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0 楞嚴經玄義-明-傳燈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卷第四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述


大章第五明教相者。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別
異同也。釋迦如來所說一代時教。適時而進。大小偏
圓各有區分。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而判釋之。
昭如日星麗天。靡不覽而可別。但智者之時此經未
至。雖嘗企仰。終不獲瞻。後代諸師既無憑據。故阡陌
縱橫莫之攸當。良由經文互指似非一時而生起有
由。又如一席以故說者。收前則失其後。收後則失其
前。時味之迷其來久矣。有宋栢庭法師者。法智之雲
孫台宗之哲匠也。善秉天台判教通軌。而以此經大
歸之於方等。故曰謹按一家判攝規矩凡為五時。而
有通別。別則據其部類。通則言其說時。又有互徧之
云云。但非四時所攝悉得。以方等通收故。收經長
攝法廣唯此時爾。此經既不專餘四時部類。謂屬方
等則無餘論也。此論誠為釋經檃括判教指南。惜乎
其言不廣。不能盡破學人封執。矧復近代義學。急於
疏經。時味之要皆置而弗論。間有一二舉其大節。則
又莫不習於孤山吳興味同醍醐之說。故使栢庭一
定之旨翻為時隱。天台通別之判舉世蔑聞。此無異
乎佛法巳滅。深可嘅巳。百松先師。覩斯滅裂。忍俊不
禁。因取栢庭之意擴充其說裁為百問以詰諸方。務
令即問端以求答意。因答處以見旨歸。其為定楞嚴
[004-0033a]
天食之時決非亭午。闢法華象由之路迥絕兔蹤。實
此數千言得矣。今因釋次秉而用之。凡遇事則加之
以箋註。每問下敢申之以答詞。庶使時味易於發明
判攝有所祖述云。


○百問總序巳下。先問五章。次辨時味。後明八教諸
門四悉本迹。終推機應以盡疑情。惟時味之中。一
往一復。欲明此經的在何時。八教之中而審地位。
蓋位不離教故。


○先問五章



問天台智者大師。凡釋經題。須約五重玄義。初明名
者。欲令行者因筌得魚尋名顯體。體既得於名下。名
為體之先導。則知明名不可闕也。不知此經以何為
名。昔孤山印海以人法為名。是耶非耶。若舍此兩名
別有名稱。請指其要。


答今亦以人法為名。但人法所以與彼大異。巳如
前釋。


問經名有七。此經之名當何名耶。
【註】經名有七者。經
名甚多。天台立七種通名收盡。謂單三複三并具
足一。單三者。單人。如阿彌陀經等。單法。如大般涅
槃經等。單譬。如梵網經等。複三者。人法。如文殊問
般若經等。法譬。如玅法蓮華經等。人譬。如如來師
子吼經等。具足一者。謂人法譬。如勝鬘師子吼一
乘大方便方廣經等。


答今經乃複三中人法為名也。
[004-0033b]


問經名有通有別有教有行有理。此題何通何別何
教行理耶。


答經之一字是通名。大佛等十九字是別目。若約
一化教行理以明通別者。通則經之一字。別則有
七。從此七種。立名不同即教別。同名為經即教通。
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即行別。同會常樂我淨
即行通。理雖無名。將門名理。理隨於門四四十六
即名理別。門隨於理即名理通觀經疏若約一題以
明通別者。了義屬教。密因萬行修證屬行。大佛頂
如來諸菩薩屬理。首楞嚴通教行理。此三皆別。以
對經字即是三通。通別之意任運而有。此教行理
即是三德。所謂教是般若。智在說故。行是解脫。用
從緣故。理屬法身。是所顯故。若就諸字互具說者。
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如來者。小般若云。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法身如來也。轉
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
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密因者。奢摩他般若德也。三摩解脫德也。禪那法
身德也。以全修在性故。修證者。修此三德證此三
德也。諸菩薩者。以三般若上求佛道。三慈悲下化
眾生也。萬行者。天然之理名為天行。即法身德。有
三摩提具足萬行。即般若德。低頭合掌彈指散華。
即解脫德。了義者。總說此三也。首楞嚴者。所謂教
行理三悉號楞嚴也。天台云。當知即一達三。即三
[004-0033c]
達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於一字尚達無量。
況諸字。況一題。況一經一切經耶。此經題目其義
善成。


問所言尋名者意在忘名。忘名者意在得體。未審此
經以何為體。昔人以常住真心為體。又以禪那顯理
為體。又以空如來藏為體。其所立體同耶異耶。經之
體者。猶眾星之環北辰萬流之宗東海。今體罔辨歸
者何從。


答禪那顯理者。即經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惟玅覺明圓照法界也。既云不滅不生。
又云合如來藏。則三師所立之體。名雖有異義乃
攸同。但禪那顯理通而不的。空如來藏漫而寡要。
惟孤山常住真心名義俱正。故承用之。


問古師以圓通玅定為宗。亦以甄別真妄為宗。有以
首楞大定為宗。宗之所長未知孰是。


答二師所立俱得其旨。若分別較計則圓通為長。
然今乃以佛之知見為宗。巳如前說。其甄別真妄
自是經用。以之為宗亦甚失旨。


問此經宗體為相即不相即耶。相即不相即大師巳
破。今經宗體又何為耶。


問普賢觀經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諸
法實相是。實相因果不異而異故有宗。不一而一故
有體。如斯宗體不定一異。倘屬此經為何定耶。


答今經云。若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
[004-0034a]
不生不滅之果無有是處。不生不滅即常住。常住
即實相。因果皆須常住。即此經不異而異故有宗。
常住不離因果。即此經不一而一故有體也。


問此經舊以返妄歸真為用。有以廣破性惡為用。或
以破疑生信為用。此等用別。義何所從。
【註】性惡即性
計也。性計有四。謂自他共無因。中論云。諸法不自
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答今以破妄知見顯真知見為力用。則廣破性惡
攝得在中。餘如前釋。


