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五
崑山顧炎武撰
唐
國子學石經
周易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七字
尚書二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字
毛詩四萬八百四十八字
[005-1b]
周禮四萬九千五百一十六字
儀禮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一字
禮記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
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五字
公羊傳四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字
糓梁傳四萬二千八十九字
孝經二千闕/百闕/十三字
論語一萬六千五百九字
[005-2a]
爾雅一萬七百九十一字
五經文字
九經字様
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字様等都計六十五萬二百
五十二字
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末有年月一行題名十行曰開
成二年丁巳歲月次于𤣥日惟丁亥書石學生前四
門館明經臣艾居晦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陳
[005-2b]
玠書石學生前文學館明經臣闕/ 書石官將
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絳校勘兼看書上石官
將仕郎守秘書省正字臣栢暠校勘兼看書上石官
將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莊士覆定字體官翰林待
詔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緋魚袋臣唐𤣥度
校勘官兼專知都勘定經書檢校刋勒上石朝議郎
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
子司業騎都尉賜緋魚袋臣楊敬之都檢校官銀青
[005-3a]
光禄大夫闕/ 國子祭酒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宫使監修國史上柱國滎陽郡
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臣覃官銜缺十字九經字様云/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國子
祭酒平/章事覃按舊唐書開成元年正月中書門下奏起居
舍人集賢殿學士周墀監察御史張次宗禮部員外
郎孔温業兵部員外郎集賢殿直學士崔球等同勘
校經典釋文又云令率㪅令韓泉充詳定石經官新
唐書亦列墀等四人而碑並不載
[005-3b]
舊唐書文宗紀開成二年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
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覃以經義啓導稍
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漢蔡邕刋碑列於
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
字官唐𤣥度復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
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史之評如此愚
初讀而疑之又見新書無貶辭以為石壁九經雖不
逮古人亦何遽不賢於寺碑冢碣及得其本而詳校
[005-4a]
之乃知經中之繆戾非一而劉昫之言不誣也畧識
于左
周易 君子以裒多益寡裒誤作襃 悔吝者言乎
其小疵也言誤作存 其孰能與於此哉脱於字
周易繫辭下第八脱下字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
乆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下多一也字 力小而
任重小誤作少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其誤作於
決必有所遇脱所字 蠱則飭也飭誤作飾 豐多
[005-4b]
