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西山讀書記卷二十六
            宋 真德秀 撰
   廣大學
論語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易䷀乾上/乾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程子曰此解一卦之象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聖人
 莫能體欲人皆可取法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
[026-1b]
 以見天道也君子以自强不息法天之行健也○朱
 子曰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者
 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
 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
 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强不息矣○天惟健故不息不
 可把不息做健使天有一頃之息則地必䧟人必跌
 死矣惟其不息故局得地在中間○問健足以形容
 乾否曰可伊川曰健而無息謂之乾蓋自人而言固
[026-2a]
 有一時之健有一日之健惟無息乃天之德
坤下/坤上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程子曰坤道之大猶乾也非聖人孰能體之地厚而
 其勢順故取其順厚之象而云地勢坤也君子觀
 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載庶物○朱子曰地坤之
 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
 相因之無窮至順極厚而無所不載也
震下/坎上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026-2b]
 程子曰坎不云雨而云雲者雲為雨而未成者也未
 能成雨所以為屯君子觀屯之象經綸天下之事以
 濟於屯難經緯綸緝謂營為也○朱子曰經綸治絲之
 事經引之綸理之也屯難之世君子有為之時也○
 問屯需二象皆隂陽未和洽成雨之象也然屯言君
 子以經綸而需乃言飲食宴樂何也曰需是緩急在
 它無所致力只得飲食宴樂屯是物之始生象草木
 初出地之狀其初出時欲破地靣而出不無齟齬艱
[026-3a]
 難之時故當為經綸其義所以不同也
坎下/艮上象曰山下出泉䝉君子以果行育德
 程子曰山下出泉出而遇險未有所之䝉之象也若
 人䝉穉未知所適也君子觀䝉之象以果行育德觀
 其出而未能通行則以果决其所行觀其始出未有
 所向則以養育其明德也○朱子曰泉水之始出者
 必行而有漸也
乾下/坎上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026-3b]
 程子曰雲氣蒸而上升於天必待隂陽和洽然後成
 雨雲方上於天未成雨也故為須待之義隂陽之氣
 交感而未成雨澤猶君子畜其才德而未施於用也
 君子觀雲上於天需而為雨之象懐其道德安以待
 時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
 俟命也○朱子曰雲上於天無所復為待其隂陽之
 和而自雨耳事之當需者亦不容更有所為但飲
 食宴樂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為則非需矣○需待
[026-4a]
 也云云待之須有至時學道者亦猶是也
坎下/乾上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程子曰天上水下相違而行二體違戾訟之也若上
 下相順訟何由興君子觀象知人情有争訟之道故
 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絶訟端於事之始則訟無由生
 矣謀始之義廣矣若謹交結明契劵之類是也○朱
 子曰作事謀始言觀此等象便當每事謀之於其始
坎下/坤上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衆
[026-4b]
 程子曰地中有水水聚於地中為衆聚之象故為師
 也君子觀此象以容保其民畜聚其衆也○朱子曰
 水不外於地兵不外於民故能養民則可以得衆矣
坤下/坎上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程子曰夫物相親比而無間者莫如水所以比也先
 王觀比之象以建萬國親諸侯建立萬國所以比民
 也親撫諸侯所以比天下也○朱子曰地上有水水
 比於地不容有間建國親侯亦先王所以比於天下
[026-5a]
 而無間者也○伊川曰建萬國以比民言民不可盡
 得而比故建諸侯使比民而天下所親者諸侯而已
 這便是它比天下之道
乾下/巽上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程子曰乾之剛徤而為巽所畜夫剛徤之性唯柔順
 為能畜止之雖可以畜止之然非能固制其彊徤也
 但柔順以擾系之耳故為小畜也君子觀小畜以懿
 美其文德畜聚為藴畜之義君子所藴畜者大則道
[026-5b]
 德經綸之業小則文章才藝君子觀小畜之象以懿
 美其文德文德方之道義為小也朱子曰風有氣而
 無質能畜而不能乆故為小畜之象懿文德言未能
 厚積而逺施也○問云云曰山是堅剛之物故能力
 畜其三陽風是柔軟之物止能小畜之而已云云
 言畜他不住且只逐些子發泄出來只以大畜比之
 便見得大畜說多識前言徃行以畜其德便見得小
 畜只是做得這些箇文德如威儀文辭之類
[026-6a]
兌下/乾上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程子曰天在上澤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
 如是故取其象而為履君子觀履之象以辨别上下
 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而後民志有定民
