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山讀書記卷十二
            宋 真徳秀 撰
   君臣
論語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黄氏曰孔子於事君之禮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後盡
 耳○程子曰聖人事君盡禮當時以為諂若他人言
 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於
[012-1b]
 如此聖人道大徳宏此亦可見○按鄉黨君在踧踖
 如也與與如也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
 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顔
 色怡怡如也沒階趨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吉月
 必朝服而朝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侍食於君君祭
 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
 矣又曰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衆吾從下凡
[012-2a]
 此皆所謂事君之禮也
禮記将適公所宿齋戒居外寝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
命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揖私朝煇如也登車則有光

 玉藻○左氏晉靈公不君趙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
 麑賊之晨往寝門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
 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
 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此将
[012-2b]
 朝之禮
儀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容彌蹙
 鄭氏曰促恭慤貌○此始見之禮
禮記大夫出入君門由闑右
 鄭氏曰臣統於君此出入君門之禮
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鄭氏曰御當為迓迓迎也君雖使賤人來必自出迎
 之尊君命也
[012-3a]
君命召無諾
 孟子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
 鄭氏曰節所以明信輔君命使使召臣急則持二緩
 則持一○玉藻○此趍召之禮
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飲卒爵而
俟君卒爵然後授虚爵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洒
如也
[012-3b]
 鄭氏曰洒如肅敬貌
二爵而言言斯禮已
 言言和敬貌
三爵而油油以退
 油油說敬貌禮飲過三爵則敬殺可以去矣○玉藻
 ○此侍燕之禮
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偏嘗膳飲而俟君命之食然
後食
[012-4a]
 鄭氏曰君祭先飯食其祭食臣先飯示為君嘗食也
 此謂君與之禮食膳謂進庶羞既嘗庶羞則飲俟君
 之徧嘗也
若有将食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
 将食猶進食謂膳宰也膳宰進食則臣不嘗食周禮
 云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士相見禮○此侍食
 之禮
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懐其核
[012-4b]
 鄭氏曰嫌棄尊者物也
君賜車馬乘以拜賜衣服服以拜賜
 敬君惠也○玉藻○此受賜之禮
凡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
 鄭氏曰急君命也言謂有故所問也
若使人于君所則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則必下堂而
受命
 鄭氏曰此臣有所告請於其君也○曲禮下同○此
[012-5a]
 受命請命之禮
執天子之器則上衡諸侯則平衡
 鄭氏曰謂髙於心彌敬也此衡謂與心平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
不舉足車輪曳踵
 克勝也重慎之也尚左手尊左也車輪謂行不絶地
立則磬折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
 君臣俛仰之節倚謂附於身小俛則垂大俛則垂于
[012-5b]
 地○此執器俛仰之體
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以足蹙路馬有誅齒路馬有誅
 鄭氏曰廣敬也○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
 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為誰夫人
 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
 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孝子不為昭昭信節
 不為冥冥惰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
 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人
[012-6a]
 視之果伯玉也○以上皆言事君之禮傳記所載不
 止於此姑志其畧云
子曰君子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
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朱子曰犯謂犯顔諫争○范氏曰犯非子路之所難
 也而以不欺為難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後犯○南
 軒曰盡誠而不欺犯顔而納忠事君之義大要盡是
[012-6b]
 矣然勿欺其本也勿欺矣則誠信充積一不得已有
 時而犯之則有以感動也若忠信有所不足則於事
 君之道為未盡而徒以犯顔為事亦鮮味矣如内交
 要譽惡其聲之類一毫之萌皆為欺也以子路之剛
 强懼其果於犯也故告之以勿欺為主○黄氏曰偽
 言不直謂之欺直言無隠謂之犯欺與犯正相反夫
 子之告子路乃是一戒一勸兩面平説之辭若反覆
 以觀則能勿欺而不能犯則未免有回護之失能犯
[012-7a]
 矣而不能勿欺則未免有矯飾之病此又不可以不
