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103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後魏-菩提流支 (master)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應說迴向義及說方便義。云何迴向義?
云何方便義?」


答曰:「若迴餘處善根功德向佛
菩提,是名迴向。又依佛菩提起修行心,無
量種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集諸善根,為欲
證得一切種智,依於世諦境界般若,迴向方
便普令轉來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於世
諦境界般若,知因似果、修有量因,深心成就
菩薩不共道功德等,增長勝法置於無量果
報之中,是故名為迴向方便。


「又以同勝迴向故。此明何義?以略說菩薩摩
訶薩有二種迴向。何等為二?一者、同迴向;二
者、勝迴向。同迴向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薩
婆若智。勝迴向者,如《無盡意修多羅》布施果
中說:『須食與食,具足命辯色力樂故;須飲
與飲,離渴愛故。如是施衣得色、施乘得樂、施
燈得眼、施音樂者得淨天耳,如是乃至施髓
腦者得金剛身堅固不壞。』如是等。又同迴向
者,為與一切眾生樂故。勝迴向者,未生信心
者令生信心故,若有破戒者令得持戒故,若
[007-0261a]
無聞慧者令得聞慧故,若有懈怠者令得精
進故,若有憙忘者令得憶持故,若心散亂者
令得禪定故,若無智慧者令得智慧故,若有
慳惜者令成就捨故,如是等。又同迴向者,為
滿六波羅蜜故。勝迴向者謂捨外事故,為令
一切眾生具足大富資生故,捨手脚等一切
肢節,及以諸根為令一切眾生具足諸根手
足等故,如是等迴向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
知。


「又為欲清淨諸佛國土,是故迴向。此義云
何?菩薩為欲清淨四種義故,檀等諸白法迴向
佛菩提。何謂四種?一者、為欲清淨諸佛國土;
二者、為欲清淨菩提之心;三者、為欲教化淳
熟清淨眾生之心;四者、為欲清淨一切佛法。
而菩薩不為得世間位故迴向,不為求於自身
樂故迴向,不為取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又
施等布施遠離盡因迴向,以諸菩薩取一切
種智因,是故菩薩善知迴向方便。


「又菩薩有
四種事,施等功德盡。何等為四?一者、不迴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求於世間人天
生處;三者、無迴向方便;四者、親近惡知識,如
是菩薩一切施等善根盡滅。若菩薩行布施
等,若三種法常現前者,菩薩爾時施等功德
遠離盡因能成一切種智。何等為三?一者、正
遍知菩提心;二者、憐愍眾生;三者、不違如來
言教。


「又以攝受方便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乃至
攝取微少善根能成就廣果,以即彼布施等
世間眾生取天人果報,即彼布施等諸菩薩摩
訶薩取佛菩提,是故菩薩成就迴向方便,如
[007-0261b]
如來方便修多羅中說:『又,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以方便智,乃至捨一口食施與一人,則能遍
滿一切眾生。何以故?以菩薩有方便智慧故,
以一口食乃至施與畜生,而心常共一切眾
生,以彼善根皆願迴向一切種智。菩薩布施
為二種事,是故施與一切眾生:一者、求一切
智地;二者、迴向大菩提。復次,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以方便力施布施時,六波羅蜜皆悉滿
足。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訶薩見乞索人時,攝
伏慳嫉心增長大捨心故,即得成就檀波羅
蜜。又諸菩薩以自身持戒布施持戒人,所有
破戒人令成就持戒,是名菩薩摩訶薩尸波
羅蜜。


「『又諸菩薩慈心、不瞋心、定心布施,是名菩薩
摩訶薩羼提波羅蜜。又諸菩薩布施佉陀尼、
蒲闍尼等種種飲食,身口意業去來進止,是
名菩薩摩訶薩毘離耶波羅蜜。又諸菩薩施
布施時專心一念歡喜,不散亂、不求餘事,是
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又諸菩薩施布施
時,觀察法相,誰是能捨、誰是能受、誰受果報?
是菩薩如是觀察不見一法,以不見一法誰
是能捨、誰是能受、誰能受果?是名菩薩摩訶
薩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方便修多羅中所明
迴向方便應知。」


