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g0018 唐開元占經-唐-瞿曇悉達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唐開元占經卷一
           唐 瞿曇悉達 撰
 天地名體
   天體渾宗
按後漢河間相張衡靈憲曰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
靈軌尋考本元先準之於渾體是為正儀立度而皇極
有逌建也樞運有逌稽也乃建乃稽斯經天常聖人無
[001-1b]
心因兹以生心故靈憲作興曰太素之前幽清𤣥靜寂
漠㝠黙不可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
斯謂溟涬葢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
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混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
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厖鴻葢乃道之幹也道
幹既育有物成體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
天成於外地定於内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隂故
[001-2a]
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搆精時育庶類斯謂
天元葢乃道之實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
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
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于是人之精者作
聖實始紀綱而經緯之八極地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
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増千里自地至天半
於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也將覆其
數用重差鈎股懸天之景薄地之儀皆移千里而差一
[001-2b]
寸得之過此而往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
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天有兩儀以儛道中其可
覩樞星是謂之北極在南者不著故聖人弗之名焉其
世之遂九分而減二陽道左迴故天運左行有驗於
物則人氣左嬴形右繚也天以陽迴地以隂淳是故天
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承施候明天以順動不失
其中則四時順至寒暑不減致生有節故品物用生地
以靈靜作合承天清化致養四時而後育故品物用成
[001-3a]
凡至大者莫如天至厚者莫若地至質者曰地而已至
多莫若水水精為漢漢周於天而無列焉思次質也地
有山嶽以宣其氣精鍾為星星也者體生于地精成于
天列居錯跱各有逌屬紫宫為皇極之居太微為五帝
之廷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座蒼龍連踡于左白
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圏首於後黄神軒轅
于中六擾既畜而狼蚖魚鼈罔有不具在野象物在朝
象官在人象事於是偹矣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其徑
[001-3b]
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百四十三分之一
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有三趾陽之類其數竒
月者隂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兎隂之類其數偶其後有
馮焉者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以之奔月將往
枚筮之於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
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
蜍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
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
[001-4a]
光盡也衆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
於地也是謂闇虚在星星微月遇則食日之薄地暗其
明也繇暗視明明無所屈是以望之若大方於中天天
地同明繇明視暗暗還自奪故望之若小火當夜而揚
光在晝則不明也月之於夜與日同而差微星則不然
强弱之差也衆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謂三十
五星一居中央謂之北斗動變定占實司王命四布於
方為二十八宿日月運行厯示吉凶五緯更次用告禍
[001-4b]
