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3 圓覺經類解-宋-行霆 (master)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本



【經起淨諸業障。】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謂行人入前三觀諸輪纔有證便執著四相四相
者一我相二人相三眾生相四壽命相謂證心不
忘曰我相悟心不忘曰人相了證了悟了心不忘
曰眾生相前三相俱盡唯是一味覺照現前覺心
不忘曰壽命相然一切業障皆依四相而生今此
問答除之諸業自然清淨故當此請問也。】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
[004-0217b]
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修猶可領解今於一味
之中廣張諸輪屈曲差別雖然差別不乖一味之
法此尤為難見故曰不可心思言議也因地行相
者此指文殊章問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也覩見調
御歷恒沙劫下此是悟因地所行之行也夫果德
稱真約理可照因地治染體解是難今蒙佛開示
觀門有所悟入其昔所修因地勤苦境界一念之
中備知炳然齊現如瑠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慶慰
然楞嚴說眾生洞觀不過分寸阿那律見閻浮提
如掌中果菩薩見百千世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
清淨國土今既入觀以觀智之力所以徹見如來
因地恒沙劫中修行之事也問此之調御未審十
號之中當第幾號耶答云當第七號也然十號者
一如來者髣同先迹號二應供者堪為福田號三
正徧知者達偽通真號四明行足者果從因得號
五善逝者妙往菩提號六世間解者窮盡法界號
七無上士調御丈夫者降生成道號八天人師者
應機說法號九佛者三覺圓明號十世尊者出世
獨尊號以此證之是知調御二字當十號中第七
號也謂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猿意馬也。】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
不入。」
[004-0217c]


【此中問意不說本來都迷意明巳知覺性圓明諸
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所作所為情猶憎愛未審
有何之法染汙令我用心異於諸佛迷則不悟悶
則不證入本覺也。】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
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
始。」


【唯以遮盡一切法為義願以希求樂敬為義法性
者乃諸法之性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
別之法皆無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此章破
四相豁融諸法皆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從前經
文但云覺性此段云法性意在茲矣。】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
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
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
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此中說四相有二義一總敘過由二別釋其相今
且先總敘其執中相之過由謂四生六道二乘菩
薩一切眾生自從無始曠大劫來用妄想顛倒攀
緣分別之心執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不
過是真我本有迷之為無妄我本空執之為實橫
計此四是真實我之身體所以楞嚴云一切眾生
無始以來迷巳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輪轉苦
[004-0218a]
海喪本受輪皆由此也然此四相有二說一凡夫
迷識境四相二菩薩迷智境四相且識境四相者
謂執取自體為我相此妄認四大云是我也計我
轉趣於餘趣為人相此謂我若作善得生人天若
作惡得生三途也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為眾
生相此謂我一身生在世上百歲之中或少壯或
衰敗苦樂得失種種相續之事也計我一報命根
不斷而住為壽相者謂我捨此一報之身死後便
生張三李四家常住不斷滅也此乃金剛中說四
相也今此亦可總收在內下文別釋四相方是菩
薩迷智境四相至文可見。】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
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謂因執四相為實我體所以於自他憎愛妄生執
著順我者即愛之違我者即憎之所以道同我者
為是異我者為非如是憎愛是非不同者皆因反
合執我也既有憎愛之心未免於虗妄身上又生
一重妄想何故如是為這箇四大五蘊百體九竅
乃是於過去本覺之上一念不覺背湛迷真之後
錯撞入父母胞胎被色受想行識眾緣假合在此
喚作托異物以成體借他家而權住只此一身巳
是虗妄了那堪今生又於此身之上執著我人四
相即是兩重虗妄所以楞嚴云汝等皆是迷中倍
人既不知是兩重虗妄未免就此二妄之中不過
[004-0218b]
是憎是愛於憎愛上或毀或謗更相殺害在為冤
讐讐家於愛上被形體壞男根為地獄種作無間
業生起造作種種無邊之業牽入苦樂之趣譬如
道路能引人至地頭故□曰既業成就即受生死
流轉此謂之一念受染地獄門開瞥起姿心刀鋒
聳立化書云至婬者化為婦人至暴者化為猛虎
楞嚴云多婬之人化為火聚此上皆是四生六道
因執我故輪轉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脫也其次
二乘之人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
頭然息緣斷惑如獐獨跳不顧後群纔超出三界
後一向趣寂躭定灰身滅智妄見涅槃寂淨之理
可證殊不知此正是化城未至寶所大鈔云趣寂
纏定化城非實寶藏云譬如困魚止濼病鳥栖芦
其二者不識於大海不識於叢林二乘之人趣乎
小道亦然以小安而自安不以大安安禪家到此
謂之縱饒脫得髑髏前未免墮在黑山下一向黑
霧罩定這箇喚作焦糓芽敗種子永不發生此一
段文總有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造業次
二句受報後二句雖出三途却墮二乘之境然此
十句經文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法門謂初由
此便生愛憎二境至二妄想依生妄業道者此當
集諦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者此當苦諦厭流轉者
此當道諦妄見涅槃者此當滅諦初二諦乃世間
之因果後二諦乃是出世間之因果也。】
[004-0218c]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者此正是結答前問云若此
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
答云只應不合執認四相展轉生過縱離六道復
墮二乘皆是執我故不能得證入圓覺也非覺違
拒諸能入者能入即信解行證前問云因何使諸
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不是本覺違背拒敵使令
不得證入自是一切眾生因執我之故所以不入
譬如夜間夢見別有一身或往或來或於種種之
事然此夢身既然未忘畢竟不能合於本身亦非
是本身違背拒敵使之不合但是夢未醒所以僧
問龍牙云佛祖還解瞞人否牙云你道江湖還有
礙人心否又云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
得佛祖雖無瞞人之意為時人透不得所以道自
是不歸之便得五湖渡有誰爭此則形無妨而人
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文而諸能入非覺
入故者意謂若悟入圓覺之時自是因信解行證
之故所以得證入而圓覺本無出入入與不入初
不干本覺之事只如參禪之人或十年二十年處
處不悟明心地者此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不肯
做工夫一旦忽然悟道之時此亦不干主人公事
自是你因夜以繼日坐以待旦䇿發進修加功練
行做工夫而悟若是與麼人何愁與麼事不是與
[004-0219a]
麼人莫怨與麼事此之謂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皈迷悶。」


【動念即前苦集二諦息念即前滅道二諦謂以是
上來所說道理因由所以之故動念是凡夫苦集
二諦之法息念又是二乘滅道二諦之法縱捨凡
夫境界又墮二乘境界所以皆歸迷悶不悟圓覺
不入圓覺也。】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巳主宰。」


【此徵云動念既是背覺息念即合契真今以何義
故俱稱迷悶耶答云良由動念是我動息念是我
息我相既在動息俱迷所以不能證入此皆是無
始世來於最初根本所起獨頭無明此之無明不
待對境自然於無事平常中而起如天忽雲如鏡
忽塵以此無明作自巳主宰耽著我相主是無明
之體宰是無明之用有運用判宰之義也。】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
不自斷命。」