 戒也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
問曽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
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
君亦不從也
 朱子曰以道事君者不從君之欲不可則止者必行
 已之志○南軒曰大臣不枉道以狥人其不合則有
[012-7b]
 去而已由求為季氏之臣坐觀其失而不能去直尸
 禄備數而已故曰具臣然則從之者與季氏意其不
 能止則當無不從也方是時季氏無君之心已著矣
 謂弑父與君亦不從者非惟言由求所長抑可使之
 聞而懼也或曰此何必由求而後能之曽不知順從
 之臣其始也惟利害之是狥而已履霜堅氷之不戒
 馴習蹉跌以至於從人而弑君父者多矣如荀彧劉
 穆之之徒其始從曹操劉裕之時亦豈遂欲弑父與
[012-8a]
 君哉惟其漸浸順長而勢卒至此耳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
之患失之
 何氏曰患得之謂患不能得之
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小則吮疽䑛痔大則弑父與君皆生於患失而已○
 胡氏曰許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於
 道徳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
[012-8b]
 以累其心志於富貴而已矣則亦無所不至矣志於
 富貴即孔子所謂鄙夫也○南軒曰患得患失者以
 得失為事也患得者患無以得之也惟其有是心故
 既得則患失矣其患失之心乃患得之心也若是則
 几可以勿失者皆在所必為而亦何所不至哉自古
 亂臣賊子其初亦豈敢遽有簒弑之萌惟其患失之
 心蹉跌至此故夫未得則患得既得則患失患失則
 無所不至履霜堅氷馴致其道也然則患得患失之
[012-9a]
 萌是乃弑父與君之原也聖人謂為鄙夫者盖區區
 惟己私之狥不亦鄙乎○按眉山蘇氏曰李斯憂蒙
 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盧把懼李懐光之數
 其惡則誤徳宗以再亂其心本生於患失其禍乃至
 於喪邦乃知聖人之言良不為過亦名論也
晉丕鄭曰事君者從其義不阿其惑
 國語曰晉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里克丕鄭
 荀息相見里克曰夫史蘇之言將及矣其若之何荀
[012-9b]
 息曰吾聞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聞違命君立臣從
 何貳之有丕鄭曰吾聞云云必立太子里克曰我不
 識義亦不阿惑吾其静也三大夫乃别○愚按三大
 夫所見不同惟丕鄭之言大臣之言也而荀息一於
 阿惑里克一於中立遂成新城之禍惜哉方里克許
 驪姬以中立丕鄭曰惜也不如曰不信以疏之亦固
 太子以擕之多為之故以變其志志少疏乃可間也
 今子曰中立况固其謀彼有成矣難以得間未幾卒
[012-10a]
 如其言亦可謂善謀矣鄭又云事君者君為我心制
 不在我亦名言也鄭在晉雖不得為賢大夫而其言
 有可法者故録之
晏子曰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
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
民無争心
 左氏傳齊景公至自田晏子侍子猶馳而造焉公曰
 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
[012-10b]
 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羮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
 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
 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云云故詩曰亦
 有和羮既戒既平騣嘏無言時靡有争今據不然君
 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
 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専一誰能聴之同之不可也如
 是
禮記曰為人臣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頌而無讇
[012-11a]
諫而無驕
 鄭氏曰亡去也疾惡也頌謂將順其美驕謂言行謀
 從恃知而慢○愚謂無驕者不䛕其君之美以驕其
 心也鄭説恐非
怠則張而相之廢則埽而更之謂之社稷之役
 廢政教壊亂無可因也役為也○少儀
為人臣之禮不顯諫
 鄭氏曰謂明言其君之惡不幾㣲也
[012-11b]
三諫而不聴則逃之
 君臣有義則合無義則去○愚按不顯諫與事父母
 幾諫之義同當參玩也○曲禮○豫章黄氏詩曰誰
 云君臣難是亦父子間大雅稱補衮不言能犯顔此
 意宜深味也
子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君陳曰爾有嘉謀
嘉猷入告爾后于内女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
后之徳於乎是惟良顯哉○坊記
[012-12a]
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
 鄭氏曰謂陳其過於外也
詩云心乎愛矣瑕不謂矣中心蔵之何日忘之
 瑕之言胡也謂猶告也○表記
景子曰内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
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
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
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
[012-12b]
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朱子曰景丑所言敬之小者也孟子所言敬之大者
 也
孟子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
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
謂之賊
 范氏曰人臣以難事責於君使其君為堯舜之君者
 尊君之大也開陳善道以禁閉君之邪心唯恐其君
[012-13a]
 或陷於有過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謂其君不能行善
 道而不以告者賊害其君之甚也○南軒曰責難於
 君者以先王事業望其君不敢以君為難也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
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
而國定矣
 朱子曰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過讁行政之失不足
