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57 湯液本章-元-王好古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湯液本草卷上
            元 王好古 撰
  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虛以生薑陳皮之類
 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毋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毋腎水
 也苦以補腎熟地黄黄蘖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黄
[001-1b]
 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
 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
 硝以鹹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黄茋甘草虛以炒
 塩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
 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
 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𨗳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001-2a]
 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黄連虛則以甘草大棗之
 類補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
 炒鹽補心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瀉黄散瀉
 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
 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
 味子虛則以白术補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主之
 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
[001-2b]
 證以瀉白散瀉之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黄蘖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知母以苦補之黄蘖以鹹瀉之澤瀉虚則熟地黄黄
 蘖補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黄丸無
 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内經臟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䆒
  其精詳㸔本論
   臟腑瀉火藥
[001-3a]
  黄連瀉心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黄芩瀉肺火梔子佐之/  黄芩瀉大腸火
  柴胡瀉肝火黄連佐之/  柴胡瀉膽火亦以黄/連佐之
  白芍藥瀉脾火     石膏瀉胃火
  知母瀉腎火      黄蘖瀉膀胱火
  柴胡瀉三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諸藥各瀉其火不惟上能如此更有治病
   合為君合為臣處詳其所宜而用勿執一也
[001-3b]
東垣先生藥類法象
天有隂陽
   風寒暑濕燥火   三隂三陽上奉之
  温涼寒熱四氣是也温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
  之隂也此乃天之隂陽也
地有隂陽
   金木水火土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
[001-4a]
  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隂也此乃地之隂陽也
味之薄者為隂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味之厚者為隂中之隂味厚則泄酸苦鹹寒是也
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温熱是也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隂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輕清成象味薄茶之類/ 本乎天者親上
   重濁成形味厚大黄之類/本乎地者親下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泄為隂
[001-4b]
   清陽發腠理     淸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     清之濁者也
   濁隂歸六腑     濁之濁者也
   濁隂走五臟     濁之清者也
   藥性要㫖
   苦藥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藥平降     甘寒瀉火
   苦寒瀉濕熱     苦甘寒瀉血熱
[001-5a]
 白虎之丼            調胃之丼
 
 
 
 
 
