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8 華嚴經合論纂要-明-方澤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纂要卷中
唐太原長者 李 通玄 譔
明 擕李 比丘 方澤 纂


○佛名號品第七



前初會舉佛果海。令諸學士信諸佛所得之法。此二
會之初遂。舉眾生本不動智本有之法。令諸學士自
信自心是佛。與諸佛不異。此下直至如來出現品。中
間舉五位加行進脩之法。是學者自心成佛之規範
也。佛名號者。信自法界根本智印。普印一切諸法一
切名言。皆自體性離。皆即法界性。諸佛皆以稱此諸
法性離之法成佛。則一切法一切名言。總是自法界
性成正覺相。如舉不動智等十佛。及十住中十箇月
佛。十行中十箇眼佛。十迴向中十箇幢佛等。皆是自
體根本智隨行所成之號。乃至於眾生界中為佛為
天為神為王為人為仙。徧一切處轉化眾生之身皆
亦法界智對現色身之號。以如是等佛名號義令諸
眾生直下自信自佛。不樂權教他淨土佛。不滯小乘
三僧祗劫所成佛也。重敘菩提場始成正覺而坐普
[002-0018a]
光明殿者。菩提場是法界體。普光明殿是法界報宅。
法報二體性相一真。本末無異。不移本處而徧諸處
故重敘也。諸菩薩願。佛開示四種佛剎。及十住十行
等三十二疑念者。與初會中世主疑念相似。但此會
要信自心是佛。於自心法中應再問也。四種佛剎者
根本處是聖凡共住處。名佛住佛剎。五位中進脩之
法莊嚴法身智身名莊嚴佛法性佛剎。示成正覺轉
法輪名清淨佛所說法佛剎。神通應現隨根出世名
體性佛威德佛剎也。世尊知諸所念。即隨類為現神
通者。隨一切國剎一切眾生各現名號。如下文殊所
說佛號及五位中隨位所現行果之號是也。於是十
方各過十佛剎塵世界外於金色等十世界不動智
等十佛所。有文殊等十菩薩各與十佛剎塵菩薩俱
來詣佛所。各於所來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
跏趺座者。超過十使中莫知涯際之業。名為過十佛
剎塵世界。信自法身白淨無染及法身隨行之法。名
為金等十色世界。信自根本智及智身隨行之果名
為不動等十智佛。文殊此云妙德。信自根本智中擇
法妙慧及隨法異行之慧名為文殊等十大菩薩。以
智身周徧主伴無盡名為各與十佛剎塵眾俱。無邊
佛土不出微塵毛孔。本無內外遠近去來。但以昔迷
為隔。今悟為來而詣佛所。一切諸法不離本法名為
各於所來之方。無染名蓮華。無畏名師子。含藏眾法
而無染。處世利人而無畏。名為化作蓮華藏師子之
[002-0018b]
座。會萬即一而不拘。散一即萬而不亂。名為結跏趺
座也。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菩薩名文殊者。東
方為初明。為震動。為春生。金體白而色黃。表內契無
垢白法。外現應真和氣黃相。金位在西。而云東方金
色。以金胞於寅。胎於卯。成形於辰。生於巳。養於午。冠
帶於未。相於申。旺於酉。表信心為聖胎。至初住方生
佛家。故東方為金色。於正動中而無所動。故佛號不
動智。一切妙行皆慧而生。故文殊為諸佛母也從智
南方妙色世界無礙智佛所菩薩名覺首者。南方為
虗無。為火。為日。為目。為文章。達法虗無。則法自妙。故
名妙色。法本虗明自無留滯。故佛號無礙智。了諸法
性。超然尊貴。名覺首也。西方蓮華色世界滅闇智佛
所菩薩名財首者。西方為白虎。為刑殺。為昏闇。於不
善處而無所染。名蓮華色。於昏闇處而不能昧。名滅
闇智。既不自昧。則破他闇。有法財利物之義。名財首
也。北方薝葡華色世界威儀智佛所菩薩名寶首者。
北方為玄武。為坎水。坎為陷為險。水外黑而內明。象
以明德施刑政為君。就卑而潤物。象設教於童蒙為
師。薝葡是黃色華。黃是福慶之色。於愚詐乖背之際
以智德轉化。而成福慶名薝葡華色。以諸範軌引接
庸凡名威儀智。以貴重法普應眾求名寶首也。東北
方菩薩名德首者。東北方為艮為山為止。為小男。象
以莊重不遷之德啟發蒙幼也。東南方菩薩名目首
者。東南方為巽為風化。為長養萬物。象智眼觀根而
[002-0018c]
教化成就也。西南方菩薩名勤首者。西南方為坤土。
為信順。為安靜。為生育。為負戴。象大悲恒順好生之
德。荷負利生重任無疲倦也。西北方菩薩名法首者。
西北方為乾金。為剛徤。為君。為父。象以高明剛徤之
德君臨眾生而撫字之也。下方菩薩名智首者。下方
為風輪。風甚堅密。象力波羅蜜善說諸法無摧破也。
上方菩薩名賢首者。上方為日月星宿。處空照物。象
智波羅蜜照明眾生最賢最勝故名賢首。如是十方
之義。在方無方。但取其法。以無定法。則無定方。一一
方法。交含圓攝。如云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
智佛。一切處文殊菩薩則非世間之定方也。世界皆
名為色者。乍信自佛之心。猶是生滅色心。未生佛家。
非能實證也。舉十方各百億萬種佛名號。令諸眾生
各別知見者。以佛名號徧一切法。徧一切名字。平等
清淨。不可取舍。總是法界中諸法性離佛號。皆令悟
入自法界自佛知見。以成信位。故文殊童子說也。


○四聖諦品第八



四聖諦者。諦是實義。言苦集滅道四法皆實義也。謂
之聖者。以能達苦性真。了集如幻住如法住。脩如法
道。不厭不著。不欣不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
性。非如聲聞厭苦斷集慕滅脩道。證有得之涅槃。則
是苦集滅道總是一乘聖諦也。舉十方世界說四聖
諦各百億萬種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者。明佛語業
說法徧周。以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
[002-0019a]
滅道。以能總攝多法入於法界。故但說四聖諦也。


○光明覺品第九



光明覺者。佛以光明開覺眾生自心性光。使無礙也。
光從世尊兩足輪下初照十方各一世界。其光次第
如廣乃至第十廣照十方各百億世界盡法界虗空
界。十方一一世界各有一大菩薩與十佛剎塵菩薩
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等。所從來國謂金色
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等。一切處文殊隨光十度加
廣。而十度說頌嘆佛德者。足下光是初會眉間還入
足下之光。表所信初行之因。全是中道之果。其光次
第廣照盡虗空界。是令後學解了自心廣大境界無
礙無盡。一一以心光觀徧。復觀能觀之心亦無內外。
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家。
以能開廓智境自信自心智身行身徧周無盡。故云
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也。


○菩薩問明品第十



問明者。前品既開廣大信解。於是文殊等十菩薩以
各名下之法互相扣問。各以自行之法說頌而答。令
諸學士除疑發行也。十菩薩發明十信之行者。文殊
首問心性是一。何報差殊。覺首答以迷真作業。全業
是真。知真而業謝。是信位之首覺也。二問業體既真
何藉種種隨時之化。財首答以業境本虗。隨化亦假。
如是惠施。是法財也。三問平等法界。何以妍𡟎苦樂
不同寶首答以受因行異。來悉無從。知受性離。是尊
[002-0019b]
貴法也。四問法唯一味。何以說無量法門。德首答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是法門。德之首也。五問同於
佛福田中。所種福果。何以不齊。目首答以福果由心
輕重。如水因器方圓。知此者是智因也。六問法應均
益。學者何以不俱解脫。勤首答以脩行懈怠。如少火
濕薪。不能然也。七問受佛正法。何以隨貪瞋癡。法首
答以多聞而不脩行。如說食終不飽也。八問智為上
首。何故復讚施戒諸度。智首答以隨宜說法。如隨病
立方。是智業也。九問諸佛一道。何以國土壽命等有
諸不同。賢首答以眾生心行不同。自見差別。非佛有
異也。十者諸菩薩共問佛諸境界。而文殊答以佛境
界如虗空。非識可識。亦非心境界也。此以佛之知見
示令悟入。以文殊妙慧不動智佛。是凡聖等共有之
佛也。


○淨行品第十一



淨行者。前明信解。此遂頓翻貪瞋癡諸見無明。成其
大願。長養大悲。一切見聞覺知皆悉清淨。皆成法界
智行。故智首問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等一百十
問。而文殊舉百四十願答之也。百四十者。信位通後
五位隨位修道上煩惱。位各二十。有百二十。根本十
無明皆因身邊二見。則有二十。故以百四十願。一時
總防。不令障道。此之大願雖有為心念。然十住之後
萬行之海。皆由此勝上緣力得成。故信入者。達此有
為心願。全是根本智中妙擇之慧。動寂俱真。入普賢
[002-0019c]
門。否則累劫勤苦。一念貪瞋。一時焚盡。設修無漏祗
證二乘。設是菩薩。但生淨土。無成佛緣。以不入此信
門也。


