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0 法華經大窾-明-通潤 (master)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三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金庭比丘 通潤 箋


「藥草喻品第五」


【頌云。


「 二木兼三草
 根莖大不齊
 一時同受雨
 隨分各生荑
 密樹團成幄
 柔華散作谿
 最憐萍與梗
 歲歲沒深泥」



譬喻一品。為四大弟子。喻明四十年前所說三乘
是權。今日所說最上一乘是實。信解一品。四大弟
子領悟說三說一之旨。此品雖與四大弟子述成。
却將前意轉換。言我四十年前所說之法。皆是一
乘。本無有三。但機器有三。見法有三耳。故此品名
自含二義。謂約機約法。約機者。謂三草二木。種性
不同。而所生所潤未甞不一。喻如五乘習種不同。
而一相一味之法本來平等。然品不言二木。獨言
藥草者。正顯如來四十年中。實以大乘法雨平等
[雨/活]灑。但彼藥草根性下劣。隨分受潤。自私自小。非
[003-0742a]
法雨有私。故下文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
草木各有差別是也。約法者。謂四十年中。所說諸
法。皆是伽陀妙藥。能療一切膏盲之疾。但觸口沾
唇。皆得利益。故下文云。如來觀見無量眾生。諸根
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皆令歡喜快
得善利是也。具此二義。故以為名。】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
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
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
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虗也。」


【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者。謂如來真實功
德非口所宣。但汝所引。長者始而中止一城以侯
子。常悔恨以憶子。遣旁人以追子。灑冷水以醒子。
設方便以誘子。著垢衣以親子。執糞器以近子。勸
勤作以勗子。如米麵以安子。無欺怠以讚子。更與
作而重子。出眾寶以示子。直至心相體信。自鄙先
心。然後盡家業以付子。如此形容。實獲我心。誠為
善說。然此亦是就汝心量可知可及處。名善說耳。
不知如來尚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於無
量億劫說不能盡。非謂如來真實功德。便爾爾也。
此句是此品張本。又是化城一品之案。迦葉下。勸
信。言如來是諸法之王。一字一言。皆是實語。不可
不深生敬信也。】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
[003-0742b]
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
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
眾生一切智慧。」


【言如來功德所以說不盡者。以如來四十年前所
說一切世出世法。無非皆以智慧善巧方便。隨根
逐性而為演說。然其所說皆是一相一味。無非欲
令一切眾生。皆悉到於如來一切智地。實無所謂
三乘也。如來下。言如來知法也。謂如來知十善。是
教人天法。知四諦。是教小乘法。知十二緣。是教中
乘法。知六度。是教菩薩法。乃至教一切異類法。皆
悉了知。皆有結局處。亦知下。言如來知機也。又知
十善。是人天深心所行。四諦。是小乘深心所行。十
二緣。是辟支深心所行。六度。是菩薩深心所行。乃
至異類眾生。深心所行者。殲悉皆知。無有障礙。又
於諸法究盡明了者。究竟諸法實相也。示諸眾生
一切智慧者。示以平等佛慧也。此言如來知機知
法。故能在差別機中。示平等佛慧也。問。眾生之機
既有差別。何故如來是以平等佛慧。答。以機雖有
異。而所具智慧等無有異。若謂機有異。而智慧有
異者。則法法差別。則如來不得名曰究竟明了。亦
不得曰示一切智慧。以此智慧。眾生具有。物物平
等。唯佛究盡。唯佛明了。故開口動舌。無非皆以此
法示人。汝等未能究盡。未能明了。便謂如來法有
差別。烏能盡知如來功德哉。故汝等於如來真實
[003-0742c]
功德。可名善說。未能竟其說也。】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
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奔木叢林。及諸
藥草。小枝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
大莖。大根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
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
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此設喻以明差別機中。示平等佛慧也山川谿谷
土地。喻五乘本住性所生卉木叢林藥草。喻五乘
習種性。從一地而生。三草二木。喻性地是一。因習
種而分五乘也。密雲下。喻如來現身。普蔭眾生。猶
如大雲遍覆世界也。一時下。喻如來以平等慧說
平等法。普利眾生。猶如時雨。平等普滋一切草木
也。卉木下。喻五乘根性。隨上中下。各受平等法雨
也。一雲下。喻五乘人。受平等法雨。隨習種而生芽
發幹。開華結實。各各不同也。雖一下。喻五乘同在
平等性地。同沾一味法雨。然隨習種各有差別。非
本性有差別也。六祖所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
萌是也。此一喻將世尊平等說法之意寫得極透。】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
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
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徧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003-0743a]
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
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
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羅脩眾。皆
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
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是諸眾生。聞是法巳。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
亦得聞法。既聞法巳。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
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此以法合喻也。如大雲起者。合密雲彌布也。以大
下。合一時等澍。其澤普洽也。大經亦云。譬如摩那
斯龍王。將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雲。彌覆虗空。
凝停七日。待諸眾生。作務究竟。過七日巳。降微細
雨。普潤大地。如來亦復如是。將降法雨。未便即降。
先興法雲。成熟眾生。待其熟巳。然後普降甘露法
雨是也。而唱下。所謂大音也。言未得如來滅度者。
我令彼度。未解諸佛平等法者。我令彼解。有疑悔
而未得安心者。我令彼安。在煩惱而未得涅槃者。
我令彼得。此四法者。或今世得。或後世得。我皆實
知。所謂知機知法也。我是下。又出知機知法之所
以。一切知者。具四智也。一切見者。具五眼也。由具
四智五根。故能自知此道。而又能將此道開示人。
說與人。能使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安者安。未得
[003-0743b]
者得也。汝等下。招其來也。為聽下。一音招告。故大
眾雲奔雨集也。如來下。觀根也。隨其下。逗教也。為
精進者說六度。為懈怠者說四諦。為利根者說十
二緣。為鈍根者說人天法等。雖是觀機逗教。無非
皆是平等法雨。故令彼無量眾生。生歡喜而得善
利。此合隨根莖大小。而各受雨也。是諸下。合受雨
而生長也。如人中聞十善。即能受持。現世即得安
隱。後世仗十善之力。復生天上。由此十善種子。熏
習增長。還受樂果。而於天上。又得聞十善法。由天
中善法熏習之力。後復增長。離諸障礙。十善如此。
餘法亦然。人天如此。三乘亦然。如來於諸法中。任
彼力量所堪能者。而為說法。令彼種子。熏習增長。
漸漸入道如此。如彼下。以喻合法可知。】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
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
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
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
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
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
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
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
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巳。觀眾生心欲而
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
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
[003-0743c]
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此下申明如來知法知機。故能以法投機也。先申
明知法。如來法雨。法法皆如。同一相也。物物皆洽。
同一味也。因眾生沾法雨。而超纏縛。即以此法。名
解脫相。沾法雨而離十二緣。即以此法名離相。沾
法雨而得寂滅。即以此法名寂滅相。名雖有三。其
究也皆至如來一切種智。歸宗所謂一味禪也。故
大經云。譬如眾水皆是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
如來說法。唯是一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
別。此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如此。其有下。
次申明知機。言眾生聞法。道成德備。不自覺知。亦
唯如來知也。種相體性者。種謂熏習種子。相謂受
報好醜。體謂形體各別。性謂善惡三性。此知眾生
過去事也。念何事者。如念天上受樂。欲生天上等。
云何念者。謂知其所念之故。如厭人間受苦故。念
天上樂等。以何法念者。謂以何法然後能生天上
等。念既如此。思修亦然。天中如此。三乘亦然。此知
眾生現在事也。以何法得何法者。如現在修如是
因未來必受如是果。此知眾生未來事也。由眾生
各處種種地位。巳實不知。唯如來知。所謂如來亦
知一切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如此。如彼下。以喻合
法可知。如來下。三申明以法投機也。如來了知三
相。即是一相。終歸于本來無物第一義。聖智大空。
由如來知此一法。觀諸眾生。種性不同。嗜好各異。
[003-0744a]
恐彼不能擔荷。將之護之。故雖以一音密闡。不即
為彼說破。必待機熟而後說也。所謂諸法究盡明
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此。汝等下。結讚當機。言
如來真實功德如此。即無量劫說不能盡。但汝等
一聞譬喻。即能信受。如來隨宜說法。故知甚為希
有。何以故。如來隨宜說法。難解難知。今汝等能信
能受。豈非甚為希有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有智若聞。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是故迦葉。隨方為說。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初四句。頌權智也。破有有義。一是破三有而出三界
曰破有。一是現世間而破眾生之有有曰破有。言
如來破三有。而現身世間說種種法。不過隨人好
樂。脫粘去縛。破眾生之有而巳。初未嘗以實法與
人也。以如來為三界師。四生父。尊如須彌。重如九
鼎。其所得智慧。深固幽遠。譬如大海之難測。虗空
之難量。故一言一動。發必有時。不肯輕洩。是故四
十年中。久默而不務速說。何以故。若是根熟器純。
一經耳根。即能信入。永無退轉。若淺根小智。聞則
必疑。疑則必悔。悔則必謗。謗則必墮惡道。如是之
人。不唯不得。則為永失矣。此如來不以平等佛慧
速授與人。故以漸陶熏染。日就月將。令彼捨偏邪
[003-0744b]
而得正眼。此如來所以稱破有法王也。】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
電光晃黃上聲耀。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日光揜蔽。地上清凉。
垂布。如可承攬。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山川險谷。幽邃所生。卉木藥草。大小諸樹。
百穀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潤。無不豐足。乾地普洽。
藥草並茂。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如其體相。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此頌密雲彌布也。慧雲含潤者。喻如來應身。具含
十二部經也機鋒似電。故曰電光晃耀。法語如雷。
故曰雷聲遠震。六十二種邪光不現。故曰日光揜
蔽。九十八種。熱惱皆除。故曰地上清凉。現身世間。
如雲氣垂布。故曰靉霴垂布。人可得而同。不可得
而雜。故曰如可承攬也。其雨四句。頌一時等澍其
澤普洽也。山川下十四句。頌卉木叢林各有所受
也。乾地普洽者。喻不但信心者得霑法澤。即不信
者亦得霑澤也。一切下四句。頌稱性而得生長華
實也。根莖下八句。頌同地同雨。隨種性而各有差
別也。】


