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64 榮進集-明-吳伯宗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榮進集巻一
            明 吳伯宗 撰
 鄉試三塲
  大學曰國治而后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
  下平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又曰
  修其身而天下平天下平一也所以致天下平有
  四者之不同何歟
[001-1b]
大學言國治而后天下平者循其序而言也孟子言修
身而天下平者推其本而言也曰親其親長其長而天
下平者即修身國治之事中庸之言篤恭而天下平者
則聖人至德淵微之應中庸之極功也何以言之天下
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故古之欲明明
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
家者先修其身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所施
之序不能無先後焉故循其序而言則自身而家而國
[001-2a]
而後及於天下大學之言國治而後天下平是也二書
之言各有攸當不可以二觀之矣况大學既厯言身修
家齊國治而下文又總結之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為本則本曷嘗不本於修身也哉若夫孟子
言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者盖親長在人為甚邇親
之長之為甚易而道初不外是也身之所以修者此也
家之所以齊者此也國之所以治者亦此也故在已而
能親其親長其長則身修矣一家而能親其親長其長
[001-2b]
則家齊矣一國而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則國治矣推而
達之則天下莫不皆然是則親親長長即修身國治之
事而非修身國治之外别有所謂親親長長也此其為
意亦不異矣至若中庸言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者盖自
學者為已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聖人不顯之
盛所謂君子者指聖人而言也篤恭者聖人至德淵微
不顯之妙也聖人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
流是以綏之來動之和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人但
[001-3a]
見其恭已無為而天下自平矣此中庸之極功聖人之
能事豈初學之所能及哉雖然學者茍能從事於格物
致知之功誠意正心之學以修其身以齊其家則治國
平天下之道不外乎是矣雖聖人之篤恭亦何以異哉
是故大學一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之要而
中庸復以戒懼謹獨為下學立心之始孟子於盡心知
性之語亦拳拳焉是或一道也不然何以曰曽子傳之
子思子思傳之孟子
[001-3b]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
  後昆
大臣告君以明德而建中于天下惟内外盡交養之功
則可傳於後世矣盖明德固在于建中建中必由於禮
義禮義備而中道立則天下後世豈有不被其澤者哉
昔者成湯伐夏而歸仲虺作書以告焉謂王其勉明大
德立中道於天下而所以明德建中必有其要也外焉
以義制事則事得其宜内焉以禮制心則心得其正内
[001-4a]
外合德而中道立則非特可以建中於民而傳諸後世
亦綽綽乎有餘裕矣人君為天下萬世之主而化今傳
後之道孰有要於此哉仲虺厯舉以告成湯而特稱王
以啓其聽其忠愛之意至矣甚矣人君之化今傳後必
在於明德建中必由於禮義也何則人君以一人之身
居萬民之上天下於此而取則焉萬世於此而仰賴焉
有如已德之不明中道之不立則無以為法於天下矣
又何以為法於將來哉此化今傳後必在於明德建中
[001-4b]
也雖然德之所貴者中而中非一定之可名者茍徒知
明德建中而不知以禮義為務則外而應事内而存心