福則天心於是見矣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
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微星
之數葢萬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動咸得繫命不然何
以總而理諸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神守精存麗其職
而宣其明及其衰神歇精斁於是乎有隕星然則奔星
之所墜至則石矣文耀麗乎天其動者七日月五星是
也周旋右迴天道者貴順也近天則遲逺天則速行則
屈屈則留迴留迴則逆逆則遲迫於天也行遲者覿于
[001-5a]
東覿于東屬陽行速者覿于西覿於西屬隂日與月
以配合也攝提熒惑地候見晨附於日也太白辰星見
昏附于月也二隂三陽參天兩地故男女取焉方星廵
鎮必因常度茍或盈縮不逾於次故有列司作使曰老
子四星周伯王逢絮芮各一錯乎五緯之間其見無期
其行無度實妖經星之所然後吉凶宣周其詳可盡
張衡渾儀註曰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
中黄孤居於内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
[001-5b]
殻之裹黄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
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
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繞地下故二十八
宿半見半隠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
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
見不隠南極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極下規
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
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
[001-6a]
赤道横帶天之腹去南北二極各九十一度十九分度
之五
 横帶者東西圍天之中要也然則北極小規去赤道
 五十五度半南極小規亦去赤道五十五度半并出
 地入地之數是故各九十一度半强也
黄道斜帶其腹出赤道表裏各二十四度
 日之所行也日與五星行黄道無虧盈月行九道春行
 東方青道二夏行南方赤道二秋行西方白道二冬
[001-6b]
 行北方黒道二四季還行黄道故月行有虧盈東西
 南北隨八節也日最短經黄道南在赤道外二十四
 度是其表也日最長經黄道北去赤道内二十四度
 是其裏故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極百一
 十五度亦强日行而至斗二十一度則去極一百一
 十五度少强是故日最短夜最長景極長日出辰入
 申晝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
 九度少强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極六十七度少
[001-7a]
 强是故日最長夜最短景極短日出寅日入戌晝行
 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强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
 强
然則黄道斜截赤道者即春秋分之去極也
 斜截赤道者東西交也然則春分日在奎十四度少
 强西交于奎也秋分日在角五度弱東交於角也在
 黄赤二道之交中去極俱九十一度少强故景居二
 至長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夘入酉日晝行地上夜
[001-7b]
 行地下俱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晝夜同也
張衡渾儀圖注曰今此春分去極九十一度少强秋分
去極九十一度少强者就夏厯景去極之法以為率也是
以作小渾盡赤道黄道乃各調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
一從冬至所在始起令之相當值也取北極及衡各鍼
穿之為軸取薄竹篾穿其兩端令兩穿中間與渾半等
以貫之令察之與渾相切摩乃從减半起以為八十二度八分
之五盡衡减之半焉又中分其篾抝去其半令其半之際正直
[001-8a]
與兩端减半相直令篾半之際從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視篾之
半際多少黄赤道幾也其所多少則進退之數也從北極數之
則去極之度也各分赤道黄道為二十四氣一氣相去十五
度十六分之七毎一氣者黄道進退一度焉所以然者黄道
直時去南北極近其處地少而横行與赤道且等故以篾度
之於赤道多也設一氣令十六日皆常率四日差少
半也令一氣十五日不能半耳故使中道三日之中差
少半三氣一節故四十六日而差今三度也至于差三
[001-8b]
之時而五日同率者一其實一節之間不能四十六日
也今殘日居其策故五日同率也其率雖同先之皆强
後之皆弱不可勝記耳至于三而復有進退者黄道稍
斜於横行不得度故也春分秋分所以退者黄道始起
更斜矣於横行不得度故也亦每氣一度焉故三氣一節
亦差三度也至三氣之後稍逺而直故横行得度而稍
進也立春立秋横行稍退矣而度猶云進者以其所退减
其所進猶有盈餘未盡故也立夏立冬横行稍進矣而度
[001-9a]
猶云退者以其所進増其所退猶有不足未畢故也以斯言
之日行非有進退也而以赤道量度黄道使之然也本二十
