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音論卷中 崑山顧炎武撰
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宋陳振孫書録解題曰古今世殊南北俗異言語聲音
有不得盡合者古之為詩學者多以風誦不專在竹帛
竹帛所傳不過文字而聲音不可得而傳也又漢以前
未有反切之學許氏說文鄭氏箋註但曰讀若某而已
其於後世四聲七音又豈能盡合哉反切之學自西域
入中國至齊梁盛行然後聲病之説詳焉韻書肇於陸
[002-1b]
法言於是有音同韻異若東冬鍾魚虞模庚耕清青蒸
登之部斷斷乎不可以相雜若此者豈惟古書未之有
漢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陸徳眀於燕燕詩以南韻心有
讀南作泥心切者陸以為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此誠名
言今之讀古書者但當随其聲而讀之若家之為姑慶
之為羌馬之為姥聲韻全别不容不改茍其聲相近可
讀則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符沿反官字必欲作俱
[002-2a]
員反天字必欲作鐵因反之類則贅矣
楊慎曰宋吴才老叶音以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勞叶音
僚我思肥泉兹之永歎歎叶他涓反出自北門憂心殷
殷門叶眉貧反四牡有驕朱幩鑣鑣驕叶音高今按勞
之與夭歎之與泉門之與殷驕之與鑣本自相合才老
必欲改之者以勞在豪韻夭在宵韻故改勞為僚以就
夭也泉在仙韻歎在寒韻故改歎為他涓反以就泉也
門驕二音之改意亦如此才老詩中所叶如揚且之顔
為魚堅反鶉之奔奔為逋民反凡百餘字皆改古音以
[002-2b]
就沈約之韻也不思古韻寛緩如字讀自可協何用勞
脣吻費簡冊哉况四聲之分在齊梁間成周之世豈知
有沈約韻哉予嘗慨近世俗儒信今疑古春秋三傳之
祖也反以三傳疑春秋孟子班爵禄章王制之祖也反
以漢人王制劉歆周禮而疑之謂孟子此章不與相合
詩楚辭音韻之祖也反以沈約韻而改詩楚辭古音以
合之其亦繆矣
[002-3a]
愚按古音止有十部一東冬鍾江二脂之㣲齊佳皆灰
咍三魚虞模侯四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
五蕭宵肴豪幽六歌戈七陽唐八耕清青九蒸登十侵
覃談鹽添咸銜嚴凡宋齊以下作韻書者於此十大部
固不必分而分其支韻字半入脂之半入歌戈麻韻字
半入歌戈半入魚虞庚韻字半入陽唐半入耕清尤韻
字半入脂之半入蕭宵宋齊以下作韻書者於此四小
部又不當合而合上去二聲倣此入聲之中别多舛錯
今随條正之
[002-3b]
古詩無叶音
宋徐蕆序吴才老韻補曰自補音之書成然後三百篇
始得為詩從而考古箴銘誦歌謡諺之類莫不字順音
叶而腐儒之言曰補音所據多出於詩後殆後人因詩
以為韻不當以是韻詩也殊不知音韻之正本諸字之
諧聲有不可易者如霾為亡皆切而當為陵之切者因
其以貍得聲之皆二韻本通不必改為貍音浼為每罪切而當為美辨
[002-4a]
切者因其以免得聲有為云九切而賄痏洧鮪皆以有
得聲則當為羽軌切矣今按當為羽鬼切皮為蒲麋切而波坡
頗跛皆以皮得聲則當為蒲禾切矣又如服之為房六
切其見於詩者凡十有七皆當為蒲北切而無與房六
叶者友之為云九切其見於詩者凡十皆當為羽軌切
今按亦當為羽鬼切而無與云九叶者以是類推之雖無以他書
為證可也腐儒尚安用譊譊焉
元戴侗六書故曰經傳行皆户郎切未嘗有恊生韻者
慶皆去羊切未嘗有恊敬韻者如野之上與切下之後
[002-4b]
五切皆古正音非叶韻也
陳第字季立毛詩古音考序曰夫詩以聲敎也取其可歌
可詠可長言嗟歎至於手舞足蹈而不自知以感動其
興觀羣怨事父事君之心且將從容以由繹夫鳥獸草
木之名義斯其所以為詩也若其意深長而於韻不諧
則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
聲豈以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盖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002-5a]
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
作不免乖剌而不合於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於叶也
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國何以母必讀米非韻杞韻止
則韻祉韻喜矣馬必讀姥非韻組韻黼則韻旅韻土矣
京必讀疆非韻堂韻将則韻常韻王矣福必讀偪按福字方
墨反非偪也非韻食韻翼則韻徳韻億矣厥類實繁難以殫