【是此一段文却轉釋前文良由四生六道一切眾
生有無始本起獨頭無明為巳主宰之故不能悟
入圓覺類如世上有一般人若是十歲二十歲之
後盲却其眼雖眼不見物說之則能了知若在胎
中便無目生出來便盲之時則對色之時種種為
說終無所益如涅槃云如盲不識乳色便問他言
乳色何似答曰色如白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
[004-0219b]
貝䩕耶答云不也復問貝色復何似耶答曰猶如
稻米末又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
何所似答曰猶如雨雪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雨雪
雨雪復何所似答曰猶如鵠是生盲人聞說如是
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所以寒山詩云因
緣都未詳盲人問乳色如是則盲人問乳跛者訪
路與此同意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前文殊章得
本起因地則所修之法皆是佛因今用本起無明
則所管一切法皆是魔業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
普淨所以經云一切是覺今以無明為本故云皆
是無明前如以金為千器千器皆金此如以土為
器器皆瓦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之認我之
相不覺不知不能自斷有似世間卑賤之人縱饒
卑陋六根不具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曾肯自斷著
性命否於是不肯此一喻又可喻於後段愛我之
言及養無明之語後段血脉連環故此通前後文
也。】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一道總結前文從無始來生此皆之障道之所
以有愛我經者我與隨順者此對順境生愛心以
明有我非隨順者便生憎怨者此對違境以起憎
心以明有我也用上來憎愛二心長養無明種子
及現行種子所謂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不過
[004-0219c]
是見不超色聽不出聲境起心隨攀緣不息以至
念念憎愛念念取捨念念相續以此之心求悟圓
覺成就佛道者無有是處縱令勤苦經劫種種行
門但轉助得無明所謂鑽氷覓火掘地尋天緣木
求魚蒙沙作飯狂用工夫終不能成此上經文皆
是總敘過由下文方別釋四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此下文乃別釋菩薩迷智境四相今且徵云如何
是菩薩犯著我相耶答云謂之一字乃評量之詞
評量菩薩大心眾生纔入初地用第七識心證第
八識然第七末那識是能證第八阿賴識為所證
假令修道捨妄證真只此能證之心不忘便謂之
我相然第七識屬見分第八識屬相分也蓋梵語
末那此云染污根四惑者我癡我慢我愛我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體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
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弦即緊急緩即慢此皆是支體不調手足失度之
狀方法也針艾譬逆順境界經云諸有智者以譬
喻得解如世上之人百骸調和順適之時則暫忘
我身肢體緊慢之相此況境無違順暫忘我相也
至於調攝保養乖失方法宜寒則遇熱宜熱則反
受寒其肢體弦緩之相宛然一朝醫來或加以針
或炙以艾則肢體覺痛此況逆順境來喜根心起
便是我相也今學道之人亦然或燕居靜室或隱
[004-0220a]
處深山離物遺人頹然於吉凶之外心絕經營境
無違順習閑成性暫得忘情不覺自他便謂我得
道巳無我相了也這般人假使世間高名厚利榮
華富貴酒色財氣皆動此人不得但以讚嘆其所
得之法所悟之法即便歡喜若毀謗無所得之法
即便嗔恨只此喜心怒心便是我相也以自謂捨
妄證真一時無我了纔被人以逆順之境來取之
我相依前在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
是我相。」


【上文並是麤相此結指細相也其心乃至證於者
此屬能也如來畢竟了知者此屬所也所中又如
來畢竟了知是能清淨涅槃是所意謂非但了知
二乘涅槃為我相設使了知如來涅槃亦是我相
也然如來涅槃但是虗無圓照無為覺體非別可
證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皆是我相所以古
德云縱饒窮到底猶是涉風波。】


「善男子云何大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
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巳超過一切
證者悉為人相。」


【心悟證者此覺悟前證心不是也者之一字正名
人相意謂此之入地眾生到此又悟知前來證心
是我相既知證心是我相更不肯再作證底道理
解會故謂之不復認我今來所悟之心更無我相
[004-0220b]
了殊不知只這所悟底心依前只是人相之我與
前我相一般前證心是麤底識此悟心是細底識
縱饒謂此之悟心超出過越前來一切證心未免
皆屬人相何也尚有能絕能除之心存焉。】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
彈證理皆名人相。」


【不取能所故曰圓悟無非不盡故曰備彈意謂此
之眾生用第七識心不取能所之相而前能所之
相俱是有我直饒圓悟涅槃備盡得證心之理不
取能所者此尚有少能悟之心不忘前故曰人相
何也為少悟之智不是差別之心故曰少也。】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又徵云如何是眾生相謂覺前能悟是所覺悟
既成所覺又名能展轉無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
皆是相待了此無定故能所離前非計所不及謂
免諸過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生者不定執一之
謂也謂前證心不及此心前悟心亦不及此心者
之一字便是了心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
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
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此舉喻釋通此一段文但借世人語詞以為義勢
以顯眾生相不妨義理至淺近而文且幽隱今為
子細分扸于慈世尊召淨業云善男子要知眾生
[004-0220c]
者譬如世上有一人口中自作如是之說問說道
如何說道云我此一身不是張三亦非李四若我
是張三則便有彼之李四為對待若我是李四則
便有彼之張三亦為對待今我自是色受想行識
眾緣和合而生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此却是佛
說也謂彼人既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而和合生
之時而世尊便知彼說眾生之人巳無自我了非
唯無自我亦無彼我也既不執是我即無彼我對
待之法上文徵釋巳自可見了世尊又恐後代眾
生不會再來將非我非彼一句分開為兩段徵釋
使其易曉今先徵起非我二字云上文說非我如
何是非我答云彼人適來自道我這一身自是眾
緣和合而生既道我是眾生即便無自我了又徵
起非彼二字云上文說非彼如何是非彼答云彼
人適來自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生既道
我是眾生即便無彼我了雖然於自我彼我都無
了尚不合有執眾生之心也無自我者即無初證
心無我相也無彼我者即無第二悟心無人相也
尚有眾生者即此能了之心不忘也大凡佛書有
文易意難意易文難者有文意俱難者文意俱易
者此乃文難意易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
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此合喻對辨也意謂但是地上眾生雖然了達得
[004-0221a]
第一證心是我相又達得第二悟心是人相而了
心不忘便是眾生相也了疏云了證者空則我不
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不及之處存有一箇所了
之心豈非眾生相乎此謂之靈龜曳尾拂迹迹生
也。】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才有證心證心不忘便謂之我相才有悟心悟心
不忘便謂之人相了得證心了得悟心了心不忘
謂之眾生相前三相俱盡唯是一味照覺現前覺
心不忘謂之壽命相今且先徵起云如何是壽命
相答謂等覺位大心眾生修行到此用即心之照
此之即心之照全是自巳光明裏許離煩惱障離
所知障無一絲毫污染遂覺前來我相人相眾生
相一切皆盡照徹真源於一切處一切時全是此
之一覺更無兩箇便擬將此作用之智修習一切
無漏之業業即業用或自利或利他種種等行此
之智照正是微細染識謂之細中之細一似人之
命根常常相續不能自斷又不能自見之如楞嚴
云阿難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禪宗謂之命根不斷不到牢關亦謂之
智照現前猶是真常流注又云萬里不掛片雲虗
空正好喫棒何故如是只為到此境界不合猶有
依倚在猶涉廉纖在喚作著得華鬘嚴身瓔珞又
[004-0221b]
喚作百尺竿頭未能放步萬仞洪岸未能撒牛尚
有佛法存於胸中所以僧問古德云牛頭未見四
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華答云聞時富貴又云見後
為什麼不銜華答云見後貧窮今此壽命相正是
牛頭未見四祖時底時節又僧問趙州云朗月當
空時如何州云猶是堦下漢僧云請師一接州云
待月落了來相見只如古人有降龍伏虎諸天送
供百鳥献華者皆在此相中收也。】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
離塵故。」


【若以此法門智照照見前前三相一切覺者皆是
塵勞垢污者只此能覺所覺之智依前不離塵勞
妄想何也為更有能覺之智未忘所以與前病一
般孟子所謂以五十步笑百步雖五十步未免是
亦走爾。】


「如湯消氷無別有氷知氷消者。」


【此舉喻譬如世上之人用百沸湯潑水相似湯至
而氷即泮同成一水雖然氷消去了尚有能知氷
之人只如言盡便是不盡水喻真性水喻四相湯
喻智慧所以東坡云首斷更無能斷者氷消那復
更知氷。】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今存能覺之我覺前三相所覺之相雖然遣除前
三相之我無別有我不合更存此能覺我盡者便
[004-0221c]
是壽命相喻中知氷反合更存知氷消者也若依
他教約地位說此四相者第一我相即初地菩薩
所犯第二第三人相與眾生相即二地至十地菩
薩所犯最後壽命相即等覺位菩薩所犯此壽命
相謂之貼肉汗衫子最後方脫得此一相便入妙
覺位即佛矣。】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
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此下皆是明有我失道謂既將此四相立心修行
則行行皆帶能所此皆是有為生滅之法故不成
聖果正同華嚴云多劫六度不名菩薩非唯不成
聖果亦謂正宗佛法中末世何以故夫正法一千
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且正法之時人不取
相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著其證
相之時雖是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頓教了達病
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莊子曰世喪道矣道喪世
矣。】


