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0 楞嚴經玄義-明-傳燈 (master)



No. 282-A


楞嚴玄義敘


夫契經文心不易標指也。唯智者大師發旋陀羅尼
起遵法華具演十妙。絓是教網無不炳著詳悉。稱玄
義云。然而止觀大部全體法華十妙。是知教觀殊袠
理無二轍也。乃
大覺世尊於佛頂又揭總持。所示境觀有懸契焉。但
是典後入真丹未經判釋。時味偏圓莫知適從。我百
松和尚甞撰百問啟重玄之漸。終慨洞庭鈞天環而
聽之之無幾也。參兄灯公不慮世忤。作楞嚴玄義四
卷。豈助總持夙夜願見之意耶。抑竟先師窮詰沉疑
之意耶。灯兄偕不慧。行三昧懺法。於卷荷根得入流
地。故于玄義三觀十乘教理行證無不究竟而委示
之。即靈山大蘇相與首肯。不慧篇端附言。亦茅屋不
間庠序之謂乎。然當是時。多聞流亞既昧一真撥無
萬行。排藏心為世智。值登伽為樂境。觸目教觀多懷
顰蹙。如來說為可憐愍者。即諄諄聖誥無奈之何。予
言獨奈之何。


萬歷丁酉春季沙門傳如書於西溪之九沙懺室
[001-0001b] No. 282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卷第一并序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述


夫大佛頂首楞嚴之為法也。去來惟一。生滅恒如。性
七大而互周。妙三科而等入。真空真色。因緣自然之
四計圓離。性色性空。俗有真無之二偏絕寄。方乎寶
鑑。類彼摩尼。三諦之濟濟像歸。十界之穰穰珍雨。為
眾妙之靈府。為萬善之玄基。寥𠔃廓𠔃不可名而強
名如來藏。希𠔃夷𠔃無得稱而寓稱常住心。嘅眾生
之性倒也。昧斯一理融通。局彼知見殊異。或塗空而
割有。錯亂乎修習之門。或賤邊而貴中。肯綮於僧祇
之劫。在凡夫則計內計外。在外道則執斷執常。類皆
以真知為妄知如迷頭而逐影。以妄見為真見似棄
海而認漚。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此大佛頂首楞嚴經
之所以說也。此經唯宣勝義獨被圓機。剖常心於生
滅之中。指駛流為謐水。會藏性於色空之內。鏡額瘡
為髻珠。酬諸佛菩提達道陰入處界本如來藏而體
之即神。詰娑婆圓通本根理智根塵諸生滅法而亡
之俱寂。舉要言之。聞思修而皆妙。戒定慧以俱圓。正
與助而並駈。顯與密而雙運。歷因果始終之階級。泰
風送逝川之舟。摧生死見愛之波旬。烈𦦨銷鄰虗之
雪。信所謂方等實相之真詮大事因緣之先容也。聲
[001-0001c]
聞在昔教衍於今。後五百年均一佛日。爾時祇桓精
舍既有妙悟阿難。此國摩訶支那寧無宿根上士。第
為經文語活佛旨意玄。解者唯緝網而祕於綱。學者
舉棄綱而投諸網矣。故有窮年教苑研幾而莫得融
通。矧彼畢世禪關索隱而能之解脫者乎。獲瞻祕
誥。聽學有年。譬入海而算砂徒顛眩而自困。既而掩
卷思義。置解尋經。兼讀台宗乃有餘地。非唯悟楞嚴
為法華之要綱。抑以見智者愜如來之本心。談藏性
則冥符性具之宗。說止觀則暗合大定之旨。乃至懸
判地位。預防陰魔。一切名言靡不殫契。噫玉泉慈霔
幾千萬言人無證者。佛隴西望數十餘載蓋有以焉。
今輙秉斯義海。仰疏經王。以佛心印佛心。不亦培膏
助明。即楞嚴釋楞嚴。孰謂以水醨乳。徵文立義略擬
懸談。學慙疎野而詞愧不文。言肆支離而義求或當。
勒為四卷。質諸同志。匪圖取捷於龍門。聊託逸塵於
驥尾云耳。


將釋此經。玄義五重。初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
五教相。就此五章大分為二。初總釋。二別釋。總釋又
二。初生起。二簡別。生起者。光明玄義云。此娑婆國土
以音聲為佛事。或從善知識所聞名。或從經卷中聞
名。故名在初。以聞名故次識法體。體顯次行。行即是
宗。宗成則有力。力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聞
名是自行之始。施教是化他之終。有始有卒者其唯
聖人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次簡別者。簡是料簡。問
[001-0002a]
若略則唯一。若廣則無量。今此五章。進不是廣。退不
是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廣。非略故不一。非廣故不
多。廣則令智退。略則義不周。我今處中說。令義易明
了。五章中當其義如此。別者分別也。前一章總三法
共為名。次三章派三法以為別。後一章兼總別而明
教相也。又顯體一章明理。餘四章明事。又前三章是
因。後二章是果。又前四章是行。後一章是教。又前四
章是自利行。後一章是利他行。又前四章是聖默然。
後一章是聖說法。如此等種種分別料簡云云。二別
釋者別釋五章也。先解釋名章為二。初詳定經題。二
解釋經題。初詳定者。若依經中。如來答文殊問名其
稱有五。一曰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
如來清淨海眼。一曰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
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一曰如來密因脩證
了義。一曰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一
曰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今譯人標題則存
三隱二。所謂以約該博也。蓋如來立名之意必隨所
詮而設。一經大旨不出體宗力用。今五名中。初云大
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此兩從體德功用而立稱也。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
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此單從
功德而立稱也。亦名如來密因脩證了義。此單從宗
要而立稱也。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
尼呪。此兩從體德宗要而立稱也。亦名灌頂章句諸
[001-0002b]
菩薩萬行首楞嚴。此單從宗要而立稱也。夫宗要者
