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15 重編瓊臺藁-明-丘濬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重編瓊臺藁卷七
             明 邱濬 撰
 章奏
  進大學衍義補奏
臣竊見宋儒真徳秀所撰大學衍義四十三卷於大學
八條目中有格物致知之要誠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
齊家之要而於治國平天下之要闕焉臣不揆愚陋竊
[007-1b]
倣徳秀凢例採輯五經諸史百氏之言補其闕略以為
治國平天下之要立為十二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
固邦本曰制國用曰明禮樂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備
規制曰慎刑憲曰嚴武備曰馭夷狄曰成功化又於各
目之中分為條件凢一百十有九共為書一百六十卷
補前書一卷目録三卷總一百六十四卷名之曰大學
衍義補所以補徳秀前書之闕也前書主於理而不出
乎身家之外故其所衍之義大而簡臣之此書主於事
[007-2a]
而有以包乎天地之大故所衍之義細而詳其詳其簡
各惟其宜若合二書言之前書其體此書其用也今已
繕冩完備謹撰表文一通附寫巻首以進伏念臣濬逺
方下士叨冒朝廷厚禄六轉官階以至今官一家温飽
三十餘年今年近七旬常恐一旦委命九泉有負國㤙
無以為報幸天假之以年以衰朽之餘任師儒之職無
政務之擾得以暇日纂成此編苐以性質昏庸學識迂
僻加以老髦精力衰憊所見不能無偏所纂不能無誤
[007-2b]
然區區一念忠君愛國之誠盖有出於言語文字之外
者况臣所纂輯者非臣之私意杜撰誠無一而非古先
聖賢經書史傳之前言徃事也叅以本朝之制附以一
得之愚雖曰掇拾古人之緒餘亦或有以禆助聖政之
萬一伏望皇上寛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閒
之燕時賜省覧遇用人則檢正百官之類遇理財則檢
制國用之類與凢臣庻有所建請朝廷有所區處各隨
其事而檢其本類則一類之中條件之衆必有古人之
[007-3a]
事合於今時之宜者矣於是審而擇之酌古凖今因時
制宜以應天下之變以成天下之務而其大要則尤在
於審察其㡬㣲之先焉易曰惟㡬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此臣妄意著書之本指也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皇上親
政之始而繕冩適成盖有幸然也冒昧進獻不敢自謂
其皆可用儻採於千百之中用其一二見於施行以成
治效使臣平生竭力盡瘁報國之忠得以少効其萬分
之一則臣學為有用而歿為不朽矣臣不勝懇悃願効
[007-3b]
之至為此謹具本親齎以所撰大學衍義補書四套計
四十䇿隨本上進謹具題知欽奉聖㫖覽卿所纂書考
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於政治朕甚嘉之賞銀二十兩
紵絲二表裏當謄冊本發福建布政司著書坊刋行禮
部知道欽此
  入閣辭任第一奏
奏為陳情乞㤙辭任事臣先以年踰七旬三次具本陳
情乞㤙休致未䝉允許臣祗奉詔㫖不敢固辭扶病涖
[007-4a]
事少待来春河凍開時再行陳乞本年十月二十四日
吏部奉勑太子太保禮部尚書邱濬著兼文淵閣大學
士内閣辦事欽此欽遵顧臣何人敢膺此任方臣强壯
之時反躬自省尚不敢受此重任况當衰老之年垂死
之日屢陳求退反得超陞進之密勿之地委以機務之
重力小任大必至顛覆當夫羣賢布列之時用此尫羸
無用之老朝野傳聞莫不驚駭臣聞年至七十古人謂
稀居家則當傳於子在官則當致其事臣年至是筋力
[007-4b]
既衰精神益耗事多健忘轉首失記舉措語言動多差
失加以百病交攻四肢疲倦頃因纂修過用目力遂致
一目青盲他人見之雖若目光如故其實昏矇視物不
辨黒白行歩不知重輕拜起艱難時忽傾跌且禀賦素
薄脾胃怯弱日所食米不過半升事務簡少尚可支持
若當劇要之任食少事繁勢不能久凢臣所陳舉皆實
事衆所共知伏望皇上鑒愚臣之真情特垂哀憫使得
保其殘生念國家之大計别加擇任使不致於覆餗収
[007-5a]
回成命允臣所辭非敢愛身實恐誤國不勝悚懼待罪
之至奉聖㫖卿歷任年深兹特擢用不允所辭吏部知
道欽此
  入閣辭任第二奏
本年十月二十四日欽䝉聖㤙命臣以本職兼文淵閣
大學士内閣辦事臣已於二十五日具本控辭欽奉聖
㫖卿歷任年深特兹擢用不允所辭欽此欽遵臣聞人
臣竭誠盡忠以報國必於少壯之時强力之日其力既
[007-5b]
足以有為其勢又足以有待然後能謨謀参贊以成一
代之治茍或時過然後用之則年既耄矣力既衰矣不
幸而有疾疚加之雖有可用之才决為之志勢不可强
時不再来雖有才智機巧亦末如之何也已矣仰惟我
太宗皇帝首擢儒臣七人者直内閣預聞機務自永樂
初至今已七十餘人是皆海内名流有徳有學之士方
其進用之初率皆年力精壯耳目聰明積歴乆而委任
深故能禆贊以成治功如臣者生長荒陬資禀庸下粗
[007-6a]
知章句之末非有適用之才徒以積資累考徼幸至於
極品所任皆非要劇之地故能因循以至致事之期今
犬馬之齒七十有一矣年嵗已去病勢日加無能為之
力無可待之勢古人所謂日暮途窮鐘鳴漏盡之時也
臣所以不避嚴誅懇求辭免非是故為矯激之行舍曰
欲之而必為之辭以徼虚名盖反已内省的然自知不
足以當朝廷重任恐誤國家之事負明主之知且内閣
所辦之事乃國家大制作大政務大典禮雖專詞翰之
[007-6b]
職實兼輔弼之任眷顧之隆恩典之厚比諸庶僚懸絶
之甚是盖當代仕宦之階第一選也須得第一流人物
然後可以當此任茍加之迂疏衰朽之夫非惟有玷名
器且將至於覆公餗矣其所闗係非小小也夫學而為
儒得以所學為聖明之用處論思之地近天日之光此
人生之至榮儒者之大幸惟恐無階而進孰肯既與而
辭况臣幼有志用世於凡古今典章政務無不留心竊
恐一旦為時所用心有所不知則事有所不可行者以
[007-7a]
故逢人即問見事即録校閱載籍稽考制度審究事體
蓄於心而筆於書正以待夫朝廷萬一之用今幸不為
聖明所棄正臣竭誠盡心攄平生所學以死報國之秋
也頋乃屢行奏章以辭寵命夫豈其本心哉盖時不待
人死期将近雖欲陳力就列不能也已是以捧讀手勑
感激之極不覺淚零既而自恨自嘆儒生薄命一至於
此上負聖㤙下孤素志興言及此中心惘然伏望皇上
察臣由衷之辭實非虚偽之譲憫其老病賜以生還不
[007-7b]
但免其職任且復放歸田里臣不勝感戴天㤙之至奉
聖㫖朝廷以卿學行老成特加任用所辭不允欽此
  入閣辭任第三奏
本月二十四日欽奉手勑命臣於内閣辦事二十五日
臣具本陳情辭免未䝉俞允二十七日又具本辭欽奉
聖㫖朝廷以卿學行老成特加任用所辭不允欽此欽
遵臣按禮經讓之三也象日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古人