故親寡旅也故下多一也字 姤遇也姤誤作遘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終來有他吉他作它
剛健篤實輝光輝作煇 君子以治厯明時厯作厯
可與佑神矣佑作祐 其受命也如嚮嚮作響
兼三才而兩之三才之道也才皆作材
其一字而前後不同者 包䝉包荒包承包羞繫于
包桑繫辭/下同包皆作苞包有魚包无魚以杞包爪包皆
作包 問以辨之由辨之不早辨也其辨明也明辨
[005-5a]
晳也辨吉凶者存乎辭困德之辨也井以辨義辨是
與非辨皆作辯君子以類族辨物剥牀以辨君子以
慎辨物居方復小而辨於物辨皆作辨
其旁注者 至靜而徳方徳下添一也字 賁亨小
利有攸往利下添一貞字
其先誤而後改者 略例筌誤作荃 愈誤作喻
二无誤作無 皆即其誤改之
其標題周易繫辭上第七周易繫辭第八周易説卦
[005-5b]
第九皆八分書而周易序卦第十周易雜卦第十一
皆正書雖依古注本附於第九之内以正書為别終
似未安
尚書 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髙后曰作丕刑于朕孫
乃父誤作先父孫上多一子字 臣下罔攸禀令令
誤作命 若藥弗瞑眩藥誤作樂 王乃狥師而誓
狥誤作循 乃汝世讎世誤作誓 太保乃以庶殷
攻位于洛汭攻誤作公 用端命于上帝于誤作予
[005-6a]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敢對揚天子之休命無
之字
其旁注者 予有亂臣十人臣字旁注 惟婦言是
用是字旁注 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干下
容下各添一之字
詩 小戎序國人則矜其車甲甲誤作田 舒懮受
兮懮誤作憂 予尾翛翛翛誤作脩 戎車既飭飭
誤作飾 以祈黄耉祈誤作祁 涼曰不可涼誤作
[005-6b]
諒 無此疆爾界界誤作介 侯疆侯以疆誤作彊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雝雝鳴鴈雝作雍 之
死矢靡他他作它 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作不我
知二章同 和鸞雝雝雝作雍 何人斯序故蘓公
作是詩以絶之也以作而 維塵雝兮雝作雍 既
匡既敕敕作勑 其政不獲政從鄭箋作正 尚不
愧于屋漏愧作媿 于彼西雝肅雝和鳴有來雝雝
雝皆作雍 屢豐年屢作婁
[005-7a]
其先誤而後改者 抱衾與裯裯誤作稠 不瑕有
害瑕誤作遐 鱣鮪發發發誤作撥 噂沓背憎噂
誤作蹲 如彼遡風遡誤作愬 駉駉牡馬牡皆誤
作牧皆即其誤改之 云何其盱脱其字添
周禮 女史八人史誤作使 太宰三曰郊甸之賦
郊誤作邦 内饔豕盲視而交睫豕誤作施 典枲
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緦誤作絲 牛人軍事共
其犒牛犒誤作槁 司市市司帥賈師而從賈誤作
[005-7b]
胥 肆長掌其戒令令誤作禁 鞮鞻氏府一人一
誤作八 鬯人禜門用瓢齎用誤作明 司几筵設
莞筵紛純筵誤作席 大司樂大㲈㲈誤作磬 王
大食三侑侑誤作宥 大師令奏鼓鼓誤作瞽
大祝四曰禜禜誤作榮 司常家各象其號象誤作
相 凡以神仕者仕誤作士 小子史二人二誤作
一 大司馬旗居卒間居誤作車 考工記 妢胡
之笴笴誤作笱 矢人前弱則俛俛誤作勉
[005-8a]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醫師疕瘍者疕上多一
有字 野廬氏有相翔者誅之誅上多一則字 邦
之大師大上多一有字 庭氏以救日之弓與救月
之矢射之射上多一夜字
儀禮 士冠禮捷柶興捷誤作建 鄉射禮司射適
堂西袒決袒誤作祖 楅髤横而奉之奉誤作拳
大夫與士射袒纁襦纁誤作薰 燕禮右祭脯醢脯
誤作酺 大射儀賔升成拜拜誤作敗 坐授瑟乃
[005-8b]
降授誤作受 聘禮賔既將公事復見訝以其摰訝
誤作之 公食大夫禮陳鼎於碑南南面西上脱一
南字 覲禮天子賜舍曰伯父脱曰字 士喪禮祭
服不倒倒誤作到 少牢饋食禮如筮日之儀儀誤
作禮 主婦被錫衣侈袂侈誤作移下同 祝延尸
延誤作筵 有司徹二手執挑七枋挑誤作桃 主
婦洗爵于房中脱爵字 主婦北面答拜受爵尸降
筵受主婦爵以降誤作受尸爵 主人降洗爵爵誤
[005-9a]
作觶下主人實爵竝同 主人拜受爵尸拜送脱爵
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鄉射禮適左个中亦如
之亦作皆 燕禮小臣又請媵爵者二大夫媵爵如
初大夫下㪅有大夫二字
禮記 御刪定月令在曲禮之前 月令人乃遷徙
徙誤作徒 其器閎以奄奄誤作掩 檀弓上周公
蓋祔祔誤作附 王制示弗故生也示誤作亦 禮
[005-9b]
器饗帝於郊而風雨節寒暑時脱節字 學記燕辟
廢其學辟誤作譬 喪大記男子出寢門外脱外字
子大夫公子衆士食粥脱衆士二字 哀公問如
此則國家順矣脱則字 坊記民猶薄於孝而厚於
慈猶下多一有字 中庸待其人而後行而誤作然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脱之字 緇衣有國家者章
