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16 十誦律-後秦-弗若多羅 (master)




《十誦律》卷第五十第八誦之三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增一法之三五法下


「有五事群黨能於僧中起諍,如是起諍多有
惱亂,減損天人:有諍比丘以非法約勅、有群
黨說、輕讀誦修多羅比丘、遮說戒者、助鬪諍
相言。是名五事,有群黨僧中起諍,如是起諍
多有惱亂,減損天人。有五事,不群黨僧中不
起諍,如是不起諍不惱亂,增益天人:有諍比
丘如法約勅、不群黨說、敬誦修多羅者、不遮
說戒者、不助鬪諍相言。是名五非群黨不起
諍,如是不起諍故不惱亂,增益天人。


「有五舉
事者有羞不能次第答:若上座問時不能次
第答、若問時怖問異答異、恃群黨輕上座、非
[050-0362c]
法言法、法言非法,是名五舉事者羞不能次
第答。有五舉事者為他所難能次第答:若上
座問時能次第答、問時不怖、問答不異、不恃
群黨、不輕上座、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是名
五,為人所難能次第答。


「有五事,舉事人羞
不能次第答:不善知句義;先有嫌取二諍根
本、若白衣沙彌諍根本,使他比丘舉;不知修
多羅句義若說不定;不知比丘三事所住見
聞疑處。是名五,舉事人不能次第答。有五法,
舉事比丘為人所難能次第答:知句義;先無
嫌不取二諍根本、不求白衣沙彌諍根本;不
使他比丘舉;知修多羅句義說定;知比丘三
事所住見聞疑處。是名五法,舉事比丘為人
所難能次第答。


「有五種成羯磨:現前成、與欲
成、同見成、從有信優婆塞聞成、作羯磨竟默
然已成。


「有五法共要:若乞聽已不舉他,是事
應此處說共要、此事應彼處說共要、此事應
隨處說共要、隨汝所犯事我樂示汝、出過已
如惡馬難調拔橛合韁驅去。」


佛語優波離:「求
義比丘從他聞義時,有五事應善分別義:是
實非實;時非時;似義不似義;是義起鬪諍相
言,僧破僧惱僧別僧異;於是義不起鬪諍相
言,僧不破不惱不別不異。優波離!是名求義
比丘從他聞義時以五事善分別義。


「比丘有五
事能使僧不生清淨:謂說佛法僧戒過、不隨
威儀,是名五事能使僧生不清淨。有五事能
使僧生清淨:謂不說佛法僧戒過、隨威儀,是
名五事能使僧生清淨。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
不能滅諍:不如根本說、趣說、因他說、所說不
[050-0363a]
與句義相應、以不相應句義說。有五事闥利
吒比丘能滅諍:如根本說、不趣說、不因他說、
所說與句義相應、不以不相應句義說,是名
五法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復有五法,闥利吒
比丘不能滅諍:不籌量受他所說、受他不具
足語、受他趣語、受他不定語、不三重問。是
名五法,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貴比
丘能滅諍:籌量受他語、受具足語、不受趣語、
不受不定語、三重問,是名五,貴比丘能滅
諍。


「復有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自說不能了義、
亦不解他所說、不能令他解所說、重說擾亂
忘失句義、不知修多羅句義,是名五事貴比
丘不能滅諍。


「復有五事,貴比丘能滅諍:自說
能了、解他所說、所說能令他解、不重說不失
句義、不失修多羅句義,是名五,貴比丘能滅
諍。復有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不差自說、事
未成便先說、不知和合眾所說、惱他、重說擾
亂,是名五事,貴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貴比
丘能滅諍:差而說、事成便說、知和合眾所說、
不惱他、不重說,是名五事,貴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法成就,貴比丘持律者不差自說:若
是上座若上座等、若是說戒人若說戒人等、
觀群黨有力勢、若白僧、若欲呵上座,是名五
法,貴比丘持律他不差得自說。有五法,貴
比丘持律得自說:若諍比丘破戒輕戒無威
儀、如小兒無智、不廣知毘尼、樂作非法無羞、
無羞群黨,是名五法。闥利吒比丘持律有五
法成就不差得說。


「又上座比丘五事應呵:若
[050-0363b]
破戒輕戒無威儀、如小兒無智、不廣知毘尼、
樂於非法、非法群黨,是名上座有五事應呵。
上座比丘復有五事應呵:若上座惡邪見、惡
邪見故生倒見、樂非法非時說非實說、於正
法中趣有所說無羞、無羞群黨,是名上座有
五事應呵。


「優波離!僧中斷事比丘,若欲到僧
中斷事時,應先住五法然後往到僧中:應
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覆頭;又應
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現胸;又應
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反抄衣;又
應恭敬恭敬入脫革屣,不覆右肩不得披衣
令兩向;又應恭敬恭敬入慚愧毀譽不異善
心慈心憐愍心,不說世間事。在座坐時,應生
善心,不僧中無恭敬恭敬心。」佛語優波離:
「如是僧中斷事時,有鬪諍者,是斷事比丘,應
囑授已從座起去,若善說者應默然住。優波
離!僧中斷事比丘,應在自坐處說法。若自說
若勸他說言:『比丘汝說法。』