「何以故。」


【此一句徵起云前來修行之者劫數既多行又勤
苦以何義故不證聖果耶。】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此明認我為真答云謂只因不合認我以為涅槃
有悟有證有了有覺故所以雖多劫勤苦終無所
益譬如認夢身以為自巳勤於家業種種疲勞終
[004-0222a]
無一事益於資產。】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此舉以顯前文疏云賊若在外猶可隄防養之為
兒如何撿護又知賊是賊賊無能為認之為兒宇
免破敗以喻六根取境猶可制禦藏識妄我難以
辨明所以楞嚴云阿難汝今現前眼耳鼻舌及與
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
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壽禪師云認妄賊為
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又永
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學人不了
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莊子云賊莫大於德有
心而心有眼故聖人去之。】


「何以故。」


【前徵何以多劫不證答云由認我取證故此又徵
云涅槃是萬法之真性即我體性亦是涅槃縱使
認我取證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於道耶。】


「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
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疏云夫生死輪迴本由憎愛欲求解脫須盡二源
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殊憎愛元是本
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為涅槃者由調
伏之故愛根不起之處相似涅槃之相以似為真
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愛根憎
苗豈名解脫謂只此愛涅槃心便是生死之心又
[004-0222b]
却安用別生一箇憎生死之心只此一心在兩處
用既用此心憎生死又用此心愛涅槃也。】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法之一字即涅槃因前云愛涅槃者名不解脫故
此又徵起云若愛生死即是繫縛今悟涅槃是寂
滅一心之法以何相狀得知云不解脫耶。】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巳微證為自清淨
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以巳微證為自清淨者佛法大海無量無窮其能
入之者漸入漸深今彼眾生方且外知根塵假合
內覺性體寂然殊未有大徹大悟之門而我相根
本必不能盡除何以知之下文用境驗之即知也。】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
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
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只如莊子云宋榮之為道也舉世而譽之而不加
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今彼眾生未能臻乎此
境遇贊則喜遇毀則嗔以此驗知我相猶在何也
然世境違順麤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
為法真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此之我相暫
時潛伏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若觸著逆順境界
依前於六根門頭熾然發現常常永不曾有間斷
休歇古德云聊將柱杖輊輊撥燒印□手與大千
□□□□者屬第八識種子諸根者即屬眼識耳
[004-0222c]
識鼻識舌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現行種子重
現行熏種子常無間斷若約此中贊毀者乃屬八
風稱利衰毀譽譏苦樂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結前所說至是存我失道所以不能得悟入清
淨圓覺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
生壽命亦復如是。」


【此下乃是說病為法此恐聞前佛說贊之則喜毀
之則嗔嗔喜未忘便是我相今此便擬忍受不嗔
用為無我以謂我今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成畢
竟無我我巳空了汝毀何人念汝無知之故今為
汝種種說我空之法只此見有無毀之人便是未
得我空只此為彼說法便是未斷我相然我人眾
生壽者亦復如是疏云毀者是彼說者是我經文
於毀者言無此是反明過也於說法者言有此是
順明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
勤精進增益諸病。」


【此結成存我失道所以不能悟入圓覺病者即四
相也四相若存總名為病今彼眾生皆是以四相
之病作十方諸佛一心圓覺之法門所謂認鷄作
鳳拾礫為玉誠可哀怜然雖勤苦精進轉增其病
譬如將薪投火以水助氷。】
[004-0223a]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結障道謂彼修道之人不合以上來所說之病
為法故遂不能證入清淨圓覺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
自修行終不成就。」


【此下文說將凡夫以濫聖人先抑聖同巳疏云佛
說了義稱理法門皆言心境本空惑業本淨凡聖
不異因果皆圓就佛見之理實如此且眾生迷倒
巳久種習根深縱令信解法門現用元來隨念但
以分別心識解他無礙言教謂言佛意亦秪如此
便乃歎天同地撥無因果不信有修有證若作如
此見解者永壽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
殃禍又譬如貧人數他財寶自無半錢分不能成
就圓覺方便也。】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上文抑聖同自巳此乃是聘自巳齊聖人或者不
定之稱謂有一般聘巳齊聖之人未曾得聖入所
謂之理巳謂得了未曾證聖人所證之智巳謂證
了若未證而言證者根本戒中犯大妄語罪所以
佛於楞嚴會上告阿難言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
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貧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
竊因地不直果招迂曲莊子云是今日適越而昔
至也。】
[004-0223b]


「見勝進者心生嫉妬。」


【疏云夫聖人用心他巳無二見他勝進或教法流
行以念念歡喜必能隨順自驗內心如此或即證
悟不虗何以故十方諸佛日夜常放毫光伺候一
切眾生斷惡修善若有一人發菩提心學佛法者
十方諸佛則生無量歡喜若自覺巳衰他盛則生
嫉妬巳盛他衰則生歡喜者縱令深解妙境但是
心之所緣勿錯認之謂得謂證者也。】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結成障道謂皆因前抑聖同巳及聘巳齊聖兩
類眾生皆是未曾斷去我愛由我愛故所以不能
悟入清淨圓覺此淨業菩薩前問若此覺心本性
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有三
過咎一不合認我為真不能入清淨覺二不合說
病為法不能入清淨覺三不合將凡濫聖不能入
清淨覺觀此之意是誰之過歟。】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
長我見。」


【此明趣果迷因希望成道者此即趣果唯益多聞
者此即迷因大凡頓教宗旨先須了悟覺性然後
方可多聞廣其智慧不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序
云醫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然末
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句一向徇文尋枝摘葉
不務了心心既不了假饒記得河沙會書塵墨於
[004-0223c]
巳何益楞嚴云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則所見
所聞盡是增長一切諸惡論云多聞無智慧是不
知實相譬如暗中有寶而無目諸教說聲聞人唯
觀於果不觀於因如狗逐塊不逐於人又如列子
說大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莊子亦云
夫道不欲多多則雜雜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此
皆責不先了心然後多聞列子說符篇云揚子之隣
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揚子之竪追之揚子曰噫
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隣人曰多岐路既返問獲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文有岐焉吾
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揚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
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
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揚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
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
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
學進仁義之道而皈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
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
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
於儒孰是孰非耶揚子曰人有濵河而居者習於
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褁粮就學者成徒
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
為孰是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
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
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
[004-0224a]
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皈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
先生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芙
蓉頌云休將聞見學玄宗學得徒勞狂用工爭似
無為閑放曠廓然豁爾自圓通。】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此勸斷惑方成正因意謂世尊勸誡一切眾生欲
成就十方諸佛廣大圓覺者但當如我所說降伏
煩惱起大勇猛增勝之心若未得圓覺真實境中
大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清涼不
變義常樂我淨義一切妙用者當使令克擭成就
得之若未斷去凡夫顛倒境中貪嗔愛慢諂曲嫉
妬一切障礙虗妄之法者當使令斷除一切恩愛
悉皆空寂則無上佛果自然成就更須求善知識
以為證明導師不墮落邪見何也疏云商人入海
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所以禪宗云威音
王巳前無師自悟威音王巳後無師自悟者盡是
天魔外道貪嗔愛慢者此即根本煩惱中生也愛
無別性貪數所攝諂曲嫉妬即小隨煩惱也。】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上文乃順釋此文乃反釋反明不生憎愛則得證
入圓覺憎愛者於自生愛於他生憎所以道但莫
憎愛洞然明白。】
[004-0224b]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皈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覺成者以城喻覺即法喻收舉也城有三義一防
外敵二養人眾三開門引攝謂一了心性眾惑不
入如防外敵二見恒沙功德萬行圓增如養人眾
三道無不通自他引攝如開門引攝也若能歸悟
剎者剎即梵語剎那此云世界此如率土之濱無
非王土行人既悟法法屬悟如云邪人說正法正
法亦成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法愛者即涅
槃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愛之本欲除憎愛
莫執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立其由皮既不存毛
將安附。】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行人前有我相未可施功到此前諸過巳離四相
既除方堪修習於修習用意中復有是非既有是
非覺猶未普故此令依師免溺四病既除覺性無
瑕覺方普矣又云普覺本末普覺麤細普覺淺深
故當請問也。】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
[004-0224c]
獲大安隱。」