皆不得其正矣中何自而立德何自而明乎此明德建
中之所以必由於禮義也然則中者明德之凖的禮義
者建中之妙用而天下後世咸被其澤者其明徳建中
之極致也歟仲虺以是告湯其深知此道矣且仲虺告
湯而特稱王以致告焉者所以聳動其聴也盖天下歸
往謂之王成湯居夫王之尊必當盡夫王之道而况初
[001-5a]
革夏之政治化維新之日近而天下之所瞻依逺而萬
代之所恃賴所以化今傳後豈有他道哉曰明德而已
矣建中而已矣德者人心同得之理也而鮮能明之中
者事理當然之極也而鮮能立之懋之云者勉勉而不
怠之謂也昭之謂者明明而不昧之謂也懋勉而無一
息之或間昭明而無一念之或昏則德之有諸已者信
乎其明且大矣既有以明諸已必有以及乎民是故不
偏不倚之謂中而建者立之之謂也植立於此而人自
[001-5b]
化表正於此而影自隨君之德既無不中則民之視效
而取法焉者亦無往而非中矣人君之明德建中如此
然其所以明德建中者豈在於他求哉義者心之裁制
以義制事則外之所應者無過不及而動無不中矣非
德之大用以行乎禮者理之節文以禮制心則内之所
存者不偏不倚而靜無不中矣非徳之全體以立乎
存乎中所以應乎外制其外所以養其中内外之合德
如此則豈特可為法於天下而已哉將見親賢樂利各
[001-6a]
得其所不獨當時之民蒙其休而後世之逺亦得以蒙
其澤矣禮樂刑政四達不悖不獨當世享其治而後代
之逺亦有以仰其盛矣垂之云乎敷遺而無疆之謂也
裕之云乎充足而有餘之謂也非明德建中之至安能
致是哉大抵德者人心同得之理而虛靈不昧之理者
也中者即其理之極而禮義者所以建此中者也德而
不中則德非其德矣中而不本於禮義則執一以為中
矣中也禮義也其實一也而人君之所以為法於天下
[001-6b]
後世者何莫由斯道哉抑嘗論之成湯以天錫智勇之
資加聖敬日躋之學其於明德建中之功禮義交修之
道盖已無不極其至矣仲虺猶拳拳以是為告者盖大
臣愛君之深忠君之至惟恐君心之自足而欲期望於
無窮也仲虺其賢矣乎豈特仲虺之告湯為然哉吾觀
中者聖聖相傳之心法也前乎堯舜禹之允執其中者
此也後乎武王之建其有極者亦此也前聖後聖其揆
一也此之謂歟
[001-7a]
 論
  禮以安上治民
嘗觀易之大象有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
志然後知禮之為用大矣夫自朝廷以至于天下不可
一日而無禮天敘天秩人之所共由也三綱五常萬古
之不易也聖人知其然是故因天地自然之理立為當
然之則本之以恭敬達之以威儀蒞之以端莊而正之以
名分大而朝聘會同小而冠婚鄉飲相見之有時射饗
[001-7b]
之有節宫室車輿之有其制衣服飲食之殊其分尊卑
上下秩然而不可踰等威品秩粲然而不可紊聖人豈
故為是之繁文哉誠以安上治民而已矣盖君上至尊
庶民至衆也尊者未易安而今也優游九重之中端拱
無為之化果何道而然哉由禮以安之也衆者未易治
而今也各親其親各長其長林林總總各得其所又果
何以哉由禮以治之也措天下於泰山之安躋黎庶於
雍熈之治禮之為用不其大矣乎嗟夫天高地下萬物
[001-8a]
散殊而禮制行矣聖人作禮豈私意作為於其間哉亦
順乎天理自然而已是故齊莊恭敬禮之本也制度品
節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而聖人其兼盡之矣
向使恭敬之不存威儀之不備臨蒞之不莊名分之不
正無尊卑隆殺無朝聘往來無鄉飲射饗宫室輿馬無
其制衣服飲食無其分君臣上下而無等威則天下蕩
然而無紀極矣上欲安得乎下欲治得乎是故禮達而
分定分定而後君臣上下各得其所禮之功用其大如
[001-8b]
此聖人之治天下舍禮其何以哉嗟夫始諸隠微具諸
日用本諸身而徵諸庶民建諸天地而不悖放諸四海
而無所不凖所守者至約而所施者至博其功用廣太
如此治天下何可一日而無禮哉記曰安上治民此之
謂也
 䇿
  問古之教者莫先於六藝而取人之法亦莫切於
  六藝故八嵗入小學則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
[001-9a]
  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而成周三嵗大比則大司
  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
  御書數斯其所以造文武之才而致治平之效者
  有由然矣自今觀之既曰八嵗入小學之事矣而
  内則謂十嵗學㓜儀十三學樂成童學射御二十
  而後學禮則禮又為大學之事何歟又且不及於
  書何歟抑五禮六藝五射五御六書九數之詳且
  明如是疑非小學之所能盡固當兼為大學之事
