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59 文章軌範-宋-謝枋得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章軌範巻七
            宋 謝枋得 編
 小心文            乎字集
  韓文公蘇東坡二公之文皆自莊子覺悟此集可
  與荘子並驅争先
   祭田横墓文韓愈/
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義高
[007-1b]
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爲文而弔之其辭曰事有曠百世
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爲使余
歔欷而不可禁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庻㡬乎夫子之
所爲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失鹿得
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而不能脫夫子於劒鋩
豈所寳之非賢抑天命之有常昔闕里之多士孔聖亦
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
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髣髴而來享
[007-2a]
   上梅直講書蘇軾/
某官執事每讀詩至鴟鴞讀書至君奭常切悲周公之
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絃歌之聲不絶
顔淵仲由之徒相與答問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耶又何爲至此顔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
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油然而
笑曰回使爾多財吾爲爾宰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
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
[007-2b]
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
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
則亦足以樂乎此矣軾七八嵗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
有歐陽公者其爲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
者從之遊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後益壮始能讀其文
詞想見其爲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
也方學爲對偶聲律之文求升斗之祿自度無以進見
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今年春天下之
[007-3a]
士羣至於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誠不自意獲
在第二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爲有孟軻之風而
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爲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
非左右爲之先容非親舊爲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
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爲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
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爲其徒則亦足
恃矣苟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
觀而賛歎之亦何以易此樂也傳曰不怨天不尤人盖
[007-3b]
優哉游哉可以卒嵗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
容色温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朴而無怨言此必有所
樂乎斯道也軾願與聞焉
   三槐堂記學史記/ 蘇軾/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夀天不可必乎仁者
必有後二者将安取𠂻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衆者勝
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
天爲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夀孔顔之厄此
[007-4a]
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栢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
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閲千嵗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
之其可必也審矣國之将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
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王/祐顯于漢周之際歴事太祖太
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爲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盖
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子孫必有爲三公者已而魏
[007-4b]
國文正公旦/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
天下無事之時享其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
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脩德于身責報于天取
必于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
果可必也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素/以直諫
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将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天
将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
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氣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
[007-5a]
孫德裕功名富貴畧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
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鞏與
吾遊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錄之銘曰嗚呼休哉
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
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隂滿庭吾儕小人朝不謀夕相時
射利皇䘏厥德庶㡬僥倖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
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鬱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表忠觀碑蘇軾/
[007-5b]
熈寧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
州軍事臣抃趙/抃言故呉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
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
皆蕪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鏐始
以鄉兵破走黄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并
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并
越盡有浙東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
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
[007-6a]
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後卒以國入覲三世
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
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
民罔有孑遺而呉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
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于道
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
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僣
亂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負其嶮逺兵至城下力屈勢窮
[007-6b]
然後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守死以抗王師積骸爲城
釃血爲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呉越不待告命封
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于
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詔右扶風脩理其
父祖墳塋祠以太牢今錢氏功德殆過于融而未及百
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奨忠臣慰答民心
之義也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因院者爲觀使錢氏
之孫爲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
[007-7a]
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浄土寺僧曰道微嵗各
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時脩其祠宇
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庻㡬
永終不墮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抃昧死以聞制曰
可其妙因院改賜名表忠觀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
龍飛鳳舞萃于臨安篤生異人絶類離倫奮挺大呼從
者如雲仰天誓江月星晦䝉强弩射潮江海爲東殺宏
誅昌奄有呉越金劵玉册虎符龍節大城其居包絡山
[007-7b]
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嵗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
玉帶裘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貝南金五
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弗謀
弗咨先王之志我維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
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毋俾樵牧愧其後昆
龍山之陽巋然新宫匪私于錢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
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潘子真云東坡作表忠觀碑王荆公寘坐隅
[007-8a]
    葉致逺楊德逢二人在坐有客問曰相公亦
    喜斯人之作也公曰斯作絶似西漢坐客歎
    譽不已公笑曰西漢誰人可擬德逢對曰王
    褒盖易之也公曰不可草草德逢復曰司馬
    相如楊雄之流乎公曰相如賦子虚大人洎
    喻蜀文封禪書耳雄所著太𤣥法言以准易
    論語未見其叙事典贍若此也直須與子長
    馳騁上下坐客又從而賛之公曰畢竟似子
[007-8b]
    長何語坐客悚然公徐曰楚漢以來諸侯王
    年表也
   送孟東野序韓愈/
    此篇凡六百二十餘字鳴字四十讀者不覺
    其繁何也句法變化凡二十九様有頓挫有
    升䧏有起伏有抑揚如層峰叠巒如驚濤怒
    浪無一句懈怠無一字塵埃愈讀愈可喜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嗚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
[007-9a]
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
灸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
已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懐凡出乎口而爲聲
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鬰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
