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219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明-圓澄 (master)



No. 364-A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序


夫真心本淨法性原虗由不守自性而變現隨緣迷
逐無明而罔知返本是以大覺世尊嗟眾生之沉滯
憫六道之循環於是起同體之悲設無為之化雖則
湛湛忘言而圓音落落空空無物而妙相重重如月
印寒空而百川並赴春回大地而萬化均資本無來
往寧越後先良由羣機不等致使巧說多方或圓彰
法界之宗或漸開事理之轍或破有譚空或呵空讚
妙無非方便一時曾無定說若夫黜意識絕言思泯
聖凡超階級直指人心頓同佛體其惟思益梵天所
問經歟此經四卷二十四品以人法兼舉為名根本
智光為體諸法正性為宗破疑蕩執為用大乘生酥
為教相互興問答始末一如大意以無說為說無聞
為聞無發心之為發心無證果是名證果遠離虗妄
逈出有無雷揮電掃而纖跡不存事極理玄而真心
獨朗然則楞伽亦名頓教何以偏讚此經蓋由彼帶
相宗此原性理雖云即相明心何似了心見道彼因
達摩付囑舉世弘持此為久匿藏中絕無人識所以
徒知楞伽可尚安識此法最尊爾來段當末季法運
將隆根熟在時知音始遇有大居士慎軒黃君秉護
法心不忘付囑運慈悲念刻此流通余客京師大史
[001-0773b]
陶君大開寶藏施我衣珠披閱再三粗明大旨聊為
簡註不避效顰文採肇公論依長者心祈勝善欵此
通途挈領提綱俟諸知識若也親契佛心不由文字
洞明巳事豈在言詮其或離波求水智者知狂認影
迷頭愚夫亦誚不拒言不著言拈來盡是即此物非
此物用處休疑心融意解予復何言識節知時君當
自擇。



大明萬曆三十一年歲在癸卯季春越中顯聖寺後
學沙門嗣
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圓澄註并敘
[001-0773c]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目次





* 卷第一

* 自序
* 如來光明品第一
* 四法品第二
* 菩薩正問品第三
* 四諦品第四
* 歎功德品第五
* 卷第二

* 如來五力說法品第六
* 如來大悲品第七
* 幻化品第八
* 菩薩光明品第九
* 菩薩受記品第十
* 薩婆若品第十一
* 卷第三

* 菩薩無二品第十二
* 名字義品第十三
* 論寂品第十四
* 如來二事品第十五
* 得聖道品第十六
* 志大乘品第十七
* 發菩提心品第十八
* 卷第四

* 師子吼品第十九
* 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
[001-0774a]
* 海喻品第二十一
*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 如來神呪品第二十三
* 囑累品第二十四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目次
[001-0774b] No. 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一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 圓澄 註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黃 輝
左春坊左諭德會稽 陶望齡 全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訂正


【【註】凡經題或人或法或單或兼此經人法兼舉之
類歟問主名思益梵天者思乃三慧之一門梵者
淨也天者主也以淨為主以思為助益彼修證所
謂學不加思無由契入者矣梵天乃能問之主絕
待一心乃所詮之法能所合稱故云梵天所問經
者道也條貫通途使行人有所進脩也。】


如來光明品第一



【【註】首品名如來光明者宜不言而自喻矣以光無
言說舉目了然古云未開口以前略較些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註】如是乃
指法之辭我聞明法有所受然則法分五教說有
五時要見此經在何時被何教邪准賢首所判第
[001-0774c]
四頓教大乘所収在方等之時迦蘭陀竹林我于
佛所聞如是深經也。】


「與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
【【註】比丘此云無翻因果
各具三名難以具譯故云無翻。】


「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皆眾所知識。」
【【註】名聞廣遠
為眾所知。】


「得陀羅尼。」
【【註】此云總持。】


「無礙辯才。」
【【註】四無礙辯也。】


「及諸三昧。」
【【註】此云正見舊云正受圓覺云三昧及正
受明非正受也不見曰昧於無見處與正理相應
是謂正見。】


「於諸神通無所罣礙。」
【【註】神通有六諸者兼舉之謂也。】


「善了諸法寔性。」
【【註】所解之法也。】


「悉皆逮得無生法忍。」
【【註】所詣之果也蓋由思而解由
解而脩由脩而證既證巳所謂總持神通三昧辯
才悉皆獲得為眾識知也前則總嘆眾德下乃例
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寶手法王子寶積法王子
寶印手法王子寶德法王子虗空藏法王子發心轉
法輪法王子網明法王子障諸煩惱法王子能捨一
切法王子德藏法王子華嚴法王子師子法王子月
光法王子尊意法王子善莊嚴法王子。」
【【註】此中十六
法王子開一心為八識在纏名識出纏名智因果
往返一十六心此心堪紹佛位故云法王子法華
[001-0775a]
經智勝如來十六王子捨家脩道亦以八識為表
彼由俗趍真惟云王子此即真即俗故云法王子
因果同時圓會一心所以為頓教也若以德立名
則不無別表以義推之自可解了矣。】


「及䟦陀婆羅等十六賢士。」
【【註】前十六法王子則顯因
果同時此十六賢士則表聖賢同位也。】


「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
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意菩薩善
發意菩薩不虗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
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
萬二千人。」
【【註】前則正舉當機此則伴舉聽眾。】


「及四天王釋提桓因等。」
【【註】此則總舉下乃別列不爾
下云忉利天等有重疊之過。】


「忉利諸天。」
【【註】此天都轄三十三天故總別兼舉也。】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註】此盡欲界
天也。】


「及梵王等諸梵天。」
【【註】此乃色界十八梵天不舉無色
界者以彼天根鈍頓教門中非所預也。】


「并餘無量諸天龍鬼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普皆來集。」
【【註】經分三分
序分齊此下乃正宗分也。】


「爾時世尊大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於是網明菩薩。」


【【註】此菩薩號網明者直顯真心生佛本具凡聖互
容猶如帝網之明大小相收本來如是非假強為
[001-0775b]
下文菩薩光明品中具彰此義。】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佛足合掌向
佛動此三千大千世界引導起發一切大眾而白佛
言世尊我欲從佛少有所問若佛聽者乃敢[言*恣]請佛
告網明恣汝所問當為解說悅可爾心於是網明既
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
萬日月光明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甚為希
有。」
【【註】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其明白顯露如
是宜乎人人皆見而云見者希有應知自性法身
非形色可見也于我本具靈明無差所謂日月不
足喻其明也良由眾生無明妄隔不能自見耳能
見之者無明輕薄甚為希有華嚴云奇哉眾生皆
有如來智慧德相良由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此之
謂也。】


「我復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註】譬如虗空正體無形而能妙含萬有苟非日月
威光顯發一切眾生不能得見虗空德相能見之
者皆日月威神之力也此亦如是。】


「佛告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眾生
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
【【註】華嚴云我當為轉法輪
令得開悟此中所加有三一曰身加如放光顯發
等二曰口加如開示悟入等三曰意加陰發神識
善解問難等雖然如此不可推在他佛身上祇是
自心運轉施為皆仗渠力若作他解是名邪觀也。】
[001-0775c]


「網明當知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見佛身不壞眼根。」
【【註】佛身須佛眼所見非肉眼能
見光名寂莊嚴者即眼之實性能達眼之實性則
不壞肉眼之根而見佛身宜矣前則如來所加能
見佛身此下釋如來所加善解問難。】


「又如來光名無畏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
其辯無盡。」
【【註】達法實性故得無畏以無畏故能種種
幻興問辨無盡也此乃總標能問之意下即別開
善問所由。】


「又如來光名集諸善根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
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註】輪王以十善為因施度為
緣因即行也緣即業也故光名集善根下文倣此。】


「又如來光名淨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
天帝釋行業因緣。」
【【註】大般若云若人脩百無遮大會
乃作帝釋天主故光名淨莊嚴行業可信也。】


「又如來光名得自在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
梵天王行業因緣。」
【【註】一切眾生皆為五欲所縛不得
自在此天行業在離欲脩禪故遇如來自在光明
乃能發起前云輪王行業則兼舉人類次云帝釋
行業則兼舉六天此中梵王行業則兼舉四禪不
舉無色界者非此經之機也。】


「又如來光名離煩惱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
聲聞乘所行之道。」
【【註】四諦之法善離煩惱故眾生遇
之發起聲聞之道也。】
[001-0776a]


「又如來光名善遠離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
辟支佛所行之道。」
【【註】十二因緣之法善能遠離生死
喧闠蓋辟支佛以脩還滅十二因緣也若流轉十
二因緣乃眾生同業生死之相不名善遠離矣然
辟支有二種一曰緣覺又名部黨以有師徒黨類
傳習脩行者也二曰獨覺又曰麟出無佛世無師
自悟者也。】


「又如來光名益一切智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
來大乘佛事。」
【【註】前凡界中但云因緣不云道非出生
死之要也聲聞辟支雖云道而不云大乘佛事者
以彼惟自利而不能利他也菩薩人巳兼利堪起
佛乘故光名益一切智 而問大乘佛事矣此中
總明如來威神加被能解問難問中三凡三聖于
十法界中不問四惡處何也以四惡處非行人脩
進之途故不問也以此為自利之門若利他門下
文當備六根之中如來惟加眼舌二根餘四不加
何也舉其總故眼見如來身起欽承口問法義耳
聽玄音意擇是非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若以
稱性門中則六根皆被如來之力當知眼如是見
耳如是聞口如是談論乃至意如是思惟莫不皆
仗這個威力故傅大士云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言
是故知如來加被者乃稱性之法也。】


「又如來光名曰往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眾生遇者
命終生天。」
【【註】前彰自利門如來威加能發辨問以無
[001-0776b]
畏辨光為總後六問為別此彰利他門故光名往
益惟此為總下乃別開隨時隨機光有異名會而
歸之同名往益。】


「又如來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
者得歡喜樂一切莊飾之具莊嚴其城城中寶藏從
地湧出。」
【【註】福德之光。】


「又如來光名曰震動佛以此光能動無量無邊世界。」


【【註】威神之光二者世界悉檀也。】


「又如來光名曰生樂佛以此光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註】悲光也悲能拔苦苦拔則樂生矣。】