【禪病即前說四相乃是行人入禪觀中之病也蕩
然者如水之蕩蕩深遠之貌大安隱者對二乘與
菩薩分證分斷分覺此乃小安穩也唯佛滿證般
若為大安穩耳。】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
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
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
三請終而復始。」


【此明請問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憂菩薩大悲先
哀末世賢聖隱沒正法將沈而外道邪法攘臂於
其間如火熾然盛行於世正當佛種累卵危及天
傷之際未審使一切眾生求何等人前云善知識
故令問也二依何等法三行何等行四除去何病
使末世群盲無目眾生依此諸法不墮六師邪見
然群盲者但是不見道之人皆謂之群盲如瞽却
兩眼不見一切縱有談說亦非真實涅槃經云譬
如有王告不臣言汝牽一象以示盲者時大臣受
敕乃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觸巳
而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巳以象示群盲竟大王
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各言我巳得見
王言象是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
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
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
[004-0225a]
如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所
謂群盲摸象各說異端若使群盲開眼分明照境
驗象真體終不說其尾牙等也今經舉群盲即此
類矣問前云發心與此發心何異答前發信心此
發住心故不同也。】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
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
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末世眾
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
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
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
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答指示明師令伏事之也將發大心者揀二乘
之人發小心也此屬正因求善知識者此屬正緣
然因親緣疎譬如種子即因水土等即緣因在內
緣在外而種子雖自有之若不假水土則不發生
水土雖能發生若無種子之時而水土亦不能使
有今行人學法亦然雖內有佛性若不假師教開
導則佛性亦不能發顯如土木瓦礫等本無佛性
則為師之者亦能使之有是知因親緣疎今此行
人內既發大心外求善知識者乃是因緣具備因
緣既備佛道方成何以知之華嚴經中文殊告善
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
[004-0225b]
故光贊般若經云欲學六度波羅蜜者當與真善
知識相隨常當承事正知見人也當求一切知見
人者謂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一
切諸法從本巳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能所相
究竟平等不可破壞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
如住於實除然後於畢竟空中不妨熾然建立一
切諸法此名正知見人也心不住相者此離凡夫
煩惱境界也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此離二乘滯
寂境界也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
之心法華云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
可謂此正知見人於十二時中常遠離凡夫及二
乘境界雖然示現貪嗔癡在三界塵勞深境之中
而心不曾染著也亦同華嚴說婆須女愛水而不
溺無厭足王嗔火而不燒勝熱婆羅門癡邪而不
惑又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
示有諸過讚歎梵行謂此正知見人以無量劫來
願力欲度有過眾生之故遂假以同事相攝愛令
其心不相疑等與相親近心既相親方堪受教可
以教之當告之曰若起婬怒癡等者此是過當墮
三塗若修戒定慧者此是超夢幻出輪迴真實清
淨之行如是種種讚歎梵行常當使一切眾生入
佛法律儀軌則中來不使他從魔邪外道凡夫無
律儀軌則中去大底有軌則者謂之佛法無軌則
者是外道法問今佛法未審有何軌則耶答有真
[004-0225c]
空軌則之法此之軌則之法能令行人斷障破疑
證體起用若求如此正知見人受教者即便克獲
成就無生正覺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此舉內財之難捨尚當捨之謂若決擇真實正見
之人便當捨身巳泡幻之軀以貿金剛不壞之質
如將瓦器以換金瓶即雪山童子是也涅槃經云
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時無佛
亦無經法時天帝釋觀見即下試之以變身作羅
剎像甚可怖畏住菩薩前口說半偈云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從座起以手舉
髮四向顧觀唯是羅剎即便往問云大士何處得
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剎言汝不須問
我不食來經多日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
之所知也菩薩曰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
為汝弟子剎言汝智大過但自愛身都不見念我
今飢逼實不能說菩薩曰汝食何食答曰我所食
者唯人暖肉血菩薩曰但為我具足說是偈竟我
當以身奉施剎言誰信汝為八字故棄所愛身菩
薩曰我今釋梵四王為我作證剎即許之遂脫皮
衣為數法座白言和尚願坐此座善為我說剎即
說云生滅滅巳寂滅為樂說是偈巳菩薩深思然
後於處處石壁遂書寫此偈竟即上高樹投身而
下未至地頃時空中出種種聲時剎復帝釋身接
[004-0226a]
取菩薩安置平地懺悔頂禮而去。】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心無憍慢。」


【四威儀者即行住坐臥也常現清淨者即前順行
也種種過患者即前逆行也所以永嘉云或是或
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疏云夫菩薩化現權
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䖍處誠
或覩逆行便生憍慢禪家亦云但摘取菓莫問其
樹故智度論云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開釋深
義解散疑結者於我有益則當盡心敬之不念餘
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
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壬照菩
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亦不計其惡然為
師之難為徒不易勿因此誡錯敬麤人欲驗真虗
如前揀擇依此遵承又此藥治徒師勿錯服服之
增病無藥可治只如經云剃頭著袈裟持戒及毀
戒天人常供養常令無所乏如是供養彼名為供
養我又云破戒諸比丘猶勝精進諸外道此乃俗
徒所服之藥佛弟子不得服之即入地獄又云破
戒之人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掃其脚迹不得於國
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寧以鐵磓碎其身如塵
及熱銕纏身種種諸苦破戒身口不得受信心檀
越衣服飲食臥具此乃比丘所服之藥俗徒不得
服之服之亦入地獄後代緇白切宜善解佛語也。】
[004-0226b]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此例外財之易捨也此摶字圭峯注云此譯人之
訛略古來西天不使匙筯以手摶而食之謂之摶
食後唐時義淨三藏以謂此摶收法不盡只如水
漿濕物且摶之不得遂改摶字作段字謂如此方
一分一段之食楞嚴亦用此段字今經用古摶者
乃是訛略也當更添一食字云況復段食此方不
訛略也今只有摶字是略也食有四種一段食二
觸食三思食四識食然段食以變化為相觸食以
觸為相思食以希望為相識食以增勝為相不離
前三食也財即錢財疋帛也妻子即最親眷屬即
僕從等意謂若遇前之知真識妄知病識藥正知
見人者而自巳一身難捨之物尚自能捨而供養
之豈況身外分段之食及錢財疋帛妻子僕從易
捨之物而不布施者哉。】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顯親近善友有大利益謂若於善友處或逆順
不得起憍慢之心若起惡念便生障覆自心於法
不能得入自古為師不等閑受法非容易法句經
云若善知識諸有所作不應起於毛髮疑心不得
正受甚深法句莊子漁父篇尚云遇長不敬失禮
也見賢不尊非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
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
[004-0226c]
大焉既無惡念障覆則得善友歡喜誘喻無上妙
道依彼之教究竟法門克獲成就十方諸佛無上
正覺此之正覺不離一心覺心既明慧光開發觸
處無染朗然明白如百華開敷盡十方世界中無
所不照無所不燭從此反本還源超凡入聖一得
永常盡來際受用無盡是知親近善友豈小補哉。】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此下分別四病令除四病者一者作病二者止病
三者任病四者滅病此且先總標起云彼善知識
所證妙法此法是所依之體上脫離作止任滅四
病然心病無邊要唯此四隨有其一即不堪為師
又徵起云如何是四病下文答之一一辨示其相
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本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末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疏云謂或思惟揣度計校籌量興心運為擬作行
相造塔起寺供佛供僧持呪持經僧講端然宴坐
種種施為止息深山俗講遊歷世界勤憂衣食謂
[004-0227a]
是道緣故受飢寒將為功德觀空觀有愛身厭身
於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行欲契覺心既是造
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之理此病從前幻觀中來
彼云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至諸輪中皆云度生起
行今失彼文意成此作病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疏云前則駈馳覓佛此乃放縱身心也意謂生死
是空更何所斷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厭不忻無
作止念但於一切法上任真自然如天高地厚火
熱水濕風搖土靜松直棘曲鵠白烏玄各各差別
之類此是其性自然今時有一般人云妄從他妄
真任他真各稱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閑任
閑逢飢即飡遇衣即著好事惡事一切不知任運
而行信緣而活睡來即臥興來即行東西南北何
定去住謂言閑即契道殊不知是病所以騰騰和
尚云不用廣學多聞不要辨才聽俊不知月之大
小不管歲之餘𨳝人來問我若為不能共伊談論
寅朝用粥充飢齊時更飡一頓今日任運騰騰明
日騰騰任運此病因前辨音章文云圓覺清淨本
無修習及修者失彼文意自謂巳覺何必作幻故
成任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004-0227b]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說名為病。」


