彼心生。】


「有心位中有根身生。」


【述曰此論主難無心位有不違種既能生心有心
位亦例能何不生也應立量言有心之位心應依
種有心種故如無心位。】


「又如有執聞不嗤笑。」


【述曰此引共知例顯其過如是意顯心從前生於
定位中俱有遮力無生心力。】


「又執滅定都無有義。」
[009-0542a]


【述曰此正破彼前師定體云言假法雖依於實以
無實故假法亦無定位中無前後何別俱是無故
不可言有無義恒故復非有為無所依故亦無假
有。】


「若言假定可說為善。」


【述曰此破第二重有所依以假從實應無記攝。】


「是故唯實而非假。」


【述曰此續定也由前道理初入定心能引後故無
遮顯礙力滅定之體既是尊性明不依身不可無
依而立假法又遮心用不可言無有大用因還得
成立故知別有實法名為滅盡定體唯能遮礙無
生心力。】


「脩觀行者還生意識。」


【述曰恐有難言前心能引後何因斷絕滅定能遮
礙後何得生故今釋言由滅定遮礙有因而不起
前心引力故定盡心復生既以定能遮心有用故
知體實前心引後唯一故無多起問俱舍論中能
明後心起因別明定體假實何故此論總今說耶
解云經主意許前心有遮力種子生後心定中心
並滅滅定體是假後三義因時故應別顯今此論
宗前心能引後種子如前定中心並滅滅定體實
有能遮礙於心意欲以能遮心證其體實故遮引
義於對明。】


「由此准釋隨其所應。」
[009-0542b]


【述曰此以滅定例餘無心然於無想少有差別所
謂不得言入定心應言趣無想心不得言安斯力
出應言因勢盡不得以應無記攝為難有相符過
但應以能遮心證其有體彼所依身與前因相前
應如後後應如前比量所逼非能遮體無想定中
大分相似子細分別非無亦異故約此說隨其所
應。】


「巳辨二定能持煗及識。」


【述曰此下明命根上句句云名下句因證命是活
義壽是斯限決定之義斯限巳來活即為命故知
命者即壽異名而壽體相越諸根境故以能持煗
識作用比知立比量言壽體實有大用故猶如大
種。】


「論曰命體即壽謂三界壽。」


【述曰此下釋於中初釋頌文後思隨義此引本論
釋上上云名本論即是發智論說。】


「異名雖爾何法名壽。」


【述曰此下釋下句故先領異名徵其壽實體。】


「謂有別法說名為壽。」


【述曰此下答初述正宗後破異執此正引經證其
有用即釋下句成前因義能說三法能持於身若
捨身時身便強仆仰倒為強仆面為仆即是倒臥
取終之義故知由壽持於煗識三法共聚能持於
身令得久住此能持因即是壽體。】
[009-0542c]


「若爾此壽何法能持。」


【述曰此外徵二有壽持誰復持壽。】


「此壽能持能持煗識。」


【述曰此下答為異經主初言煗識能持於壽為難
所逼方言業得故言我說一句是業為遮彼難何
不許業能持煗識何用壽耶如是即顯有大用因
不成之過故今釋言壽有二義故為業持一唯業
異熟二常續無斷煗闕一義謂雖無斷有非異熟
謂長養等流識闕二義謂有非異熟謂等漏剎那
識及有間斷時謂處無心位雖於無色及惡趣中
不入無心有第二義闕初義故非業所持所以者
何若唯依業非異熟者誰之所轉間斷位中業持
何法。】


「非非業滅壽力所持。」


【述曰釋以於非業耶滅識中業無少用故非業持
識由有壽故斷而復起若無壽者斷不重生故壽
持識豈不無業識亦無耶不爾等流非業生故豈
不異熟必依業耶不爾從多明類說故。】


「復如何知壽能持煗。」


【述曰此問壽持煗因。】


「要有壽者非煗所持。」


【述曰此釋有煗必由壽故知壽持煗恐有難言有
煗必有壽應說煗持壽故下破言如無色界有壽
無煗故知彼壽非煗所持。】
[009-0543a]


「豈不無壽亦無有煗。」


【述曰外難如外煗無壽煗應非壽持。】


「雖亦既有俱行煗故。」


【述曰此論主通說內非外何成例難若又難言我
亦應說煗俱行壽應可通同非俱行者何能為持
彼若復言外煗無壽何能持者應告彼曰既云外
法何次說持。】


「由此故知說之為壽。」


【述曰此總結由前道理煗之與識非業所持既為
壽持顯壽大用持煗及識前因復成。】


「經主於此非別實物。」


【述曰此下破異執一敘計二徵體三廣述四徵破
此即敘計也即俱舍中經主所引我亦有壽宗義
相符俱非許有別物為體。】


「若爾何法說為壽體。」


【述曰此徵體也。】


「謂三界業住時勢分。」


【述曰此廣述也即經部計謂三界業隨其所應引
三界果六處并依依即扶根及心所等此所引果
從始至終前能引後相續勢分即此勢分說為壽
體彼勢分有相續決定由彼相續有定限故隨應
住時爾所時住如穀種所引芽等乃至熟時相牽
勢分箭喻例知是故但於并依六處住時勢分假
說為壽非別有物。】
[009-0543b]


