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15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宋-從義 (master)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卷第三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釋壽量品



觀經疏中釋壽量義與今文句辭意大同其間或有
語句小異至下臨文具為點出於中為二初釋品題
又為二初正釋次總結初又為二初正釋次重解初
文為二初約圓論三佛釋次別約報身釋初文為二
初正明圓論三佛又為二初約理本明三身壽量俱
亡佛本者理本也無身者亡三身也無壽者亡三壽
也無量者亡三量也三身壽量俱不可得如輔行云
三諦無形俱不可見也四明云但無有相隨情之三
非無性具微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淨穢法門
若一向無何異小乘所詮真理云云今謂性具身壽只
是假名相說若非假名相說安有性具身壽此文正
談佛之理本三身三壽三量俱亡何得濫同性具身
壽立法之義釋籤云因果既泯理性自亡又云亡淨
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由了染淨空中
自亡又云一尚無一豈有九三金錍亦云雖一一徧
亦無所在義例又云對華說空空無名字以此細推
諸法皆爾斯等格言豈是小乘所詮真理何得謂之
真佛究竟淨穢法門一尚無一豈有性具之三乎霅
川義章雖巳破之余患世迷故茲擊節耳非敢人情
也。


隨順世間下次約隨緣明三身壽量俱立文為三初
[003-0402a]
總明理本雖無隨世則有假名詮辨故曰而論既云
隨順世間而論三身壽量是則隨智隨情隨情智等
不可不辨何者約理本無隨智等三約事則有三種
之相故止觀云若為緣說不出三意即其證也故知
若非隨世而說是則法身名字尚無豈有報應之可
得邪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不其然乎若乃不得而得
三身究然自是隨世假立之耳不可濫同理本寂滅也
法身下次別釋文為三初釋法身壽量文為二初正
釋文為三初釋法身文中先釋法字故云師軌法性
也法者則也師者軌也軌者法也涅槃所謂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次釋身字故云還以法性為身也以身
無別身全是法性故也身者聚義法身即是理法聚
也即下文云一切智為頭第一義諦為髻等也此身
非色質等總而簡之故云非色質非心智別而簡之
故云非陰界入等以陰界入三科雖異不出色心故
也亦可謂之約五陰簡故非色心五陰既爾界入亦
然兼而舉之故云非陰界入也法身是理陰等是事
理事常分是故法身非色心等即諸文中不即義也
故不可以不離難之此正簡於勝劣兩應以由勝劣
兩應不出色心故也色有形體是故云質心有覺知
所以云智問何故不簡自受用報答中邊對辨其實
須簡今約事理智與體冥順於下文報身之義是故
但簡勝劣二應須知劣應唯在同居穢土分段生身
勝應通於同居淨土分段生身及以界外法性尊特
[003-0402b]
良以尊特他受用報亦名勝應故也言強指者猶假
立之謂也既非陰等色心諸法只得強指法性為身
耳何者理本無身隨世則有故云強指法性為身法
身既爾法壽法量例之可知妙玄既判仁王經中法
性五陰名為俗諦而四明以常住五陰釋今法身是
則法身欲為陰入之所攝持灼然違戾大師之說。


法性壽下次釋法身之壽法華文句云壽者受義真
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非報得命根亦無連持者簡
非應身之壽也故法華文句釋應身之壽云一期報
得百年不斷故名為受輔行云一期曰壽連持曰命
壽煗識三未曾相離煗即是身壽即是息由有息風
連持此身方名一期報得不斷應身之壽既是報得
命根連持不斷而法身之壽非此豈非簡於應身之
壽但須了知今文報得命根連持不斷兼於勝劣兩
應耳不遷者不為三相之所遷移也不變者不為四
心之所變動也三相四心名雖通小不遷不變理唯
在圓。


此壽下三釋法身之量法華文句云量者詮量也詮
量法壽之量非長量也亦非短量者非劣應之短量
也故下文釋應身量云應同長短為量也無延無促
者只是非長非短耳故法華文句云緣長同長緣促
同促也毗盧遮那徧一切處故云法界同虗空量孤
山云法報體一雙非兩應斯言盡美但將應身定是
有量未為盡善耳。


此即下次結示此即非身者非
[003-0402c]
色心陰界入等勝劣二應也之身者指法性為之身
也之字但是語助而巳無壽之壽不量之量例此可
解。


次釋報身壽量文為三初修行所感以立報名文為
二初正立酬因曰報身亦聚義即智法聚也報身之
果既是酬因故得報身是修行所感也修行者修子
之行也所感者感果也果有二種一習果二報果感
習果者如妙玄云一念相應大覺朗然無上菩提智
德習果了因所感也感報果者亦如妙玄云大般涅
槃斷德報果緣因所感也法華下次引證者引法華
證智德習果也引涅槃證斷德報果也引法華者文
句具引經云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記云初句證報體次句證報因次句證
報用次句證報力今文且引久修業所得以證報因
耳亦可將於久修證因所得證果引涅槃者大般涅
槃即是斷德亦由因中修道得此斷德故也既言修
行所感正是自受用報若他受用報亦名為應如下
應身六能之中常壽無量是也又止觀云不生不生
名大涅槃修道得故仍釋之曰果由因剋故言修道
得故斷德巳圓無明不生智德巳圓般若不生次言
不生不生也。


如如下次明智契於境故有報身者智契於境果滿
名報若不爾者一切眾生無不圓滿何須修行方始
感報故盧舍那翻為淨滿正約自報若乃翻為光明
[003-0403a]
徧照正約他報又復兩翻俱通自他然他受用亦報
亦應應非無智故得勝應亦名報身也言如如智照
如如境者文句記云境智各雙言之者只是能如如
於所如所如如於能如此用金光明意也故輔行引
金光明第一云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處故境界清
淨智亦清淨處即是境境智俱淨又云法如如智如
如即是境智相稱故也境如如於智智如如於境是
故境智各言如如也今謂所如如於能如故云如如
智也即是境如如於智也能如如於所如故云照如
如境也即是智如如於境也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
相冥者正明能如如於所如智如如於境也智慧是
能如法性是所如法性是法身智慧是報身亦應更
云如如境發如如智文無者略耳法華文句云以如
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記云由冥
故發發方名報如兩蓋相應者法假喻彰故云如也
應者當也即是相當相稱故也法華文句云境既無
邊智亦如是函大蓋大記云函譬境也蓋譬智也由
相稱故有含藏用所藏之物方住外資今謂外資即
是下文大用六能也冥者韻集云暗也今謂相冥猶
相合也所譬境智相稱相合其義是一但是舉其函
蓋水乳兩事為喻耳不可於中別生異論若謂不然
法華文句但舉函蓋如何消之。


法身下三例法身之境以釋報身壽量菩提智慧既
與法性相應相稱故得例於法身壽量以釋報身壽
[003-0403b]
量也於中為三初釋報身法身非身非不身者前法
身文中云非色非心等語猶通總至今文中方乃別
簡言非身者非勝應之身也非不身者非劣應之身
也不亦非也此用孤山之說也四明云非身非應身
也非不身者非報身也今所不取是故須知法身既
乃雙非勝劣智契法身亦非兩應故云智既應冥亦
非身非不身也強名去聲此智為報身者智與體冥既
非兩應克論報身必須指召故以智慧而為報身故
知強名即是假立詮召之辭也。


