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0 楞嚴經玄義-明-傳燈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卷第二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述


次明智究竟者三智也。名義出大品般若及釋論。所
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欲成此智必籍觀因。空
觀為因證一切智。假觀為因證道種智。中觀為因證
一切種智。若就理實論。則觀之與智皆通因果。例如
佛性通於因果。別則因名佛性果名涅槃。今就別義。
一往分觀因智果也。此之三智。在今經中。因名妙奢
摩他三摩禪那。若論其果出名則有多處。如首卷中
云。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云云。二卷云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等。此皆即因心以指果德也。七
卷初地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此指分證果德也。十
卷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指究竟果德也云云。今
例前三諦以分二種。一竪合十界三諦之三智。二橫
合十界三諦之三智。初義者。釋論明兩種三智。初為
易解故分對三人。聲聞對一切智。菩薩對道種智。佛
對一切種智。是則一切智竪合聲聞緣覺法界之真
諦也。道種智竪合六凡法界之俗諦也。一切種智竪
合佛菩薩法界之中諦也。二橫合十界三智之三智
者。論約三人對三智巳。復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秪
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一諦三諦與今真。則
[002-0012b]
十界三諦俱非義同。一觀三觀。與今妙奢摩他三摩
禪那義同。諦是智之所諦。觀是智之所因。既有所諦
之境必有能諦之智。既有三止之因必有三智之果。
蓋是經文總略。但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耳。況
不滅即寂滅。不生即無生。寂滅忍是究竟三智之總
體。無生忍是分真三智之總體。以此義例。是則應云
我以不滅不生一切智合如來藏之真。而十界三諦
併非等云云也。辨此為三。初名義周足不周足。二智
體圓融不圓融。三名體俱轉不俱轉。初義者。藏通二
教因既單修空觀。果智豈能周足。故釋論唯用一切
智以對二乘。若別教次第修乎三觀。登於十住空觀
成證一切智。即釋論分對聲聞果也。登於十行假觀
成證道種智。即釋論分對菩薩果也。登於初地及妙
覺中觀成證一切種智。即釋論分對佛果也。如此次
第唯是竪合十界三諦之義耳。若今經三智則具足
橫竪二義。如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真諦。則十界
三諦併非。非六凡俗諦者一切智也。非二乘真諦者
道種智也。非佛菩薩中道者一切種智種類知也。約
竪義雖有三種。望橫義秪是一切智耳。以一切併非
為主故。次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俗諦。則十界三
諦併即。即六凡俗諦者道種智也。即二乘真諦者一
切智也。即佛菩薩中道者一切種智寂滅相遮二邊
也。約竪義雖有三種。望橫義秪是道種智耳。以一切
併即為主故。又次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中道。則
[002-0012c]
十界三諦俱非破立。六凡俗諦俱非破中道雙照之
道種智也。俱非立中道雙照之一切智也。雙俱非破
立中道雙遮之一切種智也。二乘真諦俱非破中道
雙照之一切智也。俱非立中道雙照之道種智也。雙
俱非破立中道雙遮之一切種智也。佛菩薩中道俱
非破一切種智雙遮二邊也。俱非立一切種智雙照
二邊也。雙俱非破立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皆
知也。約竪義雖有三種。若望橫義秪是一切種智耳。
以俱非破立為主故。此則秪一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三諦。而橫竪二種三智悉得具足矣。二智體圓融不
圓融者。別教三智但今經三智中之一竪義耳。豈足
以稱圓融。今經三智如上所論。若以橫望竪則有三
三。以竪望橫仍是一三。一三相即三亦無寄。一三三
三唯是一心。故經唯以一不滅不生而當之矣。蓋三
諦者所合之境也。三智者能合之心也。諦既即一而
三。智亦即三而一矣。又諦如函底。智如函蓋。豈唯際
畔相當。亦乃諦智冥泯。泯而無際獨一常心。故經云。
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
法界。天台立境智四句云。智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
於智。境照於境。並此圓照法界其義善符。三名體俱
轉不俱轉者。前之三教。因行既昧性具三觀皆成別
修。是故至果不唯名轉體亦須轉。今經圓止雖曰一
是性具二是修成。乃全性起修。修非別有。是故終日
修而無修。終日作而無作。蓋以佛之自諦而為大定。
[002-0013a]


圓融三智合圓融三諦圖



[002-0014a]



故天台釋三般若云。般
若名實慧。實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切種智。與今
禪那寂照不二義同。又云。觀照般若非寂而寂即一
切智。與今奢摩他寂靜義同。又云。方便般若非照
而照即道種智。與今三摩觀照義同。是則今之三
智。雖從勝而受大菩提圓滿菩提等之稱。其實體無
所轉。蓋因果皆不異於寂照義故。經云。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此其是也。是名智究竟。


第三斷究竟者。用前三種智慧以斷三惑也。一見思
惑。從解等得名。即利鈍十使。分品有八十八八十一
之夥。此障真諦理。二塵沙惑。從所障諦理得名。以法
門如塵沙之多一一不能了知故。此障俗諦理。三無
明惑。不了法界無所明也。大分有四十二品。此障中
諦理。此三惑名義。在今經中但出見思無明兩惑。經
云。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解云。煩
惱所知名為二障。煩惱障謂根本及隨。此即見思惑。