一經之主也。體德者宗要之所歸也。功德者宗要歸
體之所自至者也。功德自至。雖緩而弗舉亦未為過。
惟體德宗要不可偏廢。故今於體德舉其要而標之
曰大佛頂。雖三字之少巳能囊括眾德矣何則蓋大
佛頂者三德祕藏之異稱也。如大以法身當體得名。
佛以般若普覆為義。頂以解脫無染立稱。即悉怛多
般怛囉之大白傘蓋也。此大佛頂楷定諸法無諸魔
事。即一實相之無上寶印也。此大佛頂廣大圓滿。軌
持萬法。居染不汙。自在稱尊。即大方廣妙蓮華王也。
此大佛頂遮一切惡持一切善。出生十方諸佛。即十
方佛母陀羅尼也。若灌頂章句則出此經流出之所。
自以密語言之亦不出乎密因二字。蓋密有微密之
密祕密之密故也。此蓋譯人善巧。撮略有方。只此一
十九字。略舉體德。備取宗要。擅五名之稱謂。召一經
之旨歸。故云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
行首楞嚴。第二解釋經題又為二。初通別合釋。次通
別各釋。初義者。光明玄義云。夫教有通別。依教明行。
行有通別。從行顯理。理有通別。且置行理。但明教通
別者。夫理無名字。名字顯理。如虗空無丈尺丈尺約
虗空。天王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若從能
顯之文字是名則通。若從能顯之所以此名則別。云
何為通。如聖所說。一經一時一處一部一偈一句一
言皆是文字。從此文字通稱為經。云何為別。別則有
[001-0002c]
四。一令世諦不亂歡心悅耳。二逗化所宜間發宿善。
三對其業障令惡滅罪除。四點示道理霍然妙悟。悅
宜對悟各各所以其致不同。稱之為別。譬如鹽梅和
合成種種滋味。組織縱橫成種種文繡。從別所以。故
有大佛頂等一十九字標今教異於諸教。從通文言。
故有經之一字眾經通稱也。今經通別合標。故云大
佛頂云云。次通別各釋為二。先釋別。次釋通。釋別又
二。先定名。次解釋。定名者。今家釋諸經別名別相最
多。取要立名不出三種。謂人法譬。於此三中復有單
三複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別。今於七名之中而定此
經。當複三中人法為名也。於人法中各有因果。大佛
頂果法也。如來果人也。密因萬行因法也。諸菩薩因
人也。脩證了義首楞嚴則該因該果。此經因果人法
合標。故云大佛頂云云。次解釋為二。初解大佛頂等
十六字。次解首楞巖。初中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者。
夫密有微密之密祕密之密。今此密因義該二種。一
是當機所請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舉一即三言三即
一。故稱為妙。妙即密也。以此為因故稱密因。一是如
來所宣神呪諸佛密言人莫能測。故稱為密。令行人
持此以登聖果。故稱密因。然顯密之行雖殊。而所依
之理同如來藏。又必顯密雙脩方能證入果位。故以
一名而召兩行矣。謂之如來密因者。在顯言之。所謂
此奢摩他等是十方如來得成菩提者也。在密言之。
所謂此悉怛多般怛囉十方如來因此持此得成正
[001-0003a]
覺者也。謂之大佛頂如來者。此指宣說神呪之化佛
也。是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之所化者。故曰大佛
頂如來。佛稱為大者梵云摩訶也。古人或云不可翻。
以含大多勝三義故。故釋論云。梵云摩訶謂大多勝。
為此方文字義無兼含故不可翻。今題中單翻大者。
由此方大字。字雖不含義實該博如老子云。域中有
四大而王處一焉。所謂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然王
者人耳。而所以與天地北大者。誠由道致中和得其
勝位天地位而萬物育也。致中和而天地位。此同天
地為大也。萬物均育。此以多為大也。又得其勝位。此
以勝為大也。又如世人稱父母長上為大人。此亦勝
為大也。沙門稱多眾為大眾。此亦多為大也。是則此
方大字義亦多含。雖以單翻理無所失。今先約梵音
兼含以釋大佛。次約明言當體以釋大佛。初兼含釋
者。釋論云摩訶含大多勝者。大取包廣。多取含攝。勝
取秀出。章安云。法身法界遍一切處是廣大義。報身
智境照發相應不可窮盡是含攝義。應身自在無能
遏絕。是勝出義。是則法報應三俱稱大佛。今若唯約
應佛之勝而釋此藏通之大佛也。唯約報身之多而
釋此別教之大佛也。唯約法身之大而釋此圓教之
大佛也。此所說經既是圓經。能說教主合是圓佛。雖
是圓佛。據現跡觀乃屬應身。但此應身其來有本。其
本者何。所謂法報是。全此法報所垂之應。只應身即
是法報。故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天台云。
[001-0003b]
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故知未甞有法報而不垂應身。亦未甞有應身而不
即法報。但隨機見不同或勝劣之差降耳。今經當機
乃用業識而見。則佛依中理而應依中而現。豈不即
法即報者耶。故經述偈讚云。妙湛總持不動尊。妙湛
讚真諦即報身也。總持讚俗諦即應身也。不動讚中
道即法身也。蓋由當機妙悟洞見法源。故形言於口
稱性而讚。今題目是總。豈不以總而貫於別。是故此
之大佛須約三義而釋。即法大報多應勝也。言法大
者。所謂大取包廣。法身法界遍一切處是廣大義。普
賢觀經云。毗盧遮那遍一切處。此經云。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即法身廣大義也。報多者。所謂多取含
攝。報身智境照發相應不可窮盡。是含攝義。經云。我
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
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
小。乃至非心非空等。即報身不可窮盡義也。應勝者。
所謂勝取秀出。應身自在無能遏絕。是勝出義。經云。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虗空。於一毛端
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即應身自在無能遏
絕義也。此以三字對釋三身如此。若以三字共釋一
身者。則法身不唯大亦多亦勝。報身不唯多亦勝亦
