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56 論學繩尺-宋-魏天應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三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摘字貫題格 此篇與太宗文武徳功論同意
  文帝道徳仁義如何       文及翁
   出處前漢東方朔傳臣近述孝文以道徳為麗/以仁義為凖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
   立説文帝本仁厚之君凡其清静化民之道恭/儉自守之徳剛决裁制之義皆自仁厚中
[003-1b]
     來是摘出題中仁字為主來貫道徳義三/者謂文帝之道徳與義天理所由以充者
     皆天資仁/厚所致也
   批云議論正當文字純/粹初學可以為法
論曰人主天資之厚者指文帝/之仁天理之所由充也指道徳/義皆
自仁/中出天下萬善道徳/義孰有出於人主天資之外者哉文/帝
之/仁自其天資之厚也粘上天資/字指仁則見於躬行徳形於日
道/寓於制事度宜之間義/何莫非天理之流行總道/徳義
説應前/天理字亦何莫非天資之發見指仁應前/天資字一或反是無/仁
[003-2a]
則天理油然而生之機道徳/義必將錮於天資之薄薄字/反説
厚字/言無尚安有道徳深長之味義理制裁之妙也哉必無/道徳
義/夫仁也者仁字是/主意曰道曰徳曰義之所由充者也道/徳
義皆自仁中來充應破/題天理之所由 也世之人主惟患其天資之不本
於仁且厚也應前天資/之原字夫茍一本於仁且厚粘上句/仁厚字
由是而之之謂道足已無待於外之謂徳事合乎宜之
謂義見得道徳義皆出於仁之韓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 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
於外之/謂徳孰謂不自夫天資之仁厚者基之繳歸主意/仁字上
[003-2b]
代而下論人主之天資極其仁厚者莫若文帝也歸/題
見其道全徳備而義亦盡焉不知其天資仁厚盖有為
之本者有仁則有道/徳義三者然則帝之仁其道徳與義之所由
充與應破/題意文帝道徳仁義如何東方朔舉此而告武帝
本出/處愚請以仁而論文帝主/意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易/乾
卦/元者何喚下/文仁是也應上/文極天下萬物之衆無以加
於乾應上/乾字合天下萬善之粹無以加於元應上元字大/題下氣象
故聖人於文言曰元者善之長見乾/卦又曰君子體仁足
[003-3a]
以長人同/上乾惟有此仁以為之元應元者善/之長意故變化之
道正中之徳利物之義皆由是而生謂乾有仁則有道/徳義 易乾卦乾
道變化云云龍徳而正中/者也云云利物足以和義君惟有仁以為之資應天資/之仁厚
意/故曰道而道曰徳而徳曰義而義皆由是而出謂人/君亦
有仁則有/道徳義易言和順道徳而理於義獨不言仁見/易非不
言也就仁字/斡一轉盖仁為四徳之元萬善之長上兩句用/朱文公語
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上兩甸用張/子正䝉語合易繫
與文言而觀之總原題上/兩股文則仁之為元可見矣應前/語
[003-3b]
帝之所謂仁引文帝之仁/比乾之仁固不敢以乾元之仁望之也
下語有/稱停然甘受和白受采言文帝天資近厚如甘味/之受調和白色之受采畫
天資仁厚可與入道可與進徳可與由義應主/意三代而
下亦未易多見也應冒頭三代而下論人主之天/資極其仁厚者莫若文帝語自居
代時其仁已聞於天下先説文帝之仁於本紀大/王賢聖仁孝聞 天下即位
以後今年賜田租二年賜民田租之半十二年又/賜田租之半十三年除田租税明年
除肉刑十三年除/肉刑法開妖言之禁二年除誹謗/妖言之罪去收孥之
叙傳罪/不収孥至於春和議貸一詔本紀元年三月詔曰方/春和時草木羣生之物
[003-4a]
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而莫之省憂為民父母將何如其議所以賑貸之
至今讀之如祥風和氣之襲人油雲膏雨之着物何其
仁且厚耶以祥風和氣油雲膏雨比/文帝之仁 以下又變文一露臺之作若未
害也帝則寧惜百金之費母寧使民之無廬以傷吾仁
學章穎文見下註云云人本紀賛帝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 十家之産也吾奉先帝宫室
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一服御之增若未過也帝則寧衣弋綈之衣
毋寧使民之無褐以病吾仁同上身衣弋綈論學章穎/孝文幾致刑措 云云一
臺之作未害也而帝謂吾可無臺不可使民無廬一惟/帳之文采未過也而帝謂吾可無文不可使民無褐
[003-4b]
君子長者之風慈祥惻怛之意其天資之仁厚如此自/原
題以下至此只是説/文帝天資之仁厚是以躬修𤣥嘿仁之静也自此以/下説文
帝有仁則有道徳義嘿前/刑法志文帝躬修𤣥而清净之道由是而得推此/仁則
為道净樊凖傳文帝性好黄/老清 之化流景武之間専務化民仁之實也本賛/専務
以徳/化民而恭儉之徳由是而著推此仁則為徳以景帝賛/至于孝文加之 恭儉
薄昭之誅非忍也十年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令羣臣喪服徃哭之乃自殺斷以
義者所以濟吾仁之偏推此仁則為義裁記義者天/下之制注制者 制於事
尚之罰非苛也馮唐傳魏尚為雲中守上/功差級文吏以法繩之裁以義者所
[003-5a]
以輔吾仁之不及推此仁則為義天朱文公云義/者人心之裁制 理之公也使帝
之天資不本於仁厚反説主/意應前則道其所道徳其所徳焉
知其不溺於黄老之虚無無仁則無道徳為黄帝老/子以虚無清净 道徳
於義者又安保其不流於申韓之慘刻也哉無仁則無/義 申商
韓非學刑名/惨刻之學是則道而非仁不足以為道有仁則/有道徳而
非仁不足以為徳有仁則/有徳義而非仁不足以為義有仁/則有
義/散吾仁於道徳與義之中推此仁出去則為道徳義/即㪚之則彌滿六合意
此一本之所以萬殊見下/註斂道徳與義於吾仁之内斂/道
[003-5b]
徳義入來則在吾仁中/即斂之不盈一握之意此萬殊之所以一本用朱文/公語
理之發達豈不自天資之仁厚者充之耶謂道徳與義/皆自仁中朱
頭應冒/ 話故班孟堅稱其海内興義必賛之曰嗚呼仁哉
本賛専務以徳化民是以海内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而誇大其詞美
之以道純徳厚如鼂錯者又變文道鼂錯傳大/功數十 純徳厚反不若
太史公必世後仁之論為知本也史記律書道言文帝/有仁方有 徳義
雖然東方朔道徳仁義之對盖舉文帝之家法為武帝
告也出處/本文武帝天資亦可謂髙矣美矣且取武帝天/資與文帝一
[003-6a]
其初年之䇿賢良未嘗不欲聞大道也而未之有聞董/仲
舒傳賢良䇿則曰/欲聞大道之要未嘗不欲承休徳也而未始云獲上/文
朕獲承至/尊之休徳道徳淵源之妙終不若文帝之意味深逺者
則以徒慕仁義之虚名而不能充仁義於實踐也貶武/帝不
及文帝以其/無仁義之故土木之興武帝千門/萬户之役神仙之好武帝好/求神仙
誠不可揜也如此武帝無仁義/所以無道徳東方朔謂道徳為麗仁
義為凖本/文是僅足以規帝之失而未足以中帝之膏肓
膏肓音荒言心也下/左傳膏之上肓之然則中帝之膏肓誰歟喚下/文善乎
[003-6b]
汲黯之言曰内多慾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
見汲黯傳云云帝/曰甚矣黯之戇也愚故曰黯之戇朔不如有斷/制謹論
[003-7a]
 摘字貫題格 此篇與文帝道徳仁義論同意
  太宗文武徳功如何      丁應奎
   出處唐陸贄奏議太宗有經緯天地之文有底/定禍亂之武有躬行仁義之徳有致治太
     平之功可謂盛矣人到於今/稱之則從諫改過為稱首
   立説文致太平武定禍亂此太宗之功也然所/以能致此大功者以其有仁義之徳所以
     有文武之功徳盛則功著矣/是摘出題中徳字為主意
   批云立説正大行文/精神亦有法度
論曰君心之天者定指太宗/之徳則所以運天下者隨用隨
[003-7b]
著矣文武之功用隨著謂/文武之功自徳而出天者理也又以理/指徳舉而措之
者其事也以事指文/武之功然事之形於外者易見文武之功/形於外
理之本於心者難純徳本/於心心有一息之未定心之徳/未定
天理之妙必不能實有諸已則文武之/功不能全根之禀賦者弗
充驗之躬行者弗至謂仁義/之徳乃欲顯設以為文勘定以
為武吾知其事難而功邈矣無仁義之徳則/無文武之功抑豈知帝
王平治天下之功雖出於文武並行而不相悖先説文/武之功
而徳也者乃文武之所自出歟發明主意/在此一句彼其一心之
[003-8a]
中天理具足物慾不參此是仁/義之徳所以酬酢萬變者源源
發出則為/文武之功豈曰理與事判而為二乎事根諸理謂文/武之功出於徳
安有二致應/前理事二字太宗之造唐始吾懼其天理人慾之雜也
為後面/張本然帝之徳終於仁義乎有取主/意此其天之定也
天之定是仁義/之徳應破題宜乎可文可武卒有造唐之功有仁義/之徳則
有文武/之功陸宣公舉四者錯言互見而論徳於中見本題/詳註謂
陸贄以文武徳/功分而為四者曰躬行仁義此其本也主意指/徳字惜乎太
宗所以為唐者猶未純乎天應破題天字/與後面相應而徳宗且不
[003-8b]
太宗若也為後面/張本太宗文武徳功如何請廣其説 昔
者嘗觀聖人之繫易也孔子作/易繫辭曰富有之謂大業以大/業指
文武之功/ 見繫辭日新之謂盛徳以盛徳指仁義之/徳 出處同上盖並言之
而不可離也謂孔子以/徳業並言夫闔闢變化輔相裁成易繫辭/一闔一
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泰卦/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盈乎天地之間民
得其為民物得其為物斯可謂大業也已此一截/説大業易之
為道也皆隂陽剛柔仁義之為也繫辭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
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文明之懿而神武之妙也易乾卦天下/文明又内文
[003-9a]
明而外柔順又繫辭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君人者有焉皆天徳也謂人君/有此應
主意/天字聖人不名其所以為文武者而惟名之曰盛徳焉
此一截/説盛徳然則吾身之徳孰非天下之業謂徳中有/文武之功而天
下之業孰非吾身之徳哉謂文武之功/皆出於徳帝之徳惟其廣
運也是以乃武乃文而不可掩書大禹謨帝徳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蕩乎無能名也而巍巍乎其有成功焉語八大哉堯之/為君也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其所以為盛且大者若是繳前盛/大二字
之君不揣其本無仁義/之徳徒喜其功徒求文/武之功不以表章六
[003-9b]
經為文漢武帝賛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則以窮兵稔禍為武後荀悦漢/紀論窮兵
極武百/姓空竭反求諸其身多慾之與仁義方交戰於中而靡
定也應破題定字慾前汲黯傳黯/曰陛下内多 而外施仁義噫亦可退而念徳矣
轉歸徳字主意云見/王徠春秋義云秦漢以還若太宗之造唐其殆庶
幾乎引入/太宗太宗之為徳也純與駁與先説太宗之徳純/是天理駁是人慾
或者資禀雖髙學問未至而血氣之私功利之習不能
不為之累也應冒頭天理/人慾之雜也矧言刑言利之徒布列先後
如封徳彛則言刑權萬紀則言利以權萬紀傳/言鑿山治銀歳數十萬帝責曰公 利誘我而誘之
[003-10a]
以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者接迹焉魏徴傳封徳&KR1065曰秦/任法律漢雜霸道徴
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顧所行如何耳至是天下大治理慾之境帝
將奚從若從魏徴之言是天理若從封/徳彛權萬紀之言則是人慾夫仁者心之徳
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説仁義二字用/朱文公議論此其全體
大用之不可易者謂仁義之/徳如此性之者固由之而行身之
者以之得天下孟子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又/舜由仁義行又三代得天下以仁以之
制事盖亦綽綽乎有餘裕謂以仁義之徳而為文武之/功 書以義制事又孟子則
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太宗本然之天亦豈與帝王異哉應主/意天
[003-10b]
字亦應上堯/舜湯武事盖自魏徴仁義之一言有以迎其善端而
充廣之見上魏徴傳云云帝謂羣臣/曰此徴勸我行仁義既效矣由是篤信力行四
年既效而天者定矣應破題天者定/字 見上註經營運量而時出
推此徳則為文武之功應/破題運天下隨用隨著意豈特開儒館備樂舞以為
選舉志太宗崇儒術置𢎞文館又禮樂志帝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徳綏海内乃更製歌舞名七徳舞
九功/舞凡其致治之美庶幾成康乃其文之大也本賛致/治之美
庶幾/成康豈特御鞍馬兼將事以為武太宗敗竇建徳虜王/世充凱旋太宗被金
甲陳鐵騎獻俘太廟又張行/成傳朕為人主兼行將相事凡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
[003-11a]
乃其武之大也本筫除隋之/亂比迹湯武二者隨著功在其中應破/題
八代之後乃有貞觀太宗年號貞觀/四年天下太平天地為之再造生
民復見隆平不其盛哉此是太宗/文武之功事本於理應冒頭事/理二字
徳推於業應原題徳業/字發明主意陸宣公雖列四者言之見本/題註
其躬行仁義一語同/上則自本自根之地在是矣此一句/是一篇
主意與冒頭躬行仁/義此其本也相應噫其亦幸而太宗之天終定也掦/之
三應天字原幸不幸/ 字學韓 道文其亦不幸而太宗之天未純也抑/之
太自此以下應冒頭/ 宗未純乎天語慙徳内多本原何在通鑑父子兄/弟之間慙徳
[003-11b]
多/矣一鑑既失初心且移朕常保此三鑑云云嘆曰今魏/徴逝一鑑亡矣 此二句謂太
宗未純仁/義之徳牽愛而復立浮屠文之隳也本賛牽於多/愛復立浮屠
大而勤兵於遠武之黷也同上好大喜功勤兵於逺之/此二句謂太宗未全文武
功/由是唐之功不能三代矣責太/宗豈惟不三代哉粘上/文要
過徳/宗來垂統如此繼體象之謂太宗之垂統未善所以徳/宗之繼體不純 朱文公感
興詩垂統己如/此繼體宜昬風一再傳而唐事愈異過徳/宗盖以太宗一
身所以詒厥孫謀者且若是詩豐水有芑云云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於徳
宗乎何有應冒頭徳宗且/不太宗若也陸贄之頌太宗也似溢美矣
[003-12a]
敘本/文而歸於從諌改過則有味之言也見題/註夫知諌之
為善也而從焉知過之不善也而改焉演上/文此君心之
天所由定也應破/題其諸魏徴之力歟應勸行/仁義語徳宗天姿
不逮其祖逺甚謂徳宗不/如太宗而猜忌愎諌視仁義為何物
陸贄奏議九弊不去姿/強愎忌直言踈隔猜忌前有徴約而為一言見前/註後有
贄豐而為數百諌陸贄論諫數百篇本於仁義之一言/之大謂之約數百篇之多謂 豐
此其源委也源委源/流也一悟一迷治亂判矣太宗悟魏徴/之勸所以有
貞觀之治徳宗迷陸贄/之諫所以有奉天之亂固嘗謂使太宗能廣仁義之言
[003-12b]
以學問充天資應講題資稟之/髙學問未至語自夜讀周禮之後文中/子録
唐禮樂事上曰朕昨/夜讀周禮真聖作也益求闗睢麟趾之意以行周官之
法度程子遺書有闗睢麟趾之意/而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則貞觀之治雖泰和
不是過也謂太宗可以及三代周揚/子泰和其在唐虞成 乎使徳宗能從仁義
之諌從陸贄/之言以禮義揉氣質揉者矯揉其/氣質之偏動遵禮法一
如即位之初如初/年則建中之政終始如一日何貞觀之