「又如來光名曰上慈佛以此光能令畜生不相惱害。」


【【註】平等慈光也平等故冤親等觀不相惱害。】


「又如來光名曰凉樂佛以此光能滅餓鬼饑渴熱惱。」


【【註】餓鬼以慳貪為負恡報饑渴貪受熱惱今遇如
來無我之光則悔悟恡貪為過頓生凉樂消熱惱
曰凉除饑渴曰樂此中三惡道兼前六問共成九
法界惟缺修羅文略耳。】


「又如來光名曰明淨佛以此光使盲者得視。」
【【註】若有
見則有不見有無相傾則成汙濁惟盲者無見則
無有不見能所既離是名明淨然則不蒙如來法
光所照不能自知無見為真見故曰盲者。】


「又如來光名曰聰聽佛以此光能令眾生聾者得聽。」


【【註】前則無見為明淨此則無聞為聰聽義可推之。】


「又如來光名曰慚愧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狂者得正。」
[001-0776c]


【【註】眾生由無慚愧狂亂顛倒苟能一念知慚識愧
則狂亂除而正見現前此於六根中惟舉眼耳意
三不舉鼻舌身三何也蓋由眼等三根取境利故
鼻等三根取境鈍故取境利者常與識心相應故
曰盲曰聾曰狂若不得如來正觀威力加被則不
能視不能聽不能正故特舉之取境鈍者常與法
性相應全體如故不必更加也此上舉為人悉壇。】


「又如來光名曰止息佛以此光能令眾生捨十不善
道安住十善道。」
【【註】身業殺盜淫口業惡口兩舌妄言
綺語意貪嗔癡共名十惡遇如來光捨於不善而
行善也。】


「又如來光名曰離惡佛以此光能令邪見眾生皆得
正見。」
【【註】前則遇光脩止此則遇光脩觀止為入善之
初門觀為破邪之勇敵故麤業用止細業用觀皆
前後相須也夫捨其不善而行其善似墮二見成
敵兩立是名惡見亦名邪見細而觀之若惡是實
不能轉惡以成善若善是實不能迷善以就惡以
惡無性故遷惡以從善以善無性故背善而從惡
苟能知此無性則取捨二見遠離是名正見問如
來放光眾生遇者頓然獲益非同造次子云修止
脩觀似是有為恐非佛意耳答云前文云如來若
不加被眾生無能見佛亦不能問既云如來加被
而眾生能見能問亦云如來加被而眾生能脩能
行於理不違蓋由如來光明照明眾生心地使之
[001-0777a]
自解活計現前隨機獲益譬如日光出時而百姓
各各辨事非謂日光有所與也又問如來光明是
一何以眾生遇之獲益不同答云法華經如來放
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下至阿毗上
至有頂於中六道眾生生死往還受報好醜乃至
菩薩修行相貌成道涅槃彌勒皆于光中了然明
覩彼云明見差別此云隨機獲益二文合看疑可
泮然要而言之凡所說法總名法光明也又彌勒
一生菩薩故能圓見差別于一毫光中三乘人力
不逮此但隨分見耳。】


「又如來光名曰能捨佛以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
令行布施又如來光名無惱熱佛以此光能令毀禁
眾生皆得持戒又如來光名曰安利佛以此光能令
嗔恨眾生皆行忍辱又如來光名曰勤脩佛以此光
能令懈怠眾生皆行精進又如來光名曰一心佛以
此光能令妄念眾生皆得禪定又如來光名曰能解
佛以此光能令愚癡眾生皆得智慧。」
【【註】六根因如來
光明所加故能視能聽及能正見由正見故能脩
止觀脩正觀故進趣六度異前聲聞辟支也。】


「又如來光名曰清淨佛以此光能令不信眾生皆得
淨信。」
【【註】眾生封于無明著于人我於此大乘不能生
於淨信為煩惱所汙故也何為淨信何為不淨信
邪凡夫信于有為外道信于斷常二乘信于偏空
權乘信於事度是皆著于有為總名不淨之信若
[001-0777b]
信自心本來圓淨非空非有無得無證性真如是
不屬修為是名淨信。】


「又如來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能令少聞眾生皆得
多聞。」
【【註】眾生不達一心循行數墨學日繁而性日拙
故曰少聞若能了悟自心則知萬法於吾無所不
備始號多聞如世尊自號多聞藏等。】


「又如來光名曰威儀佛以此光能令無慚眾生皆得
慚愧。」
【【註】眾生由無慚愧故狂亂放逸慚者慚人愧者
愧巳慚人有德而我不逮愧巳有失而我不改如
是自悛則威儀備具得慚愧矣。】


「又如來光名曰安隱佛以此光能令多欲眾生斷除
淫欲。」
【【註】眾生為貪欲所牽多致險害陷入惡道故古
人以刀上之蜜華下之蛇喻其為害非細苟能離
欲除貪自然心身安隱。】


「又如來光名曰歡喜佛以此光能令多怒眾生斷除
嗔恚。」
【【註】眾生迷于自心不覺轉似外境妄立我人妄
起是非妄生鬪訟故生嗔怒若悟自心則前塵不
有人我既虗則是非不實內外性如則敵對不成
契心平等則轉瞋成喜。】


「又如來光名曰照明佛以此光能令多癡眾生斷除
愚癡。」
【【註】眾生迷于無明似處長夜一無辨白號曰愚
癡若能一念照明能使轉愚成智然六道于無明
全具四聖于無明分具聲聞秪破界內見惑界外
思惑全不知故辟支分破一分菩薩脩一分三德
[001-0777c]
破一分無明直至妙覺乃明全破今此遇光成智
應是初心以此經為頓教頓同妙覺故所謂初心
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難得其旨悟者知
妙。】


「又如來光名曰徧行佛以此光能令等分眾生斷除
等分。」
【【註】如來八萬行門無非應機之用眾生不悟偏
守巳見而各相是非權實若融則偏計斯忘圓脩
梵行故斷等分此上即對治悉壇也。】


「又如來光名曰一切色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皆見佛
身無量種色。」
【【註】此第一義悉壇也前對治為因此中
為果由因中遍行梵行果上圓現色身能使眾生
隨時隨機見無量種色法爾如是總論此中光明
始分二門初自利門中二初總舉能見能問次則
於能問別開六問以彰行人進脩之益二於利他
門中二初總舉往益次則四悉壇開示四初嚴城
動地為世界悉壇二拔三塗苦使盲者得視聾者
得聞狂者得正是為人悉壇既見且聞故則修于
對治何名對治散者修止昏者修觀慳者行施犯
者持戒嗔者修忍怠者修進亂者修定愚者修智
六度既具然後發大乘淨信既信矣棄小乘得少
之執慕大乘多聞之藏既多聞博識則慚愧往失
而仰佛威儀仰佛威儀則斷有得貪欲棄取捨嗔
恚離所知癡愚絕等分執著而圓脩梵行是名對
治悉壇此中圓現色身即第一義悉壇也問曰佛
[001-0778a]
光普照令盲者得視聾者得聞乃至不信者令信
而如來會下同稟異聞有信有不信有得有不得
為復如來光有親疎為復經不足信耶答曰如來
大法光明若大圓鏡來者皆覩所謂衣亂者整之
冠倒者正之面有油墨者拭之然有見而不屆意
者以謂鏡中之像非是我身不之整拭是誰過歟
行人聞佛法光明門以謂聖賢之事於我絕分不
即修治亦由是矣古云大凡看教須宛轉消歸自
巳勿認外緣故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
名號不可窮盡。」
【【註】劫者時也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
人壽十歲為期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
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如是一增一減名
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為中劫如是四中劫
名為大劫此中以增減為論者即是小劫也經劫
讚嘆不能盡者益見其勝也。】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身者即
是無量光明之藏說法方便亦不可思議。」
【【註】此則結
嘆不可思議下乃述歸自心。】


「世尊我自昔來未曾聞此光明名號。」
【【註】昔者指阿含
之時也。】


「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菩薩聞斯光明名號信心清
淨皆得如是光明之身。」
【【註】可謂宛轉消歸自巳也。】


「世尊唯願今日放請菩薩光令他方菩薩善能問難
[001-0778b]
者見斯光巳發心來此娑婆世界。」
【【註】前則如來自說
光明名號力用者彰本有之光而人人皆具故網
明當其機也今叩如來放請菩薩光者方便光也
故菩薩由他方來者矣以實際之中無問答故前
云能見能問皆如來加被者以方便依實際故所
言方便者思益梵天當其機惟聞思脩皆方便故。】


「爾時世尊受網明菩薩請巳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
千世界普及十方無量佛土於是諸方無量百千萬
億菩薩見斯光巳皆來至此娑婆世界時東方過七
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清潔。」
【【註】初舉十方而次舉
東方東者東為群動之首萬物發生過恒河沙佛
土者極其群動之際也極群動之際則見實相見
實相則離二邊垢濁故國名清潔。】


「佛號日月光如來應正徧知今現在。」
【【註】以如幻智雙
照二邊如日月光無所不矚此佛亦是方便智故
云現在以方便無性不屬過去未來故。】


「其佛土有菩薩梵天。」
【【註】菩薩又曰梵天者表俗諦也
從日月光佛土來者俗諦依方便智之所出也。】


「名曰思益。」
【【註】此天以思益名者即思慧故思以梵天
為名梵者淨也思與淨相應則趣聖道思與不淨
相應則趣凡界也。】


「住不退轉。」
【【註】惟思為益故不退轉。】


「見此光巳到日月光佛所。」
【【註】方便行為方便光所召
詣方便智也。】
[001-0778c]


「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我欲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
佛所奉覲供養親近[言*恣]受彼佛亦復欲見我等。」
【【註】彼
此皆在第二義門唱和也。】


「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時彼娑婆國有若干千
億諸菩薩集汝應以十法遊于彼土何等為十於毀
於譽心無增減聞善聞惡心無分別于諸愚智等以
悲心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于輕毀供養心
無有二於他闕失莫見其過見種種乘皆是一乘聞
三惡道亦勿驚畏於諸菩薩生如來想佛出五濁世
生希有想梵天汝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
【【註】日月光
佛誨以十法行儀者即世諦而示實相也下文多
方問辨皆不害此。】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不敢于如來前作師子吼
我所能行佛自知之今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一心
脩行爾時日月光佛國有諸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得
大利不生如是惡眾生中。」
【【註】因聞十法勸行則知娑
婆穢濁難堪各生自慶。】