法壽下次釋報身之壽前法壽文中但云非報得命
根連持等今文乃云非常非無常故知亦是總別之
異耳觀經疏云法壽非壽非不壽者今文非常即彼
文非壽也今文非無常即彼文非不壽也非常者非
勝應之常也非無常者非劣應之無常也智冥法壽
亦非常非無常準斯可見四明云非壽者非應壽也
非不壽者非報壽也若爾今云非常非無常豈可亦
作先應次報而釋邪四明又解下文六能常壽是報
無常壽是應前後矛盾學者知之強名常為壽者智
冥於境既非兩應克論報身之壽正是於常故也觀
經疏云強名非壽為壽者以前法身壽量之後既結
示云此即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量故得例於
法身壽量之境以釋報身壽量之智所以報身壽量
亦是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量也而言非壽者
非即無也是則下文謂之強名無量為量者即不量
[003-0403c]
之量也前文謂之強名此智為報身者即非身之身
也故知此句云強名非壽為壽與上句云智既應冥
亦非壽其語雖同其意永別何者以上句云智既應
冥亦非壽乃是所非之壽故也所非之壽既爾所非
無量亦然思之。


法量下三釋報身之量前釋身壽中皆先勝次劣今
釋中乃先劣次勝故云非量非無量也文體從便先
後無在人不見之一向作於先應次報對當消釋深
不便矣前法身量文中云非長量非短量今文云非
量者即前非短量也非無量者即前非長量也法量
既爾智冥亦然強名無量為量者智冥法量既非二
應克論故身正是無量故法華文句云境既無量智
亦如是故法報體一即境智無量而雙非兩應即非
身非不身等。


三釋應身壽量文為二初正釋應身壽量文為三初
釋應身觀經疏云應同萬物為身也物身非一故云
萬也應亦隨之故云同耳次釋應身之壽三釋應身
之量法華文句云應身同緣長同長緣促同促云云
自彼於我何為文句記云應身同緣者明功能也次
緣長下明應用也三云云下明應即體也。


智與體冥下次明應用由法報而起文為二初總明
境智和合能起大用又為二初正明妙玄云藏通兩
教但云齊業齊緣不得非長非短而長而短別圓地
住得非長非短而長而短今云智與體冥即非長非
[003-0404a]
短也能起大用即而長而短也而長故名為勝應而
短故名為劣應雖有勝有劣莫不皆是無方大用是
故釋迦五時始終壽年八十乃是智與體冥能起大
用隨同居土之機現劣應之短文句記云實位補處輔應化佛示歷五味
由是明之五時說法始終之相但是分段應化生身耳彌陀隨同居淨土之機

現勝應之長雖有長有短只是分段生身佛佛不同
耳若乃界外法性尊特他報勝應常住之壽佛佛皆
同則無優降差別之異也是故十方三世諸佛但同
舍那一尊特耳的無三品四品之殊也是則三土勝
劣長短皆是智與體冥能起大用矣四明云依業識
者不但覩報亦能見應以知全體起二應用故現大
小無非尊特今謂不然何者法華文句云體即實相
無有分別空中為體即法報相冥故非長非短用則立法差降不同妙假
為用故應同物身即而長而短若許全體起二應用是則勝劣終自

炳然何得謂之隨現大小無非尊特二用既皆全體
而起何得唯談尊特勝應不許分段劣應生身若許
分段劣應生身名為大用何故不許法華教生乃是
生身若謂生身但在藏通法華短中分身侍者地涌
菩薩妙音東來問訊起居少病少惱豈可問訊藏通
生身若謂問訊尊特身者大論那云但問生身不問
法性尊特身邪玅玄那云生身示病法身無疾邪況
玄籤云法身菩薩進道無定或從生身佛邊聞法進
道豈是藏通生身之佛邪或從法身如大論云法性
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此約界外得作此說莫是則
[003-0404b]
谿不曉中道感應即劣是勝乎是知若不約於界外
說尊特身無有是處四明不知便將界內分段生身
以為尊特又謂尊特有病有惱遂將舍那藏塵相好
定是分段生滅之身此則灼然勝劣不分報應莫辨
矣。


如水銀下次引證者此引菩提流支法界性論中文
也於中為二初喻水銀和真金者喻智與體冥也能
塗諸色像者喻能起大用也功德下次合功德和法
身合上句也處處應現往合次句也。


能為身下次別示應用之相不同文為二初雙明二
用不同前明法報體一故雙非兩應今明二用不同
故委示六能然前文中及觀經疏明法報雙非中身
壽次第與今全同量與無量與今則別何者以前文
中及觀經疏明雙非中先言非量次言無量次言有
量故也上文既云智與體冥能起大用故知今文身
非身等正是別圓地住巳上乃至妙覺分滿之用化
復作化不可濫同藏通兩教齊業齊緣終歸灰斷也
四明云此二應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機依事業二
識而見恐未可也何者以起信論及今文句前文釋
佛正約四教大小機分真中二理事業二識所住所
見今文正約別圓地住乃至妙覺法報體一而有六
能之用故也且前藏通真理事識豈有全體之用化
復作化者哉應知上文法報雙非勝應則兼界外尊
特及以同居淨土生身劣應但在同居穢土八十七
[003-0404c]
百分段之軀今文與前意則稍別何者彌陀雖是勝
應之長但是分段實有斯限還屬無常有量收之是
故今文專約界外法住尊特他受用報勝應之身常
壽無量以對界內同居淨穢分段勝劣非身無常有
量而分六能之義也界外尊特身常無量如大論云
法性身佛光明無量色像無邊尊特之身猶如虗空
為法性身菩薩說法聽法之眾非生死身何況佛耶
釋籤判云此約界外得作此說若同居淨穢分段勝
劣非身無常有量如下文中有量有二義是也問四
明云身是生身非身是報引小般若佛說非身是名
大身今何不取答彼經非身自是空理今文非身乃
屬應用體用不同所以不取問若準釋籤定判尊特
唯在界外者界外同居豈不現於尊特之相答界內
所現還是現於界外之相耳良以尊特光明色像無
量無邊本非同居之相故也然於界內現界外相有
分全如華嚴藏塵相好分如方等般若法華於丈六
身三十二相隨現一相二相三相等尊勝巍巍以表
所說實相法身故淨名疏解現相序於是委明華嚴
方等般若法華四度現於尊勝巍巍是以法華文句
云從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乃至以佛舍利起塔名現
相序故知如來放光即是現於勝應又輔行云引出
宅巳示尊特身說難思法彈斥洮汰得授記莂然則
現變雖是尊特至於收攝還是生身是故法華定起
收光以至下文神力品中現神變巳還攝舌相等即
[003-0405a]
其意也非謂界內分段丈六生身不須現起便是尊
勝故須現之方名尊特故法華云現神變相放大光
明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云云孤山謂身常無量是
山斤海渧勝應之長即同彌陀有量之無量也非身無常有量有
二義作釋疑消之乃云身常無量是有量之無量其
實有量也斯蓋孤山不曉今文六能之義是約界外
法性尊特與界內分段生身對分故也若依孤山專
約同居勝劣兩應以消六能是則界外尊特勝應攝
屬於何豈可界外尊特勝應不是大用六能收之而
云應身定是有量者殊乖界外尊特勝應身常無量
矣有此不便故不取孤山也況下文中自於有量開
為二義何得反作釋於無量伏疑消之且彌陀既是
有量之無量何得不許是有量中收邪若不許者下
文那云實有期限孤山又謂彌陀勝應毫若須彌目
如大海正是地住所見之相斯又不可何者以上品
上生便得見佛色相具足是道種性在於地住巳前
故也。


有量有二義下次單明有量長短者法華文句約四
句中今此即是初後二句實有量而言無量如阿彌
陀實有量而言量如釋迦八中唱滅也於中為二初
正明輔行中引諸觀音疏云釋迦彌陀俱有生法二
身於生身中隨化緣故此壽有量彼壽無量今文正
論二佛生身勝劣長短即是諸觀音疏生身有量無
量矣若乃二佛法身無量即是上文身常無量法性
[003-0405b]
尊特彼此無殊也今初一句即雙標也既舉有量有
二義則無常非身皆有二義也以同居淨穢分段勝
劣不同故有長短之異若乃界外法性尊特身常無
量佛佛皆同定無優降差別之殊也次兩句即雙列
也。


