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219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明-圓澄 (master)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三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 圓澄 註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黃 輝
左春坊左諭德會稽 陶望齡 同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訂正


菩薩無二品第十二



【【註】前文一往問答之辭以方便實相合而不雜分
而不離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指趣淵深綿微難見
梵天雖悟說是無說之義未解無說是說之旨此
品特標無二者會前諸法皆歸無二矣。】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界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在
此大會而無所說。」
【【註】梵語文殊師利此云妙吉祥如
來會上為擇法眼既為擇法之眼不容無說蓋文
殊于方等會上以三十二大士各說不二法門以
其親從此中來不容無問而說待問而後發明也。】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於此所說法中可少說之。」
【【註】佛
令文殊少說者發明前所說法即是無說之說於
中無有少法可說也佛不自說令文殊說者使對
眾辨明也。】
[003-0813c]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寧可識不佛言不
可識也世尊是法可說可演可論不佛言不可說不
可演不可論世尊若是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者
則不可示也。」
【【註】先標定世尊聖覺智自證之法然後
辨其無說無示無演無論使人妙契言外之旨以
自證之法不可得故所以智不能知識不能識言
語道斷心行處絕淨名以是杜口於毗耶世尊以
是掩室於摩竭若能悟旨則塵說剎說未嘗間歇
豈特文殊不說而世尊曷嘗說乎。】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乎
文殊師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梵天言無也文
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梵天言然文殊師利
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
生說法。」
【【註】若云是法無說無示者則文殊師利能不
與眾生說法耶非謂不與說法但說法無二相也
若有一法可言於法性中有說有聽有說有聽則
著我人著我人者是名戲論非得法性若一切法
皆入法性法性無二無二故無說即說何當更為
眾生說乎。】


「梵天言頗有說法亦無二相耶文殊師利言若決定
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亦無有二。」
【【註】以法性無二故
無說與說亦無有二不必更說也既無說與說不
二頗有說與無說不二不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
言有二有不二若說者聽者決定不可得故指何
[003-0814a]
法為二為不二也。】


「文殊師利如來不說法耶文殊師利言佛雖說法不
以二相何以故如來性無二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註】不以二相者無有能說所說之相也無有能說
所說則說與不說皆入法性故楞伽有二種通謂
宗通相說通相宗通相者謂聖默然說通相者謂
聖說法是二者說與不說會歸法性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無二其誰為二文殊師利言凡夫
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終不為二雖種種分別
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註】一切法聖人證實相故
無二凡夫著我我所虗妄分別故二耳以實相不
二者不因凡夫分別而成二也故凡夫是稱虗妄
彼實際豈因而二之也。】


「梵天言云何識無二法文殊師利言若無二可識則
非無二所以者何無二相者不可識也。」
【【註】若有無二
可識則非真無二也何也以有對待故若無有對
待安能識無二哉。】


「梵天二即是識業不可識法佛所說也。」
【【註】佛說二者
是業相可識法性則不可識也。】


「是法不爾如所說何以故是法無文字故。」
【【註】是法不
爾者不如業相之可識如來所說不依文字語言
故不可識也。】


「文殊師利佛所說法終何所至文殊師利言如來說
法至無所至梵天言佛所說法不至涅槃耶文殊師
[003-0814b]
利言涅槃可得至耶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文
殊師利言如是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註】佛所說法終
至涅槃以涅槃無有處所無處所故則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無所至者是佛所說至無至者至寂滅
自性也以自性寂滅故無說無演無示無識寧有
處所可得至也。】


「梵天言是法誰聽答言如所說梵天言云何如所說
答言如不識不聞。」
【【註】是法既非言說可及未審誰肯
聽邪聽者如所說不可識則解不可聞若解不可
聞者肯聽是法也。】


「梵天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答言不漏六塵者。」
【【註】眼
見色如盲等耳聞聲如聾等是謂不漏六塵能如
是不漏則達無聽之聽是真能聽法者也。】


「梵天言誰能知是法答言無識無分別無諍訟者。」
【【註】
無識則不緣名相無分別則不著外塵無諍訟則
不執能所離此三者則自性靈明寂然常照是真
能知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答言是好是惡此名諍
訟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是垢是淨此名諍訟是善
是不善此名諍訟是戒是毀戒此名諍訟是應作是
不應作此名諍訟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諍
訟。」
【【註】問好惡垢淨是理非理持戒毀戒得道得果原
于佛說云何同名諍訟耶答教道別也昔時佛為
鈍根眾生未堪直趣大道權標名相使知進修此
[003-0814c]
一乘頓教名相蕩除理事不立直顯自心若立纖
毫即名障礙二乘不了名相礙心所以文殊決擇
者欲使法眼清淨也曰若然者好惡垢淨可名名
相元無實體若執實有是成諍訟云何得道得果
同彼諍訟答眾生躭著欲塵不求解脫佛說得道
得果誘彼癡兒若出化城寶所非有執為實事諍
訟由生故并揀之也。】


「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所受皆是諍訟佛所
說法無有諍訟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
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貪著。」
【【註】如來所說
大小名相皆是稱理稱機無心演出無有戲論凡
夫樂著戲論于無諍訟中熾然諍訟著諍訟者非
沙門法也沙門云勤息息滅戲論妄想勤修聖道
故云勤息云何凡夫名為戲論邪以求道心不真
效人問辨實自無心故名戲論此如古人聞一句
義終身受持倘或不明經年決擇以悟自期忽爾
發明疑惑并消今人無書不讀滿肚懷疑隱隱自
嗤逢人強辨直得最妙最玄於巳一無造履故云
上士一決一切了下士多聞多不信多聞多不信
非戲論而何。】


「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答言若比丘稱讚
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
是名隨佛語。」
【【註】稱讚者順境也毀辱者逆境也不為
順逆所動是順佛之教也然則隨宜通變不在膠
[003-0815a]
柱調絃若執實事則著文字語言非順佛語也以
無定之語是名佛語不動不著妙契中道下皆倣
此。】


「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
佛語。」
【【註】破相顯空教門所載或奪或與各有其義比
丘取捨得宜是名不違其義。】


「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若不違佛語是名隨
佛語。」
【【註】蕩除名相直顯自心不為外論所害是守護
法一切邪正同歸法性是佛之語若執彼邪我正
親疎法性是違佛語若了即邪即正無二無別是
名不違以真心妙融即遮即照教道安立或破或
顯縱奪無方須得心融意會耳。】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
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註】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
別故曰平等若分彼聖我凡是乖平等乖平等者
起諍論起諍論者不能守護法也法性即是平等
之實相若謂轉凡入聖是壞法性以法性各住一
際如鐘鼓之聲彼此不相到故所以不壞法性者
乃不乖平等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答言若比丘於諸法中
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名親近於佛。」
【【註】前梵天問佛
親近佛答盡命不毀禁者與此文殊所答若何異
也以梵天說諸法正性之門顯理極圓佛指事行
使無混濫如法華三週法竟說四安樂行也此中
[003-0815b]
文殊當擇法之任不見有法若近若遠為答者使
法眼清明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答言若比丘身口意無
所作是名給侍於佛。」
【【註】身無非行口無惡言意無邪
思且道那個是佛要汝給侍。】


「梵天言誰能供養佛答言不起福業不起不動業者。」


【【註】不起福業則不著有為不起不動業則不著無
為前文所謂達無生際者。】


「梵天言誰能見佛答曰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
慧眼是名能見佛。」
【【註】肉眼礙非通是不能見天眼通
非礙是能見以自性天真之佛不屬見故故能見
不能見皆不見佛若離五眼之見是真見佛也不
言佛眼法眼者文略也。】


「梵天言誰能見法答言不逆諸因緣法者梵天言誰
能順見諸因緣法答言不起平等不見平等所生相
者。」
【【註】諸法體是真空不礙緣起若礙緣起是逆因緣
所謂順因緣者不執體是真空不起平等之想不
執任運緣起不見平等所生之相也。】


「梵天言誰得真智答言不生不滅諸漏者。」
【【註】漏者所
謂有漏欲漏無明漏也達漏體本是無生不生不
滅是名真智二乘返此。】


「梵天言誰能隨學如來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諸
法者。」
【【註】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能不起不受學如義也。】


「梵天言誰名正行答言不墮三界者。」
【【註】所謂不著欲
[003-0815c]
不著禪不著空唯此不著名為正行也。】


「梵天言誰為善人答言不受後身者。」
【【註】世稱善人乃
善惡對稱之善人其善即凡夫中善人也不受後
身乃阿羅漢及一生菩薩妙契中道不著善惡二
邊即聖人中善人也大學所謂止於至善非善惡
所對之善也。】


「梵天言誰為樂人答言無我無我所者。」
【【註】我即是能
主宰者我所即是能攀緣者內忘主宰外絕攀緣
是真樂人也。】


「梵天言誰為得解脫者答言不壞縛者梵天言誰為
得度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註】若有生死可度
則有不度生死者惟涅槃生死二邊不住是真得
度也。】


「梵天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
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註】既不住二邊
度無所度比丘稱為漏盡當盡何事耶所言漏盡
但盡妄想之相非謂有法可盡若有可盡不名漏
盡矣。】


「梵天言誰能實語答言離諸言論道者。」
【【註】若離言論
道是實語者則如來以言語論道豈為虗妄邪如
來為破凡夫語言故假言論道非有言語也所以
云他說的說箇不說的。】


「梵天言誰為入道答言凡夫有入道聖行者知一切
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無入道。」
【【註】凡夫不達
[003-0816a]
有為性空妄計有入聖行者了三際平等故無入
不入。】


「梵天言誰能見聖諦答言無有見聖諦者所以者何
隨所有見皆為虗妄無所見者乃名見諦梵天言不
見何法名為見諦答言不見一切諸見名為見諦。」
【【註】
有見是常見無見是斷見亦有亦無是增益見非
有非無是戲論見如是四見三世疊成六十二見
名為諸見。】