所知障亦云智障。障一切種智故。此即無明惑。又云。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此說見思惑。又云。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
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此說見思無明兩惑。又
云。得須陀洹果巳滅三界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
虗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分劑頭數。見修
所斷即見思惑。分劑頭數即無明惑云云。所以經中
不言塵沙者。以克論諦理但有中真。則能障之惑亦
[002-0014b]
只兩種。故煩惱所召生死亦分段變易而巳。但此真
中遍在十界依正之上即此十界。名之為俗。以性具
故稱為諦理。故諸佛二障既除二諦理顯。神通妙用
皆從此發。故得名為無謀而應。華嚴一微塵中出大
千經卷。此之謂也。今經三諦所以不離十界而辨。亦
是此意。若然則惑秪有二。何得立三。答此有三意。一
因別人不知性具要須別學。是以十住菩薩知所入
空未是畢竟。乃從空入假。於無量劫遍習遍學導利
羣品。故名塵沙。二圓人既知心性本具。則一切眾生
不唯不見真中二理。亦復不得本有妙用。障真中者
是二惑矣。障妙用者豈不又是一惑。但圓人不須別
破此惑。初心直下稱性觀中。至於觀成自然而斷。故
種種法門稱性施設。故止觀云。圓教十信。六根淨時
即能遍見十法界事。五品正行六度廣能說法。皆是
入假之位。又初心之人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圓觀三
諦。尚能即中。豈不能即假乎。三者例能觀之觀諸經
既立有三。則所破之惑亦依義立三矣。問若諸佛二
障除巳真中之理方顯。神通妙用皆從此發名之為
俗。是則先應破見思無明然後斷除塵沙。何故塵沙
先破方斷無明。答若定理而論。誠宜破盡無明俗諦
之理方究竟顯。今破見思惑便言破塵沙顯俗諦者。
良由見思麤垢先落又侵界外無明麤垢。中理雖未
現前。俗諦亦得相似而顯。化導之功亦得少分無謀
而應。菩薩既急在度生。即乘此以導利羣品。以此少
[002-0014c]
分見者得名塵沙惑斷俗諦理顯也。問見思以五利
五鈍為體。塵沙無明以何為體。答無明無別體相。即
以見思為體。但麤細差殊。有界內界外之分故。天台
云。別教三十心斷界內見思伏界外見思無明。十地
斷界外見思無明。若圓教十信斷界內見思圓伏界
外見思無明。發趣初心斷界外見思無明。終至等覺
方盡。故地持明清淨淨禪云。離一切見清淨淨禪。大
涅槃云。十地菩薩為無我見論惑所轉。又云。十地菩
薩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如來見於佛性而得了
了。此皆約見惑盡不盡故有了了不了了等殊也。問
界外見思。為只有四十二品。為更多耶。答今言四十
二品者。以大乘經論多說分真及究竟有四十二位
故。大約作此數耳。若論無明重數豈有品量。蓋入位
轉深。能斷之智轉利。於一位中難定斷若干品惑。故
大師云。後心菩薩無功用道其疾如風。一日之間能
破無量品無明惑障。何況纓絡經明等覺地於百千
萬劫入重玄門報脩凡夫事乎。今例前諦智分二種
斷義。一竪斷障十界三諦無明。二橫斷障十界三諦
無明。辨此為三。初名義全不全。二伏斷次不次。三無
明斷不斷。初義者。界內二教既不詮中道之理。無明
名字尚不得聞何況伏斷。是故極至果頭但只竪斷。
阻二乘真諦見思惑而巳。若別教所詮雖名但中。能
覆之惑別圓不異。但彼要至初地纔破一品。極至妙
覺破一十二品。只成一往竪義。非如圓家橫竪具足。
[002-0015a]
登於初住即破無明。竟至妙覺共四十二位須破四
十二品方名究竟故。今經初住即能十用涉入圓成
一心。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也。次伏斷次不
次者。別人修因既先空次假後中。伏斷之時豈能不
次。是故至於十信方伏界內見思。十住斷界內見思
兼斷界內上品塵沙。十行斷中品塵沙。十向斷下品
塵沙。至此方伏無明。登於初地方破無明。是為竪伏
竪斷義也。今經外凡即能用一心三智圓伏障十界
三諦之惑。故乾慧地中即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
前殘質不復續生等。經歎彈指超無學。亦此意也。十
種信心名為內凡。界內見思自然先落。故初信即云。
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等云云。若登初住。斷
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十種大果分得現前。現十界
身百界作佛。故經云。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
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從於此
去極至妙覺。無明轉轉破。功德轉轉勝。是為一斷一
切斷也。問既云一斷一切斷。云何信位先斷見思及
以塵沙。答四教儀云。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及以塵沙。
意在入住斷無明見佛性。雖不期斷而見思麤垢自
然先落。譬如冶鐵意在成器。器雖未成麤垢先落。雖
見先落其人無一念欣心。以未遂所期故。故妙玄云。
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斯則名為
以橫伏竪以竪破橫。以橫伏竪故初心五住頓伏。以
竪破橫故見思麤垢先落。故阿難問云。又此五陰為
[002-0015b]
併消除為次第盡。如來答云。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
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
次第盡。問若橫伏亦橫破。而言圓勝於別可爾。既橫
伏竪破。與別不異。又何貴于橫伏乎。答若竪伏竪破
成功則難。橫伏竪破奏勳則捷。如澄濁水。愚人則旋
取旋澄故遲迴日久。智者總取置一大器。雖百千斛
日可頓得。以此喻知。則圓別勝劣較然矣。三無明斷
不斷者。別教但明斷。無不斷義。以常住佛性名為但
中。生死煩惱皆非性具。故空觀破見思巳六凡法界
隨壞。假觀破塵沙巳二乘法界隨壞。中觀破無明巳
巳界菩薩亦壞。至於果地自謂蕭然。是為緣理斷九。
非今所論。今之圓教則具斯二義。謂亦斷亦不斷。言
不斷者。以圓人悟一切法皆是性具。離菩提無煩惱。
離煩惱無菩提。煩惱不能障菩提。菩提不能破煩惱
故。淨名云。佛為增上慢人說斷婬怒癡名為解脫。無
增上慢者婬怒癡名為解脫。無行經云。婬怒即是道。
