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5 律宗新學名句-宋-惟顯 (master)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


佛親集結戒五意多論
一現佛不自專輙故二眾量
結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眾和令法久住故四為
肅將來倣佛成規眾量不重故五諸佛法爾於法
有儀故。


十誦聖人無五畏
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
惡趣畏五大眾畏。


五陰能覆出世真明之慧亦名五眾
一色有形質礙之法二受領納所緣三想
能取所領之緣四行造作之心能趣於果五識了別所緣之境


律中五陰五相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過未
現色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比丘尼五衣
一覆肩二椅支三安陀會四鬱多羅
僧五僧伽梨。


願師受戒五緣資持引
一是大比丘二有所對境三
有心四心境相當五律成究竟。


大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請十方佛二誦經呪三說巳
罪四立誓願五如教明證。


小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能懺二所對三懺心四相應
五究竟。


受日五緣
一三寶境界緣二道俗病患生善滅惡
[002-0680c]
緣三父母大臣緣四求為衣鉢緣五和僧護法緣。


受戒五緣業疏
一能受有五一是人道二諸根具足三身器清淨四出家相
具五得少分法二所對有七一界二僧三數滿四盡集五白四法六資緣具七佛法時
三發心乞戒四心境相當五事成究竟。


五緣留大衣
一恐怖若疑怖二雨若疑當雨三經
營大衣四浣染五藏舉。


捨戒五緣戒疏
一體是比丘二所對人境三有捨心
四心境相當五一說便成。


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
不飲酒。


五蓋能覆蓋清淨善心為名
一貪欲引取無厭二嗔恚忿怒強恨三睡眠
意識惛熟名睡五情暗真曰眠四掉悔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曰悔五疑癡心乖理
猶預不決


五岳戒疏記引
一東岳泰山兖州二南岳衡山衡州三
西岳華山華州四北岳恒山恒州五中岳嵩山洛州。


五毀辱法增一
一頭髮長二爪長三衣裳垢圿四不
知時宜五多有所論。


又生五過
一人不信言二不受其教三人不喜見
四妄言五鬪亂彼此。


毗尼五義了論
一能生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善二
能教身口二業清淨及正直三能滅罪障四能引
勝義在家者引令出家及到天住梵住聖住無餘
涅槃五勝人所行事謂佛乃至凡夫皆行其中。


戒有五義善生
一名制能斷諸惡法故二名迮隘性
[002-0681a]
不容惡故三名清涼遮煩惱熱故四名為上至無
上道故五名為學調諸根智故。


分通五義業疏
一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二施生
成佛道知餘非向也三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
四捨財用非重知心虗通也五塵境非根曉知識
了義也。


沓婆營福五義戒疏
一為報恩故二為長養法故三
滅少修自高者四折伏弟子憍心五起來世福業故。


儒家五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禮五詩。


五行
一金二木三水四火五土。


五逆罪
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法輪僧
五出佛身血。


羯磨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誰
諸長老忍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者默然誰不忍者
綱骨


單白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若
僧時到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白如是綱骨


持律得五功德四分
一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三於
眾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毗尼
令正法久住。


多食五苦增一
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多睡數四身
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


五拘隣受戒犍度
一阿若憍陳如亦云拘隣二阿濕卑亦云阿陛
三摩訶摩南亦云摩訶拘利四婆提亦曰跋提五婆敷亦名十力迦葉
[002-0681b]


僧祇五果種壞生戒
一裏核種桃杏棗柿二膚果種梨奈林檎
殼果種胡桃榴栗四𥢶果種松栢子五角果種山澤諸荳


破戒五過四分
一自害二為智者所訶三惡名流布
四臨終生悔恨五死墯惡道。


安居離五過事抄
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
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蟻難四無可依人五無施飲
食湯藥。


喜往白衣家五過四分
一不囑比丘入村二在欲意
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覆處五與女人說法過限。


歌聲說法五過四分
一自生貪著二令他生愛三令
他習學四俗人生慢五以亂定意。


不嚼楊枝五過四分
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陰
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漏失戒五過
一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
不思惟明相五於夢中失精。


受施五觀事鈔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巳德行
全缺多減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
濟形苦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業疏五家僧體
一五陰實法為體二四人假用為
體三一多四人為體四但取四人為體五六和德
用為體。


古五刑尚書
一墨二劓三剕四宮五大辟。


古五刑戒疏引
一墨墨額二劓截鼻三宮去勢四割截耳五刖
斷足
[002-0681c]


今五刑
一笞二杖三徒四流五死。


五現前出藏諍
一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二
云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諍者是三云何人現
前言議往返者是四云何僧現前應來者來等是
五云何界現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


五眼
一肉眼二天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


五五百年大集
一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
堅固三五百年持戒堅固四五百年多聞堅固五
五百年鬪諍堅固。


男五黃門四分
一生二犍三妬四變五半。


女五黃門
一螺二荕三鼓四角五脉。


五穀
一黍二稷三菽四麥五稻。


五穀輕重儀
一房穀粟林二散穀床穄三角穀諸荳巨勝四芒
稻麥五𥢶穀麻荏


五根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弟子事師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
所有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從後稱譽之。


