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316 東澗集-宋-許應龍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澗集卷七      宋 許應龍 撰
  劄子
   論君德人心劄子
臣聞國於天地必有與立一曰君德二曰人心夫天下
至大也王業至重也所頼憑藉而扶持者固亦多術矣
而臣獨以君德人心為先者蓋君德厚薄乃安危之兆
人心向背實理亂之基君德茍正則朝廷清明治功振
[007-1b]
起於寛厚宏博之中而隱然有不可犯之勢人心茍固
則尊君親上如手足之捍頭目雖危疑緩急之秋亦無
解散動摇之患故先聖人不慮國勢之不强惟慮已德
之不修不慮外侮之難禦惟慮人心之未附蓋敵國外
患何世無之雖虞朝之盛猶有弗率之苗民周治之隆
猶有不服之崇國然舜文之心曷嘗以是為患哉文德
之敷民心之洽既足以致風動之休則蠢兹有苗何慮
其不格敬止之德懷保之恩足以格子來之衆則崇墉
[007-2a]
言言亦因壘而自降矣漢唐之君雖非帝王比然漢能
以公恕統天下而四百年之間舉無二志唐以仁厚結
人心雖屢更變故皆不旋踵而定是知君德人心乃國
家之元氣而長治乆安未有不本諸此請復以國朝之
事明之恭惟藝祖立極聖聖相承講學行仁求賢納諫
下情通而無壅蔽之患公論伸而絶好惡之偏其正君
德有如此者戒藩侯以撫養厭將臣之殺降緩故縱之
誅重誤入之辟蠲河北之鹽寛陜西之稅其結民心有
[007-2b]
如此者是以朝廷尊安基業鞏固雖澶淵西夏之驚智
高果莊之黠皆隨起隨仆卒晏然而無患是果何以得
此哉以兵而言則無大兵威以操制生人之命以刑而
言則無深責重罰以禁遏姦宄之心疑若委靡而不振
矣而二百年之間主威國勢隱如雷霆固若磐石亦惟
君德明於上人心固於下足以消姦邪之萌而杜禍亂
之原也陛下纂承丕緒尊奉慈極親近儒生開廣言路
聽斷訪問未嘗少懈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皆所以正君
[007-3a]
德也大風之變首議蠲免洪水之灾加倍賑恤旌廉抑
貪敷宣德意赦過宥罪務行寛大皆所以結人心也是
以天地和應雨暘時若年穀順成民生豐裕將以建大
政而興太平而疆場之防猶關宸慮然大明當天魑魅
自伏今聖德昭明賢才萃聚豈無運籌帷幄以决勝千
里之外者乎人心愛戴中外和協豈無賢於長城者為
吾之捍禦乎昔裴度言於憲宗之朝謂淮西盪定河北
底寧豈朝廷之力能制其命直以區處得宜能服其心
[007-3b]
耳今日之事茍區處得宜隨機而應變强本而弱支則
進退伸縮無不如意尚何外患之足慮哉雖然君德人
心固所以固國之本而君德之修又所以固人心之本
然人心不難固而君德為易虧茍德修於上有加而無
己則民戴於下無時而或釋臣願陛下法乾之健體恒
之乆不以躬行為己至而或怠於力行不以日新為己
盛而益期於又新則澤流而益深仁增而益高民之戴
德永永無窮將使外薄四海無思不服國勢增安猶太
[007-4a]
山而四維之矣臣不勝拳拳取進止
   論當然之理劄子
臣聞天下有當然之理不可有所激尤不可有所狗激
則矯枉以過正故不合乎中狥則迎合以茍容又豈復
有至當之論哉古之君子平心以應物毋固毋我惟視
夫理之如何耳其行已則中不倚而和不流其待人則
上不諂而下不凟論事則明辨是非而不立異以求勝
事上則將順正救不以訐而為直外不為人之所忌中
[007-4b]
不失吾之所守安見其所謂激而又孰得以議其狥乎
此乃時中之道士大夫之所當尚也奈何人無定守視
時變遷見夫激之可以立名也則假公以濟私惡常而
好異互相矛盾不問是非若是者固不能以成事而祇
見其多事又見夫狥之可以媒進也則揣摩而求合阿