 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
 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
 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
[026-6b]
 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
 公卿日志於尊榮農工商賈日志於富侈億兆之心
 交騖於利天下紛然如之何而可一也欲其不亂難
 矣此由上下無定志也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辨上下
 使各得其位以定民之心志也
乾下/坤上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
之宜以左右民
 程子曰天地交而陰陽和則萬物茂遂所以泰也人
[026-7a]
 君當體天地通泰之象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
 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財成謂體天地交泰之道而
 財制成其施為之方也輔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則
 萬物茂遂人君體之而為法制使民用天時因地利
 輔助化育之功成其豐美之利也如春氣發生萬物
 則為播殖之法秋氣成實萬物則為收歛之法乃輔
 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輔助於民也民之生必頼君上
 為之法制以教率輔翼之乃得遂其生養是左右之
[026-7b]
 也○朱子曰財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其不及○問
 裁成輔相云云曰裁成猶裁截成就之也裁成者所
 以輔相也又問裁成何處可見曰且如君臣父子兄
 弟夫婦聖人便為制下許多禮數倫序只此便是裁
 成處萬物本自有此理若非聖人裁成亦不能得如
 此齊整所謂贊天地而與之參也
坤下/乾上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

[026-8a]
 程子曰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否塞之時君子道消
 當觀否塞之象而以儉損之德避免禍難不可榮居
 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時君子居顯榮之地禍患
 必及其身故宜晦處窮約也○朱子曰收歛其德不
 形於外以辟小人之難人不得以禄位榮之
離下/乾上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程子曰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與火者天
 在上火性炎上火與天同故為同人之義君子觀同
[026-8b]
 人之象而以類族辨物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
 若君子小人之黨善惡是非之理物情之離合事理
 之異同凡同異者君子能辨明之故處物不失其方
 也○朱子曰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類族辨物
 所以審異而致同也○問類族辨物如伊川云各以
 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則是就族類上辨物否曰類
 族是就人上説辨物是就物上説天下有不可以皆
 同之理故隨地頭項如分别類族去分姓氏張姓同
[026-9a]
 作一類辨物如牛類是一類就其類處以致其所以
 為同也伊川之説不可曉也
乾下/離上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

 程子曰火髙在天上照見萬物之衆多故為大有繁
 庻之義君子觀大有之象以遏絶衆惡揚明善類以
 奉順天休美之命萬物衆多則有善惡之殊君子享
 大有之盛當代天工治養庶類治衆之道不過遏惡
[026-9b]
 揚善而已○朱子曰火在天上所照者廣為大有之
 象所有既大無以治之則釁蘖萌於其間矣天命有
 善而無惡故遏惡揚善所以順天反之於身亦若是
 而已矣
艮下/坤上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程子曰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
 藴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
 山言卑下之中藴其崇高君子觀謙之象山而在地
[026-10a]
 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見抑髙舉下損過益不及
 之義以施於事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稱物之多寡以
 均其施與使得其平也○朱子曰以卑藴高謙之象
 也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益卑以
 趨於平亦謙之意也
坤下/震上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
帝以配祖考
 程子曰雷者陽氣奮發隂陽相薄而成聲也陽始潛
[026-10b]
 閉地中及其動則出地奮震也始閉鬱及奮發則通
 暢和豫故為豫也地順震發和順積中而發於聲樂
 之象也先王觀雷出地而奮和暢發於聲之象作聲
 樂以褒崇功德其殷盛至於薦之上帝推配之以祖
 考殷盛也禮有殷奠謂盛也薦上帝配祖考盛之至
 也○朱子曰雷出地奮和之至也先王作樂既象其
 聲又取其義○先王作樂無處不用然用樂之大者
 尤在於薦上帝配祖考○問作樂崇德是自崇其德
[026-11a]
 如大韶大武之類否曰然
震下/兌上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程子曰雷震於澤中澤隨震而動為隨之象君子觀
 象以隨時而動隨時之宜萬事皆然取其最明且近