又云。六十二見為如來種。即六根六塵而無限閡。只
眼中見色亦眼中入三解脫門。華嚴明十眼乃至六
眼。皆明於一塵中具十方三世諸佛八相成佛轉法
輪度眾生等事。涅槃云。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毗
婆舍那能破煩惱。今經云。五陰六入本如來藏常住
妙明。又彰自證中十界苦集皆即元明心妙。此等諸
經皆說不斷而明了也。言斷者。前不斷之言。蓋約至
理虗玄無明體相本自不有。以閑眾生之情計耳。究
[002-0015c]
論成佛。何處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且淨名云若無
增上慢人婬怒癡即是解脫者。今人誰無增上慢乎。
若不增上慢者。終不應言巳即是佛。何以故。於婬怒
癡未得蕭然無累故。六根六塵亦未得無限閡故。亦
不能如華嚴於一塵中成佛轉法輪故。須知諸經言
即者理即也。若不知此即空所由而妄生取著。所謂
鼠唧鳥空矣。故華嚴等諸大乘經。皆明歷位修行斷
惑之相。涅槃云。暗時無明時。明時無暗時。有煩惱時
則無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經云。如澄濁水貯
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
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又云。汝勗修
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又云。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
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此則名為不
斷而斷斷而不斷。不斷而斷故十界三諦併非。斷而
不斷故十界三諦併即。斷與不斷兩義俱時故十界
三諦俱非破立。故寂調音天子問文殊師利言寶相
如來世界以何說法。仁者樂彼。答云。彼所說法不為
生貪欲故。不為盡貪欲故。不為生嗔恚故。不為盡嗔
恚故。不為生愚癡故。不為盡愚癡故。不為生煩惱故。
不為盡煩惱故。所以者何。夫法本無生則無有盡。此
即不斷而斷斷而不斷之誠證也。是名斷究竟。


次明行等究竟者。問前理智斷三法皆論橫竪二義。
後行位因果中亦得例否。答約義皆有。如初心修首
楞大定。以三智合三諦達此一境具足萬行。至於初
[002-0016a]
發心住。萬行於一心中發。此即橫也。初住二住至於
等妙。所發萬行分極不同。此即竪也。五十五位以分
六即。六不妨即橫也。即不妨六竪也。大乘因果皆是
實相橫也。實相體通因果宛然竪也。今先明行究竟。
題中諸菩薩萬行。經中三摩提具足萬行也。經題經
首總標雖爾。洎乎下文未甞略言萬行具足之義。然
則具足之義果何似乎。今以義求不出有三。曰本有
為具。該攝為具。積聚為具也。初本有者。眾生心性法
爾具足過恒河沙性功德故。如天台釋天行云。即是
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理由行顯。因理成行。故名理為
天行。次該攝者。但修首楞大定即能該攝萬行。天台
所謂若巧修止觀。即能一心具足萬行矣。次積聚者。
眾生曠劫以來所有善本皆積聚於如來藏中。若入
深位即得顯現故。天台明圓教初住發三種心中緣
因開發云。眾生無量劫來所有低頭合掌彈指散華
發菩提心慈悲誓願勤行六度等一切善根一時開
發。具足萬行諸波羅密。是也。今經既云有三摩提具
足萬行。此則正當第二該攝為義。雖是該攝。一必具
三。以依圓理而修大定故。曠劫善根因之而發故。故
天台明三因佛性。正因是一性。緣了屬二修。雖是一
性全性起修。雖屬二修非適今有。言正必具緣了。言
了必具正緣。言緣必具了正。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不
縱不橫。是妙三因。今之萬行雖是緣因。既是妙緣必
具三義。初本有即正因也。次該攝即了因也。次積聚
[002-0016b]
即緣因也。雖說具三。若望理三及以智三。今三但是
一中之三。前之二三望今之三亦各唯是一中之三。
故前理智及今萬行以三因分之。理中雖名三諦但
屬正因。智中雖名三智但屬了因。行中雖具三義但
屬緣因。是則雖有三三。只是一三。但三不定三而三
三宛然故。此三因在中諦中智本有名正因。是真性
妙境。在真諦空智該攝名了因。是觀照如智。在俗諦
假智積聚名緣因。是資成圓行。此則萬行中本有之
義在理為俗諦。該攝之義在智。為三摩。積聚之義在
今為萬行。而經言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
足萬行。又甚相當於此義矣。今辨此為三。初名義全
不全。二理體具不具。三顯發次不次。初義者。藏通二
教雖有菩薩。其所莊嚴但是事理兩種六度。而百八
三昧等萬行尚不聞名。何況修習。若別教菩薩。諸大
乘經皆明經劫修行萬行。及今圓經題目經文皆總
說萬行。是則別圓二教萬行名義俱名整足。但理體
具足及不具足有異耳。蓋別人所修空假以非中故。
尚不云一三相即。況云具足萬行。既不能一行一切
行。是故要須經劫一一歷別次第脩習。今經既云有
三摩提具足萬行。此則豈唯一行一切行。亦且無煩
別修。但能得此首楞大定。則一切諸三昧皆從禪定
生矣。言顯發次不次者。大品般若明兩種萬行。今經
純圓唯是一種。但萬行名義佛說雖爾。次及不次唯
證乃知。證之之位復有真似。似位而證者。如南嶽自
[002-0016c]
言一夏親證是也。真位而證者。如智者明初住緣因
善心開發云。一切善根登於初住一時顯理。一心具
足萬行諸波羅蜜。乃至即是住大慈大悲十力四無
所畏十八不共四無礙智大悲三念六神通四攝法
波羅蜜一切三昧陀羅尼等。此乃圓教一心具足一
時頓證。非比別教行向出假位中次第修證之義。是
為行究竟。


第五位究竟者。修行所歷淺深階級也。有人言。頓悟
即佛。無復位次之殊。引思益云。如此學人不從一地
至一地。又有師言。頓悟初心即究竟圓極。而有諸位
次者。是化鈍根方便立淺深之名耳。引楞伽云。初地
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位次。天台云。今
謂諸說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
辨淺深。而今既得論悟與不悟。何妨論於淺深。究竟
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雖明法界平等無說
無示。而菩薩行位終自炳然。普賢觀經云。大乘因者
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諸法實相是。雖俱實相。因果
歷然。若有因果即有淺深。不得一向云無位次也。今
