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14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宋-從義 (master)


No. 359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上并序


或問曰此經玄義自昔以來述記者多矣而錢唐諸
師皆謂觀心一科是後人擅加耳唯四明法智力救
以為吾祖親說人到于今莫不傳習子今何故復更
改作竊恐眾人之不取而見棄於當途也答今所記
奚甞廢於觀心但患四明分科釋義頗有疎失又復
克定金光明三字是單法為名既乖利鈍之機仍戾
兩存之說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今
欲順其言正其名以申祖語發明經旨豈青眼之人
舍而不用邪。


時皇宋元豐七年歲次甲子暮春月上
巳日於安固寶積教院方丈序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初總為二初所說題目。】


「金光明經玄義」


【言玄義者釋籤云五義釋經統收五味故名為玄
今此應云統收一部名為玄也文句記云略舉經
題玄收一部斯之謂矣又文選東京賦云睿哲玄
覽註云睿聖哲智玄通今亦例然玄者通也即統
[001-0300b]
收也又輔行中引廣雅云玄者黑色謂幽寂也玉
篇云妙也法華文句云遙觀玄覽文句記云非局
一方故云玄覽非局即通此可證於玄者通也又
云察深理為玄覽深理即妙此可證於玄者妙也
義者涅槃疏云名之所以也。
○次能說師。】


「天台智者大師說」


【號天台是所居之山名智者乃隋帝所召大是有
大德行師乃人之模範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
資悅懌縱無礙辨樂說不窮異乎諸師握筆撰述
勾足改治軋軋如抽也。
○次別文為二初敘致次
正釋初文為二初明理本說默俱亡次明隨緣教
法斯立初文為二初明法體橫竪深廣又為二初
舉名歎德上句舉其經題之名下句歎於題名之
德。】


「此金光明甚深無量。」


【所言此者指定之辭也準下附文乃是指事而立
名耳故經文云此金光明經文又云是金光明是
字亦指金光明事耳然首題三字孤山謂之單譬
四明謂之單法又解經文是金光明乃將是字直
指法性仍示所以云佛游無量甚深法性乃住此
定即便唱云是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所以
題名是單法耳不從譬也云云今謂四明所立是義
不然何者佛游法性即便唱云是金光明而所游
法性是法金光明是譬若鈍根人以譬擬法若利
[001-0300c]
根人即法作譬何得定云是法非譬邪故知經文
是字此字不可直指所游法性若乃直指所游法
性非但不順首題之名亦乃乖於利鈍之機是故
應知此金光明既乃譬於法性又復全法而作故
舉其名仍歎其德所以謂之此金光明甚深無量
也文句云體包法界故言無量徹到三諦故言甚
深非是二乘下地菩薩之所逮及也。
○大虗空下
次明世喻莫窮。】


「大虗空界尚不喻其高廣況山斤海滴寧得盡其邊
崖。」


【經文四佛舉四種喻一者一切諸水可知幾渧二
者諸須彌山可知斤兩三者大地微塵亦可知數
四者虗空分界亦可知邊然四喻中虗空周徧尚
乃不能喻其高廣豈況山斤海渧之數寧得窮盡
其邊崖邪高之與崖喻甚深也廣之與邊喻無量
也崖五佳切高崖也寧者輔行云願辭也亦豈也應
知經中四佛喻乃是舉量以況無量量物尚非思
算所知無量之法安可圖度無量既然甚深亦爾
故金光明甚深無量虗空等喻皆不及也。
○日輪
下次明極聖能游非下位所及文為二初喻。】


「日輪赫弈非嬰兒之所瞻仰大舶樓櫓豈新產者之
所執持。」


【意者日體周圓故云輪也赫弈者明之盛也嬰兒
者倉頡篇云女曰嬰男曰兒說文云頸飾也釋名
[001-0301a]
云人之始生曰嬰兒者以胷前曰嬰故抱之嬰前
而乳養之也妙玄引大品云大人蒙其光用嬰兒
喪其晴明釋籤云菩薩大人蒙般若光諸法之用
二乘之人既無此用是故譬如七日嬰兒若視日
輪令眼失光故名為喪以一切智明於般若光無
明全在義之如喪故也舶傍百切海中大船也樓者
重屋也櫓郎古切城上守禦望樓也釋名云櫓露也
上無覆屋也說文云大盾也產者生也喻文出在
真諦所譯新金光明彼經偈云如海大船舶具足
諸財寶新生女人力執持無是處應知今文日輪
赫弈喻佛智窮高甚深也大舶樓櫓喻佛智極廣
無量也嬰兒喻聲聞也新產喻緣覺此從別說若
從通者嬰兒新產通皆喻於聲聞緣覺若將嬰兒
以喻菩薩一則貶之太甚二乃違於大品故知但
喻二乘人耳以佛行處尚乃過於諸大菩薩所行
清淨豈是二乘心之所思是故喻云日輪赫弈非
嬰兒之所瞻仰復非二乘口之所說故再喻云大
舶樓櫓非新產者之所執持請觀合文其意自顯
不須別作異塗消之。
○諸佛下次合文為二初正
合。】


「諸佛行處。」


【文句云諸佛行處者正顯佛智無量甚深佛智無
量甚深故行處亦無量甚深行處無量甚深故佛
智亦無量甚深舉函顯蓋舉蓋顯函正在此也。

[001-0301b]
過諸菩薩所行清淨者正簡也。】


「過諸菩薩所行清淨況二乘心口安可思說。」


【菩薩居未及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廣故地持菩
薩得九種禪初名自性若入此禪即入法性清淨
之境二乘不聞其名況有其行若入第九清淨淨
禪通別惑累正習俱盡故云清淨佛住此禪過諸
菩薩尚過菩薩況二乘乎故云況二乘心口安可
思說也。
○凡夫下次斥凡文為二初正斥。】


「凡夫徒欲言之言則傷其實徒欲不言默則致其失
二俱不可欲以言之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
可。」


【凡謂凡常博地未見道者也徒者空也言之者作
單複具足等言說之也傷者損也實者性理無虗
假也不言者於單複具足等四句外各一無言即
默也致者玉篇云至也失者過也錯也傷實必致
失致失必傷實綺文互現耳二俱不可者說之與
默俱不當也縱引經論說之與默而為證據亦是
助執增見長非耳欲以言之至默亦不可者列示
二俱不可也又未達者於四教四門皆生四見於
四門外各有無言見亦是傷實致失也故第一義
中一法不可得而凡夫達便作說默等而取著之
所以傷其真實致其過失也。
○故大品下次引證
文為二初引大品。】


「故大品中梵志云非內觀故得是菩提非外觀故得
[001-0301c]
是菩提非亦內亦外觀故得是菩提。」


【言梵志者文句記云在家事梵名為梵志出家外
道通名尼乾非內觀等者非內色中見是智慧四
陰亦然非外色中見是智慧四陰亦然非內外亦
然內謂六根外謂六塵又自五陰名內他五陰名
外根塵自他合故名亦內亦外準經第三句云非
內非外即是非唯內非專外是內外合也正當兩
亦句耳彼經第四句云亦不以無智慧觀故得是
智慧即雙非句也菩提是智德故不乖也應知若
有內外等見即有住著若有住著則非諸佛所行
之處故止觀云有住著先尼梵志小信尚不可得
況捨邪入正輔行引大論云若佛法中有微法而
可得者先尼於一切法中終不生信云何生信信
般若波羅蜜不以有相不以無相不取相故住信
行中論問此中何故引先尼邪答此經種種因緣
說法空乃至無有微相可得人心疑怪不信此理
難見是故須菩提引小乘中尚有法空況大乘法
論文引意先尼有著信小乘法空尚難況信大乘
法空邪先尼者大論云有外道梵志名長爪亦名
先尼云云
○經言下次引大經。】


「經言皆不可思說。」


【皆不可思說者經文雖云皆不可說準例應云皆
不可思故今謂之皆不可思說也以內外等思自
他等說並皆傷實致失所以俱不可也。
○又生生
[001-0302a]
下次明隨緣教法斯立文為二初結前生後。】


「又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
不生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


【生生不可說等四句是結前文理本說默俱亡也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兩句是生後隨緣教法斯立
也生生等者輔行云大生生小生故名生生又因
緣是生成所生法又名為生故名生生又因生果
生故名生生設於中道而起性過亦屬生死況復
餘邪若起四執尚無初觀故屬生死名為生生即
三藏教也破此等生入於涅槃名為不生此之不
生待生得名名生不生即通教也待真不生說於
俗生名不生生即別教也待邊說中二邊俱生破
此二生不生不生即圓教也理非四教偏圓之殊
故生生等皆不可說尚乃不可作圓而說豈可作
於偏教說邪說既不可默亦不可說默俱亡良由
於此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輔行云凡諸文中不
可說後必明可說者先自證巳必化他故又云若
聖若凡凡欲利他皆須四句橫竪破執乃可四句
慈悲為他今經正明極果自證不可說理有因緣
故亦可作於生生等說蓋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耳因緣者玅玄止觀皆云十因緣也始從無明終
至有支故云十也此有三義一立眾生二立根機
三立聲教立眾生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更互因
緣而立五陰假名眾生也立根機者過去或修析
[001-0302b]
體別圓四行為業無明潤之致今五果於此陰果
更起本習或起析體別圓愛取有等也立聲教者
析愛取有起故感三藏教是為生生不可說十因
緣法為生生作因亦可得說生生也體及別圓生
不生等十因緣法準此可知輔行云十二因緣中
不云生死者此屬未來今明從過至現以成機緣
故不取也故大經中續前不可說文後即云十因
緣法為生作因所言十因緣法為生作因者以宿
種子在無明行中來至今世復依本習起愛取有
復由現聞法發習此中因緣且語眾生十因緣邊
亦應義兼感應因緣謂感謂感佛四說即因緣義
云云今經既屬方等故通生生等四故文句釋如是
等文皆約四教云云
○以金為名下次正明立法即
是從緣說於五章也文為二初總明所立之法不
出五重大義又為二初正示五章。】