 者言之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君子書則自强不息及
 嚮昏晦則入居於内㝠息以安其身起居隨時適其
 宜也禮君子晝不居内夜不居外隨時之義也○朱
 子曰雷藏澤中隨時休息
[026-11b]
巽下/艮上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程子曰山下有風風遇山而回則物皆散亂故為有
 事之象君子觀有事之象以振濟於民養育其德也
 在已則養德於天下則濟民君子之所事無大於此
 二者○朱子曰山下有風物壊而有事矣而事莫大
 於二者乃治己治人之道也
兌下/坤上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

[026-12a]
 程子曰澤之上有地澤岸也水之際也物之相臨與
 含容無若水之在地故澤上有地為臨也君子觀親
 臨之象則教思無窮親臨於民則有教導之意思也
 無窮至誠無斁也觀含容之象則有容保民之心無
 疆廣大無疆限也含容有廣大之意故為無窮無疆
 之義○朱子曰地臨於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
 事教之無窮者兌也容之無疆者坤也○問臨卦臨
 字不特是上臨下之謂臨凡進而逼近者皆謂之臨
[026-12b]
 否曰然此是二陽自下而進上則知凡相逼近者皆
 為臨也
坤下/巽上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程子曰風行地上周及庻物為由歴周覽之象故先
 王體之為省方之禮以觀民俗而設政教也天子巡
 省四方觀視民俗設為政教如奢則約之以儉儉則
 示之以禮是也省方觀民也設教為民觀也
震下/離上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
[026-13a]
 程子曰象無倒置者疑此文互也雷電相須並見之
 物亦有嗑象電明而雷威先王觀雷電之象法其明
 與威以明其刑罰飭其法令法者明事理而為之防
 者也○問雷電噬嗑與雷電豊似一同朱子曰噬嗑
 明在上動在下是明得事理先立這法在此未有犯
 底人留待異時而用故云明罰敕法豊威在上明在
 下是用這法時須是明見下情曲折方得不然威動
 於上必有過差故云折獄致刑此伊川之意説得極
[026-13b]
 善
離下/艮上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庻政无敢折獄
 程子曰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
 照庶類皆被其光明為賁餙之象也君子觀山下有
 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庻政成文明之治而無果敢
 於折獄也折獄者人君之所致慎也豈可恃其明而
 輕自用乎乃聖人之用心也為戒深矣象之所取唯
 以山下有火明照庻物以用明為戒而賁亦自有無
[026-14a]
 敢折獄之義折獄者專用情實有文餙則沒其情矣
 故無敢用文以折獄也○朱子曰山下有火明不及
 遠明庻政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内離明而外艮
 止故取象如此○問本義云云伊川却就賁餙說不
 知二説可相偹否曰明庻政是就離上説無折獄是
 就艮上説離明在内艮止在外則是事之下者可以
 用明折獄是大事一折便了有止之義明在内不能
 及他故止而不敢折也大凡就象中説則意味長若
[026-14b]
 懸空説道理亦説得去亦不甚親切也又曰此與旅
 卦都說刑獄事但争艮與離之在内外故其説相反
坤下/艮上象曰山附於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程子曰艮重於坤山附於地也山高起於地而反附
 著於地圮剥之象也上謂人君與居人上者觀剥之
 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下者上之本未有基本
 固而能剥者也故上之剥必自下下剥則上危矣為
 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則安養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
[026-15a]
 安其居也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震下/坤上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后不省方
 程子曰雷者隂陽相薄而成聲當陽之㣲未能發也
 雷在地中陽始復之時也陽始生於下而甚㣲安静
 而後能長先王順天道當至日陽之始生安静以養
 之故閉關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視四方觀復之
 象而順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當安静以養其陽
[026-15b]
 也○問陽始生甚㣲安静而后能長人於迷途之復
 其善端之萌亦甚㣲故須莊敬持養然後能大不然
 復亡之矣朱子曰然
震下/乾上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

 程子曰雷行於天下隂陽交和相薄而成聲於是驚
 蟄藏振萌芽發生萬物其所賦與洪纎髙下各正其
 性命無有差妄物與無妄也先王觀天下雷行發生
[026-16a]
 賦與之象而以茂對天時養育萬物使各得其宜如
 天與之无妄也茂盛也盛對之為言猶盛行永言之
 比對時謂順合天時天道生萬物各正其性命而不
 妄王者體天之道養育人民以至昆蟲草木使各得
 其宜乃對時育物之道也○朱子曰天下雷行震動
 發生萬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與之以無妄也先
 王法此以對時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為私焉
乾下/艮上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徃行以
[026-16b]
畜其德
 程子曰天為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君子
