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80 維摩經玄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經玄疏卷第五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第一釋名前已開為二重。一釋此經別名已
竟。二次釋通名。第二正釋通名者。即是釋經
之一字也。若依天竺語。佛教之首通標修多
羅。或云修單羅或云修妬路。例如此土楚夏
方言。修多羅者既是外國之語。古今諸師解
釋有異。或言無翻或言有翻。今釋此義略為
[005-0547c]
五意。第一明無翻。第二明有翻。第三通和有
翻無翻。第四歷法解釋。第五約觀心。第一釋
修多羅言無翻者。但外國有多含之語。即是
修多羅名含五義。豈可但用經字往翻。故開
善法師云。經非正翻。但以經字代修多羅也。
至如此方。周孔聖教稱之為經。外國聖教此
土宜用經字代也。所言修多羅名含五義者。
一法本。二微發。三涌泉。四繩墨。五結鬘。一
修多羅名含法本義者。大聖知一切皆不可
說。以四悉檀因緣而有言教者。若世界悉檀
說即為一切論本。若為人對治兩悉檀說即為
行本。若第一義悉檀說即為理本。故修多羅
含法本義也。二明修多羅名含微發義者。法
王用四悉檀起教。巧妙玄辭從微至著靡所
不詮。是則文義漸顯開發初心。初中後善圓
滿具足。故修多羅含微發義也。三明修多羅
含涌泉義者。此從譬以明義。如泉涌流滔滔
無竭。佛用四悉檀說法。文義無盡法流不絕。
津潤萌芽三草兩木一地所生皆得增長。故
修多羅含涌泉義也。四修多羅含繩墨義者。
亦是從譬以顯義。如世繩墨能栽邪就正。佛
用四悉檀說法。裁愛論見論邪曲。令發真見
無漏正道。故修多羅含繩墨義也。五修多羅
含結鬘義者。此亦從譬以顯義。結鬘即是縷
穿於華無有零落。大覺世尊以四悉檀說法
詮諸法相。赴緣皆無漏失。又結鬘能嚴飾身
首。如來言教莊嚴行人。一切敬愛。故修多羅
含結鬘義也。此土既無含此五義之言。故用
經字代也。問曰。修多羅多含五義。同用悉檀
[005-0548a]
往釋有何五義之別耶。答曰。悉檀大意雖同。
五義之別未甞混濫也。第二明修多羅有翻
者。有師言。昔佛法初度。胡漢之語未通。故河
西群學謂無翻也。爾來經論度此。翻譯胡漢
之語既通修多羅定有翻也。但諸法師各異
傳聞。言有翻者又成非一。今略出五翻不同。
一有師云法本。二有師云此翻云契。三有
師言此翻言綖。四有師翻云善語教。五有
師言此翻云經。一有師言修多羅此翻云法
本者。法本有三。一為論本。二為行本。三為
義本。佛用四悉檀說法得為此三本。具如
前釋。二有師言修多羅此翻言契。以契會
為義。世尊如法相解。用四悉檀如法相說。
世界悉檀說法即是契情。為人對治兩悉檀
說法即是契行。第一義悉檀說法即契理
也。三有師翻言綖者。此是因譬顯義。即與
前結鬘義同也。又言綖以縫成為能。即是悉
檀之說能成三乘行人三義也。四有師翻云
善語教者。大聖大慈心順理說法故言善語。
用悉檀赴機化物。順情成行人入理。故云善
語教也。五有師言經字即是正翻。所以者何。
彼方極聖說教名修多羅。此土聖人所說名
之為經。以此類通即正翻也。所言經者。經由
為義。經由聖人心口故稱為經。悉檀致教經
由如來心口故名經也。又云。前聖後聖莫不
經此悉檀所說之教而得成道。又云。經者訓
法訓常。法云可軌。常則難可改變悉檀設教。
此教能成三利。必定可軌。故云訓法也。悉檀
致教若天若魔若梵若諸沙門及婆羅門乃至
[005-0548b]
餘眾無能改易。故云常也。問曰。有翻既五種
不同。豈得類用三義解釋。答曰。述彼顯此。彼
義既申此意。又顯有何過也。第三和通無翻
有翻。有翻者問無者曰。何故言外國有多含
之語此土無有多含之語。此是經者法華明
六根清淨。何得悉知六塵十法界之理耶。答
曰。此是受持法華。六千切德莊嚴行人六根
清淨。顯相似藏識之用。則六塵一切法皆是
經也。問曰。一切法何得悉能詮理並是經耶。
答曰。是事易明。世間現見祇是一墨色點作
字。詮一切法靡所不周。香味觸等何得不然。
故此經云。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
食亦等。故能以一食施一切。大品經云。諸法
等故般若波羅密等。又云。一切法趣色乃至