舉其矩律之嚴即唐韻不啻此其故何邪又易象左國
楚辭秦碑漢賦以至上古歌謡箴銘頌賛往往韻與詩
合實古音之證也或謂三百篇詩辭之祖後有作者規
[002-5b]
而韻之耳不知魏晉之世古音頗存至隋唐澌盡矣唐
宋名儒傳學好古間用古音以炫異燿竒則誠有之若
讀垤為姪以與日韻堯戒也讀明為芒以與良韻皋陶
歌也是皆前於詩者夫又何放且讀皮為婆宋役人謳
也讀丘為欺齊嬰兒語也讀兄為荒晉輿人謡也按兄字虛
王反非荒也讀裘為其魯朱儒謔也讀作為詛蜀百姓辭也
讀口為苦漢白渠誦也又家姑讀也秦夫人之占懷回
[002-6a]
讀也魯聲伯之夢按懷回即是一音旂芹讀也晉滅虢之徴瓜
孤讀也衛良夫之譟彼其閭巷賛毁之間夢寐卜筮之
頃何暇屑屑模擬若後世吟詩者之限韻邪愚少受詩
家庭竊嘗留心於此晚年獨居海上惟取三百篇日夕
讀之懼子姪之學詩不知古音也於是稍為考據列本
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采之他書也
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伍以諧其韻無非欲便
於歌詠可長言嗟歎而已矣嗟夫古今一意古今一聲
以吾之意而逆古人之意其理不逺也以吾之聲而調
[002-6b]
古人之聲其音不逺也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則支
離日甚孔子所刪幾於不可讀矣愚也聞見孤陋考究
未詳姑藉之以請正眀達君子
讀詩拙言曰説者謂自典午失其馭中原之人入於江
左而河淮南北間雜方言聲音之變或自此始然一郡
之内聲有不同繫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繫乎
時者也况有文字而後有音讀由大小篆而八分由八
[002-7a]
分而隸凡幾變矣音能不變乎所貴誦詩讀書尚論其
當世之音而已矣三百篇詩之祖亦韻之祖也作韻書
者宜權輿於此遡原沿流部提其字曰古音某今音某
則今音行而古音庶幾不泯矣自周至後漢音已轉移
其未變者實多愚考說文之中多與毛詩合者乃徐鉉
脩説文槩依孫愐之切韻是以唐音而反律古矣厥後
諸韻書引古詩如晨星而於唐宋名家之辭每數數焉
無亦譜子孫而忘宗祖乎
又曰愚編旁證采易獨詳以時世近而聲音同也如天
[002-7b]
如行如慶如明凡五十餘字悉載之首矣此實周代之
音非叶也歴數彖象行凡四十有四明凡一十有七慶
凡一十有二無不同音者又如當字詩無所附六十四
卦位當不當凡二十有七皆讀平聲決其為古音無疑
也沈括云慶古人叶韻音羌諸儒據以為然故註詩者
一則曰叶再則曰叶近有易本於當字註云本去叶平
亦襲沈括之説也夫後世如淮西之碑聖徳之頌説者
[002-8a]
謂間用叶音以慕古耳孔子何慕乎乃其賛易字無正
音而一取諸叶胡為者也且叶或一二用三四用多矣
五六用至多矣蔓衍數十更無一不叶又胡為者也註
者宜云慶古本讀羌而今讀如磬當古本讀璫而今讀
如瓽庶得之矣胡為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叶
也是以楷書為正字篆隸為摹楷而作矣顛倒古今反
覆倫類莫此甚也倡自一人天下羣而和之誤自一世
後世韙而從之智者不敢生疑賢者不敢致詰若安之
為固然遵之為謨訓者九原可作不啞然而笑乎
[002-8b]
屈宋古音義序曰夫毛詩易象之音若日月中天耿然
不可易矣今考之屈宋其音往往與詩易合其詩易所
無者又往往與周秦漢魏之歌謡詩賦合其為上世之
音何疑自唐顔師古太子賢註兩漢書於長卿子雲孟
堅平子諸賦音有與時乖者直以合韻叶音當之後儒
相緣不復致思故自毛詩易象楚辭漢賦與凡古昔有
韻之篇悉委於叶之一字矣余實深慨而歎息之竊念
[002-9a]
少好楚辭楚辭之中尤好屈宋一一以古音讀之聲韻
頗諧故復集此一篇公之同好
已上皆季立之論其辨古音非叶極為精當然愚以古
詩中間有一二與正音不合者如興蒸之屬也而小戎
末章與音為韻大明七章與林心為韻戎東之属也而
常棣四章與務為韻常武首章與祖父為韻又如箕子
洪範則以平與偏為韻孔子繫易於屯於比於恒則以
禽與窮中終容凶功為韻於䝉於㤗則以實與順㢲願
亂為韻此或出於方音之不同今之讀者不得不改其
[002-9b]
本音而合之雖謂之叶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
四聲之始
南史陸厥傳曰永明末盛為文章吴興沈約陳郡謝朓
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為文皆用
宫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蠭腰
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内角徴不同不可増
減世呼為永明體
[002-10a]
周顒傳曰顒始著四聲切韻行於時
