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79 識小織-清-董豐垣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識小編卷下
           東流知縣董豐垣撰
  内諸侯受地受祿考
周官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大夫/采地以小都之田任縣
卿采/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公采/地此内諸侯之食采王
畿者而不詳其數賈誼分百里五十里/二十五里于經無據王制百里之國
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
[002-1b]
十三國夫以王畿之地割封大半其何以待諸侯乎此
漢儒之鑿也鄭氏以為/殷制者謬曰然則季氏本以為視其祿而
非視其國者非歟曰按孟子視侯視伯視子男之文不
繋于君十卿祿之後而繋于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下
則視其國而非視其祿也明矣嘗考周之封邑不過周
召劉單祭凡蘇毛諸國及鄭之始封而已其先世皆有
大功徳于民即劉單鄭亦有功王室者故得國于畿内
也然則入官而受祿者視三等/君田先王待臣之常數也其
[002-2a]
子孫繼之故孟子仕者世祿而官不世世官乃周/之未失有功
而受地者視三等/建國先王優臣之特典也其子孫繼之故
王制天子之縣内諸侯祿也而爵不世豈有九十三國
之理哉按左傳晉獻公賜趙夙耿畢萬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晉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
臣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趙簡子誓以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類皆有功特賜者非制祿之常矣
  外諸侯孤卿大夫士考
諸侯無三公惟大國得立孤一人如公之孤執𤣥孤卿
&KR0950之類是也亞于孤者為卿王制諸侯之上大夫卿
[002-2b]
按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
下當其下大夫以三卿細分之則司徒為上卿司馬為/中卿司空為下卿以五大夫細分之則小宰小司徒為
上餘三人為下又分之則小宗伯為/中小司㓂小司空為下也本崔靈恩又云大國三卿皆
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
國二卿皆命于其君鄭註小國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此文似脱誤耳
是也冡宰所謂設其參也三卿者何牧誓司徒司馬司
此武王未克商/時侯國之官左傳魯季孫為司徒叔孫為司馬孟
孫為司空是也諸侯亦有六典則曷為并為三卿司徒
[002-3a]
實兼冡宰司馬實兼宗伯司空實兼司㓂書大𫝊謂司
徒公司馬公司空公各兼二卿是也惟宋得備六官故/有大司㓂太宰之
號吳有太宰僣也至魯有宗伯/衛有司㓂疑即在下大夫之列次于上大夫卿者為下
大夫王制下大夫五人崔氏禮註司徒以下有小宰小/司徒二人司空以下有小司空
小司冦二人惟司馬下祇小司馬一人為五人公/羊謂司徒二人司空二人司馬一人統為五人是也
所謂𫝊其伍也大夫之下則為上中下士王制上士二
十七人其中士下士各居其上之三分是也所謂陳其
殷也鄭氏康成謂上九中九下九與經文専言上士者/不合徐氏師曾以為中士三倍上士下士又三倍
[002-3b]
中士似覺太/繁更詳之孤卿大夫士下各有府史胥徒孟子以為
庶人在官者所謂置其輔也鄭康成専以府史釋/之今從葉氏時説
  内諸侯家臣考
案冡宰施八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其伍陳其
殷置其輔鄭註長謂公卿大夫王子/弟食采邑者兩謂兩卿降于外諸侯者特
兩卿之異于三卿耳其見于周官者禮官之屬有都宗
人家宗人政官之屬有都司馬家司馬刑官之屬有方
士朝大夫都士家士至于都則一官専主都家之八則
[002-4a]
皆都鄙之官也然未嘗不歸于王之所馭如都家宗人
凡祭祀必致福于國國有大故令禱祠必反命于國都
家司馬戒令則必聴于國司馬方士都士家士獄計則
必上于國而聴于朝朝大夫掌都家之治國有政令則
令其朝大夫是也然則内諸侯之私士孰非天子之公
臣乎
  列國大夫家臣考
按曲禮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則大夫有宰矣大夫
