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2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劉惟永 (master)


[003-001a]
道德眞經集義大㫖卷下染三
    凝遠大師常德路玄妙觀提/點觀事月屋劉惟永編集
    前朝奉大夫行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官石潭丁易東校正
   程泰之
 意總
   明總上
世之尊老氏者曰聖智仁義治之有具者皆
不出乎下形而器者耳老氏也者據道本而
涖器原則是五三六經皆當受其覆冒也及
其有疑於老則又異矣曰天下所恃以治者
[003-001b]
仁義禮樂刑政如農人之耒耜工師之斧斤
也無是器則無是用使聖智仁義而可去也
則是徒手無操而望天下自治古今必無之
理也此二議者皆自主其見而不能參言道
器之本末者也若使道不藉器則老氏所主
當專於無矣然而兵刑税貨舟車械用凡道
之品器者悉將資以爲治則是未嘗或能遺
有也不能遺有則是聖智仁義故在也安得
而云空不適用也若曰道之上乎形器者必
待老語與之開明則夫闡太極以立乾坤造
[003-002a]
書契以生禮法開闢以來未有能先易而言
者矣道若器固皆在易而何所待於晚出之
老氏也則夫尊老氏而謂上乎五三六經疑
老氏而謂其空虚無用皆不得爲知老氏者
也乃若老氏之高致則有在矣知道之奥而
談無曲盡其妙運器以道而在有不局於有
凡六經主於紀迹而不暇究言者此書實皆
竭告也則論孟之所務明者於此乎加詳矣
是故其書得與六經並行也
   明總下
[003-002b]
或曰聖賢談道本以明世也苟如若言則是
有懷不盡也曰是有兩說也其人未可與言
而與之言則徒言也吾意欲致而言不能既
則又能姑發其端而已也且如人心道心之
合固有中矣而精一之理非堯則不能以授
非舜則不能以受也是豈容人人得預也一
貫之道惟曾子能出一唯而子貢不能也四
時之行百物之生子貢雖得聞之而亦不能
有復也至其性與天道隱於文章之中則雖
子貢初年亦遂不得預聞矣凡此之類是皆
[003-003a]
六經論孟不嘗究極者也若夫老氏寫其超
絶之見以期萬世而一遇大聖焉則所期者
遠故不待親見可受之人而後始以其語授
之也是故天地所始造化所起道德所底皆
窮根極以暢達之立等級以次比之故儒之
探妙資詳者非是則無即也課其功用豈獨
不戾於儒哉是直儒倫之大助矣若能平心
以觀識其矯而要其歸則三聖易藴固已披
展言下自詩書以往其襟要益當總是矣
    有無
[003-003b]
以形而言有無則自未爲天地以上皆可名
以無既爲天地矣不以人物事爲器具則皆
當名以有也此以其形而命有無者也世人
聞老氏貴無而疑其表裏之皆無形體也則
固不適於用矣豈知老氏之謂有無也者道
器交相輸載而不可泛以形求也哉且夫混
成也玄也又玄也其深至於不可見聞搏執
則其爲無也極矣而天若地方且由之以生
則此之一無豈不槩函萬有也哉及其出而
爲有也天地之産是爲人物而人物皆藴元
[003-004a]
氣也大道之派是爲德仁義禮而德仁義禮
皆函大道也則凡云萬有者又皆分載混成
之一無也於此致察而後始見有無之本末
也是故易之肇言大道也亦慮夫世人不知
本末之相須矣於是合道器以爲一初而隨
所形見以名其出也故其形見而上者則名
之曰道形見而下者則名之曰器上下云者
猶曰一物之内有升而在上降而在下者且
非可析升降以爲兩體也火之在薪也其上
騰而虚者爲焰下著而實者爲炭焰炭也者
[003-004b]
正從一火而分升沉焉若曰上騰而焰者爲
火其著下而炭者不得爲火則人人知其謬
誤也此於道器上下之喻最其切近而易見