弟子不承事五事訶責四分
一我今訶責汝去二莫
入我房三莫為我作使四莫至我所五不與汝語。


持律五事利益僧祗
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
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作依怙
五欲遊化諸方而無有礙。


邊方曲開五事四分
一持律五人受大戒二著重革
屣三數數洗浴四敷羺羊皮等五長衣數滿十日。
[002-0682a]


成論迷名生法癡隨文增五失
一不信二退勇猛
三誑人四謗法五輕於聖法。


五邪僧網
一改常威儀詐現異相二說巳功德三高
聲現威四說巳所得激動令施五為求利故強占
他吉凶。


調達五邪
一盡形常乞食二糞掃衣三露坐四不
食蘇鹽五不食魚肉。


五種三歸母論
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
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


五種村相盜戒
一垣二墻三柵四籬五屋。


五種正食
一飯二乾飯三[麩-夫+少]四魚五肉。


受通五種
一善來二三語三破結四八敬五羯磨。


五種作器輕重義
一鐵作器鑪冶鉗砧錯等二陶作器論繩袋博
鍬钁等三皮作器盆瓮牀桄刀剗熨鐵四竹作器刀鋸等五木作

斧鋸斤剗等


五種律師
一誦戒至三十二誦戒至九十三誦廣
戒四誦二部戒五誦二部律。


五種脂四分
一熊脂二羆脂三猪脂四驢脂五魚脂。


五種床
一鏇脚二直脚三曲脚四入梐五無脚。


五種失受食事鈔
一往不受徑捉觸二膩勢相連三
任運失受四遇緣失受五決意捨失。


二五種受食法羯磨
一身與身受二衣與衣受三曲
肘與由肘受四器與器受五置地與受一手與手受
二手與物受三物與手受四物與物受五遙過與墯。
[002-0682b]


五種闍梨四分
一出家闍梨二羯磨闍梨三教授闍
梨四受經闍梨五依止闍梨。


五種蘭若
一盜戒蘭若二離衣蘭若二里三僧界有
難蘭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四僧界無難蘭若五里五提舍蘭若。


尼五種受業疏
一八敬二二十眾三遣信四小年曾
歸五邊方義立十人。


五種不失界事抄
一非法惡心解二僧尼互結三中
邊不相解四失界相五空本處。


五種不須答十誦
一試問二無疑三不為悔所犯四
不受語五詰問。


五種說欲受欲篇
一我說欲二與汝欲三為我說欲
四現身相五廣說。


五種界形善見
一方二圓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藥有五種了論
一依時量二依更量三依七日量四
依一期量五依大開量。


五種儀
一偏露二脫屣三禮足四胡跪五合掌。


四分五種村輕重儀謂之五生種
一根種蘿蔔薑芋二枝種亦曰莖種
柳榴及菜三節種蘿勒蓼芹四覆羅種此云雜種蔗竹荻蘆五子子種荽桂


五種尺量
一南吳尺短周二寸二姬周尺十寸為定三唐尺
加周二寸四東山尺加唐二寸五潞州羅柯尺加東山二寸


五種長物多論
一重寶二似寶三若衣衣財應量巳上
一切不應量衣及衣財五一切穀米。


五種僧物不可賣五八
一也二房舍三須用物四果
樹五華具。
[002-0682c]


五種非法僧祇
一身口習近住二數犯五眾戒三惡
人為友四好諍訟有五一自高二麤弊此性三無義語四非時語五不親附
五恭敬年少比丘。


善生五種
一眾生無邊戒亦無邊二大地無邊戒
亦無邊三草木無量戒亦無量四海水無邊戒亦
無邊五虗空無際戒亦同等。


五種臥法三千威儀
一當頭向佛二不臥視佛三不雙
申兩足四不向壁及伏臥五不竪膝。


五種受寶犯捨多論
一以手受二以衣取三以器取
四言著是中五若言與是淨人。


五種分別不得戒俱舍
一於某眾生我離殺等二於
某分我能持三於某處能持護四於某時謂年月
日五離某緣除鬪戰等。


五種疾滅正法四分
一有比丘不諦受誦律喜忘文
句復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二為僧中勝人
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後正倣習
放捨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
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
善言餘善比丘捨置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


五種緣令法沉沒雜含
一於大師所不敬二不重三
不下意四不供養五不依止。


四分五種盜取
一決定取二恐怯取三寄物取四
見便取五倚託取。


四分五種盜心
一黑暗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
[002-0683a]
怯心五常有盜他心。


師教弟子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令疾知二令勝他人弟
子三令知巳不忘四有疑悉解五欲令智慧勝師。


和尚五種非法弟子懺謝而去四分
一我如法和尚
不知二不如法和尚亦不知三我犯戒和尚捨不
教訶四不犯亦不知五若犯而懺亦不知。


說戒五種時節事鈔
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二
食前食後三若晝若夜四若增若減五時與非時。