【疏云前則生心恐非次則隨情慮失今但止息其
妄妄盡則自然平等即真何須別照由息念故離
相離相故得性此性是諸法無性性非即覺性也
此病從前靜觀中來迷彼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
言因成此止病也。】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
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疏云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則計於身心根塵本
來空寂又則前不妨見有根塵但不隨念愛染故
云止息此則根塵亦無堅持空寂之相由見空無
故云除滅意云煩惱之本即是身心若執身心煩
惱何斷故標斷煩惱釋以身空又斷煩惱空却身
心身心尚空根塵何有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諸相
既泯寂相現前擬將此心求證圓覺夫覺體靈明
不唯寂滅今滅惑住寂豈得相應況圓覺體非動
非靜雙融動靜恒沙妙用無礙難思住寂之心何
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乖與理相違故成滅病
此病從前寂觀中來彼諸輪中皆云寂滅及斷煩
惱迷彼成此此之四病皆緣不以聖教為繩墨不
以師友為指南但自舉心作如是意所以經首皆
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也。】
[004-0227c]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此總結前四病真偽也離四病者則知清淨者疏
云但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則知是病故
言離者則知清淨然其四門皆是諸經勸讚況前
三觀具有斯文今此以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
門中皆無觀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窮善
友圓意不究佛教圓文纔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
事明師纔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聖意但貪單
省執一為圓是以經文總呵為病也作是觀者離
四病也故名正觀若他觀者取四病也故名邪觀
外典有曰適堯舜之道者正道也非堯舜之道他
與此同意然此四門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若未見
道之時此四皆成執病若見道之後此四皆可入
道自然終日作而未甞作終日止而未甞止終日
滅而未甞滅禪宗喚作不改舊時人只改舊時行
履處只如昔釋迦在於僧中演無上道與僧不異
維摩在俗說解脫果與俗無殊勝鬘女說大乘法
與女人形不改善星比丘行闡提行僧相不移又
如世間仕官之人為遷職改官官高豈即貌別服
此諸說但去內之執心何關色身男女相貌衣服
好醜等事耶若言形隨證改貌逐悟遷是聖人者
則瞿曇改形方成釋迦維摩遷相乃成金粟若不
達此理縱是脚蹈蓮華亦同魔作問此之四病為
[004-0228a]
說揀師師離四病耶為說學人自離四病耶若說
師病者何以問中別舉并又結云作是觀者名為
正觀若說學人病者云何標中云彼善知識所證
妙法應離四病答二皆不異既聞經識病須求離
病之師既事此師即修離病之行若師若徒病無
別相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
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
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
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辦事師心答前問行何等行何以知之後結云
如是修行方入圓覺然法句經說善知識有二十
十種譬喻一知父母二眼目三脚足四梯橙五飲
食六寶衣七橋梁八財寶九日月十身命等乃結
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親近大
眾聞巳舉聲號哭自念曠劫巳來常為善知識之
所陶鑄守護保庇攝受種種恩德言欲來親近者
此現順也若復遠離者此現逆也夫善友種種方
便俯就物機相親相近愚者無識憍慠怠慢之心
便生或遇異緣相去相離便生嗔恨云疎我親彼
說愛說憎既一念纔瞋百萬障起非唯失道亦墮
三塗也勝鬘經云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應折伏者
而折伏之則佛法久住也意謂末世眾生希求樂
欲修圓覺妙行者合當盡其身命恭敬供養承事
[004-0228b]
善友知識若彼善友知識或來親近或有遠離此
乃是現逆順之境相試不得起憍慢乃嗔恨之心
況諸佛用心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拔眾生得大
自在此時用心猶如虗空湛然常住廓爾無私更
無改變當以觀智了達彼善知識身心之中具廣
大靈明佛性此之性上有如此堅通有如此橫徧
有如此真常有如此絕迹有如此不變有如此隨
緣有如此普天迊地有如此逼塞虗空非唯善友
身心之中如是且自巳與一切眾生身心中亦有
如此竪通如此橫徧如此真常如此絕迹如此不
變如此隨緣如此普天迊地如此填溝塞壑自巳
不二彼我無差同體平等更無有別此謂之發同
體大悲心故華嚴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
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脫或
不然則雖知菩提之道世間所尊可進可求而不
能折伏我慢不能屈節事師雖知薩埵眾生可悲
而不能忘軀弘道故所以世尊於此痛言教示之
若能依此教示修此所說之行方許證入圓覺反
明若不如是修行則不能入圓覺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
切種子故未解脫。」


【此明除病之行也自他憎愛者前巳頻明今復說
者是種子故即入道之微細病也謂捨此取彼憎
妄愛真蓋現行麤而易覺種子細而難明故偏指
[004-0228c]
之夫四之與三而眾担妄生喜怒非之與是而世
人競起愛憎悲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巳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此等自巳之心觀一切之人若將上怨同上親觀
之者即得無上法樂也。】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等自巳之心觀涅槃之法前既云怨家父母無
二例此觀法應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則無自他
憎愛故知諸病只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故不肯
久事宗師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斷種子則諸病自
除所以前云即除諸病此文亦復如是由與能觀
人除病之意一同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此下經文答顯發心深廣答前問云何發心也謂
十方諸佛本起因地皆發此四心依願修行方成
正覺若無願力䇿發則所修之行亦不成就四心
者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彌勒
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之四心與金剛
經發四心同也故下依頌節釋也。】


「盡於虗空一切眾生。」


【此發廣大心也金剛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
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至若非無想此是三界
四生九類今經云盡於虗空一切眾生與彼同也。】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004-0229a]


【此發第一心也金剛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
度之謂三界四生九類菩薩之人不擇怨親發第
一心皆以真如寂滅之理而普便修行同證入十
方諸佛不生不滅涅槃之理若不如此即與二乘
無異今此經云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者各隨其經
宗旨以舉法也。】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此發常心也金剛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
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謂此真如寂滅之理普度
三界四生九類了不見有能度之人亦不見有所
度眾生能所俱忘若見有能度所度即不平等既
不平等豈能常常運如是心耶常之一字即平等
之義今經云於圓覺中無取覺者疏云我入覺時
我即圓覺眾生亦爾意謂我證圓覺即以此圓覺
度脫一切眾生皆入圓覺眾生既圓覺我即不見
一切眾生因我度之而入圓覺若見有眾生因我
度之而入圓覺者乃是取著相即非平等之心也。】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發不顛倒心也金剛云何以故須菩提菩薩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謂設或見有
能度之人所度之者又有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
於道耶由若見有能度與所度者須菩提此菩薩
之人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不是菩薩用心
乃是凡夫用顛倒之心反明不見有能度與所度
[004-0229b]
者須菩提此菩薩之人方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此乃是菩薩用不顛倒心今經云除彼我人一切
諸相者謂若不見有眾生因我入圓覺者方除我
人眾生壽者四相并一切能所之相若離四相即
是菩薩不顛倒心前發五問今垂五答一問求何
等人答云當求一切正知見善知識二問依何等
法答云當依倚圓覺妙法三問行何等行答云應
當盡命供養善友辨事師之心不見逆順境界不
得憍慢及起嗔恨如是修行四問除去何病答云
當除去自他憎愛一切種子五問云何發心答云
當如前發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其次序
來歷對文一一可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戒根永清淨者此頌前能治也以所治憎愛見犯
戒因故云未得解脫。