義惡脱家字 儒行慎靜而尚寛脱而字 大學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五辟字皆誤作譬 若有一
[005-10a]
个臣个誤作介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檀弓上有亡惡乎齊亡
作無 歲壹漆之壹作一 樂記非聽其鏗鏘而已
也鏘作鎗 雜記上客立于門西于作於 雜記下
泄柳之母死泄作世 喪大記命婦汜拜衆賔於堂
上於作于 主人先俟于門外于作於 中庸可一
言而盡也一作壹 問喪祭之宗廟以鬼享之享作
饗 大學堯舜帥天下以仁二帥字皆作率 昬義
[005-10b]
祖廟既毁教于宗室于作於 射義是以諸侯君臣
以作故
其先誤而後改者 學記教人不盡其材材誤作才
故人不耐無樂耐誤作能皆即其誤改之
春秋左傳 隱元年且告之悔且誤作具 五年僖
伯稱疾不從疾誤作侯 十年伐戴戴誤作載 桓
二年故封桓叔于曲沃故誤作政 六年楚之羸羸
誤作嬴 以類命為象類誤作德 閔二年從曰撫
[005-11a]
軍軍誤作國 僖三年公子友如齊涖盟涖誤作泣
四年歸胙于公脱胙字 姬寘諸宫六日宫誤作
公 公殺其傅杜原□傅誤作傳 七年弗可改也
已改誤作故 十四年公怒止之止誤作上 十五
年輅秦伯輅誤作轄 使郤乞告瑕吕飴甥且召之
且誤作國 二十五年昬而傅焉傅誤作傳 二十
七年責無禮也責誤作青 郤縠可縠誤作榖 三
十一年晉新得諸侯新誤作親 東傅于濟傅誤作
[005-11b]
傳 三十三年入險而脱入誤作人 為從者之淹
淹誤作流 文元年王使毛伯衛來錫公命錫誤作
賜 享江芉芉誤作芊 二年廢六關關誤作闕
七年寘文公子焉焉誤作曰 十二年太子以夫鍾
與郕邽來奔邽誤作封 宣二年晉趙盾弑其君夷
皋弑誤作殺 二年晉侯伐鄭及郔郔誤作延 商
紂暴虐紂誤作討 四年秋公如齊秋誤作利 六
年離卦誤畫作同人 八年殺諸絳市絳誤作終
[005-12a]
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師誤作帥 十五年吾獲
狄土土誤作士 十七年盟于卷楚卷誤作巷 郤
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乎誤作平 十八年凡自
虐其君曰弑虐上多一内字 成二年及齊師戰于
新築師誤作侯 且辟左右且誤作旦 七年尋蟲
牢之盟蟲誤作蠱 十七年楚公子櫜師襲舒庸櫜
誤作橐 㐮十年子蟜曰蟜誤作矯 今伐其師今
誤作令 十四年士鞅反反誤作及 十七年苟過
[005-12b]
華臣之門必騁騁誤作聘 十九年而視不可含含
誤作舍 所不嗣事于齊者事誤作是 天子令德
天誤作夫 二十一年欒盈過于周過上多奔楚二
字 二十三年邾畀我來奔畀誤作卑 二十五年
先夫當之矣夫誤作天 井堙木刋堙誤作煙 賦
車兵徒卒甲楯之數卒誤作兵 二十七年父子死
余矣余誤作餘 免餘復攻甯氏餘誤作余 二十
八年重丘之盟未可㤀也忘誤作志 使析歸父告
[005-13a]
晏平仲晏誤作宴 文子使召之召誤作君 慶氏
之馬善驚馬誤作焉 武王有亂臣十人脱臣字
三十年蔡景侯為太子般娶于楚娶誤作聚 單公
子愆期期誤作旗 駟帶追之駟誤作四 昭元年
今武猶是心也今誤作令 二年齊使上大夫送之
送誤作逆 三年少姜有寵而死姜誤作齊 知而
復從復誤作弗 四年恃險與馬馬誤作焉 五年
娶於子尾氏娶誤作聚 君若驩焉好逆使臣若誤
[005-13b]
作苦 九年無囿猶可囿誤作宥 十三年隱太子
之子廬歸于蔡廬誤作盧 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簡
上國之兵於宗丘宗誤作宋 二十年余不忍其訽
訽誤作詢 取人於苻之澤苻誤作符 二十一
年心是以感感實生疾感誤作咸 二十五年士平
出奔楚士誤作氏 邊卬為大司徒卬誤作印 二
十五年季公鳥生申申誤作甲 二十七年入于堀
室堀誤作 定元年榮駕鵞駕誤作駕 三年及
[005-14a]
邾子盟于拔拔誤作技 八年子姑使溷代子代誤
作伐 十年駟赤謂侯犯曰赤誤作亦 哀四年盜
殺蔡侯申殺誤作弑 蔡昭侯將如呉蔡誤作葬
十六年與晉人謀襲鄭晉誤作為 二十三年有不
腆先人之産馬馬誤作焉 二十六年四方其訓之
訓誤作順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宣二年以視諸朝視作
示 哀十六年此事克則為卿事下有也字
[005-14b]
其續添者 昭二十二年辛丑伐京毁其西南下添
子朝奔郊四字
春秋公羊傳 隱元年何以名字也字上多一不字
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嫁誤作稼 三年曷為或言
崩或言薨脱上一或字 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毋字
竝誤作母死毋誤作母死 六年吾與鄭人末有成
也末誤作未下同 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載載誤
