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b0012 武經總要-宋-曾公亮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武經總要前集卷五
           宋 曾公亮等 撰
  制度五
   軍行次第并圗/ 行為方陣法并圗/
   禁諠     度險
   出隘     齎糧
   斥堠聽望   探旗
[005-1b]
   探馬     遞舗
   烽火     行烽
   軍祭     軍誓
   定惑
    軍行次第并圗/
凡軍將發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逐營各以跳盪竒兵
馬軍先出去營一里外當前面布列戰鋒隊駐各持仗
依營四面布陣隊伍一如臨陣法待營中&KR1019束輜重訖
[005-2a]
依次第起𤼵凡聞第一角聲絶右虞候捉馬驢第二角
聲絶即被駕右一軍捉馬騾第三角聲絶右虞候即𤼵
右一軍被駕右二軍捉馬騾第四角聲絶右一軍即𤼵
右二軍被駕以上兵等唐制令/官之號見今陣法以後諸軍每聽角聲&KR0724
束被駕準此或用笛聲/代角亦便每營各出一戰隊令取虞候進
止防有賊至便用騰擊如其路更狹小須更加角聲仍
令將校排比催督急過勿令停擁其步兵隊輜重隊二
千步外引馬軍去步軍二里外引李靖裴/緒亦同今以軍行次
[005-2b]
第圗列之於左
[005-3a]


[005-4a]


[005-5a]


[005-6a]
 
 
 
 
 
 
 
 
[005-6b]
右行軍之法大率如此其輜重在内計兵三萬人凡四
  百隊除馬軍八十隊輜重六千人外竒兵等隊悉
  在内也
凡軍馬行動常先右虞候馬軍為首次右虞候步軍次
  右軍馬軍次右軍步軍次前軍馬軍次前軍步軍
  次中軍馬軍次中軍步軍次後軍馬軍次後軍步
  軍次左軍馬軍次左軍步軍次左虞候馬軍次左
  虞候步軍其行每經髙處即令三五騎踏髙四顧
[005-7a]
  以候不虞餘軍準此候望右虞候既先𤼵半安營
  踏行道險行水草左虞候先排窄路橋津桿後收
  拾闌遺排比隊仗整齊軍次使不交雜若回軍先
  左虞候馬軍次左虞候步軍次左軍馬軍次左軍
  步軍餘次第準前却轉其虞候軍職掌準初𤼵交
  换
凡道狹不可並行者即第一戰隊為首右戰隊次之左
  戰隊又次之右駐隊又次之左駐隊又次之若道
[005-7b]
  平川闊可得並行者宜作統行法其統行法每綂
  戰鋒隊居前兩戰隊並行次之又兩駐隊並行次
  之餘統準此若更堪齊頭行者每統五隊横引齊
  行後統次之如每統三百人簡取二百五十人分
  為五隊第一隊為戰鋒隊第二隊為戰隊第三隊
  為竒伏隊第四隊第五隊為駐隊頭一人副隊一
  人其下等五十人為輜重隊别著隊頭一人副隊
  頭一人擬戰日押輜重遥為聲援若兵數更多皆
[005-8a]
  倣此類
凡兵每隊給一旗行則引隊住則立於隊前或作/側大總
  管及副總管則立十旗以上小總管則立四旗以
  上行則前引住則立於帳前或作/側統頭亦别給異
  色旗擬臨陣之時辨其進退駐隊等旗别様製造
  令引輜重各引本軍營隊識認此旗
凡大將立五方旗依色配方面青亂黒以畢代/之務易辨也中央土
  位不動故大將軍以黄旗為四旗之主常使諸軍
[005-8b]
  準望知大將軍所在若南方有賊大將舉赤旗以
  應之東方有賊則舉青旗以應之西方有賊則舉
  白旗以應之北方有賊則舉黑旗以應之無賊常
  偃之舉旗令諸軍知敵所從來也其諸軍見本方
  方旗舉當方面兵急&KR0724束旗若亞則前進奮擊旗
  正立即止旗却偃即回
凡大將置鼔四十面小總管給十面營列給一面行即
  負随纛下擬晝夜及在道有警急擊之令傳響相
[005-9a]
  聞如軍行時前軍卒逢賊即急擊鼔中腰聞之抽
  兵急救中腰有警前軍便住後軍有警中腰亦如
  之凡有警/皆擊鼔並量抽軍兵相救如發引稍長更須置
  鼔傳響使前後得聞
凡軍行須令候騎前持五色旗見溝坑掲黄河橋掲白
  水泉掲黑林木掲青野火掲赤以告大將
凡軍若若遇道途泥濘山河險隘並右虞候於諸軍抽
  取役兵先行以充修理橋道開拓窄隘之用
[005-9b]
凡兵分數道於賊界相逢逺望未審善惡臨𤼵時須同
  計㑹如逺探相見之時便令定立合令一隊向前
  二隊步外分為兩隊左隊左或作/右轉右隊右或作/左
  轉待前隊亦盤旋相應訖即併隊左轉三匝前軍
  右轉三匝各記去時旗號臨時改號亦得然後各
  令一人相迎委非賊馬即得前進仍須嚴備以待
  之
凡軍行在道十里齊整休息三十里㑹乾糧六十里食
[005-10a]
  凡法三十里為一舎倍道兼行一日再舎/今六十里為食宿亦量軍士急緩為節
凡軍士行其輜重委於為/反子賜/反並在營陣中安置以
  防焚掠
凡下營排兵布陣以皆取隊後過𤼵兵收軍人皆取隊
  前過如入城市街巷窄狹兩面下營人即隊前過
凡軍所過先報所在四面各三里禁絶行人六畜水陸
  船乘皆令息泊虞候并遊奕將與地界所由先二
  十里
[005-10b]
    行為方陣法并圗/
凡軍行漸邇賊陣或行於賊境我軍有數營𤼵引逢賊首
  尾難救須行引時先準為方陣行列以兵分為四方
  輜重為兩道引戰鋒亦隊亦為兩道引其第一分初
  𤼵輜重及戰鋒分為四道行兩行輜重在中心雙引
  戰鋒隊並各在輜重外左右夾雙引其第二分戰鋒
  隊與前面左右行戰鋒隊相當輜重隊與前行輜重隊
  相當其第三第四分並準上今約行列圖之於後
[005-11a]


