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14 金剛三昧經注解-明-圓澄 (master)



金剛三昧經註卷第三
明會稽顯聖寺沙門 圓澄 註


「入實際品第五」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不受一
塵故大眾得所非得不捨一法故不妨以方便導
人又不受一塵則問答無門不捨一法故無問自
說。】


「於是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本利深入可度眾生
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利不俱順不順說非同非異
相應如說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無令可眾挹彼
虗風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五
空出入無有取捨何以故諸法空相性非有無非無
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非彼有無凡聖
之智而能惻隱諸菩薩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印前菩薩得所無得即是本覺利行乘此利行可
度眾生如現前大眾根利時熟當以無說為說無
化為化無修是修無得是得直如良馬見鞭影而
行不待多說若如來滅後根鈍時非當如正法種
種方便而說之也若五濁鬬諍之時純是邪見鈍
根當順不順說順則方便不順則種種呵斥呵斥
即是逆化順即是正化正則權實並施逆則惟權
[003-0235b]
無實何以作如是三種說葢根性萬差故非同不
可一槩本覺一致故非異不可永棄故當順其相
應方便逗化故曰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情即
是邪鈍智即是利根惡世雖鈍亦有可化之眾無
令可眾虗過無益眾庶雖則不等而菩薩運慈等
以神乳而孚育之世間出世間住即是世間相非
即是出世間相洞了五空無有取捨何以無取捨
以法相空無自性不屬有無而亦非不有無無決
定性故不住有無豈凡夫權位聖賢之智而能測
哉能知是利即是菩提。】


「爾是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即從座起前白佛言
尊者如佛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云何五空而不
取捨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
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
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則入三
空。」


【三有者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六道者地獄餓鬼畜
生天人阿修羅欲有名五趣雜居地總收五處色
有即色界無色有即無色界三有廣被四生六道
統具二十五有同是真心中影像非有非無非不
有無三有六道是世間義法相名相則舉世出世
間如是名相皆依識心而有分別內窮心識本空
則外之名相何有雖云三有六道名相心識一切
皆空而空亦不可得何也諸佛為度眾生文字詮
[003-0235c]
表目之曰空然空不自知為空有不自知為有以
稱性法不可得故何取捨之有。】


「大力菩薩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
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
道斷不可思議。」


【空相亦空上所謂三有六道等空空亦空所謂空
不住空也所空亦空者能所皆空也所說空等雖
無能所等相而不無真空之性實而非虗但非文
字語言所到故謂之不可思議也。】


「大力菩薩言不無真實是相應有佛言無不住無有
不住有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非
以有無而詮得理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
無名之名不無於名無義之義不無於義。」


【菩薩問不無真實是相應有云何復說三有六道
等相是空佛答無不住無有不住有其間必有真
性之所建立若非真性能有能無而法法無性彼
彼不相到不有應是無以無不住無故不即住無
不無應是有以有不住有故不即住有然非有無
何以詮表其理而示諸後人而真實性中雖無名
義然亦不無名義故難思議也無名而能名無義
而能義釋成法性不思議也。】


「大力菩薩言如是名義真實如相如來如相如不住
如如無如相相無如故非不如來眾生心相相亦如
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
[003-0236a]


【名不自名因名詮義義不自義因義顯名既互無
自性即真實如如所言如來者亦應惟名以如不
住如同於有無名義以如中無相相中無如非如
非不如故是如也而眾生心相相既是如心豈不
如故曰無別境也。】


「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
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
境虗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


【眾生心性本淨猶如寶鏡本來如是垢積穢生便
不明了心染情垢便有三界猶如病眼別見空華
似有外境究竟虗妄非離眼而別有亦非眼中本
有皆病為謬眼病若除空本無華三界萬法皆由
妄心所見似有外境究竟諦觀非離心而別有亦
非心中本有若了妄心本空則如如無別也。】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三
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
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菩薩內無眾生
三性空寂則無巳眾亦無他眾乃至二入亦不生心
得如是利則無三界。」