[001-9b]
  歟孔子之教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曰志道
  據德依仁而後游於藝又將為成德之事歟漢唐
  以來往往以訓詁為教以諸科取人其於六藝之
  學逺矣間或有書學筭學之目而于禮樂射御之
  學又置而不講何歟天祐斯文聖朝肇興治教之
  典於學校則以六藝為教於科目又以六藝為試
  士之規士生斯時何幸涵濡三代之教也然欲使
  士之游於學校者皆能究乎五禮六藝五射五御
[001-10a]
  六書九數之詳而宜於今日之實學其道安在三
  嵗大比必以六德六行為六藝之文將欲考其實
  其道何由諸君子講之有素矣其悉著于篇
嘗謂三代而上六藝之教行而下多文武之才三代而
下六藝之學廢而人才終愧於古此論治教者之所當
知也然教人之法在於酌古今之宜取士之法在於先
德行之本此又不可不知也嗟夫六藝之學其由來也
尚矣其廢也亦久矣寥寥千數百年為上者不知所以
[001-10b]
教為下者不知所以學於是六藝之文僅存於經耳洪
惟聖朝創業之初肇興治教之典立學校為育材之地
設科目為取士之方一是皆以六藝為務三代之隆復
見於今日豈非天運之一新乎執事發䇿秋闈下詢承
學講求六藝之道所以奉宣德意而究乎古今之宜也
愚雖不敏敢不悉以對夫古之教人亦多術矣取人之
途亦廣矣然其所以教之之具取之之方未有不由於
六藝者六藝者何曰禮也樂也射也御也書也數也六
[001-11a]
者皆日用之不可缺而至理之所寓焉者也唐虞以前
遐哉邈矣周監二代郁郁乎文考之於經若吉凶軍賔
嘉謂之五禮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謂之六樂
剡注參連白矢井儀襄尺謂之五射鳴和鸞逐水曲舞
交衢過君表逐禽左謂之五御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
注諧聲謂之六書方田粟布衰分少廣均輸商功盈朒
方程勾股謂之九數六者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學者
也是故人生八嵗則自天子之胄子衆子以至公卿大
[001-11b]
夫元士之適子與凢民俊秀皆入小學而教之洒掃應
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則既有以習其文矣
及夫十嵗學㓜儀十三學樂成童學射御二十而後學
禮則又有以履其事也習其文於小學之初履其事於
大學之日非教人之莫先於六藝乎其取人之法三嵗
大比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德智
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
射御書數斯豈非取人之莫切于六藝者乎夫其教人
[001-12a]
之具如此取人之法又如此是以當是之時成人有德
小子有造而人才之盛為何如也是故以言乎禮則自
洒掃應對以至冠婚喪祭莫不井乎其有條秩乎其有
序矣以言乎樂則聲音足以養其耳采色足以養其目
歌詠足以養其性情舞蹈足以養其血脉矣以言乎射
則内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反已之道無愧也以
言乎御則不失其馳舍矢如破而詭遇之行無有也至
於書數莫不各盡其道則人才之盛信乎其不可及矣
[001-12b]
人才盛於下治效著於上其致雍熈太和之盛豈非有
由然哉厥後孔子之教門弟子有曰興於詩立於禮成
於樂者則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淺深而非小學之傳
授兼備也由小學而至於大學由大學而至於成德何
莫不由其六藝哉三代而降漢唐迭興非不表章六經
也非不尊師重傅也非不大召明儒而増廣生員也然
而遭秦變古之後所習者訓詁而已矣六藝之學置而
不講無有能作而興之者故嘗觀之漢之取人有賢良
[001-13a]
方正直言極諌孝弟力田等科可謂善教而六藝之學
固未講也唐之取人有明經有進士有制舉有吏學有
律學有書學有筭學可謂詳矣而六藝之事猶未備也
上之取人既不出於六藝則下之為學亦不出於六藝
矣是故下焉者狃於固陋漫不知六藝為何物上焉者
務於高逺又忽焉而不之講此漢唐之所以為漢唐而
人才治效之不古若者良以此也薄漢唐而不居追三
代而比隆其在我朝今日乎欽惟聖天子以神武定天
[001-13b]
下以文德綏太平當海宇混一之初肇興治教之典於
學校以六藝為教於科目以六藝為試士之規舉百代