[005-12a]
凡軍行既逢賊即抽第一分中兩行輜重横列在内為
  兩重其兩行戰鋒隊横列在外兩重為陣前面第
  二分中兩行輜重即前進居陣内右偏直列為兩
  重其兩行戰鋒隊前進亦直列為兩重居右偏輜
  重外為陣右面其第三戰鋒隊重依第二分法轉
  為陣左面第四分戰鋒錙重依第一分法轉為陣
  後面令四角相接結成方陣緩急遇賊即戰賊逺
  則成陣而行常令輜重併近前頭戰鋒隊相去十
[005-12b]
  步下一隊則戰鋒常裹輜重若逢川陸平坦用之
  尤便要在前行隊縱横相當布列使匀也其制具
  圗如左
[005-13a]


[005-14a]
凡山路隘狹布陣不得須使竒隊密相連接槍旗兩邉
  弓弩居後行即過餘具山/隘門
凡盛夏行師道中深草茂本四望不絶者亦約為陣而
  行
凡兵近敵境若過州縣城鎮皆先使人守門城中人無
  得輒出
凡入敵境若船渡橋梁先過重物試之然後渡軍
凡軍入賊境所經要路平陸須遣人前行探地審試慮
[005-14b]
  敵人先作方田深坑種苗於上誘陷人馬
凡暴㓂来刼掠牛馬財寶不可輕動其初至氣銳犯之
  未必勝候其去則邀擊之
凡騎軍入賊境惟戰具外餘物不得負斤兩之重步軍
  戰具外帶物不得過十斤
    禁諠
凡兵體尚静惡諠静則有序諠則必亂其軍行在路若
  要唤人及進退止息即令每隊取曉事者二人一
[005-15a]
  人執小緋旗於本隊外傍行去隊十步以為望一
  人專聴傳喚如去賊近則遞相暗報欲令止息則
  卧旗於當隊下即住候見旗立即速行或要抽退
  令旗不住前招當隊回身速行其大軍首尾亦各
  差小校領主將處分他人不得輒傳聲
    度險
凡軍行入山林翳薈之地防有伏兵先須選趫健三二
  百人於險阻不防之處偷路過把其出道又選驍
[005-15b]
  勇當道搜索或自髙山樹杪使人逺視審無藏伏
  分兵前後以為領招然後遣輜重老小先度以步
  兵繼其濟水亦如之
凡遇坑坎闊三五丈人馬不可通即令軍中每人把一
  木橛子及一束薪芻之類遞傳填之立可度
凡遇峭峻壁之阻則以樓梯倚壁選趫㨗者手執鉤竿
  身繫二繩索緣梯並勾木石而上至平穏處即繫
  繩於木垂兩頭至地繫横闗為軟梯與衆軍攀援
[005-16a]
  并續加繩索及縋人登之
    出隘
凡軍行賊境若逢山水窄隘橋梁濟渡須防壅遏自相
  蹂踐及為敵人邀截先令左右廂虞候各負第一
  隊過便於兩邉卓隊排陣以為防招次第二隊過
  以次排立第三隊亦如之餘軍亦準此待末隊過
  盡即左右兩廂對行引𤼵如非賊境即軍伍相連
  緩行過庴依常引𤼵仍置斥堠逺望如前法
[005-16b]
    齎糧
夫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况深入敵
  境飛輓不通襲師躡㓂益資擬備雖云因糧於敵
  亦虞清野以待舊法人持乾糧三㪷可用數旬若
  班師在道去境猶逺儲貯乏絶即須揀擇羸痩牛
  馬應卒以充軍食庶人力不至為賊困逼 舊法
  米一石取無穀者浄淘炊熟下漿水中去水曝乾
  淘去塵又蒸曝之經十遍可得二斗每食取一大
[005-17a]
  合先以熱水浸之待濕透然後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
  鹽三升以水和入鍋内炭火燒之即堅小不消一
  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將行 麤布一尺以一
  升釅醋浸曝乾以醋盡為度每食以方寸煮之可
  食五十日 取小麥麪作蒸餅一枚浸醋一升或/作
  斗/曝乾以醋盡為度每食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