問所言用者力用也。力有擲象樹倒之別。用有徹鼓
不徹之異。此經之用。擲象耶。樹倒耶。徹鼓耶。不徹鼓
耶。
【註】擲象等者。佛本行經捔力爭婚品云。悉達調達
及諸王子。爭婚瞿夷。種種捔力。瞿夷爾時在高樓
上觀其捔試。是諸王子彎常人弓或滿不滿。一切
諸弓皆悉不任悉達所彎。淨飯王曰。汝祖王廟中
有輪王弓堪任汝彎。悉達得之。滿彎此弓。箭勢一
發貫七鐵鼓。箭之餘勢仍至水輪。乃至斫樹。諸王
子斫或一或二隨斫隨倒。悉達一刀斫過七樹而
樹不倒。乃至擲象等云云。荊溪云。此並用中示為
凡力。未關聖力。力中之大不過悉達。故智者借喻
法華力用。昔三教及近成力用如諸王子。


答徹鼓等法華力用也。不徹等餘經力用也。今經
圓力。若對法華迹門佛之知見。一往似同。再研有
異。如法華佛之知見所究盡十界十如權實之法。
[004-0034b]
與今經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十界三諦是同。但彼
十界皆究竟顯。此經十界顯而猶覆。何者。蓋十界
之中。惟二乘保果牙焦種敗心極難轉。法華則直
會其權當體是實。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二乘
亦領悟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
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今經
則斥之云。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乃至別
成聲聞緣覺。又云。汝先厭離聲聞緣覺發心勤求
正道云云。並無一言同法華會權之意。雖云令汝
定性聲聞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
地。然但云獲而巳矣。未曾說言當體即是。此則與
法華同而復異。若望法華本門開迹顯本。而如來
久遠本果。此經未甞見一言道及。普會之眾亦未
甞想見。此則與法華永異。將擇其一分與迹門同
者。則此經亦有徹鼓等力。其不同處但是凡弓數
百步力耳。


問或以醍醐為教相。或以生酥為教相。為用生酥耶
為用醍醐耶。


答應以生酥為教相。


○次辨時味



此中一往一復。欲明此經的在何時故
問此經說何時教何味。若時味不知則前後紊亂。前
後若亂則理義盡差深淺莫辨矣。從而釋之者。得不
以深作淺以淺作深乎。若然則調御化儀幾乎昧矣。
而曰不必究明時之與味。可乎。
[004-0034c]


問此經。孤山等諸師判入法華涅槃之間。唯環師判
入般若之後。又有判歸方等。并不一時。未知孰當。
【註】
孤山云。此經以上妙醍醐為教相。唯被圓機。開權
顯實與法華無殊。扶律談常與涅槃不異。吳興云。
今經所談唯一圓教。以明如來藏故非前藏通。中
間無諸委曲相故非別教。環師云。楞嚴即般若法
中大乘終極之教。良由般若慧學方盛定力未全。
溺於多聞失於正受。於是示楞嚴大定資般若深
慧。既定慧均學。解行兩全。而究竟於一乘之道。此
楞嚴之所以作也。究夫三經大旨無非大事因緣。
而必獲般若發明。次由楞嚴修證。終至法華印可。
然後盡諸能事。判歸方等者。乃神智印海栢庭師
也。栢庭如前所引。神智後當引之。不一時。亦二師。
一神智。二長水。下亦當引。


答今以判歸方等為當。


問若在法華涅槃之間。則味同醍醐。時同當午。味既
同。云何容有未全道力之餘味乎。時既同。云何容有
不知真際之側影乎。


問法華云。我今無復疑。此經云。若此發明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同諸土水。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
若謂同味。云何法華無疑此又驚疑耶。


問法華云。安住於佛道。此經云。為彼所轉溺於婬舍。
若謂同味。云何法華安住而於此經轉溺耶。


問法華化城之人既到寶所。彼經云。既知是息巳引
[004-0035a]
入於佛慧。此經云。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觀佛菩提猶
如有人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此經菩提豈非法華佛
慧乎。菩提佛慧既同寶所。其家何別。云何法華巳到
此方識路耶。


問法華窮子既領寶藏。彼經云。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此經云。發心勤求無上菩提。若
謂同味。云何法華早巳領藏此經方勤求而未得耶。


答誠如所問。不屬醍醐。


問若謂阿難是權。不妨此語。如吳興岳師云。大權引
物唯變是宜。且法華既稱開權顯實會權歸實廢權
立實。云何阿難之權而不開會廢乎。


問阿難在法華巳蒙授記作佛。并得法性覺自在三
昧。世尊開權云。我與阿難空王佛所同時發心。阿難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
今所聞。來至此經反云。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
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豈有開顯自覺之後又生迷
哉。


問若謂阿難在實後施權。妙玄云。華開蓮現華落蓮
成。華開喻開權。蓮現喻顯實。華落喻廢權。蓮成喻立
實。由此觀之。則知華落之後而不再敷華。豈有開權
之後而又施權者乎。


答俱無是理。


問若謂阿難必欲施權。何不施在法華以前。待法華
開顯耶。
[004-0035b]


問若謂法華之後見有楞嚴機興故阿難權施方便
接引此一類機。且施權引物貴生物信。故空拳楊葉
能止兒啼。若阿難者。未得開權之時。而法華會機莫
不顒望。既得開顯之後。而人天之眾無不欣知。今又
實後施權示墮婬室。必將取信於誰人哉。


問若謂楞嚴經前有法華機熟故先開廢。則法華招
開廢不了之咎。何則。教既開前而不開後故也。彼經
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
餘。如此開前四味麤令成一乘妙。云何獨存此經一
人哉。


問法華云。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
等所作未辦。乃至云。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
也。若楞嚴經前先出此言而收法華巳熟之機。法華
之後未熟之者又云何耶。豈再說法華而收之乎。不
然則法華有不了之咎。若然則法華有重繁之過。兩
楹無措。謂楞嚴同於法華可乎。