「以金為名名葢眾寶之上以法性為體義則如來所
游莊嚴菩薩深玅功德以為宗照曜諸天心生歡喜
以為用故文號經王教攝眾典。」


【金為名者以者用也佛說此經用金光明而為別
號文中雖標金之一字然必約金以論光明名蓋
眾寶之上者葢者語助也又發語之端也眾寶者
寶雖眾多不出七種一金二銀三瑠璃四頗梨五
硨磲六赤珠七碼碯七寶之名經論不同今且引此上者以七寶
中金最第一故諸經論皆列在初故云以金為名
[001-0302c]
名葢眾寶之上也若被鈍根以譬擬法乃將此金
比況法性若被利根即法作譬乃金法性而作此
金若不爾者如何消於以金為名名葢眾寶之上
邪故此亦是創首標名彌為可信明識者審之無
俟多云仍患後昆為他所惑更須辨之四明云別
題三字是法非譬又云以金光明為名以金光明
為體以金光明為宗以金光明為用以金光明為
教相今謂不然何者此文明示以金為名法性為
體以至文號經王教攝眾典何曾一槩以金光明
為體宗用教相邪若謂別題是法非譬則今文中
應須改云以法性為名義則如來所游顛之倒之
何其甚歟問若爾何故不云以譬為名而特標云
以金為名答斯問甚善能破羣迷何者若如法華
別題四字妙法是法蓮華是譬文既分明是故乃
云法譬為名而今經者經文雖云甚深法性是金
光明然別題中但云三字金光明耳不云無量甚
深法性故特標云以金為名非但顯於別題三字
是單譬攝亦乃彰於利鈍親疎一不可廢何者若
鈍根人以譬擬法乃知別題三字之譬擬於經文
無量甚深法性之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乃知經
文無量甚深法性之法而作別題三字之譬但以
譬擬法是今家義推名為疎遠即法作譬是經正
意名為親近親疎雖異若將今家七種立題而往
收之既非複具又非單法及以單人何者若云單
[001-0303a]
法則同經文甚深法性何不題云法性經乎而必
題云金光明邪又與妙法大般若等如何異邪既
非單法又非單人若不約單譬收之於單三中如
何攝屬人不見之聞金光明是單譬收輙便難云
何異古師嗚呼哀哉膠手易著䆿夢難醒一至於
此應知今立三字別題以金為名是單譬攝傍通
鈍根以譬擬法乃收下文第三譬喻正屬利根即
法作譬乃收下文第四第五附文當體如何謬聽
望文斥同古師之說古師尚於以譬擬法而不周
足豈能解於即法作譬下文既云即法作譬四明
何得謂之單法今問四明指何為法指何為譬如
何即法而作譬邪任彼答之自然矛盾何者若指
經文法性為法未審指何而為作譬若指經文是
金光明而為作譬且金光明三別題為是法為是
譬邪若云法者經文法性既乃是法別題三字又
復是法若全法性作金光明却成即法作法何名
即法作譬由是觀之經文法性名之為法別題三
字名之為譬若全法性作金光明正符即法作譬
之說兼與以譬擬法不違何者以金光明之譬擬
法性之法又全法性之法作金光明之譬佛言善
巧經旨幽深若非吾祖智者妙悟發明其孰能臻
立題所以故但云以金為名與夫下文第三譬喻
第四附文第五當體其義泯合以法性為體義則
如來所游者四明云義者即是究竟第一義也今
[001-0303b]
謂不然何者義者所以也所以者何以法性語通
因通果今以佛游法性為體則簡因中所觀法性
故云義則如來所游何得濫用第一義消今義字
邪莊嚴菩薩深玅功德以為宗者下文明宗專取
於果今云菩薩乃是於因如何會通文句釋云此
因乃是果家之因因必成果不乖宗也不二門云
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曉果從因因方克果四王
品云莊嚴菩薩深妙功德文句釋云約體修行能
令菩薩具二莊嚴成於極果既言莊嚴知是歎宗
也照耀諸天心生歡喜以為用者四王品云常為
諸天之所恭敬能令天王心生歡喜亦為護世之
所讚歎此經能照諸天宮殿是經能與眾生快樂
是經能令地獄餓鬼畜生諸河焦乾枯竭乃至云
舉要言之是經能滅一切眾生無量百千苦惱文
句釋云世天淨天義天大經德王品說四種天一世間天如諸國王二生天
即四王巳上是也三淨天即初果巳去是也四義天即十住菩薩見法空義是也而今但三者恐脫生天
皆宗仰極地絕三業供養又下從地獄上至菩

薩無明未盡通有熱惱此經能除如月清涼知是
歎用下文謂之諸有悉乾枯三塗除熱惱準此知
之故文號經王教攝眾典者故之一字屬在經文
也文號經王雖通諸品今正指於四王品初以前
宗用之文皆是約四王品初故也故四王品云是
金光明微妙經典眾經之王諸佛世尊之所護念
文句釋云法性之理佛所護念文詮此理故言經
[001-0303c]
王既言經王知是歎體又序品云諸經之王文句
釋之乃云敘體而今謂之文號經王教攝眾典是
教相者若約所詮即屬敘體若約能詮乃是教相
今從能詮故云教相若不爾者如何消於文號教
攝是故須知文即教也所詮之理王既統攝能必
稱所是以文教乃攝眾典況復教相只是分別前
之四章而前四章通於事理故文號經王教攝眾
典能所無妨今且從能詮故屬於教耳言眾典者
此經教相乃是第三方等生酥四教明義正當通
教即得帶別明圓又朱雀門不妨民庶故大亦攝
小眾典之言良由於此是知諸部小乘文既不號
經王教則不攝眾典也。
○故唯名下次結示。】


「故唯貴為名唯極為體唯深為宗唯大為用唯王為
教。」


【以金為名既是眾寶之上故知唯貴為名以金寶
最上獨貴故也唯者獨也法性為體既是如來所
游故唯極為體此體乃是極果所游故也莊嚴菩
薩深玅功德以為宗故唯深為宗此因成於極果
最高非淺故也照耀諸天心生歡喜以為用故唯
大為用以滅惡生善力用廣大故也文號經王教
攝眾典故唯王為教以能詮之教稱所詮之理故
亦統攝無遺也五重大義骨目在茲識今大旨下
文可知。
○所以下次明不二之體常為眾聖所歎
文為二初正明文為五初明諸佛護持。】
[001-0304a]


「所以不二之體常為四佛世尊之所護持三世十方
亦復如是。」


【前云法性為體義則如來所游今云所以不二之
體常為四佛之所護持故知今云所以即是前云
義也蓋言性體非但義則如來所游亦乃常為四
佛護持所以之言良由於此故文句云釋迦覺智
與四佛同法性四德即是體義果智顯體即是宗
義護倒斷疑復是用義雖敘宗為正而不妨於體
蓋取所護所持法性四德故也言不二者二即高
廣甚深無量不二即是非高非廣法性之理故法
性雙照即不二而二法性雙遮即二而不二也言
護持者護倒不起持理不失也釋迦四佛覺智既
同三世十方亦復如是佛佛道同不其然乎故下
經云欲知三世諸佛行處應當聽受是玅經典又
云十方諸佛常念是經釋迦四佛既是現在又兼
四方以例過未四維上下莫不皆然故云三世十
方亦復如是也。
○一切下次明菩薩遙禮。】


「一切菩薩徧他方以遙禮。」


【讚佛品云無量百千諸菩薩眾從此世界至金寶
蓋山王如來國土到彼土巳為佛作禮文句釋云
陳列讚眾從此至彼金寶蓋剎是故今云徧他方
也所以菩薩徧於他方遙禮釋迦者良由序中敘
述大體如來游於深廣法性從始至終利益出現
皆是如來大體智用故諸菩薩以讚讚佛稱揚此
[001-0304b]
教及教主也。
○樹神下三明樹神稱揚。】


「樹神善女親雨淚以稱揚。」


【讚佛品中樹神讚云我常修行最上大悲哀泣雨
淚欲見於佛善哉如來入於諸佛所行之處善寂
大城無垢清淨甚深三昧。
○諸天下四明諸天覆
益文為二初正明。】


「諸天覆之以天威地神潤之以地肥大辨加之以辨
道功德益之以財寶。」


【諸天覆之以天威者四王品云金光明微妙經典
常為諸天威神勢力之所護持覆即護也地祇潤
之以地肥者地祇即地神也天神曰靈地神曰祇
人神曰鬼地神品云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所流布
處我當在中常作宿衛於法座下頂戴其足我聞
法巳增益身力而此大地悉得眾味增長具足豐
壤肥膿過於今日大辨加之以辨道者大辨天品
云是說法者我當益其樂說辨才乃至云能出生
死得三菩提者道也又辨才大智即辨道也功德
益之以財寶者功德天品云若有人能稱金光明
微妙經典為我供養諸佛世尊當知是人即能聚
集資財寶物又云是說法者我當隨其所須之物
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產無所乏少當知天
神地祇等為流通法故有茲覆益於人耳若不弘
法但以貪婪仰于諸聖欲求益者恐徒為耳。
○諸
有下次兼示宗用文為二初舉滅惡之文以明用。】
[001-0304c]


「諸有悉乾枯三塗除熱惱。」


【諸有者二十五有也三塗但是二十五中之三耳
又懺悔品云悉能滅除地獄餓鬼畜生等若及諸
有苦諸惱熱等。
○舉要下次舉總瑞之文以顯宗。】


「舉要言之一切世間未曾有事悉皆出現。」


【此文出自壽量品中經中初從其室自然廣博巳
下即是別瑞別瑞有十表十地因成也總瑞有一
表一果究竟也實相是要果佛實相既圓一切諸
法皆滿一切者十法界也世間者三種世間也未
曾有者因中所無也悉具出現者因圓理顯也。

是以下五明龍尊地神讚護。】


「是以金龍尊王三世讚嘆地神發願以護說者。」


【言是以者仍前之辭也前文明於諸天覆益仍兼
示於宗用之文故今續前乃云是以也讚歎品云
過去有王名金龍尊常以讚歎讚歎去來現在諸
佛又云信相當知爾時國王金龍尊者則汝身是
信相菩薩即於此會合掌向佛而說讚言即是現
在又云來世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常於
夢中見玅金鼓得聞懺悔深奧之聲今所讚歎面
貌清淨願我來世亦得如是即未來也地神發願
等者地神品中文有三段初誓涌地味利益行者
次如來述成三地神發誓護經文又有三初發誓
護說法者次誓護化道不絕三誓護聽法比丘坐
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
[001-0305a]
其足。
○上聖既爾下次明今家興致文為二初以
聖況凡。】


「上聖既爾豈況人乎。」


【諸佛菩薩天地神明大權眾聖欽慕於法用心既
爾豈況下凡之人而欲棄於道乎。
○敢託下次正
明今家興致文為二初託義興言。】


「敢託斯義輙欲興言。」


【敢者果也說文云進取也託者依也憑也斯者此
也此謂前來所敘上聖宗奉於法之義也輙者專
輒也欲者意之所須也興者舉也起也言者直言
曰言論難曰語釋名云言者宣也宣述經意也謂
敢託上聖奉法之義輒欲興於宣述經意之言也
宣述經意者即解釋此經題目說於五重大義也。


○冀涓露下次藉緣求益。】


「冀涓露入海禽鳥向山實藉片緣同均鹹色。」


【冀者庶也望也涓古玄切小流也露潤澤也片半也
喻少分也均平也今欲興言宣述此經微妙大義
冀望猶如涓露入海禽鳥向山耳山海喻於法性
高深廣大無量也是故實欲假藉興言解釋片少
之緣同法性海一真鹹味均法性山四德之色耳
山謂妙高四寶所成出七金表東黃金西白銀南
瑠璃北水精禽鳥向於妙高寶山隨其四方皆均
一色故也故大論云如大海水百川歸之皆為一
味所謂畢竟空味色等諸法亦復如是凡夫心中
[001-0305b]
各各別異入般若中皆為一味又眾鳥至玅高山
邊皆同一色般若亦然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謂
無相。
○將釋下次正釋文為二初標列。】


「將釋此經大分為二初釋題二釋文釋題為五一釋
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教相就此五章大分為
二初總釋二別釋總釋又二初生起二簡別。」


【將者發語之助辭也又將者欲也釋者解也散也
左傳序云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也蓋言欲釋此經
之義先須大科分判釋題釋文以為二也釋題即
玄義釋文即文句今雖釋題何妨對於釋文為二
乎生起下次解釋文為二初總釋次別釋若準玅
玄解釋五章有通有別通則七番共解五章別則
五章各釋不濫然彼通別即今總別總即通也彼
通有七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
觀心七會異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
語起信心故生起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等三
起慧心故觀心為令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五心
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於三解脫門今
存略望彼七番但有第三第四第五何者今此簡
者即彼料簡也今此別者即彼開合也以由分別
只是開合不同故也并生起第三共有三番也四
明云今文從略但作兩番者誤也。
○今初總釋文
自為二初釋生起。】