證覺般涅槃者梵語此云入證覺者即唐言也涅
槃者即梵語此云滅度即唐梵并舉也。


通前綸貫於此一部經文大意血脉者蓋第一文
殊一章經文通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解第二普賢
[004-0229c]
經文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行為文殊是能證
之智普賢是所起之行遍周法界若唯有解而無
行者一似沙井而無潤若有行而無解者似空有
雲而無雨唯是解行相應方可進修入道譬如結
網而終是取魚褁粮而必須前進故有普賢開行
其次第三普眼一章經文依文殊之解及普賢之
行修我法二空觀兼倣修華嚴三重法界觀既入
觀門恐有疑情故有第四剛藏菩薩起三疑請問
第一疑云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莫
是從真起妄否第二疑眾生無明本有何因緣故
復說本來成佛莫是說妄為真否第三疑云十方
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
切煩惱莫是先真後妄否故牒而縱之責無窮過
既剛藏有此三疑而世尊將空華一喻通答三疑
以金鑛一喻別答第三疑然剛藏有此情者皆由
無始輪迴根本未曾斷也故疑有第五彌勒菩薩
請問云何當斷輪迴根本審審如何是輪迴根本
世尊遂告云輪迴根本莫不皆由貪愛二字使令
斷去貪愛貪愛既斷即便有證入既證入必有
差別不同故有第六清淨慧菩薩請問一切眾生
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世尊遂
告之以凡賢聖果四位階降當時會中有一類上
根之人聞佛如是廣開方便種種法門便能如是
信如是行如是證一時超夢幻出輪迴直趣無上
[004-0230a]
佛果菩提所謂良馬見鞭影而行其次在座更有
一類中根之人雖於前六章經文中聞佛如是開
解了但以根劣故不能證入二空之觀於是有威
德菩薩請問於佛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
非止一路且如上根之人巳證入二空及法身觀
而中根之人未審更有何方便而得證入世尊遂
示之以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靜幻寂三觀行相
既知此三觀行相之後而尚未知一人具修三觀
三人各修三觀為復有次第故有辨音菩薩請問
云此諸方便於圓覺門云何修習世尊遂告之以
單修複圓修共有二十五輪被二十五種機行人
既入三觀諸輪必有所悟既有所悟便犯我相人
相眾生相壽者相故有淨業菩薩一章經文持為
行人除去四相四相既除方可用心修習而用心
之處覺由未普復有是非若不依師指教即隨四
病故有普覺一章經文為行人除去作止任滅四
病四相既除四病亦遣其覺方普當時於佛會中
在座有一類中根之人聞佛開示如是四章經文
便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入圓覺其
次在座更有一類下根之人雖巳於初六章經文
中聞佛說二空等觀并其次四章經文中三觀諸
輪於觀中斷障遣惑除病破疑種種法門悉皆開
解但障重習深不能證入由此經若只接得上根
之人接中根之人不得時不謂之圓覺若接得上
[004-0230b]
根及中根之人不得不能接得下根之人亦不謂
之圓覺唯是上中下三根之人一時普被是覺之
圓故曰圓覺於是故有圓覺菩薩為下根之人請
問佛云我等今者巳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
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世尊遂告之以上
中下三期道場於道場中加功練行策發進修不
過亦是修前靜幻寂三觀也當時在座一類下根
之人聞佛宣示道場加行法門能依如是信如是
解如是行如是證入所以云一法巧被三根經云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
者皆得充滿方謂之圓覺也然大科云初四問答
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
證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也。】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當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疏云然此正
宗中諸菩薩等與佛問答發揚本意欲顯圓覺但
緣節節過患未盡義意未圓收機未普故表法菩
薩未標圓覺之名今此有其三意得名圓覺一前
雖病盡理圓仍恐下根難入此又曲開方便三期
道場即上中下根普得圓覺二由前節緣行解巳
圓至此名為證極證極之境更無別體唯是圓覺
三最初標指圓覺為陀羅尼門者此乃是從本起
生也今顯法義巳圓還標圓覺者此乃攝末皈本
[004-0230c]
表此三意故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
生有大增益。」


【此指前二空觀及三觀諸輪種種方便法門也。】


「世尊我等今者巳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
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
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
大饒益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有二問初問道場經云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
此圓覺次問加行經云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
為首是也。】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今諦聽
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
聽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法末時有諸眾生
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
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巳說。」


【先答道場也若法末世者即末法一萬年具大乘
性者即宿有聞熏種也緣事者即利他之事也隨
分思察如我巳說者此指前普眼法門及三觀諸
輪所說謂圓機菩薩不滯空閑種種施為作諸利
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隨其閑暇無事時分之中
則便思察三觀故云隨分非是見解未圓為隨分
也。】
[004-0231a]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
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安置淨居。」


【此即道場期限也無有他事因緣謂菩薩之人但
是逢著有益於人之事即便為之遇著善緣即趣
之也今無此二事故曰無有他事既無利他之事
當入三期尅志加功以期聖果為自行邊事此三
期者若太過則行人情生疲倦若少則行人功行
未圓所謂敏則傷於太過鈍則愧乎不及故量三
尅期亦無別義然約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約障
盡難易者長期乃下根中期乃中根下期乃上根
二約精進懈怠者即反於此蓋根有利鈍期有遠
近對病設藥斯之謂歟安置淨居者此欲內外清
淨身心潔白事理稱可也。】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復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
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此明道場行相然行相之中又有二意一隨相用
心二離相用心今乃是隨相用心若佛現在當正
思惟者只如此經十方之人皆是佛現在之時當
機之者既有此機又遇在世親聞佛所說法即正
念思惟一切諸法不離一心當知唯心之內則無
境界若佛滅後施設形像者此明如來大師巳入
涅槃不覩真儀但設以形像諦觀引心入法相即
無相即見如來亦可想佛真身常住不滅也此是
[004-0231b]
約事說若約理說者行人若觀行無間斷名為佛
現在若觀行間斷之時名為佛滅後也斷後復作
觀者名為施設形像也所以大珠和尚云身口意
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清淨是名佛滅度今
既為下根之人設教且從初事相釋也懸諸幡華
下即禮懺之儀式也三七日者此但是去其久近
無別所表方等經說極少七日矣稽首者謂以頭
稽留於地少時方起故曰稽首懺即梵語懺摩悔
即唐言悔過謂懺則陳露先罪悔則改往修來若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僧中說總有八重一供
養二讚佛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
八發願今略唯有其二者即禮佛懺悔也然文雖
略法中亦具也遇善境界得心輕安者此感應也
或見仙像或覩光明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
解即受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
可取也若天台之意只許與信解行證相應。

境界如楞嚴云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初極忽
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
又有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
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忻厭凝想日深想久
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
受群邪。】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明離相用心攝念者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
[004-0231c]
處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
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
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


【為清淨菩薩止住者此指大乘菩薩也聲聞即小
乘也徒眾即六和之眾也六和眾者一身和二口
和三意和四戒和五利和六見和長芦祖照頌云
身和共住非所勿去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口和無
諍非禮勿聽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意和同知勿受
便宜不善厭作心不可欺戒和同修慎勿貪求防
非止惡莫結冤讎利知同均平等最親你分八兩
我得半斤見和同作莫生輕薄不恃巳長大家安
樂今則依大乘而修不假須此徒眾也。】