問法華乃純一無雜獨得妙名。如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但
為菩薩不為小乘。此經阿難隨聞獲證四果三果等。
豈是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為菩薩不為小乘
乎。七徵八辨委曲搜揚。豈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
道乎。二十五聖各陳圓通。大小有殊偏圓成異。豈是
純一無雜獨得妙名乎。


答誠如所諭。不同法華。
[004-0035c]


問法華歎教。大如海。高如山。圓如月。照如日。自在如
梵王。極如佛。若以此經同乎法華。何處齊其歎耶。


答此經教相。若與法華相並。其中有齊有劣。何者。
如法華歎教大如海。妙玄云。海是坎德。萬流歸故。
同一醎故。法華亦爾。佛所證得萬善同歸同乘佛
乘。江河川流無此大德。餘經亦爾。故法華最大也。
若論此經陰入處界本如來藏之圓。同法華諸
法實相之圓。是則亦齊其歎。但有呵斥聲聞狹劣
等語。終不如法華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萬善同歸
同乘佛乘萬流歸海同一醎味。然則是經之海小
海而巳。江河雖歸猶未能盡夫百川也。次高如山
者。妙玄云。山王最高。四寶所成故。純諸天居故。法
華亦爾。住四味教之頂。離四誹謗。開示悟入純一
根一緣同一道味。鈍是菩薩無聲聞弟子故。
論此經得陀羅尼入佛知見。同彼開示悟入。則亦
齊四寶所成之歎。但經有摩登慶喜初果而之三
果阿那而之羅漢。終不如法華純一根緣同一道
味純是菩薩無聲聞弟子及在四味教相之頂。然
則是經之山亦寶山也。但不得迥居極頂純是諸
天。秪在山之下停及乎山半。雖有四天之所居猶
夾夜叉之在下也。住世因本經云。須彌山下別有三級。皆七重墻院。夜叉所居
第三圓如月者。妙玄云。月能虧盈故。月漸圓故。法
華亦爾。同體權實故。會漸入頓故。燈炬星月與闇
共居。譬諸經存二乘道果與小並立。若論此經
[004-0036a]
有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十界同體權實。則亦齊月
能虧盈之歎。但猶存二乘道果。終不如法華會漸
歸頓不與闇俱。然則是經之月弦月也。非望月也。
雖非燈炬羣星之可比。豈能不與小闇並立哉。第
四照如日者。妙玄云。日能破闇故。法華破化城除
草菴故。又日映奪星月令不現故。法華拂迹除方
便故。夫二乘人也。化城草菴所居之處也。若但
廢人不廢其處。則使先者雖去而後者還來。廝下
繩繩何時能巳。故法華破則俱破。所謂蕩化城之
執教廢草菴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玅
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
記莂。今經雖有定性聲聞皆獲一乘寂滅場地之
語。但云令汝會中獲之而巳。尚不廢人。矧能廢教。
及乎隨聞獲證。經敘猶是小乘。此正方等之中過
是巳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豈同法華執教滯情一切俱破直指聲聞是我親
子同年而語哉。然則是經之日被蝕初醒之日也。
僅得一分還光猶是朦朧恍忽。是時星月雖不爭
輝而乍有乍無。起滅還如熠燿。豈所謂皜日當天
暎奪諸明者乎。第五自在如梵王者。玅句云。輪王
號令止齊四天。帝釋號令齊三十三天。梵王號令
總上冠下。譬餘經說三諦三昧各不相收不得自
在。此經所說以實相入真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
王。實相入俗一切治生產業不相違背。實相入中
[004-0036b]
諸法無非佛法。若論此經陰入處界本如來藏。
則亦同實相入中諸法無非佛法而得自在。但不
能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及不言治生產業不
相違背。猶未得實相入真入俗而得自在。雖有我
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十界俱非俱即俱非破立
之文。然是佛於三諦自得自在。終不能開顯決了
令一切人皆得自在也。然則是經之王摩醯首羅
王也。雖得報勝居無色界頂為王。終不如梵王居
大千之中以統御上下為王也。第六極如佛者。妙
句云。此明果第一也。餘經明果近於寂場。此經明
果遠指無量劫前本地。故最第一。今經。佛告阿
難既云汝我同氣情均天倫。以此而推。亦是寂場
近得之果。非寂光無量劫前久遠久遠之果。然則
法華能喻之佛等妙究竟佛也。是經能喻之佛十
向分真佛也。容貌心行雖同。分極猶差兩間矣。


問波斯匿王請佛營齋時當自恣。二卷問難猶有匿
王。洎談七趣乃云琉璃廢父墜海而終。可見匿王父
子不預法華。何謂此經與法華同味耶。
【註】波斯匿王
琉璃父也。廢父緣起出琉璃王經。言匿王不預法
華者。蓋波斯匿王與佛同庚。二卷中云。我今六十
又過于二。至第七卷。乃云琉璃廢父墜海而終。約
經定日。則匿王父子崩于是年寒際。而世尊說法
華時。年登七旬有二。則匿王巳逝十載于茲。固不
預于法華矣。是經既有匿王問答。孰謂同於法華
[004-0036c]
乎。


答誠如所顯。不同法華。


問若見是經有是名妙蓮華之句而謂同味。則阿含
經等亦有妙蓮華之稱。豈將小小純麤而並法華純
玅乎。


答名同義異。此例固然。借使名義俱同。今以文通
義通收之。亦不屬於法華也。


問若見此經有最後開示之句故置法華之後者。且
涅槃之後方稱最後。何不置耶。
【註】經稱最後者。乃楞
嚴一經之最後。非如來一化之最後也。縱令即是。
亦不必置於法華之後。以涅槃之後方稱最後故。


