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14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宋-從義 (master)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中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三料簡三涅槃文亦為二初簡世人及邪。】


「料簡三涅槃者若饑得食病得差獄得出獼猴得酒
旃遮婆羅門飽食指腹皆是世人暢情為涅槃爾若
計非想定無想天為涅槃者此是邪見妄謂涅槃爾。」


【謂暢情為涅槃等者涅槃是安樂之法而安樂名
通故此涅槃等非大涅槃也章安云涅槃安樂亘
十法界梵行品云寒地獄中若遇熱風以之為樂
熱地獄中若遇寒風以之為樂獼猴得酒則能起
舞餓鬼飢渴得食則飽亦名涅槃修羅怖畏得歸
依處如貧得藏如病得差如是安樂亦名涅槃檀
提婆羅門飽食撫腹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此計欲
界果報法為涅槃阿羅羅仙得無相定此計色界
法為涅槃鬱頭藍弗得非想定此計無色界法為
涅槃無想定者留色滅心情謂無想其實想在外
人不識計為涅槃若非想定但是不緣前來識處
故名非想又不緣於前不用處名非非想此定雖
無麤煩惱而有細煩惱十種一受二想三行四觸
五思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外人不識計為涅
[002-0324a]
槃實是暗證具足苦集垂盡三有還墮三途豈是
涅槃畢竟安樂乎。
○若多貪下次簡前三教。】


「若多貪欲人得不淨觀為涅槃者此乃四善根方便
行人涅槃也若三界煩惱盡證有餘涅槃焚身灰智
入無餘涅槃菩薩未得此涅槃此即阿含中析法二
乘之涅槃若三乘人同盡子果兩縛即是通教中共
涅槃若指中道如理為性淨涅槃中道智為圓淨涅
槃同緣出世薪盡火滅為方便淨涅槃三種各別互
不相關是為別教涅槃若言但有性淨方便淨兩涅
槃不明緣因涅槃各別不融者還是別教非今經所
譬涅槃也。」


【偏多貪欲入得不淨觀乃是外凡五停中一準例
慈心數息念佛因緣可知故此外凡乃是內凡四
善根人方便涅槃良以外凡即是內凡之方便故
亦可謂之多貪欲人得不淨觀而為涅槃斯乃可
入四善根人內凡涅槃文中語略總而言之應兼
七賢方便涅槃故章安云此計二乘方便法為涅
槃也三界煩惱即是見思煩惱子縛雖斷有餘果
縛尚存焚者燒也焚身即是戒身定身及二解脫
灰者死火也滅智亦然故云灰智也灰智即是慧
及知見身智俱盡故曰無餘章安云此計二乘果
法為涅槃也此約二乘若論菩薩但是伏惑位既
同凡是故未得有餘無餘故此乃是阿含三藏二
乘耳通教三乘同證安樂名共涅槃別教涅槃中
[002-0324b]
言薪盡火滅者機緣為薪逗應為火眾生機盡聖
應亦亡此約大乘若約小乘佛身為薪智慧為火
慧依報身身滅智亡故前兩教灰身滅智即此意
也若言但有性淨方便兩涅槃等者此舉地人所
說故妙玄云地人言但有性淨方便淨今家破云
若將修因所成為方便淨者以薪盡火滅為何等
邪今以理性為性修因所成為圓淨薪盡火滅為
方便淨以三涅槃類通性淨即正因圓淨即了因
方便即緣因所言不明緣因涅槃者以由地人錯
將圓淨為方便淨是故地人說方便淨但是今家
所明圓淨是則地人雖說方便還是不明緣因涅
槃以方便淨緣因涅槃乃是薪盡火滅故也彼未
說此故云未明耳復次地人雖說性淨及方便淨
體非相即故更斥云各別不融還成別教有二無
一故非圓妙也。
○四料簡三身文為三初簡偏文
為二初簡藏通又為二初簡三藏次簡通教文為
二初正簡藏通二教。】


「料簡三身者若取樹王下佛為真身神通變化猨猴
鹿馬為應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析法意爾若取即
事而真為真身化用為應身不明三身者此體法中
意爾。」


【言體析者三藏名假而法實折實使空如破柱令
空大乘名實皆假自相是空如鏡柱本自非柱不
待柱滅方見於空即影是空不生不滅不同實柱
[002-0324c]
即事而真為真身者即前文云指空境為法身也
化用為應身者亦指神通變化猨猴鹿馬之相為
化用耳然三藏教神通變化但是依根本禪定一
心作一不得眾多如化主語時化事即語化主默
時化事即默語默既爾餘儀亦然以非任運真化
故也若通教中化用為應乃是依於無生之理不
以二相應諸眾生故使眾生各見不同也次料簡
文為二初問意者若如上說即事而真名為真身
化用為應者是則通教樹王下得道丈六之身既
非即事而真之法又非化用鹿馬之應為是何身
所攝邪次答意者通於二身初明從事一往而說
樹王下佛丈六之身乃是應同人界之像則屬應
身故止觀輔行引大論云現作丈六之形者示同
端正人耳或復現作師僧父母猨猴鹿馬一切色
像等又一解者前且一往寄事而說判屬應身今
此一解則是二往故屬真身於中先例別圓大乘
心中智合中理智與體冥函蓋相應為真法身今
此通教亦復如是從事而說體是人像雖是應身
即事而真還同空境此則豈非亦屬真身是故通
教即事而真名為真身例如別圓中智合中理名
為法身耳故此法身亦名真身空中為理斯之謂
也次若依下簡別教者法身是真實二身不真實
奪之雖則乖於圓別與之亦是別教一途故真諦
之說非今所用之譬也。
○次若言下顯圓文為二
[002-0325a]
初明三身。】


「若言三身皆真實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報身起
用是應身應身是實佛所化皆實不虗大經云不淨
觀亦實亦虗非實不淨作不淨想是為虗能破貪心
是為實應身例爾非本體故為虗能利益故為實今
取實邊不取虗邊故言三身皆實是今所用。」


【皆實者法報屬實此則可解應身是實者以應身
是智與體冥能起大用故既是法報實佛所化是
故應身及以法報皆實不虗故引大經不淨觀例
非實不淨作不淨想此是假想所以為虗雖是假
想又能破於貪欲之心復名為實應身例此但是
隨機種種假設云云自彼於我何為隨機假設既
非本體所以名虗雖則假設又能利益一切眾生
故復名實今但取其利益實邊不取種種假設虗
邊是故前云三身皆實正是今經所用之譬也。

次若復下例。】


「若復圓論三身皆實皆虗皆亦實亦虗皆非實非虗。」


【通四句孤山云報應即法故三身皆實法即報應
故三身皆虗約事則三身相對為雙亦約理則三
無三相為雙非四明云圓說三身舉一即三各有
四句報身真證故實應身假設故虗法身平等遮
照皆雙三身互具四句皆融今謂不然何者別論
三身皆真實一句既如上說而三身皆虗等三句
準之可解何以故至理本無三身但是隨順世間
[002-0325b]
假施設故豈非三身皆虗雙亦雙非但是俱照俱
亡三身之虗實耳。
○當約等者結束向意。】


「當約三身並作四句如別記云云。」


【故知三身既通四句即是三身並四句也言並作
者即一一身皆有四句也此意難見今更言之且
如法身作四句者至理不變法身實也隨世假立
法身虗也雙亦俱照第三句也雙非俱亡第四句
也法身四句既爾報應四句準知故云當約三身
並作四句也何者文中既云應身非本體故虗當
知三身皆是假立非本體故虗也人不見之徒事
文記云云如別記下注云云者例如法華文句云四
句詮量其義巳顯為未解者更以常等四句料簡
先別作次通作別者法身非常非無常也報身常
也應身亦常亦無常也自金剛心通至凡夫無常
也通者通途圓說一一如來悉備四句應知彼文
通途圓說一一如來皆備四句可例今文三身並
作四句之義何者實即是常虗即無常雙亦雙非
思之可解。
○問三字下三準例用譬文為二初問
次答為二初正答又為二初明義。】


「問三字譬三身亦得譬一身二身四身無身不答佛
赴緣以三字名經義家作三身解釋若得意者作四
三二一無義亦復何咎。」


【通佛赴一類機緣以金光明三字名此經別目義
解之家乃以三字作三身譬而解釋之若得譬於
[002-0325c]
三身之意亦可例作四二一無等也復言三者對
上兼舉耳言義家者解義之家也亦如下文云上
來舉譬多是義推之例也亦復何咎者義推無壅
有何過邪。
○下經中悉有其文等者次示文通。】


「下經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釋迦牟尼能
種種示現此則開出應化是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
有三身分別品專論其義若作二身者佛真法身猶
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若作一身者新本云一
切諸佛以真法為身若作無身如來行處淨若虗空
而復遊入善寂大城虗空中則無三之數此是無身
之文。」


【非但義通而佛經中悉有其文故真諦譯新本云
釋迦牟尼種種示現名為化身亦可於此化身之
中開出應身故云開出應化也現同始終名應無
而欻有為化若不開者應即是化故新本中謂之
化身又云千百億化身亦是此意也故於釋迦種
種示現之中開出應化即是四身之文也三身分
別品亦指新本也專論其義者三身之義也如前
具錄止觀輔行引彼經文二身則指讖譯今經也
一身無身其文可解今經天王讚佛既云佛真法
身猶如虗空學四明者何得輙云法身理體相相
宛然妙玄文句皆判龍女說偈讚佛具相三十二
名為應身何不思之問若以具相為應身者化城
喻品文句那云具相三十二是法身邪答此約三
[002-0326a]
德消文便故何者以一切智是般若德以真實滅
是解脫德故以具名為法身雖以具相而為法身
須了其旨其旨云何達三十二即法身故尚非報
智之無相況是應化之有相約中邊而說則法身
雙非約事理而言則法身無相故約事理說達相
即無相若乃直以四八之相便是法身不論達相
即無相者金剛般若斥為邪道佛頂楞嚴辨其妄
見豈不由斯乎普賢觀云釋迦名為毗盧遮那徧
一切處涅槃經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淨名疏記
云歎於應身即歎法身故三十二名為法身乃是
達於應身即法身相即無相耳故云佛眼既為四
眼之體當知四眼即法身相故使尋相見無相也
況無相之相諸相中上請觀記文無相之語以祛
世人有相之談若能深達如斯意巳則一家諸部
文義咸通誠由一以貫之不待二隅備舉也華嚴
云法性本空寂性空即是佛法性本清淨如空無
有相一切法無相是則真佛體生法師云法身無
色觀經疏云法身無像斯等格言那不思之輒謂
法身相相宛然法身若乃相相宛然報應二身如
何說邪莫不三身皆有相乎進退俱非無所名也
是故須知三身融妙不出四句何者若存三身法
身定無相報通二義應化定有相若其相即俱相
俱無相若但從理非相非無相若事理相對無相
即相相即無相情通妙契諍論咸失身相既爾說
[002-0326b]
默例然云云問若引四王讚佛法身如虗空者荊谿
那云非謂太虗名為圓佛答斯問甚善能破羣疑
具如十六觀經疏往生記亦如今經文句新記釋
四王讚偈中明之云云
○問若爾下次簡用譬盈縮
文為二初問。】