附以取容同聲相應無復可否若是者雖不至於生事
而必至於誤事握風俗之樞者將欲約其偏而歸之中
可不示之以好惡而使之知所趨避哉仰惟陛下以中
[007-5a]
正履位以道德同俗建用皇極以革偏陂之私並用才
德以示翕受之公保合太和以杜分朋植黨之漸既不
使之過於激復不使之流於狥可為得大中之道而明
善俗之方矣然士大夫之心既不至於激則必至於和
賢和於朝固帝治之盛然和而不同斯謂之君子焉一
或茍同則其弊復流於狥是又不可不察也利害可言
也復恐時好之不合姦弊當革也復患吏强而難制難
從之請恐有所拂而曲從之不可行之事或有所迫而
[007-5b]
强行之薦舉則多狥於私屬予决則或持於兩可若是
之類皆未免有所狥也轉而移之誠不容緩今陛下不
倦於聽納大臣方切於延訪以公滅私屢形於戒飭用
例破法累見於申明固未嘗不欲聞正論而明公道也
然作之而未應倡之而未隨者何耶昔人有言曰人臣
事君之常情不從其令而從其意臣願陛下益開衆正
杜絶羣枉奬端方之士振委靡之習使天下昭然知上
意之所向則觀感之下孰不精白一心以承休德在位
[007-6a]
正直之風當不愧於羔羊矣狂瞽之言冒犯天威惟陛
下赦其愚取進止
   論終始如一劄子
臣聞人主有善始之意固天下之所深喜亦天下之所
深望也夫飛龍在天萬物咸覩意諭色授而六服震動
言傳號渙而萬里奔走茍意向之或偏舉措之不審則
治忽之機實肇于此今也講學以進德求賢以輔治開
言路以通下情此帝王盛德之事而皆舉行於臨政願
[007-6b]
治之初是其初意之善固足以聳動觀聽天下安得不
以為喜然是意也易長亦易消易勤亦易怠必守之以
堅行之以力則日就月將以極其緝熙之功言聽諫從
以盡其施行之實求之必用用之必信而使賢者能者
無不盡其才之嘆此豈非天下之所深望哉茍能為其
所喜而復滿其所望則唐虞三代之盛有不難致者矣
恭惟陛下以神聖之資紹延洪之業體元居正勵精思
治謂多聞乃可以建事也則銳情經術增置講官謂帝
[007-7a]
王之德莫大于納諫也則下明詔以求直言命羣臣以
上封事謂邦基之立惟在于得賢也則播告中外各舉
才識凡此設施無非治道之大端則善始之意固已不
容言矣然臣惓惓之忠尤望堅守而不變焉蓋自昔人
主固有留意於經理者矣而為黄老養性之說或欲以
沮其勤不欲人主觀書又欲以售其術稍不加察則近
便嬖之時多親儒生之時少而好學之勤不能如其初
矣亦有銳意於求言者矣然逆耳之諫難受順㫖之言
[007-7b]
易從一或偏聽則剴切者謂之沽名忠直者疑其訕上
而悅諫之心必不能如其初矣亦有汲汲於求賢者矣
然君子鯁直而易疎小人柔順而易親親則莫見其非
疎則莫見其是故積年信任或一朝疑而棄之則好賢
之心復有始而無終矣凡若此者皆後世人主之通患
茍非天德清明純一不己未有不蹈其轍者陛下退朝
之暇猶勤觀覽切直之諫優加褒擢収召耆德之臣旌
表清廉之守此皆真心實德之所形見固非勉强而行
[007-8a]
者而臣猶以堅守為言豈為是過計哉蓋自强不息斯
可合乾德之大終始惟一乃可底日新之盛否則動摇
于浮言而遷易於邪佞此心轉移一息間耳而治勢安
危所關者大臣不復援引古昔請近述國朝之事以明
之昔元祐初選擇明儒勸講經幄廣開言路增置諫員
擢舊德於散地設十科以薦賢一時之治燦然更新疑
若可以無遺慮矣而當時之臣猶有隱憂焉劉摯則曰
已行之令持循無變則治道成王巖叟則曰惟當日篤
[007-8b]
此心不可少移初意以至日謹一日天下之事不足慮
程頥言之終則念始不可不勉傅堯俞又言之無非欲
其堅守不變以成其初政之美哲宗信用其言故元祐
之盛度越今昔異時此論一摇或以紹述之說進或以
調停之說進則事體非復前日矣然則進言於今日者
可不以是為戒哉雖然人主一心攻者甚衆少懈而受