問若謂此經與涅槃同味。經中何無唱滅之文。若在
涅槃之前故無唱滅者。法華唱滅後文應置楞嚴之
後。楞嚴一經應在法華流通之前。如斯倒置。若曰不
可。云何同味。


答誠如所破。不同法華。


問楞嚴一經自夏徂冬。法華涅槃共乎八載。法華說
竟即便唱滅。說涅槃經纔一日半夜。可見事甚急而
時甚迫。寧將欵欵楞嚴插于迫時之間哉。
【註】言楞嚴
一經自夏徂冬者。此無文證。蓋是大約今經文秪
十卷。欵欵而宣數月足矣。經始既值休夏自恣。不
亦徂於是冬乎。


問因果經云。佛與波斯匿王同日而生。今經云。我今
六十又過于二。若除阿含十二方等八年三十成道。
[004-0037a]
時當般若第十二年方說此經。何謂與法華同味耶。


【註】若以此說而定。則似判入般若為當。但此經說
非一時。終難以片言隻義而限。故有下文之破矣。


答誠如所定。不同法華。


問若謂此經同於熟酥。般若轉教不生一念愛樂之
心。且云。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此
經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乃大人光用。豈與失明嬰兒
同年而語哉。


問般若領知家業而無希取一飡之意。豈同此經疑
惑銷除心悟實相者乎。


問般若所止猶在本處。豈獲一乘寂滅場地乎。


問般若方不夭傷慧命。豈不歷僧祇而獲法身乎。


問般若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聲聞不生一念愛
樂。豈比應身無量度脫眾生者乎。


答方等四教並談般若。帶通別二正說圓教。此經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乃方等四教中之一圓。般若
不生愛樂乃第四時之一偏耳。


問若謂此經在般若後故不妨如是等語。所謂因般
若但慧。次立楞嚴大定。至於法華印可授記。且經云。
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若如所判。則抑般若
以為小慧矣。豈般若果小慧乎。


答般若佛母。諸佛由生。非小慧之足比也。


問夫如來說般若之意者。蓋為二乘於阿含方等先
巳得定。但執小保果住而不進。故以般若空慧之水
[004-0037b]
淘之汰之俾定慧均等。至於法華易為開顯。今抑之
以為但慧。則使般若全無所以也。此云何通。


問如來化物。舉必有則。所謂先以定動次以智拔。若
謂般若但慧之後方立楞嚴大定。且阿含方等二十
年間。如來何所作為。二乘何所利益耶。


答誠如所諭。非般若後也。


問此經若是般若慧後之定。則在法華般若兩者之
間。今當攝歸何際。若法華味同醍醐。若般若時同禺
中。兩難所屬教部何歸。為兩楹其歸耶。


答歸後則礙同法華。歸前則礙同般若。兩楹其歸
固無此理。


問此經不屬兩際。則五時之外須添一時。五味之中
更加一味。別何目名耶。天台四教。龍樹二輪。皆無是
例。此如何歸。


答誠無是例。教部難歸。


問若歸般若邊際。般若結經自有仁王般若。仁王之
後又有楞嚴稱為結經可乎。
【註】仁王般若為結經者。
仁王經云。如來成道二十九年巳為我說摩訶般
若。故知仁王在大品般若後。說仁王經巳即說無
量義經以為法華弄引。故今家指仁王以結般若。


答固無此理。


問此經若在方等。文云。心悟實相回向上乘。豈與焦
穀敗種同耶。


答若收後歸前。則心悟實相等文自在法華。若當
[004-0037c]
時明義。則回向上乘之言是方等四教中之圓義
也。


問此經應身無量度脫眾生。豈與見不思議自鄙無
分同耶。
【註】淨名經云。摩訶迦葉聞維摩詰說菩薩芥
納須彌無所增減海入毛孔不嬈魚鱉等不思議
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言。譬如有人於盲
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
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
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
根。於此大乘巳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
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答應身無量。義通大小。若小乘應身。如目連神通
第一。亦能化一身作無量身。應供於天上人間此
方他界。雖不能稱機說法。亦非一向不能依教利
生。此約方等當分說也。若大乘。不思議化彌滿法
界。一音演唱羣情等悅。則是經家約後分之義而
敘矣。


問此經不歷僧祇獲法身。豈與三生六十劫同耶。
【註】
三生六十劫者。㭊玄明二乘修行云。聲聞利者三
生。鈍者六十劫。支佛利者四生。鈍者百劫。


答今經頓獲法身。或方等中圓。或法華中義。分別
準前。


問此經開示無生法身之理。豈與乞乳資身受殃崛
維摩之所譏嫌耶。
【註】維摩經云。昔時世尊身有小疾
[004-0038a]
當用牛乳。阿難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
維摩詰來謂阿難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在此。
阿難言。居士。世尊身有小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莫作是言。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
惡巳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
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無令大威德諸天
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云云。時阿難心
懷慙愧。而作是念。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
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
事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慙。即時阿難復詣
取乳。殃崛譏呵詞意大同。茲不繁引。


答乞乳受呵乃方等中追敘阿含時事。正使在於
方等。今經開示無生法身之理。說在後時。亦無妨也。


問此經有宣妙蓮華發菩提心入遍知海。若祖王弓
滿洞地水輪。豈與凡弓數百步而較耶。


答若約後分言之。此義自屬法華。若約當分言之。
則方等中圓。與法華不異。亦無妨是名妙蓮華之
語而褒美之。況所引者。乃持地追敘往生之事。且
非釋迦所宣妙法蓮華。古師以此言而局是經。不
亦昧哉。


問經指楞伽山上破外自然。明知不屬方等。何同時
耶。
【註】楞伽破外。正是方等之經。問謂今經既追指方
等中事。須別在一時。故曰不屬方等。


答此正前分之語。而此經說在方等後時。追指前
[004-0038b]
說。故無所妨。


問或不一時教部何收。收前則失其後。收後則失其
前。前後收經為有例耶為無例耶。無則且置。有如何
收。


答經既前後互指所說。的非一時。天台判攝通軌
收經不無其例。如四明祖師光明玄記云。以凡判
教有前後分。前分有次。後分不定。後雖不定須攝
歸前。今經前分有次。後分不定。攝歸方等無容置
喙矣。