「問若爾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一身無身。」


【可解。
○次答。】


「答若以義名譬盈縮由義爾若譬四身者取光明之
上有煜爚之𦦨文云金光晃曜此是譬四身之文若
譬三身如即所用若譬二身金是正體光明只是功
能以此為譬若譬一身但舉於金以為正譬光明既
是枝末非正所論若譬無身者至寶以無貪為金楊
震四知亦以無貪為金今以世之至寶譬出世之至
理彌會文義也。」


【答中云以義名譬者名字去聲即以譬擬法是以
義名譬也既以義名譬故譬之盈縮亦由於義爾
故云盈縮由義也盈縮者進退增減也煜余六切
以灼切者光明之焰也又盛也𦦨字當為焰字煜爚
之焰即晃耀也故引證云金光晃耀煜爚晃耀欻
有欻無可譬化身也若譬三身如即所用者此如
即今上文所用也若譬二身金是正體等者亦如
文句引他人云鑛石中金金體乃非光非明不妨
約金論內外用法性非宗非力亦依法性起於宗
力故知金體可譬真身光明既是體上功能有內
[002-0326c]
外用可譬應身若譬一身但取正體其義可知譬
無身中引楊震四知者後漢書列傳云楊震字伯
起弘農華陰人也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將軍鄧
隲聞其賢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
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
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
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
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
遺之不亦厚乎故楊震公廉清白乃是國之至寶
故以無貪為金也以世間無貪至寶之金喻於出
世無相至妙之理彌益會通文之與義也。
○五料
簡三大乘。】


「料簡三大乘者若約因緣六度大乘者此還是三人
名別義同也若約三人同用無生斷煩惱三人同乘
一乘此則通教中乘也若理隨得三乘體相別異不
同者此則別教中乘也三種並為得乘方便所攝也
正法華中明象乘足三為四羊鹿牛乘為得乘所攝
象乘即是理乘如今之所明三乘也華嚴中明四乘
三乘亦為得乘所攝佛乘正是今之三乘義也。」


【若約因緣六度至三人名別義同者此簡三藏教
也故妙玄云三因大異三果小同釋籤云諦緣度
殊故因大異俱斷見思三乘微異故果小同諦緣
[002-0327a]
既是開合之異故今但舉因緣六度則兼四諦法
華文句別以聲聞四諦為小支佛因緣名中菩薩
六度為大今文通途舉之故云因緣六度大乘意
則別以六度為大乘耳三人名別即三因大異也
義同即三果小異也又三人名別義同者三人所
觀諦緣度等名目雖異其義大同何者諦緣開合
義同可知菩薩六度亦何出於四諦因緣是故菩
薩最初發心緣四諦境起四弘誓修六度行於四
門上治其六蔽且六蔽初即是慳蔽慳蔽乃是煩
惱集諦集招餓鬼即是苦諦觀苦集而行布施即
道諦也此苦集息即滅諦也治慳既爾治餘亦然
故諦緣度皆可通故三人修之故云義同耳不然
豈有慳貪破戒等聲聞緣覺邪諦緣度三其義既
同但約自行化他而揀則有三乘大小等異也通
教中言三人同用無生至同乘一乘等者玅玄云
三因大同三果小異釋籤云俱學般若故因大同
同坐解脫習盡不等故果小異同一解脫故云三
人同一乘也通教中乘者中字但是語助而巳別
教中乘中字例然別教三乘體相別異者妙玄云
以緣修觀照為乘體諸行是資成以此二法為緣
修智慧慧能破惑顯理故用智為乘體而攝大乘
論明三種乘理乘即是道前真如隨乘則是觀真
如慧得乘即是一切行願重習無分別智契無分
別境而此三乘前後未融何者九識乃是道後真
[002-0327b]
如真如無事智行根本種子皆在梨邪識中熏習
成就得無分別智光成真實性是則理乘本有隨
得今有道後真如方能化物豈非縱義三乘悉為
梨邪所攝豈非橫義既有縱橫則非涅槃真伊所
喻當知此乃界外一途之法門耳不可被於末代
重痛眾生也三種並為得乘方便所攝者前三教
三種乘並為圓教三乘之中得乘方便所攝也以
前三教之乘悉是圓乘方便故也此乃體內之方
便耳故妙玄引經云佛自住大乘是理乘也於道
場知巳是隨乘也導師方便說是得乘也故方便
說即前三教三種之乘耳正法華中明象乘足三
為四者即妙經中明大白牛車足羊鹿牛車之三
為四也故羊鹿牛喻於昔日三乘之異故昔三乘
並是圓教得乘方便所攝耳若正法華中明象乘
及妙經中明大白牛車即是圓妙理乘故此即如
今之所明別題三字以譬三乘圓玅四德也文句
記云正法華中亦先云象馬羊後乃各賜大白象
車同一梵文誰非誰是云云象乘即是理乘者此約
乘體而言也體必眾寶莊校白牛引駕則三乘備
矣故云如今之所明三乘也文句記云準對三德
應車體中分正及緣對牛為了此則義當修二性
一一復具三高廣不二故妙玄云圓教以真性軌
為乘體只點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觀照只點真具
性法界包含乃是資成三法不一不異云云華嚴中
[002-0327c]
明四乘者釋籤云謂聲聞乘支佛乘菩薩乘佛也
若約地相教道四皆未融今從地實證道故取佛
乘同今圓妙一乘具三乘也華嚴之大必兼於小
故通舉四乘耳況復約菩薩觀知四乘之相故不
須以小乘妨於華嚴之大。
○六料簡三菩提。】


「料簡三菩提者如請觀音云修三種清淨三菩提心
此即緣三乘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攝若
緣真如實理發菩提心者或緣如來智慧說法發菩
提心者或緣如來神通變化發菩提心者亦非今所
用文殊問般若云無發是發菩提心又若一發一切
發是發菩提心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發
菩提心如此菩提即一而三並今所用於一而論三
於三而論一爾云云。」


【請觀音經三乘發心乃是方便菩提心攝準前料
簡三種大乘三種並為得乘所攝其義可知若緣
真如或緣智慧或緣神變既皆言或即是各各不
融之相是故亦非今之所用雖非今用準前文意
亦可並為方便菩提之所攝也文殊問般若云無
發是發菩提心者即畢竟空也又若一發一切發
是發菩提心者即空不定空空必具於不思議假
也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發菩提心者
即空假不二名為妙中雙遮雙照也是故結云即
一而三並今所用也於一論三既爾於三論一亦
然注云云者良由於此孤山云文殊問者問字誤
[002-0328a]
也應作說字有文殊問菩提經有文殊說般若經
今引文殊說般若經耳然止觀中引文殊問經云
破一切發名發菩提心常隨菩提相而發菩提心
又無發而發無隨而隨又過一切破過一切隨雙
照破隨名發菩提心如此三種不一不異如理如
事非事非理輔行云此有三經同為一卷初卷題
為文殊問次卷題云伽邪山頂後卷題云象頭山
今文所引多是伽邪山頂經三經並是文殊發問
義味大同故今引云文殊問經隨即是假破即是
空雙非雙照即是中道此約法界無緣大慈而發
心也故與今文圓妙發心無二無別。
○七料簡三
般若。】


「料簡三般若者問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別諸法耶
若一切智觀慧眼見見法皆非法道種智觀法眼見
見非法皆是法一切種智觀佛眼見見法非法非非
法雙照法非法若三智三眼一時圓觀一切法寂滅
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五眼具足成菩提汝所問者
乃是眇眼所見偏觀所觀與則是曲見奪則墮尼犍
也。」


【問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別諸法者此約但空般
若為問也但空般若如頗棃珠不能雨寶亦如得
銅不能照面若不但空甚深般若如如意珠雨寶
無盡亦如明鏡萬像具彰並由理具方有事用不
許心具妙理徒施故不可以但空般若而難甚深
[002-0328b]
妙空般若具於妙有也答中言一切智觀慧眼見
見法皆非法者從假入空也道種智觀法眼見見
非法皆是法者從空入假也一切種智觀佛眼見
法非法非非法雙照法非法者因前二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遮雙照也若三智三眼一
時圓觀等者以此驗知三眼智約次第義即是別
教非今所用故此所明三智三眼一時圓觀一切
法等乃是今文所用之譬也一切法寂滅相等者
此文存略止觀具云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
皆知名一切種智此智觀三諦者若言一相寂滅
相即是觀於中道若言種種行類相貌皆知即是
雙照二諦也三智既圓五眼必具三諦若融能所
乃妙諦觀無別方成圓頓如汝所問至忘至寂斯
乃小乘眇目偏觀但空斷無之般若耳故與而言
之乃是偏小曲見奪而言之乃是外道尼犍斷見
非是圓頓行大直道空中之理本具妙假之意也
言眇目者說文云一目小也故法華云眇目矬陋
言尼犍者此云不繫也出家外道之通稱也然偏
空無物妙理本具一家諸部文義雖顯學者猶迷
故不獲巳更略言之法華文句云體即實相無有
分別用則立法差降不同無住無相即無差別立
一切法即有差別差別如卉木無差如一地地雖
無差而能生於桃李卉木差別等異桃李卉木雖
差而同是一堅相若知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
[002-0328c]
解無差別即是差別若知桃李堅相即識權中有
實解差別即是無差別由是明之大師正以地具
桃李喻於空中實相本具三千妙假之諸法耳故
金錍云若不許心具圓頓之理徒施一家所立不
思議境於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所變處無非三千
故至止觀正明觀法並以三千而為指南良由於
此以無三千妙假本具而實相空中乃成偏空但
中故也圓理徒施蓋由此也四明不曉空中實相
本具妙假三千諸法便謂實相相相宛然遂立空
中之理自有三千之相此與一家諸文不合何者
輔行云一家觀門永異諸說該攝一切十方佛法
良由觀具具即是假又云別教巳還尚不識具況
識空中又云故知具一切法即是於假如此等文
皆明性具三千是不思議假與法華文句云若知
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不亦同邪是故當知實
相故則三千亡絕矣若謂不然輔行那云假即空
中乃達理具即中釋籤那云照故三千恒具遮故
法爾空中況釋籤云若以心性觀彼界如界如皆
空豈非三千即空亡泯無相乎又云常具諸法豈
非三千即假雖亡而存乎又云非空非具豈非三
千即中雙遮二邊心性不動乎又云而空而具豈
非三千即中雙照空假乎又云非遮非照豈非三
千三諦三觀俱不可得乎得斯意巳方見今文三
種般若圓妙之旨何者約事理而說則是觀照實
[002-0329a]
相般若之理本無諸相而具方便般若之事諸相
宛然如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也若約中邊而
說乃是實相般若本非寂照而具寂照兩種般若
二邊之相也地具桃李喻意可識若即邊而中即
事而理乃是桃李堅相權中有實差即無差耳何
有諸法相相宛然邪四明不曉聞說空中亡泯寂
絕輙便破云與而言之幻有即空奪而為語外道
斷見若爾法華文句云非但光宅不知實智無若
干梁代諸師皆不知實智無若干文句記云四教
實智皆無若干豈圓實智更有若干又云實智尚
無阿鼻等豈是幻有即空外道斷見邪具如金錍
不二門記廣辨其謬云云
○八料簡三佛性。】


