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1 楞伽經纂-宋-楊彥國 (master)


楞伽經纂卷第四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



離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


【佛說諸法無我。以諸法中無有我性。故說無我。非
是無有諸法自性。故下文云云。】


「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乃至馬牛性。」


【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非無自性。】


「一切諸法非無自相乃至以妄想故。」


【聲緣外道。棄有墮空。不離妄想故。於諸法自性。未
能了知。】


「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謂若知此。乃證空義。】


「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


【如來清淨法身。與諸陰界。無異不異之性相。】


「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


【若離陰。即是斷見。】


「若二者應有異乃至一切法亦如是。」


【非離陰而別有法身故。如牛角之相似。然以方便
而成實相。茲所以有差別。】


「如是智及爾炎。」


【謂之爾炎。則因物而起矣。】


「 悉離一切量」


[004-0310b]


【見聞覺識。是名為量。】


「 正觀察我通」



【我通即無我是也。】


「 是名為正觀
 不毀大導師」



【頌曰。


「 彿陀實際絕行蹤
 非事非因蔑異同
 根量兩頭俱截斷
 逈然忘照若虗空」


不生不滅離言說分第五十九



「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


【梵語修多羅。此間契經。謂經中。攝受不生不滅之
說。】


「不生不滅亦非無義。」


【不生不滅。若無實義。即斷見也。】


「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


【謂之意生。雖生而未甞生。乃是不生者。】


「我於此娑訶世界。」


【娑訶。譯言能忍。】


「大慧彼諸痴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


【謂彼義說。不知自通。亦如言說。】


「大慧彼惡燒智。」


【惡能滅慧。如燒物然。】


「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於聖智。言處以別。聖智不在言說。】


「一切虗偽息是名如實。」
[004-0310c]


【謂之如實。以明其非有是相。】


「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頌曰。


「 如來境界豈容聲
 苦口紛紛為眾情
 離說離言方合道
 不生不滅只空名
 真心出入波中月
 法相縱橫鑑裏形
 實際義中無一字
 涅槃生死坦然平」


袪外道不生不滅分第六十



「外物因緣亦如是。」


【言外物則以別。無明愛業者內也。】


「外道示說四大不壞乃至世尊所說亦復如是。」


【外道分別諸大。佛亦分別諸大。】


「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大慧謂。佛不可多得故。言無有是處。若言多佛。豈
外道亦是佛。而佛與外道。更無差別耶。】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乃至得不生不變相。」


【此性自性。謂自立不變之性相。】


「我不如是墮有無品乃至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


【佛說無性。伹如幻夢而巳。既不著有。亦不墮空。故
下文云云。】


「云何無性乃至攝不攝故。」


【色本無自性。但人攝受與不攝受。現與不現。乃有
或有或無之見。】


「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乃至妄想不生。」
[004-0311a]


【謂之無性。非同斷見。但覺自心現量。而妄想不生。
則自無性矣。】


「非諸聖賢不如實者。」


【聖賢不除妄想。亦不如實。然不起生滅想。與凡夫
異。】


「不爾如性自性乃至不見寂靜。」


【不爾者。異前之辭也。如來。於一切性自性如之而
巳。於妄想。未甞有異之之念。】


「不見寂靜者乃至非相見相者受生因故不勝。」


【見無相者。各為勝相。若非相而見有相。則不斷有
生之因。故為不勝。】


「無相者妄想不生乃至離先妄想心心數法。」


【如真實義見。則雖見而無所見。心心數法。悉皆離
之。盖如來涅槃。如實印所印。無起滅之性相故也。】


「 一切法不生
 無性無所有」



【亦非無性。】


「 無因而相現」



【謂本無因。惟心所現。】


「 熾然無因論
 恐怖諸外道故」



【或說無因。以恐怖外道故。】


「 其身隨轉變」



【謂轉所依。】


「 無外性無性」



【亦無無性。】
[004-0311b]


「 慧無所分別」



【離鉤鏁而求法。愚夫所分別爾。】


「 是則不成就」



【謂非聖智。】


「 離數無異法」



【謂離鏁更無別法。】


「 唯說一乘法
 是則為大乘」



【頌曰。


「 不生不滅義如如
 外道如何辨等殊
 只為立名兼立相
 遂令歸有或歸無
 一靈妙覺波還水
 萬種塵緣雪在爐
 如實界中亡取捨
 更無真妄可名模」


袪外道七無常見分第六十一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乃至無常毀一切
性轉。」


【即色言色之相。色轉變言色之性。故別立此句。一
切色相。轉變無窮。而其中間轉變之性。不住散壞。
莫見其迹。若乳變為酪。是謂色轉變無常也。】


「有說性無常乃至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


【以本不生。而復生一切法。是以不生而入生也。以
不生而入生故。云不生無常。入一切法。】


「大慧性無性無常者乃至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外道。謂四大相壞。而四大自性不生不可得。故言
性無性無常。】
[004-0311c]