之曠典而聿興之可謂大有為之君矣士之生斯時涵
濡三代之教亦何其幸歟竊嘗論之天下之事有古有
今有本有文狃於今而戾於古不可也合於古而不宜
於今可乎有其本而無其文不可也習於文而不先於
本可乎方今治定制禮功成作樂聖主論思於上儒臣
講求於下編禮樂之成書立昌期之盛典則今日之禮
[001-14a]
樂固有叅酌古今矣御則觀其馳驟便捷射則觀其中
數多寡書則觀其筆畫端楷筭則觀其乗除明白是皆
稽乎古而不泥乎古用於今而實宜於今者也可謂酌
古今之宜矣學校之教人也先之以孝悌忠信禮義亷
耻而又繼之以講明經史焉科目之取人也先之以懐
才抱德文質得中而又試之以經義論策焉是今日教
人取士者亦非徒恃乎六藝之文而有以深探乎德行
之本也今日之法可謂盡善而盡美矣然則士之游於
[001-14b]
學校而究乎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之詳而宜
於今日之實其道豈不在於此乎三嵗大比而以六德
六行為六藝之本而欲考其實其道豈不由於此乎雖
然今日之法誠美矣善矣不可以有更矣惟當執此之
法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
地持久以要其成積習以待其熟無狃於近功無務於
速化優而游之厭而飫之則將見我朝之人才即唐虞
三代之人才而我朝之治效即唐虞三代之治效矣愚
[001-15a]
也何幸身親見之
 會試三塲文
 四書疑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嵗若禹臯陶則
  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夫禹臯陶湯於堯舜
  之道其所以見知聞知者可得而論歟孟子又言
  伊尹樂堯舜之道中庸言仲尼祖述堯舜夫伊尹
  之樂仲尼之祖述其與見知聞知者抑有同異歟
[001-15b]
  請究其說
嘗謂堯舜之道中而已矣見而知之者此道也聞而知
之者亦此道也樂之者此道也而述之者亦此道也道
豈二乎哉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嵗若禹臯
陶則見而知之同時而同道也若湯則聞而知之者時
不同而道同也盖當時堯授舜舜授禹三聖人相授而
守一道觀其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妙禹固受之而臯
陶之陳謨若允廸厥德身修思永之類異辭同㫖則臯
[001-16a]
陶之見知者可得而論矣成湯以義制事以禮制心而
建中于民又與精一執中之語吻合無間則湯之聞知
者又可得而論矣夫見知者本於同時而聞知者出於
異代此聞與見之所以分而道則同一中也又言伊尹
樂堯舜之道者本心之有德而窮達同一致也中庸言
祖述堯舜者道統之有在而先後同一符也夫伊尹處
於畎畝之中而心樂堯舜之道誦其詩讀其書寔其理
囂囂自得而卒能輔成商家之治以堯舜其君民則謂
[001-16b]
之樂堯舜之道信乎其樂之矣夫子有德無位而不得
行道於當時遂乃埀教後世删詩定書正禮樂序周易
修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則謂之祖述堯舜信乎其
祖述之矣觀夫伊尹之告君一則曰主善為師一則曰
恊于克一夫子之教門弟子一則曰克已復禮一則曰
依乎中庸其與堯舜之精一執中者寧有異乎然則伊
尹孔子之於堯舜迹雖不同而道無不同時雖有異而
道無有異又安有二哉合而觀之臯陶之為臣固不可
[001-17a]
與禹湯並稱而伊尹之任亦不可與孔子之集大成例
論然其初不異也故曰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經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
  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
  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
賢者勉於進德而有以著治效於邦家人君廣於用賢
斯有以成治效於天下盖家國天下有大小之不同而
[001-17b]
賢者之德亦有多寡之異人君之欲致治安得不廣用
賢之道乎昔者臯陶陳知人之謨于舜謂乎九德之中
有其三而能日宣之者則使之為大夫而夙夜浚明其
有家之事九德之中有其六而又能日嚴而祗敬之者
則使之為諸侯而亮采其有邦之政隨其德之高下而
稱其職之大小如此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則