者也老子祖易以言道而皆變其稱謂故道
器之名轉爲有無而上下之名變爲妙徼此
特欲自立己則以示無所師承焉耳其理則
無彼此之異也妙徼云者亦並上下之語而
借一物之表之裏以分諭器道焉耳也凡物
之已有體質者與夫事爲之已有迹狀者無
間乎泰山之與秋毫範圍之與灑掃上必有
[003-005a]
下裏必有表則是道器未嘗相離也然則老
氏之貴無也以其在本而該也非樂其空虚
也及其賤有也亦惡其處有而拘焉耳矣不
曰一涉有具而遂不爲道用也
   有中之無上
即形而分有無則凡在道者爲無在器者爲
有其别尚易以見也及夫道已爲器則有體
有質矣體質具而眞無不可復見矣今謂老
氏而能主無運有也則夫體質之中於何取
無也曰有中固自載無而此之無也最其難
[003-005b]
言也顧夫事事物物之中其虚實悉常對立
則夫人而可與知也實者即其體質也虚者
即其不著體質而能御此之實者也故夫實
中之虚即有中之無也老子蓋嘗明表此理
以示人矣其要語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
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夫車
之所以可運者以其輻轂之備也則輻轂之
在車也正其有焉而實者也至於發軵輾地
乃在輻轂體質皆無之外則其用不屬乎有
而遂屬乎無矣是理也即有能載無而無能
[003-006a]
運用最其可證者也故老氏遂以此理傳之
人事而用以發明其教也其曰有之以爲利
者猶曰營而致之以足其具也無之以爲用
者猶曰殺而損之以致其用也其具已足而
無以運之則其車亦不能以自行故輻轂者
車之得有也而車所從運則非車之所有也
非車所有則宜乎其命以爲無也此老氏求
以無之而始爲已用者也是爲老氏超有用
無之則也故雖道之形見乎器者每下愈實
如兵如刑者則亦不屑與明也是故恬淡慈
[003-006b]
哀兵之則也恤賴民生待其自重而畏死然
後取不悛者以致戮示戒是其用刑之則也
夫恬淡慈哀豈其干戈殺伐之所有歟而夫
無狹其居無厭其生者亦非刀鋸斬刈之具
所嘗與謀也老氏乃取二義以冠兵刑之上
則其主無運用之理昭乎其可明者也究其
極致是且出兵言兵超刑言刑使兵刑反爲
我用而我常不爲兵刑所束是然後得爲老
氏所貴之無而非世人指爲無用之無也
   有中之無下
[003-007a]
是理也豈惟老氏言之孔孟亦嘗言之矣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曰仁者無敵
夫兩造交攻乃始爲訟兩軍相加乃始爲敵
有訟有敵而後兵刑生焉顧欲即其所從生
者期以虚而無之則凡世之所尚謂夫片言
可以折獄而約戰期於必克者借使曲盡能
事亦非體道者之所尚也何者不能超出其
表而局束於其内故也運甓者其身必在甓
外而刺舟挽舟其操縱所施悉不在舳艫之
内是故用力少而見功多也是亦老氏資有
[003-007b]
於輻轂而遽欲損而無之之義也雖然此特
即孔老之言兵刑而參配其有無爲則如此
而已耳孔老又嘗即器物而言運有之無其
理尤爲曉白也孔之言禮樂也曰禮云禮云
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甚言器
物之不足以盡禮樂也禮之有敬也非玉非
帛而玉帛不得此敬則不能成其爲禮也樂
之有和也非鍾非鼓而鐘鼓不得此和亦不
能成其爲樂也則皆實必資虚之謂也以較
老語則鐘鼓玉帛者車之輻轂也禮樂之用
[003-008a]
故皆資器物以自見而器物之不能自成禮
樂正與越出輻轂之外乃能使車之功用效
乎運載者同爲一理也且夫老氏推無爲之
妙達諸治國而自詭結繩之可復也則宜其
翻變禮法而别爲一撫矣然嘗詳求其以則