「料簡三佛性者真諦師云正性在道前了性在道中
緣性在道後此一往別說推理不然華嚴云一中具
無量大品云一心具萬行淨名云舉足下足具於佛
法矣法華云一切智願猶在不失涅槃云金剛寶藏
具足無缺但有淺深明昧之殊爾。」


【破真諦云一往別說者例如玅玄引攝大乘明別
教三乘是界外一途之法門耳引華嚴云一中具
無量等者通途證於道前道中道後一一圓具三
佛性耳但有深淺明昧之殊者以道前道中道後
不出六即之位故義開六即名智淺深由淺深故
乃論明昧應約六即迭分淺深明昧之相云云故妙
玄云若知三軌即三佛性是名理佛性五品觀行
[002-0329b]
見佛性六根相似見佛性乃至等覺分真見佛性
妙覺究竟見佛性是稱妙也又妙玄中十種三法
皆約六即若爾今文淺深明昧亦可例通餘九三
法然淨名疏引大品云諸法雖空而能一心具足
萬行又止觀中明假觀云但觀空智能令不空於
一心中點示萬行即發法眼徧知法藥故名假觀
也華嚴云一中具無量無量中一等一多相即而
輔行云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明具一切心
三千具足方能照於一多相即等故知法華一切
智願及大經云金剛寶藏具足無缺等皆是真空
不礙玅有理必具事意彰三諦不出一心耳人不
見之誠堪愍矣。
○九料簡三識。】


「料簡三識若分別說者則屬三人此乃別教意非今
所用若依攝論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圓意土即阿陀
那染即阿棃耶金即菴摩羅此即圓說也問如經云
依智不依識既云三識此那可依答經言不依識者
是生死識今則不爾今言依識者是智之異名名清
淨識又道前通名識道後轉依即是智慧未詳。」


【言若分別說則屬三人是別教意者如前文中別
以三識分對二乘菩薩及佛各別不融乃是別意
若約三人一一具三方成圓意是故前文於別對
後即便融通三識一一皆具四德常樂我淨與夫
三德無二無別也若依攝論如土染金等者以土
染金三不相離可喻圓教三識一念也然妙玄中
[002-0329c]
引攝論云如金土染淨染譬六識金譬淨識土譬
棃邪識此與今文以譬對法有同有異金譬淨識
金同今文金譬菴羅染譬六識土譬棃邪與今全
異者以妙玄中取事中染汙故譬六識今取根本
染汙故對棃耶耳然玅玄中既以染譬六識應合
六七共為緣因故知六七皆喻於染而玅玄以土
譬棃邪者此取土有含藏種子之義如棃邪中有
生死種子智慧種子也今文以十譬陀那者此取
第七識所持諸法以助藏識執持諸法故也是則
妙玄及以今文各隨義便所以法譬對當不同耳
然攝論云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汙分二清淨分
三染汙清淨分依何義故說此三分於依他性中
三無性論云一切諸法不出三性一分別性二依他性三真實性分別性者諸名言所顯諸法自性依他
性者謂待因緣顯法自性真實性者謂法如如云云分別性為染汙分真實

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汙清淨分依如此義故
說三分於此義中說何為譬以金藏土為譬譬如
於金藏土中見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於地界
中土非有而顯現金實有不顯現此土若以火燒
煉土則不現金相自現此地界土顯現時由虗妄
相顯現金顯現時由真實相顯現是故地界有二
分如此本識未為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
虗妄分別性顯現不由真實性顯現若為無分別
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成就真實性顯現不由虗
妄分別性顯現是故虗妄分別性識即依他性有
[002-0330a]
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云云然今文云如土
染金及妙玄云如金土染淨者此恐大師引彼攝
論法喻之文隨義轉用以譬三識耳以論地界不
出於土故且置之但取金土兩種之喻及以法中
染淨之說共成三識之譬故也亦如玅玄引地論
云金藏說佛甚微智空有不二不異不盡然彼論
偈但云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是則彼論
但說三句而無第三不異句也今家引之乃是準
義增加句法耳具如大部補注中示云云經云依智
不依識者即涅槃等經也法界次第云照了之心
名之為智妄想之心名之為識故今文云識是生
死也識是智之異名名清淨識者三識即是一心
三智皆具四德也智識籌量無所染著故名清淨
故妙玄云菴摩羅識名無分別智光若無分別即
分別者當知七八皆名智光又道前通名為識者
道前猶屬凡位是故通名為識此生死也道後轉
依即是智慧者道後即果證之後此顯識是智慧
也言轉依者妙玄云若棃耶中有生死種子熏習
增長即成分別識若棃邪中有智慧種子聞熏習
增長即轉依成道後真如名為淨識釋籤云轉於
染依而依於淨是故在染則種子依棃耶在淨則
轉於能依以成第九注云未詳者四明云潛斥之
意耳唯識論轉於八識以成四智乃是教道一途
之說既是菩薩所造之論不欲顯言其非故但注
[002-0330b]
云未詳如諸文中破古多云此語難解故知未詳
不異難解也今謂不然何者今文兩解並是今家
所立正義況復道後轉依之義亦與玄籤所明三
識即一論三即三論一大旨是同故非潛斥唯識
論意若云菩薩造論不欲顯言其非但潛斥之者
妙玄那忽彈龍樹云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莫以中
論相比等由是言之非潛斥矣應知未詳即章安
自謂大師所說道前名識道後轉依即是智慧未
暇詳廣委悉明也而妙玄既釋籤又解故今不可
得而詳之矣例如妙玄及止觀中皆云若依普賢
觀則以五品在十信內而章安觀心論疏乃云普
賢觀明五品即十信未詳若謂今文未詳兩字是
潛斥者觀心論疏未詳兩字豈亦然邪故寧僧錄
撰四分鈔音義指歸云言未詳者辭有詳略言未
詳者即不廣述刪古疏也今亦例然故知未詳即
未暇廣明轉依之義耳非潛斥之辭也然普賢觀
以五品在十信內如大部補注中示云云故章安有
兩處未詳之文今皆詳之以貽後學。
○十料簡三
道。】


「料簡三道者問界內可有十二輪轉三道迷惑界外
復云何答寶性論云生界外有四種障謂緣相生壞
緣即無明為行作緣即煩惱道也相即結業即業道
也生即名色等是苦之初壞即老死是苦之終即苦
道也有此四障障於四德緣障淨相障我生障樂壞
[002-0330c]
障常四障破四德顯也。」


【引寶性論明界外十二因緣者妙玄止觀皆作是
說與今文同但彼又云二乘之人雖有無常苦空
無我等對治於佛法身猶是顛倒故有無明等也
所以然者降佛巳還皆有無明無明潤業那得無
苦此十二輪雖不退界墮下不妨從無明輪至老
死輪從老死輪至無明障於實理也凡界內之名
通於界外者名同體異若不爾者此與二乘所斷
何別應知今文四種之障障於四德障德若異猶
是教道德障融妙方是今經三字所譬之三道也。


○四附文釋文為二初標。】


「第四 經文立名者。」


【前云附文今云依經文依即附也四明云前作譬
釋葢為古師不知三字從法得名謂是譬喻大師
見他譬法不周是故同他用譬擬法然而三字是
法非譬茲自立附文當體今謂不然何者前既標
云今釋名為五何謂之以譬擬法同他用譬從茲
自立附文當體若謂三字是法非譬為非以譬擬
法之譬為非即法作譬之譬任彼答之矛盾斯現
云云應知古師但是以譬擬法不周乃為今家之所
破耳非謂今家以譬擬法橫豎該羅是同他也若
謂今家以譬擬法是同他人從茲自立附文當體
捨譬從法者顯違下文非今就文而害於譬是故
須知以譬擬法即法非譬但隨利鈍親疎不同現
[002-0331a]
題只是金光明耳非單法也故不可云從茲自立
附文當體捨譬從法利根親近尚非捨譬況鈍根
以利根親近解即法作譬是即無量甚深法性作
金光明之譬故也。
○次上來下釋文為四初明來
意文為二初略示。】


「上來舉譬多是義推依文立名顯然可解。」


【上來所舉別題三字橫竪譬法多是大師用於法
性融通之旨及以經王統攝之義推究三字所譬
法門橫豎無礙若依經文以別題三字之名顯然
可解此葢詳究別題三字所出經文故結集家依
於經文云金光明而立別題之三字耳是則第三
以譬擬法少分可通古來諸師若乃附文當體二
釋一向唯是今家發明故知第三第四第五三釋
並是今家用於利鈍親疏之義非謂第三以譬擬
法是同他也。
○次何者下徵釋。】