不可逮哉謂徳宗能行仁義亦可及太宗/建中徳宗年號貞觀太宗年號 噫太宗之
不能為成周是可憾也見上泰/和註徳宗之不能為太宗抑
[003-13a]
其次耳應上/語君子上下有唐一代之世變於魏徴仁義
之言陸贄仁義之諌毎有感焉取魏陸二公之言規/諷今日意味深長

  前篇以文帝之道徳義皆自仁中出此篇以太宗
  之文武功皆自徳中出調仗一同主意暗合
[003-14a]
 體用貫題格 此篇與季應旂帝王文武徳威論同字面
  上聖道徳仁義如何       李雷奮
   出處前漢司馬相如傳時蜀父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為用相如乃著書籍蜀父老為辭
     而已詰難之以風天子且令百姓皆知天/子之意云云况乎上聖又烏可已故云云
     創道徳之塗埀仁義之統將博恩廣施逺/撫長駕云云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討伐於
     彼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立説道徳體也仁義用也道徳之體備於一身/仁義之用見於天下有是體則有是用仁
     義實不離乎道徳也人君出而為天地民/物之主豈曰能備道徳以獨善其身而已
[003-14b]
     故將由體而用推吾之所有以副天地民/物之望使天下無逺近無内外悉歸吾仁
     義之中自非聖人之盛者孰能與於此相/如以是而稱武帝或者將以藥其窮兵逺
     夷之病如帝/之不悟何
   批云立説正大而不迂造辭紆徐而/不迫蔚有南宫風度宜冠多士
論曰備是理之體於一身道徳/是體而溥是理之用於天下
仁義/是用非聖之盛者不能也歸上/聖上大抵體用同一原程子/曰體
用一原顯/㣲無間而吾身之與天下初無二本道徳仁義一而/已矣 孟而夷
子二本/故也人君出而為天地人物之主歸上聖/身上豈曰獨善
[003-15a]
其身而已哉非特有道徳於已兼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 善天下固將達已之
所有以副天地人物之望要將充道徳之體而為/仁義之用 應上語使無
逺邇無踈戚悉囿於道化之中者也承題説得地位/開闊氣象體面
統攝萬善謂之道徳露出道/徳字而曰仁與義則其著見於
事物者也露出仁/義字體不博則用固不能周道徳之體不/廣大則仁義
之用不/周遍而用有所未博則所謂體者亦虚而已矣説仁/義之
用未周則是道/徳之體未實聖人豈若是哉上聖則/不如此彼其一身之微
衆理俱備聖人一身備/道徳之體既無一毫之虧欠無虧無欠/用前軰語
[003-15b]
覆載之間苟有一之不獲應為天地人/物之主語則戚然憂怛然
念急起而拯之此是仁/義之用以盡吾天地父母之責應副天/地人物
之望/語嗚呼此其體用之兼舉歟合體/用字此所以為聖之盛
總結/上文漢之武帝何如主也含責武/帝意於是理之全體且
未能備於天下之大用又豈能充周而無所遺者哉既/無
道徳之全體安/有仁義之大用相如以是稱之入本/文或者將藥其窮兵
逺夷之病也相如之/見如此如武帝之不悟何惜帝不足/以知此上聖
道徳仁義如何請申之 愚嘗求仁義於楊墨矣孟子/滕文
[003-16a]
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其弊也至於無父無君同上文/無父無
君是禽/獸也以其非道徳之仁義也同上是邪説誣/民充塞仁義也又嘗求
道徳於佛老矣韓文原道其言道徳仁義/者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其弊也至於
清虚寂㓕同上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所謂清静寂㓕者
其非仁義之道徳也見上註反以上/兩脚是 證嗚呼天下豈有外
道徳而可以言仁義此是/楊墨亦豈有棄仁義而可以為道
徳也哉此是佛老所謂楊墨之所謂仁義非道徳之仁/義佛老之 謂道徳非仁義之道徳惟其不知
體用同原故/其弊如此昔之聖人轉歸/正説本之於精神心術之微道/徳
[003-16b]
之/體達之於四方萬里之逺仁義/之用吾見其體用一原也用/程
子語題應冒/頭接 語物我一本也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遐邇一
轍也見本題註仁以上三句/形容道徳 義一而已勉強所以充此體説道徳/ 中庸
知仁勇天下之達徳也/云云或勉強而行之而思天下之溺者飢者則所以
達此用也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已飢之也修身
所以立此體説道徳道中庸/修身則 立而視民物之傷如已傷則
所以溥此用也孟子離婁下文/王視民如傷曷嘗有二理耶發明破/題備是
理之體於一身而溥/是理之用於天下意况夫代天理物而曰君前漢董仲/舒䇿文王
[003-17a]
順天/理物此三才之所賴也天地人/之所依夷夏之所宗也外夷中/國之所
尊/遐陬僻壤之所仰而望也指本出處/通西南夷吾有是道而不
能明通公溥周子通書無欲則静虚動直静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使舉天下皆游泳於仁義之中無道則/無仁義是道其所道非
聖人所謂道也韓原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吾有是徳而不能長
駕逺撫見題/詳註使通内外皆休息於仁義之域無徳則/無仁義
徳其所徳非聖人所謂徳也韓原道徳其所徳/非吾所謂徳也天地人
物之望於我者果如是耶反應冒/頭語嗚呼此論者所以有
[003-17b]
恨於後世之人君也此一句先藏/不滿武帝意且無方之謂道易繋/辭上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有諸已之謂徳韓原道足乎已無/待於外謂之徳又
孟子盡心下有/諸己之謂信實萬善之所宗而衆理之所㑹者也道/徳
中自有/仁義見之愛物則為仁孟子盡心上/仁民而愛物見之制事則為
書仲虺之誥/以義制事而仁義實不離乎道徳也發出/主意有是體
則有是用有道徳則/有仁義特在乎君人者充之而已矣歸上/聖上
應冒子統攝萬善謂之道徳而曰仁/與義則其著見於事物者也一段何則天之生物一
本而已孟子見/前註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横渠西/銘全句親者當
[003-18a]
愛踈者獨不可愛乎應冒頭無/疎戚字邇者當懷逺者獨不可
懷乎應冒頭無/逺邇字在中國者當使之得所在異域者獨可
使之失所乎應題下夷夏所宗遐/陬僻壤所望等語均此雲霓之望則必
均此甘雨之潤澤也孟梁恵王上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又前漢天地之間被潤澤
而大/豐美同此來蘇之徯則必同此㤙波之漸被也書仲虺/之誥徯
予后后來其蘇又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越南燕北一春風和氣應遐邇/一轍語
日照月臨一家人父子應物我一本語/説得氣象廣大盖至是而後可
以為仁之至可以為義之盡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可以為道
[003-18b]
徳之極如是方是道/徳中之仁義是故有苗弗率所宜征也書大禹/謨有苗
弗率汝/徂征而舞干兩階惟欲使之自格以苗民即吾民也
同上帝乃誕敷文徳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有崇叛命所宜伐也左僖十/九年文
王聞崇亂云云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而退修文教惟欲俾之因壘而
降以崇人即吾人也見上註唐苗民即吾民崇人即吾/人是學 文蔡人亦吾人句法
後之言道徳者予帝王而言仁義者亦予帝王總結上/舜文事
非以其體博用周若此歟以上二段應冒子此其體用/之兼舉歟此其所以為聖之
盛/歟漢之武帝非不上嘉下樂也本紀詔曰朕嘉唐虞而/樂商周又仲舒傳制曰
[003-19a]
朕今上/嘉唐虞非不欲聞大道之要也董仲舒傳制曰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
不能懲忿窒慾易損卦君子/以懲忿窒慾而有好大喜功之累此是武/帝之病北討
強胡南征勁越西通諸夷而内外為之騷動題上下文故北/出師以討強胡
南馳使以誚勁/越餘見本題註相如目睹一時之害此相如/所以言於是因蜀
父老之辭而為文以諷之且深寓其意於道徳仁義之
詳見本/題註相如若曰普天王土率土王臣孟子萬章上/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邇者被吾仁而逺者不被吾仁是未為
道之極也反應前遐邇一轍語為倒説/仁不及逺則不足以 道中國歸吾義而
[003-19b]
外域不歸吾義是未為徳之盛也反應前夷夏所宗語/ 倒説義不服外域
則不足/以為徳帝而幡然於此幡然字/見孟子則必將偃甲兵息征伐
使遐邇一體中外褆福矣詳見/題註又何至擾擾以貽後日
輪臺之悔哉前漢渠犁傳下詔深陳既徃之悔云云今/請逺田輪臺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
甚矣帝之不足與知道徳而且不與言仁義也結大講/責武帝
亦是應冒子如武/帝之不悟何一句雖然相如之愛帝固厚矣而其言理
則未精也結尾畧責相如未/知體用一原之説夫道徳仁義非二理而亦
無二用本主/意今乃以創塗歸之道徳本題註創/道徳之塗垂統歸
[003-20a]
之仁義埀仁義/之統則未免岐而為二物矣如此則是道徳/自道徳仁義自
仁義/了豈體用一原之論乎責相如不/知此意善夫董子之言曰
道者適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董仲舒/策云吁此所
以為儒之醇末取仲舒之論以彼形/此見得相如所言未是
[003-21a]
 體用貫題格 此篇與季雷奮上聖道徳仁義論同字面
  帝王文武徳威如何       季應旂
   出處前漢刑法志文徳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徳之輔助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
     服者大徳之所施者愽則威之所制者廣/三代之盛至於刑措兵寢者其本末有序
     帝王之/極功也
   立説文與武所以治外徳與威所以治内二者/皆不可狃於一偏専於文者或不足於武
     過於威者或不足於徳漢之諸君皆坐此/病班固之志刑法必以帝王之文武徳威
     兼舉而並言之且即其文之所加以觀其/武之所服即其徳之所施以驗其威之所
[003-21b]
     制是盖文之中有武徳之中有威體立於/此用行於彼兹盖古帝王所以治内外之
     道固之所以為是説者其殆救時君/一偏之病歟 文徳是體威武是用
   考官批云立意正大行文通/暢自是南宫體製
舉古人所以治内外之道文武治外/徳威治内必析體用而言之
文徳是體/武威是用史臣之意微矣藏班固救時/君之偏意盖治内外之道
至不可有一偏之病若治外以文而不足於武治内/以威而不足於徳則是一偏矣
於安静者或無振厲之功安静是文/振厲是武過於剛决者或乏
寛平之意剛决是威/寛平是徳斯二者皆狃於一偏有文無武有/威無徳便是
[003-22a]
一偏/了是未知體立用行之説也見朱文公太極圖觧/用所以行體所以立
古帝王所以治内外者且正/説自有其道四者/兼全逺人之未
格者吾以文綏之即其文/之所加而服乎彼者自有不殺之武
以觀其武之所服不易繫辭/聰明睿智神武而 殺者夫民之梗吾化者吾以徳懷
即其徳/之所施而制乎彼者自有不怒之威以驗其威之所/制 中庸不怒
而民威/於鈇鉞是盖柔之中有強文中/有武寛之中有嚴徳中/有威體立
於此文徳/是體用行於彼武威/是用兹帝王之所以為帝王也結/小
講/意漢興以來諸君皆不知出此有文者不足於武/有威者不足於徳班固
[003-22b]
之志刑法必以帝王文武徳威兼舉而並言之引出處/本文
君子因其文之所加以觀其武之所服文中/有武即其徳之
所施以驗其威之所制徳中有威主此四/句是二篇 意則班固本末
有序之説見題/註是正析體用而言之文徳是體/武威是用固之意
其殆救時君一偏之弊而為是説歟専於文者或不足/於武過於威者或
不是於徳皆是一/偏 應接題意帝王文武徳威如何請繹其意愚
嘗反覆刑法一志而觀之而得其説矣便就本出/處原起漢興
以來先説破漢/諸君之病如髙祖則知以武定天下而不知有文
[003-23a]
偏於/用武文帝則知以文綏天下而不知有武偏於/用文武帝則
知以兵服逺人而不知有威中之徳偏於/用威宣帝則知以
嚴御下而不知有徳中之威偏於/用威若元成則似文而非
文似徳而非徳其武與威又不足言矣如元成二君/四者咸無焉
以言之以馬上得天下者此説髙祖偏於/用武 註見下固未遑詩書
之事前漢陸賈傳賈時時前説稱詩書髙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𤣥默清静
此説文帝偏於用文傳文帝紀敘傳/允恭𤣥默又後樊凖 孝文好清静竟不能洗侮嫚
之羞匈奴傳冒頓為書遺髙后曰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此嫚侮之羞也窮征
[003-23b]
沙漠勇矣此説武帝偏於用威漠前匈奴傳掦雄曰云/云孝武浮西河絶大 窮極其地追奔逐北
其如户口虚耗何昭帝賛承孝武師旅之/後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刑名繩下嚴
此説宣帝偏於用威下元帝/紀見宣帝以刑名繩 云云其如不能純任徳教何
同上元帝言陛下持刑太深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柰何純任徳枚用周政乎牽制文義優
游不斷見元帝/本紀賛又不可與前數君並言又不如髙文/武宣數君
不威不武此漢之所以東也前面已先判斷了後用實/事應之 亦是應冒頭盖
治内外之道至不可/有一偏之病一段嗚呼人君之治内外盖自有道應/冒
頭接/題剛柔貴於迭施應冒頭柔之/中有剛語寛嚴貴於相濟應冒/頭寛
[003-24a]
之中有/嚴意其來乆矣自古/如此何嘗舉一而廢一哉曷嘗舉文/徳而廢武
威/哉特先立乎其在我者文/徳而後在彼者從之武/威是何也
設/問體不立則用不行也照主意/體用字帝王惟知其有文而已
而文之中未嘗無武文中/有武惟知其有徳而已而徳之中
何嘗無威徳中有威曉/説主意分征苗之舉書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人見
其舞羽兩階同上帝乃誕敷文徳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而不知誕敷文
徳舜自有以服其心註見/上而七旬來格皆此文之發見
註見/上伐崇之事左僖公文王聞/崇徳亂而伐之人見其因壘而降同上/軍三
[003-24b]
而不降退修文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而不知退修文教文王先有以遏
其萌見上/註而再駕之後皆此文之效驗又襄三十年文/王伐崇再駕而
降為臣中以上兩脚/説文之 未嘗無武好生之徳豈狃於姑息者書禹謨/好生之
徳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而民用不犯有不法之法見上/註徳明惟
明豈好為哀矜者書吕刑皇帝清問下民/徳威惟畏徳明惟明而徳威惟畏
有不嚴之嚴見上註未此兩脚説/徳之中 嘗不威自或者觀之帝王之
治内外若専主於文徳而闊略於威武也略設/難而不知
帝王之所謂專一者非後世之所謂一偏也荅上/文何也
[003-25a]
又設/問武固不可廢而武特不可先於文文之中/有武威固不
可弛而威特不可先於徳徳之中有威曉/撥剔主意分文施於此而
武自行文是體/武是用徳用於此而威自著徳是體/威是用有此體則
有此用發盡/主意本末先後自有次第應冒子柔之中有強/寛之中有嚴體立於
此用行/於彼意此固所以置文於武之上置威於徳之下且曰
本末有序厥有意哉見本題/詳註使漢君而果知帝王所以
治内外之道則不主於一偏而先立乎其大者矣應冒/頭班
固立言之意正以救/時君一偏之弊意抑又聞之治天下之道固不可不