「佛亦如是。出現于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既出于世。
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大聖世尊。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于世間。
[003-0744c]
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及涅槃樂。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于世。」


【初四句。合大雲普覆。既出下四句。合出大音聲。大
聖下。即所謂大音也。言枯槁眾生者。即未沾法雨
之人。得安隱樂者。令疑悔者得安心也。世間樂者。
四禪八定也。涅槃樂者。寂滅樂也。諸天下八句。招
告大眾也。】


「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我觀一切。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恒為一切。
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頌如來平等說法。合等澍而普洽也。言甘露法
者。能除眾生煩熱渴惱故。解脫下。言昔日與三乘
所說解脫涅槃。皆是以一音演暢。非有二也常為
大乘而作因緣者。所謂入大乘為本也。我觀下。言
我所以平等說法者。由我觀一切眾生皆悉具足
平等法性。故我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恒為一切說
平等法。亦不論一人多人。但以此事諄諄教誨。曾
無疲怠。令彼求法之人。隨其所堪。悉令充足。虗往
實歸。正如以一味雨普潤一切也。貴賤下八句。即
[003-0745a]
法雨所被之機也。】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名為大樹。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此下合隨根性而受法不同也。或處下。聞法而住
人天乘。名小草。知無下。聞法而得聲聞緣覺乘。名
中草。求世下。行事六度。却向佛邊覓佛者。為上草。
又諸下。是向自巳脚跟下求佛。不從他處覓者。為
小樹。安住下。謂得六根互用。分證法空。度無量眾
者。為大機。佛平下。結顯言佛平等說一味法。而眾
生所受不同如此。】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
如海一滴。」


【此結答迦葉也。言我今日。即以平等一味法雨普
潤一切。以喻如來種種因緣。譬喻方便。演說一法。
度脫無量眾生。皆得平等佛慧。雖然如是。若以如
來所證甚深佛慧較之。正如將滴水以喻大海也。
佛慧如是。即我亦不能說其萬分之一。豈汝所能
說哉。此當在各得成實之下。】
[003-0745b]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諸佛之法。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此下合受法雨而增長。敷華結實也。隨力修行者。
即任力所能也。漸增茂好者。即漸得入道也。藥草
增長者始也。聞四諦法。斷生死證涅槃。為得道果。
聞十二因緣法。斷諸緣證勝性。為得道果。今則得
無上大果。為真聲聞。為真緣覺。豈非增長。小樹增
長者。始也自知作佛。決了無疑。今則智慧堅固。永
無退轉。又能了達三界。猶如空華。求最上乘。不生
畏縮。豈非增長。大澍增長者。始也住不動地。踞寂
滅定。心得自在。不肯度生。如來三橋七勸。為說法
空。心大歡喜。即能放光。度無量眾。豈非增長。如是
下。總收法喻也。潤於人華各得成實者。言如來說
一味法。令諸眾生。受法味而各證道果。正如大雲
以一味雨。普潤一切卉木藥草。名得敷華結實也。】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003-0745c]


