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22 菩薩戒本-北涼-慈氏菩薩 (master)



No. 1500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 歸命盧舍那,
 十方金剛佛;
 亦禮前論主,
 當覺慈氏尊。
 今說三聚戒,
 菩薩咸共聽;
 戒如大明燈,
 能消長夜闇;
 戒如真寶鏡,
 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
 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
 唯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
 應當勤護持。」



「諸大士!此四波羅夷法,是菩薩摩得勒伽,和
合說。


「若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
第一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慳惜故,貧苦眾生,無所
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
法,悋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瞋恚,出麁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
或加杖、石,殘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
受其懺,結恨不捨,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
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
處法。


「諸大士!已說四波羅夷法。若菩薩,起增上煩
惱,犯一一犯,失菩薩戒,應當更受。


「今問諸
[001-1107b]
大士: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士!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士!此菩薩眾多突吉羅法,是菩薩摩得
勒伽,和合說。


「若菩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
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
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
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
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
者,是名為犯眾多犯;若不恭敬,若懶墮,若懈
怠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
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
供養佛法僧寶。


「若菩薩,多欲不知足,貪著財物,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
便,攝受對治;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若菩薩,見上座有德,應敬同法者。憍慢、瞋恨,
不起恭敬,不讓其座;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
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若
無記心,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重
病,若亂心,若眠作覺想,問訊請法,悉不答
者,是名不犯。若上座說法,及決定論時;若自
說法,若聽法,若自決定論時;若說法眾中,若
決定論眾中,不禮不犯。若護說者心;若以方
便令彼調伏,捨離不善,修習善法;若護僧制;
若護多人意。


「若菩薩,檀越來請,若至自舍,若至寺內,若至
餘家,若施衣、食、種種眾具,菩薩以瞋慢心,不
受、不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
[001-1107c]
者:若病,若無力,若狂;若遠處,若道路恐怖難;
若知不受,令彼調伏,捨惡住善;若先受請;若
修善法不欲暫廢,為欲得聞未曾有法,饒益
之義,及決定論;若知請者,為欺惱故;若護多
人,嫌恨心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有壇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琉璃,種種
寶物,奉施菩薩;菩薩以瞋、慢心,違逆不受,是
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捨眾生故。若懶
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狂;若知受已,
必生貪著;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受已,施
主生惑;若知受已,施主貧惱;若知是物,是三
寶許;若知是物,是劫盜得;若知受已,多得苦
惱,所謂殺、縛、讁、罰、奪財、呵責。


「若菩薩,眾生往至其所,欲得聞法;若菩薩,瞋
恨性嫉,不為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
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
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順;威
儀不整;若彼鈍根,聞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
聞已,增長邪見;若知聞已,毀呰退沒;若彼聞
已,向惡人說。


「若菩薩,於凶惡犯戒眾生,以瞋恨心,若自捨,
若遮他令捨,不教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
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若忘遮他,犯非染污
起。何以故?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
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如前說;
若護他心;若護僧制。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
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
[001-1108a]
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自度,乃至不離護他,
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況菩薩第一
義度?又復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為
聲聞建立者,菩薩不同學此戒。何以故?聲聞
自度捨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菩薩自
度度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菩薩為眾生
故,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
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鉢
亦如是。如衣、鉢,如是自乞縷,令非親里織師
織;為眾生故,應蓄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
百千。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如是等,住少
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不共學住。菩
薩律儀戒,為諸眾生,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
少方便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
懶墮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


「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利求
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捨離,是名為犯
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
方便,煩惱增上,更數數起。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
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
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
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慊恨,欲令止故;
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
欲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慊恨違背,
和顏戲笑,現心淨故。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
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
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
[001-1108b]
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染污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
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
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
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不護譏毀,亦不除滅。
若實有過惡不除滅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
犯染污起。實無過惡而不除滅,非染污起。不
犯者:若外道誹謗,及餘惡人;若出家乞食,修
善因緣,生他譏毀;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譏
毀。