「彼不生無常者乃至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


【外道。分析一切法。皆不生故。自立不生之相。乃有
不生無常之句。若不覺此。則是於不生中。而反有
生。】


「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乃至謂無常自性不壞。」


【立無常性者謂。無常自不壞滅。而能壞滅諸法。故
下文云云。】


「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乃至作所作無異者
一切性常無因性。」


【立無常性者。將以壞滅一切法性。令皆無性。如以
杖瓦石等。破壞諸物。令各歸壞滅。所謂無常事也。
彼盖不知作者在乎心也。所作者。事物之有相也。
作與所作不同。而外道謂。非有差別。皆欲歸於無
常。故曰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


「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乃至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
見有異。」


【性無性。因自心現。非因不相似事而生。若不深探
其因心所現。而云因不相似事。是著一切色相。而
見一切性。皆無常矣。若是則向之外道所謂作所
作。無有別異。而今於一切色相。悉見有異。】


「若性無常者乃至一切性不究竟。」


【真空無作無因。立無常性。以破壞一切色相。是有
作也。因一切不相似色相。而壞滅之。是有因也。以
其溺於性相故。曰不究竟。】
[004-0312a]


「一切性作因相墮者乃至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


【墮作因相。則無常自性。與物俱轉。亦無常矣。自無
常故。一切性相。皆應是常。】


「若無常入一切性者乃至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
所知有生滅。」


【大種造色。非異非不異。其自性亦不壞。彼外道不
滅諸大。以三界依四大及微塵等。是故隨彼所知。
說生住滅。】


「離四大造色乃至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


【外道虗妄分別。謂離四大諸塵等法。更有無常。是
故說言諸大不生。以自性相常不壞故。】


「離始造無常者。」


【謂作已而捨也。】


「非四大復有異乃至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


【外道以四大造色不壞。分析乃至微塵。但滅形狀
長短異見。不滅四大造色。故墮世論。】


「色即無常者乃至若四大無常者非俗數言說。」


【外道謂。色無常。即是形處無常。非大種性。若大種
性。亦無常者。則無世事。無世事者。則墮世論。故下
文云云。】


「世俗言說非性者乃至火燒四大時自相不燒各各
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


【外道言。如火燒諸大。而自相尚在。彼盖謂必待自
相皆壞。然後四大造色之相斷。巳上皆外道見。】
[004-0312b]


「大慧我法起乃至謂外性不決定故。」


【如來於外性如幻。未甞決定有無之想。】


「唯說三有微心乃至二種妄想離外性無性二種見。」


【四大及造色二種事。本來空寂。皆以有攝及所攝
性乃知爾。如來如實。而知二種妄想。以不取有無
二種相故。】


「覺自心現量妄想者乃至離心性無性妄想。」


【覺自心現量者。唯見自心妄想。名為作行生。而實
不生。以離心性及無性妄想故。】


「 如是我所說
 唯是彼心量」



【頌曰。


「 外道雖聦智弗長
 溺於性相說無常
 誰知心外無餘法
 不攝纖塵是道場」


超諸地相分第六十二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乃至不墮
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痴。」


【自初地至十地。皆由滅正受。而入佛地。故云滅正
受次第相續。或有聲聞緣覺。於此起涅槃想。而於
如來地不滿足。此大慧所以云不妄捨滅正受樂
門。不墮聲聞外道愚痴。不妄捨者。謂於三昧樂有
所持也。】


「佛告大慧六地起菩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


【此聲聞。乃第六地聲聞。】


「第七地菩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
[004-0312c]