次如七百下即雙釋也七百阿僧祗者釋籤引首楞
嚴經下卷堅首菩薩白世尊言佛壽幾何何時入滅
佛告堅首東方去此三萬二千佛土國名莊嚴佛號
照明莊嚴自在王如彼佛壽我壽亦爾堅首又問彼
佛壽命幾何佛告堅首汝自往問彼當答之堅首於
是往彼而問彼佛答云如釋迦壽我亦如是汝欲知
者我壽七百阿僧祗劫釋迦亦爾堅首還此向佛說
竟阿難乃云如我解佛所說彼佛即是釋迦異名佛
告阿難汝承佛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燈
明等並是釋迦分身雖云分身不同法華集分身佛此指釋迦亦於
別國出現於世壽有七百阿僧祗劫若出娑婆但齊
八十耳又此娑婆一期始終雖是八十若論機見
復不可定如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座中無央數眾或
見佛入涅槃或見住世一劫等然七百僧祗望於八
十雖則是長凡夫心智亦可算數故是有量之量也
山斤海滴都歷切水滿也字應作渧都計切實有齊限凡夫所不知
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此是有量之無量者此
明彌陀釋迦皆有生身勝應之長也山斤海滴實有
齊限者實有量也凡夫所不知者而言無量也量物
[003-0405c]
尚非思算所知如來之壽安可圖度是故謂之無有
能算釋尊壽命故以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而為
類同顯於今經如來之壽如山斤等無有能算亦是
實有量而言無量耳則不可引法華文句第二句云
實無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報身之義而為
妨也良以法報體本乃是所況所達耳而生身應長
如山斤海滴不可數知乃是能況化用故也欲詳斯
旨下更料簡云云若爾劣應之短何獨釋迦彌陀亦有
故大論云釋迦更有清淨國土如安養界彌陀亦有
不嚴淨國如娑婆界涅槃亦云西方去此三十六恒
沙有國名無勝所有莊嚴如安養界我於彼土出現
於世應知彌陀不獨壽量人天莫數身相光明菩薩
聲聞皆非人天之所知也故小本云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
聲聞弟子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故十六觀經第九佛身觀云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
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乃至下文雜想觀云如先所說無量壽佛
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知彌陀身相光明
壽命等事皆非凡夫心力所及十六觀經及以小本
既皆不是凡夫所及驗知皆是有量之無量矣。


問安養既是淨土何故乃有生身答文句記云女人
惡道無量壽國二種俱無故知但是化生之身耳言
[003-0406a]
勝應者望此釋迦丈六卑劣故彼彌陀六十萬億乃
名勝應觀經疏云無量壽佛是所觀勝境即其意也
問法華文句云實有量而言無量彌陀是也孤山云
觀無量壽佛經實是有期限之有量而題云無量故
云實有量而言無量也四明破云刊正記中錯引彼
疏彼疏云實有量而言無量者自指大小二本彌陀
耳以大小二本通被三乘故有生身有量之無量也
若十六觀經六十萬億八萬相好唯被圓人正是尊
特無量之無量矣霅川破云刊正所引其義非錯三
家異同備在方冊知何去就永祛疑滯答四明之記
深為未使何者釋迦彌陀十方諸佛分段生身則有
勝劣長短優降名號不同身量殊異若乃界外法性
尊特但同是一耳則無差降也故下文云若見四佛
佛身不同即是應佛弟子眾多故若見四佛同尊特
身一身一智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觀經正說同居
淨土彌陀身高六十萬億八萬相好此與東方阿閦
如來三十二相灼然不同何得謂之是尊特身觀經
疏云無量壽者天竺稱阿彌陀又云阿彌陀無量壽
彼此方言由是而知方言雖異只是同居淨土勝應
生身之佛耳是故天竺名阿彌陀此方乃稱無量壽
也故此但約實有量之無量而勸耳不約實無量而
譯也何者以實無量是法性尊特乃約盧舍那翻為
光明徧照故也彌陀翻名既爾釋迦翻名準知故不
可以釋迦彌陀生身勝劣濫同舍那法性尊特良由
[003-0406b]
此也四明不曉便將釋迦丈六劣應下六觀經彌陀
勝應八萬相好名為尊特大小二本阿彌陀佛謂之
生身灼然報應混沌不分根本之訛發自於此致使
所談諸文壽量悉皆顛辭而四方學者遭其所惑僅
六十載莫能牽復誠可悲哉文句記云近代翻譯法
報不分三二莫辨宜熟思之況今文句及觀經疏法
華文句皆謂彌陀是生身有量之無量何曾獨簡十
六觀經而專指於大小二本若謂專指大小二本且
小本云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非是算數之所能知此
與觀經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相
去幾何而輙判彼為生身以此為尊特若謂觀經身
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與大論中法性尊特身
量無邊其義同者且小本云光明壽命無量無邊非
是算數之所能知何故不同大論尊特常壽無量邪
觀經既云身高六十萬億由旬復云如先所說身量
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知但是六十萬億由旬
之身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名為身量無邊耳實有量
也若不爾者山斤海渧尚可知數六十萬億由旬數
量豈可不知邪彌陀身量六十萬億但是生身有量
之無量文義照然如何自迷輙斥他人據何等義名
為生身惜哉斯言駟不及矣。


問四明云觀經第九觀於佛身第十即觀觀世音身
而觀世音補彌陀處乃是別圓補處彰佛無量不同
藏通補處顯佛有量又云觀音補法身處愈彰尊特
[003-0406c]
無量之無量矣未審此說是邪非邪答此說非也釋
籤中解無邊身菩薩云身實有邊名為無邊如阿彌
陀壽實有量而名無量若壽無量如何得有觀音補
處由是而知觀經觀音但補彌陀分段生身有量之
無量處耳何得謂之別圓補處彰佛無量釋籤既云
若壽無量如何得有觀音補處驗知尊特常壽無量
定無補處劫國之異于何不見輙謂觀音補法身處
愈彰尊持無量之無量邪又法華文句云實無量而
言無量乃是遮那中道法身何得却將他報尊特常
壽無量濫作法身無量之無量而說邪。


問他報尊特於四句中是何句收答是第二句實無
量而言量收謂報身實是無量而品題言壽量故云
如此品及金光明也故此下文及法華文句解壽量
題有通有別通具三身別在報身即其意也孤山云
光明是人天莫數之無量而單題壽量故云實無量
而言量也以第二句對第一句實有量而言無量但
約應身及覆成於二句耳今謂不然何者光明若是
人天莫數之無量而單題壽量名為實無量而言量
者光明縱爾此品如何嗚呼若以法華亦是人天莫
數之無量而單題壽量名為實無量而言量者何異
古人前過恒沙後倍上數神通延壽是無常邪況復
所立光明是人天莫數之無量而單題壽量殊乖文
句通別之義通具三身別在報身乃是實無量而言
量耳何得謂之但約應身反覆成於二句邪霅川云
[003-0407a]
今據生身八萬相好判為有量其實大機所解其壽
無量今謂彌陀八萬相好生身有量其實然矣大機
所解其壽無量猶自未免生身濫同尊特之過何者
彌陀生身八萬相好既是大用豈非大機所解邪豈
可生身唯被小機邪圓頓豈可無生身邪云云