「梵天言是諦當于何求答言當於四顛倒中求梵天
言何故作如是說答言求四顛倒不得淨不得常不
得樂不得我若不得淨是即不淨若不得常是即無
常若不得樂是即為苦若不得我是即無我。」
【【註】於身
受心法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何為顛倒邪身是
不淨而計為淨心是無常計為常受是苦計為樂
法是無我計為有我故佛說聖諦即彼顛倒而求
觀身四大假合內外三十六物件件推求畢竟無
淨是謂不淨觀心念念不住新新不停是謂無常
觀一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無安樂是之為
苦觀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悉皆無性是謂無
我如是常樂我淨皆由四顛倒之所顯發如是推
求如是了達是名為諦。】


「梵天一切法空無我是為聖諦。」
【【註】上云求諦於四顛
倒此特云法空為聖諦者以四顛倒皆依五陰等
法之所出也若了五陰等空無我即彼四種顛倒
[003-0816b]
皆名聖諦也。】


「若能如是求諦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脩道。」


【【註】如是求諦者了達法空了達法空故知法無生
故不見苦知法無和合故不斷集知法本離生滅
故不證滅知法無二相故不脩道。】


「梵天言云何名脩道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
於二相名為脩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
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
名聖道。」
【【註】既云不證不修云何一切行人名為修道
耶脩道者非是有修之修乃是無修之修也無修
之修者知法無二故于無二法中求一切法不可
得是之謂道求一切法不可得故生死不可得涅
槃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誰離生死涅槃不可得誰
至涅槃以生死涅槃同入實際惟有名字故不至
不離也。】


「爾時有摩訶羅梵天子名曰等行。」
【【註】梵語摩訶羅此
云大梵天子名等行者前網明問云何比丘親近
于佛問真諦也此天子問云何優婆塞皈依三寶
者問俗諦也欲顯真俗不二即俗趨真故曰等行
破在俗出家之執入無二門矣。】


「問文殊師利何謂優婆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答
言若優婆塞不起二見。」
【【註】總標下釋成不起之意。】


「不起我見不起彼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
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皈依佛皈依法
[003-0816c]
皈依僧。」
【【註】清淨自心即是自巳佛無作妙智即是自
巳法圓融梵行即是自巳僧故曰佛者覺也法名
平等僧名和合若捨巳外求作二見解是不皈依
也若能了達三寶即是自巳彼我兩忘不起二見
是真皈依也。】


「又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皈
依佛。」
【【註】清淨自心本無五蘊若著五蘊見佛則不見
自心不名覺矣若了五蘊本空是則名覺是名皈
依。】


「若優婆塞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皈依法。」


【【註】法名平等于法非法無所分別然于是非分齊
無所混濫雖無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則皈依也。】


「若優婆塞不離有為法見無為法不離無為法見有
為法是名皈依僧。」
【【註】僧名和合若以有為為有為以
無為為無為是即分別非和合矣以有為無為二
而不二故名皈依和合也。】


「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皈依佛皈依
法皈依僧。」
【【註】所言皈依者非謂外有所皈依也即是
皈依自心達三寶體空惟有名字名字不可得故
曰皈依也。】


「爾時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是諸菩薩發菩提心
者為何所趣答言趣于虗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同虗空故。」
【【註】前云天子此云菩薩者以了
悟皈依自心即名菩薩所以為頓教也既是皈依
[003-0817a]
自心彼諸菩薩發心當趣何所彼發心者發無所
趣心也以菩提同于虗空惟有名字無處所故。】


「等行言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答
言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
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註】既無
所趣云何名為發心耶所言發心者知一切發心
即是非發心一切法即是非法一切眾生即是非
眾生直下頓證自巳是名發心以無所得故也。】


名字義品第十三



【【註】前云菩薩既云無二則彼此平等彼此平等則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各無標的各無標的則彼此
混濫然文殊等一一指陳歷歷明鑑何云無二非
謂名字無二乃法體無二也是諸菩薩皆依法界
中流出故曰無二以德立名不無指的故非無二
也譬如水火風土皆依木出各以其能而稱則不
同也此品名名字者依前無二品流出也。】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
謂耶佛言善男子若菩薩於邪定眾生發大悲心於
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言菩薩所以者何菩薩不為
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邪定眾生
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名菩薩。」


【【註】梵語菩提薩埵此云覺眾生又云摩訶薩此云
大道心眾生菩薩不以自利專欲利人緣彼邪定
眾生而發大悲者大道心眾生也於彼正定眾生
[003-0817b]
心不殊異者覺法平等無有彼此者覺眾生也不
因不定眾生發心者以彼機未堪化故也。】


「爾時菩提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所以為菩薩
佛言若樂說者便說。」
【【註】前則如來總彰菩薩之意此
下別顯菩薩之德所以各說也。】


「菩提菩薩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無毀無缺若
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淨行
是名菩薩。」
【【註】菩提云覺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
間修行梵行猶若一日覺三世性空故也。】


「堅意菩薩言若菩薩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薩。」
【【註】以
無緣慈深固其心故曰堅意。】


「度眾生菩薩言譬如橋船度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
如是是名菩薩。」
【【註】以無分別智度諸眾生猶如橋船
無有分別也。】


「斷惡道菩薩言若菩薩於諸佛國投足之處即時一
切惡道皆滅是名菩薩。」
【【註】以方便智入諸佛法滅於
惡見也。】


「觀世音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時必定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稱其名得免眾苦是名菩薩。」
【【註】
以自在慧入圓通性必定得菩提也稱名免苦者
隨喜之益也。】


「得大勢菩薩言若菩薩所投足處震動三千大千世
界及魔宮殿是名菩薩。」
【【註】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
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名大勢至蓋以中道妙慧
[003-0817c]
照破無明故魔王宮殿世界皆為震動也。】


「無疲倦菩薩言若恒河沙等劫為一日一夜以是三
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以是歲數若過百千萬
億劫得值一佛如是於恒河沙等佛所行諸梵行脩
集功德然後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不休息
無有疲倦是名菩薩導師菩薩言若菩薩於墮邪道
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是名菩薩。」
【【註】以
深心大悲平等道達若求恩報則非平等不名菩
薩也。】


「須彌山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如須彌
山一切眾色是名菩薩。」
【【註】以不動智入一切法無所
分別猶如須彌處於大海七金山等一切眾色交
暎巍然不動也。】


「那羅延菩薩言若菩薩不為一切煩惱所壞是名菩
薩。」
【【註】梵語那羅延此云勇健以智慧勇健不為煩惱
所壞也。】


「心力菩薩言若菩薩以心思惟一切諸法無有錯謬
是名菩薩師子遊步自在菩薩言若菩薩於諸論中
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薩。」


【【註】以無畏辨降伏外論喻如獅子遊步之自在也。】


「不可思議菩薩言若菩薩知心相不可思議無所思
惟分別是名菩薩。」
【【註】以心非數量故知心相不可思
議也。】


「善寂天子言若菩薩能於一切天宮中生而無所染
[003-0818a]
亦不得是無染之法是名菩薩。」
【【註】欲界不為欲塵所
染色界不為禪定所染無色界不為空見所染一
切雖無所染亦不得是無染之見故曰善寂。】


「實語菩薩言若菩薩有所發言常以真實乃至夢中
亦無妄語是名菩薩喜見菩薩言若菩薩能見一切
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薩。」
【【註】體實色有青黃赤白等獨
頭色有散位夢中及定果等色名為一切能見此
一切皆是佛色者應云善見喜見者恐訛也。】


「常慘菩薩言若菩薩見墮生死眾生其心不樂世間
諸樂欲自度巳身亦度眾生是名菩薩。」
【【註】因眾生而
起慘慽發大悲而思救度眾生無盡悲願無盡故
曰常慘。】


「心無礙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煩惱眾魔而不嗔礙
是名菩薩。」
【【註】魔宮佛土煩惱菩提不作二相是名無
礙。】


「常喜根菩薩言若菩薩常以喜根自滿其願亦滿他
願所作皆辦是名菩薩。」
【【註】七覺支中第四喜支根成
滿其願自他俱辦故曰喜根。】


「散疑女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
菩薩。」
【【註】八聖道中第八無漏慧斷除三業微細無明
故曰散疑。】


「師子童女菩薩言若菩薩無男法無女法而現種種
色身為成就眾生故是名菩薩。」
【【註】童女者兌之象也
兌屬金主于秋成衰殺之候一切萬物至此成就
[003-0818b]
故曰成就眾生名獅子者以法體中本無男女為
眾生故現種種身是決定說故。】


「寶女菩薩言若菩薩於諸寶中不生愛樂但樂三寶
是名菩薩毗舍佉達多優婆夷言若菩薩有所得者
則無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
是名菩薩。」
【【註】凡有所得則無菩提者以菩提即是自
妄想非謂覺矣若了一切法不可得即是得自性
之覺得自性之覺即不生不滅矣。】


「䟦陀婆羅賢士言若菩薩眾生聞其名者畢定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
【【註】䟦陀婆羅云賢守
亦云賢護既守且護故聞其名者定獲菩提矣。】


「寶月童子言若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
五欲何況身受是名菩薩忉利天子曼陀羅華香菩
薩言若菩薩持戒熏心常流諸善法香不流餘香是
名菩薩。」
【【註】曼陀羅云白華香以戒為白業故修此白
淨業者則常流法香也。】


「作喜菩薩言若菩薩喜樂三法謂供養佛演說於法
教化眾生是名菩薩。」
【【註】供養乃上求之利說法乃下
化之功上求下化宜名菩薩也。】


「思益梵天言若菩薩所見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薩。」


【【註】即俗而真無真不俗真俗既成一體則佛法不
離所見也。】


「彌勒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
菩薩。」
【【註】梵語梅怛利伽那此云慈氏以慈隆即世悲
[003-0818c]
臻後劫故使見者皆獲慈心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菩薩雖說諸法而不起法想
不起非法想是名菩薩。」
【【註】文殊為擇法眼善擇法要
了證實相故雖說法不起法非法想無說是說故
不起法想說是無說故不起非法想。】


「綱明菩薩言若菩薩光明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是名
菩薩。」
【【註】眾生為無明煩惱所敝猶如長夜若遇根本
智光則無明煩惱當念無生矣。】


