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6 大學翼眞-清-胡渭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翼真卷三


  德清胡渭撰


  大學經傳撰人


  朱子章句曰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
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或問曰子何以知其然也曰正經辭約而理備言近而
指逺非聖人不能及也然以其無他左驗且意其或出
[003-1b]
於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之而不敢質至於傳文或引
曾子之言而又多與中庸孟子者合則知其成於曾子
門人之手而子思以授孟子無疑也蓋中庸之所謂明
善即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誠身即誠意正心修身之效
也孟子之所謂知性者物格也盡心者知至也存心養
性修身者誠意正心修身也其他如謹獨之云不慊之
說義利之分恒言之序亦無不脗合者故程子以為孔
氏之遺書學者之先務而論孟猶處其次焉亦可見矣
[003-2a]
閻氏若璩潛丘劄記曰大學一書程子謂孔氏之遺
書朱子謂正經意其或出於古昔先民之言又分有
經有傳洵是獨謂傳文成於曾氏門人之手則未敢
以為決然也何也朱子意不過見誠意章有曾子曰
三字以古弟子於師方稱子如論語之於有子曾子
實然者不知禮記四十九篇稱曾子者一百一為曾
申餘俱曾參析而數之檀弓二篇曾子四十三雜記
二篇曾子五曾子問曾子四十祭義曾子八可見曾
[003-2b]
子為記禮者之通稱不必弟子謂其師若又以大學
止一引曾子曰與他屢引者不同試問禮器亦只一
引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内則亦只一引曾子曰孝
子之養老也云云豈此二篇亦曾氏門人作邪或曰
世以禮記為漢儒書大學得非成於漢儒之手乎余
曰否爾雅始自周公釋言以下或仲尼所增子夏所
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爾雅釋訓篇載及如切如
磋者十二句班固謂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
[003-3a]
所記則知大學出於七十子之後叔孫通梁文之前
必矣若必以為曾子門人記者吾無徵


  渭按篇首一章朱子以為孔子之言而又疑其或
出於古昔先民愚竊謂大學旣為孔氏之遺書則
此章必為孔子之言無疑也其餘則朱子據其引
曾子之言又多與中庸孟子者合斷以為曾氏門
人所記此則未有明徵誠有如百詩所駁者曾氏
門人可考者唯子思樂正子春公明儀而已此三
[003-3b]
人者誰為作大學者乎謂七十子後學者所記近
是然四十九篇中唯中庸大學為出類拔萃之作
中庸出於子思更誰與子思匹而能作大學乎即
如學記一篇亦言古大學敎人之法而廣大精微
逺不逮此書則其他記者可知矣古人著書自明
其所得不求名於天下後世故有其言大行而作
者之姓氏終無可考者年逺事湮闕疑焉可也
近世有石經大學與古本大學不同明嘉靖中甬
[003-4a]
東豐坊所偽撰也其言曰魏正始中詔諸儒虞松
等考正五經衛顗邯鄲淳鍾㑹等以古文小篆八
分刻之於石始行禮記而大學中庸傳焉松表述
賈逵之言曰孔伋窮居於宋懼先聖之學不明而
帝王之道墜故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此表
不見於魏志裴松之注亦無此事其顛倒經文攙
入論語尤為無理誕妄乖繆莫甚於此而鄭端簡
曉焦文端竑皆不辨其偽何歟按孔子世家云子
[003-4b]
思作中庸使大學亦子思所作則太史公何不并
及之蓋偽撰者依傍朱子之說以為曾氏門人莫
賢於子思遂以歸之子思耳


  高子攀龍遺書曰羅近溪云大學原是一章書顧涇陽
謂大學原不分經傳


  按近溪涇陽學術不同何其言之相似邪蓋二公
皆信古本大學者也高子亦信古本大學者也以
古本觀之則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在未
[003-5a]
之有也之下上綰修身為本下接所謂誠其意者
恰與知至而后意誠相合而其言之涉於三綱領
者反在誠意章後則信乎無經傳之可分矣以朱
子改本觀之則自康誥曰克明德以至此謂知本
皆釋綱領之義自所謂誠其意者以至終篇皆釋
條目之義前後次第秩然不紊所謂枝枝相對葉
葉相當者也經傳何不可分之有