應佛皆為下次結示參差者不齊之貌也此正結於
有量二義之長短耳故上文明應身壽量應同長短
及下文云信相偏疑應身有量四佛偏舉應佛無量
乃至云縱令知量知無量只是化用等皆是此義即
法華文句中初後二句實有量而言無量實有量而
言量屬下三能非身無常有量所收若上三能身常
無量乃是尊特舍那報佛即第二句實無量也故法
華文句三身翻名云毗盧法身舍那報身釋迦應身
即今文句三身之義故知今文應同長短但約釋迦
分段生身不可濫作法性尊特是知孤山約伏疑釋
有量二義謂應身是定有量者深為不便以上三能
乃是尊特實無量故問若以今文應同長短但是同
居分段生身何故六能皆是應用答報通二義有自
有他此以自報智冥法身起二應用他報尊特亦名
勝應是故乃屬上三能耳不可濫於釋迦應化生身
長短故知若迷報通二義應用進否而欲消今三身
六能任運乖失問尊特勝應是第二句實無量者何
故文句別在報智上冥下應豈非自報答尊特勝應
應非無智報智上冥下應雖爾克論法華報身長壽
[003-0407b]
正是他報而文句中別約報智上冥法身乃是明於
長壽之由文句記云長壽之由具唯法報法華論意
亦復如是人不見之定作自報灼然違戾記文之說
又文句釋常在靈山是實報土以依驗正豈非他報
縱據常在是自受用斯乃正當長壽之由故知但是
他受用耳。


然此下三融通文為二初正融通次引文證即一而
三者不橫也即三而一者不縱也不三而三故不一
不一而一故不異故不別不一故不並良以若有一
異並別則乖圓頓微妙法體故也言法體者如輔行
云二者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又義例云法與報
應一體無差寂光諸土無二無別體同故雖則相即
用殊故終自炳然故得實意體同用殊良由於此以
由體即實相無有分別故舉一即三用則立法差降
不同故勝劣宛爾四明不曉體用混和後之學者望
聲傳習自謂道真誤無量人誠堪愍矣乃會玄文者
乃解今經玄妙玄通之文也引下文證其意可解。


但信相下次結示偏疑應身之有量者生身應短有
量之量如七百僧祇及八十等是也應佛之無量者
生身應長有量之無量如山斤之喻彌陀之例也。


取意下次別約報身上冥下應釋。


又一時下次重解文為二初標列次解釋文為三初
玄義文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釋應佛壽量延促期
數者一期之數或延長或促短也次釋報佛壽量境
[003-0407c]
智和合等者即前所謂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等也
三釋法佛壽量非多非少者即前所謂非長非短也
非相應盡知者非有量也非相應不盡知者非無量
也以有量則可盡知無量不可盡知故也。


初番下次簡示文為三初簡示應佛次簡示報佛智
稱於境境既寂滅無有分別是故智亦無有分別境
稱於智明而有分別是故境亦而有分別故有分別
名之為知無所分別名為不知三簡示法佛前明法
身雙遮故云非可說非不可說今明法身而遮而照
故云深寂不可說方便亦可說也。


次引證文為二初引今文證文為三初證應身此中
引於諸天世人八部之眾無能思算山斤海渧不可
數知證量無量全同下文四偈合譬知量無量只是
化用故知四佛止疑之文但約有量之無量耳何則
以由八眾不能思算如來壽量知其齊限唯除如來
全與四偈山斤海渧無有能知釋尊壽命文意是同
若不爾者正疑之文豈可異於下文四偈合譬之說
而下文釋止疑之文約三不應及以八眾皆不能量
是釋法性不應義者將非佛意多含故有茲釋乎云云


次虗空分界下證報身三壽不可計下證法身此中
所引壽不可計及上文引虗空分界以證法報亦且
一往泛引流類其實四譬皆是生身之應長耳若不
爾者何故引於山斤海渧證量無量邪次引新本證
者彼經云時婆羅門姓憍陳如欲得如來舍利如芥
[003-0408a]
子許恭敬供養命終欲得六天富貴安樂果報時栗
車毗王子承佛神力語婆羅門言若欲願求無量功
德及六天報此金光明詩經之王難思難解福報無
窮二乘不測云云不可說等下注云云者意令更引
新本文證慈可說故王子說偈答婆羅門云設河駚
流中可生拘物華世尊身舍利畢竟不可得云云


三還源文為三初總明還只是復宗不異源即是還
復歸於宗源宗源只是道題三字金光明耳若鈍根
人以譬擬法謂金光明況於三身若利根人即法作
譬乃謂三身作金光明今從擥別為總故云還源復
宗耳以金光明是別中之總十八品是總中之別故
以壽量品之別還金光明之總也例準懺悔乃至讚
佛無不咸然細思說之云云


次初番下別釋文為三初還明義次還光義色大故
般若亦大者即境大故智亦大也三還金義。


夫解
一下三結示也。


既是兩時下第二總結也注云云
者初釋猶通以觀經疏解無量壽亦同於此故次重
釋正在今品所以引證還源意在於此故也。


次釋品文為二初釋初半品懷疑等序分次釋後半
品及下三品正宗分初文為五。


初釋第三懷疑序文為二初敘意分文分別如上者
如上文云斯乃出經者意謂四佛斷疑孤然而起其
文嶄絕故引序分安壽量中今從義便不得齊品分
割也。
[003-0408b]


次隨文釋義文為二初出人文為四初釋出處即指
處如文三字也。


菩薩者下次釋明位具存應云摩
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大也菩提道也質帝心也薩
埵成眾生也新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翻為覺有情
也。


信相者下次釋出名文為二初約教義釋能住
人名又為二初約相似之似釋言相似者內凡似於
分證如鍮比金若瓜比瓠猶光煗涉海初平也於
中又二初正釋鐵輪位者瓔珞經以鐵銅銀金瑠璃
摩尼等六輪以譬信住行向地等覺六位也次引證
又為二初引文枹音浮鼓槌也鼓是下次釋意次約真
似之似釋言真似者分證之真似於究竟也於中又
二初正釋未敢判其高下者以上聖之位本迹高下
不可以凡情局判故也準淨名疏應作四句謂本下
迹高本迹俱下初住唯得此之兩句本高迹下本迹
俱高妙覺唯得此之兩句二住巳上等覺巳還皆具
四句何者二住現為初住是本高迹下二住現為三
住是本下迹高二住現為二住若望初住是本迹俱
高若望三住是本迹俱下乃至等覺準說可知今信
相位不知屬何故云未敢判其高下次釋難中文有
兩番初番為二初難此亦下次釋又為二初正釋者
先約權行為眾故云為疑者作發起人爾次約實行
下不知上故云佛地未了疑無所嫌次法華下引證
者序品如來現變地涌品菩薩出彌勒補處並皆懷
疑大集中有生疑菩薩等者彼經舍利弗問生疑菩
[003-0408c]
薩言誰為汝作此生疑名生疑菩薩答言菩提心為
我作生疑名所以然者若不發菩提心於佛法中終
不生疑其有發於菩提心者是人則於一切佛法而
生疑惑為欲了知一切佛法故譬如國王最大太子
應紹王位每常諮問治國之法菩薩亦然發菩提心
應紹無上法王尊位亦常諮問一切佛法是故亦於
一切佛法常生疑惑以此因緣由菩提心立生疑名
我從昔來值佛菩薩及善知識未曾不問諸佛妙法
是故我真名生疑也次番又為二初難次答中言通
疑者即通惑中見惑之疑便也言別疑者即別見中
之疑使也霅川問根本無明與別見思為一為異若
一何故妙玄云界內外塵沙障如來藏通別見障第
一義空根本無明障第一義理若異何故輔行云界
外見思障中道邪答別見思即根本無明障空障中
體不二也今謂不然何者止觀云若迷實理則有界
外相應獨頭無明輔行云界外見思諸使合者既云諸使
合者何得無疑故今謂之十地有別疑也名為相應直爾障理名為獨頭