凡舟輿兵甲什百之器儼然五帝三王之具
也而敢自負以上乎六經者蓋曰吾道有高
乎形器者焉吾將矯文以樸鎮天下以無事
待其安俗樂業重死而不遠徙則凡此有具
之屬雖可以爲用而遂可以付諸不用也比
[003-008b]
其用無之理全與儒應特其立教不同故著
語互分彼此耳若使老氏始循大易本語仍
用大易故名而正爲之言曰吾其尊道而卑
器也吾其運道以役物也則人將不復疑議
矣惟其變道器以爲有無而人不知夫無中
悉嘗藴有也故貴無之語遂幾於徒手坐視
而冀其事之自成焉耳則安得不相疑議也
大昌既發此理矣聞者或不以爲然試於讀
老之際以道易無以無想道則無之可貴其
理自明其疑自釋矣
[003-009a]
   用無
老氏之即有用無者其别有三而皆不出乎
集虚以化實也挫鋭解紛和光同塵滌除玄
覽寡少私欲則求以去夫害虚者也沖其盈
而不極閟其神而不示辭其成而不居則求
以體此之虚者也至其操虚實之柄以制有
無之則則於剛柔之用最爲該貫而明著也
蓋剛之爲道欲達而直達無所回隱則其象
實而塞也柔之爲道待唱而應順而不爭其
中實行斷制而廉稜不露於外則其象虚而
[003-009b]
通也故通者可以運塞而柔者常能勝剛也
凡其知雄守雌欲奪而乎欲先人以其身後
之則皆惡剛之塞而體柔以行其虚者也亦
其求以反物而終致大順者也及其通且虚
者爲之而成則行焉而無轍迹無爲而無不
爲者是其效也方其運實主虚人皆不可得
見及其效成於虚而後始驚其神則易之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者又其則也故自言其總
則曰弱者道之用隨言其所從用弱則又曰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
[003-010a]
   用無成敗
貴無之道古今固有寳而用之者矣而或以
之成或以之敗太王去邠與徐偃王不忍驅
民以戰是一類也漢元優柔與文帝元默亦
一類也而其成敗大相乖戾故後世執迹以
譏其不成者而曰結繩不足以救亂秦舞干
不足以解平城也則并與老語而懠諸無用
顧不知罪其施置之失當則豈其知言也哉
列子設爲向國二氏致富之說而明夫同意
向而異成敗者則曰向氏喻國氏致富之言
[003-010b]
而不喻其致富之道則遂反爲身殃也其意
正以況此也八十一章固皆本柔爲用矣而
其所從用之則濟寬者有制紏弛者有猛暗
行乎其間也是故迷民之舍正而入奇也則
方廉直光實嘗交出而行制御也豈其有柔
無剛也歟民皆賴生而畏死矣猶有敢於爲
奇者且將執而殺之則威當克愛者斷斷乎
其無貨也又如自夸其器之利而主其勝之
可必者歙弱廢奪姑其蓋之以柔耳非專於
柔也故凡世之慕清虚而隳事功者皆其守
[003-011a]
雌而未嘗知雄者也則凡無古聖人之德以
求爲結繩舞干之事者無往而不及於敗也
   道等
易分有無則道器兩語而已而老之有無等
級則甚多也自無以上有玄有又玄乃爲衆
妙之門而常無者特可循以觀妙而已若夫
總衆妙而出之則必屬乎又玄也自玄以及
又玄即上乎道而爲自然者是矣自然云者
莫之爲而爲其在天下自賔自化自正自富
而不知帝力何有者是其效也故老氏而敢
[003-011b]
鄙薄聖智者主此地以駕其高也由道將爲
德以後能常其有而不自入於有者一也象
也樸也之三名者是其總也自此而出爲天
地造化爲仁義禮智信則皆德矣而五常之
中每一德者又自分上下也上德之品既極
乎上而又有深於此之上德者焉則又加玄
以冠其上而曰玄德也牝之玄牝同之玄同
覽之玄覽亦其類也則名雖在德而其實已
入乎道矣其詳如此故言六經論孟者率來
資焉信非苟爲虚尊也試舉孔孟談仁之一
[003-012a]
端以與老語對明則知儒語雖有分際而其
所立等級未及如老氏之察也蓋孩童之愛