九德之人咸事其事大而千人之俊小而百人之乂皆
在官使百僚皆相師法百工皆及時以趨事莫不順於
[001-18a]
為治而治功無不成矣然則量能而任官度德而定位
此所以下無遺才而上無廢事也歟云云以此其所謂
九德者非寛容而莊栗柔順而植立謹愿而恭恪有治
才而畏敬者乎又非馴擾而果毅勁直而温和簡異而
亷隅剛健而篤實強勇而好義者乎皆成德之自然非
以彼濟此之謂也夫九德在人豈能皆備哉有三德者
焉有六德者焉特在人君用之何如爾茍或賢而必求
其備則下無全才不究其寔則上多廢事如是而欲求
[001-18b]
治功之成其可得乎是故九德之中有其三可以為賢
矣然未止此也又能日日宣明而充廣之使其德之益
以著然後使之為大夫則必能夙夜匪懈而一家之事
其有不粲然而昭明者乎九德之中有其六又可為賢
矣然亦未止此也又能日日嚴畏而祗敬之使其德之
益以勉如是而使之為諸侯則必能修政立事而一國
之治其有不秩然而修舉者乎德有多寡而進修之實
同治有大小而明亮之效一謂之賢者勉於進德而著
[001-19a]
治效於家邦者如此夫進德者羣賢之事而用賢者人
君之道用賢之道何如必也翕合而受之敷布而用之
有一德之可稱者則受其一德焉有三德六德者則受
其三德六德焉位必稱其才爵必稱其徳固未嘗責其全
備而亦未嘗任乎匪人如是則賢者之德雖未必皆九
德之全而翕受敷施自有以備九德之用將見不獨寛
而栗者有其人柔而立者亦有其人矣不獨直而温者
稱其任而強而義者亦皆稱其任矣以天下之賢任天
[001-19b]
下之治下豈有遺才而上豈有廢事乎是故才德之出
乎千人者謂之俊才德之出乎百人者謂之乂今也明
明在朝穆穆布列矣百僚百工皆謂百官今也同寅恊
恭而藹然德義之相師趨事赴功而翕然事功之畢舉
矣賢才用於上治效成於下斯必然之理也是故時之
春也則布德施恵所以順木之辰而春之績成矣時之
夏也則勞民勸農所以順火之辰而夏之績成矣時之
秋冬則禁暴誅慢謹盖藏歛積聚所以順金水之辰而
[001-20a]
秋冬之績有不成者乎木火金水旺於四時而土寄旺
於四季木火金水既治則土在其中矣謂之人君廣於
用賢而成治效於天下者如此然則合三德六德以成
九德之名合一家一邦以成天下之治此賢者之有益
於天下國家而人君之為治所以必廣於用賢也歟由
今觀之臯陶陳謨以知人安民為一篇之綱領亦行有
九德而下知人之事也天序有典而下安民之事也知
人者安民之本非知人而能安民者未之有也然九德
[001-20b]
者觀人之法而翕受敷施一語實用人之要也臯陶之
陳謨何其深切而詳盡也哉考之當時命九官咨十二
牧莫不得人以為官使用賢之道可謂廣矣野無遺賢
萬邦咸寧治效之成可謂盛矣然則臯陶之所陳皆帝
舜之所已行而猶丁寧若此者聖賢不自滿足之心也
治化在唐虞為盛其有以夫
 論
  射禮
[001-21a]
盖嘗考於古人之射禮矣可以明尊卑之分焉可以辨
貴賤之等焉可以通上下之情焉可以識賢否之辨焉
可以觀德行之備焉可以觀威儀之節焉可以觀揖遜
之容焉可以見巧力之盡焉可以見法制之詳焉可以
審武備之修焉有此十義者此射禮之至也天子供虎
侯熊侯豹侯諸侯供熊侯豹侯卿大夫供麋侯士布侯
此之謂尊卑之分天子之樂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
為節卿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此之謂貴賤
[001-21b]
之等天子諸侯射則先行燕禮卿大夫士射則先行鄉
飲酒禮此之謂上下之情容體比於禮節奏比於樂而
中多者得與於祭容體不比於禮節奏不比於樂而中
少者不得與於祭數與於祭而有賞數不與於祭而有
罰此之謂賢否之辨内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
然後可以言中此之謂德行之備既張我弓既挾我矢
周旋中規折旋中矩耦進拾發雍容不迫此之謂威儀
之節三揖而至階三讓而後升射畢揖降衆耦皆降勝
[001-22a]
者揖而不勝者亦不驕不勝者取觶立飲而不怨此之
謂揖讓之容矢之發也剡剡焉而去曰剡注前後相續
三矢叠中曰叅連射之貫革鏃見于外曰白矢四矢俱
發狀如井字曰井儀臣與君射退立一尺曰襄尺此之
謂巧力之盡畫布曰征棲皮曰鵠凡侯之制廣與崇方
三分其廣而鵠居一焉凡弓矢之制強弱必均設乏設
中靡不具備司射司馬各有其人此之謂法制之詳自
天子至於庶人莫不習射警戒之志常存于中宴安之
[001-22b]
情不留於念此之謂武備之修嗟夫射居六藝之一其
為禮也備矣其取義也宏矣聖人制禮豈故為是之䌓
文哉其要在觀人之德行而已是故古之人始生則以