 觀象以大其藴畜人之藴畜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
 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
 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義也○朱子曰天在山
 中不必實有是事但以其象言耳
震下/艮上象曰山下有雷頥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程子曰以二體言之山下有雷雷震於山下山之生
[026-17a]
 物皆動其根荄發其萌芽為養之象以上下義言之
 艮止而震動上止而下動頥頷之象以卦形言之上
 下二陽中含四隂外實中虚頥口之象口所以養身
 也故君子觀其象以養其身慎言語以養其德節飲
 食以養其體不唯就口取養義事之至近而所繫至
 大者莫過於言語飲食也在身為言語於天下則凡
 命令政教出於身者皆是慎之則必當而無失在身
 為飲食於天下則凡貨資財用養於人者皆是節之
[026-17b]
 則適宜而無傷推養身之道養德養天下莫不然也
巽下/兌上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程子曰澤潤養於木者也乃至滅沒於木則甚過矣
 故為大過君子觀大過之象以立其大過人之行君
 子所以大過人者以其能獨立不懼遯世無悶也天
 下非之而不顧獨立不懼也舉世不見知而不悔遯
 世無悶也如此然後能自守所以為大過人也○朱
 子曰澤在下而木在上今澤水高漲乃至浸沒了木
[026-18a]
 為大過程子曰木雖為水浸而未嘗動故君子觀之
 而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坎下/坎上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說見/前德
行/篇
離下/離上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程子曰若云兩明則是二明不見繼明之義故云明
 兩明而重兩謂相繼也作離明兩而為離繼明之義
 也震巽之類亦取洊隨之義然離之義尤重也大人
[026-18b]
 以德言則聖人以位言則王者大人觀離明相繼之
 象以世繼其明德照臨於四方大凡以明相繼皆繼
 明也舉其大者故以世襲繼照言之○朱子曰明兩
 作離若做兩明則是有二箇日不可也故云云只是
 一箇日相繼之義
艮下/兌上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程子曰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漸潤通
 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
[026-19a]
 虚其中以受於人夫人中虚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
 虚中者無我也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量而容之
 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朱子曰山
 上有澤以虚而通也上若不虚如何受得
巽下/震上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程子曰君子觀雷風相與成恒之象以常乆其德自
 立於大中常久之道不變易其方所也
艮下/乾上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026-19b]
 程子曰天下有山山下起而乃止天上進而相違是
 遯避之象也君子觀其象以避逺乎小人逺小人之
 道若以惡聲厲色適足以致其怨忿惟在乎矜莊威
 嚴使知敬畏則自然逺矣○朱子曰天體無窮山高
 有限遯之象也嚴者君子自守之常而小人自不能
 近
乾下/震上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程傳見前禮篇○朱子曰君子之自治須是如此猛
[026-20a]
 烈方得
坤下/離上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徳
 程子曰昭明之也傳曰昭德塞違昭其度也君子觀
 明出地上而益明晉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
 知昭明德於己也明明德於天下昭明德於外也明
 明德在己故云自昭
離下/坤上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
 程子曰明所以照君子無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
[026-20b]
 於察大察則盡事而無含𢎞之度故君子觀明入地
 中之象於莅衆也不極其明察而用晦然後能容物
 和衆衆親而安是用晦乃所以為明也若自任其明
 無所不察則已不勝其忿疾而無寛厚含𢎞之德人
 情暌疑而不安失莅衆之道適所以為不明也古之
 聖人設前旒屏樹者不欲明之盡乎隠也
離下/巽上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程子曰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動不
[026-21a]
 可易也君子觀風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内而出故
 所言必有物所行必有恒也物謂事實恒謂常度法
 則也德業之著於外由言行之謹於内也言正行修
 則身正而家治矣○朱子曰風自火出是火中有風
 如一堆火在此氣自薰蒸上出也
兌下/離上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程子曰上火下澤二物之性違異所以為睽離之象
 君子觀暌異之象於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也夫聖
[026-21b]
 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
 有時而獨異蓋彛則同矣於世俗之失則異也不能