【滅諸念而正受者。六地也。隨念不離正受。七地為
然。以能離一切法自性相故。】


「非聲聞緣覺。」


【此是七地菩薩。非是七地聲聞。】


「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乃至非念正受。」


【聲聞緣覺。緣有為行。而入正受。及先墮攝所攝境
界。是七地聲聞。未能隨念正受故。曰非念正受。所
以別七地菩薩。】


「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


【未得一切法無差別。故曰非分。以見諸法種種異
相故。】


「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正念。」


【分別善不善性相。而入正受。是七地聲聞也。於隨
念正受。則無善巧方便。故曰無善念正受。亦以別
七地菩薩。】


「大慧八地菩薩乃至心意意識妄想相滅。」


【此聲聞乃八地聲聞也。八地菩薩聲聞。於意識妄
想。非有斷滅之想。故曰相滅。相滅者。如圓覺云。於
一切處。不起妄想。於妄想境。不加了知。是也。】


「初地乃至七地菩薩乃至外性種種相。」


【七地菩薩。觀三界心意意識。其本離我我所。唯是
自心妄想。乃墮外性種種諸相。此謂自七地墮外
道邪徑者。】


「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乃至虗偽習氣所薰。」
[004-0313a]


【二種自心。謂外道於我我所。及有無二邊。而生攝
所攝計著。不知由無始來過惡薰習。】


「大慧八地菩薩聲聞緣覺涅槃。」


【此文。亦以別八地菩薩與八地聲聞。雖皆曰涅槃。
而實不同。】


「菩薩者三昧覺所持乃至不般涅槃。」


【八地菩薩。於三昧正受。覺而有所持故。雖有三昧
樂。而不作涅槃想。】


「若不持者乃至佛種則應斷。」


【三昧覺所持故。不忘大悲本願。而為眾生。若一切
滅盡。而證涅槃。即墮斷空。何眾生之能顧愍。】


「諸佛世尊乃至無量功德。」


【諸佛。所以示現如來功德者。為欲菩薩顧愍眾生
故。】


「聲聞緣覺三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


【此八地聲聞也。菩薩非不涅槃。無心於涅槃。故不
般涅槃。聲聞牽於三昧門樂。則是有心於涅槃。故
曰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


【分別部分其所得法。】


「善修心意意識相乃至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


【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皆善修也。】


「善四無碍乃至次第相續入道品法。」


【佛之分部七地菩薩所得。如此。】
[004-0313b]


「不令菩薩乃至立地次第。」


【佛所以立地次第。而分部七地者。為此。】


「大慧。彼實無有。乃至除自心現量。」


【諸地次第。皆是自心所現。其實無有若生若滅。如
來於此但指惟心。而一切生滅頓了。】


「所謂地次第相續及乃至及說三界種種行。」


【世尊及諸佛。以對治眾生病故。有諸地次第。及三
界種種行之說。愚夫不覺而有執著。殊不知佛說
而未甞說也。
頌曰。


「 十地皆因邪徑設
 那堪地上有聲聞
 初根斷滅方歸正
 七地惟心妄始分
 八地常持三昧覺
 每於群品布慈雲
 自心若了無餘事
 階漸紛綸只謾云」


滅諸地而證圓覺分第六十三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


【謂聲聞在第八地者。】


「滅三昧門樂乃至妄想涅槃想。」


【謂有人法無我之相。及攝受法之見。盖以妄想心。
為涅槃故。】


「非寂滅智慧覺乃至本願哀愍大悲成就。」


【第八菩薩。見寂滅三昧樂門。便能憶持本願。依大
慈悲。成就眾生。】


「知分別十無盡句乃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


【八地菩薩。巳離諸法妄想。於是復修一切佛法。非
[004-0313c]
因於此。則餘無所生。然所以生。非妄想生。隨智慧
生。】


「得如來自覺地乃至為正為邪非正非邪。」


【八地菩薩。於如來自覺之地。如人夢。臨大水欲渡。
其身未渡中間。忽然便寤。寤已思惟。此為是實。為
復是虗。】


「餘無始見聞覺識乃至心意意識夢現。」


【向之所見。非虗非實。唯是無始見聞覺識習氣所
薰。不離有無二相。至此則心意意識。一切頓覺。悉
如幻夢。隨緣而現。無去之之想。覺巳則滅。無留之
之情。故曰夢現。謂之夢現。則現巳還滅。非有斷滅
之想也。】


「大慧。如是菩薩摩訶薩。於第八菩薩地。乃至行巳作
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第八地。巳無妄想生之見。所可見者。乃初地轉進。
至七地。所修行者。皆第八地所見之妄想也。唯見
一切如幻。而善離攝所攝心。至此疑墮於空。而乃
勤修佛法。未得令得。故曰方便。】


「大慧。此是菩薩涅槃。乃至得無生法忍。」


【見如幻巳。而又復作佛事。此乃涅槃方便。非壞滅
諸法。名為涅槃。故曰不壞。盖由善離心意意識。是
以得證無生法忍。】


「大慧於第一義乃至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次第說。為喻菩薩之入外道邪徑者。妄想寂滅。皆
[004-0314a]
是對治法。若第一義諦。一切根量滅。則妄想寂滅。
皆無所有矣。】