袈裟五種功德悲華經
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見於
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若
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
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
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此少
分恭敬尊重當得解脫。


滅後五種令法久住善見
一毗尼是汝大師二下至
五人持律在世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
四乃至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
住世五千年。


五種應顯露行籌業疏謂之撿勘
一諸比丘作念眾中非
法人多彼和尚闍梨如法二諸比丘作念眾中多非
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律持摩夷如法三諸比
丘不知如法語多非法語多然和尚闍梨如法四
諸比丘不知如上然上座智人持法律等應顯露
行五諸比丘知此諍事法語人多即顯露行。
[002-0683b]


十誦有二五種怖畏
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復度人
令不修身戒慧二畜沙彌三與他人依止四與淨
人沙彌共住不知三相謂掘地斷草溉水五雖誦
律藏前後雜亂。
一不修身戒心智無欲鈍根二與
尼相近捨戒還俗三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等無
憐愍愛樂心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法故正法
疾滅四為衣食故捨練若入聚落五為衣食故多
所求覔擾亂。


心論後諸無作五種名業疏
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
名律儀二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善
作故名妙行四名業業者作所起故五名尸羅尸
羅者淳善義。


智論五種不淨各有偈詞戒疏殺戒
一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非餘妙
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二依處不淨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蔔又
不出寶山三當體不淨地水火風質能變餘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外

相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審諦
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覆背恩如小兒


比丘無五受四分
一善來二破結三三語四邊方持
律五人五中國十人。


五宗或名五部五師
一曇無德亦云曇摩毱多此云法正法密法護等二薩
婆多亦云薩婆諦婆此云有三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四迦葉遺
亦云迦葉毗此云重空觀五婆麤富羅亦云婆蹉富羅此云著有行


五住煩惱
一三界見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
四無色思惑五無明。
[002-0683c]


毗尼引生五住了論
一在家引令出家二引至天住
三引至梵住四引至聖住五至無餘涅槃。


五熟輕重儀
一蒸熟二煑熟三煿熟四炙熟五炮熟。


女人五障
一不得作梵王二不得作帝釋三不得
作魔王四不得作輪王五不得作佛。


非心五證
一心是慮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
四心有廣略五心是報法。


非色五證
一色有形段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種
別三色可惱壞四色是質礙五色是五識所得。


儒五常
一仁二義三禮四智五信。


五乘
一人乘一天乘三聲聞乘四辟支佛乘五菩
薩乘。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興渠。


五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


犯戒五衰中阿含經
一求財不遂二設得衰耗三眾不
愛敬四惡名流布五死入地獄。


善見五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一初一千
年得三達智二復千年得愛盡羅漢三復千年得
阿那含四復千年得斯陀含五復千年得須陀洹。


了論能知五相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一緣起處二緣起人三
立戒四分別所立戒五決判是非。


失衣五想心
一奪想二失想三燒想四漂想五壞想。


五藏
一長阿含藏二增一阿含藏三中阿含藏四
雜阿含藏五雜藏。
[002-0684a]


五大精舍聖賢錄
一給孤獨園二鷲嶺三獼猴江四
菴羅樹園五竹林精舍。


五大河四分說戒犍度
一恒河二閻摩那三薩羅四阿夷
羅五婆提摩訶。


善見五大賊釋相
一非梵行自稱是梵行受諸施者
二惡比丘偷善比丘法求名利養三謗諸賢聖偷
竊聖法四以僧重物餉致白衣妄取其意五盜取
僧物物如巳物與人蘭若盜心取隨直多少結。


唐末五代
一梁朱全忠二後唐李克用三晉石敬
塘四漢劉知遠五周郭威。


五長戒
一十日衣二月望衣三急施衣四長鉢五
長藥。


五停心
一多貪修不淨觀二多嗔修慈悲觀三多
散修數息觀四愚癡修因緣觀五多障修念佛觀。


五濁亦曰五滓
一劫濁下四聚在此時二見濁五利使三煩惱五鈍
使四眾生攬利鈍果報而立名五命濁摧年促壽


五帝
一金天二高陽三高辛四陶唐五有虞。


受隨二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義同三者體同四
者短同五者狹同。


受隨二無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義同三者體同
四敵對同五多品同。


沙彌五德羯磨
一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毀其形好
應法服故三委棄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親愛無
適莫故五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002-0684b]