作戴 桓二年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脱一有字 隱
[005-15a]
賢而桓賊也賊誤作賤 莊十九年此其言遂何脱
其字 二十五年求乎隂之道也隂誤作隱 三十
二年狄伐邢邢誤作刑 僖四年南夷與北狄交誤
作北夷 六年此其言圍何圍下多一者字 二十
六年乞師者何脱師字 三十年歸惡乎元咺也乎
誤作于 三十三年百里子與蹇叔子百誤作伯
文四年其謂之逆婦姜于齊何何誤作河 宣十五
年然後歸爾爾誤作耳 成十五年成公幼幼誤作
[005-15b]
憂 臧宣叔者相也叔誤作公 㐮十四年季孫宿
㑹晉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婁人
于戚邾婁人脱人字 十七年春王二月二誤作三
十九年為其驕蹇為誤作或 二十九年許人子
者必使子也人下脱子字 昭九年其言陳火何脱
陳字 定元年立煬宫宫誤作公 四年夷狄也而
憂中國而誤作其 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殺誤作弑
六年齊國夏及髙張來奔髙上多一齊字 十四
[005-16a]
年顔淵死子曰子上多一孔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隱四年隱公曰否作隱
曰吾否 桓六年簡車徒也徒作馬 淫乎蔡乎作
于 十一年祭仲者何鄭相也相上有之字 文六
年何以謂之天無是月非常月也是月下㪅有是月
二字 宣六年此非弑君而何而作如 十年未絶
於我也於作于 十二年是以君子篤於禮而薄於
利下於作于 成二年得一貶焉爾一作壹 㐮十
[005-16b]
二年春王正月正作三 二十九年爾殺吾君殺作
弑 三十一年於是負孝公之周愬天子愬作訴
十四年有麏而角者麏作麕
其先誤而後改者 桓二年此其目言之何目誤作
月 閔元年盍弑之矣使弑子般弑竝誤作殺 僖
十三年葬陳宣公宣誤作桓 成二年及齊侯戰于
鞌侯誤作師 昭二十五年慶子免君於大難矣脱
矣字皆即其誤改之
[005-17a]
春秋榖梁傳 隱元年父者何傅也傅誤作傳 四
年弑而代之也代誤作伐 九年所俠也俠誤作挾
莊七年則是雨説也雨誤作兩下同 僖五年天
子世子世天下也誤作士子 二十二年春秋三十
有四戰脱有字 二十八年晉侯齊師宋師秦師誤
作齊侯 文二年内大夫可以㑹外諸侯脱外字
三年王子虎卒誤作壬子 宣八年以譏乎宣也譏
誤作饑 㐮元年晉侯使荀罃來聘罃誤作嬰二年
[005-17b]
三年同 三年諸侯始失正矣正誤作王 六年立
異姓以蒞祭祀立上多一非字 哀元年此該之變
而道之也該誤作郊 六年入者内弗受也弗誤作
不下同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僖十七年桓公嘗有存
亡繼絶之功脱公字 文六年處父主境上事事上
多一之字 成五年帥羣臣而哭之前作率後作帥
其先誤而後改者甚多不具載
[005-18a]
論語 賜也爾愛其羊爾誤作女 不知其仁仁誤
作人 子使漆雕開仕雕誤作彫 再斯可矣斯誤
作思 三人行三上多一我字 必有我師焉有誤
作得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有誤作子 告夫三子
三上多一二字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脱之字 無
求生以害仁仁誤作人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脱之
字 稱諸異邦曰諸誤作謂 何德之衰衰下多一
也字
[005-18b]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女得人焉爾乎爾作耳
人潔已以進潔作絜
其先脱而後添注者 陽貨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
仁
爾雅 替戾底廢誤作底厎 翿纛也翿誤作翢
皇華也誤作華皇 赫兮咺兮咺誤作烜 是刈是
濩濩誤作穫 木謂之虡木誤作本 何鼓謂之牽
牛何誤作河 澤烏誤作薞 莩麻母莩誤作
[005-19a]
茡 檴橐含檴誤作攫 柷州木柷誤作祝 魚尾
謂之丙尾上添一之字 燕白脰鳥鳥誤作烏 楊
鳥白鷢楊鳥誤作鸉 鳶鳥醜鳥誤作烏 鳥鵲醜
鳥誤作烏 大
誤作大麕
凡經中二十字皆作卄三十字皆作卅按古詩之文
多是四言如于三十里三十維物皆四言也則當為
三十字史記秦始皇刻石如卄有六年維卄九年卅
有七年則當為卄字卅字今改經文而為卄卅字非
[005-19b]
矣
凡經中虎字皆缺末筆作虎虓號饕滮篪褫字皆
同避太祖諱 淵字皆缺筆作□婣亦作□避髙祖
諱 世字皆缺筆作世泄作洩紲作絏棄作弃勩作
□葉作□㳿□□□□□皆改從云 民字皆缺
筆作□氓作甿岷作㞴汦昏緍痻碈□□蟁皆改從
氏避太宗諱 亨字皆作亨避肅宗諱 豫字皆缺
筆作豫避代宗諱 适字皆缺筆作适避德宗諱