  古本大學


[003-5b]
  大學之道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
誠其意者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彼淇澳此以
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
聽訟吾猶人也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修身在正
其心者以義為利也


  陽明王氏守仁傳習錄曰大學古本朱子疑其有所
脫誤而改正補輯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
舊而已矣


[003-6a]
  按古本大學即今禮記所載大學篇是也此謂知
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的是錯簡無論其位置當
在何處即此二句之内其義已有不可通者何也
物有本末之本即下文之身對家國天下而言者
修身為本之本即上文之明明德對新民而言者
經文之修身為本與章句之明德為本無二義也
知本在明新甲裏知至在止至善甲裏今以知本
為知之至是於止至善甲裏又添一本也經無此
[003-6b]
義知本當作知止方與知至為一串傳寫者因聽
訟章有此謂知本句遂誤以止為本耳淇澳烈文
諸節在誠意章之後尤雜亂難以理㑹古本其可
悉從邪於不可從者而篤信之且曲為之解是郢
書而燕說也惡乎可


  改本大學


  明道改本


  大學之道則近道矣康誥曰克明德與國人交止
[003-7a]
於信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故君子必誠其意所
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瞻彼淇
此以沒世不忘也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大畏民
志此謂知本詩云殷之未喪師以義為利也


  渭按明道所改前一段若挈古之欲明明德四節
還之經文則止於信下恰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
至也二句與愚意正合惜乎伊川之見不及此也
[003-7b]
伊川改本


  大學之道未之有也子曰聽訟吾猶人也此謂知
本此謂知本四字衍文此謂知之至也康誥曰克明德
國人交止於信所謂誠其意者故君子必誠其意所
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瞻彼淇
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驕泰以
失之詩云殷之未喪師亦悖而出生財有大道
義為利也


[003-8a]
  按朱子章句此謂知本下云程子曰衍文也此謂
知之至也下云此句之上别有闕文此特其結語
耳此朱子自言非蒙上程子曰也然則伊川改本
但移子曰聽訟節繫經文之末而以經此謂知本
為衍文以此謂知之至也為聽訟節之結語未嘗
以是為釋格物致知亦未嘗謂知至句上有闕文
也而朱子補傳云竊取程子之意者蓋即或問所
引正論格致九條非謂伊川意欲補傳而不及補
[003-8b]
已乃續補之也


  朱子改本


  今立於學官人皆習之故不復具列


  按朱子更定古文之錯簡三移而已移此謂知本
此謂知之至也二句於聽訟節後一也移詩云瞻
彼以下二百九十九字上接聖經二也移之中又
有移焉以淇澳烈文二節移在止於信之下子曰
聽訟之上三也必誠其意接所謂修身至終篇悉
[003-9a]
依古本即二程所定之治平章亦皆不從千古卓
識更無可議較之二程改本亦可謂不涉安排漸
近自然矣唯補傳為昔人之所疑而此謂知本二
句安頓尚未得所輙敢以管見相參耳


  四書辨疑曰前人解經亦當有補正之處字之闕
者以其餘文全在意脈可通而有補之之理也然
亦但言某處宜有某字不過如此而已今乃全用
已意創添一百二十七字以代曾子之言便為正
[003-9b]
傳似與不似且置勿論但以今人而作古書與前
聖前賢經傳並列於義亦似未安若準此為例則
尚書亡逸四十餘篇後人皆得添補長學者不厚
之風所繫甚大以文公之識量不免有此惜哉宜
姑置之只講註文可也


  董氏改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003-10a]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改唯此
章餘悉依朱子本而不用補傳蔡虚齋又欲移物有本末節於知止之前而章首補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一句


  黃氏震日抄曰辛酉歲見董丞相槐行實載此章謂
經本無闕文此特錯簡之釐正未盡者首章三綱領
下即接以古之欲明明德此經也自知止至道矣子
曰聽訟至知之至也右正係釋致知在格物不待别