辭讓以三為節初辭為禮辭冄辭為固辭三辭為終辭
[007-8a]
辭而至於三必其情真意切而有不容已者矣臣嘗觀
宋神宗朝歐陽修乞致仕章凡五司馬光辭樞宻副使
凡六上皆從其請臣雖不敢上比古人然修與光所事
者神宗是時專任王安石創行新法二人者與時不合
故欲辭退臣幸遇皇上不世出之主恭黙思道求賢圗
治非神宗之所能彷彿而又羣臣和於朝一時共事者
皆同寅協恭無有異同臣何故乃敢故違詔㫖而决欲
求去哉且臣歴官三十餘年乆尋常調皇上嗣登寳位
[007-8b]
之初未經兩月即超陞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臣進所
纂大學衍義補仰塵睿覽厚加賜賚又有考據精詳論
述該博有補政治之褒命下書坊刋行天下既而纂修
憲宗皇帝實録命臣充副總裁書未進呈臣以年至七
十乞㤙休致又䝉聖㤙令臣朔望朝叅以終史事史成
之後欽陞太子太保三次上章乞歸田里疊䝉聖㫖勉
留而有年徳學行老成特兹留用之諭兹者特降内閣
辦事&KR0897臣冄上章辭免俱䝉詔㫖温諭未賜俞允仰惟
[007-9a]
皇上臨御四年之間所以惓惓於臣者如此臣非木石
豈不知感殺身以報亦所甘心良以禁秘論思宻勿之
地天下治亂安危所係非優老養疴之所也臣學本空
疎實無定見方年少氣鋭之時亦欲奮發有為今則閱
世乆而歴事多始知天下之事思之非不爛熟但恐做
時不似説時人心不似我心機務之來茍非熟思而審
處之一言失當或以貽四海之憂一事誤處或以為無
窮之害然事務頭緒多端章奏字畫細𣺌有非老人心
[007-9b]
志摧頽目力昏耗者之所能幹也若不反已自揣而冒
昧以嘗試之則是為身家富貴之謀耳國家事大身家
事小豈敢以草木㣲𦕈之軀當國家重大之任臣委實
衰老日甚一日食少事煩自知不乆于人世若使逐日
午時趨朝晡時方退自量筋力必不能支設使真有益
於明時粉身碎骨亦所不辭臣實自知决無所補恐有
負皇上之所委任誤國家之大事妨天下之賢才臣於
嚴命以死為期不敢祗受臣竊原皇上所以用臣之意
[007-10a]
盖九重清閒之燕或嘗留神於臣所進大學衍義補之
書也臣平生精力盡在是書茍有所見皆不外此萬一
或為聖明所取每因一事輒撿一類采於十百之中用
其一二之見則雖不用臣身而用臣言有勝於臣身見
用而賜以高爵厚禄萬萬也茍徒富貴其身而拾棄其
言則是臣徒竊國家之名器冒朝廷之㤙典以為身家
計有臣如此亦何用之伏望聖慈将臣前後所陳情詞
省覽憫臣中心血誠収回成命聽臣以禮致仕歸老丘
[007-10b]
田歌詠太平以為聖世之全臣屢犯天威罪當萬死不
勝恐懼待罪之至奉聖㫖朝廷用人已有勑㫖卿當勉
圖報稱不許固辭該部知道
  壬子再乞休致奏
臣先以右目䘮明左目又将昏暗具奏陳情休致欽奉
聖㫖朕以卿文學老成方隆委任既有疾宜善調理不
允休致欽此欽遵臣俯伏捧誦感極而繼之以泣頋臣
何人叨此聖眷有以見皇上求治之篤待老之優雖愚
[007-11a]
庸迂僻之臣年已老耄而猶留自輔疾已篤廢而不忍
棄捐天地生物之仁堯舜願治之心也奈臣疾勢已成
雖欲勉强調理以仰副詔㫖但血氣既衰藥力無效恐
終無平復之理况臣所居之官以討論著作為職然其
所以討論著作者必資目視之力目力不明将何以閱
章奏操筆墨檢今制考古典哉且處禁秘之地預機宻
之謀代王言總國政非如在外諸司凢有文書可以使
人代誦令人具草也一應事務将以奏逹於上行移於
[007-11b]
衆也事體闗係為甚大機事不宻則害成一事失宜將
以貽四海之患一言失理或以取百世之譏天下後世
之人必将有摘其瑕疵陳其禍害形之奏牘著於簡冊
非但歸咎臣下之貪冒失職且將謗及朝廷之任用非
人也興言及此則若臣之素無才徳學術而又老病廢
疾何可一朝冒居此地也哉使臣但知爵禄可貴㤙典
為優年既耄而不知休疾已痼而不肯退猶且垂首曵
踵力疾䇿衰伴食隨行因人成事妨賢才之路廢國家
[007-12a]
之事皇上費髙爵厚禄以榮養之何益哉臣考宋史歐
陽修徳學文章冠絶當代年六十五神宗亦容其致仕
我英廟復辟之初薛瑄入閣辦事纔六閱月耳年僅六
十八乞身之章一陳即䝉俞允夫古之大臣名望如歐
陽修年未至而尚容其請老今之大臣行已如薛瑄用
未乆而即許其退休君行其仁臣行其義上下交盡其
道古今以為美談臣無歐陽修文學百分之一年比薛
瑄加老四嵗而又陳乞之章屢上年踰古禮致仕之期
[007-12b]
身嬰醫書難療之疾老病衰憊舉動必須人為扶翼出
入禁門不便昏眊健忘述作必須人為檢討掌管文書
不得且又去家萬里隔越大海一子早䘮身多病而心
多憂衆苦所叢殘生無幾伏望皇上哀臣孤苦鑒臣誠
懇乞如薛瑄致仕事例放歸田里俾全晚節臣謹瀝血
誠以死為請干冒天威不勝恐懼願望之至為此具本
令義孫丘懐本齎赴通政司具奏以聞奉聖㫖朕擢卿
重任當勉圗盡職豈可以目疾求退今後凡大風雨雪
[007-13a]
俱免早朝該部知道欽此
  乞儲養賢才奏
該禮部儀制司手本為儲養賢才事開具給事中涂旦
建言欲将新進士改庻吉士送翰林院讀書本部題准
行令臣等詳議歴科事例徑自查照奉請施行臣等看
得選新進士改庶吉士讀書翰林自永樂二年為始自
是以來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
科同選初無定限毎科選用或内閣自選或禮部選送
[007-13b]
或㑹吏部同選其所選士或限年嵗或拘地方或採譽
望或就於試巻中查取或别出題考試亦無定制臣等
竊惟自古帝王皆以文章闗乎氣運而儲才於舘閣以
教養之本朝所以儲養之者進士及第三名之外止有
庶吉士一途華國之文輔世之佐實有賴於斯焉臣等
愚見以為天為國家生育人才以供一世之用非獨此
科有之而他科皆無也然而或選或否則有才者未必
預選而所選者未必皆才若又拘於地方年嵗則是見
[007-14a]
成之才或棄而不用而所教者又未必皆成臣請自今
以後立為定制一次開科一次選用待新進士分撥各
衙門辦事之後行文録其平日所作文字如論䇿詩賦
序記箴銘雜著擬古評史之類每人十五篇以上限一
月以裏赴禮部投獻禮部閱視訖編號封送翰林考訂
其中辭藻文理有可取者按號行取禮部該司仍将各
人試巻記號糊名封送照依天順八年事例於午門裏
東閣前出題考試其所試之巻與所投之文相稱不係
[007-14b]
假手即取以預選若其辭鉤棘而意詭僻者不在所取
中間有年二十五以下者果有過人資質雖其平昔無
有宿搆文字於此一月之間有新製作五篇以上亦許
投獻送試若果筆路疏通其學可進亦在備選之數每
科不必多選所選不過二十人毎選不必多留所留不
過三五輩如此則所選者多是已成之才目下有所論
譔便堪供事所留者多有過人之資将來有所成就必
将名世上有得人之實下無遺才之歎預列者無狥私
[007-15a]
之弊不預者息造言之謗臣等皆出自此途引進後賢
儲之舘閣以報國厚㤙乃其素願謹具題請㫖
  欲擇大學衍義補中要務上獻奏
臣聞禮經有云事君必資其言拜獻其身以成其信是
故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盖謂自古大臣進用
之始必有先資之言拜命即以言為資因言而以身為
