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j0078 音論-清-顧炎武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音論卷上       崑山顧炎武撰
古曰音今曰韻


詩序曰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箋云聲謂宫商角徴
羽也聲成文者宫商上下相應按此所謂音即今之所
謂韻也然而古人不言韻
梁劉勰文心雕龍曰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
韻元周伯琦六書正譌曰單出為聲成文為音音和為

[001-1b]
唐書楊收傳曰夫旋宫以七聲為均均言韻也古無韻
字猶言一韻聲也説文韻字註裴光逺曰古與均同按晉書律歴志云凡音聲之體務在和
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和韻即和均也宋書律志云後漢至魏尺度漸長于古四分有餘杜夔依為律吕故致
失韻失韻即失均也楊慎曰李善註傅毅舞賦繁欽與魏文帝牋並引樂汁圗徴曰聖人往承天以立五均均
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鶡冠子曰五聲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晉灼子虛賦註曰文章假借可以叶均
考自漢魏以上之書竝無言韻者知此字必起於晉宋
以下也晉陸機文賦曰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文人言韻始見于此
[001-2a]
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李斯程邈出文降而為字矣二
漢以上言音不言韻周顒沈約出音降而為韻矣


韻書之始


宋王應麟曰隋陸法言為切韻五卷後有郭知玄等九
人増加按切韻隋陸法言撰夲儀同三司劉臻外史顔之推著作郎魏淵武陽太守盧思道散騎常侍
李若國子博士蕭該蜀主諮議參軍辛徳源吏部侍郎薛道衡八人同撰集唐長孫訥言箋注郭知玄拾遺緒
正更以朱箋三百字是十人今云九人者長孫訥言但箋注而未増加也後又有闗亮薛峋王仁煦祝尚丘孫
愐嚴寳文裴務齊陳道固八人並增加字唐孫愐有唐韻今之廣韻則本朝
景徳祥符中重脩今人以三書為一或謂廣韻為唐韻
[001-2b]
非也李燾曰隋陸法言撰唐郭知玄附益之者時號切
韻天寳末陳州司馬孫愐以切韻為謬略復加刋正别
為唐韻之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新名曰廣韻據此廣韻即唐
韻但改其名耳玉海曰景徳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
切韻五卷依九經例頒行夲陸法言撰大中祥符元年六月
五日改為大宋重脩廣韻集韻韻例云令陳彭年丘雍因法言韻就為刋益
年五月庚子賜輔臣人一部宋史藝文志陳彭年等重
[001-3a]
脩廣韻五卷今切韻唐韻二書元本無傳所傳者廣韻
五卷不著重脩人姓名而冠以孫愐唐韻之序其書雖
出於宋時而唐人二百六韻之部分具在又宋時人著
書多引廣韻如蔡沈書傳史炤通鑑釋文之類陸游云南渡初因討論
御名禮部申省言未尋得廣韻則知書之見存於今者
惟廣韻最古今取以為據云
學者皆言韻書本於沈約隋書藝文志有沈約四聲一
卷今不但約書亡而唐人之書亦亡宋許觀東齋記事曰自孫愐集為唐
韻諸書遂廢然自隋至宋初用韻不異是知廣韻一書固唐
[001-3b]
之遺而唐人所承則約之譜也又按前此則魏有左校
令李登晉有安復令吕静齊有中書郎周顒魏書江式
傳言吕忱弟静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
卷宫商龣徴羽各為一篇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音讀楚
夏時有不同後魏崔光依宫商角徴羽本音為五韻詩以贈李彪髙氏小史云齊
中書郎周顒字彦倫始作四聲切韻行於時隋志舊唐
志亦載聲類等凡十餘家隋潘徽為秦王俊作韻纂序
[001-4a]
曰三蒼急就之流㣲存章句説文字林之屬唯别體形
至於尋聲推韻良為疑混末有李登聲類吕静韻集始
判清濁纔分宫羽又知約之前已有此書約特總而譜
之或小有更定耳而謂自約剏始者亦流俗人之見也
猶今之律文其初本于魏李悝之法經六篇蕭何定漢律益為九篇後稍増至六十篇歴代更脩以至于今而
李悝之經不可得見矣
唐初顔元孫干禄字書其列平聲覃談在陽之前蒸登
在鹽之後上去二聲倣此則知當時韻譜次序或有不