○賢首品第十二



賢首者。深心信解。常念利生為賢。頓彰法界中佛文
殊普賢三法無盡果行為首。前五品成信位中自巳
解行。此品舉信位中所信佛果功德無盡之行以信
既成。乘如來乘。一往不退。以信自巳全身全心一切
境界總是法界體用理智。本無依住。本無所得。諸佛
如影。眾生如化。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
任物成聲。如是之法。住在何所。退至何處。若也有所
依住。放却依住即還退失。以不成信故也。有大自在
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時無礙者。以任無作智隨
緣普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如響應聲。如水潛流滋
生卉木。如春在百花。如風鼓萬物。以喻思之。以智照
之。計執情亡。任真理智本如是自在也。此上六品十
信法門皆文殊為法主者。以文殊是根本智中擇法
妙慧。擇法既定。方可行行證入佛住。以十信未是證
入。故文殊不入三昧。亦無十方佛來現在前也。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第三會昇須彌山頂者。表十住法門從信昇證。須彌
山在七重山七重海之內。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
廣亦爾。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吠瑠璃。址是瑪瑙所
成。四洲在七海七山之外。去須彌甚遠。忉利天在山
[002-0020a]
頂。中即帝釋所都。山似腰鼓。巍然高聳。非手足攀攬
可登。表十住生如來家。非生滅心攀緣可到。又方便
稱性之定。不沈不舉為山。從定生慧。頓了無明。是山
頂相盡處也。世尊不離菩提樹下及普光明殿而昇
帝釋殿者。明法界智身。恒徧一切處。無去來離向。表
法昇進。示來昇也。帝釋遙見佛來。即莊嚴其殿安置
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及設諸網帳等各十千種。請佛
入處者從信位來。為遙見佛。以方便定。名為安置。得
佛普光明智。於法自在。故以名座。教行漉諸眾生為
網。慈以護育為帳。惠以覆蔭為蓋。於一行中具無盡
行。一圓音中具差別教。皆明白可觀。以為繒綺。萬行
以嚴智境為十千珠瓔。柔和忍蔽以為衣服。清淨以
為天子。淨智自在以為梵王。以真實證為佛入處也
帝釋說頌歎古十佛皆曾入此殿者。明十住門今佛
古佛無異法也。十佛者。迦葉此云飲光。以身光能飲
諸天日月之光悉不能現。拘那牟尼。此云金佛。迦羅
鳩䭾。此云斷所應斷。毗舍浮。此云徧自在。尸棄。此云
持髻。毗婆尸。此云淨觀。弗沙。此云增盛。提舍。此云說
法度人。波頭摩此云赤蓮第十即然燈佛也。其殿忽
然廣博普容諸天住處者。明身心蕩然稱法界性。光
明朗徹無有自他表裏。法如是也。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十方各過百佛剎塵世界外有法慧等十慧菩薩各
與佛剎塵數菩薩俱從因陀羅華等十華世界殊特
[002-0020b]
月等十月佛所而來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
而座者。迷亡智現。智境增廣為過百佛剎塵世界之
外。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為各與剎塵眾俱。初以
佛慧證佛所住。故十菩薩下名。皆同為慧。開敷智華
住佛智家。故十世界同名為華。智滅煩惱。身心清涼。
故佛同名為月。轉化種種無明皆成智光。徧照心境
皆成無畏解脫。更無散動。是為化作毗盧遮那藏師
子之座結跏趺坐也。法慧菩薩從東方因陀羅華世
界殊特月佛所來者。因陀羅。此云能主。表初住以智
行檀。主攝萬行。自他清涼也一切慧菩薩從南方波
頭摩華世界無盡月佛所來者。表二住無染戒相。赫
奕可觀。恒清涼也。勝慧菩薩從西方寶華世界不動
月佛所來者。表三住忍智尊貴。無能撓亂使熱惱也
功德慧從北方優鉢羅華世界風月佛所來者優鉢
羅此云青蓮。青為五色之首。表四住精進以率諸行。
速疾成道也。精進慧從東北方金剛華世界水月佛
所來者。表五住禪體堅固。能清諸行。離濁亂也善慧
從東南方妙香華世界解脫月佛所來者。表六住般
若無相妙用。普熏諸境令不著也。智慧從西南方悅
意華世界無上月佛所來者。表七住方便隨順。眾生
悅從。皆令入最勝道也。真實慧從西北方阿盧那華
世界星宿月佛所來者。阿羅那此云紅蓮。赤白相勻
為紅。赤象悲。白象智。表八住願由智起悲智相勻。令
差別境悉明朗也。無上慧從下方那羅陀華世界清
[002-0020c]
淨月佛所來者。那羅陀此云人持。此華香美。人皆持
佩。表九住善說妙法。令人持奉。得淨智也。堅固慧從
上方虗空華世界明了月佛所來者表十住無依大
智照徹萬像也。世尊從足指端放光者。明從十信足
下之光。漸上足指之端。表證佛所住。始發真實步也。
十菩薩說頌讚十住法各觀察十方者。明十方同也。


○十住品第十五



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十方各過千佛剎塵世
界有千佛剎塵諸佛同名法慧現在其前與其智力
及摩頂者。以從無思方便入無作真智而普淨攀緣
染習。名為入無量方便三昧。以真入十住。超勝前法
為過千佛剎塵世界。以與諸佛同體。為同名佛來。以
智辯同佛。為諸佛與其智力。以能辯論最上之法契
及於佛為摩頂也。法慧從三昧起說十住二百法者。
每住中十法以成當位。十法以為昇進。十住總二百
也。十住者。一以初心入道便同佛住。名發心住。二以
淨治心地。令離惑習。名治地住。三以惑除進道。名脩
行住。此三種住。脩出世心。破世間煩惱障。四以三界
惑淨生如來家。入世間智家。名生貴住。治世間法則
及生死煩闠不自在障。五以禪門普入世間。名具足
方便住。治真俗身邊二見。及六十二見之障。六以心
空無礙名正心住。治寂用不自在障。七以煩惱無動
名不退住。治同行攝生不圓滿障。八以無功智現。清
潔無染。名童真住。治在鄽同事世間餘習智不清淨
[002-0021a]
障。九以法力自在。處佛儲位。名法王子住。治說法不
自在障。十以受佛智職。如輪王取四海水盛貯金瓶
灌太子頂方授王位。名灌頂住。治悲智不自在障。如
是十種對治皆一時一法一心一智無前後法門故
法雲地受佛智職亦名灌頂菩薩。其地位位皆相含
攝。但以治惑習氣慣練以漸而熟。故須建立次第諸
行位也。十方各萬佛剎塵菩薩同名法慧而來作證。
十方世界悉亦往證者。明十住。盡十方土。無異說也。


○梵行品第十六



梵此云淨。前信位中世間智見萬法。以願成為淨行。
此十住中以智觀察身語意及業佛法僧戒等十法。
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求其自性悉不可得。
令諸後學住無住之住。念無念之念。行無行之行。利
無眾生之眾生。不思不惟而知萬法。不造不作而亦
大功。是則廣興萬行而無行可得。名為淨行。行淨故
心淨乃至眾生諸佛國土無不淨也。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稱法界性無緣利物。而自成就無邊莊嚴。名為功德
言以佛果根本不動智不思議法界乘而發其心。故
志願解行。無分毫不與三世諸佛齊等。如小流入海
水性無別。如輪王太子。初生即具王相。故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故以種種譬喻極讚發心功德與法界虗
空等。言發如是心住如是住。非世言辯可籌量也。


○明法品第十八


[002-0021b]


明法者。增明十住智德志。樂使更進也。六通者十方
對現色身為身通。常聞十方諸聲而聲塵無礙為天
耳通。常見十方色象而色塵無障為天眼通。明知三
世因果為宿命通。徧知眾生心念為他心通。隨智徧
智諸法而無情欲滲漏之心為漏盡通也。三明者。宿
命天眼漏盡。亦名三明。此之通明稱性而通。稱性而
明非三乘行業報得之六通三明也。四無畏者。一切
智無畏。漏盡無畏說障道無畏。說盡苦道無畏也。十
力者。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一切至
處道力。宿命天眼漏盡力也。十八不共法者。身無過
失。口無過失。念無過失。想無過失。心無不定。無不知
巳捨。欲無減。精進無減。慧無減。念無減解脫無減。解
脫知見無減。身業隨智。口業隨智。意業隨智。智知過
去。及知未來現在無礙事也。住於深定不沉不舉者。
稱真理智。寂用自在。離於二乘滅盡定并色無色界
息慮禪。為不沉。亦離空觀并淨土菩薩留惑潤生等。
為不舉。也聞諸佛土悉願往生者。不出塵毛徧供十
方諸佛。非來往也。此上六品法慧說十住法門。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第四會十行法門升夜摩天者。此天知時分依空而
住。表證後依法空行行。知時應物。以智體徧周非有
來去。故諸會皆云不離菩提場而升也。天王化作蓮
華藏師子座者。法空智行無能所心。所作如化。名為
化作。無染妙行。含容眾善。無畏之智。恒處生死。以名
[002-0021c]
座也。莊嚴具皆百萬計者。比前會十千為升進也。四
種帳四種盖皆百萬者。四攝法四無量心皆無盡也。
嘆古十佛曾入此殿者。明十行理智與古無殊。此十
佛還是約行外進所成之號。前十住位須彌山頂所
嘆十佛。亦是隨位會古之號。明入位古今同也。


○夜摩天宮偈讚品第二十



十方各十萬佛剎塵世界外。有功德林等十林菩薩
各與剎塵眾俱從親慧等十慧世界。常住眼佛等十
眼佛所而來。各化作摩尼藏師子座坐者。以行蔭眾
生。如林廣多。眾鳥所歸。故皆名林。以行從慧生。故名
世界。以佛智眼觀根利生。故佛皆號眼。摩尼。此云離
垢寶。以智行無垢無畏名其座也。世尊從足趺上放
光者。明從十住足指之光。漸上足趺。表行行漸高也。
十菩薩各說頌者。各以自名下義發明十行法也。


