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12 通鑑釋文辨誤-元-胡三省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釋文辯誤卷五   宋 胡三省 撰
   通鑑九十七凡二條/
康帝建元二年燕王皝伐宇文逸豆歸逸豆歸遣南羅
大渉夜干將精兵逆戰
 史炤釋文曰南羅夷狄國名其先本辰韓種地在髙
 麗東南居漠樂浪地海陵/本同余按史炤葢以新羅國釋
 南羅也自辰韓種以下皆史家新羅傳之說如此則
[005-1b]
 史文有地名一字之同者皆可引而為說乎史文固
 有若是者然必地里附近援據精確而後可也此所
 謂南羅者城名也在宇文國中是後慕容皝既克宇
 文改南羅城為威德城時趙王虎遣兵自甘松出救
 宇文比至宇文已亡因攻威德城不克而還甘松在
 濡源之東突門嶺之西則南羅城當在遼西屬國塞
 外若漢樂浪地在髙麗東南髙麗又在遼海之東去
 宇文國遠甚安得謂南羅居樂浪地乎
[005-2a]
趙王虎斬王波及其四子投尸漳水
 史炤釋文曰山海經曰漳水出荆山南注于沮水海/陵
 本/同余按趙時都鄴此鄴之漳水漢書溝洫志所謂引
 漳水兮灌鄴旁者也上黨郡有二漳水濁漳水出長
 子縣鹿谷山清漳出沾縣大黽谷二水東流至鄴而
 合流山海經所謂漳水出荆山而注于沮水者今在
 襄陽南漳縣界左傳所謂江漢沮漳楚之望也者是
 也石虎在鄴安得逺投王波父子之尸於荆山之漳
[005-2b]
 水乎史炤釋漳水之誤非一處不暇縷數讀通鑑者
 叅攷辯誤當自知之
   通鑑九十八凡二條/
穆帝永和六年姚弋仲據灄頭
 史炤釋文曰灄水在西陽海陵/本同余按九十五卷成帝
 咸和八年姚弋仲降于石虎徙居清河之灄頭史炤
 只據廣韵灄水在西陽遂引以為釋西陽固自有灄
 水然西陽今之黃州時為晉土讀史須考本末炤更
[005-3a]
 不能省記姚弋仲所居之灄頭在清河一時檢看廣
 韵便引以為注是未足以語通鑑也下卷下年灄頭
 注誤同
燕伐趙命慕輿埿搓山通道
 史炤釋文曰搓鉏加切衺斫木也又仕雅切海陵/本同
 按字書槎音鉏加切者水中浮木也搓音仕雅切者
 衺斫木也此搓山通道者謂斫木以通道也若從鉏
 加切非其義矣從仕雅切為是如此則衺斫木也四
[005-3b]
 字當在仕雅切之下
燕王雋使中部俟釐慕輿句督薊中留事
 史炤釋文曰俟釐姓也余按史言中部俟釐慕輿句
 則慕輿其姓句其名俟釐葢其官稱也亦猶部大之
 類
   通鑑九十九凡四條/
七年庫傉官偉帥衆自上黨奔燕
 史炤釋文曰庫傉官代北三字姓余按庫傉官漁陽
[005-4a]
 烏桓大人庫傉之餘種非出於代北也鮮卑既衰拓
 䟦興于代北慕容宇文段國盛於遼西皆鮮卑部落
 各自為種史炤無所據而强為之注妄矣
丁零翟鼠帥所部降燕
 史炤釋文曰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習水七千
 里余按炤注乃是引漢時丁零國事通鑑九十四卷
 成帝咸和四年書云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後徙中國
 至是入朝于趙葢其徙中國久矣翟䑕者翟斌之種
[005-4b]
 類也
八年太原薛瓉
 史炤釋文曰瓉圭瓉也余按薛瓉者人姓名史炤以
 圭瓉為釋是不為人名乎
九年殷浩遷姚襄于梁國蠡臺
 史炤釋文曰蠡音禮余按司馬彪郡國志睢陽縣有
 盧門亭城内有髙臺甚秀廣巍然介立超然獨上謂
 之蠡臺續述征記云廻道如蠡故謂之蠡臺若如述
[005-5a]
 征記之說蠡當音盧戈翻
   通鑑一百凡一條/
十一年凉王祚惡河州刺史張瓘之彊遣張掖太守索
孚代瓘守枹罕