「生起者此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或初從善知識所
[001-0305c]
聞名或從經卷中聞名故名在初以聞名故次識法
體體顯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則有力力即是用用能
益物益物故教他聞名是自行之始施教是化他之
初有始有終其唯聖人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言生起者能生為生所生為起前後有次第麤細
不相違凡言生起或從麤至細或從細至麤但使
不亂皆名生起今之五章是約行次第故從麤至
細何者能詮之名於中最麤是故居首所詮之體
次細於名是故居次體但是理取理之行莫過因
果是益他逗會根因果之宗雖細於理自行因果
猶是總略用是益他逗會根性故細於宗教相既
是分別前四故細於四所以最後故知生起只是
次第然於次第復含通別通則章章皆具生起別
則生在於前謂能生於後也起在於後謂後從前
起也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者雖有滅後色經乃
至名句行蘊所收淨名香飯及以法行思惟悟等
並以金口音聲為本故云娑婆聲為佛事不同餘
土嗅香覺觸瞪視得悟者也或初從善知識等者
明聞法所從也若從佛所聞則唯佛在世若從善
知識所聞則通現在未來若從經卷中聞則唯屬
滅後也聞名故名在初者問名既在初名從何出
答名從理出問理復從何答理無所在全指無明
無明無體全指法性理徧一切而無所依云云聞名
是自行之始者則顯宗成證果為自行之末也自
[001-0306a]
行因果斯之謂矣施教是化他之初者則顯羣機
獲益為化他之後也孤山改初字為終字化他能所不其然
哉初則對後始必有終是則自行化他皆有始終
義故云有始有終其唯聖人乎則凡夫之人靡不
有初鮮克有終矣五章生起次第如此者若約教
五章則先名次用次體次宗後教若止觀中約行
五章則以教相列在宗前彼為成觀此為釋經是
故不同具如輔行云云
○次釋簡別文為三初正釋
文為二初釋簡次釋別初又為二。】


「簡別者簡是料簡也問若略則唯一若廣則無量今
此五章進不是廣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廣
非略故不一非廣故不多廣則令智退略則義不周
我今處中說令義易明了五章中當其義如此。」


【初問中云料者理也量也料理簡示也亦簡擇也
簡字與揀字通用次答者中當兩字並去聲呼不
多不少即是中當玅玄料簡亦乃問云何故五章
不四不六答設作四六亦復生疑墮無窮過爾問
非也以彼例此豈不然乎。
○別者下次釋別中言
分別者玅玄七番第四開合云五章共釋一經種
種分別令易解故今亦例然於中為六初約總別
釋。】


「別者分別也前一章總三字共為名次三章派三字
以為別後一章兼於總別而明教相也。」


【前一章總三字共為名者前釋名一章總以金光
[001-0306b]
明三字共為題名也次三章派三字以為別者派
者分開也若以譬擬法乃以金光明比無量甚深
法性若即法作譬乃以無量甚深法性為金光明
法性體也甚深宗也無量用也後一章兼於總別
而明教相者教相既是分別前之四章故知即是
兼於總別也。
○又顯下次約理事釋。】


「又顯體一章明理餘四章明事。」


【良以體是法性之理故云顯體一章明理也餘四
章明事者若準玅玄云釋名通論事理宗用但論
事教相分別事理今文且從能詮之名及以施教
化他邊說故并宗用四皆屬事其實名教通於事
理也。
○又前三下三約因果釋。】


「又前三章是因後二章是果。」


【若準妙玄云釋名通說因果顯體非因非果今云
前三章是因者此約行人聞名屬於自行之始以
聞名故推理顯體是故名體約人在因也然今經
宗自屬於果而言因者四明改云前二屬因後三
屬果今謂前文敘宗既云莊嚴菩薩深妙功德此
因乃是果家之因因必克果不乖果也後二章是
果者用是果成力用教是果後所施故皆屬果也。


○又前四下四約教行釋。】


「又前四章是行後一章是教。」


【準玅玄云釋名通說教行顯體非教非行宗用但
行教相但教今文意者亦約行人聞名推理依體
[001-0306c]
立宗宗成有用故前四章皆是行也故釋籤云雖
談經玄義而前四章屬行是故從行說耳後一是
教其意可知。
○又前四下五約自他釋。】


「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後一章是利他行。」


【若準妙玄云釋名通說自他顯體非自非他宗是
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別自他今亦從於行人而
說故以前四為自利行以前四章既是從因至果
有用故知即是自利之行耳後一既是施教化他
所以名為化他之行也。
○又前四下六約說默釋。】


「又前四章是聖默然後一章是聖說法。」


【若準妙玄云釋名通論說默顯體非說非默宗默
用說教相分別說默今亦約於行人而論以前四
章既是自行因果取體方有勝用是故乃屬聖默
然也所言聖者以此因果取理勝用乃是上聖軌
範故也後一章是聖人說法意亦可解。
○如此下
例廣總結。】


「如此等種種分別料簡。」


【準妙玄中第五料簡第四開合乃有多番今但略
示故更例廣而總結之故云如此等種種分別料
簡也。
○今顯下三舉譬文為三初正舉譬。】


「今顯譬中當分明包富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人無知
者。」


【言顯譬者顯法由譬也顯者彰也譬稱於法亦非
多少故云中當分明包富如囊有寶等者輔行引
[001-0307a]
大論云若不取相以無著心說有九種令他讀誦
能正憶念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開出如開
寶藏隨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視不明指示好醜小
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別謂世出世
五者顯現或時毀善以助不善貴令眾生得開解
故六者說法說佛意趣七者解釋如囊有寶繫口
人則不知應為解佛經囊釋其道理八者析重令
輕種種喻令易解故九者淺易如水難渡派令易
渡般若水深派令淺易今文雖引探囊一文意盡
含於餘之八義說者應須具釋八意云云囊者袋也
故字統云有底曰囊無底曰槖音託他含切取也。

次此皆下攝屬分別。】


「此皆為分別中作譬也。」


【舉此囊中有寶等喻皆為向來分別之中六種作
譬耳故止觀中亦以此譬分別十章也。
○囊中有
寶下三合法文為二初合前二釋即第一總別第
二理事也。】


「囊中有寶為總三字作譬探以示人為別三字作譬
囊中有寶為理一章作譬探以示人為明事章作譬
其餘例皆可知也。」


【囊中有寶為總三字作譬者取囊袋能盛種種珍
寶之義也探以示人為別三字作譬者示人即示
人珍寶不同也次云囊中有寶為理一章作譬者
取所盛但是珍寶之義也又聞名識理此理未顯
[001-0307b]
在於因中是故喻如囊中有寶也次其餘下例後
四釋者總別理事二種既然因果教行自他說默
例之可解何者應云因行自默四種猶如囊中有
寶果教他說四種即是探以示人也。
○次別釋文
為五初釋名文為二初釋別題次釋通名初又為
二初敘意分章。】


「二別釋者別釋五章也今先解釋名章若依四卷題
但作三字無帝王兩字若依經文有經王之義若說
若不說俱亦無妨今釋名為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
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


【若依北涼讖譯四卷別題但立三字則無帝王兩
字依者立也然則別題雖無兩字而經文有經王
之義故今釋名帝王兩字若說不說並無所妨何
者若說則是攬下經文以驗別題合有兩字但是
讖公省略之耳是則別題若無兩字則成題目與
下經文兩不相關將何以申攬別為總符文可知
故今下文更釋兩字良由於此若不說者則是但
依四卷別題唯有三字無兩字也今釋名為五者
然今雖是釋於別題而五科中初二兼通然雖兼
通但是翻名判屬通耳未是解釋也四明云釋名
五段前二兼通號後三唯別名於後三中初一順
古後二唯今以由古師解金光明為世物象用譬
如來所得深法隨名局解不能徧譬一切諸法大
師欲示金光明海無法不備故順古師具足比況
[001-0307c]
十種三法無量三法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因此廣
顯法性圓具然雖順他顯法其如經題是法非譬
故後自立附文當體二種解釋云云今謂前二兼通
後三唯別文自分明於後三中初一順古是義不
然何者文自標云今釋名五請觀今字那將第三
屬於順古若是順古何得謂之大師欲示金光明
海無法不備應知今文第三譬喻乃是下文以譬
擬法第四附文但是示於此經別題名之與事所
出之文耳附文既是附於經文當體豈非附文之
兼故附文後又立當體是故附文當體二釋乃是
下文即法作譬義有二途應須兩存雖復兩存仍
有親疎以譬擬法名為疎遠即法作譬名為親近
親疎雖異題目但是金光明耳以金為名斯之謂
矣何得定云是法非譬乎況下文云非今就文而
害於譬那不思之又今文中列於五章先列通別
次翻譯者翻譯屬他通別在今既云今釋名為五
不可以翻譯居初故妙玄中釋名為四亦以通別
列在於初良由此也。
○言通別者下次依章解釋
文為二初正釋金光明三字次更釋帝王二字初
文又二初約教義釋次約觀心釋若準妙玄釋十
妙文乃先標列初正釋二判麤妙三開麤顯妙四
觀心今經部屬方等則無判開科故今釋名應先
標列初約教次觀心然今但列通別等五而不先
標觀心釋者是則下文觀心一科似如後人擅加
[001-0308a]
添入然彼妙玄巳具標列約教觀心故此玄義準
例可知故不煩耳何以知之如法華文句釋如是
等文文之下則先標列約教觀心而今經文句約
教釋後便示觀心亦不預先標列約教觀心科目
豈非準例可知更不煩文邪初約教義釋中文自
為五初釋通別文為二初具列三種。】


「言通別者夫教有通別依教明行行有通別從行顯
理理有通別。」


【妙玄云從緣故教別從說故教通從能契故行別
從所契故行通理從名故別名從理故通釋籤云
一代聖教諸名之下無不具此教行理三無不以
別而契於通無不以通而應於別故此三中通攝
佛法故教則機應相對行則因果相對理則名實
相對亦是事理相對若無此三雙則通別虗設孤
山濫用他宗能詮所詮灼然迷於三雙通別矣。

次且置下別明於教文為二初標。】


「且置行理但明教通別者。」


【教行理三展轉互通教既居初故但明教餘之二
種憑教自顯故云且置行理但明教通別也又觀
經疏及妙玄中委示三種通別之義故今但明於
教則行理可知也若欲釋於今經行理通別義者
莊嚴菩薩深妙功德現瑞表因此因成果行通別
也或言法性或言法身理通別也是故應知教通
別者金光明別異諸經故經字是通同名經故是
[001-0308b]
則今經始從序品終至讚佛莫非佛說俱是金寶
豈非始終咸別並通是故於此教通別中復論行
理故知一經無非機應因果名實不可委引故略
示方隅耳。
○夫理無下次解釋文為二初總釋。】


「夫理無名字名字名理如虗空無丈尺丈尺約虗空
天王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若從能顯之
文字是名則通若從能顯之所以此名則別。」