 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
 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朱
 子曰二卦合體而性不同○或謂同而異作理一分
 殊㸔如何曰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這處又就
 人事之異上說如所謂周而不比羣而不黨是也大
 抵易中六十四象下句皆是説人事之近處不必深
[026-22a]
 去求伊川說得甚好
艮下/坎上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坎下/震上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程子曰天地解散而成雷雨故雷雨作而為解也與
 明兩作離語不同赦釋之宥寛之過失則赦之可
 也罪惡而赦之則非義也故寛之而已君子觀雷雨
 作解之象體其發育則施恩仁體其解散則行寛釋
 也○朱子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隂陽之氣閉結之極
[026-22b]
 忽然迸散出做這雷雨只管閉結了若不解散如何
 㑹有雷雨作小畜所以不能成雷雨者畜不極也雷
 便是如今箇爆杖
兌下/艮上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説已見/治情篇
震下/巽上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説見/廣大
 學之/五篇
乾下/兑上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則忌
 程子曰澤水之聚也而上於天至高之處故為夬象
[026-23a]
 君子觀澤决於上而注溉於下之象則以施禄及下
 謂施其禄澤以及於下也觀其决潰之象則以居德
 則忌居德謂安處其德則約也忌防也謂約立防禁
 有防禁則無潰散也王弼作明忌亦通不云澤在天
 上而云澤上於天上於天則意不安而有决潰之勢
 云在天上乃安辭也○朱子曰澤上於天潰决之勢
 也施禄及下潰决之意也
巽下/乾上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026-23b]
 程子曰風行天下無所不周為君后者觀其周徧之
 象日施其命令周誥四方也風行地上與天下有風
 皆為周徧庻物之象而行於地上徧觸萬物則為觀
 經歴觀省之象也行於天下周徧四方則為姤施發
 命令之象也諸象或稱先王或稱后或稱君子大人
 稱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建國作樂省方勅法閉
 關育物享帝皆是也稱后者后王之所為也財成天
 地之道施命誥四方是也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
[026-24a]
 者王公之通稱
坤下/兌上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程子曰澤上於地為萃聚之象君子觀萃象以除治
 戎器用戒備於不虞凡物之萃則有不虞度之事故
 衆聚則有争物聚則有奪大率既聚則多故矣故觀
 萃象而戒也除謂簡治也去弊惡也除而聚之所以
 戒不虞也
巽下/坤上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026-24b]
 程子曰木生地中長而上升為升之象君子觀升之
 象以順修其德積累㣲小以至高大也順則可進逆
 乃退也萬物之進長皆以順道也善不積不足以成
 名學業之充實道德之崇高皆由積累而至積小所
 以成高大升之義也○朱子曰王肅本順作慎古字
 通用○汪公嘗言曽老䆒樹木之生日月滋長若一
 日不長便是生理不接日以枯瘁矣學者之於學不
 可一日少懈一日不進則退木一日不長則必死學
[026-25a]
 一日不進則心亦危
坎下/兌上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說見處/患難篇
巽下/坎上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張子曰木承水而上之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君子
 觀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勞徠其民而勸勉以相助之
 道也勞徠其民法井之用也勸民使相助法井之施
 也○朱子曰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
 以君勸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草木
[026-25b]
 之生津潤皆下而上如菖蒲葉毎旦有水如珠雖藏
 宻室中亦如此非露水也又曰木上有水便如井中
 之水水在井底却能上來治人之食故取象如井也
離下/兌上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
 程子曰水火相息為革革變也君子觀變革之象推
 日月星辰之遷易以治厯數明四時之序也夫變易
 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跡之至著莫如四時觀四
 時而順變革則與天地合其序矣○朱子曰澤中有
[026-26a]
 火水能滅火此只是説隂盛陽衰火盛則克水水盛
 則克火此是澤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時之革意思
 君子觀這象便去治厯明時林艾軒説因革卦得厯
 法云厯須年年改革不改革便差了天度此説不然
 天度之差蓋緣不曾推得那厯元定却不因不改革
 而然治厯明時非謂厯當改革蓋四時變革中便有
 治厯明時底道理
巽下/離上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026-26b]
 程子曰木上有火鼎木巽火有烹飪之象故為鼎君
 子觀鼎之象以正位凝命鼎者法象之器其形端正
 其體安重取其端正之象則以正其位謂正其所居
 之位君子所處必正其小至於席不正不坐毋跛毋
 倚取其安重之象則以凝其命令安重其命令也凝
 聚止之義謂安重也今世俗有凝然之語以命令而