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所以示男子之所有事也八嵗
入小學教之以六藝之文十有五嵗入大學又教之以
六藝之理皆由此其選也經曰侯以明之傳曰射以觀
德其此之謂歟
 策
[001-23a]
  問古昔帝王繼天出治立經陳紀為天下後世慮
  至深且逺也唐虞之府事成周之典法其來尚矣
  自是以下蕭何定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叔孫通立禮儀而論者謂漢大綱正唐魏徵定新
  禮祖孝孫奏雅樂房𤣥齡修律令李衛公明兵法
  而論者謂唐萬目舉其果有合於先王之道乎聖
  上奉天承運混一天下干戈載戢紀綱既正然猶
  日與二三大臣講求政理詔興科第博采羣言誠
[001-23b]
  二帝三皇之盛心也今春闈較藝請以立經定紀
  之事相與講明之夫禮樂治之本也其創制可得
  而聞乎政令治之具也其立法可得而論乎學校
  所以正俗也家塾黨庠術序國學何以臻其效乎
  農桑所以養民也限田均田口分世業何以定其
  制乎設官所以蒞政也任法之與任人孰為經國
  之逺謀乎取士所以任官也選舉之於資格孰為
  銓曹之要法乎鹽鐵國之大利也何以除奸而去
[001-24a]
  弊乎漕運國之大計也何以足國而裕民乎國家
  惟求實效不尚虛文幸稽諸往古驗之當今使言
  之必可見於行而行之可為天下後世法其悉心
  以對毋有所隠
嘗謂有致治之道有為治之法道者厯萬世而無弊法
者與道而兩宜道固不外乎法之中而法亦未嘗不囿
於道之内洪惟皇朝創業之艱盛心圗治惟求實效不
尚虛文執事發策春闈下詢承學講求立經陳紀之事
[001-24b]
甚盛舉也夫既以實效求豈敢以虛文應謹稽諸往古
揆之當今以對竊惟執事之問為綱者一為目者八何
謂綱曰道是也何謂目曰禮樂政令學校農桑設官取
士鹽鐵漕運是也綱舉目張道全德備而治天下之術
無踰此也何者道之大原出於天而聖人修之以為法
於天下若禮樂刑政綱紀法度無往而非道之所在也
所謂歛之不盈方寸散之彌滿六合所謂天地之常經
古今之通義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
[001-25a]
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帝王之繼天出治所以為天地
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何莫由斯道哉故嘗
考之六府三事載之虞書六典八法具於周禮此唐虞
成周之所以立經陳紀也然有都俞吁咈之氣象而後
有修和序歌之成功有闗雎麟趾之意而後可以行周
官之法度是豈非堯舜文武之道乎六君之道一也知
堯舜之道則知湯武之道矣漢高祖之有天下也時則
有若蕭何韓信張蒼叔孫通之徒定其律令定其軍法
[001-25b]
定其章程制其禮儀而漢之所以為治者靡不具矣唐
太宗之有天下也則有魏徵定新禮祖孝孫奏雅樂房
元齡修律令李衛公明兵法而唐之所以為治者靡有
遺矣是雖未必合乎先王之道亦未嘗不本於先王之
道也先儒謂漢大綱正唐萬目舉者盖以漢之規模宏
逺而唐之法令詳密爾然漢承秦後而雜采秦儀唐承
隋後而多仍隋制則其道豈能如先王之純其法豈能
如先王之備哉欽惟聖上奉天承運混一區宇綱紀法
[001-26a]
度之施禮樂刑政之具固已井乎其有條秩乎其有序
矣猶日與二三大臣勵精圗治講求政理而又詔興科
第博采羣言二帝三王之盛無以加此豈漢唐之可擬
倫也哉夫天下之事有古有今立經陳紀不在它求在
叅酌乎古今而已古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三千三百
之儀五聲八音之節一皆本之人心合乎人聲是故可
以事神人可以通上下誠出治之本也後世經禮殘缺
樂書不存而古之禮樂難以盡考矣今欲制禮作樂則
[001-26b]
必稽之三禮之文考之三雅之音叅酌而行之依倣而
用之使合於古而宜於今用於今而不悖於古而又本
之以敬恊之以律嚴尊卑上下之分審黄鍾聲氣之元
則禮雖非先王之有可以義起而今之樂豈不猶古之
樂乎古者政簡而不煩令嚴而不猛所以防民欲而齊
民心誠出治之具也比者有元之季法度廢弛綱紀不
振固宜濟之以嚴矣今欲立為經久之法則欲思乎洪
範八政之孰先文武弛張之何在因時制宜合乎中道
[001-27a]
則政令其有不修舉者乎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國有學人生八嵗則自天子之胄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小學而教之洒掃應對