掃地五德撰集百緣經
一自除心垢二亦除他垢三去
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


自恣二種五德
初自恣五德一不愛二不恚三不
怖四不癡五知自恣不自恣二舉罪五德一知時
不以非時二如實不以虗妄三利益不以損減四
柔輭不以麁獷五慈心不以瞋恚。


安居依止人具五德了論
一求聞令聞二巳聞令清
淨三能為決疑四能令通達五除邪見得正見。


五鈍使能驅心神流轉三界
一貪引取無厭二嗔忿怒強恨三無明迷感
不了四慢自恃輕他五疑迷心乖理猶疑不決


五人開心念背請十誦
一獨住二蘭若三遠行四長
病五飢時依親里。


經通五人說智論
一佛二聲聞三弟子四諸天五化
人。


僧祗五奴受戒
一家生二買得三抄得四他與五自
來。


卑姓有五本律
一拘凑二拘尸婆蘇晝三迦葉四阿
提梨夜五婆羅墯。


單五百年母論
一初百年解脫堅固二二百年禪定
堅固三三百年持戒堅固四四百年多聞堅固五
五百年布施堅固。


五兵
一戈二殳三戟四酋矛五夷矛。


丈夫五病羯磨
一癩二癕疽三白癩四乾痟五顛狂。


非女五病羯磨
一二根二道合三道小四常漏便利
[002-0684c]
五涕唾常出。


五不正食
一枝二葉三花四果五細末磨食。


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佛本行經
一惡能燒人善根
二從惡更起惡三為聖人所訶四退失道果五死
入惡道。


五敷具
一蠶緜二黑毛三白毛四減六年五不揲
坐具。


掃佛地得五福無垢清信女問經
一自心清淨他人見巳
亦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
命終生善道。


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


五篇罪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
突吉羅。


五方正色
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黑。


五方間色
一緋二紅三紫四綠五碧。


入眾五法四分
一修慈愍物二謙下自卑三善知坐
處四說於法語五見過修默。


入俗舍五法毗尼母論
一入時語小二歛身口意三攝
心卑恭而行四收攝諸根五威儀庠序生善。


請依止須具五法僧祗
一愛念二恭敬三慚四愧五
樂住。


二種五法與人依止增一
一言善哉二言好三言起
四言去五言與依止一若言能二若言可三若言
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
[002-0685a]


五法與看病人衣物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
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物四
能經理湯藥至死若差五能為病者說法。


受戒多歲不知五法盡形依止十誦
一者不知犯二
者不知不犯三者不知輕四者不知重五者不誦
廣戒。


三千威儀事師二種五法
一旦往問訊二師呼即
著袈裟往不單身三當掃地具澡水拂拭床蓆四
若有所作若出入行止當報五受經問解得不得
不應有恐意一當數往二至戶當三彈指三入當
頭面禮四長跪問消息五當還向戶出。


為在家人作師二種五法毗尼母論
一非親舊不往返
二不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竊語令家中
生疑四不教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過度所求
一不應檀越舍止住二不繫心貪利三為別別說
法等四不與共娛樂五不用不常欲相見。


母論能諫之人五法不須受
一無慚愧二不廣學
三常覓人過四喜鬪諍五欲捨道。


世間五寶難得四分
一值佛出世二聞佛說法三聞
而解之四如法而行五得信樂心。


梵語五翻續高僧傳
一祕密故二多含故三此方無故
四順古故五生善故。


五無間業成論
一趣異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
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
[002-0685b]
絕故五形無間皆徧滿故。


像法時有五滅法十誦
一比丘小得心巳便謂巳聖
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獄三有人捨世間業而出
家破戒四破戒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經行五益四分
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二少病四消飲
食五得定久住。


昔人五藥對五篇資持
一滅擯二僧法懺三對首三
說四對首一說五責心悔。


涅槃經羅剎乞浮囊五喻
一全乞喻犯四重二乞
半許喻犯僧殘三乞少許喻犯蘭四乞指許喻犯
提舍五乞微塵許喻犯吉。


五欲亦名五塵
一色欲二聲欲三香欲四味欲五觸欲。


五利使使以驅役為義
一身見於五陰中妄計為身二邊見互執一邊總六
十二三邪見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四戒取於非戒中謬取為戒五見取謬計
非法生心而取


安居五利事鈔
一畜長財二離衣宿三背請四別眾
五食前食後至他家。


佛行房五利僧祗
一我諸弟子不著有為事二不著
世俗言論三不著睡眠妨行道四看諸病人五為
年少出家見佛威儀起歡喜心。


五力
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資持五例
一定宗二辨教三敘引用四明破立五
示闕疑。


六位羯磨受戒
一中國十人二邊方五人三尼中
[002-0685c]
二十人四尼中義立十人五小年曾嫁六遣信。


受欲六緣事鈔
一佛二法三僧四塔五看病六病人。


歸命三寶六義戒疏
一荷恩二加護三生信四表敬
五顯勝六開眾生佛法僧念。


寶有六義寶性論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
福不遇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
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四莊嚴
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五最勝義世寶
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
變三寶八法不動。


詩有六義毛詩序
一風剌上化下二賦布義三比取義四興感物
五雅政事六頌成功


儒宗六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詩五禮六樂記。


六群比丘戒疏
一難途二䟦難陀三迦留陀夷四闡
陀五馬師六滿宿。


親近惡人六過資持
一壞名聞二障學道三喪德行
四失正信五伐善根六墯惡道。


俗中六藝
一禮二樂三射四御五書六數。


六根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


六國
一韓二魏三燕四趙五齊六楚。


六齋日智論
一初八日天王使者下二十四日天王太子下
十五日天王自下四二十三日天王使者下五二十九日天王
太子下六三十日天王自下


六師持律事鈔
一唯執四分一部不用外宗二當部
[002-0686a]
缺文取外引用三當宗有義文取外引用四此部
文義具明而是異宗所廢五兼取五藏通會律宗
六終窮所歸大乘至極。