「普華菩薩言若菩薩見諸如來滿十方世界如林華
敷是名菩薩。」
【【註】十方眾生皆是如來之性同敷萬行
因華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隨所樂說巳爾時佛告等行菩薩
言若菩薩能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亦復能捨一切
福事與諸眾生是名菩薩。」
【【註】上由等行菩薩問菩薩
為何謂也而如來答拔諸邪定眾生起于大悲正
定眾生心不殊異答其為義也末後云能代眾生
之苦捨巳之樂與諸眾生答其為德也始末皆如
來答者一切梵行皆趨如來故所以啟問菩薩名
等行者也中間諸菩薩各述巳德使眾生隨所悟
入也。】


論寂品第十四



【【註】前諸菩薩各述巳德隨所樂說者差別之義也
名字雖則萬差論體其惟一寂若不會歸終成迷
名滯跡之慾微細究明始獲達體忘情之旨了行
[003-0819a]
非實則名本無當名實無當則一道平等故曰論
寂。】


「爾時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
為行。」
【【註】汝名既云等行則染淨何分而正邪莫辨若
有分辨則何名等行若不分辨則汝現前隨于何
行而行耶。】


「答言我巳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
【【註】棄有為而
行無為則揀擇即世諦而行聖行是名平等以有
為無為同入法性故也。】


「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以何為行答言諸佛所行
是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也又問諸佛以何為行答
言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又問凡夫所行諸佛亦以
是行有何差別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答言
不也等行言如來不說一切法空耶答言然是故梵
天一切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所以者何
如來不說諸法有差別也。」
【【註】凡夫行于有為三乘行
于無為諸佛行于第一義空所言第一義空者有
為無為皆惟名字無有義理三乘不了義空于法
性中妄起諍執作有無見凡聖成差大乘深明實
際知有為無為皆第一義空于是空中何有彼此
無彼此故號曰等行邇來道學宗師動輒言理不
知理為礙本始終論義豈識義是禍苗若悟義理
本空始知聖人無說。】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處行為何謂
[003-0819b]
也答言於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處行若人離四
梵行不名行處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處行。」
【【註】四梵
行者有四依行一者常行乞食二者著糞掃衣三
者蘭若樹下住四者病以腐爛藥治此惟聲聞法
非今經意有四觀行一者觀因緣二者觀果報三
者觀自身四者觀佛身此亦初心行人所修非今
經意有四安樂行一者身住菩薩行行處近處為
眾說法二者口于末法中宣說妙法不樂說人及
經典故三者意于法滅時受持斯經無懷嫉妬四
者誓願以身口意與慈悲但發願流通此即今經
意也由前凡夫諸佛行體無二若不擇住梵行則
恐成混濫何也前欲顯理則纖跡不存寧容聖凡
有異此中扶事則非是宛然不許邪正混同事理
兩備方名究竟所以法華三周法竟說此安樂行
門楞嚴見道以還方宣修行法則是皆聖賢千古
不易之式也又殺盜淫妄四者乃梵行之門捨是
別求則非行處。】


「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雖於空閑曠埜中行是名行
處行若不成就四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牀榻妙
好被褥於此中行不名行處行亦復不能善知行處
相。」
【【註】所言成就者四種安樂行門及身無雜染等行
也若成就此則不揀方所雖處曠埜猶居大眾以
能說法要故也若不成就雖處大眾猶無一人以
不能弘宣大法故亦不能知行處相。】
[003-0819c]


「又問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
見。」
【【註】凡夫著于我見執於有為二乘著于我見執于
無為二者雖則出生相返同歸虗妄若淨我見則
有為無為皆歸實際者即是入正行入正行故則
知見清淨。】


「又問若得我實性即得實知見耶答言然若見我實
性即是實知見譬如國王典金藏人因巳出用知餘
在者如是因知我實性故得實知見。」
【【註】無我無我所
是我實性達實性故則如是知如是見皆如實故
譬如典金藏人因巳出故知餘在者喻我及我所
皆從巳出本是無生而我本體曾無有動無動之
體即實知見也。】


「又問云何得我實性答言若得無我法所以者何我
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實
性。」
【【註】凡夫不了執言有我若有我者四大六根何者
是我若眼是我則耳鼻舌身應是非我若耳鼻等
非我則誰聞誰齅若都是我則我成六我若都不
是我捨是豈應別有如是推求則決定無有根本
可得以無得故是名得我實性也。】


「又問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以見我故即是見佛
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
【【註】見我性空佛性亦空。】


「文殊師利誰能見佛答言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
見即是法見以法見能見佛。」
【【註】上云見我即是見佛
此間誰能見佛似乎相反然梵天恐人壞我見而
[003-0820a]
見實性重增取捨之端故復問之使知不壞我見
而見實性也我見即是法見者由有我見法得興
起因有法故有能覺者也。】


「又問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
有為法是名正行。」
【【註】由前不壞我見見佛然亦不著
我見若著我見即行有為不名正行以正行不屬
有為故不行是行也。】


「又問云何行名為正行答言若不為見故行不為斷
不為證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註】見苦斷集證滅修
道不為四者所行名為正行以見苦無生知集無
和合了滅無生滅悟道無二故也。】


「又問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
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虗妄
分別無虗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
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註】由前無見見我實
性無行名為正行既云無見無行所云慧眼當見
何法夫慧眼者見無見無行之法也以慧眼鑑空
空者空諸虗妄故不見有為眼以見色得名慧眼
鑑空非色所及故超諸眼道而不見無為也。】


「又問頗有因緣正行比丘不得道果答言有正行中
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梵天無所得故
乃名為得若有所得當知是為增上慢人正行者無
增上慢無增上慢則無行無得。」
【【註】所言有因緣者有
正行因緣故無行道無得果無得果差別者無聲
[003-0820b]
聞辟支佛佛乘之差別也以正行中無所不行無
所不行本一無行是為正行之因緣也。】


「又問得何法故名為得道答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
亦不眾緣生從本巳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
道。」
【【註】所謂得道者得是無生之道也無生偈曰諸法
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不
眾緣生者即不共生也缺無因生四處推求無一
可得無可得故說名得道也。】


「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
得。」
【【註】若知法是無生則知心外無法可得無法可得
得自心也。】


「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註】文殊
復引佛說為正者使行人畢竟以無生為得也在
真諦則曰正性在俗諦則曰正位性屬自體位屬
相用二者會歸總是一心。】


「又問云何名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
位。」
【【註】我及我所涅槃生死菩提煩惱不作二見即離
分別故也。】


「又行平等故名為正位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正位。」


【【註】行平等者自持之德平等出諸苦惱者利人之
行也自行利他均名平等者不思議也不思議故
心無分別同名正位。】


「入了義中故名正位除一切憶念故名正位。」
【【註】入了
義則遠離戲論除憶念則三世性空。】
[003-0820c]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
所說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人離欲得
定。」
【【註】比丘不受諸法者破煩惱惑成般若德也天子
得法眼淨者破塵沙惑證解脫德十千人離欲得
定者離二邊欲獲中道定破無明惑證法身德也。】


「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
生法忍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
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文殊師利言佛出於世
不為益法故出不為損法故出。」
【【註】佛出世者不離正
位于正位中無損無益如是出世也。】


「梵天言佛豈不滅度無量眾生仁者亦不利益無量
眾生耶文殊師利言汝欲於無眾生中得眾生耶答
言不也梵天汝欲得眾生決定相耶答言不也梵天
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耶答言不也梵天何
等是眾生為佛所滅度者梵天言如仁者所說義無
生死無涅槃文殊師利言如是諸佛世尊不得生死
不得涅槃佛諸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
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說耳實
無生死往來滅度涅槃。」
【【註】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離自化之幻相假名既絕則眾生何曾
決定幻相既離則諸佛那得度生無生死可度無
決定可得則一切萬法歸一寂矣前正問品中網
明問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而梵天答曰佛所
[003-0821a]
示法有度生死耶如此則梵天非謂不明何以此
中復問文殊似若無知何也前則梵天據正性而
答網明亦非不知此中論寂梵天豈云未諳皆于
佛事門中互興問答發明奧旨使行人有所趨何
也蓋此非淺機所知耳。】


「又問誰能信是法耶答言於諸法中無貪著者又問
若貪著者於何貪著答言貪著者貪著虗妄梵天若
貪著是實者終無憎上慢以貪著虗妄故行者知之
而不貪著若不貪著則無有流若無有流則無往來
生死若無往來生死是則滅度。」
【【註】溈山偈曰未達法
唯心起種種分別是為貪著虗妄分別不能信是
法者也達法唯心巳分別即不生是遠離虗妄分
別能信是法者也若虗妄分別是實則彼貪著者
不為憎上慢也以虗妄分別如水中月鏡中像極
其心機終不可得不了無得妄為有得是皆憎上
慢也。】


「又問何故說言滅度。」
【【註】既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則
滅度之名空說不知滅者滅其虗妄度者度其執
著耳。】


「答言滅度者名為眾緣不和合若無明不和合諸行
因緣則不起諸行若不起諸行是名為滅不起相是
畢竟滅得是道故則無生處如是名為四聖諦。」
【【註】眾
緣不和合者即十二因緣不和合也以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老病死次第生起若無
[003-0821b]
明不與行等十二和合則行等十二無由得起是
名為滅不起行識名色等相是畢竟滅畢竟滅者
但滅無明等十二相不滅其性是為得道是名滅
度以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但滅其無明妄想
耳。】


如來二事品第十五



【【註】前菩薩名字品出無說而說也以法本無說由
諸菩薩德行萬差各述所以故有言說次論寂品
乃說即無說也由名字異說有差別文字性空體
惟一寂此品合彼二事皆如來法施之式也故永
嘉曰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皆是妙會
一心也。】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如汝所說皆為真實答
言一切言說皆為真實。」
【【註】豈特文殊之言為真實邪
一切外道凡夫所有言語無不真實下文釋其皆
真實之意。】


「又問虗妄言說亦真實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諸
言說皆為虗妄無處無方若法皆虗妄無處無方是
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善男子提婆達語如來語無
異無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
故一切言說有所說事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
以一切言說皆平等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
故。」
【【註】若以分別相取則聖賢言說為真實凡夫言說
為虗妄若平等諦觀則聖賢言說亦名虗妄而凡
[003-0821c]
夫言說亦名真實何也以一切言說皆無性故來
無所從故言無處去無所至故言無方無處無方
皆由緣興緣滅剎那不住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中
亦無住於無住中假現文字文字性空無有念想
故如來語與提婆達語皆平等無有差別也。】


