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0 華嚴經疏注-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四入第六十七經下卷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四師子嚬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迴向文六。初
依教趣求。】
[104-0895b]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游行之所捨施日光園中。」


【準律尼之頭陀。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勝
光。令其善根徧法界之園苑故。並皆即智。故有光
明。】


「說法利益無量眾生。」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見依報六。初無漏林
樹。】


「時善財童子即詣彼園普熏十方無所障礙。」


【無漏法行而建立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思之。

二八解泉流。】


「園中復有泉流陂池彌布其底八功德水。」


【謂輕冷濡美。淨而不臭。調適無患。】


「具足盈滿優鉢羅華芬陀利華徧覆其上。」


【△三敷法空座。而隨法嚴異。】


「無量寶樹周徧行列寶鐸徐搖出妙音聲。」


【上標。下列。】


「或有樹下敷蓮華藏摩尼王藏師子之座。」


【後結。】


「其一一座各有十萬一一皆具無量莊嚴。」


【△四雜明諸嚴。】


「此大園中眾寶徧滿光明普照如梵王宮。」


【萬行非一故。
△五出其所因。】


「爾時善財童子見此大園福德善業之所成就。」


【△六明果用自在。】
[104-0895c]


「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不可思議威神力故。」


【△二見正報四。初總明徧坐勝德顯彰。】


「爾時善財見師子嚬申見者不空如婆樓那天。」


【婆樓那者。此云水也。以其能滿人之願故。然水天
之義。義味不空。則未詳所以。】


「能長一切眾善根芽所說法門亦各差別。」


【△二別明所徧演法。各異有三十處。分三。初十六
為八部人非人等。】


「或見處座淨居天眾為說法門名無盡解脫。」


【先有七處為天。一為淨居天。說無盡者。治彼那含。
求盡身智故。】


「或見處座諸梵天眾名普門差別清淨言音輪。」


【二梵王普應。伹於巳眾。廣及三千。為說普門。則無
不應。梵音清妙。但是世間為說。法界勝流。方為淨
妙。】


「或見處座他化自在天為說法門名菩薩清淨心。」


【三他化天。令得出世淨心起世自在故。】


「或見處座善變化天為說法門名一切法善莊嚴。」


【四化樂。樂具莊嚴。不及善故。】


「或見處座兜率陀天為說法門名心藏施。」


【五施歸。如來藏心。則真喜足故。】


「或見處座須夜摩天為說法門名無邊莊嚴。」


【六徧嚴法界。方盡時分之樂。】


「或見處座三十三天為說法門名厭離門。」
[104-0896a]


【七釋天。躭欲甚故。】


「或見處座百光明龍王名佛神通境界光明莊嚴。」


【八龍。能通變耀電降雨莊嚴故。】


「或見處座諸夜叉眾為說法門名救護眾生藏。」


【九夜叉。性好飛空害物故。】


「或見處座乾闥婆眾為說法門名無盡喜。」


【十乾闥婆眾。能奏樂喜樂。故上三亦四王眾。意存
八部。故闕南西。】


「或見處座阿修羅眾名速疾莊嚴法界智門。」


【十一脩羅。善幻為莊嚴故。】


「或見處座迦樓羅眾為說法門名怖動諸有海。」


【十二迦樓羅。動海怖龍故。】


「或見處座緊那羅眾為說法門名佛行光明。」


【十三緊那羅。是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著故。又頭
有一角。亦云疑神。令同佛覺。離疑光明故。】