[002-4b]
稱主則其臣稱僕王制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僕是也
亦有謂之大夫者檀弓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塟左
𫝊魯有郈大夫郕大夫是也亦有謂之士者左傳大夫
臣士是也即玉藻所謂私人也若上中下士則玉藻所
謂公士者也家臣之數雖不可考然亦有司徒司馬之
官檀弓孟獻子之喪司徒旅歸四布左傳叔孫氏之司
馬鬷戾是也
  五畆之宅考
[002-5a]
孟子五畆之宅者載師以㕓里任國中之地鄭註民之
邑居在都城者此二畆半在邑也詩中田有廬榖梁傳
公田為居漢食貨志八家各受私田百畆公田十畆是
為八百八十畆餘二十畆以為廬舍此二畆半在田也
于是毛萇𫝊國風鄭康成註詩禮何休學公羊范甯解
榖梁趙岐註孟子咸謂在野曰廬在邑曰里春則令民
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余謂在邑者城外諸邑非國
中邑也何以言之遂人夫一[門@里]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
[002-5b]
下地以頒田里則在野之明證也月令命野虞毋伐桑
柘野虞是掌野之官而不及國中之吏則國邑之無桑
可知豳風遵彼微行在春日載陽之後是時出野已久
而毛𫝊即引五畆之宅為證言其采之便也乃鄭氏上
入執宫功箋復謂上入都邑則稍縣畺之民去國都逺
甚其能使女子執懿筐以求之乎而謂國邑之説其尚
可信乎且就地勢考之亦有不能容者天子之城據典
命疏為方十二里積一百四十四里祖社朝市王宫去
[002-6a]
其三之一餘九十六里而羣臣之里取諸國中之公廨
百工之肆取諸城内之空地以及諸侯之館學士之舍
所餘無㡬安足以處稍縣畺八十四萬里之民乎且賈
氏公彦以遂外四百里公邑皆從貢法惟三等采邑乃
制井田則惟大都小都家邑之民得入國邑乎抑都鄙
之地為之一空而至春始出乎而鄉遂之民乃獨處田
間而不得一入乎此事之必不然者也而匠人所云方
九里者又不待言矣若大國之城書大𫝊典命疏並方
[002-6b]
九里積八十一里三分去一餘五十四里都鄙六千四
百井每井廬舍二十畆當得一百四十二里有竒次國
城書大𫝊謂方三里今據典命疏方七里積四十九里
三分去一餘三十二里三分里之二都鄙三千三百井
當得廬舍七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小國城書大𫝊謂方
一里今據典命疏方五里積二十五里三分去一餘一
十六里三分里之二都鄙二千一百七十六井當得廬
舍四十八里有竒然此猶就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都
[002-7a]
鄙計之也若如周禮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之説則
都鄙益大而入國邑者愈不能容矣曰然則載師之㕓
里何與曰以予觀之則皆市宅也按㕓人有㕓布鄭註
謂貨賄諸物&KR0008舍之税載師園㕓二十而一是也冡宰
九賦止有闗市之賦無民宅之條若為民之上入者安
得復取其税哉管子先王處農就田野野處而不暱韋
昭謂國都城郭之域惟士工商而已農不與焉是也曰
二畆半在田食貨志則既言之矣若二畆半在邑又何
[002-7b]
説與曰毛氏竒齡有云王制量地以制邑凡鄉遂以外
皆有邑里在公家者曰公邑在私家者曰家邑公卿大
夫王子弟所食曰采邑民受田之外受閒田為居者曰
井邑凡鄉遂諸官皆有官居自邑而丘而甸而縣而都
與自井而通而成而終而同凡聚㑹處即設為官居而
民遂附之此民居之近官居者所謂邑居里居也入保
者保此而已上入執宫功者入此而已若趙岐又有保
城之説則都邑原有城謂之邑城都城如春秋城郎城/向城郚城鄆城
[002-8a]
貲城防城武城城/平陽城祝丘之類並非國城即近郊之民冬月入保亦
必附郭為民居使之相守並非虛國中里㕓以待冬月
一時之入也故趙岐所註先分兩地一在無城之邑一
在有城之邑廬井邑居各二畆半為宅此無城之邑居
也冬入保城二畆半此有城之邑居也愚按月令孟夏
之月命民勉作毋休于都則春夏出田矣豳風入此室
處上入執宫功則秋冬入邑矣毛氏就都鄙分田邑與
榖梁班志俱合足以發千載之覆矣
[002-8b]
 原人情察地勢又本諸經𫝊而旁捜西河毛氏之説
 言皆不朽沈冠雲/
  學校考
學記古之敎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其入學
也天子太子八嵗入小學在師氏虎門之左十五入大
學在王宫之東保傅八嵗出就外舍束髪注謂/成童就大學
白虎通八嵗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太子之禮也