「等行言如來不說凡夫語言聖賢語言耶文殊師利
言然以文字說凡夫語言亦以文字說賢聖語言如
是善男子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語言是賢聖語言
等行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
聖亦無分別是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
以文字相不以眾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譬諸鐘
鼓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鐘鼓亦無分別如是諸
賢聖善知眾因緣故於諸言說無貪無礙。」
【【註】若謂一
切言說文字無有念性均一虗妄則如來豈不說
凡夫賢聖耶文殊答曰然如來所說皆由文字詮
表而有差別以文字無性無有念想分別而凡夫
語賢聖語亦無性無有念想分別由如鐘鼓之聲
緣合成音豈為有性耶所言緣合者如鐘鼓之聲
緣皮緣木緣金緣人如是等緣和合成音本是無
性而凡夫語言聖賢語言外緣事理內緣脣舌牙
齒神氣等緣和合成音若缺其一音則不成豈非
無性而賢聖了此無性故無貪無礙凡夫不了多
生執著故凡聖似差無性體同寧有二致。】


「等行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
[003-0822a]
默然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
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
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註】佛以覺了為義法以平
等為義僧以和合為義若不迷于覺不著分別不
壞和合是名說法若法平等覺了不迷即是佛覺
了不迷遠離虗妄幻相即是法了法無生無為順
入即是僧此即一體三寶備在自巳不言而喻故
曰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
所憶念名聖默然。」
【【註】四念處者身受心法也觀身無
常觀受是苦觀心是空觀法無我佛欲眾生出離
如是教誡名為說法了此性空無所憶念是名默然。】


「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
不等名聖默然。」
【【註】四正勤者一斷巳生惡法如除毒
蛇二斷未生惡法如防流水三增長巳生善如溉
甘果四未生善為生如鑽木出火如是開示名為
說法然如來等觀諸法無勤不勤非等不等了法
無是故曰默然。】


「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
然。」
【【註】四如意者欲念進慧以心慕勝欲繫念正住精
進無間不令馳散智定力等所願皆得名如意足。】


「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隨他語有所信
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
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
【【註】信進念定
[003-0822b]
慧分開根力聖道仗此出生故曰根心獲相應故
曰力根中五者一信諦理出生無漏功德二䇿善
進修不懈三念正助之道皆出世正因四攝心在
道不令馳散五決擇邪正明白不濫力中五者一
得信力故不為疑惑所動二得進力故用心無間
不至聖道不休三得念力故能破邊見不為煩惱
所破四得定力故能破欲界所繫于諸禪定互無
妨礙五得慧力故能破邪外等論又能破自巳見
愛等執不隨他語者得信力也不取不捨者得進
力也安住無念者得念力也解法常定者得定力
也斷戲論慧者得慧力也根力有五契心一念一
念亦無無所得故謂之默然。】


「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常行捨心無所分
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
【【註】七菩提者即念擇進喜輕
安定捨由得五力于菩提有分證之益緣念大乘
決擇實相進修無漏喜獲相應此四者治其沈心
之相獲相應故獲得輕安由輕安故定心入禪由
入禪故捨于觀智如是開示名為說法常行捨心
者即念念無著因地果覺無增無減無所分別故
曰默然。】


「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知說法相如栰喻
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
【【註】八聖道者見思惟語
業精進念定命見謂修無漏十六行故明見四諦
思惟者謂以正思惟發動正道觀心語謂以無漏
[003-0822c]
智除口邪命常攝口業住正語中業謂以無漏智
除身邪命住于清淨正身業中此四者舉其治修
之行精謂勤修涅槃善入正諦此通前後定謂正
住於法決定不移念謂心不動失正直不忘命謂
以無漏智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于正命此
三者總收意業獲相應心也如是八種開示本乎
無說為度眾生故現言說猶如船栰意在濟人不
著彼岸不著此岸不住中流如是說法不依有為
不依無為不依法不依非法說是無說無說是說
所謂默然同一幻興無有實性故般若云汝等比
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
法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
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
見名聖默然。」
【【註】總指三十七助道品于法體本無方
便應世建立名相若能親證則于法于身不作二
不作不二所謂自證不可得也。】


「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
有所說名為說法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
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
【【註】彼我說法皆妄
想有若無妄想名字皆空如來以此勸誘故名為
說法若悟不可說相知一切音聲皆無所入矣。】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
說法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註】是知說法皆
[003-0823a]
因對機默然皆由自證以自證故說即無說利眾
生故無說為說是二者皆一心建立也。】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
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是人不能了知一
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
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
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
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
是如等行所說唯諸如來有此二法。」
【【註】既是如來具
此二事餘不應有云何佛不自說而文殊說也以
文殊為擇法眼故佛住第一義故第一義中不容
有說在第二義門方便提獎佛告文殊而印可等
行者以一真法界若動若靜若語若默若大若小
若邪若正等而行之不起二見不起二見是如來
行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
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
何如來勅諸比丘行此二事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
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須菩提言
不也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
無聖默然。」
【【註】須菩提云空生以解空第一故此中啟
請由前等行不起二見等心而行若不會歸空際
則是非皎然安能等行哉故須菩提發起會歸空
也聲聞辟支佛無此二事者心存得失未能等觀
[003-0823b]
入空者也如來有者如來即諸法如義如即空也
動靜說默皆由空之所出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須菩提如來了知眾生八萬四千
行汝於此中有智慧能隨其所應為說法不答言不
也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
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妨礙不答言
不也文殊師利言須菩提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
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
而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
聲聞辟支佛不及此事。」
【【註】須菩提意謂我親聞佛勅
諸比丘行此二事若云無分勅彼何為而佛答非
謂無分但無巳智分也動轉施為皆仗佛力如官
家僕使一切所為皆依主出而文殊重釋其意者
非惟無巳智分實乃力之不逮耳蓋十力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二乘全無五眼六通二乘分證如來
圓證不能入觀眾生心三昧者即入一切語言三
昧也以此三昧生佛同具二乘分證自心不能遍
證他心以不能遍證故不能住是三昧以分別未
忘故也以不能故于自心他心心王心所皆不能
無妨礙也以不能無礙不能觀機說法故於二事
二乘無分如來一一超過故此二事惟如來有如
禮樂刑政皆天子出非庶民有也。】


「須菩提或有眾生多淫欲者以觀淨得解脫不以不
淨唯佛能知。」
【【註】多欲眾生如來于小乘教中令觀不
[003-0823c]
淨觀而得解脫如優波尼沙陀等于大乘惟觀欲
性無生而得解脫如淨名與二比丘說罪性空等。】


「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慈心惟佛
能知。」
【【註】小乘教中佛令多瞋眾生修慈心觀大乘中
不修對治而返求諸巳也故小乘觀門不足喻也。】


「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
佛能知。」
【【註】由說法故令彼愚癡轉得智慧是佛常說
今云不共語而得解脫者蓋如來觀機之說無有
定方或勸而發心或激而發心各隨其宜非二乘
所知也何謂激而發心耶如阿那律陀性好打睡
佛以偈呵曰終日恰恰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
年不聞佛名字更不與語律陀聞偈自責七日不
眠失去兩目得半頭天眼證無學果是不與語而
使發心者也夫子亦曰朽木不可雕也。】


「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
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
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解脫惟佛能知是故
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一。」


【【註】等分行者即于貪瞋癡等分也貪瞋癡等分者
為說諸法平等得解脫也此上四節文殊與釋如
來善知自心他心心王心所應病與藥之意也說
法人中第一者釋能隨宜說法也禪定人中第一
者釋雖則說法常在於定也。】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
[003-0824a]
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
能說法能聖默然不答言惟佛當知。」
【【註】文殊答空生
之問歷歷分明及乎問菩薩能如是不而文殊不
即與答而曰惟佛當知似乎不能何也葢不逞自
能不衒巳德是聖賢之語式也若言其能則有不
能失故曰語忌十成者不欲斷絕也機貴回互者
不欲染汙也雖然若問圓澄又且不然但向他道
現分析次。】


「於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
若菩薩成就是三昧皆得是功德。」
【【註】一切語言三昧
者即法性三昧也以法性無性隨類妙應如絲竹
管絃于中實無音性故巧合工商文殊不即答者
顯性故也如來與答者顯法妙指故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
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
想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演說
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
【【註】由眾生
塵勞行故說此法藏則知無故說說是無說說法
默然二而不二不二故經劫不能盡也。】


「於是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
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
名喜見。」
【【註】以出過思量中道智光等照二邊故曰普
光此智十界同見故曰名聞能悟此智則獲聖果
故曰喜見用表前說法默然二事雙運之謂也。】
[003-0824b]


「彼國嚴淨。」
【【註】離二邊垢也。】


「豐樂安隱。」
【【註】多饒法寶故言豐樂常在於定故言安
隱。】


「天人熾盛其地皆以眾寶莊嚴柔輭細滑生寶蓮華
一切香樹充滿其中常出妙香。」
【【註】其佛以二事雙運
為因地以平等妙行為資助故感眾寶嚴地平等
無諍故感柔輭細滑蓮華不著垢淨不離垢淨表
中道智不即二邊不壞二邊也一切香樹常出妙
香依此中道智出生諸功德妙香也。】


「善男子喜見國土有四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縱
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諸城縱廣一由旬皆以眾寶
校飾一一城者有二萬五千聚落村邑而圍繞之一
一聚落村邑無量百千人眾充滿其中彼時人民所
見色像心皆欣悅無可憎惡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
以國土名曰喜見。」
【【註】所見色像心皆欣悅者以中道
智平等無有分別無分別故所見一切色皆是佛
色無可取捨無取捨故無憎惡也。】


「若他方世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餘國不爾。」
【【註】一切
方便異門皆依中道而得快樂捨是其餘皆不名
快樂矣。】


「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樂說如
是法言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
【【註】是
一而三不礙中道不礙中道故二事竝行也。】


「善男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
[003-0824c]
二名益意來詣普光佛所頭面禮佛足右繞三匝恭
敬合掌却住一面。」
【【註】以方便智調伏眾生故曰醫王
上方非堅礙之界用表實際謂方便智依實際而
住故曰上方文云能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
誨之而亦常在于定是此義也一名無盡意者依
此方便智而脩行調伏無盡也二名益意者依此
方便智而增益利樂也從醫王佛土來詣普光佛
所者即方便智趣中道之像也此經頓教一往論
辯皆稱絕待若非方便何云去來細觀可知。】