[003-25b]
知體用之説全篇以體/用為主意亦不可不權理勢之宜末又以/理勢為
權/宜理之當然者吾固盡之文/徳勢之或然者吾必應之武/威
文徳者所以立其理之常威武者所以應其勢之變權
其時而用之又在人君善用而已末意似歸/重武威上天以一元
譬/喻獨陽不能以成歳功喻文/徳而陰必時出以佐乎陽
喻威武入前漢董仲舒傳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嵗/功使陰 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而不能
獨/成帝王以天為心甚欲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尚文/徳乃
帝王之/本心而天下之民乃有出於文徳之外者不得已而
[003-26a]
從事於威武焉至於用威武乃/帝王之不得已此豈聖人之本心哉發/明
帝王心/事出論至於此班固以文徳為帝王之利器以威武
為文徳之輔助其説信矣見題/註帝逺矣後世有王者作
必以固之言為然漢之君烏足以語此暗歸美/今日
  此兩篇皆以體用字為字面貫題可以參觀
[003-27a]
 推明性理格 以體效二字貫題意
  知動仁静樂壽如何      陳應靁
   出處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静知者樂仁者壽 朱文公集註云知者
     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故動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故静動静以體言樂壽以
     效言動而不括故/樂静而有常故壽
   立説本朱子之説以體言動静以效言樂壽而/謂仁知之理本於吾身之固有亦非容心
     以求其樂壽之效也動静之中自/有樂壽存焉惟純乎天而已矣
   批云文字簡㓗無一/冗辭最可為法
[003-27b]
論曰吾身有全理知/仁體立而效存焉體是動静/效是樂壽則亦性
之而已主意乎性/是純 天夫人有此生均有此理知/仁本然之體
既具於是理之中動静之體具/於仁知之中自然之效豈出於是理
之外樂壽之效非出/於仁知之外言理而無所驗固不可言知仁之/動静而不
言樂壽之效/驗固是不可或有所利而為之亦非也若有心求樂壽/之效亦不可
此兩句已含動静以/天樂壽亦以天意夫知也仁也即吾一身之全理也
應破題/首句知者周流泛應而其體動本朱子/之説動則適於變
而自然之樂存焉動中自/有樂仁者純固堅守而其體静本/朱
[003-28a]
子之/説静則順其常而自然之壽存焉静中自/有壽樂非専主
於動也再斡/一轉因其動而見其天之樂見自/然意壽非専主於
静也意與上段同/亦斡一轉因其静而見其天之壽見自然意若/無此一轉則
文字枯/淡了動静以天樂壽亦以天此兩句發/明主意非詣理之極
者孰知之程子釋此章曰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結語用其意知動仁静樂
壽如何請因夫子之言而申之 嘗聞動静一隂陽也
隂陽一太極也用周子太極圖語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静静而生隂静極復動一動一静互
為其根云云五行一隂/陽也陰陽一太極也方陽剛用事則流動發越而萬
[003-28b]
物有熈熈之樂謂陽動之中/有樂存焉迨陰柔布令則凝定正固
而萬物得性命之真謂隂静之中/有壽存焉是動静之中未嘗無
樂壽之驗也借陰陽動静之中有/樂壽意以形容本題然天地以其心普萬
物而無心者也用程子語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效驗之應造化
何容心哉應自/然意知造化之太極則知吾身之太極矣鎻/得
有力用朱子一物各具一太極語法/原題只百餘字便結入講簡潔可世固有攖拂其恬
怡之性泊亂其純一之天者非自然/之動静棄知違仁莊子絶/聖棄知
又語三月/不違仁固無望其樂且壽也固無自然/之樂壽乃若逐物之
[003-29a]
變更以為樂逺物之累自以為壽亦非自然之動/静自然之樂壽亦豈
至仁大知者之為哉此段應冒頭或有所/利而為之亦非也盖仁知有本
然之體則亦有自然之效應冒/頭語動静天也樂壽亦天也
應冒頭動静以/天樂壽亦以天吾何容心之有應破題性之而已此所/謂體立而效隨非有所
利而為/之者是故酬酢夫上下四方之宇周流夫古徃今來
之宙淮南子上下四方曰/宇徃古來今曰宙人見其為知之動吾初無心
於動也應自然/之動意此性貫融自然天機之發天籟之應事/見
莊/子有不知其樂者矣知者自然/之樂如此窮理而至盡性之境易/繋
[003-29b]
辭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復禮而造至仁之地克已復/禮為仁人見其為仁
之静吾亦無心於静也應自然/之静意此性凝定自然安則乆
乆則天事見/荀子有不知其壽者矣仁者自然/之夀如此此非仁知之
外别有所謂動静亦非動静之外别有所謂樂壽也此/兩
句應冒頭因其動而見其天之/樂因其静而見其天之夀意微吾夫子見理之精造
理之極其孰能言之應冒頭結處盡/發程子之意雖然聖人言此不
過形容道體云爾餘意/尤好若夫會而觀之融而通之則知
仁本一理動静本一機勉齋通釋此章曰人之生質有/近於仁者有近於知者學焉而
[003-30a]
即其所近或趨於仁或趨於知至其成就則好樂動静/樂壽之分自應如是然仁則必知知則必仁不仁不足
以為知不知不足以為/仁特其氣象有偏重耳静之中未嘗無動者存動之中
未嘗無静者寓此兩句舉周子通書動而無静静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静而無静神也動而
無動静而無静非不動不/静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故精義入神與利用安身非
二事易繋辭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徳也成物之知與成已之仁
實一機中庸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合内外之道也動静互為其根太極/語
樂壽交致其驗應前/驗字兹其為無體之易歟繋辭神無方/而易無體
兹其為不測之神歟同上隂陽不/測之謂神故曰動静無端陰陽
[003-30b]
無始愚於仁知亦云程子曰動静無端隂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謹論
[003-31a]
 立説貫題格 以明誠二字貫題意
  盡心知性存養如何      毛登龍
   出處孟盡心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朱子集注云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此心之量故能極
     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能窮夫理而/無不知也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
     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存謂/操而不舍養謂順而無害
   立説以明誠兩進為主意明謂盡心知性誠謂/存養自明而誠則吾心性之天可以不失
     矣/
[003-31b]
   批云議論有據文字亦/老時文中不多得
明與誠兩進明指盡知字誠指存養字進朱/文公白鹿洞賦明誠其兩君子所以
全其天也天指心/性言天所命為性中庸天命/之謂性性所具為心
朱文公釋本文云性則心之所具/之理今曰性所具為心少礙理人有此生均有此天
應天字/指心性昧乎天者非也不能盡/心知性拂乎天者亦非也不能/存心
養/性君子天其天之學天其天字/用前軰語亦曰明誠兩進而已矣
應破/題語誠謂夫虚靈知覺者吾之心程子云心/虚靈知覺純粹至善
者吾之性周子通書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云云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究極之盡/心
[003-32a]
悟之知/性吾之明固足以為誠之之地矣應前明/誠字然明之
至而誠未至焉明之至則能盡心知性誠/之未至則是未能存養其把握也弗
不能/存心其保毓也不粹不能/養性是非理欲或得以往來乎
其中語老與接/題相應則明自明爾徒能盡/心知性向之得諸天者未
必有諸已也如心與性何不能存心養性/ 天字應破題是故轉歸/正
盡不足以存明而/誠而存之所以究其盡誠而明盡存/心所以 心
知不足以養明而/誠而養之所以充其知誠而明知養/性所以 性
而誠盡心/知性誠而明存心/養性其君子兩進之功歟繳本意/應破題
[003-32b]
心知性存養如何諸以申孟軻氏之㫖 嘗試論之天
命流行於事物之表氣以成形理亦賦焉從天字説起/ 朱子中庸
章句天命謂性注曰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合虚與氣有性之
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從心性上説起之横渠張子/曰由太虚有天 名由氣化
有道之名云/云兩句全文是赤子不失之初孟離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牛山未牧之根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云云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乾道
各正性命之地易乾卦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心也性也一天也應/主
意天字之以上説心性字應虚靈知/覺者吾 心純粹至善者吾之性人患不盡爾不知
[003-33a]
轉入盡/知意苟知且盡也從盡知上/轉入存養則冲漠無朕萬象森
程子曰冲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徹上徹下火然泉達程子曰徹上/徹下不過如
此又孟子曰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存之云乎哉養之云乎哉歸存養/上來
天理人欲同行異情應冒頭是非理欲或得以往/來乎其中 胡子知言云云莫非
性也而氣質之性或得以蠱之朱子曰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又張子曰形
而後有氣/質之性莫非心也而有外之心或得以障之張子曰/有外之
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初之昭然者將昏然初之純然者將雜然以/上
是反説不能/盡不能知天者人之尚安得以全其天哉反應破題/全其天字
[003-33b]
此誠明之學不容不於兩進之地而加之力焉應破題/首句
且夫吾於知覺者而盡其心應冒頭/知覺字固可以詣其安安
之地書堯典安安/允恭克讓然出入無時則遷矣不能存心時孟/子出入無 莫
知其郷其/心之謂歟吾於純粹者而知其性應冒頭/純粹字固可以全其
生生之妙繫辭生生/之謂易然揠苗助長則斵矣不能養性有/孟子宋人
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又何以存之養之
反説存/養字嗚呼明之未至固無以為誠之地應冒頭非/盡不足以
存非知不/足以養意而誠之未固亦不足以充其明之天反應冒/頭存之
[003-34a]
所以究其盡養之/所以充其知意明則誠矣誠則明矣用中庸句法/ 應冒頭語
中庸之所以為教見上/文亦吾孟氏盡知存養之論所從
出歟引入/講今夫性天之命也而心則具之中庸/語性天之
理也而心則主之朱文公集註/並見冒頭註四端根焉仁義禮智四/孟子凡有
端於/我者萬善足焉朱文公云/萬善具足有感有應者心之妙程子曰/有感必
有/應盡則可以斂宇宙於一握可以運六合於一思程子/曰斂
之不盈一握㪚/之彌滿六合心之盡則奚心之不可存從盡心字/過存心字
聲無臭者性之體詩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知則可以會萬殊於一
[003-34b]
本可以融太極於一真程子云一本所以萬殊萬殊所/以一本又周子太極圖無極而
太極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性之知則性之養者易易爾從知性/字過養
性/字盡矣知矣洞洞屬屬無在無不在明之事也皆用前/軰語
應主意明字/是説盡知字然而明誠之學君子進進不自已之心應/明
誠兩進字誠/是説存養字不患其知之不至患其行之不力而無以
究其知行之不力是不能存養/ 中庸力行近乎仁不患其知之不及患其
仁之不守而適以自鑿其知仁之不守是不能存養適/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况夫理與欲交攻公與私相勝是與非真與偽對立應/冒
[003-35a]
頭是非理欲或得/以往來乎其中語一把握之不謹則心之難持甚於槃
水之難持奚其存應冒頭把握弗力語而荀子解蔽篇/人心譬如槃水正錯 不動則湛濁
在下清/明在上一保䕶之不至則性之易流甚於湍水東西之
易流奚其養應冒頭保毓弗粹語流孟告子上性猶湍/水也决諸東方則東 决諸西方則西流
必有誠焉應主意/誠字誠則真則實則無妄誠則能存養真/朱子云誠者
實無妄/之謂不誠則偽矣不誠則不/能存養誠則静則定則能得誠/則
能存養安記大學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不誠則膠膠擾擾
不誠則不能存養/ 荀子膠膠擾擾無鴻鵠其移孟告子云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003-35b]
雞犬其放同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無槁木死灰其寂㓕
莊子齊物篇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又老子絶滅禮學無一息之不存如/此
則能/存存吾之心則心之盡者又盡也應冒頭存之/所以究其盡不以
旦晝亡孟告子上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不以牛羊牧同上牛羊又/從而牧之
不以杞栁桮棬戕賊同上性猶杞栁也義猶桮棬也云/云孟子曰子能順杞桞之性而以
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栁而後以為桮棬也無一瞬之不養如此則/能養養吾之性
則性之知者真知也應冒頭養之/所以充其知明以探索之誠以踐
履之應主/意造其理而履其事朱子注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存心養性以
[003-36a]
事天所以/履其事君子兩進之功不至於兩盡不止也繳歸/本意
故中庸之不明乎善則無以為誠身之本中庸不明乎/善不誠乎身
矣/而誠其意者又大學致知之功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又見本題集
注/孟子學孔子者也引入本/題出處中庸大學吾孔子之遺書
所以掲後學心性之日月也結中庸大/學兩句七篇之作往往
得之謂孟子之言得/之中庸大學其曰操則存舍則亡其曰得其養
則長失其養則消並見告子/上云云存養數語亹亹為學者言
之今而盡心一章言心之盡性之知舉本/文不徒曰知與
[003-36b]
盡而已而復繼之以存養之片辭演上/文信乎知而存盡
而養誠明兩進之學君子之所以天其天者歟應破題/語繳盡
本/意雖然此復焉執焉之事也周子通書云性焉之謂聖/復焉執焉之謂賢 又進
一步/思索由復而至於無妄易序卦復/則無妄矣由固執而至於不勉
不思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也則雲行雨施吾心觸
