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2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劉惟永 (master)


[002-001a]
道德眞經集義大㫖卷中染二
    凝遠大師常德路玄妙觀提/點觀事月屋劉惟永編集
    前朝奉大夫行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官石潭丁易東校正
   杜光庭
將釋此經大分二段先明製疏後解正文今
初述製疏之由者我大唐玄宗皇帝垂衣之
暇鍾想妙門以大道爲天地原根老君乃玄
元聖祖二經敷演綿歷歲年說自舜朝傳於
周代詮註疏解六十餘家言理國則嚴氏河
公楊鏕自得述循身則松靈想爾逸軌難追
[002-001b]
其間梁武簡文僧肇羅什臧陶顧蓋霞舉於
南朝任黎二張星羅於西蜀其餘祖述互有
否臧未盡發揮孰窺堂奥以開元十一年躬
爲註解上來述製疏之由已竟向下人解正
文於中大分爲二一者先解疏題二者入文
科判將釋下文約䟽大科二段第一開章釋
文總摽門中又分爲二○第一所詮之法即
指道德二字也○第二能詮之教即經之一
字也解釋具在向下經題中當辨
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理國理
[002-002a]
身之妙莫不盡此也昔葛玄仙公爲吴主孫
權曰道德經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
人道焉有神道焉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宜遵
之焉就此門中大略宗意有三十八别○第
一教天子以無爲理國經云絶聖棄智人利
百倍絶仁棄義人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
有又云愛人理國能無爲乎又云我無爲而
人自化○第二教天子修道於天下經云修
之天下其德能普又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
有又云執大象天下往○第三教天子以道
[002-002b]
理國經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
神其神不傷人又云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第四教天子無事法天經云人法地地法
天又云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
物將自化○第五教天子不以尊高輕天下
經云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
天下若可託天下又云如何萬乘之主而以
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又云聖人不
爲大故能成其大○第六教天子不尚賢不
貴貨經云不尚賢使人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002-003a]
使人不爲盜又云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第七教天子化人以無事無欲經云常使人
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
不理矣又云我無事而人自富我無欲而人
自樸又云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第八教
天子等觀庶物不滯功名經云天地不仁以
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又云
行不言之教又云爲而不恃功成不處○第
九教天子無執無滯經云爲者敗之執者失
之又云去甚去奢去泰又云聖人無常心以
[002-003b]
百姓心爲心○第十教天子以謙下爲基經
云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又云江海所以
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又云受國之垢
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又云大
國宜爲下又云善用人爲下又云大國以下
小國則取小國○第十一教諸侯以正理國
經云以正理國又云以智理國國之賊不以
智理國國之福又云民之難理以其智多是
以難理○第十二教諸侯政無苛暴經云理
大國若烹小鮮又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虚