「有五大賊:劫賊、
盜賊、詐取賊、詆謾賊、受寄賊。


「有五種取他
物:劫取、盜取、詐取、詆謾取、法取,是名五取。


「有五種人不應與聽:無羞人、無所畏人、先有
嫌人、少智人、欲捨比丘法人。


「有五種施無福:
施女人、施戲具、施畫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
語,是名五無福施。


「復有五無福:施器仗、施
刀、施毒藥、施惡牛、施教他作,如是施是名
五無福施。


「有五布薩,如先說。


「有五種自說阿
羅漢得罪:不狂心說、不亂心說、不苦痛說、非
實向未受大戒人說、非增上慢說,是名五自
說阿羅漢得罪。


「復有五自說阿羅漢無罪:狂
[050-0363c]
心說、亂心說、苦痛說、實得向大戒人說、增上
慢說,是名五自說阿羅漢無罪。


「復有五自說
阿羅漢得罪:不狂、不亂、不苦痛、不實向未受
大戒人說、無所畏說,是名五自說阿羅漢得
罪。復有五自說阿羅漢無罪:狂說、亂說、苦痛
說、實得向受大戒人說、不無畏說,是名五自
說阿羅漢無罪。


「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
作相、作異相、異威儀、先教他說、以他名說,是
名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復有五不自說阿
羅漢無罪:不作相、不作異相、不異威儀、先不
教他說、不以他名說,是名五不自說阿羅漢
無罪。


「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得罪:作相、作異
相、異威儀、先教他說、先教他屏處說,是名五
不自說阿羅漢得罪。復有五不自說阿羅漢
無罪:不作相、不作異相、不異威儀、不教他
說、不先教他屏處說,是名五不自說阿羅漢
無罪。


「喜忘比丘往白衣家數數犯五事:犯非
時入家、獨與女人屏處、有食家與女人坐、數
數食、無淨人與女人說法,是名五喜忘比丘
入白衣家數數犯。


「有五種折伏:不使作、不共
語、不看視、不教授、不聽有所作,是名五種折
伏。


「有五相似:世尊相似、法相似、僧相似、戒
相似、闥梨吒比丘相似,是名五相似。復有
五不相似:世尊不相似、法不相似、僧不相似、
戒不相似、貴比丘不相似,是名五不相似。


「有
五事犯僧伽婆尸沙:人女有命、取女人相、生
欲心、欲作非梵行、觸小便處,是名五事犯僧
伽婆尸沙。


「復有五種犯僧伽婆尸沙:女人女
人想、人人想生欲心、欲作非梵行、觸小便
[050-0364a]
處、身身相觸,是名五種犯僧伽婆尸沙。


「有五
大賊世間希有。何等五?一者作百人主,二百、
三百、四百、五百人主,如先說,是名初大賊;復
有大賊,用四方僧物,如先說,是名第二大賊;
復有大賊,為飲食故妄語,如先說,是名第三
大賊;復有大賊,破戒弊惡內爛流出,非沙
門自言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是名第四大
賊;復有大賊,若有佛所說、若聲聞所說、仙人
所說、諸天所說、化人所說,從彼聞已自言我
說。有人言:『是持戒人得須陀洹。』答言:『實爾。』或
默然受,是名第五大賊。


「因食生五罪:若噉、若
食、若索、若取、若擔出界去,是名因食生五罪。


「因威儀生五罪:來時、去時、住時、坐時、大小便
時,是名五因威儀生罪。


「因人生五罪:女人、不
能男人、二根人、外道人、不受大戒人,是名五
因人生罪。


「復有五,因人生罪:苦切人、依止人、
驅出人、下意人、覓罪相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復有五,因人生罪:不見擯人、不作擯人、惡邪
不除擯人、別住人、不共住人,是名五因人生
罪。


「復有五,因人生罪:別住人、別住竟人、滅擯
人、賊住人、污比丘尼人,是名五因人生罪。


「復
有五種人不應與聽:別住人、別住竟人、摩那
埵人、摩那埵竟人、滅擯人,是名五不應與聽。


「復有五人不應與聽:苦切人、依止人、驅出
人、下意人。覓罪相人,是名五不應與聽。


「復
有五種人不應與聽:不見擯人、不作擯人、惡
邪不除擯人、別住人、不共住人,是名五不應
與聽。


「復有五種人不應與聽:無羞人、無所畏
人、先有嫌人、少智人、恐怖人,是名五人不應
[050-0364b]
與聽、不應共要、不應與聽遮說戒、不應與聽
遮自恣,不應與聽遮教誡。如是五種人,若
與聽、若共要、若聽遮說戒、若聽遮自恣、若聽
遮教誡,得罪。」


佛語優波離:「比丘欲舉他時,
應自住五法然後舉他:身清淨、口清淨、先來
清淨、多聞廣知通利《阿含》、不至惡聚落。優波
離!先自住是五法然後舉他。優波離!何故先
自住五法?若後有比丘言:『汝身不清淨,云何
舉他?』先自淨身然後舉他。身不清淨,如是口
不清淨、先來不清淨、寡聞不通利《阿含》、至惡
聚落,如是等應先自淨,然後舉他。優波離!是
名五先自淨然後舉他。