 
 桂枝之丼            柴胡之丼
[001-5b]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
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隂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
泄下亦不利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麻黄苦為在地之
隂也隂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隂
中之陽所以麻黄發汗而升上亦不利乎隂之體故入
手太隂附子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大黄
味之厚者乃隂中之隂故經云泄下粥淡為陽中之隂
[001-6a]
所以利小便茶苦為隂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 味辛補酸瀉 氣温補凉㵼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 味鹹補丼㵼 氣熱補寒㵼三焦命門/補㵼同
脾胃 味甘補苦㵼 氣温凉寒熱補㵼各從其冝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 味酸補辛㵼 氣凉補温㵼
腎膀胱 味苦補酸㵼 氣寒補熱㵼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
[001-6b]
   故云安糓則昌絶糓則亡水去則榮散糓消則
   衞亡榮散衞亡神無所主又仲景云水入於經
   其血乃成糓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
   衞不可不温血温衞和榮衞安常有天命矣
   五味所用
  苦泄   甘緩   酸收  鹹軟  淡滲泄
    辛散
   藥類法象
[001-7a]
風升生味之薄者隂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防風純陽性温/味丼辛升麻氣平味/微苦 柴胡氣平味/苦平
  羌活氣微溫味/苦丼平葳靈仙氣溫/味苦 葛根氣平/味甘
  獨活氣微温味/苦甘平細辛氣温味/大辛 桔梗氣㣲温/味甘辛
  白芷氣溫味/大辛 藁本氣温味/大辛 䑕粘子氣平/味辛
  蔓荆子氣淸/味辛 川芎氣溫/味辛  天麻氣平/味苦
  秦艽氣微温味/苦辛平荆芥氣溫味/苦辛 麻黄氣温味/甘苦
  前胡氣微寒/味苦 薄荷氣温味/苦辛
[001-7b]
熱浮長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温熱是/也
  黑附子氣熱味/大辛 烏頭氣熱味/大辛 乾薑氣熱味/大辛
  乾生薑氣温/味辛  良薑氣熱味辛一/本味甘辛肉桂氣熱味/大辛
  桂枝氣熱味/甘辛  草荳䓻氣熱味/大辛丁香氣温/味辛
  厚朴氣溫/味辛   木香氣熱味/苦辛 益智氣熱味/大辛
  白荳䓻氣熱味/大辛 川椒氣熱温/味大辛 吳茱茰氣熱味/苦辛
  茴香氣平/味辛   延胡索氣温/味辛 縮砂氣温/味辛
  紅藍花氣溫/味辛  神麯氣大緩/味甘
[001-8a]
濕化成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温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已上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鹹苦在人以脾應之
  黄茋氣溫平/味甘 人參氣温/味甘   甘草氣平/味甘
  當歸氣温味辛/一作味甘熟地黄氣寒/味苦  半夏氣㣲寒/味辛平
  白术氣温/味甘  蒼术氣溫/味甘   陳皮味温氣/㣲苦
  青皮氣温/味辛  藿香氣㣲温/味甘辛  檳榔氣温/味辛
  莪术氣温味/苦辛 京三稜氣平/味苦  阿膠氣㣲温/味甘辛
  訶子氣溫/味苦  杏仁氣温味/甘苦  大麥蘖氣温/味鹹
  桃仁氣温味/甘苦 紫草氣寒/味苦   蘇木氣平味甘鹹/一作味酸
[001-8b]
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隂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茯苓氣平/味甘  澤㵼氣平/味甘   猪苓氣寒/味甘
  滑石氣寒/味甘  瞿麥氣寒味/苦平  車前子氣寒/味甘
  燈心草氣平/味甘 五味子氣温/味酸  桑白皮氣寒味/苦酸
  天門冬氣寒味/㣲苦白芍藥氣㣲寒/味酸 麥門冬氣寒味/㣲苦
  犀角氣寒味/苦酸 烏梅氣平/味酸   牡丹皮氣寒/味苦
  地骨皮氣寒/味苦 枳殻氣寒/味苦   琥珀氣平/味甘
  連翹味平/甘苦  枳實氣寒味/苦酸  木通氣平/味甘
[001-9a]
寒沉藏味之厚者隂中之隂味厚則泄酸苦鹹氣寒是/也
  大黄氣寒/味苦  黄蘖氣寒/味苦  黄芩氣寒/味苦
  黄連氣寒/味苦  石膏氣寒/味辛  草龍膽氣寒味/大苦
  生地黄氣寒/味苦 知母氣寒味/大辛 防己氣寒味/大苦
  茵蔯氣㣲寒/味苦平 &KR2948氣寒味/苦辛 𤓰蔞根氣寒/味苦
  牡蠣氣㣲寒/味鹹平 𤣥參氣寒味/㣲苦 山梔子氣寒味/㣲苦
  川練子氣寒味/苦平香䜴氣寒/味苦  地榆氣㣲寒/味甘鹹
   標本隂陽論
[001-9b]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
地隂有方血下内降殺沈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内為本陽為
標隂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隂為本此臟腑之
標本也又臟腑在内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
臟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生之臟腑隂陽氣血經絡各
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凡治
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
[001-10a]
氣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
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
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
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滿
謂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
不可不慎也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
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
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
[001-10b]
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
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
後治其標既標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榮心行間
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中瀉榮火少府穴是
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
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
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既受木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木是先治其標後