【夫理無名字名字名理者問既置行理但明教乃
云理無名字名字名理此與約理名實相對論於
通別如何辨之答理雖同實名字屬教且置理實
但從名字能顯而說故屬於教亦如前文敘教相
云文號經王教攝眾典豈可以經王屬體而致妨
難乎虗空無丈尺者喻理無名字也丈尺約虗空
者喻名字名理也又舉勝天王般若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以合虗空無丈尺丈尺約虗空耳問
文字名字如何分別答名詮自性字即是文金口
梵聲句詮差別思之可見故能詮教若別若通必
具聲名句文四法以無此四能顯不周故也若從
能顯文字是名則通以由文字同諸經故若從文
字能顯所以此名則別以金為名異諸經故問當
體章云俗諦無名真諦有名今文那云理無名字
名字名理答文句記云性本無名具足諸名無說
而說說必成教故下當體釋金光明俗本無名隨
真而立方有俗諦首題三字金光明號即今教別
[001-0308c]
以無說而說說必成教故也故下真俗成今理教
也但須了知性本無名乃是真諦之本體也具足
諸名即是真諦之體德耳今文明於理體無差是
故乃云理無名字當體章明並由理具方有事用
故云俗本無名隨真立名耳四明不曉理具是假
便將理具作理體說遂立理體有差別義乃云有
無義不相反豈非迷於地具桃李實中有權具如
金錍寓言記等委明其義云云淨名玄問二諦為定
是教答有人云並是理有人云並是教有人云俗
諦是教真諦是理今評三家皆有得夫應作四句
分別若約隨情明二諦者並皆是教所以二諦皆
可說之若約隨情智明二諦者則俗諦是教可說
真諦是理不可說也若約隨智明二諦者並皆是
理俱不可說也若約隨智世諦隨情真諦則俗諦
是不可說也故當體章所明真俗及今文中所明
理教須以淨名玄義四句簡辨攝屬方知乃是約
隨情智明於二諦以成理教耳。
○次云何下別釋
文為三初正釋文為二初釋通。】


「云何為通如聖所說一經一時一處一部一偈一句
一言皆是文字從此文字通稱為經。」


【上文總釋既云能顯文字是名則通故今別釋乃
云如聖所說乃至通稱為經以由今經文字與諸
經文字是同故云皆是文字也。
○次云何下釋別。】


「云何為別別則有四一令世諦不亂歡心悅耳二逗
[001-0309a]
化所宜開發宿善三對其業障令惡滅罪除四點示
道理霍然妙悟悅宜對悟各各所以其致不同稱之
為別。」


【言別則有四者四悉檀也釋籤既云教則機應相
對今亦例之何者上文既云如聖所說通稱為經
豈非從說名為教通今文明別有四悉檀豈非從
緣名為教別以四悉檀乃是從於機緣不同故成
別耳世諦不亂歡心悅耳世界悉檀歡喜益也逗
化所宜開發宿善為人悉檀生善益也對其業障
惡滅罪除對治悉檀破惡益也點示道理霍然妙
悟第一義悉檀悟理益也故結示云悅宜對悟各
各所以其致不同稱之為別霍然者猶忽然也霍
謂揮霍速疾之貌。
○次舉譬。】


「譬如鹽梅相和成種種滋味組織交橫成種種文繡。」


【鹽鹹也梅醋也尚書說音悅命篇殷高宗夢得說使
百工求諸野得諸傅巖作說命三篇第三篇云若
作和去聲羮爾惟鹽梅孔氏傳云鹽梅鹹醋羮須鹹
醋以和之組子古切之力切說文云作布帛之總名
也組織交橫鹽梅相和喻於顯文字則通也種種
滋味種種文繡喻於能顯所以則別也何者鹽梅
雖通滋味則別組織文繡例之亦然既云種種豈
非別邪。
○從別所以下三結示。】


「從別所以故有金光明三字標今教異於諸教從通
文言故有經之一字眾經通稱也。」
[001-0309b]


【既從緣異名為教別故從緣別乃以金光明三字
為名是標今教異於諸教名為教別也從通文言
故有經字名通可知故今題目四字乃是通別共
標謂之金光明經也。
○次翻譯。】


「二翻譯者真諦三藏云具存外國音應言修䟦拏婆
頗婆鬱多摩因陀羅遮閱那修多羅修䟦拏此言金
婆頗婆此言光鬱多摩此言明因陀羅此言帝遮閱
那此言王修多羅此言經外國又稱佛陀羅此間所
無又略帝王兩字但存三字者漢人好略譯者省之
但翻為金光明經也餘師翻不及此委悉也。」


【譯者傳言也又易也變易梵語使同華音也周禮
有象胥傳言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
方曰譯佛教元出西域而言譯者或云漢世多事
北方又恐初從北印度來故使傳言謂之譯也翻
者如翻錦綺背面雖異其華是一以況華梵雖殊
佛意無別也真諦三藏者開皇三寶錄云西天竺
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諦翻金光
明帝王經七卷出疏十三卷解之外國又稱佛陀
羅等者謂外國梵文於修多羅下又稱佛陀羅而
此間刪除故云所無也言佛陀羅者即佛經也又
略帝王兩字但存三字者此辨讖師所譯四卷總
題非但無於佛陀羅三字又乃略其帝王二字但
存金光明三字也讖師者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曇
無羅讖涼言法豐也漢人好略者此從佛教初來
[001-0309c]
始於東漢而說若歷代不同應云涼人即北涼也
餘師翻不及此委悉者金光明經前後多本最初
乃是曇無讖翻第二真諦翻為七卷第三又有優
婆國耶舍崛多周言稱藏翻為五卷第四復有北
天竺國闍那崛多隨言至德又翻兩品囑累銀王
合為一卷今言餘師不及此委悉者不及真諦最
委悉也至唐義淨翻金光明最勝王經頗符真諦
翻金光明帝王經也大師既許真諦委悉是故下
文重更釋於帝王兩字亦無妨也。
○三譬喻釋者
四明云若準第四附文釋中明斥譬喻義推疎遠
非是佛語驗知附文及當體釋是今正意故至當
體章中但定金光明三字是法非譬若譬喻釋文
相雖廣蓋見古師譬法不周因茲大師同他用譬
徧譬一切圓融法門耳今謂不然第四附文但斥
第三以譬擬法名為疎遠附文當體即法作譬名
為親近親疎雖異應須兩存雖復兩存別題但是
以金為名若鈍根人以譬擬法乃謂此金譬於法
性何得判云是順古邪古師但是譬法不周乃被
今家之所破耳非謂破其不得以譬而譬法也今
家譬法橫竪徧收既稱法性經王之旨何得謂之
同他同譬邪若利根人乃即法性而作此金是故
名為即法作譬何得斷云當體章中但定三字是
法非譬耶今解譬喻於中為二初舉他解次明今
意初文為三初舊師釋文為二初敘舊師譬三德。】
[001-0310a]


「三譬喻者舊經師以三字譬三德金譬法身光譬般
若明譬解脫。」


【舊經師者準次文破即數人也正弘數論兼講此
經仍對真諦新經而說名舊經師彼以別題金等
三字譬於三德。
○次章安舉大師破。】


「若大師云數論但明真應二身若以二釋三於論不
便若取經文經文無一處明三德若別作義解何義
不通而獨譬三德既違巳論又不會經非今所用。」


【初破弘數論但明真應二身若以二釋三者孤山
云二字誤也應作三字所謂若以金光明三字之
譬釋於三德則違所弘數論二身二三相反故云
不便此則以彼所弘之論破釋今三字之譬也若
不愜破經論相乖但取經文譬三德者經文之中
無有一處明譬三德若不依文別作義解何義解
不通而但局狹譬於三德既違數論真應二身又
不會於今經之譬義推徧通一切諸法此於鈍根
以譬擬法尚自不周寧知利根附文當體即法作
譬是故舊說非今所用。
○次地人釋文亦為二初
敘。】


「地人云金質之上自有光明之能譬於法性從體起
用自有般若解脫之力但作體用二義不須分光明
異也。」


【地人譬體用地人即是弘地論人也質者體也金
質單譬法性之體光明合譬般若解脫二德之用
[001-0310b]
故不須分光明為二對體為三也。
○次章安舉大
師破。】


「若大師云地論幸明三佛三佛釋題於義自便而棄
三身從體用者則非論意若取經文新舊兩本並說
三身不道體用亦違巳論復不會經進退何之今所
不用。」


【前斥舊師以三釋三乖論違經今破地人棄本論
三佛從體用二法釋今題三字則非地論意讖師
初翻名之為舊真諦近譯名之為新亦無體用但
有三身以體用二釋三字題退違巳論進不會經
義無歸趣故云何之問前破舊師經無一處明於
三德今何故云三佛釋題於義自便又云新舊並
說三身答破立之辭且從一往設使地人若言三
身亦須破云何義不通而但譬於三身邪況新舊
兩經雖並說三身不以譬擬法故前云經文無一
處明三德與今文中云新舊說三身其義不相違。


○三真諦釋文亦為二初敘真諦譬三種三法文
為三初標列次解釋文為三初譬三身。】


「真諦三藏云三字譬三種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
三譬三位譬三身者金體真實以譬法身光用能照
以譬應身明能徧益以譬化身。」


【譬三身中云光用能照以譬應於陵切身者真諦新
翻金光明經乃以報身名為應身即是報智與夫
法身相冥相應也故止觀云又金光明稱為應身
[001-0310c]
境智相應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輔行云準彼
經意應字平呼智應於境名為應身彼經即以報
身為應也明能徧益以譬化身者即應於證切身也
故止觀引金光明云起用為應身輔行云起化用
者可去聲呼即化身也故彼經中三身品云化身
應身法身也隨諸眾生種種示現名為化身相應
如如如如智願力故得現具足相好名為應身斷
一切煩惱具一切法唯有如如智也如如法身為
如如智所應依故譯人用名隨情各別亦如地論
以他受用報名為生身大乘同性經以淨土成佛
名報穢土成佛名應今家但依舊譯經論三身名
義一毗盧遮那法身也二盧舍那報身也三釋迦
牟尼應身也具如法華文句云云
○次譬三德。】


「次譬三德者金有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
無礙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德光有二
義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
義一無闇二廣遠以譬解脫眾累永盡溥益有緣。」


【次譬三德中云金有四義等者無變故常無染故
淨轉作故我富故即樂光有二義者照境自在即
我德也除惑無染即淨德也智德能破名除闇耳
明有二義者無闇盡累離苦故樂溥益有緣自在
故我斷德盡累名無闇耳。
○三譬三位。】


「次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體顯如道
中了因位明無瑕垢如道後緣因位。」
[001-0311a]


【如文可見。
○彼家下三料簡者真諦約於三種釋
巳乃更料簡前三義也初料簡三身。】


「彼家料簡云法身是實二身不實法身具四德般若
解脫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現有緣因是當
有。」


【法身是實二身不實者以謂金體真實故譬法身
亦然光明但是體上照益故譬應化亦然料簡三
德云法身具四般若解脫各二者以謂金有四義
故譬法身亦具四德也光明各有二義故譬般若
解脫亦各有二義故譬般若解脫亦各具二也料
簡三位者正因是本有故名道前位也了因是現
有故名道中位也緣因是當有故名道後位也。

次章安舉大師破文為二初總破直諦三種三法
之釋。】


「大師謂三三之釋三義不了一因果不通二乖圓別
三不稱法性。」


【乃有三義不明了也雖有三三闇昧不明是故斥
云因果不通等也。
○次云何下別破文為三初破
因果不通。】


「云何因果不通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圓滿之名而
今分置三德殘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為是果
上之法身為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身不應在
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獨有法身亦應有性
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脫云云若言般若是道中為是何
[001-0311b]
等之般若若是果上之般若不應在道中若是分得
之般若何意無分得之法身解脫云云若解脫在道後
道後眾善溥會何獨有解脫以是觀之因果不通。」