【菩薩領前心外無境之意謂境由心染而起若心
在淨境則不生佛印可其解也心不生境猶鏡之
不生山河也境不生心猶山河不來入鏡也雖各
各不相到而騰輝弄影皆鏡之功由鏡之所現也
心境雖各各不相生而能見所見莫不皆心之幻
[003-0236b]
現也心若不幻則無所見印其心在淨則境不生
矣以不生故內不見眾生無善性惡性無記性外
無境故則無他眾得如是利用何三界之有。】


「大力菩薩言云何二入不生於心心本不生云何有
入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理入者深信眾
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
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巳無他凡聖不
二金剛心地堅住不移寂靜無為無有分別是名理
入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於所有處靜念無求
風鼓不動猶如大地損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根
不取不捨菩薩心無出入無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
為入菩薩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虗棄
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真性即是理不異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此言
體同也而復不一者此言位別也釋不異之義若
不異者則佛及眾生應無差別以位不齊故言不
一若謂此性生佛共同則應一人成佛則一切皆
成皆成則不名不一若不成則不名不異佛謂理
雖無異事則不同諸佛證窮法界等一清淨眾生
為客塵所翳自障不入不得不異佛知無異故欲
使眾生斷障得入故說真性之理不異如是開示
使知生佛異與不異一與不一了然明辨能信自
性不出不入時中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者如
鑛中之金不得因緣鍊制終不見金故不無者鑛
[003-0236c]
中決定有金故非同頑石之無也凡夫隨事順取
則自他宛然諸聖順理逆觀則自他俱寂以俱寂
故不見凡聖之二以不見故則住金剛心地也行
入者即逆事把守也以把守故心不傾倚事乃心
之影像了影即是自心之像不為外境所動以了
境無處所故了境無處則心不攀緣故曰靜念無
求也譬如風能鼓動萬物不能動於大地境風能
動一切凡夫而不能動於金剛心行人也何以不
能耶凡有心則能動是菩薩了心非心彼外境豈
能動也然守往不動則落二乘不能化利眾生是
菩薩雖則了心不動以不壞慈悲能熾然常動救
度眾生所謂聖人無巳而靡所不巳也理入無生
行入無相無生無相故不取不捨離取捨故心境
如如當體湛然非出非入何為無出理性無生故
何為無入事行無相故猶如寶鏡內無所出外無
所入而形影斯覩了然不昧也以不昧故法相不
空何故不空以心中具足法性出生功德雖則具
諸功德而心剎那無生故非影前塵空故法爾如
是非造次也。】


「大力菩薩言云何非心非影法爾清淨佛言空如之
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
心有為不相應法非心無為是相應法非所現影非
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何以故義無
如故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
[003-0237a]
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菩薩如
是淨法非生之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


【空如法者空乃真如之體如乃真如之用如是體
用非能所之法非能故非心能主非識能別非所
故心不能使非無故非空非有故非色有為者是
世間相應於出世間為不相應無為法相出世間
為相應於世間為不相應真如體用非世間非出
世間故有為無為皆不預也凡所見色即是見心
心不自心因色顯發究心無處則影亦非有真如
體用無聲臭故非相之能顯非言之能示非自性
則非體非差別則非用非相即非境非義則非理
何也真如義中無有如名無有無如非無如有此
二句於真如中遞互生起各無自性惟有名字何
以惟名根理之法非理非根根即根境理即義理
根境非相義理無生故皆不有二者既非諍論何
有如是淨法即真如無生無相之體用非生心動
念而法為之生非起意滅除而法為之滅故所謂
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在
各人自肯得旨為妙也。】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獨成不
羇不絆不聚不散不生不滅亦無來相及以去相不
可思議。」


【領前開示之意皆不可思議也不合者領前不共
之意不獨者領前不一之意不為煩惱所羇不為
[003-0237b]
五欲所絆不聚者內無所積不散者外無所緣葢
真理虗玄非心思言識之可得也。】


「佛言如是不可思議不思議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
不異心心本如故眾生佛性不一不異眾生之性本
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無動故一
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因緣性相相
本空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
本不生緣本無故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
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
無之相見惟心識菩薩如是心法不無自體自體不
有不有不無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何以故真如
之法虗曠無相非二乘所及虗空境界內外不測六
行之士乃能知之。」