天子之諸子與羣后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俱
[002-9a]
十五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内則十年出就外傅謂公卿/以下之子年方童㓜且敎于
家乃未入小/學以前事尚書大𫝊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
一作/十三入小學二十入大學是也至公卿大夫元士之
餘子必由家塾之大小學以進于鄉由鄉學以進于國
悉與鄉人同尚書大𫝊嵗事已畢餘子皆入學鄭註餘/子猶衆
子古者適子/恒代父而仕年十五一作/十三入小學十八入大學是也然
則天子之太子王子入學雖有先後而皆入虎門與王
宫之學羣后而下惟適子得入舜典所謂敎胄子也王/制
[002-9b]
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並不及餘子其餘子與鄉人則必由家塾
以遞升于國也明矣家塾之制合二十五家而敎之于
塾里胥鄰長教之于前周禮閭胥各掌其閭之徴令既/比則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掌
其比觵撻罸之事比長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親食貨志曰春将出民里胥
平旦坐于右塾鄰長坐于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
冬民既入是月餘子在于序室八嵗入小學學六甲五
方書計之事即小節/小義始知室家長㓜之節十五入大學
學先聖禮樂即大節/大義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
[002-10a]
移鄉學于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是也少學/當云
大/學父師少師教之于後尚書大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
老其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所謂里庶尹也民白/虎通曰古之教 者
百里皆有師里中之老有道徳者為里右師其次為左/師敎里中之子弟以道藝孝悌仁義右師即父師左師
少師/也耰鋤已藏新榖已入嵗事已畢餘子皆入學年十
五始入小學見小節踐小義焉年十八始入大學見大
節踐大義焉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立春/學止
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上老父師/庶老少師餘子畢出
[002-10b]
然後皆歸夕亦如之餘子皆入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
行朋友不相踰輕任併重任分頒白者不提挈出入皆
如之是也陳氏祥道曰説文閭里門也爾雅門側之堂/謂之塾坐上老庶老于此所以敎之學也坐
里胥鄰長于此所以敎之耕也愚按班志言入學書𫝊/亦言傅農事則陳氏分耕學之説未確 何氏休公羊
學在田曰疆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中里/為校室選其耆老有髙徳者名曰父老其有辨䕶伉健
者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馬父老比三老孝弟官屬里/正比庶人在官之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敎之
之法與食/貨志畧同所謂家有塾也閭塾之秀升諸族學則族師
主之所謂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則屬民而讀邦
[002-11a]
法書其孝弟睦婣有學是也族學之秀升諸黨學則黨
正主之所謂各掌其黨之政令敎治及四時之孟月吉
日則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
禮屬民而飲酒于序正嵗屬民讀法而書其徳行道藝
是也黨學之秀升諸州學則州長主之所謂各掌其州
之敎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以
攷其徳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春秋以禮
㑹民而射于州序是也州學之秀升諸鄉學鄉老鄉大
[002-11b]
夫則三年大比之鄉士之秀升諸司徒曰選士則三物