其親與並井而救赤子固皆可名以仁矣而
九合一正者乃反未得確名爲仁也此在孔
孟雖有分際而亦未暇明立等則也至於博
施濟衆推之可極於聖而子貢尚疑其未能
充盡仁理也爲其等級差少而未達者不能
確定其則故也故六經孔孟必資老氏者其
槩皆類此也此非抗老而抑儒也老語主無
故能於道等加詳也若易地而觀則儒語之
[003-012b]
詳於涉世者至老氏而又疏略之甚也蓋所
主異向則所言隨以詳略其勢使然非有彼
此之異也若夫老氏之無其當資藉六經之
有者則又人人知之不論可也
   道序
下學而上達踐迹而後可以入室也有初有
終確乎其序之有定也世人待老氏太高曰
道之涉器者老氏不談也故凡其言之方及
學益者則皆引而致諸損己及無之後故書
指所及遂爲表裏皆無之無而不能爲無中
[003-013a]
函有之無也儒老言道皆以道之及化爲聖
賢機要然究其化之所由致則皆有有可損
乃能化有及無也即此理而椎之灼其可以
見道矣損之始乎學益也如炊秫傅蘖以爲
酒醴也及其及成則秫糵變而甘滋見是固
化有及無之象矣然而古今嘗有不用秫糵
而徒水可以自變者乎若淺秫稻之爲窒塞
而遽求五齊於徒水則猶未致學益而躐從
損始是爲不用秫糵而能憑空出化也益之
未致中不充實則用何爲地以受此損也諸
[003-013b]
如此類大昌皆隨淺深而别言之世必有議
其淺者矣而其敢於自信者參會六經孔老
而見其無不契合也正使老氏復起此言亦
當不易矣
   天人
凡言有無不過兩塗大道所居則杳冥昏默
是爲無矣自無而有自有而化仍復於無則
其有無之一也道學益損也者始乎有而終
乎無則又有無之一也前之有無則託諸陰
陽生殺既已爲物物又復歸其根者是在天
[003-014a]
之有無也及其著諸仁義禮而爲德德之玄
者復合乎道則在人之有無也二者同出一
本而其形見之地則不容槩同故老氏之語
亦有不分天人而於天人之有無混而言之
者知其本一而不必以彼此爲間也
   明矯
老氏之絶棄聖智仁義深知其以者曰此特
矯耳非其本心也而古今率多咎之爲其迹
與經戾也然而聽言之道以其事觀之則實
理著見不可誣矣易十三卦之尚象制器有
[003-014b]
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也者是黄
帝堯舜皆嘗相爲創承也然則聖智也者黄
帝亦居其一矣老氏援黄帝以主其教而凡
古之聖智槩取而譏之則夫黄帝也者亦在
棄絶之數矣豈有同是一人其道可師而其
法乃可棄絶也耶以老氏之事言參而求之
則其矯而非實也亦昭昭矣至莊子推大其
教又從而廣之曰剖斗折衡而民不爭也此
語尤其累老教而致譏誚者也然而其中有
理焉又可以自用其說而自明其矯矣結繩
[003-015a]
之制老莊二子皆相與力主以爲己教之嘗
效乎古者也然而結繩也者何自而有也得
非人我不相保信而未免假物以防詐僞也
歟使其淳樸全在而無姦欺則亦何所事乎
結繩也椎此意以求之是殆欲造書契而智
未之及者耳夫惟淳古無法之世尚不免資
信於結繩而謂人僞已極法所不能誰何者
乃欲盡去其具而冀其爭心之無也其勢非
使老聃爲君而尹庚列莊與之爲民則决無
可措之理也故莊子自傷其矯已甚而又於
[003-015b]
篇終自爲之明曰周之辭荒唐而說謬悠也
所恃以無負於道者終能反諸宗本而調適
上遂至此乃爲情實之語也世人槩指老教
以爲虚無者皆循其荒謬致矯之初而不知
求諸調適上遂之後也孔孟之生略與老莊
相先後凡其放言無忌憚者孔若孟必次第
見之而無一語與之對辨知其異者無害於
同也不然則楊墨仁義其差於六經不能以
寸而孟子究推其弊以爲且將入於異類而
獨於二子棄絶之論若未嘗聞耳者殆皆究
[003-016a]
其宿而不責其初也哉
   孔老
易理之散在六十四卦者至繫辭而後會集