 史炤釋文以彊遣張掖太守索孚為句注曰彊其兩
 切下彊人酒同余謂史炤讀通鑑且不得其句况敢
 釋通鑑乎彊當讀如字於此句斷下文彊人酒自依
 其兩切
[005-5b]
   通鑑一百一凡一條/
升平五年桓溫以弟豁督沔中七郡諸軍事
 史炤釋文曰沔水名出武都東南入江余謂炤但釋
 沔水未能釋沔中七郡也按魏興上庸新城襄陽新
 野義成竟陵七郡皆在沔水左右故曰沔中七郡
   通鑑一百二凡四條/
海西公太和四年郗超曰欲務持重則莫若頓兵河濟
控引漕運
[005-6a]
 史炤釋文曰河濟水名出王屋山余按河濟殊源天
 下之所同知也而盡以為出王屋山固非矣河出積
 石濟出王屋以言河濟二水之發源可也若論郗超
 所謂頓兵之地則不可以發源之地言之也按河水
 過成臯縣北濟水自北來注之濟與河合流至敖山
 北而溢為滎澤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乘氏縣分為
 二南為荷水北為濟瀆濟瀆又東北合于河自滎陽
 石門以東碻磝以西今濟鄆曹濮滑汴諸州皆河濟
[005-6b]
 之地
燕王暐遣樂安王臧統諸軍拒桓溫
 史炤釋文曰樂安鄱陽郡之邑也屬揚州燕之諸王
 遥領也余按晉魏以下封建諸侯王不惟不得君國
 子民亦不得食其國租如東海王越封東海而食毗
 陵之類是也慕容分封子弟亦倣晉制耳鄱陽在漢
 為縣屬豫章郡而豫章屬揚州孫吳分豫章立鄱陽
 郡又立樂安男國自晉氏南度以來鄱陽郡屬江州
[005-7a]
 不屬揚州炤說既非矣且後漢明帝改前漢之廣川
 國曰樂安和帝又改前漢千乗郡曰樂安郡是郡自
 晉汔于元魏屬青州燕何必取江南鄱陽之樂安以
 封其子弟邪
溫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譙梁開石門以通水運
 史炤釋文曰譙梁地名在豫州余按譙梁謂譙郡及
 梁國也皆屬豫州炤言地名在豫州将以譙梁為一
 處邪為兩處邪可謂語焉而不詳矣
[005-7b]
李𢎞李高反益州刺史周楚遣子瓊討高又使瓊子梓
潼太守虓討𢎞皆平之
 史炤釋文曰虓虎聲也余謂虓者周瓊之子何庸以
 虎聲為釋
   通鑑一百三凡一條/
孝武帝寕康元年梁州刺史楊亮遣其子廣襲仇池與
秦梁州刺史楊安戰廣兵敗沮水諸戍皆奔潰
 史炤釋文曰沮水名出漢中余按班志沮水出武都
[005-8a]
 沮縣東狼谷中東流合為漢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
 洳然故曰沮水縣亦受名焉水經沮水出武都沮縣
 東狼谷中又東南逕沮水戍西而東南流注漢曰沮
 口以此言之沮水不出漢中也
   通鑑一百四凡一條/
太元五年秦王堅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氏十五萬户
散居方鎮
 史炤釋文曰謂汧雍之間氐羌也余按苻秦氐種也
[005-8b]
 故分其種落散居方鎮欲以鎮服其境内若羌則姚
 秦種類也苻秦曷嘗分之使散居哉且舉汧雍而遺
 三原九嵕武都亦注書之失也
   通鑑一百五凡一條/
八年慕容垂自凉馬臺結艸筏以渡
 史炤釋文曰結艸為舟也余謂上古朴畧舟猶必刳
 木為之若結艸為舟必至沈溺所謂筏者箄筏也編
 蘆葦可以為筏蘆葦艸類也
[005-9a]
   通鑑一百六凡三條/
十年慕容農慕容麟共攻翟真
 史炤釋文曰翟徒歴切姓也余按上卷八年翟斌起
 兵赴燕王垂翟真者斌之兄子也炤於翟斌之翟音
 直格切至翟真之翟乃徒歴切讀者將安所適從乎
 要之諸翟出於丁零丁零狄也狄與翟同從徒歴切
 為是
氐啖青
[005-9b]
 史炤釋文曰啖青氐羌名徒濫切海陵/本同余按氐自是