賔興之鄉學之制至此備矣陳氏祥道曰閭胥聚民無/常時族師屬民有常月族
師嵗屬以月吉與春秋黨正嵗屬以孟吉與正嵗州長/嵗屬以正月之吉與春秋然後鄉大夫從而大比之以
卑者其職煩尊者其職簡也由黨正而下有所讀有所/書州長則有所讀無所書而有所攷鄉大夫則考而興
之無所讀敬敏任恤易知者也故閭胥書之孝弟睦婣/有學難知者也故族師書之徳行則非特孝弟也道藝
則非特有學也故黨正書之書之者易考之興之者難/故書之止于黨正考之在州長興之在鄉大夫以卑者
其責輕尊者/其任重也若郊外之遂由里塾而升諸酇學則酇長
主之由鄼而升諸鄙學則鄙師主之由鄙而升諸縣學
[002-12a]
則縣正主之由縣而升諸遂學則遂大夫主之周禮獨
無明文先儒謂鄉以敎為主遂以耕為主今以王制不
變移之遂如初禮攷之則馬氏端臨以為互文是也至
庠序校之名不一孔氏頴達謂鄉學曰庠州黨曰序而
記云黨有庠者是鄉之所居黨為郷學之庠不别立序
凡六鄉之内州學以下皆為庠六遂之内縣學以下皆
為序陳氏祥道謂校庠序者鄉學也鄉曰庠而記言黨
有庠者合二十五家而敎之于閭塾謂之家有塾則合
[002-12b]
五黨而敎之鄉庠謂之黨有庠州曰序而記言遂有序
者遂官降鄉官一等則遂學亦降鄉一等其名與州序
同山陰陸氏謂鄉有庠州有序黨有庠遂有序縣有庠
鄙有序李氏謂州鄉縣遂有序族黨酇鄙有庠比閭鄰
里有塾永嘉戴氏謂州鄉里之間通謂之庠序清江劉
氏江陵項氏皆謂周于鄉立虞庠于遂立殷序于黨立
夏校近西河毛氏竒齡謂鄉有校州有序黨有庠愚按
孔氏既言州黨曰序何以州學以下皆為庠且黨自有
[002-13a]
序偶以鄉庠不别立何以不言鄉有庠而言黨有庠是
孔氏之説非也家有塾者未嘗言比有塾陳氏何得舉
以例黨之有庠且合五黨而敎之州序合五州而敎之
鄉庠何以不言州有庠而言黨有庠是陳氏之説鑿也
至于陸氏之縣庠鄙序李氏之鄉縣有序族酇鄙有庠
比鄰有塾孔氏頴達謂閭里以上/皆有學並不及比鄰則失之無稽戴氏之
通謂庠序則失之蒙混劉氏項氏之黨校與黨正學記
之文俱不合毛氏謂鄉校黨庠則周曰庠乃當代之制
[002-13b]
何為不設于鄉而僅設于黨哉然則學者将何從曰竊
嘗質諸家君矣云恐州黨以下可以兼序遂縣以下不
得兼庠故禮無文所謂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上也又云
鄉飲酒義主人拜迎賔于庠門之外王制鄉簡不帥耆
老皆朝于庠則鄉有庠學記術有序鄭註術當為遂則
遂有序顧氏炎武曰案水經註引此作遂有序月令審/端徑術注術周禮作遂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徑
小溝也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術來聘公羊傳漢書/五行志並作遂管子度地篇百家為里里十為術術十
為州術音遂此古術/遂二字通用之證州長春秋以禮㑹民而射于州序
[002-14a]
黨正屬民而飲酒于序左傳不毁鄉校疑六鄉中庠外
兼設序校記言黨庠葢舉黨以包州鄉/舉庠以包序校也似不必泥六遂則専設序
足以破羣疑矣按陳氏祥道曰鄉飲酒尊兩壺于房户/之間鄉射尊于賔席之東葢鄉飲在庠
而庠有房室故尊于房户之間鄉射在序而序無房室/故尊于賔席之東有室則所揖所履之位淺而前無室
則所揖所履之位深而後遂惟立序而不/得有房室者亦先王詳内畧外之一端也所謂黨有庠
術有序也此鄉遂之制也鄉遂以上則有國學國學有
二曰小學曰大學小學者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以其
序謂之郊人毛氏竒齡據此逺之于成均并周頌西雝/為天子大學在郊之證愚按詩言西雝未
[002-14b]
嘗言辟雝在西郊也禮以其序謂之/郊人逺之絶句則于成均屬下為是王制虞庠在國之
西郊非虎門之小學亦非鄉遂之學也郊學之制雖不
可攷然文王世子云于成均取爵于上尊其升于國之
大學無疑也大學者周曰東膠王/制即在王宫之東王制
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
鄉學/所升皆造焉是也王制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
鄭孔以為/殷制者非與此異者陳氏祥道謂諸侯之制小學在
内而大學在外以其選士由内以升于外然後達于京
[002-15a]
故也尚書大𫝊諸侯/三年一貢士天子之制小學居外而大學居内
以其選士由外以升于内然後達于朝故也然而三學
四學五學之異其名也在國在郊之異其地也東西南
北之異其向也諸儒又不一説矣鄭氏康成文王世/子註
周立三代之學學書于有虞氏之學學舞于夏后氏之
學學禮于殷之學孔氏頴達謂虞學在國兼在西郊郊
則周之小學也是立虞夏殷之學于國中為大學别立
虞庠于西郊為小學此一説也陳氏祥道謂成均即辟
[002-15b]
廱居中夏之東序在周為東膠太學而居左商之右學
在周為西學瞽宗而居右成均頒學政瞽宗祀樂祖東