外道六師涅槃經
一富蘭那迦葉二末伽梨拘賖梨
子三刪闍夜毗羅胝子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五
迦羅鳩䭾迦旃延六揵陀若提子。


六識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


相宗六釋
一持業二依主三相違四帶數五隣近
六有財。


六趣亦號六道
一天二人三脩羅四地獄五餓鬼六畜
生。


六種成就
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


六種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
六漏盡。


六種蘭若集僧篇
一頭陀即上行所依二寄衣即恐
怖離衣戒三盜戒即閑靜處四僧界即有難無難
五衣界即九十離衣戒六難事即提舍尼戒。


犯殘六種不懺清淨十誦
一上座犯殘諸人生慢心
念不作即得清淨二大德多知識三多慚愧四病
重不能跪懺五住處不滿二十道路遇賊死六眾
不清淨往至他方道路遇賊。


十誦六種盜心
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以他名字
取四觝突取五受寄取六出息取。


目連問罪報經六聚墯六獄事鈔
一吉羅墯等活地
[002-0686b]
獄九百千歲二提舍尼墯黑繩地獄三億六十千
歲三波逸提墯眾合地獄二十一億四十千歲四
偷蘭遮墯嘷叫地獄五十億六十千歲五僧伽婆
尸沙墯大叫喚地獄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六波
羅夷墯焰熱地獄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六親漢書
一父二母三兄四弟五妻六子。


六塵
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六法。


自然六相
一可分別聚落隨相二不可分別六十
三步三無難蘭若五里四有難蘭若五十八步四
尺八寸五道行界二里六水界十三步。


六足阿毗曇論發智論為身論
一法蘊足論二集異門足
論三施設足論四識身足論五品類足論六界身
足論。


鈍根羅漢待時解脫有六婆沙論
一須好衣服二須
好飲食三須好臥具四須好處所五須好說法人
六須好同學。


盜戒六大
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


華梵六度
一檀秦言布施二尸羅秦言好善三羼提秦言忍辱
毗梨耶秦言精進五禪秦言思惟修六般若秦言智惠


制教六念
一念知日月二念知食處三念知受戒
時四念知衣鉢有無五念同別食六念康羸。


化教六念
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
六念天。


汙家戒六比丘

* 走入王宮迴避

* 一聞達
* 二摩醯沙
[002-0686c]
* 改過伏從

* 三迦留陀夷
* 四闡陀
* 現在拒諫

* 五阿濕𢍉
* 六富那婆嗟


六府贍病中資持
一大膓二小膓三胃四膀胱五三焦
六膽。


此方翻譯六別輕重儀
一單翻二重譯三失譯四雜
錄五疑經六偽引。


六方禮佛六方禮經
一東方父母事二南方師長事三
西方夫婦事四北方親屬朋友事五下方奴婢事
六上方沙門道人事。


式叉尼六法
一摩觸二盜四錢三殺畜生四小妄
語五非時食六飲酒。


數息六法戒疏
一數攝心在息從一至十二隨細心依息知入知出三止息心
靜慮四觀分別推扸五還轉心反照六淨心無所依妄波不起


食有六味涅槃
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鹹六淡。


比丘六物
一僧伽梨二鬱多羅僧三安陀會四鉢
多羅五尼師壇六漉水囊。


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三夜摩天
此云善時四兜率天此云知足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六和

* 相和

* 一身同住
* 二口同默
* 三意同忍
* 體和

* 四見同解
* 五戒同遵
* 六利同均


七覺支
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


阿難結集時懺七吉罪五百結集
一不合於佛法中先
求度比丘尼二世尊三反請作供養人不作三為
佛縫僧伽梨不合脚躡四世尊涅槃三反告之不
請住世五世尊索水不與六如來在世時不問雜
[002-0687a]
碎戒七不遮尼令汙佛足。


出家學本七科業疏
一出家功由菩薩二有益超世
三障出有損四明出巳乃行凡罪五出巳乃行凡
福六出家行聖道行七大小相決同異。


小乘七賢
一五停心多貪不淨多嗔慈悲多散數息愚癡因緣多障念佛二別
想念三總想念心無常法無我身不淨受是苦四煖如人鑽火前煖後火令修見道巳得前相

五頂在煖忍之間如山之頂一云如人之頂六忍此善根決定更無退動七世
第一於此世間異生有漏位㝡第一


儒宗竹林七賢史記
一阮藉二嵆康三劉靈四阮咸
五向秀六山濤七王戎。


七支業
一媱二盜三殺四妄語五綺語六兩舌七
惡口。


然火七事無利僧祇
一壞眼二壞色三身嬴四衣垢
壞五壞臥具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話。