辨此為三。初名義圓足不圓足。二位次相即不相即。
三位次超入不超入。初義者。藏有七賢四果聲聞辟
支菩薩佛果共一十五位。通有乾慧及辟支菩薩佛
果共一十位。此是界內巧拙之位。比於今經豈唯證
殊亦乃名異。若纓絡經明五十二位。一十信。二十住。
三十行。四十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仁王明五十
[002-0017a]
一位。五與前同。合等妙二覺為一佛地。故云三賢十
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今經五十二位名同纓
絡。但於十信之前更立乾慧。於十向中更開四種加
行。共五十七位。而經云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苕溪
所謂乾慧非真。妙覺非路也。此則三經位次莫不大
同。但彼兼別多諸委曲。非若今經心言直故乃至始
終地位無委曲相也。二明位次相即不相即為二。初
正明相即不相即。次約六即以判今位。初義者。天台
大師於四教四念處中。一一皆辨六即之相。故四念
處問云。大乘生死即涅槃。得有理即乃至究竟。三藏
等亦得作六即判否。答欲作亦得。如三乘同有偏真
之理是理即。三藏中習學名字語言是名字即。五停
心別總念處是觀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真明
至九無礙道是分真即。三十四心斷煩惱及習氣是
究竟即。乃至通別圓六即云云。問若四教皆有六即。
則偏圓大小之道胡以區別。答三教皆判六即。此蓋
名同義異之說。若以偏圓大小之義而定此名。能使
纖毫不濫。如爾雅訓即者合也。若依此訓。似如兩物
相合名之為即。今圓教即名不依此訓。但約義解。謂
即者是也。直下便是名之為即。是則前之三教皆稱
即者。正如爾雅所訓兩物相合名之為即。非同今之
生死煩惱直下便是涅槃菩提也。今當更立四句以
揀此義。庶俾始學不濫教旨。一即而不六。二六而不
即。三亦六亦即。四非六非即。即而不六者凡夫。所謂
[002-0017b]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故。六而不即者藏通別三教。所謂不知二種根本錯
亂修習不能得成無上菩提故。亦六亦即者今經五
十五位。所謂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
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故。非六
非即者如來。所謂入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故。次約六即以判今位者。此之即義出淨名經。大士
呵彌勒云。佛知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一切
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得。故天台約煩惱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以明六即之義。是則能即者煩惱生死。所
即者菩提涅槃。煩惱生死以何義故即是菩提涅槃。
此義須約十界修性善惡言之。方見的旨。如本有佛
界名為性善。本有九界名為性惡。緣起佛界名為修
善。緣起九界名為修惡。性之善惡不可異趣。同是一
切種智性淨涅槃。修之善惡既名緣起善惡須分。九
界修惡名煩惱生死。佛界修善名二種修成菩提涅
槃。即一切智道種智菩提圓淨方便淨涅槃也。是則
淨名之云即者。乃九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性惡融
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以全性起修全修
在性。如全水為波波還即水。故云煩惱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故天台解淨名經明六即。則云生死即涅槃。
等理即也。能如此解與修多羅合名字即也云云。至
解觀經佛字。則云理即佛名字即佛云云。解金光明
經。則云理即金光明云云。乃至理即三道三識等十
[002-0017c]
種三法六即云云。此即妙宗所謂六即之義不專在
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
即。辨其初後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不可
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
竟。然則今經圓位六即。於天台諸判必何所屬。若依
經首示二種根本云。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
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又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云。一切世間
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斯則正與淨名生死
即涅槃等宛合。及乎如來彰自證三諦。則遍歷十界。
而云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乃至即常樂我
淨。斯又與妙宗至於果成十皆究竟宛合。是故此經
六即。於智者諸判無斯不在。今啚言約義盡。唯取如
來藏判之。蓋一經所明十界迷悟因果曾不外乎如
來藏故也。明此為六。初理即如來藏。二名字即如來
藏。乃至第六究竟即如來藏。初理即如來藏者。自徵
心辨見去訖于四卷。發明圓理。無非理即如來藏義。
若就文便以陰入處界本如來藏之文。判作理即。其
義彌顯。陰入處界雖三諦中文局六凡。義實通乎十
界。以界外有法性五陰等故。如來藏依寶積經則有
其三。所謂一空如來藏。離不解脫一切煩惱。二不空
如來藏。具河沙不思議法。三空不空如來藏。隨為色
空普應一切。今經雖單云如來藏。而第四卷中則備
[002-0018a]
出三義。如云而如來藏本妙元心非心非空等。此空
如來藏也。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此不空
如來藏也。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此空不空如來藏也。言本如來藏者。謂聖凡色心本
來圓淨。與如來藏平等無差。大師所謂此是圓智圓
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雖五無間皆解脫相。雖