[002-004a]
又云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十三教諸侯
以道佐天子不尚武功經云以道佐人主不
以兵强天下又云兵强則不勝又云善勝敵
不爭又云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
而用之又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又云善勝而不美第十四教諸侯守道化人
經云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又云其政悶
悶其民淳淳○第十五教諸侯不翫兵黷武
經云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
寸而退尺又云抗兵相加哀者勝又云禍莫
[002-004b]
大於輕敵又云善爲士不武又云攘無臂執
無兵又云不爭之德○第十六教諸侯不尚
淫奢輕繇薄賦以養於人經云民之飢以其
上食税之多是以飢又云民多伎巧奇物滋
起○第十七教諸侯權器不可以示人經云
魚不可脱於淵國有利器不可以示人又云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第十
八教理國修身尊行三寳經曰我有三寳保
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第十九教人修身曲己則全守柔則勝經
[002-005a]
云曲則全又云柔勝剛弱勝强又云柔弱者
生之徒又云剛强者死之徒又云强梁者不
得其死○第二十教人理身無爲無欲經云
常無欲觀其妙又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第二十一教人理身保道養氣以全其生經
云致虚極守靜篤又云專氣致柔又云爲腹
不爲目去彼取此又云知其白守其黑又云
知其子守其母又云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二十二教人理身崇善去惡經云天下皆
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
[002-005b]
已又云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
棄物又云善人不善人之師又云挫其鋭解
其紛又云上善若水○第二十三教人理身
積德爲本經云含德之厚又云上德若谷又
云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
華又云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第二十四
教人理身勤志於道經云上士聞道勤而行
之又云勇於不敢則活○第二十五教人理
身忘棄功名不躭俗學經云絶學無憂又云
功成名遂身退又云功成不居又云爲道日
[002-006a]
損又云名與身孰親○第二十六教人理身
不貪世利經云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又
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又云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第二十七教人理身外絶浮境
不衒己能經云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又云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又云
廣德若不足又云大音希聲又云自知者明
自勝者强○第三十八教人理身不務榮寵
經云寵辱若驚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
而鋭之不可長保又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002-006b]
○第二十九教人理身寡知慎言經云知不
知上不知知病又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
云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又云塞其兊閉
其門終身不勤○第三十教出家之人道爲
俗反經云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
獨悶悶又云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第三十