【此叮嚀告誡。以堅其信也。言我四十年中。以種種
因緣譬喻說法。皆是開發指示一佛乘道。四十年
前未曾說破。故我今日以最實事為汝說也。諸聲
聞眾。向來坐守涅槃。一事不為。非真滅度。汝等當
知。日用所行。折旋俯仰。拈匙把筯等事。皆是菩薩
堂堂大路。汝等從此漸漸修學。至於功成行滿。成
最正覺。方得名為究竟滅度耳。昔石梯和尚。見侍
者托鉢赴堂。乃喚侍者。者應諾。師曰。甚麼處去。者曰。
上堂齋去。師曰。我問汝本分事。者曰。若是本分事。某
甲實是上堂齋去。師曰。汝不謬為我侍者。又趙州
在東司上。見文遠過。驀喚文遠。遠應諾。師曰。東司
上不可與汝說佛法。所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


「授記品第六」


【頌云。


「 弟子承當處
 如來授記時
 從茲改頭面
 不復戀茅茨
 國界雖新主
 華叢盡故杖
 縱然今日到
 端的巳嫌遲」



梵語和伽羅。此云授記。諄諄付與之謂授。歷歷在
心之謂記。言我遠在大通智勝佛處。近在二萬億
佛所。為無上道。常教化汝。汝今悉忘。故我今日。重
復拈起。諄諄付與。汝當歷歷在心。勿莫忘也。問。必
待悟後方授記者何。答。如祖師悟後方傳衣鉢也。
故鶖子一聞法說。斷疑生信。踊躍歡喜。如來即與
授記。四大弟子。再聞譬喻。自覺前非。深生信解。方
[003-0746a]
得授記。故在未信之前旁通曲導。左挈右提。俟其
一番徹骨。心相體信。然後授之。永無忘失。故須悟
後方授記也。問。諸大弟子。皆出生死。證涅槃。然而
授記之時。皆曰事無量佛。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者
何也。答。諸聲聞眾雖斷六識。破我執。證生空。得心
自在。未能盡業識。破法執。證法空。得法自在。其於
佛法。不啻太倉一粒。九牛一毛。故須歷事諸佛。廣
學道法。使事事精了。法法明透。於三阿僧劫。勤菩
鍊行。轉無明業識。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方得成報
身佛。故從今日授記之後。行菩薩道。始名學佛人。
始稱佛弟子。是以動經多劫也。問。迦葉奉覲三百
萬億諸佛。方得菩提。須菩提。供養三百萬億那由
它佛。方得菩提。迦栴延。供養二萬八千億佛。方得
菩提。目連供養二萬億八千佛。方得菩提。諸大弟
子同聞妙法。同得授記。及成菩提。則又遲速不同
者何也。答。此亦隨其根性耳。此唯佛知。諸大弟子
亦不自知。前所謂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是也。由彼
不自知。如來所以諄諄付與。令彼歷歷在心。勤而
行之。勿更忘却也。】


「爾時世尊。說是偈巳。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
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
[003-0746b]
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
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飭。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
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
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
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
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
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巳。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其土清淨。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他平正。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於未下。植福也。廣宣下。修慧也。福慧二嚴。方成兩
足尊也。別號光明者。因中以紫金塗佛形像。世世
生生。身常金色。故為羅漢時。名飲光。成佛時。名光
明也。又在此會。領得諸佛平等法光明故。世尊末
後拈華。迦葉微笑。如來即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付囑迦葉。迦葉將此一光。傳與阿難。阿難以後。展
轉流通。以至此方。一華五葉。綿綿不絕。皆迦葉之
[003-0746c]
力歟。故知傳佛心宗者也。須奉覲三百萬億諸佛。
得成菩提。誰曰宗門無佛可成乎。國名光德者。此
國以光明。勝劣顯德故。劫名大莊嚴者。亦以光明
為莊嚴故。國界下。出莊嚴事也。琉璃為地者。無穢
惡也。寶樹行列者。無荊棘也。金繩界道者。無坑坎
堆阜也。寶華周遍清淨者。無便利不淨也。其國下。
眷屬也。魔皆護法者。皆是不思議菩薩也。偈頌可
知。】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一
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凉。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饍。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此弟子請記也。見授記而不及其名。為失大利。故
悚慄也。斷人之所不能斷。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
之所不能行。證人之所不能證。故曰大雄猛世尊。
而又曰諸釋中之法王也。且世尊向來哀愍我等。
不獲如來寶藏。枉受貧窮。故賜授記作佛之語。今
授記而不賜佛名。莫不心懷熱惱。若如來證知我
等深心。見為稱名授記。何異甘露灑心。頓令肺腑
[003-0747a]
清凉也。如從下喻明。正如有人從饑國來。忽值大
王賜宴之時。雖珍羞盈案。寶饌滿前。不得王命。稱
名宣召。不敢受宴。若得賜綸音。乃敢受耳。我等下。
法合。言我等尋常思惟小乘過失。好樂佛慧。然不
知當云何得。正如饑人之思食也。忽聞如來授記
作佛。然未唱名。不知佛名何等。心懷憂懼。不敢擔
荷。正如逢王饍。而不名不召。故不敢食也。若蒙賜
佛號。爾時乃得快爽安樂。不懷憂懼矣。且如來慈
愍。常欲安慰一切世間。今者我等。心懷悚慄。世尊
寧有不安慰者乎。今願賜我等名號。方能進修。正
如饑人之待教而後敢食也。請記之語。亦是小乘
取價除糞之習。】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
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它佛。供養恭敬。尊
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
曰名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
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
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
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
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它。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
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虗空。為
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爾時世尊。欲重宣
此義。而說偈言。
[003-0747b]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當供無數。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漸具大道。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諸聲聞眾。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恒沙。
皆供合掌。聽受佛語。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須菩提。在母胎時。即知空寂。為羅漢時。名空生。成
佛時。別號名相者。先得真空。後得妙有也。離名相
而談空非真空。離真空而談名相非妙有。今即相
即空。即空即相。可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矣。故知
向空劫巳前承當。佛未出世時薦取者也。須奉覲
三百萬億那由他佛。具菩薩道。方得成佛也。劫名
有寶。國名寶生者。從真空得智慧寶故。】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栴延。於
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
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七寶合成。眾華瓔珞。
塗香末香燒香。繒葢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巳後。當復
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巳。具菩薩道。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003-0747c]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
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
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
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
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是迦栴延。
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諸佛滅後。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供養舍利。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迦栴延。因中勤掃佛地。為羅漢時。能以議論莊嚴
佛智慧光。名曰文飾。成佛時。號閻浮那提金光。以
身光如閻浮樹金故。要知談鋒似箭。辯口如河者
也。須供養二萬八千億佛。方得菩提。此無劫國名
號者。或譯人遺失也。】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
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
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
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
繒葢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巳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
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䟦栴檀香如
[003-0748a]
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
瓈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
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
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爾時世尊。欲重
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巳。得見八千。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漸漸具足。菩薩道巳。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
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目連作羅漢時。神通第一。故成佛時。號栴檀香。此
香若燒一銖。普熏小千世界。亦神速故。要知飛行
輕舉。現火現龍者也。須供養二百萬億八千諸佛。
方得菩提。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者。由眾生見神通。
香而喜。聞神通香而樂故。我及四句。結上文而生
下文也。】