獻致其所獻之身以為君用踐其所資之言以效其信
言有不信君必責以踐其言言有不從臣必死以成其
[007-15b]
信故曰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此古昔明君賢
相所以交相孚契於初進之始委任責成於既用之日
卒能踐其言以成治功於乆逺之後也粤稽諸古若伊
尹畎畝幡然之數語傅說受命對揚之三篇管仲與齊
桓問答之書樂毅對燕昭命下之語韓信登壇東向之
對諸葛草廬三頋之策姚崇入相十可之請是皆資言
於先而成其信於後者也之七人者所遇之君或創業
以垂統或繼體以守成或成伯於一國或偏安於一隅
[007-16a]
君臣相契皆能成治效於一時臣之蠢愚雖不敢上比
古人然生當明盛之時而遇大有為之主不以臣之迂
疎衰朽用之於乆病垂老之餘置之於論思宻勿之地
有君如此何忍負之雖一息尚存此志豈容少懈徒以
學術荒疎年力衰邁雖欲委身以為獻奈無嘉言以為
資如或拜獻其身不能成信有所責焉無以為應徒死
無益也是以三上封章以老病為辭未䝉俞允不得已
而受命顧所謂資言獻身者志茍不先定而泛泛焉冒
[007-16b]
昧以嘗試之豈能有所成哉伏念臣先於皇上嗣登寳
位之初而以所著大學衍義補一書上進凡古今治國
平天下要道莫不備載而於國家今日急時之先務尤
縷縷焉臣自幼殫力竭神以為此書及其編成適際皇
上訪落之始不先不後而又䝉聖㤙奨諭命有司梓行
不可謂無大幸也臣不敢他有所陳請即臣前所進大
學衍義補一書以為先資之言而侑以臣一身自頂至
踵以為九重之獻盖臣所進之書非臣創為之製乃補
[007-17a]
宋儒眞徳秀所衍大學未盡之義也鑿鑿乎皆古人已
行之實事而在今日似亦有可行者非若鄭康成之訓
經義泛濫無益也非是王安石之假經言變亂紛更也
其中所載雖皆前代之事而於今日急先切要之務尤
加意焉方臣進書時掌胄監無有政務不得見之行事
猶可諉者今則幸為明主不棄進之内閣深嚴之地預
聞機務此政臣書遭逢施用之日也如此而有所不行
則天下後世将有辭以議臣謂臣徒藉是書以為榮進
[007-17b]
之階非真誠有效用之實也豈不遺終身之羞愧㦲矧
臣年踰七十鐘鳴漏盡所餘無㡬時日暮途逺所行不
能到汲汲焉及是時以圖之猶恐遲矣否則将有後時
之悔臣平生所見不外此書請擇書中所載切要之務
今日可行者芟去繁文摘出要語叅㑹補綴以為奏章
酌量其先後次序陸續上獻乞經省覽如有可行特賜
御札批下㑹同内閣一二儒臣斟酌處置擬為聖㫖傳
出該部施行或有窒礙難行或姑留以俟後時或發下
[007-18a]
再加研審亦望聖慈明示其所以然之故臣迂儒不通
世務不免泥古偏見然决不敢䕶短求勝果於必行掠
取一已虛名以誤國家大事臣冒干天聽不勝戰慄恐
懼之至為此謹具題知伏候勑㫖欽奉聖㫖卿欲有言
具奏來看欽此
  論釐革時政奏𢎞治壬子四月十日上/
仰惟太祖高皇帝於洪武元年嵗在戊申登大寳之位
肇皇明之基復中國之統凡歴六朝閱一百二十年我
[007-18b]
皇上嗣登寳位紀元之始嵗又適在戊申十干之甲十
二支之子相配冄周無餘無欠而皇上登極之始嵗適
與相符謂上天無意可乎謂聖祖在天之靈無意可乎
謹按宋儒邵雍皇極經世書謂天地大數以十二萬九
千六百年為一元國祚大數以九千六百年為一元三
代以後惟漢唐宋國祚為最長然皆不能滿其國祚之
元數多者不過三四百年如人壽以百二十年為一元
然非善攝養者惜元氣存仁心謹身節用不能盡其天
[007-19a]
年以滿其元也是以漢唐宋之世自百五六十年以後
往往中㣲政務日趨於弊風俗日趨於薄紀綱日趨於
弛由是馴至於不可振起而底於亡此無他中世繼體
之君皆生於世道豐亨之際宫闈安樂之中不歴險阻
不經憂患天示變而不知畏民失所而不知恤人有言
而不知信好尚失其正用度無其節信任非其人因循
茍且無有奮發之志顛倒錯亂甘為敗亡之歸故也向
使其君若臣當其将㣲之時灼然豫知其中㣲之象因
[007-19b]
上天之垂戒汲汲然反躬修省以祈天永命其國祚豈
止於此哉矧其上世創業之君無甚功徳於民適逢機
㑹因人成功非若我聖祖戰元人而出之化外撫綏我
二帝三王所自立之中國重闡彞倫再立世界盖自天
開子㑹以来帝王功徳之大所未有者也我國家有此
大功上格天心為上帝之所孚祐而眷顧之無已仁愛
之不忘故於世道升降之㑹嗜欲開先之際生不世出
之主而處於困心衡慮之中出非常之變而當其居潛
[007-20a]
養晦之日是成化年間災異之生皆自古史册所罕有
者彗星凡三出紫㣲太微天市三垣與夫三公北斗無
不掃遍兩京畿暨十三藩司所奏地震毋慮五六百次
舉皆有聲餘殃至𢎞治之初猶未已也邇者彗星又出
於天津地震天鳴無異曩時異鳥三鳴於禁中考之經
史天變莫大於彗孛而侵三垣台斗為重地變莫大於震
動而在京師邉防為急禽鳥動物得氣之先其變尤亟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書彗孛僅三書地震僅五書飛禽
[007-20b]
僅二今乃屢見於二十五六年之間變不虚生必有其
應特在遲早之間卜以古人占候之術騐以前代已然
之故其咎徵之應深可畏也然我祖宗積徳累仁先帝
敬天愛民皇上清心寡慾無有致災之理而天之示變
乃如此夫豈無其故哉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天不
言因其必然之數而示以顯然之象使人見其象推其
數盡其當然之人事而求所以勝天則能變災為祥矣
夫人所以能勝天其道何繇修徳而已矣盖天之與人
[007-21a]
雖有懸隔之勢而實有感通之理上天監觀於下念我
聖祖有功於天地有功於生民有功於自古帝王知其
氣運至此必有適然之數故豫生聖人以待之屡出災
異以儆之其生聖人也必使之早歴殷憂其出災異也
必示之以非所常有由是而觀可以卜知上天之意有
在而祖宗在天之靈有所屬也恭惟皇上稟非常之資
膺重明之運於太祖開基百二十年之後稽之邵數以
三十年為一世至百二十年則四世矣四世則當四時
[007-21b]
之數而為一朞也嵗事周矣月窮於紀星回於天至是
則三陽開㤗萬象惟新之時焉當此之時事必更始使
舊者新廢者起閼者通缺者完然後可以延而長之以
固乆逺不抜之基所以補偏救弊振仆持顛洗濯疏達
衍國祚靈長之慶於千萬億年兹其時也是時也其世
道升降之㑹而治亂安危之機乎由此而上可治可安
由此而下可亂可危持其安使不至於危保其治使不
至於亂銷已然之變而使之不為災傾将否之運而使
[007-22a]
之轉為㤗其斡旋之機政在於皇上今日失此時而不
為踵其後者縱欲有所為無及矣故天既示大變於皇
上未登極之先而不為之應又示急變於皇上初登極
之後以趣其必為天之意丁寧告戒至矣盡矣無以加
矣古人謂災異之來為天心仁愛人君臣竊以為今日
災異前後重見疉出如此天心之仁豈但愛一人為一
時而已哉盖念我太祖有太功於世故以兹非常之變
儆動我皇上之心欲其惕然興感赫然奮發治之於未
[007-22b]
亂安之於未危延國祚於千萬億年不啻滿其元而且
将過其歴於無窮也皇上當此大任遇此大機當可為
之時有可為之勢烏可泛然茍然坐失其機㑹而不思
所以預為之計哉臣願皇上體上天仁愛之深念祖宗
基業之大端一身以立天下之本清一心以應天下之