[001-4b]


唐宋韻譜異同


廣韻上平聲


一東 獨用      二冬鍾同用



三鍾      四江獨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八㣲獨用



九魚 獨用      十虞模同用


[001-5a]


十一模    十二齊獨用



十三佳皆同用   十四皆



十五灰咍同用   十六咍



十七真諄臻同用   十八諄



十九臻     二十文獨用



二十一殷 獨用    二十二元魂痕同用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桓同用  二十六桓


[001-5b]
二十七刪山同用  二十八山


下平聲


一先仙同用    二仙



三蕭宵同用    四宵



五肴 獨用      六豪獨用



七歌戈同用    八戈



九麻 獨用      十陽唐同用



十一唐     十二庚耕清同用


[001-6a]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 獨用     十六蒸登同用



十七登     十八尤侯幽同用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 獨用    二十二覃談同用



二十三談    二十四鹽添同用



二十五添    二十六咸銜同用



二十七銜    二十八嚴凡同用


[001-6b]
二十九凡


上聲


一董 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 獨用      四紙旨止同用



五旨     六止



七尾 獨用      八語獨用



九麌姥同用    十姥



十一薺 獨用     十二蟹駭同用


[001-7a]


十三駭     十四賄海同用



十五海     十六軫準同用



十七準    十八吻獨用



十九隠 獨用     二十阮混狠同用



二十一混    二十二狠



二十三旱緩同用  二十四緩



二十五潸産同用  二十六産



二十七銑獮同用  二十八獮


[001-7b]
二十九篠小同用  三十小



三十一巧 獨用    三十二晧獨用



三十三哿果同用  三十四果



三十五馬 獨用    三十六養蕩同用



三十七蕩    三十八梗耿静同用



三十九耿    四十静



四十一迥 獨用    四十二拯等同用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厚黝同用


[001-8a]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四十七寢 獨用    四十八感敢同用



四十九敢    五十琰忝儼同用



五十一忝    五十二儼



五十三豏檻范同用  五十四檻



五十五范


去聲


一送 獨用      二宋用同用


[001-8b]
三用      四絳獨用



五寘至志同用    六至



七志      八未獨用



九御 獨用      十遇暮同用



十一暮     十二霽祭同用



十三祭     十四泰獨用



十五卦怪夬同用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隊代同用


[001-9a]


十九代     二十廢獨用



二十一震稕同用  二十二稕



二十三問 獨用    二十四焮獨用



二十五願慁恨同用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換同用



二十九換    三十諫襇同用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線同用



三十三線    三十四嘯笑同用


[001-9b]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獨用



三十七号 獨用    三十八箇過同用



三十九過    四十禡獨用



四十一漾宕同用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諍勁同用  四十四諍



四十五勁    四十六徑獨用



四十七證嶝同用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候㓜同用  五十候


[001-10a]


五十一㓜    五十二沁獨用



五十三勘闞同用  五十四闞



五十五豓㮇釅同用  五十六㮇



五十七釅    五十八陷鑑梵同用



五十九鑑    六十梵


入聲


一屋 獨用      二沃燭同用



三燭      四覺獨用


[001-10b]
五質術櫛同用    六術



七櫛     八物獨用



九迄 獨用      十月沒同用



十一沒     十二曷末同用



十三末    十四黠鎋同用



十五鎋     十六屑薛同用



十七薛    十八藥鐸同用



十九鐸     二十陌麥㫺同用


[001-11a]


二十一麥    二十二㫺



二十三錫 獨用    二十四職徳同用



二十五徳    二十六緝獨用



二十七合盇同用  二十八盇



二十九葉帖同用  三十帖



三十一洽狎同用  三十二狎



三十三業乏同用  三十四乏



以上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


[001-11b]
入聲三十四韻此唐與宋初人遵用之書周必大所謂舊



韻詳見下條意所謂一東二冬三鍾者乃隋唐以前相



傳之譜本於沈氏之作而小字注云獨用同用則



唐人之功令也唐人謂之官韻李肇國史補宋濟老子文場嘗試賦誤失官韻



凡五卷平聲以字多分上下二卷又按宋魏了翁



曰唐韻於二十八刪二十九山之後繼以三十先



三十一仙今廣韻二十七刪二十八山未知鶴山所見唐韻于何處多添一韻今平



聲分上下以一先二仙為下平之首不知先字盖


[001-12a]