大。應身不唯勝亦多亦大。法身三者。大義如前。法多
者。法身具足諸法。非如大虗逈無一物。故觀經云。毗
盧遮那徧一切處。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此經云。陰入
[001-0003c]
處界本如來藏性色真空等。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
法身含攝多義也。法勝者。此之法身如彼圓伊當上
一點最尊無上。為報應二脩所歸故。天台云。如眾星
之環北辰萬流之宗東海。即法身秀出勝義也。報身
三者。報智既與法性相應相冥。法身遍一切處。報身
亦遍一切處。故般若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即報身
廣博義也。報多準前。又報智以法門為身。所謂第一
義為髻。八萬陀羅尼為髮。無漏為鼻等云云。亦報身
含攝多義也。報勝者。前之法身雖名為勝。乃素法身
未有莊嚴。今之報智莊嚴法身功德巍巍。斯名為勝。
如家有寶藏不探似人人孰知勝。要須耘除糞穢掘
出金藏五慾自恣。人乃稱歎此大富人大勝人矣。又
報智即法。法身勝故報身亦勝。即報身秀出勝義也。
應身三者。如無量壽佛應極樂國高六十萬億那由
他由旬。淨華宿王智佛應淨光莊嚴國高六百八十
萬由旬。釋迦世尊應東方莊嚴國別號照明莊嚴自
在王佛。佛身高大壽命長遠等。即應身廣大義也。應
多者。此經云。一中無量無量中一。稱性而應。隨機而
見。何可數量。即應身含攝多義也。應勝準前。又如云
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等。即應身秀出勝義也。又應即
法報。法報大應亦大。乃至法報勝應亦勝。此則舉一
即三言三即一不縱不橫微妙寂絕。故稱大佛。約梵
音兼含釋竟。更約明言當體釋者。夫佛乃萬德之都
名。大是眾實之美稱。豈得以區區一義局彼太虗。今
[001-0004a]
尋天台成義。復用十種果德釋之。雖秪十法。而佛之
萬德亦包括殆盡。言十法者。所謂一理大。二誓願大。
三莊嚴大。四智斷大。五遍智大。六道大。七用大。八權
實大。九利益大。十無住大。一理大者。所謂究竟三德
祕藏一切佛法故。一切佛法即性具十法界陰入處
界等也。三德祕藏即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
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也。此三德一切佛法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故。經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
藏俱非俱即等。故理大也。二誓願大者。所謂究竟圓
滿三種菩提。無緣慈悲無作弘誓普覆法界故。經云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妙莊嚴海
是福究竟。即方便菩提。亦是生緣慈悲。圓滿菩提是
智究竟。即實智菩提。亦是法緣慈悲。歸無所得是理
究竟。即真性菩提。亦是無緣慈悲。又當機讚佛云。大
雄大力大慈悲。故誓願大也。三莊嚴大者。所謂究竟
不可思議解脫首楞嚴寂照大定成就一切萬行諸
波羅蜜故。經云。塵銷覺圓淨寂照含虗空。又云。等覺
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經初云。有三摩提具足萬
行。故莊嚴大也。四智斷大者。所謂菩提涅槃究竟圓
斷法界無明生死故。經云。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喻云。
譬如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故智斷大
也。五徧知大者。所謂究竟五眼圓見法界三諦。如風
於空中一切無障礙故。經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
[001-0004b]
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又云。如我按指海
印發光。故徧知大也。六道大者。所謂究竟圓入一切
法門。以二十五王三昧冥益眾生故。經云。摩登婬女
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故道大也。七用大者。
所謂究竟身口意業能顯一切神通。謂三輪不思議
化彌滿法界顯益眾生。故經云。一中無量無量中一。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
無盡虗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故用大也。八權實大者。所謂究竟一切權實之法。能
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令諸眾生入一乘道故。經云。我
以妙明合如來藏。十界三諦俱非。此以實智究盡諸
法之實也。十界三諦俱即。此以權智究盡諸法之權
也。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權實泯合也。又云。令汝會
中定性聲聞及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故權實大也。九利益大者。所謂
究竟嚴淨一切佛土能以一切世出世法利益眾生
故。故此經能令登伽證於四果。當機頓獲法身。及令
普會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又選圓通竟。普會大眾凡
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離塵垢獲法眼淨。無量眾
生皆發無等等三菩提心。秖此一會利益尚爾。況餘
經餘處耶。故利益大也。十無住大者。一切究竟不住
究竟。一切圓滿無圓滿故。經云。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無住大也。第一還是法身大
多勝。二三四五并第十還是報身大多勝。七八九還
[001-0004c]
是應身大多勝。三身不縱不橫復見于此。是則兼含
及以當體皆不出三身之義。三身乃十種三法之一。