 氐羌自是羌二種也史明言氐啖青而謂之氐羌名
 繆矣韵書啖姓音徒覽翻徒濫切非後一百九卷安
 帝隆安元年炤又以啖鐵為武都氐羌名其繆亦猶
 是也
苻登刻鉾鎧為死休字
 史炤釋文曰鉾劒端也海陵/本同余按炤釋以丁度集韵
 為據也但劒端以刺人非可刻字古人多以兠鍪為
[005-10a]
 頭牟隋楊𤣥感反於黎陽取帆布為牟甲謂為頭牟
 與甲也後人因頭牟以鐵為之遂旁加金耳鉾鎧猶
 言牟甲也
   通鑑一百七凡一條/
十二年王穆衆潰單騎走騂馬令郭文斬首送之
 史炤釋文曰騂馬赤黃色余謂馬赤黃色可以釋騂
 馬若以釋騂馬令則其義不通矣晉地理志酒泉郡
 有騂馬縣盖晉魏間所置也王穆走至騂馬縣故縣
[005-10b]
 令得斬送之
   通鑑一百八凡三條/
十九年燕主垂撃西燕標榜所趣軍各就頓
 史炤釋文曰標榜猶相表襮余按燕主垂時分道進
 軍攻西燕故立標揭榜分示諸軍所趣之路非相表
 襮也一百三十二卷宋明帝泰始六年釋標榜亦誤
西燕主永告急於魏魏主珪遣陳留公䖍庾岳帥騎五
萬東度河屯秀容以救之
[005-11a]
 史炤釋文曰秀容本漢汾陽縣地後省之至元魏始
 置肆州秀容縣余按拓䟦䖍庾岳所屯乃北秀容也
 在漢定襄郡界元魏置秀容郡秀容縣又立秀容護
 軍於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此南秀
 容也劉昫曰忻州秀容縣漢汾陽縣地隋自秀容移
 於此因更名皆謂南秀容項安世家説曰秀容縣劉
 元海所築城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是
 亦因元海生於汾陽汾陽後改為秀容而為之説北
[005-11b]
 秀容非元海所生之地而先有秀容之名則其説為
 不通矣
秦王崇為梁王乾歸所逐楊定與崇共攻乾歸乾歸遣
凉州牧軻彈秦州牧益州立義將軍詰歸拒之
 史炤釋文曰軻音柯姓也余按軻彈益州詰歸皆姓
 乞伏通鑑下文載軻彈司馬翟瑥怒軻彈曰將軍以
 宗室居元帥之任則軻彈姓乞伏明矣軻讀如字音
 柯亦非
[005-12a]
   通鑑一百九凡三條/
安帝隆安元年禿髪烏孤自稱西平王
 史炤釋文曰秃髮烏孤河西鮮卑人呂光之將也余
 按秃髪氏世為部帥未嘗為呂光將特烏孤嘗受呂
 光爵命耳謂秃髪為河西鮮卑種可也曰河西鮮卑
 人則似以河西鮮卑為地名
沮渠麴粥曰勒兵向西平出苕藋
 史炤釋文曰藋徒栗切費本/同余按字書藋徒弔翻至
[005-12b]
 一百一十六卷安帝義熙二年炤亦自知其誤矣
魏襲中山慕容麟追至派水為魏所敗而還
 史炤釋文曰派匹拜切派谷名在河東安邑費本/同
 按魏襲中山慕容麟追至派水當在中山界若河東
 安邑果有派谷非燕魏交兵之地也是年中山飢甚
 九月慕容麟出據新市魏主珪攻之麟退阻派水珪
 與戰於義臺大破之魏收魏書地形志中山郡新市
 縣有義臺城則派水在中山新市明矣派音攻乎翻
[005-13a]
   通鑑一百一十凡二條/
二年燕主寳至乙連長上段速骨宋赤眉等作亂
 史炤釋文曰長上人名海陵/本同余謂衛兵更畨迭上長
 上者宿衛官名異於衆兵之迭上者也唐武散階有
 懷化執㦸長上歸德執㦸長上此則長上為官名之
 明證也
楊軌西奔&KR0008
 史炤釋文曰&KR0008音未詳余按闞駰十三州志金城臨
[005-13b]
 羌縣有卑和羌海酈道元曰古西零之地&KR0008海其此
 地歟&KR0008與零同音憐
   通鑑一百一十一凡二條/
三年張豁戍柳泉
 史炤釋文作張詻呼各切海陵/本同余按通鑑諸本及晉
 書皆作張豁字書詻音魚格切炤音亦非
四年西秦王乾歸遷都苑川
 史炤釋文曰苑川邑即陳倉縣後魏改今名海陵/本同
[005-14a]