【前文理入行入非心非影菩薩解不可思議而如
來恐在會之眾推在聖賢分上自甘絕分佛謂即
如來不思議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何以亦如是
耶葢真如界中絕生佛之假名皆是自心之別號
故無異也以無異故眾生佛性即如來之性不一
不異眾生之性無生滅即真如之性無生滅也何
也三乘所觀生滅與不生滅如同水火不相和合
一乘頓觀當其生滅即不生滅生滅者相也能生
滅者性也於真如分中無能無所一本無有以真
如無動則亦無靜靜乃寂滅之性動乃生滅之相
二者等觀真如何有若執無有則落二乘斷見不
[003-0237c]
妨緣起起即無起動即不動以真如不守自性則
隨緣變現以真如不壞自性能不變隨緣以因緣
性相性本空無故能圓融自在凡夫不了真如如
是於能緣所緣能空所空不知本無惑心妄現而
安知現本不生如空華幻影當其現處本來無有
心生妄惑則一切皆有心契真如則一切皆無空
王者即虗空之性廣大自在喻之為王而虗空無
乎不在求其處所了不可得而凡夫之心虗妄分
別謂有處所安知真如之相相本如如本來無有
無有之相皆由眾生惟心所見不無自體法從心
生也無體則法無所依自體不有心從緣現也緣
散則心亦不有無與不無皆非言語所到以真如
之境非二乘所測也。】


「大力菩薩言云何六行願為說之佛言一者十信行
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迴向行五者十地
行六者等覺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十信者楞嚴云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
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
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
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
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
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
[003-0238a]
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
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
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
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
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
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阿難是善男子以真
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
發心住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
方得無留礙名脩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
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
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
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
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
列灌頂名灌頂住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
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
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
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
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
行如是乃至十方虗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
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咸
[003-0238b]
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
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
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
成佛事巳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
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
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
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
地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
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
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
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
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迴向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
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
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巳心
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
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
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
世第一地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
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𦦨慧
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
[003-0238c]
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
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
巳往脩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脩習位慈
蔭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此經一乘頓教頓
圓佛體不同纓絡惟取楞嚴為准以金剛三昧與
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涅槃佛性同體異名故也。】


「大力菩薩言實際覺利無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實
際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


【佛說本覺利行無出無入六行之士有修有證是
二者甚不相應未審欲入實際以何心法得入佛
答我說本覺利行是體是因六行是行是用由用
達體達體則因亡因亡則無證無得即此無證無
得心無涯際是入實際義無別有際也。】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其智無涯無涯之心心得自
在自在之智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輭心眾生其心多
喘以何法御令得堅心得入實際。」


【由六行而入實際入實際則功行兩忘如如在定
心智無涯誠如聖訓若凡夫心喘入定猶難何能
入于實際未審以何法御耶但凡脩止入定有四
位一風二氣三喘四息至息道綿密方得入定爾
今凡夫之輩雖離風氣猶有喘追故請法以御之
也。】


「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
[003-0239a]
大風鼓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
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以禪定故心則無喘。」


【內外使者即五十一心所用分內外心能使物即
是如來心隨物使是名凡夫滴瀝猶言積集也心
隨使流積集萬法容內心海猶海之內百川也以
八識具含無始種子大風者即六塵境界大龍者
即心王也此心靈變自在喻之如龍故楞伽云八
識如大海六識境界風七識波浪生義同若能修
止止久則喘除喘除則息道綿密攸然入定住定
則無喘此必然之理也。】


「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
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
入如是地即入實際大力菩薩言三解脫法是何等
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佛言三解脫者虗空解脫金
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心者心如理淨無可不心。」


【虗空解脫者即是法身猶如虗空充塞十方無乎
不在無形段可得非邊表可求金剛解脫即是妙
有猶如金剛入泥入水不為污損般若解脫即真
空破一切幻有故是三者非一非三而亦即三即
一故名不可思議也心如理淨者智契真如非生
非滅非有非無非垢非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實
謂文言道斷心思路絕古人所謂去無汝用心處
是也。】