「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
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
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


【【註】即方便智示以根本智也前所謂諸法正性正
行等也以正性離分別故解脫諸相正行無行故
離諸煩惱以根本智逈絕依故于佛法得明淨也。】


「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
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
法性常清淨。」
【【註】以根本智門非三世所攝不屬垢淨
體是無染不能使之不淨如珠如玉水精琉璃真
體如是誰能使不淨無能使不淨是謂畢竟淨也。】


「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
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捨無
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
【【註】法無處所
故言空法無形段故言無相相法無能所故言無
[003-0825a]
作此三解脫門之相即是性常淨之相也。】


「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
切法性。」
【【註】涅槃云寂滅以剎那無生相可得剎那無
滅相可得以生滅不可得故為一切法所依故曰
法性。】


「是故說心性常清淨善男子譬如虗空若受垢汙無
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汙無有是處。」
【【註】此喻心
性本來是淨非使之淨也。】


「又如虗空雖為烟塵雲霧覆曀不明不淨而不能染
汙虗空之性設染汙者不可復淨以虗空實不染汙
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
其心性不可垢汙設垢汙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
可垢汙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
明三昧門。」
【【註】此喻心性即染而淨非謂離染而淨也。】


「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


【【註】此乃方便趨中道之益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言世尊我等巳聞入
淨明三昧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
汝等當行二行若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
教頭面禮佛足繞三帀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
作寶樓于中脩行。」
【【註】園林者總持也以此二法雙運
故趣總持也樓以高顯為義修行此勝行也。】


「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
面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
[003-0825b]
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
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我當少說唯有如
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
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
光明三昧是二菩薩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才答
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
【【註】
前二菩薩從普光如來聞淨明三昧得不可思議
法光明者破煩惱惑故曰淨明證般若德故曰不
可思議真諦之道備矣此中梵天名妙光者由不
思議光之所出也故妙光等皆從二菩薩聞法得
證所謂靜極光通達矣二菩薩由醫王佛而來普
光佛所者由俗趣真之像也此中二菩薩與梵天
說二句義者融真會俗之像也梵天者俗諦也妙
光者即真即俗故曰妙光真諦無說以方便故說
方便者第二義門也故曰二菩薩少說名數差別
故曰七萬二千梵得無生法忍者會差別歸于實
際也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者破塵沙惑證解
脫德故曰普光明俗諦之道備矣二句義互相問
答經七萬六千歲所謂第二義也。】


「於是普光如來在虗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
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
復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
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
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
[003-0825c]
說皆無義利是故汝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
薩聞佛教巳默然而止。」
【【註】普光如來在虗空中告二
菩薩勿著文字而起諍訟者虗空非堅礙之界用
表實際也上不依天下不著地在虗空之中表中
道也收前真俗二門會歸中道破無明惑證法身
德故曰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蓋真俗二邊多
致諍訟第一義中無有諍訟也在真諦則曰得不
可思議法光明在俗諦則曰得普光明三昧以其
有得則有不得故致諍訟在中道第一義諦中則
曰默然而止以其無得則無有不得故無諍訟也
問勿隨文字當隨此義如何此義答水向石中流
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


「佛告等行以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
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又告等行於意云何彼
二菩薩豈異人乎勿造斯觀。」
【【註】若謂二菩薩是他人
要且不然勿造斯觀當知即是汝等非有他也。】


「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
【【註】以方便智即根本智之
像也。】


「益意菩薩者今汝身是。」
【【註】以分別智即無分別智之
像也由分別觀察增益利樂故曰益意于第一義
心不動故曰等行。】


「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也。」
【【註】由真出假遊于俗
諦故曰梵天即俗照真故曰妙光所謂即俗照真
者即今思慧也。】
[003-0826a]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菩薩為
大饒益如所說行精進眾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所
說行者雖值百千萬佛無能為也當知從勤精進得
出菩提。」


得聖道品第十六



【【註】以不二法得道謂之聖道由前說法不礙默然
說即無說也默然不礙說法無說即說也若行人
能通達此二而不二是謂得聖道也若二者各執
則非得聖道矣前文四聖諦品者開示之謂也此
中得聖道品者悟之謂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汝知菩薩云何
行名勤精進答言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
【【註】前
文等行云佛為饒益精進眾生其懈怠者雖值多
佛無能為文殊恐人著于有為故有此問而等行
不言精進不說懈怠但曰得聖道而巳則知精進
者非精進之精進矣。】


「又問云何行能得聖道答言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
是行者能得聖道。」
【【註】雖知無精進為精進而未知無
得為得文殊恐人著于有行有得所以問過而等
行不答有得不答無得不答有行不答無行但曰
無所分別無分別者不分別得與不得不分別行
與不行當如是而行如是而得也。】


「又問云何名為得聖道巳答言若行者於平等中見
諸法平等是名得聖道巳。」
【【註】所謂得聖道者得無所
[003-0826b]
得也若得無所得云何知其巳得聖道邪若能見
諸法平等則為巳得非別有所得也。】


「又問平等可得見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
見則非平等。」
【【註】所言平等者不可思議之謂也故曰
識不能識智不能知思惟不能及分別不能解故
非可見若可見者非不思議之境也。】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若行者於平等中不見諸法
是名得聖道巳文殊師利言何故不見思益言離二
相故不見不見即是正見。」
【【註】前等行謂平等中見諸
法平等是名得道而復云平等不可見平等不可
見則諸法可見乎而梵天復答意云于平等中諸
法尚不見何平等可見也。】


「又問誰能正見世間答言不壞世間相者又問云何
為不壞世間相答言色如無別無異受想行識如無
別無異若行者見五陰平等如相是名正見世間。」
【【註】
上云不見為正見者指何物為正見邪故文殊發
明其意云誰能正見世間出其相也以五陰乃妄
見之相猶如空華本無所有不名正見若謂無見
亦不名正見若知五陰與如無異無別是名正見
若于五陰起有無見是名分別若離五陰求于正
見是壞世間相是二者非正見矣。】


「又問何等是世間相答言滅盡是世間相。」
【【註】上云正
見世間者不壞世間相不壞世間相者以五陰與
如無別無異若五陰與如無別無異指何物為世
[003-0826c]
間相耶滅盡是世間相以世間相無盡不盡故若
滅盡是世間相是相寧可盡耶以五陰念念不住
是滅盡相若可盡者則後陰不復生矣若後陰不
生則何物于中念念不住耶。】


「又問滅盡相復可盡耶答言滅盡相者不可盡也又
問何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答言世間畢竟盡相是
相不可盡所以者何巳盡者不復盡也。」
【【註】若云滅盡
相不可盡則何故言世間是滅盡相耶以世間相
畢竟無體故念念出生有何可盡也猶如虗空畢
竟無體四時運育而無間息若空有體不復更空
也。】


「又問佛不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耶答言世間是盡
相終不可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
【【註】若世
間相不盡則佛豈不說有為是盡相邪然有為是
盡相念念不可得故如世間相亦念念不可得而
亦念念出生故有為是盡相亦是不盡相若可盡
者不必更盡也。】


「又問何等數名有為法答言以盡相故名有為法。」
【【註】
前諸問答皆心王相應之法也此中特問心數法
也心王心數各有相應故數謂五十一心所也謂
遍行別境各具五善有十一二十四個不相應根
本無明有六種四個不定此五十一心數是世間
盡相名為有為法也。】


「又問有為法者為住何所答言無為性中住。」
【【註】佛為
[003-0827a]
外道不了自心心外求法故說惟識相宗權分名
數一一指歸自心達自心巳則知名數無別有住
住無為也。】


「又問有為法無為法有何差別答言有為法無為法
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說言是有
為是無為若求有為無為實相則無差別以實相無
差別故。」
【【註】若有為法住無為性則無差別其差別者
何實無差別可得耳由文字言說詮量故成差別
非謂實相有差別也。】


「又問何等是諸法實相義答言一切法平等無有差
別是諸法實相義又問何等為義答言以文字說令
人得解故名為義所以者何實相義者不如文字所
說諸佛雖以文字有所言說而於實相無所增減文
殊師利一切言說皆非言說是故佛語名不可說諸
佛不可以言相說故。」
【【註】所言實相無有差別者未審
實相以何為義所謂實相者以文字教人令彼得
解脫文字性空則悟說無可說是實相義以文字
教人令彼得解文字性空故諸佛雖有所說于實
相無所增減矣。】


「又問云何得說佛相答言諸佛如來不可以色身說
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說相不可以諸功德法說相。」
【【註】
諸佛相者即是實相故不可以色身等相說相也
此以泯相門論實相也。】


「又問諸佛可以離色身三十二相諸功德法而說相
[003-0827b]
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諸功德
法如。」
【【註】此以即相門論實相也。】


「諸佛不即是如亦非離如如是可說佛相不失如故。」


【【註】不即不離是如來相故。】


「又問諸佛世尊得何等故號名為佛答言諸佛世尊
通達諸法性相如故說名為佛正徧知者。」
【【註】此上一
十六品以具信解行證一週佛事巳竟故自光明
品至歎功德五品以成其信自五力說法品至菩
薩授記品以成其解自薩婆若品至如來二事五
品以成其行惟得聖道品以獲其證惟信解行證
一席圓具故標此經為頓教大乘也。】


志大乘品第十七



【【註】前十六品當機一週獲益巳竟此下八品收彼
未來故說此品勸令志慕大乘勿迷小道以彼小
乘是權非實誑誘小兒大乘是實非權可令日用
頓證重顯大乘有如是深益故當志慕亦使自擇
也。】


「於是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發行大乘爾
時世尊以偈答曰。」
【【註】菩薩名等行者用表法界體無
大小淨穢乃至邪正是非分別等而行之故曰等
行為破二乘分別取捨執也然于初心行人不可
大小混濫以迷進趣之方故須擇也楞嚴曰聖性
無不通逆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故
所謂無分別中不礙熾然分別此之謂歟。】
[003-0827c]


「菩薩不壞色發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
如色菩提然等人於如相。」
【【註】小乘用生滅四諦修析
色入空雖出分段生死未盡變易大乘用無作四
諦修即色即空無別有空故二死永盡色與行人
菩提三者皆同一如相耳。】