意法是趣不過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
趣如是遍歷一切法。類可知也。第五約觀心
明經者即為四意。一類無翻約觀心明經。二
類有翻約觀心明經。三類和通有翻無翻約
觀心明經。四類歷法約觀心明經。一類無翻
約觀心明經者。何但修多羅無翻名含五義。
眾生心含一切法。亦不可的詺。所以者何。若
離一切心數詺何為心耶。今言觀心含五義
者。一心含法本義。提謂經云。心是萬行之本
眾靈之源。出入無亂往來無間。統御一身以
立道根。此是言說之本即教本也。萬行之本
即行本也。以立道根即理本也。二約觀心含
微發義者。細微之法莫若剎那。因此相續成
一切法。若觀此心發諸功德智慧。亦從微至
著也。三明約觀心含涌泉義者。因觀心發功
[005-0548c]
德智慧。如涌泉無盡也。故仁王經云。能觀心
源得無量報。四約觀心含結鬘義者。心王穿
一切心數之法。如縷穿華成鬘無零漏也。觀
心穿一切法亦復如是。若發定慧還嚴飾於
心也。五明約觀心含繩墨義者。觀心裁愛見
邪曲成八直正道也。二類有翻明觀心者。若
將法約心則可詺也。還須對前五種翻修多
羅。一明觀心即是法本者。已如前引提謂經
之所明也。二約觀心即是契者。觀心會理即
是契也。三明約觀心即綖義者。觀心能成一
切道法。如綖成衣。四明約觀心即是善語。方
字訓一字或二訓乃至多訓。此即是多含之義
正如經字。欲作含五義解釋。其意泠然。故知
無翻之義非也。又無翻者問有翻者曰。若言
昔兩國之言未通故云無翻。今兩國之語既。
通定有翻者。修多羅但是外國之一言。今何
得翻者不同五語各異。若一翻為是。餘四則
非。孰是孰非。若五翻俱是。彼一此五。一不可
為五。五不可為一。此為大妨。若五語俱非。定
知無翻。設更出異翻皆不可用。今謂若不得
佛法正意。有翻無翻俱是執滯。其得意者無
翻有翻皆可從也。所以者何。若知悉檀起教
是一。無翻有翻皆具三義。含一切佛法。執諍
既息。正義圓通此有何過。故經云。依義不依
語也。雖然今解釋直用經字則無所不該。又
無翻有翻幸得縱容。所以者何。言無翻者亦
用經字標題。言有翻者亦以經字標題。並不
見用法本契綖善語教標教首也。若存經字
是則有翻無翻兩情皆愜。即是通和二家執
[005-0549a]
諍義也。如舊解涅槃或言有翻無翻。般若或
言有翻無翻。若深解此意無所滯也。第四歷
諸法明經者。有師言有三種經。一聲經。二色
經。三法經。一明聲經者。大覺世尊聲能詮理。
聞聲得理。故聲即是經。故大品經云。若從善
知識處聞般若也。二明色經者。墨色之字為
經也。墨色為字能詮於理。見色得理。色即是
經。故大品經云。若從經卷中聞般若也。三法
為經者。法是法塵。心與法合內心思惟修習
於法。因法見理。法即是經。故經云。修我法者
證。乃自知心無實。行何用問。為問曰。六塵何
意。三塵是經。香味觸三塵非經耶。答曰。此土
三根鈍故不能得香味觸之理。故三塵不名
經也。若他方佛土或以香為佛事。或以味為
佛事。或觸為佛事。此則三塵皆是經也。如此
經文。具出他方國土佛事不同。則一切法皆
能詮理悉是經也。問曰。若言此土三根鈍故
三塵不得教者。經說覺觀是言語法。觀心既
是順理之覺觀。即是善語能轉所觀煩惱即
名為教。故此經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
也。五明觀心即是經者。經由觀心得成聖也。
故般舟經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
清淨。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三
明類和通有翻無翻約觀心者。如此觀心之
時。即知此心非可名目非不可名目。亦不可
名目亦可名目。類似有翻無翻。若能通達無
滯礙者。則於觀心破一切法。無所執著離諸
戲論。無礙自在也。四明約觀心歷法悉是經
者。一切萬法皆從心起。若心即是經。即諸法
[005-0549b]
皆是經也。故華嚴經云。欲知如來心但觀眾
生心。譬如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
無人知者。有人破此微塵即見三千世界經
卷。若破眾生一念無明心者。則一切諸佛所
說之經皆顯現也。若行人能用觀心尋讀心
經。即見佛性住大涅槃也。於一切頓漸祕密
不定諸經皆得明了。所以者何。觀心生滅。見