「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語所以者何若菩薩於此
國中百千萬劫淨脩梵行不如彼土從旦至食無嗔
礙心其福為勝。」
【【註】淨明經云此娑婆世界有十未曾
有難得之法此世界有餘世界無所謂布施度慳
貪等是以此世界修行一日比餘世界百千萬劫。】


「時有萬二千菩薩與思益梵天俱共發來而作自言
我等亦欲以此十法遊彼世界見釋迦牟尼佛。」
【【註】聞
[001-0779a]
佛贊勝故欲共來矣。】


「於是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於彼佛土忽然不
現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
却住一面。」
【【註】屈伸臂頃則時分不收忽然而到則彼
此不隔以不來相而來不至相而至可謂方便實
際不較多矣。】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汝見是思益梵天不唯然巳見。」


【【註】前網明欲請他方善問難者見光來集而世尊
名告見不此是善問難之人也下釋成。】


「網明當知思益梵天于諸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
【【註】
揀異聲聞。】


「於諸善分別諸法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說隨宜經
意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慈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
諸悲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喜心菩薩中為最第
一於諸捨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輭語菩薩中為
最第一於諸不瞋癡菩薩中為最第一於先意問訊
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決疑菩薩中為最第一。」
【【註】此
中十一種第一初則正酬善問難意次則別開十
種為最用酬彼佛十法所訓也大意則由善正問
故能善分別由善分別則善解隨宜所說解隨宜
所說則起慈心與眾生之樂欲與眾生之樂在拔
眾生之苦以四無量而導達之欲導達之以輭語
而勸勉之欲勸勉眾生彼有難問不生嗔想有所
未至不相自瞞則先意問訊而求擇之既擇矣于
[001-0779b]
諸疑中得決然無惑矣此皆思慧之德也。】


「爾時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頭面禮佛足右遶
三帀合掌向佛以偈讚曰世尊大名稱普聞於十方
所在諸如來無不稱嘆者。」
【【註】釋迦洪名萬德非唯三
乘聞重亦為諸佛所嘆。】


「有諸餘淨土無三惡道名捨如是淨土慈悲故生此。」


【【註】此頌釋成諸佛所嘆之意捨彼淨妙出生五濁
甚難。】


「佛智無減少。」
【【註】此釋前頌恐眾生作二見故有淨土
可捨有穢土可生而不知佛土常淨眾生無明見
穢佛智何增減哉。】


「與諸如來等以大悲本願處斯穢惡土。」
【【註】凡諸佛出
生穢土一皆以大悲本願示處惡土也。】


「若人於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


【【註】重釋前意諸佛何故以本願處斯惡土蓋由功
超勝故淨國一劫持戒不若此土須臾行慈其功
勝彼為最。】


「若人於此土起身口意罪應墮三惡道現世受得除
生此土菩薩不應懷憂怖設有惡道罪頭痛即得除。」


【【註】重伸前意既淨國惡土其功日劫相勝不應別
求淨妙而厭此穢惡也或有疑云諸佛神力示生
可也我等無明力大智慧力微非惟不能度生行
道反起身口之罪恐墮三塗釋云亦能現世除得
而不必生憂也何以現世得除邪釋云設有其罪
[001-0779c]
頭痛得除昔者戒賢法師忽染頭痛意求自盡彌
勒降語云汝勿求死以汝三世為王殺人過甚冤
對所尋應墮惡道汝今修道頭痛乃除次日果愈。】


「此土諸菩薩若能守護法世世所生處不失於正念。」


【【註】聞前功勝即欲處此修行所有惡業現世得除可
也倘或不除後陰所昧失于正念將如之何釋云
不患陰昧但患不能護法耳若能護法不但後陰
世世生生不失正念也所言法者即是自心以此
心微妙一切名相不能及也眾生不能了悟自心
雖云修行實增忘染苟能妙悟常加護惜何患有
失也古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巳明如喪考
妣亦此意也。】


「若人欲斷縛滅煩惱業罪於此土護法增益一切智。」


【【註】疑云守護自心則不失正念可矣若不斷除煩
惱何由解縛而增長一切智邪釋云汝但護自心
則煩惱不斷而自斷智慧不增而自增矣。】


「淨土多億劫受持法解說於此娑婆界從旦至食勝。」


【【註】上云淨國惡土持戒行慈日劫相倍此釋淨國
惡土說法日劫相倍也。】


「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
於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
【【註】此重釋淨土修行未足
為奇也。】


「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


【【註】重釋此土行道說法功勝餘土觀此贊頌一皆
[001-0780a]
以長行中日月光佛前有諸菩薩自慶不生惡眾
生中而來雖云稱讚釋迦其實警彼懈怠菩薩忻
生淨土者之所說也。】


「我禮無上尊大悲救苦者能為惡眾生說法甚為難。」


【【註】結讚釋迦也。】


「佛集無量眾十方世界中名聞諸菩薩聽法無厭足
佛集十方界名聞諸菩薩聽法無厭足。」
【【註】一世界為
主十方世界為伴而彼十方世界一一各具十方
世界極言其眾之多也。】


「如海吞眾流。」
【【註】釋名稱普聞菩薩有大智慧能受佛
法如海之吞流也。】


「為如是人等廣說於佛道。」
【【註】如來示生惡土而集十
方世界菩薩者彼此莫二之旨也為如是大根說
法者機堪聞法也。】


「釋梵四天王諸天龍神等皆集欲求法隨所信樂說
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是四眾普集願時為演說。」


【【註】是諸天龍四眾各有所樂佛當知其深心而悉
為斷疑勿使偏棄也。】


「有樂佛乘者及緣覺聲聞佛知其深心悉皆為斷疑。」


【【註】前為大根所請此為三乘所請。】


「不斷佛種者能出生三寶。」
【【註】總結前來大小二機雖
則趣向不同亦能使佛種不斷而出生三寶。】


「為是諸菩薩我今請法王。」
【【註】雖則三乘信樂不同其
實同是菩薩故我勸請法王說法也。】
[001-0780b]


「名稱普流布十方菩薩聞皆悉共來集為說無上道。」


【【註】無上大法世尊久祕不談恐二乘驚怖故梵天
所請非惟現前有堪大化者此大法之名流布十
方彼菩薩聞皆來聽受故我勸請為說大法也。】


「此無上大法二乘所不及。」
【【註】此出故也梵天再三叩
請恐四眾有疑世尊悋法故釋云非為悋法此法
實二乘所不能喻也。】


「我等信力故得入如是法。」
【【註】非惟二乘我等尚非智
分但可以信得入耳。】


「不可思議慧非我等所及佛雖無疲倦我今有所請
悔過於世尊願說菩薩道。」
【【註】此梵天自謙之辭也意
謂我等誠知非分而干惱世尊佛雖無倦我當悔
過願說大法矣。】


四法品第二



【【註】首標光明品者以光無言說問答無門中間但
說光明名號而不放相好則朕狀絕跡故云般若
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也然由佛威加被而能見
能問如是則無見而又能見無問而又能問不涉
二邊不滯中流此四法之品來有源矣故云般若
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也。】


「爾時思益梵天說此偈巳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其
心堅固而無疲倦何謂菩薩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
謂菩薩增長善根何謂菩薩無所恐畏威儀不轉。」
【【註】
不轉謂遇逆意之境而威儀自在不被前塵所動
[001-0780c]
也。】


「何謂菩薩成就白法何謂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


【【註】自堅固其心而至成就自法問因行也從一地
至一地問果位也善知因行則無濫修之失善知
果位則無上慢之愆以上六問皆自利門。】


「何謂菩薩於眾生中善知方便何謂菩薩善化眾生。」


【【註】此二問利他之行。】


「何謂菩薩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謂菩薩能一其心
而無雜行何謂菩薩善求法寶何謂菩薩善出毀禁
之罪何謂菩薩善障煩惱何謂菩薩善入諸大眾何
謂菩薩善開法施何謂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
謂菩薩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謂菩薩能
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謂菩薩於諸佛法得不退轉
何謂菩薩不斷佛種。」
【【註】此上十二問自他雙叩以為
經遠之要非大菩薩不能問也。】


「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此之
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思
益梵天菩薩有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註】前梵天
總伸問意此下世尊開張欵釋可謂慈悲之至矣。】


「何等為四。」
【【註】徵釋其辭也下倣此。】


「一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
【【註】見眾生苦惱思有所濟
故發大悲。】


「二者精進不懈。」
【【註】濟人無先利巳利巳之要無越精
進修道若不精進悲願徒然。】
[001-0781a]


「三者信解生死如夢。」
【【註】若謂生死實有可脫發心精
進則成妄想非精進矣若解生死如夢而不廢修
行是真精進也。】


「四者正思惟佛之智慧。」
【【註】前三為別為助此一為總
為正不爾則三乘外道亦有悲等但不能正思佛
慧多成退失若能思惟佛慧則其心堅固而無退
矣。】


「菩薩有此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註】結。】


「梵天菩薩有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等為四一
者決定說諸法無我。」
【【註】諸法者即陰入界等以及世
出世間菩提涅槃等法也若言有我則何者是我
推我本無則所言決定。】


「二者決定說諸生處無可樂者。」
【【註】若法有我則有生
處可樂推之無我則決定無生處可樂。】


「三者決定常讚大乘。」
【【註】若執定無我無生處猶墮疑
惑落二乘道須知諸法無我而無不是我諸法無
生而無有不生始稱大乘圓融實相無諸疑惑得
決定說。】


「四者決定說罪福業不失是為四。」
【【註】淨名經云無作
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可謂決定之說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增長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
者多聞三者布施。」
【【註】戒能生定多聞生慧定收五度
慧具一門五度增福一門增智智具施法福具施
財故定慧之後繼之布施所言布施者捨諸所有
[001-0781b]
經云不著聲香味觸等施也。】