「有五法成就不應差
守物:不知得處、不知價、不知受、不知數、喜
忘,是名五法不應差守物。有五事應差守物:
知得處、知價、知受、知數、不喜忘,是名五法應
差。


「有五事不應差守衣:不知得處、不知價、不
知受、不知數、喜忘,是名五不應差守衣。有五
事應差守衣:知得處、知價、知受、知數、不喜忘,
是名五法應差守衣。


「有五事不應差分衣:不
識衣、不識衣色、不知價、不知數、不知與不
與,是名五法不應差分衣。有五法成就應差
分衣:識衣、識衣色、知價、知數、知與不與,是名
五法成就應差分衣。


「復有五法成就不應差
分衣:愛、瞋、怖、癡、不知分不分,是名五法成就
不應差分衣。有五法成就應差分衣:無愛、瞋、
怖、癡、知分不分,是名五法成就應差分衣。


「有
五布薩難:王難、賊難、若王等難、人難、惡獸難,
是名五布薩難。


「有五種移布薩:從阿練若處
至僧坊、從僧坊至阿練若處、若王勅、賊勅、若
[050-0364c]
僧破為和合,是名五移布薩。


「有破戒比丘數
至他家有五過:教他非法、教他非毘尼、教他
至惡威儀邊、教他邪見、教聽非法,是名五破
戒比丘數至他家有五過。有不破戒比丘至
他家有五益利:以法教、以毘尼教、教至善威
儀邊、教正見、教往聽正法,是名五不破戒比
丘至他家有五利。


「復有五破戒比丘至他家
有五過:教身業不善、口業不善、教近惡知識、
教邪見、教往聽非法,是名五破戒比丘至他
家有五過。有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
教身善、口善、近善知識、教正見、教聽正法,是
名不破戒比丘至他家有五益利。


「比丘有五
不可行處:童女、寡婦、婦、婬女、比丘尼,是名五
比丘至不可行處。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
童女、寡婦、婬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比丘至
不可行處。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僧能
與作苦切羯磨:童女、寡婦、婦、婬女、比丘尼,是
名五。如苦切,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處,僧能與作苦切羯
磨:童女、寡婦、婬女、外道、不能男,是名五。如苦
切,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比
丘至不可行處,僧不與捨苦切羯磨:童女、寡
婦、婦、婬女、比丘尼,是名五。如苦切,依止、驅出、
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比丘至不可行
處,僧不與捨苦切羯磨:童女、寡婦、婬女、外道、
不能男,是名五僧不與捨苦切羯磨。如苦切,
依止、驅出、下意、覓罪相亦如是。


「復有五,僧不
生清淨心:說佛過,如先說。復有五,僧生清淨
心:不說佛過,如先說。


「復有五不相似,如先
[050-0365a]
說。有五法相似,亦如先說。


「有五事應折伏共
行弟子: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
行處,是名五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有五事應
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
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次共行弟子有五事,和上不折伏得罪:無
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行處,是名五事,和
上不折伏共行弟子,和上得罪。


「復有五事,共
行弟子和上不折伏,和上得罪:無愛、無敬、無
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不折
伏共行弟子,和上得罪。


「有五事,和上不應受
共行弟子悔過:於和上無愛、無敬、無慚、無愧、
樂不應行處,是名五,和上不應受共行弟子
悔過。


「復有五事不應受悔過:於和上無愛、無
敬、無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
不應受共行弟子悔過。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
弟子悔過得罪:無愛、無敬、無慚、無愧、樂不應
行處,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


「復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無愛、
無敬、無慚、無愧、不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法,
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得罪。


「有五事,和上不
應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
愧、樂應行處,是名五法,和上不應折伏共行
弟子。


「復有五事,不應折伏共行弟子:於和上
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與衣食,是名
五,和上不應折伏共行弟子。


「復有五事,和上
折伏共行弟子有過罪:有愛、有敬、有慚、有愧、
樂應行處,是名五,折伏共行弟子得罪。


「復有
五,和上折伏共行弟子得罪:有愛、有敬、有慚、
[050-0365b]
有愧、與和上法衣食,是名五,和上折伏共行
弟子得罪。


「有五事,應受共行弟子悔過:於和
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樂應行處,是名五,應
受共行弟子悔過。


「復有五,應受共行弟子悔
過: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衣食,是名
五,應受共行弟子悔過。


「有五事,和上受共行
弟子悔過無罪:於和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
樂應行處,是名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
罪。


「復有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罪:於和
上有愛、有敬、有慚、有愧、與和上法衣食,是名
五,和上受共行弟子悔過無罪。