「 心量地第七」



【第七地。未離心量。】


「 無所有第八」



【至第八。方無所有。】


「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何次」



【頌曰。


「 纔登八地絕疑情
 心量因緣更不萌
 自得涅槃方便巧
 巳離意識頓無生
 自心覺了誰求寂
 佛法何妨度眾盲
 若到如來無所證
 夢中度水覺何曾」


離常無常分第六十四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乃至常者有作主過。」


【謂常者。是於虗寂中。強立真常之性。故云作主。】


「常者一切外道乃至非常非作常。有過故。」


【如來之常。非無因而常。亦非作主而常。常與作常。
皆不免有過故。】


「若如來無常者乃至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


【五陰相相。本來無性。若必欲陰壞。而諸相斷滅。然
佛如來。實非斷滅。】


「大慧一切所作乃至一切皆無常過。」


【若謂無常如缾衣之無定相。則一切法。皆墮無常。】


「一切智眾具方便應無義。以所作故。」
[004-0314b]


【若一切所作皆無常。則一切智眾皆具有。所修福
慧。悉空無義。以無常有所作故。】


「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乃至自覺聖智眾具無義過。」


【前言如來非無常。此言如來非常。若如虗空之常
空無所有。則自覺聖智眾皆具有。一切皆無義矣。】


「大慧譬如虗空乃至是故如來非常。」


【此言雖非如虗空常。然亦如虗空之性無所變動。
離常無常等過。一有所說。即有情量名相。幾何而
不墮於常無常耶。】


「復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乃至以無生常過故如
來非常。」


【執無生而有常。如兔馬等角。悉無所有。則一切方
便皆無義。若是又墮斷見。此如來所以非常。】


「復次大慧。更有餘事乃至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
常。」


【此述如來實有常住之法。而非世之所謂常無常
者。】


「大慧若如來出世乃至諸佛如來無間住。」


【聲聞緣覺。與如來所得智。皆無間斷。故曰住。】


「不住虗空。亦非愚夫之所覺知。乃至如來不從不實
虗妄想生。」


【謂如來無間之智。畢定常住。非住虗空。非墮陰識。
但離妄緣。即如如矣。】


「大慧以二法故乃至無二生相故。」
[004-0314c]


【語常無常則有二法。唯不二法。乃能寂靜。諸法以
不二法者。無生無二。無性相故。】


「 眾具無義者
 生常無常過
 若無分別覺
 永離常無常
 從其所立宗
 則有眾雜義
 等觀自心量
 言說不可得」



【頌曰。


「 楞伽頂上絕纖塵
 常與無常屬作因
 兔角無生歸斷見
 虗空籠統亦非真
 若能自覺方為道
 纔有言辭便不親
 須到如來無間智
 超然常住邁群倫」


滅識即藏分第六十五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乃至生無明住地。
與七識俱。」


【無明本無住地。以有識藏乃生。】


「如海浪身乃至畢竟清淨。」


【言如來藏。離作無常。及有我論。】


「其餘諸識有生有滅。」


【若墮於識。即有生滅。】


「意意識等念念有七。」


【言因意識而有七識。】


「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


【起苦樂受。故云不覺。】


「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


【因貪生故。乃生貪著。】
[004-0315a]


「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乃至自共相攝受生
陰界入。」


【謂如來藏識藏。止是其名不同。因彼識藏。而有攀
緣。故生諸識。然非聲聞外道所知境界。以彼不覺
二無我。及於蘊界處。而取自相共相故。】


「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乃至相續轉進。」


【謂修行者。若見如來藏。及五法三自性。於人法悉
皆無我。乃能滅諸地次第。而住不動地。】


「得十三昧道門樂乃至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


【以觀察佛法自願。則能顧愍眾生。不滯空寂。故於
三昧門樂及實際。皆不受。】


「及身智意生。」


【所立之智。如意之生。】


「離三昧行。」


【著三昧行。即有三昧相。故當離之。】


「當淨如來及識藏名乃至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


【有如來藏及識藏二種名。則有是性相。而生滅起
矣。故當淨之。淨之則無所有也。】


「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乃至不捨方便。」


【雖曰如來藏。無名亦無生滅。而諸聖亦未甞與木
石同性。故悉有生滅。以是故。修行者。雖自覺聖智
法樂現前。而不捨於勇猛精進。故曰不捨方便。】


「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乃至非諸如來。」


【如來無我之藏。如如絕想。本來清淨。一切聲緣而
[004-0315b]
以想見。盖由客塵所覆而見不淨。】


「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自覺境界。常現在前。則不復有心想之見。盖以無
客塵覆故。】