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十有五嵗入大學則教之以
格物致知之功窮理正心之道此學校之所以興而風
俗之所以正也今欲臻其效必重教官之選嚴守令之
責崇禮讓之文行激勸之法使民知孝弟忠信禮義亷
耻則學校其有不興乎古者制民之産百畝之田一夫
[001-27b]
耕之足以無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足以無寒至漢唐
猶有均田限田口分世業之制是以民無甚富甚貧之
患此農桑之所以有成而民之所以得其養也今田不
可復井矣口分世業亦不必行矣莫若行限田之制以
止兼并重末作之令以禁游惰優畎畝之民以勸務本
則民皆得自食其力而不至甚富甚貧不均田之均田
矣其制豈不可定乎古者設官分職不惟其官惟其人
官有一定之法而任人之意為多所以為經國之逺謀
[001-28a]
也後世任法而不任人所謂疑諸心而信耳目疑耳目
而信簡書簡書愈明而官方愈亂矣今欲人法並任莫
若擇賢明之正官省閒慢之簿書夫官得其人則法無
不舉非其人則法廢矣此必然之理也簿書煩則吏得
以售其奸簿書省則官得以展其用是則人法兼任豈
不可以為經國之逺謀乎古者量能任官度德定位爵
無不稱其德才無不稱其位故小才雖累月不害為小
官賢才雖未久不害為輔相所以為銓曹之要法也後
[001-28b]
世循資之格不問賢愚不辨才否一以嵗月為斷則賢
者淹於下位而不才者得以倖進矣今朝廷清明一掃
前弊往往不次銓擢可謂得銓曹之要法矣若夫選舉
之際先德行而後文藝明黜陟而讓謬舉則何患取士
之不得其人乎至若鹽鐵之制雖起於漢然國之大利
不可廢也今鑄山煑海官自發賣固無奸弊之可言然
欲久而無弊必定其額以為經久之常規平其直以通
商賈之懋遷則奸弊何由而生乎漕運之法雖盛於唐
[001-29a]
然國之大計不可不講也今夏秋兩稅民自輸納可謂
利於國而便於民矣然竒零小户逺運為難莫若立為
定制俾糧多者運赴京城而糧少者就各府輸納則上
下便矣國豈有不足而民其有不裕者乎欽惟聖天子
以二帝三王之心為心以二帝三王之道為道立經陳
紀為天下後世慮至悉至是命大臣策是數者為問愚
敢不悉心以對苐愚於往古之事不能周知當今之務
不能盡達謹畧陳其梗概以復明問之萬一而已執事
[001-29b]
於篇終又策之曰使言之必可見於行而行之可為天
下後世法是盖深體聖上之意而為是言也然愚之所
陳者非特可見於行而亦當今之所已行者也其間行
之未竟守之未一則在聖君賢相舉而行之爾雖然為
治必有其要為治不知其要不可以為治所謂要者執
事之所謂實效是也實者何信而已矣孔子曰主忠信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中庸曰凢為天下國家
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曰誠也皆甚言為治
[001-30a]
之不可不實也然則欲行先王之道立綱陳紀以為天
下後世法其不在於實乎抑愚又有說焉立綱陳紀故
不外是數者而正人心厚風俗尤為平日所當先務者
也夫人心不正風俗不厚終不可以言治人心誠正風
俗誠厚則㢘讓之節興禮遜之俗行人人各親其親各
長其長強不凌弱衆不暴寡而天下自平矣將見二帝
三王之治復在於今日而漢唐有不足言矣愚也何幸
身親見之
[001-30b]
 御試策
臣謹對臣聞古先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敬天勤民為
務以明倫厚俗為急故汲汲於求賢者凡以為此也欽
惟陛下進臣等於廷策臣以古先帝王之務臣愚昧何
所通曉然叨奉大對敢不竭心盡知上答聖問之萬一
乎謹俯伏以對臣伏讀制策曰盖謂古先帝王之觀人
莫不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漢之賢良宋之制舉得人為
盛朕自臨御以來屢詔有司搜羅賢俊然而傑特猶若
[001-31a]
罕見故又詳延士大夫于廷而親策之足以庶幾於古
先帝王之盛節焉而臣有以見陛下求賢之切也臣聞
言者心之聲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即其言之得失而
心之邪正可見然言之匪難而行之惟難固有能言而
行不逮者矣是以古先帝王之觀人必敷奏以言而觀
其蘊明試以功而考其成然後有以得夫賢才之實焉
三代而後若漢若宋其取人之法有賢良制舉是有得
於奏言試功之遺意故在漢之時若董仲舒天人三策
[001-31b]
蔚為醇儒而宋之諸儒彷彿三代尤為得人之盛良以