[001-11a]
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其標者推
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
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五方之正氣味制方用藥附/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膽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腸三焦包
絡應之
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温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
[001-11b]
中央已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腸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腎膀胱應之
人乃萬物中之一也獨陽不生獨隂不長湏禀兩儀之
氣而生化也聖人垂世立教不能渾說必當分析以至
理而言則隂陽相附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因陽出吸
則隨隂入天以陽生隂長地以陽殺隂藏此上說止明
補瀉用藥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㑹要
[001-12a]
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濁者
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强骨髓故
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隂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
泄為隂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隂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調其
氣使之平也詳見末論
東垣先生用藥心法
[001-12b]
   隨證治病藥品
 如頭痛湏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
 太陽川芎/太陽蒼术    陽明白芷/少隂細辛   少陽柴胡茰/厥隂吳茱
 如頂巔痛湏用藁本去川芎
 如肢節痛湏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如腹痛湏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黄蘖
 如心下痞湏用枳實黄連
 如肌熱及去痰者湏用黄芩肌熱亦用黄茋
[001-13a]
 如腹脹用薑制厚朴一本有/芍藥
 如虛熱湏用黄茋止虛汗亦用
 如脇下痛徃來潮熱日晡潮熱湏用柴胡
 如脾胃受濕沈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用白术
 如破滯氣用枳殻髙者用之夫枳殻者損胸中至髙
 之氣二三服而已
 如破滯血用桃仁蘇木
 如補血不足湏用甘草
[001-13b]
 如去痰湏用半夏熱痰加黄芩風痰加南星胷中寒
 痰痞塞用陳皮白术多用則瀉脾胃
 如腹中窄狹湏用蒼术
 如調氣湏用木香
 如補氣湏用人參
 如和血湏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歸也
 如心下焦濕腫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湏酒洗防
 己草龍膽黄蘖知母
[001-14a]
 如去上焦濕及熱湏用黄芩瀉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黄連能瀉心火故也
 如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則瀉人真氣
 如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
 如𠻳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膠
 如宿食不消湏用黄連枳實
 如胷中煩熱湏用梔子仁
[001-14b]
 如水瀉湏用白术茯苓芍藥
 如氣刺痛用枳殻㸔何部分以引經藥𨗳使之行則
 可
 如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如瘡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藥如黄蘖黄芩詳上下用
 根梢及引經藥則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連當歸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蘖數者澁者或加澤瀉
[001-15a]
 如腹中實熱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莖中痛用甘草梢
 如驚悸恍惚用茯神
 如飲水多致傷脾用白术茯苓猪芩
 如胃脘痛用草荳䓻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
   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
[001-15b]
   中滿者勿食甘
    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术為佐經云辛甘發
 散為陽風宜辛散防風味辛及治風通用故防風為
 君甘草白术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术為佐是寒宜甘緩
 也或有别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内選用分兩以君臣
 論
[001-16a]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黄芩為君以瀉火以黄連當歸
 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當歸根為君以𦍑活防風為
 臣甘草甘菊之類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术為佐見血
 先後以三焦熱論
凡水瀉以茯苓白术為君芍藥甘草為臣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治病為佐
[001-16b]
凡𠻳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
為佐有熱無熱一以黄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蘖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黄蘖為佐
凡痔漏以蒼术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别證加減
凡諸瘡以黄連當歸為君甘草黄芩為佐
凡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别證於前隨證治病
[001-17a]
   藥内逐旋加减用之
    東垣報使
太陽     羌活     下黄蘖
陽明     白芷升麻   下石膏
少陽     柴胡      青皮
太隂     白芍藥
少隂     知母
厥隂     青皮      柴胡
[001-17b]
  小腸膀胱屬太陽   藁本𦍑活是本方
  三焦膽與肝包絡   少陽厥隂柴胡强
  陽明大腸兼足胃   葛根白芷升麻當
  太隂肺脈中焦起   白芷升麻葱白鄉
  脾經少與肺經異   升麻芍藥白者詳
  少隂心經獨活主   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為主   更有何病到膏肓
   諸經嚮導
[001-18a]