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無佛不能
損。有佛不能益。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曰陰入
處界本如來藏。今更釋其義。經言性色真空。此陰入
處界本空如來藏也。性空真色。此陰入處界本不空
如來藏也。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陰入處界本空不
空如來藏也。以本代即其義彌顯。二名字即如來藏
者。修德之始聞前理性能詮名也。然有收簡。收則耳
歷法音。不問明昧。異全不聞。俱在此位。簡則未得圓
聞。齊別內凡。尚屬理即。以七方便未解首楞嚴究竟
之名故。不知如來藏常住之理。經云。一切眾生生死
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此之謂也。三觀行即如來
藏者。經云。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方得除滅云云。三漸次者。一者修習除其
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此乃
名字昇進之位。不獨解名又能修觀。但未入品非觀
行位。若此三種修之不巳。近能伏五住而入乾慧。遠
能破三惑。以登真似。故經云。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
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云云。乃至是
[002-0018b]
人即獲無生法忍。然三漸次中。除助因刳正性。經固
明言矣。且第三違其現業。果以何法而違之乎。須知
違之之法散在一經。括而行之正在乎此。夫一經所
詮者解行證也。解喻如目。行喻如足。目足相假能到
涼池故。天台大師釋法華。先演十妙為玄義以開圓
解。次立十乘為止觀以明圓行。推此二途目足備矣。
今倣彼意。取一經所詮八法以釋首楞。雖曰行之與
證亦在其中。然於行門修造之法猶未大備。故須復
採所詮例立十乘。以為違現業入地位之本。其中名
義或與八法多有肖類。然彼詳此略。意不徒然。言十
乘者。第一觀不思議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三善
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第五識通塞。第六道品調
適。第七對治助開。第八知次位。第九能安忍。第十離
順道法愛。此十乘法於今經中文義甚備。若搆空心
立似難取信於人。故節節須引成文出之於先。然後
援經以為證據。亦所以彰天台建立名言善符於此
經之深旨也○第一觀不思議境者。止觀大意云。境
為所觀。觀為能觀。所觀者何。謂陰入處界。不出色心。
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故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
作。此經云。陰入處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云。又
云。此之能造具足諸法。若漏無漏非漏非無漏等。若
因若果非因非果等。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
別。此經明如來藏十界俱非俱即俱非破立等。皆
此義也。又云。眾生理具。諸佛巳成。成之與具。莫不性
[002-0018c]
等。謂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塵。一一心中
一切塵。一一塵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剎。一一剎
塵亦復然。此經云。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七大之性莫不咸爾。前五大塵
也。後二大心也。此是眾生理具。一一心中一切塵等。
下云。一中無量無量中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微
塵裏轉大法輪。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此是諸佛巳成。
一一心中一切心等。迷悟因果。同一如來藏性。即成
之與理莫不性等也。又云。諸法諸塵諸剎身。其體宛
然無自性。無性本來隨物變。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
身心塵剎遍。諸佛眾生亦復然。此經云。汝以生滅
之心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
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會文可知。又云。一一身土體恒同。何妨心佛眾生異。
異故分終染淨緣。緣體本空空不空。此經明三諦
中。以由異故十界俱即。以由同故十界俱非。空故故
云性色真空。不空故云性空真色。又云。三諦三觀三
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
二非二。此經三諦同一如來藏故諦三非三。妙奢
摩他三摩禪那故觀三非三。全如來藏起於三止。全
三止在於三諦。所謂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故體同非
二也。又云。如是觀者名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此經陰入處界即生死煩惱。本如來藏故即涅槃
菩提。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即觀生死即涅
[002-0019a]
槃煩惱即菩提也。下去九乘皆用此句以為綱格○
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者。起無緣慈悲發四弘誓願也。
知涅槃即生死。此苦可度。未度苦者我令度之。故誓
云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諦境發。知菩提即煩惱。
此集可解。未解集者我令解之。故誓云煩惱無數誓
願斷。此依集諦境發。知煩惱即菩提。此道易安。未安
道者我令安之。故誓云法門無量誓願學。此依道諦
境發。知生死即涅槃。此滅易得。未得滅者我令得之。
故誓云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諦境發。如是慈悲