問曰:「應說淨不淨迴向,如布施中有淨不淨,
此迴向中亦應如是有淨不淨。云何淨?云何
不淨?」


答曰:「因修行果如餘一切修多羅中廣
說應知。


「成就慈心者。」


問曰:「何故如來說善
知迴向方便後,次說成就慈心?」


答曰:「持戒布
[007-0261c]
施是散亂心,修道功德決定感於欲界果報,
菩薩以迴向方便攝取決定欲界果報,轉求
大菩提示現彼果不定、示現善能修習菩薩
道故。又持戒布施是三昧心修道功德,決定
感於禪地果報,菩薩以迴向方便攝取決定
禪地果報,轉求大菩提,示現彼果不定、示現
善能修習菩薩道故,是故如來說迴向方便,
復次說成就慈心。此明何義?以諸凡夫不如
實知真實法界,無始世來修習無智,以無智
故不能遠離我我所法,以其妄執我我所故,
為色境界,愛心所纏,是故心常求世間果作
極惡行,自然成就世間果報,修行戒施決定
成就同界果報。而菩薩心見諸世間所有一
切種種過患,見於涅槃安樂利益,善能覺知
真實法界,善知因緣有為諸行。其心唯為無
上菩提修戒施等,為欲救度世間所有墮墜
嶮難放逸眾生持戒布施,雖不取彼世間果
報而為眾生修一切行,不為自身取於果報,
增長所修大功德力,心能攝受迴向方便,隨
順成就求處果報。」


問曰:「應說四無量。云何菩薩成就四無量?云
何行?云何世辯?云何體?云何相?云何地差別?
依止何處,觀何境界,觀何法?云何相應?云何
得?云何成就義?」


答曰:「云何菩薩成就四無量
者,以其不同外道等故。此明何義?諸外道輩
雖復修行四無量行,以為愛心之所潤著,是
故成就色界果報。又聲聞人、辟支佛等,一切
善根皆為自身,其心常為自身樂故取於涅
槃,畏煩惱熱為伏諸結,修行無量非為眾
[007-0262a]
生。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其心常為一切眾生,
修行諸行皆悉轉施一切眾生,以慈悲心
起戒施等,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雖為世間極
惡過患之所逼惱,以為不捨諸眾生故,為
滅一一眾生苦惱,畢竟寂滅一切苦惱,觀
察無量諸眾生身,一一身有無量種種苦惱
差別。復如實知一一方便,救彼無量苦惱
眾生,以無量時雖見涅槃界觀無量眾生,能
得成就無量佛法。以是義故,名為菩薩成
就無量。


「又以遍取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
等修行無量無邊行故,慈等無量,是故菩薩
成就無量。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聖者無盡意
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菩薩修慈亦不可
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慈者
無有限齊等眾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舍
利弗!譬如虛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亦復如
是,一切眾生無不普覆。舍利弗!如眾生界無
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
無邊不可窮盡,虛空無盡故眾生界無盡,眾
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盡。』如是等。


「又
為安隱他與功德故,起心修行。此明何義?菩
薩摩訶薩修四無量不為自身,為一切眾生,
為畢竟安隱一切眾生與功德心,是故成就。
如《無盡意修多羅》中無盡意菩薩告舍利弗
言:『大德舍利弗!是慈能自擁護己身,是慈亦
能利益他人,是慈無諍,是慈能斷一切瞋恚
嫌恨。』如是等。


「云何行者?謂有所厭。此明何義?依厭所得四
[007-0262b]
無量者,彼初禪地所有無量厭欲界得,如是
乃至第四禪中所有無量厭三禪得,而後時
作方便後時現前。」


問曰:「何等名為無量故修
行方便?」


答曰:「慈依親起。此明何義?菩薩若
欲修四無量,彼時心於一切眾生三種分別:
一者、親分;二者、怨分;三者、非親非怨分。於親
分中復為三分,作三分已,彼三分中於上親
所起與上親安隱樂心,所謂父母及餘尊重
諸師僧等。以無始來習極惡,心難可平等,是
故如是分別報恩,於親分中不能平等轉轉
修習。


「又乃平等。若心如彼增上親中,若怨分中心
住平等,如與父母樂心無異。爾時名為成就
慈心,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應知。而捨無量從
於非怨非親分中起乃成就。