「何者。」


【何者兩字即是徵起解釋之辭又公羊傳云將設
事類之辭也。
○次義推下兩句雙判譬喻附文。】


「義推疎遠依文親近。」


【○次以巳下乃是雙釋疎遠親近。】


「以巳情推度是故言疎彼義例此是故言遠用佛口
說是故言親即此經文是故言近豈可棄親近而從
疎遠耶。」


【以巳情推用佛口說親疎明矣彼義例此即經文
[002-0331b]
是遠近彰矣彼義例此者謂前文中以譬擬法乃
是用於諸大乘經三德等義例此所譬法性融通
經王統攝橫豎等也豈可等者此意葢言若苟執
於第三譬喻復害第四依文親近故云豈可捐棄
第四依文親近而獨從前義推疎遠邪下文既云
非今就文而害於譬四明何得獨執附文當體二
釋而害前來以譬擬法橫豎該羅況復執於附文
當體謂是單法殊乖即法作譬之言又今文云義
推疎遠乃是大師自以附文望前以譬擬法橫豎
比決親疎非謂斥於古來諸師何者以斥古師即
前所謂蹙靈鳳於鳩巢迴神龍於兔窟故也而四
明云人師推度是故言疎灼然誤矣。
○始從序品
下次正釋文為三初總示。】


「始從序品終乎讚佛品品之中若不說金光明名即
說金光明事或一品說名不說事或一品說事不說
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獨說或一品重說
名重說事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為此義故依文
立名也。」


【始從序品終乎讚佛者舉其初後中間可知品品
即是十八品也若不說名即說事者此乃通途明
品品中之所說也或一品說名不說事或一品說
事不說名者此別明於十八品中或單說於名或
單說於事也如序品云是金光明即是一品單說
於名如壽量品云放大光明等即是一品單說於
[002-0331c]
事兩品既爾餘十六品尋文可知不煩委引或一
品名事兼明者兼謂相兼即一品中名事俱說也
如空品云故此尊經豈非說名又云金銀瑠璃豈
非說事或一品名事獨說者獨即單也故此一句
收於上文或一品說名不說事或一品說事不說
名兩句也為對名事兼明故更加於名事獨說耳
或一品重說名重說事者即一品內兩番三番等
說名事也如懺悔品數言金鼓之事頻說別題之
名餘諸品中準思可見唯四王品名事重重故下
文云重說其名重明其事也品品即是不空篇篇
即是悉有既十八品中悉有名事為此義故須用
第四依於經文而立別題三字之名也品者類也
文句氣類相從者節之為品也篇者編簡也古者
殺青為簡以韋編之編簡成篇猶今連紙成卷也
故春秋左傳序云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巳
四明云名是理名事是事用今謂不然何者金光
明事既是事用金光明名豈非乃是事上之名而
此事名並由法性理體本具方有世間事用之名
是故下文引於稻稈斧柯等事指此等事仍即為
名請熟思之豈非今經乃指金鼓光明等事仍即
為名若不爾者則名無所召之事事無能召之名
矣故知經云是金光明此金光明是此兩字皆是
指召金光明事以立名耳四明乃將是之一字專
指法性若爾別題應云法性何謂之金光明邪四
[002-0332a]
明難云是之一字不指法性為指何物是金光明
今為答之指事為名文義炳然何得難云更指何
物四明又云故知別題三字直名深廣法性不從
譬喻此文最顯故云創首標名彌為可用也今問
四明譬之一字準下料簡自有以譬擬法自有即
法作譬而言三字直名法性不從譬者為是不從
以譬擬法之譬為是不從即法作譬之譬任彼自
答乘違愈彰云云今謂依附經文中云是金光明以
立別題三字之名此名元是事用之名並由理具
方有事用故更立於當體仰則真法俯立俗號全
法性事用之名乃是即法作譬耳故此利根親近
不妨鈍根疎遠所以用於別題三字事用之名而
擬無量甚深法性知只一事用金光明名非但以
此譬法亦乃即法作譬四明問他是之一字不指
法性更指何物今問四明即法作譬即法兩字若
指法性作譬兩字若不指於別題三字事用之名
未審作譬兩字為指於何若指法性一何可笑若
指別題豈非別題三字金法性作金光明是即法
依譬乎何得謂之別題三字直指法性不從譬耶。


○序品云下次別釋文為二初歷舉諸文。】


「序品云是金光明諸經之王創首標名彌為可用次
壽量品四佛俱集王舍城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
三千大千世界發起其事懺悔品信相夢見金皷其
狀姝大共明溥照過夜至旦向佛說之讚嘆品金龍
[002-0332b]
尊王奉貢金皷發大誓願願我當來夜則夢見晝如
實說空品云故此尊經略而說之尊經即金光明也
四王品六番問答問問之中重說其名答答之內重
明其事又以手擎香爐時香煙變為香蓋金光不但
徧此大千亦徧十方佛土云云大辨功德巳下標名舉
事其例甚多。」


【引序品云是金光明諸經之王者只應但引是金
光明下句乃是文勢相帶來耳是故次句但云創
首標名也創首者始初也彌者益也彌為可用者
用此經文首初標於三字之名立於別題是故謂
之依文立名顯然可解也引壽量品四佛放光發
起其事者四佛之身咸皆金色於金色身既放光
明故知即是發起別題三字名下金光明事耳以
由序品創首標名既乃謂之是金光明未知是字
為指於何是故四佛從金色身放大光明發起名
下所召之事名下必有所召之事事上必有能召
之名創首標云是金光明是之一字良由於此如
何不見妄生建立懺悔讚歎兩品之中有名有事
今且引事故云夢見金鼓等也空品之中亦有名
事今且引名故云尊經即金光明為眾寶之上故
是尊貴之經也問問之中重說其名者即以白佛
名為問耳如來述成即是答也如初問中初白佛
云是金光明次乃又云世尊是金光明又云此經
能照諸天宮殿乃至云是經能滅苦惱又云持經
[002-0332c]
及是經等初問之中重重說名既乃如此下之五
問尋文可知今不煩引又復六番問問之中非但
重說其名亦乃重說其事如第四番白佛問中云
燒種種香變成香葢其香微妙金色晃耀照我等
宮又云聞是妙香及見香葢光明普照又云是香
葢光明亦照一切諸天宮殿等豈非重說其事乎
又第五番白佛問中云見是種種香煙雲葢等又
第一番白佛問中云此經能照諸天宮殿照即光
明明能除暗是故又云滅苦惱等又云增益身力
心進勇銳等又云以淨天眼過於人眼等皆是事
用之文也第二第三白佛問中準此可解今且綺
文互現故云問中說名答中明事耳答答之中重
明其事者若以能召名下之事是則六番述成答
中重明其事其文甚多如第一番述成答中云供
養供敬此金光明又云若能護念是經典者又云
若能護念此經等若乃單從事用而說者如云種
諸善根乃至以法治世為人天王汝等今日長夜
利益又云與修羅共戰常得勝利等皆是金光明
之事用也初番述成既爾後之五番可知所召之
事既乃如此能召之名準斯可見故答答之中亦
重說名也然則六番述成答中明事之文最彰顯
者莫過第四述成答中所以復云又以手擎香爐
時煙變為香蓋金光不但徧此大千亦徧十方佛
土也注云云者略有二意一者令更引下文云於諸
[002-0333a]
佛上虗空之中亦成香蓋金光普照亦復如是又
云諸佛聞是妙香見是香葢及金色光於十方界
作如是等神力變化又云汝巳能坐金剛座處等
二者應知此香蓋等乃是事用金光明耳恐不了
者直作理解故注云云故次文中便約三世而簡
辨之此香葢等即是未來金光明事然文句中釋
此之事仍分二義初約因緣解云人王心存至典
是故香作金光迴施必得是故天宮相現次約觀
心解云以智慧火然實相香起戒定慧煙實相是
真法故言金光戒慧與理冥故徹照無礙既云戒
慧與理冥故徹照無礙當知乃是智與體冥能起
大用即理之事耳又云實相是真法故言金光者
是法性可尊可貴寂而常照金法性為金光是即
法作譬耳若爾戒慧與理冥故徹照無礙豈非法
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之為明邪是故文句觀心文
云實相真法及戒慧等不出法性甚深無量乃即
法也又云故言金光及徹照無礙等不出別題三
字名事斯乃作譬也故即法作譬是金理之事不
其然乎故妙玄中解蓮華云法理而制事即此意
也然此乃是下文第五當體章意今預明之是故
云耳須知第四依文立名但是詳究別題三字名
之與事所出之文耳不可於此附文釋中便談全
理成事之意若不爾者何殊下文第五當體四明
不知此意乃解是金光明云是之一字即指法性不
[002-0333b]
從譬喻此文最顯又解四佛放大光明云從法性
金光明起又解空品尊經云以理為尊經也今謂
此說略有二失一者濫於下文當體如向所示二
者依文立名名必召事是故乃指事金光明而為
所召此事此名至下第五約當體釋並由法性理
體本具此名此事方有今日別題三字事之與名
即法作譬良由於此如何不見直作法性理名而
解若作法性理名而解是則別題應須改云法性
經也何故謂之金光明乎以此觀之別題三字事
用之名須明二義一者並由理具事名方有今日
別體事名即當體章之正意也二者若將今日事
名以擬本理三德等法乃是第三譬喻之意也是
故只一事用之名利鈍皆通親疎俱暢俱即法作
譬利根親近其義為正以譬擬法鈍根疎遠其意
屬傍雖有傍正親疎利鈍一不可廢何得於中妄
生去取大辨功德巳下標名舉事其例甚多者大
辨品云若經中有失文字等又云是說法者廣宣
流布是妙經典又云復令眾生得聞是經等功德
天品云思惟是經又云聽是經巳又云金山照明
如來又云金銀七寶等又云若有人能稱金光明
又云園名功德華光有最勝園名金幢七寶極妙
又云寶華瑠璃佛等此之兩品名事既如此多下
去諸品讚佛品云從此世界至金寶蓋山王如來
國土又云如來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金山
[002-0333c]
王身淨柔輭如金蓮華淨潔無比如紫金山如融
真金光明赫弈等故云其例甚多也。
○若信相下
次約三世結判。】