三法體通。舉一綱目而九種三法隨來矣。蓋由三德
具足諸法聚集名為三身。若此三德尊重即是三寶。
三德不生不滅即是三涅槃。三德運載負荷即是三
大乘。三德不可異趣名三菩提。三德覺了清淨名三
般若。三德是如來種名三佛性。三德分別不謬是名
三識。三德即事通理名為三道。大則十種三法俱大。
多則十種三法俱多。勝則十種三法俱勝。不並不別
故稱大佛。經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十界三諦。
若以意會。十種三法文義俱成。言大佛頂者。世尊肉
髻無見頂相也。頂門為無上果。亦表第一義諦。如來
者。大佛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
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之化佛。故曰大佛頂如來。夫
頂居大佛之首佛從頂光而化顯此如來。彌為玄極。
故如來自云。斯是知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惟三身
玄極故有此頂。有此頂相故能於中放光現佛。有此
心佛故能宣說心呪。有此心呪故能使惡呪銷滅婬
心頓除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乃至能令十方如來因
此執此等得成正覺降魔轉法輪授記付法等事。蓋
此神呪。乃融即三身。大佛所證祕藏之理。全呪是佛。
全佛是呪。一如無二如者也。如來證此故能懾魔。阿
難迷此是以遭難。至此方挹流尋源。聞香討根。乃以
首楞大定為請。蓋大佛三身。實由妙奢摩他等所剋
[001-0005a]
故。經請云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而經題亦因之而召為大佛頂如來密因矣。釋此密
因為二。初顯。次密。顯復為三。初定名。次定體。三正釋。
定名者此奢摩他等三名。昔資中沇師唯以天台三
觀而解。彼云。準圓覺經。奢摩他以寂靜為相。三摩提
以幻化為相。禪那俱離寂靜為相。此大意與一心三
觀相應。寂靜相即空觀也。幻化相即假觀也。俱離相
即中觀也。孤山圓師唯以天台三止而釋。蓋準涅槃
經中。奢摩他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優畢叉此云
止觀等。今經三名既與涅槃一同二異。乃於彼奢摩
他中開出三義。為奢摩他三摩禪那也。而雲間師乃
評之云。今觀二師之釋。孤山所得多矣。且如圓覺三
法。經中亦名為定。如彼經云。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
淨定輪云云。又偈云。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
清淨慧皆從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是知
彼圓覺尚可直作三止而釋。況今經乎。矧涅槃顯以
奢摩他當定。又圓覺三摩名等持。禪那名靜慮。並是
定法名義。三止消文復何疑乎。今詳雲間所評。引圓
覺證成。今名可作定釋。則孤山以三止消文所得果
多。蓋雖定體融通止即是觀。而所主之者須從於別。
如吳興所謂阿難既以多聞小慧自咎正以楞嚴大
定為請也。二定體者。前之定名欲從所主。故偏以定
稱。若三止之體體無所局。故孤山亦會通云。此之三
止即是三觀。以即照而寂即寂而照故。奢摩他即空
[001-0005b]
觀。三摩即假觀。禪那即中觀。所以天如會解引孤山
三止巳乃云。今復釋而明之。奢摩他寂靜之義也。三
摩觀照之義也。禪那寂照不二之義也。此蓋復出孤
山會通之義耳。況經云。是種種地皆以奢摩他中毗
婆舍那清淨修證。又云。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
中毗婆舍那云云。據此二文。則不唯此定止觀融通。
彌顯孤山三止消文當於經旨。以云奢摩他中毗婆
舍那故。第三正釋者。約前會通之義雙明止觀也。涅
槃經中三名奢摩他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優畢
叉此云止觀等。今經三名雖與一同二異。後文既云
奢摩他中毗婆舍那。故須雙約止觀而釋。於止觀中
各開三義。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從
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從空假入中道觀。今抄止觀
成文以明斯義。初釋止觀名。次釋止觀體。初釋名者。
大師云。止觀各有三義。止三者。息義。停義對不止止
義。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淨名曰。何
謂攀緣謂緣三界。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此就所
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諦理繫念現前停止
不動。仁王云。入理般若名為住。大品云。以不住法住
般若波羅蜜中。此就能止得名。是停止義。對不止以
明止者。語雖通上意則永殊。何者。上兩止對生死之
流動約涅槃論止息。心行理外約般若論停止。此約
智斷通論相待。今別約諦理論相待。無明即法性。法
性即無明。無明亦非止非不止。而喚無明為不止。法
[001-0005c]
性亦非止非不止。而喚法性為止。此待無明之不止
而喚法性為止。如經云。法性非生非滅而言法性寂
滅。法性非垢非淨而言法性清淨。是為對不止而明
止也。觀三義者。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貫穿義
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大經云。利钁斵地磐石沙礫
直至金剛。法華云。穿鑿高原猶見乾土。施功不巳遂
漸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貫穿觀也。觀達義者。觀智
通達契會真如。瑞應經。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大論云。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此就能觀得名。故