八宿相去度數以赤道為强耳故黄道亦有進退也冬至在
斗二十一度少半最逺時也而此厯斗二十度俱一百一十五
度强矣冬至宜與之同率焉夏至在井二十一度半强最近
時也而此厯井二十三度俱六十七度强矣夏至宜與之同
率焉
漢靈帝時議郎蔡伯喈于朔方上書曰論天體者有三
[001-9b]
家宣夜之學絶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
違失唯渾天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
也立八尺圓體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發歛以
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也
蔡氏月令章句曰天者純陽精剛轉運無窮其體渾而
包地地上者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地下亦如之其
上中北偏出地三十六度謂之北極極星是也史官以
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從下端望之此星常見于孔端
[001-10a]
無有移動是以知其為天中也其下中南偏入地亦三
十六度謂之南極從上端望之當孔下端是也此兩中
者天之輻軸所在轉運所由也天左旋出地上而西入
地下而東其遶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伏圗内赤小
規是也遶南極徑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圗外赤大規是
也據天地之中而察東西則天半見半不見圗中赤規
截婁角者是也
後漢末呉人陸公紀渾天曰先王之道存乎治厯明時
[001-10b]
本之驗著在于天儀夫法象莫若渾天渾天之設久矣
昔在顓頊使南正重司天而帝嚳亦序三辰堯命羲和欽
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舜之受禪在璿璣玉衡以齊七
政以是數者言之曩時已立渾天之象明矣周公序次六
十四卦兩兩相承反覆成象以法天行周而復始晝夜
之義故晉卦彖曰晝日三接明夷象曰初登于天後入
于地仲尼説之曰明出地上晉進而麗乎大明是以晝
日三接明入地中明夷夜也先晝後夜先晉後明夷故
[001-11a]
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日月麗乎天
隨天轉運出入乎地以成晝夜也渾天之義葢與此同仲
尼殁大道乖諸子穿鑿妄作乃有葢天之説其為虚偽
較然可知又曰渾天以日出地上則晝故易曰明出地
上晝日三接又曰晉晝也日入于地則夜夜則明傷故
易曰明夷傷也乂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
則也尚書寅賓出日寅餞納日以此言之知出入于地
審矣若日不出於地則何緣得有晝夜明闇乎天半覆
[001-11b]
地上半周地下繞地而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如天
半右覆地上半不在地下二十八宿何故更見更隠乎
由此言之天乃裹地而運信矣此是昏明之大術也天
之形狀圓周渾然運于無窮故曰渾易曰乾為天為圜
又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此之謂矣
天大地小天統地半覆地上半周地下譬如卵白白繞
黄也揚子雲太𤣥經曰天穹隆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
上故知天裹地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
[001-12a]
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
之五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日月出入以成昏
明也北極星北方偏出于地三十六度南極中偏入于
地亦三十六度南極北極天軸所在轉運所由譬車之
有輪所以自行也衆星皆移無常惟北極守中不易是
以知其為天中也天傾故極在中北仲尼曰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又太𤣥經曰天圓地方極樞中央
動以厯靜時乘十二以建七政是以堯典曰在璿璣玉
[001-12b]
衡以齊七政此之謂也繞南極七十度常在地下不出
地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東西南北徑三十五萬七千
里立徑亦然自外諸説度次交㑹與蔡氏張衡同故畧
云呉時廬江王蕃渾天象説曰幽平之後周室遂卑天
子不能頒朔魯厯不正百有餘年以建申之月為建亥
而怪蟄蟲不伏也厯紀廢壊道術浸亂渾天之義傳之
者寡末世之儒或不聞見各以私意為天作説故有周
髀宣夜之論宣夜絶無師法周髀見行于世考驗天狀
[001-13a]
多所違失依劉洪乾象厯之法而論渾天曰前儒舊説
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殻之裹黄也周旋無
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
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東西南北辰轉周規半覆地
上半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以赤儀准之其見
者常百八十二度有竒是以知其半覆地上半隱地
下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天之中也北極在正北出地