于總也今通考老氏一書凡其說理率不能
外乎繫辭而别立一撫也揣切其情大似資
根株於易而摭枝葉於上下繫也列莊二子
共尊其師乃曰孔氏嘗即老氏而北面焉載
詳其意是殆疑人之有議乎此而故爲夸高
以行掩蓋耳至唐而後韓愈氏出焉嘗忿其
語而著諸原道以咎誚夫儒徒之不能致辨
[003-016b]
也是固不失其爲衛道矣如大昌所見則不
然使其有合於道則道無二致安得而不相
襲也既不嫌於承襲則亦何間於彼乎我也
故孔之於老師與不師不足較也孔氏嘗曰
晋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其義一也其事
則齊威晋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苟孔氏而嘗師老則雖親聞二子之語亦必
無忤也使老氏反來取法而能以吾法翼吾
道則其徒偏敬己師過爲椎尊亦何害其爲
[003-017a]
吾黨也故師與不師其語可以付之不辨而
有不容不辨者也孔氏受萬世尊信以爲道
德本祖者以其集聖智大成縱心所之亦不
踰矩也今其設老語以形孔子而曰驕矜睢
盱屏除未盡則是有時乎而或遂喻矩也則
安足以訓式無窮之來世也是於事害而體
妨也大昌爲此之故遂究其語而窮其已乆
久而後有見乃知二書凡語道序率皆借孔
顔所造以爲淺深之喻則夫三子之尊孔氏
也其已至矣而其夸語皆非眞確也蓋列氏
[003-017b]
設爲顔氏之坐忘也以較孔子則其所得當
在耳順之地而在老教則爲益己及損者也
莊子設孔顔相語而曰回吾與汝交一臂而
失之則是能損而未能及無也又嘗設顔子
自道而曰夫子不言而民趨無器而民滔乎
前回不可及也夫子奔逸絶塵而回不能追
也則損之又損而及乎無爲無不爲者惟孔
氏而後足以當之此其等級蓋可考甚明也
豈有盛德外著既已不言而信無益可損乃
有睢盱驕夸之可議哉則其書之於孔氏或
[003-018a]
抑之而又揚之率嘗兩致而示意焉所期乎
聞一者之反三也故二子交詆孔氏而能無
違於道者凡皆此類也
   本易
老語皆易出也而獨變其名稱以示無所師
承而求别成一家焉耳無名天地之始即太
極能生天地而未肯爲物者也常無常有可
觀妙徼則又道器之形而上下者也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天地之與絪緼爲三而
萬物以之化生者也作復之相更其出於谷
[003-018b]
神橐籥者即消息盈虚遞爲屈信者也不敢
爲天下先即羣龍無首者也襲明襲常是顯
仁而藏用者也此其大致然也其播而散小
者不勝言也若夫絶棄聖智仁義而黄帝仍
在所師則聖智何嘗棄絶也功用莫非剛柔
即剛柔之所疑安得不爲仁義也是仁義日
常爲用不須臾而離也用此理而通之則五
經論孟之在老語者名變而實不變觸事皆
是也
  道德經
[003-019a]
書之分卷以爲上下而總其名曰道德經者
王弼所傳也大昌意此之總名所從來者古
也凡今本分標道經德經者則恐後人爲之
蓋上卷亦自言治言兵下卷方且論一論道
論無論柔自足以見道德之不可分二也
    分章名章
八十一章每章各摭首語以標次先後此則
或出於後人矣而其五千言者之嘗爲八十
一指則必出於老氏也夫其每章著語有曰
故者曰是故者曰是以者率皆求以通貫上
[003-019b]
下脉絡使語省而意全也夫其每章之語既
有更端而一章之中指意又相聯屬理以明
也而釋其義者乃遂句爲一義使此句不可
通之他句章爲一說使此章不可致諸他章
則老意法不其然也若夫標章之名自王弼
已下凡所名章與今傳本皆同而河上公遠
出漢初所名獨異若老氏親嘗定著則必無
如許異同也
   類例
老氏書指固其至虚而難搏執矣然大昌嘗
[003-020a]
熟復前後則皆有類有例交相來發也此章