盜戒七主事鈔
一掌護損失主二寄附損失主三被
盜物主四賊施比丘物主五收囚縛賊主六狂人
施物主七守視人作主。


七種僧
一一人僧二二人僧三三人僧四四人僧
五五人僧六十人僧七二十人僧。


七種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
食別界四戒場界五受戒小界六自恣小界七說
戒小界。


七種自恣
一對五德三說廣自恣法二對五德再說三
對五德一說四難事作白三說五難事作白再說
[002-0687b]
六難事作白一說七難事驚急直去略自恣法


七種衣不作淨施十誦
一僧伽梨二鬱多羅僧三安
陀會四坐具五雨衣六覆瘡衣七百一供身具。


七種稱量前事
一人二法三事四人法五人事六
法事七人法事。


七種不損財施雜寶藏經
一眼二色三言四身五心六
床座七房舍。


七種闕緣方便戒疏
一闕比丘緣二境強三緣差四
境差五想差六疑心七善心白。


七聚罪
一波羅夷聚二僧伽婆尸沙聚三偷蘭遮
聚四波逸提聚五提舍尼聚六惡作聚七惡說聚。


善見七種精
一青色轉輪聖王二黃色輪王太子
三赤色犯媱色多者四白色負重人五黑色輪王
大臣六酪色須陀洹七漿色斯陀含。


師資七種共行法事鈔
一師被治罰弟子當如法料
理二師犯僧殘弟子勸令悔露三師病弟子瞻視
乃至差及命終四師不樂住處弟子當移五師有
疑事弟子當以法律教六師惡見生弟子教令住
善見七弟子當以法食二事將護。


心論初念無作七種名業疏
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
名律儀二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善
作故名妙行四思願道故名業道五彼最初隨順
解脫故名波羅提木叉六名業業者作所起故七
名尸羅尸羅者淳善義。
[002-0687c]


尼七種受法羯磨
一八敬二善來三破結四遣信五
小年曾歸六二十眾七邊方義立十眾。


食具七罪
一非時提二殘宿提三不受提四內宿
吉五內煑吉六自煑吉七惡觸吉。


持犯七種通緣
一是五眾出家二了知是比丘三
期心當境四無命難五無梵行難六稱本境七進
趣正果。


七眾亦號七部
一優婆夷二優婆塞三沙彌尼四沙彌
五式义摩那六比丘尼七比丘。


言語風觸七處智論
一項二齗三齒四肩五舌六咽
七胸中。


四分親厚七心
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作三難忍
能作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
賤不輕。


俗中父祖七世
一高祖二曾祖三禰祖四父五巳
身六兒七孫。


七善律儀成論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五禪
戒六定戒七道共戒。


文七非羯磨
一非法非毗尼羯磨二非法別眾羯
磨三非法和合眾羯磨四如法別眾羯磨五法相
似別眾羯磨六法相似和合羯磨七訶不止羯磨。


義七非羯磨
一人非二法非三事非四人法非五
人事非六法事非七人法事非。


華梵七佛
一毗婆尸此云廣說二尸棄此云火三毗葉羅
[002-0688a]
此云一切慈四拘留孫此云金仙人五拘那含此云金色仙六迦
此云飲光七釋迦牟尼比云能仁寂默


涅槃經七分天親涅槃論
一不思議通返示分二成就
種性遣執分三王法實義分四方便修成分五離
諸放逸入證分六慈光善巧住持分七顯相分。


善見事師七法
一太遠恐不聞二太近恐踏師影
三上風恐臭氣熏師四高處恐成憍慢五當前礙
師觀望六當後迴顧喚難七立於十尺計。


七寶多論
一金二銀三摩尼亦曰毗瑠璃即須彌山寶四珊瑚亦曰
頗離即水精也五硨磲青白間色之寶六碼碯其色如馬之碯七赤真珠

佛地論云赤虫所出一云體赤故也


七品慈涅槃經
親三品上親師僧父母中親兄弟姉妹同學下親
惠我財物或朋友等怨三品上怨奪我父母性命等中怨奪我兄弟性命財物
下怨奪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親為一品。


七滅諍
一現前二憶念三不癡四自言五多人語
六罪處所七草覆地。


持犯篇七門
一知犯名字二解體狀三明成就四
明通塞五明漸頓六明優劣七雜料簡。


七耀
一日二月三南熒惑四北辰星五東歲星六
西太白七中宮土宿。


了論戒護八緣
一如王太子後紹王位二如月光
明漸漸圓滿三如如意寶珠隨願皆果四如王一
子愛惜紹位五如人一目愛之甚重六如世貧人
愛少資粮七如國王三事具足一財二欲塵三正法八如病
[002-0688b]
人得好良藥。


行覆藏八緣失宿行法懺篇
一往餘寺不白二有客
比丘來不白三有緣自出界外不白四寺內徐行
者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同一屋宿七在
無比丘處住八不半月半月說戒時白。