「四者出家是為四。」
【【註】出家有三初出世俗家如現前
四眾等二出三界家如聲聞辟支等三出無明家
如佛及菩薩等初則勸修定慧定慧具巳勸行布
施布施則捨諸所有捨諸所有則一切不著一切
不著是謂出家如是出家則能增長善根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無所恐畏威儀不轉何等為四一
者失利二者惡名三者毀辱四者苦惱是為四。」
【【註】是
四者皆逆意之境行人易動其心易生恐畏若失
利不足憂惡名不足患毀辱不足耻苦惱不為逼
處逆不生恐畏則處順不為動轉而威儀常自若
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為四一者教人令
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報三者守護正法四者以
智慧教諸菩薩是為四。」
【【註】信罪福則妙道可期求果
報則有為自負護正法則魔外不干教菩薩則佛
慧漸開初則教人信罪福終則以慧教菩薩二教
雖分終始同期佛慧利人之道也二則施不求報
三則守護正法二行雖例後先共向佛乘利巳之
事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等為四一
者久植善根二者離諸過咎三者善知方便迴向四
者勤行精進是為四。」
【【註】過去之因也若無往因則發
心不易乃至多障多惱過去既有善根現前當離
[001-0781c]
過咎以培植之雖云培植脩進須知方便迴向不
著巳求若著巳求則成妄謬雖云不著巳求亦勿
撥棄而壞進修若撥棄不修安能從一地至一地
乎此上六章次第生起初由堅固其心心堅固則
所言決定所言決定則增長善根善根增長則不
為順逆所動不為順逆所動則能成就白法白法
成就則能從一地至一地以因趣果自利備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於眾生中善知方便何等為四一
者順眾生意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三者悔過除
罪四者勸請諸佛是為四。」
【【註】善巧逗會不逆其機隨
喜稱嘆令他增進悔罪則黑業潛消請佛則法燈
不滅實際中本無四事化眾生邊不失方便耳。】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化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常求利
益眾生。」
【【註】欲化眾生當觀眾生如一子想觀眾生如
一子常思所以利益之矣。】


「二者自捨巳樂。」
【【註】所以利益當自捨巳樂然後令彼
樂學蓋眾生為樂所盲故如世尊捨家修道等。】


「三者心和忍辱。」
【【註】心和則共住無諍忍辱則怠慢不
報。】


「四者除捨憍慢是為四。」
【【註】捨憍慢則學者愛親此四
者皆化眾生之事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四一
者常憶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為菩提三者親近善
知識四者稱揚大乘是為四。」
【【註】念佛則照覺不昧為
[001-0782a]
菩提則修進不差親知識則受誨無厭稱大乘則
不謀小道何失焉。】


「梵天菩薩有四法能一其心而無雜行何等為四一
者離聲聞心二者離辟支佛心三者求法無厭四者
如所聞法廣為人說是為四。」
【【註】不受有餘涅槃不美
孤調解脫所謂如海吞眾流者如所聞而說則自
行化他曾無二道其心常一前三乃自一其心後
一乃化人一心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求法寶何等為四一者於諸法
中生寶想以難得故。」
【【註】所謂于無量劫未曾得聞如
是之法是謂難得常提賣心藥王然臂大士全身
輪王當座如是求法皆生寶想。】


「二者于諸法中生藥想療眾病故。」
【【註】八萬四千塵勞
之病惟法為療故。】


「三者于諸法中生財利想以不失故。」
【【註】世間財利得
而易失法寶財利採入藏識永劫無窮古云學道
要須求悟資生要須求富學道若學資生個個成
佛作祖。】


「四者於諸法中生滅苦想至涅槃故是為四。」
【【註】眾生
為八苦所煎長淪生死惟佛妙法名為能滅至涅
槃故。】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出毀禁之罪何等為四一者得
無生法忍以諸法無來故二者得無滅法忍以諸法
無去故三者得因緣忍知諸法因緣生故四者得無
[001-0782b]
住忍無異心相續故是為四。」
【【註】諸法無所從來去無
所至則知皆因緣生緣生幻合則得無住無住者
不住過去不住未來不住現在不住內不住外不
住中間三世性空內外無得誰是持戒誰是毀禁
如是了達則能善出其罪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障煩惱何等為四一者正憶念
二者障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獨處遠離是為四。」


【【註】煩惱起于邪心憶正則邪不起邪不起則煩惱
不生矣煩惱雖起邪念實由六根妄緣六根障止
則外絕攀緣則當處湛然障絕煩惱所謂根既不
緣塵何形相此二治其因也語其相應則心得善
法之力煩惱何由得生語其絕緣也獨處則常貴
坐禪遠離則棄諸情欲。】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入諸大眾何等為四一者求法
不求勝二者恭敬心無憍慢三者唯求法利不自顯
現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為四。」
【【註】不求勝則諍
論絕下學乃能上達豈憍慢得預也顯現則內實
實則法利無所受矣求名利則好惡生焉好惡生
則縱使善法教人而不信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開法施何等為四一者守護于
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
人垢淨是為四。」
【【註】法即大乘一心也此心絕待離人
我等相良由無始妄習所礙故假護耳古云如雞
抱卵書云如臨深淵如履薄氷又云戒謹恐懼皆
[001-0782c]
言護惜之意也既能守護此心非惟自利亦能益
他自既無善欲化他善無有是處所言垢淨者著
五欲是垢離五欲是淨著我自垢不著我是淨分
別是垢無分別是淨乃至有所得是垢無所得是
淨等。】


「梵天菩薩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為四一
者見他人闕不以為過二者于瞋怒人常脩慈心三
者常說諸法因緣四者常念菩提是為四。」
【【註】自警策
也說惡因緣則以之為戒說善因緣以之為法也
念覺心則生生不昧先因力也生生不昧則善根
安有失焉。】


「梵天菩薩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
等為四一者以施導人二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三
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四者解達深法是為四。」
【【註】先
施巳所有然後人伏其化如善導大師用錢勸念
佛等說他人罪則以罪自歸豈自度之道故不許
說也非一向不許說也若彼犯禁之人來菩薩所
求懇悔過須依攝法或准律定過令生慚愧或直
指實相知罪性空為化眾生亦可得說大乘六度
非二乘所知故云深法若能解達則不由他教而
自行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等為四
一者其心柔輭二者得諸善根力三者不捨一切眾
生四者善脩智慧方便之力是為四。」
【【註】小乘厭麤趣
[001-0783a]
妙故伏亂心而入禪定大乘得心柔輭則麤妙等
觀禪欲無二不得善根力則於禪定躭著而不捨
安能還生欲界哉欲得善根惟眾生是所緣故不
捨眾生而生欲界須善智慧方便淨名云有慧方
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


「梵天菩薩有四法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等為四一
者受無量生死二者供養無量諸佛三者脩行無量
慈心四者信解無量佛慧是為四。」
【【註】凡夫迷生死而
成退失二乘怖生死而不成增進菩薩受無量生
死而不倦于佛法不成退矣供無量佛則善根深
厚慈心廣被則無可退之緣慈心無量故能受無
量生死供佛無量故能解佛慧無量。】


「梵天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何等為四一者不退本
願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進四者深心行於佛
道。」
【【註】雖起精進若不與佛道相應非精進矣蓋二乘
外道皆稱精進故。】


「是為菩薩有此四法不斷佛種說是諸四法時二萬
二千天子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千
人得無生法忍十方諸來菩薩供養於佛所散天華
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積至于膝。」


菩薩正問品第三



【【註】此品之來由世尊稱美梵天能正問菩薩中為
最第一故梵天興二十一問世尊逐一欵答副其
來意也而網明詰其所以未審何者是正問耶若
[001-0783b]
能問為正問則著我人若不能問為正問則墮黠
慧離此二者何者即是故此品標為正問其有來
矣。】


「爾時網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佛說汝于正問菩薩
中為最第一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梵天言網明
若菩薩以彼我問名為邪問。」
【【註】有我能問有彼所答
是謂邪問。】


「分別法問名為邪問。」
【【註】于法本無能所妄興分別不
了妄興欲分別法故為邪問。】


「若無彼我問名為正問不分別法問名為正問。」
【【註】若
不分別法則彼我兩忘內無能問之心外無所問
之法前無能答之主三處無著中間安然不落能
所是謂正問此為總彰下文所開無非釋此不應
分別法問不應著彼我之問也。】


「又網明以生故問名為邪問以滅故問名為邪問以
住故問名為邪問若不以生故問不以滅故問不以
住故問名為正問。」
【【註】生住異滅乃世間相非第一義
第一義非生住滅故若著世間相而問名為邪問
若不著世間相而問始稱實際是為正問如龐居
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
汝一口汲盡西江水此為四相不收矣。】


「又網明若菩薩為垢故問名為邪問為淨故問名為
邪問。」
【【註】第一義空孰垢孰淨以此而問有違實際故
為邪問。】
[001-0783c]


「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
涅槃故問名為邪問。」
【【註】生死為能迷出生死為能修
涅槃為所證既涉能所非邪而何。】


「若不為垢淨故問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不為涅槃
故問名為正問。」
【【註】下釋成。】


「所以者何法位中無垢無淨無生死無涅槃。」
【【註】此直
顯第一義諦無如是名相故以涅槃生死對待生
起實戲論故問前文生住異滅乃五陰流動之相
此中生死乃眾生終始之緣眾生在迷流浪不返
佛為開示使知厭生死而求涅槃是佛所說今問
既為邪說寧為正答三乘教中不壞方便說亦為
正一乘教中不立方便問則成邪不壞方便則權
為導引之方不立方便則指歸實際之地苟滯權
則迷實豈為正問也。】


「又網明若菩薩為見故問。」
【【註】見道也。】


「為斷故問。」
【【註】斷惑也。】


「為證故問。」
【【註】證涅槃也。】


「為脩故問。」
【【註】修梵行也。】


「為得故問。」
【【註】計有所得。】


「為果故問。」
【【註】計有所證。】


「名為邪問。」
【【註】對三乘斥也。】


「若無見。」
【【註】解正見也。】


「無斷。」
【【註】惑無性也。】


「無證。」
【【註】涅槃無作。】
[001-0784a]


「無脩。」
【【註】梵行無相。】


「無得。」
【【註】體本具足。】


「無果。」
【【註】究竟不有。】


「故問名為正問。」
【【註】對一乘所示也。】


「又網明是善是不善故問名為邪問是世間法。」
【【註】即
三有之法也。】


「是出世間法。」
【【註】四聖之法也。】


「是罪法是無罪法是有漏法。」
【【註】世間三有皆有漏故。】


「是無漏法。」
【【註】出世四聖皆無漏故。】


「是有為法。」
【【註】俗諦。】


「是無為法。」
【【註】真諦。】


「如是等二法隨有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
【【註】舉意即
差動念即乖。】


「若不見二。」
【【註】無量即一。】


「不見不二問。」
【【註】一亦不有。】


「名為正問。」
【【註】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
座外道讚云世尊大慈開我迷雲夫不問有言則
不見二不問無言則不見不二如是而問則是無
問世尊據座則是無答無問無答以謂開我迷雲
則外道失却一雙眼雖然若能于此了去可謂解
正問矣。】


