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2 法華經科註-元-徐行善 (master)



No. 606-A


重刻法華科註序


妙法者是自心之別名蓮華者乃妙法之巧喻也心
之於物即事而真猶如蓮之方華即實處染而淨經
者訓徑宜達自心玅境之要路也盖目諸佛出興唯
為斯一事欲令眾生開示佛知見便得清淨故正與
達磨直指人心示其捷徑全無貳致矣智者手不執
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徧誦眾典者斯之謂乎小子
存䇿效重鍥於徐氏擬予於柯山重需讐校其書倫
師雖祖述天台及玅樂舊所刊行不能無差訛豈翅
分毫作亥豕而巳其義亦間燕說舉燭今為是正而
以便弘闡所謂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茲知文持
持一佛乘義持持弌大事然則文辭義詮其舍諸。


元祿甲戌夏佛降誕日 釋養存謹題於讚陽龜山
[001-0001b]

No. 606-B


依天台科釋註法華經序
四明海慧教院住持傳教沙門平磵必昇述


靈山會上玅法華經昔日世尊金口宣暢阿難貝多
結集羅什次翻此經洎我天台玅談玄疏章安纂集
荊溪作記良由如來教化之本原祖師傳弘之命脈
故歷劫而不泯徧剎土以流行名德碩師處處建立
法幢長篇巨軸在在敷揚教義有倫法師甞註此經
今習善徐居士深信佛乘好樂教法慨茲印板湮沒
悉取其經依科分註起倫師巳墜之書開後學易入
之徑雖曰柯山之述註實皆天台之疏文科標于上
註顯于下一覽周知眾義悉現𨤲為七帙壽諸良梓
又得諸山名德里閈仁賢相與助成必有寂光佛祖
冥空天龍密宣願力原夫
天台智者初依大蘇面承南嶽用普賢觀為正行誦
法華經為歷事豁然大悟獲旋總持徹見靈山儼然
大會親聆妙法轉示後人今演此道誠是先志使後
之人聞此生信即一念信解微有開發即略解言趣
復能潤物即廣為他說功倍理契即深信觀成現在
四信滅後五品兩得相符不遠而復其或知心道友
同門信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句之中義天明朗
眾寶大車皆本然之物長者大宅即固有之家實相
[001-0001c]
體心曠神怡珍寶所色盈目眩服上玅珍御飾頂髻
明珠論壽命則限量墨塵言聚會則影響等玅供養
乃攪長河為酥酪受用則變大地作黃金功不浪施
福不唐捐閻浮提內豈是虗行龍華會中宜應慶快
必昇屬在校讐辭不堪命輙陳管見贅云爾。


元貞改
元乙未彌勒生辰書
[001-0002a]


法華經科註目次





* 卷第一

* 序
* 智顗述觀心誦經法
* 與咸錄釋經六意
* 法華三分總別之圖
* 弘傳序註
* 序品第一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二

* 譬喻品第三
* 信解品第四
* 卷第三

* 藥草喻品第五
* 授記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四

*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 法師品第十
* 見寶塔品第十一
* 卷第五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勸持品第十三
* 安樂行品第十四
*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 卷第六

*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 隨喜功能品第十八
*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卷第七

*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 囑累品第二十二
[001-0002b]
*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 卷第八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陀羅尼第二十六
*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科註目次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誦經法



夫欲誦經滅罪第一先須盥漱整肅威儀別座跏
趺而坐第二入觀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
下皆有天龍八部四眾圍遶聽法次須運心作觀
觀我能為法師傳佛正教為四眾說想所出聲非
但此一席眾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為假觀次觀
能說之人所誦之經何者是經為經卷是為紙墨
是為標軸是誦音為口出為齦齶和合而出為有
我身為無我身誰是誦者為心是誦為口是誦為
[001-0002c]
和合出觀此四眾為是實有為從想生四眾非有
無我能誦是名空觀雖無所誦之經而有經卷紙
墨文字雖無能誦之人而有我身為四眾宣說雖
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身口
不出身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能作
此解能作此觀名為三觀於一心中得不前不後
三觀宛然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眾炳
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為
法施檀波羅蜜專心誦持無諸遮礙名為持戒忍
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為忍一心不息
從始至終無有懈怠名為精進專念此經無有愛
味名之為禪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諦了句文
分明名為般若是名六波羅蜜具足自行此經名
之為實傳授外人名之為權若能一生以此成辦
功德於無始心名為正因仍有觀心名為了因高
座為四眾說授名為緣因三觀具足若觀未明但
是性德研之不巳觀心相應名托聖胎以胎業成
就名為修德中間四十一位亦修亦性至於極果
名為種智伊字三點不縱不橫名大涅槃能到彼
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誦經正觀三世諸
佛無不從此而生信者可施無信莫說第三言流
通者若自調度不名為慈見苦不救不名為悲既
修正觀現前復應莊嚴法界所誦經竟出觀之後
以此運觀功德巳登正覺者願廣度眾生入位之
[001-0003a]
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運慈悲二法願未來世
共成正覺。


先敘台宗釋經六意


丹丘凝翠蘭若澤山叟 與咸 錄


○一約五時判大化。
一華嚴時佛初成道於寂
滅場為大菩薩現舍那身說圓滿教即華嚴梵網
等經最初頓說二乘之人如聾如啞經云我始坐
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常思惟是事又云
大富長者踞師子牀窮子驚走之時也此如日出
先照高山時此經初從佛出如從牛出乳味也。


二鹿苑時佛之本意皆欲諸眾生普入佛慧奈何
機有未堪聞必生謗反增罪業今經云若但讚佛
乘眾生沒在苦尋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於是脫
舍那珍服著丈六弊衣於鹿苑說小乘法聞則易
解即阿含小乘等經二乘悟解證羅漢果今經云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誘引窮子二十年中常令除
糞如日照幽谷如轉乳成酪味也。
三方等時既
於鹿苑權用小乘得此一流方堪受化既受化巳
[001-0003b]
將欲還令歸於大乘故寄淨名彈訶殃掘斥罵此
一類方堪受得道果聞罵不瞋內懷慚愧恣殃掘
之譏任淨名之折如彼窮子過是巳後心相體信
出入無難見菩薩不思議事心自恥之云何如來
以小乘法而見化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此類小
機於方等中能如此悔恨者謂之迴心向大是說
淨名殃掘思益楞伽諸方等經此如日照平地時
如從酪轉生酥味也。
四般若時小乘之人心既
迴惑大乘機發於此時為說般若融通淘汰令彼
窮子得見寶藏心生欣喜此如日禺中時如轉生
酥成熟酥味也。
五法華涅槃時如來從彼鹿苑
調停攝化此諸機緣今日淳熟堪受大法故說無
量義經從一法出生諸法欲令知此三乘諸法從
一法生可以會彼三乘皆歸一乘於是入無量義
處三昧放光現瑞駭動群機假彌勒懷疑而發問
寄文殊決答以引起乃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
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故世尊從三昧起稱
歎方便三請四止略開廣開普令群機開佛知見
皆成佛道方暢如來出世大意使諸漸來一類聲
聞悟本見聞皆是佛法無上大寶不求自得客作
賤人是長者子授記聲聞悉皆成佛此如日輪當
午時如醍醐上味純一無雜然後說涅槃經捃拾
殘機扶律談常廣開佛性大事巳畢一化巳周故
於雙林示入涅槃機盡化息矣五時次第竟如上
[001-0003c]
乃約如來出世巳來化儀次第。


○二四教釋群經。
上來但約一代大化述其次
第然於此五時所說諸經不一其中說法大小不
同故約四教而為判攝四教有二。
一者化儀四
教二者化法四教。
一化儀四者一頓二漸三祕
密四不定乃判教之大綱也華嚴即頓教鹿苑即
漸始方等即漸中般若即漸終此三時皆漸教也
祕密教者如鹿苑本是說小乘阿含諸經其中有
大乘機密為說大或正說大乘有小乘機即密為
說小故名祕密也不定教者如說小時忽得大益
說大時忽得小益於頓解漸於漸解頓故為不定
也此乃以化儀四判於五時說法不同有此儀式
若法華者是頓非漸是顯露非祕密是定非不定
何也以由昔日機緣未淳設化不一勞於如來不
思議化或隱或顯或頓或漸若法華者機巳淳熟
純一貞實一統大化無復異端普令一切咸歸佛
乘故非昔日二三之異也。
二化法四者即於上
來五時之中或頓或漸或祕密或不定說於諸經
雖則為機種種異說統而攝之不出四教如華嚴
說別圓二教鹿苑唯三藏一教方等諸經備說四
教般若衍門唯說三教法華一乘唯說圓教涅槃
扶律則有追說追泯兩種四教如此五時羣經無
量括而統之無出此四故此四教乃是釋經之網
目故知法華五時中乃純圓獨玅之經也。
[001-0004a]


○三三觀論修證。
教為能詮教下則有理智因
果行位等法為所詮如諸大士聞教修行依教而
證故約三觀為所修三惑為所破三諦為所證約
此破惑證理之處則有行位淺深高下所歷也於
四教中藏通兩教同詮真理則以空觀為所修見
思為所破真諦為所證此之二教所修空觀亦有
巧拙不同藏拙則修析法空觀通巧則修體法空
觀觀雖巧拙破惑證理皆歸一真別圓兩教以三
觀為所修三惑為所破三諦為所證此之二教所
修三觀亦有巧拙不同別拙則修次第三觀圓巧
則修一心三觀圓破三惑圓證三諦圓成三德也
故五時唯第五時所說法華純圓獨玅無復次第
於如來一代時教之中乃究竟之極唱也既知此
巳然後可以消釋經文苟不如上判釋何以知其
法華乃超群經之表智者云若釋餘經可無約教
若釋法華不可不約時約教以判也。


○四五章釋首題。
天台凡釋經目必用五章此
經乃以法譬為名實相為體一乘因果為宗斷疑
生信為用無上醍醐為教相然釋經題目須此五
者法理合爾一代藏中經經有名名下必有所詮
之法為體約何修行為宗得何功力為用然後區
判何時所說何教所收偏圓大小若何攝屬乃為
教相故此五法諸經題目缺一不可故體宗用即
是三德體即法身宗即般若用即解脫又體即真
[001-0004b]
性軌宗即觀照軌用即資成軌又體即境玅宗即
智玅用即行玅釋名是總總三法故教相區判判
三法故此五章乃一經之至要天台一家玅得佛
意故用以釋經目得茲旨趣於大藏中信手抽經
可以判釋也。
一法譬為名者玅法法也蓮華譬
也玅者法上褒美之稱也則有迹門十玅本門十
云云法者有三所謂眾生法佛法心法眾生法
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云云佛法者非別有法
亦十界十如權實之法悉能究竟照了無違也心
法者即於自心具十界百界千如之法皆一念本
有也此三種法佛法太高眾生法大廣初學為難
觀於心法則易可了學者現前一念心起或善或
惡必屬一界一必具十十具百即有百界千如權
實之法一一皆不思議故心法玅也心法既爾佛
法眾生法亦然華嚴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故約三法皆不思議為玅法也此法難解假喻易
知故用蓮華以喻此法蓮以喻實華以喻權蓮華
多奇故有三喻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華開蓮現
喻開權顯實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此權實因果
皆不思議故以蓮華為玅法之喻也經者訓法訓
常即教行理可軌之法皆悉常故梵語修多羅此
翻契經以何法為經此方眾生用三塵為經一用
聲塵為經如佛在世金口演說聲音詮辯聽者得
道大品云從善知識處聞也二用色塵為經今佛
[001-0004c]
去世紙墨傳持大品云從經卷中聞也三用法塵
為經內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
心曉悟故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也故智者云手
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徧誦眾典佛不說法
恒聞法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如此學問豈不大
哉誦經者當以此時時照心方契玅法蓮華法譬
之經也。
二實相為體者體是一部之旨歸眾義
之都會乃真性軌一實相印為經正體故經云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經體之旨大有所涉
非此可具。
三一乘因果為宗宗者修行之喉襟
顯體之要蹊也經體乃是非因非果無修無證真
常玅理也迷失此理為凡夫悟得此理為上聖欲
修欲悟須約宗論修有進趣始終之漸行始為因
行終為果故以因果為宗迹門破廢方便開顯真
實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成
弟子實因實果因正果傍故於前段明迹因迹果
也本門發迹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之實果
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顯師
門實因實果果正因傍故於後段明本因本果合
前因果共為經宗。
四斷疑生信為用用是如來
之玅能此經之勝用如來以權實二智為玅能此
經以斷疑生信為勝用迹門用佛菩薩二智斷七
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本門破執近之情生本
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如是勝用眾經
[001-0005a]
所無故以斷疑生信為用。
五無上醍醐為教相
諸經多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談佛意意趣何
之今經但論如來布教之元始中間取與漸頓適
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說教之綱格大化之筌罤
云云但此法華開權顯本前後二文疑多請倍不
比餘經秖為深論佛教玅說聖心近會圓因遠申
本果所以疑請不巳若精知教相則識佛權實二
智也。