也天髙地下吾性湛也用劉屛/山文是孔子從心不踰之境
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文王性與天合之時詩思齊雝雝在/宫肅肅在廟注
言性與/天合也蕩蕩巍巍在吾方寸中矣學劉屛山堯舜論蕩/蕩巍巍復在吾目中
[003-37a]
矣/故曰賢希聖聖希天不走了天字聖周子通書/士希賢賢希 聖希天
[003-38a]
 題外生意格 此篇與陳子頥麒麟閣惟霍光不名論同格
  中興輔佐孰優          陶大章
   出處前漢蘇武傳甘露二年單于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貎
     書其官爵姓名云云明著中興輔佐凡十/一人始霍光終蘇武 又見後篇詳註
   立説此題本因上文有單于入朝之説遂立意/謂欲以聳四夷之觀聴故麒麟閣之繪畫
     功臣以單于平日所畏慕如蘇武者而列/羣臣之後使之一見此圖謂大節如蘇武
     且居羣臣之後則凡列於武之前者/果何如人哉益見中國人才之多也
   竹林陳一薦批尋常人若如此立意必説倒了/前十人皆不及蘇武此則又有
[003-38b]
     抑掦雖是取蘇武名節過人又囘䕶前十/人亦當在其前此最難斡旋盖説十人當
     在前是與主意不相合了此/獨兩不相礙可謂大有手段
當逺人嚮慕之時單于/入朝而論次羣臣之勲烈麒麟閣中/興輔佐凡
十一人始霍/光終蘇武此其㣲意之所寓未易以常情論也含蓄/本意
未發/出夫人才之衆多總説十/一人固國勢盛強之本皆可以/為漢朝
輔/佐而名節之顯著専指蘇/武一人尤逺人之所畏慕者也漢武/居匈
奴十九年誰/不畏慕之然名節之全者不常見於天下名節之/人難得
能堅此志於艱危怵迫之餘始指蘇武/在匈奴時伸大義於人所
[003-39a]
難居之地居北海/上牧羝其風聲所存名/節誠足以懾戎心而張
國體應逺人/向慕意視夫從容輔治者縂説前/十人難易優劣盖不
待辨而明不必辨其優/劣狀孰優字而英明之君暗指/宣帝昭示夫輔治
之勲中興輔佐/十一人顧取其表表尤著者指蘇武/一人厠諸羣臣
之後居十一/人之後豈無深意於此哉亦未説/出本意盖秉節不移者
亦臣子當為之事蘇武能/守節而屈一人以示大體以武居/羣臣之
後/正人主抑揚之㣲權也此正宣帝/本意所在先之以輔治之臣
前十/人終之以全節之士蘇武居十/一人之後豈惟髙下之序自有
[003-39b]
不可紊者存始霍光/終蘇武抑使外夷聞之有以知中國人才
之盛使單于見之以武之名節如此/且居其後足見吾國人才之多而未易窺其淺深
發盡主/意在此漢宣帝因單于入朝而思股肱之美出處/本文
而揚之者凡十一人自霍光至蘇/武凡十一人而蘇武特居其後居/十
一人/之後遡其論次之意有不難知者矣應意/字中興輔佐孰
優請申之夫褒賢録善韓進學解占小/善者率以録崇徳報功書武/成崇
徳報功垂拱/而天下治此有國之常典此六典之/常法也而總八柄者不
可一日廢也禮天官太宰以八柄詔王/馭羣臣一曰爵以馭其貴初豈視外夷之
[003-40a]
觀聴為輕重哉謂初不必因外夷來/朝方論定功臣次序然帝之論功適在
於單于入朝之始出處本文應/逺人向慕語則其所以聳嚮慕明激
勸者實於此乎寓也應微意/所寓語昔者帝舜之世有徳者篤
書舜典惇/徳允元元者信之同上惇徳允/元注允信也憸壬者則畏而逺
同上而/難任人於逺人乎何與若與逺人/不相闗而顧於蠻夷有率
服之理同上蠻/夷率服豈非去取之意明輕重之理得去小人/取君子
輕小人/重君子有以深服其心乎中國人才之重輕外/夷所視以為敬侮春秋以
來晉楚之争亦已乆矣晉楚/争霸一旦晉君類能而使左襄/九年
[003-40b]
楚伐晉子囊曰晉君類/能而使之舉不失選韓范趙魏各當其才同上韓厥/老矣知罃
禀焉以為政范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韓起/少於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魏綘多功以趙武為賢
而為/之佐楚之善覘人國者悉數而陳之見上/注退焉而不敢
同上文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信夫人才之為國輕重不可示人以
狹也人才於中國/豈無闗係漢廷公卿列侯曽不足以起人畏而
一大將軍猶足以為漢重大將軍/衛青上書公車輒拜丞相
車千秋傳太子為江充所譛敗乆之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寃上感悟立拜千秋為大鴻臚數日遂代屈氂為丞
相封富氏侯後漢使至匈奴單于問曰間漢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口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如此漢置丞
[003-41a]
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矣而外夷遂得以竊笑之見上/注况乎
覧元功之籍過宣/帝章中興之懿中興輔/佐諸臣以令衆庶以示
四夷因單于/入朝宣帝得不劑量其輕重而示人以意乎應/意
字/是故形貎之擬本出處法/其形貎官爵之書同上書/其官爵麒麟之
載褒嘉之寵前此未始見也上文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
帝之論功而事昉乎此矣昉者/始也然即帝之所謂輔佐而
觀之且縂説/十一人定策如博陸博陸侯霍氏又光受遺/詔輔少主又定萭世策濟治
如丙魏丙吉魏相/同心輔政靖邊如充國趙充國保/勝安邊勲烈之優爵
[003-41b]
禄之重總/説寘之於前列夫誰曰不然以此數人居於/前列誰曰不可
世以謹厚聞張安世忠/厚謹信延年以安和著杜延年為人安/和乆典朝政
蕭望之梁丘賀以儒學顯蕭望之明經持重議論有餘/梁丘賀從京房受易各見本
傳/其他如韓如劉韓增/劉徳要不過一藝一能之士未見其
有卓然可紀之功也畧抑之注/詳見題子卿仗節虜廷不撓不
武使匈奴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蘇武為主合敘得長富貴利達之語舉
不足以動其心本傳衞律説武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䝉大恩賜號稱王擁衆數萬馬畜
彌山冨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武不應又李陵/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説足下虚心
[003-42a]
欲相待終不得歸漢徒自苦無人之地信義安可/見乎武曰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而大
節凛然真足以寒单于之膽而奪之氣本傳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
想夫單于之族翕然起敬知中國之有人誰不畏慕/其名節
水之朝匃奴呼韓邪/來朝渭水上深自屈服且説蘇/武之功是雖匈奴衰微
之故宣帝賛承武帝奮擊之/威值匈奴百年之運而子卿慷慨不囘之節足
以壯漢家之勢多矣蘇武之功/不可揜然則宣帝行報功之典
其可不知所論次乎此宣帝所以/論次之也今也列羣臣於其前
前十/人寘子卿於其後居十人/之後先後次序帝意果何所寓
[003-42b]
設/問帝也亦思夫往者武帝復讎之役矣且開展説將/武帝時衞霍
來比並方見/得蘇武有功席富庶之後食貨志武帝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民給家足都鄙廩庾
盡滿而府/庫餘財乘累戰之威同上干/戈日滋而又得衛霍之徒以為
之將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雖所向輒克以少紓前日之恥同/上
衛霍同出兵追匈/奴斬首萬餘級而終不得其臣妾之心武帝單于/未來朝
也不煩兵革以臣所未臣而振吾中興之功直至宣帝/時單于方
來/朝此豈特在廷諸臣輔佐之力不走了/前十人微子卿之節外
國逺人殆不知中國禮義之為可尊矣若無蘇武一人/則匈奴得以玩
[003-43a]
中國/矣子卿之守節如彼其堅也起敬於單于如彼其乆
也而序列如彼其卑也是學孟子功烈如/彼其卑也句法帝豈無見於
此哉又設/問盖麒麟之圖繪正逺人觀聴之所繫本文因/單于入
朝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彼其平日所以畏慕者知有子卿而已且/説
單于所畏慕者惟武/一人 蘇武字子卿一旦顧瞻傑閣麒麟/閣厯數元勲十/一
人/而疇昔敬畏之人指蘇/武乃眇眇然特居於輔佐諸臣
之後武居十/人之後殆將相顧駭愕私相告語形容當時畏慕/氣象如親見之
以中郎之大節如此蘇武為/中郎將且居羣臣之下居十人/之後
[003-43b]
凡偃然於其右者前十人響下/得偃字其功徳顧可量歟人囘/䕶得
前十人俱好/此是大手段將益信中國人才之盛非吾之所能盡知
匈奴所知名只是蘇武一人/之名節以前十人未能盡知而隠然有虎豹在山之勢
虎豹在山藜/霍為之不採如是寕不足以示中國之大而杜外夷
窺伺之心耶應上冐頭國勢盛/強逺人向慕之意漢末三國争衡魏蜀/吳
之不競於魏盖明矣魏強而/呉弱趙咨將命於魏乃能於雍
容立談之頃而折其輕視江東之意用趙咨/事為證魏問咨以
吳如大夫者幾人盖美其専對之不屈也詳見吳志其/文甚明不待
[003-44a]
注/咨寧自貶而不肯損國威重故託言聰明特達者八
九十人而自處於不可勝數之列咨對曰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輩
車載/斗量嗚呼吳之才惟不止若咨者而已此吳之所以強
大而魏之所以深憚也以咨比/蘇武宣帝之用心咨誠得之
矣雖然中興之輔佐則盛矣抑當時在廷公卿之選皆
無愧於子卿者耶説當時不獨蘇武有功然/亦得在内大臣主張之力曰是正不
當以内外為别也内前十人/外蘇武盖内治之不舉則在外者
無以成其功無大臣主於内則/蘇武何以成其功而居中之有人正守節
[003-44b]
於外者之所恃以為無恐也有大臣主於内則/武有所恃而不屈有如望
之梁丘賀以儒術自致於其君見前/注雖未有傑然髙世
之勲而開導扶掖之任亦誠不可闕者獨可以為文墨
議論而遽少之哉以十人/當在前宣王之中興毛詩烝民篇任/賢使能周室中
興/焉其輔佐之臣自方叔召虎而下詩人序其功而歌之
詩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江漢命召/公平淮夷云云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其髙下大小誠
不可掩矣末以宣王/事為比而六月卒章乃曰侯誰在矣張仲
孝友見小雅六月詩云云/以其居中之有人嗚呼昔者中興之論功盖已
[003-45a]
若此矣囘䕶前十/人意好
[003-46a]
 題外生意格 此篇與陶大章中興輔佐孰優論同格
  麒麟閣唯霍光不名      陳子頥
   出處前漢蘇武傳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
     貎署其官爵姓名惟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傳陸侯霍氏衛將軍富平侯張安
     世車騎將軍龍頟侯韓增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丞相髙平侯魏相丞相傳陽侯丙
     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陽城侯/劉徳少府梁丘賀太傳蕭望之典屬國蘇
     武/
   立説霍光擁昭立宣有大功於漢室宣帝宜報/之之厚而反有赤族之誅真少恩也彼時
[003-46b]
     單于方來朝萬一舉霍光以為問謂光之/有功如此何故待之之薄宣帝恐無以揜
     其過乃畫功臣於麒麟閣而以霍氏居第/一且不書其名欲使單于知帝之待霍氏
     未嘗不厚其所以誅之者乃其子孫之罪/非帝少恩也猶兾可以釋單于之疑耳
   批云説破宣帝待霍氏之心如親見之且是文/勢有抑揚言語極痛快讀此一篇可以前
     無古人矣/可敬可服
禮有不出於人主之誠心謂宣帝本心/不敬霍光而過為是褒顯
人臣之舉者過以不名/之禮待之此其意必有所為也含蓄/本意夫人
主之於功臣優崇尊顯正/説而不以臣禮待之者不以臣/禮待之
[003-47a]
故不敢/書其名正以想其疇昔之功也此正是待/功臣之意然而思其功
則必厚其報且暗説思霍光/之功當報其恩愛之於其身則必酬之於
其後愛霍光之身/當酬其子孫今也保全之意不堅於疑忌未露之
當時不能保全霍/光且有滅族之惨而褒崇之典乃驟用於裁抑太過
之後既是裁抑之且於麒麟閣之畫乃以/不名之禮待之豈褒崇之真心耶君子固已知
其意之所主矣亦未説出本意/是祖前篇步武麒麟閣之畫見本/文圖形
者凡十有一人始霍光/終蘇武而獨於霍光不名焉博陸侯霍/氏不書其
名/人固知宣帝之假寵於霍氏也似若敬/霍光而不知帝之
[003-47b]
意不在於光而在於單于之朝也方露出/本意盖光之擁昭
立宣功在社稷此是光之/功不可揜凢其所以為漢與夫漢之所
以待霍氏者光之功如彼宣/帝待之如此不惟天下知之匈奴固已
知之熟矣匈奴亦熟知/霍光之功使其來朝之始首舉是以為問
則帝之心寧不有愧乎設使單于來朝之始問及霍光/有功如此漢何故待之薄宣帝
何以對之能/無愧心乎是以列之於諸臣之先而待之以不名之
所以麒麟之畫以霍氏/居第一而不書其名使其一見之頃必知漢之所
以待霍氏者非羣臣之所敢望欲使單于不待問而知/之謂諸臣皆書其名獨
[003-48a]
霍氏不書其名者/非敬霍氏之至耶則夫前日之事非真漢之少恩也前/日
赤族之誅乃霍山霍禹/之罪非宣帝少恩也猶冀可以釋單于之疑乎單于/知此
意則謂漢未嘗不待霍光之至其所以招此/誅者乃其子孫之罪可以曉然而無疑矣麒麟閣唯
霍光不名請遡其意夫委質策名臣子大義晉語委質/為臣無有
二心云云又晉王導傳策名藩/屛又見前百官公卿表云云君前臣名禮之大經記/君
前臣名父/前子名古之大臣雖有大勲勞於天下其君盖未始
不名之君之於臣/當顯其名如曰來禹書大禹謨/帝曰來禹曰嗚呼説説命/王曰
嗚呼/説曰父義和文侯之命王/曰父義和此皆功崇徳厚而見名於
[003-48b]
其君者也舜之於禹髙宗之於傳説平/王之於義和未嘗不名之獨成王之於周
詩閟宫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太甲之於伊尹太甲上惟嗣王/不恵于阿衡
而特以叔父阿衡目之見/上外是未多見也除此二人之/外亦皆名之
今而宣帝之不名霍光豈非以伊周之禮待之耶此是/疑辭
綴上文/伊周來然而人君之於人臣不名之禮可以為一時非
常之恩轉正/意至於垂之竹帛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勒之彛鼎
王文憲集序/功銘鼎彛所以昭元勲而垂後裔者人臣之名欲/使萬世知之
不當以名之為嫌也豈容不/書其名成王雖尊周公而書之於
[003-49a]
史者未嘗不曰周公旦也見周/書太甲雖重伊尹而記之
於書者未嘗不曰伊尹也見商書/伊訓安有麟閣之圖引本/文
逺將以威四裔乆將以傳子孫乃遽沒光之名而不書
若不書其名何以威/四裔何以示子孫是必有故也故字是應冒頭/其意必有為意
抵人之常情有所諱晦於中者必有所文飾於其外有/愧
於心者必欲文飾/於外以掩其過無故而加之非常之寵必非其中之
誠然者也忽然待以過情/之禮豈真心哉且帝之所以待光者果厚耶
薄耶輕耶重耶且將厚薄輕/重字疑説始元以後昭帝/年號地節以前
[003-49b]
宣帝/年號漢幾岌岌矣時昭帝崩迎昌邑王賀立/後廢昌邑王復立宣帝二十年間
其能挈卯金既揺之鼎漢姓劉故/云卯金而措之泰山之安者
前嚴助傳天下之安/猶太山而四維之也秋毫皆光力也秋毫言纎細皆光/之功非霍光擁昭
立宣則漢之為/漢未可知也此其鴻名偉績精忠峻節表表然彌滿
六合之間光之功/不可揜雖在逺人亦知有所謂霍子孟之忠
霍光字/子孟借使後嗣不競猶當䝉八議之貸縱霍山霍/禹不是猶
當恕之四禮秋官小司冦之職一曰議親二曰議故三/曰議賢 曰議能五曰議功六曰議貴七曰議勤八曰
議/賔帝也宅心不𢎞疑慮日積從此責/宣帝芒刺在背固已不
[003-50a]
能堪於驂乘之時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髙廟光從驂/乘上内嚴憚之若芒刺在背云云故