○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菩薩入善思惟三昧。十方各過萬佛剎塵世
界。有萬佛剎塵諸佛同名功德林現在其前與之智
摩之頂者。以離沉掉心。觀察審定。安立法門。名善思
惟。了達心源無盡智行。同十方佛無盡福慧。為同名
佛來與智摩頂也。十行者。一以檀行自他喜悅名歡
喜行。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摩納婆。此云少年。亦曰
儒童。言不分別善惡老少。明檀行平等。二以性戒利
人名饒益行。三以忍行隨順名無違逆行。四以勤勵
自彊名無屈撓行。五以禪體恒明名離癡亂行。六以
[002-0022a]
妙慧張施名善現行。七以方便利生而無所著名無
若行。八以無功智現名難得行。九以善說法行名善
法行。十以智行誠諦必無謬誤。名真實行。如是十行
總是一時一智無次第中之次第也。十方各十萬佛
剎塵菩薩同名功德林而來作證。十方世界悉亦往
證者。明智行之體交參交徧。法爾如是十方同也。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十無盡藏者。一以信力誠證法行無怯曰信藏。此是
十行位中之信。非文殊覺首等十信之信。二曰戒藏。
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
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
三曰慚藏。仰慚諸佛。四曰愧藏。愧宿世惡。五曰聞藏。
以多聞慧說法利生。六曰施藏。謂分減施。竭盡施。內
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
施。七曰慧藏。世出世間皆無所有。而普覺悟一切眾
生。八曰念藏。正念諸法無諸過失。九曰持藏。持佛法
藏。恒不癈忘。十曰辨藏。以此十法總含無盡之法名
十無盡藏。成前十行之行。使無有盡。起後十回向法。
使更升進。令諸學士行門不滯也。此上四品十行法
門功德林為法主者。明萬行利生。是功德之林也。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第五會十回向法門升兜率天者。此天在欲界五天
之中。無下夜摩忉利著樂之心。無上化樂他化放逸
之行。欲界木六天。以四王天是忉利所轄。故曰五天。
[002-0022b]
而兜率為中。表十回向大悲行門。與理智均融不徧。
最後身菩薩所居。表雖在五欲之中。而於欲境無染
著也。世尊不離菩提場及須彌頂夜摩天而升詣者。
明智體無依無作而徧於十方。隨感應現也。遙見佛
來者。明從十行向十回向也。敷座請佛者。大悲赴俗
開敷眾善也。諸莊嚴皆百萬億計者。大悲行門無限
量也。有一百八十四箇百萬億種莊嚴具莊嚴寶座
寶地及虗空皆徧滿者。白法布教以為金網。妙行護
生以為華帳。尊貴智行覆生。以為寶盖。以忍為鬘。以
戒為香。戒中諸行以為粖香。觀照為樓。悲為宮。智為
殿差別智以為之閣。萬行垂被為瓔珞。四攝下化為
瓔珞四面垂下。引接滯溺為繒帶。法空以為座。法音
和悅為鈴。開敷道行為華。定心不動為幢。迴轉不滯
為幡。悅可眾生以為妓樂。頻婆帳。此云身影。此帳以
光瑩應物現影得名。寶悉底迦。是佛胸臆德相。此云
樂有。言有佛樂。方有此相。天牟陀羅即天鼓。以福智
大悲徧眾生界。故諸莊嚴滿虗空也。又有一百八箇
百萬億種色類部族或合掌禮敬。或持幡散供。或菩
薩眾中神天間錯。或天眾中雜諸八部。不依次第者。
明此位以智從悲。成大悲海。以無限徧周法界之行
於人天六道中一時等化。隨根授法。或次或超。或信
或住。或位階十地。或人天諸乘。非有次序也。次欲色
界諸天而不及無色界者。以無色定沉。不堪應化也。
又有十箇百萬億敘善根所生等者。明如是莊嚴皆
[002-0022c]
心行所成。不虗來也。先住兜率宮菩薩。雨出過諸天
供者。本位為先住。加行為新來。以諸供具從法身智
慧解脫知見而生。為出過諸天也。各各見佛如對目
前者。根本智相應也。古十佛曾入殿者。今古同也。


○兜率天宮偈讚品第二十四



金剛幢等十幢菩薩從妙寶等十妙世界無盡幢等
十幢佛所來者。以大悲行摧破眾生煩惱。而自無動。
故菩薩下名皆幢。以妙行利生。故世界上字皆妙。以
生死海中智果無傾。故佛號下字亦皆幢也。十菩薩
所表法者。一以施行無盡。又尊貴而不壞。為無盡幢
佛妙寶世界金剛幢菩薩。二以大悲無相戒風。悉吹
香具。令心平等。普得安樂。不被諸境所動。為風幢佛
妙樂世界堅固幢菩薩。三以忍體無著而白淨。勤勇
而不息。為解脫幢佛妙銀世界勇猛幢菩薩。四以精
進之行為世模範。不虧真理。發大智光。為威儀幢佛
妙金世界光明幢菩薩。五以禪門發起利生明慧。而
自體無垢。不虧本智。為明相幢佛妙摩尼世界智幢
菩薩。六以常然智慧。破虗妄而可貴。為常幢佛妙金
剛世界寶幢菩薩。七以方便居塵不污。而恒同事。為
最勝幢佛妙波頭摩華世界精進幢菩薩。八以智隨
願行自在利生。而無染無垢。為自在幢佛妙青蓮華
世界離垢幢菩薩。九以法力淨他。令入淨戒。成其差
別智明。為梵幢佛妙栴檀世界星宿幢菩薩。十以無
依妙智徧觀十方。自性無有。而不壞諸安立法。為觀
[002-0023a]
察幢佛妙香世界法幢菩薩。以香無形而普熏。象智
也。此十菩薩各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而坐。其身悉
放百千億光者。明以法寶處世無畏。而智光普照也。
世尊從膝上放光者。膝是起居迴旋屈伸自在之處。
表十回向在生死而恒涅槃。在涅槃而恒生死。自在
無礙也。各說頌者。各說一法共明十回向義也。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金剛幢菩薩入智光三昧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塵世
界有十萬佛剎塵諸佛同名金剛幢現在其前與其
智力加持及摩頂者。大悲智光照俗俱真以名三昧。
超勝前位。故過十萬剎塵世界。一切處智身無二。故
同名佛來。智與佛契。故佛加持及摩頂也。十種回向。
一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者。言法身無性。
智體無依。眾生無相。正行救護而無所作也。二名不
壞回向者。以性戒無成壞體。雖隨生死。不壞法身。雖
隨分別不壞無作。雖行諸行。不壞無依門也。三名等
一切佛回向者。以法忍無貪瞋癡業。諸所行願悉同
諸佛也。四名至一切處回向者。言法身智身願身行
身充滿一切世界而無去來。所謂圓轉世界。日月是。
流轉世界。江河是。側世界。如四王天住須彌山側是。
覆世界。胡蜂窠是也。五名無盡功德藏回向者。言以
無盡境界為一禪門。無盡眾生無明行相而為佛事。
承事無盡諸佛。遍知無盡諸法。而不壞無心。是功德
藏也。心相本無。大小計盡。身為智影。國土亦然。智淨
[002-0023b]
影明。大小相入。故云於一毛孔見阿僧祇佛出興於
世得入法無盡藏也。六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者。言依慧行施。以身肉手足國城妻子飲食牀座資
身具等六十一種皆悉行施。而恒回向隨順佛法。不
壞智身。成就通化。長大慈悲也。七名等一切隨順眾
生回向者。言以方便大悲觀諸眾生如影如象而行
惠濟。為隨順眾生。以眾生心差別。則剎土差別。故云
眾生不違剎。剎不違眾生。以三世無體。全是一際。故
云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現在也。八名真如相回
向者。言以大願興起無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羅
尼門大神通道力。令稱真自在也。九名無著無縛解
脫回向者。言以無依住智。調和大願。成就大悲利生
法力。觀諸佛剎眾生剎。如影如化。令普參入悉無礙
也。十名等法界無量回向者。以法界無中邊無造作
無來去無時分可得。而回向智亦如是不思議無限
量無礙自在。名為等法界回向。此十回向通徹前後
五位。但以慣習須安次第。若論脩行。當一時齊進。始
得成為佛住佛行佛回向佛地也。寶樹形如半月者。
以半月形飾其樹也。八楞妙寶者。八正道報也。寶威
儀者。以寶作菩薩形而威儀庠序也。寶化事者。此寶
能作化事。化作種種事法。是一智而行萬行之報也。
寶音者。以音可寶。非有質狀。皆明由願起行莊嚴佛
剎而普回向一切眾生。皆願得是寶嚴剎也。世界震
動諸天興供者。以得聞是大法。羣心喜動。而地天慶
[002-0023c]
讚也。十方各有百萬佛剎塵菩薩同名金剛幢來作
證者。明智會道同也。此上三品十回向法門金剛幢
為法主者。明大悲智行入生死海無傾動也。