「大慧我於此義乃至令勝鬘夫人。」


【藏中勝鬘經。是也。】


「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


【知聲聞計著寂滅。則如來藏不可離。知心想有生
滅見。則如來藏不可即。以是唯佛菩薩智慧境界。】


「莫但聞聲作知足想。」


【未能自覺。故曰聞覺。】


「 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



【二種。謂藏與識。】


「 智者則遠離
 如鏡像現心」



【心之所現。如鏡現像。】


「 心為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
 妄想觀伎眾」



【頌曰。


「 如來寶藏只虗名
 善惡皆由彼造成
 諸識盡時方合道
 靈機不染始無生
 有心作想應難淨
 真諦攀緣亦未精
 爭似現前無覆盖
 還如摩勒掌中擎」


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分別相分第六十六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乃至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
[004-0315c]


【謂修行者。若觀察此法。入於如來自覺境界。則得
現法樂三昧。常現在前。未甞闇昧。所謂猶如掌中
視阿摩勒果。】


「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乃至離相所相及生
住滅從自心妄想生。」


【無實如幻。奔馳如野馬。隨現如水月。彼皆自現。其
自現之性。本來離我離相。皆從自心妄想而生。】


「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


【謂以象馬等名。而顯其相。】


「大慧正智者乃至猶如過客。」


【非有斷滅之相故。】


「捨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


【離有無二見。及建立誹謗之所知。】


「名相不生。」


【非必不立名相。名相自不生矣。】


「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


【分別如幻等法。而證自得聖智。所行法相。】


「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


【隨意生解。曰意解。】


「法身離意所作。」


【法身無為。悉離意識之所作。至此乃名如如。】


「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乃至為各有自相宗。」


【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而皆不離
[004-0316a]
於五法之內。故曰入於五法。】


「佛告大慧三種自性乃至是妄想自性。」


【本無名相。皆妄想生。】


「若依彼妄想生乃至各別分別持。」


【心本無所持。以分別諸相。而有所持。故曰分別持。
以是故有緣起。】


「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


【識有身財。故曰身相。】


「若如是相名為缾等。」


【謂有缾相。即有缾名。】


「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若依缾相。而生缾名。心及心法。皆然。】


「始終無覺。」


【凡有覺。皆覺想。】


「施設顯示於彼。」


【示彼眾生。】


「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


【無復有聲聞外道之相。故曰不得相。】


「 正智及如如
 是則為成相」



【頌曰。


「 三般自性示真詮
 悉入楞伽五法玄
 須了相名皆是妄
 逈離妄想即忘緣
 如如正智何須覺
 人法忘情始得圓
 高步便超三界外
 從茲親摘火中蓮」

[004-0316b]


優曇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佛告大慧莫如說受。乃至諸佛易見。非如優曇鉢華
難得見故。息方便求。」


【若言難遇如優曇鉢華。即生退怯。故說易見如恒
河沙。所以誘之欲其進也。】


「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乃至優曇鉢華無巳見今見當
見。」


【說諸佛出世。如優曇鉢華者。依可化眾生故。故云
觀諸受化者。】


「如來者世間悉見乃至如優曇鉢華。」


【謂世間雖悉見如來。而不得自覺聖智境界。故說
言如優曇鉢華。】


「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


【謂自覺聖智所得。世間無等。過諸譬喻。故云過世
間望。】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無有過咎。」


【譬佛如沙。非為多故。所譬具在下文。非一義也。】


「猶如恒河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


【其待魚鼈輸收等物。等無有異。故曰又斷貪恚。】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乃至如是如來法身如恒沙不
壞。」


【地以火生。而愚夫作地燒想。地實不燒。一切有身
俱壞。凡夫作法身壞想。而如來法身實不壞。】


「如來法身非是身法。」
[004-0316c]


【身法。即有壞之身相。】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乃至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以
大悲故。」


【眾生極苦。遂感如來發大悲本願。故曰逼迫猶壓
沙也。壓沙而油不可得。欲令如來。捨離法界中深
心願樂。亦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乃至是故說言如恒河沙。」


【沙譬則一切諸法。水譬則涅槃流法。雖千變皆隨
涅槃。未有一法而不涅槃者。故曰非無水也。雖所
說一切法。皆隨涅槃流。而未甞隨諸去流轉。故曰
隨流而性常。】


「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


【以涅槃非壞故。不隨諸去流轉。】


「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乃至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
名。」