三十六度南極在正南入地亦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
[001-13b]
百八十二度半强衆星皆移而北極不徙猶車輪之有
&KR2343軸也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繞南極七十二
度常隱不見謂之下規是也上規去南極下規去北極皆一百四
十度半强以二規於渾儀為中規赤道帶天之紘去兩極各九十
一度少强黄道日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内與赤道東
交于角五弱西交于奎十四少强其出赤道外極逺者
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其入赤道内極逺
者入赤道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也日南至斗二十
[001-14a]
一度去極百一十五度少强是日最南去極最逺故景
最長黄道斗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晝行
地上百四十六度强故日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
少弱故夜長自南至之後日去極稍近故景稍短日晝
行地上度稍多故日稍長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
日行度稍北故日出入稍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
五度去極六十七度少强是日最近北去極最近故景
最短黄道井二十五度出寅入戍故日亦出寅入戍日晝行地
[001-14b]
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日長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强故夜
短自夏至之後日去極稍逺故景稍長日晝行地上度稍少
故日稍短夜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長日所在度稍南
故日出入稍南以至于南至而復初焉斗二十一度井二
十五度南北相應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强秋
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中交也去極俱九十一
度少强南北處斗二十一井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
長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夘入酉故日亦出夘入酉日
[001-15a]
晝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強故日見之漏
五十刻不見之漏五十刻謂之晝夜同夫天之晝夜以
日出入為分人之晝夜以昬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
明日入後二刻半而昏故損夜五刻以増晝刻是以春
秋分之漏畫五十五刻渾天遭周秦之亂師傳斷絶而
喪其文唯渾儀尚在臺是以不廢故其詳可得言至于
纎微委曲闕而不傳周天里數無聞焉爾而洛書軌曜
度春秋考異郵皆云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至以日景
[001-15b]
驗之違錯甚多然其流行布在衆書通儒達士未之考
正是以不敢背損舊術獨攄所見故按其數更課諸數
以究其意也古厯皆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皆分一百七萬一千里數為一度闊二千九百三十
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大强斗下分為七百三
十三里一十七步五尺一寸八分大弱三光之行不必
有當術家以算追而求之故諸家之厯各有異同漢靈
帝之末四分厯與天違錯時㑹稽東部都尉太山劉洪
[001-16a]
善于推候乃考術史官自古至今厯法原其進退之行
察其出入之驗視其往來度其終始課斗下分不能四
分之一減以為五百八十九分之一百四十五更造乾
象厯以追日月五星之行比於諸家最為精密今史官
所用則其厯也故所作渾象諸分度節次及昏明中星
皆更以乾象法作之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以乾象法
分之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八十步三尺九寸五分弱
斗下分為七百二十一里二百五十九步四尺五寸二
[001-16b]
分强乾象全度長古厯全度九步一尺二寸少弱斗下
分减古厯斗下分十一里五十八步六寸六分弱其大
數俱一百七萬一千里斗下分减則全度純數使其然
也又陸績云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東西南北徑三十
五萬七千里立徑亦然此葢天黄赤道之徑數也渾天
葢天黄赤道周天度同故績取以言耳此言周三徑一
也古厯術日率圓周三中徑一臣更考之徑一不翅周
三率周百四十二而徑四十五以徑率乘一百七萬一
[001-17a]
千里以周率約之得徑三十二萬九千四百一里一百
二十二步二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十東西南北及
立徑皆同半之得十六萬九千七百里二百一十歩一
尺六寸百四十二分分之八十一地上去天之數也夫周
徑固前定物為葢天者尚不考驗而乃論天地之外日
月所不照隂陽所不至日精所不及儀術所不測皆為
之説虚誕無徵是亦鄒子&KR1589海之類也臣謹更以晷景