一教出家養神則不死經云谷神不死是謂
玄牝又云深根固蔕長生乆視之道又云善
建不拔善抱不脱○第三十二教人體命善
壽不亡經云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教
[002-007a]
人修身外身而無爲經云後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第三十四教人理心虚心而
會道經云虚其心弱其志○第三十五教人
處世和光於物經云和其光同其塵又云大
道泛兮其可左右又云被褐懷玉○第三十
六教人理棄絶除嗜欲畏慎謙光經云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
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又云民不畏威則大威
至○第三十七教人裒多益寡經云以有餘
奉不足又云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
[002-007b]
愈多○第三十八教人體道修身必獲其報
經云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又云以
其無死地舉此三十八别以明經之大意所
詮之法然則此經大則包羅無外細則入於
毫間豈止三十八門便盡其要爲存教義汎
舉大綱比之秋毫萬分未得其一也禮記云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若爲君
之無道德如瞻視之無兩目若爲臣之無道
德如胸腹之無五臟理家之無道德如尸僵
而無氣由是論之道之於人不可闕矣其若
[002-008a]
離言教絶指陳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斯可以
神照不可以言傳道之極矣
王元澤曰道一也而爲說有二所謂二者何
也則有無事也無則道之本而所謂妙者也
有則道之末而所謂徼者也故道之本出乎
沖虚杳眇之際而其末也散於形名度數之
間是二者其爲道一也而世之蔽者常以爲
異何也蓋沖虚杳眇者常存乎無而言形名
度數者常存乎有有無不能以並存此其所
以蔽而不得其全也夫無者名天地之始而
[002-008b]
有名者萬物之母此爲名則異而未嘗不相
爲用也蓋有無者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
相無故非有則無以見無而無無則無以出
有有無之變更岀迭入而未嘗離乎道此則
聖人之所謂神者矣易曰無思也無爲也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之謂也蓋昔
之聖人常以其無思無爲以觀乎妙常以其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觀其徼徼妙並得而
無所偏取也則非神其孰能與於此哉然則
聖人之道亦可見矣觀其妙所以窮神而觀
[002-009a]
乎徼所以知化窮神知化則天地之道豈有
以復加乎雖然觀乎妙者惟以窮神而已而
非所以爲神也若夫神則未嘗離乎此二者
而此二者亦不足以爲名也故曰兩者同出
而異名同者同出乎神而異者有無之異名
也聖人者能體是以神明其德故存乎無則
足以見妙而存乎有則足以知徼而卒離乎
有無之名也其上則有以知天地之本而下
焉則有以應萬物之始者凡以此鳴呼老子
之言可謂協於易矣然而卒不能與孔孟並
[002-009b]
○               ○
者何也蓋聖人之於道未嘗欲有所言也凡
所以言者皆出於應天下之變而爲中才之
不知者言耳以其道雖有無並載而及其言
也務詳於有而略於無蓋詩書禮樂春秋之
文皆所以明有而及其所謂無則獨易嘗言
之而已然其說也又必寓之爻象彖繫吉凶
悔吝之間而使世之學者自上觀之則見其
詳乎事物而得其所以有自下而觀之則見
其外乎器用而得其所以無所以賢者觀之
愈有以自信而愚者窺之亦不至乎疑而得
[002-010a]
也蓋他心嘗慮曰彼道妙者非中才之所能
及彼能及之者又將不言而自諭苟爲不度
其如此而惟妙之欲言也則是使學者坐而
惑之老子者知有無之相爲用而以爲無者
本也故其言詳於無而略於有夫無者無言
可也而可以詳言乎彼老子者既以異乎孔
孟矣而王弼又失孔子之㫖蓋其說以無名
也天地之始天神者天地之至難名者也而
天下既名之以神矣然物豈有無名者乎又
以爲常有欲也以觀其徼大欲者性之害者
[002-010b]
也易曰懲忿窒欲而老子亦曰不見可欲使
心不亂苟爲有欲矣則將沉溺轉徙喪我以
逐物而莫知所守矣又何徼之能觀乎此之
不察而曰吾知天地之全古人之大體也吁
可笑哉
劉仲平曰常名以無方爲體常道以無體爲
用無方者無乎不在無體者無乎不爲無乎
不爲有所可道則非所謂無方有所可名則
非所謂無體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太初有無無有無名無有無名者太始