「化城喻品第七」


【頌云。
[003-0748b]


「 五百由旬外
 誰言是故居
 風光非本地
 縱好亦蘧盧
 有所非真實
 無城是掠虗
 大通諸子在
 試問定何如」



本無忽有。故曰化。禦敵防非。故曰城。此品雖與弟
子說宿世因緣。實發譬喻藥草之餘蘊。蓋譬喻一
品。意在火宅白牛。此品意在化城寶所。出火宅而
入化城。駕白牛而至寶所。兩相合而意始圓。此品
雖說如來在大通智勝佛時。為十六沙彌覆說法
華。巳為汝等作今日得度因緣。然正發明藥草品
中。法雨等澍。各有所受。於諸法中。任刀所能。漸得
入道等文。所謂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
汝等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者此也。然譬喻品中。
鶖子纔悟。即為說因緣云。我昔在二萬億佛所。常
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其為因緣也近。此品
為千二百羅漢。說其因緣。在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前。為十六沙彌。巳曾開導。教化汝等。其為因緣也
遠。以因緣有近遠故。各自言之。使交相發而互相
明也。文中首標大通智勝佛者。是往昔為釋迦之
父。所謂毗盧師。法身主。不落方所。不涉數量者是
也。其成佛轉法輪事。皆是逢場作戲耳。至于十六
沙彌。纔出家時。即請大法。代佛轉輪。其氣象又非
𤨏𤨏者比。故能即紹大通之位。與大通智勝一鼻
孔出氣。豈同下劣小乘。若跛驢駑。䇿之而不肯進
者哉。世尊所以援古證今者。亦是激發小乘。令彼
[003-0748c]
奮發捨小智。而入大通之智耳。】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
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
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巳來。甚大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
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
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
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
塵一劫。彼佛滅度巳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
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
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知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普徧廣容曰大。四開八達曰通。能應萬有曰智。超
出一切曰勝。國名好城者。莊嚴妙好。勝一切城故。
劫名大相者。曠大久遠。數量難窮故。彼佛下。顯此
佛在空劫巳前。本無始終。不涉數量。故以塵點為
[003-0749a]
喻也。僧問趙州。空劫中還有人修行否。師曰。汝喚
甚麼作空劫。曰。無一物是。師曰。這個秪稱得修行。
喚甚麼作空劫。僧無對。故知凡涉修行一路。盡屬
有劫。非空劫也。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
若今日者。由我開佛知見。即以佛知佛見。觀彼塵
劫前事。不異觀目前也。正顯菩提之道無去來。今
偈中如來下。言此塵點劫事。如此久遠。如來以無
礙智。觀彼佛滅度。聲聞菩薩。歷歷分明。猶如今日
者。以如來具四智故。佛智者。大圓鏡智也。淨者。平
等性智也。微妙者。妙觀察智也。無漏無所礙者。成
所作智也。具此四智。故能通達無量劫。猶若今日
也。古佛名大通智。釋迦以四無礙智通之。似空合
空。如鏡照鏡。不知孰為古。而孰為今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它
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巳。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
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
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
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
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
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
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
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
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
[003-0749b]
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成佛。請轉法輪事也。本坐道場者。言此古
佛。雖是本來在道場坐。不曾動著。必要破盡魔軍。
方得名為新成古佛。今言垂得菩提佛法不現者。
以生相無明猶在。故有垂得之心。未至乎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故佛法不現。古德所謂毫釐有差。天
地懸隔是也。乃至十劫身心不動。佛法猶不現者。
正見抱守功勳。坐在病處。殊不知孤危不立道方
高也。昔南岳謂馬大師云。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
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無定相。便是此理。
由彼得心未捨。坐相未空。墮在數量。故無量甚深
佛慧不得現前也。爾時下。言佛未趺坐時。忉利諸
天。先為設座。佛於下。天主祝辭。適坐下。言大通恰
坐此座。則梵天散華。欲界四王諸天擊鼓。其餘諸
天奏樂。自成佛以至滅度皆如是者。正顯如來在
世滅度原無二也。過十小劫佛法現前者。十者數
之終。數量銷滅。一斷盡斷。一證盡證也。此段正顯
大通智勝。始存一念垂得之心。即此一念。自生障
隔。不得大通。智亦不勝。直至忘數量。而平等佛慧
方得現前。方得名為大通智勝耳。況小乘守滅定
而不捨。守小智而不離。又烏能知甚深無量平等
之佛慧哉。】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
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
[003-0749c]
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
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
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到巳。頭面禮足。繞佛畢巳。一心合掌。瞻仰
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
諸願巳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燈明有八子出家者。表在纏八識。意在轉八識而
成四智也。大通有十六子出家者。表十六心。意在
轉小智而向大智也。第一名智積者。言雖具大智。
尚有凝滯。未至大通也。諸子下。謂諸子盡將平生
所得寶惜愛護者。棄如涕唾。至佛所而求平等佛
智慧寶也。諸子非一母生。故曰諸母。涕泣而送者。
未能割愛也。其祖轉輪聖王。即大通之父也。轉輪
聖王禮子足者。出世法王。即父不以子子之也。偈
中世尊下。讚十小劫中事。身體二句。讚身不動。其
心二句。讚心不動。如此十劫用功。至於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方得安住無漏大菩提法。今見世尊。巳
[003-0750a]
超三界。安隱成道。我等必沾善澤。所以稱慶大喜
也。何以故。由諸眾生。常在三塗。受諸苦惱。久處暗
冥。又無明眼導師。方便引誘。既不識盡苦之方。又
不知解脫之道。長夜昏昏。無歸無救。所以惡趣轉
增。諸天益少。在三塗中。頭出頭沒。從冥入冥。豈但
不得見佛。抑且永不聞名。今佛巳得最上道法。我
及天人。又得聞名覩相。向後必沾最大利益。所以
稱慶歡喜。稽首歸命也。】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巳。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
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巳。當轉無上輪。」