自真字而來又周公謹雲烟過眼録云吴彩鸞書切韻一本其書一先二仙為廿三先



廿四仙據此似唐人無上下平之分或雖分上下而



不别起一二之序然皆不可知矣韻㑹舉要卷之一注云平聲本



無上下之分舊韻但以字繁釐為二卷宋景祐間丁翰林奉詔與司馬文正公諸儒作集韻始以平



聲上平聲下為卷目今考廣韻已分上平聲下平聲不始于丁翰林也其曰平聲上



平聲下不過以卷帙繁重而分之猶孟子梁惠王



上梁惠王下漢書五行志上之上五行志上之中



五行志上之下也㫺人以上平為宫下平為商竊


[001-12b]
恐未然玉海引徐景安樂書凡宫為上平商為下平角為入徴為上羽為去至以上



平始東終山取日生於東沒於山下平始先終凡



取先輩傳與後輩者尤穿鑿可笑五音集韻又分自真至麻為中






廣韻三鍾部中恭字下註曰陸以恭蜙樅等入冬



韻非也盖謂陸法言切韻若此則孫之與陸頗有



不同而冬之與鍾又必不可以相雜乃今人則全



不知之矣二冬三鍾在平聲為二韻在上聲則併為一韻以字少故也廣韻二腫部湩字


[001-13a]


下註曰此是冬字上聲


禮部韻略上平聲


一東 獨用      二冬與鍾通



三鍾      四江獨用



五支與脂之通    六脂



七之      八㣲獨用



九魚 獨用      十虞與模通



十一模    十二齊獨用


[001-13b]
十三佳與皆通   十四皆



十五灰與咍通   十六咍



十七真與諄臻通   十八諄



十九臻     二十文與欣通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與䰟痕通



二十三䰟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與歡通  二十六歡



二十七刪與山通  二十八山


[001-14a]
下平聲


一先與僊通    二僊



三蕭與宵通    四宵



五爻 獨用      六豪獨用



七歌與戈通    八戈



九麻 獨用      十陽與唐通



十一唐     十二庚與耕清通



十三耕    十四清


[001-14b]
十五青 獨用     十六蒸與登通



十七登     十八尤與侯幽通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 獨用    二十二覃與談通



二十三談    二十四鹽與添嚴通



二十五添    二十六嚴



二十七咸與咸凡通  二十八銜



二十九凡


[001-15a]
上聲


一董 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 獨用      四紙與旨止通



五旨     六止



七尾 獨用      八語獨用



九麌與姥通    十姥



十一薺 獨用    十二蟹與駭通



十三駭    十四賄與海通


[001-15b]
十五海    十六軫與準通



十七準    十八吻與隠通



十九隠     二十阮與混狠通



二十一混    二十二狠



二十三旱與緩通  二十四緩



二十五潸與産通  二十六産



二十七銑與獮通  二十八獮



二十九篠與小通  三十小


[001-16a]


三十一巧 獨用    三十二晧獨用



三十三哿與果通  三十四果



三十五馬 獨用    三十六養與蕩通



三十七蕩    三十八梗與耿静通



三十九耿    四十靜



四十一迥 獨用    四十二拯與等通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與厚黝通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001-16b]
四十七寢 獨用    四十八感與敢通



四十九敢    五十琰與忝广通



五十一忝    五十二广



五十三豏與檻范通  五十四檻



五十五范


去聲


一送 獨用      二宋與用通



三用      四絳獨用


[001-17a]


五寘與至志通    六至



七志      八未獨用



九御 獨用      十遇與暮通



十一暮     十二霽與祭通



十三祭     十四㤗獨用



十五卦與怪夬通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隊與代廢通



十九代     二十廢


[001-17b]
二十一震與稕通  二十二稕



二十三問與焮通  二十四焮



二十五願與慁恨通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與换通



二十九換    三十諌與襇通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與線通



三十三線    三十四嘯與笑通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獨用


[001-18a]