 言耳凡動為皆當安重也○朱子曰正位凝命伊川
 說得未然此言人君臨朝也須端莊安重一似那鼎
[026-27a]
 相似安在這裏不動然後可以凝住那天之命如所
 謂恊於上下以承天休○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
 之意凝猶至道不凝焉之凝
震下/震上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程子曰洊重襲也上下皆震故為洊雷雷重洊則威
 益盛君子觀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懼自修餙循省也
 君子畏天之威則修正其身思省其過咎而改之不
 唯雷震凡遇驚懼之事皆當如是
[026-27b]
艮下/艮上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說已/見前
艮下/巽上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徳善俗
 程子曰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漸之義也君子觀漸之
 象以居賢善之德化美於風俗人之進於賢德必有
 其漸習而後能安非可凌節而遽至也在已且然教
 化之於人不以漸其能入乎移風易俗非一朝一夕
 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漸也○朱子曰二者皆當以漸
 而進疑賢字衍或善字下有脱字
[026-28a]
兌下/震上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說已見/夫婦篇
離下/震上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程子曰雷電皆至明震並行也二體相合故云皆至
 明動相資成豐之象離明也照察之象震動也威斷
 之象折獄者必照其情實惟明克允致刑者以威於
 姦惡唯斷乃成故君子觀雷電明動之象以折獄致
 刑也噬嗑言先王飭法豐言君子折獄以明在上而
 麗於威震王者之事故為制刑立法以明在下而麗
[026-28b]
 於威震君子之用故為折獄致刑旅明在上而云君
 子者旅取慎用刑與不留獄君子皆當然也○朱子
 曰取其威照並行之象
離下/艮上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程子曰火之在髙明無不照君子觀明照之象則以
 明慎用刑明不可恃故戒以慎明而止亦慎象觀火
 行不處之象則不留獄獄者不得已而設民有罪而
 入豈可留滯淹乆也○朱子曰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026-29a]
巽下/巽上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程子曰兩風相重隨風也隨相繼之義君子觀重巽
 相繼以順之象而以申命令行政事隨與重上下皆
 順也上順下而出之下順上而從之上下皆順重巽
 之義也命令政事順理則合民心而民順從矣○問
 申字是兩畨降命令否曰非也只是丁寧反復說便
 是申命巽風也風之吹物無處不入無物不動詔令
 之入人淪肌浹髓亦如風之動物也
[026-29b]
兌下/兌上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說已見/朋友篇
坎下/巽上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程子曰風行水上有渙散之象先王觀是象收天下
 之渙散至於享帝立廟也收合人心無如宗廟祭祀
 之報出於其心故享帝立廟人心之所歸也係人心
 合離散之道無大於此○朱子曰皆所以合其散
兌下/坎上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說已/見德
行/篇
[026-30a]
兌下/巽上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程子曰澤上有風感於澤中水體虚故風能入之人
 心虚故物能感之風之動乎澤猶物之感於中故為
 中孚之象君子觀其象以議獄與緩死君子之於議
 獄盡其中而已於决死極其惻而已故誠意常求於
 緩緩寛也於天下之事無所不盡其忠而議獄緩死
 最其大者也○朱子曰風感水受中孚之象議獄緩
 死中孚之意○議獄緩死只是以誠意求之澤上有
[026-30b]
 風感得水動議獄緩死則能動人心
艮下/震上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䘮過乎
哀用過乎儉
 程子曰雷震於山上其聲過常故為小過天下之事
 有時當過而不可過甚故為小過君子觀小過之象
 事之宜過者則勉之行過乎恭䘮過乎哀用過乎儉
 是也當過而過乃其宜也不當過而過則過矣○朱
 子曰山上有雷其聲小過三者之過皆小者之過可
[026-31a]
 過於小而不可過於大可以小過而不可甚過彖所
 謂可小事而宜下者也○小過大率是過得不多如
 大過便說獨立不懼小過只說行喪用只是這般小
 事小過是過於慈惠之類大過則是剛嚴果毅氣象
 ○行過恭用過儉皆是宜下之意
離下/坎上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程子曰水火既交各得其用為既濟時當既濟唯慮
 患害之生故思而豫防使不至於患也自古天下既
[026-31b]
 濟而致禍亂者蓋不能思患而豫防也
䷿坎下/離上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
 程子曰水火不交不相濟為用故為未濟火在水上
 非其處也君子觀其處不當之象以慎處於事物辨
 其所當各居其方謂止於其所也○朱子曰水火異
 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觀象而審辨之○以上言六十
 四卦之象蓋有是象則有是理理與象未嘗相離故
 曰㣲顯無間象有形故曰顯理無形故曰㣲聖人見
[026-32a]
 其象即知其理故發之以示人欲人體象而盡其理
 也在聖人則物自格知自至不待窮索而知之學者
 則當因象而推其理故列此於格物致知之條使學
 者知天地之間相塞充滿無非至道誠能虚心以體
 之則耳目所接妙理粲然而形而上者真不在形而
 下者之外矣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