【此十六沙彌。請轉法輪也。十六沙彌。纔得出家見
佛。便有濟世之心。即時請轉法輪。其氣槩雄視一
世。真偉丈夫哉。言多所安隱者。能使愚者智。不肖
者賢。懦者立。弱者強。倒懸者解。利益甚廣。故曰多
也。偈中世尊下。謂如來具十力故。知現在眾生念
何事。行何道。得何智。樂何法。修何福。又知過去作
何業。故能隨機授法。今我等志慕大乘。世尊必知
我心。亦定為我等轉無上輪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3-0750b]
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
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
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
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
勝諸天光。」


【此以光告大眾也。釋迦放光為末後一著。大通放
光為最初一句。蓋最初一句。不異末後一著。故其
光明亦徹上徹下。以徹下故。鐵圍山間。鬼窟眾生。
各得相見。以徹上故。梵宮震動。勝諸天光。言勝者。
因佛光遍照。天光掩蔽。故曰勝也。】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
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
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
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
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徧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
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
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
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
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
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
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巳。各以宮殿。奉上
[003-0750c]
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
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
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
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唯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各作是念者。諸天生疑也。以何因緣而有此瑞者。
不知光之所因故疑也。是時下。相議推求也。偈中
為大德天生者。梵天修禪定。兼修四無量心。故曰
大德天。爾時下。尋光見佛。與宮殿俱者。以有隨身
宮殿。故曰俱。衣裓盛華者。備供佛也。推尋是相者。
推求尋覓光相之所自出也。即時下。散華奉殿。散
華而及其樹者。敬其主以及其樹也。先供華而後
奉殿者。先以微禮進而後進其厚禮也。時諸下。說
偈讚佛。我等下。自陳來處及來意也。言我宿世修
如意福。因感此隨身宮殿。故將此以奉佛也。爾時
諸梵下。請轉法輪。爾時大通下。如來默許。言默許
者。口不言而心許也。巳上歷敘種種佛事。其意重
在尋光見佛。以人人有佛。個個有光。但不知光之
[003-0751a]
所自。故不得見佛耳。若知光明之所自出。其見佛
也不遠。故梵天作念。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東方天
王向西方尋。南方天人向北方尋。東南天人向西
北方尋等。皆是描寫佛光。無在而無乎不在。無有
定處。故東看則西。南觀成北。其實此光不離大通
智勝佛邊。故一見佛。皆歡喜讚歎。即捨所珍而求
無上法王大寶也。】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
宮殿。光明照躍。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
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
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
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
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
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
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
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
華供養巳。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
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
[003-0751b]
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愍
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
說偈曰。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先共議推求。諸大梵者。每一國土。各有大梵。故曰
諸。偈中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者。言此光不在
此土。當過千萬億土之外求之。要知此光。雖過千
萬億土。元不離當處也。爾時下。尋光見佛。時諸下。
散華奉殿。聖主下。說偈讚佛。言聖主天中王者。聖
中之聖。故曰主。天中之天。故曰王。闞澤云。孔老之
教。奉天而行。不敢違天。釋迦之教。諸天奉行。不敢
違佛。故曰天中王也。空過下。謂世無導師。無以開
化。故作惡者多。而作善者少也。為眾生作眼者。百
八十劫。空過無佛。眾生在長夜中。冥無所見。無所
趨向。今佛出世。為眾生作眼目。使人有所見。有所
趨向也。言救護者。巳入惡道者。救之令出。未入惡
道者。護之不入。故曰哀愍。而又曰饒益也。今者遇
佛。決非小緣。皆由我等。宿生植福植慶。故今生纔
[003-0751c]
得值佛耳。巳上皆自慶之辭。爾時下。請轉法輪。諸
法相者。謂自相。共相。生滅相。不生滅相。人天法相。
聲聞法相。菩薩法相。諸佛法相等。言諸眾生。久在
三塗。受諸苦惱。不䬸法味。若得聞法相。精勤修習。
必得道果。或得生天。則轉惡道而成善道。轉善道
而成聖道。有此利益。故請轉法輪也。爾時下。如來
默許。】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
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
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而彼眾
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嚁。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
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
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
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
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
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
供養巳。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
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
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
[003-0752a]
如優曇鉢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
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
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唯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
復如是。」


【先共議推求。爾時下。尋光見佛。時諸下。散華奉殿。
爾時下。說偈讚佛。破諸煩惱者。五住究盡。故曰諸
也。諸饑渴眾生者。謂佛不出世。眾生久乏法喜禪
悅之食。甘露解脫之漿。故皆饑渴。今既得見佛。必
以法食。充足世間。使饑者得飽滿。渴者亦得清涼
也。過一百三十劫。未曾得見。而今日現。何異優曇
現瑞乎。且以光明及我宮殿。故宮殿蒙光。亦增嚴
飾也。爾時下。請轉法輪。魔天作惡。梵天修善。沙門
是正。婆羅是邪。言使若善若惡。若邪若正。心未安
者皆安。未靜者皆靜。未得度脫者。咸得度脫也。梵
天名沙法。故能請轉大法輪也。擊鼓者警其惰。吹
螺者一其志。雨雨者澤其枯槁。由轉無上輪。故演
深遠音也。爾時下。如來默許。西南下。超略二方。】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
宮殿。光明威耀。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
[003-0752b]
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
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
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
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
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
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
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
供養巳。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
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哀愍羣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瞑。
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隨惡道。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以今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於眾生。皆共成佛道。
[003-0752c]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巳。各白佛言。唯願
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
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先共議推求。爾時下。尋光見佛。時諸下。散華奉殿。
善哉下。說偈讚佛。三界獄者。前以三界喻火宅者。
以有五欲燒煑故。此以三界喻獄者。以有煩惱囚
縛故。群萌者。即群生也。草之初生曰萌。言群生皆
有善芽萌於內。特無緣以發之耳。今如來垂愍。以
甘露澤潤之。使彼大小各遂其生也。世尊未出時。
無有光明照耀世間。故十方眾生俱處長夜。不修
十善。俱墮三塗。此等皆由不見如來端嚴妙相。又
不聞如來十善法音。常行十惡。無明愈重。心量愈
小。故感色力智慧亦漸減少。而受胎微形。世世增
長。造諸惡業。受報三塗。既失人天涅槃之樂。又不
生人天涅槃之想。即有萌善心者。自不具眼。復遇
邪師。修邪見法。不識三千威儀。不修八萬細行。反
持牛狗等戒。為生天因。以求出苦果。由彼不遇如
來正法開化。雖求出苦。而反入於苦也。爾時下。請
轉法輪。】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
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
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
[003-0753a]
道。」


