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115 西臺集-宋-畢仲游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臺集巻四
            宋 畢仲游 撰
 議
  正統議
厯數存于天治亂在于人自周之前堯得天之厯數而
傳之舜舜得天之厯數而傳之禹禹得天之厯數而
傳之湯湯得天之厯數而傳之文王其厯數明著而不
[004-1b]
惑至于三代之末主昏庸不肖不足以動化天下毁其社
稷而不足以當天之正統者何哉葢以得厯數者有道
于其始而為治亂者不繫于其終也由周而下秦繼周
矣始皇以威力彊滅六國而帝天下二世不改又大遠
人情而為政故嬴姓之立十四歲而易是始不能以仁
義取終不能以仁義守厯數不得于天治亂不得于人
非可與三代同為政也若曹魏之繼漢司馬晉之繼魏
雖取之非道而子孫血食或五六世或十數世較于當
[004-2a]
日又無其他長久之主以相擬故亦可獨推其統而言
正矣然至稱蕭梁為正者葢根其取于齊而齊取之于
宋宋取之于晉晉既為正故疑梁亦為正統也説者又
有以宋齊梁陳皆為偏王比較梁取之非道而子孫不
長也是以不取其繼晉之統而以後魏周隋為正統焉
故王通亦嘗稱皇魏之徳以其興起自然歴年久也今
必欲斷二説之非是前説則道進于秦梁是後説則道
退于魏不知魏可為正而秦梁不可為正也故所謂得
[004-2b]
其統者可當其厯數也可當其厯數者豈以圖書勅之
而言語告之哉亦觀其興廢善惡長短之效而已矣故
秦為不正比于其事則如日月之餘分歲月之有閏氣
也魏以下為不正比于其類則如曹魏之于呉呉之于
蜀漢也比于其事則如大河之有派渠通道之有支徑
也是真偽比稱明白之大驗矣孔子作春秋以天下無
王而作也雖以無王而作然至于周之爵命盟㑹聘使
未嘗不稱王也雖有桓文穆莊之霸未嘗不稱侯伯子
[004-3a]
也是不敢計治亂盛衰而一以周為正統也此春秋推
正統之大意而與夫秦魏梁之説無所不同矣傳曰知
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其大意既無所同則雖有其他
襃貶賞罰明暗之旨安敢遷就附會而為説哉
  明堂議
議事之人患不原本末之情輕重之勢與夫今古之所
宜而專以其誦習聞見固守之雖明知其不可復而不
忍捨去者惑之甚也自漢以來爭于親廟之數郊丘之
[004-3b]
禮與夫明堂之制度者卒皆無定論而明堂為甚葢其
制既不經見一皆出于異書雜説而為相勝之論則雖
蔡鄭復生猶將不決故原聖人之心而以義起之則今
儒者所共知者已為有餘不原聖人之心而斷于臆説
則雖合諸子百家而猶不足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
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孟子曰明堂者王者之堂
也如欲行王政則勿毁之矣夫明堂之本意大要尊祀
祖考而為神明之所主者以時居之而行其政于天下
[004-4a]
茍可以祀祖考可以行其政則天子之所出入皆可以
為明堂茍不能祀祖考不能行其政雖使九室四户七
十二牖真聖人之法猶將無益傳曰祭祀以敬不問其
禮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今國家上稽聖賢之遺文
下循祖宗之故事闢路寢嚴配以事天神者非止今日
天神固已享矣嚴配之禮固已得矣姑修其孟子所謂
王政者自此行之則天地得其職陰陽得其序萬物得
其宜若夫攷工筵室之廣狹月令左个右个太廟之同
[004-4b]
異蔡鄭世室重屋享功養老敬學選士之曲説出于誦
習見聞不可為定論者在上之人義起而斷之不足膠

  封建郡縣議