【三身三德元是所證舉一即三具足無減故云本
是果上圓滿之名故諸文引像法決疑云或見釋
迦為毗盧遮那或為盧舍那三佛不二不異又大
經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脫亦非三法具足名
秘密藏即此義也而今分置三德殘闕不足者即
是分割安置在於道前道中道後也以三身三德
三因名異理同故今破其三身三德即是破其分
置對當三因之位也從何者下即是一一難破分
置對當不通之失也性德之解脫下註云云者未
盡之貌云者言也說文云象雲氣在天迴轉之形
言之在口如雲潤物廣雅云云者有也下文尚有
雲之言今此性德般若解脫具如下文不稱法性
中說故註云云耳又維摩經云煩惱之儔為如來
種豈非亦有性德般若乎五無間業皆解脫相豈
非亦有性德解脫乎何意無分得之法身解脫下
註云云者亦如下文不稱法性中說故註云云耳
何獨有解脫下次而無般若法身一句又亦合註
云云兩字但是闕略耳故義例云有闕須填也道
後三德亦如下文指前因果不通中云三身三德
本是果上圓滿之名故真諦分割對當因果不通
其失大矣。
○次破乖於圓別者。】
[001-0311c]


「乖圓別者若作圓說法身常樂我淨此自可知云云
若與法身相冥法身既具四德般若寧無四德耶解
脫脫果縛故樂脫因縛故淨無因果縛故我非因非
果故常圓說圓滿無有缺減真諦若作別說應依此
經經云法身是常是實實即我德也應身智慧清淨
即淨德也化身三昧清淨即樂德也三藏說法身獨
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皆乖圓別也。」


【乖者背也異也非圓非別故乖背也法身常樂我
淨此自可知下註云云者以由真諦亦說法身常
樂我淨彼說尚然今意可見更不煩示故自可知
若欲示於今家所明法身及以般若解脫皆具四
德者如止觀云通論三德一一皆具常樂我淨大
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法
即法身佛即般若解脫又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則法身皆常樂我淨般若解
脫亦然也般若寧無二德者難於真諦般若但有
二德也般若亦有四德具如下文十種三法中說
次明解脫圓具四德以難真諦但有二德如文可
解故止觀云三德通具四德依圓是頓義依別是
頓義依別是漸義今從圓頓初後不二以破真諦
法身有四餘二各二則乖於圓也止觀又別約五
陰四念處明三德四德云轉色成法身法身常樂
轉識想成般若般若即淨轉受行成解脫解脫則
我又轉識成常轉受成樂轉想行成我轉色成淨
[001-0312a]
此二別解依圓是頓依別是漸今從漸別初後兩
殊故判經云法身常我應身之淨化身之樂名之
為別而真諦云法身具四餘二各二故亦乖別也
言此經者即指真諦新翻此經也此經四德別對
三身大同止觀轉於五陰以成三德四德之義但
止觀云法身常樂此經謂之法身常我而為異耳。


○三破不稱法性者。】


「不稱法性者且引一經如淨名眾生如彌勒如一如
無二心此性德法身也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
得此性德般若也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此
性德解脫也如此三義豈非本有道前之位豈獨有
金而無光明耶。」


【法性之理融通無礙位位具三始終無二故玅玄
云從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
發相似之三法至分證之三法終究竟之三法而
真諦不達遂分割對當故今破云不稱法性即是
不與法性相稱不相稱者不符合也於中為二初
正破文為三初破道前眾生彌勒如理既同是故
乃當性德法身菩提乃是證得之道既即眾生故
無所得所以名為性德般若以由菩提乃是智德
般若故也涅槃即是寂滅之果既即眾生亦無別
滅是故名為性德解脫以由涅槃乃是斷德解脫
故也。
○又華嚴下次破道中。】


「又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001-0312b]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
般若德應一切即應身是解脫德此之三身地地轉
增如月漸滿豈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中祇有般
若耶。」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是初住八相分果初住既
乃分證三德二住巳去乃至等覺節節轉明是故
謂之地地轉增如初一日至十四日所以謂之如
月漸滿此喻智德分分開明豈非道中始開佛知
見耶若望前後即是道中也。
○三破道後。】


「道後具三德如上說此事可知。」


【應知今文道後即是玅覺究竟果證之後道中即
是初住巳上乃至等覺道前即是無始性德本有
法華文句又分二義若方便品乃以十地而為道
前妙覺究竟而為道中究竟證後而為道後若藥
草品乃以博地凡夫無戒善者名為道前以五乘
為道中是則道前道後之名有通有別道後定在
果後道前通至凡夫故也。
○次當知下結斥文為
二初正結斥。】


「當知道前圓性德道中圓分德道後圓究竟德那忽
分割一處唯一耶。」


【金剛錍云凡有性名多在因理故道前是圓性德
云云
○次豈非下引喻又為二初正引喻。】


「豈非蹙靈鳳於鳩巢迴神龍於兔窟辱鱗羽之壯勢
非法性之圓談。」
[001-0312c]


【蹙子六切迫也促也靈鳳者玉篇云雄曰鳳雌曰凰
有五采栖梧桐食竹實靈鳥也鳩九牛切巢者說文
云鳥在木上謂之巢在穴謂之窠詩云維鵲有巢
維鳩居之註云鳲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鵲之
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迴者轉也神龍者龍能
變化謂之神也管子云欲小如蠶子欲大滿天地
說文云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潛淵
靈鳳神龍喻於法性勢分甚深力用廣大也蹙迫
迴轉在於巢窟喻於分割局狹不周也辱鱗羽下
次提譬帖合辱者耻也抑也鱗謂龍鱗羽謂鳳羽
家語云鱗蟲三百有六十龍為之長羽蟲三百有
六十鳳為之長壯勢者鳳之飛騰自在龍之變化
無方皆壯勢也此喻法性圓妙自在舉一具三橫
竪高深廣大無量也若以圓妙三德法性分割但
對三種三法其猶蹙靈鳳於鳩巢迴神龍於兔窟
耳豈非辱鱗羽之壯勢乎故真諦之說非是今經
之法性融妙之圓談矣。
○天台下次明今意文為
二初重斥真諦又為二初總斥次何者下別斥對
真諦故別舉揀異也所以重斥。】


「天台師尋其經意義則不然何者經言無量甚深理
無不統文稱經王何所不攝豈止於三三九法耶。」


【言天台者章安但破真諦者以諸師所釋而真諦
最優亦如妙玄但破光宅餘者望風耳既云天台
師尋其經意義則不然何得謂之今文譬喻是順
[001-0313a]
古邪。
○次當知下正明今意文為二初明所譬橫
竪徧收。】


「當知三字徧譬一切橫法門乃稱法性無量之說徧
譬一切竪法門乃稱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經王一切
徧收。」


【法性之理雖非橫竪而高廣宛然是故橫則無量
竪則甚深既以法性為體亦以法性為王體既無
量甚深王亦該收徧攝若不爾者華嚴那云一中
無量無量中一邪。
○次若長下略明十法文為三
初敘意。】


「若長若廣教無不統此義淵博不可以言想且寄十
種三法以為初門。」


【長即是竪廣即是橫教無不統即前所謂文號經
王教攝眾典淵者甚深也博者無量也不可以言
想者不可以言而說以心而想也故前文云諸佛
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淨況二乘心口安可思說
凡夫徒欲言之等且寄十法為初門者初必中後
且以十法為初門通入法性經王其次百法千法
乃至恒沙一切三法類之可見難以言具也。
○復
為下次列章。】


「復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


【○言標下三隨釋文為三初標十數文為二初正
標十數。】


「言標十數者謂三德三法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
[001-0313b]
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識三道也。」


【輔行第四略為頌曰道識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
槃三寶德一一皆三法輔行約順生起故先列三
道今文約逆生起故先列三德故今下文逆順備
矣。
○諸三法下次明十數所以文為二初徵難。】


「諸三法無量止取此十法其意云何。」


【○此之下次出意文為二初明十法逆順生起文
為三初總示。】


「此之十法該括始終今作逆順兩番生起。」


【該括始終者該收統括始終因果也逆則先果次
因是故初從三德乃至三道良以果必由因故也
順則先因次果所以初從三道乃至三德良以因
必至果故也。
○初從下次別釋文為二初約法性
為本逆立一切法。】


「初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
顯由於三寶三寶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
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
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識三識由三道此從法性立
一切法也。」


【○若從下次約無明為本順立一切法。】


「若從無明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眾生無不具於十
二因緣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識從識立因即
成三佛性從因起智即成三般若從智起行即成三
菩提從行進趣即成三大乘乘辨智德即成三身身
[001-0313c]
辨斷德即成三涅槃涅槃辨恩德利物即成三寶究
竟寂滅入於三德即成秘密藏也。」


【輔行云無始流轉不出三道流轉由識識內具性
照性由智智滿成道道由乘至至故身顯顯必涅
槃涅槃具故稱為三寶寶必具德是故始終且列
此十又釋籤云此之十條散在他部諸大乘經今
經始終無不具足三法無量且用十者舉其大要
以明始終耳又從因至果亦名為逆乃是逆於生
死之流故也。
○是為下三總結。】


「是為逆順次第。」


【應知一家明無住本不出法性及以無明但有或
單或離之不同耳所立之法不出迷悟染淨二緣
耳言無住本者霅川云無住是無依義引淨名疏
云無明依法性法性即無明無二無別豈得性還
依性當知無明無本云云今謂彼疏自是解釋無明
住地則無有本故作此說耳以彼經中六番問答
窮眾生源初文殊問善不善孰為本善謂四正勤中未生善巳
生善也不善例之淨名答以身為本見一處住地也又問身孰為

本答曰欲貪為本欲愛住地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虗
妄分別為本色愛住地又問虗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
倒想為本無色愛住地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無住為
無明住地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解釋之文
具如向引以前身見等惑皆有所依起則有始則有其

本此無明無所依起亦無始故無明外無復煩惱
[001-0314a]
為無明本故言無住則無本耳何得認為無住本
是無依義邪今謂若釋無住本名須準釋籤云從
無住本立一切法者無明為一切法作本無明即
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為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
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法性即無明
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
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為本故云從無住本立
一切法故淨名疏云若依法性立一切法者無明
不出法性法性即為無明之本此則以法性為本
即此義也是則無明法性非但更互相即為本亦
乃而為一切法本文句記云無明實相俱名無住
今以無相對於差別專指實相名無住本無住即
本名無住本立一切法者理則性德緣了事則修
德三因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如是四重
並由迷中實相而立此無住本具如釋籤第七巳
釋明文若此可不信乎且法性為本既乃立於四
重之法無明為本豈不然乎又無明法性既各立
於四重之法若共若離豈不然乎第一義中雖一
法叵得而世諦中四說宛然若定性四句則是戲
論若假名四句並得為門今從假名而說故作逆
順兩番故前文云且寄十法以為初門即此意也
然文句記乃以迷中實相法性為無住本立一切
法今文則以果上法性為無住本立一切法據事
雖分因果之異約理亦何始終之別若以今文所
[001-0314b]
立之法配彼四重應須先了下文所明十種三法
對於三位及以六即何者三道三識是本有位屬
於理即豈非迷則三道流轉三寶三德是當有位
屬究竟即豈非悟則果中勝用其餘六種是現有
位乃是中間四即具如十不二門圓通記說云云
明云今文法性為本立法即是彼文果中勝用無
明為本立法即是彼文修德三因今問法性為本
立法既推果由因至於三道何必一向屬於果用
又無明為本立法既從因至果何必一向屬修因
邪霅川云十種三法中三因佛性即初二兩句也
正因一性本具二修即性德緣了緣了二修共發
一性即修得三因逆順兩番生起諸法即三四兩
句也無明為本立三道流轉法性為本立十種三
法即果中勝用又以迷中實相所收豈非事則修
德三因事雖有六三因在初是故修德且以三因
而為始耳理則性德緣了但是性中之所具即前
所謂性德般若性德解脫也是則迷中實相性德
正因為無住本既以性德緣了為所立之法當知
果上中道法性為無住本亦以般若解脫為所立
之法是以今文法性為本準文句記既乃立於四
重之法無明為本豈不然乎故無明體空亦乃本
具又復力弱順修三因從因至果力強逆修三道
流轉無明強弱既爾法性強弱可知此義即是無
明為本又有人以法性為本立一切法即文句記
[001-0314c]
三道流轉今並不然意如向說云云
○次明十法甚
深無量文為二初徵起。】