「又網明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
【【註】佛者覺也若
著分別則不覺矣。】


「分別法。」
【【註】法名平等若著分別則不平等矣。】
[001-0784b]


「分別僧。」
【【註】僧名和合若著分別則不和合矣此揀其
不應起三寶等見而問也。】


「分別眾生。」
【【註】正報。】


「分別佛國。」
【【註】依報。】


「分別諸乘問。」
【【註】行門。】


「名為邪問若于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註】此揀
不應于依正行門起分別問所以古人云若要相
應第一莫將問來問。】


「又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網明言梵天何謂一切
法正一切法邪。」
【【註】若法是正則不容邪若法是邪則
不受正何以邪正同是一法而出生相返也。】


「梵天言于諸法性無心故一切法名為正。」
【【註】若了諸
法無性則無心攀緣無心攀緣則分別斯泯故名
為正可謂法住法位也。】


「若於無心法中以心分別觀者一切法名為邪。」
【【註】一
切法本是無心不知其為無心用心分別是故成
邪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等。】


「一切法離相名為正。」
【【註】如山以高為相水以深為相
眼以見為相耳以聞為相然彼各各無心山不言
我高則離高相水不言我深則離深相眼不言我
見則離見相耳不言我聞則離聞相而山如是高
水如是深眼如是見耳如是聞不離本位故名為
正。】


「若不信解是離相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
[001-0784c]
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為邪。」
【【註】不解如是離相用心
分別以謂山言我高水言我深眼言我見耳言我
聞如此則名分別諸法成有得心入增上慢矣故
凡所分別皆名為邪古云這個若是則頭上加頭
這個若不是則斬頭覔活著分別而取法相故非
是執離相而斷分別亦是非所以云善能分別者
于第一義而不動。】


「網明言何謂為諸法正性梵天言諸法離自性離欲
際是名正性。」
【【註】離自性則內無自體離欲際則外無
用相內外既離中當絕待是謂正性。】


「網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者梵天言是正性不一
不多。」
【【註】所言正性者人人本具法法皆然無有能解
無不能解無有能解故不多無不能解故不少。】


「網明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巳知
若今知若當知。」
【【註】如是之知即無知之知也無知安
知知無分別矣。】


「是人無有法巳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
【【註】前釋
如是而知此釋如是而得知既無知為知得亦無
得為得。】


「所以者何。」
【【註】重釋無知無得之意。】


「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巳辦相。」
【【註】無得者無得
諸法得諸法正性也無分別者得如是知也。】


「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說脩行。」
【【註】既
云無知為知無得為得則無精進名為精進無精
[001-0785a]
進名為精進則為如說修行。】


「不從一地至一地。」
【【註】正當說時即是行當其行時即
是說行說同時則即解即證故不從一地至一地
矣。】


「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
者何。」
【【註】釋成不在之意。】


「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註】諸佛無別所證惟證生
死性空即是涅槃結證無得之義生死涅槃既無
二性則分別斯泯矣。】


「網明言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
有度生死耶。」
【【註】若謂佛所說法為度生死則佛有我
人眾生等相矣。】


「網明言無也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
生死入涅槃。」
【【註】不為生死涅槃則說法何謂釋云。】


「但為度妄想。」
【【註】妄想者何釋云。】


「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
【【註】指正性中。】


「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
【【註】釋成無意。】


「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註】法華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住法位則不由出生死
而入涅槃矣。】


「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
如汝所說。」
【【註】佛不證成則取信良難。】


「說是法時二千比丘不受諸法。」
【【註】得無得故。】


「漏盡。」
【【註】不落二邊故。】
[001-0785b]


「心得解脫。」
【【註】了分別故。】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註】前文如來許可
梵天未有解釋恐眾疑未解故召而告之何也夫
出生死入涅槃是佛常說今云不得生死不得涅
槃眾所未悟矣故釋云。】


「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雖說涅槃實無
有人得滅度者。」
【【註】故佛之所說為度二者之妄想耳。】


「若有入此法門是人非生死相非滅度相。」
【【註】古人云
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是個什麼。】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從座而起作是言我等空修梵
行今實見有滅度者而言無有滅度我等何用修道
求智慧為。」
【【註】見有滅度者不知滅其妄想而不滅自
性故起疑也。】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于法生見則於其
人佛不出世。」
【【註】知見盲心真覺斯隱。】


「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
【【註】見有滅
度則宛然生死。】


「所以者何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


【【註】涅槃名為能滅但滅諸法戲論分別之相而諸
法之性實不滅若于諸法起知見則佛不出世于
諸法起滅度想則不得度生死矣。】


「世尊是諸比丘於佛正法出家而今墮于外道邪見
見涅槃決定相。」
【【註】先定墮過之由後斥著邪之謬。】


「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
【【註】碎麻出油譬邪見滅生
[001-0785c]
死入涅槃者也從酪出酥酪不至酥而酥實從酪
出譬正法不滅生死而證涅槃而涅槃實度生死。】


「世尊若人于諸法滅相中求涅槃者我說是輩皆為
增上慢人。」
【【註】前云涅槃名滅除諸相者滅知見等相
也若執此滅相求涅槃則亦不出知見。】


「世尊正行道者于法不作生不作滅無得無果。」
【【註】前
二節起知見不可滅知見不可未審正行道者所
謂邪夫正行道者于諸法不作生相不作不生相
不作滅相不作不滅相無得無果遠離如是戲論
分別而巳。】


「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為作方
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
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
譬如癡人畏於虗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虗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
相不出無作相。」
【【註】譬如邪見畏生死而欲迯者不知
生死即空相等欲何迯哉。】


「又如一人求索虗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
空是人但說虗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見
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
涅槃。」
【【註】將謂涅槃定有方所而欲求之不知自性本
來寂滅不知自性本來寂滅則行于寂滅中而不
知其為寂滅矣。】


「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虗空但有名字不
[001-0786a]
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爾時五
百比丘聞說是法不受諸法。」
【【註】所謂遠離戲論也。】


「漏盡。」
【【註】不落二邊。】


「心得解脫。」
【【註】結使斷除也。】


「得阿羅漢道。」
【【註】云無學也。】


「作是言世尊若人於諸法畢竟滅相中求涅槃者則
於其人佛不出世。」
【【註】起見故不是滅見亦是非故前
云于法生見則佛不出世今云滅相中求亦不出
世也。】


「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不在生死不在
涅槃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為遠離一切動念戲論。」


【【註】所言佛者即是自心古云不了法惟心起種種
分別所謂聖凡生死涅槃也達法惟心巳分別即
不生所謂遠離動念戲論也由遠離分別故自心
了然明現故云佛出世若著知見則真心隱沒故
云佛不出世也。】


「爾時長老舍利弗謂諸比丘汝今得正智為巳利耶
五百比丘言長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諸煩惱不可
作而作。」
【【註】所謂得正智者不為得利但知于煩惱不
可作而作起利他之妙用也。】


「舍利弗言何故說此。」
【【註】舍利弗智慧第一今不知比
丘所答則正性門中智有所不及矣。】


「諸比丘言知諸煩惱實相故言得諸煩惱。」
【【註】不知煩
惱實相則為煩惱所轉知實相則能用諸煩惱故
[001-0786b]
言得。】


「涅槃是無作性我等巳證故說不可作而作。」
【【註】涅槃
體是無作本來如是故言證不言得煩惱依體出
生非是本有故言得不言證既依體出生則知無
性故不可作而作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


【【註】身子讚比丘得不可作而作幻興妙用利濟群
有為人間之福田能消供養矣。】


「諸比丘言大師世尊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舍
利弗言何故說此諸比丘言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
故。」
【【註】性常淨故者以世尊知見法性入正性故遠離
虗妄分別彼虗妄分別則于諸法中有福田非福
田能消供養不能消供養虗妄既離則于諸法中
無利無功德無利則不為福田非不福田無功德
則不消供養非不消供養故淨名云其有施者無
大福無小福不為損不為益。】


「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
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註】不為世法所牽者則無受無
受故應受供養者也。】


「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于法無所取者。」
【【註】無所取者
則內不取心外不取境內外既忘則無有消無有
不消矣。】


「世尊誰為世間福田佛言不壞菩提性者。」
【【註】不壞菩
提性則常以覺性利人不由小道故為福田。】
[001-0786c]


「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佛言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
者。」
【【註】以慈待物人所仰化。】


「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不斷佛種者。」
【【註】護念自心使
不間斷知報恩也。】


「世尊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註】無生之
法是佛出世本懷能通達此是真供養四事莫預
也。】


「世尊誰能親近於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


【【註】失命不毀禁則遠離魔外常親近佛也。】


「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覆六根者。」
【【註】覆六根則
心不放逸心不放逸則常想恭敬矣。】


「世尊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
【【註】七功德才謂信
進戒慚愧聞捨定慧世間財寶有而不實命盡隨
盡出世法財生劫無窮乃名財富。】


「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智慧者。」
【【註】世間智慧
迷于有為故貪取無厭出世之慧則了達法空無
一所取乃名知足。】


「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
【【註】無所願
則攀緣心絕攀緣心絕則飄然長別矣。】


「世尊誰為具足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
【【註】結為六
結眼與色結等使謂十使貪嗔癡慢疑等結使斷
則所作巳辦故名具足。】


「世尊誰為樂人佛言無貪著者。」
【【註】貪著之樂其樂有
壞無貪之樂其樂無敗。】
[001-0787a]


「世尊誰無貪著佛言知見五陰者。」
【【註】此中重伸前問
者恐于六塵境上取捨故也而佛之所答令人照
破五陰妄心妄心若破則于外六塵無所貪著。】


「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者。」
【【註】六根為六塵所
入故云六入根塵相結故流浪欲河若根塵竝捨
則欲河斯度。】


「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註】諸道平等
則非彼非此非彼非此則亦無度不度想此中生
起之緣不無次第由五百比丘得諸法正性身子
以為住于福田能消供養而諸比丘以明其意然
正信之門非一途可盡故梵天躡其踪而問者廣
其意也前梵天斥云五百比丘于佛正法出家云
何著此外道邪見夫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
三界家三曰無明家前云于佛正法出家者出世
俗家此中比丘得諸法正性者出三界家也故云
得阿羅漢下文菩薩六度四無量心等出無明家
也因達正性則出三界出三界則應受供養應受
則能消能消則為世福田為世福田則為眾生善
知識為善知識則能知報恩知報恩則知所供養
知所供養則知所親近知所親近則知所恭敬等
可以例推之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化眾生一
切智心。」
【【註】二施之中法施為上以一切智心化眾生
施莫大焉。】
[001-0787b]