○十地品第二十六



十地者。明如來普光明智以成地體。如經如是菩薩
巳踐如來普光明地。即大圓鏡智一切種一切智智。
十住十行十回向不離此體。而道力未充。更以十波
羅蜜十重進脩令其圓滿。名為十地。乃無升進中進
脩。無層級中層級。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自信自心佛
果。不成為地。十信初心。若無十地十一地之果。信亦
無成。以是始終無異之法。故十住十行十回向皆有
隨位進脩果佛號也。世尊在他化天者。此天依他起
化。居欲界頂。表為利他而脩十地功終道滿行也。不
敘世尊升往及敷座興供等言。亦不別立十方菩薩
國土及本所事佛者。明十地并後十一地伹取十回
向中理智大悲妙用蘊積。使德行功熟。更無異法來
也。金剛藏等三十七箇菩薩俱名藏者。表十地俱以
三十七助道法。助成智悲大願含容眾德。以滿無功
佛德用門。故名藏也。一人獨名解脫月者。是助道法
中得法清涼之行果也。悉從他方來者。明從十回向
法來也。菩薩名蘇利耶藏等者。蘇利耶此云日之照
用。俱蘇摩。此云悅意華。優鉢羅。此云青蓮華也。金剛
藏菩薩入菩薩大智光明三昧者。大智光明即是如
來眉間所放十地智慧中道之光。名菩薩力𦦨明。亦
[002-0024a]
是初會中如來眉間光名菩薩力智光。總是十地道
終智光。今今入三昧說十地道。還是此之大智光明。
以根本智成大悲行也。金剛藏說十地名而不辯釋。
解脫月三度致請。及佛眉間放光照及。然後說十地
行相者。明極果大法不輕授也。光灌金剛藏頂者。明
十地是一切智頂盡也。


初歡喜地者。以起廣大志樂深心生如來家。有多慶
悅也。發廣大志超凡夫地生如來家者。此同初住。明
五位法行雖廣。同是一佛智印一時同進之法。故十
地返成十住十行十回向法。非是別有法來。如從穀
生苗。苗還成穀。如彌勒還令善財却見文殊。明果不
離因中之果。論主頌云。前後五位加行門。不離十地
智悲起。是故十住初發心。發心即入十地智。猶如迅
鳥飛虗空。不癈遊行無所至。亦如魚龍游水中。不癈
常游不離水。如是五位行差別。不癈差別不離智。是
也。離五怖畏者。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
威德畏也。諸波羅蜜淨治諸地有總相別相同相異
相成相壞相者。如五位升進隨位安立十波羅蜜。十
菩薩十國土十佛名號。總是一波羅蜜中隨行成名。
一中具十。十中具百。五位加行具有五百。如是多義。
皆具一中。名之為總。其行殊途。名之為別。一智無二。
名之為同。隨行報殊。名之為異。能成別報。名之為成。
因果本虗。名之為壞。又三世久劫差別為別相。以智
普觀在一剎那為總相。隨業長短為異相。情亡見盡
[002-0024b]
長短時無為同相。智無依住為壞相。應根與法為成
相。自餘諸法一一皆具此六相門。又此六相互為主
伴。一相中有六相義。十玄義亦在此通。十玄謂同時
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
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
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表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
門。主伴圓融具德門。亦是其義。此之六相。闕一即理
智不圓。若人善見。得智無礙總持門。觀通世間一切
法也。以智明了麤細等世界者。有形為麤。無形為細。
如閻浮提多類雜居為亂住。四王天住須彌山側為
側住。胡蜂等為倒住。土居眾生只欲入。為若入。人等
身中八萬四千戶蟲居。隨人行動。為若行。水居眾生
一向流去。為若去。各依自業互容而住。為帝網差別。
即華藏世界也。憫諸眾生墮於邪見無明憍慢渴愛
諂誑慳嫉貪恚愚癡忿恨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之
十八種煩惱中不能自出。即生大慈光明智者。以此
十八種煩惱皆依十二有支為根。成八萬四千塵勞。
初住菩薩惡業邪見巳除。而習氣未盡。十行十回向
以法加治。漸漸微薄。初地正智增明。巳無慳嫉忿恨
嗔五種習氣。唯有見道隨行法執。其十三種煩惱。至
七地悲終智滿。方成隨願智用。然未為斷煩惱。以法
執現行。七地猶在。法執習氣。十地方無。十二有支微
習直至佛果方盡。以此安立五位十度十十治之。法
則相似。皆以初三波羅蜜治從纏出世之道。故善財
[002-0024c]
初及二三皆比丘表之。次三波羅蜜治出世間世間
之惑。即以彌伽解脫海幢表之。次方便願力三法。治
入世間中出世間令悲智自在。即以優婆夷仙人婆
羅門表之。次以世間出世間智悲自在。即以王女從
智生悲表之。五位進脩位位有此四種勢分。又五位
升進大意有六。一十住創生佛家。且除正使煩惱。二
十行治隨世現行習惑。三十回向起大願力和融智
悲。使世間出世間無礙利物。四明十地長養蘊習悲
智功圓。五明十一地普賢行滿。六明成佛位終如來
出現。如離世間品是佛果後普賢恒行。法界品即明
前後一部經之大體。如是差別行位總在初發心住
中。以是一時法也。見多百佛云者。如二地見多千佛
等。皆約地地中治習增明之教。均謂之多。則均是身
塵毛孔等周法界無盡之多。非三乘情計量也。多作
閻浮提王者。隨自脩證力勢之量為世間主。滿其行
願如後地作諸天王。俱明升進自在。均謂多作。則是
大率。非要必作。如作諸天。亦是第一義天。一切智天。
非十善業報天也。不離念佛法僧者。以法身智行為
治習之法則。毗盧遮那是佛。文殊是法。普賢是僧。自
性三寶無可離也。


二離垢地者。以脩上上十善性戒體離垢也。此菩薩
念十惡業是三惡道因。十善業是生人天三界至有
頂天因。上品十善畏苦脩真。是聲聞乘因。伏盡三界
煩惱入變化生死。有入滅定。經劫不覺。又上品十善
[002-0025a]
自覺緣生成獨覺乘。亦得變化生死。為根利故。回向
大菩提經十千劫。又上品十善。脩廣大願。心有限量。
是三乘中菩薩行因。唯上上十善脩佛果智。成普賢
行為最上乘。如是念者。憫眾生苦并三乘曲見。以上
上十善智對治欲界中隨纏煩惱。普令眾生得解脫
也。墮於邪見等者。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并惡慧惡欲
三界六道生死稠林。皆因邪見而起。故標為首。若明
諸見無體。諸見即是法界緣生。起唯法起。見唯法見。
隨智而見。即是佛知見也。隨逐邪道者。九十五種并
人天魔梵三乘聖人雖苦樂不同。未入法界圓門。皆
邪道也。入魔境界者。謂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也。
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湍馳奔激不暇
觀察者。欲等四流迅速逐境。從見起諸妄業。無暇起
觀調伏之也。我慢原阜者。謂憍慢。慢慢。過慢。卑慢。我
慢。增上慢。邪慢。七慢層積。如原上有阜也。具足一切
種一切智智者。加行熏脩所成為一切種。根本智即
一切智。又智即根本智所成差別之智根本智。由三
昧現。差別智則加行觀察力脩成。以明若不一一加
行。即根本智滯寂。與聲聲同也。


三發光地者。以脩色無色界八禪。善達世間禪體對
治三界障惑益令明淨。名為發光。以初地二地但治
欲界煩惱。而上二界息想住定障猶在。此地善達八
定禪體。得出三界智慧光現前也。脩忍波羅蜜者。明
三地三界業惑障垂盡。名為得無生忍。初住得佛智
[002-0025b]
慧生如來家。則十行十回向總得無生法忍。若論麤
細進脩。前三賢位以佛智慧調伏。名為伏忍。初二三
也。始是順無生忍。四五六地世間障亡。方名得無生
忍。七八九地。方名無功用寂滅忍也。八禪定者。有覺
有觀。離生喜樂。是初禪天定。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
二禪定。離喜住捨。是三禪定。苦喜憂滅捨念清淨。是
四禪定。超一切色想。住無邊虗空處。是空處定。超一
切虗空。住無邊識處。是識處定。超一切識處。住無所
有處。是無所有處定。超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
是非非想處定。此是三界頂。此地入法界無作大定。
雖脩八禪磨鍊三界習氣令智明淨。而恒隨順法性。
心無所依。心無所依是法界大定體也。此地神通自
在而不證漏盡通者。明普賢行中未滿本願故也。


四𦦨慧地者。以脩三十七助道觀門。觀自性無依。慧
光益明淨。重治欲界細惑也。得彼內法生如來家者。
以智返照。無俗不真。名為內法生如來家。以總相言。
則初住初地與此地一體無二。以別相升進言。則初
住以創開佛慧為生佛家。初地以智德神通得出三
界智為生佛家。此地達世間智與出世間智自在無
礙為生佛家也。三十七助道觀者。觀身內外空無性
相。觀受不在內外中間。觀心無住。觀法無我。名四念
觀。勤行此觀。名四正勤。心稱所觀得法無我。名四神
足。以得法無我故獲得信進念定慧之五根。以觀達
真不退為根。隨行不染。此五即為五力。隨境不退便
[002-0025c]
獲七覺分法。曰念曰擇法曰精進曰喜曰捨曰猗。猗
是心稱理義。曰定。以得此七覺分。便獲八正道。謂正
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語正業正命。善能分
別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見正見邪定正定邪行正
行品為正語。善顯佛智慧業。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名
為正業。普令人天外道世間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脫
皆回向一乘無依住智為正命也。脩欲定斷行者。以
四念觀有覺有觀。是欲定。勤觀四念。斷諸邪行。為斷
行也。依止厭等者。對治世惡法。是依止厭。性自無著。
為依止離。滅諸惡法。為依止滅。至無依處。是回向於
捨也。無畏者。謂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說障道無畏。
說盡苦道之四無畏也。不共法者。即佛十八不共法
也。六十二見者。謂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
如去非不如去。是過去四見。邊。無邊。亦邊亦無邊。是
未來四見。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是現在
四見。五蘊每蘊有四見為三十。三世五蘊為六十。總
斷常二見為本。共六十二見。若以四念等觀觀之。則
諸見總為佛事。為諸見無性。總是佛知見也。