「又諸菩薩摩訶薩等,不離煩惱修集禪地方
便無量,若斷煩惱攝取初禪無量,如是四無
量次第成就應知。


「又四無量說有三種:一者、眾生觀;二者、法觀;
三者、無觀。初發菩提心菩薩未知眾生相,同
於外道、聲聞辟支佛觀無量,是名眾生觀無
量。


「又諸菩薩即彼眾生觀無量,次第漸漸增長
勝上,如實知眾生相修菩薩行,未知一切有
為法相,依假名眾生、有為諸行起眾生相戲
論,即取此有為行以為眾生,名為法觀無量。


「又諸菩薩能如實知有為行相,得無生法忍,
從慈心後次生平等觀般若,說名慈心,名為
無觀無量,如共慈心相應覺分。此明何義?如
[007-0262c]
慈心後次生擇法覺分而說名慈,如是慈無
量後次得平等觀般若,說名慈無量,是名無
觀無量。


「又諸菩薩摩訶薩等,為與他樂,從慈心故起
一切行。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等所起
諸行,一切皆從慈心而生,以為利益他眾生
故、以為安隱他眾生故。以得無生法忍菩薩
摩訶薩般若從慈心起,與一切眾生安隱之
樂,似於慈心。說名為慈。


「又世諦境界法,第一義諦境界法,迭共相
依增長有力,能廣修行成就無觀,說名善清
淨、說名慈心。云何名為世諦境界為般若因?
以諸菩薩見諸法體,依慈悲心觀察眾生,所
作之事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是義故,不捨
眾生所作之事,是則名為世諦境界慈悲等
法為般若因。


「云何名為第一義諦境界?般若
為世諦境界慈悲等因。以諸菩薩欲清淨世
諦慈悲等法,以知依止眾生行相起諸煩惱,
觀察煩惱深眾生行相,以如實知煩惱從眾
生行相起。是故菩薩遠離慈等不清淨因一
切煩惱,是名般若能為世諦境界法因。諸菩
薩等如是修行般若方便廣修諸行,是故成
就無生法忍,彼時無觀不捨眾生所作事因,
清淨究竟慈心名字慈心,說名慈心,是名無
觀。


「云何世辯者?釋彼無量名,以能觀察無邊
眾生,故名無量。


「云何體者?慈悲心體者,不
瞋善根是。何以故?以對治瞋法故。又對治可
瞋處是名為慈,對治不可瞋處是名為悲。又
對治起捨眾生心是名為慈,對治打眾生心
[007-0263a]
是名為悲。是以求功德故能生無量,非求過
故能生無量。何以故?以諸菩薩乃至斷善根
人,若求功德見淨業果,乃至阿羅漢邊若覓過
失,見惡業果。何以故?以見羅漢現身中受不
善業果,不見過去餘業不盡,謂阿羅漢今身
造惡。以是義故,於阿羅漢不能發起慈悲無
量。喜心體者,謂喜根是;捨心體者不貪善
根是。」


問曰:「若如是者,則非貪欲及害根等對
治之法?」


答曰:「不然。以不瞋善根相應法故,
故如是說。」


問曰:「若捨心能對治貪法,不淨觀
亦對治貪法?」


答曰:「汝知何等貪法捨能對治?
何等貪法不淨對治?」


問曰:「不知。」


答曰:「汝聽!
色貪,不淨能斷;婬貪,捨心能斷。此四無量共
心展轉五陰為體。


「云何相者?與眾生樂相安隱眾生,是名慈相。
拔眾生苦相滅相寂靜相憐愍眾生,是名悲
相。離不樂心相嫉妬對治法,是名喜相。捨愛
不愛相利益一切眾生事因相違之法,自然
縱任,是名捨相。


「云何地差別者?除喜無量,餘三無量在六地
中應知。何等為六?謂未來禪及中間禪、四根
本禪是名六地。初禪,二禪有喜無量,餘三無
量遍四禪中,以喜無量喜根為體故。


「依止何處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現起四無
量,非是餘處。何以故?以欲界眾生多苦惱故,
見眾生苦起與樂心,見眾生苦起拔苦心,以
色無色界無苦惱故。又是惱害等對治法故。
此明何義?以四無量對治害等法故。以是義
故,經中說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離害心,
[007-0263b]
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離瞋心,修行喜心下
中上成就離不樂心,修行捨心下中上成就
離貪欲害等心,色無色界貪欲害等皆悉無
有。』以是義故,在欲界中非色無色,雖在欲界
唯三天下,非欝單越。


「觀何境界者?謂慈觀樂、悲觀拔苦、喜觀喜境
界、捨觀捨境界。


「觀何法者?謂觀欲界眾生五陰之身,或觀二
陰。又若共心同類彼則五陰,不共心同類彼
則二陰,或觀無心眾生,或觀一陰眾生,或觀
二陰眾生。」


問曰:「有經中說,慈悲喜捨普遍一方虛空法
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說觀於
眾生。其義云何?」