其一則陷溺其中而不自覺太宗皇帝嘗曰人主當澹
然無欲使嗜好不形於外則邪佞無自而入此先正其
[007-9a]
心之意也此心一正則私欲不足以亂其真而外物不
足以更其所守以之講學則專而精以之聽言則公而
明以之任賢使能則無所處而不當書曰監于先王成
憲其永無愆惟陛下留神取進止
   論量能授官劄子
臣聞量能而授官此古者用人之術也夫人之才不能
皆全或純於道德或善於才幹優於理民者將畧未必
長精於心計者法律未必審校短量長惟器是適則事
[007-9b]
無不舉分職受任或乖其宜則績用不成故有虞之世
能敷敎者使作司徒能典禮者使作秩宗明五刑則命
之作士諧八音則命之典樂各專一能各守一職未嘗
迭遷而互用之故百工惟時庶績其凝而泰和之治亦
由此而致奈何後世用人不問德之所宜才之稱否既
使之治兵又使之理財方使之理財復使之典獄禮樂
之任付之若而人工技之司付之若而人以一人之身
而責之以百官之所為宜其人之難為也夫責之以所
[007-10a]
難為則人之能為者鮮遂相率而不為故典禮者雖未
知禮而不以為愧典獄者雖未知律而不以為慊其意
蓋曰百司庶府皆然也吾何以知為哉固有才稱其職
得以究其所長者至於遷擢或又移之他職矣所職之
事茍非其所素習則不得不委之吏故吏得以容其姦
而本末源流蠧弊根深蓋有不及察者流弊至此故居
官者皆不度其才之短長德之小大朝欲為此暮欲為
彼而有不安厥職之心然則為官擇人者其可無以處
[007-10b]
之乎昔司馬光屢言於祖宗之朝欲博選在位之士使
德行者掌敎化政術者為守長勇略者為將帥明法者
典刑明禮者典禮此正量能授官之意在今日所當講
明者而或者又曰雖量其能當乆其任善於其職者增
秩加賞而不徙其官茍數遷數易則心懷去就事復茍
且是固然耳然好進者常情之所不能免儻積歲不遷
將有十年不調之嗟從事獨賢之嘆怠惰之心必生廢
事之弊猶故是則乆任之說固未易以遽行也為今之
[007-11a]
䇿惟精於財計者必使之理財迨其遷也復以精於財
計者代之長於銓綜者必使之典銓迨其遷也復以長
於銓綜者代之至於典禮典兵莫不皆然雖不乆其任
而前後相繼者莫非其才之所長則亦何事之不舉何
職之不稱哉今日用人試金科者多處以刑法之官歴
邊事者率付以邊陲之寄此固因才授任之美意也尤
願陛下明詔大臣益廣此意精加采擇於百司庶府之
間莫不各隨其才而無强其所不能則人人各盡所長
[007-11b]
復循名責實考其幽明而黜陟之則庶官無曠當匹休
於前古矣取進止
   論薦舉劄子
臣聞薦舉而不拘其數此朝廷之美意也薦舉而或失
其實此士大夫之私心也因士大夫之私心而失朝廷
之美意豈可不思所以處之乎臣請先原其弊而後僣
陳所以變革之術夫一郡之吏察于太守一路之吏察
于諸司滿一期則有關陞之薦逾三考則有京削之薦
[007-12a]
歲有常員截然一定固不患其濫也至若政績則聽其
剡上初無定數豈故縱其猥濫而無紀極哉蓋以效績
顯著固未易得若拘以歲薦茍未有其人必以庸常之
流勉强充數其謹重之意蓋可見矣是以剡牘來上悉
從其請或與陞擢或令審察或付中書籍記使賢者知
所勸而不賢者亦知自勉進者以為榮而未進者亦有
所慕得人之效大率由此豈非朝廷之美意乎奈何人
情貪榮競欲速化不顧職事之修否而惟欲露章之薦
[007-12b]
引頭鑽肘刺不得不已以公道自任者旌别淑慝固不
肯曲狥其請而樂於周旋者見其既無定數求者必與
迨其甚也一章所薦或五六人或十數人載於邸報殆
無虛日合一歲而論不知其幾非親故之夤縁則勢要
之囑托非關陞之所不及則京削之所未徧譽過其情
則以鉛刀而為銛舉非其類則以薫蕕而同器此豈非
士大夫之私心乎夫惟其出於私則賢否混淆真偽雜
揉形於薦牘者未可盡信不免視為具文而一切不復
[007-13a]