「或見處座摩睺羅伽眾為說法門名生佛歡喜心。」


【十四摩睺羅伽。多瞋毒故。上來八部。除却第八并
第十及夜叉眾。摩睺羅伽約對治說。餘皆約隨便
宜。隨其世能轉入出世故。緊那羅眾。通此二義。】


「或見處座無量百千為說法門名殊勝行。」


【第十五一座為人。人多行不善行。設行仁義亦非
勝故。故令起出世勝行。】


「或見處座諸羅剎眾為說法門名發生悲愍心。」


【十六一座為羅剎。則是非人。亦治多殘害故。
△二
[104-0896b]
有二座為二乘。】


「或見處座信樂聲聞乘為說法門名勝智光明。」


【聲聞智劣故。】


「或見處座信樂緣覺乘名佛功德廣大光明。」


【緣覺修福。止百劫故。緣起智光。未能忘緣故。
△三
有十二座為菩薩。文三。初為地前。】


「或見處座信樂大乘眾生名普門三昧智光明門。」


【說定慧之光。
△二為地上。】


「或見處座初發心諸菩薩名一切佛願聚。」


【初發心者。證發心也。發十大願故。】


「或見處座第二地諸菩薩為說法門名妙華藏。」


【華謂十種平等淨心。故晉經云。淨心華藏。華藏者
以真俗雙修。於難得勝。為因含藏故。】


「或見處座第六地諸菩薩為說法門名無礙輪。」


【△三一義常等覺。】


「或見處座執金剛神名金剛智那羅延莊嚴。」


【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故。既為等覺而說明。此位
非小。言迴向者。約寄位耳。他皆倣此。
△二總結多
類聞法發心。】


「善財童子見如是等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四總顯所因。釋成自在。有二。初由能化具般若。】


「何以故此比丘尼無數百萬般若波羅蜜門。」


【△二由彼所化根巳熟。】


「此日光園中所有菩薩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104-0896c]


【△二設敬三。初覩勝發心。】


「時善財童子見師子嚬申我當右繞無量百千帀。」


【△二放光攝受。】


「時比丘尼放大光明普照其園眾會莊嚴。」


【△三正申敬儀。】


「善財童子即自見身善財童子合掌而住。」


【△三問法。】


「白言聖者我巳先發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巳法界三。初標名體。】


「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得解脫名成就一切智。」


【同佛智故。
△二徵釋其體。】


「善財言聖者何故名為成就普照三世一切諸法。」


【一念普照故。
△三辨其業用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明通用二。初辨用所依。】


「比丘尼言善男子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


【謂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論第八
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體即如如。如體本寂。真智
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有其二義。一徧知三世
一切事故。二對於種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
實故。以即權之實智。契即事之實理。故一切三昧
皆入其中。】


「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


【又由王三昧體無不徧。故意生身隨類能成。
△二
[104-0897a]
辨能依業用。】


「往十方一切世界我即為說般若波羅蜜。」


【△二明其智用。】


「善男子我見一切眾生知法如幻故。」


【又前即差別智用。今即無分別智用。故觸境無取。


△四謙巳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成就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


【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


「此國有城名寶莊嚴。」


【逆隨世行。能生無盡功行藏故。】


「中有女人名婆須蜜多。」


【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巳下入六十八經。


△五婆須蜜女。寄無盡功德藏迴向六。初依教趣
求二。初依教成益。】


「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思惟觀察見諸法性。」


【謂由聞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種益。一得見
實法性益由前實智故。】


「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一切菩薩業圓滿願。」
[104-0897b]


【二得權智之益。由前窮三世差別智故。
△二趣求
為位四。初專心尋覓。】


「漸次游行至險難國處處尋覓婆須蜜多女。」


【△二淺識致。】


「城中有人不知此女有何等意而求此女。」


【逆行難知故。不自疑者。貪順於悲。障行劣故。不同
前二。又於前二。巳調伏故。此中不疑。
△三深智讚
教二。初讚。】


「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於女色中所有淨想。」


【△二教示所在。】


「善男子婆須蜜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


【市者喧雜北主。於滅自宅。即畢竟空寂。謂在欲行
禪處。喧常寂故。在市廛之北等。
△四依教往詣。】


「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巳歡喜踊躍往詣其門。」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見依報。】


「見其住宅廣博嚴麗十大園林以為莊嚴。」


【畢竟空中。無德不具。故廣顯具嚴。
△二見正報。】


「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遇斯光者身得清淨。」


【具有主伴德用。
△二敬問。】


「爾時善財前詣其所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授巳法界三。初標名體。】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


【凡夫染欲。二乘之人見欲可離。菩薩不斷貪欲。而
得解脫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為
[104-0897c]
究竟離欲之際。
△二正顯業用二。初身同類現。】


「隨其欲樂而為現身隨其樂欲皆令得見。」


【△二以法益生。】


「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


【十種三昧。皆隨受欲便宜。得斯甚深三昧。
△三得
法因緣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種何善根而得成就如是自在。」


【△二答。】


「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以一寶錢而為供養。」


【一寶錢施者。有二義。一寶而能捨。故得離貪。二一
錢雖微。以菩提心故。成斯自在。】


「是時文殊師利童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謙巳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善度。」