 非間惟有大人之徳則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歸于
[012-13b]
 正而國無不治矣大人者大徳之人正已而物正者
 也○程子曰天下之治亂繫乎人君之仁不仁耳心
 之非即害於政不待乎發之於外昔者孟子三見齊
 王而不言事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然後天下之
 事可得而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智者能更之
 直者能諫之然非心存焉則事事而更之後復有其
 事將不勝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後復用其人將不勝
 其去矣是以輔相之軄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後無
[012-14a]
 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徳則亦莫
 之能也○南軒曰格之為言感通至到也書曰格于
 上帝盖君心之非不可以氣力勝必也感通至到而
 使之自消靡焉所謂格也盖積其誠意一動静一語
 默無非格之之道也若心非未格則雖責其人才更
 其政事幸其見聴而肯改易他日之所用所行亦未
 必是也何者其源不正不可勝救也心非既格則人
 才政事皆將源源而日新矣然而格君之業非大人
[012-14b]
 則不能若在已之非猶有未之能覺者而將何以盡
 夫感通之道哉後世道學不明論治者不過及於人
 才政事而已孰知其本在於君心而格君之本乃在
 於吾心乎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
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則滑釐所不識也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
[012-15a]
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
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太公之封於齊也亦
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今魯方百里者
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
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
事君也務引其君於當道志於仁而已
 朱子曰當道謂事合於理志仁謂心在於仁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
[012-15b]
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
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
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强
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
一朝居也
 南軒曰此章大抵與前章意同戰國之臣所以事君
 者徒以能富國强兵為急而其君亦固以此為臣之
 忠於我而孟子以為民賊何哉盖君不鄉道不志於
[012-16a]
 仁而但欲之為富强之計則君益以驕肆而民益以
 憔悴是上成君之惡而下絶民之命也當時諸侯乃
 以民賊為良臣豈不痛哉孟子之言曰由今之道無
 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此聖賢拔本塞
 源之道今之道功利之道也今之俗功利之俗也由
 是道不變其俗本源既差縱使其間節目之善亦終
 無以相逺也故必以不由其道為先不由其道則由
 仁義之道矣由仁義之道變而為仁義之俗然後名
[012-16b]
 正言順而事可成也所謂不能一朝居者功利既勝
 人紀墮喪雖得天下何以維持主守之乎故功愈就
 而害愈深利愈大而禍愈速富國强兵之說至於秦
 可謂獲其利矣然自始皇初并天下固已在絶滅之
 中人心内離豈復為秦之臣也哉孟子謂雖與天下
 不能一朝居者寧不信乎知此義然後可以謀人之
 國矣
孟子謂蚔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
[012-17a]
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蚔鼃諫於王而不用致
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蚔鼃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
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
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
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朱子曰官守以官為守者言責以言為責者孟子居
 賓師之位未嘗受禄故其進退之際寛裕如此○尹
 氏曰進退久速各當於理而已
[012-17b]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
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
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聴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
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聴則去
 朱子曰大過謂足以亡其國者易位易君之位更立
 親戚之賢者盖與君有親親之恩無可去之義以宗
 廟為重不忍坐視其亡故不得已而至於此若異姓
[012-18a]
 不合則可去盖君臣以義合故也○此章言大臣之
 義親疎不同守經行權各有其分貴戚之卿小過非
 不諫也但必大過而不聴乃可易位異姓之卿大過
 非不諫也雖小過而不聴已可去矣然三仁貴戚不
 能行之於紂而霍光異姓乃能行之於昌邑此又委
 任權力之不同不可以執一論也○南軒曰非謂貴
 戚之卿諫君反復而不從便可以易位盖極其理而
 言之有可以易位之道所謂以正對也或謂斯言不
[012-18b]
 亦過乎盖對宣王之問不如是無以深警其心也○
 愚按貴戚易位之説非後世之所得行君有大過惟
 當反復極言如屈平劉向之為爾平諫懐疾聴雖放
 流睠顧楚國繫心懐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
 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
 意焉至無可奈何而後已可謂忠矣然忿而沈淵則
 過也致堂胡氏嘗論之曰世謂屈原劉向皆同姓之
 臣忠言著於當時文采表於後世未易以優劣判以
[012-19a]
 愚觀之向盖優於原也向厯事三帝前經恭顯擅朝
 後值王鳯顓政殺戮忠諫之時上則正言譏刺懇懇