「不壞諸法性是名行菩提。」
【【註】色是有義法性是空義
既不壞有而行菩提亦不滅空而取菩提也。】


「不壞諸法性則為菩提義是菩提義中亦無有菩提。」


【【註】菩提云覺覺法實性是名菩提實性即是無性
無性中亦無菩提之名字也。】


「正行第一義是名行菩提。」
【【註】前二節不壞空有行于
菩提此中不涉空有行于菩提以第一義中非空
非有故。】


「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註】五陰指前色法界入指前法性此中出過云愚
人離是求于菩提則壞彼色及法性而求菩提不
知離是無可求也。】


「若有諸菩薩於上中下法不取亦不捨是名行菩提。」


【【註】析色入空是為小乘體色入空是為中乘即色
即空是上乘如是三者同依法性無可分別知是
方便故不取于化導有益故不捨。】


「若法及非法不分別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
若二則有為非二則無為離是二邊者是名行菩提。」


【【註】前則于有無二邊雙遮雙照不即不離此則于
[003-0828a]
法非法不起二見不起二見則分別斯泯矣。】


「是人過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而聖是世間福田
行于世間法處中若蓮華遵脩最上道是名行菩提。」


【【註】此中結證前文若有如是之人能于有無二邊
遮照之用則如蓮華雖處汙泥不為所染是人雖
處世間不為所染遵修妙道為世福田也過凡夫
者不住有也不入法位者不住空也有如是慕道
雖然未證聖果亦是聖人也。】


「世間所行處悉於是中行世間所貪著於中得解脫。」


【【註】世間之行有為也亦不離菩提而有可行矣皆
菩提而行貪著然亦因菩提而得解脫也。】


「菩薩無所畏不沒生死淵無憂無疲倦而行菩提道。」


【【註】前則解脫有為皆依菩提此中菩薩于生死中
不沒不疲皆由菩提而使之然也。】


「斯人能善知法性真實相是故不分別是法是非法
行於佛道時無法可捨離亦無法可受是名菩提相。」


【【註】此中結成不分別之意以達實相故有為無可
捨無為無可取惟此無分別是菩提相也。】


「一切法無相猶若如虗空終不作是念是相是可相。」


【【註】以虗空無心識故無念無相無念無相故則無
取無捨一切法亦無念相故無取無捨以喻合顯
也。】


「善知世所行徧知方便力能充滿一切眾生之所願
常住於平等護持佛正法。」
【【註】前依無分別智行于菩
[003-0828b]
提此依方便智導人菩提何用方便邪為護正法
故。】


「一切無所念則是如來法若有佛無佛是法常住世
能通達是相是名護持法。」
【【註】此釋護法之意也所言
護法者非護他法蓋護自心也以此無念之心非
于有佛而為之有非于無佛而為之無有佛無佛
此心常住故當護持耳。】


「諸法之實相了達知其義安住於此中而為人演說。」


【【註】若諸法不了實相是名謗佛非說法也若能安
住實相然後乃可耳。】


「行於甚深法魔所不能測是人於諸法無所貪著故。」


【【註】于法若有貪著則不落于有則落于無若無貪
著則不落二邊是謂甚深故魔不能測矣。】


「願求諸佛慧亦不著願求是慧於十方求之不可得
諸佛慧無礙不著法非法若能不著此究竟得佛道。」


【【註】於十方求慧不可得者當求于自心求慧于自
心故雖有願求而亦不著若有所著則非無礙之
佛慧矣。】


「其諸樂善人布施轉高尊捨一切所有而心不傾樂。」


【【註】凡夫行施謂得樂報故心生歡喜若行人捨諸
所有而心不歡樂達施無施也。】


「諸法不可捨亦復不可取。」
【【註】此釋成不傾樂之意也。】


「一切世間法根本不可得。」
【【註】此轉釋不可取捨之意
也。】
[003-0828c]


「能知一切法非施非捨相是名大施主於法無所見。」


【【註】結歸行實相之施也。】


「是等諸菩薩不計我我所是故行施時不生貪惜心
諸所有布施皆迴向佛道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


【【註】不住布施則不住因不住菩提則不住果因果
不住則迴向佛道矣。】


「無作無起戒常住於此中亦不作念言我住是持戒。」


【【註】小乘持戒作止持犯事事有為大乘無作無起
常契道共所謂持無相戒也。】


「智者知戒相不生亦不作是故戒清淨猶若如虗空
觀身如鏡像言說如響聲心則如幻化不以戒自高。」


【【註】持戒所由因乎三業求三業不可得則持戒亦
不可得不當自高也。】


「其心常柔輭安住寂滅性悉滅一切惡通達於善法
持戒及毀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見法性則持無漏戒。」


【【註】柔輭乃定共之戒寂滅乃道共之戒此二者即
攝眾生戒也滅惡乃攝律儀戒達善乃攝善法戒
此舉三聚淨戒也持毀不二者用顯此三聚戒亦
即大乘無相戒也。】


「巳度忍辱岸能忍一切惡於諸眾生類其心常平等
諸法念念滅其性常不住於中無罵辱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其心終不動知心不在內亦復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皆從四大起於地水火風未嘗有傷損
通達於此事常行忍辱法菩薩行如是眾生不能動。」
[003-0829a]


【【註】此中忍辱有三種謂調順忍生忍無生忍初云
能忍諸惡者即是生忍次云心平等者即是調順
忍三云法念念滅者即是無生法忍是下所有偈
文皆釋無生法忍之意也。】


「勇猛勤精進堅住於大乘是人於身心而無所依止。」


【【註】小乘著身心雖行精進不出有為大乘身心無
有依止則是無精進之精進也。】


「雖知生死本其際不可得為諸眾生故莊嚴大誓願。」


【【註】菩薩知生死本際不得曷用精進邪然為化眾
生故不捨大誓莊嚴也。】


「法無決定性何許有滅相本際不可得為顛倒故說
法性不可議常住於世間若能知如是不生亦不滅
菩薩念眾生不解是法相為之勤精進令得離顛倒。」


【【註】一切法本無決定非生非滅菩薩何用精進滅
彼虗妄耶蓋由眾生不解如是無生滅性著諸虗
妄故現行精進令彼滅顛倒耳。】


「諸佛常不得眾生決定相而彼弘本願當觀精進力。」


【【註】若菩薩為眾生而起精進者可有眾生決定相
耶釋云佛不觀眾生有決定相菩薩欲弘本願故
觀精進耳。】


「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堅牢相觀之如虗空
從虗妄分別貪著生苦惱為斯開法門令得入涅槃
為彼行精進而不壞於法離法非法故常行真精進。」


【【註】此釋觀精進之意以勤勇無間之力觀于世間
[003-0829b]
無有堅牢而眾生不了虗妄貪著生苦而菩薩行
于精進然二乘不悟無生于法非法起於取捨不
成精進大乘于此二邊遠離故名真精進矣。】


「是等行遠離了達無諍定。」
【【註】由精進故獲得聲聞定
也。】


「獨處無憒閙常畏於生死樂住於閒居猶如犀一角
遊戲諸禪定明達諸神通心常住平等處空閑聚落
威儀無變異恒樂於禪定。」
【【註】此由精進故獲得辟支
佛定也辟支觀還滅十二因緣悟知萬法無生故
心住平等但不知眾生等有故名獨覺也。】


「信解常定法及寂滅無漏其心得解脫故說常定者。」


【【註】此因精進獲解大乘常定前聲聞辟支皆作意
定此乃無作妙定剎那無生相可得剎那無滅相
可得故謂之寂滅惟寂滅故不漏落二邊復謂之
無漏標名有三釋意惟一以名異體同故也。】


「自住平等法以此導眾生不違平等行故說常定者
志念常堅固不忘菩提心亦能化眾生故說常定者
常念於諸佛真實法性身遠離色身相故說常定者
常修念於法如諸法實相亦無有憶念故說常定者
常修念於僧僧即是無為離數及非數常入如是定。」


【【註】此禪度中文分兩段初聲聞辟支佛定二大乘
常定常定復分為四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三即自
他兼舉四即觀念三寶禪定雖分大小同依精進
出生二者竝舉意在擇大也。】
[003-0829c]


「悉見十方國一切群生類而於眼色中終不生二相
諸佛所說法一切能聽受而於耳聲中亦不生二相
能於一心中知諸眾生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別
憶念過去世如恒河沙劫是先及是後亦復不分別
能至無量土現諸神通力而於身心中無有疲倦想
分別知諸法樂說辯無盡於無央數劫開示法性相。」


【【註】此由禪定故獲得六通也得天眼故能徹鑑群
生得天耳故能具聞佛法得他心故知自他心得
宿命故憶過去得神境故遊諸佛土得漏盡故開
示法性是所謂靜極光通達也。】


「智慧度彼岸善解陰入界常為眾生說無取無戲論。」


【【註】凡夫由無智慧無明所覆于五陰六入十二處
十八界妄生執著不能善解故沉生死菩薩善解
陰等即是實性故度彼岸雖自度巳收彼未度故
為說法雖為說法于法相無所取善知陰等無性
故所說真實離於戲論也。】


「善知因緣法遠離二邊相。」
【【註】此釋前偈既知陰等性
無則亦無可說云何而為眾生說耶釋云陰等實
是無性不可說以因緣故可說也以因緣法亦是
無性遠離可說不可說故又善知陰入界等皆由
因緣出生無有自性故離二邊。】


「知是煩惱因亦知是淨因。」
【【註】資始為因成業為緣然
是二者互相生起煩惱因迷法性而起菩提亦因
煩惱而顯故知互相由藉者皆一無性也。】
[003-0830a]


「信解因緣法則無諸邪見。」
【【註】信解因緣者中觀偈曰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
義若能如是信解則離邪見矣。】