「有五種人
不應為說毘尼:試問、無疑問、不為悔所犯問、
詰問、不受語問,是名五種人不應為說。有五
種人應為說比尼:不試問、有疑問、為悔所
犯問、不詰問、受語問,是五種人應為說比尼。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恃力勢語、
無畏難語、怖語、驚語、不利根語,是名五,闥利
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
滅諍:不恃力語、有所畏語、不怖語、不驚語、
利根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
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大語、不相善語、疾
語、改易語、不與法相應語,是名五,闥利吒比
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
大語、相善語、不疾語、不改易語、與法相應語,
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
利吒比丘不能滅諍:語喜忘、不審諦語、惡性
語、瞋語、試語,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
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語不喜忘、審
諦語、不惡性語、不瞋語、不試語,是名五,闥利
[050-0365c]
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
滅諍:毀呰語、遏截語、譏刺語、不唱善語、出
過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
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毀呰語、不遏截語、
不譏刺語、唱善語、不出過語,是名五,闥利吒
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
諍:不具足語、覆藏語、竊語、渾雜語、被呵折
語,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
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具足語、不覆藏語、不竊
語、不渾雜語、不被呵折語,是名五,闥利吒比
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
不實語詭語、改易語、非時語、失期語,是名五,
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
能滅諍:實語、不詭語、不改易語、不非時語、不
失期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
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欲舉他語、舉他語、
輕他語、呵責語、有嫌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
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
欲舉他語、不舉他語、不輕他語、不呵責語、無
嫌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
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破眾語、欲破眾語、破
義語、樂破語、求名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
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破眾
語、不欲破眾語、不破義語、不樂破語、不求名
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
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愛語、瞋語、怖語、癡語、人
不信受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愛語、不瞋語、
不怖語、不癡語、人信受語,是名五,闥利吒比
[050-0366a]
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
不恭敬語、不恭敬入語、著革屣語、覆右肩語、
覆頭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
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恭敬語、恭敬入語、脫
革屣語、不覆右肩語、不覆頭語,是名五,闥利
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
滅諍:不通利修多羅語、不通利毘尼語、不善
諍義語、不善知諍起因緣語、不善知滅諍義
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
利吒比丘能滅諍:善修多羅義語、善毘尼義
語、善諍義語、善知諍起因緣語、善滅諍義語,
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
吒比丘不能滅諍:身力語、口力語、非修多羅
語、非法語、非毘尼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
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身力
語、不口力語、如修多羅語、如法語、如毘尼語,
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
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被勸語、不被差語、不白
眾語、不觀察語、無畏難語,是名五,闥利吒比
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被
勸語、被差語、白眾語、觀察語、不無畏語,是名
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
丘不能滅諍:慰恤語、受慰恤語、籌量語、為利
語、取他意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慰恤語、不受
慰恤語、不籌量語、不為利語、不取他意語,是
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
比丘不能滅諍:不善義語、不善句語、應先語
便後語、應後語便先語、應說此語便說彼
[050-0366b]
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
利吒比丘能滅諍:善義語、善句語、應先先語、
應後後語、應說此語說此語,是名五,闥利吒
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
少智、少誦《阿含》、不通達《阿含》、不受學《阿含》、不
知《阿含》句義,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
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少智、多誦《阿含》、
通達《阿含》、受學《阿含》、知《阿含》句義,是名五,闥
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
滅諍:為鬪語、為破語、為相持語、為相言語、
為諍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
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為鬪語、不為破語、不
為相持語、不為相言語、不為諍語,是名五,闥
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
滅諍:違誓語、不問語、不三問語、不識言者
語、不識諍者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
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違誓語、問
語、三問語、識言者語、識諍者語,是名五,闥利
吒比丘能滅諍。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
滅諍:忘《阿含》語、失文句語、漏失《阿含》語、不通
利《阿含》語、不恭敬受《阿含》語,是名五,闥利吒
比丘不能滅諍。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
忘《阿含》語、不失文句語、不漏失《阿含》語、通利
《阿含》語、恭敬受《阿含》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
能滅諍。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重說
眾語、持眾語、異語、為利語、求他語,是名五,闥
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
滅諍:不重說眾語、不持眾語、不異語、不為利
語、不求他語,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復
[050-0366c]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眾說悔過便
說其罪、令不瞋者瞋、瞋者不止、所說如風人
不信受、所說義不合《毘沙耶經》,是名五,闥利
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
諍:眾說悔過不說其罪、令不瞋者不起瞋、瞋
者能止、所言信受、所說義合《毘沙耶經》,是名
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佛語優波離:「若下座
比丘向上座悔過時,應先住五法向上座悔
過:從座起、偏袒著衣、脫革屣、右膝著地、以
兩手捉上座足,如是三說。如悔過,與欲、清淨、
受自恣、出罪亦如是。


「有五法,舉事者不能舉
他:身不清淨、口不清淨、少智、不通利《阿含》、
樂不可行處,是名五,舉事者不能舉他:身不
清淨、口不清淨、不通利《阿含》、少智、樂不可
行處。復有五事,舉事者能舉他:身清淨、口
清淨、多智、通利《阿含》、不樂不可行處,是名五
法能舉他:身清淨、口清淨、通利《阿含》、多智、不
樂不可行處。