聖人治天下其經制不啻萬事而萬事之中其經制有
大且重者二焉曰封建曰郡縣也由商周以上知封建
之利而不知郡縣之為利也由秦漢而下知郡縣之利
而不知封建之為利也好古者喜封建而趨時者修郡
[004-5a]
縣是以王通稱郡縣之治不知其用子厚謂封建非聖
人之意而湯武不得已是好古趨時之説不同也然世
更數十或治或亂或强或弱或久或促未有能出此二
者之經制也故封建則為諸侯郡縣則為牧守諸侯則
其勢重牧守則其勢輕今知勢輕之易御而不知勢重
之易治此子厚所以惑于封建不如郡縣者也夫三代
而上諸侯之勢非不重也三代而下牧守之勢非不輕
也然至于末世晚路則皆歸于亂亡是故不繫于勢輕
[004-5b]
勢重而繫于為上者善惡得失也為上者事善而得則
勢雖重不敢怙重而逆也為上者事惡而失則勢雖輕
不肯守輕而順也二者之路其弊如一然其治則郡縣
之勢不若封建之久且完也以久完之勢而終亦有弊
者是皆失封建之本意也昔唐虞之封建世傳萬國不
知有封建之弊也夏商之封建世傳千七百餘國亦不
知有封建之弊也周之封建世傳千八百國而後卒有
封建之弊非封建之罪也為上者不善而封建之意已
[004-6a]
失也故其始則國分千有八百其後則併為數十又併
而為十二又併而為九又併而為六遂皆併于秦而周
始亡矣使周無甚愚之主而不失建封之本意制千八
百國之衆而不使相併始有相併則代而更封之國衆
而易治力小而易御則封建安有不善哉不然則秦取
李斯之議去天下諸侯分為三十六郡置郡守與尉監
二世而易姓者郡縣不如封建一也漢以同姓異姓雜
建為諸侯郡守因主父之説又以計弱同姓故社稷奪
[004-6b]
于王氏郡縣不如封建二也自魏而下盡除封建之迹
一以郡縣為治郡縣之力不足計其强弱故未有不奪
于强臣者是郡縣不如封建三也豈惟郡縣之勢不如
封建哉唐承五季之後至太宗始一天下自天寳以後
嘗變郡縣為藩鎮而大授其權矣及貞元之間藩鎮節
度勢長而力矯故無朝貢之禮無生殺之請天子為賜
鐵劵尚宗室而無益也以詔削以兵征而無功也無封
建之益而有封建之禍是方鎮亦不如封建之效也且
[004-7a]
外强者封建也外弱者郡縣也外强則患生于外外弱
則患生于内患生于外者内可以制而禍遲患生于内
者外不可制而禍速然則封建可以制外患而郡縣不
可以制内禍也何以知封建之可以制外患也封建者
為諸侯諸侯者為國國有君也有臣也有士民也有鄰
國也有上下相維左右相持畏義而不敢易動也易動
則臣或不從也士民或不信也鄰國或不聴也不從則
深諫不信則上告不聴則力禦如封建不失其本意國
[004-7b]
衆而勢小有易動者天子之師因其深諫上告力禦之
一端則易制矣是故知封建之可以制外患也何以知
郡縣之不可以制内禍也郡縣者為牧守牧守者為外
臣外臣則無大勢也無專兵也無擅制也内有强臣之
變變而不知知而不敢擅動强臣以牧守之權不足忌
于外于内則日月劘削朝夕用力而已矣是故知郡縣
之不可以制内禍也不徒有可制不可制之形且又有
可治不可治之實焉故封建則經界易均賦税已平穀
[004-8a]
祿易分官吏易擇兵民易立郡縣則經界不能均税賦
不能平穀祿不能分官吏不能擇兵民不能立是以二
者之勢始則同歸于無事而封建歸可治也末則同歸
于亂亡而封建歸可久也如上得其本意而善守之則
封建之患無有也失其本意而不善守則雖郡縣亂愈
速也是郡縣不如封建之明説也今夫常人之家必鑿
其井矣是井者家家不可無而有益者也使或有狂子
蹈之而死則井非徒無益亦有損矣然不以狂子之蹈
[004-8b]
而廢井者知非井罪也今以諸侯之不順不責上不能
守其本意而責封建是猶井溺狂子不責狂子之蹈而
廢井也豈不過哉若夫方鎮則最無説也小其權則與
郡縣無異而不足以蔽難大其權則徒有封建之勢而
無君臣民庶鄰國之畏此唐亡之計而五代求禍之塗
也今國家上鑒三代之封國兩漢之雜建秦魏晉周隋
之郡縣唐五代之方鎮而方鎮患又切而近故痛絶方