言相應者如云自此巳前皆名邪見又等覺巳來修
離見禪此即界外同體見也方便實報二土五塵為
界外思如此見思必有無明故云相應無明也故知
輔行云界外見思障中道者約相應無明而說也妙
玄云根本無明障第一義理者約獨頭無明而言也
若乃不論相應無明唯以根本無明與通別見思相
對而分者則通別見思但障第一義空也次約觀心
[003-0409a]
釋所住之處準前觀解王舍可知。


四釋歎德文為
三初分文示意作高位解釋者即前所謂真似之位
此似則高也亦應無媿色者謂信相是真似之高信
相豈可慚而不受故云亦應無媿色也令如此辨故
注云云耳供養下次解釋文為二初釋外供養佛又
為二初約教義釋法供養者此文稍略具如淨名法
供養品然今文中且以財法相對而辨若無盡意解
頸瓔珞供養觀音名法施者當知乃是達則即法以
由財中具一切法故財供養即法供養也次約觀心
釋膏者脂也次釋內種善根止觀亦云法性法界名
為大地念處觀慧名為種子云云五善根生者信進念
定慧也三植種下結示相成。


從是信相下明疑文為二初分文次解釋又為二初
釋疑之由文為三初正示疑由言遠由者諸經多云
却後三月當入涅槃言近由者如前文云信相聞深
法疑法既是常人壽那短是故懷疑也本誓擊動者
以金龍尊讚歎佛巳復作如是無量誓願乃至云此
果報當來之世值釋迦佛今既於釋迦生疑故知本
誓擊動耳次釋何因何緣通論三種皆名因者謂正
因了因緣因也此文既略者但云因緣也緣了相資
共能顯正等者緣了既乃互相資助共顯正因是故
正因名之為因緣了合之但名為緣三釋方八十年
方者正也。


從復更下次釋正生疑文為五。
[003-0409b]


初釋如佛所說不或者或當為惑。


次釋有二因緣
文為二初對前辨異前合止行同是緣了者謂前乃
合止行同為緣因同為了因也故萬行之緣智慧之
了若毀呰皆名止善方便勸修皆名行善今就止行
自作因緣者於向緣了各具止行一一皆自作其因
緣也不殺是止施食是行此二皆悉各有因緣是故
經云有二因緣乃有不殺止善因緣及以施食行善
因緣也十善下次正釋文為二初約因果一途釋途
者道也且約一道而巳未能深細故也又一途者猶
一期也亦一往也於中為正初明十善皆具止行不
殺家之止善者不殺即止善放生即是不殺家之行
善也不盜家之行善者施食是行善不盜即止善也
今就下次明止行各有因緣文為三初標示夫命下
次解釋文為二初釋不殺因緣居然者居謂居處然
即語助宥千救切者寬也夫食下次釋施食因緣食是
依報者謂飲食是人之所依感報故得之則命有立
也殞于敏切者歿也不殺下三結例孤山引舊解云然
此止行有三差別一自二他三自他共一自行者如
云不殺是止放生是行二化他者如云若不遮奪是
止方便勸修是行三自他共即自不作十惡名止勸
他修十善名行初自行中不殺不盜止行二善文句
巳說不邪婬等止行二善者不邪婬是止善禮敬是
行善不妄語是止善行實語是行善不兩舌是止善
行和合是行善不惡口是止善行輭語是行善不綺
[003-0409c]
語是止善行有義語是行善不貪嗔癡等是止善行
不淨觀及慈忍正智之心等是行善也若論因緣者
不起婬心是止善之因離於欲境是止善之緣起禮
敬心是行善之因近賢善是行善之緣餘準思之故
不具記。


此等因緣下三釋止疑所以。


此約下次歷法究竟
釋文為二初結前生後言因果者二善為因得佛為
果於義未允者以向所明止行二善各有因緣於緣
了中但是緣因少分而巳故萬行緣因智慧了因止
行二善各有因緣竟自未顯是故謂之於義未允允
者當也未允即未當也亦如前釋五戒之義大有所
云云人天下次正釋文為二初釋不殺止行文為三
初正釋文為二初總示次若遮下別釋又為二初約
偏小巳還釋文為六初明人天二善次若破下明三
藏二乘二善二若毀下明三藏菩薩二善四若修下
明通教二乘二善五誹撥下明通教菩薩二善四明
云體空字下應云六度方異二乘今謂文中既云通
教菩薩自異二乘故不須加六度兩字六若毀下明
別教菩薩二善次若誹下約圓頓釋文為二初正釋
不殺次圓人下兼明亦殺準前可知不復載釋次如
上下指廣文為二初正明故大經下次引證三而我
下釋生疑所以次釋施食因緣文為二初約事法釋
施食又為二初約事食釋次經言下約法食釋經言
即是今經流水品云未來之世當施法食於中為三
[003-0410a]
初總示文為二初正示世間法味者五戒十善也出
世法味者三乘解脫也出世上上法味者別圓菩薩
所行之道也迴邪者別教教道尚名為邪況其餘者
入正者五戒十善是世間之正三乘解脫是出世之
正別圓乃是出世間上上之正也故邪正之言義合
多種也次養卉者百草總名也鞠者養也繒似登似凌二切
者帛也緜者精曰緜麤曰絮大論云如國王子在高
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王乃使人敷厚繒褥令
墮地不死授以下次別釋設飢國人大王之饍文出
法華煩惱為薪等文出涅槃故彼經云舌為酢味無
常鹹味無我苦味樂為甜味我為辛味常為談味煩
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彼破三修故
但三味勝劣相對故成六味故略不說淨及不淨嗜
食利切者欲也此諸下三釋生疑所以
次約觀心釋不殺準前文中此亦應云觀一念心斷
諸煩惱名之為殺言逆理順唯圓有之。


三釋巳身骨髓血聞文為二初簡作非王子飤亦作飼祥
更切餧也虎具如下文捨身品說尸毗貿莫候切交易也鴿者梵

語具云尸毗迦此翻為與大論云釋迦菩薩本作國
王名曰尸毗視諸眾生猶如一子時天帝釋與天巧
師毗首羯磨欲往試之天帝化為鷹毗首變作鴿鷹
逐鴿至王之腋下鷹語王言還我鴿來王曰汝何所
食鷹言我食血肉王即稱鴿鴿身轉重王肉漸輕王
乃以手攀稱盡對於鴿諸天歎云為此小鴿如是救
[003-0410b]
之真菩薩也於是身肉平復如本非拾巳身者以父
母遺體乃是虗妄他物故也次巳身者下正釋法性
實相為巳身者此非虗妄他物故得名為巳身也眾
生無始迷法性故不覺巳身但認化物故有生死相
續無窮非特非犯者忘於持犯之相也非謂不持名
為非持檀忍等應是肉者以釋論中但云皮血骨髓
是故大師義加檀忍等為肉也。


四將此下釋充是飽滿飢餓眾生。


王餘飲食下釋況餘飲食文為三初正釋次法華下
引證文句云佛慧是深非餘六方便是餘非深別教
次第是餘亦是深然初正釋但以人天二乘為餘者
以別教是餘亦是深故且置之耳示教利喜者大論
云示者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者教人捨惡行
善利者為說法利引導令出喜者隨其所行歎之令
喜故以此四莊嚴說法三如來下釋生疑所以隨他
即隨情也隨自即隨智也然隨他等三種意語四教
三接並皆有之廣如止觀乃妙玄等又復藏通雖有
三種束而言之但名隨情說他意語入通去束之但
名隨自他意圓教但名隨自意語既通四教乃三接
等四門四悉種種不同是故皆云無量無邊此則通
釋況餘飲食及巳身等生疑所以也。


次釋第四現瑞序文為二初釋結前開後言大士者
大則簡小士者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也亦云上
士及開士等云云此一句謂句逗義通長短今此乃以
[003-0410c]
一十二字為一句也至者到也故云徹到心源等也
觀心既然觀佛亦爾故言念佛者故知念即觀念也
又以念持慧故以觀佛釋念佛也法性虗空只是心
源實際耳。