務上畏天怒下畏民怨中畏人言謹好尚而不流於異
端邪見謹用度而不至於耗國害民謹任用而不失於
偏聽獨任振紀綱於頽靡之餘復風俗於和平之舊防
[007-23a]
微杜漸毎惟禍亂之憂屈已虚心不以顛危為諱防慾
而剛為之制思患而豫為之防遇凡聖心有所思為有
所謀猷将有為也将有行也與夫臣下有所論奏建置
也左右有所陳說求請也則反求諸心熟思而審處之
曰此事果合於天理否乎果順於人心否乎果適於時
宜否乎其於聖賢經史有無該載其於祖宗彛訓有無
違悖其於當世軍民有無利益物論以為是否人情以
為便否清議以為善否得無違道悖徳以致天怒乎得
[007-23b]
無勞民傷財以致民怨乎得無蠧國害民以致人言乎
一事之行而衆思是集訪於衆而斷於獨然後審緩急
之宜量輕重之劑循先後之序以見於施行焉夫如是
是惟不行行則合天理之公即人心之安適時措之宜
而天下後世享其福矣雖然人君一心而攻之者衆一
日萬㡬而應之不暇人人各有所見而欲效其所見人
人各有所能而欲售其所能人人各有所求而欲遂其
所求揣摩窺伺覘吾意氣之所嚮引誘激發逢吾心志
[007-24a]
之所欲投間抵隙覬吾機便之可乘上纔畧露其微機
衆即據以為幸㑹而入其說獻其計引其人植黨與排
異已求差遣乞㤙澤希爵賞覓田宅無非欲攘貨賄以
肥家結親倖以固寵冒爵禄以貽後是皆為其身謀為
其家謀為其親識及所交私之人謀豈有毫髮謀國之
心哉皇上誠能養心性以保天和閱經史以廣聖學禁
私謁以肅内政明義理以絶神姦慎儉徳以懐永圖勤
政務以𢎞至治信任防一已之偏聽納取衆人之善示
[007-24b]
淳朴以為天下之先明意嚮以定萬民之志使夫投機
伺便之人承風希㫖之輩曉然皆知上之所好尚者在
乎仁義而不在功利也在乎儒教而不在佛老也所用
度者在乎儉朴而不在奢靡也在乎省節而不在浪費
也所任用者在乎賢良而不在嬖倖也在乎正直而不
在䛕佞也則朝廷之上如日正中仰其光景者皆知其
不可隠蔽如水趨海觀其波流者皆知其不可廻轉小
人不敢肆其姦君子不為人所蔽左道惑衆者不能亂
[007-25a]
聖人之教巧言詭計者不能遷明主之意則紀綱振作
治教休明風俗淳和上有餘而下無不足國勢隆重而
運祚靈長矣然而小人各執其一偏之見各狥其一家
之說各騁其一已之私互相標謗交相證助迭相游說
屢變以求勝多方以遮餙左使以亂真必欲踐其所言
成其所謀遂其所大欲而後已不幸而墮其術中誠有
如古人所謂簸糠迷目則天地四方為之易位者矣茍
非上之人據正理以折之稽古道以正之按國典以諭
[007-25b]
之安能服其心而遏其勢哉臣不佞謹擬為數條以進
自今以後臣下有言佛道二教可以延福祚者請折之
曰古之帝王好佛者無如梁武帝崇道者無如宋徽宗
考之史鑑武帝餓在臺城子孫自相魚肉以至於亡徽
宗為金人所執死於五國城親王公主隨之北行而死
於邊者四十餘人其效何如也有言修煉金丹可致長
生者請正之曰後漢魏伯陽作叅同契宋張平叔作悟
真篇二人著書教人煉金丹以求長生必其人真得其
[007-26a]
傳果長生不死至今猶在天地間也二人者今果安在
哉求其人不復見則是其人亦死其術不騐也夫著書
教人以長生者已身且不免於死况夫讀其書以效其
所為者豈得長生哉有言剏造寺觀以植福田者請諭
之曰本朝於兩京造天界大報㤙大興隆寺朝天大徳
靈濟等宫外此又有前代舊基累朝别建之刹所以奉
佛老之教無以加矣又何用别有所營造哉矧今國家經
費比祖宗時百倍民窮財盡若又大興土木勞人之筋
[007-26b]
力則人為之怨費國之資財則國為之貧使彼所謂佛
天尊尚存見人之窮苦怨咨以營其居如此必不能一
朝居也若彼徒欲奉已而不知恤人助國又何用崇奉
彼為哉有言印造經懴以求利益者請諭之曰本朝於
佛道二教各有藏經佛藏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巻道藏
七部四千四百三十一巻皆有板本印行外此又有經
厰所刻書肆所售之本所以奉二氏之言無以加矣又
何用别刻新本為哉刋一部梵夾之板費中人十家之
[007-27a]
産工匠之役楮墨之用不免勞人耗財致其嗟怨使彼
所謂佛天尊有靈聞人印造其書如此勞費其心亦必
不樂也若彼徒欲人崇奉其言人雖貧苦不恤也又何
用崇奉之哉有言修齋設醮必須豐盛者請折之曰古
人祭天享帝器用匏陶酌用明水一以誠敬為主非以
多品盛設以為觀美也就二教言之彼亦有酌水獻花之
說况其為教以清净慈悲為事彼佛天尊於㝠㝠之中
若見世人奪小民衣食之資以供飬之而致其飢寒困
[007-27b]
苦哀怨無聊如此其肯歆饗之哉若彼不問其物之所
從来惟口腹是饜而不恤人怨亦不足以為佛天尊矣
有言誦經持呪可以禳度者請正之曰古人著書垂教
欲人誦讀講習以為身心家國之用非取其口誦通數
多少以為功果也就二教言之佛氏四十二章經老子
道徳經亦無誦數之說後世求食之徒乃假佛天尊言
以作經經猶未成遽以若誦此經為言人誦此經可以
消災得福倩人聚誦計其遍數與人傭錢徒事口舌無
[007-28a]
益身心縱誦千萬億遍何益於佛天尊而以為我功而
錫以福祐耶有言崇重西僧以求秘術者請諭之曰唐
宋以来西畨每為邊患自元人崇重畨僧遇有邊患者
遣畨僧諭之尋即寧靖本朝因元之舊封其酋長為王
盖為地方計也非用其秘宻之術袪攝之法慶贊施食
之科也既封以王爵必鑄金以為印其服食擬於王者
而又供給其徒嵗費不貲况今畨僧多非本種往往作
奸犯法大為國家之蠧今封一人按舊例供給之足矣
[007-28b]
不必更有増加也有言祀神以求福祐者請正之曰周
禮八則一曰祭祀以馭鬼神盖先王設廢置刑賞之法
非特以馭昭昭之臣民雖鬼神在㝠㝠之中亦在所馭
也人君為神人之主豈有反求私福於所馭者之理哉
非但君不當為神亦不敢受也禮之所謂祈報祭禜者
為民而已非為已也孔子謂祭非其鬼為謟具牲牢備
品物且不可况扶鸞箕呪符水效巫覡之為哉有言宴
饗品物必須豐侈者請正之曰古人宴饗以示慈恵以
[007-29a]
訓恭儉其牲牢爼豆皆有常數盖主於娱親禮賔不為
飲食觀美也後世窮奢極欲一日之食而費小民十年
之用一宴之設而害物産千百之命所實用者無幾所
虚費者孔多暴殄天物於無益非所以惜福靡耗民財
於不貲必不免斂怨矧今國計非前朝比豈可因口腹
之欲而損軍國之經費縱奢侈之欲以虧人主之儉徳
乎有言匪頒賙賜必欲如舊例者請諭之曰古人賜予
以報功庸以施㤙恵其等差多寡各有常數盖主於激
[007-29b]
勸人心非以厚私周急也今人動以前例為言必欲循
舊更求加多殊不知聖祖盛時帑藏充積而人員尚少
今則所儲之物比舊為少賞給之人比舊加多就一人
所得計之所得固少總計國家之所費盖已數倍於前
矣矧今公私匱乏非獨在上者當為民惜財而臣下亦
當為國惜費也有言寳石可為服飾觀玩者請折之曰
成化末年収買寳石人間所有者盡入内府矣又何必
他求哉矧自古中國所寳者金銀珠玉是皆有用之物
[007-30a]
至金元之世此物始入中國色不如玉之温潤質不如
金之從革是皆細碎砂石稍光澤者耳非古人所謂珍
寳也朝廷用之則價増百倍不用則荒歉之年鄊落之
間以斤兩易升斗之米不可得也此物最為帑藏之費
小人欲效尤盜國家之財以利已肥家往事可鑒也有
欲於街市和買以應用而取直於官府者請諭之曰唐