俗傳之曰霍氏/之禍䝉於驂乘而積薪不徙正所以養成直突之變霍/光
傳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曰云云/曲突徙薪無恩渾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云云今徐福數
上言霍氏而獨不䝉/其功惟陛下察之卒使副封朝去魏相傳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
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屛/去不奏相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霍氏夕
同上霍氏殺許后之謀始/得上聞云云霍氏伏誅功臣之肉未寒言霍光/薨未幾
子孫無噍類矣赤族之誅霍雲霍山皆自殺禹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 無噍類字出項
羽傳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言無一人也則帝之所以待光者何其薄耶應/前
[003-50b]
薄/字夫愛其人則必有以全其功愛光之功則/當保全之尊顯其身
則必有以安榮其子孫愛光之身則當酬其子/孫 應冒頭小講數語豈有忍
於夷其宗覆其祀而不忍於書其名哉説得痛快祀/書覆宗絶
之本心斷不然矣帝之心盖他/有所主也盖是時呼韓邪單于方
入朝貢出處/本文彼雖外夷豈不知中國有博陸侯乎博陸/侯霍
氏/赤族之慘見前/注其心固疑帝以為忍矣光有功如此/而且有赤族
之誅非/忍乎是雖擢髪以數山禹之罪霍禹山雲等日見/侵削始有邪謀
中國明白正大之意恐未必能暴白於逺人也語意/分曉
[003-51a]
中國本以信義服逺人也單于所服者/信義而已今使奉珍執幣
之始單于奉/珍朝貢而首聞中國有薄於信義之名其不取輕
於單于乎帝既誅霍氏是無信/義何以服單于之心於是寓其意於麟閣之
本/文列功臣十有一人而冠霍光於其首始霍光終蘇/武詳見本題
注/且以不名尊之博陸侯霍氏/不書其名使之過而觀焉見而思
想像當/時氣象視其爵則皆爵也十一人均/書其爵氏則皆氏也十/一
人均書/其氏名則皆名也十一人皆/書其名而霍光獨以氏稱而諱
其名但云霍氏/不書其名則將曰霍光有非常之功光有擁昭/立宣之功
[003-51b]
漢天子有非常之報宣帝未嘗不/報之之厚圖其形且不敢名况
親待其人乎光既死之後且以不名待/之則親待其人為可知矣誅其子孫而尊
榮其身漢之法顧不甚公乎誅霍山霍禹等而/不書霍光之名有見於
此則彼不待於言使單于知此/意則不必問此不待於辯宣帝亦/不必答
其所疑者固已冰消風釋矣應猶兾可以釋/單于之疑一句然則帝之
所以不名光者非為光諱也乃為已諱也正是諱/已之過非諱
其名也諱霍氏之誅也明知誅霍氏之過故以不/名之禮待之而欲揜其過使帝
而果以光為重則單于來朝之始獨不能發徳音下明
[003-52a]
詔以湔洗霍氏之辜乎難宣帝無厚/待霍氏之意麟閣既畫之後又
不能捐一爵命一官以嗣續霍氏之祀乎又難宣帝既/不曽湔洗霍
氏之罪又不曽嗣續霍氏之祀徒/以不名之虚禮何以盖其過乎實恵不見於平時如/前
之/説虚禮驟加於一旦麒麟閣/之畫帝之心吾知其非誠矣應/破
題數語發/盡主意抑嘗反覆麟閣圖畫之事而觀之盖無一而
不為單于設也末就蘇/武上説始之以霍光帝之私也光居/第一
以釋單于之疑也此見帝/之私處終之以蘇武帝之公也蘇武/居十
一/所以服單于之心也此是帝/之公處牧羝之節十九年不屈
[003-52b]
於匈奴見前注仗漢節牧羝云/云武留匈奴凡十九歳一旦歸自朔庭同上始/以強壯
出及還鬚/髪盡白外國之人將謂漢廷以何職處之官不過/屬國
也官不過屬國而位列於十人之下蘇武居十/人之後則所謂
十人者其光明俊偉又當何如耶亦是祖前/篇説話折外侮於
方萌張大漢之威聲帝於是乎得之矣應無一而不/為單于設意
世論麟閣之畫第惟曰為褒功報徳計帝之意不在於/褒功報徳而在
於屈服/單于而不知帝之微意固如是其深也又應冒/頭意字吾固
因霍氏之事復表而出之
[003-53a]
  前篇謂宣帝麟閣之畫以蘇武居末者欲使單于
  知中國之有人此篇謂宣帝麟閣之畫以霍光居
  首者欲使單于知中國待大臣之厚雖意各有所
  指大抵皆歸於屈服單于上来機軸略同可以參
  看
[003-54a]
 駁難本題格 此篇與陳季南乾坤之藴論同意
  動静見天地之心       方 監
   出處文中子天地篇子曰圓者動/方者静其見天地之心乎
   立説王通以圓者動方者静為可以見天地之/心是執其迹之一偏者然天之迹雖動而
     有静之理存地之迹雖静而有動之理寓/動伏於静之中而静者又所以為動之地
     一元之氣相為流通而無窮此則天地之/心也殆不容以執一而議彼王通以方圓
     而論動静是拘其迹耳又/何足以知天地之心哉
   考官批云辭㫖精深學問淹貫闗/洛諸儒議論盡在是矣
[003-54b]
執其迹之一偏者王通以圓者為動以方者/為静是執其一偏之迹耳而求以窺
造化之妙藴見天地之心易藴字是用/繫辭乾坤其 之藴字君子以為未也
責王通不知/天地之心夫易道不明乆矣全篇純用易作議論/承題便挈易来説
太極肇判合從太/極説来禀其輕清者而形於上列子天瑞篇/清輕者上為
天濁重者下為地乂韓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得其重濁者而形於
注見/上是特其迹之粗焉耳應破題執/其迹語或者徒見其穹
然隤然於俯仰之間太𤣥元告篇天穹窿而周乎下易/繫辭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隤音
頺釋文/柔貎也遂以為彼一於動此専於静以天之圓為動/地之方為静
[003-55a]
外是則無餘藴藴字是/説心抑不思夫一元之氣亭毒於不
言之表此是天地之心蓄唐楊炯渾天賦/生之育之長之 之亭之毒之其理本相為
流通而無窮如太極圖所謂一動一静互為/其根是其理相為流通者也殆不容以
執一而議説破王通不合/執一偏之見四時之運功成者退動之中/有静
斂藏之後生意復還静之中/有動動伏於静之中而静者又
所以為動之地主意/分曉吁此易道也彼王通氏何足以知
責王/通觀其言曰圓者動方者静其見天地之心乎引/本
出/處以方圓而論動静異乎吾所聞矣是特其迹/之粗者動静見
[003-55b]
天地之心請申之 昔者嘗於易而有攷焉應冒頭承/題易字
夫乾之謂乾取其能變化者也易乾卦乾道變/化 有動意而初九
則曰潛龍勿用同上初九潛龍/勿用 有静意盖至於坤之柔順利貞
易坤卦柔順利/貞 有静意則又曰行地無疆同上行地無/疆 有動意夫硏深
索至宜莫易若也易繫辭極深硏幾乂/揚子聖人存神索至今而於乾則言
潛有/静意於坤則言行行有/動意聖人果何見歟難/吾知之矣
解/天地本一理也動静非二機也&KR1200/説話憧憧往來朋從
爾思易咸卦九四貞/吉悔亡云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繋
[003-56a]
辭全/文此心説也此則為天/地之心自是説不明牽上文/來立説於是乎
管窺錐測者莊子秋水篇是直用/𬋩窺天以錐指地始曰天道止於左旋
是天止於動耳/ 見天文志否則曰地積塊耳是地止於静耳氣列/子天瑞篇天積 也
地積/塊也吁為此論者盖自列禦冦以来非一人也列子名/禦冦
亦孰知其所言者僅止於迹歟應破題/迹字寒来則暑往可
以言天之迹以天為/止於動而不可以言心動中有静方/是天之心山峙
而川流可以言地之迹以地為/止於静而不可以言心静中有/動方是
地之/心夫即其動静之中詳演動/静二字而求其所以不専動静
[003-56b]
天非專於動/地非專於静尚未免泥於所見之粗以不専於動静/而言猶未見其
心/曽謂一方一圓可以論天地乎况以方為静圓為動/可以見天地之心乎
草木吾知其春而生也龍蛇吾知其冬而蟄也學史記/老子傳
文法夫子稱老&KR1451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云云然陽生於黄鐘之
前漢律厯志黄鐘黄者中/之色故陽氣施於下泉向者不食之碩果剥卦碩/果不食
生意已萌芽於歸根復命之中應動伏於静之中意其/老子夫物芸芸各歸
根歸根曰静/是謂復命而一隂為姤姤卦五/陽一隂所謂摧枯剥落者雖
曰未見其形生氣化之象朱文公太極圖解乾男坤女/以氣化言也萬物化生以形
[003-57a]
化言/也已不可以昔日之物論矣應静者又所/以為動之地然榮枯生
悴者其迹也應迹/字盈虚消息者其心也應心字易/詳見周此其
周流一機盖精義入神繫辭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有不容以俄測俄
度者焉見/ 今夫鼔舞萬物者莫神乎雷先説静而未/動意 欲援
復其見天地之心語故先把/雷来説以雷在地中復故也陰凝而莫㪚物蹙而莫遂
日之所不能燥雨之所不能濕風之所不能鼓雷一震
焉而凝者㪚蹙者遂其機亦神矣全學蘇明允樂論雨/吾見其所以濕萬物
也曰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風吾見其所以動萬物也/𨼆隠谹谹而謂之雷彼何物也陰凝而不散物蹙而不
[003-57b]
遂雨之所不能濕曰之所不能燥風之所不能動/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 至此則静者動矣及其
凄然而秋也雷至秋/則收聲則退藏諸密静/與夫舂撞呌號者
動/俱蟄其聲於冥然漠然之表動者/復静是果何為而然耶
呌下/文来吁雷在地中復見易復卦段有此一/句故生一 議論震下坤上則
為復見復/卦雷動物也不伏乎地之中動不伏/於静坤静物也
而升乎震之上静見/於動盖至是而天地之心可見矣用此/一句
甚切天易復卦復/其見 地之心乎然則善論天地者將何如演餘/意曰一
動之間規矩兩存焉規動/矩静一息之頃智仁兩寓焉知動/仁静
[003-58a]
萬象紛錯有非有也動之中/有静不産而化無非無也静之/中有
動/直専翕闢當如吾夫子之繫易斯可矣易繋辭夫乾/其静也専其
動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動也闢烏可岐其迹而論耶應破題/迹字雖然離
一為二固非真見認無為有亦非深知造化者就心上/充廣去
萬物有心於天地天地何容心於萬物用闗洛/諸儒語籟者自
鳴孰使之鳴也莊子天/籟自鳴蠖者自屈孰使之屈也易繋辭/尺蠖之
屈以求/伸也時之至萬物不能却其来勢之極萬物不能強
其反純用前/軰議論天地何與焉謂天地何容/心於萬物且以咸之一卦
[003-58b]
言天地之感也見易/咸卦而聖人則不曰感而曰咸誠以有
心於感者天地之末而無心於感者乃天地之妙伊川/語
夫論天地之感者盖如是則未感之初可知矣至哉夫
子之言曰易何思也何慮也又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並見/繋辭思曰何思慮曰何慮知曰未知皆未嘗以有心
而論天地也謂天地何/容心於物惜夫無以此理語王通氏
[003-59a]
 駁難本題格 此篇與方監動靜見天地之心論同意
  乾坤之藴如何         陳季南
   出處文中子立命篇薛收曰敢問三才之藴子/曰天統元氣地統元形人統元識乾坤之
     藴汝思之乎於/是収退而學易
   立説乾陽物也陽以健而運故動坤陰物也陰/以順而承故静然陽不止於動動之前已
     有静陰不止於静静之前已有動動静無/端陰陽無始所謂乾坤之藴者如此今王
     通乃以天統元氣地統元形為藴是乾坤細/之妙果可以形氣盡乎此意本前篇議論
     看自/見之
[003-59b]
   批云論有根據文有起伏理學透徹皆從/闗洛乾淳諸老語録中来真佳作也
論曰動静無端道之妙也動静指乾坤道妙指藴始伊/川云動静無端陰陽無
自太極判而隂陽分合從太極原頭説来極周/子太極圖陰陽一太 也惟一故
神惟兩故化張子正䝉一/故神兩故化動静互根循環不已周子太/極一動
一静互/為其根而造化之妙莫窺焉見動中有静/静中有動意夫穹然而居
乎上太𤣥元吉篇天/穹窿而周乎下隤然而處乎下者見繋辭詳/見前篇注天地
之形體也程子云以形體/而言則謂之天健而動者陽之變見周子/太極圖
而静者陰之合同上太極動而生陽云云/静而生隂云云陽變陰合乃其性情之
[003-60a]
同上乾者天之性情其張南軒曰/陽主乎變陰主乎合 性情然也無動而不静無静
而不動動中有静/静中有動推之於前不見其始朱文公太極圖/解文推之於前
不見其/始之合窮之於後不見其終同上引之於後/不見其終之離非知道者
孰能識之程子/云云昔者聖人泄造化之藴而作易出處説/學易故
如此/援引乾陽之始者氣之初坤陰之生者形之成前軰/議論
陰陽大化升降上下盈虚消息無有止息見動之前有/静静之前有
動/意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見周子/太極圖王通因薛收三才之問
而及於乾坤之藴見本題/出處此收之所以悟之而學易同/上
[003-60b]
於是收退/而學易然藴之一辭摘出藴/字説通雖言之且/揚恐亦未能
真知之也却/抑乾坤之藴如何請䆒言之 夫一陰一陽
之謂道就繫辭一句/原起最有據指陰陽而謂之道可乎朱文/公語曰陰
陽非道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朱文公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
之器陰陽亦形而下者耳故陰陽/非道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夫天地之間惟一陰
陽動静之理焉則所謂道也見上文諸句句是闗/洛乾淳 儒議論太極
者本然之妙陰陽動静者所乘之機見朱子太/極圖解謂其始
於動乎而動之先已有静謂其終於静乎而静之後復
[003-61a]
有動並見文/公語録此紀綱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藴也而
畫前之易於是乎在矣此段並照接題自太極/判至造化之妙莫窮焉故夫子
之繫易曰乾坤其易之藴耶見繫辭證/得藴字切盖乾陽物也坤
陰物也並見繋/辭云云乾坤二卦六陽六陰者乾坤之純也乾/一
卦六爻皆純陽坤/一卦六爻皆純隂㪚之於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陽
者皆乾而陰者皆坤凡属乾者皆陽/凡属坤者皆陰天地水火雷風山
乾天坤地坎水離火/震雷巽風艮山兌澤同此一陰陽一乾坤也見繋辭/云云
陰陽之機循環迭化聚㪚相因升降相求絪緼相揉相
[003-61b]
兼相制欲一之不能用前革諸儒緒論演一/動一静互為其根之意此其所以
為易之道所以為乾坤之藴歟主司批此處云理透/文老非淺學可到
然夫子何以繼之曰乾坤毁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
乾坤或幾乎息矣自題下至此凡四引繋/辭中語節節足以發明王通之言毋
乃得夫子之遺論歟就夫子繋易過王/通氏説易上來今觀之易曰天
行健地勢坤矣易乾卦天行健/坤卦地勢坤盖指乾坤之象而言而
非乾坤之藴也以天地言乾坤則/是象也非藴也曰乾用九坤用六矣
諸卦無用九用六字/獨乾坤二卦有之盖指乾坤之數言而非乾坤之藴
[003-62a]
以九六言乾坤則/是數也非藴也闢户謂之乾闔户謂之坤易繋辭/云云
闔而闢闢而闔變化往来而不窮者其藴為何如同上/一闔
一闢謂之變往来不窮謂之通中闔是静闢是動闔而/闢則静中有動意闢而闔則動 有静意此則為乾坤
之/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見繋/辭始者必成成者復始相摩
相盪而不已者其藴為何如繋辭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始是動成是静始者必
成則動中有静意成者/復始則静中有動意乾為陽動而動直之中有静専
焉則陽含陰也繋辭夫乾其静/也専其動也直坤為陰静而静翕之中
有動闢焉則陰含陽也同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動也闢/ 陽含陰陰含陽亦是朱文公
[003-62b]
説話變化用於/此最為活法乾坤之藴寧不於是乎在乾之動中有/静坤之静中
有動此則/為真藴火陽根陰水陰根陽而陰陽之精互藏其宅