 納忠下則官雖不遷禍亦不及豈非徳信有孚周身
 無闕故邪原則偏介悻直掲掲然衆邪之中上忤君
 心下取衆疾昧於不可則止之道怨刺强聒無所容
 身懐沙赴流智斯下矣胡氏之論向甚當然於平則
 貶之太過必如朱子曰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於
 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然
[012-19b]
 後為當其實爾又同姓之卿雖無可去之義若其君
 有大惡而不可諫易位之事又不得行宗社将危豈
 容坐待則㣲子去之亦有明義存焉其惡雖未如紂
 然非可事之君義不當食其禄則魯之叔肸可以為
 法春秋宣十有七年公弟叔肸卒榖梁傳曰叔肸賢
 之也其賢之何也宣弑而非之也非之則胡為不去
 也曰兄弟也何去而之與之財則曰我足矣織屨而
 食終身不食宣公之食春秋貴之因時制義初無定
[012-20a]
 法也○又按孟子反覆二字最宜親體前世人臣因
 有見君之過失姑一言以塞責者曰吾亦嘗諫之云
 爾而不從非吾責也此其用心既欲茍全爵位又欲
 厭塞公言張華之所以見屈於張林而不能自免也
 必反覆而諫諫而不從則去此人臣之正法孟子之
 言胡可易哉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
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
[012-20b]
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兹不悦髙子
以告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後出晝於
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
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
哉王猶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
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朱子曰浩然如水之流不止也楊氏曰齊王天資朴
[012-21a]
 實如好勇好貨好色好世俗之樂皆以直告而不隠
 故足以為善若乃其心不善而謬為大言以欺人是
 人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
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
小人也
 此章見聖賢行道濟時汲汲之本心愛君澤民惓惓
 之餘意李氏曰於此見君子憂則違之之情而荷蕢
[012-21b]
 者所以為果也○孟子曰予日望之孟子非不知道
 之行否有命而拳拳不已者吉凶與民同患之心也
 學者所宜反覆詳味之若夫諫而不用則怒悻悻然
 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則是私意之所發其諫也
 固無未言之感而其去也豈復有忠厚之氣哉
考槃刺鄭莊公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之退窮處考
槃在澗碩人之寛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毛氏曰考成槃樂也程氏曰賢者之退窮處澗谷間
[012-22a]
 雖徳體寛裕而心在朝廷寤寐不能忘懐深念其不
 得以善道告君故陳其由也○楊氏曰矢如臯陶矢
 厥謨之矢自陳其不能忘君
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
 毛氏曰阿薖寛大貌○楊氏曰自陳不得過君之朝
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蘇氏曰軸槃桓不行從容自廣之謂也張子曰考槃
 之詩永矢弗過弗告解以永不復告君過豈是賢者
[012-22b]
 之言○楊氏曰考槃云云説者曰誓不過君之朝非
 也昔有以問常立者立曰古之人盖有視其君如冦
 讎者此尤害理雖其時君使賢者退而窮處為可罪
 夫茍一日有悔過遷善之心復以用我我必復立其
 朝何終不過之有○鄭介夫説畧同
羔裘大夫以道夫其君也國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潔其
衣服逍遙遊燕而不能自强於政治故作是詩也
 鄭氏曰以道去其君者三諫不從待放於郊得玦乃
[012-23a]
 去○孔氏曰公羊傳云大夫已去三年待放范甯以
 為君賜之環則還賜之玦則往故荀卿云召人以環
 絶人以玦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毛氏曰羔裘以逰燕狐裘以適朝○范氏曰急於遊
 燕而怠於政治此賢人所以去也夫忠臣之事君言
 不用而去之不得已也其心豈舍君哉故曰云云
羔裘翺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012-23b]
 鄭氏曰翺翔猶逍遙也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朱子曰羔裘色潤澤如脂膏所漬日色照之則有光
 耀○檜風又鄭風狡童之詩曰彼狡童兮不與我言
 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昭公之昏淫國人以狡童
 目之其不君可知矣不與我食其踈棄賢者又可知
 矣賢者猶憂之念之至于不能食息況於猶足為善
[012-24a]
 者乎○又樂毅曰古之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忠臣去
 國不顯其名○劉向曰忠臣雖在畎畆猶不忘君惓
 惓之義也其言皆忠厚可法故附以上言事君之道
 與夫言不行而去去而不忘其君者皆人臣所當知
 也
栢舟言仁而不遇也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
 鄭氏曰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也○張氏曰不遇非
 不達也不受其志也
[012-24b]
汎彼栢舟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隠憂㣲我無酒以
敖以遊
 毛氏曰興也汎汎流貌栢木宜為舟耿耿猶儆儆也
 隠痛也非我無酒可以敖遊忘懐也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逢
彼之怒
 毛氏曰茹度也○長樂王氏曰責我心之如鑒必能
 度形猶責周公必知管蔡之叛而不使之責孟子必
[012-25a]
 識齊王之不可為湯武而不應其聘○朱氏曰鑒能
 度物而我不能但以兄弟宜可據依而不知其不可
 也故或往愬焉而反逢其怒耳○范氏曰此公族之
 臣也故僚類皆兄弟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
可選也
 毛氏曰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棣棣富而閑
 習也○歐陽氏曰其意謂石席可轉卷我匪石席故
[012-25b]
 不可轉卷也○吕氏曰不可選也言威儀閑習自有
 常度不可選擇以避禍也翟方進謂馮參君侯以王
 舅見廢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貴也與之並列