「甚深無量義復云何。」


【甚深無量只是十法非橫非竪而橫而竪耳。


○次解釋文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釋無量文為
五初明一種三法具九種三法。】


「無量義者一法門具九法門三德尊重即是三寶三
德不生不滅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諸法聚集名為
三身運載荷負即是三大乘不可異趣名三菩提覺
了清淨名三般若是如來種名三佛性分別不謬是
名三識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是為一三法門具九三
法門亦具一切三法門悉例可知。」


【尊重名寶涅槃即是不生不滅身是聚義乘是運
載菩提名道正道非曲名無異趣般若智慧只是
覺了一往分別種者能生性者不改今取理同性
即是種種即佛性是故三德俱性並種故淨名疏
云種是種性義性名不改此之三法從初至後不
斷不滅必致三佛三德之果是故種性乃是眼目
之異名耳分別名識能通名道是故三德自具餘
九也。
○亦具下次明例具一切三法。】


「亦具一切三法門悉例可知。」


【○又皆下三明具一切增數法。】


「又皆具一切一法門一切二法門一切三法門四法
門五法門六法門七法門八法門九法門十法門百
[001-0315a]
法門千法門萬法門億法門一恒沙二恒沙百千萬
億恒沙法門亦應可知。」


【即是從一增至萬億恒沙法門。
○經云下四引證。】


「經云一法門無量法門以為眷屬一中解無量。」


【即華嚴等諸大乘經皆作此說。
○是為下五結示。】


「是為法性橫廣無量之義也。」


【又復應知三德一法具餘九法及一切法既乃如
此餘九三法及一切法具法亦然即是一法一切
法一切法一法又亦應云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
切也。
○次釋甚深文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寄三
位顯之。】


「甚深義者寄三位顯之如十法門共論者三道三識
是本有位三德三寶是當有位其餘是現有位是名
法性甚深竪高之義亦成。」


【本有者道前也當有者道後也現有者道中也此
道中位非獨真因亦兼住前三即之位甚深乃是
徹到淵底既徹淵底必極竪高故云竪高義亦成
也。
○次約一法具於九法。】


「又一法門具九法門取其三道三識是本有位取三
德三寶是當有位取其餘者為現有位甚深義亦成。」


【○三約一一法具六即位。】


「又一一法門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究竟即是當
有位其餘即是現有位甚深義亦成。」


【○次是為下結示。】
[001-0315b]


「是為法性竪高甚深之義也。」


【○次當知下結示。】


「當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橫法門故言無量徧譬
一切竪法門故言甚深乃稱法性之文方合經王之
旨。」


【皆可見。
○次釋十種三法之相文為四初標。】


「次釋十種三法相者。」


【○次十名下結前生後。】


「十名如前巳列十相今當分別。」


【○三若分別下簡示。】


「若分別色相青黃同異者應用肉眼若分別法相深
淺同異者應用智眼今時行者既無智眼應用信解
分別同異之相。」


【所用肉眼即是博地凡夫智眼乃是初住所證故
止觀云聖師有慧眼力明於法藥有法眼力識於
病障有化導力應病授藥令得服行凡師雖無三
力亦得施化故義例云今家辨師先分凡聖六根
淨位尚曰凡流五品弟子理非真應問他設教依
病立方四悉便宜二行互益今約五品施化是故
闕於智眼今時之言在於滅後行者之言信解之
語正屬五品亦兼六根況復五品亦是十信故法
華云信力堅固文句但約十信釋之玅玄乃約五
品六根故云信力是假名位堅固是鐵輪位故內
外凡仰信佛教而生智解分別淺深同異之相如
[001-0315c]
下文中正釋十法相狀各別豈非異乎十法互融
無二無別豈非同乎料簡文中簡前三教豈非淺
邪唯取圓教豈非深邪又復別教亦淺亦深云云
非五品信解圓明何能分別十種三法淺深同異
四明記中不見此意學者知之。
○四正釋十相文
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釋三德又為二初總示。】


「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般若解脫是為
三常樂我常是為德。」


【○次法者下別釋又為二初釋三次釋德。】


「法者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故經言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無有缺減故
名為身經言我身即是一切眾生真善知識當知身
者聚也般若者覺了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覺了
三諦之法解脫者於諸法無染無住名為解脫是名
為三。」


【初文意者諸佛順法軌成正覺眾生違法軌成邪
迷故經言者即大經也聚者眾也共也會也一法
具一切法無有缺減者即涅槃玄義所謂法身攝
一切法不縱不橫以當其體也舉能具所融攝雖
爾克論法身唯是中道實相法性例如妙玄云三
德大乘不縱不橫於大乘不縱不橫於大乘中別
指真性以為經體也又引經言我身即是一切眾
生真善知識以證法身一法具一切法無有缺減
若非法身具一切法何得經云我身即是眾生知
[001-0316a]
識故大經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即是一切
眾生真善知識一切眾生聞法身名見法身體方
乃名為真善知識身者聚義斯之謂也集謂聚集
即是俗諦散謂分散即是真諦雙非集散即是中
道第一義諦法身既乃攝一切法是故般若亦照
三諦能照即是三般若也法身般若既乃如此以
例解脫豈不然乎但今文中且通釋於解脫之名
未別分於三種之相故於諸法無染名解無住名
脫具三解脫名為解脫三解脫者一方便淨調伏
眾生二者圓淨不見眾生三者性淨雙照二邊此
三皆悉無染無住俱名解脫故下文釋解脫四德
方乃明於一必具三耳。
○云何下次釋德文為三
初釋法身四德初是總標。】


「云何為德一一法皆具常樂我淨名之為德。」


【是故謂之一一法具常樂我淨名之為德。
○法身
下方是別釋法身四德。】


「法身無二死為常不受二邊為樂具八自在為我身
業淨口業淨意業淨為淨無以為類疆寄世金以喻
之世金不變不染轉變富貴譬法身四德也。」


【無二死為常者離分段變易所遷故法身無二死
為常二邊皆苦中道法身既乃不受故名為樂法
身又具八種自在故名為我三業清淨故名為淨
是故法身四德無缺所以謂之法身德也八自在
者名出大經若大論中名八神變言神變者無而
[001-0316b]
歘有有而欻無言自在者不謀而運一切無礙故
與大論義同而名小異今具出之八神變者一能
小二能大三能輕四能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至
七能動地八能隨意所作八自在者一者能示一
身多身數如微塵二者以一塵身滿大千界三者
以大千身輕舉遠到四者現無量類常居一國五
者諸根互用六者得一切法而無法想七者說於
一偈經無量劫八者身如虗空存沒隨宜中道法
身本具此八法身方乃名為德耳類者比也強者
猶假也寄者託也世金者世中之金也譬者比況
也喻者曉訓也託此比彼寄淺訓深也如動樹訓
風舉扇喻月耳故世中金其色不變其體無染轉
變無礙令人富貴次第對喻法身四德常樂我淨
以譬喻彰法既乃如此即法作譬翻此可知。
○次
釋般若四德。】


「般若任運具四德如智冥如境故大品云色淨故般
若淨例此即得色常色樂色我諸義皆成又云色大
故般若大色無邊故般若無邊此是法性廣大般若
亦廣大例此應云色深奧故般若亦深奧此是法性
竪高般若亦竪高。」


【如智冥如境者智即般若境即法身智與境合故
云冥也能所相稱是故境智皆謂之故引大品文
別證淨德經文既有般若淨德豈可闕於常樂我
三故云例此即得色常等諸義皆成也是故應云
[001-0316c]
色常故般若常乃至色我故般若我也又云色大
等者此引經文法性色廣大故般若亦廣大以明
今經法性廣大無量故般若亦廣大無量也無邊
者廣也例此等者例此廣大無量以明高深淵奧
也亦是例橫明竪也。
○當知等者結示也。】


「當知般若亦具四德明矣。」


【般若非但具四德亦乃具於無量甚深諸義皆成
斯之謂也。
○三釋解脫四德。】


「解脫亦具四德夫解脫者諸惡永盡即無常無樂無
我無淨皆巳盡也亦是眾善溥會即常樂我淨溥會
也。」


【無常等四即是小乘所行之法若望大乘猶名顛
倒還屬諸惡若無此四乃名解脫故云解脫諸惡
永盡無常等四皆巳盡也解脫若盡無常等四必
與常樂我淨溥會說有前後理無異時溥者廣也
會者合也次引大經明真解脫即如來者此明解
脫具三德也以由前文釋三之中但明法身具一
切法及以般若覺了三諦故今乃明解脫具三耳
初明解脫具於法身是故謂之真解脫者即是如
來。
○次引大經。】


「大經云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身當知解
脫同如來常樂我淨也又大經云三點具足名大涅
槃點是文字當知法身般若解脫皆文字也故知三
點悉備四德故言具足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各具四
[001-0317a]
德三德具足名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當知
四德具足即是其相。」


【三點具足即是解脫圓具三德又云三因即是三
智者次明解脫亦具三智也般若是智故以三因
即是三智是則今文解脫四德非但具於三德亦
乃具於三智以驗前文法身般若亦合如然但是
前後綺文互彰耳如是方見三法具九法九法即
三法也所言三點三德具足名秘密藏者大經哀
歎品云云何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
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
成伊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
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
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
故而入涅槃如世伊字章安云釋秘密藏其文為
三一譬三點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從我今安住
下第四結秘密藏也安住三法結三德也而入涅
槃結秘密藏也如世伊字結三點也文略不結天
云云今文雖引三點秘藏義必該於第二三目
第三三德第四結成。
○次若得下釋餘九法文為
二初結前生後。】


「若得此一章意餘九可解不能默巳更復略言。」


【舉一例諸故云可解為未了者故更略言巳者止
也不能寂默而止故也。
○次云何下正釋餘九文
為九初釋三寶文為三初正釋。】
[001-0317b]


「云何三云何寶佛法僧是為三可尊可重名為寶至
理可尊名為法寶覺理之智可尊名佛寶毗盧遮那
徧一切處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寶。」


【毗盧遮那此翻徧一切處然理無所存徧在於事
故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寶也。
○次此之下與
前融通。】