「壽體實有住時勢分。」


【述云此下徵破成立為有如前根處謂彼前言由
有命故施設諸根及根差別由此有彼有無彼
無又於眾同分能續能持故於無色界要有命根
身有所生處決定故起染等非命終故由此等用
當知實有彼言經主說諸大種住勢分名為命根
如復當破故命枝之謂無色界無內五處或起餘
心又無異熟意更異勢分於彼既無說何為壽若
有異熟住時勢分可名命根此無色界處此起餘
心時既無異熟勢分說何法為命所依既無說何
為勢分此依第一轉明無勢分體。】


「既無所引復囑於誰。」


【述曰此明相續決定本是勢分義相續決定既無
所天依第六轉明相續等無所屬主。】


「既無如是說為壽體。」


【述曰此明由有相續決定義故說隨應住時爾時
所住無相續等依第三轉明無所由此亦無異說
何為壽。】


「是故經主都無所表。」


【述曰此續定也。】


「又所引喻說名命根。」


【述曰此明二喻皆無間斷於有間斷不成為喻反
顯有間便無勢分彼義不立別有義成。】


「如是命根亦有命根。」
[009-0543c]


【述曰此結命根不依於二。】


「若爾命根依何而轉。」


【述曰此問所。】


「此依先世亦准命根。」


【述曰此出命正依先業兼依現在眾同分住眾同
分准命亦依先業及現命根。】


「今復應思俱盡故死。」


【述曰此下思擇隨所應義此先思擇身死之因引
施設論其文易了俱舍經主第四句中謂亦應言
捨壽行故其理不然捨壽行者引滅業令滅富樂
即是滅壽業盡故應初句攝故於第四不應復言
今以理釋既引令招富異熟果受巳命終亦應容
在第三句攝恐有難言福盡命不盡實有受若而
活命盡福不盡必無不死而受故知俱盡之位福
盡於死無能只可言壽盡故死何勞言福盡故故
今釋言實無功能俱謂於俱盡位有死說為俱盡
故死依第七處說第五轉思之可知。】


「發智論說彼言何義。」


【述曰此舉發智論文責其說意。】


「若所依身非時死故。」


【述曰此釋若如身可害名隨相續身不可害名之
便住初顯命根有身損障而斷復顯命根無身損
障不斷即由此義證有第四抂橫而死名非時死
然俱舍中經主意許壽無別體即所依身是故隨
[009-0544a]
身轉及恒住故恒有障等為婆沙師釋。】


「經說所得自捨命故。」


【述曰此又通釋經中句此釋初句也欲界諸天除
地居者以彼恒若何素落戰有破傷故空居諸天
非地所害俱由發起增上喜受身心勞弊便致命
眾賢□師於舊釋外以義復如捨壽行者理恐有
違以諸聖者可他害故亦可論主約正住在邊際
定時非他所害亦可准約佛捨壽說以佛必無因
於他害而命終故即同俱舍又應說佛自涅槃故。】


「唯可自害損害故。」


【述曰此釋第二句。】


「俱可害者欲界有情。」


【述曰此釋第三句謂除那落迦等餘欲界有情。】


「俱非害者主處胎時。」


【述曰此釋第四句那落迦者業力所業非由害而
致命終北俱盧洲命分定故王佛者謂輪王太子
既灌頂巳先應學習古昔仙王所行梵行故謂王
仙以彼當紹輪王位故非自他害佛使者如時轉
迦舊云耆婆或言耆域並訛略也唐言命者能濟
諸命故以標名或名能活下針定差投藥必愈故
以名也彼由使入火取有明故知非所害佛所記
別者如殊底色迦舊云樹提伽訛也唐言有明彼
之父母其家巨富年邁無子忽因懷孕問諸外道
或言是女而不遐齡及其問佛佛記是男長年具
[009-0544b]
德外道無識方便藥中母喪焚軀子安無損即由
其為佛所記別佛令命者入而抱出委如經說達
弭羅等三人如經中說皆由業力於嬰兒時或投
猛獸或置曠野或墜深坑而不頭逝長者子耶舍
即昔如來在婆羅痆斯國鹿野苑中轉法輪時大
長子名之耶舍應感祥夢走赴如來路遊尼連禪
河不為所溺蒙佛告慰善來入道鳩摩羅時婆其
人是鹿母之子為大義所眩遂損之首在車馬屢
踐不損容儀頻毗娑羅王因出而見收而養焉後
遂長大出家獲果最後身菩薩即所住最後身謂
王宮所生也菩薩在胎時菩薩福力母亦無損輪
王例焉。】