 按乞伏氏始居麥田後居苑川又徙金城今復都苑
 川皆不出漢天水金城二郡界水經注苑川水出天
 水勇士縣之子城南山東北流歴子城川又北逕牧
 師苑漢牧苑之地也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
 即乞伏所都苑川水又北入于河陳倉之地此時屬
 姚秦固非乞伏所有姚秦與乞伏後皆并於赫連後
 魏滅赫連并有關隴之地後乃改陳倉為宛川縣陳
 倉之宛川與西秦所都之苑川字有宛苑之異而改
[005-14b]
 陳倉為宛川又在百許年之後史炤殆未之考也一
 百一十五卷安帝義熙六年又誤
   通鑑一百一十二凡二條/
五年河西王利鹿孤遣騎襲沮渠䝉遜執䝉遜從弟鄯
善茍子
 史炤釋文曰鄯善複姓其先西域人以國為姓茍子
 其名海陵/本同余按通鑑本文明以鄯善茍子為䝉遜從
 弟凡讀通鑑者不俟博考已知鄯善之非姓矣是後
[005-15a]
 沮渠鄯善復見於宋武帝永初二年釋文之誤愈不
 可揜
桓𤣥縛元顯於舫前而數之
 史炤釋文曰舫甫往切海陵/本同余按舫甫妄翻炤音誤
   通鑑一百一十三凡一條/
元興三年劉裕斬桓修修司馬刁𢎞帥文武佐吏來赴
裕謂曰今日賊𤣥之首已當梟於大航矣
 史炤釋文曰大航方舟也余按大航謂朱雀航也在
[005-15b]
 建康朱雀門外秦淮水上
   通鑑一百一十四凡六條/
義熙元年秦主興命鳩摩羅什翻譯經論三百餘卷
 史炤釋文曰翻譯翻覆而尋譯也余謂古之譯者傳
 四方之言此所謂翻譯者翻夷言為華言也尋繹之
 繹從糸不從言義亦不同
殷仲文請治樂劉裕曰性所不解
 史炤釋文曰解古介切曉也費本/同余謂此亦蜀人土
[005-16a]
 音之訛解曉之解音胡買翻
三年楊盛遣軍臨濜口
 史炤釋文曰濜水出襄陽費本/同余按水經注濜水北
 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又南過陽平關西而南
 入于沔謂之濜口有濜口城濜水在漢中不在襄陽
 史炤蜀人也而不知濜水所在况四海疆域之廣乎
魏主珪北廵至濡源
 史炤釋文曰濡乃官切水出涿郡海陵/本同余按史炤以
[005-16b]
 廣韵為據廣韵所謂濡水出涿郡又因漢書地理志
 涿郡故安下注云易水至范陽入濡為據然地理志
 自有二濡水人不詳考耳漢志所謂涿郡之濡水水
 經注云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至容城縣西
 北大利亭東南與易水合而注于巨馬水此一濡水
 也遼西郡肥如下注云𤣥水東入濡水濡水東入海
 陽水經云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又
 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海陽亦屬遼西郡此又
[005-17a]
 一濡水也酈道元云濡水出禦夷鎮東南盖此濡水
 發源於遼西塞外禦夷鎮東南也魏主珪北廵至濡
 源正此地
四年乞伏熾盤築城於嵻㟍山而據之
 史炤釋文曰嵻㟍山在西羌余按炤說以丁度集韵
 為據也夷攷當時乞伏氏據苑川其地西至枹罕東
 盡隴坁北限赫連南界吐谷渾嵻㟍山盖在苑川西
 南宋朝西境止於秦渭故嵻㟍山在羌中丁度集韵
[005-17b]
 以宋朝疆理為據也若引以注十六國地界則疎矣
南燕河凍皆合而澠水不冰
 史炤釋文曰澠彌兖切或作黽通作沔余謂此澠水
 乃淄澠之澠音神陵翻南燕都廣固澠水逕其城西
 河凍皆合而澠水不冰逼近都城故以為變異若音
 彌兖切者乃殽澠之澠時屬秦境安得為南燕之變
 異邪炤又曰通作沔沔漢之沔安得與殽澠之澠通
 而沔漢亦非南燕境易大傳曰中心疑者其辭枝史