一切三藏教橫竪分明。觀心不生滅。見一切
通教橫竪分明。觀心假名。見一切別教橫竪
分明。觀心中道。見一切圓教橫竪分明。四教
對諸經如前分別一名不可思議解脫。第二次釋名大段。
此即是從法受名也。今解略為七意。第一釋
不思議解脫名。第二辨不思議解脫相。第三
別解不思議解脫。第四類通三法。第五約教
簡別。第六約觀心明不思議解脫。第七用人
法通經。第一釋不思議解脫名者即為三意。
一出古今解釋不同。二詳眾家解釋。三正明
今家解釋。一明古今諸師釋不思議解脫不
同者。諸法師解釋乃多。今略出七家不同。一
者什法師云。不思議解脫者三昧神通之名
也。二生法師解云。不思議解脫者莫測之用
也。三肇法師解云。不思議解脫者幽微難測
出二乘之境名不思議。塵累所不能拘名為
解脫也。四關內舊解不思議解脫云。六地斷
結與羅漢齊功。七地侵除習氣。八地習氣都
盡道觀雙流名不思議。正習俱盡名為解脫
也。近代南土諸法師解不思議解脫。終傍前
解釋雖復小異大意終自是同。今不具述。五
地論諸師解釋不思議解脫者。通教緣修用七
[005-0549c]
識智照佛性真理。斷界內見思界外無明。若
發真解斷結。則七識圓智蕭然累外名為解
脫。此是不真宗明解脫非不思議解脫也。若
真宗八識真修體顯離二障皆融無得無累名
不思議解脫也。六真諦三藏法師解不思議
解脫云。解脫有二種。一者不相離解脫。二者
相離解脫。若不相離解脫即是法如如本有之
理未與惑離也。所言相離解脫者。得法如如
智斷心障與惑相離解脫。此相離解脫即是不
思議解脫也。七三論師云。若他明縛脫。縛是
自縛。脫是自脫。即是自性之縛脫。此非假縛
脫。不得是非縛非脫之縛脫。此非不思議之
解脫也。今明縛非自縛。由脫說縛。脫非自脫。
由縛說脫。由脫說縛即是假縛。由縛說脫即
是假脫。假縛非縛。假脫非脫。即是非縛非脫。
畢竟清淨。而說縛脫者。即是假名不思議之
縛脫也。不思議之縛即是不思議之脫。故言
不思議解脫也。但彼假名方便之語轉側多
方。豈可定述。此略出初章耳。二詳眾家者。若
什師三昧神通為不思議解脫者。此祇是約
通教禪定行行之用也。二生師以不測之用
明不思議解脫者。亦是通教行行神用之莫
測也。三肇師明幽微難測出二乘之境。祇是
通教慧行證理斷結位過二乘也。四關內舊
解不思議解脫八地習氣都盡道觀雙流名不
思議解脫者。亦是通教慧行行行意也。五地
論師明八識真修體顯斷二障明不思議解脫
者。正是別教明義也。若依地論地相明義。即
是別教明不思議解脫。就地實明義即是圓
[005-0550a]
教明不思議解脫也。六真諦三藏意同地論
別教。七三論師釋解脫。雖作假名虛玄之語。
宗旨莫知所趣。若如下自他研覈他性之滯。
次不可知中論觀法品所明由是通教意。四
諦品明即有通別圓三教意。後兩品是三藏
教意。約此明義即得有四教四種解脫義也。
而天親多申別圓。龍樹多申通圓。兩家所申
解脫同異義推可知。三正明一家釋不思議
解脫名者即為三意。一通釋思議不思議解
脫名。二正別釋不思議解脫。三料簡。一通釋
思議不思議解脫者。對思議解脫明不思議
解脫。若解思議之理而脫緣縛者。名思議解
脫。若解不思議之理而脫緣縛者。名不思議
解脫。思議解脫即是離文字之解脫。故身子
答天女云。吾聞解脫無有言說。若不思議解
脫即是不離文字之解脫。故天女云。無離文
字說解脫相。文字性離即解脫也。二正別釋
不思議解脫名者。即是不離文字之解脫也。
故天女云。解脫之相不在內外兩間。文字之
相亦不在內外兩間。是故文字性離即是解
脫。解脫者即諸法也。今明不從自脫起故不
約自性以立名。不從他脫起故不約他性以
立名。解脫不從自他起故不約共性以立名。
解脫不從離自他無因緣起故不約無因緣性
以立名。從因緣起立解脫名尚不可得。何況
無因緣起以立名。解脫不依四邊起。不依四
性義而立解脫名者。即是解脫之相不在內
外兩中間。名字之相亦不在內外兩中間。名
字相離即是解脫也。解脫者即諸法也。故知
[005-0550b]
縛亦如是。是則名字之縛脫。即是非縛非脫。
而有縛脫之名者。即是不思議之縛脫也。不
思議縛即是不思議之解脫也。故此經云。婬
怒癡性即是解脫。住此不思議解脫能種種
示現。若離文字之解脫。即是斷煩惱入涅槃。
不離文字之解脫即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名
為不思議解脫也。三料簡者。問曰。若不離文
字說解脫者。淨名何故默然。答曰。欲印諸菩