無緣無念。普覆一切猶如大雲。不加功用如磁石吸
針。是名真正發菩提心。此經當機悟如來藏不思
議境巳。乃說偈讚佛。并發誓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
度如是恒沙眾。又云。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
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成寶王即佛道誓成一願。攝
得法門誓學。必學法門而後得果故。還度沙眾即眾
生誓度一願。攝得煩惱誓斷。必斷煩惱方能度生故。
當機既悟陰入處界本如來藏巳。而發此願。即真正
發菩提心也。但發此誓。位有深淺。若肇論云。發僧那
於始心終大悲於赴難。此名字位發心也。仁王云。十
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此相似位發心也。
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分證位發心也。今當
機所發。位在分真。縱非分真亦登相似矣○第三善
巧安心止觀者。初乘名上求。次乘名下化。乘何等法
向上向下。所謂善修止觀。觀生死即涅槃生死心息。
[002-0019b]
秪此心性名大涅槃深禪窟穴。即善修止也。觀煩惱
即菩提煩惱心破。只此心性名實相智慧。即善修觀
也。如陰陽調適萬物長成。若巧修止觀即能一心具
足萬行。法華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豈非乘止
觀而上求下化乎。故名善巧安心止觀。此經正宗
之始。殷勤啟請一心止觀首楞大定。天如云。雖以大
定為請。然如來下文所示別無其方。始則決擇真妄。
次則真妄和融。乃至第四卷中皆是發明圓理而巳。
蓋此圓理乃大定之本也。圓理即陰入處界本如來
藏。依此圓理以修大定。與觀生死即涅槃等義同。而
云善修止觀即能一心具足萬行。又與此經有三摩
提具足萬行。宛若符契也○第四破法遍者。前乘止
觀向上向下。向上應得果。向下應得度。今不果不度
何物為妨。蓋破法有所不遍也。又須研生死即涅槃。
橫破十法界梗塞。研煩惱即菩提。竪破十法界梗塞。
本不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須破。本不離十法。那
忽離十法。是故須破。不即不離菩提道成。譬如轉輪
聖王能破一切強敵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羅蜜亦復
如是能破一切亦不有所破也此經云。我以不滅
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非心非空等。十界豈非不
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須破耶。又云。而如來藏即
心即空等。十界豈非不離十法那忽離十法是故須
破耶。又云。而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豈非不即
不離菩提道成耶。若云此是如來果地之事。非關因
[002-0019c]
心破法遍者。云何合下文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
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之果無有是處之語乎。請
以理求。弗以情閡可也○第五識通塞者。三觀破法
既遍。此心應與理會。那猶不會。當更細檢。一切諸法
中皆有安樂性。那忽併破。一切諸法中皆是魔羅網。
那忽併取。須明識通塞。若迷生死非涅槃。迷煩惱非
菩提。則十界俱塞。若達生死即涅槃。達煩惱即菩提。
則十界俱通。故名識通塞。此經云。汝以色空相傾
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此由
迷生死煩惱即涅槃菩提故。以煩惱生死色空相傾
相奪。致十界俱塞。亦是不解一切諸法中皆是魔羅
網。而皆併取之過也。又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此即達生死煩惱即
涅槃菩提故十界俱通。亦是悟一切諸法中皆有安
樂性而不併破之功也。又十界三諦俱非俱即等。皆
不併取併破之義。又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即通而塞
也。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即塞而通也。為物所轉故於
是中觀大觀小。即通而塞也。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即
塞而通也○第六善修道品者。行者既識通塞。云何
於坦途中而修道品。當觀身不淨。即不淨修於淨非
淨非不淨。乃至即無常修於常非常非無常。此是非
榮非枯。於其中間入於涅槃。乃至種種道品亦復如
是。涅槃經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具百句解脫
名百觔金煩惱即菩提。名為首楞嚴三昧。修治於心
[002-0020a]
猶如虗空。亦名二十五有王三昧。是名善修道品。
此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正
是觀煩惱即菩提名首楞嚴三昧修治於心等云云
之意也○第七對治助開者。既善修道品。必能流入
三解脫門。若未入而難起。方救他而難起。云何對治。
若慳敝難起。當觀慳即菩提。受不受亦受亦不受乃
至五不受。不受即檀。檀即法界。檀義含於六。資生無
畏法。此中一二三。餘敝亦如是。又對治轉治不轉治
等。云云。是名對治助開。此經先說一心定慧中明
四種律儀。三學既備。餘度在其中矣。尚云具足萬行。
況六度乎。又若婬敝宿習難防。佛令專誦神呪。此又
對治之勝法也。婬敝難防。誦呪既能除滅。餘敝輕薄。
藉神力以銷鎔。最為容易。是故行者。若敝難起時。宜
好取意用度對治。其或守文封意不識變通而飽傷
甘露。斯則名為欲遐齡而弱喪矣。可不慎哉○第八
善知次位者。行人若不識位次。則有未得謂得未證
謂證增上慢之失。當知生死即涅槃。理即也。能如此
解與修多羅合。文字涅槃也。所觀合文經文合觀。觀
行涅槃也。見思初破六根清淨。相似涅槃也。無明分
破佛性分顯。分真涅槃也。智齊諸佛斷同大覺。究竟
涅槃也。當自觀察籌量。今所得者於六即中屬何位
次。慎勿撫臆論心欺自欺他。是名善知位次。今經
所明位次即其事也○第九安忍成就者。行人行道。
時熟未熟多動障難。每須安忍。若知生死。即涅槃。即
[002-0020b]