此也欽惟陛下以神武定區宇以文德綏太平屢降德
音廣求賢俊而又設科目為取士之方詳延草茅之士
親策於廷陛下求賢之心可謂切矣將見必有傑特之
士出而為邦家之用而臣則不足以及此也伏讀制策
曰厯代之親策往往以敬天勤民為務古先帝王之敬
天勤民者其孰可為法歟所謂敬天者果惟於圜丘祭
祀之際致其精一者為敬天歟抑它有其道歟所謂勤
[001-32a]
民者宜必如自朝至于日昃不遑暇食者矣其所以不
遑暇食者果何為耶豈勤於庶事之任耶臣有以見陛
下深知為君之道而後有此言也臣聞帝者莫盛於堯
舜王者莫盛於禹湯文武稽之於經若堯之欽明文思
舜之温恭允塞兢兢業業而戒飭於時幾同寅協恭而
懋勉於政事此唐堯虞舜之敬天勤民者也陛下能法
堯舜則陛下即堯舜矣敬德以先天下祗肅以顧諟天
之明命克勤克儉而盡力乎溝洫昧爽丕顯而子恵乎
[001-32b]
困窮此夏禹商湯之敬天勤民者也陛下能法禹湯則
陛下即禹湯矣小心翼翼而視民如傷敬事上帝而作
民父母此文武之敬天勤民者也陛下能法文武則陛
下即文武矣夫古先帝王之可為法者孰有過於堯舜
禹湯文武者乎臣聞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而牧之君
所以代天理民者也古之帝王審知乎此故位曰天位
職曰天職禄曰天禄民曰天民無一事不本於天亦無
一事不存乎敬敦典庸禮君之所以為教也而必推之
[001-33a]
天序天秩焉是敬天之心見於施教者然也命德討罪
君之所以為政也而必歸之於天命天討焉是敬天之
心形於施政者然也一動一静常若有天在前一語一
黙常若有天在中以至天工之不敢廢天職之不敢曠
何往而非敬天之事哉若夫圜丘郊祀之際以致其精
一是特敬天之一事固不專在於是也制策謂抑它有
其道可謂深達敬天之道矣非陛下敬天之至何以及
此臣聞民本有飢食渴飲之欲不能以自治必賴君有
[001-33b]
以養之有秉彞好德之性不能以自遂必賴君有以教
之君人者兼君師之任者也是以古之帝王審知乎此
既為之制其田里教之樹畜使有以安其生而設為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民有以遂其性如文王之
自朝至於日昃不遑暇食者凡以此而已故曰即康功
田功康功者安民之功而田功者養民之功也又曰懐
保小民曰恵鮮鰥寡盖欲使天下之民無一不得其安
無一不得其養而後已也聖人之道一也觀文王不遑
[001-34a]
暇食如此則堯舜禹湯周武之心從可知矣臣聞人主
能以一心總天下之萬機不能以一身兼天下之衆職
古帝王之勤民者非事事而親之要在責成臣下而已
故曰勞於求才逸於任賢此之謂也欽惟陛下奉天承
運撫臨億兆嚴恭寅畏無頃刻不在於天宵衣旰食無
頃刻不在於民孜孜勉勉勵精圗治之心即堯舜禹湯
文武之心也而制策猶以古先帝王之孰為可法為問
臣有以知陛下不自滿足之心也臣願陛下常存此心
[001-34b]
而不已焉則唐虞三代之盛豈能及哉臣伏讀制策曰
自昔而觀宜莫急於明倫厚俗倫何由而可明俗何由
而可厚耶三代而下惟東漢之士俗趙宋之倫理差少
疵議果何道致然歟盖必有可言者矣宜著于篇毋泛
毋畧臣聞自昔帝王之為治莫急於明人倫厚風俗而
人倫之所明風俗之所厚者皆由於崇學校以興教化
而已盖教化行而人心正則倫理明而風俗厚此必然
之理也唐虞三代無以議為矣若東漢之士俗趙宋之
[001-35a]
倫理卓然于三代之後豈無其道而致然哉臣聞漢光
武初定天下首訪求山林遺逸之士明帝尊師重傅臨
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受學是以養成一代人心風俗
皆知崇尚節義耻於奔競此漢之士俗所以為美者以
有其教化也臣聞宋太祖即位之後偃息兵革崇尚文
治雖疆宇之廣不及漢唐而教化之美幾及三代當時
人君無不學而所用無非儒是以天下翕然以道學為
事又有濂洛諸儒出而接夫道統之傳以為學者之宗
[001-35b]
斯宋之倫理所以為美者亦以其有教化也方今上自
皇都下逮府州若縣亦既莫不有學而陛下又躬行於
上日召儒臣講求治道固已論之精而行之當矣制策
稱以倫何由而可明俗何由而可厚為問臣以謂明倫
厚俗惟在於崇學校以興教化也臣願陛下益重教官
之選嚴守令之責使居學校者果能如胡安定之教於
蘇湖居府縣者果能為文翁之化於蜀郡則人倫不患
其不明士俗不患其不厚而唐虞三代之治無以異矣
[001-36a]
又豈漢宋之可擬倫也哉臣愚不足以奉大對謹竭其
一得之愚惟陛下裁擇臣謹對
 
 
 
 
 
 
[001-36b]
 
 
 
 
 
 
 
 榮進集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