[002-011a]
也太始者天地之父故曰無名天地之始天
地者萬物之母故曰有名萬物之母言母則
知始之爲父言始則知母之爲生故上言天
地之始而下言萬物之母然而天下之理有
道有常道有名有常名所謂太初有無者無
而已矣所謂無有無名者名而已矣蓋有無
則有名之名矣故無名者天地之始而已而
其上又有祖也妙者道之本徼者道之末聖
人之妙也觀之以常無聖人之徼也觀之以
常有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
[002-011b]
徼妙在中麤在徼言妙則知徼之爲麤言徼
則知妙之爲中故上言欲以觀其妙下言欲
以觀其徼蓋天無者對有之無而常無者非
無之無而不爲有對也有對者無之有而常
有非有之有而不爲無對也不爲無對者非
有也不爲有對者非無也故常有者眞無是
已而非無常有者妙有事已而非有故此兩
者同出而同歸之玄也莊子曰建之以常無
有言之以太一蓋周讀爲常無常有常無也
欲以觀其妙常有也欲以觀其徼爲其欲以
[002-012a]
觀其妙也故建以常無爲其欲以觀其徼也
故建以常有若夫徼妙謂忘而無欲觀之則
所謂建之以常無有者冥之而已矣夫是之
謂又玄而非特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
門玄者妙之體妙者玄之用妙者同出乎非
玄也
   劉驥
竊以老子之言道德偶從關尹之請矢口而
成言肆筆而成書未嘗分爲九九章也後人
分爲上下二卷以象兩儀之妙用九九八十
[002-012b]
一章以應太陽之極數令復通而爲一二諭
之因名之曰通論然心困焉而不能知口闢
焉而不能議浩浩蕩蕩不可得而形容其首
章始於道可道非常道以明道之不可以情
求也末章終於信言不美善者不辯以明道
之不可以言傳也難終難窮難測難識仰之
彌高窮之益遠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原
其大要不過致虚極守靜篤甚易知甚易行
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開其兊而濟其事
也古之善爲道者塞其兊閉其門挫其說解
[002-013a]
其紛心不散亂安在道中歸乎虚靜之本復
其性命之原譬如萬物生於根而歸根也歸
根復命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復歸於樸與
道同體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不生亦
不滅無我亦無名存亡在己出入無間故隨
迎莫見隱顯莫測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
得而賤所以能遺物離人而超然出乎天地
陰陽度數之外也大哉至聖神人非此門而
莫至知者難言行者目見力少功多要矣妙
[002-013b]
矣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若非深造自得而
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猶坐井以觀天豈足
以窺道德之髣髴耶
趙實庵曰妙道沖虚先天立教至眞垂象龍
漢開圖師資承化而之三劫運交纏而迄九
每於太極方析渾淪天地開而事簡民淳三
皇作而制器尚象無機無僞烏有所謂禮儀
漸劫漸衰爾乃散乎純樸豈經不作寔文未
彰至言初授於有虞終成治世金口載傳於
姬室大顯玄章雖累訓於百王又躬傳於關
[002-014a]
令昔在明皇御注勸家藏之詔文載承徽廟
聖言廣吾宗之盛典當時向慕如在始青奕
世承休永光有截至于百家箋註壓軸盈車
各極其心以詮密意自非明代莫遂遵行寔
天之未喪斯文宜世也有興乎道尚悲元學
久闕疏文故三分以列科庶聽觀之有總敢
期妙道幽賜發明將釋此經略以十門料簡
初教起因由二序教離合三明宗達趣四天
人宗承五三洞所攝六明經殊勝七明道運
啓期八明通别九明酬因酬請十依文分判
[002-014b]
   初教起因由
傳曰法如乎伏羲而成乎堯歷舜禹湯至周
而大備幽厲之後周室浸微至老子時天下
蕩蕩無綱紀文章聖人不作處士横議諸疾
恣縱暴兵螫毒民以縻爛老子閔周室凌遲
人失性情欲使之還淳返樸歸之太古故作
經惟厚忠信尚敦樸薄禮義絶聖棄智使後
世之人復見天地之純全古人之大體老子
與孔子同時孔子過周問禮諄諄之辭主信
與謙孔子區區明言仁義轍環天下席不暇
[002-015a]
暖而時君世主無能用者則曰鳳鳥不至河
不出圖吾已矣夫世以老子在周衰之日不
尚高明道德不知孔予當時明言仁義亦不
能振於時哉蓋道者仁義之總名仁義不行
又焉取道教起因由其在是矣
   二序教離合
天下之言道者多矣殆不過有三說焉一曰
道者虚無恬淡寂寞也一曰禮義法度政治
也尚虚無恬淡寂寞者爲高明循禮義法度
者爲中庸夫以高明者爲超脱之流則隱於
[002-015b]
嵌巖宿於枯槁世無所賴其澤是自擯而不