答曰:「遍十方者,謂觀一切
依世界住所有眾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
謂遍覆彼器世間。言普遍者,示現依彼器世
界住所有眾生。


「又初禪地無量觀欲界眾生,二禪地無量觀
欲界及初禪,如是乃至四禪地無量觀欲界
乃至第三禪。又初禪地無量觀欲界及初禪,
如是乃至四禪地無量觀欲界乃至第四禪。
又慈觀欲界乃至三禪。何以故?以慈心觀樂
境界故。又樂根從欲界乃至第三禪故,悲觀
欲界至初禪。何以故?以悲心觀苦境界故,以
欲界眾生多苦惱故。又苦根從欲界至初禪
故,喜觀欲界乃至第二禪。何以故?以彼喜
心勇悅相故。又喜根從欲界乃至第二禪故,
捨觀欲界乃至四禪。何以故?以捨捨相觀故,
又捨根從欲界乃至第四禪故。


「又有人言:一
[007-0263c]
切無量唯觀欲界眾生。


「云何相應者?初禪二
禪地喜根捨根相應,第三禪地樂根捨根相
應,未來禪中間禪第四禪地捨根相應。


「云何
得者?若生第三第四禪者,得三無量除喜無
量。何以故?三禪已上無喜根故。又欲界生
離煩惱者,及在初禪二禪生者得四無量,如
如來修多羅中說:『慈無量者至遍淨處以為
邊畔,悲無量者至虛空處以為邊畔,喜無量
者上至識處以為邊畔,捨無量者無所有處
以為邊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禪所攝故。』此明
何義?以無量從無邊虛空處以為邊畔,故如
是說。


「又有人言:彼處聖道以無量名說。何以
故?以可化眾生有如是根,聞無量名來入聖
道故。


「復有人言:依彼對治覺分菩提分說。此
明何義?以第三禪對治覺分,即彼覺分以慈
名說,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依彼對治以捨名
說。


「復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義?以慈觀
樂而樂受,乃至第三禪中以悲觀苦,而無邊
虛空處共色相違,以喜觀無樂而無邊識處
識喜住故,以捨觀捨而無所有處,捨無所捨
說名為捨。復有餘修多羅中說:『大德舍利弗!
初發心菩薩以四無量觀於眾生,名眾生觀。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觀己行故名為法觀。
菩薩摩訶薩得甚深無生法忍,名為無觀。』」


問曰:「四無量者觀於眾生。云何復言觀法、觀
無?」


答曰:「為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
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修一切
行,皆以般若為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說,以彼
慈能樂他相故,如是菩薩捨自身樂,般若波
[007-0264a]
羅蜜與他樂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說,是故觀
法觀無皆是慈悲般若。


「復有人言:無觀慈心,
以慈名說。此明何義?以諸菩薩觀察眾生,復
為自身推求遠離煩惱方便觀有為行,得甚
深無量心時,即得畢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
諸眾生無智所覆不能如實知見法界,我當
令彼諸眾生等,漸漸次第得入正道。』


「復有餘修多羅中,佛告諸比丘過去七年修
行慈心,世界成壞經由七返不來生此,乃至
無量百千萬劫作轉輪王等。」


問曰:「若四無量
所得果報非欲界者,云何如來經中說言:『修
行無量所得果報,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作轉
輪王?』」


答曰:「彼經中依三地無量作是說。此義
云何?有欲界地果報無量作轉輪王,有初禪
地果報無量作梵天王,有二禪地果報無量
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三摩跋提,所有果報
作帝釋王及轉輪王,根本地禪所有果報,作
梵天王生少光天。


「復有餘修多羅中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外
道師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師善眼世尊獲得
神通離欲界煩惱。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
尊多有無量聲聞弟子,有無量百、有無量千、
有無量萬、有無量百千萬。諸比丘!彼外道師
善眼世尊所有聲聞,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
四梵行離欲界煩惱,修四梵行生梵世間。諸
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
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
乃至人中如是等。爾時,外道師善眼世尊生
如是心:「我今不是,云何乃與弟子一處去一
[007-0264b]
處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禪生少光
天。」諸比丘!彼時外道師善眼世尊修上大慈
入第二禪生第二禪。』如是等。」