○五三分分起盡者經前巳作圖經中逐段分科
自可見故不重述。


○六四釋消經文者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
心始從如是終至而去句句皆約四釋消文因緣
者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
自通感應道交故經云諸佛皆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故用因緣釋也十方機感曠若虗空此
方以音聲為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經云以種種法
門宣示於佛道當知種種聲教若權若實皆為佛
道而作筌罤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設教教有權
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尋本非本無以垂
迹非迹無以顯本故經云今天人皆謂我出釋氏
宮去伽耶城不遠得菩提然我實成佛甚大久遠
又云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此師弟皆明本迹
故用本迹釋也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
高高不可極如人數他寶耳但觀巳心之高廣扣
[001-0005b]
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巳利故經云若人信
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當知隨有所聞諦心觀察於信心中得見三寶聞
說是法見我是佛見汝等是僧故約觀心釋也既
文文之下皆用四釋則文文之下皆可觀心秖如
王城耆山其實不離自心即現前一念心中心王
名王五陰名舍心王造此舍觀此五陰舍即法性
法性即受想行識一切眾生即是涅槃畢竟空寂
又觀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三陰如鷲觀此靈
鷲山即是三法名祕密藏山城既爾諸字例然故
法華一部全是自心法門方免數寶之責荊谿云
一一句入心成觀觀與經合非數他寶方知止觀
一部是法華三昧之筌罤若得此意方合一部經
旨歸趣。
○今錄如是一句四釋例因緣及約三教
義廣且說圓教經初如是者佛明生死即涅槃亦
即中道況復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
徧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名
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此則圓經初如是也若
動俗入如三藏義耳不動俗即是如通教義耳動
如入如即別教義耳不動如而是如圓教義也約
本迹釋者三世十方橫豎皆爾過去遠遠現在漫
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何處是本何處是迹且約
釋尊最初成道經初如是者本也中間作佛說經
今日所說經初如是者皆迹也觀心釋者觀前悉
[001-0005c]
檀教迹等諸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即通觀也因
緣即空即假者別觀也二觀為方便道即入中道
第一義雙照二諦者亦別觀也上來悉是中道者
非通非別觀也云云
[001-0006a]

No. 606-C


法華三分總別之圖



[001-0007a]



[001-0008a]

No. 606-D



「玅法蓮華經弘傳序


終南山 釋 道宣 述」


【△科文分三初翻譯元由五初標經意。】


「玅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統該攝十方三世諸佛垂迹出現于世之意願也。


△二傳年數。】


「蘊結大廈。」


【蘊結積集也大廈夏也西國美號。】


「出彼千齡。」


【佛生周昭王之代教來後漢明之朝則千年也。】


「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或云真丹或作震旦。
△三諸譯名。】


「西晉慧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
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初翻有十卷題名無玅蓮。】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丘慈沙門鳩摩羅什
次翻此經名玅法蓮華。」


【次在西晉之後翻加仍玅蓮什法師事迹見經首釋。】


「隨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
者同名玅法。」


【闍那具云闍那崛多笈多具云達磨笈多二師同
[001-0008b]
譯添品法華。
△四判文所尚。】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五支品別偈。】


「自餘支品別偈。」


【支品如添品添藥艸喻品也別偈者如普門品羅
什譯無偈笈多後加。】


「不無其流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二感應所以二初通明機應二初機應相由。】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
無以導心。」


【靈嶽降靈者借用詩維嶽降靈生申及甫靈鷲垂
迹適機開化自非宿昔大通之緣無由開導其心
此言機稱於應。
△二初後示義。】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


【華嚴大機鹿苑小機此二句言應必被機。】


「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金河義詳名義諸水篇顧命出書顧命涅槃追說
四教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此二句言機
必稟教。】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


【△二別示今經三初揀眾得記。】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
之迹。」


【五千退席佛云退亦佳矣雖曰斥他意在䇿進在
[001-0008c]
座上慢不生退席之心也五百授記崇其密示輔
佛行化之迹也。
△二明序判正。】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彌勒疑念文殊決答引昔證今開其教源。】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從三昧起廣略開顯權實之法。】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
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辭義宛然諭陳唯遠。」


【舉經中四諭也。
△三總結歎。】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


【視勞生皆為巳子也。】


「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觀法界性以為機也。
△三時代流通三初判時盛弘。】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
無出此經。」


【△二明機比益。】


「將非機教相扣竝智勝之遺塵。」


【皆大通佛所結緣之眾也。】


「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


【深敬不怖由威王佛所聞常不輕所化也。
△三指
文用序三初標起。】


「輙於經首序而綜之。」


【△二弘願。】


「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
[001-0009a]
玄猷。」


【△三謙贈。】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No. 606
玅法蓮華經卷第一
四明 信人習善 徐行善 依科入註
四明海慧教門住持 必昇 校證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者即後秦姚氏也三藏即經律論也法師者
傳譯弘通之人也鳩摩羅什者具云鳩摩羅耆婆
父名鳩摩羅琰母名耆婆是丘慈王妹什從父母
立名此云童壽以童子之年有壽者之智耳自七
歲出家日誦三萬二千言九歲同母至罽賓國彼
有法師盤頭達多者三藏通曉什依而師之至十
二同母至月氏北山有羅漢一見乃云此小沙彌
將大弘佛法也什公之母體道悟明位證三果尋
往天竺臨行語什曰方等諸經汝必大闡震旦唯
汝自無少益耳什言若使大化流傳雖泥犁苦何
憾還彼丘慈悟大乘法要其盤頭達多反師於什
[001-0009b]
時前秦符堅僣號關中謂呂光曰朕聞有羅什者
深解佛乘矧賢哲者國之大寶也光克丘慈因得
羅什還至涼州而符堅巳為姚萇所害光遂僣號
關外光死其子襲位至于呂隆巳經十八年矣萇
復卒其子興立弘始三年有連理枝生于廟庭有
葱數畦悉變為[蓲-品+?]音止香艸也瑞異既作秦主遂西
伐呂隆方迎得什師入關以其年十二月至長安
譯諸經論續於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入寂垂終
誓曰若平時翻宣無誤俾火後舌不焦黑至闍維
竟其舌作紅蓮華色什公位證三賢譯經首從七
佛其來尚矣。】


「玅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序有訓義訓者庠序也謂階位賓主問答悉庠序
也義者有三謂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
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決疑正
說之弄引敘述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義類同者
聚在一段故名品也。


△大段分為三初序分次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
又二通序二別序初文又五初舉所聞法體。】


「如是。」


【所聞法體亦指法之辭三世佛經皆安如是亦信
順之辭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此下
言通序者由諸經通有之故言通也。
△二舉能持
人。】
[001-0009c]


「我聞。」


【即阿難自稱也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意
欲聞即聞我是耳之主舉我攝眾緣也。
△三聞持
和合非異時。】


「一時。」


【肇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時天台云機應會在一
時也。
△四時從佛聞及聞持之處。】


「佛。」


【梵語佛陀此云覺者究竟覺了諸法唯只是心又
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滿天台云佛名覺者知者
於道場樹下知覺世間出世間總相別相覺世即
苦集覺出世即道滅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
老比丘像菩提樹下生艸為座三十四心正習俱
盡即三藏佛自覺覺他也帶比丘像現尊特身樹
下一念相應斷餘殘習即通佛自覺覺他也單現
尊特坐蓮華臺受佛職者即別佛自覺覺他也隱
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虗空相即圓佛自覺覺
他也今經教主即圓教佛也佛身本一赴緣即三
在昔雖三於今即一昔之三若展拳為指今之一
若歛指為拳體用似殊其實則一一則三三則一
非一非三即三即一記云法華以前三佛離明隔
偏小故來至今經從劣辨勝即三而一也。】


「住王舍城。」


【佛為能住王城為所住王舍梵云羅閱祇城云伽
[001-0010a]
羅其城東北十五里至鷲峯是說法華處記云如
來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之王舍城耳。】


「耆闍崛山中。」


【此云靈鷲山以山峯似鷲故名其山又云南有屍
陀林鷲食屍巳棲其上時呼為鷲又前佛今佛皆
居此山佛滅後羅漢支佛常居為聖所居故呼為
靈中者以此山居五山之中天台云佛好居中所
以昇中天降中國中日生中夜滅居中山說中道
也。
△五聞持之伴二初列眾二總結眾集初文又
三初聲聞眾二初比丘眾二初多知識六初舉類。】


「與大比丘眾。」


【與共也有大道大用大知故言大也比丘有三義
怖魔破惡乞士既出家將離生死乖於魔意故魔
懼而名怖魔又出家破身口七支之惡故云破惡
又佛不許如在家而營生業唯乞食自資身安道
存福利檀越故云乞士眾者梵云僧伽此翻和合
眾。
△二明數。】


「萬二千人俱。」


【此數眾本是菩薩迹言比丘耳。
△三明位。】


「皆是阿羅漢。」


【阿[颱-台+犮]經云應真瑞應經云真人悉約無生義釋或
言無翻名含三義一無明糠脫後有田中不受生
死果報名無生二者九十八使煩惱惑盡名殺賊
三者具智斷兩德堪為人天福田名應供此藏通
[001-0010b]
意耳若別圓釋者非但殺賊亦殺不賊非但無生
無生亦無非但應供亦能供應此歎別圓地住功
德也又觀解者從假入空觀亦有三義乃至中道
觀殺無明賊不生三乘心能供養此人如供養世
尊也。
△四歎德。】


「諸漏巳盡無復煩惱逮得巳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漏者三漏成論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癡人造業開
諸漏門毗曇云漏落生死亡法身慧命皆是賊義
此歎殺賊也煩惱即是九十八使逮得巳利歎應
供也三界因果名為他智斷兩德名巳利巳利具
足故名應供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結即二十五
有生因因盡果亡此歎無生也定具足故心自在
慧具足故名慧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
俱解脫人。
△五列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


【阿若是名翻巳知又無知乃能知無也憍陳如是
姓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名族也。】


「摩訶迦葉。」


【此翻大龜氏其先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以此命
族又翻飲光身光炎涌。】


「優樓頻螺迦葉。」


【螺亦作蠡此翻木瓜林也。】


「伽耶迦葉。」


【迦耶此云城。】
[001-0010c]


「那提迦葉。」


【那提此云江又云河也。】


「舍利弗。」


【此云身子母好形身所生故名身子又云珠子母
聦明相在眼珠之所生故也。】


「大目犍連。」


【此云萊茯根又翻胡豆皆以古仙嗜此二物因此
命族也。】


「摩訶迦旃延。」


【此云文飾亦云好肩。】


「阿菟樓駄。」


【亦云阿那律亦名阿泥盧豆此翻無貧也。】


「劫賓那。」


【此云房宿父禱房星得子故名。】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宿習不忘避世所笑多居天上。】


「離婆多。」


【此云星宿亦云假和合也。】


「畢陵伽婆蹉。」


【此云餘習樹下苦坐不避風雨也。】


「薄拘羅。」


【此翻善容端正無病年一百六十歲。】


「摩訶拘絺羅。」


【此云大膝舍利弗舅。】
[001-0011a]


「難陀。」


【亦云牧牛難陀此云善歡喜大論云牧牛者頻婆
娑王請佛及僧三月安居令牧牛人近住送乳因
得見佛出家成果也。】


「孫陀羅難陀。」


【此云端正即佛之親弟也其妻名孫陀利因妻而
名揀餘難陀名也。】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上三字翻滿願從父得名下五字從母得名諸梵
人呼為滿慈子天竺男通稱那女通稱尼從父母
得名。】


「須菩提。」


【此云善吉亦云空生生之日室皆空父母驚異問
相師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又名空生出家見
空得道得無諍三昧等也。】


「阿難。」


【此翻歡喜佛成道日生舉國歡喜因以名之又名
慶喜即佛叔父白飯王之子。】


「羅睺羅。」


【又云羅云此云覆障是佛的子佛為太子時欲求
出家父王不許慇懃不巳王言若汝有子聽汝出
家太子即指妃腹云却後六年汝當生男在胎六
年故言覆障佛出家後耶輸有孕諸釋感嗔欲治
欲殺妃臨火坑誓曰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其遺
[001-0011b]
體天當為證因抱子投坑變為蓮池蓮華捧體王
及國人始復不疑佛還國耶輸羅云奉佛歡喜丸
羅云以幼稚於大眾中徑持上佛耶輸以此息謗
國人歡喜。
△六結。】