薩聖說法即是聖默然義也。問曰。通教亦不
依四句立名。即是不思議解脫之名不。答曰。
通教但破三藏四句。不破別教四句。故非不
思議也。圓教破別教四句。如上說真修緣修
墮自他性也。問曰。若爾此經但破身子。應非
不思議解脫耶。答曰不然。身子盡神力不能
去華。天女訶云。結習未盡華即著身。此即破
於別惑明不思議解脫故非通教也。問曰。何
意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方是不思議解脫。答
曰。須彌入芥。小不障大大不礙小。故云不思
議耳。今有煩惱結惑不障智慧涅槃。智慧涅
槃不礙煩惱結惑。乃名不思議。其無惑有智
而入涅槃稱不思議者今即反難。亦應無芥
子之小有須彌之大。論不思議耶。問曰。若不
斷而入是不思議者。通教亦說不斷而入涅
槃。何故非不思議解脫。答曰。通教不見惑相
名為不斷。而實是斷。如明時實自無暗。不同
有芥子之小不妨須彌之大也。第二辨不思
議解脫相者。還就思議解脫不思議解脫以
辨相。若思議解脫即是三藏教通教三乘人
所得二種涅槃灰身滅智解脫也。若是不思
[005-0550c]
議解脫即是別圓兩教菩薩諸佛所得大般涅
槃常寂即是不思議之解脫也。今分此二種解
脫之相不同略為七意。一者約理分別。二者
約智分別。三者約斷不斷分別。四者約界內
外分別。五者約有體無體分別。六者約有用
無用分別。七者約共思議不共思議分別。一
明約理分別者。若見思議之理而得解脫。即
是思議解脫。若見不思議之理而得解脫者。
是不思議解脫也。問曰。理無有二。云何分別
思議不思議之異耶。答曰。若是真諦之理即
是思議之理。若是中道佛性之理即是不思議
之理。故此經云。如我病者非真非假。眾生之
病亦不真不假。故知中道之理與真諦有異。
真諦名思議理者非如來藏也以中道之理名
不思議者即是如來藏也。無所積聚乃名為
藏。故名不思議理也。二約智分別者。若是生
滅之智所得解脫即是思議解脫。若是無生
滅智所得解脫即是不思議解脫也。問曰。生
滅無生滅智云何分別。答曰。若觀真諦之理
發於真智即生滅之智。故此經淨名訶迦旃
云。無以生滅心說實相法。若見中道之理發
智即是無生滅智。故大涅槃經云。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諸佛亦常者
即是無生寂照之常智也。三約斷不斷分別
思議不思議解脫智者。若斷煩惱得解脫即
是思議之解脫。故此經云。佛為增上慢人斷
婬怒癡名為解脫。若不斷煩惱而得解脫即
是不思議解脫。故此經云。不斷癡愛起於明
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問曰。若
[005-0551a]
不斷煩惱結業云何而得解脫。答曰。譬如未
得神通之人若在牢獄。必須穿牆破壁方得
走脫。若是得神通之人處在牢獄。雖不穿牆
破壁而出入無礙也。問曰。若不斷煩惱而得
解脫名不思議解脫者。若別教菩薩斷煩惱
得解脫亦應是思議之解脫耶。答曰。此是教
道非是證道。若別教菩薩證不思議解脫亦
不斷也。四約界內界外分別者。若是思議解
脫但脫界內之縛。若不思議解脫脫界內之
縛亦脫界外之縛也。問曰。云何名為脫界內
之縛不脫界外之縛相。答曰。此經云。法名
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非求法也。法華
經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
解脫。但離虛妄者界內見思分段生死也。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者即是界外見思無明之
惑變易生死也。此如前別教分別。五約有
體無體分別者。若思議解脫無有色心體。若
不思議有色心體。問曰。何故思議解脫無色
心不思議有色心。答曰。思議解脫滅色取
空。是有餘解脫色心因滅。無餘解脫色心
果滅。既約無色無心以明解脫故無體也。若
是不思議解脫觀色心即是法性之色心。法
性之色心本無因生故非果滅。見色心不生
不滅而得解脫故有真善妙色妙心之體也。
故涅槃經云。解脫有二種。亦色非色。非色者
聲聞緣覺。色者諸佛如來所得解脫。又云。妙
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之所遷。又云。