三十七號 獨用    三十八箇與過通



三十九過    四十禡獨用



四十一漾與宕通  四十二宕



四十三敬與諍勁通  四十四諍



四十五勁    四十六徑獨用



四十七證與嶝通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與候㓜通  五十候



五十一㓜    五十二沁獨用


[001-18b]
五十三勘與闞通  五十四闞



五十五豓與㮇釅通  五十六㮇



五十七釅    五十八陷與鑑梵通



五十九鑑    六十梵


入聲


一屋 獨用      二沃與燭通



三燭      四覺獨用



五質與術櫛通    六術


[001-19a]


七櫛     八勿與迄通



九迄      十月與沒通



十一沒    十二曷與末通



十三末     十四黠與轄通



十五轄     十六屑與薛通



十七薛    十八藥與鐸通



十九鐸     二十陌與麥㫺通



二十一麥    二十二㫺


[001-19b]
二十三錫 獨用    二十四職與徳通



二十五徳    二十六緝獨用



二十七合與盇通  二十八盇



二十九葉與帖業通  三十帖



三十一業    三十二洽與狎乏通



三十三狎    三十四乏



以上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



入聲三十四韻此書始自宋景祐四年宋史藝文志有景祐


[001-20a]


禮部韻畧五卷淳熙監本禮部韻畧五卷而今所傳者則衢州免解進



士毛晃增註于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表進近于六合



湯聖弘濩處得宋刻本其卷端有云男進士居正挍勘重増而光宗諱及寧宗御名竝已迴避則此



乃寧宗以後刻也與廣韻頗有不同



廣韻上平聲二十一殷改為二十一欣二十六桓



改為二十六歡殷字避宣祖諱桓字避欽宗諱二諱



一欣部仍出殷字必是已祧不諱在高宗祔廟之後而居正所重增也宋史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禮



部太常寺言欽宗祔廟翼祖當遷以後翼祖皇帝諱依禮不諱詔恭依今按翼祖諱敬韻中四十三


[001-20b]
敬不諱



廣韻二十文獨用二十一殷獨用今二十文與欣



宋許觀東齋記事云景祐四年詔國子監以翰林學士丁度所脩禮部韻畧頒行其韻窄者凡



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玉海亦云景祐中直講賈昌朝請脩禮部韻畧其窄韻凡十有三聴學者通



用之按唐時二十一殷雖云獨用而字少韻窄無獨用成篇者往往于真韻中間一用之如杜甫



崔氏東山草堂詩用芹字獨孤及送韋明府荅李滁州二詩用勤字是也然絶無通文者而二十文



獨用則又絶無通殷者合為一韻始自景祐去聲問焮亦然惟上聲吻隠廣韻目録註有同用字説



見下條


[001-21a]


廣韻二十三魂改為二十三䰟以魂字為第二字



廣韻下平聲二仙改為二僊以仙字為第二字



廣韻五肴改為五爻



廣韻二十四鹽二十五添同用二十六咸二十七



銜同用二十八嚴二十九凡同用今升嚴為二十



六與鹽添同用降咸為二十七銜為二十八與凡



同用廣韻以六韻通為三韻今通為兩韻按唐人以鹽添



為一韻咸銜為一韻嚴凡為一韻而元稹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用咸部十一字銜部八字雜入


[001-21b]
鹽部一字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用鹽部十三字添部三字雜入咸部一字銜部三



字嚴部一字凡部一字不如來飲酒一首用鹽添銜嚴部各一字盖緣韻窄不免旁借即宋人改併



之權輿也



廣韻上聲十八吻獨用十九隠獨用今韻目録十八吻下註云



隠同用其卷中十八吻十九隠又各自為部不相連屬而其下各註云獨用友人富平李子徳因篤



以為目録誤又考唐人如李白寄韋六孫逖登㑹稽山杜甫贈鄭十八賁詩皆以隠韻字同軫準用



其不與吻同明矣今十八吻與隠通



廣韻五十二儼改為五十二广


[001-22a]