問若不一時。何故經文連貫生起都無間斷耶。


問既不一時。何無追敘昔事乃成一席之說。況與摩
登伽經所敘無別耶。


答此乃結集經者要成部類庠序次第生起有由
參入後事。故連環不絕似乎一席。故報恩經優波
離問佛曰。佛云何一切說。為應時適會隨宜說耶。
為當部黨相從說耶。答佛隨物適時說一切法。後
諸弟子結集法藏以類撰之。


問若非不一時經有知呵。非彈偏意耶。經有空藏等
文。非淘汰意耶。經有回向上乘。非會歸意耶。


答由此而知。正顯說不一時。


問若不在方等。阿難示墮婬室。啟請楞嚴大定。執心
在內在外。局見在面在眼。小大同譚。攝屬何耶。


答約此前分。而判正屬方等。


問圓師云。縱異阿含豈殊方等。意謂此經味同醍醐
[004-0038c]
不屬方等。且醍醐之圓豈殊方等之圓耶。不亦迷法
華純一無雜之旨乎。
【註】圓師釋四卷中摩登婬息得
阿那含云。此經惟圓。登伽所以證小者。以接引小
乘故重施小而皆解圓。今云那含。即圓教相似位
也。登伽實行乃證那含。阿難權人示居初果。若以
登伽惟作小釋者。則使此經全同阿含。縱異阿含
豈異方等。


問玄文云。藏通別圓之圓義遍三時。三時之圓即同
第五。與法華無二無別更不須開。若謂第五之圓不
同方等者。不亦違背祖教乎。


問若以此經之圓不與方等圓同。方等云。譬如日照
平地影臨萬水。逐器方圓隨波動靜。示一佛土令淨
穢不同。示現一身巨細各異。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此
等語言不成偏劣耶。


答誠如所破。


問若不在般若。匿王同佛六十二歲。數齊般若。豈定
法不定年乎。


答若約年定法則應屬般若。今為不專般若空慧
部類。故攝後向前而判歸方等矣。


問若不在法華。經有修菩薩乘入佛知見心悟實相
等文。如何會通。


答若約後分則文屬法華。若約當分則方等中圓。
即第五時圓也。


問判教既約五時。五時通別。此教何收。
【註】妙玄云。夫
[004-0039a]
五時半滿。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於初後。若華嚴
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後。故無量義云。次說般若。
歷劫脩行。華嚴海空。法華會入佛慧。即是通至二
經。
釋籤云。二經者。謂般若法華。以般若亦得名華嚴故。法華佛慧。不殊初故又像法決
疑經云。今日坐中無央數眾各見不同。或見如來
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若無量劫。
或見如來丈六之身。或見小身。或見大身。或見報
身蓮華藏世界海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
法門。或見法身同於虗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
同法界。或見此處山林土地沙。或見七寶。或見此
處乃是三世諸佛所行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
思議諸佛境界真實之法釋籤云。彼經既有住世無量劫之言。又見報身
蓮華藏海說心地法門等。故知華嚴至涅槃後。以彼像法決疑結涅槃故夫日出初照

高山。日若垂沒亦應餘輝峻嶺。故蓮華藏海。通至
涅槃之後。況前教耶。
○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
在第二時。通論亦至於後。何者。如迦留陀夷於法
華中面得受記。後入聚落被害作結戒緣起。又如
身子法華請主。後入滅。均提持三衣至佛問云云
豈非三藏至後耶。釋籤云。二人雖於法華得記。此後猶作三藏結戒之緣。故知三
藏至後釋論云。從初鹿苑至涅槃夜。所說戒定慧。結

為修多羅等藏。當知三藏通至於後。
○若方等教
半滿相對。是生蘇教。別論是第三時。通論亦至於
後。何者。陀羅尼云。先於王舍城授諸聲聞記。今復
於舍衛國祇陀林中。復授聲聞記。昔於波羅奈授
[004-0039b]
聲聞記。身子云。世尊不虗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
三授我等記。釋籤云。言此經至法華後者即指王城授記。同于法華舍衛國記。即指方等在
法華後故知方等在法華後。

○般若帶半論滿。是熟
蘇教。別論在第四時。通論亦至初後。何者。從初得
道夜至泥洹夜常說般若。又釋論云。須菩提問畢
定不畢定。當知般若亦至於後。釋論云。大論三十九先舉經云。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為畢定為不畢定。佛言畢定非不畢定。須菩提言。為何處畢定。佛言。非二乘
道中。須菩提復問。為初心菩薩。為後心菩薩。佛言。初心及跋致皆悉畢定。須菩提於法華中巳聞菩薩得
記。故巳畢定。今復更問。故知須菩提更為未入者問。故知法華之後更說般若明矣。般若不殊故。結集者
同為一部

○若涅槃滿教。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於
初。何者。釋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前來諸
教豈無發心菩薩觀涅槃耶。大經云。我坐道場菩
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祇恒河沙世界
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義。然其所問句義功德
亦皆如是等無有異。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
生。此則通至於前。
○若法華。顯露邊論不見在前。
祕密邊論理無障礙。故身子云。我昔從佛聞如是
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豈非證昔通記之文。釋籤云。通
記者。昔日授記。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無希取。況約祕密巳記二乘。據斯以論。通至鹿苑


答古師所謂收通歸別也。


問結經須約文通義通攝歸時味。此經文何通義何
通。文何歸義何歸耶。


答北峰本無師云。文通義通者。如後分華嚴及方
等陀羅尼之流。乃結集經家收通歸別。皆文通也。
[004-0039c]
若義通者。如般若明華嚴海空。與夫蓮華藏海。通
至涅槃之後。此於他部明華嚴義。不必結歸本部。
今楞嚴經。前分有次。後分不次。收歸方等似合其
宜。如先達所謂。一代教中除華嚴般若法華涅槃
別部帙外。凡所說小乘皆收歸鹿苑。凡所說大乘
皆收歸方等。栢庭玄覽云。但非四時所攝悉得以
方等通收之。此經既不專餘四時部類。謂屬方等
則無餘論也。雖經有定性聲聞皆獲一乘寂滅場
地之言。但云令汝會中而巳。固不與法華同日而
語。政使出於方等不妨以彈斥意密示與進。況時
在其後說。亦無違。此則經之前分正屬方等。是
故云爾。若經有耶輸受記等文。應是後分經。乃結
集家收通歸別結歸前文。此正通五時中。文通之
類也。