「此之三寶皆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故乃可尊可重當
知三德與三寶無二無別。」


【融今三寶通前三德寶可尊重良由有德有德可
尊豈非是寶是故當知三德三寶無二無別言無
二無別者例如法華文句云無二無異文句記云
重以不異複於不二以無異故方名不二今亦例
然重以無別複於無二以無別故方名無二言無
二者體同一也以無別故方顯同一耳。
○三既以
下準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喻三德還以金光明譬三寶也。」


【三寶三德無二無別上文既以別題三字喻於三
德是故準例還以三字譬於三寶以譬擬法既乃
如此即法作譬翻此可知下去諸文並皆準此。

次釋三涅槃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云何涅槃性淨圓淨方便淨是為三不生不
滅名涅槃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
淨即不滅名性淨涅槃修因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
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寂而常照機感即生
[001-0317c]
此生非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
涅槃。」


【不生不滅名涅槃具云摩訶般涅槃那古來翻譯
多說不同一家諸文多取翻為大滅度今文乃取
翻為不生不滅者淨名疏引大經云涅言不生槃
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即此意也然今文中
明三涅槃皆悉謂之不生不滅諸法實相者諸法
權也實相實也若約事理明之諸法之事即俗諦
也實相之理即空中也若約中邊明之諸法即二
邊也實相即中道也今取諸法即實相二邊即中
道以明性淨涅槃耳故法華文句云實相者無相
也無生死相無涅槃相唯有中道如實之相故名
實相中道性淨無生死相故不可染即不生也中
道性淨無涅槃相故不可淨即不滅也言圓淨者
修因所成智慧滿足圓者滿也言方便者隨機生
滅不定生滅故名方便也。
○次當知下與前融通。】


「當知此三涅槃不生不滅即是常常故名樂樂故名
我我故名淨涅槃既即常樂我淨即是三德可尊可
重故即是三寶無二無別。」


【○三既以下準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寶還以金光明喻三涅槃也。」


【○三釋三身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云何身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
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
[001-0318a]
然理無聚散義言聚散始從初心顯出正理乃至究
竟理聚方圓始從初心終至究竟顯理之智智聚方
圓始從初心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圓故以三法聚為
三身。」


【軌則名法法理不變酬因曰報智如如赴物曰應
益物功用積功成德故云功德故禪波羅蜜云果
上有神通變化益物之用故名為功即以萬德名
為德也三種法聚皆云始從初心終至究竟者始
從發心終至妙覺也然妙玄中釋三身云深達罪
福相徧照於十方即報身也微妙法身即法身也
具相三十二即應身也法華文句科此偈云三行
半偈文為三初半行明持經得解次二行明成就
二身後一行是引佛為證應知持經得解解即是
智智即是報次二行明成就二身者準玅玄意則
可知矣又二身者亦名生法亦名真應真即法也
應即生也文句云深得法身之理即備相好如如
意珠二乘但空空無相好故知具相但是應身耳
而言深得法身之理備相好者如鏡體發明萬像
皆現亦如如意珠雨寶無盡現像雨寶並喻生身
應身即假也鏡體及明珠體及光並喻法報即空
即中也如意珠中論光論寶不一不異鏡體明像
厥意咸然四明不曉便將具相三十二為法身之
相亦名尊特報身不亦誤哉。
○次當知下與前融
通。】
[001-0318b]


「當知三身皆常樂我淨即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
寶不生不滅即是涅槃無二無別。」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還以金光明譬三身也。」


【○四釋三大乘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亦名無上菩提此菩提以
理為道二實智菩提亦名清淨菩提此菩提以智慧
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此菩提以善巧逗
會為道。」


【菩提此翻為道是故此三皆云道也。
○次當知下
與前融通。】


「當知三菩提皆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


【○三既以下準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還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


【○六釋三般若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般若般若名智慧實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
切種智觀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方便般若非
寂而寂即道種智。」


【般若名智慧者般若此翻智慧也通途而說智即
是慧若大論云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及以修習
智慧等此即智慧俱在於因若云止觀為因眼智
為果及以如來智慧等此則智慧俱在於果今且
從因而說故云般若名智慧也非寂者非假也非
照者非空也一切種者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
[001-0318c]
種行類相貌皆識也觀照者觀智照明即非照而
照一切智者知一切法一相寂滅也方便善巧即
非寂而寂道種智者知十法界諸道種別解惑之
相也實相既是非寂非照當知觀照方便乃是而
寂而照也。
○次當知下與前融通。】


「當知三般若皆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還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


【○七釋三佛性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
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壞名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善
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
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
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


【佛名為覺具含三覺性名不改亦具三性正因不
可變壞既名非常非無常了因覺智相應亦名非
常非無常了因既爾緣因資助了因顯正豈不然
乎前釋三般若舉體明用故云非寂非照而寂而
照今釋三佛性舉用明體故得緣了皆云非常非
無常也如土內金藏乃至掘出金藏等者此用大
經如來性品貧女舍內金藏之喻也故輔行引大
經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
我義也從無始來煩惱所覆不能得見譬如貧女
[001-0319a]
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都無知者時有異
人善知方便語貧女言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耘除
眾穢女人答言我今不能若示我子真金藏者然
後乃當速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
女人復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復
言我今審知女人答言我亦欲見并可示我是人
即於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見巳起奇特想今家諸
文多引此喻明於六即故止觀云貧家有寶藏而
無知者知識示之即得知之耘除草穢而掘出之
漸漸得近近巳藏開盡取用之輔行云家有寶藏
理即也知識示之名字即也耘除草穢觀行即也
漸漸得近相似即也近巳藏開分真即也盡取用
之究竟即也今文正因引土內金藏者理即也了
因覺智者名字即也緣因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兼
於漸漸得近乃當觀行相似即也故玄籤以性三
為理即智三為名字即行三為觀行相似即義與
今會也若至初住境智行等三因開發乃至妙覺
藏開盡用非今正意故且置之故今文中不云近
巳藏開及盡取用之等也。
○次當知下與前融通。】


「當知三佛性一一皆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


【○三既以下準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還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


【○八釋三識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識識名為覺了是智慧之異名爾菴摩羅識
[001-0319b]
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棃耶識即第
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
薩識大論云在菩薩心名為般若即其義也阿陀那
識是第七分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別而分之是
二乘識於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識無俟
復言。」


【初正釋中云識名覺了是智慧之異名爾者釋籤
云若唯識論轉於八識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
三身則轉第八為大圓鏡智轉第七為平等性智
轉第六為妙觀察智轉五識為成所作智大圓鏡
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報身成所作智成化身玅
觀察智徧於三身輔行云論家雖云翻識為智而
不即照三識一心即此一心三智具足今明三識
本在一心即此一心而具三智故云識名為覺了
是智慧異名也菴摩羅等者輔行引真諦三藏云
阿陀那七識此云執我識此即惑性體是緣因阿
賴邪八識此名藏識以能盛持智種不失體是無
沒無明無明之性性是了因菴摩羅九識名清淨
識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許此識乃云第九是第八
異名故新譯攝論不存第九地論文中亦無第九
但以第八對於正因第七對於了因第七對於緣
因今依真諦仍合六七共為緣因以第六中有事
善惡亦是惑性委明識義非今所論但以三識體
性對於三德等法於理即足又釋籤云不取第九
[001-0319c]
乃是教道一途屬對不與今同何者彼居果位三
身仍別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此三身只是三德
三德據內三身約外今從初心常觀三德故與彼
義不可雷同又云三識同在理心教門權說且立
遠近故知今文以菴摩羅等對佛菩薩等亦附教
門權對之耳以次文融通方明三識皆具四德又
與三德無二無別故也若玅玄中不論第六今文
雖舉第六仍云無俟復言以由第六但能分別諸
法故與第七同為緣因也菴摩羅識名不動者本
理清淨不可變動也阿梨邪者名阿賴邪言無沒
者無始時有未曾斷絕恒不失沒故云無沒非善
惡性故云無記含藏種子出生一切言隨眠煩惱
與無明合者瑜伽論云復次煩惱所有麤重隨附
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又
顯宗論云謂隨流者相續中眠故名隨眠即順流
者身中安住增[冰-水+民/日]滯義或隨勝者相續中眠故名
隨眠故止觀明界內界外相應無明云見思諸使
與無明合名為相應不相應者名為獨頭耳又顯
識論云阿梨邪即果報識為煩惱所引亦名本識
一切有為種子所依故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
栖故亦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處故此識但是自
性無記故釋籤云無明之性即是智性對般若故
今乃引大論文云在菩薩心名為般若二乘之人
厭棄三界故名訶惡喜慕空寂故云欣羨故以七
[001-0320a]
識別對二乘所以云二乘識於佛即是方便權智
之所攝也陀那七識此云執我何故欲將別對二
乘應知二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正使雖忘習氣
猶在故楞嚴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故知波
浪亦通第七是故習氣乃當執我如云我衣及我
鉢等既以六識喻如波浪驗知七識喻之如風八
識含藏猶如大海也俟者待也不待言者此有二
義一以六合七同為緣因故不待言二以六識現
行可解故不待言也。
○次當知下與前融通。】


「當知三識一一皆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三德譬金光明還以金光明譬三識也。」


【○九釋三道文為三初正釋。】


「云何三道過去無明現在愛取三支是煩惱道過去
行現在有二支是業道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
生老死七支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從煩
惱通業從業通苦從苦復通煩惱故名三道苦道者
謂識名色六入觸受大經云無明與受是二中間名
為佛性中間即是苦道名為佛性者名生死身為法
身如指氷為水爾煩惱道者謂無明愛取名此為般
若者如指薪為火爾業道者謂行有乃至五無間皆
解脫相者如指縛為脫爾。」


【文中初以十二因緣對於三道故云過去無明現
在愛取三支是煩惱道乃至七支是苦道也次釋
[001-0320b]
三道之名故云道名能通也無明通行故云從煩
惱通業行通識等五支故云從業通苦識等五支
通愛取二支故云從苦復通煩惱若從愛取通有
又從有通生死例無明通行等可知故不煩文也
苦道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三道即三
德如義例云問十二因緣束為三道以對三德苦
身質礙那對法身答此約理說的相翻對以身對
身故作此說實論三體更無前後且論無始苦輪
無際與業煩惱不並不別況今文中約於一念以
論因緣約此因緣以論三道約此三道以論三德
是故三道及以三德並無前後性德三因無時不
具豈更問云苦身質礙邪得此意巳於下融通文
則可解指薪為火者若望指冰為水指縛為脫此
喻似疎今以義求火必依薪以況智慧必依煩惱
故指煩惱名為般若如指薪為火以無薪則無火
無煩惱則無般若故也五無間者若從無間業因
而說即五逆是若從果說如南山戒疏引成論云
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
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
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滿故
三道文中皆言兩者說文云詞之必然也。
○次當
知下與前融通。】


「當知三道體之即真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


【體之即真者如肇論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
[001-0320c]
乎哉體之即神。
○三既以下準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還以金光明譬三道也。」


【○次若見下結例融攝文為三初正明。】


「若見此十法門若同若異亦是一法門作一切法門
相若同若異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萬法恒沙塵數
亦如是。」


【孤山云三德望三寶是同以俱是果故望三道是
異以彼是因故餘三法等準此說之今謂不然應
知上文十法各別名之為異無二無別名之為同
例如釋籤十妙十門一理雖同十門事別不思議
一十玅恒殊差而不差斯之謂矣是則即同而異
雖同雖異而非同異其旨照然何須曲辨。
○華嚴
下次引證。】


「華嚴云一法門無量法門而為眷屬首楞嚴和香丸
大品裏珠法華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義。」