廣韻去聲三十七号改為三十七號廣韻三十七号本是号字



註云亦作號而其次乃列號字今削去号字改為三十七號而注于其下曰亦作号



廣韻二十三問獨用二十四焮獨用今二十三問



與焮通



廣韻四十三映改為四十三敬



廣韻入聲八物改為八勿



廣韻八物獨用九迄獨用今八勿與迄通



廣韻十五鎋改為十五轄以鎋字為第二字


[001-22b]
廣韻三十怗改為三十帖



廣韻二十九葉三十怗同用三十一洽三十二狎同



用三十三業三十四乏同用今升業為三十一與葉



帖同用降洽為三十二狎為三十三與乏同用廣韻



以六韻通為三韻今通為兩韻宋周必大跋蕭御史殿試卷曰廣韻入聲



三十一洽三十二狎通用三十三業三十四乏通用自唐迄本朝天禧中皆然此舊韻也仁廟初詔丁度



等撰定集韻于是移業為第三十一洽為第三十二而以狎乏附之此今韻也韻中字亦問有移易如 



下平聲謀矛等字元在十八尤今改入十九侯彪瀌等字元在二十幽今改入十八尤未知何故


[001-23a]


廣韻元收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玉海曰大宋重脩廣韻凡



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言注一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禮部韻略止九千



五百九十字申明續降一百八十三字據黄公紹韻㑹舉要



凡例毛晃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 晃表自云按廣韻如上平聲一東



部三百五十七字今止二百四字二冬部六十六字今止二十五字三鍾部二百三十五字今止一



百一十三字又如上平聲二十六歡部内避欽宗諱胡官切二十九字俱不收下平聲十陽部内避



太祖諱去王切一十三字俱不收去聲五十候部内避髙宗諱古候切二十字俱不收其它聖祖名



廟諱舊諱御名不收者竝同此例


[001-23b]
按宋自景祐以後凡為詞賦者一以禮部韻略為



準後人因之不知此書止為科舉之用其曰略者



不備之稱也山堂考索咸平三年七月丙子禮部言進士入試除官韻畧外不得懐挾



書䇿以此而廢前人之全書豈不謬乎宋岳珂桯史載胡給事所



貢院嵗庚子大比賦題出舜聞若決江河而以聞善而行沛然莫禦為韻晡後忽有老儒摘禮部韻



示諸生謂沛字惟十四㤗有之一為顛沛一為沛邑註無沛決之義惟霈字從雨為可疑鬨然叩簾



請今廣韻十四泰部霈下即有沛字註曰流貎亦滂沛又水名可見禮部韻畧為不備之書也



又按宋時有集韻一書玉海曰景祐元年四月丁


[001-24a]


已詔直史館宋祁鄭戩國子直講王洙刋脩廣韻



韻略宋史藝文志陳彭年等重脩廣韻五卷景徳韻畧一巻丘雍挍定韻畧五卷命知



制誥丁度李淑詳定寳元二年九月書成十一日



進呈凡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新増二萬七千



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詔名曰集韻李燾五音韻



補序曰景祐初宋祁鄭戩建言見行廣韻乃陳彭



年丘雍等脩繁省失當有誤科試乞别刋定即詔



祁戩與賈昌朝同脩而丁度李淑典領之書成賜


[001-24b]
名集韻又曰切韻廣韻皆莫如集韻詳故司馬光



因之以脩類篇是則宋時韻學元有詳略二書今



集韻不存而後人所祖述者皆本之韻略耳



廣韻之中或一字而各韻至三收四收五收又或



一字而本韻中至兩收三收或各義或同義盖古



人之音必有所本如漢書則服䖍一音應劭一音



如湻一音孟康一音晉灼一音莊子則簡文一音



司馬彪一音李軌一音徐邈一音作韻之人並收


[001-25a]