五難勝地者。以無依無作自體之禪。善知世法無定
亂性。復以四諦十諦。并通世技妙能。重治色無色界
細惑。下地不如。為難勝也。善知四諦者。達苦體無。苦
無滅性。道無生性。則此四諦皆是聖諦。性無二也。十
諦者。俗諦。第一義諦。相諦。差別諦。成立諦。事諦。生諦
盡無生諦。入道智諦。菩薩地次第成就乃至如來智
[002-0026a]
成就諦也。為利生故。該習文字筭數圖書印璽。方藥
療治。淵才諷詠。妓樂談說。地中伏藏。日月星宿。鳥鳴
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等咸善觀察無錯謬者。以
得稱法性禪。妙用泛應。動寂自在。悉無礙也。


六現前地者。以般若波羅蜜善觀十二緣生。得十三
昧。故世間出世間一切智慧皆現前也。十二緣生者。
曰無明曰行曰識。此三為過去緣。曰名色曰六入曰
觸曰受曰愛曰取曰有。此七為現在緣。曰生曰老曰
死。此三為未來緣也。逆觀順觀十二緣生。達無生理。
教化眾生者。夫緣生之法。性自本無。眾生橫計。枉流
生死。備經諸苦。不自覺知。若能如理觀察。離諸妄見。
便得識種業謝。三界報亡。任性緣起。不沒死流。對現
色身。應根利物。是故諸大菩薩恒於法界無作自性
緣起大圓明普光智中。直以一切眾生生死海便為
一大道場。隨根隨時作佛事也。凡夫無智。執著於我。
行於邪行。積集增長罪行福行不動行者。罪行謂三
惡道。福行謂六欲天。及人等諸散善福。不動行謂四
禪四空天。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四果。并淨土菩薩
變易生死。諸不動行雖免麤苦。未具大悲。皆名邪道。
如是等類各隨自業積集增長。一乘菩薩積集增長
具佛悲智。成滿菩提。雖總十二緣生。乘緣各差別也。
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者。明雖有分別相似
生滅。了中虗無。如束蘆葦。其相雖有。而一一中虗也。
三苦者。迷境自性攀緣不息為行苦。觸受是苦。更加
[002-0026b]
貪戀及以憎嫌。苦更加苦為苦苦。從名色乃至老死
是壞苦。若觀緣生。情有理無。即三苦滅也。三解脫門
現前者。以達緣生無性故空。無自體故無相。唯有無
緣之悲故無願。曰空曰無相曰無願。是三解脫門也。
合空三昧者。空慧之定。與諸凡聖情無情合也。起空
三昧者。動寂自在也。


七遠行地者。以行方便波羅蜜入無量世界。入無量
教化眾生業。以前地中三空三昧現無量無作智慧
等眾生行普令徧周為遠行也。脩三空三昧不捨眾
生者。明雖證三空而大悲利生。非如二乘脩空。自惑
滅巳。不起智悲。淨土菩薩脩空滅惑願生他方。聞佛
教化。自力成巳。乃還穢土始利生也。雖畢竟滅煩惱
𦦨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嗔癡煩惱者。貪。嗔。癡。慢。
疑。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名為十煩惱。亦名十
使。貪嗔癡慢身見邊見。此六是根本煩惱。餘四皆從
此六生起。欲界四諦上各有十煩惱。并六種根本。有
四十六。色界除瞋。四諦上各有九煩惱。并六根本。有
四十二。無色界亦四十二。總一百三十。乃至八萬四
千。十使中前五名五鈍使。隨行事上數生習氣。為脩
道障。後五名五利使。以諸見不妄。理不現前。為見道
障。須陀洹斷見諦障盡。斯陀含阿那含斷脩道障總
未盡。阿羅漢斷三界見諦脩道二障盡。故不生三界。
三乘菩薩以空觀折伏三界十使十纏脩六波羅蜜
生於淨土。亦云色界上別有十地報生之天名摩醯
[002-0026c]
首羅。無明住地亦未斷盡。十纏謂無慚。無愧。眠。悔。慳。
嫉。掉。沉。忿。覆。此十纏隨十使起。亦與十使作生起因。
一乘菩薩從十信。信自分別心即不動智佛。以禪定
力起無作智。所有煩惱一時普印。頓同智體。無有三
世長短延促之相。亦無成佛不成佛之見。但以智行
對治諸惑習氣漸使微薄。此地。中一切煩惱全成智
用。故但為眾生而起滅煩惱𦦨也。此地念念滿足菩
提者。以總相言之。總是如來根本普光明智寂用無
礙菩提。以脩進別相言之。則有五十種隨行菩提。約
其大體但有五種。一空無相菩提。三乘一乘共得。但
大悲願行寂用不同。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此唯
一乘初發心住便成正覺。但以慣習淺深。安立十波
羅蜜五十重升進層級。三大願能起大智發生大悲
利生菩提。以由大願起智成悲。是諸法不自生。智及
願行俱無自性。是不從他生。法無和合。是不共生。要
因願起。是不無因。故云佛種從緣起。而三乘人或樂
空。惑滯寂。不入此宗。故八地無功智現。猶恐滯寂。以
願防之。四大悲能隨染淨不染不淨菩提。即此七地
以世間出世間智悲。入於世間同凡夫事。圓滿普賢
行門。雖同俗染。智無染性。如蓮華在水。性自無濕。故
恒處生死而生死恒寂。非三乘積行之所能知。五智
非萬行圓滿無作菩提。若總相門。智體不異。即初住
十總具。若別相門。則十住得一分同體智門。十行得
一分同體行門。十迴向得迴向大願和融智悲之門。
[002-0027a]
初地至六地以前三位規式。長養成就出纏大智。然
其慈悲猶是志願。此七地方始創居同俗。成就處纏
不汙大悲。然仍有無作有作二種習氣。至八九十地
悲智圓滿任物利生。無作方終。十一地所利眾生等
同法界。不為而用。不作而應。以普光明智與一切眾
生虗妄心體性無二也。如二世界一染一淨。是二中
聞難得過者。明六地純淨。七地純染。於二中間滯於
染淨。非以大方便神通願力難可越也。經云超二乘
者。此是譯師誤題聖旨。當云超過三乘。初住生佛家
來即超三乘。但以自力未全。如王太子雖超諸臣。猶
是王力。此地如太子長大。諸臣畏之。是自力也。


八不動地者。以任無功用智。不思不為而應通萬有。
神化無方。如空谷響。無心而應眾音為不動也。譬如
比丘具足神通入滅盡定分別皆息。不動地菩薩亦
復如是。得無功用念務皆息者。此約小況大。比丘神
通。即天耳等六通。與淨土菩薩名數相似。而廣狹不
同。以二乘通化不遍他方佛土。淨土菩薩得往他方。
此一乘十通。性自遍周十方剎土毛孔重重。以智自
在故也。諸佛現身三加七勸者。明自行無功所及。法
爾智現。如世帝王德備。自感鳳翔麟集。又若不起廣
大差別智業。恐同滯寂。故加勸也。此菩薩知諸眾生
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
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一一互作者。以
住無心想中現身同別悉自在也。知如來身有菩提
[002-0027b]
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
法身智身者。就如來身上自有此之十身。以菩提心
起願成身為菩提身願身。隨眾生所現為化身。十力
所持為力持身。福智萬行莊嚴為相好身。示現摧伏
諸我慢為威勢身。逐眾生情所欲為意生身。具足莊
嚴為福德身。體如虗空為法身。知無邊法為智身也。
善思量相者。任智所知。無情識也。共相不共相者。三
乘一乘共一無生相為共。有慈悲無慈悲為不共。又
凡聖一體是共。迷悟不同為不共也。虗空身無邊相
者。法身起智隨行所感差別相多也。童真地者。無功
用智始現。是初童蒙入於真智無過失也。生地者。無
功智無覺觀剌之所傷也。示成正覺者。入佛境界自
力所持也。有大勢力神通自在者。七地巳前是脩生報
業神通未得自在。此地無功智報業神通廣大自在也。


九善慧地者。位位第九為法師位。此地法力成就善
知眾法。說法自在為善慧也。如實知定。不定法行者。
如色無色界八禪是定。以有生滅亦是不定。三乘出
世寂滅是定。以有取捨亦是不定。一乘菩薩法界禪
是定。寂用自在故亦不定也。如實知隨眠稠林者。曰
欲受曰瞋曰有恚曰愛曰慢曰無明曰見疑。此七種
恒相迷覆智境。號之隨眠。以多障蔽為稠林也。受生
稠林者。一剎那中八百生滅同時起也。習氣稠林者。
以多生習氣盤結如林。此經五位法門皆是治習氣
之方便。如地前一分生如來家頓斷麤惑。地上漸治
[002-0027c]
習氣。故初地明觀世法。二地以戒治欲界惑習。三地
脩八定治上二界惑習。四地以助道觀重治欲界之
習。五地通世枝能以治上二界細惑之習。六地滿出
纏之智。七地入利生方便。八地無功現前。九地行成
任運。十地功圓佛用。總是治習法也。久遠隨行相者。
煩惱連環也。無邊引起相者。識種蔓延也。眠起一義
者。七種隨眠煩惱。現行十纏十使為起煩惱。眠為眠
之與起體無二性。故曰一義。十使中貪嗔癡慢為脩
道障。三地方除。餘六為見道障。六地出世智慧具足
方得除也。與心相應不相應相者。心與境合為相應
相。不與境合而妄緣之。是心不相應相也。無記相者。
空無相無性無作名為聖道。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
定。又四聖諦為聖道。脩於八禪入九次第定為正定。
九次第定亦名滅盡定。此之滅定約有四種。以四諦
觀識心滅現行煩惱。併智都滅。為聲聞滅定。以十二
緣滅現行煩惱。併智亦滅。為緣覺滅定。性相空寂都
無所縛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
娑婆。或以一分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無相
理滅為權教菩薩滅定。了達根本無明即是普光明
智。以此為體。位位增明。起諸願行至寂用自在。是一
乘之滅定也。二俱捨不定相者。正邪俱捨。無定無亂。
始應真也。此地為大法師以四無礙智說一切法者。
總辯法身平等自性之理。名法無礙智。能辯諸法總
別同異。名義無礙智。所說無謬。名詞無礙智。所說無
[002-0028a]
斷無盡。名樂說無礙智也。善守護如來法藏者。一乘
三藏三乘三藏及仁義禮智信。並是菩薩之所安立。
三藏即戒定慧。通一切法藏也。用菩薩言詞而演說
者。明佛為覺體。體無分別。所有出生滅度轉法輪等。
皆是菩薩事業。故演說用菩薩言也。眾財陀羅尼者。
陀羅尼是總持義。明法財世財咸具足也。威德陀羅
尼者。言持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令諸見者悉解脫也。