  五十日 豉三升搗如膏加鹽五升捻作餅子曝
  乾每食如棗核大醬菜人可食五十日 米麨一
[005-17b]
  升人可食一日 牛一頭食之五十人可一日馬
  一匹食之五十人可一日驢一頭食之三十人可
  一日 如更急難諸戎&KR0724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飢
   山行即採松皮每十斤與米五合煮之令爛熟
  半斤人可食一日 每人將油麻半升如渇取三
  十粒含之立止亦可將烏乾酪行每人將葫蘆子
  或竹筒皮榼可受三升者料前程乏水即盛行馬
  軍每人將乾酪與馬恐渇乏 近代邊兵逺行則
[005-18a]
  有麋餅皺飯雜餅之類麋餅用麋末作麪投沸湯
  和為餅厚一分候冷切作碁子曝乾收貯如在營
  砦内以湯飫而食之如路行及戰陣中乾食之味
  美不渇愈於雜餅皺飯麨並製如法惟曝極乾令
  可齎持及久
    斥堠聽望
凡軍遣候吏必擇精明勇敢竒謀逺慮者令彼鄉國之
  人引導而往或刻獸足印中途為却行之狀或上
[005-18b]
  冠微禽而隠伏叢薄之間盖欲密聲晦迹懼人知
  覺然後傾耳而聴專目而視諦伺宅物以迎知敵
  人之情故見水痕則知敵濟之早晩觀樹動則驗
  㓂來之馳驟衆草多障者使我疑也飛鳥不泊者
  下有伏兵也駭獸奔逸者謀潛襲也襲敵來之伏/餘見察敵形
  門/凡此之類皆可察而預知之必待逢敵之軍而
  後用其耳目則不能及矣若師行斥堠多擇髙要
  之處察望四邉前探不得推後探以為鋒左手不
[005-19a]
  得望右手以為固是以軍行軍止必先謹候之法
  也
    探旗
軍前及左右下道各十里之内五人為一部人持一白
  幡一綘幡見騎賊舉綘幡見步賊舉白幡轉語後
  第二第三部詣主者白之賊百人以下但舉幡指
  百人以上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
    探馬
[005-19b]
軍行前後及左右肋上五里著探馬兩騎十里加兩騎
  十五里更加兩騎三十里用十二騎前後為一道
  其最逺以及次逺者各等第揀壯馬給與之馬弱
  則恐為敵所擒若兵多𤼵引稍長即肋上更量加
  一兩道其乘馬人每令遥相見常接髙行各執方
  面旗無賊則卷有賊則舒以次第應之大軍見旗
  展則知賊至庶先賊來足得擇利便設機應變迎
  前出戰也
[005-20a]
    遞舗
凡軍行去營鎮二百里以來須置遞舗以探報警急務
  擇要徑使往來疾速平陸别置徤足之人水路則
  作飛艇或五里或十里一舗縱非㓂來之方亦須
  置之
    烽火
烽燧軍中之耳目豫備之道不可闕也唐兵部有烽式
  尤為詳具今之邉塞所置則頗為簡略而易從唐
[005-20b]
  李筌所記法制適與今同以唐式錄為前而今法
  次之庶參考用焉
唐法凡邉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髙峻處
  若有山岡隔絶地形不便則不限里數要在烽烽
  相望若臨邉界則烽火外周築城障
凡掌烽火置帥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並取謹
  信有家口者充副帥往来檢校烽子五人分更刻
  望視一人掌送符牒並二年一代代日須教新人
[005-21a]
  通解始得代去如邉境用兵時更加衛兵五人兼
  守烽城無衛兵則選鄉丁武健者給仗充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間火臺四具臺上插
  橛擬安火炬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險地狹不及
  二十五步但取應火分明不須限逺近其煙筒各