[005-20a]
誦字皆缺筆作誦避順宗諱 純字皆缺筆作□避
憲宗諱 恒字皆缺筆作恒避穆宗諱 湛字皆缺
筆作□葚作□椹作□避敬宗諱 乃若髙宗諱治
中宗諱顯睿宗諱旦𤣥宗諱隆基文宗諱涵皆不缺
筆者禮天子事七廟自肅至敬七宗而髙祖太宗創
業之君不祧者也𤣥宗以上則祧廟也故不諱冊府/元龜
寶厯元年正月太常寺禮院上言𤣥宗/廟諱准故事祧遷後不當㪅諱制可文宗則今上
也古者卒哭乃諱故生不諱 左傳文公宣公卷字
[005-20b]
㪅濫惡而成城字皆缺末筆榖梁㐮昭定哀四公卷
儀禮士昬禮皆然此為朱梁所補刻考之宋劉從乂
黎持二記但言韓建劉鄩移石而不言補刻宋建隆/三年劉
從乂修文宣王廟記言天祐甲子嵗太尉許國公為/居守移太學并石經於此甲子歲昭宗遷雒之年許
國公者韓建也元祐五年黎持新移石經記則云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石經委棄于野
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從幕吏尹玉羽之請輦入城/中置于此地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今龍圗吕公領
漕陜右以其處窪下命徙置於府學之北墉而建亭/焉二説不同 朱彛尊曰尹玉羽者京兆長安人以
孝行聞劉鄩辟為保大軍節度推官厯雍汴滑兖從/事仕後唐至光禄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退歸關
[005-21a]
中嘗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事散見於冊/府元龜惜歐陽子不為立傳而其書亦不傳於世也
然成字缺筆其為梁諱無疑昔人固未嘗徧讀而博
考也詳見鎮東軍牆隍廟記下
五經文字三卷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
大厯十一年國子司業張參以説文字林兼采漢石
經著為定體按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曰大厯
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東
西廂之壁辨齊魯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
[005-21b]
由是諸生之師心曲學偏聽臆説咸束而歸於大同
積六十載崩剥汙衊泯然不鮮今天子尚文章尊典
籍國學上言遽賜千萬時祭酒皥博士公肅韋公/肅遂
以羨贏再新壁書懲前土塗不克以夀乃折堅木負
墉而比之其製如版牘而髙廣其平如粉澤而絜滑
背施隂關使衆如一附離之際無迹而尋堂皇靚深
兩屋相照申命國子能通法書者分章揆日懸其業
而繕寫焉此文當作於太和年間自土塗而木版自
[005-22a]
木版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乾符三年
孫毛詩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當云毛詩博士/孫自牧於文乃
順/七月十八日書刻字人魚宗㑹其字别體與朱梁
所刻相類而本文不然當是開成中所刻其中有磨
改數字者意自牧所為也
九經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國子監
奏覆定石經字體官翰林待詔唐𤣥度狀准太和七
年十二月五日勑覆定九經字體者今所詳覆多依
[005-22b]
司業張參五經文字為准其舊字様歲月將乆畫㸃
參差傳寫相承漸致乖誤今並依字書參詳改正諸
經之中别有疑闕舊字様未載者古今體異隸變不
同如總據説文即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或傳寫
乖訛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録為新
加九經字様一卷請附於五經字様之末奉勑宜依
開成二年八月十二日中書門下□
冊府元龜周太祖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
[005-23a]
子監事田敏獻印板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様各二部
一百三十䇿奏曰臣等自長興三年較勘雕印九經
書籍經注繁多年代殊邈傳寫紕繆漸失根源臣守
官膠庠職司較定旁求援据上備雕鐫幸遇聖朝克
終盛事播文德於有截傳世教以無窮謹具陳進是
此二書曾有印板而自宋以來學者不言之何也
梓州刺史馮宿碑 王起撰 柳公權正書并篆額
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文後半已漫漶不辨年月其首
[005-23b]
云開成元年十二月又云明年五月云
□公塔銘 李𢎞度撰 沙門建初行書 開成四年