沈約傳曰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
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
嘗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然帝竟不
遵用約也
庾肩吾傳曰齊永明中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
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
陸厥傳又曰時有王斌者不知何許人著四聲論行於
時
[002-10b]
今考江左之文自梁天監以前多以去入二聲同用以
後則若有界限絶不相通是知四聲之論起於永眀而
定於梁陳之間也藝文類聚載武帝清暑殿效柏梁體
聮句帝云居中負扆寄纓紱而司徒左西屬江葺和云
鼎味參和臣多匱以去和入則其時未用四聲可知乃
約所自作冠子祝辭讀化為平髙士賛讀緇為去正陽
堂宴勞凱旋詩讀傳為上今廣韻化字傅字無平上二
[002-11a]
聲而去聲有滓字無緇字論語湼而不緇楚辭及史記屈原傳並作泥而不滓索隠
曰泥音湼滓音緇是約雖譜定四聲而猶存古意不若後人之
昧而拘也
四聲之譜誠不可無然古人之字有定作一聲者有不
定作一聲者既以四聲分部則於古人之所己用不得
不兩收三收四收而其所闕漏者遂為太古之音後人
疑不敢用又江左諸公本從辭賦入門未通古訓於是
聲音一而文字愈繁作賦巧而研經彌拙且使今人古
人如異域之不相曉而叶音之説作唐元和元年郷貢進士李行脩言近
[002-11b]
學無專門經無師授以音定字以疏釋經是能使生徒由之中科不能使天下由之致理是則自唐以前猶未
以音定字可知也
古人四聲一貫
四聲之論雖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
之分故平多韻平仄多韻仄亦有不盡然者而上或轉
為平去或轉為平上入或轉為平上去則在歌者之抑
揚髙下而已故四聲可以並用騏駵是中騧驪是驂龍
[002-12a]
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
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韻驂一之日觱發二之
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嵗發烈褐三字皆去而韻嵗
今之學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兩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韻
補寔始此説不知古人何嘗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
上去入今一 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雜而學者愈迷
不識其本此所謂大道以多岐亡羊者也陳氏之書盖
多此病至其末卷乃曰四聲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韻
此類實多舊説必以平叶平仄叶仄也無亦以今而泥
[002-12b]
古乎斯言切中肯綮季立毛詩古音考邶谷風怒字下註曰四聲之説起于後世古人之
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釐若經生為邪且上去二音亦輕重之間耳綢繆隅字下註曰或問二平而接以
去聲可乎中原音韻聲多此類其音節未嘗不和暢也二條所論至當但全書之中隔閡四聲多為註釋瑣碎
殊甚不知季立既發此論而何以猶扞格於四聲一一為
之引證亦所謂勞脣吻而費簡冊者也方子謙名日升之
小補抑又甚焉今之為書取前人一字而叶兩三聲者
盡併之使學者之視聴一而不亂其庶乎守約之㫖也
[002-13a]
夫
五方之音有遲疾輕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輕土多利重
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陸法言切韻序曰吴楚則
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
平聲似去約而言之即一人之身而出辭吐氣先後之
間已有不能齊者其重其疾則為入為去為上其輕其
遲則為平遲之又遲則一字而為二字茨為蒺藜椎為
終葵是也亦有二字併為一字者舊唐書云吐谷渾俗多謂之退渾盖語急而然故註家
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劉勰文心雕龍謂疾呼中宫徐
[002-13b]