十法雲地者。大悲願力功終行滿。登於法王之位。以
大慈悲雲。於生死海雨法無盡。為法雲也。得一切智
智受佛職者。明元將一切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
脩行大體。分分脩習福德智悲並為成就此地根本
智悲之地。至此功滿墮在佛數。名為受佛智職也。得
離垢三昧者。明此地悉離染淨涅槃悲智功用不均
平垢。并下地智悲萬行未自在垢。又此地無功習氣
亦無。故名離垢自徧周定也。海印三昧者。以大智海
印自性圓明清淨無垢。印三世境界悉周徧也。一切
佛現前三昧者。明此離垢三昧與體性三昧並與一
切諸佛同一體性也。最後三昧名受職者。明此地智
滿行周。無作大悲任運處世。成就寂用無礙三昧王
也。受職定現前時有大蓮華忽然出生量等百萬三
千大千世界者。明智悲行滿。法合等用法界利生無
限量智悲報得。其華莖臺鬚葉種種莊嚴。皆是法身
智身萬行報果。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
眷屬。是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行遍一行善根報得。此
[002-0028b]
華是初說十信時普光明殿如來前所現之華。眷屬
華上諸眷屬眾是如來眉間毫中所出之眾。前是舉
果勸脩。此是智滿行終之果。大菩薩坐華王上。與華
相稱。是根本智。眷屬眾生諸華。是差別智也。此菩薩
處大華上從足至頂十處放光作諸事業者。明悲智
願行普周徧也。足下光照大地獄及閻羅王界者。極
增上惡業。如電激頃直往無王管攝極苦之處。為大
地獄。有王管攝小地獄為閻羅王界。明菩薩慈光無
處不遍也。其光還入諸佛足下者。前普光明殿如來
足下放光成其十信。今十地道滿而光還從佛足而
入。以明返果還因。時不移。法不異。因即果之因。果即
因之果也。十方佛放光來灌此大菩薩頂者。明此地
佛智創現與諸佛齊。而佛果智相印合也。知聲聞行
集者。觀世間苦空無常不淨皆磨滅法。脩二百五十
戒淨欲界苦。脩八禪知上二界業皆是無常。入第九
定身智俱盡。至有頭上擊鼓不復聞聲。又有厭患分
段身化火自焚。入變易生死。是聲聞集也。緣覺集者。
謂十二緣。此四諦十二緣。十地位內亦脩。法是一種。
而心量見道自逈別也。知眾生業化者。明眾生以自
煩惱造業。所有身形住處受用。一一皆自業力所成。
更無餘物能與之也。分別無分別化者。謂分別此無
分別之法。教化眾生使開解也。入如來身祕密者。於
身塵毛孔中現無量土無量身。無量示現成佛涅槃。
如是一事一時同異自在。十方咸然。總是如來普光
[002-0028c]
明智普應而無作也。知佛入劫智者。眾生業妄執有
時劫長短。菩薩以智方便破彼迷情。則長短相入。念
劫等也。入毛道智者。不定性眾生輕颺如毛。以方便
化令生信也。入示現遍行智者。一切眾生及九十五
種外道諸行悉與同事而轉化也。入示現逆行智者。
示作魔王惱惑行人。意使堅固。及行非道。無不利生。
如作阿闍王弒父事等。使知得道則業除也。世間了
知不了知智者。或令人了知是聖。或不令人了知是
聖是凡也。此菩薩一念頃悉能領受十方佛大法明
大法照大法雨者。十方世界出生法無不總知總解
為大法明。一切眾生根業好惡無有不見為大法照。
隨眾生根一時等雨法雨為大法雨。以智齊佛。故一
念頃悉能受也。此菩薩隨心念力神通德用悉自在
者。如人天六道一切眾生業報境界一依心造。此菩
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力。隨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時
自在皆悉知見。以稱性無依等虗空量普光明智體
周滿十方。以無性智。大用隨念。以不忘失智。隨念皆
成。以具總別智總別同異。成壞皆作。以廣狹大小自
在智化通無礙。以與一切眾生同體智。能變眾生境
界純為淨利。以自他無礙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
作一身。以法界離量智。能於毛孔廣容佛剎。以等虗
空無邊無方之智。而一念現生滿十方而無去來。以
如響智而能響應等現等眾生形。以具足圓滿福德
智。能與眾生同居而恒住妙剎。若非聖所加持。眾生
[002-0029a]
不見。如是智力神通。雖等虗空無體性。如隋意摩尼
雖性無能所無造作。而與一切眾境同色。非如虗空
但廣大而無用也。金剛藏菩薩入一切佛土體性三
支行恒處生死差別利生。為七十異名。總明八地九
地十地十一地乃至佛果位。而常不癈七地巳前三
空七覺之方便也。普賢菩薩入師子奮迅定而普眼
菩薩三入三昧渴仰求覔竟不得見普賢身者。普賢
以法身根本智。純成處生死中差別大智行門。常居
大行智海與一切眾生無邊想念齊興普用。如師子
奮迅時全身諸毛一時普震。名為大用定海。非可以
入出三昧求覔。而普眼雖登法雲灌頂位。猶是十地
前自利利多之普賢行。未是十一地後純處生死大
用之普賢行。故不得見也。佛言普賢現近我坐初無
動移者。明不離根本智而有大用也。普眼承旨即與
無量想念乃見普賢於佛前坐蓮華座。或從他方世
界相續而來者。普賢行身。猶如虗空。無造作無去來
無生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而無處所。如幻術
文字。求其體性了不可得。而想念之體亦無處所可
得。全體是普賢身。故興想念時即普賢現身時也。



自說十定名。普賢說十定用者。佛是根本定。普賢是
差別智用也。十定一名普光大定者。正智徧周。照迷
破惑也。云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坐此華
上。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
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
[002-0029b]
世界者。明法身無相理。所現世間報境及世間法。皆
如影像重重不礙也。云羅睺阿脩羅王本身長七千
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出其半身須
彌山齊。然不壞本身相者。言脩羅尚爾。何況菩薩了
心如幻。了世如夢。而不能現本法界自在神力也。二
名妙光明定者。以根本智為體。如幻智為用。以根本
故多入一中。以如幻故一現多境。一多自在。自他相
入為妙光也。七金山日影喻此定者。七金山即十地
品末所列。除雪山香山須彌山耳。重重影現。喻帝網
身土互相涉入。不住不離。若住則不能相入。若離則
無相可入。若住世間內。則不能身包世界。若住世界
外。則不能徧入世間也。光色世界者。日月星是帝王
宰輔人眾共業所化。以有天住其中。故名世界也。三
名次第徧往諸佛國土定者。以智用自體徧周。即神
通徧周。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自無能所造作也。四名
清淨深心行定者。以無量供具供無量佛。然於諸佛
出興入滅如𦦨如幻了不可得。雖則如𦦨如幻。然見
佛聞法。皆憶持不忘。而普為眾生說如是法也。五名
知過去莊嚴藏定者。一念中入過去不可說劫中佛
出興國土莊嚴次第法。亦根本智中具差別智也。如
歌羅邏入胎時一念間識則托生者。歌羅邏此云薄
酪。初受胎相。喻極速也。六名智光明藏定者。能知未
來一切劫中佛出現等事一念悉含諸剎為藏也。七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定者。悉入十方悉見諸佛教
[002-0029c]
化莊嚴事也。八一切眾生差別身定者。一身入定多
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一多自他同異皆自在也。九
法界自在定者。一毛孔中虗空無大小量。即與無盡
虗空等。故於一毛孔中入定。自然能知一切世間及
世間法悉盡無遺。以稱法界智無小大內外量也。香
山頂上無熱惱池流出四河。東名私陀入震旦達于
東海。即此方黃河之源。南名恒伽即恒河。入南印度
達于南海。西信度河達于西海。北縛芻河達于北海
者。池表菩提心。四河入海表四智河入佛智海也。十
無礙輪定者。明悲智願行神通道力滿眾生界。無有
休息。不離一念。遍入三世。不離毛孔。等周十方也。伊
羅鉢那象王住金脇山窟中。知帝釋意。即於窟沒。於
天上出。於象身化作種種樂具載帝釋王。至園游觀
復自化身與諸天同其形相而共娛樂。帝釋欲還復
作象身載送還宮。而於窟住者。伊羅鉢那此云香葉。
窟旁多香葉樹。故名其象。金脇山即第一金山之脇。
此喻菩薩雖入佛位。同於諸佛。終不棄捨菩薩度眾
生行。如象王雖能化身同於諸天。而常不失象王本
身。為釋王天之所乘也。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通者。從十八定起十種不思議因陀羅網境界無
作無礙利生自在神通。一以盡知諸心。名他心智神
通。二以盡見十方。名天眼智神通。天即第一義天一
切智天之天。非如阿那律但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
[002-0030a]
掌中菴摩勒果三乘天眼之天。三以盡知過去。名宿
住智神通。四名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五以盡聞十
方名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六以不動本處而徧十
方名住無體性智神通。七名善分別一切言詞智神
通。八名現無數色身智神通。九以差別智用。名一切
法智神通。十以不癈大智大悲利生大用。而恒在大
定。名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如光影之應現也。