「法皆屬因緣無有定根本。」
【【註】說有不有譚空不空故
無根本可定矣。】


「我見與佛見空見生死見涅槃之見等皆無是諸見。」


【【註】此釋無根本可定之意也我見佛見等是名二
見如是二見廣求諸見皆無根本可定也。】


「無量智慧光知諸法實相無暗無障礙是行菩薩道。」


【【註】由悟因緣諸見皆無根本則得于無量智慧知
諸實相矣。】


「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議乘悉容諸眾生猶不盡其量。」


【【註】結指如上六度是名大乘是不思議乘也。】


「一切諸乘中是乘為第一。」
【【註】諸乘即聲聞辟支佛菩
薩佛乘也彼諸乘中皆入名言不無階級如是大
度一一無相不可思議故為第一也。】


「如此大乘者能出生餘乘餘乘有限量不能受一切
唯此無上乘能悉受眾生。」
【【註】此最上乘法以法界為
體一切由此出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究竟還
歸此法界。】


「若行此無量虗空之大乘於一切眾生無有慳悋心。」


【【註】此之大乘猶如虗空不礙萬像之所發揮也。】


「虗空無有量亦無有形色大乘亦如是無量無障礙。」


【【註】前以虗空之無礙用況大乘之無礙此以虗空
[003-0830b]
之無形用況大乘之無形。】


「若一切眾生乘於此大乘當觀是乘相寬博多所容。」


【【註】此結歸無礙無形之意也。】


「無量無數劫說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窮盡。」


【【註】能乘之人所乘之法皆不可盡也。】


「若人聞此經乃至持一偈永脫於諸難得到安隱處。」


【【註】上則乘此脩行此則力未逮彼聞經隨喜少持
一偈功德如是何況具足受持者乎。】


「敬念此經者捨是身巳後終不墮惡道常生人天中
於後惡世時若得聞是經我皆與受記究竟成佛道。」


【【註】是經者即是自心一切眾生迷背自心故流浪
生死若聞自心諦信不疑則佛與受記也。】


「若持此經者佛法在是人是人在佛法亦能轉法輪。」


【【註】若信自心則佛法在是人所弘是人能荷擔佛
法也。】


「若人持是經能轉無量劫生死諸往來得近於佛道。」


【【註】持是經者信慕大乘轉多劫為一念生死往來
皆得近佛道矣。】


「若能持是經精進大智慧是名極勇猛能破魔軍眾。」


【【註】二乘亦稱精進然無道心不名勇猛菩薩一念
信解便同正覺故言極勇猛矣。】


「我於燃燈佛住忍得受記若有樂是經我受記亦然。」


【【註】我于燃燈佛前解稱性大乘無法可得得受無
生忍記我以是經與汝等說若能信樂受記如我
[003-0830c]
無有異也。】


「若人於佛後能解說是經佛雖不在世為能作佛事
佛說是偈時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
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
淨。」


發菩提心品第十八



【【註】前品志慕大乘獲益如是其如上說行人聞益
發心理果然矣恐不知發無所發妄執有得有願
墮落邪小不知所向故文殊欲使法眼清淨啟佛
決擇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
義若有人發菩提願是為邪願所以者何諸有所得
悉皆是邪若計得菩提而發願者是人諸所作行皆
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
色界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
【【註】菩提本是自心非
是外物故無方所住處若發願求菩提者似慕其
外矣何也有外可言有得若無外者不可言發願
求菩提也。】


「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虗空寧得空不佛言不也世尊
菩薩亦復如是發同虗空相菩提之願即是發虗空
願。」
【【註】辟如人身內外循體皆空不知是空反欲求空
豈非妄乎菩提自心亦復如是見聞知覺無非自
心捨是則求寧不為妄乎。】
[003-0831a]


「菩提出過三世非是受相不可願也。」
【【註】此釋發同虗
空願之意也以虗空無相不屬三世菩提亦無相
非巳得非當得非今得欲何願乎以菩提非受相
非受故非得也。】


「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作是念生死與菩提異邪
見與菩提異涅槃與菩提異是則不行菩提道也。」
【【註】
菩提云覺覺自心故若彼生死邪見等非自心者
彼生死等應在自心之外矣若生死在自心之外
則生死彼自生死于我何有而欲迯生死耶若生
死等是自心不應起二見以心不取心心不捨心
故也心不取捨則大小名相皆會歸一致矣。】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行名菩提行
答言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法無所行是名菩提行
所以者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註】前以菩提出
過三世故不應發願求菩提此中以菩提不屬有
為但可無所行而行也行一切法非如二乘執灰
斷無所行則不如凡夫執有為行而無行無行而
行非心識可議也。】


「又問云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離眼耳鼻
舌身意諸緣相是名出過一切所行。」
【【註】六根所緣無
非妄境菩提即是實相離緣絕對故六根所不到
六根不到則超諸行矣。】


「又問出過有何義答言不出過平等所以者何一切
法平等即是菩提。」
【【註】所謂出過諸行者但過諸虗妄
[003-0831b]
分別不出過平等以菩提性平等故梵天恐人不
解菩提是平等無分別是特問其為義義性平等
無過不過但不過平等而巳。】


「又問云何是發菩提願答言當如菩提又問何為菩
提答言菩提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應以
三世清淨心發菩提願。」
【【註】前云菩提同于虗空出過
三世不可願也梵天重問何為菩提似同不解者
恐人不悟菩提即是自心故特問明而文殊乃答
應以三世清淨心發菩提願始獲泮然也。】


「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法從本巳來常不生不生故
不可說如是發願無所發願是發一切願所以者何
以是行道能得薩婆若。」
【【註】前薩婆若品如來以五華
布施則得具足六波羅蜜則能滿足薩婆若滿足
薩婆若者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等是薩
婆若滿足之義此中以三世清淨心了法無生是
行薩婆若道前示根塵無生故菩薩由是受記此
示三世平等非是受相菩薩發菩提心者當發其
無所發之心也發其無所發之心當得薩婆若道
前示圓滿之趣此示趍果之行故當前後合辯乃
得了然也。】


「又問何故說言薩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
為薩婆若。」
【【註】薩婆若云覺圓滿一切覺道至此圓滿
故能悉知如百川眾流至于大海乃名具足故又
云薩婆若海。】
[003-0831c]


「又問何等是真智慧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
相真智慧亦無變異相。」
【【註】如來權教權分九界生死
迷悟今據一乘實教融彼九界同是一如無有生
死迷悟譬如百川眾流依處得名江河淮濟等若
歸大海眾號頓消均名海水無有變異相也。】


「又問云何是眾生相答言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
如是無相則無變異若眾生與菩提異是為變異如
菩提相眾生亦爾是故無變異。」
【【註】前云眾生無變異
真智慧亦無變異此有二疑若謂眾生無變異則
眾生是眾生佛是佛發心修道皆成唐棄安能轉
凡成聖哉若謂有變異則一真法界之性同乎生
滅故梵天重問何謂眾生相而文殊答曰假名字
畢竟不可得是其相以假名字畢竟無體故何變
異之有眾生相如鏡中像菩提相如水中月名字
異者相異也無體之性未甞異也。】


「菩提不可以餘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眾生
性無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無有變異所以
者何如虗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
【【註】菩
提不可以餘道得者但以平等自心證得也分別
故名眾生平等故名菩提分別平等同依自心無
別有體無別有體故但了性無我則證得菩提所
謂二而無二故無變異同于虗空一切法亦然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如來是實語者能說如
是法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法無所說何以故如來尚
[003-0832a]
不得諸法何況說法。」
【【註】如來有時說求菩提為是有
時說求菩提為非有時說有眾生有時說非眾生
如是等法曾無斷了非大菩薩不能諦信小乘聲
聞多致狐疑豈如來真實之言能如是說邪文殊
謂如來未嘗說法凡有所說無非應機逗教於如
來何有則如來尚不見諸法何況有說邪。】


「思益言如來豈不分別諸法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
為是無為耶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是虗空可說
可分別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今說虗空名字
以所說故有生有滅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
來說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諸法有生有滅如此說
法是不可說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誨是無所教誨所
以者何如說法性不說法性亦如是是故說一切法
住於如中如亦無所住。」
【【註】若如來不說法者如來豈
不分別有為無為等邪而如來雖有分別分別即
是無分別以法性不可得故猶如虗空不因說生
為之生不因說滅為之滅而法性亦復如是故如
來知是不可說而說知是不可說而說者說即是
無說說是無說則亦無說而說無說而說為化眾
生也為眾生而說者則說與無說皆不可得也。】


「爾時釋梵四天王俱在會中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
作自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文殊師利說法有
信解者當知是人能破魔軍及餘怨敵所以者何文
殊師利今所說法能破一切邪見妄想。」
【【註】諸天以華
[003-0832b]
散佛者華表因也以此無願無求無得無說之為
因能趣佛果故也無願故能破邪見無求故能破
妄想破妄想故怨敵不能對破邪見故魔軍不得
便是所謂稱性大乘世所希遇也。】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於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
人不從小功德來。」
【【註】上言所說法勝此言聽法行人
亦非下聖法華云若人能竊為一人說一句是人
則為如來所使亦此之謂也。】


「若是經所在之處當知此處則為諸佛擁護受用若
聞是經處當知此處轉於法輪。」
【【註】是經所在則為諸
佛護念者是經即是自心能知自心所在則佛為
護念眾生不聞自心心外求故佛為說法令知所
向故能聞自心則謂巳轉法輪悟是自心即是諸
佛說法能事以竟。】


「是經在所住處聚落村邑山林曠埜塔寺僧房經行
之處諸魔外道貪著之人不能侵嬈。」
【【註】聚落村邑動
處也山林曠埜靜處也塔乃高出二邊逈離動靜
也寺及僧房乃容受之處也經行乃脩道之處也
如是等處不昧自心則為所在自心不昧則彼天
魔外道皆不得侵嬈矣。】


「世尊若人多供養過去諸佛乃能得聞如是經典。」
【【註】
此結釋聞經之人不從小功德來之意也般若云
後五百歲有能持戒脩福聞是章句信心清淨是
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以于無量百千億諸
[003-0832c]
佛所種諸善根。】


「世尊我等於此經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報佛及
文殊師利思益梵天之恩。」
【【註】此經乃所聞之法智慧
乃能悟之心也佛及文殊乃說法之主也梵天乃
善解正問者也能悟由所聞而為之開發所聞由
能說而為之引導能說由能問而為之發起四者
相繼缺一不可也端本其源歸功于佛與文殊梵
天我因得聞是法開悟自心其恩曷能報哉。】