【無始因滅。然後覺知自心所現。覺心自現。則能了
知外境。不為妄想所轉。故名解脫。解脫者。非是壞
滅。雖說無邊。非都無所有。曰無邊者。亦為眾生妄
想。而立異名耳。】


「觀察內外離於妄想乃至一切諸法悉皆寂靜。」


【謂以解脫知見。觀察內外諸法。則離於妄想。無別
有眾生。盖以即此妄想。名為眾生故。如是觀者。智
及爾炎。悉皆寂靜。以解脫者。識破眾生妄想心故。
故下文云云。】
[004-0317a]


「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一切妄想。不患不滅。惟患其不能識了。若能識了。
則妄想無自而生。所謂解脫者此也。】


「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頌曰。


「 譬彼優曇亦未親
 恒沙設喻義兼陳
 不流不去如常寂
 無減無增類法身
 逈絕因緣何所異
 任他惱亂不曾嗔
 為君更說無窮量
 還似光明照剎塵」


剎那壞相差別分第六十八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
壞相。」


【剎那念也。一念之頃。心意俱生。展轉變壞故。曰剎
那壞相。盖愚夫計著識相而然。】


「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


【識習氣。有善不善分別。此剎那見也。】


「大慧修三昧樂乃至為賢聖善無漏。」


【法樂現前而住。則無復妄想矣。此謂非剎那者。】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


【如來藏。識藏。其實一也。以其未墮名相。則曰如來
藏。以其墮於名相。則號為識藏。故曰名識藏。】


「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乃至形相差別攝受。」


【不壞身猶真識也。隨順意識而生。生巳還滅。若不
覺自心所現。則次第滅時。別識生起。取於種種形
[004-0317b]
相差別。】


「意識五識乃至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


【謂念念不住。故名剎那。】


「大慧剎那者乃至識習氣剎那。」


【剎那壞者。識習氣也。如來藏與意俱生。乃有剎那
壞相。】


「無漏習氣非剎那乃至以斷見壞無為法。」


【凡愚。計著一切諸法剎那變壞。而不能知一切諸
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乃計無為。同諸法壞。是墮
斷見。故曰以斷見壞無為法。】


「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


【七識剎那變壞。不與生死俱轉。故云不流轉不受
苦樂。唯如來藏生死流轉。故受苦樂。為涅槃因。】


「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乃至妄想薰心。」


【凡愚。不能了知如來之藏。起剎那見。故為妄想所
薰。】


「復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乃至而聖未曾不聖。」


【無間有剎那謂剎那非剎那者。若得無間有剎那。
則雖聖之名。亦不免於名相。故亦壞聖。亦壞而湛
然者。不期於存而獨存。是乃所以聖。故曰未曾不
聖。】


「如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滅。」


【以剎那。本無所成。亦無所壞。若得無間有剎那。則
無復剎那不剎那見。故如金剛等。何成壞之足云。】
[004-0317c]


「云何愚夫不善於我隱覆之說於內外一切法作剎
那想。」


【佛說剎那。所以息煩亂。而凡愚無知。作剎那想。


頌曰。


「 堪嘆誰知壞剎那
 若還計著又成魔
 剎那一切皆云壞
 借問真空壞得麼」


三種波羅蜜差別分第六十九



「佛告大慧波羅蜜有三種分別乃至為種種受生處。」


【欲邀福於來世。故行波羅蜜。】


「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貪於色等境界。而欲成就神通。生於梵天。非善於
六度者也。】


「出世間波羅蜜者乃至樂自已涅槃樂。」


【不覺自心所現。作涅槃想。而攝受之。故以行六波
羅為樂。】


「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乃至不生妄想。」


【覺自心現妄想。則知攝與所攝。及自心與妄想。皆
是二法以覺此。故不生妄想。】


「於諸趣攝受非分。」


【悉無諸趣攝受。故曰非分。】


「自心色相不計著。」


【聲聞緣覺。雖能滅外色相。而計著自心之色相。若
前之自已涅槃樂是也。至此則不然矣。】


「安樂一切眾生故生檀波羅蜜起上上方便。」
[004-0318a]