根陽根陰用周子太極圖語語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用張横渠動極而静静極而
動而動静之機互為其根也並用周子/太極圖語推而至於乾降
坤升而為泰泰往而有必復之理泰卦坤/上乾下乾上坤下而
為否否終而有必傾之道否卦乾/上坤下剥盡而復反五陰為/剥一陽
為復剥/繼以復夬消而姤長五陽為夬一陰/為姤夬繼以姤無非此理之藴也
諸卦動中皆有静静中皆/有動此則為乾坤之藴人有人之乾坤如乾男坤女/之類則為人
[003-63a]
之乾/坤物有物之乾坤如乾龍坤馬之類則為/物之乾坤 並見語録其終其始
其進其退其榮悴其盛衰理徹語老行/文且有法度而隂陽動静之
理無不有焉乾坤之藴無不在焉分/曉此所謂乾坤成列
而易行乎其中者歟又引繋辭結非有/學問安能及此王通答薛收之
問而欲其於乾坤之藴而致思焉其㫖深矣且説王通/之言是
然謂統元氣者為天之藴統元形者為地之藴見題/注
坤之藴果可以形氣而盡乎乾坤之藴/不在形氣陰陽無始動静
無端應破題語全篇/議論祖此兩句循環不息立天地之大義者乾坤
[003-63b]
精藴之所存乾坤之/藴在此通或未能真知之也責王通不知/此意亦應冐
頭/語雖然收之所問者三才之藴通獨荅之以乾坤之藴
而人心之妙不及焉又就出處設/問作結尾豈不以無極之真二
五之精妙合而為人者天地之藴盡在是矣周子太極/圖無極之
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通何贅於言使人極不立則窮
而髙汚而下者特塊乎之形體爾其精藴孰從而窺之
無人極主宰於其中/則天地之道不立矣故辟上辟下而辟中有人焉太𤣥/經天
辟乎上地辟乎/下人辟乎中參天地贊化育中庸惟天下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
[003-64a]
參/矣彌綸而輔相之易泰卦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而後乾坤有以
自立也人極立則乾/坤之道立然則人者其天地之心禮記人者/天地之心
也/乾坤之藴歟愚故併論之
[003-65a]
 推原立意格 此篇與黄九鼎定名虚位論同意
  博愛之謂仁         陳傳良
   出處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云云老子之小仁義非毁之也其見者小
     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罪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立説仁道之大天下之公言也彼佛老之小吾/仁一人之私言也韓愈慮天下之人不知
     仁道之大於是始以博愛言仁曰博云/者大之也此説只是推原韓退之本意
   考官批云立意廣大行文圓活造語/老蒼無一贅字真可為法
道公於天下仁道之公之夲出處下/文云天下 公言也見之私者小之佛/老
[003-65b]
私見小吾仁詳同上一/人之私言也 見下注君子不大其説以辨焉韓愈乃/以博愛
言仁小大字形博字公/私大 四字是眼目則昧者莫覺也如愈不以大言/之則時人昏昧
者不知/此仁甚矣小見之害道也佛老小見/害吾仁夫心與道一晦/翁
云仁者心之/徳愛之理道與仁一道即/是仁仁與萬物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自佛老離仁於道徳之說本題下文凡吾所謂道徳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
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徳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而天下之言仁者始
不知博/愛之理嗟夫轉歸/正彼其小也於仁固無加損彼佛老/之見小
吾/仁此其大也於仁亦豈加益此以博/愛言仁君子必辨焉者指/韓
[003-66a]
愈/聖人之道包容天下若是然也歸主意/道字韓愈作原道
以闢佛老原道為闢/佛老而作首之曰博愛之謂仁引夲/文韓愈以
博言仁以佛老小吾仁者也博字是大以我/之大形彼之小 凡君子
之言道挈道字/說起定以名之者原道云仁與/義為定名非君子之意
也覺天下之不知者也與後面/相應天下不知易仲尼是以
生生名易易繫辭生/生之謂易天下不知中子思是以喜怒哀樂
名中中庸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天下不知善孟子是以可欲名善
孟可欲/之謂善理在天下自有定論緫繳/上文而何假聖人之名言
[003-66b]
設/問然則荅上/問非君子意也覺天下之不知也應原題/下兩句
仁之說具於易之元隠於洪範之極且說仁道之大處/ 易乾卦元者善
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書洪範五皇極散於中庸之誠中庸仁者天下/之達徳也云云
誠者天/之道也詳著於論語之克已語顔淵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此四句夲之
先儒/議論博愛之名未立也六經中初無/博愛之語愈也以博愛言仁
引夲/文定而名之原道仁與/義為定名是豈為知仁者告也且疑/辭
亦以為佛老不知仁者設也主意/在此陋矣夫佛老之不知
仁也佛老之不知仁/以見之小也堯舜以仁官天下前漢盖寛饒傳/五帝官天下
[003-67a]
禹湯以仁家天下見上三王/家天下伊周以仁相天下伊尹相/成湯周
公相/成王孔孟以仁師天下孔子孟子為萬世師論此/四句亦本之先儒議孰非
此愛之加見得仁道/之大處而佛老者曰仁小惠也佛老小/吾仁
相㤀於道而已原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奚仁為不知/仁嗟夫壁魚
見日於隙曰日之明咫尺也坎蛙見水於井曰水之深
尋丈也前漢馬援傳援曰子陽井底蛙耳妄自尊大换/即是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之說奪胎
骨/來佛老見仁於小惠而曰仁之施區區也以上二件此/佛老之見小
吾/仁愈闢佛老者也發明/主意不名言以大吾仁烏在其為闢
[003-67b]
佛老者哉不以博愛言仁不足/以闢佛老之小見昔者生民之初天下盖
不能自立也推原/古者聖人者以其博愛之仁凡為天下利
悉為之備叙仁之功/用大處其寒也衣原道寒然/後為之衣其飢也食同/上
飢然後/為之食其居之陋也宫室之同上木處而顛土處/而病然後為之宫室其渉
之危也舟楫之易繫辭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其羣之争也
書契之同上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以上五句夲之繫辭參之仁道来說是果
何心為之耶設/問此以仁心為之也荅上問見得/仁道之大處彼佛老
生死吾仁之中而懵然以為無頼於仁其亦不知夲也
[003-68a]
甚矣責佛老/不知仁嗚呼佛老之不知吾仁吾末如之何也已
佛老不知/仁其害小而且以其說禍天下之知仁者天下不知/仁其害大
禍孟子率天下之仁而/ 仁義者必子之言夫世無韓愈吾見仁道其幾息也
此韓愈所以以/愽愛而言仁太史公司馬/遷嘗言申韓之慘刻皆原道
徳之說史記韓非贊老子所貴道虚無因應變云云申/子卑卑勉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
非其極慘礉少㤙皆原於/道徳之意而老子深逺矣夫道徳者若非為慘刻之唱而
其流必至於此句斡得/精神盖其同死生絶親戚置天下於
不愛之地者佛老基之也佛老之/見如此故自佛老之說行天
[003-68b]
下之愛始衰佛老之/害如此愈也以博愛名仁夲/文亦以還天下
君子長者之道借用文中子之語不以君子長/者之道治天下者終危邦也而惟吾
仁焉是歸也韓愈之/見如此故甞為之說曰魯哀公小儒孔子
大之而儒始尊記儒行魯哀公問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歟孔子曰丘不知儒服敢問儒行
子曰儒有席上之珎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其自立有如此者叔孫武叔毁聖人子
貢大之而聖人始尊叔孫武叔毁仲尼子貢曰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
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佛老小吾仁韓愈大之而仁始尊以比/面二
事為比/甚精切而好議論者又從而疵之曰又據他/人之說愈之賢不
[003-69a]
加於孟子韓文釋老之害過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於兼愛之墨力
以不仁闢之孟子曰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云云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而愈之所言不幾佐墨者愈言博愛與墨子言兼/愛畧相似佐助之也噫遜
美行也子噲之不取用之過也史記燕噲立以國遜其/相子之國事皆决於子
之又孟子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廉亦美行也仲子之不取亦
用之過也孟滕文公下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亷士哉/云云孟子曰仲子惡能亷充仲子之操蚓而
後可者也云云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愛豈賊仁者而
墨子之非亦用之過也孟子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䘮/也以薄為其道也云云之則以
[003-69b]
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又賊仁者/謂之賊 又以上二事比墨子學者烏可醇孟而疵
借用韓文孟氏醇乎醇/荀與楊也大醇而小疵
[003-70a]
 推原立意格 此篇與陳傳良博愛之謂仁論同格
  定名虚位如何        黄九鼎
   出處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
     謂徳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徳為虚位故道/有君子有小人而徳有凶有吉老子之小
     仁義非毁之也其見小也云云凡吾所謂/道徳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
     也老子之所謂道徳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立説佛老以道徳為虚無之物使韓愈力排之/而固争之曰有則彼方梏於所見之偏誰
     肯信吾道之不果無也於是屈吾道於虚/位而實之以仁義之定名彼而有得於名
[003-70b]
     之定則位之虚者不果虚矣然/則屈吾道者乃所以伸吾道也
   批云發越透徹極其形容所謂命意/如畫圖行文如走珠此篇是也
屈吾道於無道徳/虚位而實吾道於有仁義/定名君子之意微矣
韓愈微意盖欲誘佛老之/虚無而歸吾道之有也夫道固不膠於有也喝破/有字
豈果無也哉接上面有無字說非果/無則是有仁義而已世之惑於清净寂
滅之説者原道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云云以求所謂清净寂㓕者乃始認道
於無佛老以道/徳為虚無使君子於此而固争之曰有暗指/韓愈則彼
方梏於所見不能自有佛老之見徒知/有道徳之虚無豈信夫是道之
[003-71a]
不果無也安知吾有/仁義之實其自是也必固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用進學/解語故莫若婉其辭以誘其心韓愈所以定/名虚位之説曰道誠
無也道徳/虚位而無之中有所謂有者焉虚位之中有/仁義之定名彼方
喜吾之說有似於彼之説彼佛老喜吾虚位之/說似彼虚無之說未必不
舍彼而唯吾之從矣舍彼之虚無而/從吾道之有嗚呼此韓愈之於
佛老所以陽予而隂排之也叙本/文彼以虚無為道徳佛/老
故愈也寧屈道徳之虚位而實之以仁義之定名虚位/是無
定名/是有彼而有得於名之定則位之虚者不果虚矣説出/主意
[003-71b]
然則其屈吾道也乃所以伸吾道也虚位者屈吾道曰/定名者是伸吾道
定名虚位如何請申之嘗謂屈吾道於一時者吾道之
不幸也虚位/之說伸吾道於千萬世者吾道之幸也定名之/說 就
入題處屈吾道伸/吾道六字雙說起嗟夫孰知屈者所以為伸不幸者所
以為幸耶繳上文/說夲意世變既降入戰/國時道術争鳴異端/之學雖以
孟子之賢亦難於直致其說借孟子以/形韓愈故一見而稍可
以語道謂齊/宣王則以仁術告之孟子齊宣王曰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
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云/云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夫仁非術也
[003-72a]
斡一轉以術而謂之仁猶以道/徳為虚位而有仁義之定名然彼之所急者術謂齊/宣
而吾強之以仁謂孟/子其不為術之勝者幾希若孟子只/言仁而不
以術告之則與/齊宣不相入矣是以借其術而納之仁正說孟/子夲意苟得於
仁雖屈而名之曰術無傷也孟子言仁如韓愈之言定/名孟子言術如韓愈之言
虚位處前軰謂善用證者将/不切 用得切方是妙處故屈吾道於術而納之仁
者孟子也屈吾道於虚位而納之定名者韓愈也以孟/子之
言比韓愈之言/繳結引入題且愈亦嘗聞聖賢之言矣乎引聖賢之/言證愈之
說/曰事親仁之實從兄義之實孟子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003-72b]
實言仁義則愈之所謂定名者其信然矣謂韓愈定/名之說是
於道據於徳語述而/云云則道與徳非泛然無據之物也反/難
韓愈虚位之/說似未是愈何見而以虚位言耶設/問豈固判仁義於
道徳之外耶疑/辭原道一篇叙夲/文以愛為仁博愛之/謂仁以宜
為義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足乎已者為道徳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徳則愈非之也明矣非判仁義道/徳為二物其殆屈吾
道以排異端者歟說出/夲意盖異端之讎吾道異端指/佛老亦猶
吾道之讎異端也吾道與佛/老不相入墨者孟勝死於荆其徒從
[003-73a]
之者百餘人見史/記異端之死守其說者若此乎其牢不
可破也見佛氏之/說難攻況夫老於漢曹参傳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幣請之又儒
林傳寳太后好黄老術/又汲黯傳黯好黄老言佛於晉宋齊梁魏隋之間原道/黄老
于漢佛于晉宋齊梁魏隋之間其言/道徳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蔓衍至于唐至韓/愈時
行于世者不知其幾人矣言學佛老/之徒甚衆以一旦之言而頓
釋其幾千百年之惑以韓愈一旦之言而欲/解自漢以至于唐之惑執一人之
見而欲破千百人之說以韓愈一人之見而欲破佛老/千百人之說 言佛老之難攻
如/此是何異於一齊衆楚而欲強其齊語哉孟子謂戴不/勝曰云云一
[003-73b]
齊人傳之衆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故愈也將欲去之必固取
之將欲抑之必固揚之抑其虚無之學而揚之以虚位/之言 學七書語将欲取之必
姑予/之彼方駕虚無之說謂佛/老吾不惟不辨其虚無之非
謂韓/愈方且托虚位之言以投其虚無之說說出夲意/極分曉
徳之位雖虚必有居此位者也此位非/真虚居此位者實此