  髙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間一丈二尺向土
  則漸銳狹造筒先泥裏後泥表使不漏煙筒上著
  無底瓦盆盖之勿令煙出下有烏爐竈口去地三
[005-21b]
  尺縱横各一尺五寸著門開閉其烏爐竈門用木
  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燒及其烽筒之外皆作深
  塹環繞在烽貯備之物要柴藁木材每歲秋前别
  採艾蒿莖葉葦條草節皆要相雜為放煙之薪及
  置麻藴火鑽狼糞之屬所委於偽/反子賜/反處以掘
  塹環之防野燒延燎近邉者亦量給弓弩用烽火
  之法應火炬長八尺橛上火炬長五尺並二尺圍
  乾葦作薪葦上用乾草節縛縛處周迴插肥木其
[005-22a]
  次炬橛等在烽每道當蓄二千或作/十具以上於舎
  下作架積貯不得雨濕其土筒裏常須預著羊糞
  鬱心火使暖
凡應火土筒若向東應筒口西開若向西應筒口東開
  南北準此比諸烽煙相應時於土筒旁級上立開
  盆放煙合盆滅其煙看放時若無事盡一時有事
  一日若晝放煙至夜即放火無事盡一夜若夜放
  火至天曉還續放煙後烽放訖前烽不應煙盡一
[005-22b]
  時火盡一炬即差脚力人走問探知失堠或被賊
  掩捉其脚力問者即亦須防慮且至烽側遥聽如
  無消息喚烽帥姓名若無人應接先徑過向前烽
  依式放火仍錄被捉失堠之狀告所在州縣勘當
凡白日放煙夜則放火先須看筒裏至實不錯然後相
  應時將火炬就烏爐竈口裏焚爇成煙出外應滅
  訖别捉五尺火炬安著土臺橛上煙相應時一爐
  筒煙一人開閉二筒煙二人開閉三筒煙三人開
[005-23a]
  閉四筒煙四人開閉若晝日隂晦霧起望煙不見
  原放之所即差脚力人速告前烽霧開之處依式
  放煙如有一烽承兩道以上烽者用騎一人擬告
  州縣𤼵驛報烽來之處若烽與驛相連者即差驛
  馬
凡㓂賊入境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滿五百人放烽一
  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煙塵知欲南入放烽兩炬若
  餘㓂賊則五百人以上不滿三千人亦放兩炬蕃
[005-23b]
  賊五百騎以上不滿千騎審知南入放烽三炬若
  餘㓂賊三千騎以上亦放三炬若蕃賊千人以上
  不知頭數放烽四炬若餘㓂賊一萬人以上亦放
  四炬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縣鎮止兩炬以上
  者並至京原放煙火處州縣鎮即錄狀馳驛奏聞
  若依式放烽至京訖賊回者放烽一炬報平安凡
  放烽告賊者三應三滅報平安者兩應兩滅
凡告賊烽起處即須傳告随近州縣鎮城堡村坊等人
[005-24a]
  令當處警固不得浪行遞牒
凡烽號隠密不令人解者惟烽帥烽副自執烽子亦不
  得知委
凡烽帥烽副當番者常須在烽臺檢視若將家口聽於
  塹内安泊烽子則晝分為五番夜分持五更晝堠
  煙夜望火凡烽火一晝夜須行二千里
今法與李筌/法同明烽臺於髙山四望險絶處置無山亦於
  平地置下築羊馬城髙下任便常以三五為準臺
[005-24b]
  髙五丈下闊三丈上闊一丈形圓上建圎屋覆之
  屋底徑闊一丈六尺一面露出三尺以版為上覆
  下棧屋上置突竈三所臺下亦置三所並以石灰
  泥飾其表裏復置柴籠三所流火繩三條在臺側
  近上下用屈膝梯上訖復收之四壁開四望賊孔
  及安火筒置水罌乾糧麻藴火鑽蒿艾狼糞牛羊
  糞每晝夜平安舉一烽聞警鼔舉二火見煙塵舉
  三火見賊燒籠柴如每早夜平安火不來則烽子
[005-25a]