考周天里數按周禮大司徒之職云土圭之法測土深
[001-17b]
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
寸謂之地中鄭𤣥云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立八
尺表其景適與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鄭
𤣥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
日下萬五千里也誠以八尺之表而有尺五寸景是立
八十而旁十五也南萬五千里而當日下則日當去其
下地八萬里矣從日斜射陽城則天徑之半也天體圓
[001-18a]
如彈丸地處天之半而陽城為中則日春秋冬夏昏
明晝夜去陽城皆無盈縮矣故知從日斜射陽城為天
徑之半也以勾股法言之旁萬五千里則勾也立八萬
里則股也從日斜射陽城則弦也以勾股求弦法入之
得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天
徑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數也倍之得十六萬二千七百
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天徑之數也以周
率乗之徑率約之得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
[001-18b]
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數也减甄曜度考異
郵五十五萬七千三百一十二里有奇一度凡一千四
百六里百二十四步六寸四分十萬七千五百六十五
分分之萬九千四十九减舊度千五百二十五里二
百五十六步三尺三寸二十一萬五千一百三十分分
之十六萬七百三十分夫末世之儒多妄穿鑿補増
河洛竊作䜟緯其言浮虚難悉據用六官之職周公所
制勾股之術目前定數晷景之度事有明驗以此推之
[001-19a]
近為詳矣黄赤道相與交錯其間相去二十四度以兩
遊儀準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竒是以知天體圓
如彈丸而陸績造渾象其形如鳥卵然則黄道應長于
赤道矣績云東西南北徑三十五萬七千里然則績亦
以天形正圓也而渾象為鳥卵則為自相違背月行二
十七日有竒而周天其行半出黄道外半入黄道内在
内謂之隂道在外謂之陽道其行隂陽道極逺者不過
六度黄道無常諸家各異各依其厯節氣所行宿度尚
[001-19b]
書月令太初三統四分乾象各不同昏明亦異日行蹉
跌不遵常軌之所為也夫三光之行雖有盈縮天地之
體常然不變故諸家之厯皆不著渾象唯黄道當各隨
其厯而錯之而今臣所施黄道乾象法也審校先代諸
儒於春秋二分多差而冬夏二至恒在二分限中蕃按渾
象之法地當在天中其勢不便故反觀其形地為外匡
于已解者無異在内詭狀殊體而合于理可謂竒巧古
舊渾象以二分為一度周七尺三寸半分漢張衡更制
[001-20a]
以四分為一度凡周一丈四尺六寸一分臣以古制局
小以布星辰相去稠穊不得了察而張衡所作又復傷
大難可轉移前表間以三分為一度事許令臣新作周
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長古法三尺六寸五分四分
分之一減張衡亦三尺六寸五分四分分之一渾象法
黄道赤道各廣一度有半故今所作渾象黄赤道各廣
四分半相去七寸二分渾儀中筩為璇璣外規為玉衡
呉太史令陳卓所作/渾天論與王蕃大同姜岌渾天論答難曰渾天之説天
[001-20b]
體包裹地在其中七曜躔麗道有常率天體旁倚故日
道南高而北下運轉之樞南下而北高二樞為轂日道
為輪周迴運移終則復始北樞謂之北極出地上三十
六度故天北際七十二度常見而不伏南樞謂之南極
入地下亦三十六度故天南際七十二度常伏而不見
或云火陽也故外照金水隂也故内景日為陽精故外
照月為隂之宗應内景而月復能外照何也對曰月光
者日曜之所生是故外景如日照也是故瑩金澄水得
[001-21a]
日之照照物亦有景又曰月無虧盈虧盈由人也日月之體
形如圓丸各徑千里月體向日常有光也月之初生日
曜其西人處其東不見其光故名曰魄魄一日之後微
東而南故明生焉八日正在南方半之故見其弦也望則
人處日月之間故見其圓也假使月初生時移人在日
月之間東向以視則月光圓若望也夏至之日日入戌
月初生時則西北近日有光及出于寅未閱三日以視
月則東北近日處光滿也研之于心驗之于目月體向
[001-21b]
日有光而形圓矣難者又云日曜星月明乃生焉然則
月望之日夜半之時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其間隔地日
光何由得照月闇虚安得常在日衡對曰日之曜天不
以幽而不至不以明而不及赫烈照于四極之中明光
曜煥乎宇宙之内循天而曜星月猶火之循突而升及
其光曜無不周矣惟衝不照名曰闇虚盖日及天體猶
滿面賁鼔矣日之光炎在地之上礙地不得直照而散
故薄虧而照則近在地之下聚而直照故滿盈而照則逺以斯
[001-22a]
言之則日光應曜星月有何礙哉易傳日夜食則星亡無日
以曜之故也難云地上不得直照而散故薄虧而照近
檢先望一日日未入地而月已出相去三十餘萬里日
在地上散而直照不應及月而使月全明者何也對曰
薄虧而照則近是言礙地光難周耳水流濕火就燥類相
從也月星者類也日光散照雖不及月譬之燃燭一燭在
上一燭在下滅下燭使烟相當則上滅之炎循煙而下
燃下燭矣此類相從也難者又曰日夜食則衆星亡按
[001-22b]
月體不大于地今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地體大尚不能
掩日使不照月月體小于地安能掩日使不照曜星也
對曰上元之初日月如叠璧五星如連珠故曰重光重
光者日在上月次之星居下地在宿内故掩日月光星
月存而曜亡也月在星宿之外故掩日日光不得照星

梁武帝嘗儀云月體不全光星亦自有光非受明於日
若是日曜月所以成光去日逺則光全去日近則光缺