「世尊我等所從聞經於是法師生世尊想。」
【【註】上云佛
及文殊此中意云凡有法師能說是經我等得聞
皆生世尊之想不致慢也。】


「我等常當隨侍說是經者此善男子常為諸天之所
擁護若人書寫是經讀誦解說時無量諸天為聽法
故來至其所爾時世尊語釋梵四天王等大眾言善
哉善哉如汝所說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以為
一分聞是經者所得功德以為一分其福勝彼置是
三千大千世界若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滿中珍寶聞
是經者所得功德復勝于彼。」
【【註】二施之中法施為上
故前後疊喻世界珍寶不及聞經以彼布施不聞
是經只成世間有為福報不及聞經無漏智種故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
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曾似無為實相門一
超直入如來地此上總彰聞經布施二分優劣下
乃別列聞經獲利。】
[003-0833a]


「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當聽是經。」
【【註】總列功德所
由下乃別開功德名件。】


「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財富。」
【【註】身色乃正報之本此經
直指法身能聞此經則悟法身了知身色即非身
色非色則端正斯在富乃依報之要此經顯揚藏
祕能聞是經則悟藏心了知七功德財皆是我有
皆我有故始名富饒。】


「欲得眷屬欲得自在。」
【【註】塵勞即吾眷屬皆名妙用皆
名妙用則取捨斯忘取捨斯忘則縱橫自在。】


「欲得具足天樂人樂欲得名稱。」
【【註】大樂人樂非離心
有能悟自心則名稱斯在。】


「欲得多聞憶念堅固正行威儀。」
【【註】若依文字多聞愽
識有得有失不名堅固若依實相自性宗通何記
何忘是名無漏了心無外則正行無差而威儀自
若也。】


「戒定智慧。」
【【註】總六度為二門前五為福後一為慧福
度以戒定為最故徧二端。】


「解達經書欲得善知識。」
【【註】前云多聞此云解達經書
文似重疊上文應是總括世出世典此中應是獨
尊大乘奧旨善知識者有二一者為知識所護前
文云為善知識所護二者自為善知識前文云誰
為眾生善知識。】


「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
【【註】前則欲得其因此
中欲得其果。】
[003-0833b]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自利之益也。】


「欲得與一切眾生樂具。」
【【註】利他之德也。】


「欲得涅槃者當聽是經。」
【【註】總結自他二利所歸之趣
除此實相自心別無有道也。】


「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廣為人說諸善男子若行是經
者我不見其人不得如是具足快樂。」
【【註】受而不失持
而不忘下根之人不能如此則當讀誦使獲通利
如法而行此蓋言由聽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
故言具足快樂必然之道也。】


「善男子我今語汝若人所從聞是經處若和尚若阿
闍黎我不見世間供養之具能報其恩。」
【【註】下文釋成
不能報所以謂也。】


「是法出過世間世間供養所不能報是法度於世間
世間財物所不能報是法無染染汙之物所不能報。」


【【註】出過世間則有為不能及度世間則利欲不能
干于是財物供養總名染汙非法相應故皆不能
也。】


「諸善男子是法餘無能報唯有一事如說脩行若人
於此法中能如說脩行者是名能報師恩亦為恭敬
於師淨畢報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
【【註】能報師恩善
知本也不空食人福利他也蓋信施供養望我成
道將利彼故。】


「是則名為順如來語順如來教是名越度眾流是名
過諸險道。」
【【註】不聞實相心常為生死險道所陷若聞
[003-0833c]
此經則險道斯度矣。】


「是名建立勝幢是名能破敵陣是名師子之王無所
畏故。」
【【註】一切萬法至心而極若了此心則勝幢高豎
破諸邪論怨敵猶師子之王無所恐怖矣。】


「是名象王心柔輭故。」
【【註】無畏乃破敵之威柔輭乃悅
人之德。】


「是名牛王外道論師無能壞故。」
【【註】喻如牛王群牛畏
伏故。】


「是名醫王能療一切病故是名無所驚怖能說甚深
法故是名能具足捨捨諸煩惱故是名持清淨戒究
盡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離我我所故是名大精進
力於無量劫心無倦故是名具足禪定常念繫心住
一處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說諸章句故。」
【【註】此舉
依一心具足六波羅蜜也。】


「是名有大功德以無量福莊嚴身相故。」
【【註】達磨云功
德在自性中求非外可得此經備宣自性故能聞
能說者則有大功德莊嚴矣。】


「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諸光明故。」
【【註】日惟照晝月
惟照夜心光洞然照無不矚故日月有所未及也
又餘經行人于有無二邊各就其長猶如日月各
據晝夜此經純談實相餘方便教光為之隱蔽是
知實相威德超諸方便矣。】


「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雲能震法雷故是名
大雨滅煩惱塵故。」
【【註】如來十力二乘有所不堪惟實
[003-0834a]
相相應故能持此實相之法慈悲普覆如雲驚悟
群品如雷滅除煩惱如雨蓋由眾生迷此實相受
諸熱惱行人若能持說自利利他何所不該矣。】


「是名為舍至涅槃故。」
【【註】眾生不聞實相以生死為宅
一聞此經則離生死宅處涅槃舍矣。】


「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
【【註】信方便教有無破蕩則取
捨未忘于生死不為無畏故不名救此實相心中
遠離戲論分別尚不得涅槃何生死可畏乎故曰
大救。】


「是名燈明離無明暗故。」
【【註】乘智慧燈照明實相則無
明自離矣。】


「是名歸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
【【註】眾生怖躡魔冤者
由未聞如是經也而持經者與說實相則魔冤不
復怖故是所歸之趣矣。】


「是名眾生究竟之道。」
【【註】一切眾生究竟歸于實相故。】


「是名得位坐道場故。」
【【註】如來不得一法而坐道場行
人能持是經亦不得一法故即名得位。】


「是名巳得法眼是名見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故。」
【【註】
得法眼者以實相不礙鑒俗也見諸法如者以實
相不礙證真也知空法相者了此二邊皆入中道
第一義空也。】


「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捨一切眾生。」


【【註】行人持此實相之經則妙含三德三德既具則
運平等大悲拔眾生之苦興無緣大慈與眾生之
[003-0834b]
樂慈悲既備則不捨一切眾生矣。】


「是名背於小乘是名向於大乘是名除捨顛倒是名
至於平等是名入於法位。」
【【註】未達實相則法法成差
若悟實相則法住法位矣。】


「是名安住道場是名破壞諸魔是名轉於法輪諸善
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稱揚讚嘆說是如說修行
功德不能窮盡如來之辯亦不可盡。」
【【註】蓋實相無相
故持經者功德不可盡如來讚辭亦不可盡皆稱
實相故也。】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不退轉白佛言世尊所說隨法
行隨法行者為何謂耶佛告天子隨法行者不行一
切法是名隨法行所以者何若不行諸法則不分別
是正是邪如是行者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
行無漏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為不行無為
不行生死不行涅樂是名隨法行。」
【【註】前文殊謂發願
求菩提是名邪願不知是諸法平等平等即是實
相悟此實相即得菩提菩提云覺覺法平等故覺
法平等則諸法無非實相皆實相者則離揀擇離
揀擇則隨所行法皆稱實相隨所行法皆稱實相
則于菩提無有退轉故天子名曰不退轉即諸法
實相之象也由達諸法皆實相故不分別正邪善
惡乃至世出世間有為無為以其不分別故隨其
行皆稱菩提故曰無往而不自得也儒云在天而
天在人而人百姓日用而不知良可悲夫。】
[003-0834c]


「若起法相者是則不名隨法行也。」
【【註】上則不分別法
隨其所行皆稱菩提此中出過云若起法相則凡
有所行皆不得名為隨順法行故曰法本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我信之矣。】


「若念言我行是法是則戲論不隨法行。」
【【註】法無方所
亦無名狀若言有可行者故名戲論。】


「若不受一切法則隨法行於一切法無憶念無分別
無所行是名隨法行。」
【【註】無憶念則世性本空無分別
則戲論斯遠無所行則有為斯盡如是而行何退
轉之有也。】


「爾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隨法行者
是人畢竟不復邪行所以者何正行者名為畢竟住
邪道者無隨法行住正道者有隨法行世尊行正行
者無所邪法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差別故。」
【【註】釋成
邪道無隨法行正道有隨法行之意也既云隨法
而行則隨邪則邪隨正則正何故邪無正有邪以
邪道行者隨戲論分別故無隨法行也正道行者
隨順諸法平等無有分別故有隨法行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汝於此中隨法行不。」


【【註】所言隨法行者隨其正性而行無有能行所行
若著能所則不得名為隨法行也故梵天恐人隨
于能所故致斯問。】


「答言若世尊所說法中有二相者我當行隨法行今
以無二相是隨法行於中行者及所行法俱不可得。」
[003-0835a]


【【註】無二相者無能所二相也若云我行隨法行者
即墮能所能所之法佛所不說以佛不說有能所
故能行之行所行之法悉不可得故我不見有行
隨法行者安有能所哉。】


「梵天我以不二法行隨法行離諸分別故如諸法如
行是名隨法行。」
【【註】一切諸法皆如相隨其如相而行
離諸分別是名行也。】


「思益言汝未曾見此佛土耶天子言此佛土亦未曾
見我。」
【【註】梵天意曰若無分別隨法而行者寧不見此
佛土耶若見佛土則能所顯然乃得云無分別乎
天子曰佛土亦不見我我不見佛土者心外無法
故佛土不見我者法住法位故。】


「思益言此佛土不能思惟分別見與不見天子言我
亦不思惟分別曾於佛土見與不見。」
【【註】若佛土無分
別不能見我我亦無分別不見佛土是所謂各各
不相知各各不相到楞嚴云汝今諦觀法法何狀
意同。】


「思益言何人未見能見天子言一切凡夫未見聖法
位若能入者是為先所未見而見。」
【【註】下釋成未見能
見之意。】


「是法位相非眼所見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應隨
如相見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
見者是名正見。」
【【註】未見法位則起分別若入法位則
分別不生分別不生故六根如六根如故六塵如
[003-0835b]
六塵如故六識如根塵識如即知法位如知法位
如即是先所未見而今能見也能見是法位性本
如是則于菩提心無有巳發無有當發無有今發
了知發無可發是真發菩提心也。】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