 宜少詘節卑體視有所宗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嚴
 加之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參性好禮儀不
 改其常操
憂心悄悄愠于羣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
辟有摽
[012-26a]
 毛氏曰悄悄憂貌愠怒也閔病也静安也辟拊心也
 摽拊心貌○歐陽氏曰愠于羣小羣小愠仁人也○
 王氏曰國亂而君昏則小人衆而君子獨君子憂而
 小人樂君子之憂者憂其國而已憂其國則與小人
 異趣其為小人所愠固其理也故曰憂心悄悄愠于
 羣小小人得志則為䜛誣以病君子君子既病矣則
 又從而侮之故曰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其曰既多不
 少者以著小人之衆也
[012-26b]
日居月諸胡迭而㣲心之憂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
能奮飛
 孔氏曰居諸者語助也檀弓云何居注云居語助也
 歐陽氏曰日居月諸胡迭而㣲者謂仁人傷衛日往
 月來而漸㣲爾猶言日朘月削也○范氏曰如匪澣
 衣者中垢而不濯也不能奮飛者鬱陶無所發也○
 鄭氏曰臣不遇於君猶不忍去厚之至也
北門刺仕之不得志也言衛之忠臣不得其志爾
[012-27a]
 楊氏曰忠信重禄所以勸士也衛之忠臣至于窶貧
 莫知其艱則無勸士之道仕之所以不得志也先王
 視臣如手足豈有以事敦遺之而不知其艱哉然不
 擇事而安之無懟憾之辭知其無可奈何而歸之於
 天所以為忠臣也張氏曰此詩忠臣所自作也
出自北門憂心慇慇終寠且貧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
為之謂之何哉
 爾雅曰慇慇憂也○李氏曰爾雅云窶貧也兼言之
[012-27b]
 以見其貧之甚也○張氏曰出自北門是㳺息偶出
 北門因有此言也○朱氏曰衛之忠臣不得其志因
 行出北門而有所感心為之憂慇慇然盖出北門背
 明向隂亦處亂世事暗君之比也鄭氏曰詩人事君
 無二志自決歸之於天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
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鄭氏曰王事國有王命役使之事○蘇氏曰政事國
[012-28a]
 之政事○毛氏曰適之埤厚也讁責也○朱氏曰王
 事既適我矣政事又一埤益我其勞如此而窶貧之
 甚室人無以自安而交徧讁我則其困於内外極矣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
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韓詩云敦迫也毛氏曰遺加也摧沮也○以上二詩
 一則不見遇於君困於羣小而不忍舍去一則不得
 志於時窘於貧窶而安之若命皆人臣所宜知然栢
[012-28b]
 舟同姓之臣故所處如此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
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朱子曰其才可輔幼君攝國政其節至于死生之際
 而不可奪可謂君子矣與疑詞也决詞設為問答所
 以深著其必然也程子曰節操如是可謂君子矣問
 云云本是兼才節説然𦂳要却在節操曰不然三句
 都是一般説須是才節兼全方謂之君子若無其才
[012-29a]
 而徒有其節雖死何益如受人託孤之責我雖無欺
 孤之心却為他人所欺即是我不能受人之託受人
 百里之命我雖無竊命之心却為他人所竊亦是我
 不能受人之寄矣徒能守節不能了事只是枉死濟
 得甚事如晉荀息是也所謂君子者豈是拱手端坐
 無所能為之人耶故伊川説君子者才徳出衆之名
 孔子曰君子不器既曰君子須是事事理會得方可
 若但有節無才亦喚作好人只是不濟得事爾○問
[012-29b]
 此三句如霍光當得否曰霍光亦當得上二句如許
 后事大節已奪矣譬如有猷有為有守託孤寄命是
 有猷有為臨大節而不可奪是有守霍光雖有猷有
 為只是無所守○聖人言語渾全温厚曾子便恁地
 剛勁有孟子氣象即此語可見也
晉荀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
也不濟則以死繼之
 國語晉獻公立奚齊為太子使荀息傅之公疾召之
[012-30a]
 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云
 云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
 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公卒里克丕鄭以三公子之
 徒作亂将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晉輔之
 子将何如荀息曰將死之里克曰君殺正而立不正
 廢長而立幼如之何荀息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
 貳能欲復言而愛身乎雖無益也將焉辟之里克殺
 奚齊荀息立公子卓克又殺之荀息死之息可謂不
[012-30b]
 食言矣○按荀息阿獻公之惑而立奚齊不得為忠
 然其言有可取者使當申生將廢之時而能引義力
 争未必不見從不從而死則於義得矣不死於申生
 而死於奚齊其何謂耶故司馬文正公嘗論之以為
 左氏之志所以貶荀息而非襃也今特以其言之善
 而錄之亦因以為戒也
狐突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質貳乃
辟也
[012-31a]
 杜氏曰質音贄各書於所書之冊屈膝而事之則不
 可以貳辟罪也
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
教子貳何以事君
 左氏晉懐公命無從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狐突之
 子毛及偃久從重耳在秦弗召懐公執狐突曰子來
 則免對曰云云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淫刑
 以逞誰則無罪臣聞命矣乃殺之
[012-31b]
解揚曰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
為利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義無二信信無二
命君之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無霣又可賂乎
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
下臣獲考死又何求
 杜氏曰欲為義者不行兩信欲行信者不受二命考
 成也○左氏楚子圍宋晉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曰
 晉師悉起将至矣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
[012-32a]
 反其言不許三而許之登諸樓車使呼宋人而告之