「世尊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


【【註】小乘以律儀無犯大乘以道共自持。】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
【【註】見
心滅相則外絕待緣外絕待緣則非忍不忍。】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精進佛言求心不得。」
【【註】精進懈
怠皆由是心所成求心不得則非精進非不精進
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禪定佛言除身心麤相。」
【【註】小乘
作定故躭著不捨大乘性定無定無不定但除麤
相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智慧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


【【註】凡夫無慧于諸法作有無二見論是則戲論若
于法不作二見是行智慧。】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世尊何
謂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註】慈能與樂悲能
拔苦生眾生想不能等與如來之樂生法非法想
則不思拔眾生之苦。】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註】若生我
想見人善則疾見不善則嗔不生我想則見人非
法受苦思所以拔之見人德彥賢聖思所以讚之
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世尊何
謂菩薩安住于信佛言信解心淨無濁法。」
【【註】凡夫信
于有為即名染汙菩薩圓信自心無濁則遠離戲
[001-0787c]
論而安住淨信矣。】


「世尊何謂菩薩安住于空佛言不著一切語言。」
【【註】前
由達法正性而網明問能受供養以及六度四心
之後特問住空何也蓋由一切差別名相皆自心
之影耳故世尊答曰不著語言不著語言則一切
皆空矣。】


「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慚佛言知見內法。」
【【註】知法內
具則慚于昔迷。】


「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愧佛言捨于外法。」
【【註】捨外法
則前後際斷前後際斷則愧昔攀緣。】


「世尊何謂名為菩薩徧行佛言能淨身口意業。」
【【註】一
切業皆因三業之所生起三業若淨是菩薩遍行
若不淨是眾生遍行偈文廣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身淨無惡口淨常實語心淨
常行慈是菩薩遍行。」
【【註】身無惡則該殺盜婬口以實
語等四治口四過謂實語治妄言等意業有三偏
舉行慈慈能治恚以菩薩惟嗔為害茲甚故曰一
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故行慈則餘亦備矣此偈
通舉十善十惡文互具也。】


「行慈無貪著觀不淨無恚行捨而不癡是菩薩遍行。」


【【註】上文總舉十業此中別舉意三以意為能攝故
行慈有二一者無緣慈二者愛見慈若行慈有貪
著則落愛見非無緣矣觀身不淨不即厭恚若起
厭恚則墮二乘行捨不求果報若求果報則成貪
[001-0788a]
著貪著則成癡愛若于三業無貪無恚不癡是名
菩薩遍行非二乘可比。】


「若在空聚野及與處大眾威儀終不轉是菩薩遍行。」


【【註】由意清淨則獨居不為靜處眾不為閙不為前
塵所轉無可不可。】


「知法名為佛知離名為法知無名為僧是菩薩遍行。」


【【註】由獲動靜不二則得法正性離諸分別達無相
心一體三寶于茲見矣。】


「知多欲所行知恚癡所行善知轉此行是菩薩遍行。」


【【註】既悟三寶本乎一心則貪嗔癡與解脫曾無二
念不著不厭妙得其趍故曰善知。】


「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


【【註】既三毒三德妙得其轉則不居三界行乎禪定
也。】


「信解諸法空及無相無作而不盡諸漏是菩薩遍行。」


【【註】行如是禪定則不著不厭不著故無相無作不
厭故不盡諸漏。】


「善知聲聞乘及辟支佛乘通達于佛乘是菩薩遍行。」


【【註】聲聞支佛乘即達諸法空無相無作而取漏盡
者也佛乘則雖知空無相無作不盡漏者也。】


「明解于諸法不疑道非道憎愛心無異是菩薩遍行。」


【【註】道即三乘非道即六凡明解法性平等于道非
道不起憎愛又貪等為非道故。】


「於過去未來及與現在世一切無分別是菩薩遍行。」
[001-0788b]


【【註】前則道非道平等此則三世平等一切無分別
生死涅槃無不平等矣。】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過世間法通
達世間法通達世間法巳度眾生於世間法行於世
間不壞世間。」
【【註】世間有三種一曰器世間二曰眾生
世間三曰智正覺世間過世間者謂超過器世間
眾生世間入智正覺世間也通達世間者合舉三
世間也度眾生于世間法者雖知世間法無相無
作現同事攝還以此法度眾生也行于世間不壞
世間者由知世間如幻妙運中道不染不壞其猶
日月行空不同世間照臨世間不礙世間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說五陰是世世間所依止依止
於五陰不脫世間法。」
【【註】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以
蓋覆為義能覆真如於是內結根身外成器界轉
展相依不能解脫以五陰為能造世界為所造能
所相成有世間法。】


「菩薩有智慧知世間實相所謂五陰如世間法不染。」


【【註】眾生為無明所障不悟五陰實相故于世間不
成解脫菩薩有大智慧善知如相故處之不染所
謂超過世間也。】


「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如此之八法常牽于世間
大智慧菩薩散滅世間法見世壞敗相處之而不動
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堅不動譬如須彌山
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於此世八法其心常平等。」
[001-0788c]


【【註】利等八法又名八風眾生不了虗妄常為所牽
擾動心海菩薩以智慧觀照妙得實相處之不動
猶若須彌。】


「知世間虗妄皆從顛倒起如是之人等不行世間道。」


【【註】釋上何以菩薩處之不動之意以菩薩知世間
虗妄由顛倒而起故不動也此答通達世間法也。】


「世間所有道菩薩皆識知故能於世間度眾生苦惱。」


【【註】此答通達世間法巳度眾生于世間法也。】


「雖行於世間如蓮華不染亦不壞世間通達法性故。」


【【註】此答行於世間不壞世間也。】


「世間行世間不知是世間。」
【【註】世間凡夫不知虗妄堅
執不捨故恒處生死。】


「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相世間虗空相虗空亦無相
菩薩知如是不染於世間。」
【【註】二乘不了世間虗妄由
顛倒而起執為實有用心破除若執實有虗妄顛
倒則是著相菩薩善知世間無相之相同于虗空
非實非虗如是而巳。】


「如所知世間隨知而演說。」
【【註】前云度眾生苦惱未審
以何為度菩薩以無度為度隨其所知為人演說
令彼自度非他能度也。】


「知世間性故亦不壞世間五陰無自性是即世間性。」


【【註】世間無性之性即如五陰無性知是無性故處
之不壞重釋前意。】


「若人不知是常住於世間若見知五陰無生亦無滅
[001-0789a]
是人行世間而不依世間凡夫不知法于世起諍訟
是實是不實住是二相中我常不與世起於諍訟事
世間之實相悉以了知故諸佛所說法皆悉無諍訟
知世平等故非實非虗妄。」
【【註】此頌諸法正性門實相
如是非實非虗非特我說諸佛亦然若住二相則
起諍訟下文斥非也。】


「若佛法決定有實有虗妄是即為貪著與外道無異
而令實義中無實無虗妄是故我常說出世法無二
若人知世間如是之實性於實於虗妄不取此惡見
如是知世間清淨如虗空是大名稱人照世間如日
若人見世間如我之所見如斯之人等能見十方佛。」


【【註】此頌能見世間實相如佛所見則能見十方諸
佛法身也。】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相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


【【註】此釋前偈能知實相則為見佛之意諸法皆因
緣生因緣生故無定性無定之性即是實相實相
者即是空相能知空相則為見佛故中觀偈曰因
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義
所謂無定之性也。】


「若有人得聞如是世間相雖行於世間而不住世間。」


【【註】前云能知能見乃自證之境故能如是此則從
人所聞亦獲實相也。】


「依止諸見人不能及此事。」
【【註】此揀外道依正邪見起
[001-0789b]
六十二見于實相門中不能及也。】


「云何行世間而不住世間若佛滅度後有樂是法者
佛則於其人常現於法身若人解達此則守護我法
亦為供養我亦是世導師。」
【【註】信是實相則見法身解
此則為供養守護自利之功也為世導師利他之
行也。】


「若人須臾聞世間性如此是人終不為惡魔所得便。」


【【註】此頌以劣顯勝之意須臾之聞時之極促尚乃
護益何況見聞信解長時脩習而不得妙利者乎。】


「若能達此義則為大智慧法財之施主亦是具禁戒
若知世如此忍辱力勇健具足諸禪定通達于智慧。」


【【註】能達此實相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所在聞是法其方則有佛如是諸菩薩不久坐道場
若有深愛樂如是世間性則能降眾魔疾得無上道。」


【【註】自云何行世間總彰信解行證之意文顯不釋
也網明初問何為菩薩正問次問何為諸法正性
梵天以無彼我分別為正問離虗妄分別為正性
皎若日星宜乎不言而喻矣五百比丘執動疑生
幾將退座網明為請方便梵天乃云直饒退至恒
河沙劫不能得出此之法門連引迯空索空二喻
一眾知歸可謂梵天不與方便而方便巳竟比丘
無所信解而信解了然身子起巳利之贊智所不
知比丘答煩惱本空業非有實觀其賓主問答雲
興瓶潟其無畏辨孰與之比何以及至誰應受供
[001-0789c]
養等三十問似有不知一一問佛豈梵天有能不
能乎當有指哉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諸佛法
施之式諸菩薩入道之門由問而答由答而聞由
聞而解故比丘從梵天得悟聞思信解于茲見矣
是二者皆因網明發起者同依根本智也下文應
受供養等三十問以至五陰世界等乃修證之門
非思慧所及若問若答皆尊梵天者信解行證同
出方便之智也蓋此頓教大乘一心絕待無問無
答無證無脩非方便之智曷由發起故以象示之
耳。】


四諦品第四



【【註】由前品見知實相則為見佛處世不動猶若須
彌照世如日為人導師具足六度降伏魔冤如是
功德以何為趣蓋趣聖諦也前則實相以正性為
宗此則實相以聖諦為趣實相以無相為相聖諦
以無諦為諦云何有四四者乃世間之相了此四
相體空無性即是聖諦故于正問之後繼以聖諦
知其為趣也。】


「佛復告思益梵天如來出過世間亦說世間苦世間
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註】前梵天問何謂菩薩過世間
法度眾生于世間法中而如來意曰非特菩薩而
我亦超過世間法亦說世間法度眾生于世間法
也。】