鎮節度無益之勢而使京官朝吏皆得出長郡縣至于
[004-9a]
百年無事矣信得其道也然今或意州縣之權輕而東
南不可不慮者非徒事未然也前日貝州之役邕管之
軍是權輕之害東南之禍已效者也今必欲變更則莫
若封建必欲因循則莫若郡縣方鎮之患則已去矣然封
建之勢非邊圉無慮蓄積豐富兵力盛强臣有異姓
之良同姓之賢則不可暴去郡縣之久制而卒為也若
守郡縣之常法則弊不生于今日必成于後世不可不
改也為今之䇿若以貴臣之賢者然後出為守以宗屬
[004-9b]
之賢者然後封為侯如兩漢之雜建而大不使至七國
之强小不使如長沙之弱京官朝吏更為令丞而佐治
之是變更而不暴因循而易改者也及乎邊圉益靖積
儲益富兵力益强良臣賢戚益衆然後大割而衆建以
天下為千國上立其法而守其全恩結兵御不使有相
并者是萬世之計而得其本意也
  併州縣議
竊觀遠近之勢要在均一而易治昔周之盛時畫千里
[004-10a]
為王畿王畿之外制天下為九服九服相距各五百里
而要服之内封其地者葢千有八百餘國以此知其欲
均一也封國之制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
五十里者謂之附庸以營丘曲阜之封而不過百里以
此知其欲易治也及秦變古裂天下為郡縣一郡之地
包十諸侯之封猶倍侯伯之制天下之地始不均而民
始嗷嗷苦其難治矣伏惟朝廷建功立事一出先王之
道而乃削郡成邑割郡成聚所以省官併員寛去力役
[004-10b]
幸天下者甚厚然一邑併一邑併去之邑則力寛併入
之邑則力重邑之有併也有數百人之邑有四五十局
之官既併矣則役去其十數而官存其一二是故其力
寛而其併入之邑一官任二官之事一人任二人之役
昔之訟者五今之訟者十昔之徃來者一宿而至今之
徃來者再宿而至其他可以類舉矣是故其力重夫小
邑併大邑必無四靣之均以南併北則南長而北促以
西併東則西寛而東狹促狹之鄉其民逸寛長之鄉其
[004-11a]
民勞此又理勢自然也雖于出錢之數可省三數然酒
税虧折則必稱此矣以淮甸一路言之邑小則易為治
地大則難其人光之仙居壽之壽春泗之招信此小而
易為治者也廬之舒城蘄之蘄水光之固始此大而難
其人者也理宜割大以為小今乃併小而為大捨易治
而求難為非其術矣且今州縣之役豈不輕州縣之吏
豈不省昔先王之封國也雖子男之邦必有宗廟祭祀
之費有人徒祿廩之厚有兵甲車馬之衆而城郭道路
[004-11b]
關梁廬館尤嚴于賓客之事而其歲時使人存頫若周
䘏慶賀贈饋之文又有四鄰之交巡守朝覲會同聘問
之集所以設官致員役民力者葢甚繁且密而州縣之
治存于古者無幾則天下吏員之未易民力之未輕不
在此矣為今之䇿宜先求建國之大法要在均一而易
治凡邑之大者割其大以補小邑之小者增其小以成
大置一縣之封必度四靣之界分長鄉以補短分寛鄉
以補狹縣相比州相較大者不使如固始之寛小者不
[004-12a]
使如仙居之狹此之謂均户口賦税之籍徭役獄訟之
制大略相等賢者俯就而有餘不肖者勉强而無累此
之謂易治其有大邑次大邑雖割而猶大者則增官小
邑次小邑雖增而猶小者則減役官不求茍省可置則
置役不求茍廢可存則存如是則民不驚動而地均官
不勞擾而治定指顧相視而遠近之勢已分文檄相移
而分割之功已就官吏之所願民情之所安公家之所
便而已併兩為一廢州為縣廢縣為聚有寛省之小利
[004-12b]
成難治之大患官吏之所重為民俗之所驚駭利害之
相去遠矣均一易治之説惟朝廷擇焉
  官制議
國家承五季之後典章制度號令文采雖未純于三代
葢皆取三代之意而髣髴焉至于慎刑罰息兵革寛仁
盡下愛養元元得天下之心則有與三代比者獨官名
自宰相而下至于百職執事循用五季之舊而不知改
天子臨朝太息于上而公卿大夫咨嗟悼歎發憤于下
[004-13a]
者不知其幾十年矣及神宗皇帝同人心決大䇿以階
寄祿而修復漢唐三省之制宜其歡呼鼓舞以慶朝廷