用矣吁不意求才之美意而為士大夫之私心壞之也
雖然變而通之夫豈無術一曰定剡薦之數二曰嚴保
任之法昔皇祐初詔舉縣令而張易於逼替之際併薦
一十六人上謂輔臣曰所舉猥多豈無干請可令裁定
此定剡薦之數者也馮拯請司四品以上具表舉人若
效績著明當特酬賞不如所舉依法加罪此嚴保任之
法者也數既一定則不容妄舉以狥泛應之私法既加
嚴則誰敢失實以干謬舉之罰如此則公論大明羣賢
[007-13b]
並進得以隨才器而使之百工允釐庶績咸熙蓋有不
難致者抑又有當察者昔歐陽修有云善惡之人各以
類舉廉謹者舉清幹贓汙者舉貪濁狥私者舉請求茍
任是責者或非其人亦安能無妄舉哉太宗皇帝親閱
班簿常曰不擇舉主何由得人此清源正本之論真萬
世龜鑑也惟陛下與大臣亟圖之臣不勝拳拳取進止
   論用人劄子
昔司馬光進言謂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德器識
[007-14a]
以弼諧敎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略勇
果以捍禦外侮小者刑獄錢穀以供給役使豈可專取
文藝之人欲理萬事耶然則四方之人雖於文藝或有
所短而其所長有益於公家之用者安可盡加棄斥使
終身不仕耶又曰人各有所長或優於德而嗇於才或
長於此而短於彼雖臯䕫稷契尚各守一能况於中才
安可求備故孔門以四科取士若專引知識則嫌於挾
私難服衆心若止循資序則官匪其人何由致治乞朝
[007-14b]
廷設十科以舉士臣聞天下固有不一之才人主當無
執一之見蓋人才之在天下若十指然小大長短雖若
不齊而皆適於用兼収並蓄待用無遺則皆有以自見
而天下無不舉之事茍用一而廢一則互相傾軋必有
分朋植黨之弊昔臯陶謂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則俊乂
在官可以撫五辰而凝庶績奈何後世之君不知出此
文帝好清凈而豪傑之士難合武帝用才智而道德之
士見遺宣帝尚刑名而儒學之士不用皆由所尚之偏
[007-15a]
故天下之才不能以盡用要之人主當與天同量栽培
傾覆生育長養各隨其稟賦之自然而無容心於其間
茍好惡之私先累於其中則人才高下必不能隨宜器
使而急於求進者必至迎合黨同而伐異俱欲求勝非
惟不足以成事而清流濁流之患實基於此司馬光論
任人欲取道德器識明達勇果刑獄錢穀者並用之而
長於此短於彼者不可求備此乃器使人才之要術也
嗟夫人才不同彼此異見其來非一日矣足一躡軍門
[007-15b]
視文士如仇讐首一戴儒冠輕武弁如草芥矯矯特立
則以靜重為茍容處事詳審則以剛直為沽譽長於吏
才則以明經術者為腐儒專於學問則以了官事者為
俗吏少俊則以老成為遲鈍寛厚則以嚴明為苛刻各
分黨與判乎其不相入也人主用才惟求以辨吾事濟
吾治而已安可主一而廢一哉陛下建用皇極無黨無
偏耆德者召之文學者用之吏事者任之或長於將畧
或精於財計或以循良稱或以讜直名莫不擢用固無
[007-16a]
一毫好惡之私然求賢之詔屢下剡薦之牘交馳而人
心多私罕以實應靖退不競者無由自達單寒寡援者
未免見遺臣願陛下開衆正而達四聰使任薦舉者悉
叅公論舉能其官則錫以進賢之賞稱匪其人則加以
謬舉之罰如此則真才實能皆為吾用而何事不立中
興之烈可指日以冀耳惟陛下與大臣亟圖之
   論乆任劄子
臣謂乆任而責成功此用人之良法也夫人才各有所
[007-16b]
長因其長而任之遲之以歲月則可以自見茍數遷數
易則人無固志事多茍且况更代之際意向或有不同
施設未免相反蒞事方新蠧弊不能盡知胥吏必生欺
誕内外之治所以不能具舉者職此之由也今内而百