用於世也雖天下之大棄之如弊屣未肯以
一毫累於其心超然物外謂之至人以中庸
者爲治世之士則修禮樂正人倫謹權量制
法度世所以賴其爲治是行道而濟世者也
既涉中庸視上古鴻荒未肯以一言載乎其
書處於方内謂之賢人是二者定分之後直
若冰炭不相該貫於戲是豈眞知大道者哉
不思之過爾夫高明與中庸同乎聖人之一
道出於聖人之一心聖人全德一出一處無
[002-016a]
非内聖外王之道也向所謂虚無恬淡寂寞
非徒爲去世遺累之學以此三者養正也易
曰蒙以養正聖功也隱而未顯故曰内聖興
事造業故曰外王虚無也無用而爲衆用之
祖恬淡也無用而爲天下之味寂寞也至靜
而爲制動之機德全於此岀而治天下爲可
也故物蓄而有禮刻制以爲義縁情而制法
觀天而爲度然後出治之道大明矣初豈不
由性盡性則知天性明即通道堯典稱堯曰
欽明文思則堯之成政謂之無爲無爲之功
[002-016b]
皆本於道是豈道與世特分而爲二耶情生
於性性裂爲情水蕩爲波波止爲水其實一
也若謂高明之道與夫中庸更爲背馳非吾
聖人作經之意也向所謂不思之過爾老子
以周衰道微人失性情故說上下二經語夫
大全以救天下後世之失後之人不明其㫖
分之以爲方内方外之學中庸與高明之殊
一是一非或去或取三代以還學者多方或
居一偏或由一曲不該不偏豈能深明治道
哉殆非圓機之聖人不可得而明矣漢文以
[002-017a]
敦樸爲天下先區區僅治晋室以清談而敗
俗浸乆而亡吾謂道德爲難知爲難行者以
此或者取其書而讀之茫然而不曉以謂非
聖人之說豈眞知道德者哉然五千言分其
用則有三一曰無爲之道二曰長生之道三
曰治世之道謂大道爲虚無而虚無之中有
治世之法謂治世爲大道而治世即大道緒
餘之功至於治心養性金液還丹之方不可
一理而推之忘言爲盡慮則知上下二經脗
合萬法漚和方便無所往而不通者矣
[002-017b]
   三明宗達趣
經曰言有宗莊子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宗
本也序所以順其理故曰語道必有序語道
而非其序又安取道先明宗趣然後原始要
終也老子作經先道而後德莊子九變先明
天而道德次之莊子之言事之序也故先明
天老子之言道之序也故首曰道道以無宗
爲宗無祖爲祖聖人作經以因爲主所因者
道以道爲宗道性至玄以常極妙妙極返無
故常道無名常名無物有復歸無有無一致
[002-018a]
既升玄也事理兼忘既入兼忘重玄始顯善
惡初分於六對妙觀速轉於無爲出則縱横
入而寥閴道之大本實自無爲色空存達人
之妙觀無事覺聖人之生定語非破妄道必
有留祛除未盡則不入空空空空兩無而切
防頑鈍謂之清淨須心月以朗明謂之無爲
存性天而焕若此宗主空虚無物也莊子曰
以懦弱謙下爲表空虚不毁萬物爲實若乃
道分宗派性命兩殊性宗則破約歸眞命本
則深根固蔕從無入有仙人存修練之功自
[002-018b]
有入無性理契沖虚之地要其極致道本無
爲欲明宗趣以道爲宗虚無爲趣今分宗趣
别有五對一教義對教說爲宗義意爲趣二
雙明對有無爲宗同玄爲趣三約己對柔弱
爲宗自勝爲趣四正因對修眞爲宗長生爲
趣五神化對敦朴爲宗復古爲趣
   四天人宗承
道與德同也天與人一也知同而同之則大
同知一而一之則大一德知有道則升德而
會道人知有天則以人而修天道杳難知人
[002-019a]
與天隔欲通之者必本於聖人聖人已矣則
本之經圖考經而知道則自人而之天得意
而忘象則由德而入道太上老君極道之聖
人歷劫應化及乎周衰明道德以訓世經之
㫖以一代所主則戰國之時有小國以下大
國大國以下小國之語至乎屢言用兵爲不
祥之器皆以當世之事以訓時主及言常道
則丹青萬世鼓吹百靈垂之無窮者也使道
還隆古則返淳而復朴治心養性則返老而
還童滌除萬行則微妙玄通天子修之則享
[002-019b]
太平諸侯守之則鎮邦國卿大夫守之則忠
孝士庶人守之則純和方士修之則升眞兵
家守之而善勝此人道之承流也
   五三洞所攝
如當部以常道常名無爲清靜無有入無間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用之不既象帝之先此
皆無上大道非色象可縁又言六對不齊寵
辱若驚後身外身不爭柔弱則中小之分又
治人事天莫若嗇治大國若烹小鮮太上下
知有之無爲而民自化又近平常道分自修
[002-020a]
之身及家國天下曰小以之大曰慈曰儉不
敢爲天下先從愛以及恭用兵以喪禮處之
沉機有微明之語如上皆治身之教又谷神
不死實腹虚心哉營魄而抱一精峻作而會
神恍惚杳冥而有信與夫易知易行而人莫
能知莫能行此又進乎九丹長生之訣修練
門中係上乘分由是則誰能定指其宗乘耶
今詳味此經言命有事有理該貫總攝互相
包含謂之頓而非無頓也謂之漸則漸亦兼
言當此經性命混融自爲圓教酬因酬請則
[002-020b]
尹喜爲宗無論無誦總契經分大率道之一
字已極虚玄至於修眞養命鍊氣養神雖同
超證之門大存制死之術固常融命理而入
道證極道而無爲故諸經則制命爲先窮極
五行變化
   六明經殊勝
語道之大必師其全語神之功必主乎變苟
以道爲虚寂魂處滅亡木石同軀禽蟲類性