呼中徴韓非子外儲説右上篇有此語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
字兩音三音之所繇昉已
平上去入之名漢時未有然公羊莊二十八年傳曰春
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何休註于伐者為客下曰伐人
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于伐者為主下曰見伐
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長言則今之平上去聲
也短言則今之入聲也
[002-14a]
平上去三聲固多通貫惟入聲似覺差殊然而祝之為
州見於榖梁蒲之為亳見於公羊趨之為促見於周禮
提是支反之為折常列反見於檀弓若此之類不可悉數迨
至六朝詩律漸工韻分已宻而唐人功令猶許通用故
廣韻中有一字而收之三聲四聲者非謂一字有此多
音乃以示天下作詩之人使随其遲疾輕重而用之也
後之陋儒未究厥㫖乃謂四聲之設同諸五行四序如
東西之易向晝夜之異位而不相合也豈不謬哉且夫
古之為詩主乎音者也江左諸公之為詩主乎文者也
[002-14b]
文者一定而難移音者無方而易轉夫不過喉舌之間
疾徐之頃而已諧於音順於耳矣故或平或仄時措之
宜而無所窒礙角弓之反上賔筵之反平桃夭之室入
東山之室去惟其時也大東一篇兩言來而前韻疚後
韻服離騷一篇兩言索而前韻妬後韻廹惟其當也有
定之四聲以同天下之文無定之四聲以恊天下之律
聖人之所以和順于道徳而理於義非達天徳者其孰
[002-15a]
能知之
夫一字而可以三聲四聲若易爻之上下無常而唯變
所適也然上如其平去如其上入如其去而又還如其
平是所謂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言天下之至動而
不可亂也此聲音文字相生相貫自然之理也
或曰一字而可以三聲則天可讀為上去乎曰天不可
去而地可平楚辭天問唘棘賔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
母而死分竟地是也東不可去而北可平漢司馬相如
上林賦東西南北馳騖往來是也是以四聲同用則歌
[002-15b]
者以上為平而不以平為上以入為去而不以去為入
何則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平音最長上去次之入則
詘然而止無餘音矣凡歌者貴其有餘音也以無餘從
有餘樂之倫也
入為閏聲
平聲音長入聲音短平聲字多入聲字少長者多短者
少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故入聲之部合之三聲但有其
[002-16a]
四見古音表而五方之音或有或無尚不能齊必欲以配三
聲或以其無是聲也而削之元周徳清中原音韻併作三聲則均之不
達矣
詩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聲之字其入與入為韻者什
之七入與平上去為韻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
人未嘗無入聲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聲可轉為三聲
也故入聲聲之閏也猶五音之有變宫變徴而為七也
近代入聲之誤
韻書之序平聲一東二冬入聲一屋二沃若將以屋承
[002-16b]
東以沃承冬者久仍其誤而莫察也屋之平聲為烏故
小戎以韻驅馵不協於東董送可知也沃之平聲為夭
故揚之水以韻鑿襮樂不協於冬腫宋可知也術轉去
而音遂故月令有審端徑術之文曷轉去而音害故孟
子有時日害䘮之引質為傳質為臣之質覺為尚寐無
覺之覺沒音妺也見於子産之書燭音主也著於孝武
之紀此皆載之經傳章章著明者至其韻中之字随部
[002-17a]
而誤者十之八以古人兩部混併為一而誤者十之二
是以審音之士談及入聲便茫然不解而以意為之遂
不勝其舛互矣兹既本之五經參之傳記而亦略取說
文形聲之指不惟通其本音而又可轉之於平上去三
代之音久絶而復存其必自今日始乎
夫平之讀去中中將將行行興興上之讀去語語弟弟
好好有有而人不疑之者一音之自為流轉也去之讀
入宿宿出出惡惡易易而人疑之者宿宥而宿屋出至
而出術惡暮而惡鐸易寘而易昔後之為韻者以屋承
[002-17b]
東以術承諄以鐸承唐以昔承清若吕之代嬴黄之易
而其統系遂不可尋矣或曰平贏而入詘固有三平
而共一入者是殆不然夫古人之制字必有所從來以
文相麗以聲相恊在乎此者不得移乎彼所謂天之生
物也使之一本夫文字則亦有然者也若曰他部可承
三代經傳之文何無一出於彼者乎故歌戈麻三韻舊
無入聲侵覃以下九韻舊有入聲今因之餘則反之
[002-18a]
音論卷中
[002-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