「若信相所夢是現在金光明之事龍尊發願是過去
金光明之事香葢徧滿是未來金光明之事。」


【信相夜夢晝對佛說現在可知龍尊發願是過去
者經云過去有王名金龍尊讚歎去來現在諸佛
讚歎佛巳復作如是無量誓願若我來世無量無
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常於夢中見玅金鼓夜則
夢見晝如實說香葢是未來者經云若未來世有
諸人王作如是等恭敬正法為自利故以巳功德
施與我等為我等故燒種種香是妙香氣於一念
頃變成香蓋金色晃耀照我等宮乃至如來述成
文云是諸人王手擎香爐其香一念徧三千界十
方國土等金光明事既通三世金光明名亦復如
是何者善集品云過去有佛名曰寶勝般涅槃後
有一比丘名曰寶冥能持甚深諸佛行處名金光
明敷揚宣暢是金光明豈非過去序品中云是金
光明是今佛說豈非現在四王品云若未來世有
諸人王至心聽受是妙經典豈非未來。
○一部下
三結示。】


「一部名事徧十八品一處起煙十方光葢非但現在
亘通三世若名事縱橫高廣無量甚深為若此也。」


【中言縱橫者豎通三世故云縱廣徧十方故云橫
[002-0334a]
縱橫即是高廣無量甚深之義也為若此也者若
者如也此者十方三世也四明亦云此事乃是即
理之事若爾何故不云即理之名是即法作譬之
名即理之事是即法作譬之事而一向作法性解
於名之與事豈不違於事上之名別題三字是即
法作譬乎。
○而不用下第三總結。】


「而不用此標名義推譬喻無有一文無而疆用有而
不遵明識者審之無俟多云。」


【而不用此依於經文指事上之名立別題三字而
獨約於以譬擬法耶故以譬擬法雖則橫豎該羅
但是義推而巳而經且無文故云義推譬喻無有
一文故十八品無一處文以金光明譬三德等橫
豎之義故前第三以譬擬法經本無文但是今家
推法性之理究經王之義不能緘默而強用耳況
別題三字有經文可準而不遵依邪故依文立名
具如前文所引明眼識鑑之人必能審諦之也豈
更待於煩多委曲言之然前第三譬法橫豎一往
雖是無而強用二往亦與經文符合是故下文引
空品云為鈍根故起大悲心經但總說今則具明
故有第三譬法橫豎人不見之誠堪愍矣。
○又諸
經下四引例。】


「又諸經例多如稻稈斧柯象步城經等說其事指所
說事仍即為名又如說稻稈事斧柯事象步事等即
名為稻稈斧柯象步經事也。」
[002-0334b]


【此有二義初例指事為名故云如稻稈等也次例
以召事故云又如說稻稈事等即為名也總而言
之名是事上之名事是名下之事得斯例巳方知
今經別題三字金光明是事上之名序品謂之是
金光明創首標名彌為可用豈非指事而立名乎
指事為名經文既云是金光明當知此名必須召
事是故別題三字之名乃召金鼓光明等事也請
觀此文引例之意豈非今經別題三字乃是指事
而立名乎況前文云以金為名名葢眾寶之上何
不思之妄生建立稻稈經者彼經云身子至彌勒
所問云今日世尊覩見稻稈而作是說汝等比丘
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云云斧柯經等者
如成論中引斧柯經象步喻經城喻經等云云象步
經者即無所希望經也題下注云一名象步西晉
竺法護譯經云佛告文殊經名喻象此喻象經若
有眾生信樂斯法舉動進止如象遊步信此法者
如大象遊亦如龍步又名象腋經宋朝曇摩密多
譯問彼經既云經名喻象信此法者如象遊步顯
是以譬擬法何得引例附文耶答附文而立事上
之名含於兩向正通當體法理而制事傍通譬喻
以事而比法今雖是引例附文何妨經云如象遊
步經事也孤山云事字剩也今謂象步經是從事
立名故云象步經事也。
○第五當體釋文為二初
標。】
[002-0334c]


「第五當體得名者。」


【言當體者一家諸文明於當體必對所依故文句
記明方便品體云所言體者為取所依為用當體
若取所依乃是即權而實為體若取當體乃是即
實而權為體此之二義離則不分混亦不雜故所
依體即權而實與夫當體即實而權區以別矣是
則實相空中之理為事所依名所依體諸法事用
由理本具名當體體當者自也本也諸法事上之
名並由實相自體本具故也故下文云第一義諦
有實名義即此意也第一義諦既乃具有事用名
實是故諸法事用之名本非世俗全由理具所以
今經別題三字若附經文則序品云是金光明乃
是吾佛創首指於金光明事而標別題三字之名
若約當體須知指事標立別題三字之名本是法
性自體所具而吾佛聖人仰則真實法性本具事
用之名而立俗諦別題之號金光明耳應知實相
空中之體亡泯寂滅非相無名故文句云體則實
相無有分別又妙玄云名無召物之功物無應名
之實葢第一義中無相之意耳釋籤解云法本無
名名假無實故云名無召物之功物體性空無應
假名之實名實俱無但真諦意耳然第一義真諦
本體雖則無名而本具於俗諦之名是故聖人乃
準真諦本具俗假之名而立事用之號耳故文句
云用則立法差降不同又玅玄云世諦為言無名
[002-0335a]
無以顯法故初論釋名也釋籤解云今論世諦故
須辨名是則玄籤談第一義真諦本體所以謂之
無名無相今文談於真諦本具事用之名是故謂
第一義諦有實名義須知理具是金剛錍體德之
假無名無相是金剛錍性體性量即空即中是則
性空中恒具諸法假事用諸法假常即性空中理
事之融通良在於茲矣而今文中但云真諦有實
名義不言真諦無名相者由前文中釋於通別巳
云理無名字故也是則玄籤雖則但云真諦無名
理合更云本具諸名以玄籤中上下諸文盛明理
具故於釋名文中且略而不言耳又復解於玅法
之中雖則不言理具諸名解蓮華中乃云蓮華當
體得名法理制事今文雖則但談真諦本具名實
而前文中巳說理體本無名字是則玄籤及以今
文束而言之只是真諦本體無名而常具於俗假
諸名聖人仰則真諦無名而具諸名乃隨世間立
於諸法事用之名耳是故當知若乃偏執真諦無
名但得真諦之本體耳失於體德之本具也又若
偏執理具諸名但得體德之本具耳失於真諦之
本體也故今文中斥於古師真諦無名乃立真諦
有實名者良由於此人不見之但執今文真諦有
名不許真諦本無名相輒便難云若謂真諦無名
相者何異古師嗚呼哀哉謬之甚矣何者若乃不
許真諦無名前文那云理無名字玄籤那云真諦
[002-0335b]
無名葢是前文理無名字及玄籤云真諦無名亦
是古師之說不是今家之義乎文句記云性本無
名具足諸名無說而說即成教即此意也是故須
知今文中云仰則真法俯立俗號必扶前文理無
名字名字名理故前理教與今真俗辯異意同若
不爾者文句記中何故謂之性本無名具足諸名
無說而說說必成教邪故知前文明教別既是別
題三字之名今立俗號亦是別題金光明耳故玄
籤云世諦辨名即此意也若不爾者豈前文教別
非今文俗號邪是故當知若得斯旨消釋下文如
觀掌果不見此意任運失趣何但迷於今文之旨
亦乃乖於玄籤之意四明云當謂主當三字之名
直名法性故云當體今問若乃直名法性名當體
者下文那云即法作譬四明又云前附文釋名事
雙附今當體釋即理之名直召法性附文但是指
事立名當體乃是召理之名今問別題之名但有
三字將何以辨事名理名兩種之殊是故須知當
體理具事用之名便是附文指事之名但前直附
經文所出今乃明於理體本具故分附文當體之
異雖分二途意成一轍故下料簡但將附文以對
第三譬法問答良由於此非謂附文事用之名異
於當體理具之名也。
○有師云下次釋文為二初
正釋次料簡初文為二初明來意文又為二初舉
他說。】
[002-0335c]


「有師云真諦無名世諦有名寄名名於無名假俗而
談真爾成論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須知此文全同玄籤釋妙法中真諦無名世諦有
名及教相中初明大意云佛於無名相中假名相
說但是古師不知性體雖本無名而具諸法俗假
之名故今下文乃破之耳若不爾者何故今文反
於古師真諦無名俗諦有名玄籤用於真諦無名
世諦有名又用成論名相中假名相說邪是知性
具諸法全由理體亡泯如鏡現像皆因鑑明故輔
行云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三
千具足方能照於一多相即性具既由性體亡泯
性體若不具於諸實俗假事用何異頗棃不能雨
寶是故古師但談真諦本體亡泯無名無相不知
性具諸法俗假所以今家下文破之耳非謂今家
但談性具諸法俗假而不明於性體性量亡泯寂
滅邇來學者罔測厥由唯談性具相相宛然謗於
性體亡泯無相是則一家諸文所說實相空中亡
泯叵得便成虗設矣。
○今反下次明今意文為三
初總立。】


「今反此義俗本無名隨真立名。」


【反者違也不順也古師偏執真諦無名俗諦有名
不知真諦雖本無名而具諸名故今反違不順古
師乃明世俗元本無名皆是隨於真諦本具而立
諸名耳。
○次何者下別示。】
[002-0336a]


「何者如劫初廓然萬物無字聖人仰則真法俯立俗
號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如理尊貴依真以名寶如
理能該羅依真以名網如理能起應依真以名響。」