膠養老更皆太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小學也是大
學有三而小學惟一以合于天子設四學者又一説也
賈氏公彦謂周立瞽宗于西郊者又一説也江陵項氏
謂近郊並建四學虞庠當作/上庠在北夏序當作/東序在東商校
當作/右學在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三學環之亦曰東膠又
一説也山陰陸氏謂天子設四學并其中學而五辟廱
[002-16a]
居中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以合于
保傅篇五學者又一説也愚按祭義天子設四學當入
學而太子齒其在大學而不在小學也無疑若語于郊
者以其序謂之郊人明非俊選之比也豈有太子與齒
之理乎此以大學惟三兼虞庠為四學者非也鄭孔分
上庠虞庠為二當矣按文王世子書在上庠此虞之大/學也若虞庠在國之西郊恐其傚
虞制而為之故繋之虞耳其實與東膠/對舉則周之小學也觀王制經文自見而獨遺東膠大
學是鄭孔之疎也陳氏以成均即辟廱春秋繁露曰成/均者五帝之學
[002-16b]
名/右學即西學瞽宗諦矣明堂位瞽宗殷學也而瞽宗/祀樂祖又與祀先賢于西學
合/而謂東序即東膠太學是不知周之東膠即辟廱之
居中者不當分而分也謂之東膠者葢對虞庠之在西/郊而言猶虞夏殷之分上下庠
東西序左/右學也東序乃夏之大學不當合而合也且禮在瞽
宗書在上庠皆大學之政何以不及上庠乎是陳氏之
失也賈氏公彦以瞽宗在西郊則誤以虞庠為瞽宗也
項氏則誤以庠序校鄉學為國學且謂建在近郊是不
知四學之在國也陸氏則誤分辟廱成均為二也獨清
[002-17a]
江劉氏敞謂文王世子周人立四代之學者此直謂一
處並建四學耳周人辟廱即東/膠最居中北為有虞氏之
學東為夏后氏之學西為商人之學當學羽籥干戈者
就東序學禮者就瞽宗學書者就虞庠當作/上庠辟廱惟天
子養老及出師成謀與受俘大射等就焉當天子至于
辟廱則三學之人環水而觀矣與經悉合而獨不及西
郊之小學何也由此觀之虞之上庠明堂位謂/之米廩夏之東
序商之右學周之東膠並建于國中者大學也虞庠在
[002-17b]
國之西郊則小學也祭義所謂四學者専指國中之大
學而言也保𫝊所謂五學者疑兼指西郊之小學而言
毛氏竒齡據大戴保傅篇帝入東學尚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尚徳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
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易𫝊太初篇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夜入北學合諸蔡邕明堂章句
取其四時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圜轉如璧則曰辟/廱謂是明堂之學竊謂明堂無敎學之文況大戴明云
在近郊三十里豈得旦/暮晝夜四次入學乎此天子之學也若諸侯之頖宫
惟魯得備四代之學據明/堂位其餘則但立時王一代之學
而已本文王世/子孔疏所謂國有學也
[002-18a]
  孔子生日考
孔子生日諸儒所記不一謂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一
年十一月庚子者公羊子也左傳林堯叟註主之謂孔
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者榖梁子也洪慶
善闕里譜系程登庸年表辨正吳程通考宋濂孔子生
卒嵗月辨主之謂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戍嵗
十一月庚子者史記世家也左傳註疏釋文蘇轍古史
朱子綱目及論語序金履祥通鑑前編主之謂孔子生
[002-18b]
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乃二十七日周正乃今
之八月者孔子家譜祖庭廣記也羅泌路史夏洪基孔
子年譜主之愚按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冬十月經書庚
辰朔則數至十一月無庚子日若謂十月二十一日榖/梁
子/以孔子生年七十有三計之當庚戍嵗生壬戌嵗卒
其謂生于己酉者亦誤也史記謂生于襄公二十二年
當矣然十一月係甲辰朔亦無庚子日惟家譜等書謂
二十二年十月庚子則庚戍嵗十月二十七日今八月
[002-19a]
二十七日恰是庚子日總而計之榖梁得其月史記得
其年公羊則年月俱失家譜則年月俱得者也蘇撫湯
公斌奉部文以蒋尹玉所上孔子生日考行各學使各
質所信嘉定學生王晉陛上孔子生日辨疑斷以孔子