 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糓
 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汝則棄之速即爾刑對曰云
 云楚子舍之以歸○按漢景帝時吳楚反漢使路中
 大夫告梁使勿下為吳所得誘之使反其言路大夫
 陽許之卒致其君命與解揚事畧同然揚獲免而大
 夫死亦無愧於人臣之義矣史失其名惜哉
箴尹曰君天也天可逃乎
[012-32b]
 左氏傳宣三年楚滅若敖氏箴尹克黄使於齊還及
 宋聞亂其人曰不可以入矣箴尹曰棄君之命獨誰
 受之云云遂歸復命而自拘於司敗王思子文之治
 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使復其位改命曰生
 按鬭椒作亂楚滅其族箴尹克黄子文之孫鬭椒之
 族也人臣不幸而遭此則如箴尹之所處者得之矣
 又以君為天始見於此故録之
齊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012-33a]
 史記樂毅破齊聞晝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邑三十
 里無入使人請蠋蠋謝不往燕人曰不來吾且屠晝
 邑蠋曰云云齊王不用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破君
 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與其不義以生不
 若死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絶脰而死齊人聞之曰
 王蠋布衣也義不北面於燕況在位食禄者乎乃相
 聚如莒求諸子立為襄王
肥義曰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
[012-33b]
 史記趙武靈王愛少子何二十七年大朝於東宫傳
 國立子何為王肥義為相國傅王武靈王自號為主
 父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立主
 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李兑謂肥義曰公子章黨衆
 而欲大田不禮忍殺而驕二人相得必有隂謀夫小
 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
 俱入禍門以吾觀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勢大亂之
 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愛物而智者避禍
[012-34a]
 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
 於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肥義曰不可昔者主
 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
 沒而世義再拜受命而藉之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
 藉變孰大焉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大焉變負之
 臣不容於刑諺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
 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云云子則有賜而
 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李兑曰諾
[012-34b]
 子勉之矣吾見子止今年矣涕泣而出李兑數見公
 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
 田不禮甚可憂也其於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為人也
 不子不臣吾聞之也姦臣在朝國之殘也䜛臣在中
 主之蠧也此人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為暴矯令為
 慢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禍且逮國今吾憂之夜
 而忘寐飢而忘食盜賊退入不可不備自今以來若
 有召王者必見吾而我将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
[012-35a]
 可入信期曰善哉四年朝羣臣安陽君亦以朝主父
 令王聴朝而自從旁觀窺羣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
 章傫然反北面為臣心憐之欲分趙而王章於代計
 未決而輟主父及王逰沙丘異宫公子章即以其徒
 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髙
 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兑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
 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賊黨以定王室按
 肥義不忍背君命而全其身可謂忠矣然知田不禮
[012-35b]
 之必亂不能預為之備而止患於未形僅能以身當
 其難而已使無公子成李兑入而討賊則惠文王必
 死於亂義雖忠其何益乎然其言有可法者故併錄
 其事以為戒是亦前章取荀息之義也李兑有知幾
 之智又有定亂之材其過肥義逺矣然沙丘之圍併
 及主父而弑之是自陷於亂臣賊子之域也仁與智
 果安在乎士大夫不幸受任於危難之時必有狥國
 之忠而輔之以弭亂之謀然後可不然則是一肥義
[012-36a]
 而已矣嗚呼難哉
爰盎曰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漢爰盎傳絳侯為相朝罷趨出意甚得盎進曰丞相
 何如人也文帝曰社稷臣盎曰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也云云方諸吕用事劉氏不絶如帶是時絳侯為太
 尉本兵柄不能正吕后崩大臣共誅諸吕遇會其成
 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按盎此言本以傾絳侯耳
 然所謂主在與在主亡與亡則名論也故録之○以
[012-36b]
 上皆言事君之節
子㳺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程子曰數煩數也胡氏曰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
 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瀆則言者煩聴者厭矣是以求
 榮而反辱求親而反䟽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