「如是。」


【如上也。】


「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肇師云大士處世猶日月昇天有目之徒莫不知
識。
△二少知識。】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三藏中十八種學人九種無學又通教九地皆名
學十地為無學別圓約有功用無功用明有學無
學。
△二比丘尼眾。】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此名大愛道亦名憍曇彌此翻眾主尼者出家女
也。】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此云華色亦云名聞以子標母故云羅睺羅母在
家為菩薩之妻天人知識出家為尼眾主位居無
學即名聞也。
△二菩薩眾六初氣類。】


「菩薩摩訶薩。」


【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師略去提埵二字菩
提云道薩埵云心摩訶云大此大道心氣類也。

二大數。】
[001-0011c]


「八萬人。」


【餘經集眾甚多此經少者語其大數耳觀心釋約
十法界性相十善具萬法約八正道即八萬法門
也。
△三階位。】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此云正又三云徧菩提
云知即無上正徧知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論之應
歷四教各有三今略論圓教位行念如初住得一
身無量身具三不退是也然此不退轉者意兼兩
向今且從上釋應以此句貫通十三句下文釋之
若成上即顯階位若向下即成歎德以對初歡喜
地喜其不退墮二邊入于中道三不退也。
△四歎
一十二句。】


「皆得陀羅尼。」


【此下十二句連上不退轉一句作橫豎二意釋豎
約十地橫約初住上文不退轉一句巳對初歡喜
地釋矣此皆得陀羅尼者歎第二離垢地此地亦
名離達是遮離諸惡達持眾善即總持義。】


「樂說辨才。」


【歎第三發光地內智既明外說則辨。】


「轉不退轉法輪。」


【歎第四炎慧地以由炎能破暗又能焦炷轉法輪
自害巳惑如焦炷也破他迷妄如除暗也。】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001-0012a]


【歎第五難勝地得深禪定用神通力難勝難及於
一念頃徧至十方供養諸佛。】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


【歎第六現前地得深禪定能供諸佛福德所資種
智現前智是德本如植種於地。】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歎第七遠行地二智方便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
會佛心。】


「以慈修身。」


【歎第八不動地正智不動不出三界以慈薰身應
入五道薰口為說諸法薰心為設方便者也。】


「善入佛慧。」


【歎第九善慧地深入實際玅徹本源。】


「通達大智。」


【歎第十法雲地法身如虗空禪定如大雲智慧如
大雨。】


「到於彼岸。」


【歎十地內德到於三諦之彼岸。】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歎十地外德由內德深廣而聲名普聞。】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餘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勝前故
能度也諸地歎德以豎義巳釋次約橫義歎約初
住一位說之餘住例然所謂初發心住一發一切
[001-0012b]
發出過二邊革凡超聖入于中道其心寂滅是不
退轉也初句既爾餘十二句歎德例然且初住歎
功德更有不可思議二住巳去乃至等覺亦復如
是。
△五列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此云玅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玅德等在北
方常喜世界號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新譯云曼
殊室利此翻云玅吉祥也。】


「觀世音菩薩。」


【天竺云婆樓吉泜稅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必定得
菩提稱名者得脫眾苦悲華云若有眾生受苦稱
我名念我者為我天眼天耳所見所聞不得免苦
不取正覺也。】


「得大勢菩薩。」


【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
殿。】


「常精進菩薩。」


【大寶積云是菩薩為一切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
捨或不受化而無一念棄捨。】


「不休息菩薩。」


【思益云恒河沙劫為一日一夜是三十日為月十
二月為年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
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故
名耳。】
[001-0012c]


「寶掌菩薩。」


【普超三昧經云被上德鎧乃至於佛無能沮敗令
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諸通慧心
為人講宣於諸珍寶心無吝惜故名寶掌耳。】


「藥王菩薩。」


【悲華云願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時我皆供養諸
佛入滅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
作大醫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字汝為火淨藥王
在後作佛即樓至如來也。】


「勇施菩薩。」


【世間內外財出世無上法財悉能徧施勇敢無惜。】


「寶月菩薩。」


【尊貴如寶種智圓明清涼如月。】


「月光菩薩。」


【分證中道智光能破昏暗使之頓明。】


「滿月菩薩。」


【百福嚴備玅相圓明如月滿故。】


「大力菩薩。」


【境智冥合拔苦與樂勝諸偏小。】


「無量力菩薩。」


【本高迹下力大用深普救徧提。】


「越三界菩薩。」


【玅悟千如洞遣百非超世出世。】


「䟦陀婆羅菩薩。」
[001-0013a]


【此云善守亦云賢守思益云若眾生聞名者必定
得三菩提。】


「彌勒菩薩。」


【此云慈氏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是
菩薩現居知足內院當來出興于堪忍補釋迦之
處號彌勒世尊於華林園內龍華樹下而成正覺。】


「寶積菩薩。」


【分證三德尊貴如寶名寶圓融微玅名積。】


「導師菩薩。」


【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
名。
△六結。】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三雜眾八初欲界天。】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
子。」


【月天。】


「普香天子。」


【星天。】


「寶光天子。」


【日天子皆帝釋內臣。】


「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即帝釋外臣如武將護世金光明四天王品爾時
提頭賴叱毗留勒叉毗留博叉毗沙門始自東方
終于北方。】
[001-0013b]


「自在天子。」


【化樂天也。】


「大自在天子。」


【他化自在天乃欲天主也。】


「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二色界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


【標梵王又尸棄似二人今舉位顯名目一人耳初
禪有梵眾梵輔大梵今舉王攝諸。】


「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光明者二禪也此有少光無量光極光等者三禪
三天四禪九天即是色界十八梵天也。
△三龍王。】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䟦難陀龍王。」


【難陀此云歡喜䟦此云善即兄弟二龍護摩竭提
雨澤以時國無飢年即目連所降者。】


「娑伽羅龍王。」


【此云鹹海從居海受名此如華嚴云本住智度大
海迹處滄溟。】


「和修吉龍王。」


【此云多頭亦云寶稱。】


「德叉迦龍王。」


【此云現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達多龍王。」


【從池得名此云無熱阿含云雪山有池名阿耨達
[001-0013c]
池其中有五柱堂龍常居此龍有三患一熱風熱
沙著身燒皮肉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寶飾等
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諸龍娛樂時金翅鳥王入
宮搏撮始生龍子諸龍恐怖今此池無彼三患若
鳥欲起心往便即命終故云無熱惱也。】


「摩那斯龍王。」


【此云大身或大力大意本住無邊身法門迹為大
體。】


「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亦云漚鉢羅此云黛色蓮華龍依此住從池得名。


△四緊那羅。】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玅法緊那羅王大法緊
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天帝法樂
神四緊奏四教法門之樂讚佛也。
△五乾闥婆。】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
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云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香此天帝
俗樂之神也。
△六阿修羅。】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駄阿修羅王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
千眷屬俱。」


【此云無酒四天下採華釀于大海魚龍業力其味
不變嗔妬誓斷故云無酒婆稚此云被縛五惡物
[001-0014a]
繫頭不解脫故亦云為天帝所縛故佉羅騫駄此
云廣肩胛毗摩質多羅此云淨心羅睺此云障持
即障持日月也舉手障日世謂日蝕掩月亦爾或
作大聲世言天獸吼氣呵日月失光來訴於佛佛
告羅睺莫吞日月羅睺顫動身流白汗即放日月
佛力眾生力不能為害。
△七迦樓羅。】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
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云金翅翮作金色兩翅相去三百三十
六萬里居瞻部大樹上莊子呼為大鵬也。
△八人眾。】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此云思惟即阿闍世之母也阿闍世亦云
未生怨或呼為婆留支此云無指內人將護呼為
善見大經云阿闍名不生世名怨以不見佛性故
煩惱怨生普超云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
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國土得無
生忍彌勒出時復來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
界如來。
△二總結眾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退坐一面總結眾集作禮退坐而聽法也疏問云
佛在人中說法今列人眾何少答文略不載人實
不少如下文云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
△第二別
序五初眾集序二現瑞序三疑念序四發問序五
答問序初文又二初眾集威儀。】
[001-0014b]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


【別序者望通而得名也爾時者欲現六瑞之時也
世尊者福慧具足世出世間尊無過上四眾者舊
言在家出家各二合為四眾今約一眾更開為四
謂發起當機影響結緣也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激
揚發動成辦利益等者名發起夙植德本緣合時
熟如癰欲潰不起于座聞即得道此名當機往古
諸佛隱其圓極匡輔法王如星遶月雖無作為而
有巨益此名影響力無引導激動之能德非伏物
鎮嚴之用而過去根淺覆漏汙雜三慧不生雖現
世見佛聞法而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
此名結緣比丘既爾餘三眾亦然是則合為一十
六眾矣圍繞者約因緣釋佛初出世人未知法淨
居天下化為人像到巳右旋旋巳敬禮禮巳却坐
聽法因於天敬而人用為式焉約教者行旋威儀
表四門機動俱見圓理以圓對偏例有四義約觀
心者佛身周帀相好莊嚴四旋瞻仰增念佛定約
本迹者若觀色身即見法身也。
△二眾集供養。】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通語三業皆是供養別卑謹虔禮為恭敬至心專
注為尊重發言稱美為讚歎施其依報為供養。

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大乘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二心大
[001-0014c]
謂求菩提也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
淨心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阿僧祇
行行七具足大謂相好自嚴得菩提也六因也七
果也以大因大果合為大乘也名無量義者經云
從一法生其一法者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言無相
者無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即指中道為實
相也二法者頓漸二也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
支佛菩薩佛也此等諸法名為無量即指實相為
義處耳教菩薩法者以此無量義處用教菩薩法
義處即諦理也文云盡教以佛道是也佛所護念
者以由無量義處是佛自證得是故護念雖欲開
示眾生根鈍而久默斯要不務速說者是名護念。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巳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
動。」


【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禪不智須先入定非智不
禪故先說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後出入無有
隔礙也說經巳更入定者是為法華作序耳若不
先開則後無所合所以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名
為瑞相也若作次第說者先入無量義處三昧巳
應入法華三昧若明言彰顯時眾則知何待彌勒
慇懃文殊靳固是知作序明矣身心不動者與所
緣處相應也其身之本源湛若虗空心之理性畢
[001-0015a]
竟常寂所以稱無量義處者此定寂而常照故知
世出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
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曼殊沙此云柔輭又
云赤華雨此四華者表其當獲佛因佛因者住行
向地圓因也小白表銅輪習種性十住開佛知見
大白表銀輪性種種十行示佛知見小赤表金輪
道種性十迴向悟佛知見大赤表瑠璃輪聖種性
十地入佛知見也此四輪之因從中道生所以從
天雨華而表之以因有趣果之義故云散佛上如
此因果誰當感尅只是此會時眾故言及諸大眾。


△四地動。】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此表圓家六番破無明也無明若轉即變為明故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六種表住行向地等玅六番
也六種者謂動起踊震吼覺六也一一有三謂動
三者動徧動等徧動也起三者謂起徧起等徧起
也踊三者踊徧踊等徧踊也震三者震徧震等徧
震也吼三者吼徧吼等徧吼也覺三者覺徧覺等
徧覺也此十八種表破十八界也搖颺不安為動
自下昇高為起[嶙-山+土]隴凹凸為踊隱隱聲為震聲大
名吼悟物名覺也。
△五眾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
[001-0015b]
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
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
觀佛。」


【今但列四眾者當機也今略菩薩者影響也小王
者即世主如輪王也應知雨華地動是外瑞也大
眾心喜是內瑞也知甘露將降是以欣躍內充此
非常喜也故能一心觀佛安得非瑞若喜動陰心
者人天義也喜動真諦無漏心者藏通義也喜動
即假心者別義也喜動實相心者圓義也比丘翻
除饉男比丘尼翻除饉女優婆塞翻清信男優婆
夷翻清信女。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
周徧。」


【放光即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也白毫者具種種
功德其毫中表俱空狀如白瑠璃筒內外清淨從
初發心行行至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矣毫在
二眉中間表中道常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
我白即表淨也放光破暗表其中道生智慧光照
此土他土者表自覺覺他也照東方者東為方之
始表十住是位之始也是以迹門說法生身菩薩
朗然見理入於十住開佛知見舉初即知中後也
故云靡不周徧耳所言徧者諸方亦然諸位亦然
若就本門說法四方佛集即表本門法身菩薩增
道損生四位增長也。
△二他土六瑞六初見六趣。】
[001-0015c]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
土六趣眾生。」


【阿鼻此云無間在地之下也阿迦尼吒此云質礙
究竟即色究竟天從地獄至有頂即是六凡又見
佛菩薩比丘等則十法界具足矣。
△二見諸佛。】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彼佛現在此佛亦然明彼此二土佛皆出世間。