[003-10b]
  涇陽顧氏憲成曰董葉諸君子表章格物章最為有
見但自天子以下二條正發物有本末之義不合遺
卻知止一條明係止至善又不合混入


  馮氏柯曰格物致知之傳本未嘗闕但錯簡耳朱子
以己意補之則因其錯而謂其闕固非也陽明見其
補之非也遂削之而復古本則因其不闕而謂其不
錯亦非也至如董槐葉夢鼎諸公欲移經文知止以
下二條之說與夫近日蔡介夫欲移物有本末條於
[003-11a]
知止之上之說則世之學者類喜言之然經文一章
吳草廬所謂玉盤無闕者也以傳簡之錯遂割不錯
之經文以補之則欲補其瘡而先剜其肉以為瘡矣
尤非也


  按馮氏剜肉為瘡之喻切中諸君子之病而涇陽
之說尤善蓋經文物格節申明知止能得之義自
天子二節申明物有本末之義若去前二節則後
三節無根矣此害經之大者知此意則董本可以
[003-11b]
永廢


  崔氏改本


  後渠崔氏銑曰大學其作聖之的乎莫先於本末之知
莫急於誠欺之辨是故知本之當先故推平天下者必
原於格物知末之當後故充格物者斯極於平天下約
之皆修身也淇澳烈文格物之序也仁敬孝慈信物之
目也康誥諸文徵諸古以列其次也新民而明明德之
體全矣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誠意章之前格物致
[003-12a]
知之義煥然矣實乎此者誠也歧乎此者欺也


  大學之道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詩云
瞻彼淇澳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止於
信子曰聽訟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誠其意者
故君子必誠其意所謂修身以義為利也


  高子遺書曰大學自程朱後而百有餘年先儒紬繹
所及亦既知古本之為是矣亦旣知經傳之不分矣
亦旣知知本之釋格致矣顧仍原本則費解說正錯
[003-12b]
簡則涉安排仍原本者不知淇澳諸條附誠意之後
文義截然强之而不可合也正錯簡者不知淇澳諸
條移知本之後㫖趣躍然味之而不可窮也兩簡互
易殘經遂完千古塵埋一朝光復崔先生之見及此
天啓之矣


  天下萬世之心目固有漸推而愈明論久而後定自
三先生表章大學之後越三百年而崔先生之說益
近自然故敢申明之以俟後之君子若夫割裂推移
[003-13a]
人人自為大學則何所底極之有嗟乎聖人之學未
有不本諸身者六經無二義也大學之道知止而已
知止之道知本而已


  格物而不知本不謂物格知本之謂物格故知本之
謂知至窮理與知本無二義也窮至事物之理乃知
本耳或曰修身為本有何難知而須物格知至曰莫
輕看了世間迷謬顛倒都縁這些子不透


  何謂格物曰程朱之言至矣所謂窮至事物之理者
[003-13b]
窮究到極處即本之所在也即至善之所在也修身
為本是一句眼前極平常話卻不是道理十分透徹
者信不過格物是直窮到底斷知天下之物無有本
亂而末治者無有薄於身反能厚於家國天下者知
到本處便是知到至處故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


  按忠憲云割裂推移人人自為大學何所底極此
改本之弊誠有然者但如朱子所改置淇澳以下
[003-14a]
諸條亦可謂至當而無疑矣崔本旣移其文而猶
仍其序何也今觀後渠所解以淇澳烈文為格物
之序仁敬孝慈信為物之目康誥諸文為徵諸古
以列其次非但郢書燕說抑且格格不吐蓋其義
本不可通雖欲通之而有所不能也忠憲極其推
服以為益近自然乃天啓之果千古之定評乎
以知本為知之至義實難曉忠憲解之曰窮至事
物之理乃知本耳又曰窮究到極處即本之所在
[003-14b]
即至善之所在其意蓋指至善為本也愚按大學
所謂本者以綱領言之則明德為本新民為末以
條目言之則修身為本家國天下為末若至善為
本將以何者為末乎至善即天命之性中庸以為
中者天下之大本大學無此義不可附㑹其說以
知性為知本也且忠憲從古本以知本知至二句
綴經文之後綰上修身為本是其所謂知本者亦
不過知修身為齊治平之本耳知字淺與知所先
[003-15a]
後之知同一念警覺當下便知如齊治章所云有
諸己而后求諸人孟子所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諸己但知修身為先務便是知本豈必待用力之
久物理十分透徹而後為知本乎知本當在格物
之前今乃以物格為知本知本即知至此不過順
經文以立義再三繹之實非經㫖也總之此二句
旣為錯簡又有譌字知本與知至絶不相因故必
讀知本曰知止而後其義可通其文亦有所歸耳
[003-15b]
大學有錯簡譌字而無闕文