立觀達觀也。對不觀觀者。語雖通上意則永殊。上兩
觀亦通對生死彌密而論貫穿。迷惑昏盲而論觀達。
此通約智斷相待明觀。今別約諦理。無明即法性。法
性即無明。無明非觀非不觀而喚無明為不觀。法性
亦非觀非不觀而喚法性為觀。如經云。法性非明非
暗而喚法性為明。第一義空非智非愚而喚第一義
空為智。是為對不觀而明觀。是故止觀各從三義得
更有絕待會異通三德之文。茲不具引次釋止觀體分三。初次第三
止。二次第三觀。三一心中三止觀。次第三止者。一體
真止。止於真諦。二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三息二邊
分別止。止於中道第一義諦。體真止者。諸法從緣生
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知因緣假合
幻化性虗故名為體。攀緣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
故言體真止。方便隨緣止者。若二乘同以無言說道
斷煩惱入真。真則不異。但言煩惱與習有盡不盡。若
[001-0006a]
二乘體真不須方便。菩薩入假正應行用。知空非空
故言方便。分別藥病故言隨緣。心安俗諦故名為止。
經言。動止心常一。亦得證此意也。息二邊分別止者。
生死流動。涅槃保證。皆是偏行不會中道。今知俗非
俗俗邊寂然。亦不得非俗空邊寂然。名息二邊。此三
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三觀隨義立名。釋論云。菩薩
依隨經教為作名字名為法施。立名無咎。若能尋經
得名。即懸合此意也雲間楞嚴補遺云。孤山以大師三止消今經文。則知天台三止
有懸合矣。故止觀云。此三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三觀隨義立名云云。今果得之楞嚴矣。今謂圓覺三名顯云
是定。亦唐譯之經。彼為最親。故知三止懸合二經矣。又準涅槃云。善男子。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為三。一者
不放逸故。二者莊嚴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復次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為三。一者為觀生死惡果報故。
二者為增長諸善根故。三者為破諸煩惱故。準此經文。止觀各開三義。即是三止三觀之明文。次第對義在文
不差。故谷響鈔云。涅槃云。為三事故修奢摩他。此乃止中具三之明證也。而與阿難所請之三宛若符契。然大
師親見涅槃。而不指之者。豈非欲使學者。自得之乎詳此三止。與前釋名名髣

髴同其相則異。同者止息止似體真。停止止似方便
隨緣。非止止似息二邊。其相則別所謂三諦相也。前
三成次三。後一具前三。何以故。如體真止時達因緣
假名空無主流動惡息。是名止息義。停心在理正是
達於因緣。是停止義。此理即真。真即本源。本源不當
止與不止。是非止止義。此三義共成體真止。若方便
止時照假自在。散亂無知息。是止息義。停心假理。如
淨名入三昧觀比丘根性分別藥病。是停止義。假理
不動是非止止義。如是三義共成方便隨緣止相也。
息二邊分別時生死涅槃二相俱息。是止息義。入理
[001-0006b]
般若名為住緣心中道。是停止義。此實相理非止不
止。是不止止義。如此三義共成息二邊止相。故與前
永異也。亦非今所用也。二次第三觀者。一從假入空
觀。亦名二諦觀。二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三二空
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心心寂滅。自然流
入薩婆若海。此名出纓絡經。今釋其意。假是虗妄俗
諦也。空是審實真諦也。今欲去俗歸真故言從假入
空觀。假是入空之詮。先須觀假知假虗妄而得會真。
故言二諦觀。此觀若成則證一切智也。從空入假觀
者。若住於空與二乘何異。不成佛法。不益眾生。是故
觀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
服行。故名從空入假觀。而言平等者。望前稱平等。前
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觀。此觀
成時證道種智。二空為方便者。初觀空生死。次觀空
涅槃。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初觀用空。次覩用假。
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
照二諦也。此觀成時證一切種智。是為次第三觀也。
此三觀與前三觀名一往似同義相則異。前貫穿觀。
觀諸虗妄。似從假入空。觀達觀。達理理和達事事和。
似從空入假。不觀觀似中道觀。其相異者。前是一諦
相今是三諦相。又前三通成後三。後三具足前三。所
以者何。如從假入空破四住磐石。是貫穿觀。所入之
空空即是理智能顯理。即觀達觀。此之空理即是非
觀觀義。如此三義共成入空觀相也。從空入假亦具
[001-0006c]
三義。如識假名法破無知障。即貫穿義。照假名理分
別無謬。即觀達義。假理常然。即不觀觀義也。此之三
義共成假觀相也。中道之觀亦具三義。空於二邊即
貫穿義。正入中道即觀達義。中道法性即不觀觀義。
如此三義共成中道觀相也。三明一心中三止觀者。
依前摩訶衍明三止三觀之相。以義隨相條然各別。
若論三觀則有權實淺深。若論三智則有優劣前後。
若論三人則有諸位大小。此則次第分張。非今所用
也。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於諦。則一諦而三諦。以諦
繫於止。則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雖一念
心而有三相。止諦亦如是。所止之法雖一而三。能止
之心雖三而一也。以觀緣於境。則一境而三境。以境
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雖是
三目而在一面。境觀亦如是。觀三即一。發一即三。不
可思議。不權不實不優不劣。不前不後。不並不別。不