司庶府不問人才之能否惟以職任為資歴理財未幾
則又易而典禮明刑未乆則復使之典敎一人之身無
官不可為乆而不遷則懷淹滯之歎如此則百事何由
舉祇見其因循歲月耳外而司監太守或一歲而再遷
[007-17a]
或甫至而復易迎新送舊交錯於道人知吏之不乆不
率其令政吏知去之不遥不究其心力是以民瘼未蘇
吏治不振其弊有不可勝言者矧邊陲之寄尤不容不
乆雖以三歲為期然邇日以來移彼易此殆無虛月縱
有諳熟兵畧留意邊備之人然效未成而已去兵卒何
由而閑習備守何由而堅固今多事之秋將欲興起治
功其可不以乆任為先乎内則量能而授官長於財計
者則所遷者皆理財之職明於法理者則所擢者皆法
[007-17b]
理之任至於他官亦然克稱其職則優加旌擢使之知
勸不必遽易以强其所不能仕於外者因其有風采則
使之持節因其有政事則付以典郡庶各盡其才以圖
績效治最上聞則遷秩升職以示甄别迨其既乆則擢
之以不次之職以酬其累歲之勞夫有功見知則說孰
不勉勵以稱上意吁此非難轉移者特在乎堅守而不
變耳雖然任人固不可不乆而擇人尤不可不精茍非
其人則癃老者必致廢職疎謬者必致誤事而貪黷苛
[007-18a]
刻者必至為無窮之害必詳考之於其初而後可乆任
於其後此又澄源正本之論惟陛下與大臣亟圖之
   論法例劄子
臣聞有法之弊有例之弊法之弊易見例之弊難革舍
法而用例此今日之大患也夫著而為律疏而為令編
次成書各有條目蓋截然而不可易也是雖有旁照有
通用舞文弄法者固未免輕重出入於其間然使有司
精明詳考而熟究之其姦莫能逃也豈不曰法之弊易
[007-18b]
見乎乃若例者或出於一時之特恩或出於一時之權
宜有狥親故而開是例者有迫於勢要而創是例者揆
之於法大相牴牾而後來者扳援不已案牘在胥吏之
手有司不可得而知也執已行之比有司不可得而拒
也豈不曰例之弊難革乎今日之弊百司庶府凡所施
行固未嘗無一定之法然未免循積習之弊舍法而用
例焉非不知三尺之背違也執而不行恐至於拂人情
非不知冒濫之滋甚也抑而不予慮至於召衆怨遂使
[007-19a]
胥吏得以執其柄而容其私厚賂以賈之則以為有例
之可行請求之未至則匿其例而不用長吏知之而不
能禁天下交病之而不敢言昔富弼有言曰近年綱紀
甚紊隨事變更便為成例至使民力殫竭國用匱乏所
以然者法制不立而習為例者淪胥至此也是則用例
者豈非壞法之尤者乎今日之弊亦已極矣一切禁而
惟法是用固為㧞本塞源之論然循習之乆遽爾盡革
恐事勢有扞格而難行者若聽其冗濫而不為捄止則
[007-19b]
轉相因仍必至於蕩然而無法矣昔韓琦每事用例吏
持例在乎金錢之多寡以為去取琦目擊其弊取其可
用者而刪其冗謬者是以吏無所容其姦事以職舉今
莫若明詔有司搜求前後已用之例公共叅酌可行者
留之不可行者去之使之輕重得宜於法意不相違戾
編為成書藏之有司凡有陳乞據此施行若是書之所
不載者皆抑而不予庶幾權不在吏而奔競妄求者無
所容其巧矣此亦因時制宜之一䇿也惟陛下與大臣
[007-20a]
熟議而行之取進止
   破朋黨劄子
孝宗皇帝嘗曰朋黨不難去惟賢是進惟不肖是退弗
問其他則黨論自消漢唐末世朋黨皆數十年不能解
以至禍亂其患在人君聽納之不明耳若能公是公非
惟理適從何朋黨之有當時大臣因奏曰用人惟論賢
否則自無朋黨如唐之牛李論者謂德裕之黨多君子
宗閔之黨多小人然德裕之黨豈無白敏中之傾險宗
[007-20b]
閔之黨豈無周墀之正直但於兩黨中用賢者黜不肖
者則其黨自破也臣聞朋黨之患其來乆矣不患是非
之難知而患考察之不審自古欲空人之國而盡去君
子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孤人主之勢而蔽其聰明者亦