「有五事,十歲比丘應畜大戒弟
子:受大戒若十歲、若過十歲、持戒、有智能斷
弟子疑、能破弟子邪惡見。


「復有五事,十歲比
丘應畜大戒弟子:能教持戒、能教毘尼、教阿
毘曇、若弟子在他方不樂能自將來若因他
將來、若病能自看若使他看。


「復有五事,十
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有信、有戒、有施、多聞、
智慧;又能令弟子入信,隨信住信戒施聞慧,
能令入能令隨住。是名五。


「復有五事,十歲
比丘應畜大戒弟子:自住無學戒、無學定、無
學慧、無學解脫、無學解脫知見,能教弟子住
是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名五法,十
[050-0367a]
歲比丘應畜大戒弟子。若十歲比丘無是五
法畜大戒弟子,有罪。若有是五法,應與他
依止。若十歲比丘無是五法與他依止,有罪。
若有是五法,應畜沙彌。若十歲比丘無是五
法畜沙彌,有罪。」五法竟


六法初



「有六諍本:一者瞋恨不語、二者惡性欲害、三
者貪嫉、四者諂曲、五者無慚愧、六者惡欲邪
見,是名六諍本。


「有六教法應隨不應逆:和上
教、阿闍梨教、眾僧教、王教、若王等教、闥利吒
比丘教,是名六教不應逆。


「有六羯磨:白羯磨、
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僧羯磨、闥利吒比丘羯
磨、說戒羯磨,是名六羯磨。


「有六學:增上戒、
增上意、增上智、增上威儀、增上毘尼、增上波
羅提木叉,是名六學。


「有六請:僧請、眾人請、人
請、鉢請、衣請、食請,是名六請。


「有六不具足:戒
不具足、見不具足、命不具足、威儀不具足、自
不具足、他不具足,是名六不具足。有六具足:
戒具足、見具足、命具足、威儀具足、自具足、他
具足,是名六具足。」


時長老優波離往到佛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已,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
說法要,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教。」佛語優
波離:「若法隨欲不隨無欲、隨和合不隨不和
合、隨過不隨無過、隨增長不隨不增長、隨往
來不隨不往來、隨煩惱不隨無煩惱,汝知是
非法、非毘尼、非佛教。又優波離!有法隨無欲
不隨欲、隨不和合不隨和合、隨無過不隨過、
隨不增長不隨增長、隨不往來不隨往來、隨
非煩惱不隨煩惱,汝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教。」
[050-0367b]


長老阿那律往到佛所頭面作禮,白佛言:「善
哉世尊!願略說法,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
佛教。」佛言:「善哉!若法隨貪不隨無貪、隨無厭
不隨厭、隨多欲不隨少欲、隨不知足不隨知
足、隨惡見不隨不惡見。阿那律!汝知是非法、
非毘尼、非佛教。阿那律!若法隨無貪不隨貪、
隨厭不隨無厭、隨少欲不隨多欲、隨知足不
隨不知足、隨不惡見不隨惡見,汝知是法、是
毘尼、是佛教。」如優波離所問,大愛道亦如是
問;如長老阿那律所問,鷄舍瞿曇彌亦如是
問。


「有六現前:僧現前、眾人現前、人現前、和
上現前、阿闍梨現前、戒現前,是名六現前。


「有六取:劫取、盜取、詐取、受寄取、詆謾取、如
法取,是名六取。


「有六和攝法:以修身慈勸梵
行者,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一泥
洹;口慈、意慈亦復如是;如法得施衣鉢,餘物
施諸梵行,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
一泥洹;護戒不缺不犯不退,清淨滿足為佛
所歎,能盡受持勸諸梵行,尊重敬愛思惟攝
取,發起精進向一泥洹;所得正見能出正要,
勸諸梵行,尊重敬愛思惟攝取,發起精進向
一泥洹。是名六和攝法。」六法竟


七法初



「有七財:信財、戒財、聞財、施財、慧財、慚財、愧財,
是名七財。


「有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
力、定力、慧力,是名七力。


「有七止諍:現前止、自
言止、憶念止、不癡止、覓罪相止、多覓罪止、布草
止,是名七止諍。


「有七衣:麻衣、沙拏衣、芻摩衣、
憍施耶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是名
[050-0367c]
七衣。


「有七內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
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七內眾。


「有七法
令正法滅亡沒:無信、懈怠、無慚、無愧、喜忘、無
定、少智,是名七法令正法滅亡沒。


「有七非正
法:不敬法、不敬義、不敬時、不知足、不自敬、不
敬眾、不分別人,是名七。有七正法:敬法、敬義、
敬時、知足、自敬、敬眾、分別人,是名七正法。


「持
律有七德:能持佛內藏、能善斷諍、以持戒故
在外道頂上住、以持律故無能詰者、以持
律故不諮問他、於眾中說戒無所畏、能斷有
疑、能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七德。


「有七大持
律:毘婆尸佛、式佛、隨葉佛、俱留孫佛、俱那
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是名七大持
律。」七法竟


八法初



「有八眾: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
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是名
八眾。


「有八法能證泥洹果:正見、正志、正語、正
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八法能證泥
洹果。