大不小。故中論云。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金剛般
若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眼獨見不應
須日。若無色者雖有日眼亦無所見。如是三法不異
時不相離。眼喻於止。日喻於觀。色喻於境。如是三法
不前不後。一時論三。三中論一亦復如是。若見此義。
即解圓頓止觀相也。何但三一一三。總前諸義皆在
一心。其相云何。體無明顛倒即是實相之真。名體真
止。如此實相遍一切處隨緣歷境安心不動。名隨緣
方便止。生死涅槃靜散休息。名息二邊止。體一切諸
[001-0007a]
假悉皆是空空即實相。名入空觀。達此空時觀冥中
道。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名入假觀。如此空
慧即是中道無二無別。名中道觀。體真之時。五住磐
石砂礫一切休息。名止息義。心緣中道入實相慧。名
停止義。實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義。又此一念能穿
五住達於實相。實相非觀亦非不觀。如此等義但在
一念中不動真際而有種種差別。經言。善能分別諸
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雖多名字蓋是般若之一法。
佛說種種名眾名皆圓。諸義亦圓。相待絕待當體不
可思議。不可思議故無有障礙。無有障礙故具足無
減。是圓頓顯止觀體也。孤山云。阿難始以三法為請。
既蒙開示。至乎領解。還以三法而歎於佛。故經云。妙
湛總持不動尊。妙湛即空智也。總持即假智也。不動
即中智也。及佛為富樓那說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
非空即心即空離即離非。三諦炳然如指諸掌。及為
阿難說六解一亡。而結歎云。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
覺如幻三摩提。華開華現喻即中也。金剛堅利喻即
空也。如幻有形喻即假也。洎文殊簡圓通亦以此為
歎。故曰。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
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但以佛母喻中道為異耳。其於
諸文重重演說一一破迷。或用乎空。或談乎假。或顯
乎中。言偏意圓悉具三法。蓋酬阿難三止之請也。今
謂妙湛總持等三法。亦可作止觀各三名而釋。如妙
湛及金剛王等。即止息貫穿也。總持及如幻等。即停
[001-0007b]
止觀達也。不動及妙蓮等。即對不止止不觀觀也。是
則奢摩他等三。隨舉其一皆具妙湛等三義。經云。此
阿毗達磨彈指超無學。此之謂矣。惟此圓融故稱為
妙。妙即密也。言密因脩證者。經云。是種種地皆以奢
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故
云密因修證。釋顯竟。次密者。入道場誦持神呪也。經
明四種律儀巳乃云。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
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悉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呪。
乃至示以結壇之法。定以克證之期。其為行者進脩
最為詳盡。但依經設壇其費大富。末世緣薄鮮能辦
之。於中所立期限共四等合一百二十一日。後坐禪
百日。既云端坐安居。則入道之方。依奢摩他以脩大
定。不俟告而可知矣。向前初七中云。至誠頂禮十方
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
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
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第三七中。於十
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呪云云。昔吳興岳師甞按此
述脩證儀一卷。今雖蔑聞。若依天台諸懺通軌亦略
可知。惟其行道誦呪之頃既涉繁動之緣。苟不以理
觀而導事行滅罪或難。矧夫結壇軌則。種種取象言
不唐施。故溫陵師等皆取意以明表法。所謂法王法
言即事即理也。又且神呪祕密唯佛證知。乃密詮三
諦之境。而稱之為摩訶悉怛多般怛囉呪心蓋有以
焉。是故行者登壇之時必宜事理兼行顯密雙運。如
[001-0007c]
四明師之言。三種懺法云。法雖三種行在一時。寧可
闕於前前。不得虧於後後。無生最要取相尚寬。蓋妙
觀之宗是大乘之主。滅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顯德
如照澄江森羅盡現。以此理觀導乎事行。則一禮一
旋罪消塵劫。一燈一水福等虗空。此蓋法華三昧之
功勳也。彼既如是此亦宜然。蓋一心定慧說於呪。先
四十四心明於此。後理須秉定慧而持神呪。藉顯密
以歷聖階矣。次了義者。褒美此經所說義無不了也。
淨名寶積及涅槃等經。皆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寶
積經舍利弗問。何等經中名為了義。何等經中名不
了義。佛告舍利弗云。若諸經中宣說世俗名不了義。
宣說勝義名為了義。宣說作業煩惱名不了義。宣說
煩惱業盡名為了義。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
了義。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為了義。宣說種種
文句差別名不了義。宣說甚深難見難覺名為了義。
今經云。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即
寶積宣說勝義名為了義也。經云。入妙莊嚴海圓滿
菩提歸無所得。即宣煩惱業盡名為了義也。經云。陰
入處界本如來藏。即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為了義
也。經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云云。即宣說甚深