 義合故其事同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朱子曰後與後獲之後同食禄也君子之食也有官
[012-37a]
 守者修其職有言責者盡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
 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南軒曰事君者主於敬其
 事而已後其食猶後獲之意然則為貧而仕則奈何
 孔子嘗為委吏矣亦曰會計當而已矣盖亦以敬其
 事為主也若曰為貧而仕食焉而已遑恤其事則失
 其義矣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
 鄭氏曰輕交易絶君子所取○表記
[012-37b]
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者事君不敬其君者也
 全文見前仁篇
文中子房𤣥齡問事君之道子曰無私又問正主庇民
之道曰先遺其身夫能遺其身然後無私無私然後能
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文中子曰不以伊尹周
公之道康其國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諸葛亮之心事其
君者皆具臣也
程子曰為臣之道當含晦其章美有善則歸之於君乃
[012-38a]
可常而得正上無忌惡之心下得恭順之道也
 易坤六三傳
世儒有論魯祀周公以天子禮樂以為周公能為人臣
不能為之功則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是不知人臣
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則為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為
者皆所當為也周公乃盡其軄耳
 師九二傳
臣之於君竭其忠誠致其才力乃顯比其君之道也用
[012-38b]
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䛕逢迎求其比已
 比九五傳
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
若能使動必出於君命威柄一歸於上則无咎而其志
行可以濟時之否矣
 否九四傳
為臣之道當使恩威一出於上衆心皆隨於君若人心
從已危疑之道也居此地者奈何唯孚誠積於中動為
[012-39a]
合於道以明哲處之則又何咎
 隨九四傳
大臣之任上畜止人君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惡人人之
惡止於初則易既盛而後禁則扞格而難勝故上之惡
既甚則雖聖人救之不能免違拂下之惡既甚則雖聖
人治之不能免刑戮莫若止之於初如童牛加梏則元
吉也
 大畜六四傳
[012-39b]
以人臣而當重任必常懐危厲則吉如伊尹周公何嘗
不憂勤兢畏故得終吉
 頤上九傳
以剛强之臣事柔弱之君當内存至誠不假文飾於外
故曰利用禴謂尚誠敬也上下之交不以誠其能久乎
 萃六二傳
夫君子之事上也不得其心則盡其至誠以感發其志
意而已茍誠意能動則昏蒙可開也柔弱可輔也雖不
[012-40a]
正可正也古人之事庸君常主而克行其道者己之誠
意上達而君見信之篤耳管仲之相桓公孔明之輔後
主是也
 豐六二傳
大臣當險難之時唯至誠見信於君其交固而不可解
又能開明君心則可保无咎矣夫欲上之篤信唯當盡
其質實而已多儀而尚飾莫如燕享之禮故以燕享喻
之言當不尚浮飾唯以質實所用一樽之酒二簋之食
[012-40b]
復以瓦缶為器質之至也其質實如此又須納約自牖
納約謂進結於君之道牖開通之義室之暗也故設牖
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處以況君心所明處詩云
天之牖民毛公訓牖為道亦開通之謂人臣以忠信善
道結於君心必自其所明處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
所通所蔽者暗處也所通者明處也當就其明處而告
之求信則易也且如君心蔽於荒樂唯其蔽也故爾雖
力抵其荒樂之非如不省何必於所不蔽之事推而及
[012-41a]
之則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諫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
也故訐直强勁者率多取忤而温厚明辨者其説多行如
漢祖愛戚姬將易太子是其所蔽也羣臣争之者衆矣嫡
庶之義長幼之序非不明也如其蔽而不察何四老者髙
祖素知其賢而重之此其不蔽之明心也故因其所明而
及其事則悟之如反手且四老人之力孰與周昌叔孫通
然而不從彼而從此者由攻其所蔽與就其明之異耳
 坎六四傳
[012-41b]
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使之信合
而已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
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迎
逄也巷非邪僻曲徑也故曰未失道也
 暌九二傳○又按南軒荅人書曰來諭謂事最忌激
 觸然所謂激觸者要當平心易氣審處其理期於中
 節而已若欲遷就囘互於當然而不然枉尋而以求
 直尺而曰吾所畏者激觸也无乃終墮於姦邪之域
[012-42a]
 人欲愈肆而天理愈滅歟觀伊川解遇主于巷一爻
 意極明切後人不知乃以己私窺聖人之意其失大
 矣
人臣之義當以王陵為正
 以上亦言事君之道每條各發一義皆人臣所當知
 也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悦者也
 朱子曰阿狥以為容逢迎以為悦此鄙夫之事妾婦
[012-42b]
 之道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悦者也
 言大臣之計安社稷如小人之務悦其君眷眷於此
 而不忘也
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民者無位之稱以其全盡天理乃天之民故謂之天
 民必其道可行於天下然後行之不然則寧沒世不
 見知而不悔不肯小用其道以狥於人也張子曰必
[012-43a]
 功覆斯民然後出如伊吕之徒
有大人者正已而物正者也
 大人徳盛而上下化之所謂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者
 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容悦佞臣不足言安社
 稷則忠矣然猶一國之士也天民則非一國之士
 也然猶有意也唯其所在則物无不化惟聖者能之
 南軒曰以事是君為容悦者慕爵禄而從君者也以
 安社稷為悦者則志存乎功業者也與為容悦者固
[012-43b]
 有間矣然未及乎道義者盖志存乎功業則茍可就
 其功業而遂其志則亦所屑為矣古之人惟守道明
 義而已故雖有盖世之功業在前可為而在我者有
 一毫未安則不敢徇也盖功業一時之事而良心萬
 世之彛故也所謂天民者必明見夫達而其道可行
 于天下而後行之盖其所主在道而非必於行也謂
 之天民者言能全夫天生此民之理也天之生民也
 其理無不具而人之虧欠者多矣故程子謂天民為
[012-44a]
 能踐形者也以其在下而未達故謂之民大人者即
 天民之得時得位者也若伊尹之在莘野則為天民