「有八施:果得施、依止得施、制限得施、
因緣得施、僧得施、現前得施、安居得施、指示
得施,是名八施。


「因八事捨迦絺那衣:三衣足
時、衣成時、去時、聞時、失衣時、發心不還時、
過齊限時、共僧捨時,是名因八事捨迦絺那
衣。


「有八種屐不應畜:木屐、多羅屐、波羅舍屐、
竹屐、葉屐、文若屐、披披屐、欽婆羅屐,是名
八種屐不應畜。


「有八隨世法:利、衰、毀、譽、稱、譏、
苦、樂,是名隨世八法。


「有八種難:王難、賊難、火
難、水難、惡獸難、龍難、人難、非人難,是名八難。」
[050-0368a]


有比丘行別住時捨戒,捨已還受。還受已白
諸比丘:「我行別住中捨戒已還受,我當云何?」
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本已行別
住,即以是行別住,更不應與。如捨戒,自言:『我
是沙彌。』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



別住竟捨戒,捨已還受戒,受戒已白諸比
丘:「我別住竟捨戒,捨戒已更受戒,我當云
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本已行
別住竟,應教求摩那埵。如捨戒,自言:『我是沙
彌。』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


有比丘
行摩那埵時捨戒,捨已還受戒,受戒已語諸
比丘:「我行摩那埵中捨戒還受戒,我當云何?」
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言:「即本行摩那埵,更
不須與。如捨戒,自言:『我是沙彌。』不見擯、不作
擯、惡邪不除擯亦爾。」


若行摩那埵竟捨戒,捨
戒已還受戒,受戒已白諸比丘:「我行摩那埵
竟捨戒,捨戒已還受戒,我當云何?」諸比丘
以是事白佛,佛言:「本已行摩那埵竟,應教求
出罪羯磨。如捨戒,自言:『我是沙彌。』不見擯、不
作擯、惡邪不除擯亦爾。」八法竟


九法初



「有九惱:是人已侵損我、當侵損我、今侵損我,
於彼生惱;是人已利益我怨家、當復利益、今
復利益,於彼生惱;是人已侵損我知識、當復
侵損、今復侵損,於彼生惱,是名九惱。有九捨
惱:是人已侵損我、當侵損我、今侵損我,云何
令彼不侵損我而利益我,當於彼捨惱心?是
人已利益我怨家、當復利益、今復利益,云何
令彼不利益我怨家,當捨彼惱心?是人已侵
[050-0368b]
損我知識、當復侵損、今復侵損,云何令彼不
侵損我知識,當於彼捨惱心?是名九捨惱。」九法竟


十法初



「有十事令正法滅亡沒:非法言法、法言非法、
非毘尼言毘尼、毘尼言非毘尼、非犯言犯、犯
言非犯、輕言重、重言輕、無殘言殘、殘言無
殘,是名十事令正法滅亡沒。有十事不令
正法滅亡沒:非法言非法、法言法、非毘尼言
非毘尼、毘尼言毘尼、非犯言非犯、犯言犯、無
殘言無殘、殘言殘、輕言輕、重言重,是名十事
不令正法滅亡沒。


「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處,
無畏無能遮者;有長老息煩惱,多知識有名
聞、能令他生淨心;辯才具足無能勝者,無
有滯礙義趣明了,聞者信受;善能安詳入他
家,能為白衣說深妙法;分別諸道,勸令行
施齋戒,令他捨惡從善;自具四諦;現法安樂
無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


「烏迴鳩羅比丘成
就十法,僧不應差:不知諍根本來往處、不知
諍、不善分別諍、不能知諍起因緣、不能知諍
義、不善滅諍、不能令諍滅已更不起、戒不清
淨、不能多聞、少智,是名十,烏迴鳩羅比丘僧
不應差。烏迴鳩羅比丘有十事僧應差:知諍
來往處根本、善知諍、能分別諍、知諍起因緣、
知諍義、善滅諍、滅諍已更不令起、持戒清淨、
多聞、多智,是名十,烏迴鳩羅比丘僧應差。」