色解脫涅槃受想行識解脫涅槃即是仁王經
明法性色受想行識解脫。若無色者如死人
[005-0551b]
那得論解脫也。六約有用無用分別者。若是
思議解脫無有無方大用。若不思議解脫即
是有無方大用。問曰。何故如此。答曰。若思議
有餘解脫證真入滅受想定。似涅槃法著身
中證想受滅。猶如死人無所能用。若人無餘
解脫灰身滅智猶如虛空無所施為。若生法
二身住不思議解脫。能種種變現。如此經不
思議品具明。故淨名訶身子言。不起滅定而
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也。七明約共不共不思
議分別二種解脫相者。若是共不思議即是
思議解脫。若是不共不思議即是不思議解
脫。問曰。何等是共不思議。答曰。有諸法師云。
八地道觀雙流。二乘及下地菩薩所不能思
量。故名不思議。所以者何。若下地不能思八
地。八地不能思九地。八地還成是思議。九地
乃可名不思議。如是乃至十地不能思佛地。
佛地是不思議。十地是思議。佛地能思於佛
地還成是思議。若爾者何者不思議解脫耶。
復次如經言。佛入三昧身子不能知。身子入
定目連不能知。目連入定諸羅漢不能知。羅
漢入定學人不能知。學人入定四善根人不
能知。四善根人入定一切外道不能思。外道
入定神通變現餘人不能思。乃至凡人伎術
幻化世間皆不能思。如此皆名不思議。若論
思議。至佛猶是思議。若論不思議。乃至黃蜂
作蜜蜘蟵作網皆不可思議。是名共不可思
議。皆有心數法之解脫。悉應是思議解脫也。
豈可用此對不思議解脫相耶。問曰。若爾何
故是不思議。答曰。不思議法性猶如虛空。無
[005-0551c]
念無思湛然常寂。入一切諸法悉皆通達顯
現。即是不共不思議也。不與一切通教三藏
教三乘及諸凡夫共也。故涅槃經云。澄渟清
淨即真解脫。法華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
所能解般舟三昧經云。有心不知心。心者不
見心。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大智論云。若
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分別是則為
法印。此經云。若於佛法有所分別者名不如
法。華嚴經云。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故知
一切思量分別憶想畢竟不起名不思議。故
涅槃經云。待水澄清珠相自現者。即不思議
佛性理顯。不思議佛性顯即是不思議解脫
也。問曰。共不思議者。下地思不能知上地。上
地名不思議。上地思能知下地。下地名思議
耶。答曰。雖復下地思不知上地上地思能知
下地。皆是思量知非不思量知。故皆屬思議
也。今不共不思議下地不以思思於上地。上
地亦不以思思於下地。下地以不思思於上
地而不能知上地。上地不思之智任運能知
下地。下地不思故尚不能知上地思議之智。
何況能知不思議之智。上地不思之智任運
能知下地不思議之智。何況思議智耶。故知
下地上地雖有知與不知。而俱是不思議也。
問曰。不思云何知有分別。答曰。四十二地寂
照雖同。無明品品盡異。故下地未盡一品不
能知上地。上地盡一品則能知下地。二乘乃
至凡夫皆有此不思議理。而思量分別惑障
所覆。未破無明憶想分別。故不能不思而知。
諸佛菩薩無明憶想分別破。故不思而知。譬
[005-0552a]
如初月昇天不作思念我照世界及照眾生。
而眾生世界自然光顯。至十五日月圓滿之
時。亦不念言我照彼顯。圓教所明佛菩薩亦
爾。豈同瑩光也。問曰。若以不思議佛性顯湛
然無思無念為不共不思議者。此與地人明
八識湛然真修體顯復有何異。答曰。地人言。
六識是分別識。七識是智障波浪識。八識是
真常識。智識是緣修。八識若顯七識即滅。八
識名真修。任運體融常寂。而攝大乘論云。七
識是執見心。八識是無記無沒識。豈得言是
真修耶。又今所明六識即是不思議解脫。豈
有六識七識滅已八識真修為不思議解脫。
所以者何。如鴦掘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
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意根亦
復如是。法華經明父母所生六根清淨。以自
湛然照十方界境。豈有六識滅別有真緣修