 出而佐商則為大人也正已而物正者已正而物自
 正也秦漢而下其間號為賢臣者極於以安社稷為
 悦而已語夫天民之事業則鮮矣
荀子有態臣者有簒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内不足
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
佞説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
[012-44b]
 楊氏曰以佞媚為容態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
以環主圗私為務是簒臣者也
 環主環繞其主不使賢臣得用圗謀也簒臣者簒奪
 其君政也
内足使一民外足使距難民信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
愛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
政令教化形下如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
[012-45a]
待無方曲成制象是聖臣者也
 此明應卒遇變之意無方無常也推其比類接其聲
 譽言見其本而知其未也待之無常謂不滯於一隅
 也委曲皆成制度法象言物至而應無非由法不茍
 而行之也聖無所不通之謂也
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韓之
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簒臣者也晉之咎犯
齊之管仲楚之孫叔敖可謂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
[012-45b]
公可謂聖臣矣是人臣之論也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
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簒不恤君之榮辱不恤
國之臧否偷合茍從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君
有過謀過事将危國家殞社稷大臣父子兄弟有能進
言於君用則不去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
則可不用則死謂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羣臣百吏而
相與强君矯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聴遂以解國之大患
[012-46a]
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
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
國之大利謂之佛故諫争輔佛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
之寳也伊尹箕子可謂諫矣比干子胥可謂争矣平原
君之於趙可謂輔矣信陵君之於魏可謂佛矣傳曰從
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徳復君而
化之大忠也以徳調君而補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
[012-46b]
之下忠也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安茍容以
之持禄養交而已耳國賊也若周公之於成王可謂大
忠矣若管仲之於桓公可謂次忠矣若子胥之於夫差
可謂下忠矣若曹觸龍之於紂可謂國賊矣
 按荀子之言醇疵相半然其大槩有可取者姑録之
 以上言人臣優劣之差亦事君者所當深知而審處
 也又鶡冠子有師臣友臣僕臣之目盖為人主用人
 而發此不録然所謂僕臣者正孟子所謂以事君為
[012-47a]
 容悦荀子所謂態臣是也故眉山蘇氏有云僕𨽻之
 臣諾諾唯唯士大夫志在禄位而偷安茍容無復責
 難陳善之義者皆所謂僕臣也少有羞惡之心者其
 可為乎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朱子曰二者皆理之當然各欲自盡而已○吕氏曰
 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事君不患其無禮患
[012-47b]
 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
 則臣事君以忠○南軒曰使臣以禮如所謂敬大臣
 體羣臣之類是也事君以忠如所謂無以有已有犯
 無隠之類是也
孟子謂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讎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
矣曰諫行言聴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
[012-48a]
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此之
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
則不聴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摶執之又極之
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
之有
 朱子曰極窮也窮之於其所往之國如晉錮欒盈也
 潘興嗣曰孟子告齊王之意猶孔子對定公之意也
 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渾然也盖聖賢之别如此
[012-48b]
 楊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孟子為齊王深言報施
 之道使知為君者不可不以禮遇其臣耳若君子之
 自處則豈應其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君子之言盖如此○南軒曰此所以深警宣王也若
 夫在為人臣者之分君雖待我者有未至我所以事
 君者可以不自盡乎是當玩孟子三宿出晝之心則
 庶乎其得之矣○按檀弓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臣
 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
[012-49a]
 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将加諸膝退
 人若将墜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
 之有孟子之言盖本乎此○以上言君臣交盡其道
    右言君臣之義
 
 
 
 
[012-49b]
 
 
 
 
 
 
 
 西山讀書記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