「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佛言心事不二是
[003-0239b]
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
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住二
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故雖無法服不具持波羅提
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
住二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心即是理事即是境心境如如是名不二內即是
心外即是境捨事從理謂之入以理就事謂之出
以如如故不二不二故常住一相無得無失事得
理融謂之一理隨事變謂之不一若事若理皆從
淨心流入也能如是修觀之人不住二相謂有無
生滅事理染淨等相也以不二故非真非俗超然
住虗空地不假法服不具持戒而直入菩薩乘逈
超二乘也此名初心正覺佛華嚴謂初發心便登
正覺思益謂未得果而聖義同自迦葉以下諸大
祖師皆住此地所以僧問南陽忠國師曰和尚所
證法身與三世諸佛是同是別師曰汝問因中法
身耶果上法身耶曰某甲愚蒙不知乞和尚開示
師曰若問因中法身老僧與天下老和尚三世諸
佛如水注一瓶水更無少欠若問果上法身老僧
未夢見在從此發信由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乃
登妙覺故曰後當滿地成佛菩提今人不識此位
將謂悟道便同果佛高推聖境自甘絕分不即發
心者哀哉。】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
[003-0239c]
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
至沙門宜應敬養。」


【所言出家者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無明
家前文雖不出家不出三界無明家也不住在家
巳出世俗家也此非出家非不出家者所謂未得
果而聖也何則若悟真如實際之理無生無相心
獲安樂巳受如來衣蔭不但人天之敬仰沙門亦
應敬養如龐居士流又沙門者佛之通稱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著如來衣入
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一地如是之人心超二乘
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印釋前解為是心越三界名入涅槃不在剃髮入
法空處名著佛衣不在披緇登正覺名坐菩提座
不在道場也。】


「大力菩薩言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為不見
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於彼空
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得覺酒
消始悟方脩是行後得佛身如彼人者從捨闡提即
入六行於行地所一念淨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
鞞䟦致度脫眾生慈悲無盡。」


【彼一地者即初心正覺之地及與真如性空之海
實大心境界非二乘所得見也如來印解非二乘
全無但為三昧所醉暫時迷失定醒發心還得佛
地如是存用觀想之人從捨闡捨一念發心即入
[003-0240a]
六行一地者即圓教初信心地亦是乾慧地慧與
佛齊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從是發足脩行六行以
臻妙覺如斯亦由漸而入何稱頓教大心此菩薩
一念淨心決定明了同金剛力不同三乘漸機上
地下惑自相猶豫而不明了者比一獲巳利即運
慈悲普度眾生所以不同二乘也。】


「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
仰佛言為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
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
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諸集滅定不離三佛而
發菩提三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三寶不失威儀於
彼沙門不無恭敬菩薩彼仁者不住世間動不動法
入三空聚滅三有心。」


【二乘持持犯作止之戒大乘不持非謂不持性戒
也沙門不敬仰內契平等不敬功德天不厭黑暗
女兩皆棄捨也佛答彼說戒者實無戒可說為眾
生有十不善故教其捨不善而修於善有種種慢
故勸其捨慢而脩謙敬為心識擾動猶如大海波
浪令修戒止止其煩動而住清淨故說持戒如彼
存用觀修八識海澄不為八風所動何更持戒八
識即心九識即性波浪即七識風即六塵是人七
六不生巳入滅定不必更滅雖不更滅而亦不起
滅定廣作佛事故不離佛而發菩提心無相不礙
于相於中道心中超然順入三寶一體雖無可敬
[003-0240b]
而亦不違於敬也。】


「大力菩薩言彼仁者果滿於足德佛如來藏佛形像
佛如是佛所而發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滅三
有心不居寂地不捨可眾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彼能如是存用造觀於一念便稱滿果以能隨順
三佛故足德佛即報身佛如來藏佛即法身佛形
像佛即應身佛一念圓現三佛發菩提心不壞化
儀故持三戒不違法身故不著事滅三有則不住
世間不居寂地不住出世間以應身如幻如化故
於世出世間無所住著不壞慈悲故有可度之機
隨應說法不調地者無調不調即無功用行非三
乘思議之境也。】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前說偈言。」


【大力菩薩啟問何以舍利弗說偈耶蓋此品標名
入實際品菩薩既入實際分無可贊身子乃二乘
之人表第二義門又謂之傍贊也二乘極多何以
身子獨贊寧有意乎以此實際之理非智慧莫能
彷彿也。】