[001-23a]
五星行度亦去日有逺近五星安得不盈虧當知不然太
隂之精自有光景但異于太陽不得渾赫星月及日體
質皆圓非如圓鏡當如丸矣
祖暅曰姜岌此言非也星猶月稟日之光然後乃見若
星在日裏則應盈魄今既不然故知星在日表而常明
也按星體自有光曜非由稟日始明今星宿有時食月
在魄中分明質見則是星行亦在月裏不專在表又姜
岌承二燭為喩理亦迂迴非實驗也
[001-23b]
晉侍中劉智論天曰凡含天地之氣而生者人其最貴
而有靈智者也是以動作營為皆應天地之象古先聖
王觀靈曜造算數准辰極制渾儀原性理考徵詳贊其
幽義而作厯術焉渾儀象天之圓體以含地方輪轉周
匝中有二端其可見者極星是也謂之北極在南者在
地下不見故古人不名隂陽對合為羣生父母精象在
於五星其於共成天地之功也則日月為政五星為緯
天以七紀七曜是也北極不過為衆星之君命政指授
[001-24a]
以斗建時斗有七星與曜同精而布節氣於下者也晦
朔分於東西消息辨于南北取以定四方天地配合方
氣有常天以七紀方修其政故方有七宿二十八星是
也天有常度日月成象衆星有宫分方物有體類在朝
象官在野象物在人象事理自然也衆星定位七曜錯
行盈縮有期節故厯數立焉日太陽也施温萬物生施
光則隂以明衆所稟為倡先者也君尊之象也月太隂
也稟照于陽虧盈隨時有所稟受臣卑之道也五星象
[001-24b]
五常託四時成五事舊説日譬猶火也月譬猶水也火
則施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于背日當日則光盈近
日則明滅然則月為臣象可知矣又曰當其衝月食者
隂性毁損不受光也君臣不等强日月不等明隂在于
上不自抑損陽必侵之朢在交度其應必食故詩云彼
月而食則維其常道勢然也侵甚則既虚之象也日尊
君象也月卑臣象也晦朔之㑹交則同道同道則形相
蔽天道君為尊臣由臣道雖度相值月不掩日卑下尊
[001-25a]
也不由臣道月掩日體卑凌尊也是故太平之時交而
不食尊卑道順或問云顓頊氏造渾儀黄帝為葢天其遺
說云葢天象笠極在其中日月逺近以為晦明渾儀以天
裹地地載於氣天以迴轉而日月出入以為晦明二説
誰其得之劉智曰葢天之論謬矣以春秋二分日出夘
入酉若天象車葢極在其中日月星辰迴還藏明二分
之時當晝短夜長今以漏刻數之則晝夜分等以日入
較之則出夘入酉此葢天之説不通之驗也然此二器
[001-25b]
皆古之所制但傳説義者失其用耳昔者聖王治厯明
時作圓葢以圖列宿極在其中廻之以觀天象未可正
昏明分晝夜故作渾儀也象天體亦以極為中而朱規
為赤遊周環去極九十一度有竒考日所行冬夏去極逺
近不同故復畫為黄道夏至去極近冬至去極逺二分
之際交于赤道二道有表裏以定宿度之進退為術乃
密至漢順帝時南陽張衡考定進退靈帝時太山劉洪
步月遲疾自此之後天驗愈詳自司馬遷劉向劉歆揚
[001-26a]
雄賈逵張衡蔡邕劉洪鄭𤣥此九君者不但精於算步皆
博索沈綜才思𢎞逺而不合論渾葢之用明定日行四
時之道雖或精考雅有所得亦或出心裁失其本㫖人之
不同處意各異道之難盡效于斯矣
或問曰古厯論月食或云隂損則不受明或云闇虚闇
虚所在值月則月食值星則星亡今子不從何也劉智
曰言闇虚者以為當日之衝地體之䕃日光不至謂之
闇虚凡光之所照光體小于所蔽則䕃大於本質今日以
[001-26b]
千里之徑而地體蔽之則闇虚之䕃將過半矣星亡月
毁豈但交㑹之間而已哉由此言之隂不受明近得之
矣又問曰若如所論必有大䕃月在日衝何由有明劉
智曰夫隂含陽而明不待陽光明照之也隂陽相應清
者受光寒者受温無門而通雖逺相應是故觸石而雲
出者水氣之通也相嚮而相及無逺不至無隔能塞者
至清之質承陽之光以天之圓面向相背側正不同光
魄之理也隂陽相承彼隆此衰是故日月有爭明日微
[001-27a]
則晝見若但以形光相照無相引受之氣則當陽隆乃
隂明隆陽衰則隂明衰二者之異無由生矣
後魏太史令晁崇修渾儀以觀星象按其儀以永興四
年嵗次困敦創造傳至後魏末入齊往周隨至于大唐
歴年久逺儀葢日以傾墜太史者厯正也自景雲三年
奉勑重令修造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將作少監楊務
廉與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史令瞿曇悉達正議大夫行
太史令李仙宗試太史令殷知易荆州都督兼祕書監
[001-27b]
兼右衛率薛玉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呉師道正
議大夫行祕書少監閻朝隠等首末共營各盡其思至
先天二年嵗次赤奮若成其銘曰周天三萬七千里分
寸無敗成歳三百六十日盈縮有期敬之敬之以授人
時今史司見用測候
守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論渾象體曰詳尋前説因觀渾
儀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圓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
水周其下言四方者東曰暘谷日之所出西曰濛汜日
[001-28a]
之所入莊子又云北溟有魚化而為鳥將徙於南溟斯
亦古之遺記四方皆水證也四方皆水謂之四海凡五
行相生水生于金是故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趨下歸
注于海日為陽精光曜炎熾一夜入水所經焦竭百川
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為減浸不為増又云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三百四分之七十五天常西轉一日一夜過周
一度南北二極相去一百一十六度三百四分度之六
十五强即天徑也黄道斜帶赤道春分交于奎七度秋
[001-28b]
分交于軫十五度冬至斗十四度半强夏至井十六度
半弱從北極抉天而南五十五度强則居天四維之中最
高處也即天頂也其下即地中也自外與王蕃大同
徐爰宋書云元嘉十三年有詔太史令錢樂之依舊説