佛在婆伽國那梨槃聚落,是中有優婆塞,以
信樂清淨心作一房舍,別與長老羅云。長老
羅云受已二月遊行,彼優婆塞聞長老羅云
受舍已二月遊行,便持此舍施四方僧。長老
[050-0368c]
羅云二月遊行還,到所住處,聞是優婆塞以
是房施四方僧,聞已往到佛所,頭面作禮白
佛言:「世尊!我在那梨槃聚落中住,有優婆塞
以信樂清淨心作一房舍,別施我。我受已二月
遊行,遊行還聞是優婆塞以是房施四方僧。
世尊我今云何?」佛語羅云:「汝往語優婆塞言:
『我將不犯汝耶?汝見我非沙門、非沙門行耶?
作身口過耶?』」長老羅云受佛語已,從坐起禮
佛足右繞而去。還自住處,過是夜已,著衣持
鉢入那梨槃聚落行乞食。食已洗鉢,往是優
婆塞家。是優婆塞遙見長老羅云來,見已著
衣在一面立,叉手合掌向長老羅云,作是言:
「善來長老羅云!久不來。羅云!何以故來?可就
座坐。」時長老羅云即就座坐,是優婆塞頭面
禮足在一面坐已,長老羅云語優婆塞:「我將不
犯汝耶?汝見我非沙門、非沙門行耶?作身口
過耶?」答言:「大德不犯我,我亦不見汝非沙門、
非沙門行、作身口過。」時長老羅云為種種說
法示教利喜已,從坐起去。往到佛所,頭面禮
足在一面坐,以是事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
比丘僧,語諸比丘言:「有十非法施、十非法受、
十非法用。何等十?已施一僧,轉與餘僧,是名
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尼僧,
轉與餘比丘尼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
用。若已施三比丘,轉與餘三比丘,是名非法
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與二比丘、若與一比
丘、若與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
施二比丘,轉與餘二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
受、非法用。若轉與一比丘、若與僧、若與三人,
[050-0369a]
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
轉施餘一比丘,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
若轉施僧、若施三人、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
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沙彌,轉施餘三沙彌,是
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沙彌、一
沙彌、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
已施二沙彌,轉與餘二沙彌,是名非法施、非
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沙彌、若施僧、若施三
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沙
彌,轉施餘一沙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
用。若轉與僧、若施三人、若施二人,是名非法
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比丘尼,轉施餘
三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
施二比丘尼、一比丘尼、若施僧,是名非法施、
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二比丘尼,轉施餘二
比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
一比丘尼、若與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
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比丘尼,轉施餘一比
丘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僧、
若施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
用。若已施三式叉摩尼,轉施餘三式叉摩尼,
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式叉
摩尼、一式叉摩尼、若施僧,是名非法施、非法
受、非法用。若已施二式叉摩尼,轉施餘二式
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
一式叉摩尼、若施僧、若施三人,是名非法施、
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式叉摩尼,轉施餘
一式叉摩尼,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
施僧、若施三人、若二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
[050-0369b]
非法用。若已施三沙彌尼、轉施餘三沙彌尼,
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二沙彌
尼、若一若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
已施二沙彌尼,轉施餘二沙彌尼,是名非法
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沙彌尼、若僧、若
施三人,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
一沙彌尼,轉施餘一沙彌尼,是名非法施、非
法受、非法用。若轉施僧、若三人、若二人,是名
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三畜生,轉施
餘三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施
二畜生、若一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
用。若已施二畜生,轉施餘二畜生,是名非
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轉施一畜生、若三畜
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一畜
生,轉施一畜生,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
若轉施三、若二,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
若已施比丘僧,轉施比丘尼僧,是名非法施、
非法受、非法用。若已施比丘尼僧,轉施比丘
僧,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若僧破為二
部,已施此一部,轉施彼一部,是名非法施、非
法受、非法用。若已施彼一部,轉施此一部,是
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前施是施,後施非
施。如王為地主檀越,是房舍臥具主,但得
看視,不得奪一與一。」十法竟