五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興教寺
大徧覺法師𤣥奘塔銘 劉軻撰 沙門建初行書
開成四年五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興教寺
太尉李光顔碑 李程撰 郭䖍正書 開成五年
[005-24a]
今在榆次縣
司直㕔石幢 鄭模撰 裴諸書 庚申年正月是開
成五年 續有㑹昌元年評事李闕/述一通
今在西安府城内
寂照和上碑 段成式撰 僧無可正書 顧𤣥篆額
開成六年正月
今在咸陽縣
贈太師崔陲碑 劉禹錫撰 柳公權正書 㑹昌元
[005-24b]
年五月
今在偃師縣
大達法師𤣥秘塔碑銘 裴休撰 柳公權正書并篆
額 㑹昌元年十二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碑隂有勑内莊宅使牒及比丘正
言疏大中六年四月
皇帝巡幸左神䇿軍紀聖德碑 崔鉉撰 柳公權正
書 㑹昌三年
[005-25a]
拓本
重藏舍利記 采師倫正書 㑹昌六年九月
今在京師憫忠寺
此初復佛寺之文
周公祠靈泉碑 崔珙奏 答詔 正書 大中二年
十一月
今在岐山縣周公廟
杜順和尚行記 杜殷撰 董景仁草書 大中六年
[005-25b]
闕/月
今在西安府開佛寺
睿宗與司馬鍊師書三通 𤣥宗與司馬錬師書一通
五言詩一首 司馬承禎狀一通 批答 韓抗正
書 大中八年五月
今在王屋山陽臺觀
圭峰定慧禪師傅法碑 裴休撰并書 正書 柳公
權篆額 大中九年十月
[005-26a]
今在鄠縣草堂寺
吏部題名石幢 大中十一年十一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按宋張舜民畫墁録曰長安今府
宇即唐尚書省也府院即吏部也府録㕔前石幢即
郎官題名石也不知何年移此
鄭恒暨夫人崔氏墓誌銘 秦貫撰 正書 大中十
二年十二月
此即今世所傳崔鶯鶯者也年七十六有子六人與
[005-26b]
鄭合𦵏此銘得之魏縣土中足辨㑹真記之誣而志
墓之功於是為不細矣
修文宣王廟記 賈防撰 温孔裕奏 中書門下牒
正書 咸通十一年三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修武安君白公廟記 正書 乾符五年十二月
今在咸陽縣
李克用題名 正書 中和五年二月
[005-27a]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
其文曰河東節度使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隴西郡王李克用以幽鎮侵擾中山領蕃漢步騎五
十萬衆親來救援與易定司空同申祈禱翌日過常
山問罪時中和五年二月廿一日克用記易定節度
使檢校司空王處存看題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請
就和斷遂却班師再謁睟容兼申賽謝便取飛狐路
却歸河東克用重記其下小字云天㑹十二年七月
[005-27b]
六日尚書都官員外郎知曲陽縣事髙君陳摹刋按
舊唐書云時天子播越中原大亂幽州節度使李可
舉鎮州節度使王鎔以河朔三鎮休戚事同惟易定
二郡為朝廷所有乃同議攻處存以分其地又云幽
鎮兩藩兵甲强盛易定於其間疲於侵宼賴與太原
姻好每為之援即其事也又按宋沈括筆談云嶽祠
在曲陽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題
名則知此字乃當時所刻或毁於靖康之兵火而金
[005-28a]
人重刻之今石也然克用將門之子何能工於筆法
乃爾豈亦如宣和書譜謂後梁太祖批答賀表當是
筆吏所書之類與
朱彛尊曰文稱中和五年二月者即光啓元年考僖
宗以是年二月至鳳翔三月還京改元之詔猶未下
也通鑑言克用遣將康君立救處存而題名則云領
蕃漢步騎五十萬衆親來救援與通鑑異又云至三
月幽州請就和斷遂班師取飛狐路却歸河東則又
[005-28b]
史所不及載者
重藏舍利記 正書 景福元年十二月
今在京師憫忠寺
蜀先主廟碑 郭闕/撰 正書 乾寧四年
今在涿州樓桑村廟中剥蝕其首行曰婁居道重修
濟安侯廟記 李巨川撰 郭懐素正書 光化二年
四月
在華州城隍廟内近日移之西安唐昭宗自華州還
[005-29a]
京改華州為興德府封少華山神為佑順侯華州城
隍神為濟安侯此文多述韓建之功稱太傅許國公
而不名
唐文粹録房鄴少華山佑順侯碑頌與此同時
朱彛尊曰巨川為韓建掌書記撰許國公勤王録以
媚建方昭宗幸華建請散殿後軍誅李筠圍諸王十
六宅皆巨川教之後為朱全忠所殺新唐書附諸叛
臣之列
[005-29b]
修文宣王廟院記 髙諷撰并書 正書 天祐十五
年四月
今在定州儒學碑稱太師中書令北平王者王處直
也按舊唐書處直傳天佑元年加太保封太原王後
仕偽梁封北平王檢校太尉又按通鑑梁太祖開平
四年鎮定復稱唐天祐年號今此天祐十五年為梁
之貞明四年晉王已拔楊劉矣
重修法門寺塔廟記 薛昌序撰 王仁恭正書 天
[005-30a]