也。故經云。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大涅
槃不可復滅。一切眾生不可復滅。即是六識
不可滅。又此經云。解脫者即諸法也。豈不即
是六識十八界一切法。若爾豈得但約八識
明不思議解脫。復次若論四不可說。非但不
生不生八識不可說。不生生七識亦不可說。
生不生生生六識亦不可說。若論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復說。而南北
二道執真緣成佛不同。豈不墮自他見耶。若
知如來常不說法。何有真緣兩修成佛可說
之可諍乎。而諸經論有此文者。特是聖人赴
機之說。何有法身大士。不以四悉檀赴緣接
物。龍樹天親各有所說耶。皆是末代弘法失
[005-0552b]
意執文偏朋耳。若得此意。不應問與他何異
也。問曰。若以絕思量之心為不共不思議者。
法華經意根清淨何得云思惟無量義說法亦
無量終始不妄錯以持法華故。答曰。若不思
議解脫離思議終非不思議。如無餘涅槃無所
思惟。即是不離不思議有不思議也。故此經
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以於
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於諸法得自
在者。即是於六識思議分別法中得自在名
不思議解脫也。第三釋不思議解脫義者。上
已總辨不思議解脫之相。但總義含蘊意趣
難知。今明三種解脫。即是別相解釋。就此略
為二意。一略分別三種解脫之相。二約十二
因緣簡別三種思議不思議解脫。一明分別
三種解脫相者。一真性解脫。二實慧解脫。三
方便解脫。一明真性解脫者。此經云。婬怒癡
性即是解脫。今明婬怒癡性。即是勝鬘經明。
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若煩惱不能染。
是則生死莫之能拘。性自無累名為解脫。故
此經云。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
不。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是名不思
議真性解脫也。二明實慧解脫者。此經云。有
方便慧解即是實慧解脫也。所以者何。故勝
鬘經明。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不染而
染。難可了知。祇猶染故即有五住煩惱界內
外二種生死之所拘縛。若能方便巧修實慧。
不斷癡愛起諸明脫。明與無明等亦不縛不
脫。即是實慧不思議解脫也。三明方便解脫
者。此經云。有慧方便解即是方便解脫也。祇
[005-0552c]
是實慧分別則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住不思
議解脫種種變現。大用無方物所不測。和光
利物而不同塵。自既無縛能解他縛故名不
思議方便解脫也。二約十二因緣簡別三種
思議不思議解脫不同者。約十二因緣三道
以簡別也。一過去現在三支是煩惱道。二過
去現在二支是業道。三現在未來七支是苦
道。今明十二因緣三道辨三種解脫。分別思
議不思議不同。若通教雖說苦道即是真性。
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說煩惱即空。空非實慧。
雖明業道即空。空非方便。故非三種不思議
解脫也。若別教說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
槃。而有真性涅槃之理。若生死苦道滅方顯
真性得常住涅槃。明煩惱道不即是實慧。斷
煩惱盡實慧方圓。明業道不即是方便。斷業
別起方便化物。是則十二因緣三道滅得三
種解脫。雖辨真常三種解脫。猶是思議之相
也。若圓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
故此經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煩
惱即是實慧解脫故。譬如不下巨海不得無
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不得一切智寶