豈能通其變邪諸經出乎道而三乘互差一
性昧其筌而多岐競裂故示無爲以不言闡
[002-021a]
長生以關鍵椎五行於隱伏辯藥石於寒温
明運度於興衰禁邪異於符籙經圖誥訣别
趣殊宗雖同眞一之門未躡混融之理較量
殊勝豈類本經略舉勝因明十六種一以常
而盡萬法二以玄而同有無三以示又玄爲
衆妙之門四以無爲爲有爲之體五以不勝
爲大勝六以無樂而言樂七以有數而隱數
八以大寳爲神器九以退爲進而用兵十以
言無事而定天下十一以復季世而還隆古
十二以大似不肖物咸歸之十三以抱一爲
[002-021b]
治身治國之道十四以簡略而包羣經十五
不言性而性理咸著十六總包道德性命而
一一證實以兹研究諸經理趣豈比大同妙
用神工烏能備舉
   七明道運啓期
天運靡常得乎時而道斯興矣大道無數同
乎人而數所係焉粤自五劫晦明元尊撫運
三皇已降歷代宗承或去取之因時或興亡
之在事粤若軒轅禀籙夏禹傳符堯舜授經
周朝顯迹秦王漢武探求不死之方竇后孝
[002-022a]
文篤奉眞元之教唐尊聖祖學舉玄綱逮宋
徽宗淵衷湛淨睿智光輝受帝心祕密之言
續道祖將殘之命範傳金籙宫敞神霄製飛
天法輪道藏之文訓混元皇帝道德之㫖廣
開元學詔簪褐以三舍之科寵示道宫賜掌
教以近臣之秩至于天文寳籙詩頌符圖皆
萬世之所未聞向一時而鋪張遽出人莫可
議事是非常只因頽運之交疑有清談之失
曾不知劫傳有日教亦待時漢祚隆而河上
談玄唐室興而老君示現世將成治道不虚
[002-022b]
行益增蘂笈之光當復太平之序度人曰四
萬劫傳莊子曰萬世一遇欲求玄解姑用筌
蹄披乘之人無忘大教
   八明通别
凡經有通别通謂通序别爲别序通序者論
一經之大㫖别序者經義逐章開陳若度人
經前序後序中序有前章後章而隱語不在
三章之類今當部若論通别當以道德爲通
八十一章爲别
   九明酬請
[002-023a]
酬因酬請者當部經首無爾時老君在甚處
爲甚人說如無因請若考之經傳老君爲關
令尹喜說又云先爲帝舜說今直指中周老
君爲喜說因爲性命之本大因縁事也酬則
酬喜臨關遮道邀駕請求妙訓是亦因請明
者按西昇經關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賔爲說
道德列以二篇其事詳矣
   十依文分判
經分三分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當部首無
請問之語是缺序分末無信受奉行之語是
[002-023b]
缺流通分今特取葛仙翁序語爲序分八十
一章爲正宗分道德推行於世爲流通分又
按靈寳經發題云凡經以極果爲序以因爲
正以悟爲流通
邵若愚曰道者以無爲顯實有爲特權即有
明無悟無却智此理也德者體道爲法而施
於事此事也道德二字包含而無所不至所
陳階梯次第縁道有淺深德分内外若不明
階梯罔純互謗夫大道者寂然至虚無形無
名而不可言其爲書者無以記之故曰大易
[002-024a]
大易者未見氣也大易動則始見一氣之初
故曰太初老子指一氣强名曰道孔子曰形
而上者謂之道釋氏陳四諦亦曰道故知三
者垂教總備於有也若不從有焉可以無明
無以有明無故道有淺深爾大易者虚無也
因動爲有之初故曰太初有氣爲形之始故
曰太始氣形相合而生剛柔之質故曰太素
氣形質具未相離之間名曰混沌混沌既分
陰陽相蕩一氣居中萬物生焉故老子曰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故聖人仰
[002-024b]
觀俯察體天尊地卑用之則爲官長而明王
道立五常百行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制以
治人理夫大道者無名無跡無死無生萬劫
長存而不變易尊高無上妙不可言夫上德
者體無爲爲用以一爲法而治天下萬物作
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居下知
有之而不見寳萬物將自化所以無敗無失
者蓋爲無爲則無不治矣若失之則執一而
徇有爲而爲内德夫下德者體一爲用以陰
陽爲法而治天下故孔子一以貫之善建者
[002-025a]
得一爲正萬物將自賔若夫一則徇五常百
行於事而爲外德夫内德者抱一也蓋一者
國之母生之根抱一不離則根深柢固乃長
生久視之道孔子謂之至德而以道爲本也
又名中庸者喜怒哀樂未發心在陰陽之中
釋氏謂之中道玄門失之則殢陰陽潜運而
爲法術夫外德者從五常百行修於身孔子
謂之敏德而以行爲本也處柔弱不爭若水
而攻堅强如慈儉若拙訥之類皆是也失之
則殢智巧華薄騁强梁馳田獵而貴貨居寵
[002-025b]
辱矣夫道甚易知甚易行而人好徑故其出
彌遠其知彌少大道平易而在不爲而成以
要言之皆歸無欲不欲以靜清靜爲天下正
老子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昇天者止言
道德而非術也


道德眞經集義大㫖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