人官市為史臣所譏堂堂朝廷白奪民物於廛市富有
四海而賒貸於小民豈可聞之四逺哉且市井小民營
[007-30b]
刀錐之利以資口腹一人一日不得利則一家一日不
得食况其資本多質於富家而計日取息為償今官府
雖非白奪然令其領價於内帑移文伺候動經旬月所
得不償所失小民何以為生哉謂之和買必見錢買見
物兩平交易可也有欲求閒田以為已業者請諭之曰
君之所以為國者民也民之所以為生者田也民耕田
出租賦以供君君散民賦以為百官之俸禄既食君之
禄則不當侵民之利况官崇地親者皆與國同休戚者
[007-31a]
哉今近畿之地生齒日繁役重民貧無地不耕何田無
主縱使有閒田亦當周急不當繼富也君臣一體休戚
同之惟知為家以植利而不思為國以保民可乎有言
欲差官於外織造措辦者請諭之曰古人有言財不可
豐去其害財者耳今百姓艱難公私匱乏事事皆為减
省則財用自然豐裕且織造錦綺紗羅措辦器皿物事
其工本皆出於民若官府見有行使帑藏尚有収貯眼
前未至乏絶姑且處用如果將盡絶亦須待豐稔之年
[007-31b]
民力有餘然後舉行可也有獻珍異之器以希賞者請
折之曰器之為器取適用而已茍製一器而費百器之
材用一工而費百工之力耗財貨於無用費工力於無
益何為也哉夫人之所以蓄奇巧華美之物者無非欲
以誇耀於人也尊居九重富有四海其尊無對其富無
倫况宫闈邃宻門禁深嚴外人無由而見将誰誇哉有
言宫室損壊必須改作者請諭之曰前人遺搆皆極其
樸素渾堅後人輕易改作鞏固不及於前茍不至於傾
[007-32a]
圯頽壓姑仍舊貫扶其欹傾而補其損漏可也若謂其
窄小不足以居必為脩廣則前人何以居至今日乎非
不得已不宜動作動作不免取民財役軍力今公私匱
乏士卒疲勞已甚一旦有事将何所取用而責誰以敵
愾禦侮哉有欲餘項以備顔料者請諭之曰戸部錢糧
嵗有常數一嵗之入僅足以供一嵗之用稍有贏餘則
留以為凶荒之備軍旅之需而工部顔料不過以為宫
室器服之用人不食則身死國無糧則困乏宫室之舊
[007-32b]
者尚可支拄以居器服之敝者亦可補綴而用豈可輕
耗戸部之經費以為工部之營造一旦不幸而有不測
之變非常之災何所取以應用哉有言工作之人勞苦
欲希陞賞者請諭之曰國家之於百工技藝有官者各
有俸祿無官者亦有糧給其所以作勞成效皆其職分
當為者也因事而不時賞賚秩滿而闕/     乃
欲一次畢工一次陞賞國家安得許多官職錢糧哉有
言所司乏人使用而欲於額外増置者請折之曰有此
[007-33a]
衙門則有此事務有此事務則有此使令之人今皆安
在必有簿籍郷貫可考宜行合干衙門勾解以足其數
中有戸絶者方可按名僉補今公私俱困凡事宜從减
省姑宜照舊取辦可也盖此等事皆是管事監工者比
舊加多各欲得占用跟隨之人以利已也有進工巧之
人欲授之以職者請正之曰禮言毋作淫巧以蕩上心
盖以人君一心萬化之本天下安危生民休戚皆由乎
此使其心常囿於禮法之中必不肯輕費民財必不肯
[007-33b]
輕勞民力財不輕費則斂於民也薄力不輕勞則役於
民也輕而天下安矣茍其心蕩然出於禮法之外凡所
以奉已而適用者皆欲華麗精緻不免費財而勞民以
為天下之害如此等人必痛加抑絶使其不得作淫邪
精巧之物以蕩上心豈可引而用之而加以官職使居
左右哉有技藝雜流欲得文武要職者請正之曰名器
所以重者以人不易得也人人可得則人輕之矣自古
帝王以爵禄鼓舞一世之賢能不徒惜名器而又别品
[007-34a]
流既惜之又别之則得者以為榮不得者不敢萌倖心
人人不敢萌倖心則得者愈榮而名器益重矣况彼技
藝之流各有本等之官隨所業而授之可也有無出身
人欲於文武官常員外添註者請正之曰官職有常員
嵗計有常數官以治事有一事則有一官俸以給官有
一官則有一俸今無故欲於常員之外多増官員増一
員之官則増一員之俸盍思漕運之米至京師者率費
三四石而致一石農民耕作之勞士卒漕輓之苦官吏
[007-34b]
征輸之慘用以供養官吏俾其治事治事以安民不為
過也然常年之儲出入止於此數入者不増出者乃加
至數倍焉嵗計何由而充國力安得不屈况名器因之
而輕流品因之而混紊功庸之次序廢銓選之資格倖
門既開㨗徑旁出有財者可以財求有勢者可以勢得
待缺者老死於選調立功者拘礙於文法公道不明亷
恥盡䘮而欲求治難矣凡此二十二事臣特以皇上耳
目所及者細微淺近之事而言爾非謂天下之事盡於
[007-35a]
此也由是推類以盡其餘則凡天下弊端有小於此者
亦得以漸而除國家至計有大於此者皆可以次而行
矣聖學高明義理融貫夐出千古之上此等之事諒其
必無臣猶喋喋以為言者杞人之憂天野人之獻芹夫
天固無傾墜之理而野物豈玉食之所需哉而杞人憂
之野人以為獻是盖一念憂國愛君之心出於忠誠懇
切而不自知其不可也誠以天下之事何嘗不起於細
微何嘗不起於淺近惟其以之為細微淺近也謂其無
[007-35b]
能為謂其不足畏謂其所闗係者非急謂其所費用者
不多姑且聽之姑且行之積力乆而見聞熟遂認之以
為固有循之以為當然而不以為非殊不知片雲蔽日
天地為之晦㝠蟻穴潰堤湖海因之乾涸其終也遂至
於損朝廷之大體壊祖宗之家法空國家之帑藏失天
下之人心宗社因之而危國脉由之而促未必不起於
斯也皇上儻不以臣愚迂昏昧而棄其言聴政之暇宫
中無事将臣所過料者時賜省覽一得之愚或有契合
[007-36a]
於宸衷或有啓發聖志留神省記紬繹於心思之間萬
一臣下有所建白求請偶與所料者合即乞皇上運思
以發揮之加意以刪潤之推類以擴充之發以確斷形
於詔㫖以正之折之諭之使騰利口以售其奸者氣餒
而失其便騁私意而求所欲者心服而知其非耳目所
及者既已如此則内而宫闈朝著外而郡國邉鄙莫不
革心禸善聞風知警則接於見聞者無邪僻之心形於
施設者皆正大之事矣化源既清國是自定國家之大
[007-36b]
本以立而不為小人所動搖天下之大計可施而不為
異議所排沮於以彌非常之天變於未然於以延過厯
之國祚於有永使大明之日月亘萬古而常明祖宗之
功徳與兩間而益乆唐虞三代之治復見於今日而漢
唐宋不足言矣所以然者何莫而非皇上修徳以勝天
之明效大驗歟将見功光祖宗慶流子孫萬世之下雖
有作者不可及矣臣荒陬孤生誤䝉朝廷任用年踰七
十屢章求退未䝉允許反加超擢進之宻勿之地常恐
[007-37a]
一旦齎志以歿無以報答聖恩之萬一曩嘗具奏欲将
所進大學衍義補中所載古今事實切於時務者陸續
陳獻以圖報答欽奉聖㫖卿欲有言具奏來看欽此欽
遵臣竊惟臣所著大學衍義補一書用以補宋儒真徳
秀之缺是皆治國平天下之要盖就事功而言非其本
也所謂本者真氏之書所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齊家之要是也皇上自居青宫時已命儒臣進講亦已
心體而力行之久矣臣於前書所謂本者不敢冄有凟
[007-37b]
陳謹推天地之大氣運原祖宗之大功徳審今日治亂
安危之大機㑹凡理勢之所必至事體之所當然特為
指陳議擬因人情之偏處而逆閉其邪念就人心之明
處而發動其善端折其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
澄其源而不使其泛濫於懐㐮之大兹盖臣所獻書之
外别有所見者也謹傚宋儒獻萬言書之比先具此本