鑄渾天銅儀徑六尺八分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地在
天内立黄赤二道南北二極規布列二十八宿北斗極星五
分為一度置日月五星於黄道之上置立漏刻以水轉
儀昏明中星與天相符到十七年又被勅作小渾天徑二
[001-29a]
尺二寸周六尺六寸二分為一度安二十八宿中外宫
星備具以白色珠及青黄三色珠為三家星日月五星
悉居黄道
梁奉朝請祖暅渾天論曰自古論天者多矣而羣氏紛
紜㸦相非毁竊覽同異稽之典經仰觀辰極傍矚四維
覩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校之以儀象覆之以晷
漏則渾天之理信而有徵輒遺衆説附渾儀云考靈曜
先儒求得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以晷景驗之
[001-29b]
失之于過多既不顯求之術而虚設其數葢誇誕之辭
非聖人之旨也學者多因其説而未之革豈不知尋其
理歟抑未能求其數故也王蕃所考校之前説不啻減
半雖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誠未能遥趣其實葢近
宻乎輒因王蕃天高數以求冬至春分日高及南戴日
下去地中數法令表高八尺與冬至景長一丈三尺各
自乗并而開方除之為法天髙乗表髙為實實如法
得四萬二千六百五十八里有竒即冬至日高也以天
[001-30a]
髙乗冬至景長為實實如法得六萬九千三百二十里有
竒即冬至南戴日下去地中數也求春秋分數法令表
髙及春秋分景長五尺三寸九分各自乗并而開方除
之為法因冬至日高實而以法除之得六萬七千五百
二里有竒即春秋分日髙也以天高乗春秋分景長實實如法
而一得四萬五千四百七十九里有竒即春秋分南戴
日下去地中數也南戴日下所謂丹穴也推北極里數
法夜于地中表南傅地遙望北辰細星之末令與端參
[001-30b]
合以人目去表數及表高各自乗并而開方除之為法
天髙乗表髙數為實實如法而一即北極細星髙地數也
天髙乘人目去表為實實如法即去北辰極下之數也北
戴斗極為空桐日去赤道表裏二十四度逺寒近暑而中
和二分之日去天頂三十六度日去地中冬夏春秋晨
昏晝夜皆同度也而有寒暑者地氣上騰天氣下降故
逺日下而寒近日下而暑非有逺近也猶火居上雖逺而
炎在旁雖近而微視日在旁而大居上而小者仰矚為
[001-31a]
難平觀為易也由視有夷險非逺近之效也今懸珠於
百仞之上或置之於百仞之前從而觀之則大小殊矣
先儒弗斯取驗用繁翰墨夷途頓轡雄辭折辯不亦迂
哉今大寒在冬至後二氣者寒積而未消也大暑在夏
至後二氣者暑積而未歇也寒暑均和乃在春秋分後
二氣者寒暑積而未平也譬之火始入室而未甚温弗
事加薪久而愈熾既已遷之猶有餘熱也月行有中道
有隂道有陽道如姜岌説周髀云日徑千二百五十里
[001-31b]
葢天乖謬已詳前識無足採焉以渾象言之失于過大
矣張衡日月其徑當周天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
百四十二分之一按此而論天周分數圓周率也廣分
數圓徑率也以八約之得周率九十二徑率二十九其
率傷於周多徑少衡之疎也衡以日月之徑居一度之半又言
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既非考定日月徑又不明
其理飾辭華說不足窮覈者也望日月法立於地中以人目
屬徑寸之管而望日月令日月大滿管孔及定管長以管徑
[001-32a]
乘天高管長除之即日月徑也月隂精也其形圓其質
稟日之光而見其體日光不照則謂之魄故月朢之日
日月相望人居其間盡觀其質故形圓也二弦之日日
照其側人觀其旁故半魄半明也晦朔之日月照其表
人在其裏故形不見舊説日月行九道斯葢未究月行
之變而假為其説謹按著作郎張東對三道九行曰按
漢天文志日有三道月有九行者謂日月行黄道為得
其正或行黄道外或行黄道内内外及正行因名三道
[001-32b]
故曰房有四表三道日月經房星南門即為旱經房星
北門即為水日有三道者但内外差及正行之道也月有
九行謂青道二出于黄道東赤道二出于黄道南白道
二出在黄道西黒道二出在黄道北故鄭𤣥注月令立
春春分日行青道月為之佐立夏夏至日行赤道月為
之佐立秋秋分日行白道月為之佐立冬冬至日行黒
道月為之佐故月之九行非為黄道外别有九道交横
綿絡貫于躔舍但為日月既為動物不能不小有盈縮
[001-33a]
或行黄道内外又按日月以立春合宿在營室即北方
之星色當言黒春分合宿在奎奎為西方之宿色當言
白而鄭云立春春分日行青道者考以嵗起于春春在
東方東方色青故起青號南西及北三方准此方故日
月共有三道實無九行但以因八節之差順四時之色
曲為九名故月行言九直舉其實故日道稱三三道九
行其義一也則夫日之三道躔于二十八宿月之九行
經于八節也梁武帝云自古以來談天者多矣皆是不
[001-33b]
識天象各隨意造家執所説人著異見非直毫釐之差葢
實千里之謬戴盆而望安能見天譬猶宅蝸牛之角而
欲論天之廣狹懐蚌螺之殻而欲測海之多少此可謂
不知量矣繫辭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元氣已分天地
設位清浮升乎上沈濁居乎下隂陽以之而變化寒暑
用此而相推辨尊卑貴賤之道正内外男女之位在天
成象三辰顯曜在地成形五雲布澤斯昏明于晝夜榮
落於春秋大聖之所經綸以合三才之道清浮之氣升
[001-34a]
而為天天以妙氣為體廣逺為量彌覆無所不周運行
來往不息一晝一夜圓轉一周張覆之廣莫能際其邊
際運行之妙無有見其始終不可以度數而知不可以
形象而譬此天之大體也沈濁之氣下凝為地地以土
水為質廣厚為體邊際逺近亦不可知質常安伏寂然
不動山岳水海育載萬物此地之大體也天地之間别有
升降之氣資始資生以成萬物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
始大哉坤元萬物資生資始之氣能始萬物一動一靜
[001-34b]
或此乃天之别用非即天之妙體資生之氣能生萬物
一翕一闢或此亦地之别用非即地之形體四大海之
外有金剛山一名鉄圍山金剛山北又有黒山日月循
山而轉周迴四面一晝一夜圍繞環匝于南則現在北