【無一善根不度。到於究竟處故。】


「中有居士名鞞瑟胝羅彼常供養栴檀座佛塔。」


【鞞瑟胝羅。此云纏裏。以義當包。攝塔中。包攝一切
佛故。或云攝入。攝諸善根。入平等故。常供佛塔者。
諸善根中。斯為最故。未詳何緣。偏供此答。有云。以
此答中空有栴檀之座。為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是
一理。】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104-0898a]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六鞞瑟胝羅。寄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六。初依
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游行至善度城。」


【闕無念法。
△二見敬諮問。】


「詣居士宅頂禮其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授法界四。初標名。】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般涅槃際。」


【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槃之實際故。故出現
品云。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
△二顯體。】


「善男子我不生心言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謂心契實際。知佛常住。
△三釋其外疑。】


「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


【並如出現品辨。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
佛。
△四顯其業用二。初辨用所依。】


「善男子我開栴檀座得三昧名佛種無盡。」


【佛種從緣起。佛緣理生。見理湛然。見佛無滅。以佛
化身。即是常身法身故。】


「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一切無量殊勝之事。」


【亦是證前不涅槃義。舉現見故。
△二問答境界。】


「善財白言此三昧者諸菩薩眾悉亦如是。」


【△四謙巳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104-0898b]


【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修菩薩道即說頌曰。」


【以大悲菩薩眾尊重故。偏加於頌。】


「海上有山多聖賢彼當示汝大方便。」


【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死海。而住涅槃山
故。即南印度之南。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七觀自在菩薩。寄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善友。名
觀自在者。三業歸向。必六通赴緣。攝利難思。名觀
自在。由此能。徧隨順眾生。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
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
義。又觀自在者。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此云
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然
梵本中自有二種不同。故譯者隨異。而法華經觀
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若具三
業攝化。即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二
身業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念
觀音者。以語業用多故。又人多稱故。今取義圓。故
云自在。然觀則能觀。通一切觀。世是所觀。通一切
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觀。即所救一切機也。若云自
在。乃屬菩薩能化之用。文中但有五段。闕第六禮
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處處求覓此大菩薩。」
[104-0898c]


【△二見敬諮問。先見有三。初見勝依正。】


「見其西面。」


【西方主殺。顯悲救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


「巖谷之中泉流縈映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二彰見之益。】


「善財見巳歡喜踊躍合掌諦觀目不暫瞬。」


【以得勝念。熏自心故。】


「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


【引至究竟。同於佛故。】


「善知識者一切法雲便即往詣大菩薩所。」


【△三友垂讚攝。】


「爾時觀自在菩薩安住如來智慧光明。」


【大悲深厚。隨順受故。
△二敬問。】


「爾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稱讚授法二。初讚。】


「菩薩告言善哉善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授三。初標名。】


「善男子我巳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二總顯體相。】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一切眾生相續不斷。」


【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以同體悲。故云平
等。相續不斷。即是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
濟無遺故。
△三廣顯業用二。初約普門。以顯業用
二。初總明。】
[104-0899a]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以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


「普現一切眾生之前。」


【下與眾生同體大悲故。普現即普門示現。然大聖
久成正覺。號正法明。示為菩薩。義言等佛耳。
△二
別明普現之義。】


「或以布施攝取眾生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有十一句。方法華經三十二應。乍觀似少。義取乃
多。彼三十二應。但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

二約大悲行。以顯業用。為救諸怖畏故。於中三。初
離世怖。有十八種。】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離熱惱怖離迷惑怖。」


【上三約煩惱。即是因怖。餘皆約果。】


「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


【縛殺貧三。不活開出。此下皆五怖中事。】


「離黑闇怖離遷移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


【上約所離。
△二即能離因。】


「復作是願願諸眾生皆得免離一切怖畏。」


【念即是意。三業皆益故。
△三進大心。】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令進大心。方能究竟離二死怖。
△四謙巳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


【久成正覺。尚不失謙。】


「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104-0899b]


【△二指示後友二。初後友人會。】


「爾時東方有一菩薩。」


【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方證故。】


「名曰正趣。」


【正法徧趣。化眾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


「從空中來。」


【智體無依。方契如故。】


「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


【意表如依。妄惑顯故。】


「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


【以定慧足。除雜慧故。】


「一切皆以眾寶莊嚴然後來詣觀自在所。」


【同前會者。意顯不離。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又以智
會悲。成無住故。
△二前友指示。】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以在此會。故闕禮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