從其室下次正釋現瑞文為二初釋瑞相之意又為
二初正釋瑞者密報相者表發法華文句及淨名疏
釋現瑞序其意咸爾人情分別以密報為瑞奇異為
相相何所報常果玄賾說之至難人情悠悠不能尊
重先以異相駭變常情常情既變而生渴仰故以異
釋相以報釋瑞又復應知瑞又是相故云瑞相瑞是
能表即報也若不表報瑞相從施狀似初燿時眾何
殊精魅外道故一家釋瑞必有表報表報之瑞非下
地所測是故云密耳是知若得現瑞表報之旨終不
濫將分段生身涅同界外法性尊特以淨名疏中釋
現瑞序乃明四處現於勝應尊特故也故法華別序
三雙六瑞如來放光即其義也云云


次料簡中文有兩番初番為二初問次答次番亦二
初問次答為二初總示次若瑞下別釋又為二初釋
別在信相又為二初正釋次舉譬張家降瑞喻別在
信相所感也寧得王家受福喻非他人所招也次雖
然下釋通由眾緣又為二初正釋既云無容獨善豈
非通由眾緣次法華下引證可解。


次就文下釋瑞相之文自分四段初分文次別相為
十下明所表問此經下三料簡文有兩番初番為二
[003-0411a]
初問次答次番又為二初問徵者召也證也非者形
兆也朕直引切兆也後相者總相表因成一果也前相
者表十地因成也豈令十信頓發極果安可等覺退
為十地次答中言經家者集經之家即阿難也從容
上七恭切剋者定也斷丁貫切既云前後皆霑則真似兩因
分極二果無所妨也別相有十下第四別釋文為二
初釋別相所表又為二初標列氛氳上符分切下於云切者玉
篇云祥氣也次此之下解釋文為三初約各表一地
釋文為二初云所表之意斐斖字體俗正作亹者文彩之貌
謂以文彩倣似擬識求其大綱耳不可責其委細也
次其室下正明所表文為十段隨文消釋並可知之
注云云者一者表十地止可斐亹擬議不可責其備
悉二者且從次第竪說以次文中自明一一地中皆
具諸地功德三者十地對於十度且從教道有此諸
意故注云云耳言十度者令則但六開則成十何者
禪有願力開出願度有神通力開出力度根本定者
守本禪度般若度中有道種智開方便度有一切種
智開出智度一切智者守本般若度故華嚴等諸經
論中皆以十度對於十地並是教道之所攝耳復次
下次約表於一一地中具諸功德釋既一一地具諸
功德故知前以十度次第對於十地正從教道今此
方是圓具之義於中為二初總標次且約下別釋文
為二初別約初地釋又為二初正釋文為十初表初
地智次天紺下表初地境三有妙下表初地慈悲四
[003-0411b]
其室下表初地四德五有四下表初地四智六放大
下表初地自他此之即三千他土即十方七雨諸下
表初地四辨八作天下表初地四攝如樂樂他者上
一樂字五角切下一樂字盧各切九受天下表初地
法善十根缺下表初地諸根互用次初地功德下示
所表之意佛辨所不能宣者證道同圓地即是住故
華嚴云初住菩薩所有功德三世諸佛歎不能盡若
具足說凡夫聞之心亂發狂妙玄釋云即是三世諸
佛不知圓教初住智耳又圓初住尚自如此乃至初
地佛辨寧宣梗應作挭應作槩者大略也
次初地既然下例餘九地復次十相下三約表於一
一地中自行化他釋文為二初別約初地釋又為二
初總標次其室下別釋又為二初釋表於自行次釋
表於化他次初地下例餘九地。


次釋總相所表因圓理顯者三德之理究竟明著也
以三世間別對三德者孤山云法身是境故對國土
眾生既是十六知見翻妄知見即成真智故對般若
五陰結縛即縛成脫故對解脫今謂文中且從別說
以三對三其實然矣若通說者是故應云三千世間
即空假中三千即中則實相滿三千即空則般若滿
三千即假則解脫滿實相既圓何法不滿者中道實
相既乃究竟豈有二邊諸法不滿譬如鏡既圓明無
垢則萬象森羅無不影現矣以喻觀法大旨可知具
如圓通寓言等記云云
[003-0411c]


第三釋第五疑念序文為二初分文次歡喜下解釋
文為二初釋見相歡喜次從至心下釋默念陳疑。


第四釋第六止疑序文為二初分文示意從汝今下
次解釋文為二初釋正止疑三不應者即三身也故
大用不應即應身也法性不應即法身也智度不應
即報身也是故汝今不應思量如來三身壽命短促
以法身之境報身之智境智冥合能起大用緣長同
長緣促同促云云自彼於我何為故引釋論無量之
法而欲量之當知是人則為自覆沈溺者也何以故
下次釋釋止疑準前可見言八眾者一諸天二世人
三魔眾四梵眾五沙門六婆羅門七人八非人法華
但云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文句記
云梵即色主亦三界主魔為欲主沙門此云勤息勤
息惡故婆羅門此云淨行外道中出家云淨行種也
古人濫以此釋四眾若攝眾足何以更云天人等邪
故所列不同並是趣舉耳欲色舉主四姓舉勝六道
標善並且從勝皆取入佛法易者言之耳而今經云
諸天者除魔梵二主之外即三界諸天也世人者四
大洲人也即法華云及天人也人非人者諸文之中
以人非人結於八部人即世人非人即是鬼神故也
法身菩薩法性淨土故不在言者以法身菩薩法性
淨土並約界外今此八眾但約界內故法身菩薩居
法性淨土更不在言也生身菩薩者界內分段肉身
也住巳前名為生身登地登住名生身得忍謂生身
[003-0412a]
中能破無明得無生忍登於地住故也若生身得忍
巳捨此生身居實報土方名法身耳菩薩既然如來
亦爾故佛及弟子皆有生法二身諸文盛說安可蔽
之若得此意終不謬將界內分段生身濫同界外法
性尊特若謂不然如何消今法性身土及生身菩薩
邪莫是大師不曉中道感應妄分法身與生身不同
乎又莫是藏通生身菩薩邪云云若出家為四眾攝者
且指比丘等四此四皆有發起等四復何乖爽然出
家眾但應云二今言四者諸勢兼帶清信士女耳若
云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乃成出家五眾也菩薩戒
疏於此五上更加出家及出家尼并清信士女以成
九眾云云若以出家及出家尼并比丘比丘尼則畏出
家四眾也云云若法性身施權者從界外法性之實身
權同界內之生身也現同人法即其意也云云智性既
冥大用可解是故經中更不煩文所以但釋法性智
度更兼大用巳在其間即是釋於三不應也。


第五釋第七集眾序文為四初標。


次對餘經辨前
後如法華等並先集眾後方現瑞云云


時者下三正
釋文為二初釋時可見眾者下次釋眾文為五。



明集眾之意欲色界諸天者此語存略應云欲色界
天龍鬼八部諸菩薩等信相一人利益少等者正示
集眾之意也經中但言欲色界天不云無色界天者
戒急乘緩故又既是無色故不來聽法設使來者亦
不可見故不列耳云云龍是畜生道正報似蛇依報七
[003-0412b]
寶宮殿與諸天相似亦能變形為端正人戒緩乘急
所以來耳乾闥婆此云香陰不噉酒肉唯香資陰又
云是天主幢倒樂神居十寶山戒緩故墮神中行施
故果報似天阿修羅此云無酒釆華於海釀酒不成
故以名之迦樓羅此云金翅鳥畜生道攝緊那羅此
云疑神頭有一角是諸天絲竹之神摩睺羅伽此云
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
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故墮
鬼神中多嗔故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昔少施謙敬故
得人供養耳。