不為陰入處界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心境二
乘境菩薩境得便。若知煩惱即菩提。即不為煩惱境
諸見境增上慢境得便。能忍此無作苦集。則生死不
能羅。煩惱不能染。十法界見愛皆為侍者。分段變易
以為給使。是名安忍成就。此經明陰入處界本如
來藏即陰入界境。十習因六交報并諸天等即業相
境。色無色界天即禪心境。二乘境亦在其中。又識陰
後二種亦二乘境。又攝得菩薩境。五十種陰魔通是
魔事境。煩惱諸見增上慢亦在其中。唯病患一境不
出大歸。一經一論所明諸境雖數有存略。要之皆不
出生死煩惱。如諸見煩惱上慢屬煩惱。其餘皆屬生
死。故天台安忍之法。唯云達生死煩惱即涅槃菩提
則不為諸境羅染。今經則云。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
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咎。則
彼魔事無奈汝何。當處禪那即天台觀生死即涅槃
也。亦首楞三昧經云。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之謂也○第十離法愛者。既能修前諸乘。又能安於
強軟必與法性有所相應。於此若生愛著住而不前。
是為將登而崩將過而墜。豈不大失。故云涅槃即生
死貪著涅槃故。生死即涅槃進而不退故。是故當觀
生死即涅槃。生一切禪定三昧種種功德。觀煩惱即
菩提。生諸陀羅尼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四無礙智一
切種智等佛法。若能如是。是名順愛不生而生般若。
故云離法愛。此經云。眾生狂迷不自忖量。逢此現
[002-0020c]
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
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
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
生覺了斯義。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至終不遭邪
岐。乃至入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為離順
道法愛也。大師云。此十重法橫竪收束微妙精巧。初
則簡境真偽。中則正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圓法
巧。該括周備。規矩初心將送行者至彼薩雲。非闇證
禪師文字法師所能知也。譬如毗首羯磨造得勝堂。
不疎不密。間隙容綖。巍巍昂昂峙於上天。非拙匠所
能揆則。又如善畫圖其匡廓。寫像偪真。骨法精巧。生
氣飛動。豈填彩人所能點綴云云。若欲周知當啟摩
訶止觀。知彼則知此。知此經然後以知如來及智者
矣。此法修之始於名字。成之登於觀行。觀行即五品
也。此經名乾慧地。經云。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明
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蓋以不思議觀觀
不思議境。達陰入處界本如來藏。人法二執了無實
性。故云執心虗明純是智慧。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
照法界。故云慧性明圓鎣十方界。此皆圓伏五住觀
行即如來藏初成之相。所謂欲愛初乾未與如來法
流水接也。第三相似即如來藏者十信位也。言相似
者。觀空如來藏得相似相應。觀不空如來藏得相似
相應。觀空不空如來藏得相似相應。天台云。相似者
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瓜比匏。猶火先煖。涉海初平。
[002-0021a]
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略舉其要。
如法華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其位有十。一信心。二念
心。乃至第十願心。天台於法華圓位十信。以十乘對
纓絡經別住十心云。以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
慈愍即入念心。乃至善修無著即入願心。此約竪對
故以一乘對一信。若橫論者。一一信中皆具十乘。故
纓絡經云。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為一切法之根
本也。荊溪云。一一信中言善修者。由緣實相行於五
悔䇿勤精進。至第五品得入十信。名為善修。由善修
故相似解起。是故十法在相似位轉名信心。乃至願
心亦復如是。何者。不思議境以信為本。慈悲弘誓藉
念力持。心安止觀功由精進。破於三惑由決定力。於
通無塞方稱妙慧。元修道品為求不退。正助無闕回
因向果。不濫位次方能護法。內外不動由善防非。於
法無愛由大願力。故得至此名為信心乃至願心。十
法既許初心具修。當知信信皆具十法。是則十信有
百明矣。普賢觀經。無生忍前有十境界。即此位也。入
此十信能破界內見思。又破界外塵沙。及伏無明住
地之惑。初信云。一切妄想滅盡無餘。此之謂也。第五
分真即如來藏者。亦名分證即。分破無明分證真理
也。除四加行共四十一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覺。此四十一位既俱稱分真。是則位位具諸位功
德。分分皆真也。大品明四十二字語等字等。若聞阿
字門則解一切義。所謂諸法初不生故。乃至第四十
[002-0021b]
二荼字入諸邊境不終不生。過茶無字可說。一一字
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皆入一字南嶽師云何必
不表四十二位。以圓初住獲無生忍。與阿字初不生
義同。妙覺終窮究竟。與荼字不終不生義同。位位具
諸位功德。與一字入多字多字入一字義同。故華嚴
云。從初地具足諸地功德。今準此義。但略解初發心
住所證功德以明分真之義。諸位功德例此可知。初
發心住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之為住。所謂以不住
法住祕藏中。天台釋此大略有二。一明入住之因。二
明發心之相。入住之因者。如妙玄云。以從相似十信
能入十住真中智也。發心之相者。初發心時有三種
心發。一緣因善心發。即是住不思議解脫首楞嚴定。
二了因慧心發。即是住摩訶般若畢竟之空。三正因
理心發。即是住實相法身中道第一義。舉要言之。即
是住三德一切佛法。又住清淨圓滿菩提心。無緣慈