【此大通受請轉法輪也。先小後大。是古佛之恒規。
故先說四諦也。言三轉者。一示相轉。此是苦逼迫
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也。言示相者。謂以四諦之相示之也。此是苦逼迫
性者。言此身是生老病死之宅舍。由有此身。眾苦
逼迫。不得自在故。此是集招感性者。謂此苦身。皆
由自巳貪愛五欲之所招集故。即發業潤生無明
也。此是滅可證性者。謂欲出苦果。須是證寂滅樂
故。即無為法也。此是道可修性者。謂欲證寂滅。須
修道品故。即三十七品助道法也。二。勸修轉者。復
以四法勸彼進修也。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
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作證轉者。復
以自巳作證以勵之也。此是苦我巳知。汝亦應知。
此是集我巳斷。汝亦應斷。此是滅我巳證。汝亦應
證。此是道我巳修。汝亦應修。言轉者。謂將此法轉
入眾生之心也。轉必三者。以根有三也。十二行者。
行謂行業。苦集是世間行。滅道是出世間行。三轉
總有十二行也。法輪者。輪有摧碾義。謂三轉四法。
皆能摧碾三界煩惱故。然此四法。唯如來具足方
便波羅蜜故能轉。其餘魔梵等。無方便慧。故不能
轉。】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
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003-0753b]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
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
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
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言廣說者。謂將四諦為中根人。演為十二緣也。此
是廣苦集。為流轉門。廣滅道。為還滅門也。無明緣
行者。大經云。於第一義諦不了。名為無明。謂愚癡
者。要先迷於所應知事。次即於彼。發起邪行等。此
無明。是約迷四諦理。從空橫起。此即發業無明也。
所作業果是行。言業者。即福非福不動業也。是彼
無明所起果故。行緣識者。大經云。行依止初心是
識。謂行為緣。有初心識。由行熏心。有當果種。及現
行故。識緣名色者。大經云。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
色。言識者。即是現行識支也。識在種邊。唯是賴耶。
在現行位。通於六識。今揀現非種。故云共生四蘊。
識蘊巳屬所依識故。四蘊為名。羯羅藍等為色故。
名色緣六入者。大經云。名色增長為六處。謂四七後。
諸根位滿。六處明盛。名增成意。色增成餘五。以四
蘊為名時。未分識相。今意識明了。故名為增。以堅
肉時。未分五根。但名一色。今色根漸具。故又開為
五也。六入緣觸者。大經云。根境識三事和合為觸。
觸雖是一。據識分六。然此六觸。復攝為二。前五名
對觸。意觸。名增語觸。觸雖無對。所依五根是有對。
故眼等五識。唯緣青等。不緣青等名。意識能緣青
[003-0753c]
等。亦緣青等名。從境立名。名增語觸。俱舍頌云。於
三愛因。異未了知名觸。三受因者。謂三受境。境能
生受。故名為因。即出胎時。三兩歲來。由未能了三。
故不名受而名觸也。觸緣受者。大經云。觸共生名
受。分別三受。領納於觸。名觸共生。俱舍頌云。在婬
愛前受。謂五六歲。至十四五時。巳了三受。因差別
相。未起婬愛。但名為受。涅槃云。染著一愛。名之為
受。謂衣食愛也。受緣愛者。大經云。於受染著是愛。
謂於三受中。樂受纏綿希求。故曰染著。即是中下
品貪。俱舍云。貪資具婬愛。謂十五六後。貪妙資具。
婬愛現行。未廣追求。但名為愛。此即潤生無明也。
愛緣取者。大經云。愛增長是取。謂雖攝餘惑而愛
潤勝。故說愛增。俱舍云。遍馳求名取。取謂貪也。謂
年既長大。貪五欲境。四方馳求。不憚勞倦故。愛取
別者。初起名愛。相續轉一。故別立取名也。取緣有
者。大經云。取所起有漏業為有。由取心所造諸業。
故名有漏。此業親能招當果。故名為有。俱舍頌云。
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由馳求故。積集能牽。當
有果業。業名為有。有當果故。以因從果。故業名有
也。有緣生者。大經云。從業起蘊為生。此約增上云
從業起。始從中有。以至本有。未衰變來。皆名為生。
以業是善惡。生是異熟無記果故。若約因緣。從二
取種親生為生。蘊熟為老。蘊壞名死。即諸衰變位
名為蘊熟。四十巳後容顏漸衰。既屬於老。身壞命
[003-0754a]
終。乃名為死。巳上緣緣相生。名流轉門。所謂無明
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
七事。同名一苦道。即是惑業苦三也。無明滅下。還
滅門也。如無明一法。先用推因智。以推其因。次用
審因智。以審其因。次第推審。現在過去未來。悉無
自體。方得除滅。一法既爾。諸法皆然。問。無明有界
內界外。此斷何等。答。此斷界內無明。即發潤二無
明也。若界外無明。初住分斷。至等覺而斷盡。】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它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
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
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
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巳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
稱數。」


【此四眾得益也。不受一切法者。意識滅盡故。諸漏者。
即三漏也。心得解脫。諸漏盡而得心自在也。深妙
禪定者。即滅盡定也。具八解脫者。亦名八背捨。謂
背此淨潔五欲。捨此著心。故名背捨。一內有色相
外觀色。謂行人先觀自巳色身相狀。爛壞不淨。不
可愛樂。一心寂靜。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
色光明。故曰內有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雖巳
自觀內色不淨。復以不淨。觀於它人之色。令生厭
惡。以求斷除。故又曰外觀色也。此即初背捨。在初
禪天定。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謂行人為入二禪。巳
[003-0754b]
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又為欲界貪欲難斷。故
猶觀外不淨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云外觀
色也。此即第二背捨。位在二禪天定。三淨背捨身
作證淨者。謂緣於淨相也。謂行人於第二背捨後。
除去外色不淨相。但於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淨
皎潔。猶如玅寶色。故曰淨背捨。心既明淨。樂漸增
長。徧滿身中。悉皆怡悅。故又曰身作證也。此即第
三背捨。位在三禪天定。四虗空處背捨。謂行人於
欲界。巳除棄自身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又除棄內
身白骨之色。第二背捨後。又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
色。尚餘八種淨色。皆依心住。若心捨色。色即謝滅。
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虗空處定。故云虗
空處背捨。此即第四背捨。位在四禪天定。五識處
背捨。謂行人在捨虗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
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
生厭背而不愛著。故云識處背捨。六無所有處背
捨。謂行人若捨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時。即
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
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無所有處背捨。七非有
想處非無想處背捨。謂行人若捨無所有處。一心
緣非有想非非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
皆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
故名非有想非非想背捨。八滅受想背捨。受即欲
受。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也。謂行人厭患
[003-0754c]
此心散亂。欲入定休息。故背滅受想諸心。是名滅
受想背捨。修此觀故。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證
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也。巳上是大通為中下二
根。說四諦十二緣也。】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巳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
億大德聲聞。皆巳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巳。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
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輪轉聖王。所
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
聽許。」