難見難解難覺名為了義也。次諸菩薩萬行者。藏通
別教皆有菩薩。雖可稱諸非今經意。今則始從乾慧
終至等覺五十六位階級不等。故名為諸。萬行者。即
大品般若所說一切佛法諸三昧門。所謂百八三昧
[001-0008a]
五百陀羅尼及諸解脫。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五眼六
神通。三明八解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四弘誓願。四無
量心。如意神通。四攝法等諸法。故大品萬行中偈云。
從初發心至成佛。一身一心一智慧。欲為教化眾生
故。萬行名字差別異。然此經題雖云萬行。而十軸內
都不見列一兩種行名。但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
楞嚴王具足萬行。是知題中雖稱萬行實不俟乎別
修。蓋此密因是首楞嚴定。能獲此定則種種萬行法
爾現前。故南嶽思大禪師釋萬行云。如是無量佛法
功德一切皆從禪生。蓋眾生心性本來具足如是佛
法故。經云陰入處界本如來藏。惟行人修此定時。直
下照了具足諸法。則無量功德功至自至故。昔天台
一時代南嶽講般若。至一心具萬行處忽有所疑。思
師因誡之曰。如汝疑者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
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吾既身
證不必疑矣。以此而知。則今經萬行之稱特是表顯
密因之妙。故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
萬行也。次釋首楞嚴者。涅槃經云。首楞者名一切事
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今人釋
此名義多分單約定解。若然豈大佛頂等非首楞嚴
耶。矧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盡有首楞嚴定。首楞嚴定
亦名般若。亦名金剛三昧。亦名師子吼。亦名佛性。且
佛性非大佛頂耶。三昧般若非密因萬行等耶。師子
[001-0008b]
吼非了義耶。昔孤山師以教行理三悉號楞嚴而釋。
蓋有旨焉。但孤山三法於經攝義雖足。在題主對猶
疎。今當別約天台八法一一主對釋之。謂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蓋大佛頂者理也。如來者果也。密因者智
也。修證者斷與位也。了義者教也。諸菩薩者因也。萬
行者行也。故此八法非唯詮義具足。亦乃深合經題。
釋此為二。初約八法行布釋。次約諸字圓融釋。初八
法行布釋為三。初生起。二料簡。三正釋。生起者。八種
中教為能詮故居其首。七為所詮故居其後。於七種
中理為所照屬性。智為能照屬修。非所照之理不能
起能照之智。故先理次智也。智既起巳必能斷惑。故
第四明斷也。惑斷理顯種種萬行由之而生。故次斷
說行也。智斷行發淺深不同。故有位次也。望果德以
修因行。由因行以克果德。智斷行位莫非其事。故有
第七第八總說四果也。二料簡者。問智之與行有何
差別。答智分因果。行唯在因。問因智與行復何差別。
答若略作教行理說。則因智亦名為行。茲廣明八法。
則因智三止行名萬行矣。問位次因果有何差別。答
因果為能歷。位次為所歷。又位次開說因果。因果總
說位次也。問此八種中為各各異為互互通。答亦異
亦通。異如向說。通者如一經總是八法。離能詮無所
詮。離所詮無能詮。故教具七也。全理起智。無別有智。
此智能斷。離智無斷。理顯行彰。行是理行。六種即理
名為位次。大乘因果不離實相。故理通也。智是理智。
[001-0008c]
斷是智斷。智是首楞具足萬行。全理之智雖無淺深
淺深宛然。雖無因果不離因果。故智通也。全理之智
能斷此惑。斷故發行。而有淺深不同因果各異。故斷
通也。即理之智能具萬行。智斷彼惑萬行斯顯。行顯
淺深則有位次因果。故行通也。六種妙位。皆即於理。
雖皆即理六位有殊。智為能歷。位為所歷。智斷惑故
自淺之深。前五為因後一為果。故位通也。實相因果
無差而差。智斷行位條然有異。因果實相差而無差。
智斷行位無不即理。故因果通也。三正釋者。釋此依
數為八。先理次智三斷四行五位六因七果。至於第
八方明教相。何故爾耶。以教無別體秪是七種能詮
之聲色耳。若七種理顯即是教顯。後略分別彌為容
易故也。於中初明理。即經中所詮三諦理也。此三諦
理徧在十界依正之上。若離此則無所寄。經明陰入
處界本如來藏。此之謂也。釋此為二。初竪約十界明
三諦。次橫約十界明三諦。初竪者。此之名義出仁王
纓絡二經。彼云。一者有諦。二者無諦。三者中道第一
義諦。初有諦者。謂二十五有眾生妄情所見名之為
有。如彼情見審實不虗名之為諦。亦名俗諦。虗假凡
俗故亦名世諦。涅槃所謂如世人之所見者名為世
諦。此以六凡法界為俗諦也。二無諦者。三乘聖人所
見真空之理無名無相故名為無。審實不虗目之為
諦。亦名真諦。真實不虗故亦名第一義諦。涅槃所謂
如出世人之所見者名第一義諦。此以聲聞緣覺兩
[001-0009a]
法界為真諦也。三中道第一義諦者。遮二邊說名為
中。此理虗通無壅無塞稱之為道。最上無過故名第
一。深有所以目之為義。諸佛菩薩之所證見審實不
虗命之為諦。故言中道第一義諦。此以佛菩薩兩法
界為中諦也。次橫約十界明三諦者。此三諦義出中
觀論。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
名中道義。十法界皆是因緣生法。以佛種從緣故。我
說即是空。十界緣起皆真也。亦名為假名。十界緣起
皆俗也。亦名中道義。十界緣起皆中也。此是橫約十
界以詮三諦。今釋此二種三諦為三。初名義整足不
整足。二理體圓融不圓融。三理體可壞不可壞。初義
者。四教中藏是界內拙度。但詮森羅萬象之俗偏空
涅槃之真。故稟教人至於果成灰斷而巳。界內通教
雖名為巧。其所詮者亦只二諦。是故稟茲教者同於
三藏灰身滅智以為圓極。若界外別教。教雖不融而
初心亦聞但中之名。是故稟茲教者以三十心成二
觀方便巳登於初地得證中道。但彼教行歷別。而猶
未知十界橫具三諦義也。若今經三諦則備茲二義。
如云而如來藏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風非眼耳鼻舌
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此