【言劫初者成劫之始也廓者空也虗也然空虗者
即成劫之始物皆無名謂之空廓耳故下句云萬
物無字也非謂空劫名廓然也以空劫中無物故
也今論成劫之始雖則有物而無名召故云廓然
耳聖人上軌真法本具故云仰則下順世情以名
召物故云俯立從如理下乃是歷示仰則真法俯
立俗號之事皆言如理者並是仰則真法本具也
皆言依真以名者並是俯立俗號也仰則真理本
具俗諦能通之名依真本具俯順世情以能通名
而立於道能通即是道路故也仰則真理本具俗
諦尊貴之名依真本具俯順世情以尊貴名而立
於寶尊貴即是珍寶故也仰則真理本具俗諦該
羅之名依真本具俯順世情以該羅名而立於網
該羅即是網罟故也仰則真理本具俗諦起應之
名依真本具俯順世情以起應名而立聲響起應
即是響答故也文中雖則歷舉四事正以第二如
理尊貴依真名寶以明今經別題三字指事立名
乃是聖人仰則真諦理體本具事用金寶尊貴之
名俯順世情以尊貴名而立別題俗諦之號金光
明耳故前文云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以金為名名
葢眾寶之上若爾豈非世諦有名故玄籤云今論
[002-0336b]
世諦故須辨名但須了知世諦之名本是真諦之
所具耳所具是假可不信乎是則今經別題三字
世諦之名全由真諦理體本具依真本具俯順世
情而立之耳即法作譬不其然乎玅玄第七解蓮
華云蓮華非譬非以譬擬法也當體得名類如劫初萬物
無名聖人視理準則作名如蛛羅引絲倣之結網
蓬飛獨運依而造車浮槎汎流而立舟鳥迹成文
而寫字皆法理而制事耳請視法理制事之言可
知今經別題三字乃是法理本具制立事用之名
矣何得謂之附文但是附事之名當體乃是召理
之名邪四明云真諦有名者即是圓教始終二諦
以不思議故但名真諦真諦具德故云真諦有名
也俗諦無名者即前三教及諸凡夫所有二諦以
可思議故但名為俗此俗虗假無實名義故云俗
諦無名也今謂不然何者所言俗本無名隨真立
名者葢由俗諦本自無名但隨真諦本具諸名以
立俗號乃是圓家情智二諦耳何者隨智真諦體
本無名而具俗諦事用之名於是隨情俯立俗諦
諸法之名既是正明即真而俗何得將前三教凡
夫對圓而明情智二諦以解今文仰則真法俯立
俗號邪仰則真法尊貴之名以立別題三字之號
豈是前之三教凡夫邪前文明於以譬擬法尚委
簡偏小今文即法作譬法理制事那忽屬前三教
凡夫邪問四明既云真諦具德今何斥之答四明
[002-0336c]
雖談真論具德不知具德即是玅假既與一家諸
文相違故今不取耳四明解於如理能通依真以
名道等云聖人見於萬物有淺近義乃則真法深
遠之義而立世諦淺近之名如世道路有少能通
乃則如理究竟之道名於世間淺近之道也今問
若爾乃是俗諦先自有名豈是俗諦本無名邪。

華嚴下三引證文為四初引華嚴。】


「華嚴中云耕田轉耒衣裳作井皆聖人所為。」


【耒盧對切音似說文云耒手耕曲木也法華文句云
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皆菩薩所為文句
記云如華嚴云若有世界初成時眾生所須資生
具菩薩爾時為工匠終不造作殺生器又釋籤云
貨狄造舟黃帝臣也維父造臼杵黃帝臣也蚩尤造兵火帝臣也
黃帝造冠冕容成造曆黃帝臣也歧伯造醫黃帝臣也隷首
造數黃帝臣也皐陶造獄虞舜臣也嵆仲造車伯益造井蒙
恬造筆蔡倫造紙古人所造皆法理而立也。
○次
引大經文為二初正引。】


「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


【世諦有名無實等者俗本無名雖則隨真而立俗
號而世俗名但是權設名下之義終非究竟何者
如理能通依真名道此道豈能徧通一切以世間
道亦有阻絕終歸敗壞是故世諦但有虗名而無
實義若真無相本具道名此之名義其實徧通一
切無礙故云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也此以性具
[002-0337a]
實名實義而奪隨世假名無實耳道名既爾餘可
準知。
○以此下次反斥。】


「以此而推真諦有名更何所惑。」


【以此大經明文推之真諦本具名之與義更何所
惑而可不信乎問大經但云真諦有名何得將有
作具說邪答具即是假假即是有故輔行引觀音
玄文問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不答具有況一
家諸文皆指性具名之為有故知大經真諦有名
有即是具也。
○三引龍樹文亦為二初正引。】


「龍樹四依菩薩隨義理為立名字。」


【止觀引釋論云菩薩依隨經教為作名字名為法
施立名無咎今文龍樹字下少一箇云字釋論乃
是龍樹菩薩所造故知今文與止觀即人法互舉
耳言龍樹者初生之時在於樹下由龍成道故云
龍樹龍生法身樹生生身亦云龍猛或云龍是華
言樹是梵語譯為猛也佛去世後三百年出壽七
百歲云云言四依者此有二說一者住前名初依初
住至五住名第二依六住七住名第三依八住至
十住名第四依二者住前名初依十住名二依十
行十向名三依十地等覺名四依此之四依亦是
師位亦弟子位云云
○義即下次釋意。】


「義即第一義理即如理也。」


【言隨義理為立名者即是隨於第一義諦真如實
理體本無相而具假名故隨世間立種種號故云
[002-0337b]
義即第一義理即如理也問何以得知龍樹談第
一義諦本無諸相邪答輔行引釋論云佛法有二
諦世諦有相第一義諦無相何但龍樹談第一義
諦無相諸佛菩薩經論皆爾故知真諦本無諸相
方能具於俗諦名相具即是假不其然哉故不可
見真諦具法便謂理體相相宛然文句記云今家
依於智論準理準義緣於心性立此二空應知彼
文準理準義即今文云義即第一義理即如理也
又復準理緣於心性即真如觀理唯達法性更不
餘塗準義緣於心性即唯識歷事四性叵得是故
謂之故於實道須閑修性本自二空即是性德是
故止觀初性德境乃是理觀唯達法性法性任運
具於二空不待歷事一一推檢方悟二空若推撿
入空即是修德境唯識歷事推撿四性方達二空
故知準理即真如觀準義即是唯識觀也故輔行
云今文準經以義開拓委作觀法故於四大各以
四性推令如空所以然者以由義推四大等法皆
非自他等性故也故知若得義例中云從理唯達
法性更不餘塗從事專照起心四性叵得則止觀
一部十乘妙觀不出真如唯識二觀所收何者諸
文若云但觀法即是法性法界實相即真如觀理
也若云四運四性推檢方悟二空法性妙理即唯
識歷事也事理二觀具如十不二門圓通記辨云云


○四引淨名文亦為二初正引。】
[002-0337c]


「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明法性俱名無住染淨二緣皆名立法今文既
明聖人隨智內證真諦外順機緣俯立俗號當知
須以法性為本淨緣而為所立法也。
○經論下總
結勸信。】


「經論咸然豈可不信。」


【經謂華嚴大經淨名論謂龍樹釋論咸然者咸皆
如是也謂經論中皆是談於俗本無名隨真立名
今既學佛豈可不信諸佛菩薩經論誠言。
○次今
言下正釋文為二初明經題是即法作譬。】


「今言法性之可尊可貴名法性為金此法性寂而常
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
明之法門也。」


【前云如理尊貴即今文云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前
云依真以名寶即今文云名法性為金依真名金
既乃如此依真以立光明準知當體得名即實之
權法理制事即法作譬既金法性作金光明何得
謂之三字別題是單法邪若云單法未審指何而
為作譬所言即是金光明之法門者當體立號非
從他得金是法性本具之名以此為門能通大道
故知別題三字乃是金光明之法門耳故下文引
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迦牟尼即此意
也故妙玄云蓮華之稱非是假喻不是假借以譬擬法也
是法華法門清淨因果微妙名此法門為蓮華即
[002-0338a]
法華三昧當體之名也今亦例然法性本具尊貴
寂照大悲益物故立別題三字之名為能通門令
悟法性本具尊貴寂照大悲益物故云法門耳所
言法者法即教法良以無說而巳說必成教故也
此則通指凡有所說皆名為教若於所說更細論
者全法性作金寶尊貴乃是即法而作譬耳。
○菩
薩入此下次明眾聖從法門金光明立名文為二
初正明。】


「菩薩入此法門從法為名即是金光明菩薩佛究竟
此法門即有金𦦨光明如來金百光明照藏如來等。」


【入此法門等者入此入此金光明三字性具之名
即實之權即法作譬能通之門乃從即實之權即
法作譬而為名號故名金光菩薩耳亦如法華經
中華德菩薩亦是從於法華三昧即法作譬當體
得名耳菩薩分得佛乃究竟故有金𦦨光明如來
等也人見今文云從法得名不看下文即法作譬
便謂別題乃是單法殊不思惟若是單法何謂作
譬又不思惟若是單法乃是所依何謂當體又不
思惟若是單法將何以被鈍根之人以譬擬法又
不思惟若是單法則同法華妙法兩字且彼妙法
何曾有於當體之談至解蓮華方論二義若以蓮
華喻於妙法豈非今文以譬擬法若乃法理而制
於事豈非今文即法作譬彼解蓮華既具二義此
釋金寶亦復如是若謂今經別題三字是單法者
[002-0338b]
此與玅玄解於妙法如何辨之故知今文從法為
名乃是從於即法作譬而為名耳。
○若爾下次釋
疑文為二初疑。】


「若爾何故名釋迦。」


【若謂諸佛菩薩從於法門金光明為名者何故釋
迦不名金光明而名為釋迦邪。
○釋迦此有通別
下釋疑文為二初正釋。】


「釋迦此有通別名從通即名金光明允同諸佛從別
即受釋迦之稱耳。」


【應知釋迦此名從別別必具通故云釋迦此有通
別名也從通即是名金光明允合符同金百光明
照藏佛等從別不妨受釋迦稱若爾釋迦之別既
具於通諸佛之通豈不具別。
○故讚佛品下次引
證即是證於釋迦別號具於通名允同諸佛也於
中為三初引讚佛品證別名具通。】


「故讚佛品云如來之身金色微玅其明照耀耀即是
光此是讚佛法體非讚世金也當佛法性為金非借
世金也。」


【讚佛品中諸菩薩等既讚別名釋迦之身金色微
玅其明照耀故知別名雖是釋迦不妨通名金光
明也若不爾者釋迦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
何會通此是讚佛法體者佛法身體具於事用金
光明也非讚世金者既是法體本具金寶而立事
用故非讚於世間之金以世間金但有尊貴之名
[002-0338c]
而無真實之義故也當佛法性為金者當字去聲
當佛自證法性之體本具尊貴即法作譬名為金
耳非借世金者不假世間之金以譬擬法也故下
文云非假世金寄況佛法即此意也若知即法作
譬隨真而立世間之金有何不可但大經云世諦
有名而無實義故且奪之順於性具所以謂之非
讚世金耳究而言之性本無名而具諸名無說而
巳說必成教如理尊貴依真本其俯順世間以名
金寶即隨情智二諦所攝當知佛通別之名皆是
隨世假立耳故玅玄云法性之理非古非今非本
非迹非實非權但約法性而論本迹權實麤妙耳
故知但以世俗文字有去來今非謂菩提有去來
今也法身理性之名尚是隨世假立豈理體所具
即法作譬而非世諦乎。
○次引三身品及華嚴證。】