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於是
[026-32b]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䋲而為
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朱子曰兩目相承而物麗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蓋取諸益
 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於此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蓋取諸噬嗑
[026-33a]
 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神農氏沒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是以自天祐之吉
無不利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乾坤變化而無為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
下蓋取諸渙
 木在水上也致逺以利天下疑衍
[026-33b]
服牛乘馬引重致逺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下動上說
重門擊拆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豫備之意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下止上動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乖然後威以服之
[026-34a]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
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壯固之意
古之𦵏者厚衣之以薪塟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送死大事而過於厚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
以察蓋取諸夬
[026-34b]
 明夬之意○愚按此亦前所列卦象之意也蓋離之
 中虚而物麗乾坤之上下風之行水上此皆物象之
 自然者也有自然之象則有自然之理人之所共睹
 也然常人見其象而昧其理惟聖人之心虚明洞徹
 故見是象則知是理知是理則制是器人皆謂備物
 致用立成器以利天下出於聖人之心思不知聖人
 亦因其所固有而已蓋天地之間昭布森列莫非至
 理之所存故曰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又曰
[026-35a]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豈有隠乎哉百姓
 日用而不知耳學者誠能虚心以體天下之物則精
 義妙道莫不昭昭然接於吾之心目然後真知道器
 之相合而顯㣲之無間也又後漢志上古聖人見轉
 蓬始知為輪輪行可載因物智生復為之輿輿輪相
 乘流運罔極任重致遠天下獲其利後世聖人觀於
 天視斗周旋魁方物曲以攜龍角為帝車於是乃曲
 其輈乘牛駕馬登險赴難周覧八極故易震乘龍謂
[026-35b]
 之壯言器莫有尚之者也此志所云即十三卦之意
 故附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舎晝夜
 說已見道體篇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朱子曰亟數也水哉水哉歎美之辭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
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026-36a]
 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湧出之貌不舍晝夜言常出
 不竭也盈滿也科坎也言其進以漸也放至也言水
 有原本不已而漸進以至於海如人有實行則亦不
 已而漸進以至於極也
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
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集聚也澮田間水道也涸乾也如人暴得虚譽不能
 長乆也聲聞名譽也情實也恥者恥其無實而將不
[026-36b]
 繼也林氏曰徐子之為人必有躐等干譽之病故孟
 子以是答之○鄒氏曰孔子之稱水其㫖㣲矣孟子
 獨取此者自徐子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嘗以聞達教
 子張矣達者有本之謂也聞者無本之謂也然則學
 者其可以不務本乎○又家語孔子觀於東流之水
 一段亦當參觀古今同此水也然孔子觀之而明道
 體之無息孟子推之而明為學之有本今人之凡觀
 於水者其亦知此乎此格物致知所當察也
[026-37a]
孟子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
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
濯足矣自取之也
 朱子曰聖人聲入心通無非至理此類可見○愚按
 聲入心通四字朱子嘗以解耳順之義矣今復用於
 此蓋聖人之心表裏澄澈故所聞之言雖淺而所悟
 之理甚精亦猶見至顯之象而識至㣲之理也故附
 於此○自易象至此皆言聖人物格知至之事
[026-37b]
書說命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
恊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
 南軒張氏曰孔子觀上世之化曰大哉知乎雖堯舜
 之民比屋可封亦能使之由之而已知者凡聖之分