「若菩薩,觀眾生應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
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非染污起。不犯者:觀彼現在少所利益,多起
憂惱。


「若菩薩,罵者報罵,瞋者報瞋,打者報打,毀者
報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侵犯他人,或雖不犯,令他疑者,即應
懺謝,嫌恨輕慢,不如法懺謝,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
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欲令作不淨
業然後受者,不謝無罪。若知彼人性好鬪訟,
若悔謝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無嫌恨心,
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
彼故,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不犯
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不如法
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無罪。


「若菩薩,於他起嫌恨心,執持不捨,是名為犯
[001-1108c]
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
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為貪奉事,畜養眷屬者,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無貪心畜。


「若菩薩,
懶墮懈怠,耽樂睡眠,若非時,不知量,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
若遠行疲極;若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以染污心,論說世事經時者,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經時,犯非染
污起。不犯者:見他聚話,護彼意故,須臾暫聽;
若暫答他問未曾聞事。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
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
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知彼人作顛
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


「若菩薩,起五蓋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
如前說。


「若菩薩,見味禪以為功德,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
如前說。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
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
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薩尚
聽外道異論,況復佛語?不犯者:專學菩薩藏,
未能周及。


「若菩薩,於菩薩藏不作方便,棄捨不學,一向
修習聲聞經法,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
污起。
[001-1109a]


「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
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
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
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於
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
犯。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
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
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
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
謗。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
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大不是、盲無
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云
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
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


「若菩薩,以貪、恚心,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
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輕毀外
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又
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
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
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若
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聞持,若如
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
難持;不往者,皆不犯。


「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
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001-1109b]
起。


「若菩薩,住律儀戒,見眾生所作,以瞋恨心,
不與同事,所謂:思量諸事,若行路,若如法興
利,若田業,若牧牛,若和諍,若吉會,若福業。不
與同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
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
彼自能辦,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
非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先許他,
若彼有怨;若自修善業不欲暫廢,若性闇鈍,
若護多人意,若護僧制;不與同者,皆不犯。


「若菩薩,見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是名
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
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無力,若教有力隨
順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屬,若彼有力,自能
經理;若病數發,若長病;若修勝業不欲暫廢;
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若先看他
病。如病,窮苦亦爾。


「若菩薩,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
不為正說,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若自無智,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
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識;若以方便令彼
調伏,如前說;若為正說,於我憎恨;若出惡言,
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彼人性弊𢤱戾。


「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謝,若等、
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
便而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欲
報恩而彼不受。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
心,不為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
[001-1109c]
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
如前不同事中說。


「若菩薩,有求飲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給施,
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
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若求非法物,若
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
犯王法,護王意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攝受徒眾,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
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所,求衣、食、臥具、醫藥、
房舍,隨時供給,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起。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
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護僧制,若病,若
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有力,多知識大德,
自求眾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竊法,
不能調伏。


「若菩薩,以嫌恨心,不隨他者,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
犯者:若彼欲為不如法事;若病、若無力,若護
僧制;若彼雖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
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
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放逸,犯
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若病,
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若令
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
故;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實
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
[001-1110a]
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
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
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
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慊恨;若觀時;若
恐因彼起鬪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
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
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眾生消信施故。不
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眾生更起染著,外道
謗聖,成就邪見,一切不犯。若彼發狂,若增苦
受。


「諸大士!已說眾多突吉羅法,若菩薩,犯一
一法,應作突吉羅懺。若不懺者,障菩薩戒。


「今
問諸大士: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士!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士!我已說菩薩四波羅夷法,眾多突吉
羅法,此是彌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說,律儀
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法,能起菩薩
行,能成菩薩道。


「諸大士!欲發心求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當善護持。若護持者,不起像
法法滅盡想,能令像法實義熾然,能令正法
永不滅盡;心得正住,自成佛法;教化眾生,常
無勞倦;善業畢竟,速成佛道!」
《菩薩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