「 具足般若海
 不住涅槃城
 如彼妙蓮華
 高原非所出
 諸佛無量劫
 不捨諸煩惱
 度世然後得
 如泥華所出
 如彼六行地
 菩薩之所修
 如彼三空聚
 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說
 來所還復來
 具足然後出
 復令諸眾生
 如我一無二
[003-0240c]
 前來後來者
 悉令登正覺」



【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以三諦三境圓融照了不偏不倚是名具足此述
一品所談圓融之義以圓融故不住生死不住涅
槃二邊不住亦非離生死而別求涅槃即生死即
涅槃雖不住生死而不礙出生入死度諸眾生不
住涅槃而亦常受安樂不為煩惱所污故如妙蓮
華即染而淨也如是圓融智慧非二乘所有如蓮
華非高原所出也然是智慧諸佛非造次而得無
量劫不捨煩惱度盡世間眾生然後乃得如彼泥
華上以法合喻此以喻合行菩薩度世以何為行
釋云惟此六行是其所行六行為所行以何為得
道惟彼三空是道如來於此六行三空經劫修習
我亦當如佛誓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一生乃至無
量生來此世界化利眾生具足智慧然後自出三
界我願如是令法界一切眾生各各亦同此願使
前後來皆登正覺。】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議汝當於後成菩提道
無量眾生超生死海爾時大眾皆悟菩提諸小眾等
入五空海。」


「真性空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薩道無有名相三
戒無儀云何攝受為眾生說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佛
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為汝宣說善男子善不善法從
[003-0241a]
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
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
杜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身子智慧第一一席所聞便解真性空義於性空
中於菩薩道無名無相前云六行是菩薩所行三
空是菩薩所證乃得無相有二義故一者自證法
不可得故無相二者不通他解上地下惑不相知
故無相道無名相而戒豈有實儀耶既無儀範可
依欲化眾生將何攝伏佛答實無名相定儀可得
善不善法皆依自心之所幻立若能了心無有則
無名無相若不能如是悟心則觀意語分別何以
故心外無法法從心生心之生法先由意語一念
不生外境何狀故曰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一處有
二一者緣真放心無為一味修止天台謂體真止
而有多種分別具如止觀二者緣俗繫念佛名或
持呪誦經故曰制之一處則無事不辦修止則止
無所止緣佛則念無所念無念則不計有無無止
則不起分別不分別則一尚無名何三之有一三
不辨則常住真如住真如故六道門杜三用者即
空假中也此答菩薩道無名相義。】


「舍利弗言云何四緣如順三戒具足佛言四緣者一
謂作擇滅力取緣攝律儀戒二謂本利淨根力所集
起緣攝善法戒三謂本慧大悲力緣攝眾生戒四謂
一覺通智力緣順於如住是謂四緣善男子如是四
[003-0241b]
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於一處則不可求善
男子如是一事通攝六行是佛菩提薩婆若海。」


【作乃有作以戒有作為性故擇謂擇善如是應作
如是不應作等滅惡以如是力用捨為緣律儀則
作止持犯善惡對待得名攝善則菩薩本事不假
對待以一味善根集福為緣本慧者菩薩根本智
慧非安排而得此自利之德自利既具復須利他
普運大悲濟度眾生若不度生墮二乘道一覺者
即本覺即中道法身神通出假即解脫智燭幻有
即般若是三者順如而住用答三戒無儀上二句
是別此一句是總總別相收不出自心是四大緣
詮表示人不無其名究竟實際本來無相以不住
事故雖不住事用時了了故曰色裏膠青水中鹹
味也若離自心求其名相則了不可得一事攝六
行者則一心備具六位也何止六行善不善法從
心化生則世出世間何所不該六行是因薩婆若
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曾有外乎自心者耶。】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
超於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繫是大力觀是觀覺中
應具三十七道品法。」


【不住事相者不著有為也不無功用者不礙有為
也不著有為即真諦不礙有為即俗諦真俗不二
以真空法性為體圓融並運以竝運故成就四德
超越二我證大安樂心亦不執安樂是大力觀即
[003-0241c]
前大力菩薩所問之觀是觀應具道品領解不無
功用之全也。】