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戍嵗十月
一十七日庚子日周十月夏正八月為今八月二十七
日而斥蒋尹玉所云九月十五之説以周正考之二十
一年十一月十五是甲午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是戊
[002-19b]
午俱非庚子其謬可知湯公據以覆部通行天下今皆
以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誕日曲阜率于是日致祭
  孟子逰歴先後考
孟子者鄒人今鄒/縣周顯王三十三年乙酉始逰梁實梁
恵王之三十五年也由鄒至梁故/曰不逺千里三十六年丙戌惠王
卒子襄王立孟子入見王出有不似人君語通鑑據紀/年恵王三
十六年改元至十六年卒子襄王立當周慎靚王二年/始去梁首尾十八年使孟子在梁如此之久而濡滯不
去何以為孟子紀年/似不足信當從史記遂去梁之齊即齊宣王之八年也
[002-20a]
由大梁之臨淄千有餘里故曰千里而見王若由鄒以/往不過半
日/道經平陸今汶上縣在/大梁東界故曰由平陸之齊有孟子之
平陸儲子幣交事若由鄒之任/當在此前宣王在位十九年孟子
去齊當在宣王之末毛氏竒齡謂在宣湣授受之際愚/謂孟子明言前日願見而不可得
又云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則/去齊之日仍是宣王非湣王也故曰久于齊中更三年
之喪有塟魯反齊荅充虞等語毛氏竒齡據列女傳孟/子處齊有憂色擁楹而
歎孟母見之謂孟子奉母仕齊特以墓在魯故必合塟/反者反哭之反也與禮塟于墓反日中而虞俱合正還
堊室以行三年之喪非遽就齊卿之位也閻氏若璩以/為遭喪歸鄒喪畢復仕齊終不合而去所云前日猶宣
[002-20b]
王之前日願見陳臻之前日于齊不必間一日也似為/疎濶顧氏炎武以為改塟則樂正子謂前以士而後以
大夫孟母之卒確在孟子/為卿于齊時非改塟也并伐燕燕畔等事按孟子以/為宣王史
記以為湣王然燕世家載噲初立有宣王復用蘇代之/文是噲與宣王同時與孟子合通鑑上増齊威王十年
下減齊湣王十年宣王始顯王己丑終赧王丁未以伐/燕之年薨較史記移下十年而孟子伐燕燕畔俱宣王
事非湣王也大事記不増威王之年但減湣王之年以/益宣王凡二十九年季氏本又増為三十一年穿鑿益
甚而不知燕世家之為錯簡也何則六國表燕王噲五/年乙巳讓國于其相子之當湣王八年七年丁未噲及
子之死當湣王十年後二年己酉燕立太子平是為昭/王當湣王十二年閻氏若璩謂與屈齊之年數以從燕
曷若屈燕之年數以從齊若移此五年事置于宣王八/年丙戌後丁酉前則戰國策載儲子謂宣王宜仆燕而
[002-21a]
儲子正為相者也王令章子将五都兵以伐燕而章子/正與逰者也三十日而舉燕國即五旬而舉之五偶訛
為三也不必増威王為四十六年減湣王為三十年/并増宣王為二十九年三十一年而自與孟子合矣
以道不行致為臣而歸鄒葢周顯王四十五年以前事
大事記通鑑綱目繋/諸赧王元年者非至周慎靚王三年宋稱王後始
之宋有謂戴不勝戴盈之滕世子過宋與道性善語并
齊楚惡而伐之餽七十鎰而受事觀陳臻前日于齊今/日于宋薛是去齊而
之宋/薛也遂之薛有餽五十鎰而受事按國策齊貌辨對宣/王曰受薛于先王先
王之廟在薛威王之世嬰已受封是餽五十鎰者非復/奚仲之舊矣索隠引紀年梁恵王後元十三年四月齊
[002-21b]
威王封田嬰于薛攷梁恵後十三年在齊封嬰前一年/不得為威王之世惟前十三年恰當威王時也疑有錯
悞史記湣王三年封田嬰于薛與國策異似不足據毛/氏竒齡謂孟子再適宋一在齊湣王三年嬰未封薛以
前一在齊湣王六年宋/君偃稱王以後並非尋復歸鄒滕世子使然友問喪
禮既以禮聘孟子孟子遂之滕館於上宫有滕文公問
為國使畢戰問井地等語閻氏若璩謂先至/魯終之滕者非後以樂正
子故之魯周慎靚四年魯景公卒子平公旅立孟子適/魯應在甲辰後又平公之年世家年表互異
當從通鑑詳見/二十五年考異晚歸而作書七篇赧王時始卒書為門
人所定故諸侯皆稱諡焉
[002-22a]
  書曹丈大斌人統二十四氣論後
二十四氣之名見于逸周書其時訓解一篇以五日為
候月有六候分四時為二十四節皆牽取月令以配之
如孟春有立春雨水兩節而月令所紀寅月之候止東
風解凍五句取後草木萌動足之仲春驚蟄春分兩節
月令止桃始華三句雜取下𤣥鳥至雷乃發聲始電分
為三候足之甚有本月無此句而取次月首句者牽搭
無理其為偽作無疑也但謂古無分至則堯典有敬致
[002-22b]
之文非分至而何二分二至自大撓作甲子時已有之/故造厯者以上古甲子嵗甲子月甲
子日冬至夜半甲子時作厯元六厯謂黄帝用辛夘顓/頊用乙夘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即
孟子千嵗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左傳紀少皥即有司/分司至司啟司閉之官則其説并不始于唐虞矣