之盛徳而行之五年公卿大夫猶有不懌于官制者豈
未改之前嘗厭五代之無法既改之後復云漢唐之非
是則官名之所設如何而可葢國朝雖循三省之舊而
二十四司之名皆第之以待百官當選者在省之官反
假他官以制之如兵部為樞密吏部為銓審庫部金部
為三司水部為都水刑部為大理名隸尚書而事他局
[004-13b]
者不可以為後世法則先帝之改制無可議者而改制
之中有非漢唐之舊而未合于今日之務舊平章事遷
中書令國朝以來未有遷至中書令者而今儀同三司
一階兼昔日宰相累遷之官舊禮部尚書遷户部工部
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銀青光祿大夫一階兼昔日
尚書累遷之官舊禮部侍郎遷户部户部遷吏部工部
侍郎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正議大夫一階兼昔日
侍郎累遷之官卿寺亦然昔之官品難于進今之階秩
[004-14a]
易為高而又降七品為八品降五品為六品降三品為
四品至其不可用也則議請減蔭反以舊品為定而章
服之今徒降五為六降三為四以遷就新品之失而不
知義理之所在則所謂漢唐之舊而不合今日之務者
可驗于此然猶未有害也舊尚書省不總天下之政而
中書門下合而為一則其治速今尚書省總天下之政
而中書門下析而為二則其治緩此理之固然者所謂
畫黄錄黄符牒關刺由上而下復由下而上近者浹旬
[004-14b]
遠者累月有夜半停印待報而其務乃比于竹頭木屑
之細或者宵衣旰食未得其決而事久失于期會則非
惟不合今日之務而良有害公卿大夫所以不懌于官
制者以此亦在上之損益而已矣葢隋唐二十有九而
今寄祿階二十有五如益其階使與舊日之官品相對
無併三遷兩遷而為一階階則正矣還舊日之品秩凡
議請減䕃服章之名必合三五七九之數無易前古之
常以就新品之失則品正矣事大而緩則由寺監而上
[004-15a]
臺省或由臺省而下寺監事速而小者則許之專決或
專逹而不為次第上下之遲久則事正矣階正則朝廷
尊名器重品正則義理安民志定事正則三省無滯務
而遠近之人皆不失于期會修此三者而官制立矣豈
以漢唐之官不當復而五代之季為可循也
  官冗議
事不于無弊之時為有弊之慮知有弊矣復不早為之
所既有猥并難治而欲發一詔下一令使天下歡呼鼓
[004-15b]
舞遂返于無弊則雖稷契復生未易能也或者以其弊
為不可救聴而任之則亦非治天下之術也昔周制六
官其屬三百六十而漢官之在内一千五十五在外之
官猶不預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而開
元天寶之間至萬有八千則漢唐之間官冗可謂弊矣
而夲朝之弊則尤甚于漢唐昔太祖太宗之定天下萬
事草創中外之官不足以更代故多為入仕之選以應
用而後世不知改作以適時變反有增而無損故治詞
[004-16a]
賦者舉進士射䇿者為明經五品已選多至數千居家
未仕與祿食于四方者倍乎在選之數被代赴選與已
選待次又與居家未仕食祿者比而科舉任子益來而
不已不知數十年外官冗之弊將何如耶則救之之方
正在探其情而理勝之爾夫予之則喜奪之則怨雖人
所不免奪之以理亦無可怨者故管仲奪伯氏駢邑
三百没齒無怨言則能探其情而理勝之故也今科舉
之士雖以文章為業而所習皆治民之説選于十數萬
[004-16b]
人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而公卿大
夫所任之子弟雖有賢者而驕驁愚懵未知字書之如
何而從政者亦甚衆雖其父兄不自言以情占之豈能
不以為愧而且幸哉然則損任子之恩而嚴入仕之選
者正今日救冗官之道夫任子者朝廷所以厚公卿大
夫之家而嚴其選者乃以將治氏而不可忽選之之法
宜比進士加寛而所謂銓試者則加密或十而取其一