增一後一法初



「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
四羯磨。


「有一破法墮惡道。何等一?所謂破僧。


「有一犯墮惡道,從身作,謂出佛身血。


「有一犯
墮惡道,從口作,謂謗佛。


「有一犯墮惡道,所謂
[050-0369c]
意念作別眾。


「有一犯墮惡道,謂兩舌教他破
僧。


「有一犯詰問墮惡道,謂僧詰問,非法非法
想、非法見故破僧;非法作法想,非法見故破
僧,非法法想疑破僧。


「有一犯墮惡道,從殺生
起,謂殺阿羅漢。


「又一犯墮惡道,從盜起,偷佛
物僧物。


「又一犯墮惡道,從婬起,謂婬羅漢
比丘尼。


「又一犯墮惡道,從妄語起,謂自說得
過人法。」一法竟


二法初



「有二犯:不善犯、無記犯。


「又二犯:身犯、口犯。


「又
二犯:方便犯、非方便犯。


「又二犯:調戲犯、不調
戲犯。


「又二犯:有同犯、不同犯。


「又二事同:輕、
重。


「又二事同:有殘、無殘。


「又二不同:輕、重。


「又
二不同:有殘、無殘。


「又二不同:若向他悔、若自
悔。


「又二犯:有限犯、無限犯。


「又二犯:處犯、方
犯。


「又二犯:可數犯、不可數犯。


「又二犯:有出時
犯、欲出犯。


「又二犯:入犯、欲入犯。


「又二犯:起犯、
欲起犯。


「又二犯:時犯、非時犯。


「又二犯:墮犯、不
墮犯。


「又二犯:偷蘭遮犯、白衣相應犯。


「又二犯:
重破犯、不重破犯。


「又二犯:有殘犯、無殘犯。


「又
二犯:輕犯、重犯。


「又二犯:被舉犯、舉者犯。


「又
二犯:向他悔犯、自悔犯。


「又二犯:戒中犯、非戒
中犯。


「又二犯:白犯、不白犯。


「又二犯:暫犯、盡形
犯。


「又二犯:有過犯、無過犯。


「比丘尼有二同犯:
輕犯、重犯。


「又二同犯:殘犯、無殘犯。


「又二不同:
輕、重。


「又二不同:有殘、無殘。


「又二不同:向他悔、
自悔。


「又二犯:出界犯、欲出界犯。


「又二犯:自稱
歎犯、不自稱歎犯。


「又二犯:起犯、坐犯。


「又二犯:
眠犯、不眠犯。


「又二犯:語犯、默然犯。


「又二犯:故
[050-0370a]
犯、不故犯。


「有二癡:無知癡、放逸癡。


「有二覆:無
知覆、放逸覆。


「又二人應與別住、有二人應
與摩那埵、有二人應與本日治、有二人應與
出罪,所謂比丘、非比丘;受大戒、非受大戒者。


「又二僧中斷事者:有被差、不被差。


「又二斷事
者:被羯磨、不被羯磨。


「羯磨者有二功德:謂得
眾意、能無畏斷事。


「又二斷事者:有羞、無羞。


「又
二斷事者:有私、無私;若以非法有私、若如法
無私。


「又二斷事者:若自聞、若從他聞。


「又二斷
事者:若自驅、若教他驅。


「又二斷事者:諍、不諍。


「又二斷事者:通利《阿含》、不通利《阿含》。


「又二斷
事者:善分別《阿含》、不善分別《阿含》。


「又二斷事
者:了語、不了語。


「又二斷事者:善語、不善語。


「又
二斷事者:詰問、不詰問。


「又二斷事者:急性、不
急性。


「又二斷事者:自知、不自知。


「又二斷事者:
知量、不知量。


「又二斷事者:隨眾、不隨眾。


「又二
斷事者:自譽、不自譽。


「又二斷事者:能止、不能
止。


「又二斷事者:軟語、麁語。


「又二斷事者:持戒、
不持戒;有可呵、不可呵;應舉、不應舉;應敬、不
應敬亦爾。


「又二無智:戒犯、見犯。又二智:戒不
犯、見不犯。


「又二犯:戒犯、見犯。又二不犯、戒具、
見具。


「又二種呵:比丘非比丘、受戒不受戒。


「又
二苦切:有罰羯磨、若僧和合與。


「又二依止:有
罰、若僧和合與。


「有二驅出:有罰羯磨、若僧驅
出。


「又二下意:有罰羯磨、若僧與下意。


「又二人
應別住、又二人應與摩那埵、又二人應與
本日治、又二人應與出罪,謂比丘、非比丘;受
戒、非受戒。


「有二清淨:悔過、發露罪名。


「又二清
淨:白、不白;若悔過、若發露。若僧諍應還付僧、
[050-0370b]
若與三人、二人、一人;若僧諍僧應受,三人、二
人、一人亦應受;若僧諍僧應滅,三人、二人、一
人亦應滅。


「又二非法撿挍:非法作法撿挍、法
作非法撿挍。又二如法撿校:非法作非法撿
挍、法作法撿挍。


「又二梵罰:不使作、不教化。」
二法竟


三法初



「有三毘尼:貪欲毘尼、瞋恚毘尼、愚癡毘尼。有
三非毘尼:非貪欲毘尼、非瞋恚毘尼、非愚癡
毘尼。


「有三羯磨: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三應屏處:大便、小便、嚼楊枝。


「有三犯:貪欲
犯、瞋恚犯、愚癡犯。


「有三共住:犯者、不犯者、自
說者。


「有三別住:犯者、不犯者、自說者。


「有三
世所供養: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漏盡阿羅漢、
轉輪聖王。


「有三華供養、有三香供養、有三
伎樂供養、有三幡供養、有三蓋供養、有三
繒供養、有三世所尊敬:謂如來至真等正覺、
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


「有三同意:上、中、下。上
同意者,應上中下同意;中同意者,不應上同
意,應中下同意;下同意者,應下同意,不應上
中同意。上同意者,作上中下同意好;中同意
者,作中下同意好,若作上同意者不好;下同
意者,作下同意好,若作上中同意者不好。上
同意者,應作上中下同意取;中同意者,應作
中下同意取,不應上同意取;下同意者,應下
同意取,不應上中同意取。


「有三知:知犯、知不
犯、知制戒。」三法竟


四法初



「有四諍:鬪諍、無根諍、犯罪諍、常所行諍。


「有四
[050-0370c]
藥: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藥。


「有四眾:剎利
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


「復有四眾:比丘
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


「復有四眾:
四天王眾、忉利天眾、魔眾、梵天王眾。


「復有四
眾:被教眾、不被教眾、濁眾、清淨眾。


「有四悲:
一、憐愍。二、利益。三、不惱害。四、住正法。


「有四
止:貪欲止、瞋恚止、愚癡止、邪見止。


「有四事故
如來設教:犯、不犯、輕、重。


「有四事故如來制戒:
為利益、為處、為時、為人。


「有四調伏:苦切、依止、
驅出、下意。


「有四藥應觀:有淨藥雜不淨、不淨
雜淨、淨雜淨、不淨雜不淨。


「有四事:鬪諍事、
無根諍事、犯罪諍事、常所行諍事。


「復有四事:
苦切、依止、驅出、下意。


「有四事:不見擯、不作擯、
惡邪不除擯、覓罪相擯。


「有四事:若呵、若罵、若
異語、若默然。


「如來以四境界故制戒:神足境
界、智境界、法境界、人境界。」四法竟
《十誦律》卷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