「五陰名為世間苦。」
【【註】五陰以世間為所造世間以五
[001-0790a]
陰為能造能所相依展轉不脫是世間苦相。】


「貪着五陰名為世間集。」
【【註】由過去五陰集因招至現
前世間苦果不了虗妄重搆業因招至來果是世
間集。】


「五陰盡名為世間滅。」
【【註】現前色身臨終敗壞是五陰
盡相以後陰無知故不了無生無滅是世間滅。】


「以無二法求五陰名為世間滅道。」
【【註】此中有二若以
無二法求五陰實相所為五陰如故世間亦如是
出世間道諦若以無二法中執有五陰可斷是世
間滅道前解義現下文後解正此中之意。】


「又梵天所言五陰但有言說。」
【【註】實無體性可得不了
無性可得。】


「於中取相分別生見而說是名世間苦不捨是見是
名世間集是見自相是名世間滅。」
【【註】起見分別觀察
五陰自相念念不住是名為滅。】


「隨以何道不取是見是名世間滅道。」
【【註】隨在何道不
取分別之見名為滅道以不悟分別亦無性是故
不名諦前則四諦出于五陰此則四諦具乎一念
五陰通于三世四諦分于果因皆世間相也。】


「梵天以是因緣故我為外道仙人說言仙人於汝身
中即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註】前則即
念而示此則即身而示也何為身中四諦生老病
等八苦總名苦以求不得愛別離五陰熾盛為集
八苦遷流為滅遠離五陰八苦是滅道又四大聚
[001-0790b]
即是世間苦起殺盜淫是世間集四大敗壞是世
間滅厭苦求樂是世間滅道身心二途是眾生世
間之四諦如來委曲開示獨不說器世間四諦何
也蓋眾生世間器世間二而不二若以正攝依說
眾生世間則攝器世間故不說又四諦乃眾生妄
心取相分別故立四諦器世間是無情無分別世
相如故無四諦可說雖佛不說相以具足五濁同
聚是世間苦鬪諍堅固是世間集年月遷流是世
間滅原始反終是世間滅道下文聖諦即是智正
覺世間也。】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說四聖諦何等是真
聖諦梵天苦不名為聖諦苦集不名為聖諦苦滅不
名為聖諦苦滅道不名為聖諦。」
【【註】四諦皆名苦者世
間相也下釋成。】


「所以者何若苦是聖諦者一切牛驢畜生等皆應有
苦聖諦若苦集是聖諦者一切在所生處眾生皆應
有集聖諦所以者何以集故生諸趣中若苦滅是聖
諦者觀滅者說斷滅者皆應有滅聖諦。」
【【註】觀滅者自
脩之人說斷滅者即是與人說法也楞嚴經迦旃
延毗羅眡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又如
此方性理中說身死之後形骸朽滅精神飄散縱
有剉燒之作略無所施皆說斷滅者。】


「若苦滅道是聖諦者緣一切有為道者皆應有道聖
諦。」
【【註】有為道者即是世間外道神仙乃至諸子百藝
[001-0790c]
各謂有道出世二乘以及事度菩薩未盡無為同
名有為也。】


「梵天以是因緣故當知聖諦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聖
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
【【註】釋上非苦等何謂非
苦以苦無生苦若有生為生心耶為生境耶若生
于境苦是境苦于我何有若生于心為與心一耶
異耶若與心一則不知為苦以心不自知故若與
心異則還同前境如是推求畢竟無生是謂聖諦。】


「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諦。」
【【註】何謂非集由過去集因
招至現在苦果由現前集因招至未來苦果然過
去不至現在現在不至未來何以故過去巳滅未
來未至現在不住三際推求無集可得集尚無有
何名和合無和合故是名聖諦。】


「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諦。」
【【註】何謂非
生非滅以色等五陰念念不住外道計為斷滅二
乘用心降伏執為畢竟滅二者皆無聖諦大乘當
其滅處不礙其生了悟無生無得滅故名為滅聖
諦。】


「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
【【註】平等
者不得生死不得涅槃遠離二邊五陰如故世間
亦如如如無得無得故得道聖諦。】


「梵天真聖諦者無有虗妄。」
【【註】上文四種聖諦了達苦
等無性是名聖諦若謂聖諦有四即同虗妄非真
聖諦真聖諦者非特無苦等四相乃至我人壽者
[001-0791a]
及一切虗妄悉皆無有也。】


「虗妄者所謂著我著眾生著人著壽者著養育者。」
【【註】
外道謂我從梵天士夫等養育也如此方計性從
天所賦等。】


「著有著無著生著滅著生死著涅槃。」
【【註】此轉釋成上
文若著如是名相非真聖諦矣蓋斥其常見也。】


「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見苦是虗妄我斷集是虗妄我
滅證是虗妄我脩道是虗妄所以者何是人遺失佛
所護念是故說為虗妄。」
【【註】此斥其斷見也葢有為常
見無為斷見亦有亦無是增益見非有非無是戲
論見如此四見生起六十二邪見少有不盡則遺
失佛種不為所護念矣。】


「何等是佛所護念。」
【【註】既斥其邪當顯其正。】


「謂不憶念一切諸法是名佛所護念。」
【【註】所為四句百
非皆不之憶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只什麼去自
然心入無生湛然常寂。】


「若行者住是念中則不住一切相若不住一切相則
住實際若住實際是名不住心若不住心是人名為
非實語非虗妄語者。」
【【註】外遣一切相內遣能住心心
相既泯則非實非虗妄。】


「梵天是故當知若非實非虗妄者是名聖諦梵天實
者終不作不實。」
【【註】不作不實故非虗實不自立故非
實。】


「若有佛若無佛法性常住。」
【【註】轉釋非實非虗之意若
[001-0791b]
有若無是世間相而法性常住未甞有無矣。】


「所謂生死性涅槃性是性常實所以者何非離生死
得涅槃名為聖諦。」
【【註】上文雙遣心相則云非實非虗
此中雙遣生死涅槃則云自性常實所謂直指人
心不立文字于此見矣。】


「若人證如是四諦是名世間實語者。」
【【註】如是四諦非
證非不證所謂口欲談而辭喪意欲緣而慮忘但
可如是而巳。】


「梵天當來有比丘不脩身不修戒不脩心不修慧是
人說生相是苦諦眾緣和合是集諦滅法是滅諦以
二法求相是道諦佛言我說此愚人是外道徒黨我
非彼人師彼非我弟子是人墮于邪道破失法故說
言有諦。」
【【註】佛欲令末世比丘于身脩戒于心脩慧故
說苦等四相使知不實而比丘非惟不修戒不修
慧而復說如此豈為佛之弟子真外道徒黨耳。】


「梵天且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是實是虗妄若我
不得法是法寧可於眾中有言說有論議有教化耶。」


【【註】前斥比丘所計為非不苟然耳我實不得一法
而坐道場也世尊大似抱賍自首。】


「梵天言不也世尊梵天以諸法無所得故諸法離自
性故我菩提是無貪愛相。」
【【註】世尊於仙苑之中三轉
四諦法輪而陳那等始初[菥-木+拖-也+一/月]解其餘未悟于四諦
法不了無生作有無戲論等見故世尊即諸四諦
而示實相于諸法正性之後繼談四聖諦法雷揮
[001-0791c]
電掃名相不存可謂正直捨方便者也問天台四
種四諦此當第幾答一心頓教名相不收尚非其
一何況有四詮指之間不無標的初云五陰名為
世間等乃生滅四諦兼于無量後云知若無生等
乃無生四諦兼于無作末云真聖諦者出過名言
雙遣虗實乃至無有言說論議教有所不收如來
自償口債天台安能擬哉。】


歎功德品第五



【【註】由聞如來不得一法而坐道場則知無功德為
功德讚莫能盡功德以無功德為功德則讚歎以
無讚歎為讚歎一切會歸于自心矣。】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
有何利益說如來得菩提名為佛。」
【【註】梵天恐眾中不
解無得而得亦是表詮故此難問。】


「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我所說法若有為若無為是
法為實為虗妄耶梵天言是法虗妄非實。」
【【註】凡夫著
有為佛說無為以破其執二乘著無為佛說漚和
以起其定有無既是對機所說于我何有故梵天
知其為虗妄非實矣。】


「於汝意云何若法虗妄非實是法為有為無。」
【【註】此有
四句分別是法謂有無為有有為邪是法謂無有
為無無為邪。】


「梵天言世尊若法虗妄是法不應說有不應說無於
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無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無
[001-0792a]
有得者梵天如來坐道場時惟得虗妄顛倒所起煩
惱畢竟空性。」
【【註】前品云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是
實是虗妄以至無言說論議而梵夫難云若不得
一法云何而得菩提名為佛耶世尊貭其辭而告
云我坐道場不得諸法但得諸法空性前云涅槃
虗空特有名字而無實性。】


「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註】無所得故得者了
諸法空得自心故無所知故知者煩惱不實知自
性常妙故。】


「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見。」
【【註】如眼不能自見其眼。】


「不可聞。」
【【註】耳不能自聞。】


「不可覺。」
【【註】心不自覺。】


「不可識。」
【【註】識不自識四者乃內證不可得之意也。】


「不可取。」
【【註】如水中月鏡中像。】


「不可著。」
【【註】如陸地焰夢中境。】


「不可說。」
【【註】我不得而說。】


「不可難。」
【【註】汝不得而難此四者外證其不可得也。】


「出過一切法相無語無說無有文字無言說道。」
【【註】內
外既不可得則知是法出過一切法相無言無說
證前無言說也無文字證前無論議也無言說道
者證前無教化也。】


「梵天此法如是猶如虗空汝欲如是法中得利益耶
梵天言不也。」
【【註】如是之辭世尊極力道之不盡引喻
虗空為證未得一半若要完全公案須向自巳體
[001-0792b]
取始得梵天問既不得一法有何利益而得菩提
世尊先答其無所得而得次難其無所得而得不
應于中求利益也。】


「世尊諸佛如來甚為希有成就未曾有法深入大慈
大悲得如是寂滅相法而以文字言說教人令得。」
【【註】
實際之中無有一法雖無一法而不礙言說文字
教人寂滅者不生不滅也謂不滅故而教人令得
不生故而實無一法。】