之語啓其端而不竟則後章必有别語以終
之故大昌之立訓皆明其彙會其散而宿之
於一始知老氏雖主於談無而其部分乃如
周官六典有凡最巨細偏全遞相灌注條條
可以審覆也則豈同子虚非有之假設也哉
謂老語爲中空者試於此而思之
   離隱
老氏以高世之見能測道奥固嘗罄其有以
言之而亦小使意盡言下也於是有離隱之
[003-020b]
體焉何謂離曰本一義也而散其語於數章
不一章究極也何謂隱曰言其然不言其所
以然期夫人之深未而自得故其話言所著
如連山斷壑離離乎相絶而相貫也說者不
悟遂至於章分句裂而其理散漫不全矣孔
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正離隱
之謂也故大昌於反隅者不敢不力所期不
入於破碎而已也世之訓老者率多務出傑
辭奥說濟其深而晦之及其甚也有如廋辭
隱語又如後世釋氏之談禪讀者至不可曉
[003-021a]
大昌亦不能究極其當否也獨聞古語借繪
事以譏世習而曰畫工喜爲鬼神憚爲狗馬
也以狗馬之工拙可較而鬼神冥寞難辨也
大昌惟此故凡有此訓率皆明白其辭而證
以人事達諸成敗其說誠當則固善矣若其
末也或能以道釐正則亦志道者之本願也
若欲借晦爲深自匿於不可致詰則曷如勿
爲也哉
   列莊
古無訓傳苟其欲述前作則别爲一書以明
[003-021b]
之故列氏莊氏二書正爲五千言者立爲義
䟽也老氏之語簡嚴而不舒放離隱而難遽
解此二子者則皆敷繹而會輯之蓋有敷繹
太過而言涉於誕者矣而其合散明斷則若
道若器悉有歸宿也以二子之所釋而槩他
人之所釋則夫喜爲鬼神而不嘗眞識鬼神
者多矣
   大㫖序跋
易言天玄又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蓋玄者天之正色神者陰陽不測之謂老子
[003-022a]
以徼妙爲玄玄之又玄豈非衆妙之所從出
乎蘇子瞻作衆妙堂記始因睹灑水薙草者
手若風雨步中規矩而歎其妙繼又以蜩之
蜕鷄之伏而形容道之眞妙彼庖郢之技得
於習而非徑造也孔子以魯昭公之世適周
老子曰子亦得道乎使道可以獻人則人莫
不獻其君矣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其子孫
矣然而不可者中無主則道不可得也聃爲
周藏室史有子曰宗仕魏爲將數世之後孫
之雲仍曰解仕漢爲膠西王太傳老子非不
[003-022b]
仕也非無子孫也玄妙之教既不獻之於君
又不傳之於子孫豈非周衰大道將隱著書
垂世惟關令聞之中無主者皆不可得而聞
歟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躬修玄默專務以
德化民可謂兼衆妙而得之矣河上公示其
神變坐躍騰空止於玄虚以是爲玄豈老子
之所謂玄乎史記與漢書皆不録良有以也
常德路玄妙觀提點劉月屋類集道德經解
鋟梓以爲教門傳遠之光蓋有志於思玄者
也故歷叙所聞以生之俾證諸名世之君子
[003-023a]
元貞丙申孟冬既望以齋居士巴川陽恪書
于辰陽擬盤寓隱
昔吾老子流傳道德經于世玄理幽深非特
啓教度人而已累代明君鴻儒莫不箋註研
窮其妙亘古今傳之無窮凡道家者流誦其
正經猶恐未明其㫖非參合諸家之註豈能
深造玄微哉惟永抑嘗探其祕藴莫盡其要
每專心致志蒐羅百家之註究諸妙義欲編
爲集義而與同志者共今得石潭丁編修以
其家藏名賢之註與惟永所藏之書合而爲
[003-023b]
一乃總八十一章爲三十一卷第繡梓之費
浩大非獨力所能爲遂與徒弟趙以莊劉以
鑒持疏徧往各路叩諸仕宦君子及知音黄
冠捐金共成其美今經一十餘年凡寢食之
間未嘗忘焉經之營之今已告成每自披閲
玩味允謂精妙玄之又玄者也若帝王公侯