【為安樂眾生。而起最上方便。此善於布施也。】


「即於彼緣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羅蜜。」


【即諸境界。不起妄想。則無去取離著之見。此善於
持戒也。】


「即彼妄不生乃至是羼提波羅蜜。」


【即於不起妄想。忍知能攝所攝自性。此善於忍辱
也。】


「初中後夜精勤方便乃至是毗棃耶波羅蜜。」


【隨順如實修行。於修行方便。亦不起方便之想。此
善於精進也。】


「妄想悉滅乃至是禪波羅蜜。」


【聲聞有涅槃想。故有攝受。非此。始名禪定。】


「自心妄想非性。」


【覺自心妄想。皆非有性。故曰非性。】


「智慧觀蜜乃至先身轉勝而不可壞。」


【轉先身而即勝。如金剛之不可壞。】


「 物生則有滅
 不為愚者說」



【愚者不曉剎那義。而作想。】


「 以從彼生故
 不如實因生」



【謂非因實降而生。】


「 於不實色等
 視之苦真實」



【一切色相。無非實際。
頌曰。


「 世俗波羅樂色聲
 聲緣攝受涅槃城
 自心覺了方為上
 六度從茲絕想情」

[004-0318b]


如來說法離諸過差別分第七十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


【記。謂受記。】


「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


【授聲聞。言無上正覺。凡以誘進也。】


「化佛授聲聞記乃至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
解脫一味。」


【只解脫煩惱一味爾。】


「非智障斷。」


【聲緣。煩惱障斷。與如來同。智障不斷。與如來異。】


「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


【智障要見法無我性。乃得清淨。是智障斷也。】


「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


【謂先所習人無我見。至此而斷。然後意識捨離。是
煩惱障斷也。】


「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淨。」


【煩惱障斷。止於七識滅爾。至於法障解脫。然後識
藏習滅。故曰究竟清淨。此巳下說諸佛如來。】


「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


【本住法。即常住真心。前云如樹木心是也。一切圓
融。前後皆非有性。】


「無盡本願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


【以本願無盡故。不忘演說。然所以演說。實出於無
慮無察。】
[004-0318c]


「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無慮無察。」


【所以化人。出自正智。實無妄念故。凡所演說。無慮
無察。】


「四住地無明住地乃至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


【以無明習氣斷故。方斷二煩惱。乃至二障斷。】


「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
法。」


【如陶家輪。造出百千器類。皆因眾生所作之相。此
化佛說法也。】


「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


【既曰化佛。故云非自通處。】


「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
常見。」


【愚夫以七識身滅。而謂一切斷滅。故起斷見。不覺
識藏本無所有。執以為真常之法。故起常見。】


「自妄想故乃至四住地無明住地。」


【自妄想之慧滅。乃能解脫無明。】


習氣斷故一切過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
言。


「 諸乘非為乘
 彼則非涅槃」



【智者乘無乘及涅槃。】


「 欲色有及見」



【欲界。色界。三有。及見。】


「 或作涅槃見
 而為說常住」


[004-0319a]


【此皆因眾生。而說一切法。
頌曰。


「 大慈金口何曾失
 誘進聲緣故佛同
 巳了妄緣冥慮察
 不忘本願演宗風
 藏心輪轉非無漏
 化佛因他豈自通
 若識如來真境界
 逈離根量等虗空」


戒飲食分第七十一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言。


「 智慧富貴家
 斯由不食肉」



【頌曰。


「 如來不食度群倫
 況嗜腥羶染穢人
 秘典一時都禁斷
 修行從此得通津」



總頌曰。


「 如來只為閔痴盲
 豈憚相將入草行
 紙筆跡中傳了義
 胸喉響裏演無生
 也知明月元非指
 要覔真金不免烹
 若問楞伽端的意
 舉頭擬議八千程」


楞伽經纂卷第四大尾
[004-0319b]