「三身品云與諸佛同體與諸佛同意與諸佛同事同
體者是同法性金也同意者同法性光也同事者同
法性明也故華嚴云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
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一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
力無畏即是同明於一法體三義具足非假世金寄
況佛法。」


【別必具通允同諸佛法性之理具金光明佛佛皆
同故云同體是同法性金光明也故引華嚴證成
同體具金光明次從一身即是巳下乃是釋於華
嚴經意以明同體金光明耳於一法體三義具足
[002-0339a]
者法體雖一何妨具於金等三義舉一即三良由
於此故此非具假借世金寄況比喻佛法性體也。


○三引樹神云證別題。】


「故樹神云無量大悲宣說如是玅寶經典當體並是
妙寶此寶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譬法也。」


【是即法作譬樹神讚云釋迦牟尼為欲利益諸眾
生故宣說如是妙寶經典言玅寶者以金乃是眾
寶之上故云妙寶也玅寶具足光明即別題三字
也經典兩字即通號也是則妙寶經典四字乃是
首題金光明經通別俱舉耳既隨法性當體本具
而立世諦金光明教故知但是即法作譬不是以
譬擬法故云當體並是妙寶此寶具足光明非借
世金以譬擬法也。
○次料簡文為二初問。】


「問舊云此經從譬得名云何矯異而依文耶。」


【意者前文既標云今釋名為五而第三科謂之譬
喻今文乃指舊云此經從譬得名者此有二義一
者古今同用譬法舊人譬法不周所以今家破之
耳非謂斥於古人不得以譬擬法故今乃指舊云
此經從譬得名不妨今家釋名五科之中第三謂
之譬喻也二者古今雖同用譬而古人以譬擬法
尚自不周何由能解附文當體即法作譬故今乃
指舊云此經從譬得名以對今家附文為問是故
謂之云何矯異而依文邪非謂今家獨約附文當
體兩釋棄於第三以譬擬法也矯者詐也異者不
[002-0339b]
同也不同於古但用譬法而自依文立名者何邪
當體一釋但明附文指事之名金是法性理體本
具俯順世間假立之金耳故但對於附文為問自
然攝得當體之說故下答中仍分二意初約附文
對譬法為答次約當體對譬法而明又復應知問
中雖指舊云此經從譬得名以對今家附文為問
至下答中乃兼今家以譬擬法而對附文當體為
答故下文云義推疎遠引空品云為鈍根故起大
悲心即此意也是則彌顯以譬擬法古今咸用但
是古人譬法不周為今家所破耳。
○次答文為二
初約附文對以譬擬法答又為二初正答。】


「答非今就文而害於譬若苟執譬復害於文義有二
途應須兩存。」


【非謂今家就於經文立附文釋而傷害於以譬擬
法若乃苟且唯獨執於以譬擬法又復傷害附於
經文指事為名詳其所以合有二途途者道也是
故當知以譬擬法及以附文應須兩存不可局定
偏執一邊四明前云大師順古同他用譬其如經
題非譬是法故後文中自立附文當體二釋至今
文中又乃解云今釋經題存於二意是故二途不
偏廢一汝專執譬則棄親逐疎我今雙存則親疎
俱得今謂此說矛盾難解何者前云順古同他用
譬其如經題是法非譬至今何故却云今釋經題
存於二意邪既云經題非譬是法此則定作單法
[002-0339c]
而解至今何故又云二途不偏廢一邪既云二途
不偏廢一那忽定云是法非譬邪文中明說非今
就文而害於譬那忽執於附文當體捨前譬法邪
後學昏蒙望聲傳習但聞四明之說便謂亞聖之
談不能擇善誠可悲哉。
○故前云下次引前文以
證親疎義有二途。】


「故前云義推疎遠依文親近。」


【雖則兩存於中非無親疎之相是故第三以譬擬
法義推疎遠第四依文顯然親近復須更云雖有
親疎一不可廢若偏廢一乃是就文害譬執譬害
文也故前文標云今釋名名為五於茲明矣。
○若
鈍根下次約當體對以譬擬法答文為三初正答。】


「若鈍根人以譬擬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


【若鈍根人以譬擬法即前第三以金光明譬於橫
竪一切法門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乃是前文第五
當體即真諦法本具俗諦事用之名而作三字金
光明譬良以別題三字只是事用之名若鈍根人
乃以此譬擬於橫竪一切諸法若利根人乃知即
法而作此譬三字之名故前但云以金為名不乖
今文利鈍之意是故只一別題三字不妨利鈍兩
根解之所以文中皆言若也以此明之豈非別題
三字只是單譬所攝乎人不見之纔聞此經別題
三字是單譬收輒便難云何異古師嗚呼哀哉昧
之甚矣古師以譬擬法尚自不周豈知即法而作
[002-0340a]
譬乎四明云利根之人知其能譬世金光明乃是
聖人仰則真法而作其名故云利根即法行譬今
問若爾既即真法作金光明乃是利根即法作譬
豈非別題是單譬乎若云別題是單法者應須改
云即法作法況復若定金等是法將何以被鈍根
之人以譬擬法邪今定別題三字是譬若鈍根人
乃以此譬橫竪等法若利根人乃知即法而作此
譬文順理顯炳然易見世人何事固執迷万。
○下
文云下次引證。】


「下文云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
得見我釋迦牟尼又空品云為鈍根故起大悲心。」


【今既釋題故指經文為下文也即下文中鬼神品
云也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
得見我釋迦牟尼此證利根即法作譬也釋迦之
號雖則從別今取別必具通以明作譬之說故前
文引讚佛品云如來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
□□□□□□□□□□□□□□□□□□□
□□□□□□□□□□□□□□□□□□□
□□□□□□□□□□□□□□□□□□□
□□□□□□□□□□□□□□□□□□□
□□□□□□□□□□□□於橫竪一切諸法
故也又復準於文句消經其意雖□□從借用證
成而說焉知鈍根以譬擬法不是空品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邪佛意兼通隨類各解故引空品為鈍
[002-0340b]
之文證今鈍根以譬擬法義亦何爽又第二卷四
王品云譬如寶樹在人家中悉能出生一切珍寶
是玅經典亦復如是悉能出生諸王功德亦可證
今以譬擬法而欲難云經文不云如金光明其可
得乎又縱不云如金光明以定別題是法非譬者
若即法性作金光明文中顯云即法作譬何可定
云是單法邪四明不曉當體章云從法為名乃是
從法而作於譬茲訛說耳四明解今鈍根文云此
經所被非純利根故空品云為鈍根故起大悲又
云佛說茲典既被二根故通經者釋三字題亦須
兩說赴其利鈍今問若爾何得謂之順古立譬若
云所被非純利根何得定云非譬是法既云佛說
茲典被於二根何得鈍根以譬擬法是順古邪順
古用譬何關佛說被於鈍根況空品云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豈亦順古名鈍根邪既通經者釋三字
題亦順兩說赴其利鈍何得謂之今家自立附文
當體捨譬從法若但自立附文當體將何兩說赴
其利鈍若赴利鈍須存兩說驗知以譬擬於橫竪
一切諸法定非順古矣願諸上德審而思之。
○鈍
人守指下三舉喻。】


「鈍人守指守株寧知兔月利人懸解不須株指云云。」


【指月如圓覺經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株兔如輔
行引宋有耕者於野有兔觸株而死後遂廢耕恒
守此株冀復有兔傍人喻之而不肯止故俗相傳
[002-0340c]
以執迷者謂之守株守株既爾守指例然指本示
月而不看月但守於指故但守指則不見月以例
守株不見於兔亦復如是故今斥於鈍根苟執以
譬擬法如守株指不及利根能解即法而作於譬
是故謂之寧知兔月寧者豈也利根超悟即法作
譬故云懸解不煩以譬而擬於法是故謂之不須
株指註云云者利根懸解即法作譬雖則不須以
譬擬法不可將此害於鈍根以譬擬法何者附文
對於以譬擬法既乃兩存當體對於以譬擬法亦
須俱立恐人不曉雙存之意故注云云耳故妙玄
云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即今文云利人懸解
不須株指也所言利根即名解理者即於事用之
名懸解理具即法作譬耳故妙玄云法理而制事
也今文既云利人懸解不須株指玅玄又云利根
即名解理不假譬喻故知此中一番料簡不可謂
之他人擅添也問玅玄中明上根但作法蓮華解
中下未悟須假草華故有三周說法逗上中下根
今文但分根鈍之異豈有三周上中下別答例亦
須有何者文句中引新舊兩文三處明宗上根人
聞四佛拂疑既長遠本難窮極中根人聞王子明
蚊蚋脚可以作城樓鼠登兔角梯蝕月除修羅法
身無舍利下根人聞釋迦論三身共說廣分別之
此即三周說法逗上中下根之明文也。
○次觀心
釋名者此觀心文及前料簡并後重明帝王之義
[002-0341a]
昔錢唐諸師皆謂後人擅添非大師親說而四明
救之往復數回云云今謂觀心存則有益不徒數寶
是故玅玄法華文句皆先約教次明觀行今經文
句既存觀心豈可玄義但有約教孤山云吾觀其
辭繁而寡要質而少文苟留心於翰者讀之則知
其言非向者之言筆非向者之筆則真偽可辨矣
豈待潛心佛學然後能斷其是非乎今謂不然何
者若謂此文繁而寡要蓋亦責前正釋料簡十種
三法廣而無味若謂此文質而少文則諸文觀行
亦可責之如觀心論等比之今文而彼之辭又成
太質矣且法華文句云箇是畢竟空等豈可責其
文藻耶今準四明乃存觀釋但分科解義不無同
異也於中為二初標。】