次明眾有四種信相是發起者且從
懷疑默念而說若聞四佛說釋迦壽無量無邊深心
信解歡喜入位亦是當機得道者也當機得道堪為
影響云云他宗但云出家在家各二為四此則名局而
義不周今家乃約一眾自開為四故比丘等皆有發
起等是則發起等四眾何傷比丘等四眾邪人不見
之妄生斥是故須知發起等四徧於出家及在家等
菩薩二乘天龍八部細思可見發機令起故云發起
又剖之令開故名為發因擊揚者啟之而動故名為
起由有發起當機可成當者當去聲也然化主之形聲
必資伴以影響方令發起擊動事遂如響之應聲影
之隨形耳結謂結構立機之始緣即緣助能成其終
則為未來修德三因之先萌也無前三益故云結緣
即此眾會前三之餘故此一緣兼具二義謂助現當
也故知古人及慈恩等但云比丘等四則名局義不
[003-0412c]
周矣而慈恩斥云法華既言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
等何須發起等四者今謂不然比丘等四諸經皆說
誰不知之但比丘等四天龍等八理須各具發起等
四唯天台所明而慈恩等不解耳。


三此經下辨人
眾文略新本中有無量等者經云是時大會有婆羅
門姓憍陳四無量百千婆羅門眾前後圍繞云云言相
承者非經論所談但自古相傳耳。


四總瑞下約方
等部攝此辨集眾不記二乘是故判屬方等部耳非
謂此文正判教相若正判教具如玄義云云言明常者
即壽量常果也言辨性者即所游法性也。


五此中
下約四句判如別記者指法華文句及淨名疏也注
云云者令引彼文也夫諸道弁沈由戒有持毀見佛
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指戒有鹿細故感報有優劣
持乘有小大故見佛有權實若略判戒乘須開為四
句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
緩通論一切善法觀慧皆名戒乘別論三歸五戒十
善八齊及以出家律儀乃定共防禁身口遮惡通報
得人天果名之為戒聞經生解觀智推尋能破煩惱
運出三界名之為乘以戒急故得人天身以乘急故
聞法得道得前三道名之為權得後一道名之為實
若成緩者受三途身以乘急故聞法得道亦有權實
若戒急者雖得人天之身以乘緩故不能見佛聞法
若戒乘俱緩則長論惡趣無解脫期也故生處有善
惡由戒之緩得道不得道由乘之有無然聖人之心
[003-0413a]
正欲戒乘俱急不得巳而接之乃論戒緩乘急又不
得巳而引之乃明戒急乘緩唯戒乘俱緩則無如之
何也故揣心自責於經序豈不懷慙於正宗。


四齊
此下結判序分。


次釋後半品及下三品明正宗分其文為二初總示
凡三說下次別釋文為二初敘意分文自為三初敘
古師分判文為二初總標次一云下別示文為三初
敘第一說此師所說與今家同故無形斥次敘第二
說文為二初正敘次此乃下今家破空品中云本性
空寂但是因中所用之性今經之體乃是序品如來
所游甚深法性此師却云空品明體故知乃是以因
中性為果上體義既不便故不用之問若不許他以
因中性而為體者玄義那云三章是因答中道理體
非因非果依於中道以辨因果若辨經體須附經文
剋取所證故法華云唯佛與佛究盡實相今經中云
是時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若乃約行生起次第
則在於因是故謂之三章在因所以然者雖談經玄
義果上法性而不妨於約行次第因中尋名得於經
體是則約行因中之體只是果上所證之體因果雖
殊妙理何別不別而別依經辨體須取果上所證法
性他不見之直指空品以為經體故今斥之三敘第
三說又為二初正敘壽量是果段者壽量品也三身
是因段者即三身分別品也二文各有序者謂因果
兩文各有序也果段序者意將相思惟默念騰疑及
[003-0413b]
以白佛名之為序爾時四佛及以諸佛告信相去名
之為正信相白佛及諸佛告云具如新本虗空藏問為因段序者此
明三身分別品初虗空藏菩薩白世尊言菩薩云何
於諸如來如法修行即是因段之序也意將佛答虗
空藏云一切如來有三種身而是因段之正耳次直
是下今家破云直是發問於序義弱者破其所明因
果兩序直是發問而巳於序義微弱也何則若以發
問為序者諸經之中節發問序則大煩故不可以發
問為序也又三身分別品乃是成前壽量果上之義
非是因中之說故不取三藏也次初家下明今所用
三新舊下正示分文又為二初總判新舊宗用之義
今經一番即新經三番中第一番新舊通舉故云新
舊兩文凡三處明宗也王子明蚊蚋脚等如前巳引
之次今之下別分今品明家之文止有一番者即四
佛拂疑上根得悟也。


次隨文釋義文為二初釋今半品明宗次釋下三品
明用初文為四。


初釋四佛說偈文為二初經家敘次釋四佛喻說文
為二初敘意分文又為二初料簡文為二初問次答
文為二初明宜聞不定次例所見亦然孤山云尊特
者他受用報也弟子眾一者悉圓機故弟子眾多者
兼偏小故四明云此經屬通而通教佛丈六尊特今
此室內有三乘眾三中菩薩利根之者能見不空是
故見佛隨大隨小皆無邊際故云四佛同尊特身弟
[003-0413c]
子亦然故云眾一若鈍菩薩及二乘人既但見空故
見分齊應化不同弟子亦然故云眾多又云藏通三
乘故弟子多別圓純菩薩故弟子一霅川云分真大
士觀一體三身故弟子一也一身者法身也一智慧
者報身也尊特者應身也而此三身四佛無異故云
同也若見四佛佛身不同者如東方阿閦三十二相
西方無量壽八萬四千相乃至光明身量各各可殊
俱是界內應化之相故云不同也今謂四佛同尊特
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者佛及弟子並
約界外法性之身無有差別故皆是一也故大論明
佛尊特身光明色像無量無邊普賢菩薩身量無邊
如此豈非佛及弟子身智常壽皆是一邪良以十方
三世一切諸佛但一舍那報身尊特故也報身既爾
法身準知是故但一毗盧遮那耳四明云華嚴藏塵
上品尊特相好也彌陀六十萬億中品尊特相好也
法華釋迦及龍尊所讚丈六三十二下品尊特相好
也若爾今文那云四佛同一尊特邪儻更加於淨華
宿王智佛六百八十萬由旬之身莫是四品尊特之
相乎若據四明之意何啻三品四品等以謂現大小
及猨猴鹿馬等身彼彼無非尊特故也斯則灼然謬
將同一尊特濫作若干差別而解矣既同尊特故云
一身尊特乃是舍那報佛故云智慧尊特報身即六
能中身常無量故云常身聽法之眾非生死人是故
名為弟子眾一若見四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子
[003-0414a]
眾多者佛及弟子並約界內分段之身種種差異是
故謂之化身不同弟子眾多如同居穢土釋迦身長
丈六菩薩二乘身亦卑小長短不同若同居淨土如
彌陀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若化往之
身丈六八尺隨機不定觀音勢至身長八十萬億那
由他由旬又淨華宿王智佛身高六百八十萬由旬
妙音身長四萬二千由旬又如須彌燈王佛身長八
萬四千由旬等如此皆是界內分段佛身不同即是
應化弟子眾多矣是知界內所居國土既有淨穢千
差萬品而能依身亦復種種長短優劣若乃界外既
是同一法性之身則無大小差降之異約此而分生
身尊特如指諸掌又復應知此且約於界外對分生
身尊特之相故說師弟眾一眾多然法身菩薩非不
見於生身之佛如〔他六〕大士或從釋迦生身佛邊聞法進道生身菩薩非
不見於現尊勝身如法華別序放光現相何隔生身
菩薩觀視見佛既爾聞法例然是則分段生身之佛
非獨為於界內生身菩薩說法亦為界外法身菩薩
說法人不見之乃謂生身但在藏通謬之甚矣分八
偈下次分文中言初云次云者或恐此是大師敘古
今家取之故云兩途俱可用也又恐此是章安之辭
謂大師分文自有二意故謂初云次云也而此兩途
不應去取俱可用也。