問此經為全分耶。為有前後分耶。若有前後。何處為
前。何處為後。若然者。以後歸前耶。以前歸後耶。


答此經有前後分。但所判不同。長水師乃以第八
卷文殊問名巳還判為前分。廣辨七趣去判為後
分。神智師判前後分則不定指。謂經文有次第者
前分也。互相指者後分也。結集者以後分明義。氣
類若同向前集之。如金光明經是方等後分乃指
般若。為巳廣說空。若其然者。今經波斯匿王年六
十二。又云。是名玅蓮華。定性聲聞及諸一切皆獲
一乘寂滅場地。豈非亦是後分之經耶。今詳二說
[004-0040a]
神智為當。


○後明八教諸門四悉本迹



此中寄明地位。蓋位不
離教故。


問此經若是頓教所攝。經文何故從麤入細自淺而
深。如七徵八辨五陰六入十八界等次第入藏耶。又
如初果而之二果。阿那而之羅漢。此皆漸入之相。云
何為頓。


答夫言頓者須分人法。若論此經所說之法則一
向是頓。如經初發軫即云。一切眾生不知常住真
心性淨明體。舉此一端餘可知矣。其陰入處界雖
次第而宣。乃次第之漸非漸頓之漸。所謂說雖次
第理非次第也。若論能入之人。先假七徵八辨。然
後初果而之二果。阿那而之羅漢。似應判入漸教。
然觀當機。最初即以奢摩他等而為請由。至於不
歷僧祇頓獲法身。是亦不漸中漸入之漸。終非偏
漸之漸也。


問此經若是漸教所攝。云何經有忽然狂歇頭非外
得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之文耶。


答以此而知。正屬於頓。


問若謂是漸。漸初耶漸中耶漸末耶。
【註】漸有二。一漸
部。二漸教。頓亦如是。前問頓漸之漸漸教也。今言
漸初等者漸部也。漸部有三。阿含為漸初。方等為
漸中。般若為漸末。若方等四教並談般若。帶通別
二正說圓教。則前之二三部教俱漸。後之圓教部
[004-0040b]
雖在漸教實在頓。乃圓頓之頓也。


答是漸中。


問若漸初者。阿難在家屬十二年前。阿含第八年中
方始出家。其年八歲。縱盡阿含止年十二。豈被摩登
牽攝婬躬撫摩而毀戒體耶。由此推之。明知不屬漸
初。寧有定法不定年乎。


答正由此說。不作漸初。


問若中末者巳如方等般若所奪必。謂中末云。何會通。


答今經既屬方等故是漸中。然是漸部之漸。終非
漸教之漸。會通之文巳如前說。


問此經若是祕密教收。如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
說漸說不定。或為此人說漸或為彼人說頓說不定。
說默相對互不相知方為祕密。今經之文何為祕密
耶。


答此經是顯露非祕密。


問此經若是不定教收。此則如來不思議力。一音演
說。隨類各解。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
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方為不定。今經乃云。是諸大
眾得未曾有各各普獲金剛三昧。又云。如阿難輩習
漏未除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如此同聞同解。何為不
定。


答誠如所諭。非不定也。


問經有天龍八部有學二乘新學菩薩。其數凡有十
恒河沙。皆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惟性比丘尼別成羅
[004-0040c]
漢。無量眾生發菩提心。如此聞同證異。是不定否。


答約證雖殊。約解恒一。故非不定。


問此經若屬藏教。文云。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又云。修
菩薩乘入佛知見。又如二十五聖之中有諸聲聞指
稱鹿苑所證。此既追敘昔事。明知不屬三藏。何為攝
耶。


答誠如所諭。不屬藏教。


問若非藏教。阿難不知心之內外目之所在。執眼能
見。認賊為心。與藏胡別耶。


答此是大權引物入如來藏。從凡至聖深淺階差。
文雖似藏。意非藏也。


問此經若屬通教。所謂通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此
經何處通前何處通後耶。


問此經若屬別教。所謂別者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此
經何處別前何處別後耶。


答今經始末惟談圓義。通別兩教不能預此。


問此經若屬圓教。理宜飽飡王膳。云何經有不知寂
常心性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之言耶。


答此是首卷之文。當機正為顯發圓義故。以不知
寂常如人說食之問以為請由。若第三卷中不歷
僧祇頓獲法身。方是當教中圓餉飡王膳也。


問凡立地位必依教為。此經地位依何教耶。


答依圓教也。


問依藏經有地等。依通非止十地。依別無明品多。依
[004-0041a]
圓名字相濫。今經地位云何定耶。


答誠如所並。不屬前三。以義定圓。名則不濫。


問一家明位。以經論異文有借位之義。此經地位。借
何教名名何教位耶。


答今經位名。三教俱借。借三教名名圓教位也。


問大品通教有乾慧地。今經圓教亦立乾慧。何耶。


答此正今經借通教位也。


問藏教加行有煖頂忍世第一位。今經列為圓教加
行。何耶。


答此正今經借藏教位也。


問常途立位。等覺一生即入妙覺。今經等覺之後始
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何耶。


答此正今經借別教之位。如纓絡別位等覺性中
有一人名金剛幢慧。是也。由此菩薩以大願力住
壽百劫。脩千三昧。破最後微細無明。而今始獲故
云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問如此位次參雜。為名同義異耶。為名同義同耶。