之心。業道即是方便解脫。故此經云。以五逆
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能起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無緣無念。而有十法界三業利物。如
磁石吸鐵也。所以此經明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緣之三道也。通達佛
道者即是不思議三種解脫也。三種非道不
礙三種解脫之佛道。三種解脫之佛道不破
十二因緣三種之非道。如須彌入芥無相礙
[005-0553a]
也。即是三種不思議解脫之相。此三種解脫
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祕密藏。亦名不思議
大解脫九。第四類通三法者。此三種解脫即
是佛法諸三法之異名。佛法三種法門乃有
多種。今略類通十種三法。一者三道。二者三
識。三者三種佛性。四者三種般若。五者三種
菩提。六者三種大乘。七者三種法身。八者三
種涅槃。九者一體三寶。十者三德涅槃。一類
通三道者。即是十二因緣三道也。真性解脫
即苦道。實慧解脫即是煩惱道。方便解脫即
是業道。一真性解脫即是苦道。文殊說如來
種云。身為種。六入為種。此是正因種。種即是
性。性即真性解脫也。二煩惱道即是實慧解
脫者。文殊師利言。貪欲為種。瞋癡為種。此即
了因種也。又此經云。若知無明性即是明。明
即是實慧解脫也。三方便解脫即是業道者。
文殊師利云。十不善道為種。此即緣因種。方
便解脫之種也。種即是性。故涅槃經云。十二
因緣名為佛性。即十二因緣三道。三道三種
佛性也。二類通三識者。一波陀那識即六識。
二阿陀那識即七識。三阿黎耶識即八識也。
真性解脫即阿黎耶識。實慧解脫即七識。方
便解脫即六識。問曰。攝大乘論說阿黎耶識
是無記生死根本。何關真性解脫耶。答曰。若
爾與地人用楞伽經豈不碩相逆。今研兩家所
執。互有得失。若言阿黎耶識非本性清淨者。
攝大乘論何故云。如地即是金土。黎耶識亦
爾。染同於土。淨同於金。故知義通二邊。何兩
家偏執。今說黎耶識即是真性解脫者如金。
[005-0553b]
即是生死根本者如土。問曰。攝大乘論師說
七識是執見之心。何得言是實慧解脫耶。答
曰。轉迷成解。若離迷執何處別有實慧之解。
故知七識非迷非解得說迷解。解故即是實慧
解脫。問曰。六識是顛倒憶想分別應須斷除。
何得即是方便解脫耶。答曰。六識非善非惡。
隨緣起善起惡。菩薩若能知六識非善非惡
而起善惡。同事化物和光不同塵。即是方便
解脫也。三類通三種佛性者。一正因佛性。二
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大涅槃經云。言佛性
者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正因真
正解脫也。非一者緣因佛性方便解脫也。非
一非非一者了因佛性即是實慧解脫也。四
類通三種般若者。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
三方便般若。真性解脫即是實相般若。實慧
解脫即觀照般若。方便解脫即方便般若。義
推可解。五類通三種菩提者。一實相菩提。
故此經云。佛知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二實智
菩提。三方便菩提。真性解脫即實相菩提。實
慧解脫即實智菩提。方便解脫即方便菩提。
義推可解。六類通三種大乘者。一性乘。二得
乘。三隨乘。一性乘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
大乘也。二得乘者。即智慧能得理乘故名得
乘。三隨乘者。即是大方便隨順智慧故名隨
乘。真性解脫即是理乘。實慧解脫即是得乘。
方便解脫即是隨乘也。七類通三種法身者。
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應身佛。真性解脫即
是法身。毘盧遮那佛性淨法身。實慧解脫即
是報身。盧舍那佛淨滿法身也。方便解脫即
[005-0553c]
是應身。釋迦牟尼佛應化法身也。義推可解。
八類通三種涅槃者。一性淨涅槃。二圓淨涅