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
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
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
推奪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
[007-9b]
者爲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者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
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之以鳴䕫弗
能以文辭鳴又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
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
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逺傳曰天将以夫子爲
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荘周以荒唐之辭鳴于楚楚
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
以荀卿儕孟子非其倫臧孫辰何人未見其有道乂/與孟子並立安可謂之以道嗚此文公學問偏駁處
[007-10a]
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騈鄒
衍尸佼孫武張儀蘇奏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
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
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未嘗絶也就其善鳴者其聲清
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爲言也
亂雜而無章上四句一様五字若第五/句不用九字文勢便庸腐将天醜其德莫
之顧耶何爲乎不鳴其善鳴者也唐之有天下陳子昂
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此六字/包括多
[007-10b]
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晉魏不懈
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遊者李翺張籍其
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鳴矣抑不知天将和其聲而使
鳴國家之盛耶抑将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
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
其在下也奚以悲此二句/占地歩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
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序因送東野作結/歸東野身上只兩
句此文/章之妙
[007-11a]
   前赤壁賦蘇軾/
    此賦學荘騷文法無一句與荘騷相似非超
    然之才絶倫之識不能爲也瀟灑神竒出塵
    絶俗如乘雲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視六
    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
    靈臺丹府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清
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007-11b]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虚
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余嘗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與天宇合而爲一始知此賦之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
而歌之歌曰學楚/騷文桂棹兮蘭槳擊空眀兮泝流光渺渺
兮予懐望美人兮天一方秋水清見底月在水中謂之/空明月光與波俱動謂之流
光搖槳曰擊逆/水而上曰泝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愬餘音嫋嫋不絶如縷舞幽壑之
[007-12a]
潜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
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
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曷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
之困于周郎者乎此一叚設爲客之言曹操詩見文選/月明星稀鳥鵲南飛譏蜀先主之南
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
空釃酒臨江横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有/感
慨/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侣魚蝦而友麋鹿駕一
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
[007-12b]
粟哀吾生之須臾羡長江之無窮有感/慨挾飛仙以遨遊
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于悲風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徃也說/水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月盖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
曽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
也而又何羡乎此一段全學/荘子情思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
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
[007-13a]
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如食/邑之
食言/享也客喜而笑洗盞更酌殽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
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蘇軾/
是嵗十月之望歩自雪堂将歸于臨臯二客從予過黄
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
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殽月白風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状
[007-13b]
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
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携酒與魚復逰于
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曽
日月之㡬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
巖披䝉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
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
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将半四顧寂
[007-14a]
寥適有孤鶴横江東來翅如車輪𤣥裳縞衣戞然長鳴
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
躚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
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
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户視之不見其處
   阿房宫賦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
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宫墻五
[007-14b]
歩一樓十歩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琢各抱地勢鈎心
鬬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㡬千萬落長
橋卧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㝠迷不知
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䄂風雨凄凄一日之
内一宫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
殿輦來于秦朝歌夜絃爲秦宫人明星熒熒開粧鏡也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横焚
椒蘭也雷霆乍驚宫車過也轆轆逺聽杳不知其所之
[007-15a]
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逺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
者三十六年燕趙之収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㡬
世㡬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
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
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
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横檻多于九土
[007-15b]
之城郭管絃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
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呌函谷舉楚人一
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
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
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
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送李愿歸盤谷序韓愈/
[007-16a]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
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
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此一節且說/盤谷大體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
聲昭于時坐于廟堂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
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
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俊滿前道古今而
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
[007-16b]
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緑者列屋而閒居妬寵而負
恃争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
之所爲也此一節形容得/志富貴之人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不可幸而致也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逺坐茂樹以終
日濯清泉以自潔採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
無時惟適所安與其譽于前孰若無毁于其後與其樂
于身執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
黜陟不聞大丈夫之不遇于時者之所爲也此一節形/容隐居退
[007-17a]
遯之/人我則行之承上接/下不斷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
之途足将進而趑趄口将言而囁嚅處汙穢而不羞觸
刑辟而誅戮僥倖于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于爲人賢
不肖何如也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壮之通篇全舉李愿/說話自說只數
語其實非李愿言/此又是一格式與之酒而爲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
宫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可濯可湘盤之阻誰争子
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徃而復嗟盤之樂兮樂
且無央虎豹逺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䕶兮呵禁不祥
[007-17b]
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
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文章軌範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