名也有仁義之定名則虛位/之中皆實也非虚也彼佛老者聞吾虚位之說
道徳虚位之語似/佛老虚無之語則将退而自喜曰喜其/無也吾之所謂虚
者無以異於韓子之所謂虚矣形容得/透徹聞吾定名之說
[003-74a]
仁義/定名則又將退而自悟曰悟其/有也韓子之所謂虚得此名
而實有仁義/之定名吾之所謂虚得無為清浄寂滅之歸乎佛/老
之學詳/見其注得無異於韓子之所謂虚者乎佛老知吾虚位/之中有定名之
實/始而喜終而悟繳前喜/悟二字因吾之虚位得吾之定名結/盡
題/字則佛老其聖賢矣佛老如知則/與聖賢一矣尚何俟乎昌言以排
之悉力以拒之耶應冒頭陽與/而隂排之意是則愈之屈吾道政所
以伸吾道也應冐/頭語雖然是非愈之臆說也曰非愈已見/之說欲引證
之/昔者聖賢之論大抵然矣又引揚/子為證揚子之言仁義道
[003-74b]
徳有曰合則渾離則散揚子問道篇道徳仁義禮譬諸/身乎夫道以導之徳以得之仁
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合則渾離則散彼豈不知老氏之去仁義談
道徳為非耶揚子亦知/老子之意然不敢盡舉而非之也揚子不/盡非老
子之意亦與/韓子一般方且取其言道徳而獨於搥提仁義無取
同上老子之言道徳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義絶㓕禮學吾無取焉耳夫取而不盡取
所以明老氏不知道之失取其言道徳而/不取其言仁義不盡取而取
所以誘老氏而為吾道之歸不盡取其言仁義/而取其言道徳苟能因
吾之言以求仁義如愈定/名之說因仁義以求道徳如愈虚/位之說
[003-75a]
知老氏之果無取哉雄之意亦欲誘老/子之歸吾道也是又揚雄之屈
吾道以進老氏者然也應冒頭屈/吾道意故曰屈吾道於一時
而伸吾道於千萬世者應原題屈吾道/伸吾道兩脚軻意也題下用/孟軻事
揚雄意也此論/尾用韓愈意也夲題收拾得盡首尾照應/所謂如常山蛇勢是也
 前篇以佛老小吾仁故韓子以博言仁此篇以佛老
 指道徳為虚無故韓愈以道徳虚位之説而誘之俾
 之歸吾仁義定名之實兩篇皆以闢佛老為主意
[003-76a]
  以心會道格 與君子之教如時雨論同格
  夫子與㸃如何        陳子直
   出處語先進子路曽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云云㸃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舎瑟而作對
     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㸃也
   立説孔門三子之言志各欲求用於當世惟曾/㸃獨得浴沂風雩之趣而夫子與之盖以
     其襟懐軒豁物我兩忘見髙一世而樂與/人同道超萬物而動與時偕其清足以潔
     其大足以容其視三子者之撰/大不侔矣夫子安得不與之
[003-76b]
   批云形狀曽㸃廣大氣象宛然如見想/其胷中亦得浴沂所詠歸之趣者
知聖人所與之意謂夫子與/㸃之意則知賢者所得之樂謂曾/㸃所
得之/樂賢者之樂何樂也虚設/問固非以得時行道之為樂
不是此/一等樂亦非以𦕈然絶俗離世自樂其樂之為樂也
亦不是此/一等樂見髙一世而樂與人同暗説曽㸃不同三子之/志而與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同/浴沂之樂道超萬物而動與時偕謂其道超出萬物/之表而逰於暮春
之/時其清足以潔形容/浴沂其大足以容樂與/人同物我之兩忘物/我
猶人/已也而形體之順適詠而/歸此則賢者之至樂㸃之至/樂在此
[003-77a]
聖人之所深與也夫子/與之方孔門三子言志之時子路冉/有公西
華/而曽㸃獨拳拳於浴沂風雩之趣本題/注夫子與之同/上
吾與/㸃也昩者不察他人不知/夫子之意遂謂聖人以潔身不仕為喜
謂夫子喜/其如此嗚呼使聖人果以是為喜粘上文/辨難則春秋之
世潔身不仕者多矣如荷蕢而過者楚狂而歌/者皆是㓗身不仕之人何必㸃
豈獨一曾㸃/而反難至此或者苟知浴沂之樂正説/本意其廣大同物
之意與聖人同以曽㸃廣大意/思與夫子合則可以識㸃之所存知
聖人之所與矣繳盡主意/亦應破題夫子與㸃如何請申其意
[003-77b]
士之出處不同而所樂不過三其樂有/三様食前方丈孟子/食前
方丈侍妾/𢾗百人潭潭其居韓潭潭/府中居垂銀黄銀魚/金印被黼繡書黼/黻絺
綉/此慕富貴者之所樂也此是一/等樂彈鋏而長歌孟嘗君/傳馮驩
弹鋏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處嚢而脫頴平原君傳平原君謂毛/遂曰賢士之處世譬若
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云云遂曰使遂/處囊中乃脫頴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出其尺寸以垂
名於旂常竹帛之上有功銘于太常注旂也又後漢鄧/禹傳使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
竹帛/耳此好功名者之所樂也此又是一等樂道應冒頭/固非以得時行 之為樂
然君子皆陋之不與也陋者卑也不以上/二者之樂 足與至於寛閒之
[003-78a]
野寂寞之濱用古/文語鼓琴行歌如楚狂荷/蕢之徒邈然不以世之
休戚介念慮自樂/其樂此避世隠逸之士所以自樂其樂此/又
是一等樂出應冒頭亦非以𦕈/然絶俗離 自樂其樂之為樂而君子亦不與之以上/隠者
之樂亦/不足與惟顔子一簞自適浩然天遊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
飲在陋巻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莊子心無天逰則六鑿相攘出則四方羣士並
遊於聖門從游者/三千入則陋巷塵囂卑湫之雜處陋巷見/上注湫
陋/也行藏用舎時有不然語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舎/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其樂卒不可改見上回也/不改其樂故夫子曰惟我與爾有是夫
[003-78b]
見上注用/得與字切雖然顔子之樂天也聖人之事也人不可得
而同之也要引曽晳入題故以天/人聖人賢者字為眼目曽晳之樂人也賢者
之事也人可得而同之也人之樂則不如天之樂賢者/之樂則不如聖人之樂曽晳
之樂則不如顔/子牽上同字人可以得而同之而同諸人只就同字/上纒過結
上生/下則其襟量軒豁物我兩㤀暗説曾㸃氣/象廣大處其視孤介
獨立閉關絶物者不可同日語與絶俗離世自/樂其樂者不同儕之顔
子固不可儕等也謂曽㸃之/樂固不同顔子進之聖門亦在可與之列
過與/字浴沂魯之禊事也邦之舊俗也本出處朱文公/釋云浴盥濯也
[003-79a]
今上已袚除是也沂水名在/魯城南地志以為有温泉焉時和氣清春服既備叙本/文暮
春者春/服既成環龜䝉鳬繹之郊者雜然而雲集龜䝉鳬繹/魯之地名
與陳之宛丘鄭之溱洧同俗也宛丘陳國地名溱洧二/水名鄭國當春時士女
往觀乎洧之/外並見詩彼逐豪華競鮮美之徒固隨物以蕩其志
此一等遊冶之/士固不識其樂至於憤時嫉世之士必且翛然逺逝此/一
等隠逸之士/亦不識其樂恥以朝衣朝冠自齒於鄉人孟公孫丑孟/子曰伯夷非
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
云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是亦隘矣同上孟子曰伯/夷隘 隘㣣也有如㸃
[003-79b]
也之在聖門入曽/㸃授業久而見道髙應見髙一世道/超萬物等語
不隨俗而俱化不隨上面二/等人俱化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引本/文此特瑣瑣者而欲與之並游同樂曽㸃與此/類人者游謂之
同流合汙亦可也似隨俗/俱化者殆必有見矣必有見/道處春秋之
説孔/子時賢不肖倒植賈誼弔屈原賦聖賢逆曳兮/方正倒植 植音治去聲以吾
夫子之才之美規天條地之規模用周公之/才之美字往來諸侯
之邦厯聘/列國席不暇煖而所就竟如此韓諫臣論孔席不/暇煖墨突不得黔
區區如三子者謂冉有子/路公西華而欲以瑣細自許求用安在
[003-80a]
其不見哂也出處上文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
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可使足民如
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沂魯水
又説/沂水吾魯人也曽/㸃上得聖人以為依歸孔/子下與父母
之邦之民共桑梓之樂與魯邦/之人澡吾冠濯吾纓形容/浴意
而華裾春服/既成以徜徉于雩壇清曠之下風乎/舞雩體舒氣適
然後歌詠聖人之道浩然而歸詠而歸學晦庵集注云/曽㸃之 盖有以見夫
人欲净盡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静之/際従容如此而其言志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
[003-80b]
用之常初無舎已為人之意而其胷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隠然自見於言外視三
子規規於事為之/末者氣象不侔矣盖與葛天無懐之民同一氣象太古/之時
回視三子者之撰殆鵬鷃之不侔也莊子逍遙遊篇有/鳥其名曰鵬摶扶
揺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絶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𡨕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
仭而下翶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彼三子者其志將
以求用也子路冉有公/西華見前注用捨未可必則其視一世不如
意之事豈能不置欣戚於其懐三子規規於/事為之末大厦将顛
非一繩所維西漢郭林宗/云云全句正使獲用謂三/子則區區一邦
[003-81a]
一邑之民竟何濟焉謂三子所見者小得晦庵集注云/程子曰三子皆欲 國而治之故
夫子/不取吾夫子之意盖亦與斯世共浴沂風雩之樂者而
局於時晦庵集注程子曰曽㸃狂者也未必能為聖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言樂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懐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曽㸃知之故孔
子喟然嘆曰/吾與㸃也乘桴居夷既不可論語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子欲居九夷
轍環厯聘又不可韓進學解轍環天下卒/老于行 又厯聘列國慨然方有感
於行藏用舎之際論語子曰用之/則行舎之則藏則一聆㸃也之言適
與意會故不自知其發嘆也見上詳注/程子云云用舎有時遇不
[003-81b]
遇在天又叙孔子用舎行藏意也/孟子吾之不遇魯侯天而吾與物周旋之念
常使如一見上注晦庵云㸃之胷次真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同魯之人
樂魯之俗沂魯水也/吾魯人也用而行也則推此樂以同天下應/用
之則/行不然巻而懷之語邦無道/巻而懷之亦足與鄉閭之父兄子
弟共有此樂應講中下與父母之邦/之民共桑梓之樂語不猶愈於楚狂荷
蕢之徒自㓗其身自樂其樂也應冒頭亦非𦕈然絶/俗離世自樂其樂語
子之與正與此也夫子與㸃/之意如此雖然有曽晳之見則可無
曽晳之見而效之則其蔽也狂見上注又語陽貨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003-82a]
周列禦寇之倫二子各著書/皆周末人其意趣頗類曽晳如晳/之狂
狎侮仁義糠粃世教書狎侮五常又/莊子道在糠粃又不得聖人為之
裁制不得孔子/裁制之故其狂益甚不如/曽晳下至於劉伶阮籍之
皆晉/人則蕩然不繫之舟矣言其無/檢束也斯人也其可與哉
言此等人/不足與然則學者其誰與喚下/文曰漆雕開其實也語/子
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曽子其精也精愈/於實顔子其天也天愈/扵精
又應題晦庵集注程子曰/曽㸃漆雕開已見大意
[003-83a]
 同前格 與夫子與㸃如何論同格
  君子之教如時雨       蔡徳潤
   出處孟盡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 朱文公集注云時雨者
     及時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
     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若孔子之於顔曽是已 又南軒云言
     如時雨之造化萬物也今夫物之萌者欲/發甲者欲拆於是時而雨及之則皆可以
     遂矣盖不先不後當其可而適與之曽無/待於彼之求也君子之教人其察之精矣
     於其時而告之得之者如物之被時雨/焉其於欲達未達之間所被者深矣
[003-83b]
   立説祖朱張二先生之説謂物有機人亦有機/機未發焉雖日沾溉之無益也機已發焉
     雖日浸漬之亦無益也惟當其欲發之時/而造化之則所被者深矣君子之授教扵
     人者以時亦猶雨之授於物者/以時也 機字是一篇主意
   批云立意妙造語新時/文中之翹楚者
聖賢之造化人才君子之教雨造化/字便有時 意惟迎其欲發之機
以覺之而已欲發之時迎其機而/能開覺之斯發矣夫教莫難於一機之
轉移也接上/機字物有機雨之及物/要及時人亦有機君子之教人/亦要及時
機未發焉此是/先時雖日沾溉之無益也沾溉字/有雨意機已發焉
[003-84a]
此是/後時雖日浸漬之亦無益也浸漬字/有雨意是故自其欲發者
造化之此乃是及時/應破題字面有所不潤潤斯溥矣溥有/雨意有所不
及及則深矣深有/雨意如是則雨之授於物者時矣歸在/時上
子之授教於人亦猶是也又歸在君子之教人上猶用/朱文公語教人之妙亦 是
也/彼有受教於斯者謂人受君/子之教者頴悟之天藏於一默頴/悟
猶發達也一黙/是欲發之時是欲達未達之機也此是欲發之時/ 用南軒語
其機而一覺之應破/題語則向也凝然今也勃然凝結也/勃發也
異萬物受時雨於造化也哉歸猶時/雨意君子之教猶時雨
[003-84b]
孟子之論淵乎深矣亦不/苟 夫萬物一造化之造化也
天之/造化學者一聖賢之造化也人之/造化均是造化也總上/二句
則授受者自受也授者與人也如人/有受道之質方可以教授之不受則不授若無/受道
之質則不可/以教授之斯二者有機焉吾無所容吾力也應主意/機字
土膏未動此是未/春時機藴於無雖霖潦有所不受應冒頭/機未發
焉雖日沾溉/之無益也萬寳告成此是已/秋時機顯於有雖甘霖有所
不受應冒頭機已發焉雖/日浸漬之亦無益也甲而欲茁拆而欲敷華而欲
此是欲發時軒應冒頭自其欲發者造化/之 用張南 萌者欲發甲者欲拆語此一機也
[003-85a]
歸機/字無者已露有者未達欲發/之時造化溥一勺之甘天溥/一勺
之甘/雨則沛然矣沛滂/沛也裕如矣裕廣/大也芃芃然而頴且栗矣
芃芃秀也成詩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栗頴/重頴也栗 就也 詩生民實穎實不授則已應/授
字/授則無不受也及時而後有以授之彼無/不受也 以上只説時雨其於教也
亦然以下歸在/教字上蔽者扞於教扞以手/捍之也耳提之戞戞然教/之
則不/相合鈍者鑛於教鑛躍冶/之金也面命之藐藐然教之則逺而/不聴 詩誨
爾諄諄聼/我藐藐塞者聵於教聵耳不/聞也言傳之昧昧然教之則/昏而不
知/我自授之彼不我受應前授/受二字亦徒倍費聖賢之造化
[003-85b]
而已應前造化字發以上應冒/頭機已發未 二截意吁非其機也授之不受
以上言不/及其時者有悱之機而發之其發也疾語述而不憤/不唘不悱不