【一法門無量法門為眷屬者一法無量法證於同
則俱同無二無別異則俱異名義各殊是故一法
及無量法亦同亦異所以名為若同若異總而言
之不出體同名異也首楞嚴和香丸者經云擣萬
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此亦證於若同若
異也理性如丸此證同也即異而同即同而異觀
行如燒諸法頓發名具足眾氣此證異也大品裹
珠者經云以眾色裹摩尼珠置之水中隨物變色
此亦證於若同若異也真性如珠體習性如物裹
[001-0321a]
聞教如置水習發如現色理性不殊此證同也而
能現於諸法之色此證異也即異而同即同而異
法華一地所生者一地無差別此證同也所生三
草二木此證異也即同而異即異而同涅槃大海
水浴者經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巳用
諸河之水理具諸法猶如海水修觀如浴行攝一
切名之為用此亦證於即同而異等並由理具方
有事用如地具桃李喻實中有權無差即差準上
思之。
○次料簡文為二初問。】


「問若一法即是諸法者唯說一法何用餘法耶。」


【三德一法既即九法及一切法佛但應說三德一
法何用說於餘九法等。
○次答。】


「答佛為悅一切人宜一切人對一切人悟一切人若
徧說之多有利益一說尚令生種種解徧讀諸異論
即知智者意故種種說令得一切解麤言及輭語皆
歸第一義皆是示人無違諍法即其義也。」


【答意者一說尚令生於四悉種種之解何況徧說
是故徧讀諸異論種種說之令得一切解也麤言
等者此引大經世王得悟說偈之文以明雖異而
同也且約十法明麤輭者三道三識為麤餘八法
為輭麤輭雖異第一義理則無差別示人無諍者
此亦明於即異而同故無違諍然大論中本斥三
藏以為諍法即以衍門名為無諍今則但以十法
不同恐人生諍故示十法無二無別名為無諍但
[001-0321b]
在於圓耳。
○三料簡十種三法者上文正釋即是
十法同異之相今文料簡料簡乃是十法淺深之
相若不辨於十法淺深將何以簡大小偏圓故前
謂之分別深淺意在於此又輔行云欲釋新伊應
須先了他人異釋方免舊伊縱橫等過乃至邪宗
橫計等失故塗灰外道亦計大自在天具足三德
云法身充滿法界報身居自在天化身隨形六道
況大小諸師釋義為是義故須揀淺深於中為二
初標。】


「三料簡者初料簡三德。」


【○次正料簡文為十初簡三德文為三初簡偏又
為三初簡三藏教。】


「若指太子相好體為法身法身在前樹王下時明無
漏慧三十四心為般若般若在中八十滅度燒身不
受後身為解脫解脫在後異而且縱法身時無般若
般若時無解脫解脫時無般若法身此即三法各異
斯乃阿含三藏數家所用此之三意悉不得稱常樂
我淨也。」


【若指太子至法身在前者此因中悉達太子之體
丈六之質而為法身故此法身則在於前諸樹之
中菩提之樹最為第一故名樹王明無漏慧三十
四心等者此依大論云下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
下時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
薩位同凡夫以九無礙及九解脫合為十八并見
[001-0321c]
道中八忍八智合十六心總前乃成三十四心若
準俱舍婆沙之意下八地惑初修禪時先巳斷竟
唯非想地九品見思全在是故但以三十四心斷
於非想見思之惑以根勝故不復更修下八地定
然雖巳斷下八地惑未斷非想但是有漏故大論
中沒有漏名至樹王下方云用於三十四心斷於
三界見修之惑是故此時方得無漏名為般若耳
不受後身者今此即是最後之身既乃滅度灰斷
無餘是故更不受於後身何者若受後身則有生
死今既永盡故無後身此之三德既有三時初中
後殊是故名為異而且縱文中從於法身時無般
若巳去即是釋於縱異之相解脫時無般若法身
者灰身故無法身滅智故無般若止觀中引小乘
三師說三德義今此即彼所引小乘第二師也故
止觀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種智般若後滅身智
方具解脫既有前後上下之義譬之縱三點水也
輔行云先得好者謂百劫巳滿也次得種智者謂
三十四心也後滅身智者謂八十入滅也此既即
是阿含三藏小乘數論之意是故不得稱此以為
今經圓妙三德故須簡之。
○若指空境下次簡通
教。】


「若指空境為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為般若般若是
今有子果兩縛盡為解脫解脫是當有異而且縱斯
乃三乘通教中所說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亦不得
[001-0322a]
稱常樂我淨。」


【此指空境名為法身異前三藏相好之體丈六之
質然三藏中亦有指於空理法身如須菩提在石
室中觀諸法空得見法身又前三藏指於因中相
好之體法身在前若至成佛乃名五分法身無作
戒為戒身無漏禪為定身無漏慧身二種解脫為
解脫身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相應二無為解脫
謂一切煩惱無餘又盡智為解脫身無生智為解
脫知見身須知五分法身之中慧身即是三十四
心般若之義故但指前相好之體為法身耳照真
之慧者無生之慧也子果兩縛盡為解脫者前三
藏中八十滅度為解脫者此語無餘涅槃為解脫
耳以三十四心斷於見思即子縛巳盡故也故大
經云眾生繫縛名色名色繫縛眾生師子吼難云
若有名色是繫縛者諸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繫
縛佛言善男子解脫二種一者子斷二者果斷言
子斷者諸阿羅漢巳斷煩惱諸結爛壞未斷果故
名果繫縛不得說言名色繫縛雖未斷果必定斷
故煩惱即是果家之子陰果即是子家之果故子
縛盡名有餘涅槃果縛盡名無餘涅槃涅槃亦名
解脫故也三乘通教者三乘共行十地通當教之
義也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者玅玄云舊云成論
探明大乘解菩薩義此則不然論主自云今正明
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人師豈可誣論主邪然
[001-0322b]
止觀云成論所明我人本無雖有法浮虗非有論
師不知三藏小乘成論空門實法浮虗便謂浮虗
同於般若如幻如化遂引大品共般若義以解成
論浮虗非有而不知觀幻有與浮虗不同由是相
承皆云成論分通大乘南山亦謂四分成論分通
大乘今家諸文並皆不許云云是故前代探明大乘
成實論人所用三乘共般若意亦不得稱三德圓
妙何者縱如論人謂成實論探明大乘亦乃只是
共般若耳且非不共般若之意況不共般若義通
別圓今經三德尚非別教不共般若豈是通教共
般若邪。
○若如真諦下三簡別教。】


「若如真諦師明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脫各二。」


【真諦所明如前巳引彼料簡文。
○從此乃下今家
破也。】


「此乃橫而且異乃別教一途所明而真諦師偏用當
知法身可稱為德般若解脫無德可稱不會無量甚
深之高廣亦不得稱為經王。」


【橫而且異者異即縱也法身般若解脫具德多少
不同故名為橫又謂法身是本有般若是現有解
脫是當有復名為縱前文既斥乖於圓別故非別
教通方之義但是一途耳言一途者即一往也以
別教中三德縱橫義趣非一法華文句云性德三
如來名橫修德三如來名縱前法次報後應亦是
縱義而真諦之說雖乖圓別之旨亦是別教一途
[001-0322c]
之所收故真諦偏用深乖圓意當知法身可稱四
德而般若解脫無四德可稱故知真諦不會今經
法性深廣經王圓妙矣。
○今所明下次顯圓。】


「今所明三德如上說一一皆具常樂我淨論廣則無
量論高則甚深。」


【即指如上正釋中說法身般若解脫一一皆具四
德又復論於深廣等義故止觀云今明三德皆不
可思議那忽縱橫一異此約理藏釋也身常智圓
斷具一切皆是佛法無有優劣故不縱三德相冥
同一法界故不橫種種建立故不一同歸第一義
故不異此約行因釋也即一而三故不橫即三而
一故不縱不三而三故不一而一故不異此約宗
用釋也。
○若諸學人下三斥迷。】


「若諸學人聞諸經之王四佛所護不解此意如牛羊
心眼不足論道也。」


【不達今經法性深廣諸經之王圓妙之意但作小
乘偏漸之解喻如牛羊心眼不足以論圓常妙道
也以無信解智眼分別淺深猶如牛羊心眼不辨
方隅故也簡下九法一一皆須作此斥文但是文
略耳。
○次料簡三寶者準前亦應合有顯圓亦是
文略耳下去準知於中為二初簡藏教。】


「料簡三寶者若指樹王得道為佛寶轉生滅四諦法
輪為法寶度陳如等五人先得智眼明覺者為僧寶
由是三寶故到于今即有相從三寶者此乃阿含中
[001-0323a]
所明階梯三寶亦是數論宗用也。」


【生滅四諦者止觀云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
世間因果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
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雖世出世皆是變異故名
生滅轉者度也轉度此法入於他心令彼得悟輪
具二義一轉義二摧碾義以四諦輪轉度與他摧
彼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法輪亦爾壞煩惱怨
安住諦理陳如等五人者一陳如二頞鞞三䟦提
四十力迦葉五拘利太子眼智明覺者苦法忍為
眼苦法智為智苦比忍為明苦比智為覺餘三諦
亦爾由是三寶者法華云即趣波羅奈為五比丘
說是名轉法輪便有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故到于
今者始自佛日故到于今雕檀泥塑貝葉黃卷染
衣剃髮以像末住持三寶從於佛三寶而立故名
相從既次第不同故喻階梯耳。
○次簡通教。】


「若指樹王得道為佛寶所說無生四諦為法寶二乘
菩薩脩真無漏斷結成聖理和為僧寶者此亦三乘
通教中所說探明大乘人所用此兩種三寶並無常
樂我淨。」


【通教中樹王得道為佛寶者初成正覺大見寂場
別圓之佛小見鹿苑三藏之佛今通佛者即二酥
中所見之相故不須以兩處初成而為妨也無生
四諦者止觀云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
相法本不然今則無滅一切皆空故名無生二乘
[001-0323b]
菩薩修真無漏者三乘同以無言說道斷惑成聖
也言理和者通教無生迷真輕故從理受名耳言
此兩者總結藏通也。
○若指華王下次簡別教。】


「若指華王世界坐蓮華臺成道為佛寶所說恒沙佛
法無量四諦為法寶四十一賢聖為僧寶此則異前
雖非階梯未是同體亦非金光明所譬三寶也。」


【華王世界亦言華藏世界具如華嚴華藏世界品
中所說寶華王座亦如華嚴又梵網云於寂滅道
場坐金剛華王座舊攝論云大蓮華王清淨世界
新攝論云大寶華王清淨佛土坐蓮華臺亦如華
嚴又梵網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成道為佛
寶者即舍那報佛也恒沙佛法無量四諦者止觀
云分別校計苦集道滅一一皆有無量之相四十
一賢聖者三賢十聖及等覺也此則異前者報佛
異前勝劣兩應法僧準知雖非前兩階梯次第未
是同體還成別相何者以別教中三寶條然亦非
今經圓妙三字之所譬也準前顯圓此亦應云今
所明三寶如上說一一皆具常樂我淨等亦應斥
云若諸學人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等是故圓頓
三寶融妙佛寶如云虗空為座一成一切成毗盧
遮那舍那釋迦皆徧一切無一異相法寶即是無
作四諦僧寶即是始初發心終訖補處故此三寶
名為同體何者法名不覺佛名為覺佛即是法法
即是僧豈可條然下八三法準此思之。】
[001-0323c]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