[001-19a]


[001-20a]


[001-21a]
   製方之法
夫藥有寒熱温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各有所能
不可不通也藥之氣味不比同時之物味皆鹹其氣皆
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之物必有諸氣互
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製其方者必且明其為用
經曰味為隂味厚為純隂味薄為隂中之陽氣為陽氣
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隂然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
則發泄厚則發熱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隂
[001-21b]
鹹味湧泄為隂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
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
急淡能利竅故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
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
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
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脾
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肺欲収急食酸以收之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凡此者是明其氣味之用也若用其味
[001-22a]
必明其氣之可否用其氣必明其味之所宜識其病之
標本臟腑寒熱虚實燥濕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
證而製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君臣大
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
者為使用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
二竒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竒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竒之逺者偶之汗者
不竒下者不偶補上治上制之以緩補下治下制之以
[001-22b]
急急者氣味厚也緩者氣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頻食厚
者多服而頓食又當明五氣之鬱木鬱達之謂吐令條
逹也火鬱發之謂汗令踈散也土鬱奪之謂下無壅滯
也金鬱泄之謂解表泄小便也水鬱析之謂制其衝逆
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用藥各定分兩
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
同者則等分
[001-23a]
   用藥酒洗曝乾
黄芩黄連黄蘖知母病在頭面及手稍皮膚者須用酒炒
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湏酒洗之在下生
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湏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
附子湏炮以制毒也黄蘖知母下部藥也乆弱之人湏
合用之者酒浸曝乾恐寒傷胃氣也熟地黄酒洗亦然
當歸酒浸助發散之意也
   用藥根梢身例
[001-23b]
凡根之在土者中半已上氣脈之上行也以生苗者為
根中半已下氣脈之下行也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與
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藥根有
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之陽也用頭在中焦用身在身
半已下地之隂也用梢𫐠類象形者也
   用圓散藥例
仲景言剉如麻豆大與㕮咀同意夫㕮咀古之制也古
者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為粗藥煎之使藥水清
[001-24a]
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㕮咀也今人以刀器
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槩為細末不分清
濁矣經云清陽發腠理濁隂走五臟果何謂也又曰清
陽實四肢濁隂歸六府㕮咀之藥取汁易行經絡也若
治至髙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
風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
中及臟腑之積氣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
柤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
[001-24b]
治上焦者極小稠麫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
取其収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以生薑汁稀
糊為圓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圓又易
化煉蜜圓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圓者取其難
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
也去急病用之圓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藥之舒緩
而治之意也
   升合分兩
[001-25a]
古之方劑錙銖分兩與今不同謂如㕮咀者即今剉如
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盞是也云銖者六
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云三兩者
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料例大者只合
三分之一足矣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
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
[001-25b]
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
   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
   焦熟黄芩為君治中焦熟黄連為君治濕防己
   治寒附子之類為君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
   治之此製方之要也本草說上品藥為君各從
   宜也
   治法綱要
[001-26a]
氣交變論云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髙者抑之下者舉
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
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
所運行故動必有静勝必有復乃天地隂陽之道也假
令髙者抑之非髙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髙
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髙何抑之有假令下者舉之非下
者固當舉之也以其本髙而失之太下故舉而使之髙
若本下何舉之有如仲景治表虚製桂枝湯方桂枝味
[001-26b]
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
甘草為佐陽脈濇隂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製小建中湯
方芍藥味酸寒主収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
桂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虚一則治裏虚各言其主用也
後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不致差誤矣
   藥味専精
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
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傷
[001-27a]
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予胗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
乃結脈也心亦悸動吃噫不絶色變青黄精神減少目
不欲開倦卧惡人語咲以炙甘草湯治之成無己云補
可去弱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
以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
膠麥門冬地黄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是也加以人
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黄減半恐傷陽氣剉一兩劑服
之不効予再侯之脈證相對莫非藥有陳腐者致不效
[001-27b]
乎再市藥之氣味厚者煎服其證減半再服而安凡藥
之昆蟲草木産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
性味少異矣失其時則氣味不全矣又况新陳之不同
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内經
曰司嵗備物氣味之專精也修合之際宜知謹焉
   湯液煎造
病人服藥必擇人煎藥能識煎熬制度湏令親信㳟誠
至意者煎藥銚器除油垢腥穢必用清浄甜水為上量
[001-28a]
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用紗濾去柤取清汁服
之無不效也
   古人服藥活法
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
多服則峻補於下
   古人服藥有法
  病在心上者    先食而後藥
  病在心下者    先藥而後食
[001-28b]
  病在四肢者    宜饑食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飽食而在夜
   察病輕重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機五臟未虚六腑未竭血
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
已過命將難存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胗脈孰能知
未病之病乎
海藏老人湯液本草
[001-29a]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韮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腎色黒宜食辛黄黍雞肉桃葱皆辛
  毒藥攻邪  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001-29b]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清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
   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
   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
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糓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
過之傷其正也蓋隂之所傷本在五味隂之五宫傷在
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絶味過於鹹大
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黒腎氣不
[001-30a]
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筯脈沮弛
精神廼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筯柔氣血以流腠理以
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五傷
  多食鹹    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㧞
  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胝䐢而唇揭
[001-30b]
  多食甘    則骨痛而髪落
   五走
  鹹走血    血病毋多食鹹
  苦走骨    骨病毋多食苦
  辛走氣    氣病毋多食辛
  酸走筋    筋病毋多食酸
  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
[001-31a]
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増氣物化之常也氣増而
久天之由也
   服藥可慎
熱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藥夫芳草之氣烈石藥
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
此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内傷脾脾者土
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論藥所主
[001-31b]
海藏云湯液要藥最為的當其餘方論所著雜例比之
湯液稍異何哉蓋伊尹仲景取其治之長也其所長者
神農之所著也何以知之本草云一物主十病取其偏
長為本又當取㓗古珍珠囊斷例為凖則其中藥之所
主不必多言只一兩句多則不過三四句非務簡也亦
取其所主之偏長故不為多也
 
   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
[001-32a]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廼
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緒也謹候氣無失病機其主病何
如言採藥之嵗也司嵗備物則無遺主矣先嵗物何也
[001-32b]
天地之専精也専精之氣藥物肥膿又於使用其正
氣味也五運主嵗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非専精則
散氣散氣則物不純是以質同而異等形質雖同力用
則異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化有多少力化有
淺深此之謂也
   氣味生成流布
陽為氣隂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
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
[001-33a]
於味隂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隂薄為隂中
之陽厚則泄薄則通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中之隂薄則
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
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
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
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
[001-34a]


[001-35a]


[001-36a]


[001-37a]
 
 
 
 
 
 
 
 
[001-37b]
   七方
大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逺而竒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少則二之
  腎肝位逺服湯散不厭頓而多
小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近而竒偶制小其服也小則數多多則九之
  心肺位近服湯散不厭頻而少
緩 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薄
[001-38a]
  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
急 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
  治客以急急則治其標
竒 君一臣二竒之制也君二臣三竒之制也陽數竒
偶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隂數偶
複 竒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
宣 可以去壅薑橘之屬是也
通 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
[001-38b]
補 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瀉 可以去閉葶藶大黄之屬是也
輕 可以去實麻黄葛根之屬是也
重 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
滑 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澁 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燥 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濕 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001-39a]
 只如此體皆有所屬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
 矣陶隠居云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澁燥濕此十劑
 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今補二種以盡厥㫖
寒 可以去熱大黄&KR2948硝之屬是也
熱 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
 
 
 
[001-39b]
 
 
 
 
 
 
 
 湯液本草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