槃。三方便淨涅槃。圓淨之名未見經文。有地
論師云。方便淨涅槃出經文。義立應化涅槃。
以為三涅槃也。若取義便。以圓淨為便。若取
方便。方便淨為便。今明真性解脫即性淨涅
槃。實慧解脫即圓淨涅槃。方便解脫即方便
淨涅槃也。問曰。若明三種解脫類通三種般
若。何得復用三種解脫類通三種涅槃。般若
是因名。涅槃是果稱。是則因果混亂之過耶。
答曰。別義經論有時作此說。圓通了義之教
般若涅槃並通因果。故智度論云。若如法觀。
佛般若與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又
涅槃三德不縱不橫。豈得般若不至果耶。九
類通一體三寶者。真性解脫即法寶。實慧解
脫即佛寶。故涅槃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方便解脫即是僧寶。應
身內和外同。十法界與一切眾生和合。亦能
令一切入大和合海。備三和故是真僧也。十
類通三德涅槃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脫。真
性解脫即法身。實慧解脫即摩訶般若。方
便解脫即解脫也。故涅槃經云。諸佛菩薩
隨所調伏眾生之處名為解脫。若斷煩惱離
生死名為解脫者。與二乘何異。今明大乘解
脫而生五道示現其身。自既無縛能解他縛。
此三德不縱不橫。如首羅三目。名祕密藏成
大涅槃。三種解脫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
三種菩提三大乘三佛三涅槃三寶亦復如
是。皆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祕密藏名大解
[005-0554a]
脫。即是大涅槃百句解脫。法華明一切解脫
也。第五約教簡別思議不思議者。問曰。三藏
教之位是不思議不。答曰。三藏教三乘若教
若證皆非不思議也。問曰。通教位名不思議
不。答曰。若明因通果通。通教三乘若教若證
皆非不思議。若以別接通。教是思議證是不
思議以圓接通。教證皆是不思議也。問曰。別
教約位是不思議不。答曰。別教教是思議。證
位有思議有不思議。三十心真證是思議。似
證是相似不思議。登地已上證道皆是不思
議也。若用圓接別。教證皆是不思議也。問曰。
別若稟思議之教。何得證不思議之理。答曰。
如三藏拙度。說見有得道發真悟第一義諦。
即是通教第一義諦也。問曰。圓教明位悉是
不思議不。答曰。圓教若教若證皆是不思議
也。所以者何。圓滿修多羅詮不思議之理。即
是教不思議。未稟教修習之人即是理即不
思議。初聞不思議圓教信心領納。即名字即
不思議。隨喜五品弟子即觀行即不思議。得
六根清淨是相似即不思議。初住發真乃至
等覺是分證真實即不思議解脫也。妙覺極
地即是究竟即不思議解脫也。若法華明開
權顯實。前三若數若證皆是不思議也。第六
約觀心明不思議解脫者。若知婬怒癡性即
是解脫。巧用觀心不斷不隨觀心畢竟清淨
即是不思議解脫之義也。故此經云。諸佛解
脫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若能如是而求
即有三種解脫氣分。類一切三法在一念觀
心也。第七合人法通經者。人是毘摩羅詰即
[005-0554b]
淨無垢稱三義如前分別。法即真性實慧方
便之三法也。人若離法則非能弘之人。法若
離人則非所弘之法。今人法相成。人是弘法
之人。法是所弘之法約人明淨即真性也。約
人明無垢即實慧無惑義也。約人明稱即是
方便稱根緣也。人與法合即是住不思議解
脫種種示現。故能輔佛弘三種解脫之法。方
便解脫化諸凡夫。實慧解脫折諸聲聞。真性
解脫訶諸菩薩。室內問疾一品明諸佛國土
皆空。顯不思議解脫之大果。現於權疾。託
疾興教。為生實疾菩薩三觀之善破三種實
疾也。不思議解脫品重成於果。觀眾生品佛
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重成三觀之因。
辨果明因。因果雖殊。皆是說不思議解脫之
教也。一期化緣既訖。故掌擎大眾還歸佛所。
表所化之徒緣縛既斷當生淨國成淨佛國
土之行。又欲遠益未來故勸供養斯法付屬
流通。皆是闡揚不思議三種解脫之大道也。
維摩經玄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