上塵御覽以開獻納之端然後備臣原奉欽依事理所
欲言者以盡圖報之志取凡臣所進書中有闗於救時
[007-38a]
之急務經世之逺圖為治之要政防患之豫謀者别具
奏陳以備採擇庻或有以為聖治萬一之助臣老矣性
迂而執心不當憂而憂事無可慮而慮雖於中道不能
無過然平生所存所學惟在於此不以既老将死而改
其少壯之素志故不覺云云之多如此也伏望皇上憐
其戅直之愚赦其干冒之罪臣不勝拳拳懇悃願望之
至謹具題以聞奉聖㫖這本所言止印經節賞賜停織
造杜塞希求陞官等項皆切中時弊該衙門看了來說
[007-38b]
欽此
  請訪求遺書奏𢎞治壬子五月十二/
臣先於𢎞治四年十二月内具題欲将臣所進大學衍
義補書中所載切要之務陸續陳獻欽奉聖㫖卿欲有
言具奏來看欽此欽遵臣看得本書内備規制下圖籍
之儲有云人君為治之道非止一端然皆一世一時之
事惟夫所謂經籍圖書者乃萬年百世之事焉是皆自
古聖帝明王賢人君子精神心術之微道徳文章之懿
[007-39a]
行義事功之大建置議論之詳今世賴之以知古後世
賴之以知今者凡歴幾千百年而後至於我今日而我
今日不有以修輯整比之使其至今日而廢墜放失焉
後之人推厥所由豈不歸咎於我哉是以自古帝王任
萬世世道之責者莫不以是為先務焉我太祖髙皇帝
肇造之初庻務草創日不暇給首求遺書於至正丙午
之秋是時猶未登寳位也既平元都得其舘閣秘藏而
又廣購於民間沒入於罪籍一時儲積不减前代然藏
[007-39b]
蓄數多不無亂雜積歴年久不無鼠蠧經該人衆不無
散失今内閣儲書有匱書目有籍皆可查考乞勑内閣
大學士等官計議量委學士幷講讀以下官數員督同
典籍等官撥與典吏班匠人等逐櫃開盤将書目一一
比校或有或無或存或欠或多或少分為經史子集四
類及雜書類書二類每類若干部部若干巻各類總數
共若干要見實在數明白開具奏報又以木刻考較年
月日委官名銜為記識於毎巻之末立為案巻永逺存
[007-40a]
照臣竊惟天下之物雖奇珍異寳既失之皆可復得惟
經籍在天地間為生人之元氣紀往古而示來今不可
一日無者無之則生人貿貿然如在㝠塗中行矣其所
闗係豈小小哉民庶之家遷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
有所廣儲雖儲之亦不能久所賴石渠延閣之中積聚
之多収藏之宻扃鑰之固類聚者有掌故之官闕略者
有繕寫之吏損壊者有修補之工散失者有購訪之令然
後不至於浥爛散失爾前代藏書之多有至三十七萬
[007-40b]
巻者今内閣所藏不能什一數十年來在内者未聞有
所考校在外者未聞有所購求臣恐數十年之後日漸
損耗失今不為整治将有後時無及之悔伏望皇上體
聖祖詔求遺書之心任萬世斯文在兹之責毋使後世
志藝文者以書籍散失之咎歸焉不勝千萬世儒道之
幸臣所進大學衍義補一書其間條目雖多然皆一代
一時之事惟此則萬世之事焉故首以此上請而條列
合行事宜於後謹具題知伏候勑㫖
[007-41a]
 計開
 一自古藏書之所非止一處漢有東觀蘭臺鴻都等
  處唐有秘書監集賢書院等處宋有文舘秘書省
  等處我朝稽古定制罷前代省監館閣掌書之官
  併其任於翰林院設典籍三員掌凡國家所有古
  今經籍圖書之在文淵閣者永樂中遣翰林院修
  撰陳循徃南京起取本閣所貯古今一切書籍自
  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餘悉封識收
[007-41b]
  貯如此則是兩京皆有儲書也今天下書籍盡歸
  内府兩京國子監雖設典籍之官然所収掌止是
  累朝頒降之書及原貯書板别無他書籍其官幾
  於虛設請於内閣見存書籍内查有副餘之本各
  分一本送兩京典籍㕔國子監収掌仍勑兩京内
  外守備大臣合同南京司禮監禮部翰林院官查
  盤永樂中原留南京内府書籍有無多寡全欠具
  數奏知量為起取存留分𣲖輳補其止有一本無
[007-42a]
  副餘者将本書發下國子監勑祭酒司業行取監
  生抄錄字不必工惟取端楷錄畢散各堂官校
  對不許差錯毎巻末識以謄寫監生校對教官銜
  名其師生只照常例俸廪别無支給挨次差撥如
  常合用刋字摺背刷印匠作及紙筆之費行合於
  衙門量為撥辦不限年月書成装釘陸續付兩監
  典籍掌管如此則一書而有數本藏貯而又有異
  所永無疎失之虞矣
[007-42b]
 一我太祖高皇帝聖徳神功超出萬古帝王之上御
  極三十年多有制作皆出自宸衷御札非若前代
  帝王假手臣下之比也今頒天下者惟皇明祖訓
  大誥三編大誥武臣資世通訓御製詩文雖皆已
  輯刻然藏在内府天下臣民得見者尚罕也今編
  類在延閣書目者有御註洪範御註體尚書御註
  道徳經文華寳鑑昭鑑録外戚事鑑存心錄精誠
  錄省躬錄闕/戒錄衣鑑錄忠義錄為政要錄彰善
[007-43a]
  癉惡錄武臣鑑戒醒貪簡要錄務農技藝簡要錄
  女戒務本之訓等書是皆我聖祖精神之所運心
  畫之所形手澤之所沾溉者也存之足以範百王
  垂之足以鑑萬代其間雖或有闕/     不
  本於聖闕/ 夫所謂大明帝紀皇明寳訓大明寳
  訓洪武聖政記大明日歴等書則又當時儒臣纂
  成巻帙者也今皆藏在内閣天下人無由得見臣
  竊惟前代帝王有我聖祖制作之一二為其子孫
[007-43b]
  者莫不冩之琬琰頒布天下傳之将来以為其父
  祖揚名而我聖祖之功之徳萬世如見固不假乎
  言語文字以傳然聖子神孫繼述之孝顯揚之心
  則有不容已者臣請勑内閣大臣督領翰林官屬
  将秘閣所藏已成編巻者逐一校閱無差雕印頒
  行若其辭語近質不可行逺巻帙浩繁難以盡布
  請如洪武六年翰林學士詹同宋濓等纂集日歴
  以為寳訓事例倣唐人貞觀政要體製将前項書
[007-44a]
  籍撮其指要舉其宏綱分門别類以成一書命工
  刻梓頒布天下垂憲後世俾學校用以教人科舉
  用以取士朝廷用以資治則聖祖之聖徳神功與
  六經而並行同天地而長久矣
 一漢唐宋創業之君承亂離之後莫不先収圖籍中
  世以後稍有散亡遺闕輒遣使分行天下括訪懸
  賞以購之授官以酬之雖以五代亂離之世尚且
  不廢况今百年承平内外無事國家猶有餘力採
[007-44b]
  輯佛道之書以為藏經雕以良梓飾以文綾遍賜
  天下寺觀儲以髹紅函匱載以金碧輪藏况此儒
  家經訓書籍乃自古帝王傳心之要道經世之大
  典天地山川人物風俗之所存禮樂刑政制度文
  為之所具烏可吝纎微之費而不為經久之計以
  貽千古之永嘆哉臣請勑内閣将考校見有書籍
  備細開具目錄付禮部抄謄分送兩直𨽻十三布
  政司提督學校憲臣榜示該管地方官吏軍民之
[007-45a]
  家與凢官府學校寺觀并書坊書舖收藏古今經
  史子集下至陰陽藝術稗官小説等項文書不分
  舊板新刋及抄本未刻者但係内閣開去目錄無
  有者及雖有而不全者許一月以裏送官其有王
  府處啓知借錄多方差人詢訪設法蒐採期於盡
  獲無遺行仰所在有司将各處贜罰紙劄幷給官
  錢措辦筆墨之費分散各處儒學生員謄冩惟取
  成字不拘工拙但不許潦草失真就令各學教官
[007-45b]