遵之則國治天下平卿大夫守之則忠君孝
親士庶人佩之則復歸於淳樸吾道體之則
超凡入聖曰道曰德先天地不見其始後天
地不見其終其此經之謂乎凡我同志受持
[003-024a]
者幸毋忽大德三年歲次己亥上元日晚褐
劉惟永謹跋
老子一書無非欲法天正以天法道道法自
然其曰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
功成不居大同小異凡四言之第二第十第/三十四第五
十/一此老子心聲之發也蓋天不辭作成萬物
然而生而不有盈天地間皆生意何嘗自有
其功爲而不恃盈天地間皆所爲何嘗自恃
其能功無不成成而不居此天道也曰不爭
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曰清靜爲天下正無
[003-024b]
非法天故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
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僕此其
無爲之效驗也欲釋老子之書者舍法天舍
自然舍清靜無爲未見有可措辭故愚欲專
以此而釋老子或謂得其意一日玄妙提點
劉月屋將石潭所作老子解示余欲余復下
注脚余曰吾潁祖已於是書用其力矣坡祖
嘗稱之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
初有此書則佛老不爲二程泰之亦服其善
余安能復出高見卓識求以過吾潁祖哉月
[003-025a]
屋曰義理無窮曷於是書探訂則將見如水
之源源而來余却之不能黽勉求之積日書
成謂其備全秩可也謂其能繼潁祖之後塵
則不可謹叙于此庶使觀者得吾意而不罪
其僣戊戌重陽日前進士敬靜蘇起翁跋
道德經五千言註釋百餘家眞知
太上之心者誰歟歲在至元壬午道厄於時
經燼於火惟五千言巋然魯靈光之獨存豈
非天耶黄冠之徒朝吟夕諷間有未知句讀
者僕私切歎之不避僣躐爲正其訛而析其
[003-025b]
義時與石潭老師音問往來無虚月因索及
之遂録以寄老師一見稱奬辛卯僕忝與歳
貢以易老二書進呈得闕古邵丙申之夏常
武寓公趙君貫道來正學綱袖示老師月屋
二書垂諭新刊道德經集註以俚說儕之諸
說之後復以化疏見委僕爲之驚愕而繼之
以媿且病也僕已鋟梓似難反汗己亥夏僕
冒暑訪月屋則所刊板工力尚欠三分之二
而石潭老已爲古人矣感慨之餘僣以木鑽
石盤磨磚成鏡之事課爲古體勉其硬著脊
[003-026a]
梁成此一大公案人之所欲天必從之是經
之幸存者天也諸說之會于一以傳不朽者
亦天也人欲違天得乎愚故始終得以歸諸
天臨行月屋索跋語因以是說贅于卷末是
歲之秋七月長沙喻清中跋
道德經大包天地細入毫芒辭甚約而理甚
博玉笑金鑰豈造次所能抽啓哉古今註詠
紛如非不各有所詣往往得此遺彼如八音
異奏而不能至乎大成月屋劉惟永取五千
文爲三十一卷集註七十有八氏奚翅萬億
[003-026b]
言若仙若儒若釋若隱若顯以至鸞筆恍惚
微妙之辭亦所不棄一繙閲間如入寳藏金
貝珊瑚象犀水銀丹砂青芝玉札錯落萬狀
富矣哉所謂集大成者非耶噫是經非關尹
一見不作尹之功大矣劉之功當不在尹之
下雖然
太上以無爲爲宗誦是書者由七十有八家
萬億言得五千言由五千言得一言由一言
得無言焉猶龍老仙得垂手乎太空引而上
之曰孺子可教大德庚子八月既望嗣天師
[003-027a]
大素凝神廣道眞人張與材跋




道德眞經集義大㫖卷下



                



[003-0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