[005-18a]
 炤之謂矣一百二十卷宋文帝元嘉三年誤同
   通鑑一百一十五凡二條/
五年魏清河王紹兇狠無賴好刼剥行人以為樂
 史炤釋文曰刼取也剝削也余謂炤釋刼剝之義刼
 近是而剝全非刼彊奪取之也剝謂裭剝行人衣服
六年韓綽諫南燕主超曰正當努力自强以壯士民之

 史炤釋文曰努奴故切余謂努力之努音奴古翻蜀
[005-18b]
 人以土音轉易四聲如此類者甚衆讀者審其是而
 已矣
   通鑑一百一十六凡三條/
七年盧循徑向交州李脫等結集俚獠以應循
 史炤釋文曰俚南夷種名西南夷謂之獠余按南方
 有蠻有俚俚人惟交廣有之獠則蜀之西南徼外亦
 有之李勢之時獠自山出侵居漢地蜀始有獠太史
 公作西南夷傳其時未有獠也豈可言西南夷謂之
[005-19a]
 獠哉况此乃交州之獠尤不可以為西南夷
八年夏王勃勃欲攻熾盤王買德諫曰熾盤吾之與國
 史炤釋文曰諸侯相許與者名曰與國余謂與國者
 相與相親之國非相許與也
仇池公楊盛叛秦侵擾祁山
 史炤釋文曰祁山在武都西羌中余謂漢武帝未開
 置武都郡則可言祁山在羌中既置郡則祁山為王
 土矣水經注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許里東北去上
[005-19b]
 邽二百四十里杜佑曰祁山在今同谷郡長道縣東
 十里以為在西羌中可乎
   通鑑一百一十七凡三條/
十一年魏崔浩曰輕騎南下布濩林薄之間
 史炤釋文曰濩胡郭切布濩地名在代北余謂崔浩
 言布濩林薄之間正祖司馬相如上林賦布濩太原
 語法郭璞注云布濩猶布露也毛晃曰布濩流散也
 濩音胡故翻史炤音義俱非
[005-20a]
十二年西秦王熾盤攻秦洮陽公彭利和於漒川
 史炤釋文曰洮陽零陵邑屬荆州余按漢書地理志
 零陵郡固有洮陽縣但此洮陽在隴西時屬姚秦地
 理志所謂洮水出西羌中東至隴西入河沙州記曰
 嵹城東北三百里有曾城城臨洮水漢章帝建初二
 年羌攻南部都尉於臨洮上遣馬防耿恭救之諸羌
 退聚洮陽即此城也洮水出嵹臺山逕吐谷渾中而
 東入塞嵹一作漒故其地亦謂之漒川亦謂之沙漒
[005-20b]
 晉惠帝置洮陽縣屬狄道郡以其地在洮水之陽也
 即通鑑上下文而參觀前志則知此洮陽决非零陵
 邑矣是後一百二十卷宋文帝元嘉四年註則又曰
 洮陽地屬零陵諸羌之地也是但因通鑑本文有招
 慰洮陽諸羌之語故以為諸羌之地一百三十七卷
 齊武帝永明八年注則又曰洮陽零陵邑齊時為吐
 谷渾戍兵處是又但因通鑑本文有吐谷渾王伏連
 籌修泥和洮陽二城置戍之語又以為吐谷渾戍兵
[005-21a]
 處終不悟零陵之為誤也
沙門曇永使王華提衣襆自隨
 史炤釋文曰襆博木切爾雅裳削幅謂之襆海陵/本同
 按爾雅所謂裳削幅者自是&KR0008字非此襆字此襆字
 音房玉翻帊也所以包裹衣物魏舒襆被而出韓愈
 文所謂襆被入直皆此襆也炤音義皆誤一百七十
 九卷隋文帝仁壽二年亦有此誤
   通鑑一百一十八凡四條/
[005-21b]
十三年王鎮惡進軍澠池遣毛德祖襲尹雅於蠡吾城
禽之
 史炤釋文曰蠡吾縣之城在髙陽國屬冀州余按地
 志髙陽國固自有蠡吾縣但劉裕伐秦命王鎮惡自
 殽澠入關輔既進軍澠池遣毛德祖襲蠡吾城考其
 地里之逺近則此蠡吾城非高陽國之蠡吾縣明矣
 據晉書載記蠡吾城當在宐陽之西宋白續通典曰
 魏賈逵為澠池令理蠡城蠡城後魏初猶屬𢎞農西
[005-22a]
 魏移澠池縣於今福昌縣西六十五里唐之福昌縣
 本宐陽縣蠡吾城蓋即蠡城也
姚彊姚難合兵屯涇上以拒鎮惡
 史炤釋文曰涇水出安定涇陽开頭山余按史炤釋
 止言涇水發源之地耳漢書地理志涇水東南至陽
 陵入渭姚彊等所屯涇上其地當在漢京兆陽陵界