「世尊其有聞是法能信解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
來世尊是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所以者何世間貪
著實而是法無實無虗妄世間貪著法而是法無法
無非法世間貪著涅槃而是法無生死無涅槃世間
貪著善法而是法無善無非善世間貪著樂而是法
無苦無樂世間貪著佛出世而是法無佛出世亦無
涅槃雖有說法而是法非可說相。」
【【註】前正問品中若
于法生見則佛不出世於畢竟滅法中求涅槃則
佛不出世又云佛出世故名為遠離戲論而恐眾
中實謂有佛出世及梵天呈解并皆掃拂矣疑云
若無佛出世何以現有說法者釋云他說個無說
者若謂有可說則成戲論。】


「雖讚說僧而僧即無為。」
【【註】無為則讚毀平等。】


「是故此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
【【註】此彰絕待一心結
成難信也以絕待故非虗非實非生死非涅槃非
善非惡非苦非樂萬法俱非真心獨朗皮膚脫落
[001-0792c]
唯存真實是謂難信。】


「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難可得信如是煩惱中有
菩提菩提中有煩惱是亦難信。」
【【註】煩惱中有菩提則
不壞法性菩提中有煩惱則不斷性惡煩惱菩提
若以相觀則如水火之不相容若以性觀則妙涵
而不奪三乘人多以執相迷性則菩提煩惱勢相
矛盾皆欲滅煩惱而取菩提一乘教中煩惱菩提
彼此妙容曾無二至是謂難信。】


「所以者何如來得是虗妄煩惱之性亦無法不得。」
【【註】
上句彰真空之性下句顯妙有之法真空故煩惱
本如妙有故無法不得。】


「有所說法亦無有形。」
【【註】由無法不得故不礙有所說
雖有所說無定體可得。】


「雖有所知亦無分別。」
【【註】知契真如遠離戲論故無分
別。】


「雖證涅槃亦無滅者。」
【【註】涅槃名為滅度度煩惱生死
故而此圓妙自心證法如是無生死可滅證涅槃也。】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義者當知
是人得脫諸見。」
【【註】如是法義遠離二邊所謂非實非
虗等實即是有虗即是無有無二見疊成六十二
見故曰諸見既離二見則諸見斯脫矣。】


「當知是人巳親近無量諸佛當知是人巳供養無量
諸佛。」
【【註】脫諸見則心契實相契實相故是名親近是
名供養。】
[001-0793a]


「當知是人為善知識所護。」
【【註】心契實相同道者所親。】


「當知是人志意曠大當知是人善根深厚。」
【【註】根大則
佛地自許根厚則大法自荷。】


「當知是人守護諸佛法藏當知是人能善思量起於
善業。」
【【註】擔荷大法則守護法藏自許佛地則起真如
善果。】


「當知是人種姓尊貴生如來家。」
【【註】一念信解實相便
名佛子不同三乘漸次熏脩猶誕生王子尊貴天
然不同臣子久學乃成故曰菩薩一念發心便登
正覺。】


「當知是人能行大捨捨諸煩惱當知是人得持戒力
非煩惱力。」
【【註】小乘持作止之戒多生煩惱大乘心契
實相便名道共。】


「當知是人得忍辱力非嗔恚力。」
【【註】心境相對則嗔恚
斯生心若絕待則無忍可忍。】


「當知是人得精進力無有疲懈當知是人得禪定力
滅諸惡心。」
【【註】小乘心存有得故躭著不捨是謂惡心
大乘存心平等絕無躭著。】


「當知是人得智慧力離惡邪見。」
【【註】外道中無智慧違
背實相著諸邪見若人能信是法則邪見離矣。】


「當知是人一切惡魔不能得便當知是人一切怨賊
所不能破。」
【【註】實相之中兩忘損益故惡魔怨賊皆無
能為。】


「當知是人不誑世間當知是人是真語者善說法相
[001-0793b]
故當知是人是實語者說第一義故當知是人善為
諸佛之所護念當知是人柔和輭善同止安樂。」
【【註】由
信解是法故生如來家行佛所行故具六波羅蜜
具六波羅蜜不為惡境所動不為惡境所動則其
有所說不誑不妄不妄故其所說法相也真不誑
故其所說第一義諦也實惟其真實故為諸佛護
念與眾同止具足六和矣。】


「當知是人名為大富有聖財故當知是人常能知足
行聖種故。」
【【註】聖財聖種皆依自心之所出生能信自
心則聖種聖財于斯備矣。】


「當知是人易滿易養離貪著故。」
【【註】易滿菩提易養法
身離貪故易滿離著故易養。】


「當知是人得安隱心到彼岸故。」
【【註】上皆自信自行下
乃利人之事。】


「當知是人度未度者當知是人解未解者當知是人
安未安者當知是人滅未滅者。」
【【註】此中四句雙舉自
他自則煩惱難度而能度他則未度煩惱而令度
准此可知于自則成前自信自解之意于他則下
所謂示人正道之意也。】


「當知是人能示正道當知是人能說解脫當知是人
為大醫王善知諸藥當知是人猶如良藥善療眾病。」


【【註】正道解脫乃所說之法醫王良藥乃所逗之機
藥喻實相善療差別之病。】


「當知是人智慧勇健當知是人為有大力堅固究竟
[001-0793c]
當知是人有精進力不隨他語。」
【【註】智慧勇健則無疑
不決堅固究竟則無惑不破自有主張則不隨他
教三者由信解實相故能擔荷自他是名勇健是
名堅固是名精進矣。】


「當知是人為如師子無所怖畏當知是人為如象王
其心調柔當知是人為如老象其心隨順當知是人
為如牛王能導大眾。」
【【註】無畏則善得其體調柔則善
得其用隨順則善得其方便三者既備則善導大
眾猶如牛王矣。】


「當知是人為大勇健能破魔怨。」
【【註】前則魔怨不干此
則能伏魔怨文互見也。】


「當知是人為大丈夫處眾無畏當知是人無所忌難
得無畏法故當知是人無所畏難說真諦法故。」
【【註】無
忌則不嫉無畏則不怯釋成丈夫無畏之義。】


「當知是人具清白法如月盛滿當知是人智慧光照
猶如日月當知是人除諸暗冥猶如執炬。」
【【註】如月盛
滿則逈絕塵翳逈絕塵翳則智慧光明猶如日月
日乃照晝月乃照夜炬乃照日月所不及處三者
相繼用顯實相慧光無所不矚矣。】


「當知是人樂行捨心離諸憎愛。」
【【註】心信實相則冤親
平等憎愛斯遠矣。】


「當知是人載育眾生猶如地當知是人洗諸塵垢猶
如水當知是人燒諸動念猶如火當知是人於法無
障猶如風。」
【【註】眾生惟實相為能淨動念惟實相為能
[001-0794a]
盡障礙惟實相為能通能信是法則地水火風何
所不該矣。】


「當知是人其心不動如須彌當知是人其心堅固如
金剛山當知是人一切外道競勝論者所不能動。」
【【註】
外道議論不出有無諸見信解是法則諸見遠離
故不能動。】


「當知是人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測。」
【【註】聲聞辟支
雖證偏空未窺實際故不能也。】


「當知是人多饒法寶猶如大海當知是人煩惱不現
如波陀羅當知是人求法無厭當知是人以智慧知
足當知是人能轉法輪如轉輪王。」
【【註】輪王轉十善之
輪信解行人轉實相之輪。】


「當知是人身色殊妙如天帝釋當知是人心得自在
如梵天王當知是人說法音聲猶如雷震當知是人
降法甘露猶如時雨當知是人能增長無漏根力覺
分。」
【【註】根即五根力即五力七覺分八聖道總名三十
七道品皆由說法所被之益聲如雷震驚動群機
使之覺悟應機潤澤猶如時雨而增長道芽也。】


「當知是人巳度生死汙泥當知是人入佛智慧當知
是人近佛菩提當知是人能多學問無與等者當知
是人無有量巳過量當知是人智慧辯才無有障礙
當知是人憶念堅固得陀羅尼當知是人知諸眾生
深心所行當知是人得智慧力正觀諸法解達義趣。」


【【註】此上由度生死則近佛菩提近佛菩提則其學
[001-0794b]
問出于三乘過于數量越數量故慧辨無礙獲得
總持得總持故能知眾生所行正觀故所見不謬
解達故示無差別此中自利利他莫不皆實相之
功也。】


「當知是人勤行精進利安世間當知是人超出於世
當知是人不可汙染猶如蓮華當知是人不為世法
所覆。」
【【註】欲利安世間者先當自利先自利故超出于
世不為世染猶如蓮華亦不為世法所覆以實相
之理不如世間而行于世間不壞世間也。】


「當知是人利根者所愛當知是人多聞者所敬當知
是人智者所念當知是人天人供養當知是人為坐
禪者所禮當知是人善人所貴當知是人聲聞辟支
佛之所貪慕。」
【【註】信解如是法義為眾所尊其誰能無
仰學乎。】


「當知是人不貪小行當知是人不覆藏罪不顯功德。」


【【註】實相法義尚非大乘所收誰貪小行罪福體是
無生何藏何顯。】


「當知是人威儀備具生他淨心當知是人身色端正
見者悅樂當知是人有大威德眾所宗仰當知是人
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註】前是說法音聲以至聲聞
貪慕贊其口業功德是不貪小行至此贊其身業
功德也。】


「當知是人能繼佛種當知是人能護法寶當知是人
能供養僧當知是人諸佛所見當知是人為得法眼
[001-0794c]
當知是人以佛智慧而得受記當知是人具足三忍。」


【【註】三忍即苦行忍生忍第一義忍亦名法忍義出
法華。】


「當知是人安住道場當知是人破壞魔軍當知是人
得一切種智當知是人轉于法輪當知是人作無量
佛事。」
【【註】此上贊文前後錯出不能根其次第大意惟
一實相耳毋以辭害意而出別解也。】


「若人信解如是法義不驚疑怖畏者得如是功德是
人於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難解難知難
信難入而能信受讀誦通利奉持為人廣說如說脩
行亦教他人如說脩行如是之人我以一劫若減一
劫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註】此品本四聖諦品分出而
似有差上云我菩提是無貪愛相梵天躡其跡而
問曰既不得一法坐于道場未審有何利益說得
菩提如是番番徵詰以及汝欲于如是法中得利
益耶應在聖諦品中血脉連接下文世尊諸佛如
來甚為希有乃屬嘆功德品于義斯穩。】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一
[001-079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