次舊云隨文釋義文為四初釋四偈立譬文為二初
敘舊云又為二初正敘次是義下今家破問上文既
[003-0414b]
云四佛偏舉應佛無量下文又云四佛舉譬喻其應
長量與無量只是化用不關體本此則何異舊云四
偈止譬壽長更無別意那忽斥之而約四諦四念四
德三意消文答舊師不知諦理因果但云四偈止譬
壽長更無別意故須斥之今既明於諦理因果而言
四偈譬其應長豈可與舊同日而語問此下既約諦
理因果消四偈文上文止疑豈可得約三不應是則
八眾不知齊限豈非釋於法性不應答此下雖約諦
理內果以消四偈而節節點四佛舉譬喻其應長但
是化用不關體本故與上文八眾不知是釋法性不
應之義殊不相當安可一槩問此經長壽與法華中
長壽何別答過未不同生報有異法華乃是過去長
壽報身無量今經則來來長壽生身無量問今經若
是生身應長之無量者而此無量其實有量豈非無
常下文何故斥舊執於數法無常答常無常義進否
不同舊人執於數法無常但作有量之量而解既乖
今經四偈舉量以況無量是故斥之而此無量望於
應短無常雖則是長是常若望法性尊特身常無量
但是有量之所收耳故知諸文常無常義不可雷同
云云


且作下次明今意文為三初標列次四諦下明所以
三上以下解釋文為三初釋對四諦又為三初總明
又為三初與上對辨次舊讀下斥非顯是文為二初
斥非大論明佛正徧知云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
[003-0414c]
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舊師讀此乃謂知苦如苦
相等相是其事故今斥之相若是事斯則佛但齊事
而知於理不顯何異眾魔今明下次顯是文為二初
約事理空中合為理俗假名為事又一解下次約三
諦真俗是諸法中道是實相以妙經云唯佛究盡諸
法實相不出事理中邊故也故今解於佛知四諦乃
約事理中邊明之故事理中邊俱是離合耳此則三
諦具在一文者具在知苦如苦相一句之文也令將
餘三準苦諦說事理中邊故注云云也明識下三結
示所以既約事理中邊釋四諦之文則是明識四諦
是修長壽之境故約四諦以對四偈才顯今經常宗
斷疑一經之要不其然乎次一切下別釋者然經四
偈山海地空皆言可知此約如來能知之耳若約凡
夫則不能測故上文云山斤海渧實有齊限凡夫所
不知也實有齊限而可知者以況佛壽實有量也凡
夫所不知者以況佛壽而言無量也經文影略且舉
如來能知一邊其實兼於凡夫不知若不爾者如何
舉量以況無量如何消於經疏之文耶四偈皆言釋
尊壽命無有數等此約凡夫所不測耳故上文云不
見天人魔梵等眾有能思算如來壽量知其齊限若
約佛智豈可不知故上文云唯除如來經偈影略且
從凡夫不測而說故云釋尊壽命無有能數等也若
不爾者如何消於天人等眾不能思算唯除如來如
何例於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
[003-0415a]
量耶既以今經例於彌陀故知今經長壽亦是化用
實有量之無量耳釋此四初對集諦有河洄復沒眾
生者如前所謂即此三界洄澓因苦豈過有流也澣
當為汗音幹浩汗大水貌亘者徧也通也界內者同居
土也凡夫於中沒溺界外者方便實報也三乘於中
沒溺若三乘人斷通惑盡則於界外方便沒溺若菩
薩人分斷無明則於界外實報沒溺是則大經有河
洄澓應須該於分段變易方乃顯於唯佛究盡長壽
之境集諦既爾餘三例然次對苦諦中引小般若以
身為須彌者且從喻說故金剛般若云譬如有人身
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盤正作磐迴也峙
峻峙也直里切三對道諦引法華者既云智地是道諦
如通別道到此彼岸者所破之惑既有通別能治之
道豈可不然水如別道陸如通道通道但到此岸別
道方到彼岸良以道諦不出六度波羅蜜者翻到彼
岸通道但離分段此岸越見思中流到偏真彼岸別
道乃離變易此岸越無明中流到中道彼岸是故通
道到偏真之彼岸但在變易之此岸耳故法界次第
云乘此六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到二種涅槃彼岸
故云到彼岸又云度無極修此六法能度二種事理
諸法之曠遠故云度無極也四對滅諦言五醫者煙
雲塵霧阿修羅手翳謂障光今對空體盡淨故云不
能染也三光者日月星也化城者喻也涅槃者法也
[003-0415b]
化者神力所為無而欻有也城者防非禦歒也內合
二乘涅槃者權智所為也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
為化防思禦見名為涅槃在昔謂實未知是化來至
法華方知非實乃名化耳四諦理下三結歎又為二
初結成三身次信相下歎斷疑之巧垠語巾切者岸也
五佳切者水際也又魚覊切水畔也次釋對四念處
文為三初總明念處之觀本在苦諦者以由觀於身
受心法但是五陰苦諦之果故也次一切下別釋三
若觀下結示所以文為三初正結示次若觀四枯下
明念處功能謂念處有破倒顯德之功能也準妙玄
中引仁王經法性五陰以明俗諦性之五陰既是俗
諦陰之法性豈非法身後之賢德宜熟思之三信相
下明斷疑之巧。


三釋對四德文為二初正釋次四德成就下結示所
以文為二初正結示次信相下明斷疑之巧杳〔鳥〕皎切
冥也深也注云云者略有二意一者今家釋斷疑偈
巧妙若斯二者斥他都迷此旨以他但云四譬只喻
長壽故也。


次釋一偈合譬文為二初標示次斥舊又為二初總
舉二失次舊云下別破僻執又為二初破僻取文又
為二初敘次今釋下今家斥今文既云縱令知數知
無數知量知無量只是化用不關體本故知山斤海
滴實有齊限凡夫所不知無有能算釋尊壽命舉量
以況無量但是生身應長之化用屬實有量之無量
[003-0415c]
耳豈可以所悟法報本體實無量而釋化用應長實
有量乎云云次破偏執義化身備有常無常者彼經云
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說於常及以無常化身處恒
轉法輪相續不斷是故說常非是本故一切諸用不
具足現故說無常應平呼身者相續不斷一切諸佛不
共之法是故說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顯現故故
說無常法身者猶如虗空是故說常注云云者令破
舊師失化身豈得法報。


三以是下釋二偈斷疑經云大士即如來也最勝王
云是故大覺尊。


四是故下釋一偈結成。


次爾時下釋信相歡喜。


從說是下三釋當機得道
淨名疏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翻無上正徧知
道但發心有三一名字二相似三分證今之發心乃
是相似言相似者通別圓位皆約內凡問何故但似
發心答聲聞乾慧菩薩伏忍並未有發義若聲聞性
地菩薩柔順忍方有發義故多約此明發心位又法
華文句釋分別功德品八世界發心是六根清淨勸
入十信位故仁王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
輪海即此義也。


第四釋四佛還本文為二初約因
緣釋次約觀心解注云云者合辨四教觀心境知俱
寂不現若前二教俱寂不現理猶太虗若後二教俱
寂不現體如明鏡又此觀解正在於圓應更辨前三
教觀心以顯圓觀俱寂不現云云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卷第三
[003-041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