進朋黨之說此言一入則無分可否不辨眞偽一槩而
去之遂至朋家作仇兆釁無已茍能公心無我靜觀潛
察不問其黨與之有無而惟論其人之賢否使其奉公
守正協志和衷雖更相稱譽豈為比周則信之任之何
[007-21a]
嫌其為黨使其同惡相濟假公濟私文飾姦言觝排善
類則當斥之絶之以破其植黨如此則淑慝洞分疑似
莫惑當使衆賢和於朝而小人無所容其跡矣尚何朋
黨之足慮哉奈何世之人主意見或偏進一人焉則意
其類之皆賢也並蓄兼収而不察其真與僞退一人焉
則疑其徒之皆黨也斥逐無遺而不辨其是與否况進
退之間或出一時之好惡未必合於天下至公烏可併
其類而為之升黜縱使為君子之黨其間豈無讎僞假
[007-21b]
真而巧於附麗者乎安可例以為賢而是信是使縱使
為小人之所引其間豈無和而不同而介然有守者乎
安可疑以為不賢而盡屏盡棄然則孝宗聖訓所為若
能公是公非惟理適從何朋黨之有真萬世之龜鑑也
抑又聞高宗皇帝嘗謂朝廷用人止論其才不才言者
好以朋黨罪士大夫乃朝廷使之為黨非所以奬賢才
而厚風俗也然則為人上者惟當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以至公為心而盡破朋黨之論則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007-22a]
可以常為泰而不為否矣惟陛下留意取進止
   謹命令劄子
歐陽修曰今出令之初不加詳審行之未乆尋又更改
以不信之言行難從之令故每有處置之事州縣知朝
廷未是一定之論官吏或相謂曰且未要行不乆必改
或曰備禮行下畧與應破指揮符牒縦横上下莫能遵
守劉安世曰命令變更逺不過三歳近或朞月甚者朝
行夕改使民疑惑欲乞出令必使大臣協謀門下審覆
[007-22b]
臣聞言多變則不信命頻改則難從此昔人之格言也
夫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必相
與講明以求其是若順乎人心合於事宜然後布之天
下其信則如四時之不移其行則如汗出而弗反若此
則規模一定上下相孚為無不成政罔不舉而治效可
以立致茍思之不精講之不詳聞斯行諸既不察其當
否人或有言則又從而中輟前後牴牾莫知適從文移
雖繁徒挂墻壁歐陽修謂出令不加詳審尋又更易上
[007-23a]
下莫能遵守劉安世謂朝行暮改使民疑惑欲乞出令
必使大臣協謀門下審覆其意正為此爾今宵旰非不
勤施行非不多然悠悠嵗月莫覩成緒豈積弊難遽革
治功難驟成耶無亦數更數易而無一定之規耶履畆
恐為民之擾則復令給還混試恐人物之繁而復分諸
路雖曰更變靡定猶不失乎厚下以立本因時而施宜
至若竄謫者當以漸移乃驟還其舊秩不與親民者未
經赦宥乃遽與之注授邊功者既使之從軍而復與之
[007-23b]
參選居官者當俾之終秩而隨即改除秤提之令荐更
鹽鈔之法屢變遂使人心皇惑雖令不從倖門一開扳
援無己欲轉而移之亦無甚難惟當致謹於出令之初
則不輕變於己行之後賢果可任則任而勿貳邪若宜
去則去而勿疑利所當興則不動摇於浮言弊所當革
則不遷易於羣議如是則奉行之必䖍事功之必立理
内御外殆將無不如意然而人心不難孚國勢不難定
惟在乎公與斷耳公則心無私主或用或舍悉參輿論
[007-24a]
必不至於以一人譽而召以一人毁而棄斷則不惑羣
議或罷或行莫不當理何至輕於嘗試而遽為小不如
意而輒沮為人上者茍能守之以至公行之以獨斷則
發號施令罔有不臧人莫得以容其議則尚何變更之
有此又要終原始之道惟陛下與大臣亟圖之則天下
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