三聞佛說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是現彼佛初從無相一法非頓而頓與此土初說
華嚴同。
△四見四眾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
者。」


【是現彼佛非漸而漸與此土佛次說三藏意同。

五見菩薩行行。】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


【是現彼佛說三藏後說方等般若諸經與此土佛
三藏之後所說意同也種種因緣者昔善為因今
教為緣種種相貌者共不共各四門一一門復有
無量相貌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即共義也不共
四門亦如是故知因緣相貌種別無量皆是彼與
此同。
△六見佛涅槃。】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
[001-0016a]
起七寶塔。」


【是現彼土開權顯實收無量法還歸一法唱入涅
槃息化起塔當知此土從一出無量法必當收無
量法還入一法開權顯實息化歸真與彼同也。

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三初念六瑞。】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
緣而有此瑞。」


【神變者神名天心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
外彰首楞嚴云佛住不二法能作於神通法王法
力超葢一切彌勒不測神變故興疑念又彌勒值
佛植善既多何容不髣髴知應須隱明權言不知。


△二念問誰。】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
誰誰能答者。」


【△三念問文殊。】


「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巳曾親近供養過
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問經稱文殊是法王子此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
之子答有二義故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
中文殊竝為菩薩眾首。
△二大眾疑念二初念六瑞。】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
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二念問誰。】


「今當問誰。」
[001-0016b]


【問文殊彌勒德位相亞何故一問一答耶答位雖
齊等賓主異宜聖人乘機非問者不能答也又法
門有權實權者須問實者須答又迹有久近近問
久答又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為眾生應須問文
殊名妙德德應須答此即四種消文記云此諸大
眾徧歷多會久知文殊神用莫測眾亦精誠專注
妙德。
△四發問序二初長行二初經家述二初述
自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二述他疑。】


「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
神等眾會之心。」


【△二發問二初問此土。】


「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
大光明。」


【△二問他土。】


「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二偈頌二初頌上問二請答初文又二初問此
土六瑞。】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長行之後復有偈頌者龍樹毗婆娑云一隨其國
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二隨其樂欲不同有樂
散說有樂章句三隨其生解不同或散說得解或
於章句得解四隨其利鈍不同利者一聞即悟鈍
[001-0016c]
者再說始明五表佛慇懃重說乃至十為眾集前
後故具茲多義故有偈也。】


「文殊師利道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總問此土六瑞此偈中長出香風地淨而無說法
入定者導師是也良以說法入定能導於人即是
說法入定也風本無香而香為奇以成瑞耳天華
至妙豈有色而無香此表因運至果如華有香風
華既集地地則嚴淨因若趣果果則嚴淨光明云
聚集功德莊嚴佛身故以二事顯成四華也。
△二
問他土六瑞六初問六趣。】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眾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處善惡業緣是
趣因受報好醜是趣果也。
△二問見彼佛說法。】


「又覩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玅第一其聲清淨
出柔輭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玅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上直見佛此廣明說法之相謂說頓教逗大根性
聖主師子如此土盧舍那像也演說經典微玅第
[001-0017a]
一如此土日照高山演華嚴也教諸菩薩如此土
七處八會無聲聞人也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如此
土始見佛身入如來慧也。
△三問他土眾三初開
聲聞乘。】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若遭苦厭集復厭依果感佛說涅槃者此人則能
盡諸苦際耳。
△二開中乘。】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供養佛多雖遭苦而致福故云聲聞三生種福
支佛百劫種福形彼聲聞故言有福志求勝法者
支佛求道故修行深求緣起勝玅之理即是他土
開中乘也。
△三開大乘。】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運真慈悲能紹佛種故言佛子修於六度故言種
種行志求佛道故言無上慧於六度中無其六蔽
如藥中無病故言淨道非畢竟淨也。
△四結前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見聞若斯即結前也如是眾多是開後也。
△五問
他土菩薩修行三初總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二次第問六初問檀三初問捨財。】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碼碯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寶飾輦輿歡喜布施迴向佛道願得是乘
[001-0017b]
三界第一諸佛所歎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葢
軒飾布施。」


【珍寶奴婢為施者貴賤共能也若駟馬寶車者則
王者所施以此行檀故云布施。
△二問捨身。】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


【身肉等內身妻子等外身。
△三問捨命。】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捨頭目即捨命也而不言法施者讓後般若故也
又約身命財與生死後際等得不壞常住即是法
施。
△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在家施易而戒難出家戒易而施難故約比丘明
戒記云往詣者表往非餘故詣佛所所問尊極故
云無上道所捨不輕故云樂土身心俱離故云剃
除如五王經云昔有五王互為親友有一王名普
安習菩薩行餘四王邪見熾盛普安愍之呼來殿
上七日娛樂送之還國大王自送半途問之曰卿
等各何所樂四王各言世間之樂巳迴問王何所
樂王答曰我所樂者不生不滅不苦不樂存亡自
在四王問曰如此之樂何所有耶王曰吾師號佛
近在祇洹諸王歡喜俱詣佛所佛說八苦王及侍
從百千萬人得須陀洹捨國入道而被法服者如
瓔珞經云此袈裟衣龍得一縷則金翅不吞明如
[001-0017c]
僧祇律。
△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忍有三種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獨處閑靜即生忍
樂誦經典即第一義忍。
△四問精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進者能安之傍
若無物思修實相念念不休進求佛道。
△五問禪
二初問修根本禪藏通。】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通途皆有根本之修也離欲得五通者此通教定
也別教兼離二乘欲中道又離順道法愛欲深修
者初禪一品乃至九品傳傳為深轉變自在能發
諸通凡夫五通二乘六通別教菩薩讓佛分有無
漏亦稱五通圓教初後皆具六通。
△二問出世上
上禪別圓。】


「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


【安禪偈讚者是別圓上上禪寂散不相妨所以不
起滅定現諸威儀如修羅琴不拊而韻無緣無念
有感則形。
△六問般若二初問自行。】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智深慧窮理本也志固者誓願廣大也即二種莊
嚴能問能持也。
△二問化他。】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001-0018a]


【未到慧多無色定多四禪等又背捨慧多九定定
多十一切處中等又二乘定多菩薩慧多於佛則
等破魔者空觀破四魔假觀次第破八魔中觀圓
破八魔十魔一切魔擊鼓者初發心便成正覺分
身百佛界作佛圓擊梵輪法鼓。
△三不次第問七
初問禪二一問入捨禪。】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二問入悲禪。】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次第問者是漸一途不次第問不定一途今初一
行問入捨禪即是自行記云捨禪者第四禪也亦
可別圓忘懷之捨忘彼禪故名捨次一行入悲禪
即是化他然菩薩入定放光種種利益具出華嚴
思益也婆娑云初禪修悲易二禪修喜易三禪修
慈易四禪修捨易此慈悲喜捨四禪名為四無量
心是菩薩行也。
△二問精進。】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即是般舟念佛等法門耳般舟翻佛立此舉除睡
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未嘗睡眠精進可知。

三問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威儀無缺即初不缺戒淨如寶珠即第十究竟戒
此於十戒中舉其初後十戒名出大論大經。
△四
問忍。】
[001-0018b]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問生法二忍也阿含云力有六種一小兒啼為力
二女人瞋為力三國王憍為力四羅漢進為力五
諸佛悲為力六比丘忍為力也。
△五更問禪。】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除五葢也離戲笑是却掉悔葢離癡眷屬是除瞋
葢親近智者是除疑葢一心除亂是除貪葢攝念
山林是除眠葢。
△六問檀二初明四事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旃檀寶舍
眾玅臥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二結成施。】


「如是等施種種微玅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前三行正明四事施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也第
四行施園林等第五行結成所施之意名衣者阿
含云迦葉出家時選擇家中最下衣裳得一弊衣
其價直十萬兩金作僧伽梨衣肴𦵔也膳美食也。


△七問般若三初不可說而說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二不可觀而觀般若。】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虗空。」
[001-0018c]


【三而說而觀論般若。】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玅慧求無上道。」


【此三行科文巳明第三一行言語道斷心行所滅
即說不可說觀不可觀而論般若也。
△六問涅槃
六初總標起塔。】


「文殊師利又見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二塔數。】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


【△三塔量。】


「寶塔高玅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四塔相。】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五供養。】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六總結。】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
殊特玅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今見他土佛般涅槃佛子慕德為樹塔廟即表無
量悉歸一也梵云塔婆此云方墳樹王者即波利
質多正供舍利傍嚴佛國土天龍伎樂等者以塔
藏身界故供養者福大不同殿堂形貌安處長阿
含云佛臨滅時有梵摩比丘在佛前執扇扇佛佛
却去之阿難思念此比丘常隨侍佛今末後乃却
之者云何佛告阿難今俱尸城十二由旬天神畟
[001-0019a]
塞諸天神等皆欲供養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明
映蔽使不近近是故令却阿難問以何因緣故有
是身光佛言昔於毗婆尸佛時以歡喜心手執火
炬照彼佛塔由是福光明乃爾火照既爾餘皆準
知。
△二請答二初舉疑事述請三初舉見此土事。】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玅。」


【△二舉見他土事。】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初舉此土事以白毫為本故先舉及諸事故言種
種二他土事以諸佛為本總攝餘五瑞。
△三請答
決眾疑。】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二釋四伏難二初正釋。】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連下三行釋四伏難者文殊內心構難不肎時答
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爾有判二智
眾如海謙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眾渴仰故以伏
難潛而拒之彌勒彰灼釋難意亦有三一瑞大疑
大若不為釋憂兕在懷妨聞正說二眾海乃多機
在仁者三闔眾瞻仁故知注誠殷重所以彰言釋
難請令時答初伏難者因正請生請云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難汝云眾疑眾未曾
疑若疑應問眾既不疑我何所決彌勒即以第一
偈釋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令我問瞻仁
[001-0019b]
欲得仁答。】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文殊因此又起第二難眾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
出定然後決疑彌勒即以第二偈釋若有疑在懷
憂兕不泰應以時答復知如來何時定起。】


「佛坐道場所得玅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文殊因此又起第三難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
佛意微共籌量獨令我答於理不可彌勒即以第
三偈釋我亦微心下思踟蹰兩楹為說玅法為當
授記故言佛坐道場乃至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文殊因此起第四難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
答彌勒即以第四偈釋安得以我猶豫之心而判
大事故言示諸佛土此非小緣文殊伏難既窮謙
光亦止後一偈結請答也此四伏難者昔光宅受
於次師次師受於江北釗音昭師既是先賢文外巧
思故今用之下文文殊決答於偈後分明判答處
即斷此四伏疑其意例然。
△二結請。】


「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五答問序二初長行二偈頌初文又四初惟忖
答二初標章。】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
子等如我惟忖。」


【惟思忖量也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豈
[001-0019c]
應不知迹示思惟也。
△二正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
演大法義。」


【欲說大法者答說法瑞雨大法雨者答雨華瑞吹
大法螺者答大眾心喜瑞擊大法鼓者答地動瑞
演大法義者答放光瑞欲說大法者惟昔諸佛說
無量義後則開權顯實收無量而歸于一忖於今
佛既說法巳亦應開權顯實會無量以歸一一者
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諸佛雨華之後普入
圓因住行向地忖於今佛亦然吹大法螺者惟昔
四眾見瑞歡喜得未曾有鄣除機動即改人行教
理皆一忖今眾喜亦然擊大法鼓者惟昔地動巳
後即有六番破無明賊忖於今佛亦然聲教極妙
故演大法義者惟昔諸佛放白毫光後即說法華
忖於今佛亦然廣明五佛道同既是佛道故言演
大法義也唯少入定一瑞然而五瑞莫不皆由入
定意則兼含矣又別釋欲說大法是總下四句是
別雨吹擊演開示悟入以對住行向地是也初如
種子得雨萌開開於十住佛知見次如吹螺改號
得十住聞法改入十行示佛知見三如擊鼓戒兵
從十行聞法改入十向悟佛知見也演之言布橫
竪廣深乃展演之義在十向聞法入於十地入佛
知見窮源盡邊深廣備足矣也。
△二略曾見答。】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巳即說
[001-0020a]
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
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初以巳智惟忖今以略曾見答他土問也今見如
昔昔秪如今欲令眾生聞知者即是聞思兩慧亦
是信法兩行。
△三廣曾見答三初引一佛同三初
明時節。】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彌勒因光橫見以問文殊引昔竪見以答如過去
劫既云無量無邊是則不可思議矣。
△二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標名同者其通號同也日是慧月是定定慧是自
行德燈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燈是三智今佛亦三
智故言同耳記云通號者應身皆具十號故名為
通法身望應亦得義立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應
號即法號也然釋法號須從法立如止觀云乘無
二智來契正覺即名如來以無二理徧入諸法名
應供了不二智智體無偏名正徧知知無二法互
通法界雖無來往徧入三世名明行足無二之法
性冥三德名善逝理徧一切具三世間名世間解
能解此理無復有過上名無上士解此理故能調
難調調十法界名調御了法界法名丈夫契此理
故一切宗仰過於人天之上名天人師覺此理故
名之為佛達此理故而為三世之所敬故名世尊。
[001-0020b]