祐十九年二月
今在鳳翔府寺中
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封岐王李茂貞為秦王今
此碑天祐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稱秦王則在同光之
前二年矣蓋必茂貞所自稱又史言茂貞奉天祐年
號此碑之末亦書天祐十九年而篇中厯述前事則
竝以天復紀年至天復二十年止亦與史不合
陽翟縣侯禇亮碑 八分書 以下無年月
[005-30b]
拓本半缺
北嶽神廟之碑 鄭子春撰 崔鐶八分書 李逖篆
額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
神字作□下從旦禮記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
也鄭康成曰旦當為神篆字之誤也莊子有旦宅而
無情死亦讀為神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誤為旦
耳
[005-31a]
畢邜乃是昴字省日作單卯巳異又加一㸃用為胎
卵之卵豈古人卯卵通用歟金史有斜卯氏本竝作
卯而潞州五龍祠明昌癸丑祈晴碑有上黨尉斜邜
温玉竟作夕旁从阝與此碑畢□之邜同碑隂紀段
使君德政崔鐶撰并八分書
崔敦禮碑 于志寧撰 子立政正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張阿難碑 正書
[005-31b]
今在醴泉縣殘缺
姜遐碑 姪郕公晞撰并書 正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安定郡王李光進碑 令狐楚撰 子季元行書
今在榆次縣
修北嶽廟碑 劉端撰 王知新行草
今在曲陽縣廟中記王處直修廟事
重修柏谷寺記 李愚撰 正書
[005-32a]
今在潞安府
盤山題名 大字正書
薊州西北三十里盤山上有李靖舞劔䑓李從簡曾
逰十大字刻於石按册府元龜李從簡文宗開成初
為左金吾衛將軍兼御史中丞將命北庭不能專對
貶復州刺史意者其人乎
晉王墓二殘碑 正書
朱彛尊跋曰代州柏林寺東晉王李克用墓斷碑二
[005-32b]
其一曰唐故左龍武軍綂軍檢校司徒贈太保隴西
李公神道之碑文曰公諱國昌字德興今為隴西沙
陀人偉姿容善騎射蓋克用之父朱邪赤心也其一
曰唐故使持節代州諸軍事代州刺史李公神道之
碑文曰公即太保之次子也其名克字僅存餘可識
者有公前躍馬彎弓及徐方等數字按史克用弟四
人次曰克譲為振武軍校從討王仙芝以功拜金吾
衛將軍宿衛京師賜第於親仁坊自克用稱兵雲中
[005-33a]
殺守將段文楚詔捕克譲克譲與僕十餘騎彎弧躍
馬突圍出奔鴈門與碑文合則為克譲無疑但史載
克譲守潼關與黄巢兵戰敗匿南山佛寺中為寺僧
所殺不言其為代州刺史又得歸葬于代皆不可曉
者當歐陽永叔時去五代甚近沙陀世次已不得詳
其為唐家人傳謂太祖四弟皆不知其父母名號至
國昌字德興紀亦遺之是二碑永叔亦未之見也
淨住寺文賢劫像銘 八分書
[005-33b]
今在西安府殘缺
虢國公主花臺銘 申屠液撰 正書
今在西安府南門内華塔寺
梁
鎮東軍牆隍廟記 錢鏐撰 開平二年歲在武辰
月月字上/下皆空
今在紹興府卧龍山西岡上城隍廟中此碑以城為
牆以戊為武按舊唐書哀帝紀天祐二年七月辛巳
[005-34a]
敕全忠請鑄河中晉絳諸縣印縣名内有城字並落
下如密鄭絳蒲例單名為文九月己巳敕武成王廟
宜改為武明王十月癸丑敕改成德軍曰武順管内
槀城縣曰槀平信都曰堯都欒城曰欒氏阜城曰漢
阜臨城曰房子避全忠祖父名也全忠祖/信父誠十一月乙卯
朔敕改潞州潞城縣曰潞子黎城曰黎亭甲申敕改河
南告成縣曰陽邑蔡州㐮城縣曰苞孚同州韓城縣
曰韓元絳州翼城縣曰澮川鄆州鄆城縣曰萬安慈
[005-34b]
州文成縣曰屈邑澤州晉城縣曰髙都陽城縣曰濩
澤安州應城縣曰應陽洪州豐城縣曰呉髙又按五
代史滑州唐故曰義成軍以避梁王父諱故曰武順
又冊府元龜開平元年五月甲午改城門郎為門局
郎曾子固跋韓公井記㐮州南楚故城有昭王井故
城今謂之故牆即鄢也由梁太祖父名誠避之然則
城者誠之嫌名也册府元龜言帝曾祖諱茂琳開平
元年六月癸卯司天監上言請改日辰内戊字為武
[005-35a]
從之然則戊者茂之嫌名也容齋續筆謂戊類/成字故改之者非然戊
本音茂不知何以有武音而鄭樵謂十辰十二日皆
為假借甲本戈甲乙本魚腸丙本魚尾丁本蠆尾戊
本武已本几又不知其説何所本也又如後漢執金
吾丞武榮碑云天降雄彦資才卓茂仰髙鑚堅允文
允武則并茂字亦讀為武其來久矣唐白居易詩有/木名櫻桃得地
早滋茂與露去住/顧妒樹賦為韻
僧彦修草書 乾化闕/年
[005-35b]
今在西安府儒學
後唐
李存進碑 吕夢竒撰 梁邕正書并篆額 同光二
年
今在太原縣
千峰禪院勑 明宗御書 天成元年
今在澤州盤亭山末有璽曰書詔新鑄之印
余所見宋元碑升作陞斗作㪷石作碩蓋如數目之
[005-36a]
借用壹貳等字務令筆畫繁多以防改竄今按此勑
已用㪷碩二字而水經注有五㪷米道又云長湖南
有覆㪷山又舊唐書字多作㪷碩又韓文公河南令