發而朱文公集注云悱者口欲/言 未能之貎發謂達其辭有憤之機而啟之其啟
也速見上得注云憤者心求通/而未 之意啟謂開其意未悱而發於發何功未
憤而啟於啓何有程子云不待憤悱而唘發之則/知之不能堅固 此未發之時此君
子之教所以非其時不可也要及/時吾何以知其然耶引/
事/顔之機隠於愚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此覺之時也顔/子
及時可/以教夫子乘其時而以克復之訓覺之語顔淵問仁/子曰克已復
[003-86a]
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則鼓元氣而雷域中出唐文/全句而顔子
盎然皆仁矣見上以如前軰/云顔 愚得之若以此施之互鄉之童子
語互鄉童子見門人/惑 此是未及時者則機之懵者徒强聒耳懵無知也/强聒費力
也/不受也無受道之資/故不能受參之機韜於魯語參/也魯此覺之時
曽子及時/可以教夫子乘其時而以一貫之道覺之語子曰/參乎吾
道一以/貫之則騰百川而雨天下唐文全句得此一句亦與/上股移易 未甚宻但文
字精采讀/之不覺耳而曽子勃然皆忠恕矣語同上下文門人曰/何謂也曽子曰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前軰云參以魯得若以此施之空空之鄙夫語有鄙/夫問於
[003-86b]
我空空如也/是未及時者 則機之蔽者徒扞格爾扞格不/相入也不受也
無受道之資故不能受孔以上二段用顔曽事盖/祖朱文公注本文云若 子之於顔曽是已之語吁此
其時也歸時/字上互鄉之不顔也互鄉童子/不如顔子鄙夫之不曽也
鄙夫不/如曽子我何以授彼亦何所受耶謂童子鄙夫不及/時 應前授受字
顔曽則時矣如此二人/方是及時一覺而充滿勃鬱應破題迎其/欲發之機以
覺之/意躍如之境生意周匝狀發之/一字其發達於夫子造化
之天也奚禦焉應前造/化字孟子續夫子者也本出/處未始不
欲以夫子之造化顔曽者造化二三子也二三子如告/子公都子樂
[003-87a]
正子/之類奈何告子之機未觸其時/未發與之言性則杞桞之孟/告
子曰性猶/杞栁也公都子之機未觸其時/未發與之言仁義則内外
孟公都子曰仁/内也義外也善信之克有其機矣樂正子名克不/盡心下浩生
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如樂正子方及時如孔門之顔曽授之則受矣
應授/受字好善優於天下孟子好善優於天/下而况魯國乎克亦游於孟氏
造化中矣謂樂克得孟子時雨之/教 應破題造化字雖然天何言哉推廣/題意
論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授者無授也不必/授之百物生焉見/上受之
者亦無受也不必受/於我風止雨休品彚呈鮮問之萬物莫
[003-87b]
窺其妙何者為雨本朝魏公詩云湏㬰一雨/千山遍收斂神功寂似無心領神悟
優入聖域問之學者談不容聲何者為教如顔子之請/事斯語如曽
子之曰唯心領/神會皆不待教吁化矣至此地位大而/化之之謂聖不然反/結有受之
彼有受/道之資無授之者我無以/授之欲發之機渴於望霖猶大/旱之
望霖/雨于是之時以我視物猶夏畦也孟脅肩諂笑/病於夏畦奚其
如是則/不能化
  此篇與夫子與㸃同機軸彼以樂字形容聖賢之
  心相契此以機字發明學者領悟之方可以參看
[003-88a]
 反題辨難格
  君子絶徳          徐邦憲
   出處揚子淵騫篇君子絶徳小人絶力或問絶/德曰舜以孝禹以功臯陶以謨非絶徳耶
   立説揚䧺以舜之孝禹之功臯陶之謨為君子/絶徳此篇立説反駁謂之為君子之徳則
     可謂之絶徳則是以天下後世不可復能/也夫徳者性分之所固有夫人而能之也
     天下豈有不/可能之德哉
   考官批云自首至尾委曲詳盡使子雲復生/亦不復辨且文字照應節莭可觀
論曰天下未嘗有不可能之事謂之絶德故不可能/也此反駁絶德之意
[003-88b]
賢者亦未嘗沮人以不可能之説責揚䧺謂古人/無絶德之説夫徳
者性分之固有夫人而能之也如孟子我/固有之也古之君子所
以形於孝暗指/舜著於功暗指/禹陳於謨暗指/臯陶無非出於徳
之所固有而人之所能為應前/面初非絶人之事也何嘗/以此
為絶/徳議者暗指/揚䧺見其於難事之親而盡其孝舜父頑母/嚚而盡孝
於難平之患而成其功禹八年治/水而有功於巍巍極治無所容
言之時而矢其謨臯陶處堯舜/極盛而陳謨於是歆艷侈大指為絶
且據䧺/之説殊不知時有難易而德無加損時不同而/徳則一
[003-89a]
謂為君子之德則可以三人之孝功/謨為徳則可謂之絶徳則是以
天下後世不可復能也應起/語噫天下豈有不可能之徳
折倒絶/徳之説揚䧺以舜之孝禹之功臯陶之謨為君子絶
徳愚未許為通論也責/䧺 䧺之説曰君子絶徳小人絶
只説本文两句辨/難謂䧺之說如此愚則曰自立/説天下有絶力無絶徳
以力論之有一夫之力有十夫之力有百夫之力力有/髙下
之不/同有一夫之力者舉十夫之任則不能勝矣一夫之/力不如
有十夫/之力者有十夫之力者舉百夫之任則不能勝矣十夫/之力
[003-89b]
不如有百/夫之力者故烏獲任鄙古今謂之絶力者此二人古/之有力者
扛洪鼎揭華旗人所不能而烏獲任鄙獨能之本文烏/獲任鄙
扛鼎抃牛/非絶力耶若夫徳則異於力矣徳非力/之比德出於性性出
於天應冒頭承題性/分固有之意天之命是性也無私則其畀是徳
也宜其無所私也接承題夫人/而能之也舜禹臯陶古之所謂有
徳者舉本文三/人来説自䧺觀之則以為不可能也䧺則為/絶德
理觀之則未有不可能之徳也此主意則謂/無絶徳之理夫世無虞
舜而天下未嘗無聞孝舜孝之後亦/有以孝聞者世無夏禹而天下
[003-90a]
未甞無偉功禹功之後亦/有以功稱者世無臯陶而天下未嘗無名
臯謨之後亦有/以名言著者且古今一時也聖愚一性也今以彼
為絶徳而處天下於不可能之地辨倒䧺/之説則是舜禹臯
陶之所為乃加於人一等之事未免為聖人所病三人/未嘗
以此為/絶徳豈所謂天下之達徳哉中庸知仁勇天/下之達徳也聞人皆
可以為舜矣孟子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未聞以舜為絶德而
不可能也辨舜孝未/嘗為絶徳聞塗人皆可以為禹矣荀性惡篇/塗之人皆
可以/為禹未聞以禹為絶徳而不可能也辨禹功未/嘗為絶徳聞淑問
[003-90b]
如臯陶矣詩淑問/如臯陶未聞以臯陶為絶徳而不可能也辨/臯
謨未嘗/為絶徳䧺之説奚自而發哉設/疑為雄之説曰且據/他説孝可
能也事頑嚚之親而能竭全廪浚井之事者舜之孝所
不可能也書父頑母嚚象傲乂孟子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膄焚廩使浚井出徔而揜之
功可能也拯昏墊之患而能致隨山濬川之利者禹之
功所不可能也書益稷禹曰洪水滔天云云/下民昏墊又禹貢隨山濬川謨可能也
居雍熈垂拱之朝而能申知人安民之戒者臯陶之謨
所不可能也臯陶謨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是三者後世之無有此
[003-91a]
所以為絶徳也謂䧺之見三人之孝功謨/如此不可能故謂之絶徳嗟夫甚矣䧺
之不知徳也轉歸/本意徳者本也孝也功也謨也皆徳之所
寓而後見者也三者皆徳/内之固有使必有是孝有是功有是謨
然後可以希舜禹臯陶之徳使舜不遇難事之親而顯
其孝則舜為無徳可乎舜之徳不特/見於事親禹不遇洪水之患
而著其功則禹為無徳可乎禹之功不特/見於平水臯陶不遇明
良之朝而陳其謨則臯陶為無徳可乎臯陶之謨不特/見於知人安民
要之有徳於中不必有全廪浚井之事然後可以為舜
[003-91b]
之孝應前面全廪/浚井之孝凡能盡子職之所當盡者皆可無愧
於舜矣但能盡孝/便如舜不必有隨山濬川之利然後可以為
禹之功應前面隨山/濬川之功凡能盡臣職之所當盡者皆可無
愧於禹矣但能有功便/如禹之徳不必有知人安民之仁然後可
以為臯陶之謨應前面知人/安民之謨凡能盡言職之所當盡者
皆可無愧於臯陶矣但能陳謨便/如臯陶之徳畧其迹之異而反其
性之同應徳者性/分之固有則舜禹臯陶其絶人乎其將比我而
同之乎未當以為絶德去孟/子比而同之比 聲逆䧺之意葢不過欲人知
[003-92a]
舜禹臯陶之徳卓越超絶不可企及庶㡬勉强力行以
奔走乎君子之域否則易忽而不為之也謂䧺之意稱/三人之絶徳
欲人勉/强學之殊不知天下之事誘之以易猶憚其難約之以
同猶蔽於異以易與同且/不能勉之况以難懼之而以異絶之况/於
難與異乎異應/上難易同 字孤聖人之道沮學者之心則䧺之絶徳
之言斯為過矣用劉屏山文語/全句責揚䧺嗟夫君子之設心又奚
以絶人為事哉君子之設心/未嘗絶人以絶人為事䧺之立論大
抵然也見得揚䧺之/所見如此謂賢人必為人所不能則謂君子
[003-92b]
為絶徳葢無足怪者深責揚䧺為/絶徳之説不幸而使斯言不顯
行於世為底板/張本吾懼學者以喬桀相髙以卓鷙相務謂/喬
桀卓鷙皆是為絶/徳欲過人一等者不循天下常行之理而動欲為絶人
之事若為絶徳之事/其弊必至此孝不為舜而為申生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
申生伐東山臯落氏僖四/年太子申生縊於新城功不為禹而為白圭孟白圭/曰丹之
治水也愈扵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謨不為
臯陶而為公孫惠子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矣孝如申/生功如
白圭謨如公孫/恵子皆徳之弊幸而䧺之言不顯行耳應前/面説謹論
[003-93a]
 就題發明格
  堯仁如天         王 質
   出處史記本紀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立説天下被聖人之仁而不知有聖人之仁故/安者自安莫知其所以安養者自飬莫知
     其所以養斯仁也天也葢天以仁覆萬物/而萬物未嘗以為天之功聖人以仁育天
     下而天下未甞以為聖人之恵功深而形/不露恵博而體不顯於此見聖人之仁與
     天為/一
   徐進齋批此等題目最難形容又難反抑深説/又不是此篇只就眼前事上發明天
[003-93b]
     與堯氣象極為得體且是文字/不麗不浮不蔓不枝真可法也
論曰可使天下被聖人之仁堯之/仁不可使天下知聖人
之仁不知堯之仁/便見如天意被聖人之仁而知有聖人之仁仁之
小者也有方而可議也被其仁而知之則其/仁安能如天之大被聖人之
仁而不知有聖人之仁仁之大者也無迹而可名也被/其
仁而不知之則其/仁方見如天之大惟其無迹之可名粘一句/正説故安者自
安莫知其所以安養者自養莫知其所以養莫知其所/以然方見
如天/之功斯仁也天也打合仁/如天意天以仁覆萬物而萬物未嘗
[003-94a]
以為天之功萬物不知/天之功聖人以仁育天下而天下未嘗
以為聖人之惠天下不知/聖人之惠非天無功聖人無惠也就功/惠二
字斡一轉/甚有力功深而形不露此是天之/功大處惠博而體不顯此/是
聖人之/恵大處是以䝉其功而不荷其功功惟其大故/物不知其功受其恵
而不感其恵恵惟其大故/人不知其恵於此見聖人之仁與天為一
應斯仁也/天也意堯仁如天馬遷善論堯者也司馬遷/作史記 天下
之人有心者能識當使有心而無所措其識形容不/知意
目者能見當使有目而無所措其見形容不/知意有口者能
[003-94b]
議當使有口而無所措其議亦形容不知意格/以上三派遣文世之人
君其中孜孜然其外戚戚然仁之/小者惟恐天下之人心不
識目不見而口不議也總上三派聖苟使之知則小了/應冒頭被 人之仁而知有聖
人之仁仁之小者/也有方而可議也諄諄而告曰两股/對説吾施布帛振而之
寒彼將稱之曰仁也應冒接題有/方而可議也然布帛窮而仁亦窮
應仁之/小者也聖人之仁能使天下舉無寒而天下終不知其
為聖人之布帛如此方是/仁之大處又諄諄而告曰對上/股吾發榖
粟振而之飢彼將稱之曰仁也應冒頭接題有/方而可議也然榖粟
[003-95a]
窮而仁亦窮應仁之/小者也聖人之仁能使天下舉無飢而天
下終不知其為聖人之榖粟如此方是/仁之大處如是而後能無
所窮鎻上/兩股故曰聖人之仁天之仁也應冒頭斯/仁也天也今夫陽
一嘘而萬物生方其未生也有望乎陽也既生矣何有
於陽陰一吸而萬物成方其未成也有望乎陰也既成
矣何有於陰應天以仁覆萬物而萬/物未甞以為天之功聖人之仁一施而
天下得其安得其養此如陽嘘陰吸/而萬物生成方其未安且養也
有望乎聖人之仁也此如萬物未生成/而望陰陽之時既安且養矣何
[003-95b]
有於聖人之仁此如既生成之/後何有於陰陽夫惟萬物以為天何有
於我于以見天之仁為甚深總上三𣲖文此一段應冒/頭蒙其功而不荷其功
天下以為聖人何有於我于以見聖人之仁為甚博此/一
段應冒頭受其/恵而不感其惠何者虚設/問鳥棲於木何有於木鳥忘木
也魚遊於淵何有於淵魚㤀淵也萬物忘乎天天下忘
乎聖人粘上忘字此與鳥/忘木魚忘淵何異帝堯在上舉堯/事作者曰日出
而作息者曰日入而息彼以為已之力也通厯帝堯之/時有老人擊
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不知所以作所以息者帝堯之仁
[003-96a]
使之各得其職也歸堯/仁上飲者曰鑿井而飲食者曰耕田
而食彼以為已之力也同上鑿井而飲耕田而/而食帝何力於我哉不知所
以飲所以食者帝堯之仁使之各遂其欲也歸堯/仁上不惟
當時之人莫之知後世之人亦莫之知也形容主意/不知二字
考之書禹一出而洪水乃平堯無力也書舜典帝曰前/咨禹汝平水土
又孟子禹抑洪/水而天下平仁果安在哉見不/知意稷一出而百榖乃播
堯無力也書益稷暨稷播奏庶鮮食/又孟子后稷播時百榖仁果安在哉見不/知意
推之而莫能窮其端探之而莫能窮其狀見不/知意抑非堯
[003-96b]
之仁有似乎天也耶打合/本意能言之類誰如於孔子至論
堯也不能言其名而以蕩蕩稱之蕩蕩者大而不可測
見仁之大而不知處民語大哉堯之/為君也云云蕩蕩乎 無能名焉不能言其功而
以巍巍稱之巍巍者髙而不可量也見仁之大而不知/處 同上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惟其文章則可擬議故曰煥乎其有文章同上/全句
文章堯之粗迹也故可以指名此非堯/之仁蕩蕩巍巍堯之
至仁也雖孔子亦不可窺測此堯仁之大處孔子/且不知况於他人乎葢嘗
推孔子之論而至於大哉之言盖未嘗輕許也又以孔/子大哉
[003-97a]
二字合乾卦大哉二字/説大有方又不小了堯於易則稱乾曰大哉乾元萬物
資始見易/乾卦於語則稱堯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
惟堯則之見語子/罕全句坤不得以並乾故止曰至哉坤元乾/卦
大哉乾元坤/卦至哉坤元舜不得以並堯故止曰君哉舜也以坤至/哉匹舜
君哉以乾大哉匹堯大哉舜孟大/哉堯之為君也云云君哉 也然則極萬有之大無
以加乎天極羣聖之大無以加乎堯説天與堯/氣象極大天也堯
也其相配也固宜應冒頭聖人之/仁與天為一司馬遷之説盖出乎
孔子之論而不善用之引史記本文來説接/上生下為底板張本日愚知其
[003-97b]
為日也雲愚知其為雲也至於天愚不知其所以為天
學家語文夫子稱老耼曰烏吾知其能飛魚吾能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云云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
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其仁如天是也無迹之/可名就之如日則
有迹之可依矣望之如雲則有形之可覩矣有方之/可議
堯之時問之在朝在朝不知問之在野在野不知形容/不知
字好云列子仲尼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 云頋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
野在野不/知云云烏有如日之可就如雲之可望哉如日如雲/則是可得
而知/矣曰其仁如天大之也取遷其仁/如天之説曰就之如日望之
[003-98a]
如雲反所以小之也責遷如日如雲/之譬反小了堯故曰馬遷得孔子
之論而不善用之也應前/面謹論元本於出處下并結語/俱作望之如日就之如
雲似與史記不合今以其字/與文僣改正之故記之于此
 
 
 
 
 
[003-98b]
 
 
 
 
 
 
 
 論學繩尺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