【此十六沙彌。請轉大法輪也。童子出家。即樂大法。
故在娑婆世界。初降生時。即云天上天下。唯我獨
尊。諸根下。嘆德也。通利明了者。通則不泥乎小道。
利則不樂乎漸乘。明則不居乎陰界。了則不滯乎
中途。巳曾供佛者。植福巳廣。淨修梵行者。種德巳
深。俱白下。請大法也。言小乘樂小法。如來即以小
法授之。成就道果。我等志樂大法。如來當以大法
授我。我等修學。必證大果也。又言我等深心所念
唯此一事。如來具一切智。必知我心。不待我等三
請懇求也。八萬億人求出家者。上行下效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巳。乃於四眾之中。說
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
[003-0755a]
巳。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
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
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
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是經巳。即入靜室。住於
禪定。八萬四千劫。」


【此大通為大根說大法也。受請而又過二萬劫方
說者。亦是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必待其憤憤悱悱
好樂之極而後啟發之也。說是下。沙彌持經也。受
者。領納於心。不遺一字。持者。拳拳服膺。守而勿失。
諷誦者。諷讀而習誦也。信受者。深信而領受也。餘
皆生疑者。大聲不入里耳也。日月燈明。說法華經。
六十小劫謂如食頃。此則經八千劫未曾休廢者。
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歇也。經畢入定者。復
以法華三昧默示之也。】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
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沙法華經。一
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它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通智勝佛過八萬
四千劫巳。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巳
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
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
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
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
[003-0755b]
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此沙彌代轉法輪也。言菩薩沙彌者。謂沙彌時。即
能擔當大事。故曰沙彌。而又曰菩薩也。昔高沙彌
參藥山。山問甚處來。答曰南岳來。山曰何處去。曰。江
陵受戒去。山曰。受戒圖甚麼。曰。圖免生死。山曰。有
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汝還知麼。曰。恁麼則
佛戒無用。山曰。這沙彌猶掛唇齒在。即禮拜而退。
一日山云。長安甚閙。曰。吾國晏然。山曰。汝從看經
得。請益得。曰。不從看經得。不從請益得。山曰。大有
人不看經。不請益。為甚麼不得。曰。不道不得。只是
不肯承當。一日山曰。何不受戒去。曰。知是般事便
休。更喚甚麼作戒。若高沙彌者。可謂菩薩沙彌也。
各升法座者。由佛入定。眾無所聞。故各代佛轉輪
也。一一下。所度之眾。示謂指示。如言此是善。此
是惡等。教謂教誨。如言善當行。惡當捨等。利謂利
益。如令行惡者。捨惡而行善。令得利益等。喜謂懼
喜。隨其小善而讚歎之。令生歡喜。勤行不退等。以
此四事莊嚴佛法。令彼發菩提心。大通下。沙彌得
記開示眾生。令入其中者。言度一切眾生。皆令入
佛慧也。既曰度眾生入佛慧。則自證佛慧可知。故
雖不言授記。即授記之事也。】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
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它恒河沙等眾生。世
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
[003-0755c]
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
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
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
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
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
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
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
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䟦栴檀香神通。二
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
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十六沙彌授記之後。行法師事度眾生也。一
一下。言所化皆大根也。由聞妙法因緣故。六百萬
億那由它恒河沙等。大根眾生。世世生生。常與十
六菩薩。共生一處。從其聞法。悉得信解。又藉此聞
經得度因緣。得值四萬億佛至今不絕。諸比下。言
十六沙彌。從法師而得法王也。東方震方也。震為
雷。動物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佛名阿閦者。此翻
不動。須彌頂者。此翻妙高。峨然突出。亦不動之象。
正顯無明動處。證不動智也。東南巽方也。巽為風。
撓萬物者。莫疾乎風。佛名師子音。師子相者。師音
一吼。百獸惱裂。巽風一鼓。萬竅怒號故。易曰。巽以
行權。謂以權實二智。降魔伏冤故。南離方也。離為
火。燥物也。燥萬物者。莫燥乎火。佛名虗空住者。如
[003-0756a]
日在空。無所不照故。又名常滅者。以有智慧日。無
明常滅故。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童子南詢以求知
識。盖取諸此。西諸方也坤為地順物也。載萬物者。莫厚乎地。
佛名帝相梵相者。厚德載物。帝相也。統王大千梵
相也。西兌方也。兌為澤。悅萬物者。莫悅乎澤。佛名
阿彌陀。此云無量壽。慧澤無窮故。又名度一切世
間苦惱者。以慧澤及人。令人除熱惱。而得清涼故。
西北乾方也。乾為天。健物也。始萬物者。莫神乎天。
佛名栴檀香神通者。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又名
須彌相。高出萬物故。北坎方也。坎為水。潤萬物者。
莫潤乎水。佛名雲自在。又名雲自在王者。以無心
潤萬物。如雲行雨施故。東北艮方也。艮為山。終萬
物而始萬物者。莫盛乎艮。佛名壞一切世間者。一
止能壞滅一切世間法故。又名釋迦牟尼。此云能
仁寂默。一止能成就一切世間法故。所謂災火欲
壞之時。一吹頓滅。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此萬
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易曰。帝出乎震。齊乎巽。
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
言乎艮。偶與此相符。故引及之。以見世出世法原
無二也。佛無定方。而必定方所者。為眾生而各王
一方也。又見佛身無在。而無乎不在也。方方各二
者。忍智合說也。】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
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
[003-0756b]
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
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
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
也。」