分至不繫時則大司樂有冬日至夏日至之文非繋時
而何蒙竊以夏數得天分繫春秋至繋冬夏得四時之
正也周既建子分不繋春秋至不繋冬夏避不成辭也
月令之日夜分日長至日短至既各繋于四時之仲月
則其為春秋分冬夏至明矣不必更贅以時也非夏正
[002-23a]
之本不繋時也左傳之日南至日中而出日中而入雜
記之正月日至七月日至無繋時者葢周之二至在春
秋二分在冬夏自不得以至繋冬夏分繋春秋也大司
樂之有冬夏日至也用夏正也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
布敎于邦國都鄙注周正月朔日太宰注同正嵗令于
敎官注夏正月朔日凌人注同州長既以正月之吉讀
法又以正嵗讀法如初注此四時之正重申之此周人
兼用夏正之騐逸周書周月解曰亦越我周改正以垂
[002-23b]
三統至于敬授民時巡狩烝享猶自夏焉是也即周之
用夏正益知夏分至之繫時矣或曰古厯無二十四氣
當以何為紀余據禮運曰以日星為紀如堯典日中星
鳥日永星火宵中星虛日短星昴左傳龍見而畢務火
見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畢國語辰角見而雨畢
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
清風戒寒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于司里又
曰嵗在鶉火日在析木月在天駟辰在斗柄星在天黿
[002-24a]
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昬參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日
在奎昬弧中旦建星中之類皆是也左傳啟蟄而郊夏/小正曰正月啟蟄
月令仲春始雨水仲夏小暑至孟秋白露降家語霜降/而逆女止以紀每月之候未有二十四氣之名也周官
馮相氏掌十有二嵗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亦無及此者
  儀禮五可疑策督學鄧公科試第一/
儀禮者禮之根本而禮記其枝葉也故儀禮有冠禮禮
記即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即有昏義以至燕射之
禮莫不皆然朱子嘗作經𫝊通解以儀禮為經而采諸
[002-24b]
書以釋之若儀禮所無則為集補經以足之其謂看得
有緒甚善誠不易之定論也乃宋樂史謂其有可疑者
五其説甚謬生請條舉而歴辨之一疑漢儒𫝊授曲臺
雜記後馬融鄭衆始𫝊周官而儀禮未嘗以為敎授案
漢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乃儀禮之全本經十七篇
即今儀禮也劉歆曰魯髙堂生𫝊士禮十七篇訖孝宣
世后蒼最明戴徳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
禮古經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
[002-25a]
十九篇夫髙堂生所𫝊士禮十七篇即藝文志經十七
篇也五十六卷除十七正多三十九故藝文經目别無
髙堂生十七篇之禮中興以後皆立博士相𫝊不絶隋
經籍志自髙堂生至宣帝時后蒼最明其業乃為曲臺
記然則儀禮自髙堂生而下以次𫝊授源流井井后蒼
之曲臺記正儀禮之𫝊説而不得據以駁經也且在三
禮中立學尤早而以為未嘗教授可乎其無疑一也二
疑周禮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儀禮全書諸儒
[002-25b]
不獻之朝乎劉歆七畧班固九種並不著儀禮魏晉梁
陳之間是書始行按古經出于淹中河間獻王得而獻
之隋志有明文何謂不獻漢志七畧九種現有禮古經
五十六卷經十七篇之目何謂不著獻之者河間獻王
𫝊之者髙堂生習之者后氏大小戴氏慶氏注之者鄭
康成自兩漢已行何待魏晉梁陳其無疑二也三疑聘
禮篇所記賔行饔飱之物禾米芻薪之數籩豆簠簋之
實鉶壺鼎罋之列考之周官掌客不同案掌客凡諸侯
[002-26a]
之卿大夫士為國客則如其介之禮以待之所謂國客
者即聘禮之賔也然謂如其介之禮以待之未嘗謂如
其君之賔禮以待之今攷掌客云凡介行人宰史皆有
飱饔餼以其爵等為之牢禮之陳數乃待其介之禮而
鄭註即約聘禮文釋之其與聘禮不同者乃待諸侯之
典與聘賔無涉其無疑三也四疑喪服一篇葢講師設
問難以相解釋之辭非周公書案隋經籍志喪服一篇
子夏先𫝊之諸儒多為注解今又别行以生攷之其書
[002-26b]
雖未必果出于子夏而𫝊以釋經在諸經皆有之不獨
儀禮也使徒以問難之故而决為非周公書則春秋有
三𫝊公穀左氏皆釋經之體亦可據以駁春秋矣其無