四分八位法
一但心念二對首心念三眾法心念
四但對首五眾法對首六單白七白二八白四。


如來八音
一極好二柔輭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
六不悞七深遠八不竭。


八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六不華香瓔珞香油塗身七不坐高牀及聽伎樂
八不非時食。


八寒獄智論
一頞浮陀二尼羅浮陀三訶羅羅四阿
婆婆五睺睺六漚波羅七波頭摩八摩訶波頭摩。


海有八奇特法四分
一漸入漸深二潮不過限三不
宿死屍四百川來會無復本名五萬流悉歸而無
增減六出眾珍寶七大身眾生所居八同一醎味。


比丘尼八敬法
一百歲尼禮初夏比丘足二不得
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四從僧受
戒五從僧出罪六半月求教授七依僧安居八依
僧自恣。


破戒受持戒禮得八輕法寶梁經
一作愚癡二口瘖
瘂三顏貌醜陋四其面側戾見者蚩笑五轉受女
身作貧窮婢使六形體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
[002-0688c]
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


水有八功德
一清淨二不臭三輕四冷五輭六美
七飲時調適八飲巳無患。


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盛苦。


毗舍佉母八願
一與客比丘食二與遠行比丘食
三與病比丘食四與隨病藥五與看病食六食粥
七給比丘雨衣八給尼雨衣。


八解脫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三淨身作證四虗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
有想非無想八滅受想。


八事失德衣五分
一時竟二失衣三聞失四遠去五
望斷六衣出界七人出界八白二捨。


師以八事量宜聽弟子出外師資篇
一伴是處非二
處是伴非三事是伴非四伴處是事非五伴事是
處非六事處是伴非七事處伴俱非巳上不聽去八事
處伴俱是聽去


儉開八事
一內宿二內煑三自煑四惡觸五僧食
六俗食七水果八陸果五巳下不作餘食法


比丘八事隨身善見
一大衣二七條三五條四鉢盂
五坐具六漉水囊七針線八斧子。


八識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
識七傳送識八阿梨耶識。


足食八遮相僧祇
一自恣足二少欲足三穢汙足四
[002-0689a]
雜足五不便足六諂曲足七停住足八自巳足。


八邪
一見邪二思惟邪三語邪四業邪五命邪六
精進邪七念邪八定邪。


八種塔十二因緣經
佛八重二菩薩七重三支佛六重
四四果五重五三果四重六二果三重七初果二
重八輪王一重。


八種錢四分
一金二銀三銅四鐵五白鑞六鉛錫七
木八胡膠。


八種樂輕重儀
一金鐘鈴二石三絲琴瑟四竹笙笛五匏
箜篌六土七革諸皷八木柷敔


八種漿
一梨二酸棗三甘蔗四蕤果五蒲萄六舍
樓伽七閻浮果八波樓伽果。


八種比丘注戒
一名字二相似三自稱四乞求五著
割截衣六破結使七善來八受大戒。


八種標相善見
一山二石三林四樹五路六江七螘
封八水。


八種因緣捨功德衣四分
一去二竟三不竟四失五望斷
六聞七出界八共出。


八種勝床阿含
一金床二銀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
床六師床七父床八母床。


八種失德衣了論
一竟二成就三出離四失五聞六
過位七望斷八共拔除。


八種集僧法
一量影二破竹作聲三打地作聲四
作煙五吹唄六打鼓七打犍搥八唱說戒時到。
[002-0689b]


多論八種無作
一作俱無作二形俱無作三事在
無作四從用無作五異緣無作六助緣無作七要
期無作八隨心無作。


本律八種說戒
一我等得廣說應廣說二不得廣
說可至九十三不得說九十可至三十四不得說
三十可至二不定五不得說二不定可至十三六
不得說十三可至四事七不得說四事可說戒序
八不得說序即從座起去。


八種不須依止事鈔
一樂靜二守護住處三有病四
看病五滿五歲行德成就六自有智行住處無勝
巳者七飢儉世無食八行道稱意。


捨界八種心戒疏
一有欣厭心二作捨心三決定心
四住自性心五久思心六歡喜心七自有心八寂
靜心。


八正道
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
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如來八相成道
一下兜率二託母胎三降生四踰
城五降魔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


八藏
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
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


八大地獄阿含
一想二黑繩三埠壓四叫喚五大叫
喚六燒炙七大燒炙八無間。


八珍
一米二麵三鹽四醋五李六柰七芥八薑。


八難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長壽天五北州六
[002-0689c]
佛前後七世智辨聰八諸根不具。


八難餘緣聽略說戒四分
一王二賊三水四火五病
人六非人七惡虫八人難謂有人欲執縛比丘。


八熱獄智論
一炭坑二沸尿三燒林四劒林五刀道
六鐵剌林七醎河八銅橛。


比丘尼八波羅夷
一婬二盜三殺人四妄語五摩
觸六八事一捉手二捉衣三入屏處四共語五共立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七覆
藏八隨舉。


圖經八輩
一初果二初果向三二果四二果向五
三果六三果向七四果八四果向。


八不淨財事鈔
一田宅園林二種植生種三貯積穀
帛四畜養人僕五養繫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氈褥
釜鑊八象金師床。