悲無作誓願普覆法界。又住一念中成就一切萬行
諸波羅蜜。又住一切種智圓斷法界見思無明。又住
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諦之法。又住圓入一切法門。
所謂二十五有三昧冥益眾生。又住菩薩圓滿業能
顯一切神通。謂三輪不思議化彌滿法界顯益眾生。
又能成就開權顯實入一乘道。又能嚴淨一切佛土。
能起三業供養一切十方佛。得圓滿陀羅尼。受持一
切佛法如雲持雨。又住能從一地具足諸地功德。心
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荊溪云。證不思議名住
[002-0021c]
一切佛法。證三種菩提名住慈悲普覆。證寂照止觀
名住一心三智。證破三惑名住一切種智。證於通無塞名住佛眼圓見。證無作
道品名住法身冥益。證助道萬行名住神通顯益。證
圓門實位名住開顯二乘。證安忍內外名住嚴淨佛
土。證無諸法愛名住諸地功德。此初住證轉似為真
也。此經云。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
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十心前之十信心也。
言以真方便發此十心者。正天台明十住之因。以從
相似十信能入真中智也。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
一心者。正天台明發心之相轉似為真發十種德也。
然此初住文猶總略。若一一顯示其相當如觀音所
敘。經云。生滅滅巳寂滅現前。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
經云。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
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
眾生同一悲仰。即是住清淨圓滿菩提心無緣慈悲
無作誓願普覆法界。亦是住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
諦之法。經云。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即是住一切種智
圓斷法界見思無明。經云。與佛同慈力故令我身成
三十二應入國土身。即是住菩薩圓滿業能顯一切
神通三輪不思議化彌滿法界顯益眾生。經云。與眾
生同悲力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無畏功德。
即是住圓入一切法門二十五有三昧冥益眾生。經
云。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
塵諸佛如來。又云。六根圓明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
[002-0022a]
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
失。即是住能嚴淨一切佛土能起三業供養如來得
圓滿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法如雲持雨。經云。若諸菩
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
法令其解脫。即是能成就開權顯實入一乘道。總前
功德。即是能從一地具足諸地功德。心心寂滅自然
流入薩婆若海。亦是住一念中成就一切萬行諸波
羅密。但觀音所證不局初住。然亦不妨以初住解釋。
初住既爾。下去三觀現前無功用心斷法界無量品
無明所有功德不可稱計。大分略為十品智斷明十
住位也。如經。次十行者。即於佛性第一義諦無漏真
明一心具一切行。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界。破十品
無明。成十品智斷。一切諸行波羅蜜不可思議增長
出生。自行化他功德與虗空等。故名十行如經。三十
回向者。無功用不思議無漏真明念念開發。增長一
切法界願行。事理和融。心心寂滅。自然回入平等法
界薩婆若海。又進破十品無明。證十品智斷。故名十
回向如經。四十地者。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猶如大
地。能生一切佛法。能荷負法界眾生。普入三世佛地。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又進破十品無明。成就十
品智斷。約此以明十地也如經。五等覺者。觀達無始
無明源底。邊際智滿畢竟清淨。斷最後窮源微細無
明。登中道出頂。與無明父母別。是名有所斷者。名有
上士。如經。此上四十一位同名分真即如來藏也。第
[002-0022b]
六究竟即如來藏者。第四十二妙覺位究竟解脫無
上佛智故。言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此即三德不縱不
橫究竟後心大涅槃也。一切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
智斷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大。即
是前十觀成乘圓極竟在於佛。過茶無字可說故。盧
舍那佛名為淨滿。一切皆滿也。荊溪云。妙覺位中名
大涅槃。十法至此俱名為大。是故文云。御車達到猶
名為車。自爾巳前雖具諸法未究竟顯不名為大。雖
有慈悲為無明隔故不名大。雖常寂照所嚴未窮能
嚴非大。雖破三惑智未周窮故智非大。雖知通塞塞
仍未盡故知非大。雖得道品道未至極故道非大。雖
用正助正行未滿故用非大。雖復開權理未窮終故
開非大。雖忍二邊猶有餘惑故益非大。雖不著位位
未至極故位非大。是故妙覺十皆名大。名究竟乘。今
經首題稱為大佛。蓋此謂也。是名究竟即如來藏。三
位次超入不超入者。此六即所判之位。一往約鈍根
位不躐等故。作此五十七翻修證智斷。若利根捷智
自有一生超入十地等覺後心者。亦未必定拘此限。
故經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菩
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
滿菩提歸無所得。又前之三教。教教俱有超不超之
異。以分利鈍。但偏小與今為異耳。是名位究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卷第二
[002-00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