△三說法三初始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玅純一
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初開頓教大乘七善也初中後善者即是頓教序
正流通名為時節善其義深遠則頓教了義之理
此名為義善其語巧玅即頓教八音所吐也會理
直說悅菩薩心此名為語善純一無雜者不與二
乘共即是頓教獨一善具足者明界內外滿字法
即頓教圓滿善清白者無二邊瑕穢即頓教調柔
善南岳云是行善耳梵行之相即頓教無緣慈善。


△二頓後開漸同。】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究涅槃為
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
羅蜜。」


【四諦法即是古佛於頓後開漸與今同答上問為
說涅槃也十二因緣者答上問為說緣覺也說六
波羅蜜者答上問修種種行也。
△三開權顯實同。】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此明古佛開頓漸後即顯實之說也始終究竟此
答彌勒見他土佛般涅槃涅槃後起塔之問也。

二引中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
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
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
[001-0020c]
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初引一佛備舉頓漸說法同中引二萬佛但舉說
頓同故言初中後善後引一佛但舉開漸同所以
然者互舉耳指前可知姓頗羅墮者即婆羅門十
八姓中一姓也本行集翻名重幢。
△三引最後一
佛同三初曾見事與今巳同。】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
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
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
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
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巳於千
萬佛所植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數雖不等並出同居之土土
有見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緣別有所表
生一子表一道清淨生八子表八正道數異義同。


△二曾見事與今今同二初現相同二初明此土
六瑞。】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
所護念說法同說是經巳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
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入定同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
及諸大眾雨華同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地動同爾時會中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
[001-0021a]
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眾喜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

靡不周徧放光同。」


【△二明他土六瑞。】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總云如今所見則知昔佛他土六瑞亦與今同。

二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
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上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
因緣。」


【爾時會中菩薩疑念即與今彌勒同。
△二曾見事
與今當同六初因人同。】


「時有菩薩名曰玅光有八百弟子。」


【昔佛定起因妙光菩薩說經今佛定起因身子說
經即是所因人同也昔佛八子師於妙光如來定
起對告妙光又付託妙光今佛子羅云亦師身子
今佛從定起亦對告身子至迹門竟又付託身子
是則古今與同矣疑者云妙光是菩薩身子是聲
聞此云何同須知昔事巳彰稱為菩薩今事未發
且言聲聞比及發迹身子是大菩薩非同何謂昔
妙光垂迹何必不作聲聞特是文殊巧說方便隱
顯耳。
△二說法名同。】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玅光菩薩說大乘經
名玅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001-0021b]


【說經名同即妙法同耳也。
△三時節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
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
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四唱滅同。】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巳即於梵魔沙門
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
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昔佛說法華即時唱入滅亦如迦葉佛以土淨故
於法華唱滅即入滅也今佛說寶塔品中明如來
不久當入涅槃化導巳畢唱滅事齊也。
△五授記
同。】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
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
羅訶三藐三佛陀。」


【昔佛授德藏菩薩記今佛授身子聲聞記豈得是
同昔事巳成故言菩薩記正是會三歸一聲聞得
記也若說昔授聲聞記者佛從定起更何所論此
葢文殊巧談故不發迹耳不發迹者明所隱意意
待定記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
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徧知此十號中舉其三也
淨名云若我分別此三者窮劫不盡。
△六滅後通
經同五初明時節。】


「佛授記巳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001-0021c]


【△二出其人。】


「佛滅度後玅光菩薩持玅法蓮華經。」


【△三明久近。】


「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四明所化眾二初明巳成弟子。】


「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玅光玅光教化令其堅固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
佛巳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


【巳成即八子行成久巳得佛。
△二明當成弟子。】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
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
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
重讚歎。」


【引八子八百者近則釋疑密開壽量釋疑者或謂
彌勒是補處為大文殊非補處為小小不應答大
不應問故舉八百宜應有問也玅光昔親對佛先
又為師所以釋疑非謬密開壽量者八子最小得
成佛號曰然燈即是定光玅光即是文殊是釋迦
九世祖師孫今成佛祖為弟子師弟無定將密顯
生非生滅非滅之意也問彌勒昔見諸佛曾聞法
華今何疑問答時眾機宜應須扣發耳玅樂云九
代祖師者若據八子皆師玅光得玅光居八代之
首八子最後名然燈然燈既為釋迦之師是故玅
光為九代祖也生非生等者既師弟更互當知師
[001-0022a]
弟之生實非生爾前曾滅實非滅也必久曾證非
生非滅常住之理故今迹示生滅耳又迹難測故
生非生本理玅故滅非滅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


△五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玅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
菩薩汝身是也。」


【△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
經名玅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決定不謬略曾廣曾皆決定
也當說大乘者決定前云說法瑞也名玅法蓮華
者決定前云雨華瑞也教菩薩法者決定前云眾
喜瑞也佛所護念者決定前云地動瑞也兼總入
定悉在其中矣。
△二偈頌二初頌廣曾見答二初
頌最初一佛同。】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二頌最後佛三同三初頌曾見事與今巳同。】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


【△二頌曾見事與今今同二初頌此彼六瑞同二
初此土六瑞。】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巳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
[001-0022b]
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


△中尊
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


【於中而長出天鼓自然鳴者表無問而自說也現
諸希有事即總頌諸瑞。
△二他土六瑞五初見六
趣同。】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瑠璃頗梨色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


【三行為四初半行重頌總瑞次一句正舉六趣故
云一切次一句總明生死因果及處生死兩字總
標也業因報果處即二十有次一行明所依土前
長行之文及問答中皆不云光色乃至此方云者
前豈應無次一行明諸趣供養意表機成當知前
亦非無也問既云莊嚴即是淨土那云道同耶答
淨由光照元具六道淨土則無惡道之名故知非
但色淨由光亦乃眾寶具足各供則指萬八千土。


△二頌見佛同。】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玅
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則加心修習發真道即是
自然任運與理合也又自然成佛道是報身瑠璃
是法身本淨金像是應物現形也。
△三頌說頓同。】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此則將法約人法既深玄當知必運大機而開頓
[001-0022c]
教此頌上純一無雜也。
△四頌說三乘同。】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恒沙斯由佛光昭。」


【此即將人約法人既二乘必知開三藏說也是頌
上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雖不頌出緣覺兼攝
在中次二行頌上六度大乘也。
○行施忍辱等等
餘禪慧二度耳而以比丘為六度菩薩者前發問
偈中既云又見菩薩而作比丘於此比丘為菩薩
義亦無妨也。
△五頌菩薩修行同。】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二四眾疑念同。】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


【頌昔佛四眾疑念如文可解也。
△三頌曾見事與
今當同六初頌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讚玅光菩薩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令玅光歡喜。」


【世間眼者言菩薩為世間出世間之眼目化導於
人也。
△二頌說法同。】


「說是法華經。」


【△三頌時節同。】
[001-0023a]


「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玅法是玅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此約難思延促劫智也玅光皆悉受持昔佛法也
此亦如身子受佛付囑也。
△四頌唱滅同四初唱滅。】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巳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巳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


【此是昔佛唱滅與今佛同尋繼。
△二囑累。】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此是昔佛囑累亦與今佛同如遺教經云汝等比
丘我滅度後當珍敬波羅木叉如暗遇明如貧得
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三悲泣。】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此時眾聞佛入滅而生悲泣亦與今佛同如大經
云涕泣盈目徧體血現如波羅奢華此即重法慕
人之志也。
△四安慰。】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此昔佛慰諭時眾亦與今佛同如遺教經云汝等
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二劫會亦應滅會
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
更無所益例如今佛付彌勒其義見記
△五頌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巳得通達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


【無漏實相謂圓玅三諦之法也無漏者收攝三諦
[001-0023b]
無漏失也實相者離虗妄分別之相名為實相即
無相之相也。
△六頌滅後通經同五初頌滅後時
節四眾得益。】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恒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薪盡火滅者大小乘中各自不同小乘佛以果報
身為薪智慧為火慧依報身身滅智亡大乘佛以
機為薪逗應為火眾生機盡應形亦亡倍復加精
進者應以滅度度者也。
△二頌能弘經人。】


「是玅光法師奉持佛法藏。」


【△三頌弘經時節。】


「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四頌所益弟子二初頌巳成弟子。】


「是諸八王子玅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巳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二頌當成弟子。】


「是玅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五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玅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001-0023c]


【△三頌分明判答三初頌說大乘經。】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此頌說經科文巳見又前彌勒釋四伏難令文殊
決定有答此中是文殊斷四伏疑令彌勒莫復更
問初第一疑因文殊廣引先佛曾說法華故彌勒
潛疑欲問諸佛赴緣人時各異古佛雖名法華今
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此第一偈斷云我見燈明
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此斷其
疑名之問也。
△二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彌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義同自有名同義異此
名何所顯召文殊即以第二偈斷云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此斷其疑
體之問也。】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彌勒因而又疑實相無相何人會之故文殊以此
第三偈斷其疑宗之問。
△三頌佛所護念。】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為有餘。」


【彌勒因而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薩亦潤二乘文
殊即以第四偈斷其疑用之問也彌勒聯翩構疑
文殊頻煩為斷既事窮理盡即得之於懷可謂善
於問答具二莊嚴光宅但知述於釗師釋四伏難
使文殊必答顯彌勒之美不見文殊釋四伏疑令
彌勒不問抑於玅德之能此義出天台非傳他疏。】
[001-0024a]


「玅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此品一經之正宗萬法之都會證信證此發起發
此譬喻譬此乃至流通通此釋此品題為二先略
次廣略則三種方便廣則十雙權實三種方便謂
法用能通祕妙三也言法用者方即法便即用也
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
圓此義可釋他經非今品意言能通者方便者門
也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為真
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此從能顯得名故以
門釋方便經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義可釋他
經非今品意言祕妙者方者祕也便者妙也妙達
於方即是真祕點衣內之珠與王頂之珠無二無
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方法及門即
是祕妙經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
說我法妙難思故以祕妙釋方便正是今品之意
故言方便品也言十雙權實者一事理二理教三
教行四縛脫五因果六體用七漸頓八開合九通
別十悉檀於此十中復約生起次第權實本迹等
八意詳而釋之然亦不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之
義。
△二就正說分為兩初略開三顯一二廣開三
顯一初文又二初開三顯一二勝疑致請初文又
二初長行并十七行半偈歎二智二三行半偈正
略開顯動執生疑初文又二初長行二十七行半
偈初文又二初寄言歎二智二絕言歎二智初文
[001-0024b]
又二初明諸佛權實二明釋迦權實初文又三初
雙歎二雙釋三雙結初文又二初經家提記。】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問佛常在定何故言起答此有所示往古諸佛說
此經時必先入無量義定即入法華三昧今佛亦
然入定緣理安心實相出定令他亦安心實相告
舍利弗者小乘中智慧第一將欲因其破小智顯
大智故先告之以動群輩。
△二正歎二智二初歎
實智。】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諸佛智慧即實智也此智慧體即一心三智也甚
深無量者明佛實智竪徹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橫
窮法界之邊故言無量。
△二歎權智。】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智慧門即權智也葢是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
力故名為門從門入道中道中名實道前名權也
難解難入者七種方便不能測度十住始解十地
為入舉其初後中間難示難悟可知矣別舉小乘
不能知者彼執重故別破之無機逃走故言不知
華嚴聾啞瞽聵故言不知方等彈斥保住艸庵故
言不知般若轉教心無希取故言不知今大機啟
發放光動地彼此今古諸佛道同猶懷疑惑故言
不知利根菩薩節節能知鈍同二乘是亦不知也。


△二雙釋二初釋實智。】
[001-0024c]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


【外值佛多稟承至要所以實智甚深內行純厚盡
行道法所以實智無量。
△二釋權智。】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由於勇猛精進所以能入難入之門既入門巳澤
被無疆物欽德化所以名稱普聞。
△三雙結二初
結實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稱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
△二結
權智。】


「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稱機適會故言隨宜非七方便人所知故言難解。


△二明釋迦權實三初雙歎二初歎智。】


「舍利弗吾從成佛巳來。」


【實智不圓則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

二歎權實。】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


【四十餘年以三種化他權實逗會眾生故言種種
因緣譬喻者小乘以芭蕉水沫為譬大乘以乾城
鏡幻等為譬廣演者能於一法出無量義也無數
方便者即七方便也引導離諸著者說散十善離
三塗著說靜十善離欲界著說三藏法離見思著
[001-0025a]
說菩薩法離涅槃著說佛法則離順道法愛著。