或以二十而取其三惟朝廷之所進退中選者遂比進
[004-17a]
士而治民不中選者亦足保妻孥而免于皂隸順于人
心其利有五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勸于學其利一也得
選士以治民民不告病二也中選者遂比進士彼之所
願三也不中選者少沮而益勸無甚觖望四也官冗之
弊從而可救五也葢事不于無弊之時為有弊之慮知
有弊矣復不早為之所既以猥并難治而欲發一詔下
一令令天下歡呼鼓舞郤返于無弊則雖稷契復生未
易能也而以其弊為不可救聴而任之則又非所以憂
[004-17b]
天下慮後世然則欲治猥并之患為後世之慮奪天下
之所喜而要使無甚觖望非仍任子之恩而嚴入仕之
選無可為者若明經流外雜色之進則在朝廷斷而罷
之勢有不可罷者則十省其五六不繫今日之輕重也
  試蔭補人議
道不足以通庶事不謂之道法不足以行萬世不謂之
法舜之徳賞延于世可延之賞也文王之政仕者世祿
可世之祿也賞可延而延之則無幸賞之心祿可世而
[004-18a]
世之則無猥多之患自漢以來捨其賞延世祿之説而
不逹其旨是以官吏浮冗最為天下之大慮昔唐太宗
省内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才
足矣後世有特置同正員至于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
非本制中世之後遂不勝其濫然而蔭補之格猶未若
本朝之濫也葢太祖太宗之時天下初定萬事草創有
未停闕待注而無人故多為取士之門蔭補之法以應
用至今百餘年間天下以補蔭入流者甚衆一歲之選
[004-18b]
至千萬計豈特賞延世祿而已耶舊日之制歲得任其
子弟者易而為三歲三歲之制復易而為六歲而猶患
其患則殆非歲數之近蔭補人之多故也今若于定制
之外復増歲數則士大夫絶望于蔭補沮事之議將不
可止非所以順人心助和氣而官冗之弊又未必能去
為今之䇿莫若因仍歲數遠近而漸實其試法試而中
于法者然後入仕則是第存蔭補之舊名而已無入仕
之新患順于人心所利有五不增蔭補之期無所觖望
[004-19a]
一利也公卿之子弟患于不學而今實其試法則自勸
于學二利也得好學之人以為政不病于民三利也一
不中選者猶欲再而中再不中選者猶望三而中不絶
其望四利也官冗之弊可以漸省五利也豈惟蔭補凡
天下之入仕者皆為試法以攷之使人人勇于自試而
止取百人則百人而已數百人則數百人而已終無意
外之濫雖行之萬世未見其弊又不失虞舜賞延文王
世禄之旨矣
[004-19b]
  知人議
學問之未成可以習也善行之未見可以積也而知人
之明則不可强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得
乎丘民而為天子則民不可以不安欲安民而無其人
則將誰使安之故二者帝堯之所難而天下之務最先
者也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又曰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葢孔子不敢自謂之知人必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
[004-20a]
所安而又因其譽而試之然後有所定而近世之知人
詳者求之簿書刀筆繩墨之間而略者以皮相天下士
遂言有以知之殆非聖人所以知人之方也今自公卿
至士自正至旅其等級之相去固繁而數千萬人必人
人而察事事而量待其適可而後用則雖帝堯孔子有
所不能而況後世之人乎傅曰治衆如治寡度數是也
制衆如治寡刑名是也今取人之粗者既有學校科舉
公卿大夫保任之法而精者孔子所謂視其所以觀其