則隠冬則陽降而下夏則陽升而高高則日長下則日
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夏則陽升故日高而出山之道
逺冬則陽降故日下而出山之道促出山逺則日長出
山促則日短二分則合高下之中故半隠半見所以晝
[001-35a]
夜均等無有長短日照于南故南方之氣燠日隠在北
故北方之氣寒南方所以常温者冬月日近南而下故
雖冬而猶温夏則日近北而高故雖夏猶不熱北方所
以常寒者日行遶黒山之南日光常自不照積隂所聚
熏氣逺及無冬無夏所以常寒故北風則寒南風則㬉
一歳之中則日夏升而冬降一日一夜則晝見而夜隠
黒山之峯正當北極之南故夏日雖高而不能不至寅而現
又至戌而隠春秋分則居高下中朝至金剛山之外雖
[001-35b]
與山平而去山猶逺故為金剛所障日未能出須至夘
然後乃現西方亦復如是冬則轉下所隠亦多朝至於
辰則出金剛之上夕至於申則入金剛之下金剛四面略齊黒山
在北當北彌峻東西連峯近前轉下所以日在北而隠
在南而現夫人目所望至逺則極二山雖有高下皆不
能見三辰之體理繫隂陽或升或降隨時而動至于天
氣清妙無所不周雖自運動無間日月星辰遲疾各異
晷度多少不繫乎天金剛自近天之南黒山則近天之
[001-36a]
北極雖于金剛為偏而南北為一制旨解釋云金剛山
自近天之南黒山則近天之北極準於金剛為偏而于
南北為一令上林館學士虞劇穎上林館倪徽仁劉
文道等算其度數開列于後臣履等謹奉依敕旨推按
厯法表景長短之差日行南北之道旁考經記近較目
前莫不事事符合昭然可見謹畧條度數如左日道圎周
三百六十五度分為十二辰辰三十度半春秋分出夘入
酉冬至則出辰入申夏至則出寅入戌春秋分出夘中
[001-36b]
左右十五度冬至日出夘南去夘中二十四度則是侵
辰九度夏至日出夘北去夘中二十四度則是侵寅九
度春分日入酉左右亦各十五度冬至日入酉南去酉
中二十四度是侵申九度夏至日入酉北去酉中亦二
十四度是侵戌九度北極璇璣玉衡上當天之北五十五
度北去黒山頂三十六度夏至日在天南十二度春秋分
日在天南三十六度冬至日中日在天南五十度冬至
日中日去金剛南三十度梁武説云四大海外有金剛
[001-37a]
山一名鐵圍山山北又有黒山虞履等又以璇璣玉衡
在人之北五十五度北去黒山三十六度或曰瞻星望
月葢不及渾度景量天渾不及葢竊較卵之笠之未盡
天體之賾而候之測之纔窮推出之妙
梁人朱史定天論日一千六百七十里周天六十萬二
百三十一里徑率求之得十九萬四千一百六十四里
即天東西南北相去之數也求之得九萬七千八百里
即春秋分日天去地之數也夏至日天去地上八萬一
[001-37b]
千三百九十四里冬至之日為天去地上十萬六千二
十里也
隋掖縣丞劉焯渾天論曰璇璣玉衡正天之器帝王欽
若世傳其象漢之孝武詳考律厯則落下閎鮮于妄人
共所營定逮于張衡又尋述作亦體制不異閎等雖閎
制莫存而衡造有器至呉世陸績王蕃並更修鑄績小
有異蕃乃事同宋有錢樂之魏初晁崇等總用銅鐵小大有
殊規域經模不異蕃造觀蔡氏月令章句鄭𤣥注考靈
[001-38a]
曜勢同衡法迄今不改焯以愚管留情推測見其數制
莫不違爽失之千里差在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况
赤黄均度月無出入分至所恒定氣不别衡分刻本差
輪迴守故其為疎謬不可復言亦既由理不明致使衆
家間出葢及宣夜三説並驅平昕安穹四天騰沸至當
不二理惟一揆豈容天體七種殊説又漏景去極就渾
可推百骸共體本非異物此真已驗彼偽自彰豈朗日
未煇而爝火不息理有而闕詎不可悲者也昔蔡伯喈
[001-38b]
自朔方上書曰以八尺之儀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器而
無其書常欲寢伏儀下案度成數而為立説伯喈以負
罪朔方書奏不許伯喈若蒙許亦必不能伯喈才不踰
張衡衡本豈有遺思也則有器無書觀不能悟焯今立術
改正舊渾又以二至之景定去極晷漏并天地高逺星
辰運周所宗有本皆有其率祛今賢之巨惑稽往哲之
羣疑豁若雲披朗如霧散為之錯綜數卷已成待得景差謹
更啟送又云周官夏至日景尺有五寸張衡鄭𤣥王蕃陸
[001-39a]
績先儒等皆以為景千里差一寸言南戴日下萬五千
里表景正同天高乃異考之算法必為不可寸差千里
亦無典據明為意斷事不可依今交愛之州表北無景
計無萬里南過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實差焯今説渾
以道為率道里既定得差乃審既大聖之年升平之日
釐改羣謬斯正其時請一水工并解算術士取河南北
平地之所可量數百里南北使正審時以漏平地以繩
隨氣至分同日度景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則天地無所
[001-39b]
匿其形辰象無所逃其數超前顯聖效象除疑請勿以
人廢言不用
按劉焯皇極厯云凡日食由月行黄道體所映蔽大較
正交如累璧漸减則有差在内食分多在外無損雖外全而
月下内損而更髙交淺則間遥交深則相搏或由近而不
掩因遥而蔽多所觀之地又偏所食之時又别月居外道
此不見虧月外之人反以為食交分正等因在南方冬損
則多夏虧乃少假均冬夏早晚又殊處南北體則髙居東
[001-40a]
西傍而下視有邪正理不可一且古史所説本有紛互
今故推其梗概求者知其指歸茍地非於陽城皆隨所而漸
異然月食以月行虚道暗氣所衝日有暗氣天有虚道正黄
道常與日對如鏡居日下魄曜見隂名曰闇虚月則食
故張衡稱當月月食當星星亡雖夜半之辰子午相對
正隔于地值虚即虧既月兆日光當午更曜時亦隔地
無廢禀明諒以天光神妙應感𤣥通比陸績於愚凡意天彰於
靈曜正當夜半何害虧禀月由虚道表裏俱食日之與月體同
[001-40b]
勢等較其食分月盡為多容或形差㣲増虧數疎而不漏綱
要克舉議曰月隔奩匣鏡不生菱地隔高天月寧含景
竊稽諸典比陸績于愚凡意天彰於靈曜者殆以虚而
喻實亦理所絶無必求知也凡事可依必須取論無滯或以
當夜半何害虧禀日輪所照日光所臨何關大地近驗
應符乃華言之飾辨非忘私之至公弱於徳强於辨為
後人通弊信乎其然矣
 唐開元占經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