【至此纔吐正意。言我等昔為沙彌說法華時。各各
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眾生。此諸眾生從我
聞法。本願皆欲成就無上菩提。由彼中途盡忘本
願。自以為足。至今尚有住聲聞地者。然我未嘗不
以菩提法授之。但彼器量狹小。不能盡受。故我以
一味法雨。平等普滋。令彼漸入佛道。所謂於諸法
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者如此。爾時下。點破言我
往昔為沙彌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皆非異
人。即今現在千二百羅漢。及未來聲聞弟子是也。
由是言之。不但今日始為汝等說一乘法。即從無
量劫來。巳為汝等說一乘法。直至於今。未甞有異。
汝等猶不能荷擔者何也。】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樂。而於彼土。
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言未來弟子。亦以是法漸入佛道也。意謂佛在
世時現前弟子。親得覲佛。聞法華經得入佛道信
[003-0756c]
矣。若未來世佛既入滅。無人說法。不聞是經。亦不
知覺日用所行是菩薩道。自謂巳得究竟涅槃。此
等弟子我亦不捨。我在餘國作佛。更名易號。彼等
還藉宿世因緣。復生一處。求佛智慧。我即為說此
經。令彼得入平等佛慧。故知始終所說。皆一佛乘。
除佛乘外。餘所說者。皆是如來方便語耳。此見如
來悲心極於三世。所謂成始而成終者如此。所謂
無量阿僧祇功德。於無量劫說不能盡者如此。】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
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
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
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
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此喻本也。涅槃時到者。時巳至也。眾又清淨者。根
巳熟也。信解堅固。則眾說不能惑。了達空法。則萬
法莫能入。深入禪定。則毀譽不能動。便集下。言眾
生根熟志純。遂集眾說法華也。比丘下。言根未熟
時。隨根說法也。深入眾生之性者。由彼不知上中
下性。我則深知其性。故隨機演法為說涅槃。所謂
亦知一切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如此。】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嚝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
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
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
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
[003-0757a]
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
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巳。以方便力。於險
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
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
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
大懽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
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巳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
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
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此設喻以明先說三乘。後說一乘之意。五百由旬。
喻三界及二涅槃也。險難惡道者。喻生死惡道也。
曠絕無人者。謂曠遠四絕之地。又無人家可以息
足。喻生死中無涅槃可依也。若有多眾。欲過險道。
至珍寶處者。喻未得滅度之人。欲超生死險道而
入佛慧也。導師者。喻如來是指路人也。善知通塞
者。知何等是出生死之通衢。何等是入生死之惡
路也。將導眾人欲過此難者。將。引也。喻如來直欲
引出生死惡道。而逕入佛慧也。所將人眾中路懈
退者。以懈怠故。欲半途而退也。白導師下。喻聞大
法而生退墮也。我等足力巳疲。又值曠絕無人可
畏之處。欲至寶所。則前路尚在遙遠。故我等皆欲
退還也。導師作念下。喻設方便也。過三百由旬化
作一城者。喻在三界生死。曠絕無人之地。假設二
涅槃。作小歇場地也。告眾下。喻說涅槃也。可於中
[003-0757b]
止者。言此中可暫作歇宿處也。隨意所作者。言或
眠或坐。無不適意。喻六通縱任也。若入是城。快得
安隱者。喻證涅槃。可以離怖畏也。若能前至寶所
亦可得去者。若汝也。言汝等不負初心。不廢前來
三百由旬之功。努力向前。肯至寶所。則此化城亦
是便道。亦可從此得去也。是時下。眾入化城也。生
巳度想生安隱想者。喻以涅槃為究竟。不復進求。
殊不知蘧廬止可一宿。非久居之地也。既得止息
無復疲倦者。喻見思惑盡。神氣完足也。即滅化城
者。見其戀著故滅之也。寶處在近者。言直進便是。
促之令入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者。言向
日所見化城。為汝等告倦。不肯前進。故我化作與
汝歇息。暫解疲勞。非得寶之處也。問。何故但言寶
處在近不言里數。答。若有里數。還是化城。即非寶
所。要知寶所。本無方向。不涉途程。不離目前。只是
無人能到。故曰在近。當知從語言文字入者。總在
化城。古德云。路途之樂。終未到家是也。自從巳胸
中流出者。方是寶所也。】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
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
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
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
欲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


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
[003-0757c]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
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
城。既知息巳。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
耳。」


【此法合也。生死惡道。合五百由旬險難惡道等也。
知應去應度者。合善知通塞之相也。若眾下。合前
中路懈退也。若如來不以二乘法化導眾生。而直
示其諸佛無量道法。彼且不欲見佛。亦不欲親近
佛。則法堂前草深一丈矣。以彼自念。佛道長遠。難
得成就。不能速出三界生死故。佛知下。合設方便
也。怯弱者。謂畏怯孱弱。無勇猛精進之具。下劣者。
謂卑下陋劣。無高明遠大之度。為此輩人以方便
力。而於半路說二涅槃。此即三百由旬之外。所設
化城。殊不知此二涅槃。雖在三百由旬之外。尚在
五百由旬之內也。眾生住二地者。合前生巳度想。
生安隱想。戀著不捨也。如來下。點破涅槃非實也。
言汝還要習學許多廣大佛事。方是涅槃。不可便
謂究竟。且汝所住地。與佛慧相近。非是巳得佛慧。
所謂但離虗妄名得解脫耳。如彼下。復以喻合法。
正如導師為止息疲極之眾。故於中路。化作大城。
暫令止息。見其戀著。又滅化城。促進寶所。所謂去
即印住。住即印破鐵牛之機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003-0758a]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并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巳。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嘆。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恒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彼佛說經巳。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
[003-0758b]
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十劫坐道場不得成佛道者。如雲門所謂得到法
身。為法執不忘。巳見猶存。墮在法身邊是病。佛眼
亦云。騎驢不肯下者。亦是病也。過十小劫方得成
道者。所謂如來得菩提。實不繫於日也。彼佛下。沙
彌請轉法輪。東方下。諸梵請轉法輪。佛知下。如來
默許。三方下。九方請轉法輪。無量下。大通說二乘
法。宣暢下。大眾得益。時十下。沙彌請大法。佛知下。
為沙彌說大法。彼佛下。經畢入定。是諸下。沙彌紹
法王位。爾時下。正出今日說法之本因。言汝等所
以得聞法華者。正出昔日大通佛時。曾為汝等演
說此經。由有往昔因緣。故今日復為汝等說耳。汝
等當直下承當。勿得更懷驚懼於胸中也。】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003-0758c]
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巳。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巳得度。
導師知息巳。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逈絕者。無人行也。無水草者。乏資糧也。非若三賢
菩薩有資糧可以直進也。時有下。導師濟難。眾人
下。諸人告倦。既無資糧。路又嚝遠。所以委頓疲乏
而欲退也。導師下。以方便設化城也。舍宅者。安身
處喻空寂。園林者。游戲處喻六通。浴池者。澡身處
喻八解脫。重門者。出入處喻四諦法。樓閣者。眺望
處喻天眼。男女者。取樂處喻寂滅樂。】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巳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
既如是息巳。引入於佛慧。」


【我亦下。合導師。見諸下。合眾人告倦。故以下。合化
城。為息說涅槃者。為欲汝息煩惱。故說涅槃也。既
知下。合滅化城而促至寶所也。諸佛下。示真實處
[003-0759a]
也。】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