No. 325-B


楞伽後序


世疑。達磨西來。不立文字。以楞伽秘典。為非達磨所
傳。乃魏流支文妄。嗚呼。是未甞知祖意。面壁九年。杜
絕言句。門人得髓。不容以聲。此西來之旨也。柰何後
學智劣。世遠師訛。無所折正。學者必待揚眉拭眥而
盡得之。則達磨之教。得其傳者幾希矣。是故。我祖不
免取上乘一心之典。併以傳授。且曰。吾有楞伽四卷。
是佛之心印。使法亡而典存。上根利器者。可由此而
證道。傳訛習異者。亦可由此而折正。雖歷百千世。而
宗風不墜者其有賴於斯乎。馬祖甞曰。達磨自天竺
來。傳上乘一心之法。引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以無
門為法門。其言著在方𠕋。以達磨授經之言為非。則
馬祖亦誣人矣。夫馬祖師讓。讓師六祖。其言必有師
承。使楞伽果出於流支之偽濫。胡不折正於馬祖。獨
於數百歲而下。折正於人乎。流支之說果何經據而
云。以傳燈為出於景德之後。今為此說者。果出於景
德之前乎。若以二祖非人勿傳之說為非。是未甞知
先聖有醍醐上味。飜為毒藥之語也。今楞伽無傳則
巳。其文具存。試取而讀之。有一言違先聖之旨乎。但
恐其句讀之難。非麤心者所能分別也。去聖時遙。邪
說增熾。斯典備存。尚不知取而讀之。以為之折正。況
[004-0319c]
欲盡毀棄。以為非達磨所傳。復如何哉。以為吾宗不
立文字。一切斷滅之。則三祖之信心銘。四祖之禪宗
論。六祖之壇經。皆數千言。盡可焚置。而靈山所付特
可委之迦葉。又何用阿難區區為之結集。殊不知面
壁得髓之說。乃達磨之拈花也。楞伽四卷。乃達磨之
一大藏教也。聖人立法。自有權實。安可執一而論。夫
以八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語楞伽之一二則可矣。
究楞伽之意故。有盡竹帛所不能載者。此達磨所謂
可惜後人以為名相去在。正今日之弊也。吾將纂述
斯典。為之詮釋。使文順而義明。冀學者易於觀覧。以
大闡揚達磨之宗。使有見聞者。槩可成佛。遽得此說。
誠可駭嘆。因以為之辨云。


太姥野人楊彥國

No. 325-C


楊居士楞伽經纂後序


昔馬祖謂。楞伽以佛語心為宗。以無門為法門。居士
楊公謂。以心為宗。則心外無宗。以無門為法門。則有
門非法。此楞伽之指要也。其所發明事相。專論五法
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故。又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又
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又名言說妄想相心經。居士
[004-0320a]
謂。心本無名。以現得名。故云言說妄想相心。此佛語
心之大意也。云佛語心者。以其始終所論。不離妄想。
以至論倒不倒妄想。起聖凡種性。雖聖種性。亦由不
顛倒妄想而起。名為妄想。其實自心現量。大哉心量。
雖十方虗空山河大地。不出其中。修行者。乃欲滅除
妄想。而求真諦。殊不知心之有想。猶海之有浪。欲捨
浪而觀海。亦猶捨煩惱而求菩提。捨惑亂而求戒定。
其可得乎。由此觀之。唯能知妄想之可以凡可以聖。
然後可與論楞伽大旨。嗚呼。身心世界。居妄想中。不
自知覺。乃欲滅想求真。去道愈遠。此佛所以特假海
浪。以諭大慧。至於大慧。問不實妄想。云何而生。則曰
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論妄想生滅則曰。聖賢如性。
自性妄想亦不異。以至反覆詰難。則告之曰。前聖所
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獨一靜處。自覺觀察。離見妄
想。其告之深切著明如此。故居士嘆言。迷此則生死
河。悟此則涅槃樂。其有得於斯歟。後之學者。假此微
言。求自覺悟。當如此經所指。獨依於義。不依於文。要
在默契幽深。回光返照。則楞伽印心之說。當自得於
言說思惟之表。若或執此經文。以求心要。是猶刻舟
求劒。其蹉過遠矣。昔慧滿甞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
是虗妄。今乃重加心相。又增議論。深違佛旨。斯可謂
善觀楞伽者也。此經。雖以五法等事相為主論。然皆
隨而排遣。未甞泥於一法。自非深明義趣。巳捨筌蹄。
其能不滯於言說文字間乎。居士。福州長溪人。家于
[004-0320b]
瀲浦。余建炎間。作邑長溪時。居士巳去世。三十餘年
矣。聞有是經纂。特趨瀲浦。謁其弟惇禮察院。得其所
藏之本。察院公。其言居士。自少為學。有雋聲。一舉不
第。便有遯世之意。去參諸方。深造禪理。既而結茅太
姥之下。徧閱內典。獨於楞伽。自有所得。若夙緣所契。
研窮咀味。凡數十年。乃作此論。臨終戒其子。以親書
副本藏諸柩。仍建小塔于大姥左峰之巔。以淨本置
其中。歲久。塔頂夜有光。村人疑有物。遂窮之。唯有文
字四秩。由是散失民間。察院公。宦游既歸。乃復求訪
得之。觀其分章作偈。顧雖諸禪老宿。皆瞪眎而不敢
眦睨。非大手筆。其誰能之。名經纂者。以明其非注釋
云耳。


紹興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左太中大夫。充
敷文閣待制。知福州軍州事。提舉學事。兼管內勸農
使。充福建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歸安縣開國男。
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沈調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