「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多名一義不
一不異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
義無文無文相義真實空性空性之義如實如如如
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過三苦海。」


【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是道品名雖多而義
惟一心心無二用故不異次第不同故不一以文
字詮表有三十七數究竟實理法不可得何以不
得真如性空之中非文非義以無文故文言道斷
以無義故名第一義空惟文與義皆從真空性中
流出真性如如以如如故具一切法也。】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
如實之義不可言說今者如來云何說法。」


【如佛所說文言非義而真義無說未審世尊以何
說法若一向稱實而應常默然若一向方便分別
又墮文義於此兩難取信所以問之。】


「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
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
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
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
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如無
無有無有於無如無有無有無於有有無不在說不
[003-0242a]
在故不在於如如不有如不無如說。」


【法本無說以眾生在生死之間不能出離故於不
可說中方便為說佛所說義語非文者如人實到
北京其所稱述皆是真實眾生所說文語非義者
如人道聽途傳凡有所說皆是虗妄以未到故佛
所說義既不同於世語有何實義以外道所說斷
常所襍是名戲論凡夫所說秪知世間不信出世
間是名虗妄三乘所說互成得失秪名方便而佛
之說實空不空非空即有空實不實非有而無有
無非即應是中道而中亦非中三者不著故無處
所既無處所以何說如如如而說以真如不屬文
字不屬語言故不涉有無故不計得失不著凡聖
故說亦如是也下數句說如如如說意以真如中
無有對待之名因有無對待說無有之無以治之
有無既去無有於無如真如中無無而真如中有
亦無有眾生著二邊故流浪生死佛所說法令其
不住二邊故說中道如如究竟絕言如亦不有雖
則不有度眾生故不無如說。】


「舍利弗言一切眾生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
得至如來如來實相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
實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
所翳捨離妄心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二者
思位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別隨意顯現
所見境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
[003-0242b]
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時先以智導
排諸障難出離蓋纏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
取捨極淨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性
空大五者捨位捨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
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虗心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
所是至如來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
從其本處。」


【梵語一闡提此云信不具從不具信心巳來一念
發心便捨闡提於中經何等位到如來地佛言有
五信者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信
當其首信有十種分別要而言之不出自信身中
有真如種子雖有種子為妄所障不得顯現又信
所障非他皆由自巳意言分別若了意言境界何
有思者即十住信者從聞生信思者由思發解解
知境界皆由意言非是本識何以非耶以本識中
非法即非文言亦復非義文義俱非何能所取捨
之有脩者即十行由解發行起心修觀心觀同時
觀能破惑惑破則智生智生則出障離蓋矣行者
即十迴向回巳向他不著巳求故離諸行地自行
巳圓故不動決定捨者即十地捨凡入聖捨凡則
不住有捨聖則不住空惟空與有皆從正智流出
調停眾生有無變易各適機宜不令空棄是謂大
悲悲而云大者無緣慈悲等視群有不揀冤親不
起愛見常稱如相不生能度之相若生能度之相
[003-0242c]
其相不稱真如雖則常不違如為度眾生於正等
菩提虗心不證何以不證菩薩心量無邊誓不捨
一眾生故不見處所者不見有生死可捨不見有
涅槃可證如是修行是至如來如來實相上如來
是果報佛下如來是究竟佛善男子說雖有五莫
不皆由自性本覺逆觀而入非從外得若化眾生
當依自悟建立施設也。】


「舍利弗言云何從其本處佛言本來無本處於無處
空際入實發菩提心而滿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
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本來無本則心不自知處於無處則道無方所緣
空入實入實則非空非不空雙遮雙照是為滿成
聖道也不得非不得用喻空際入實之意空不可
執故云不得手把空時巳有一拳之空故云非不
得喻於修道本自具足分無可得故云不得由客
塵障故斷障出纏乃證菩提故云非不得。】


「舍利弗言如尊者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
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
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呪是大
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