而存之書不惟以給作詩之用盖所以綜異聞備



多識而不專於一師之學也漢書文帝紀阽于死亾下註服䖍曰阽音



反坫之坫孟康曰阽音屋檐之檐師古曰服孟二音竝通陳餘傳泜水下註蘇林曰泜音祗晉灼曰



問其方人音柢師古曰蘇晉二説皆是也蘇音祗敬之祇音執夷反古音如是晉音根柢之柢音丁



計反今其土俗呼水則然於今千載之下而得以推明秦漢以



上之音者不為無助自宋禮部韻略專為科舉之



用病其繁複一切刪而併之如牝字刪五㫖併十



六軫而老子淮南子家語太玄經皆不可讀矣等


[001-25b]
字刪十五海併四十三等而管子韓非子賈誼新



書皆不可讀矣竝詳唐韻正本字下㫺人竝收之苦心沒而



不見後之學者面牆之立既罕淹通膠柱之調復



多拘閡故宋韻出而古音乃全亡矣欲審古音必



從唐韻始愚所以列唐宋異同之辨於書之首卷





黄公紹韻㑹舉要平聲上


一東 獨用      二冬與鍾通


[001-26a]


三江 獨用      四支與脂之通



五㣲 獨用      六魚獨用



七虞與模通    八齊獨用



九佳與皆通    十灰與咍通



十一真與諄臻通   十二文與欣通



十三元與魂痕通   十四寒與桓通



十五刪與山通


平聲下
[001-26b]
一先與僊通    二蕭與宵通



三肴 獨用      四豪獨用



五歌與戈通    六麻獨用



七陽與唐通    八庚與耕清通



九青 獨用      十蒸與登通



十一尤與侯幽通   十二侵獨用



十三覃與談通   十四鹽與添嚴通



十五咸與銜凡通


[001-27a]
上聲


一董 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 獨用      四紙與旨止通



五尾 獨用      六語獨用



七麌與姥通    八薺獨用



九蟹與駭通    十賄與海通



十一軫與準通   十二吻與隠通



十三阮與混狠通   十四旱與緩通


[001-27b]
十五潸與産通   十六銑與獮通



十七篠與小通   十八巧獨用



十九晧 獨用     二十哿與果通



二十一馬 獨用    二十二養與蕩通



二十三梗與眇静通  二十四迥獨用



二十五拯與等通  二十六有與厚黝通



二十七寢 獨用    二十八感與敢通



二十九琰與忝儼通  三十豏與檻范通


[001-28a]
去聲


一送 獨用      二宋與用通



三絳 獨用      四寘與至志通



五未 獨用      六御獨用



七遇與暮通    八霽與祭通



九泰 獨用      十卦與怪夬通



十一隊與代廢通   十二震與稕通



十三問與焮通   十四願與慁恨通


[001-28b]
十五翰與換通   十六諫與襇通



十七霰與線通   十八嘯與笑通



十九效 獨用     二十號獨用



二十一箇與過通  二十二禡獨用



二十三漾與宕通  二十四敬與諍勁通



二十五徑與證嶝通  二十六宥與候㓜通



二十七沁 獨用    二十八勘與闞通



二十九豓與㮇釅通  三十陷與鑑梵通


[001-29a]
入聲


一屋 獨用      二沃與燭通



三覺 獨用      四質與術櫛通



五物與迄通    六月與沒通



七曷與末通    八黠與轄通



九屑與薛通    十藥與鐸通



十一陌與麥㫺通   十二錫獨用



十三職與徳通   十四緝獨用


[001-29b]
十五合與盇通   十六葉與帖業通



十七洽與狎乏通



以上平聲三十韻上聲三十韻去聲三十韻入聲



一十七韻乃元初黄公紹所纂其目録云依平水



劉氏壬子新刋禮部韻略併通用之韻為一百七



劉氏名淵壬子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自元至今詞人相承用之



按唐韻分部雖二百有六然多注同用宋景祐又



稍廣之未敢擅改昔人相傳之譜至平水劉氏師


[001-30a]


心變古一切改併其以證嶝併入徑韻則又景祐



之所未許毛居正之所不議而考之於古無一合



焉者也毛居正議併東冬等韻乃其書所列四十六徑部三十六字四十七證部二十六字



四十八嶝部二十四字未嘗議併公紹元人此書劉辰翁序稱壬辰十月望日壬辰是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書中亦往往引用䝉古韻乃獨從劉氏所併而次



之為書後代詞人因仍莫覺夫學唐詩而用宋韻



又宋末年劉氏一人之韻豈不甚謬而三四百年



無能辨其失者又可與言三代秦漢之文乎


[001-30b]
一東韻以公字為首依三十六字毋次序始於宋



吴棫韻補此書從之凡舊文一切更置


 音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