  為賊所捉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遞知更漏觀望動
  静一人烽帥知文書符牒轉遞之事
    行烽
凡軍馬出行擬停三五日即須去軍一二里以便權置
  爟烽如有動静舉烽相報其烽並於賊來要路每
  二十里置一烽連接至軍所其遊奕馬騎晝日遊
  奕候視至暮即移十里外止宿防賊徒暮間見煙
  火掩襲烽人其賊路左右仍伏人宿止以聽賊徒
[005-25b]
  如覺賊來即舉烽遞報軍司賊十騎以下即舉小
  炬火前烽應訖即滅火若不及百騎至二百騎即
  放一炬前三百騎至四百騎即放二炬若五百騎
  至五千騎即放三炬準前應滅前烽應訖即赴軍
  若慮走不到軍即且抵山谷藏伏既置爟烽軍内
  即須置一都烽應接四山諸烽其都烽如見煙火
  忽舉即報大總管某道烽火起大總管當須戒嚴
  收斂畜産遣人斥探
[005-26a]
    軍祭
本朝咸平四年詔禮官詳定禡於所征之地禮付北面
  總管其祭除地為墠以祠黄帝軒轅氏用羊豕代
  太牢都總管為初獻餘用舊儀其牙神纛神以一
  少牢其幣牙以白纛以皁用剛日以漆器常饌祠
  之於墠繞以青繩覆以幄幕置軍牙大纛位/方七寸厚三分亦三
  獻釁鼓以一豕祠官皆戎服清齋一宿舊法兼祭
  風師祭雨師祭馬祖其薦獻亦用牲牢酒脯香幣
[005-26b]
  如上儀惟風師磔犬以為牲祝曰維某年某月日
  將帥具官稱名姓謹以某物之奠致祭於某神凶
  黨首難干紀亂常毒流生人惡在不赦受命徂征
  恭行天討殄㓂克敵繄神是助尚饗一說祭為位/設毗沙門天
  王有祠則就其祠無祠則望北為位設/香燈清泉浸楊桞乳粥酥蜜餅食之屬三軍首路
  之日則祭道路神以車犯較祭禮於城外首路封/土為山形蒲芻棘栢
  為神主祭儀/牲幣皆準上祭畢以車轢之而過謂之犯較軍在
  道路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祠廟皆遣官以酒脯祭
[005-27a]
  告
    軍誓
兵法曰夏后氏誓衆於軍中欲人先成其慮也商人誓
  衆於軍門之外欲人先意以待事也周人將交刃
  而誓之以致人意也故書之所紀三代令主出兵
  伐罪必立誓命之文所以申飭有衆堅整士心為
  戰陣之首也今之出師凡將𤼵及戰主帥當親臨
  士衆明布誓言使在下無不聞者感激衆志然後
[005-27b]
  行也大將某官告爾三軍將校士卒整爾衆無譁
  其端聽予命令今戎夷不賔侵敗王略撓我邉陲
  害我穡事毒流於庶民皇帝授我斧鉞肅將天誅
  爾尚一乃心力銳乃戈矛往殲大懟有進死而榮
  無退生而辱用命有厚賞不用命有顯戮勉哉爾
  衆服勤王事母千典刑此誓之大槩也主兵/者臨時為約以誓軍
    定惑
夫萬衆之聚事變不一起為譁亂不可不慮或士卒未
[005-28a]
  信下輕其上或妖異數起衆情生畏主將當修徳
  改令繕礪鋒甲勤誠誓衆以祇天戒復擇吉時具
  牲牢盛饌震鼔鐸之音以祭牙旗精意䖍請以觀
  祥應若人馬喜躍旌旗皆前指髙陵金鐸之音揚
  以清鼙鼔之音宛以鳴此得神靈之助當示衆以
  安其心否則矯說善祥而布之於下乃可定也雖
  云任賢使能則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審則不筮而
  計成然而智者以權佐正古稱有五助焉一曰助
[005-28b]
  謀二曰助勢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兵家
  之機不可不察也餘見故事假/託安衆門
 
 
 
 
 
 武經總要前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