  校對既畢以原本歸主不許損壊不還其所得書
  目先行開具陸續進呈通行各處互相質對中間
  有重複者止令一處抄錄畢装成巻帙具本差人
  類解赴京
 一自古帝王藏國史於金匱石室之中盖以金石之
  為物堅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扞格水火使不為
  患故有天下者斵石以為室錮金以為匱凡國家
  有秘宻之記精微之言與凡典章事蹟可以詒謀
[007-46a]
  傳逺者莫不収貯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處心積
  慮可謂深且逺矣後世徒有金匱石室之名而無
  其實典守雖設官藏貯雖有所然無御災備急之
  具不幸一旦有不測之事而出於常慮之外遂使
  一代治體事功人文國典因而散失後之秉史筆
  者無所憑據往往求之於草澤訪之於舊聞簡牘
  無存真偽莫辦非但大功異政不得紀載而明君
  良臣為人所誣揑者亦多有矣所以古之君子憂
[007-46b]
  深思逺者恒於無事之時而為先事之慮當平寧
  時無故而為急切之語固若不識忌諱者然原其
  心則不失為忠愛之深也仰惟我朝得國之正三
  代以来所未有也列聖相承承平百餘年盛徳神
  功如天地日月巍乎煥然所以傳之天下後世者
  惟賴乎實錄之書今内閣所藏者太祖高皇帝實
  錄一部二百五冊寳訓十五冊太宗文皇帝實錄
  一部一百二十四冊寳訓十五冊仁宗昭皇帝實
[007-47a]
  錄一部二十一冊寳訓六冊宣宗章皇帝實錄一
  部一百十六冊寳訓十冊英宗睿皇帝實錄一部
  三百六十一冊寳訓十二冊憲宗純皇帝實錄一
  部二百九十二冊寳訓十冊與藏在内府毎帝又
  各有一部而已此外别無他本夫既無金石藏書
  之具又無名山藏副之制臣愚過慮欲乞朝廷於
  文淵閣近便去處别建重樓一所不用木植専用
  甎石纍砌為之如民間所謂土庫者収貯𦂳要文
[007-47b]
  書以防意外之虞乞勑内閣儒臣計議督令内閣
  書辦中書舍人等官遇其理辦本等文書稍有暇
  隙不妨本職分冩累朝實錄各一部不限年月書
  成盛以銅匱庋於樓之上層凡内府衙門収藏一
  應干係國家大事文書如玉牒之類皆附焉其制
  勑房一應文書如詔冊制誥勑書等項草檢行禮
  儀注應制詩文等項底本前朝遺文舊事等項雜
  錄亦令書辦官員遇暇陸續抄錄不限年月書成
[007-48a]
  盛以鐵匱貯於樓之下層凡内府衙門所藏文書
  可備異日纂修一代全史之用者如永樂以前文
  武官貼黄之類皆附焉如此則祖宗之功徳在萬
  世永傳信而無疑國家之典章垂百王逓沿襲而
  有本矣不勝萬千年世道之幸議者若謂文書浩
  大書辦人員數少嵗月易邁何時訖功臣請樓成之
  後先将合貯文書之見有者權寘之中待後陸續
  冩完新本易出舊本仍貯故處以備考用孟子有
[007-48b]
  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蓄終身不得太
  宗皇帝多事時猶聚衆千百纂集永樂大典以備
  學校考究以此方彼孰重孰輕伏乞睿照
 一藏書之所分為三處二在京師一在南京則是一
  書而有三本不幸一處有失尚賴其二處之存其
  在國子監者如内閣例盛以厨匱寘於典簿㕔載
  道所中責付典籍掌管祭酒監丞等官時常提調
  監䕶然惟掌其門外之鑰及為水火盗賊之備而已
[007-49a]
  若夫厨匱鎖鑰則収在内閣毎年三伏日如宋朝
  曝書給酒食費之例先期奏請翰林院委堂上上
  官一二員偕僚屬赴國學曬晾書籍因而查筭畢
  事封識扃鑰嵗以為常南監鎖鑰則付南京翰林
  院掌印官収掌其曝書給酒食亦如北監之例皆
  不許其監官擅自開匱取書觀閱幷轉借於人内
  外大小衙門因事有欲稽考者必須請㫖違者治
  以違制之罪奉聖㫖太祖御製書籍着翰林院官
[007-49b]
  打㸃見數収貯南京書籍查照目錄開冩缺少的
  去著守備同南京禮部翰林㸃檢送来天下遺書
  禮部行移南北直𨽻幷十三布政司訪求其餘罷
  該衙門知道欽此
  請昧爽視朝奏
臣等仰惟皇上自即位以来一應朝儀悉遵先朝故事
毎日臨御有常時臣下趨見有常候七年於兹有如一
日凡内外臣庻得於見聞者莫不贊歎以為皇上孜孜
[007-50a]
圖治有憂勤惕厲之心有警戒相成之助太平之治計
日可待爰自今春以來出朝間有晏時然亦尋復如舊
近三月間往往於卯末方出臨朝鐘鼓之聲一聞於外
莫不驚訝以為皇上勤政漸不及前誠恐由是而傳之
逺方播之夷狄其為聖政之累誠非細故臣謹按宋儒
朱熹解詩之雞鳴篇有曰古之賢妃御於君所至於将
旦之時必告君曰雞既鳴矣㑹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
君早起而視朝也盖其夙興之時心常恐晚故聞其似
[007-50b]
者而以為真非其心警畏不留於逸欲何以能此又嘗
伏觀宣廟御製五倫書勤政篇有曰永樂四年正月太
宗皇帝御右順門晚朝諭六部尚書及近臣曰朕毎旦
四鼓遂興衣冠静坐是時神清氣爽則思四方之事緩
急之宜必得其當然後出付有司行之朝退未嘗輒入
宫中閱取四方奏牘一一省覽其有邉報及水旱等事
即付所司施行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㬰怠
惰一怠惰則百度弛矣臣等謹錄如前而又竊有見焉
[007-51a]
夫自唐虞三代歴漢唐宋至於今日率以昧爽為視朝
之期昧爽者欲明未明之時也是時夜氣既定旦氣方
清物欲未雜於前心地虛明於内於是臨臣下决機務
則是非易見聽斷不惑昔人所謂一日之計在於寅誠
非虛語也伏願皇上諷詠先賢解詩之言佩服聖祖諭
臣之語毎日常朝率以昧爽為期則政務不至廢弛臣
下知所遵守解民庶驚訝之心息逺近傳播之議其於
聖德所補非小而太平之治亦於是乎基焉臣等干冒
[007-51b]
天威不勝戰慄之至謹具奏聞
  乞免撰玉樞北斗二經序文奏
本月十四日内臣傳㫖令臣等譔玉樞北斗等經序文
臣等未解其義不敢下筆切觀二經所載其中有家有
北斗經及即誦此經之語是時經未成編而預言及經
經安在哉自古聖賢經典無此例也玉樞經首述普化
天尊在玉清天與諸天帝君㑹言之時誰見而下來傳
述之耶北斗經云北辰垂象而衆星拱之夫天無星處
[007-52a]
為辰豈有老子而不識北斗不是北辰耶其中又有
云道言者人便㑹言説道是義理之名如何㑹言說此
等處皆不成文理决非天尊老君所作無疑必是巫覡
小人假此以惑世誘民為衣食之計耳一向行於市井
閭閻間未曽上達以故因循襲用未革聖明在上闡明
正道如此邪妄在所禁絶使天下後世曉然知大中至
正之所在若又御製序文冠其編首行之天下後世其
為聖治之累大矣伏覩太宗皇帝實錄永樂二年有道
[007-52b]
士獻道經者太宗曰朕所用治天下者五經耳道經何
用斥去之既而諭侍臣曰上好正道則下不為邪人主
好尚稍不謹懐僥倖之心者恣縱妄誕以從所好苟墮
其計将来流無窮之害聖祖明斷載在信史将以為天
下萬世法况今日皇上踐皇祖之位而承其宗祀者哉