二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巳具足。」


【如來二字釋實智良以從真如實相中來而成正
覺也方便釋權智知見波羅蜜者雙舉權實之知
見也然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道種智名
權知法眼名權見以其俱到事理邊底故名波羅
蜜具足者權實悉究竟也。
△三雙結二初結實智。】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廣大明橫深遠明豎如此實智非橫非竪寄言往
歎論其橫豎照無限極如函葢俱大也。
△二結權
智。】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
一切未曾有法。」


【無量者即佛地四等也無礙即佛地四辨也能於
一辭一義旋出無量樂說不窮力即十力畏即四
無畏禪盡禪之實相定即首楞嚴定三昧即王三
昧深入無際結成竪深也成就下結成橫廣也。

二絕言歎二智二初絕歎因由二初舉絕歎之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
眾心。」


【再舉權實為絕歎之由表鄭重慇懃耳能善分別
巧說諸法者舉權智也言辭悅可眾心者舉實智
也。
△二指絕言之境。】
[001-0025b]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舉要創指之端也無量無邊指權未曾有法指實
言此二法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說若單明
一事不應言悉既雙指權實其意明矣。
△二正絕
言歎二初絕言歎。】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印師云欲令因止生其疑請之心也觀師云實法
難知故先抑止驚其常情今明此法深寂言語道
斷體不可說故止而歎之設慈悲為說聞不能解
傷其善根所以止之。
△二釋止歎意二初明佛是
最上人修得最上法不可說二初明最上人權實
橫滿不可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二明最上人權實竪深不可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此釋止歎之意成就對不成就乃至難解對不難
解此是橫明成就修道得故不可說唯佛與佛能
究盡邊底如十五日之月體無不圓光無不徧如
此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二明甚深境不可
思議故不可說二初略標權實章。】


「諸法實相。」


【諸法權也實相實也。
△二廣釋權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
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001-0025c]


【諸法實相者略標甚深權實境也諸法謂百界千
如即實之權也實相謂中道理體即權之實也。

所謂諸法等者廣釋甚深權實境也相以據外覽
而可別性以據內自分不改主質名為體功能為
力構造為作習因為因助因為緣習果為果報果
為報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為究竟等若作
如義初後皆空為等若作性相義初後相在為等
若作中義初後皆實相為等今不依此等三法具
足為究竟等南嶽師讀此文皆云如故呼為十如
也天台云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一云是相如乃至
是報如二云如是相乃至如是報三云相如是乃
至報如是若皆稱為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若
作如是相等點空相性名字施設即假義也若作
相如是等如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分別令易
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為言空即假中約如明空一
空一切空點相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
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縱不橫名為實相
若依義便便作三意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云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唯佛與佛究竟此法此
之十如乃是十界上因果之法是十法攝一切法
又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
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九界為權佛界為
實細論各具權實一界各具九故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
是諸佛二智之境以此為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
[001-0026a]
何智不發故荊溪云指的妙境出自法華正指此
也文句云今作四番釋一約十法界二約佛法界
三約離合四約位經云諸法故用十法界釋經云
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釋經云止止不
須說我法玅難思故用離合釋經云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故用位釋也一約十法界者謂六凡四聖
法雖無量數不出十一一界中雖復多派不出十
如如地獄界當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亦具畜生
界相性本末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無有缺減
故阿毗曇婆沙云地獄之道成就他化天法即是
其例餘九法界亦如是當知一一界皆互具餘九
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為權照其自位
佛界十如名之為實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
以名為不可思議凡夫雖具絕理情迷二乘雖具
捨離求脫菩薩雖具照則不周名不了了如來洞
覽橫豎具足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不可宣示
故止止絕言耳玄義境妙中巳說今不具記二約
佛法界釋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萬
善緣因故下文云眾寶莊校也佛界非性非不性
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云有大白牛也
云云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
即佛相末即佛報是自行權也佛界非等非不等
而言究竟等指於實相故標章云實相是自行實
也即實而權故言本末即權而實故言為等此是
[001-0026b]
如來自行權實最為無上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
橫廣豎深而無有上故標章云諸法實相例亦應
言諸法實性實體乃至實究竟等但略舉一以蔽
諸耳如來遍照橫竪悉周如觀掌果祇為凡夫如
雙盲二乘如眇目菩薩夜視矇朧不曉不可得說
故止止絕言也三約離合釋者若佛心中所觀十
界十如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惟是一佛法界
如海總萬流如千車共轍此即自行權實若隨他
意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權實即是
自行化他權實隨他則開隨自則合橫豎周照開
合自在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凡夫則誹謗不信二
乘則迷悶不受菩薩則塵杌未明為此義故止止
絕言也四約位釋者如是相謂一切眾生皆有實
相本自有之乃如來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即是性
德智慧第一義空也如是體即是中道法性之理
也是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
○故是不可思
議不可得說所以止止絕言也妙樂云所以四釋
者明理攝遍故約十界釋明自證極故約佛界釋
明佛化用故約離合釋明三德遍故約諸位釋若
望止觀互有寬狹今具四釋則此寬彼狹此但正
報不語三千則此狹彼寬名目雖然理必齊等因
必具果正必有依。
△二十七行半偈頌長行二初
寄言歎二智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初頌歎諸
佛二智。】
[001-0026c]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世雄者頌上諸佛智慧也不可量頌上甚深無量
此頌諸佛實智也次三句即頌諸佛權智也。
△二
頌歎釋迦二智。】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佛者頌吾從成佛也正頌實智力無畏等頌諸功
德是頌權智餘法者即指化他之權是實智之餘
助耳正頌上種種因緣等也。
△二合頌二佛釋歎
結歎。】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玅法難見難可了。」


【初二句此頌上諸佛釋歎佛曾親近百千諸佛盡
行道法之文甚深微玅法頌上結歎實智成就甚
深未曾有法難見難可了頌上結歎權智意趣難
解也。】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巳道場得成果我巳悉知見。」


【頌上釋迦知見波羅蜜皆巳得具足行道巳舉因
具足成果舉果具足我巳悉知見頌知見廣大深
遠。
△二絕言歎二智五初頌不思議境。】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頌上不思議境十如但舉初後中間略可知義之
一字兼究竟等。
△二追頌絕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追頌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
△三追頌正絕言歎。】
[001-0027a]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追頌止止不須說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言語道
斷故云相寂滅。
△四頌不知人八初總揀不入者。】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即是七方便人也。
△二揀能入者。】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即圓教十信故言信力堅固者長行明究竟佛知
今頌中明初信知此乃互舉耳。
△三揀二乘不知。】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巳盡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四舉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盡思度量即極力竭思之謂餘皆准此。
△五舉諸
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六舉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七舉發心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玅智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發心語通或可六度菩薩三僧祇未斷惑名為發
[001-0027b]
心或可指上諸天及世人等自攝得六度而發心
之語別擬通別二教初心之人皆名新發意菩薩
也。
△八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通教不退斷界內惑所以不知別理別教地前亦
有證行位不退等亦所不知也。
△五頌難解法唯
佛能知實相境。】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玅法我今巳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不思議者頌所止之境甚深妙法頌第一希有難
解之法我今下三句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此
明諸佛道同俱皆究竟故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
亦然。
△二三行半正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初諸佛
顯實三初明諸佛道同。】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此論諸佛化道是同。
△二勸信。】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三正顯實。】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即是顯真動昔之執生今之疑故下文云將非魔
作佛正由聞此語佛既以如實語而勸信之何事
翻疑為防因疑起謗者所以勸信開顯。
△二釋迦
開三三初正明開三。】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001-0027c]


【將顯二乘昔證俱非故云逮得涅槃者又解可擬
於六度菩薩乘何以知之修六度行即免四趣縛
未能入滅度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遠乃及
耳又六度行前是度他故言我令脫苦縛後取無
漏故言逮得涅槃此義推之知是六度乘也又下
句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不指此將何為
三不應重數二乘為三乘也。
△二正斥三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皆是虗偽。
△三出立三之意。】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意是權引離諸苦故非真實但是方便門耳。
△二
騰疑致請二初敘疑二初經家敘二初千二百疑。】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
千二百人。」


【△二四眾疑。】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上既斥三乘皆是方便今此敘疑但在二乘者何
以其執重疑深所以偏舉耳至下文陳疑中即云
求佛諸菩薩是知三乘俱疑矣。
△二正生疑二初
疑佛二智二初總疑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


【△二別疑二智二初疑實智。】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二疑權智。】
[001-0028a]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此三段文疑權實二智總別巳分葢由聞諸佛語
無異要當說真實疑何則佛昔說三乘智慧同證
不差但其餘習有盡不盡耳今忽稱歎如來二智
非我所及是故疑佛二智也。
△二疑巳所得。】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
是義所趣。」


【一解脫者藏教三人同一解脫此是自疑所得三
乘聖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今者忽言
皆是方便未審何法是其真實故言不知是義所
趣。
△二正請決文有三請三止三第一請二初長
行二初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
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玅難解
之法。」


【△二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
唯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懃稱歎甚深微玅
難解之法。」


【此正請文中有三請二止之文兼前為三止也瑤
龍二師云初止為理深難解初請為自他求決次
止為驚疑不信次請為久植必解後止為必謗墮
苦後請為利根得益天台云佛預知三周得益前
後不俱是故三抑俟其三請也。
△二偈頌六初頌
[001-0028b]
疑實智。】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二頌疑權智。】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三明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初一句明聲聞後二行明緣覺中間及求涅槃者
即明六度菩薩何以得知上云逮得涅槃者此中
稱及及者此菩薩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異二乘
知是菩薩也。
△四明身子疑。】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身子今疑三乘依教修證未嘗有謬若云方便非
真實者為是所證果非實耶為是所行因非真耶。


○智據正經屬身子爾。
△五明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六總明同疑請。】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001-0028c]


【△第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
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止意者恐懷疑故。
△第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所以者
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
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
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唯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第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
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
言。」


【次佛止之護上慢故。】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第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
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巳曾從佛受化如
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無明黑暗名長夜若能敬信必出生死海名安穩。】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巳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
[001-0029a]
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二廣明開三顯一七品半文為三周三初為上
根人法說二為中根人譬說入譬喻品中三為下根因
緣說入化城品初初文又五初正法說二身子領解起譬
喻品初三佛述成四與授記五四眾喜初文又二初

長行二偈頌初文又三初許說三初順許。】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巳慇懃三請豈得不說。」


【初是順豈下許。
△二戒許。】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初是誠吾下許諦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
修慧。
△三揀許。】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
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
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說此語時是揀眾許五千在座故如來三止今將
許說威神遣去故名揀眾五濁障多名罪重執小
翳大名根深未得謂得名增上慢未得三果未證
無學有如此失者謂障執慢三種之失也而不制
止者上聞開三顯一言略義隱猶未生謗足作繫
珠因緣去則有益若聞廣開三顯一乖情起謗住
則有損是不制止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
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住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001-0029b]


【枝葉細末不任器用此等執方便之方便於大非
器大品云攀附枝葉棄於根本是人為不黠即此
義也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復妨他大光今退
無謗法之愆復無障他之過故言佳矣上枝葉未
去如來三止貞實願聞故身子四請師弟鑒機非
徒靳固也汝下即結許也。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受旨者即遵承稟命之謂。
△三正說二初明四佛
章廣明上諸佛權實二釋迦章廣明上釋迦權實
初文又二初總明諸佛章二列三世佛章初文又
四初歎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
鉢華時一現耳。」


【法譬雙歎時乃說之者諸佛同出五濁必前開三
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疎故言時
乃說之久而不說者為人未堪故時未至故五千
未退故今人巳堪時巳至五千巳去決定說大乘
也優曇華此云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此表三乘調熟巳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也。
△二
說無虗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虗妄。」


【汝等當信者勸信無虗妄也此理至深理與昔異
此言至妙言與昔反此行至普行與昔乖此人至
勝勝於昔劣還指客作四種之麤而今皆妙恐物
[001-0029c]
生謗故勸信也信無虗妄人說無虗妄法也。
△三
開方便三初開。】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諸佛隨三種機以方便說故云隨宜佛意在實物
莫能解故云意趣難解。
△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
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以釋諸佛之方便耳巧慧同故借
此釋彼如我以無數方便者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三結。
四示真實五初標勝人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是法非思量等此有兩義或作結開權或正作顯
實結開權者佛意難知唯佛與佛能了稟教者謂
三諸佛知一耳作顯實者即屬後文初標人法舉
無分別法惟是佛所知佛以無分別智解知無分
別法即是顯實義也。
△二標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初總釋次分字總釋者諸佛覺知如實之相乘此
實道出應於世只令眾得此實道唯為此事曾無
他事除諸法實相餘皆名魔事次分字釋者一謂
一實相也非三五七九故言一也其性廣博博三
五七九故名為大是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眾生有機能感於佛故名為因佛承機而應故名
為緣此為如來出世之本意也。
△三重標。】
[001-0030a]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
於世。」