○十忍品第二十九



十忍者。以神智通達而成十種法忍。一以聞佛所說
不驚不怖名音聲忍。二以深冥法性。隨順了知。名順
忍。三以諸法都寂。智照湛然。名無生忍。四以諸法生
起而無起相。名如幻忍。譬如以巾幻成一馬。巾喻法
性。原非是馬。幻術喻業惑。用有體無。馬喻依他起法。
相有實無。故馬生即是不生。馬即是巾。諸境界相全
即智體。故名如幻。五以境無境相。名如𦦨忍。六以知
無知相。名如夢忍。七以聞無聞相。名如響忍。八以現
無現相。名如影忍。如水中月不漂不沉。喻菩薩同世
遷流不漂生死。證真寂滅不沉涅槃。故名如影。九以
有無有相。名如化忍。譬如化人非凡非聖。非有非無
非世間生。非世間滅等。故名如化。以如化忍。了諸法
相悉皆如化。十以菩薩智行無依無住。無障無礙。不
可破壞。無有限量。名如空忍也。十定十通十忍皆普
賢說者。以此三法是十一地等覺位中入生死海方
便大悲一德之功用。亦是五位菩薩所共脩習無前
[002-0030b]
後無窮盡法門。故屬普賢也。


○阿僧祇品第三十



阿僧祇品繼十定十通十忍之後者。以十定十通十
忍巳滿十一地行。自阿僧祇品至如來出現品凡八
品。總明佛果中三業廣大自在法也。此廣大數法并
隨好光明法為佛果二愚。而佛自說者。明雖入等覺
位。若不能以智眼知此廣大數法。及隨好功德多少
之量。則猶有此二障。故名二愚。唯佛差別智滿。方能
洞了。故佛自說。此廣大數法是佛心業自在法門。故
心王菩薩問也。洛叉此云億。俱胝此云兆。此方黃帝
算法自一至十百千萬億兆京垓𥞑壤溝㵎正載。凡
二十三。從壤巳去有三等數法。其下者十十變之。中
者萬萬變之。上者億億變之。此品用上等數法。故云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等。直至不可說不可說轉。凡
百二十大數以為一終者。長行述能數之數廣多。偈
頌顯所數之德無盡。總明佛果普賢行願虗空不可
量。劫塵不可比。廣大無限。世數莫及矣。


○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



此品舉佛壽命自在。而心王菩薩說者。以佛心王之
命。隨根延促。任物自在。如根本智無生滅長短來去。
佛壽命亦無生滅長短來去。而隨物長短也。


○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此品舉菩薩住處亦心王說者。明佛以菩薩攝持世
間之行住於諸處。住處雖有所依。化行無方不至而
[002-0030c]
住持自在。故屬心王。震旦或云真丹。亦云支那。此云
思慮。以此國人多所思慮。即禹貢內地。迦葉彌羅即
罽賓國。清涼山文殊與一萬菩薩同住。即五臺山。舉
閻浮提人中海中諸處。餘三天下例然。經文闕也。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不思議法者。想心不及為不思。名言不及為不議。明
佛身口智三業廣大自在。任性徧周。不為而應。非情
識所思慮議論也。此品以大眾思惟佛十種不思議
法。而青蓮華藏菩薩知其心念。舉佛國土身眼耳鼻
等三十二種普周法門。告蓮華藏菩薩者。青為五色
之首。以根本智圓明無染名青蓮華藏。以差別智一
切無染名蓮華藏。以佛三業廣大之用一業演十為
三十。以三十積不離真俗二諦為三十二。以此三十
二種。一一演十。成三百二十種因陀羅網互參法門。
意明佛三業大用真俗三法百千萬乃至不可說至
此皆滿。故佛號兩足尊。以青蓮華藏表真智。蓮華藏
表俗智。故此二人自相論說自巳不思議廣大法門
凡三百二十種也。毗舍闍是鬼趣。此云噉精氣。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十身相海者。三十二相屬化身佛。以形色言。八萬四
千相屬報身佛。以定慧言。此無盡相海屬十身。以是
佛之廣大利生徧周圓滿普賢無盡大行。報得十華
藏世界微塵數莊嚴福相身。故名十身相海。還是普
賢說也。初舉頂上三十二種寶莊嚴大人相者。萬善
[002-0031a]
根海皆以三業二智為體。故感招報相之首以嚴佛
頂也。通頂及身略舉九十七種大人相者。以能淨三
界九品煩惱。於九品煩惱上各成十波羅蜜行海。故
報生九十種大人之相。以七覺助道方便。共成九十
七種大人相也。九品煩惱者。欲界一品。色界四禪四
品。無色界四禪四品。是為九也。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隨好光明者。隨是無依止義。是佛自果無依大智清
淨功德所成相好光明。以阿僧祇品因終。隨好果極
故。皆佛自說。又好劣於相。而有如是難思之用。則相
之用彌更難思。恐物不信。亦須自說。以寶手表法身
妙慧性光引接眾生。故告寶手菩薩也。舉為菩薩時
足下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中有一光名清
淨功德。阿鼻地獄眾生蒙光息苦生兜率天。聞天鼓
出聲種種勸誡。及說種種真實懺悔。心即解脫。得十
地者。如佛化身三十二相有八十種隨好。今佛十華
藏世界塵數相。則其隨好彌多。故略舉一好。一好伹
說其劣。故舉足下。足下一好復有多光。其四十種光
表信住行向四位智行之光。以十地但成四位之功
不別有法。故不及之。佛之果光復不可說。故舉菩薩
因光。因中多光但舉其一。以是離垢無依智印所成。
而普照自在。為圓滿王。為清淨功德。地獄眾生以宿
親近善友脩十信心。以不專修還作惡業隨極苦獄。
以宿信種不壞。光及其身。以光威力。息苦生天。若無
[002-0031b]
信種。縱有光照。亦不覺知。復因信力及毗盧遮那菩
薩三昧中無作自在妙慧之力。得聞無形天鼓無作
妙聲諸所勸誡。諸所實相懺悔法門。頓滅罪障登十
地也。八萬四千煩惱者。十煩惱中一一互參具十。成
一百煩惱。受想行識及意為五蘊。此一百煩惱一一
具有五陰。成五百煩惱。色聲香味觸為五塵。五蔭緣
於五塵互為主伴。成一千煩惱。皆以末那識與六識
相因而造。成為七千。以三世流轉相因。則三七成二
萬一千。貪行多者二萬一千。嗔行多者二萬一千。癡
行多者二萬一千。貪嗔癡等分者二萬一千。是為八
萬四千。以一念成。則三世俱成。一煩惱成。則八萬四
千煩惱隨成也。諸天子承天鼓教知恩報恩。持諸香
華供養毗盧遮那菩薩。蒙香眾生亦得消滅八萬四
千煩惱。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乃至見其盖者。種金
網轉輪王恒河沙善根。住此轉輪王位放大光明眾
生遇光皆得十地者。明隨好光明種種利生廣大自
在。初諸天子聞天鼓說法得十地果。二以見其華蓋
得金網轉輪王位。而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塵數世
界教化眾生。亦是十地。三以眾生遇此輪王放光亦
得十地。此三種十地齊等法門。各與塵數多類同時
類成。總是一隨好中一光之力。餘好餘光所有力能。
彌更多也。此之光明神通自在者。此中雖不論神通。
然大智現前。大悲大願法爾應得神通變化。以為利
生權便。如人十善生天。亦得天中通化。況菩薩也。
[002-0031c]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普賢行者。一行徧一切行而恒不雜。一切行即是一
行而恒不殊。如錦眾縷成文。縷縷色異。縷縷皆錦。非
是錦外之縷。亦非縷外別有其錦。此品繼隨好光明
者。言既有極果性智之光。必有處俗之行。理行體徹
方成不二自在之門。故普賢說也。菩薩於他菩薩起
一念瞋心即成就百萬障門者。以瞋興道甚相違背。
令諸菩薩慎防護也。略舉一百障門云作惡神惡鬼
障者。以得一分求道之念助成勢力。故隨惡神鬼中
怒不可當也。知眾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無
心。自他障絕。即自心與眾生無二。以此能知他心。乃
至諸佛妙理。亦以無心契同。無自他遠近。即智徧十
方而無來往。即對現色身應根說法。即一身多身。相
入自在。故曰少作功力疾成正覺也。十方各過十不
可說佛剎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剎塵數同名普賢菩
薩。各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佛所來此作證。十方一
切世界悉亦往證者。普賢無盡無二之行。至此皆滿。
故同名普賢來此作證充滿十方。處道謙和為普勝
世界。能破自他憍慢及諸煩惱號之普幢。雖居生死。
不與染俱。名為自在。普賢大行法則皆同。故云於一
切處悉演此法也。頌云佛說眾生說及以國土說三
世如是說種種悉了知者。明普賢之行盡三際徧十
方。若自若他若凡若聖。一一宣明。無隱覆也。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002-0032a]