  瞿氏汝稷格物訓曰大學之道雖列為三而其歸於止
至善也明明德於天下其序凡八而格物其第一義也
由格物而止至善如由治國而平天下釋格物無别止
至善之功釋治國無别平天下之功故平天下之傳寓
諸治國而不别立格物之傳寓諸止至善而不别立格
物之無傳非逸簡也寓諸止至善中與寓平天下於治
國傳中一也


[003-16a]
  瞿氏謂格物之傳寓止至善傳中而非逸簡此真
千秋絶識卓然不磨而未有表章其說者愚特為
敷暢言之按經文第二節言止至善得力處全在
知止第五節是申言知止之由與得止之序觀章
句云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
止之序也可見此節正與知止節相發明非順推
八條目所後之效驗也舍知止無由得止於至善
舍格物無由致知舍物格知至無所為知止非傳
[003-16b]
者故欲省格物之傳而寓諸止至善中正以格物
致知與止至善通為一事雖欲分之而不可得也
然而猶有疑者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明係格
致傳中語不當在經文之末亦不當在聽訟章後
二句作何安頓斯又瞿氏之所未詳也余蓄此疑
久矣歲庚辰客京師與廣德夏君雨蒼同舍講習
之餘夏君出所撰朱註發明以示余余受而讀之
擘肌分理洞中窾郤因以前說質之夏君夏君以
[003-17a]
為然又問知本知至二句當作何安頓夏君沈吟
良久曰此當在與國人交止於信之下余聞之蘧
然而覺拍案叫絶以千年暗室賴夏君一言為之
炳燭也既而思之知本與知至絶無干涉知本當
為知止之譌若讀知本曰知止而移置此二句在
止於信之下則錯簡正而文義亦順以是始知君
子無所不用其極乃畧釋在止於至善句而邦畿
一章復詳釋之前三節釋經第二節故借夫子說
[003-17b]
詩之言㸃出知止二字而以緝熙為知止敬止為
能得仁敬孝慈信歴陳所止之實而結之以此謂
知止此謂知之至也與上文知其所止𦂳相照應
而格物致知之義亦在其中矣後二節釋經第五
節故引淇澳而釋之㸃出至善二字學修恂慄威
儀民不能忘言明明德之止於至善賢親樂利言
新民之止於至善與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遙相照
應而知止之由與得止之序亦皆在其中矣千古
[003-18a]
不破之疑至是而始決高忠憲有言天下萬世之
心目固有漸推而愈明論久而後定者其在斯乎
其在斯乎


  或問子以知本為知止經字其可輕改乎余曰大
學之譌字多矣謙讀為慊命讀為慢本鄭康成親
民之親當作新身有之身當作心本程子世皆從
之康成注又云恂字或作峻諟或為題戾或為吝
僨或為犇倍或作偝矩或作巨彥或作盤則大學
[003-18b]
故書之譌字為康成之所釐正者又多矣蓋自秦
禁學之後口說流行字隨聲變著於竹帛古𨽻又
殊故譌字最多而山巖屋壁之藏簡朽編絶及其
出也錯簡闕文不可勝計而大學一書獨無闕文
斯又不幸中之幸也其錯簡譌字可正者自當正
之如必欲一仍古本之舊則郢書燕說詒誤萬世
不亦侮聖言而誣來學之甚乎且知本與知至絶
無干涉故補傳改曰此謂物格而接以此謂知之
[003-19a]
至也然則朱子之意早已識知本之無關於知至
矣其為譌字又何疑焉







[003-19b]








  大學翼真卷三