【將欲分別重更提起以作解釋之端耳。
△四正釋
四初理一二初正釋。】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
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
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此釋理一復為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
門四約觀心。
○一約四位釋者諦境不可知見唯
佛智佛眼乃能知見若二智四眼則不能知見今
取圓教住行向地分得佛眼佛智則能知見故寄
此四位以釋理一即約位顯理也開者即是十住
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如日出暗滅眼目
有用故名為開緣修破惑故云使得清淨示者即
是十行惑障既除知見體顯法界眾德顯示分明
故名為示悟者即是十向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
理融通更無二趣故名為悟入者即是十地事理
既融自在無礙任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海故名
為入。
○二約四智釋者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
得開佛知見也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別解
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
一相寂滅即悟佛知見也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


○三約圓教四門橫釋者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
[001-0030b]
佛知見也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也亦空
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也非空非有
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也能通則四所通
則一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所知所見是所通之
理也。
○四約觀心釋者觀於心性三諦之理不可
思議此觀門淨名為開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別空
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
一而三名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
中名為入是為一心三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約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
門通由觀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
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也。
△二結成。】


「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結成理一昔方便教亦得義論開示悟入而非佛
知見故是權今明佛知見故是實實即理一也。

二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若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理實而言即是化菩薩
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所觀實為巳子此
即人一也。
△三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三乘眾行名之為諸為圓故諸即是一事此行何
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行一意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
[001-0030c]
若二若三。」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故序品云說大乘經即是教
義也自別教巳去皆名有餘即不了義非佛一乘
今但以一佛乘者純說佛法圓教乘也無餘乘者
無別教帶方便有餘之說無二者無般若中之帶
二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如此二三皆無
況三藏中三耶。
△五總結法同。】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二列三世佛章三初過去佛二初開權。】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
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
得一切種智。」


【皆為一佛乘教一從佛聞法是誰聞法被眾生兼
得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種智所知即是理一
能知即是行一雖不次第四一兼足。
△二未來佛
二初開權。】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
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


【△三現在佛三初標出世意。】
[001-0031a]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如諸佛章中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此亦如
是唯為饒益安樂眾生故而出於世也。
△二開權。】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
為眾生演說諸法。」


【△三顯實二初別明現在教一行一。】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


【文具四一。
△三總明三世人一理一。】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
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
故。」


【但教化菩薩是人一欲以下是理一。
△二釋迦章
五初開權。】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
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故而為
說法。」


【我即現在釋迦佛也先三後一如四佛不異故言
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者即是五乘根性
欲也過去名根現在名欲未來名性深心所著者
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隨宜開三乘權法也。
△二
顯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001-0031b]


【如此等者指權是實也佛乘是教一種智所知即
理一能知即行一能得佛乘能得種智即兼人一。


△三舉五濁釋方便二初標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將舉五濁先標其意上巳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
隱實施權其法清淨湛如一空尚無帶二般若帶三
方等之權況有單三三乘單五加入天之權秪為五濁障
重實不得宣須施單三單五之權亦施帶三帶二
之權故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二舉五濁四初
唱數。】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二列名。】


「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三體相。】


「如是。」


【劫濁無別體劫是長時剎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
此假名名為劫濁文云劫濁亂時即其義也眾生
濁者只是攬彼見慢果報立此假名名眾生濁煩
惱濁指五鈍使為體見濁指五利使為體命濁指
連持色心為體五濁相者四濁增劇聚在此時所
謂嗔恚增極刀兵起貪欲增劇飢餓起愚癡增極
疾疫起三災起故煩惱倍隆諸見轉熾麤弊色心
惡名穢稱摧年減壽眾濁交煎如水奔昏風波鼓
怒魚龍攪撓無一憀賴時使之然亦如劫初光音
[001-0031c]
天墮地地使有欲如忉利諸天入麤澁園園生鬬
心是名劫濁相貪海納流未嘗滿足嗔虺吸毒擾
諸世間癡暗頑嚚過於漆黑慢高凌下凌忽無度
疑網無信不可告實是為煩惱濁相無人謂有人
無我謂有我十六知見六十二等猶如羅網又似
稠林纏縛屈曲不能自出是見濁相攬於色心立
一主宰譬黐膠無物不著流宕六道處處受生是
為眾生濁相朝生暮殞晝出夕亡波轉煙回瞬息
不住此即命濁相若約次第以煩惱見為根本從
此二濁成於眾生也從於眾生有連持命此四經
時謂為劫濁。
○如是者明五濁體相也濁體及相
不可具頒但略云如是經雖不具疏文略述。
△四
釋結。】


「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
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劫濁亂時即劫濁眾生垢重即眾生濁慳貪是煩
惱濁嫉妬是見濁不善之言通煩惱濁見濁諸根
成就即命濁祗由此土眾生五濁障重能障大乘
故如來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四揀偽敦信二初
揀真偽二初若不聞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
辟支佛。」


【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羅
[001-0032a]
漢所以敦逼時眾令信受解文分二意初揀真偽
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如世弟子隨順師法繼嗣
傳燈若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何謂弟子如來昔
說五濁開三汝既隨順得涅槃得聞得知名為弟
子今五濁既除為汝說一何意不聞不知不聞者
即不聞教一不知者即不知行一非真即非理一
非弟子即非人一也。
△二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巳得阿羅漢是最
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
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第二明不信成上慢敦其使信何者汝自謂是
後身身尚無量實非後身汝自謂究竟實非究竟
未得謂得豈非增上慢耶真羅漢者濁除根利知
非究竟不起上慢知非究竟信於究竟即信理一
無增上慢即成行一信則信教是為教一是佛弟
子則是人一也。
△二開除釋疑二初開除二初除
佛滅後。】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若佛在世正說此經不信不受非真羅漢成增上
慢若佛滅後方得羅漢者偏執權經不信圓法聽
許非增上慢。
△二好人難得。】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者
是人難得。」
[001-0032b]


【佛雖入滅此經尚在不信不受應是上慢耶即得
開除佛滅度後雖有此經解其義者此人難遇致
令羅漢不信不解亦聽許非增上慢。
△二釋疑。】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若佛滅後解經之人難遇得羅漢者永入涅槃耶
即釋云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捨命巳後便生界外
有餘之國值遇餘佛得聞此經即便決了南岳云
餘佛者四依也羅漢遇之聞經決了又羅漢修念
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此經便得決了又凡夫行人
苦到懺悔見十方佛為說亦得決了。
△五明無虗
妄三初勸信釋迦。】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二勸信諸佛。】


「諸佛如來言無虗妄。」


【諸佛道同彌加信受。
△三結成不虗。】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二偈頌二初頌上許答二初頌揀許二初頌五
千退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巳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


【上慢我慢不信四眾通有但出家二眾多修道得
[001-0032c]
禪謬謂聖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
智淺多生邪僻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
德不能自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是有羞僧也
於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
漏無道定等故內起惡覺如玉含瑕無律儀故外
動身口如玉露玼覆罪自得故名護惜小智者不
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謂有漏以為無漏
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
間禪無無漏禪定潤故如糟但有文字解無理會
之實故如糠又糟糠譬其無大機。
△二頌眾巳清
淨。】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枝葉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須遣之。
△二頌誡許。】


「舍利弗善聽。」


【誡令善聽。
△二頌正答二初頌四佛章二頌釋迦
章初文又四初頌諸佛章二頌過去佛章三頌未
來佛章四頌現在佛章初文又五初頌施權二初
頌正施權。】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巳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
優波提舍經。」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於諸權法也無量方便力
[001-0033a]
下頌上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演說諸法也眾生心
所念者頌上隨宜說法也頌中廣出隨宜之相即
是照九法界機說七方便總言九七不可定判故
言若干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善惡業者
七方便傳傳迭為善惡佛悉知是巳等者佛以權
智照諸性欲然後隨其所宜說九部經修多羅此
云契經有通有別通則聖教之都名別則為十二
部中直說法相者名修多羅伽陀此云孤起不重
頌者是也本事者說本昔世界等事也本生者說
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者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
未曾有也因緣者一切佛語緣起事神皆名因緣
也譬喻者如云月隱重山舉扇喻之風息大虗動
樹訓之祇夜此云重頌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優
波提舍此云論議巳上九部言昔施權為七方便
人說也若十二部更有方廣無問自說授記。
△二
頌結施權意。】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玅道
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云不行深妙道
前世貪著鄣重今世眾苦所惱唯可聞小故言為
是說涅槃。
△二頌顯實四初頌理一。】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001-0033b]


【令得入佛慧頌上一大事因緣也決定說大乘總
頌開示悟入佛知見也我此九部法或云小乘法
大乘則有十二部小乘是灰斷教無如意珠身故
無方廣無天鼓自然鳴故無無問而自說雖有授
記以其少故故無授記此且從別為說通大為語
大小俱有十二部部者類也亦謂十二分教此九
部名在前巳釋。
△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徧身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頌上諸佛如來但教菩薩以明人一上直云云教
化菩薩頌中廣出諸方便人皆成實人有佛子心
淨即別教之人為此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即
成圓教真實之人聲聞若菩薩者聲聞兼得緣覺
若菩薩兼收六度及通教等菩薩皆成佛無疑即
是七種方便無非佛子也。
△三頌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頌上如來但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
二若三若十方佛唯說一法即是教一假名引導
即方便教牒假名三教顯佛慧一教其文分明無
二者無通中半滿相對之二也無三者無三藏中
[001-0033c]
之三也此皆假名引導眾生今唯一佛圓乘故云
說佛智慧也。
△四頌行一。】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事即是行終不以小乘
等即是頌上常為一事之意也佛自住大乘等頌
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後一行釋不以小乘
度之意。
△三頌勸信二初舉果勸信二初舉內心。】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


【此明佛心清淨無明慳恡眾惡巳斷淨心中說故
是可信。
△二舉外色。】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身相炳著光色端嚴內無惑暗外有光明口無欺
誑為眾所尊說大乘印則可信受。
△二舉因勸信
二初舉昔誓願。】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我昔誓願非但自誓菩提亦誓眾生同入佛慧今
酬誓故說是亦可信也。
△二明今願滿。】


「如我昔所願今者巳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今菩提既滿眾生亦入汝既自證佛慧亦驗我誓
不虗問本誓既普今眾生尚多願云何滿答佛三
[001-0034a]
世益物今明現在論願滿也。
△四舉五濁四初總
明五濁障大。】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眾生受苦諸佛興悲悲苦相對故云相遇遇則盡
令入於佛道故五濁不能障大無智不受故云障
大也。
△二別明五濁障三五初眾生濁。】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善本者真如實相由不能於此種善根不感大也
堅著於五欲即諸惡之本淨名云由癡有愛則我
病生。
△二命濁。】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觀心釋者一念心起即為未來作業業即胎胎業
無窮世世不斷即增長形即五陰陰亦名世壽命
連持諸陰入世初從薄酪巳至老死故名世世增
長下二句明命濁相。
△三見濁。】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五見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
因此二見生六十二如外道計我有四句色即是
我離色是我色大我小我住色中我大色小色住
我中四陰亦爾是為二十三世為六十并根本斷
常二見為六十二也。
△四煩惱濁。】


「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五劫濁。】
[001-0034b]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長時無佛法即是劫濁又上來四濁聚在時中故
故名劫濁如是人難度者五濁障故不信一乘則
不可度也。
△三為五濁故說小。】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為說三藏四諦也苦即苦諦苦必有因即集諦道
即道諦涅槃即滅諦。
△四為大說小。】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巳來世得作佛。」


【折三界妄盡滅色取空則非真滅若體達無明本
無常寂即是真滅本無雖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
故言佛子行道巳來世得作佛。
△五頌不虗三初
明釋迦先開三。】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二明諸佛後顯實。】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釋迦開三諸佛顯實此互現耳。
△三正明不虗。】


「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前權後實誠言不虗諸佛道同勿生疑也。
△二過
去佛章二初頌開三。】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二頌顯一二初略頌上三一。】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001-0034c]


【皆說一乘法是頌教一化無量眾生是頌人一令
入於佛道是頌理一兼得行一。
△二約五乘廣顯
一二初總約五乘顯一。】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羣生類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天人群生類此舉諸乘以明人一更以異方便是
舉諸行以顯行一而兼得教一第一義即是理一
若用圓妙正觀即是實相方便此不名為異若用
七方便觀助顯第一義者名異方便。
△二別約五
乘顯一三初開菩薩乘。】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德如是諸人等皆巳成佛道。」