所非者。即纓絡仁王所謂二十五有妄情所見之俗
諦也。又云。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明盡乃至非老
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此所非者。即仁王纓絡
所謂出世聖人所見之真諦也。又云。非擅那乃至非
[001-0009b]
般剌若非阿羅訶三藐三菩非大涅槃非常樂我淨。
此所非者。即仁王纓絡所謂諸佛菩薩所見之中道
第一義諦也。此是十界竪義。橫義者。如十界併非。此
則通以十界為真諦也。云何併非。以如來藏本妙圓
心體絕情偽故。次十界併即。此通以十界為俗諦也。
云何俱即。以如來藏元明心妙性具十界故。次離即
離非是即非即。此通以十界為中道第一義諦也。云
何俱即俱非。以如來藏妙明心元雖即二邊而無二
邊如異故。初俱非中云本妙圓心。乃以心字為主。次
俱即云元明心妙。乃以妙字為主。次雙非即云妙明
心元。乃以元字為主。心者真空也。妙者妙有也。元者
本元中道佛性也。蓋自一心而觀何有萬法之差。故
一切併非。而云本妙圓心者。猶言即中俗之真也。自
萬法俱妙而觀則十界宛然。故一切併即。而云元明
心妙者。猶言即中真之俗也。自本元心性而觀則雙
遮二邊真俗俱遣。雙照二諦真俗炳然。而云妙明心
元者。猶言即俗真之中道也。又經爾前性色真空性
空真色等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性中也。空真也。色俗
也。並是橫論三諦之義。次理體圓融不圓融者。若明
二諦之理。分界內界外。則界內藏教為不融。以彼徧
真理在事外滅色方空故。界內通教理名圓融。以言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故。茲明三諦。彼通教竪義尚未
具足。況圓融乎。故非所辨。今所辨者但對別教為融
不融耳。蓋別教竪明中道之理。如雲外月逈出二邊。
[001-0009c]
現在真俗不即中道。故須先空。次假破有破無。此之
中理方得分見。是故雖有三諦不稱圓融。今經三諦
既具二義。以橫融竪則無竪不橫。以竪列橫則無橫
不竪。無橫不竪則三三宛然。無竪不橫則皆名一實
妙諦。三諦俱實只一十界。十界絕待獨一妙心。斯則
復名無諦之諦。故說真諦時則十界併非。此名一空
一切空。無有無中而不空。以六凡俱非。有亦空也。二
乘俱非。空亦空也。佛與菩薩俱非。中亦空也。說俗諦
時則十界併即。此名一有一切有。無空無中而不有。
以六凡俱即有亦有也。二乘俱即空亦有也。佛與菩
薩俱即中亦有也。說中道時則十界俱非破立。此名
一中一切中。無空無有而不中。以六凡俱非破立有
亦中也。二乘俱非破立空亦中也。佛與菩薩俱非破
立中亦中也。又前性空真色即中真而俗也。性色真
空即中俗而真也。色空並不離性即真俗而中也。是
故若言真諦者泯諸法名無相而六凡被泯之且言
無相矣。二乘既亦泯豈非真。非真而真即俗乎。佛菩
薩既亦泯豈非中。非中而中道即真即俗乎。真諦者
泯情不泯法斯謂矣。孰謂真諦無相乎。若言俗諦者。
立諸法是有相而六凡被立之且言有相矣。所立二
乘真諦者有相乎。佛菩薩中道者有相乎。俗諦者立
法不立情斯謂矣。孰謂俗諦有相乎。若言中諦者。雙
遮二邊法是但中。而六凡二乘之真俗被遮之。且言
不即矣。佛菩薩既亦遮豈非中。非中而即二邊乎。中
[001-0010a]
諦者統諸法。斯謂矣。孰謂中道不即乎。良由常住真
心具足諸法。即此諸法充塞天虗彼彼互具名如來
藏。彼彼互遍名無盡燈。雖一塵而十界三諦不少。雖
剎海而十界三諦不多。所謂如搗萬種香為丸若燒
一塵具足眾氣。亦如剖栴檀柝碧玉若多若小片片
皆真。故曰九界徒欲言之言則傷其實。徒欲思之思
則喪其真。所以如來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
法華三請而不說。今經委曲而後談。胎經云。佛法如
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法華云。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
所能解。今經云。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
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皆此謂也。此之
妙法乃諸佛如來所諦故。經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
來藏云云。法華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佛
今說之。欲令行者全以此諦為脩首楞大定之本。得
此為本則心心法界事事圓融。常住妙果即法圓成。
觀音智門當念具足。此所謂以不生不滅為本脩因。
而求不生不滅之果者也。三可壞不可壞者。三藏所
詮理在事外。要須滅色然後入空。此則六凡之俗須
壞。夫真諦者真必即俗。滅色之空非真空也。此則二
乘之真可壞。通教之色雖云即空。而未甞云空即是
色。以空不即色故必灰身滅智。此亦六凡之俗須壞。
壞俗後真真非畢竟。此則二乘之真可壞。別教中道
既不即邊。離中之邊故須雙遣。此則八界真俗皆壞。
[001-0010b]
夫中必真俗。彼云逈出二邊。離邊之中豈是究竟。故
佛菩薩中道之理可壞。問別教真俗不即中道。或云
可壞。中道佛性豈可壞乎。答若論中理實不可壞。今
言壞者據彼教道所詮耳。豈唯別教中道。即前三教
所有九界真俗。若論理體又孰能壞。但彼稟教偏小。
自於夷途作趺。好身剜瘡耳。故天台云。此理灼然。世
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為高。失之
不為下。名之為佛。理佛也。今經三諦乃是稱此本理
而說故。真則十界三諦俱非。俗則十界三諦俱即。中
則十界三諦俱非破立。真則俱非。且言十界三諦可
壞。俗則俱立。中則俱非破立。何所可言壞乎。須知真
乃即中俗之真。俗乃即中真之俗。非之則法界炳然。
即之則情謂閴爾。經文若此。孰能誣哉。是為理究竟。
[001-0011a]


理究竟堅固之圖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卷第一
[001-00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