舍池臺詩未許波瀾量斗碩則詩中亦用之矣
鄧士望勘正劉漫塘文集云斗字古作豆俗誤併為
一字作㪷即杜詩秋雨歎亦然按漢書平帝紀民捕
蝗詣吏以石㪷受錢已作㪷
今浙西呉中人猶謂十斗為一石音石而北人讀石
[005-36b]
為擔誤也漢書蒯通傳守儋石之禄注應邵曰齊人
名小甖為儋受二斛後漢書宣秉郭丹呉祐皇甫規
傳並作擔石注今江淮人謂一石為一擔擔音丁濫
反史記貨殖傳醬千甔索隱曰音都甘反漢書作儋
孟康曰儋石甖受一石一音都濫反揚子法言吾見
儋石矣
㝠福院牒 長興四年九月
今在泰安州㝠福寺
[005-37a]
此牒無押而每人各用一印兩樞密使趙延夀范延
光並見五代史准字與嵩山㑹善寺戒壇碑大厯二
年牒同
晉
建雄節度使相里金碑 李象撰 成知訓正書 天
福五年十月
今在汾陽縣小相里之北太師墓上五代史相里金
傳畧同惟傳云字奉金而此云字國寶傳云贈太師
[005-37b]
而此云贈太子太師又封西河郡開國侯而史遺之
皆當以此碑為正也
碑云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庭堅庭堅仕堯為大理官
至殷末有理徵為殷伯其孫仲明逃紂之禍故去玉
而稱里氏至周時晉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攜小
子季連避地居於相城時人遂呼為相里氏相里武
為漢御史相里覽為前趙將軍而莊子書言相里勤
之弟子韓非子言有相里氏之墨作碑者不能引也
[005-38a]
今汾陽有大相小相二村相里氏之後尚有數十家
因考北齊寺碑題名多相里氏史言武士彠娶相里/氏士彠并州文水人
去此/不逺至今千有餘年而裔孫猶居於此不獨晉俗淳
樸而山谷之險猶足以自保故能累代不遷若山東
河南則兵火之餘人民亡散欲求元時遺族已寥寥
不可見矣安邑縣北三十/里亦有相里村
駙馬都尉史匡翰碑 陶榖撰 閻光逺行書 天福
八年
[005-38b]
今在太原縣黄陵村
開化寺珤嚴閣記 蘓禹珪撰 蘓曉行書 開運二
年
今在太原縣蒙山寺内元人重刻
天龍寺千佛樓碑 李惲撰 劉守清行書 王廷譽
篆額 開運二年
今在太原縣
朱彛尊曰碑稱承鈞為睿宗皇帝繼元為英武皇帝
[005-39a]
皆史所未及
周
邢郡剏修六曹軒宇記 僧應文撰 正書 顯德元
年八月
今在順德府城西舊莊書不佳又多謬字
衛州刺史郭公屏盜碑 杜韡撰 孫崇望正書 顯
德二年五月
今在衛輝府治郭進為衛州刺史羣盜屏跡世宗勑
[005-39b]
右補闕杜韡序其事
龍泉禪院記 徐綸撰 王獻可後序并書 正書
僧師試篆額 顯德三年
今在陽城縣
内述天祐十九年按此地本屬梁此記乃追削梁號
而稱天祐者
中書侍郎景範碑 扈載撰 正書
鄒平縣南五里有景相公墓通鑑後周顯德元年七
[005-40a]
月癸巳以樞密院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範為中
書侍郎同平章事此地唐時屬長山也景氏之裔自
洪武間有兩舉人今亦尚有諸生不能記其祖矣不
知何年謬傳為晉之景延廣而邑志載之以後山東
通志等書襲舛承訛無不以為延廣墓後有令於此
者謂延廣在晉為誤國之臣遂至笞其後人而毁其
祠昔年邑之士大夫亦有考五代事而疑之者予至
其邑有諸生二人來稱景氏之孫請問其祖為誰予
[005-40b]
乃取通鑑及五代史周世宗紀示之又示以景延廣
傳曰延廣字航川陜州人也其官為馬步軍都指揮
使非此明矣宋史昝居潤傳曰景/延廣寓其族于雒乃謝而去間一日
徃郊外視其墓碑其文為翰林學士朝議郎尚書水
部員外郎知制誥柱國扈載撰五代史扈載傳官銜/同册府元龜載初為
監察御史嘗㳺相國寺僧院作賦留題於壁帝聞之/命黄門就其院録之以進俄拜兵部員外郎知制誥
雖剥落者十之一二而其曰故中書侍郎平章事景
公諱範字甚明白且生封上柱國晉陽縣開國伯沒
[005-41a]
贈侍中而其文有曰我大周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建大功於漢室為北藩於魏郡又曰今皇帝嗣位登
用舊臣又曰冬十一月薨於淄川郡之私第其末曰
顯德三年歲次丙辰十二月己未朔越十日戊辰因
歎近代士人之不學以本邑之人書本邑之事而猶
不可信以明白易見之碑而不之視以子孫而不識
其先人推之天下郡邑之志如此者多矣
又按通鑑顯德二年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005-41b]
景範罷判三司㝷以父喪罷政事今碑文有云以列
卿歸第懸車故鄉嗟風樹之忽驚訴昊天兮何極則
是罷官歸里而後遭父喪與史不同宋史張美傳曰
世宗即位時宰相景範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為右
領軍衛大將軍權判三司或者以疾而罷罷而遭父
喪乎
王元美作李于鱗友人襲克懋妻景氏墓誌銘亦以
為延廣之後雖本其家之行狀然王李二公亦未嘗
[005-42a]
究心於史學也
[005-42b]
金石文字記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