【若作五乘釋但是六度菩薩乘若作七方便則兼
得通別菩薩乘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運心
有異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薩無相則通教非相
無相次第行六度即別教菩薩今但列六度未知
定判屬誰尋上文云更以異方便者非獨六度菩
薩即三教菩薩方便也昔聞法皆巳成教一昔六
度行皆巳成行一如是諸人等皆巳成人一皆巳
成佛道皆巳成理一。
△二開二乘。】


「諸佛滅度巳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巳成佛道。」


【此開聲聞緣覺皆入一乘何以得知大品歎阿羅
漢心調柔輭又淨名云住調伏心是賢聖行是以
知之昔善輭心皆成行一諸眾生是人一成佛道
[001-0035a]
是理一。
△三開人天乘二初約天人小善成緣因
種子顯實十初造塔明天乘。】


「諸佛滅度巳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頗梨
硨磲與碼碯玫瑰瑠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旃檀及沈水木樒并餘材甎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因時至心傾財捨寶果時任運自然受樂故是人
天乘也木樒者長安有木名樒亦任造像金光明
云以佛舍利如芥粟許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巳有
自然果報即其義也。
△二戲沙作塔明人乘。】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巳成佛道。」


【童子戲沙作塔即是人業因時汎汎悠然作善果
時作意勤求得樂故是人業。
△三志心造像明天
業。】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彫成眾相皆巳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鈆鍚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膝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巳成佛道
彩𦘕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巳成佛道。」


【優婆塞戒經不許用膠得失意罪而此經用者古
師云外國用樹膠耳妙樂云造像功德經言造像
功德有十一種一世世眼目清淨二者生處無惡
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珍玩豐
饒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
九者生於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者
[001-0035b]
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又云若人臨命終時發言造
像乃至大如麥[麩-夫+廣]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四戲畫佛明人業。】


「乃至童子戲若艸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五結成顯實。】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巳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諸人等皆成人一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
行一佛道即成理一既巳成佛復能化他但化菩
薩即是教一。
△六約諸塵供明天業。】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𦘕像以華香幡葢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繫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巳成佛道。」


【貝大螺也唄者或云唄匿此云讚頌。
△七約散心
用塵供明人業。】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𦘕像漸見無數佛。」


【賢愚經有長者生一男天雨眾華名天華由前世
以艸華散僧故出家證羅漢果。
△八約身業供明
天人業。】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


【五體投地是上禮即天業合掌低頭是中禮是人
業。
△九結成供養者顯實。】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
[001-0035c]
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非但自入佛道亦能化度眾生入涅槃子果縛盡
名曰無餘機薪既盡應火云亡故云薪盡火滅也。


△十約口業供明人業。】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巳成佛道。」


【南無或云那謨或云南摩此翻歸命或翻度我大
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
盡。
△二約了因種子明顯實。】


「於諸過去佛現在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巳成佛道。」


【例上皆具相無相非相無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種
子今皆開入一實至心聞一句是天業散心聞一
句是人業問何意約過去佛門廣明五乘皆入實
耶答三世佛皆有開權但未來未起現在始行於
證義弱過去開權巳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並於
十方施權顯實證義事強構之虗言不如驗之以
實故於過去佛廣說五乘也。
△三頌未來佛章二
初頌開三。】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


【△二頌顯一四初頌人一。】


「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三頌教一。】
[001-0036a]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知法常無性者謂實相常住無自性乃至無因性
無性亦無性是名無性佛種從緣起者中道無性
即是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眾生起解
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欲起佛種須一
乘教此為頌教一也。
△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巳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法位者眾生正覺一如無二悉不出如皆
如法為位世間相常住者出世正覺以如為位亦
以如為相眾生亦然世間相既常住豈非理一又
釋世間者即是陰界入也常住者即是正因也然
此正因不即六法緣了不離六法正因常故緣了
亦常故言世間相常住也於道場知巳者此舉果
而釋成開顯道場朗然其理久暢物情鄣重方便
施三。
△四頌現在佛章三初標施化意。】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
安穩眾生故亦說如是法。」


【即是施化之意正為安穩眾生也。
△二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第一寂滅即頌理一實為佛乘或頌教一或頌行
一。
△三頌開權。】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001-0036b]


【△二頌釋迦章二初略頌上權實為下總譬作本
二初頌顯實。】


「今我亦如是安穩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今我亦如是者我即釋迦一化之主同以一實教
化眾生故言如是為下長者譬為本安穩者即大
涅槃常樂住處此處寂靜無五濁障故名安穩安
對不安謂三界有五濁障名不安穩即為下火宅
譬作本眾生即是五道受化之徒為下五百人譬
作本種種法門即對不種種為下唯有一門譬作
本。
△二頌開權。】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者即權智力也知眾生性欲者即是五道
根性有三乘差別為下三十子譬作本諸法即三
乘法也知者鑑小機也方便說者正施權也皆令
得歡喜者隨宜稱機也二偈雖略收佛一化開權
顯實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略頌為下總譬本
也。
△二廣頌上六義為下別譬作本六初頌上五
濁二頌施化方便三頌顯實四頌歎法希有五頌
上不虗六頌上敦信初文又三初明佛能見眼。】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


【佛眼觀見為下長者能見譬作本明佛在法身地
以常寂佛眼鑑羣機若根利濁輕則以盧舍那像
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脫瓔珞以老比丘像驚
入火宅方便開三祗是于時鑑機故言我以佛眼
[001-0036c]
觀見。
△二明所見五濁五初眾生濁。】


「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妙樂云貧故由無福癡故由無慧貧癡眾生聚在
一處故名眾生濁。
△二命濁。】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玅樂云於生死中又加險道險道之中命易斷故
即短壽處而猶相續為命濁也。
△三煩惱濁。】


「深著於五欲如𤛆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𤛆牛者獸如牛而尾長牛愛其尾就身護尾人貪
其尾殺為旌旄譬人貪五欲而害其身亦若是也。


△四頌劫濁。】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玅樂云劫中無佛故名為濁四濁生此亦無所求
劫若有佛雖濁能破故經云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五頌見濁。】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


【諸見是受受即是苦行此苦因欲望捨苦豈可得
耶妙樂云六十二多故名為諸由此見故則有三
受故云見即是受三受皆苦以此苦受欲捨苦者
無有此處。
△三明起大悲應赴。】


「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前舉能見次明所見今明大悲熏心應入三界施
設方便引趣佛慧故也。
△二頌施化方便二初念
用大乘擬宜不得三初明用大擬宜。】
[001-0037a]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玅最第一。」


【始坐道場者至理無時假時化物為化之初故言
始也約事釋者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云道場坐
此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觀心釋者樹即十二
因緣大樹深觀緣起自成菩提欲以無漏法林樹
蔭葢眾生故言觀樹經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
道法自以道品履一切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
度眾生是故起行也三七日者過去因果經云佛
成道初一七思惟我法微妙無能受者二七思惟
眾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誰應先聞即趣波羅柰
為五人說四諦等且以三乘而為三根此就小乘
釋也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
覽無遺豈始至道場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
者明有所表也若通途約大乘釋者初七思惟欲
說圓教次七思惟欲說別教後七思惟欲說通教
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說三藏三乘為方便之化
也。
△二明眾生無機三初明障重。】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


【△二明不堪聞。】


「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三明諸天請。】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
[001-0037b]
輪。」


【諸梵雖請說大佛知無機所以不說妙樂云問何
得知梵王請大答據佛酬云若但讚佛乘等故知
是請大也若據一四天下只一梵王為三界天主
今云諸梵王者如來統御大千世界有百億四天
下則有百億梵王又禪禪各一梵王故云諸也若
論請法正在初禪三界天主也。
△三明念欲息化
二初無機。】


「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明無機強說聞則有損。
△二息化。】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說則有損滅但無益故此思惟為下施權之張本
也。
△二念同諸佛用三乘化稱宜二初正明化得
四初明三乘機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尋念者仍念彼雖無大機不容永捨要以方便而
誘濟之非都不知開三欲引同諸佛故云尋念。

二明有小機二初明諸佛歎五初釋迦自敘諸佛
現。】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


【佛現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現現由擬法會機二義
故佛現也。
△二諸佛正歎釋迦能隱實現權。】


「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
[001-0037c]
而用方便力。」


【上欲大化於彼無機故諸佛不歎今欲說小曲會
根緣則始終得度所以佛歎善哉為一施三引入
佛慧即是第一導師得是無上法者即是得實智
微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隨諸一切佛隱實用
權也。
△三明諸佛亦隱實用權。】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四雙釋二義。】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為眾生少智不堪聞大所以隱實而復樂小所以
施權。
△五雙結二我。】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雖復說三但為顯實。
△二明釋迦酬順二初發言
酬順。】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


【既聞諸佛稱歎即對曰南無南無此云敬從若翻
度我等非此意也二念順物機。】


「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三明施化小。】


「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即是前說中道無性佛
種之理此理非數又不可說今以方便作三乘說
又非生非滅而以方便作生滅說又偏真之理亦
[001-0038a]
不可說以方便作四門說初為五人說無常有門
也。
△四明受行悟入。】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陳如初
得見諦即斷見惑分證滅諦亦是分得有餘涅槃
涅槃之音起自於此由此得成無學便有羅漢之
名能說三乘者名佛所說三乘即法見諦羅漢等
名僧三寶於是現世間。
△二釋疑念。】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恐疑師云佛初末能鑑機尋念諸佛始知根性即
釋云非我不知用於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諸佛非
始念方知從久遠劫來見其樂小巳為讚示令盡
眾苦所以聞小即得解脫也恐疑弟子云云何眾
生一世暫聞即證羅漢即釋云從久遠劫來為其
讚示稱於本習故速得道。
△三頌顯實四初頌人
一。】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此二行頌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故也又此二
行亦名大乘機發亦云索果明由機發故索果志
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索有三意一大機
有感果之義機中論索二情中密求為得為不得
即此意也三發言索即是殷勤三請也咸以二句
大機感佛各到佛所曾從二句此中初味調伏受
[001-0038b]
行三藏六度通別等三教方便由此調熟故使障
除機發而求大也。
△二頌理一。】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此一行頌理一故云為說佛慧即上種智佛知見
也又從此至下今我喜無畏二行一句亦名佛歡
喜眾生得大乘益故佛為佛慧故出昔障重無機
不得說佛慧今機發正是說時故云今正是其時
今聞說必信解不畏謗大墮惡故云喜無畏也。

三教一。】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此二行頌教一故云但說無上道於下三句亦名
正顯實也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
皆捨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
△四行一。】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一行頌行一故云悉亦當作佛又此一行亦名
受行悟入六度通教二菩薩初聞略說動舊執致
新疑今悉巳除非獨菩薩二乘亦爾而云聲聞皆
當作佛者昔教不說二乘作佛今與授記授記豈
獨二乘除疑豈獨菩薩互存則兩備。
△四頌歎法
希有二初頌上如是妙法。】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如三世者引同諸佛用權也良以權是引物之儀
式也說無分別法者引同諸佛顯實也實則言語
[001-0038c]
道斷豈存儀式又權實本無分別為鈍根小智分
別權實今還悟入一三不二知佛說三一無分別
也諸佛皆爾何獨或耶。
△二頌上時乃說之五初
舉人難遇。】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


【久久懸遠時有佛出此舉人難。
△二舉法難說。】


「正使出于世說是法復難。」


【如今佛出世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也。
△三舉聞法
難。】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


【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起席而去聞豈不難乎。

四舉信受難。】


「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眾中唯身子前達中下之機雖聽猶未能了。
△五
舉華譬四難。】


「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巳供養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曇華一喻譬上四難今但合聞者難餘例可解。

五頌上不虗二初勿於可信人生疑。】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法王者夫為人王言則不二佛為法王豈容虗說
夫方便可是權假真實寧應是妄聞法王說法勿
[001-0039a]
生疑也。
△二勿於可信法起疑。】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


【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為秘一乘直道
總攝萬途故言要也。
△六頌上揀眾敦信二初頌
揀眾三初揀非弟子。】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若樂諸欲是行魔業故須揀之上文著涅槃尚非
佛弟子此文著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揀非耳終不
求佛道者頌上揀增上慢上慢者未得上法謂得
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
△二佛滅後解義者
難得。】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當來世惡人者頌佛滅後解義其人難得。
△三若
遇餘佛決了。】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


【△二頌敦信二初敦信權。】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二敦信實。】


「汝等既巳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方便施權正為於實權實無疑自知作佛。】


法華經科註卷第一
[001-003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