疑四也五疑周官所載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有
其禮而儀禮所謂公食大夫禮及燕禮皆公與卿大夫
之事不及于王其他篇所言曰主人曰賔而已似侯國
之書使周公當太平時豈不設天子之禮案禮古經五
十六卷除十七篇尚餘三十九賈公彦序儀禮之次凡
[002-27a]
冠昏鄉射燕禮以下俱有天子諸侯之禮朱子亦謂河
間獻王所得禮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諸侯之禮故班固
謂愈于推士禮以為天子諸侯之禮者然則儀禮之亡
篇多矣豈有制侯國而不及天子之理其無疑五也夫
知樂史五疑之非則朱子之説益信而有徴矣
 經證明晰直欲揖讓進退于漢宋諸儒之間原評/
  周官辨疑
周官上于河間獻王至劉歆始立博士諸儒疑者不一
[002-27b]
請舉其大端而辨之一曰六卿之不貢公孤也案周時
六卿皆公孤領之周公以公兼冡宰惟周公位冡宰是
也蘇公以公兼司敓太史司㓂蘇公是也顧命歴叙六
卿之長而太保奭畢公毛公即三公也芮伯彤伯衛侯
即三孤也公孤無専職故不數也此不必疑者一也二
曰設官之太多也案周禮二卿則公一人是三公兼鄉
老也每鄉卿一人是六卿兼鄉大夫也軍将皆命卿是
六卿兼軍将也世婦每官卿二人是六卿之長貳兼之
[002-28a]
也司馬六軍之屬則司徒六鄉之屬兼之也甚至太公
以太師而兼司盟吕伋以齊侯而掌虎賁然則成周之
官通長貳計之雖不下三千人而實不過三百六十屬
也此不必疑者二也三曰地理之不可方如碁局也案
周禮近郊逺郊甸地稍地小都大都相距皆百里原指
勾三股四以御田疇者而言如漢志之短長相覆王制
之斷長補短非謂方如碁局也若作扣槃捫燭之見則
禹貢冀州之北安得二千五百里哉此不必疑者三也
[002-28b]
四曰畿服之制與禹貢不合也案周禮言方則每面各
二百五十里禹貢言面則兩面相距為千里禹貢五服
計五千里周禮九服并王畿計五千五百里増于禹者
特五百里之藩服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即是其地
名雖増而實未嘗增也此不必疑者四也五曰封建之
制與武成孟子不合也案武成之分土惟三孟子王制
之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専指井地言之也所謂土其田
也周禮之封疆兼舉山川附庸邑居林麓言之也所謂
[002-29a]
制其域也此不必疑者五也六曰溝洫之制遂人匠人
不合也按遂人十夫有溝匠人九夫為井二法不同陳
及之謂遂人是一直度之匠人是開方計之朱子駮之
曰遂人以十起數匠人以九起數决不可合是矣然周
禮于六鄉明言九夫為井孟子鄉田同井安見鄉遂必
用貢耶遂人明言治野夫間有遂十夫有溝安見都鄙
必用助耶葢鄉言九夫遂言十夫原屬互文以見例左
𫝊疆以周索疆以戎索左氏異義山林九夫為度九度
[002-29b]
而當一井藪澤九夫為鳩八鳩而當一井考工記又言
兩山之間必有川兩川之上必有涂可見貢助二法原
只因時因地不必定限以成法孟子九一什一亦只就
滕論滕不必定是周制也此不必疑者六也七曰井牧
之制與孟子一夫百畆不合也案井則有上地中地下
地之别猶禹貢之咸則三壤也牧則有不易一易再易
之别猶漢志之嵗耕種休一歲休二嵗也若遂人之萊
五十畆百畆二百畆乃不耕之土令民開墾者非百畆
[002-30a]
之常額也孟子道其常而周官窮其變也此不必疑者
七也八曰載師地征與孟子什一不合也案載師甸稍
縣都皆無過十二陸氏佃謂百畆而徹賦民什一于一
中又以十分為率取二如此則公卿大夫之受采者自
食其八以其二賦于國非取民之制也若吏之治于公
邑者兼統于遂其制賦皆與遂法同此不必疑者八也
九曰闗市山澤之賦與孟子不合也案孟子譏而不征
者謂羇旅士民也周禮闗市有征者謂商賈也孟子澤
[002-30b]
梁無禁者不禁民之取也周禮山澤有禁者禁民之不
以時取也此不必疑者九也十曰朝覲之數與尚書不
合也案五載一巡守羣后四朝者虞制也六年五服一
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者周制也三嵗而聘五嵗而朝者
文襄之霸令也見昭三年左傳漢儒集為/王制又多比年一小聘句大行人侯服
嵗一見甸服二嵗一見男服三嵗一見采服四嵗一見
衛服五嵗一見要服六嵗一見輿尚書小異者猶云六
年而徧也尚書舉其畧而王制道其詳也此不必疑者
[002-31a]
十也文十五年𫝊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昭十三/年𫝊明王之制使諸侯嵗聘以致業間朝以講禮
再朝而㑹以示威再㑹而盟以顯昭明國語又有日祭/月祀時享嵗貢終王之説疎數不常恐不足以語周制
矣/
 
 
 
 
 
[002-31b]
 
 
 
 
 
 
 
 識小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