答雖借前教之位。是種種地皆以奢摩他中用諸
如來毗婆舍那清淨脩證故。名雖乍同而義理逈
異。


問四教各有四門。此經何教何門入道耶。若藏之四
門。則門門皆見藏義。今經一一會歸藏性。豈藏門之
義乎。


答今經乃依圓門入道。而三藏之藏蓋以經律論
[004-0041b]
各含一切文理為義。比之如來藏性具足十界三
諦霄壤相懸。又藏等諸門雖皆見藏。但是約三界
生滅實有之有滅有歸無之空。而互論雙亦雙非
以離斷常而巳。今經會歸藏性乃祕藏之理。故空
則十界三諦俱非。有則十界三諦俱即。雙亦雙非
則十界三諦俱非破立。豈藏門之足較哉。


問若通之四門應見通義。云何遞遞生起世界眾生
業果等事耶。
【註】通之四門應見通義者。通教入道門
雖有四。要之通以幻化為主。故妙玄云。通以若業
若果善惡等法乃至涅槃皆如幻化。譬鏡中像。雖
無實性而有幻化頭等六分。是為有門。諸法既如
幻化。幻化本自無實。無實故空。乃至涅槃亦如幻
化。如鏡中像假有形色本不可得。是為空門。諸法
既如幻故名為有。幻不可得故名為空。如鏡中像
見而不可見不可見而見。是亦空亦有門。幻有尚
不可得況復幻空而當可得。即是非空非有門。


答四教四門雖殊。莫不皆以因緣生法為所照境。
故通之四門。皆歷若業若果善惡等法以明如幻
之義。即今經世界眾生業果遞遞生起亦其事也。
然所照之境雖同能照之觀則別。以今經所詮惟
圓門故。雖有如幻三摩提及如幻等十種深喻之
言。此是圓家妙體三止義言如幻也。


問若別之四門。經中止用一奢摩他。何耶。
【註】妙玄云。
別教四門。所據決定妙有善色。不關於空。據畢竟
[004-0041c]
空不關於有。乃至非空非有亦如是。是故能入
之觀三不相即。要須先空次假後中歷別而進。今
經前後既止用一奢摩他。故非歷別義也。問經之
前後亦有時言三摩。有時又雙舉云脩奢摩他毗
婆舍那云云。至總結禪境又云禪那現境。何言前
後止一奢摩他耶。答經之前後。雖有三名。皆是奢
摩他中間出此義。巳如釋密因中說。又言毗婆舍
那者。所謂奢摩他中毗婆舍那也。故知雖有三名
只是一義。蓋今經標心在於大定。以奢摩他屬於
定故。


答誠如所難。非別門也。


問若圓之四門。云何聞大證小止得小果耶。


答今經聞大證小惟摩登慶喜二人。摩登既非當
機且置不論。若慶喜所證。名雖在小義無不圓。蓋
圓家斷惑亦約不次而次。所入因位比前三教亦
不齊而齊。如初信斷見惑與初果齊。乃至七信斷
思惑與四果齊。所謂同除四住此處為齊也。阿難
既先是小乘。經家乃順其本習即以小果敘其圓
證。況部在方等。借位宜然。若不爾者。則當機自敘
不歷僧祇獲法身等語難以會通矣。


問四教之中。單約有等四門何門入道。有門不應一
切俱非。空門不應一切皆是。雙亦雙非例此可推。其
入道者是何門耶。


答經中所以一切俱非俱是等者由今經圓教四
[004-0042a]
門等開。門門法界攝法無餘。故說空門非則四門
俱非。說有門是則四門俱是。至於雙亦雙非莫不
咸爾。蓋他經所說。乃以六凡為有。二乘為空。菩薩
為雙非。佛界為雙亦。今經既云我以不滅不生合
如來藏而如來藏妙明元心十界俱非。此即空則
四門俱空也。又云。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
此即是則四門俱是也。又云。而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即四門俱離即離非以為
雙非。四門俱是即非即以為雙亦也。然雖四門俱
立。而入道之要。約義當依有門。有門即十界也。以
四門皆不離十界而說故。故依有門所脩之觀。曾
於釋名之中備明十乘觀法。皆是此義。是則經中
或奢摩他或三摩或禪那皆須照此妙有。耳根圓
通即其要焉。經云。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但於
一門深入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又云。我從耳門圓
照三昧緣心自在。又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又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皆此謂也。


問四門之中各有四悉。是何悉檀得益耶。若為人何
處為善根未發耶。若世界何處為未種善根耶。若對
治何處為未破惡耶。若第一義何處為巳熟耶。


問四悉既稱利益聞者。此經何處是信戒進念而得
開發謂為人耶。


問悉中既有世界。此經何處是歡喜讚用受行耶。


問貪恚愚癡豁爾氷消謂之對治。革凡成聖入法流
[004-0042b]
水謂第一義。今經何文是耶。


答一經所說無非如來以四法遍施眾生。若隨聞
獲益。其文蓋多。今且以一人言之。如阿難為登伽
所攝。即未種善根也。七徵八辨正是為種善根。而
阿難猶故種種迷執。即善根未發也。約陰入處界
明如來藏廣破因緣自然正是破惡。而阿難猶執
世諦以疑第一義諦。即惡未破也。如來更約如來
藏性色真空以明七大非和不和。直使阿難情盡
理窮。即是善根巳熟也。及乎豁然大悟頓獲法身
於如來前說偈讚佛。所謂歡喜讚用等四益一時
頓得矣。此猶一往。若二往說。世界中非無為人等。
乃至第一義中非無世界等。如如來藏者。第一義
也。乃歷陰入處界種種差別而辨。此即世界也。莫
不擬宜當機令生正念。即為人也。廣破因緣自然。
即對治也。是故一經之中種種言說。若以意會。無
非悉檀。