如來出現者。以文殊是法身妙理根本智慧之門。普
賢是差別智行大悲之門。若無普賢。則理智滯於空
寂。若無文殊。則諸行入於無常。須此二門參徹。方名
為佛。五位進脩至此。二法圓滿。自佛出現。如善財參
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行滿。便見彌勒如來。亦
是此義。故如來於眉間放中道果光。入性起妙德菩
薩頂。令問自佛果極至頂法門。又放口中教光灌普
賢口。念說自佛果極差別萬行智悲圓滿之法。性超
妙德是文殊別號。從十信以來皆亦游履文殊普賢
二法。但以至此和會方熟。然法界中。時不動。智不動。
行不動。法會常然。是故從說十信以來。或升天表法。
或身徧十方。終不離普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剎那際。
而此品自果巳終之法。還於普光明殿中說。如善財
參彌勒佛後。却見初友文殊。却入普賢身中是也。如
來出現有十無量法。第一有十種出現因緣者。一以
大千興造。喻佛出現眾緣所成。二以洪霪大千。喻佛
出現法門廣大難知。三以雲雨無從。喻出現機感而
現無所從來。四以大雨難知。喻非大機不知。五以大
雨成敗。喻滅惑成德。六以一雨隨別。喻一味法。隨器
差殊。七以勝處先成。喻佛勝緣先濟。八以事別由因。
喻佛德殊由智。九以四輪相依。喻佛慈悲負載如地。
方便隨器如水。十力能持如風。無依無礙則如空輪。
十以大千饒益。喻佛利生德別而皆被也。第二有十
種身者。一以虗空周遍。喻法身周徧十方。法身無身。
[002-0032b]
無所去至。無去至故。無所不至。二以空無分別。不礙
顯色。喻智身無著無礙。不礙利生。三以日光饒益。喻
威勢身隨機大小皆蒙法利。四以日光等照。卑處光
遲。喻菩提身平等隨應。而機小者得益恒遲。如初成
正覺身日。先照菩薩山王。是菩提身義。五以日益生
盲。喻莊嚴身處處潛益。如生盲人雖不見日。起居食
息猶賴日光。喻極苦處佛慈潛及。如隨好光明息地
獄苦是莊嚴身義。六以月光暎蔽星宿。隨時盈缺現
諸淨水。人人對目。喻意生身圓迴等住。心澄佛現。無
向無背。是圓迴義。隨宜脩短智體恒然。是等住義。七
以梵王普現。喻化身無心普應。八以醫王延壽。喻力
持身盡未來際。九以摩尼利物。喻福德身嚴剎利生。
雨寶利貧是嚴剎義。十以如意寶王除災滿望。喻願
身。眾生得見。滿其願望。此即十地中十身但不次耳。
第三有十種音聲者。一以人天等異。萬類齊聞。名隨
類音。以風雲雷電雨形聲各隨世界差別喻之。二名
隨樂音。以降雨滋別喻之。三名隨根解音。以天女妙
聲喻之。四以化不失時。根熟必聞。名隨時音。以梵聲
及眾喻之。眾即當根熟義。五名無生音。以響聲隨緣
喻之。六名無主音。以劫盡唱聲喻之。七名甚深音。以
降霔難思喻之。八名法界音。以眾水一味喻之。九名
無斷音。以天鼓開覺。喻佛徧入法界化無斷絕。十名
無變音。以權含實。如雲含雨。故以漸降成熟。喻佛雖
隨宜說。而實智無變。此十圓融一味是圓音也。第四
[002-0032c]
有十種心者。心是知名。如水是濕名。佛知全如。如外
無智故。佛知全智。一以虗空無依喻無依成事智。二
以法界湛然喻體無增減智。三以大海潛益喻體均
益生智。四以蘇竭龍宮中大寶能生海內諸寶。喻佛
用興體密智。五以日藏等四寶變消海水。喻佛滅惑
成德智。俗典謂沃焦石能消海水。或測度而知。或見
寶不辯。以為是石。又謂注尾閭壑。此但見其消以名
之耳。六以虗空含受喻依持無礙智。如云懷六合於
胸中。而靈照有餘。鏡萬象於方寸。其神常虗。即是此
義。七以藥王生長喻窮劫利樂智。八以劫火盡燒喻
知無不盡智。九以劫風持壞喻巧令留惑智。十以塵
含經卷喻性通平等智。謂無不具有佛智慧德相等。
此十圓融略顯智相寄顯佛心。未盡佛心一毫。故更
應以無量無礙等知佛心也。第五有十種境界者。上
明能知之智。今辨所緣之鏡。二俱無量。有如函盖。所
謂一切世間境界。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
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礙
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虗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
界。此十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也。第六有十種
行者。前明智境無邊。今彰運用無盡。一以契如成行。
為真如行。二以情亡為法界行。二以鳥所飛空。喻非
量行。心彌虗。行彌曠。終日行而未曾行。四至十。文顯。
其金翅劈海喻即智之悲。日月無思喻悲不失智也。
第七有十種成正覺者。一謂智與理冥。能行不二。二
[002-0033a]
謂印現萬機。即海印三昧。三謂性相甚深。言所不及。
四謂得四法界量等三論。以諸事理。即我所證。彼尚
即我。等之何難。是以聖人空洞無像。物無非我。會萬
物以為之我。其曰眾生量及一切剎一切法一切三
世量等。即是事法界。真如量法界量等。即是理法界。
無礙界量。即事理無礙法界。一切願量一切行量。即
事事無礙法界。是名四法界。五謂佛及眾生同一無
性。故得皆成正覺。妄性本虗。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
今始成。眾生不如是知。故須佛化。六謂成佛不成佛
法界常然。如世界成壞。虗空無增減。七謂成佛如化
人化心化作如來。非可思議。八謂現一廣大身。一一
身悉亦廣大等。九謂毛含法界。如理而含。亦如理而
徧。故無非佛身。十謂如自心念念成佛。一切眾生心
亦念念成。以諸佛成佛即此心也。第八有十種轉法
輪者。謂能轉之心。所轉之法。所得之果。能詮之教。所
顯之理。此五體性寂寥。終日言而未曾言。六謂觸言
皆輪。七謂即用而寂。八謂一即多而無主。九橫則無
遺。十竪則無盡。用而恒寂。故喻書字普入一切事一
切語等而無所住也。第九有十種般涅槃者。般是入
義。涅槃是圓寂義。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
性。妙絕相累為寂。轉化既周。安住秘密。為物示滅。是
涅槃義。一謂體性具常。二謂德用圓備。三謂出沒常
湛。四言其體不遷。如日現水。水濁影滅。五謂示滅妙
存。六謂隨緣起盡。七謂存亡互現。如幻力持經劫。或
[002-0033b]
有事訖便隱。八謂大用無涯。以寂無動故無所不動。
盡未來際恒作佛事。九謂體離二邊。身若是實。則不
可滅。身若是虗。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彼無。由非
實故。起滅無恒。非虗故能無不現。無方故感處即形。
十謂結歸無住。不住生死而不舍眾生也。第十有十
種見聞親近者。此十善根不出智斷恩之三德。服少
金剛。是喻智德。少火燒多。是喻斷德。藥王徧益。喻恩
德六根皆益。末舉業重眾生見聞不信。亦種遠益。如
罵藥還靈。罵沉還香。罵佛猶勝敬諸外道。如䟦陀婆
羅等罵常不輕。千劫受罪。罪畢還遇常不輕化度。罵
尚終益。況於深信解行悟證。慶幸可復言耶。此法門
不入餘眾生手唯除生如來家法王真子。若無真子
此法門不久散滅。如轉輪王無正太子。王滅之後王
之七寶七日之內自然散滅者。明三乘無利生悲智。
皆名餘眾生。若無大心凡夫信樂悟入。則眾生界佛
種斷絕。法不流通。故不付囑諸大菩薩。而流通乃仗
大心士也。會中大眾皆得一生記者。明自既得果而
所化之眾皆亦三世見亡。見如實法。同一體性。為得
一生記也。此經有三終因果者。初會是佛自分五位
因果一終。第二會直至八會此品是學佛之士信及
五位進脩因果一終。十會法界一品。是善財脩證為
世榜式五位因果一終。是為三終。如下九會離世間
品是成佛後恒利世間普賢無盡之行。故出現品遂
付囑流通也。
[002-0033c]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第九會還於普光明殿說離世間品者。普慧以五位
法與二百問。普賢所酬二千法門。是成佛後純用利
生普賢常行。與初會中佛自普賢行功用相似。故初
會中亦普賢為法主。善財參學巳畢。却入普賢身中。
亦是證入此之法門。夫法界中成佛不成佛俱不可
得。但法界虗空界眾生界無盡。則普賢行終無有盡。
此之大行三世十方諸佛一道齊同。其間示現脩行
成佛乃至涅槃。總是普光明智中普賢之行。故還於
普光明殿說。以成佛亦一念成。說教亦一念說。人間
天上一時頓印。故升天諸會皆云不離普光明殿。而
此品還序始成正覺之時。離世有二義。世間性空是
為性離。行成無染是為事離。以悲無不智。故世無不
離。常在世間。未曾不出。智無不悲。故離無不世。常越
世表。無不游世。是離世義也。二百問者。初二十句問
十信行。次二十句問十住行。次三十句問十行之行。
次二十九句問十回向行。次五十句問十地行。後五
十一句問因圓果滿行。此品是成佛後利生常行。而
復致問如此。以是一念頓印之門。一念該一切念。一
切念。念念體同。以故圓融行布同別自在。此經四翻
六位。初會約信分。二會至八會約解分。此約行分。法
界品約證分。是四分。而四分皆六位法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纂要卷中
[002-00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