「若爾何故受生有情。」


【述曰此外人難如前所解俱非害中所攝乃眾令
於二界一界少分何故此經唯言非想。】


「彼經舉後舉後顯相。」


【述曰此下通難總有三義此即也如初靜慮有離
生樂謂之種安諸地亦有唯言初者舉初顯後顯
初。】


「或除有頂從彼處歿。」


【述曰此第二釋下諸無色四靜慮中皆應攝在第
一句攝以彼亦起□耽定味貪而命終故而非重
貪故言起於種類煩惱非即皆如欲界天也若依
此釋便與前解四句文違非此論主所存之義。】
[009-0544c]


「或餘無色俱非所害。」


【述曰此第三釋以非想地自無無漏名非自害又
無上地近分定害名無他害餘地相違是即應是
第三句攝故第四句唯乎非想。】


「豈不有頂應名他地。」


【述曰此是俱舍經主之難有頂亦為他地聖道所
害是即應是第三句。】


「若依此說不名他故。」


【述曰此是論主前解者通經主難謂如是難亦可
通釋以世間說勝者為他謂如怨言今高勝豈念
下流不見愍言他今次溺我應濟拔故知他言唯
依勝轉故今言意顯上地又諸卑劣力不制強而
得說言他他力勝不見勝者言他力劣故上制下
有自在能不名他故是故非想雖有下地聖道所
害下非他故不名他害。】


「然於此中非自他所害。」


【述曰此是論主以上道理破師解謂佛經中所言
害者皆據因害而致命終斷或名害非經本旨若
[009-0545a]
據斷煩惱不應言致死既言致死明知非約斷煩
惱說而今乃以斷或為害非當聖言又若案此那
落迦等皆為他地聖道所害是亦應是第二句攝
非謂第四故言斷或為害便與前釋相違今謂此
中違前釋難有少難解其義云何此第三師釋若
唯以斷或為害即三無色四靜慮地第二句攝欲
界一切第二句攝非想一地第四句攝闕第一句
若亦兼以煞傷為害即欲界中非自害者第二句
攝可自害者第三句攝如是二根其那落迦皆應
許是第二句攝從與前師義相違者恐非過難以
第三解本欲為違前二釋故是故但應以違經意
一難使屈無煩後難亦可經中先有此判那落迦
等第四句攝論主今言違經前釋其難即成西方
釋義有言於此三異根中□論主意取第二為勝
今解唯取初釋為勝云何得知如前建立行蘊中
言四得自體契經中說生在非想非非想天俱非
所害非不一切色無色立俱非所害舉後攝初故
作是說彼文既是論主正釋明知此中意取第一
良為上地所有煩惱害含藏起而微劣又無外境
之所牽逼上地命根勝業所引豈因結或而致命
終故應但以初釋為中。】


「然彼尊者乃至廣說。」


【述曰此中又引彼經後文向教興意謂彼經世尊
分別四得自說聽俱了然舍利子我第四句尋復
[009-0545b]
生疑世尊為通意顯必死以一切生皆歸死故若
第四句唯維有頂即彼所言斷煩惱不俱言自地
若第四句通攝於下即應隨於一切善起若有能
斷一切煩惱便般涅槃不斷殞歿通於一切俱非
害者下釋經意恐諸有情聞彼彼類俱非所害便
謂是善故重問答明其必死謂彼諸類雖非可害
然由福命盡故致死或有一先盡所以有中夭非
由被害而致命終西方釋家有言此文偏依有頂
即顯前文俱非可害唯非想意直取文意似不相
當故非所樂應更思擇。】


「命行壽行壽行差別。」


【述曰此一問答解釋命壽差別之相於中總有五
師解釋總而言之命是活義存義住義未死即名
為命壽是定義斯義限義近得不名為壽是故有
壽非命有命非壽有通命壽第一解生不生法一
對分別得業所引限皆決定失緣不生便無活義
第二解雖約捨意與前同第三解明所延命時限
無定故非壽攝本壽業引名壽亦命第四解明謂
智慧即延命時無明諸煩惱即潤生時所望雖別
意同第三第五解以所延命雖無學得業所引者
通於一切故約此分別意亦同第三如是五解皆
附正理所以者何若案正理命壽無別如本論言
云何命根謂三界壽若通義說括前五義應成四
句壽非命者謂諸命根住不生法命非壽者謂由
[009-0545c]
定力延得命根壽亦命者謂先業因生法命根第
四句者解前諸相。】
順正理論述文記第九

No. 843-A



永超東域傳燈錄云順正理論述文記元瑜撰業
品巳下未成序神昉撰西大寺本有二十四卷元
興寺本有二十卷成辨序云或二十卷或二十四
巳上


寬政六甲寅年於洛西久瀨村光福寺講俱舍論
之日得此本於智積院大眾藏令本誓寫之惜哉
但第九一冊未見餘後學當弘通全本。


豐山愛染院住沙門 林常快道 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