【在事先者一念未生前也一念未生即是本覺妙
明本然利用一剎那無生相可得一剎那無滅相
可得是為寂滅即此寂滅是真如義以如如故能
總持萬德寂滅是不生不滅義雖不生滅不礙熾
[003-0243a]
然生滅是為不可思議也能解此真實空性即是
摩訶般若解此者一念能超一切障礙是大神呪
能破一切無明長夜是大明呪真性空理惟佛能
證是無上呪世出世間無與比並是無等等呪。】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
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
諸影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
性空故非有非無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
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佛以二如是證者一以印其得在念先一以印其
能總持萬德得旨念前一切結漏一念燒滅所有
諸法趣於真空是趣不過者是知真空乃平等中
之最平等者雖則真空不妨具含萬德莫不皆從
流入等覺三地望前為行布地由初地而至十地
者中間即是等覺地望後即是乾慧地故曰至等
覺巳是覺方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妙覺三身即
法報化是三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圓融自在故
稱為妙九識名白淨識即真空之異名得旨念前
便與真空相應於相應中若因若果皎然明淨無
有一切妄想影事是法者指第九白淨識是根本
性不屬因緣本來如是以根本智天然任運其間
非動非靜何以非動非靜以智依體現性體既空
則用處常寂以常寂故非有無可及為度眾生權
目為空稱性所談則空亦不可得前身子問三戒
[003-0243b]
無儀云何攝受眾生此中告云若化眾生令其觀
入是義。】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有頂。」


【流者類也其類有四所謂凡夫流外道流二乘流
大乘流此中不住諸流者不住凡夫外道流應離
四禪者不住二乘流而超有頂而入大乘流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
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
等故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是如非復彼
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巳寂滅寂滅
即如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
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義義故善男
子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凡夫外道所有諸法惟名無義四禪有次第定亦
惟名無義所以入如來本覺義觀則惟義無名如
實義中無義為義故心常自在何以自在以住寂
滅故所言寂滅者一剎那無生相可得一剎那無
滅相可得以無生滅可得故生不名出滅不名入
而凡夫所得禪定有出有入皆為妄想建立故不
及如來如實義禪也何以不如以如觀如不見有
能觀所觀何以不見耶以如相中一切諸相悉皆
寂滅所言寂滅者即如實義也凡夫為妄想建立
之禪既有出入非無動靜有動有靜總名妄想不
稱如禪禪性等於虗空虗空無動靜即禪性無動
[003-0243c]
靜以虗空無染淨即禪性非染淨以虗空體非群
像故非法不礙萬象發揮故非影以虗空無分別
即禪性無分別也問經中無文何以以虗空類禪
寧非臆說耶答曰所言如義者非虗空難以喻明
如涅槃思益等經多取虗空為喻也。】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
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脩之鈍根眾生難以
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如實者即眾生本覺妙心實際理地也前文所謂
一覺了義又云一實義諦法華云惟此一事實餘
二則非真又名為一大事因緣乃諸佛之本懷故
佛於普光明殿一乘頓演諸大聲聞不信不解由
是如來隱實施權將一乘作無量乘說是知一實
語中具足多文廣義菩薩能事非鈍根所及將來
之世利根者少槩惟鈍根而世尊云何方便耶。】


「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
攝在一四句偈中。」


【施權則稱性發揮有多文廣義入實則言思道斷
一字叵得若能信此如實之法持一四句偈便可
得入其猶甞寶鼎一臠巳具眾味飲大海一滴則
具味百川何必窮流遡源勞盡心力然後稱得耶。】


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於是尊者而說
偈言。


「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003-0244a]
 是義生非滅」



【舍利弗初習婆羅門法路逢馬勝問汝師常說何
法勝答偈曰法從因緣生義從因緣滅生滅是因
緣自性非生滅身子聞偈豁然悟道即往歸佛此
偈與彼但變其文蓋從因緣所生之法是義即是
因緣有生有滅若了因緣無性則滅諸生滅而自
性非生非滅常住不變也身子最初悟道由此一
偈將謂別有餘旨而世尊末後重說此偈則知佛
法始終無二義如是則何獨偏為鈍根者說如身
子利根亦由一偈悟入臨濟所謂佛法無多子我
信之矣。】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
性空智海。」


【皆得滅生得無生也無生則無所不生故般若現
前性空即是體即無生義智海即是用即般若義
由性空故萬法參差體惟一寂由般若故雖一真
不二不妨大用現前。】


金剛三昧經註卷第三
[003-024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