[004-20b]
所由察其所安與因所譽而試之之理在天子由此以
知其一相一相由此以知其部刺史監司部刺史監司
由此以知郡守縣令郡守縣令由此以知其下則自公
卿至于士自正至于旅雖未易知然亦有可以知之之
理葢視其所以乃人所用之心觀其所由乃人所常從
之道而察其所安葢能有所不動既得其所用之心又
見其所從之道而利害得喪之間且能安而不動則人
之賢愚思過半矣然後隨其所譽而試之則雖聰明智
[004-21a]
慮非聖人之比而其所以知之者乃聖人之方使行者
不能盡而得其略猶與求于簿書刀筆繩墨之間而以
皮相天下士者為有間矣故古者進賢受上賞蔽賢䝉
顯戮而諸侯貢士一適之謂好徳再適之謂賢賢三適
之謂有功既有學校科舉公卿大夫保任之法以治其
粗又有孔子所以知人之方以治其精而為之賞勸以
勵之則雖貌厚情深而不能逃吾之法令也既不思孔
子所以知人之方又舉賢而不肖則無罰舉賢而賢則
[004-21b]
無賞而惟用學校科舉保任之粗法歎人之難知葢未
可歎也
  名實議
君子以名用人者為其信于衆也一人譽之不足以成
名必衆人譽之然後可以成名則名者信于衆人之謂
也然士有依名而蹈利不思行已之何如養交取合亦
足成名者故君子之用人必索其實孔子曰吾之于人
也誰毁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試者所以索其
[004-22a]
實也而太史公亦曰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
聲者謂之&KR1094&KR1094言不聴姧乃不生則名實者用人之大
契君子所以配仁義而並行之公道也昔漢宣之治雖
不及三代然刺史守相輒親見勞問觀其所由退而攷
察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者必知其所以然公卿缺
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故漢世多良吏于孝宣時為多
而龔遂黄霸之徒皆得以良吏自見于世元成而下孝
宣之業雖衰然名實之法猶有存者故建武永平間郎
[004-22b]
官出宰百里尚書令僕亦為郡守而虞延第五倫鮑昱
之徒更以郡守入為三公守令之重如此是以卓茂魯
恭皆以縣令為循吏茂亦卒至三公則孝宣名實非徒
一時之稱葢得孔子試之之意而後世可以循用故也
自唐以來官在内者重官在外者輕故張九齡欲重刺
史縣令之權厯都督刺史然後入為侍郎列卿厯縣令
然後入為臺郎給諌而法亦卒不行本朝之制九品可
以為縣令七品可以為郡守則是九品之賤已當漢郎
[004-23a]
官之選而七品之人已任漢令僕事矣持祿處内者既
無治民之責而多進退之門守法在外者則數出為俗
吏而不見用就有用之者不過由縣令而居幕府由郡
守而為監司所謂臺郎給舎令僕三公未有由此途而
出則内官安得不重外官安得不輕是以名實相紛毁
譽淆亂養交助合之人漸以得志則守令如龔遂黄霸
卓茂魯恭亦何道而進今兩漢之法雖卒難行然當體
其大意稍重郡守縣令之官通都大邑有善政者數加
[004-23b]
奬勵使必由縣令然後居寺監由郡守然後至臺省則
人人樂于外官赴功治職齊民可受其賜而寺監臺省
亦將得真材毁譽名實無所紛亂义合孔子試之之意
葢事有不召而自至者西漢重功名則權奇倜儻之士
出東漢重名節則蹈難死義之臣衆有唐尚文詞則詩
歌賦頌綴文之人亦出而不絶今果重在外之官必由
縣令而後居寺監由郡守而後至臺省則謂良吏者亦
將不期而自至名實之論惟所加慮
[004-24a]
 
 
 
 
 
 
 
 
[004-24b]
 
 
 
 
 
 
 
 西臺集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