問既有四悉。必對五章。且為人何對耶。乃至第一義
何對耶。


答妙玄云。世界悉檀對釋名。名該一部。世界亦冠
於三。第一義對體最分明。為人對宗。宗論因果為
人生善義同。對治對用。用破疑滯。與治病事齊。分
別悉檀對於教相也。


○終推機應以盡疑情



問此經機應。為本耶。為迹耶。本經何不顯迹為久耶
[004-0042c]
近耶。


答此經機應是迹非本。亦是近迹非久迹也。開迹
顯本功在法華。今經方等未預其事。


問應者佛也。佛為弟子之師。今師之本為道樹巳前
之本。為道樹巳後之本。前則無文所據。後則礙同法
華。其本也何定乎。
【註】道樹菩提樹也。自世尊近迹言
之。六年苦行巳畢。于菩提樹下實智始滿。起道樹
始施權智。今言道樹巳後之本。即始證之實智也。
若言道樹巳前之本。此中仍有遠近。法華壽量品
塵點塵點所喻之劫為遠本。道樹巳前一節兩節
去為近本。今云道樹巳前之本。即壽量品中之遠
本也。言前則無文可據後則礙同法華者。諸師既
判此經同於法華。應是遠本。奈何無文可證。若云
道樹巳後之本。又與法華遠本有礙矣。


答若論說法華之佛即是今佛。法華既指遠本為
本。今佛之本又豈異乎。但此經未經開顯。雖有遠
本。敝而不言。隨情而說。猶是道樹巳後之本。既有
礙於法華。不同醍醐也明矣。


問機者二乘弟子也。今弟之本為未入權實二智巳
前之本。為入實甚久。亦先解行權之本。先解行權若
未開顯。雖本而不敢言。今經既無開顯。何謂同於法
華。
【註】妙玄云。諸經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實智。亦不能
施權智。今法華經明弟子入實甚久。亦先解行權。


問此經之應。若謂是本。本則同於法華。法華云。我實
[004-0043a]
成佛來久遠若斯。又云。一切世間皆謂。今始得道我
成佛來無量無邊那由他劫。若以此經同於法華。何
故無如是言耶。


答誠如所諭。非遠本也。


問華嚴前後推之遠迹近迹。楞嚴得非近乎。
【註】言華
嚴前後推之者。自華嚴巳前。塵點劫巳後。中間數
數唱生數數唱滅為遠迹。華嚴巳後五時施化為
近迹。


答誠如所諭。是近迹也。


問所言本迹者。此經本迹。為即迹之本即本之迹。若
迹本不二。義同法華。何無文證耶。


答若約當部言之則本迹有殊。若跨節會之則本
迹不二。未經開顯。故無證文。


問此經之機何機耶。為權耶實耶。若如孤山等諸師。
謂是大權。雖是小果即同大證。所謂名同體別。若爾
苟按位升進。進何位。接何位。能接之教為別耶圓耶。


答當機慶喜誠是大權。若按位升進。則所證初果
進今二信。二三果進四五六信。既是升進信位。即
是圓教受接。經雖無文。義合如之。


問夫應者佛也。此經之應是何佛耶。為本菩提樹下
生草為座之佛耶。為七寶菩提樹下天衣為座之佛
耶。為蓮華藏世界大寶華王為座之佛耶。為以虗空
為座之佛耶。機之與應乃教之大節。置而不明。為可
乎為不可乎。
[004-0043b]


答生草為座者藏教佛也。天衣為座者通教佛也。
寶華為座者別教佛也。虗空為座者圓教佛也。圓
佛是法身。別佛是報身。藏通是應身。法身屬本有。
是一性。報應是莊嚴。屬二脩。雖是一性全性起修。
雖是二修全修在性。如天王三目世伊三點。舉一
即三言三即一者也。是故四教三佛。難以相之多
少而定勝劣。須以鑒機及所說法。在圓則圓。在偏
則偏矣。如今經教主。若約現迹而觀。始既休夏自
恣赴波斯匿王之請。洎阿難答發心見相之由又
曰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豈非藏教丈六
老比丘乎。及乎敷演經義則唯一圓理。觀機拯溺
則獨一圓鑒。由此而稽。又是圓教法身之佛。今以
生草為座者。蓋是為化窮子示現如斯。所謂脫除
纓絡細輭上服更著麤敝垢膩之衣。其實垢衣內
身即是纓絡長者。祇為未經開顯。群機猶未即知。
若觀阿難說偈讚佛。然亦未嘗不知。今佛即以虗
空為座也。問今經唯演圓常。此說可爾。若鑑機者。
且經文何處是其鑑機那又知是圓鑑。答天台云。
佛之鑑機有乎多種。若言一日三時入定觀可度
機。此三藏佛照九界機析空感應也。若言即俗而
真不須入出任運能知。此通教佛照九界機體空
感應也。若言用王三昧歷別照十法界機。此別佛
次第感應也。若言王三昧一時照十法界機。此法
佛圓妙感應也。今阿難既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
[004-0043c]
提妙奢摩他。正是佛界寂光之機。經中又不言入
定觀機等事。但云如來知彼婬術所加。此知之一
字。即是無緣慈悲。寂而常照之地。所謂以王三昧
一時頓照者也。問如來知彼婬術所加。此則正同
通教不須入出任運而知。云何謂是圓鑒。答任運
而知界內通佛。界外圓佛皆有此義。須以所鑒機
之多少理之偏圓以分勝劣。如藏通兩佛。與而言
之。雖云能照九界真俗。奪而言之。秪能照於八界
真俗。以菩薩所證同二乘故。若別圓二佛。俱能照
於十界三諦。惟有次不次之分。今經既云。我以不
滅不生合如來藏。十界三諦俱非俱即俱非破立。
以後騐前。故知必是圓鑒。


上所錄百問。是先師再定之藁。故與舊刻稍有開
合去取之異。其間雖前起五章後訖諸門四悉等。
求其正意。惟在辨明時味。蓋為時師[蔑-戍+目]於法華純
絕之圓。混同方等對麤之妙。故委曲搜[改-己+易]以成百
問。觀其末云。機之與應乃教之大節置而不明等
云云。此其意良亦勤矣。研味之者。須識旨歸。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