竊料當時所進之書必是老子荘列之類又不然則亦
大洞度人等經比也其言雖不合聖賢大道其千百言
中豈無一二言可取太宗尤且斥之不用若此二經類
[007-53a]
皆卑下之見鄙淺之辭不過幸人疾厄啓其錢財教人
醮祭因而求索此正古人所謂左道惑衆之事幸而上
聞聖朝以寛大為治不即誅燬幸矣豈可又以宸章天
語而表章之哉臣等職沗輔導苟有所見不敢不言干
冒天威不勝恐懼之至
  乞嚴禁自宫人犯奏
先該禮部題稱𢎞治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有私自净身
人康某等約有一千餘人各持木棍甎石自長安左門
[007-53b]
直至本部後門擁塞街道将尚書耿裕等四面邀截韙
打已䝉聖㫖著錦衣衛将為首的拿送本衛好生打著
問今錦衣衛官已拘将某等在官供認明白請㫖發落
臣等竊惟自古帝王為治必防㣲杜漸恐生禍階今淨
身人敢於宫闕之前聚衆至干各持木石趕打執政大
臣兹豈小變哉考之史冊自古所未有也惟北魏時羽
林軍士以征西将軍張彞子仲瑀建言抑武人害彞父
子魏朝姑息不窮治其罪其臣高歡素有異志因此知
[007-54a]
其紀綱不振歸而起兵天下因之大亂設使魏之君臣
稍有知識痛懲其人則紀綱立矣奸雄自然帖服豈至
倡一時之亂貽萬世之笑哉且今千人之中舉皆畿甸
之産又聞不止此也此外尚有數千百人村落之間無
處無有若今将用此一起人則彼同類之已浄身者接
迹而来趨未浄者聞風而倣傚八郡之中其民幾何非
徒不得其一身之用幷與其子孫皆不得其用矣是豈
太宗皇帝起山西無田之民發天下為事之吏填實京
[007-54b]
畿以壯固根本之意哉今一人入内府一家免差役而
又推及其親鄰自此以後京民免役者日多應役者日
少若不痛為禁止日積日多賦役積壓平民何以克堪
且自漢罷肉刑之後朝廷官府不用宫刑而閭里街市
之間乃擅自行用自戕其身體自絶其種類而在天日
之下照臨所及之地夫豈美事哉夫人生有血肉之軀
有骨肉之親孰不欲保其身孰不欲延其類此輩生太
平之時無夭閼之患而甘為此者彼但見今内諸司侍
[007-55a]
從之臣為朝廷所任意欲倣傚彼殊不思受異數者固
多而淹常調者亦不少况其人遭家不造不幸為人所
詿誤緣事所係累受朝廷罔極之恩死中得生以有今
日是以鞠躬盡瘁一心王室以報冄生之恩且皆以童
稚之年進入掖庭不與外人交接心純而志篤間有一
二年稍長者或出於隠宫或不得已顛撲傷損所至非
有所覬望而然也非若此輩處心積慮要叨富貴然國
家錢糧有限職任有數豈能一一皆如所願一旦所願
[007-55b]
不遂安知其不悔前失而肆無忌憚哉夫五刑之中宫
刑最重大辟雖曰身首異處然止於一身一時而宫刑
則上閼先傳下絶後繼非止一人一世而已也伏覩皇
明祖訓有曰以後子孫做皇帝時止守律與大誥並不
許用黥刺腓劓閹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
羣臣即時劾奏将犯人凌遲全家處死聖祖之訓雖以
天子受天之命人臣禀君之命亦不許用此不仁之刑
而彼小人處閭里之中為國臣民者以刀鋸而戕朝廷
[007-56a]
之生靈為人子孫者用非法而戕父母之遺體果何心
哉伏望皇上體天地好生之徳憐小民蚩蠢之愚遵太
祖非法用刑之戒廣太宗填實京畿之政不追咎其既
往惟限制其将来嚴為禁制自今有自宫其子弟罪其
父母及其戸首全家戍邉隣保知情重加罰贖其用力
下手之人許諸人首告得實者給賞以死罪人梟首示
衆被害之人果年十五以下無知識者量留備用十五
以上分送藩府如有不服使令私自逃回者罪坐引誘
[007-56b]
窩藏之人經過地方官司仍行各處廵檢司嚴加盤詰
有捉獲者考滿得與軍囚一例陞用臣叨以凡庸為朝
廷所任用係國家大計不敢緘黙為此不恤後患謹具
題知伏乞聖恩保䕶使臣等不受張彝之禍不勝大幸
  乞免李興死彭程戍邉奉
十二日欽䝉命太監某等與臣等商議李興彭程之罪
備聞皇上所以審處二人之罪委曲詳盡超出衆議之
表綸音一出凡在見聞莫不驚竦畏服臣等尤切恐懼
[007-57a]
切惟本朝開國至今百餘年矣承平日久上下因循非
但有司政務日弛而祖宗法度亦多廢棄且如憲綱一
書專為御史而設今之為御史者非但不行其事且又
不㸔其書一為是官輒以扶持衙門為言稍有循理守
法者衆共非之謂不稱職習久成俗以為當然其來也
逺矣今一旦忽然寘之於死謫之以戍知道理者固謂
朝廷設立御史巡按一方使彼振肅綱紀以安黎庶犯
罪自有定律用刑自有常法因公而死一二人可也今
[007-57b]
乃打死至十有三命誅一懲百亦不為過又春秋之義
為尊者諱愚頑小民不識忌諱尚有不恕彼以進士發
身為風憲官疏陳時政乃因先朝末流之弊明白指言
罪不容誅矣謫之充軍已為輕典然天下之大人民之
衆不能人人而曉諭之固有不盡知其詳者矣彼但見
自來御史陳言切諫嚴刑懲惡以為當然又見法司所
擬多官㑹議罪皆不至死必謂朝廷不欲御史盡職不
欲御史言事傳之天下所損非小然此猶一時之事爾
[007-58a]
若夫書之史冊乃千萬年之事臣竊觀自古作史者寓
褒貶於一字之間凡書臣下有罪當死者則曰誅無罪
不當死者則曰殺臣下有罪貶謫者不書其官無罪者
則書其官盖作史者考核其人情罪而為之書法今法
司定其罪如此多官㑹議又如此衆人議論又如此安
知其後世秉史筆者不據事而直書以殺哉切惟自古
帝王有所行遣不徒快一時之意而必為後世之慮不
徒懲一夫之惡而必示萬人之戒發雄斷於委靡不振
[007-58b]
之餘施仁恩於垂亡無救之地此所以能鼓動一世之
人心以成不世之盛治而傳萬世之美名者也臣願皇
上待法司具本復奏之日批出著都察院堂上官率領
十三道御史押李興於奉天門下聽宣諭時遣司禮監
太監傳㫖宣諭備述二人所以得罪之由朝廷所以罪
之之故因而屈法申恩如臣等初議免李興死發極邉
地而永逺不許所在有司故縱彭程或降雜職充吏或
除名為民仍勑吏部及都察院今後闕/
[007-59a]
 
 
 
 
 
  奏再乞免李興死彭程充軍
闕/日欽奉命太監與臣等議必欲寘李興於死彭程充
軍臣等待罪内閣凡遇事之有闗於國家大體者不敢
[007-59b]
不言况此事非但於國體有損而於聖徳亦有累焉臣
等不言則臣等之罪大矣仰惟皇上禀天縱非常之資
當春秋鼎盛之時積功累仁以立萬世之基正在此時
然臨御五六年誠敬未格於天心屢有灾異徳化未孚
於天下尚未安全一旦忽有誅逐言官之命傳之天下
非美事也書之史冊非嘉徳也臣等於此若不極言異
時聖徳益崇闕/   見事多忽然感悟追咎臣等不
言則雖闕/    臣等皆起自小官而為先帝所
[007-60a]
擢用以致顯榮受恩深死無以報若彭程之詆毁果出
其本心臣等與之不共戴天之仇臣等於李興固無私
徇亦非有陰私隱惡而畏其黨類攻發若李興之獄果
出於被害者眷屬之訴寃而不出於告訐則二人之罪
皇上雖欲赦之臣等固以執法死不奉詔矣尚肯申救
之哉臣等所以切切為之言者據理之正合衆之情守
祖宗之法保宗社之福焉耳臣等死罪死罪謹具題知
 
[007-60b]
 
 
 
 
 
 
 
 重編瓊臺藁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