問曰:「若諸菩薩摩訶薩等為利益他,於諸眾
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勝心慈心,修第二禪
生少光天,而不為弟子說生少光天法?又復
有難,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有所說法勝於佛
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來聲
聞亦有入惡道者。」


答曰:「此無過失。何以故?
菩薩觀機而說法故。此明何義?以彼外道婆
羅門等長夜思惟,初梵天處是究竟處,隨順
樂心而生彼處,不能修行生第二禪四無量
行。以是義故,菩薩善知彼弟子心故,不為說
生第二禪四無量行。又以無力故。此明何義?
有人說言:除佛出世,無有外道能具修行二
禪無量生第二禪,唯除大力諸菩薩等。又言
外道法勝佛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外道
取世間果故。


「又以時節故。此明何義?有如是時,多有眾生
生善道處,何況復有無量眾生修行無量!


「又
言如來弟子入惡道者,非如來過。


「復有餘修多羅中說,有三種行:梵行、天行、聖
行。梵行者,謂四無量。天行者,所謂四禪。聖
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何義故說四無
量名為梵行?」


答曰:「以四無量梵天因故,又以
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對治非梵行故。」


問曰:「何故色界諸善根中,唯說無量以為福
事?」


答曰:「以為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義?世
人多於他利益中生功德相,餘利益中不多
[007-0264c]
生故。」


問曰:「復有餘修多羅中說,有四種人能生梵
功德。何等為四?一者、器世間地未有塔處於
中立塔;二者、種植園林施四方僧;三者、和
合先破壞僧;四者、能生四無量心。」問曰:「若修
四無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
等三得梵天果,此義云何?」


答曰:「依梵行說是
故無過。此明何義?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
人依梵如來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德。
又依修梵行者施與園林,如是施者得成就
梵福。又依聖道修習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
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義?立塔等三成就
梵天果報,功德非一向同四無量果,而彼少
分相似義故,如人成就四無量心,彼人則為
攝受眾生成就無量利益功德。此亦如是,若
人於彼器世間中,未有塔處立舍利塔,施僧
園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無量福德,以是故
言修四無量立塔等三有相似義。」


問曰:「梵行功德其量幾何?」


答曰:「有人說言:
隨何等業得轉輪王,王四天下勢力自在,梵
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帝
釋王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
言:隨何等業得作魔王,於欲界中勢力自在,
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
生梵天,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梵天
請佛轉于法輪隨所得福,梵行功德其量如
是。」


問曰:「復有其餘修多羅中,如來說言:『若有人
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德火不能燒,水不能漂
[007-0265a]
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為何義故作
如是說?」


答曰:「諸佛如來所有境界不可思議,
一切禪定不可思議,一切諸業不可思議,如
是等。復有人言:若人能與無量眾生無量安
隱,以是故說彼外因緣不能傷害。


「又彼人憶念色界四大。此明何義?以彼修習
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於色界成就色界四
大之身。以是義故,外諸因緣不能傷害。」


問曰:「以何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說修行慈心
悲心得多功德,不言喜捨?」


答曰:「以利益他多
修行故。此明何義?修慈悲心與樂拔苦,依慈
悲故起心修行,捨布施等得無量福,而喜捨
等不能如是。此義云何?以彼喜心見他眾生
自修善業自得受樂,彼人生喜,以是故喜。捨
亦如是,以他眾生自心分別瞋心愛心及無
害心,故名為捨。以是義故,喜捨福少、慈悲福
多,以慈悲心成就與他無量利樂,非是喜心
捨心成就,以對治瞋名為慈心,不瞋善根以
為體故,以最勝義對治於瞋。何以故?以瞋心
故捨諸眾生,與一切眾生利益事相違。是故
菩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對不利益眾生事,
因此經中說修行對治慈悲心等。


「又發菩提心修諸善行,皆慈悲心以為根本。
此明何義?即此修多羅中說不退轉心,成就
發菩提心因,彼發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
心以為根本,則能修集無量功德;非喜捨等。
以是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說慈悲多生功德,
不言喜捨。是故《十地修多羅》中說:『彼菩薩發
菩提心,是心以大悲為本。』如是等以畢竟成
[007-0265b]
就大慈大悲身口意業故。


「又是三昧身口意業依慈悲心起,與樂相應
說名慈心,以見世間因中說果。譬如世間木
作畫作因中說果,成就無害身口意業,以悲
對害心,不生他惱亂身口意業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