十四年秦王熾盤以左丞相曇逹都督洮罕以東諸軍

[005-22b]
 史炤釋文曰洮罕地名余按洮罕謂臨洮枹罕之地
 洮罕故是地名然臨洮枹罕各是一處
恭帝元熙元年王康還洛陽保金墉城魏河内鎮將于
栗磾遊騎在芒山上攻逼交至
 史炤釋文曰應劭曰芒屬沛國芒縣之山也余謂炤
 引應劭說以注漢高祖隱芒碭山澤間則可矣此時
 魏兵至芒山以逼金墉謂洛陽之北芒山也若魏兵
 在沛國芒縣之山安能逼金墉哉
[005-23a]
   通鑑一百一十九凡六條/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王留子義康為都督豫司雍幷四
州諸軍事
 史炤釋文曰雍州名入南北系宋按南北史無地理
 志今用晉志郡邑相統屬處各於逐國土地合音釋
 者各分所系海陵本/費本同余按宋武削平關洛隨失關中
 雍州仍東晉之舊還復僑治襄陽此時古雍州之域
 已屬赫連安得系宋耶炤又言南北史無地理志用
[005-23b]
 晉志各於逐國所有土地分系此鹵莽之說也南北
 國地理沈約宋書魏收魏書蕭子顯齊書各有地志
 梁陳北齊後周四朝地理則長孫无忌等集於隋書
 謂之五代志曷嘗無可考乎炤之淺妄欲盖而章又按
 此一節炤以南北朝並立州郡各有分系盖以此為
 通鑑中間大節目處海陵本及費氏本與炤本無一
 字異費氏蜀中鬻書之家固宐用炤釋刋行公休在
 炤前數十年使炤用公休之說則必拈出公休釋文
[005-24a]
 以為依據今觀二家釋文炤未嘗拈出公休而海陵
 板行公休本真是蹈襲史炤以是知海陵本為好事
 者託公休以欺誤後人也
凉公歆與沮渠䝉遜戰于蓼泉
 史炤釋文曰蓼力竹切海陵/本同余謂史無明音當讀如
 字
二年謝晦賔客輻凑門巷填咽
 史炤釋文曰咽音因塞也本作垔費本/同余謂咽一結
[005-24b]
 翻亦以咽塞不通為義徧攷字書咽字無音因者
三年魏長孫嵩實姓㧞㧞奚斤姓達奚穆觀姓丘穆陵
丘堆姓丘敦
 史炤釋文曰皆代北複姓即後魏拓䟦氏也余按魏
 收魏書官氏志魏氏之先統國有九十九姓獻帝七
 分國人使兄弟各攝領之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
 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次兄為㧞㧞氏後改為
 長孫氏弟為逹奚氏後改為奚氏次弟為伊婁氏後
[005-25a]
 改為伊氏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次弟為矦氏
 後改為亥氏此十氏皆拓䟦同出也若丘穆陵氏則
 神元帝時餘部諸姓内入之一也非拓䟦同出也且
 丘穆陵乃三字姓非複姓也獻帝隣神元浩汾二帝
 皆追謚
秦王熾盤徴秦州牧曇逹為左丞相
 史炤釋文曰曇姓也余按晉安帝義熙八年熾盤以
 其弟曇逹鎮譚郊則曇逹其名而姓乞伏安得姓曇
[005-25b]
 乎
營陽王景平元年禿髮傉檀之死也
 史炤釋文曰秃髪烏孤以後魏元興元年僣號西平
 王及國滅其弟傉檀入魏賜姓元氏海陵/本同余按通鑑
 烏孤稱西平王乃後魏皇始二年明年魏改元天興
 無元興年號晉安帝義熙十年秃髪氏為乞伏熾盤
 所併傉檀遂歸于熾盤傉檀之子賀奔魏魏主嗣愛
 賀之才謂曰卿之先與朕同源賜姓源氏葢歸魏者
[005-26a]
 傉檀之子非傉檀也賜姓源氏非元氏也傉檀為熾
 盤所鴆其死非命故其子欲為復讐通鑑書其死以
 先事炤不能詳觀通鑑攷其本末而謂傉檀入魏差
 繆甚矣
 
 
 
 
[005-26b]
 
 
 
 
 
 
 
 通鑑釋文辯誤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