 也豈可易云乎哉傅說之教髙宗髙宗蓋知之者恭
 黙思道夢帝賚予良弼非知之者有此乎此舊學于
 甘盤之所得也故君奭篇言在武丁時則有若丼盤
 而未及于傅說蓋發髙宗之知者丼盤也知之非艱
[026-38a]
 行之惟艱說之意亦曰雖已知之此非艱也貴於身
 親實履之此為知之者言也若髙宗未克知之而教
 之曰知之非艱則說為失言矣
易乾九三文言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
之可與存義也
 程子曰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
 在先故可與幾所謂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知終終之
[026-38b]
 力行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
 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學之始終也○朱
 子曰知至至之進德之事也知終終之居業之事也
 ○知至是要知所至之地至之便是至那地了知終
 是知得合如此知終便須下終底工夫幾字是知之
 初方是見得事幾便須是至之存義是守得定方存
 得這義○上至字是至處下至字是到那至處知終
 是終處終之是終之而不去蓋求必終於是而守之
[026-39a]
 不去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先知為幾如人欲徃長
 安雖未到長安然已知長安之所在所謂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存者守而勿失既知得箇道
 理如此則堅守之而勿失所謂可與存義也○知至
 至之知至則知字是輕至之則至字是實大學知至
 知字是重至字是輕
論語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
 朱子曰前所聞者既未及行故恐復有所聞而行之
[026-39b]
 不給也○范氏曰子路聞善勇於必行門人自以為
 不及也故著之若子路可謂能用其勇矣○集義尹
 氏曰子路勇於行者故有聞而未能行唯恐有聞也
 ○問云云曰可見古人為已之實處子路急於為善
 唯恐行之不徹子路不急於聞而急於行今人惟恐
 不聞既聞了便休更不去行處着工夫○南軒曰門
 人記此亦可謂善觀子路者矣○中庸博學審問慎
 思明辨篤行已見為學篇○生知安行好學力行章
[026-40a]
 已見智仁勇篇
程子曰書云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此固是也然知之亦
自艱
 譬如人欲徃京師必知是出那門行那路然後可徃
 若不知雖有欲徃之心其將何之自古非無美材能
 力行者然鮮能明道以此見知之亦難也又曰須是
 識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須得光照○問致知與力
 行兼否曰為常人言纔知得非禮不可為須用勉强
[026-40b]
 至於知穿窬不可為則不待勉强是知亦有淺深也
 又曰知至則當至之知終則當終之須以知為本知
 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之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飢而不食鳥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為不善只為
 不知知至而至之知之事故可與幾知終而終之故
 可與存義知至是致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致知
 知至之事篤行便是終之又曰世有篤學力行而不
 知道者○餘已見大學致知章
[026-41a]
呂氏曰知崇者所以致吾知也禮卑者所以篤吾行也
朱子曰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
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又曰聖賢說知便說行大學說如切如磋道學也便
 說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說學問思辨便說篤行又
 曰講學克已二事各是一件工夫學者於此須是無
 所不用其極然後足目俱到無偏倚之病○問某在
 湖南見一先生只教人踐履朱子曰義理不明如何
[026-41b]
 踐履曰它說行得便見得曰如人行路不見便如何
 行又曰有人專要理㑹躬行此亦是孤又曰言而不
 行固為失之只說踐履而不務窮理亦非小病○問
 須是先知之然後行之不成曰未明理便都不持守
 且如曽㸃與曽子便是兩箇様子曽㸃便是理會得
 底而行有不揜曽子便是合下持守旋旋明理而一
 唯處又曰大學明明德是知止至善是守夫子曰智
 及之仁能守之聖賢未嘗不為兩頭説話如中庸所
[026-42a]
 謂擇善是知之事固執是守之事又曰至善是以其
 極言知要到極處行亦要到極處○王德修相見先
 生問和靖大概如何接引學者曰先生只云在力行
 力行以前更有甚工夫德修曰尊所聞行所知曰須
 是知得方始行得德修曰自志學至不踰矩皆是說
 行曰須是先知了然後能志
南軒張氏曰學而不思則㒺思而不學則殆歴觀聖賢
之意蓋欲使學者於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則據其所知
[026-42b]
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逹是知常在
先而行未嘗不隨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至精行有
始終必自始以及終内外交正本末不遺條理如此而
後可以言無弊然則聲氣容色之間洒掃應對進退之
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舎是而他求乎
 又曰知之而行譬皎日當空脚踏實地歩歩相應未
 知而行者如闇中摸索雖或中而不中者多矣○以
 上皆言知行並進之事
[026-43a]
    右廣大學之四
 
 
 
 
 
 
 
[026-43b]
 
 
 
 
 
 
 
 西山讀書記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