天龍八部
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塔婆五阿修羅
六迦樓那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思益經八風
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
六譏七苦八樂


八福田
一佛田二聖人田三和尚田四闍梨田五
僧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人田。


戒本八篇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二不定四尼薩耆
五波逸提六提舍尼七突吉羅八七滅諍。


具八法比丘將被治人徃俗家懺悔僧網
一多聞二能善說法
三說巳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語六能憶持七
無有闕失八解善惡言議。
[002-0690a]


受前八法
一請師二安置立處三差威儀師四出
眾問難五單白召入六對眾乞戒七戒師白和八
對眾問難。


八物相貿僧祇
一時物二夜分物三七日物四終身
物五隨身物六重物七不淨物八淨不淨物。


別眾食九緣
一病時二施衣時三作衣時四道行
時五船行時六大會時七沙門施時八衣時五分
僧次多論


佛世舍衛九億人智論
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
不見三億家不聞不見。


毗尼九義了論
一比丘毗尼如故出不淨等三比丘
尼毗尼如獨行戒等三二部毗尼如所學婬等四
罪毗尼如八緣起等五惑毗尼如三界三品惑等
六有願如沙彌十學處七無願如白四竟諸戒並
起八時處毗尼如邊地受五等九一切處如殺盜
等一切時處皆應共學。


七九治罰法僧網
一訶責二擯出三依止四遮不至
白衣家五不見罪六不懺罪七說欲不障道八惡
馬治九默擯。


九結
一愛二忿三慢四無明五惱六[病-丙+ㄙ/木]七癡八見
九取。


九次第定
一初禪定二二禪定三三禪定四四禪
定五空處定六識處定七無所有處定八非有想
非無想定九滅受想次第定。
[002-0690b]


九事不應俗家坐
一雖為禮拜心不恭敬二雖往
迎逆心不殷重三雖讓令坐而心不實四在不恭
敬處令坐五有說法言心不採錄六雖聞有德不
信受之七知有甚多若求與少八知有美食反設
麤者九雖供給與如市易法。


三三合九種十住婆沙
一身二口三意四自作五教他
六見作隨喜七現報八生報九後報。


九種失依止四分
一死二遠去三休道四犯重五師
得訶責六八戒場上七滿五夏八見本和尚九還
和尚目下住


九種非法
一自鬪諍二鬪亂他三前後非一鬪諍
四親近惡友五與惡人為伴六樂自為惡七破戒
八破見九親近白衣。


九眾生居阿毗曇論
欲界人天善趣色界前三地及無
想無色前三地及非想。


戒本九處三問
一戒序二波羅夷三僧伽婆尸沙
四二不定五尼薩耆六波逸提七提舍尼八眾學
法九七滅諍。


九想
一張想肪脹如韋囊盛風二青瘀想皮肉黃赤瘀黑青黤三壞
風吹日[暻-京+恭]裂壞在地四血塗漫想膿血流溢汙穢塗漫五膿爛想虫膿
流出皮肉壞爛六噉想虫蛆唼食鳥挑其眼狐狗虎狼咀爵爴裂七散想筋斷骨離
頭手交橫八骨想白骨筋連分散狼藉九燒想爆裂煙息薪盡形滅同於灰土


九瘡亦名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一二兩眼三四兩耳五六鼻兩竅
七口八大道九小道。
[002-0690c]


九代
一漢二魏三晉四宋五齊六梁七陳八隋九唐。


九道
一畜生一餓鬼三地獄四修羅五人六天七
聲聞八緣覺九菩薩。


跪坐制九法三千威儀
一脚前却二闊脚三搖動四豎
五交六空三衣覆足七□□八累脚九累䏶。


病人九法橫死僧祇
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
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巳消應
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
怠九無慧。


九品拜周禮
一稽首拜頭至地二頓首頭叩地三空首頭至手謂
拜首四振動戰栗而拜五吉拜拜後稽顙吉事而致六㐫拜稽顙後拜三年
服者七奇拜一拜答臣下拜八褒拜再拜九肅拜俯下手拜


九品大衣
上三品上上品二十五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下品二十一條
三品中上品十九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下品十五條下三品下上品十三條下中品十
一條下下品九條


九品受戒
五戒十戒具戒各有上中下三品


九品羯磨法業疏
心念三法眾法心念法對首心念法但心念法 對
首三法小眾對首法眾法對首法但對首法 眾生三法白四法白二法單白法


持通九品之流業疏
上根三品上上根上中根上下根中根三
中上根中中根中下根下根三品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


十誦安居得九利



* 一十夜長衣
* 二六夜三一夜二離衣
*
* 六數數食
* 七別眾
[002-0691a]
* 八食前後不白入聚
* 九非時不白入聚


俗中九流
一道流修身治國三儒流宗周孔教三陰陽流曆象
日月四法流賞善罰惡五名流正萬物名六墨流軌度祭祀七縱橫

受命轉福八農流播種百穀九雜流學通上八


九精舍
一祇桓二開眼林三東方四東林五西林
六王園七受籌八塔婆九還林。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