「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
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
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
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
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梵語比丘此貪三義謂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戒比
丘尼即尼師也尼者女也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即
行者學法之人也優婆夷此云近事女即學法女
也然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道俗俱霑也某甲則各
稱其名踞者居也菩薩乘者揀羊鹿車也修寂滅
行者揀四諦也實相住持者非事相住持也伽藍
[004-0232a]
此云眾園園是眾所居之處故圓覺為萬德之所
依此一段文據圭峯疏云意乃轉八識為四智也
問何謂之八識耶答眼耳鼻舌身即前五識也第
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也然前五識
屬外即用也後三識屬內即體也又前五識屬後
得智後三識屬根本智也何謂四智答一成所作
智二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圓鏡智也今轉
者謂菩薩之人纔登初地方轉得第六意識成妙
觀察智此智善達諸法也然此第六識中具善性
不善性無記性為三性乃分別一切法也其次入
二地至十地方轉得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此
智乃是翻因得名蓋因執我不平等故須翻之也
然末那此云染污根謂此識內執我癡我慢我愛
我見外執有凡有聖有高有下有彼有此不能平
等也然上二識乃是菩薩之人因地於十地之中
轉也其次於等妙二覺果位上方轉得第八阿賴
耶識成大圓鏡智此智乃是從果得名然此第八
識執內身外境山河大地根身器界種子也今則
譬如大圓鏡光明圓滿也如第十七祖一日遇一
童子手持一鑑祖問曰汝手中以何所表童子曰
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
此是果上轉也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而前五識只
就果上一道轉成成所作智此智作諸佛事也所
以祖師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
[004-0232b]
觀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
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
那伽定雖云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但轉其名
不轉其體也今經身安即成所作智也心安即妙
觀察智也此以四惑相應妄計賴耶為自內我於
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
自如如性皆同故成平等性智也次大圓覺者此
大圓鏡智也豈不見乎普融示眾云德山入門便
捧此豈不是成所作智玄沙與天龍游山見虎此
豈不是平等性智臨濟示眾云有一無位真人在
汝等面門入出未證據者看看此豈不是妙觀察
智雪峯示眾云我這裏似一面古鏡相似胡來胡
現漢來漢現此豈不是大圓鏡智意謂用一圓覺
為我一箇住處既以圓覺為所住之處則一切識
性盡成圓覺之智即是十方諸佛生死本涅槃自
性此之涅槃自性以順理故六通四闢大小精麤
其運無乎不在更無方所可繫著不似小乘繫著
方所也大菩薩者地上大乘菩薩也大因緣者不
指小節之謂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道場三期巳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
故不妨隨往無礙也。】


「善男子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
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004-0232c]


【此總標於加行境所證境中誠觀不得取著邪謬
境界故般若經云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皈依魔
黨如漆身斷手截臂不能為難魔力之故人皆信
伏又法華云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此皆非是
觀中所聞所見若夫信解行證雖然階級不同而
所信所解所行所證之法始終無別若不是最初
根本了悟覺性三重因地之法不應取著也謂解
則解其所信修則修其所解證則證其所修也下
文方列三觀謂靜幻寂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
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眾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而眾生全在覺中故所
起之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如像入壺
壺應無惑。】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誡取邪境也天台教云凡在定中若見善相者
當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以智
慧觀察譬如世上之人欲知真金以三法試之一
燒二打三磨也如楞嚴鈔中說昔有禪師在山中
坐禪忽見一孝子擎一死屍來向師前著便哭云
如何殺我阿母師知是魔思之此是魔境我將斧
斫却可不解脫便於拄上取斧遂斫一斧孝子走
去後覺服上濕便看之乃見血出不期自斫也亦
有一禪師坐禪時忽見一猪來在面前師謂是魔
[004-0233a]
則捉擎猪鼻唱叫把火來小師來看乃見和尚自
把其鼻唱叫斯乃皆是正坐禪時心中起見遂感
外魔來入也所以楞嚴經中於五陰說有五十種
魔者良由此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
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此幻觀也前至靜觀不假外緣今於幻觀門中須
憑聖境前威德章幻觀即約大悲化生今道場之
內且自尅修故約大智求佛也發願者謂䇿勵運
意為發希求樂欲為願謂眾生無始巳來念念希
求五塵境今巳了悟故發心念念樂欲悲智六度
等境熏心成習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誡取邪境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
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
不了知。」


【此寂觀也數門者數字上聲呼此即數息觀也謂
調和氣息令不澀不滑若數則從一至十想心在
數不令馳散也良由數息之故息調心淨遂乃了
達知覺心中生住異滅四相麤細妄念本末分劑
頭緒數量無有不知者何也為心靜則覺動也今
經無異字者即脫略也以論中所說十信凡夫覺
[004-0233b]
滅相三賢覺異相十地覺住相位滿覺生相也生
相者動念都盡唯是一心也上文則坐時覺智非
唯坐時覺知是妄幻乃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四
相之念麤細本末頭緒數量一時知之知則無患
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所謂知
賊是賊賊無能為此數門者乃五停心中之一門
也何謂五一多貪眾生佛令入不淨觀二多瞋眾
生入慈悲觀三多散亂眾生入數息觀四多癡眾
生入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入念佛觀。】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
所受用物。」


【謂淨心是圓覺自體而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
全合根源知雨滴數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
然舉一例諸且標雨滴也然凡夫之類迷此真心
隨念所知故失其用也荀子尚云君子。
一之微
處一之危危微之機君子能知之尚書云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華嚴經說龍王
行雨摩醯首羅尚知滴數況行人入觀乎若究竟
者直到佛位方知之今約觀中妙慧發生故許所
見同佛耳。】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者前圓覺菩薩問云三種淨
觀以何為首故此結答云單修靜幻寂為初首方
便也。】
[004-0233c]


「若諸眾生徧行三種勤行情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此即徧修也何謂徧修乃圓修靜幻寂三種觀也
良由三觀既備萬行巳圓故就此行人分上便是
諸佛出世也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佛即
覺義圭峯云我心元與佛心齊曠劫沈淪只為迷
菩薩乃梵語也唐言覺覺心寂照即菩提也。】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下互修也互修即復修也今初明鈍根之人修
觀未成也。】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
求勝上心。」


【此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懺業斷惑也。】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
漸次求證。」


【此正明互修也序云別徧互習者指此及上文也
疏云有人被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
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執定實色礙於心識難
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覩相方成假幻復
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
無空空假俱無絕於對待方成寂滅其中又有人
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
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今意若修靜觀不得
者却許修幻觀若修幻觀不得者却許修靜觀二
觀皆修不得者却許修寂觀也只如天台教云破
[004-0234a]
一切惑莫甚乎空建一切法莫甚乎假究竟一切
性莫甚乎中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
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
空無不中反意可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於此上十一章經文並屬正宗分竟其頓漸悟修
者蓋此經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
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圓覺一章道場加行是漸
修悟耶甞考禪家有二句之義一者最初句二者
末後句初句即初發明之謂也須得末後句始到
牢關今經亦然初文殊章頓解悟即最初句也普
觀成頓證悟即末後句也如善財初見文殊與未
再見文殊其意一同。】


【第三流通分謂正宗分中法義巳周欲使廣益他
方遠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有此分而來
若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滯或傳之遇其
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如水之流無礙也。】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004-0234b]


【賢則亞聖謂地前三賢位次十聖位地上菩薩也
善則順理首是頭首然欲便萬善齊與俱順真理
成因正位上次聖果者必藉經教流通經教流通
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
事。」