「次觀心釋名者。」


【然前釋名通別等五翻譯只是變梵成華於言中
別題三字初約鈍根譬法而釋次附經文指事立
名後約利根即法作譬今觀心釋通攝於前何者
觀心釋名論金光明豈非是別別必有通以此擬
於一切法門豈非譬法原此三字出自經文豈非
附文即此事名隨真而立豈非當體通論雖爾而
下文中但準前約十種三法論金光明而辨觀心
釋名之相以金光明譬法既爾即法作譬思之可
知又前先明逆順生起正釋料簡但從三德以至
三道今論觀心乃從三道以至三德所以然者前
[002-0341b]
從三德逆而推之以至三道葢約施教推果由因
今論觀心始從三道順而推之以至三德葢約自
行研因克果故今觀心約於十法論金光明次第
與前逆順須辨四明但約觀心論於當體釋名今
準十種三法之文元屬於前以譬擬法故今觀心
不可違之若謂不然何故文中指上十種三法而
論觀心釋名邪復次須知今文觀心自分二意若
乃直託別題三字事用之名而論觀心即託事觀
此如下文總論觀心釋金光明心即是金心即是
光心即是明即其意也次文別約十種三法而論
觀心即附法觀釋金光明於附法中三道三識及
三大乘既推四運四性叵得豈非占察唯識歷事
若觀三佛性乃至三德等豈非占察真如觀理唯
達法性更不餘塗況下文中觀三涅槃顯云心性
本來寂滅不染不淨一文既然餘六準說以義例
中但約推撿及不推撿區分事理二觀之相故茲
云爾。
○次何故下釋文為二初正釋次斥謬初文
為二初明來意又為二初徵起。】


「何故須是。」


【前巳廣約五科釋名何故須用是觀心乎玅玄亦
云事解巳足何煩觀心即今意也況下答中亦與
妙玄大意是同今不暇引既同妙玄豈可斥為後
人檀添。
○次上來下答釋文為二初正答。】


「上來所說專是聖人聖寶非巳智分鸚鵡學語似客
[002-0341c]
作數錢不能開發自身寶藏今欲論道前凡夫地之
珍寶即聞而脩故明觀心釋也。」


【上來所說五科釋名約教開解但是論於聖人珍
寶非是自巳珍寶智分如鸚鵡等者前五科釋名
說聖人之事何益於巳其猶鸚鵡雖學人語不名
為人故禮記曲禮篇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
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乎似客作
等者似亦如也華嚴經云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
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貧窮為
他數錢即客作也不能開發自身寶藏即是自無
半錢分也今欲論於道前凡夫珍寶故即向所聞
五科釋名而論修相故須明於觀心釋名也故玅
玄云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釋籤云隨聞一句
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無事間雜故云精
進故妙玄云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為觀觀慧彌成
於事無乖如火益薪事理無失即文字無文字不
捨文字而別作觀也昔人謂事法二觀不許人修
豈非違戾乎。
○淨名下次引證。】


「淨名曰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釋論云有聞
有智慧是所說應受即此意也。」


【諸佛解脫者聖人珍寶也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者
佛法非遠全是我心故觀我心開發自身本有寶
藏即是求於佛法解脫故佛解脫須於眾生心中
求之釋論等者輔行引大論云有慧無多聞亦不
[002-0342a]
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
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無聞無智慧
譬如人牛如安息國邊地生人雖生中國不可教
化根不具支不完不識義理著邪見等皆名人身
牛也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名字位人是有聞
也觀行位人是有智慧也故觀行即乃是第四句
也若直聞真此聞非即若直暗證尚未及於有慧
無聞當知暗證恐是第三句無聞無慧如人身牛
耳。
○次正明觀心文為二初總約觀心釋名又為
二初問。】


「問心有四陰何以棄三觀一。」


【意者前文標云觀心釋名次文又云即聞即修故
明觀心心即是識屬第五陰今問五陰不出色心
一陰屬色餘四屬心心有四陰何以上來棄於受
想行等三心而但觀於識陰心邪孤山不曉此問
來由乃云今家三種觀法唯約行觀則有簡境事
法二觀全不觀陰故無簡境四明破之引文句記
釋耆山觀亦應辨於方便正修簡境及心具如止
觀託事既爾附法例然況記文云又諸觀境不出
五陰何得謂之事法二觀全不觀陰無簡境邪又
妙玄云一心成觀轉教餘心豈非一心即是識陰
觀成方能轉教受等三心故事法觀觀陰簡境文
義昭然又妙玄中若不觀陰及簡境者何故觀心
引釋論證一陰是色四陰是名此與今文心有四
[002-0342b]
陰不亦同邪一心成觀轉教餘心此與今文棄三
觀一若為有異是知一家明三種觀皆論簡境而
觀識陰矣。
○次答文為二初正答又為二初明觀
心。】


「答夫天下萬物唯人為貴七尺形骸唯頭為貴頭有
七孔目為貴目雖貴不如靈智為貴。」


【是金心雖有四心王尊貴是故棄三但觀識陰即
是金也從初答下至唯人為貴即去丈就尺之意
以由人身具於五陰故也從七尺下至四陰心為
貴即去尺就寸之意也於中復有二意初從七尺
至靈智為貴即簡色存心也。
○次從當知下至心
為貴即簡心所而取心王也。】


「當知四陰心為貴貴故所以觀之心貴故心即是金。」


【問中雖則略問棄三觀一答中何妨具明去丈就
尺去尺就寸故輔行云從廣至狹正示境體陰界
入三並可為境寬漫難示故促指的略二就陰如
去丈就尺略四從識如去尺就寸以由界入所攝
寬多此如今文天下萬物也五陰既乃具於色心
故置色存心心名復含心及心所今且觀心王置
於所故初觀識心釋名為金也故前文云以金為
名又云唯名為貴即此意也大意雖爾今更消文
萬物唯人為貴者尚書泰誓篇云惟天地萬物父
母惟人萬物之靈孔安國傳云生之謂父母靈神
也天地所生惟人為貴七尺形骸戶皆切骨也者如俱
[002-0342c]
舍云瞻部州人量三肘牛四肘唯頭為貴者雖有
六分頭最在上是故為貴故大論云一身之中頭
貴足賤頭有七孔者兩目兩耳雙鼻面門也雖有
七孔目為神候是故為貴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
於眸子眸目瞳子也眸子不能奄其惡胸中正則眸子
音了明也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莫報切少精也焉靈智者
心也目為神候外不及內是故內心靈智為貴荀
子云相形不如論心此之謂也心名復兼故四陰
中三為心所不及心王自在最貴故云四陰心為
貴也貴故所以觀之者心王雖貴若不觀之則不
能顯本有之寶荀子云論心不如擇術亦此意也
心貴故心即是金者利根觀明即見自心法性無
名本具諸名而作此金鈍根反此思之可知。
○夫
螢火下次明觀心是光明文為二初正明又為二
初釋光。】


「夫螢火自照燈燭珠火雖復照他光不及遠星月之
光與暗共住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理心智之光能
發智照理故心是光。」


【從劣至勝次第校量唯取心貴之智以為光也星
月之光與暗共住者法華文句亦云月光與暗共
住以星月之夜非全明全暗則是明暗共住也。

若心下次釋明。】


「若心癡暗體則憔悴心有智光膚色充澤故大品云
般若大故色大般若淨故色淨亦能充益受想行等
[002-0343a]
心則明也。」


【智光照理故屬於內明多利益故屬於外初先辨
於內心愚暗是故外相形則憔悴憔悴羸瘦則無
明益次辨內有智光照理是故外見膚色充澤美
色豐潤則是明益膚色者皮膚美也充者滿也澤
者潤也次引大品般若大淨證於內心有智光也
色大色淨證於外相膚色充澤也亦能充益受想
行等者非但明益外色亦乃明益心所明兼內外
益及色心是故云也。
○又知心下次重示。】


「又知心無心名為光知想無想知行無行名為明又
知四陰非四陰名為光知色陰非色陰名為明又知
五陰非五陰名為光知假人非假人名為明又知正
報非正報名為光知依報非依報名為明又知依正
非依正名為光知一切法無一切法名為明。」


【問何故重示言無心等為光明邪答初釋光明皆
約於有故云心智之光發智照理心有智光膚色
充澤今恐滯於有是故蕩之言無心等也問若爾
何故但云知心無心等以顯光明而不蕩有以顯
於金邪答準例合有但前料簡三身文中巳明至
寶以無貪為金故茲略耳至寶既以無貪為金故
知心無心等名為光明也知心無心名為光者翻
前心有智光也知想行無想行者文中略一受字
故上文云亦能充益受想行等今既翻此故不可
闕但是文略耳又知四陰非四陰名為光者前云
[002-0343b]
心智之光且別語識陰今通論心王心所故知四
陰非四陰名為光也知色陰非色陰名為明者前
云膚色充澤故今翻此乃云色非色名為明也又
知五陰非五陰名為光明者前約去丈就尺去尺
就寸從廣之狹但論觀心以釋金名金體必具光
明之用故以心智為光色淨為明又以無貪為金
知心無心知四陰非四陰等為光明今文又云知
五陰非五陰等為光明者以前文云天下萬物唯
人為貴乃至目雖貴不如靈智為貴既皆可貴亦
皆可觀既皆可觀亦皆是金亦皆是光亦皆是明
故輔行云陰界入三並可為境又云三科開合之
異欲以識界而為觀初有何不可又如止觀破徧
文末亦更例觀餘陰界入輔行謂之欲融諸法示
觀境徧非但心攝一切亦乃一切攝心前既從廣
之狹今乃從狹之廣故歷五陰假名依正非依非
正及一切法名為光明光明既爾金體可知良以
無貪即是不著假名實法依等法故也故前文中
萬物之言該收依正及一切法前文既云唯人為
貴豈不可觀若不可觀何故謂之觀身實相邪天
下萬物若不可觀何故謂之託彼依正即空假中
故不可以從廣之狹而難從狹之廣徧歷五陰假
名等也攬五陰之法成假名之人假實既是正報
豈無依報故今文中對翻前文假實依正及一切
法是故文中皆云非也然此文中歷觀五陰假名
[002-0343c]
等法非必便同止觀義例內心若淨觀成歷法任
運泯合何者彼明觀成歷法泯合今明發軫歷法
用觀如止觀中破徧文末例餘四陰及界入等豈
是觀成例餘界入邪四明雖則救此觀心及至消
釋此一段文殊為疎遠故今不取學者知之。
○次
得此下總結。】


「得此意者即觀心金光明也。」


【雖則觀心何妨例餘假實依正雖則例餘假實依
正何妨結成觀心釋名故總結云得此意者即觀
心金光明也。】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