【不思議事者近慶道場遠慶一部也謂一部經內
世尊為上根人開示二空觀為中根人開示三觀
諸輪為下根人開示道場加行如是種種法門離
於精粗之域出於形質之外脫於言意之表故云
不可思議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之道上有出乎
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不
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聰明□□□此不思議同意
也。】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
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
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詮法義雖巳圓備凡心難可
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
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
修行故此問經名字也云何奉持者前雖巳說即
持法也今此問所者即持教也謂自遵奉行為人
持說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謂若人一向
於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
[004-0234c]
是分布流傳末代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竟至於
何位地有菩薩地有佛地也。】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
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千萬億恒河沙
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一
切說三真身世一時說無說無不說如華嚴經云
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若不知了義教者則
隨方有說不說也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如法華
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
聞者皆悉得聞十方菩薩之所皈依者謂因行之
中無不從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良
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
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見如指諸掌眼目者如
人有眼一切境界歷歷可見也十二部經者亦謂
之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
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
譬喻十二論議此謂之十二部經也今此經即屬
契經及方廣二分所攝也前諸佛所說如來守護
菩薩歸依者此即定圓覺之法也十二部經眼目
者此印定為一切經之宗也所以序云印定之法
[004-0235a]
為一切經之宗也即指此文也問此經對三時五
時之教否答頓教不論先後處所但遇頓機即說
故不對三時五時之教也又難云既不對教者法
華經云是法華經諸佛神力之所守護此又如何
分耶答法華諸佛神力守護者即屬正宗也此經
諸佛守護者即屬流通分也若彼經守護在流通
分者即許不可揀之彼既屬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
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
差別汝當奉持。」


【前問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此答之有五
名也然此經題者乃佛自立也且諸經得名有七
種或體或用或果或彼人為目或以法為名人有請
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別或體或用或果或因或能
詮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複乍單不同今經五名
巳含多種大者體也方廣者用也圓覺者果也祕
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羅了義者
是歎能詮也餘皆所詮如來是能證人也決定境
界者即所證境也如來藏者即屬總乃在纏之名
則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來藏也差別即不
空如來藏也斯則人法總彰法喻皆舉具體具用
有果有因詮旨雙題真妄俱顯方諸經目莫備於
斯了義之名題顯然矣而世尊遂敕令依此名法
而持謂巳悟而持謂巳悟明心地者文字性離即
[004-0235b]
是解脫不妨滿紙放光而持也若不悟明心地者
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之
見見還將文字對治示其本來之性如以聲止聲
以橛出橛以機奪機以毒攻毒無離文字如說修
行而持義也。】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前云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又說無明貪愛四病四
相今云唯顯如來境界者既云唯顯佛之妙覺不
思議境界獨佛方能盡其所說其所說者何耶謂
說眾生無明皆無所有止是佛境佛境若不顯現
眾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
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後代淺識劣解之人以謂
佛法止此此者□觀是說也。】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
地。」


【前問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今答云良由此經唯顯
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佛地佛地即妙覺位
也所謂不住化城便躋寶所在禪家謂之不動凡
夫便登佛位。】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
攝漸修一切群品。」


【賢首國師以一大藏教深淺之義判為五教五教
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經是二大乘始教即八部
般若是三大乘終教即楞嚴涅槃寶積等是四大
[004-0235c]
乘頓教即圓覺楞伽等是五大乘圓教即華嚴是
今經乃屬頓教獨被頓機眾生於頓機中又分為
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門是頓教事具漸門既頓
漸俱收則遲速皆益會與不會入與不入皆可留
心所以修山主云會得甚奇特不會也相許。】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
皆得充滿。」


【此舉喻也大海喻頓教小流喻漸教蚊虻喻二乘
阿修羅喻菩薩飲其水等者喻二乘之人受持此
經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無量之水而飲之者則
量腹多小圓覺有無邊之法門而受持之者隨器
頓漸。】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此顯福也法會既終所談上中下三根及談因果
法義復恐後代眾生不信修如是因感如是果遂
於此流通分中一道較量功德歎使後人生信忻
樂也如金剛經中兩重因果三番較量之意梵語
檀波羅蜜此云布施謂運心寬廣曰布輟巳惠人
曰施此布施一度眾行皆攝華嚴經說有十度一
布施謂財法無畏無不皆捨二持戒謂防非止惡
內外無瑕三忍辱違順不干諦察忍可四精進離
身心相萬法增修五禪定念慮皆忘安理境六般
若□無分別善達心空七方便涉有常空施為無
[004-0236a]
□八願度上求下化窮盡未來九力度思修成功
萬境不動十智度決斷無惑證法頤神今以布施
一度以較量經福也一句義者此顯勝七寶也意
謂雖以金銀瑠璃赤珠等寶不為自巳求安樂之
故普施與一切眾生者是有為有漏之因感得人
天果報譬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
生不如意今若聞此經一句合宜之義如說修行
斷惑遣疑是無漏最上之因便能超夢幻出輪迴
直趣無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勝過前七寶布
施功德也疏云世珍盈剎能為漏果之寶妙法一
字必獲菩提之報禪家亦云識得一句一生參學
事畢在教家亦云教典千文一心能貫之在書云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在記云通於一萬事畢在說
云吾道一以貫之古詩云學雖不多可齊止□如
是則歸同反一一處既通千處萬處一時透脫所
以道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華開天下
春一事寂萬法真與此一句義同意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此顯劣智也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謂不生應供
無賊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沙細如麵假饒教得
一百箇恒沙中許多數之人尅獲成就小果聖人
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也。】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上文舉劣此顯勝也意謂使教百恒沙眾生得阿
[004-0236b]
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代佛宣揚此經半偈
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句有二種一
文句二義句若約文句即兩句為半偈若約義句
即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半偈也顯空體不空是
全偈他。】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此明聞信也不惑即不疑惑也然大乘教法無量
劫來難見難聞或時聞巳不信不順不悟不入者
有之矣所以論語云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夫圓覺
深旨一心妙門非大智而不能觀非大根而不能
信觀即舉佛智也信之即入圓覺但懇志無疑決
取於成辦也。】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
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驗宿因也金剛經云當知是人等於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如而種善根巳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
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諸善根者不
過是貪嗔癡三毒發聞思修三慧也然此經宗信
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緣故驗其宿
因曾積信種。】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
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問云何護持今答云但莫令惡魔外道惱其身
心者即是護持也近有人撰其偈詞添入經中蓋
[004-0236c]
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閱者幸勿疑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是經諸佛說如來善護持十二部眼目
名為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現如來境界依此修行者
增進至佛地如海小流水飲者皆充滿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不如聞此經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
不如宣半偈汝等於來世護是宣持者無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
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
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
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
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
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下稟命加衛外護流通也火首者此神頭有火
焰手中執金剛杵也。】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
禮佛足右遶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
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者即初禪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即三界
主也須彌山王者即帝釋也護國天王者即別指
四天王也。】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
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
[004-0237a]
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吉槃茶者亦鳩槃茶此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管
林野諸鬼眾一由旬者即四十里也。】


「佛說此經巳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
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疏云良由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
能說者清淨不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法清淨
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問經首
信成就與此信是同是別耶答前信淺此信深何
以知之大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
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云信為入法之初
機智為究竟之至要雖深淺之不同在智信一貫
則無別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末

No. 252-B



應辰伏聞性均一天本無間斷識昧六塵遂分迷
悟賴有圓覺性海明頓漸之所歸了義真乘混聖
凡而同際指眾生要徑示諸佛真源是故一切眾
[004-0237b]
生聞所未聞得所未得然理藏於隱則聞者晦妙
入於玄則得者艱故曰圓覺未甞圓覺應辰□分
湔薄資性愚蒙周甞覽圭峯之微言波翻巨海得
復庵之類解霧廓晴天敬勤諸版願廣其傳庶幾
口誦目擊意悟心開咸住大光明藏共登妙圓覺
場所期妙利恭願祝奉兩宮無疆之壽報雙親罔
極之恩凡在見聞悉霑餘潤。


淳凞巳亥長至日 承信即沈 應辰 謹識



「 稽首十方佛
 經法并僧眾
 願以書寫力
 廣度於一切
 先報亡親恩
 及酬師匠德
 普濟諸群品
 同證於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